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以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农村产业革命未必贱也

以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扶贫看长远、长远看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结束,12月16日,省委用一整天时间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专题研究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目的是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持抓具体抓深入,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定县云雾镇茶农在春意盎然的云雾茶园采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慧 摄“越深入研究,越觉得农业大有搞头!”这是一位省委常委在汇报领衔推进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时发出的感慨。今年以来,我省把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等12个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加以推进,扶贫效果突出、产业后劲十足,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开了新的空间。   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是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贵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而省领导领衔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逐个研究产业、逐个击破问题,在各方力量加持下,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助农增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盘州发展刺梨种植助农增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慧 摄产业革命关键要抓住“精准”二字。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的,回答了主要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是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从牛的选育到石斛的生长习性,从扩大种植规模到提升科技水平,从对接市场到优化利益分配……发言有干货、实践出成果,领衔产业的省领导带头抓具体抓深入,把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甚至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细节都研究得特别细致入微,精准推动了产业扶贫落地生根,令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进一步坚定了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信心决心。   产业革命深刻体现着发展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对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需要破解的难题不少。对贵州而言,一方面要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垂直海拔落差大、生物多样性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生态良好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直视土地、科技、人才、流通等领域存在的短板,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工作作风,开动脑筋、研究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把产业做大做强,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树上石斛种植产业。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徐其飞 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层不变的。在具体深入发展产业的实践中,有的产业会越做越大,有的产业也会随着市场变化、品种更迭等变成“非特色”甚至淡出市场,这些都需要我们适时而变、常学常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村产业革命的内涵。  回顾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历程,从“一石激起千层浪”到全省干部群众越来越会干、越来越想干。不到两年时间,这场革命已经深刻改变了贵州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深刻改变了贵州农村经济结构。决胜2020,我们要勠力同心,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把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评论员 许邵庭编辑 胡莹  编审 王璐瑶

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他们有好方法值得借鉴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贺威 整理把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几大千亿产业,是建设农业强省的主要抓手。特色产业怎么抓?昨天在南县开的全省农业产业兴旺暨千亿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就专门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衡阳市、南县、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了经验介绍,他们的作法值得借鉴。衡阳市:举全市之力推动油茶产业截止2018年底,衡阳市油茶面积392.67万亩,年产油茶5.56万吨,一产产值88.78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155.6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有油茶的地州市之首,全市7个县市均被评为“全国油茶产业建设重点县”。提出了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的战略目标。精心打造了“衡阳市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和“耒阳-常宁-祁东”“衡东-衡山”“衡阳-衡南”三大油茶产业集群,培育扶持了“大三湘”“神农”“齐家”等11家茶油年加工能力400吨以上企业,发展了1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设了5个高标准油茶特色产业示范园。全力打造“衡阳茶油”公用品牌。出台了全省首个《地理标志产品·常宁油茶》油茶地方标准,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油茶特色小镇,启动了衡阳油茶企业IPO上市筹备工作。将茶花定为市花,在中央、省级等主流媒体刊播《南岳衡山·中国油茶之乡—衡阳》专题宣传。2018年共落实油茶建设资金7.1亿元。成功组建10亿元规模的天图油茶产业基金,重点投向种苗公司、茶籽加工企业两个重大项目。建立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衡阳油茶产品检验检测分中心和驻衡阳油茶科研博士(后)工作站,搭建了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联盟体系。大三湘自主研发的“油料功能脂质高效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积极发展与油茶产业相关的生产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康体、文化创意、乡村民宿、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南县:抢占稻虾产业高点2018年,全县共发展稻虾种养面积50万亩,年产小龙虾8万吨、稻虾米24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稻虾产业从业人员达12.8万人。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稻虾基地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共打造了7个高标准集中连片的万亩稻虾示范基地、22个千亩稻虾产业示范园。发布了《稻虾生态种养技术规程》《南县小龙虾》等4个省级以上标准。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近两年来有17个稻虾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0万亩稻虾田成为国家绿色产品原料基地。支持顺祥食品打造“中国小龙虾养殖加工研发中心”,支持克明面业建立振华食品研究院,深度开展稻虾米食品加工研究。引导智慧农业发展,搭建稻虾产业大数据中心。引进泽水居、贝贝现代农业等20多家现代农业规模企业,培育加工龙头延链条。重点培育壮大顺祥食品、克明食品、金之香米业等小龙虾、稻虾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按照“一县一特一品牌”思路,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稻虾产业名片,南县被命名为“中国虾稻米之乡”,获批“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南洲稻虾米”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南县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支持顺祥食品打造了 “渔家姑娘”中国驰名商标,支持克明食品集团、金之香米业重点打造了“克明优米”“今知香”等系列品牌。农行湖南省分行:瞄准特色产业截止5月末,全行县域实体贷款余额1830亿元,近两年新增87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525亿元,近两年新增646亿元,累计增幅均达到60%以上;“三农”个人贷款余额516亿元,近两年新增134亿元。创新推出“小龙虾贷”“粮食贷”“油茶贷”“茶叶贷”“生猪贷”“水果贷”“药材贷”等20个“三农”特色产品。与省农业信用担保公司联合推出惠农担系列产品,累计投放贷款30亿元。创新“风险补偿基金+特色产业+农户”模式,目前已在19县区开展合作,累计投放贷款6.7亿元;针对三农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创新推广“农房抵押贷”“农地抵押贷”“林权抵押贷”,目前已发放贷款近5亿元;创新推广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收益权质押,在全国农行发放首笔耕地指标交易业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惠农e贷线上化产品,打造了南县稻虾贷、大通湖鱼农贷、华容芥菜贷、张家界农家乐等20多种好产品,支持5万余户农户生产经营,累计投放贷款70亿元;创新数据网贷模式,推出“应收e贷”“云链保理”系列产品,上线了山河智能等上下游商圈,支持小微企业50户,投放贷款1亿元;根据小微企业金融资产、纳税、房贷等数据,推出“纳税e贷”“微捷贷”系列产品,支持小微企业737户,投放贷款2.45亿元。围绕国定贫困县特色产业、农业标志产品等,创新推出泸溪玻璃椒贷、安化黑茶贷、炎陵黄桃贷、石门茶叶贷、龙山百合贷等,借力互联网技术支持贫困县产业发展。湖南财信金融控股:引入金融活水精心开发粮食贷、生猪贷、油茶贷、茶叶贷与特色贷的“4+X”产品体系。两年来,湖南农担累计为7000余户的农业项目提供担保融资60多亿元。为涉农企业股改、挂牌、融资提供标准化“八步曲”服务。截至5月底,全省共签约涉农企业214家,82家优质企业完成挂牌,今年将提前超额完成100家的任务。2018年协助挂牌涉农企业融资超过4亿元。累计成功推荐75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其中湖南省内涉农企业8家。搭建平台,盘活农村“沉睡资产”。2018年1月湖南联交所在沅陵设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宅基地、农房、农土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类技术、特色农产品、农业生产设备设施等的交易,并提供银行贷款、典当借款等配套服务。已累计实现成交金额1245万元,服务农户267名,服务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12家。发起设立湖南农业产业兴旺基金。基金总规模30亿元,首期10亿元,主要投向省内农产品流通领域,及具有高成长性的未上市农业产业化及关联产业优秀企业。对于已有成熟模式的涉农业务板块,将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产品系列。如:湖南农担继续创新“惠农担-特色贷”特色产品;湖南股交所扩大服务覆盖区域、完善服务内容,做到每个县市区至少完成1家涉农企业股改挂牌;华融湘江银行扩大涉农贷款范围,丰富涉农贷款产品。对于已有但尚未全面推开的业务板块,将继续探索尝试,努力形成可操作可推广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二对一

特色农产品期货开拓服务实体经济新路径

本报记者 周璐璐2019年4月30日,红枣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挂牌上市,加入特色农产品期货行列。迄今,红枣期货上市满一周年。2017年年底,郑商所挂牌上市苹果期货。苹果、红枣均属于期货市场“特色农产品”,均为全球首例,其上市不但对我国特色产业发展具有别样意义,也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积累了经验,开辟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新路径。合约设计兼备创新与借鉴意义业内人士认为,红枣、苹果等期货品种上市为推出新的特色农产品期货积累经验。苹果和红枣分别作为鲜果类和干果类特色农产品代表,其期货品种上市是一次成功尝试,尤其在品种设计、交割管理、风控等方面为上市新的特色农产品积累了方式方法。与工业品、化工品等不同,农产品期货在研发设计、质量标准、交割仓储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由于一些农产品自然属性等原因,需要设计者以一种更聪明的方式设计规则制度,既要维护市场健康稳定运行,还要保证市场活力。据了解,红枣、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具有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行业标准缺失等特点。为克服这些难题,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和监管部门在内的行业主体通力协作,通过创新方式解决了问题。2016年,郑商所成立专门的红枣期货研发小组,开始深入研究红枣期货合约设计。期间,郑商所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会员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做好市场调研,召开论证会及座谈会全面征求相关部委和市场各方意见,与证监会保持沟通并及时汇报红枣期货研发进展。最终,红枣期货成功上市。比如,现行的两份红枣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干制红枣》制订年代久远,已经滞后于当前红枣现货市场实际发展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免洗红枣》国标分级标准相对明晰实用,但该标准适用于成品红枣或直接食用红枣,期货市场交易标的一般为大宗原材料或初级产品,该标准不适合作为期货交割质量标准设计的主要参考依据。郑商所本着贴近现货市场实际、具备较强可操作性原则,对含水率、每千克果粒数、一般杂质三个指标进行调整,并增加均匀度允差和干基总糖含量指标。将这一指标作为划分红枣期货交割品级主要指标,使红枣期货合约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服务实体功能有效发挥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我国独有的特色农产品期货品种,红枣、苹果期货成功上市和顺利运行依赖于我国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市场基础。正因为有了市场基础和需求,我国期货市场创新才更具活力。以红枣期货为例,我国红枣种植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红枣消费国。近年来,红枣市场供大于求现象日益突出,价格持续下降,红枣现货企业避险需求日益强烈。金石期货投资咨询部主管黄李强认为,红枣、苹果期货成功上市与我国期货行业在品种研发方面的创新与投入密不可分。上市红枣等期货品种促进了期货行业根植实体经济,精细化服务产业发展。基于坚实的市场基础和郑商所充分的前期准备,红枣、苹果期货上市后市场功能逐渐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为产业链健康运转保驾护航。此外,特色农产品期货上市后,公开透明的机制吸引了社会和市场对特色农产品领域的关注,引流资金和技术,带动优质产业客户参与。“红枣期货上市使得红枣产业更完善,其标准制定、价格发现、套期保值、仓单融资、风险管理等系列功能对推动红枣产业上下游升级发展的成效正在逐步释放。”好想你枣业段淑敏表示。“整体看,红枣期货上市起到了积极作用,红枣期货不但使红枣价格更加透明,还使产业主体拥有了规避风险的工具,通过期货标准化合约逐渐统一红枣行业标准,加快了红枣行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发展的进程。”段淑敏说。

保持爱

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做大做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威宁洋芋上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侧记

2月26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认定83个地区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其中,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威宁洋芋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榜上有名。这也是威宁首个上榜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将进一步提升“威宁洋芋”品牌影响力,促进“威宁洋芋”产业健康发展、转型升级,对提升威宁区域形象、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威宁万亩马铃薯与精准扶贫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刘军林/摄)据了解,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建设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对各级党委政府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各有关部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迫切需要。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一项系统工程,获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地区将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塑强特色农业品牌,建立农民能够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的长效机制,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等方面统筹推进,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建设完善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推进形成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威宁马铃薯原原种扩繁喜获丰收(刘军林/摄)该认定榜单公布后,各地将扎实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重点工作,切实抓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做好产业布局,进一步强化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发挥好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行业管理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增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省级农业农村、林业草原、发展改革、财政、科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主管部门将加强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指导、服务和监督,推动出台适宜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打造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据悉,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遴选,旨在通过优势区创建促进区域分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同时,加强特色品种保护,加速成果转化应用、产品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创新,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威宁洋芋”上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三批),将进一步提升“威宁洋芋”品牌影响力,促进“威宁洋芋”产业健康发展、转型升级,对提升威宁区域形象、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威宁马铃薯科技文化馆外景(刘军林/摄)据介绍,威宁于2014年实施打造“威宁洋芋”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为威宁自治县研究设计了“威宁洋芋”区域公共品牌并已投入使用。目前,“威宁洋芋”区域公用品牌已深入人心,2017年,“威宁洋芋”成功入选“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同年,由“蔬菜卫士”微信公众平台举办的2017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马铃薯之乡”网络评选活动中,威宁自治县以10余万票当选全国第一名。2018年,“威宁洋芋”斩获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100个农产品品牌”荣誉称号,获得多张“国家级名片”。威宁是全国少有的百万亩马铃薯种植大县之一,早在2008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就授予威宁“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2009年,“威宁洋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局批准,相继注册了“南方薯宝”“威雪牌”等商标;2017年,农业部认定威宁自治县为全国第一批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同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威宁自治县“中国薯城”称号,威宁马铃薯有了国家级的名片。2017年全国马铃薯大会在毕节召开,威宁自治县作为大会现场观摩点,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威宁还相继举办了五届“马铃薯文化节”。近年来,威宁以品牌农业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威宁洋芋”品牌培育、塑造、营销推介和宣传保护,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突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坚持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威宁模式”升级版,“威宁洋芋”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提高,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威宁将通过创建“威宁洋芋”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利用“威宁洋芋”产业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借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的辐射拉动,做大做强“威宁洋芋”产业品牌,把“威宁洋芋”产业推向全国洋芋产业最前端,形成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体系,把威宁建成产业优势明显、区域品牌响亮、基础链条完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聚集区,助力脱贫攻坚。今年,威宁计划种植马铃薯200万亩,将以引进的中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村社一体”模式,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联合组建100余家合作社,带动全县20余万户,90余万人种植马铃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马铃薯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马红梅通讯员 刘军林编辑 孙蕙编审 付松

靠背石

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 引领乡村产业发展

莫鸣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关键是发展特色农产品。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倡导“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特色农产品既安全优质,又富有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发展特色农产品是破解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国各地重视特色农产品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有效引领了乡村产业发展。湖南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但我省特色农产品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制度约束。受家庭联产责任制影响,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生产困境。因标准化生产不足,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得不到保障,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需求;三是技术瓶颈。品种选育、品种改良与品质提升不够,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四是营销困难。品牌建设滞后,物流成本较高,致使优质农产品不能有效供给。强化制度供给,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特色农产品生产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需要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予以扶持。一是推进土地确权和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开展标准化生产,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实行农用地分类管理。根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明确农业种植养殖业、农业设施用地范畴,合理确定辅助设施用地规模,保障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稳定性。三是改革管理机制,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准确把握农业生产规律、农产品市场规律,改变以上级政府考核项目为目标的管理机制,实施以奖代补的项目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各级政府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落实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017年,《湖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实施方案》出台,目标是到2020年创建10个国家特优区、30个省级特优区。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特色农产品需要通过市场流通体系实现有效交易,发挥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对经济运行的主导作用。在产品市场上,质量与价格是关键因素,因此要重视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和营销方式创新;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资金与技术是关键因素,因此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一是开展标准化生产。将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规范体系,完善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等,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省农业标准化复种面积仅为4200万亩,具有很大潜力。二是重视品牌建设。以“三品一标”创建为基础,实施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品牌营销“三位一体”建设方案;按照“产品、品牌、价格”市场逻辑,通过基地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品牌培育提升农产品价格、品牌营销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省已创建无公害农产品2150个、绿色食品1476个、有机食品24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70个,评选出两届省级“十大农产品品牌”。三是创新营销方式。精准定位目标消费市场,实行线下线上差异化营销:无公害农产品以传统营销渠道为主,通过批发市场或零售市场实现销售,价格走中低端路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以生鲜农产品直营店和电商为主渠道,价格走中高端路线。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多元化分类指导,通过自我学习、政府培训和社会培养等方式,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五是破解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瓶颈。通过增加预算内农业投入资金、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等,加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强化“三农”信贷政策激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贷款力度,完善各种合规抵押融资政策,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六是加强技术创新。特色农产品生产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提高生产效率,既要发挥农业院校等“正规专家”团队研发作用,也要提升“土专家”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自我创新能力、技术应用的经验总结能力,形成实用性技术。(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体认

甘肃政协委员“对症出策”促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1月28日,甘肃“两会”正在兰州举行。 徐雪 摄中新网兰州1月29日电 (记者 徐雪)正在举行的甘肃“两会”上,特色农产品如何“走出去”成为甘肃省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不少委员细数了该省农产品的种种优点,也有委员指出制约其“走得更远”“走得更稳”的困难挑战,提出了多种“对症之策”。甘肃省政协常委、武警甘肃省总队副司令员薄云祥介绍说,近几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甘肃特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农产品出口额和出口量逐步递增,如定西土豆、高原夏菜、洋葱、苹果等出口多国,其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多,近4年的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工商联副主席马鹏举说,虽然近几年来,甘肃省企业在经营规模的管理模式上均有所发展,但面临消费升级大潮,大部分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产品产业,仍以初级加工生产为主,大型骨干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针对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研发工作还不够深入。图为暖棚中生长的蔬菜。(资料图) 杨艳敏 摄马鹏举还建议,建立出口特色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并借助社会力量统筹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各方面资源,建立外交人才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人手不足、小语种人才缺乏的局面。薄云祥认为,甘肃农业产业以苹果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食草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以党参、柴胡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等,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因贸易信息及交通闭塞、农产品技术含量低、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导致优势农产品出口种类单一,农产品出口附加值低,规模受阻且特色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走出去”发展。薄云祥建议,甘肃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产品检测体系,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拓市场。甘肃省政协委员、天水市甘谷县勤英生态绿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勤英说,应该强化农产品源头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甘肃《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2019年将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壮大万家合作社行动计划”和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600个左右,其中贫困地区500个以上。用好管好各类到户到企资金,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剩余资金今年至少投放80%左右,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和合作社支持力度,加快落实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500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同时完成果蔬保鲜库建设任务。(完)

举群趣者

五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如何引爆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为中心,在地理上集中,集聚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专业化的相关企业及机构(包括品种研发、籽种培育、农机服务、化肥农药、土壤测试、卫生防疫、田间管理、粗精加工、包装装潢、交易平台、广告营销、金融服务、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作支撑,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把分工专业化与交易便利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进入高层次增长的新型发动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同行企业扎堆,关联企业被吸引集中,企业在技术、原料、配套、用工等方面既竞争又合作,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这就是集群的优势。市场越竞争,市场越活跃,产业才越发达。所以,我们说,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小麦大省河南,催生了以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面食深加工企业;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聚集了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乳业大咖;在榨菜的故乡重庆,乌江和鱼泉相伴相生;在椰子的主产区海南,椰树和椰岛一边竞争一边成长……放眼国际农业产业,也呈现这样的规律,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业、荷兰的花卉和蔬菜产业集群、新西兰奇异果、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是其典型的代表。波尔多是法国最大的AOC葡萄酒产区。在波尔多纵横十万公顷的葡萄园上,遍布着13000个种植者(酒庄或葡萄园),约占整个法国的1/10,经营着113000公顷的葡萄园,约占全法国葡萄种植面积的1/8。分为57个独立的AOC(原产地监控命名)区,每年出产8.5亿瓶葡萄酒,全部为AOC酒,占全法国同类酒产量的1/4。假如把这些瓶子排队,就可以从地球排到月球!在波尔多有大约1/5的人口在以葡萄酒这一行业生活和发展。这里出产的葡萄酒各具风格,纵是一街之隔,风味亦截然不同,这是波尔多葡萄酒闻名世界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因此,诞生了众多著名酒庄:有左岸的拉菲(Lafite),拉图(Latour),玛歌(Margaux),侯伯王(Haut-Brion),木桐(Mouton Rothschild ),还有右岸的奥信(Ausone),白马(Cheval Blanc),柏图斯庄园(Pétrus)。这就是企业集聚产生的产业集群效应。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企业、农户、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等相关组织组成的有机综合体,与传统农业分散发展模式相比,集群内不同主体的相互竞争合作关系能够降低成本,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知识溢出,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同化,进而提高产业增加值。此外,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信任成本,大幅提升了集群稳定和生产效率。现在风靡全国的电商产业园区就是这种逻辑。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因为集群,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集聚对外部产生吸引力,对内产生自我强化力,这是良性循环过程,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轨道。第三,产业集群会产生新的竞争力和合作力。在产业集群里,拥有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群自身的竞争力。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使产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同时,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因此,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还有一个秘密,中小企业在集群中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自身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这是一种比单个企业竞争力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大幅度提高区域竞争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集中力量培育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拉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国典型农业产业集群案例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高科技园区模式、中心企业型模式、市场依托型模式、专业化小城镇模式、外来资金带动型模式。农业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有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分工效应、协作效应、区域效应、品牌效应等。农业集群品牌是某个农业产业集群内的关联企业和机构、农户、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主体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形成该集群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农业集群品牌由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而成,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反映集群的特色,树立地区农业的整体形象,保持农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集群品牌建设正蓬勃发展,已有一批成功的示范品牌,例如山东寿光蔬菜、福建安溪茶叶、河南西峡香菇等。山东寿光蔬菜寿光市地处山东省北部沿海,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和“中国一号菜园子”。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寿光坚持绿色、生态理念,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着力打造“寿光蔬菜”品牌。目前,全市绿色果蔬种植面积5.6万公顷,建有35万个蔬菜大棚。拥有一流的蔬菜栽培技术、先进的蔬菜经营管理经验和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寿光蔬菜”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产品销往国内300多个大中城市和美国、日本等27个国家。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成功的路径总结主要有六个方面:1.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2.坚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设施蔬菜生产模式;3.加强市场体系培育和产品信息平台建设;4.着力打造了“寿光蔬菜”品牌;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商业化合作育种,加快各种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6.以蔬菜产业为主线,大力拓展蔬菜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有六大优势:1.生产成本优势,产业的聚集以及对生产资料的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2.交易成本优势,降低了交易信息和客户的收集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3.技术创新优势,寿光蔬菜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提高技术创新优势;4.人才聚集优势,建立了10多个技术培训机构,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5.就业优势,解决了当地大量就业问题;6.制度环境优势,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发展。2019年新年伊始,受山东省寿光市市委市政府委托,福来咨询正式为寿光蔬菜产业提供系统的战略品牌顶层设计,升级“寿光模式”,重塑寿光蔬菜品牌价值,重构产业未来发展。福来咨询娄向鹏董事长向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赠送《大特产》一书当年寿光蔬菜解决的是国人冬季吃不上蔬菜的问题,如今,寿光已经从追求“有”和“多”提升到让消费者吃上更优品种更高品质的蔬菜,并且出口25个发达国家。这一切都是通过整合全球绿色科技资源实现的。近年,寿光市围绕“高品质特色设施蔬菜”这个战略之根,搭建科技、标准、监管、人才、销售、基金六大平台,构成寿光蔬菜智慧农业体系,完善产业集群功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叶安溪县隶属福建泉州市,土地面积3057平方公里,种植茶树的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当地人们依靠本地茶叶生产优势,以茶叶种植业为基点,通过茶叶产业链进行横向、纵向延伸,建立起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集群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专业性强,产业链的上下层之间依靠信任关系构建起较为牢固的合作网络。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茶产业链不断延伸并日益完善,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并演化成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茶产业集群。全县涉及茶行业的产值达到90多亿元,各类茶叶加工企业达1000多家。福建安溪茶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结果,具体因素可划分为宏观因素(市场环境催生和政府行政推动)、区域因素(资源禀赋诱导和农业社会文化传承)、集群因素(产业链条迂回和龙头企业带动)三类。其主要经验有五点:1.以生态茶园为基础,致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2.加强专业合作,构建联作管理体系;3.以质量追溯为重点,构建质量信用体系;4.以地标认证为核心,构建品牌发展体系;5.以严格执法为保障,构建质量监管检测体系。河南西峡香菇以仲景大厨房为龙头企业形成的西峡香菇产业集群很典型。西峡是河南南阳的一个山区小县,十几年前,西峡特产——香菇并不是很出名,如今,西峡硬是把香菇第一县给抢了过来,西峡香菇赢得“地理标志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香菇之乡”的三重声誉。在福来咨询的智慧支持下,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第一款直接面向市场的终端香菇深加工产品——仲景香菇酱成为近年来市场上的一颗明星,成功开创出一个新品类,销售突破四个亿,引得众多企业跟风模仿。明星产品和明星企业又加速推动西峡香菇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2015年,西峡香菇出口额达5亿美元,占全省食品出口货值的二分之一,全国香菇出口第一,总产量占全中国香菇的近1/5,年产值50亿元以上。大家可能不知道,日本市场上,70%的香菇都是西峡香菇。中国的地域名品数不胜数,为什么西峡香菇能够做大做强?还涌现出仲景香菇酱这样的明星企业?最重要的就是“顶层设计、培育龙头、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呼和浩特乳业呼和浩特市从2000年起提出乳业兴市战略,在地方政府和农业部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部在产业发展规划中把内蒙古自治区列入了乳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呼和浩特市为发展乳业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投资千万调购优良牧草籽种,建设数千个奶牛冷配站和挤奶站。同时,建成了5万头以上奶牛基地旗县区4个,千头以上奶牛基地乡镇47个。全市奶牛存栏量达到50.8万头,鲜奶产量达到159万吨。2005年,呼和浩特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乳制品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还为发展奶业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10部乳业相关法规,并且制定了扶持农民发展乳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财政对农民养奶牛给予补贴,帮助解决贷款,允许养牛户承包荒地种植饲草饲料,奶牛户每户增拨1亩饲料地。呼和浩特市还从资金、工商、土地、税收等多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优惠。乳业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的支柱产业,该产业为当地贡献了1/3的国民生产总值,行业同比连续数年位居全国37个大中城市之首。呼和浩特乳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伊利、蒙牛两大全国乳业龙头企业,伊利、蒙牛是中国乳都的两大支柱,长期位居行业龙虎榜榜首。现在,在内蒙古大地上,已经形成由规模化高标准牧场、乳品加工企业、包装材料等形成的产业和多个产业集群。漯河肉类食品漯河,一座中原内陆小城,因独特的食品工业魅力而闻名天下。诞生了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全国著名的方便面生产企业南街村集团、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乐天澳的利集团和中国休闲食品产业基地。目前,漯河市食品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发展到6600多家,年加工肉制品320万吨,产量为亚洲最大;日产休闲食品2600吨,产量居全国第一。2003年,中原食品节的诞生,演绎了富有成效的经贸活动推动食品产业大发展的生动传奇。2008年4月,中原食品节升格为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成为这座食品名城的“烫金名片”。深受由双汇集团所带动起来的产业群发展的启发,漯河市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漯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对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规划到2020年,在全市培育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6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7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漯河食品博览会漯河市虽不大,但却培育出了世界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等6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600万吨,占全省的15%;年加工生猪1600万头,占全省的23%;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名优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已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其中双汇肉制品、南街村面业、漯河三农生猪集群等8个产业化集群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集群。这些农业产业化集群,年实现销售收入达724亿元,实现利润67亿元,上缴税金36亿元。以上案例昭示我们,当一种农业产业成为当地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时(超过本区域GDP的5%),政府和企业要把该产业当作决定本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从农产品产品经营走向做农业产业,最后做成特色经济产业集群。国家大力培育支持产业集群发展近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以提高村镇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大力促进乡村振兴,推进镇域产业聚集。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通知》指出,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有助于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显示需要,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知表示,将支持建成一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升级、空间布局转型和主题关系转变,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5月21日,《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的通知》批准建设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通知指出,要把握建设要求、强化组织协调、聚集资源要素、规范资金使用以及加强调度考核,助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未来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政府进行引导,并提供政策环境支持,吸引企业、合作社、农户集聚,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适宜本地区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制定科学的农业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区域产业品牌,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营流程中,做好示范,吸引更多企业、农户入住,提升集群的质量和竞争力。文章来源:神农岛

指环王

浦江精准扶持山区特色农产品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你们番薯粉丝的加工工艺来看,设计加工车间的时候,摊凉间要大一点,蒸煮间可以小一点。”10月20日,在浦江县檀溪镇龙桥村,由4名国家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员组成的县市场监管局“一村一品”专家组,现场与该村负责人对接番薯粉丝生产企业车间设计等工作,这也是他们本月第5次来到檀溪镇。每年番薯丰收时,檀溪镇龙桥村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制作番薯粉丝,在村内大明堂露天拌浆、晾晒,一派热闹景象,不过村民的生产方式大多还停留在传统阶段,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加上村民们以自主加工为主,规模不大,质量不一,经济效益也不十分突出。据檀溪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只是龙桥村的番薯粉丝,当地平湖村红豆糕、潘周家村一根面、麻糍等农村特色小吃,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将山区乡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今年檀溪镇开始实施“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开发工程。由镇集体公司管理,村集体经济出资开办食品生产公司,向村民统一采购原料,做到统一质量把控,统一出厂检验,统一渠道销售,统一品牌包装,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朝“村村有产业、户户做副业、人人能就业”乡村振兴愿景迈进。为此,浦江县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能,积极协助镇政府开展调查研究、厂址勘察、政策对接,确定在该镇平湖、赤岩、龙桥、寺前4个行政村提升番薯粉丝、手工面、发糕、芝麻糖、麻糍、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求比较严格,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但很多村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建好了却不符合要求,后期整改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造成不少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在浦江县市场监管局统筹安排下,张超峰等人组建起技术专家组,提前到各个村生产场地进行指导,帮助村民理顺生产流程,设计生产加工的建设图。本着优化节俭、消费体验的设计理念,技术专家组实地指导场地选址、车间布局、优化工艺、制定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等各处环节,为生产场地建设量体裁衣。与此同时,专家组还免费为各村设计建设方案并制定标准,仅此一项便为每个村省下至少两万元的费用。目前,檀溪镇已有4个生产加工场地完成设计对接和初步建设工作。建设中的生产基地下一步,浦江县市场监管局将在生产加工场地的施工建设、出厂检验实验室建设、许可审批、品牌培育等方面,对各村生产加工场地予以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精准推动“一村一品”工作,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大搜查

做实美食名菜 打造“舌尖咸宁”——关于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的思考

市委“六大”活动开展以来,我围绕做实“一盘菜”制定调研方案和调研提纲,实地走访了6个县市区35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餐饮企业、旅行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部分厨师、游客,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我认为,做实咸宁名菜,就是要打造一批具有咸宁地域特色的菜品,以菜为媒、以菜引客、以菜兴业、以菜促销、以菜富民、以菜兴村,让咸宁特色农产品从原材料供给升华到咸宁名菜,打造“舌尖咸宁”“吃在咸宁”,吸引游客来咸,助推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泉涌”, 从而带动生产、加工和旅游等诸多产业“井喷”。01 菜中观咸宁纵观美食文化,菜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菜里面有产业,菜里面有发展,菜里面有城市形象。按照具有咸宁地方美食文化和地域特征,符合餐饮消费和饮食习惯;主要原料为本地生产,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在当地有代表性、有影响力这三个标准,我认为我市具有以下十道名菜可供推广,分别是:神仙“两头乌”、白水畈萝卜烧五花肉、素炒紫甘蓝(珍湖藕带)、野藕龙骨汤、通山包坨、贺胜土鸡汤、雷竹笋炒腊肉、黄精排骨汤、簰洲鱼圆、咸宁胖头鱼。这十道菜既可作为新鲜食材推向市场,也可作为特色美食端上餐桌。大力推介这些名菜,可有效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分析上述十道菜,所需食材分别是:生猪(两头乌)、白水畈萝卜、甘蓝、藕带、红薯、土鸡、雷竹笋、黄精、胖头鱼。从保障食材供给来看,甘蓝、土鸡、红薯、黄精、雷竹笋、胖头鱼能满足市场供给,两头乌、藕带、白水畈萝卜供给还存在缺口。目前,全市甘蓝播种面积超过20万亩,红薯种植面积12万亩,黄精种植面积1万亩,雷竹笋种植面积5万亩。今年上半年土鸡出栏750万羽。胖头鱼养殖面积20万亩。从市场知名度来看,上述十道菜虽然在我市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与“武汉武昌鱼、黄冈东坡肉、潜江油焖大虾”等这些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1.有规模但基础支撑不足。一是蔬菜产业结构不优。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52.43万亩,其中“两瓜两菜(冬瓜、南瓜、大白菜、甘蓝)”面积45.21万亩,占比29.79%。错季节生产的蔬菜量少,占比不足总量的10%。二是比较效益低。嘉鱼县甘蓝年产量超过80万吨但效益不高,受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有“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之说。有的年份部分甘蓝直接烂在地里,原因是收购价偏低,甚至还抵不到采收人工费。三是部分食材种植规模还不够大。全市莲藕基地面积虽已达13万亩,但市场供给依然不足。调研组在嘉鱼陆溪镇珍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年生产加工销售藕带、莲藕7000吨,咸宁本地仅能供应45%,其余的需要从周边洪湖市、汉川市调运,部分辅料甚至从云南调运。通城、崇阳、通山野生黄精较多,加上近年来大面积人工野化种植,黄精面积超过1万亩,但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2.有优品但产量不足。我市得到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产品有8个,其中能作为打造咸宁十大名菜食材的有通城“两头乌”和白水畈萝卜。从通城县新三汇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了解到,通城“两头乌”早在2011年就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因胆固醇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肌苷酸含量高,风味独特而出名。“两头乌”首尾为黑色,肉质鲜嫩,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湖北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生猪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安徽省农业大学生猪遗传育种与养殖教授张伟力曾这样评价神仙“两头乌”:“威名并驾扬子鳄,高雅堪比白鳍豚。传世华中两头乌,天下极品在通城。”调研发现,通城“两头乌”年出栏不到2000头,同时为保证两头乌的肉质、口感,每头猪出栏重量控制在130—160斤左右。有限的出栏量加上出栏生猪个头偏小,导致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目前,通城“两头乌”采取的是私人高端定制的销售模式,在农贸市场上难觅踪影。再如咸安白水畈萝卜。白水畈萝卜皮薄个大,汁多味甜,肉质脆嫩,清朝时期白水畈萝卜被列为朝庭贡品。“白水畈萝卜烧五花肉”成为当地一道老少咸宜的美食。目前,白水畈萝卜种植面积在1500亩左右,区域种植规模较小,产量有限。3.有佳肴但名气不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了贺胜鸡汤小镇,吸引了大量武汉游客慕名而来。“珍湖莲藕”被评为“最浓湖北味道”、荆楚最原始生态和最优质的地方食材。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宣传推介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藕带非常合适当凉菜,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广权评价“没有藕带的夏天,是一个不完整的夏天”。虽然在今年“湖北重启,抖来助力”活动中,抖音直播两小时销售泡椒藕带76万元,野藕龙骨汤、“泡椒藕带”产品畅销广东、武汉、南京、杭州、上海等一二线城市,但无论是贺胜鸡汤还是珍湖莲藕、泡椒藕带,其知名度仅限于咸宁周边,还谈不上辐射全省,远销全国的程度。4.有传承但创新不够。传承和创新是循环往复螺旋式升华的过程,菜肴也是如此。通山包坨又名薯粉坨,外表为圆形,寓意团圆、吉祥。相传当年刘伯温带兵作战,途经杨芳林乡,以薯粉作皮,将青菜切细拌在一起作馅,制成包坨,当作军中干粮,后来成为通山人过年必做的菜品。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通山包坨进入了人民大会堂,供“两会”代表品尝。嘉鱼鱼圆起源于簰洲湾,在明朝嘉靖年间发扬光大。在簰洲湾的风俗中每逢佳节或宴请,宴席上必备鱼圆,有“无圆不成席”的说法。我市通山包坨和簰洲鱼圆,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但创新不足。大部分包坨和鱼圆还处于手工和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保留着原始制作工艺,生产标准不统一,口感、口味相差较大。总的来看,包坨和鱼圆加工都还停留在“稻谷打成米,面粉制成麻花,紫苏变成酱”的初级阶段,新产品新工艺还有待开发。02 建好“菜篮子”建好“菜园子”,才能丰富“菜篮子”;建好“菜篮子”,才能为咸宁十大名菜提供产量充足、食材安全、品质优良、文化深厚、产销两旺的供给保障。1.“一菜一基地”抓供应。打造咸宁名菜首先要保证优质原材料的供给。一是要推广优质品种。甘蓝方面大力推广青研绿宝、绿球、绿圆、水果甘蓝;雷竹方面大力推广早熟品种细叶乌头雷竹、中熟品种宽叶雷竹、迟熟品种青壳雷竹;白萝卜方面大力推广雪山1号;莲藕方面大力推广鄂莲系列、武植2号(藕带,鲜藕兼用)、太空莲(莲子)、湖地野藕等。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明确涉农项目和资金向蔬菜产业倾斜的具体措施,扶持一批蔬菜生产流通企业、合作社、营销经纪人和生产大户。通过这些企业、合作社带动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大大棚藕带生产技术模式的推广,对大棚藕带给予项目扶持,力争两年内新增大棚藕带基地2万亩,解决我市藕带加工企业吃不饱、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加大通城“两头乌”养殖基地建设。改变“两头乌”需要优质饲料和熟食圈养的养殖模式,利用山地、林地资源,开展生态养殖,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力争两年内通城“两头乌”出栏量翻一番。三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发展了嘉鱼县潘家湾镇8万亩露地蔬菜基地、陆溪镇万亩莲藕示范基地、崇阳县桂花泉镇万亩雷竹示范基地、咸安区高桥镇白水畈千亩萝卜示范基地、通城县隽水镇利和村千亩黄精示范基地。下一步,要对这些基地提档升级,扩大标准化基地规模。2.“一菜一标准”抓品质。打造咸宁名菜,既要有食材的生产环节的技术标准,也要有后期烹饪的制作标准。在生产环节,用标准化的生产保证食材的新鲜度、食品质量安全等。在烹饪制作环节,保证食物的口感、品质,统一的烹饪方法等。一是推广“减肥减药”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继续开展“两精两减一增效”行动,从现有的29个试点村扩大到64个贫困村。二是建立绿色防控体系。蔬菜生产全程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导弹、黄板等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加强智慧防控,探索建立绿色防控的测报和预警机制,以及全程绿色防控的技术模式和服务机制。三是打造绿色农产品。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我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上规模、扩产量、成批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管理。3.“一菜一平台”抓流通。抓好仓储保鲜既能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又能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全市蔬菜产业建有20-50吨的小型冷藏库、气调库500余座;200-500吨中型冷库20余座;1000吨以上的大型冷库5座。嘉鱼县、通山县争取到整建制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每个县将建设10个农产品仓储田头保鲜库,另外再建20个配送点。其他县市区也将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产品产地田头、屠宰厂(场)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建设5—10个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设施,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依托嘉安集团,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4.“一菜一故事”抓融合。我市名菜很多,但脍炙人口的名菜故事不多。要提高咸宁名菜市场竞争力,必须让咸宁名菜与鄂南文化和故事相融合。一是要把鄂南地域文化与咸宁名菜相融合。我市有悠久的药姑山瑶族文化,咸宁瑶族先民开发出黄精排骨汤这道美食,值得在瑶文化传承中推广。二是要把咸宁人文元素与咸宁名菜相融合。我市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元素,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界名人萃集,发掘这些名人在咸宁生产生活时候的趣事,也是推介咸宁美食一个很好的宣传途径。三是要把历史文化元素与咸宁名菜相融合。我市有三国赤壁古战场、二乔故里、北伐战争贺胜桥遗址等。目前,已打造了贺胜鸡汤小镇,赤壁鱼糕等美食,进一步开发咸宁名菜与历史文化元素相融合的菜肴,还有较大的潜力。5.“一菜一产业”抓发展。大力打造咸宁十大名菜,将其做成我市的致富产业,就是要通过十大名菜的销售引领农产品生产、种植、加工。一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提升良种化水平。建设蔬菜新品种展示园、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大型集约化育苗中心,研发选育适宜我市种植、养殖、市场竞争力强的蔬菜畜禽优良品种,推进蔬菜畜禽水产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二是开拓市场,畅通产销体系。紧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目标市场,深化产销对接,推广窗口直销、农超对接和连锁经营模式,扩大蔬菜产品外销外运范围。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龙头企业带动。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品牌打造,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03 打造名牌菜为更好地做好全域旅游与现代农业大文章,将消费留在咸宁,建议市委市政府打造咸宁名菜产业,成立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做实美食名菜、打造“舌尖咸宁”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具体建议如下:1.大力发展蔬菜名品。一是实施“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改变我市以“两瓜两菜”为代表的蔬菜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细菜、有机菜。二是开展鄂南“蔬菜十大名品”评选活动,加大品牌培育,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有机融合。三是大力开展与大中城市市场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扩大对接渠道和对接企业。积极培育新型销售模式和生鲜电商发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积极推介我市优质蔬菜生产企业对接大湾区。2.持续研发新式名菜。一是加强名菜传承创新。倡导绿色健康营养理念,鼓励和支持企业适应餐饮消费新需求,策划推出品相优、口感佳、营养好、市场认知度高的特色菜、招牌菜和地方特色宴席,推进咸宁名菜品牌化、大众化发展。二是挖掘咸宁市名菜历史传统。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研究机构,深入研究挖掘咸宁名菜的历史文化典故、菜品特色特点。举办咸宁名菜品牌研讨会或发展论坛,邀请全国和省内饮食文化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参加,共同商讨和推动咸宁名菜品牌建设。三是整理记录咸宁名菜文化。编辑出版《咸宁名菜故事集》《咸宁美食地图》等书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名菜博物馆或名菜研究院,重点展示或研究名菜原辅料,菜品色、香、味、形、皿,烹饪制作技法以及历史故事等。3.着力培养顶级名厨。一是实施“咸宁菜师傅”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咸宁菜名厨、名菜、名店,把咸宁菜做精做优、做大做强,效仿潜江龙虾学院,建立咸宁名菜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咸宁名菜名厨。二是组建咸宁烹饪协会。建设咸宁菜研究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业界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咸宁菜厨师技艺水平。推动人才技能下乡,推广咸宁菜烹饪技术,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咸宁菜师傅”。三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提高咸宁名菜知名度。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宣传推介咸宁菜,提高咸宁菜美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培养咸宁菜烹饪行业领军人物和高技能人才,全力锻造咸宁菜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4.重点打造美食名店。一是举办咸宁旅游美食文化节。利用已连续举办多年的“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品牌,在活动中同步举办咸宁旅游美食文化节,评选出咸宁十大名菜。吸引游客来咸品美食、游景点,达到宣传咸宁、推介咸宁的目的。二是做好咸宁名菜的发展规划。制定咸宁名菜各项标准和操作规程。把咸宁名菜餐饮网点与城市发展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结合起来,促进餐饮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打造“咸宁名菜一条街”。对“咸宁名菜一条街”进行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逐步将其打造成旅游餐饮定点接待点。5.积极唱响鄂南名牌。开展咸宁旅游金牌小吃评选活动,推出10—15道咸宁名菜招牌菜,并实施动态管理。加大咸宁菜宣传力度,开展咸宁美食探秘之旅、咸宁名菜谱等宣传活动。建设咸宁名菜网、开设咸宁名菜微信公众号,支持有实力的餐饮企业拍摄品牌菜、特色小吃等专题片。在武汉星级酒店设立咸宁名菜推广窗口,扩大咸宁名菜的影响力。作者:黄文(市农业农村局局长)1 市领导走访慰问驻咸部队和复退军人代表 共同谱写双拥共建新篇章3 为期7个月!咸宁开展专项整治,这类工程立即叫停

常春庵

坚持不懈发展“四大特色农业产业”

本报讯(记者 杨勇)8月28日,内江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贯彻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议精神,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内江实际,进一步研究做好该市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规划,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会议明确启动2020年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考评激励工作,今年评定市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以上,力争创建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会议决定筹备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拟于9月下旬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贯彻落实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同时,抓好9月2日至3日在隆昌市召开的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现场会暨高峰论坛活动,总结推广该市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会议强调要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做好布局规划。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全域布局,全面规划,整体提升。二是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不懈抓好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和特色水产“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建设、自主科研、融合发展,确保每个园区培育1至2个特色产业。三是进一步提档园区建设。提升现代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园区内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供气网、互联网“六网”建设,逐步实现全覆盖。四是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园区建设纳入乡村振兴领导机制统筹推进。建立项目打捆机制,整合涉农资金,用好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基金,建立“政银担”信贷担保体系,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落实用地保障政策,保障园区用地需要。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经营水平,提高职业农民技能,提供人才支撑。会议要求抓好当前重点工作。一是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中有进。全力以赴抓好粮食丰收增产,千方百计完成生猪出栏任务,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收入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二是做好农业防汛减灾救灾工作。针对前期暴雨、洪峰给个别地方造成的损失,谋划好130万亩晚秋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做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发挥好扶贫车间、扶贫园区、扶贫基地作用,强化利益联结,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四是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整合资源,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五是做好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编制内江市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发展规划,力争更多农业农村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规划“大盘子”。六是抓好禁捕退捕工作。开展执法监督,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销售野生鱼和禁用渔具行为,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退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