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枣阳市杨垱镇精准扶贫特色主导产业调研报告战洪图

枣阳市杨垱镇精准扶贫特色主导产业调研报告

枣阳市杨垱镇司庄村“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9月,笔者有幸随枣阳市扶贫办深入到杨垱镇,对该镇精准扶贫特色主导产业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调研。现将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杨垱镇位于鄂豫两省四县市交界处,版图面积189平方公里 ,全镇辖42个村(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20650户78135人,贫困发生率为5.19%。建档立卡贫困户1835户4018人,现已脱贫779户2141人,其中2014年脱贫247户752人(低保162户497人,五保5户6人,一般贫困户80户249人),2015年脱贫215户654人(低保120户366人,五保11户11人,一般贫困户84户277人),2016年脱贫170户383人(低保80户210人,五保10户12人,一般贫困户92户258人),2017年脱贫147户352人(低保66户175人,五保32户33人,一般贫困户50户124人),未脱贫为1056户1877人(其中五保户520户561人、低保户325户795人、一般贫困户211户521人)。全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共有 1237户,目前12个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劳务输出64人,发展旱稻1453.05亩,桃树种植38亩、薄荷137亩,养殖肉牛90头、山羊336只、肉猪381头、禽类2853只,种植蔬菜159亩,稻虾共作20亩。我镇现共有奖补人员312户985人,奖补资金达38.6602万元。二、主要做法与亮点(一)壮大集体经济,引领扶贫产业发展。杨垱相对来说,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特色产业欠缺,是农业大镇还不是农业强镇,多年来守着良田万顷,没有把农业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群众依赖思想和观望心态严重。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普遍,严重依赖政府;部分基层干部对产业脱贫充满期待,但有想法没办法缺能力,只好抱持观望心态。为此,镇委坚持以“抓扶贫、促发展、惠民生”为目标,立足“建设美丽乡村,做强农业大镇”的定位,找准短板,稳中求进。通过“三资清理”摸清家底,组建专班多次深入各总支各村认真调研,听汇报、看现场、谋出路,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精准扶贫政策专门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明确提出指导意见。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夯实凝聚和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实现村级组织“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良性运作模式,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产业项目,促进适度化规模经营,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吸纳带动周边村组农户规模发展,形成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领群众投入到产业化发展大潮之中,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全省美丽乡村试点村桃园村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加快全村全面小康建设。 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良性运作模式,村成立志杰专业合作社,由村组干部共同集资45000元入股,由村集体经营,村组干部无偿义务劳动。一是发展种植业,2017年秋播起在五、六组迁村腾地的108亩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年可收入8万元;集体合作社以每亩500元从村民手中流转140亩已全部种植薄荷,年可收入14万元。二是发展蔬菜大棚等特色种植。争取扶贫资金新建蔬菜大棚4个,日常由村组干部轮流无偿劳动,吸纳本村有劳动能力的8名贫困户在活路紧忙时参加劳动,每天支付最低50元工资,发展草莓等时鲜蔬菜水果种植,引进工业辣椒种植,目前已签订种植服务合同,全部投产后,年可收入20万元。三是发展特色养殖业和观光旅游业。利用村集体堰塘,今年计划发展20亩的莲藕和泥鳅共养基地,在堰塘提坝种植红叶石楠、杨柳和桃花、菊花等观赏树木花卉,形成身边有花有果,池塘上有荷花、中有莲藕、下有泥鳅等鱼类的集特色养殖与观光旅游休闲场所,年可收入8万元。四是发展服务业。村集体合作社主动为村民提供农作物等产供销全程技术指导和加工销售等服务;同时盘活村集体资产,村里10口机井统一由集体经营,每口机井每年可为村民提供200亩农田农业用水所需。通过这些服务,年可收入10万元。全村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计划实现增收60万元,2019年可达到80万元,2020年将突破100万元,待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村集体将实现为村民分红的目标,实现全村群众利益最大化,争取全村及早实现全面小康。(二)找准产业项目,聚焦产业规模发展。杨垱是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大镇,种植业、畜牧业、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依托农业优势,聚焦产业发展是切合我镇实际的脱贫致富之路。为此,镇委镇政府明确要求,各村干部要以市场为导向,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找准产业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办一个产业项目,成立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立足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拓农产品市场,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努力实现农产品商品化率和群众收入双提高。加快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培育,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发电等增收渠道,形成村村有富民项目、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产业增收新格局。以产业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因人施策推动就业创业,把“输血”扶贫变成“造血”扶贫。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滚动发展、规模发展的良好局面。如我镇2016年引进的枣阳佰世盛禾薄荷专业合作社,在仲庄村建立基地,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市场发展薄荷产业,薄荷亩产1000公斤以上,亩平收入在3000-3800元之间,是传统粮食作物种植收入的3-4倍。2017年以来因势利导,在仲庄村发展薄荷种植面积达1700亩,辐射带动全镇发展薄荷种植达8000余亩。农户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确定了最低保护价,每公斤3.2元。该项目已带动115户贫困户增收,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三)抓实五方会商,建设扶贫产业工程。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乡工程”,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五方会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抓好产业,壮大产业,实施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建设扶贫产业工程,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发展壮大产业项目的同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我镇引进枣阳市振泰天龙牧业有限公司在中心社区建设万头养牛场,企业充分利用村土地资源,村依托企业优势,形成企业+合作社+支部+农户的模式实现共赢。振泰天龙牧业有限公司占地200亩,总投资1.25亿元,新建牛舍、秸秆综合利用场、青贮池、有机肥加工车间、办公楼和晒场等配套附属设施11万平方米,建成集肉牛养殖,秸秆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秸秆养牛示范场。项目采用“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存栏肉牛5000头,年出栏肉牛8000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3000万元,每年就地消化4万吨农作物秸秆,带动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带动全镇养殖业的发展,解决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问题;依托和振泰天龙牧业有限公司技术合作,中心社区牵头成立振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公司代理青贮玉米的种植和推广等相关服务,通过示范种植,积极引导农户发展青贮玉米种植,逐步形成规模,已与振泰天龙秸秆青贮饲料肉牛养殖公司签订3000亩青贮玉米种植合同并带动全镇种植,目前全镇已发展种植5000余亩。青贮玉米生长周期短,收割方便、简单。对部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代理服务,实行包种包收,可有保障地增加农户收入。目前合作社已带动80余户贫困户种植260多亩,均签订代理服务协议。青贮玉米每亩可产4000公斤青贮饲料,按照合同约定价每公斤0.25元,每亩可收入1000元,比传统种植玉米每亩收入800元增收200元,仅此一项可为群众增收100万元。青贮玉米收获期至少比传统玉米种植提前20多天,可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收割,避免出现2017年连阴雨天气导致玉米无法收获农民损失惨重的情况发生。青贮玉米收割由合作社负责联系,公司集中统一收割转运贮存,仅此一项既可为农户每亩节约人力收获和机械转运成本费用150元左右,又可提前腾地腾茬备耕为秋播生产和农作物耕种安排创造更好条件。同时合作社按照合同约定,按照每亩青贮玉米60元代理服务费,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各方共赢,公司利润、合作社收益、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共同增长,共同推进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建设成扶贫产业工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四)完善服务保障,提高扶贫产业成效。我镇坚持把扶贫政策落实和为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提供完善的服务作为抓好扶贫工作的重点,积极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切实形成工作合力。纳入党委政府精准脱贫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积极性。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提高扶贫产业成效。2017年,杨垱镇经多方努力,成功引回马庄村能人张自忠返乡创业,投资9000万元建设三千亩虾稻共作基地,成立忠瑞小龙虾产业合作社,发展虾稻共作产业,并带动贫困户劳务输出18人,月增收1500元。我镇立足“四个创新”,积极引导,全力推动,实现稻虾共作产业遍地开花、突破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落到实处,在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思路创新,奠定突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基础。杨垱镇地处鄂西北,是典型的旱包子,镇内大小水库10余座, 虽有一定储水能力,但是十年九旱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考察论证,认为创造性的发展稻虾共作是完全可行的。为此,积极开展宣传,出台优惠措施招引客商,引进小龙虾养殖新技术。思路一变天地宽,该镇马庄村在外经商的张自忠能人回乡成立忠瑞稻虾共作合作社,创建了300亩的稻虾共作养殖基地,试养成功后带动其他客商和农户积极发展稻虾共作,奠定了突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基础;二是模式创新,拓宽突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渠道。杨垱镇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既可以土地入股,也可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既可以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也可以采取单纯合作社经营模式,还可以农户个人养殖;既可以发展稻虾共作,也可以发展稻蛙共作,还可以发展稻蟹、稻鳅等共作;既可以在大田养殖,也可以利用堰塘和河滩地养殖等多种模式,激发合作社和农户发展稻虾共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拓宽突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渠道,推进规模发展;三是管理创新,实现突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目标。忠瑞稻虾共作合作社采取现代企业运行模式,摒弃传统的半年种田半年闲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从场地选址、人员配备、技术培训、操作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激发合作社社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探索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争取市场话语权,实现利益最大化,保证合作社高效运作,快速发展。 既保障了社员的收益,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突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目标;四是推广创新,形成突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效应。在推广稻虾共作产业上,我镇注重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及小龙虾养殖新技术的推广,用事实说话,用效益说话,形成突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效应。截止目前,该镇已有马庄村、孙岗村、史庄村、孙寨村、高店居委会、仲庄村和石台寺村等7个村68户农户发展稻虾(蛙)共作产业或小龙虾养殖1500余亩,每亩净收益8000余元,是传统种植业收入的20多倍,带动3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 强化责任管理,保障产业良性发展。加大产业脱贫考核权重,加强督查指导,实行严格考核问责。今年,镇委抓住村(社区)“两委”换届的契机,对没有发展思路、安于现状、不胜任的村主职干部进行劝退,制定《村支部书记履职尽责工作项目清单》,下达集体经济目标任务,对集体经济无项目、无进展、无实效的进行问责,必要时组织调整。同时针对各村上报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清单,成立督办专班,天天看、月月转,倒逼干部日思夜想,操心着急,工作上心、责任上肩。对制定产业本着长远发展,持续发展为目标,做到管三代,看长远。高店居委会是省级贫困村,在原书记主任辞职后,两委班子积极履职,把扶贫工作当做中心工作,争取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今年从市财政局和扶贫攻坚指挥部等多方筹集资金40万元,建起了收购仓储和晾晒场,购置了地磅、打捆机和粉碎机等设备,搭起了收储平台。还动员村组干部和有能力的村民,以参股形式,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合作社出资10万元,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艾蒿种苗和收割服务并签订收购协议,确定了最低保护价。合作社今年第一批已收购艾蒿、薄荷达80000多斤。目前该居委会艾蒿和薄荷种植面积已达500多亩,带动贫困户种植200余亩,亩产1200斤,全年亩纯收入达2000多元,比传统的玉米、小麦种植增收5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增收10万元。三、存在问题杨垱镇农业产业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帮扶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主导产业基地辐射带动人数有限。如该镇特色产业中草药-薄荷种植,产业的规模较大,重点以仲庄村龙头,辐射全镇大面积种植,达到了5000多亩,涉及1000多户。虽然今年薄荷亩产实现了1000公斤以上,亩平收入在3000-3800元之间,是传统粮食作物种植收入的3倍。但是在价格上很不如人意,由于仅仅是有种植合同的、质量标准达标的是按保护价(1.5元/斤)收购的,其他大多数无合同的收购价格明显低于保护价,最低时0.6元/斤。出现了往年最低保护价成了今年最高价,因此严重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品质参差不齐也不能够满足协作企业的加工需求。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不成熟、不稳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2、主导产业基地辐射力弱,对贫困户带动能力、帮扶能力也较弱。如中心社区的“振泰天龙牧业”的万牛养殖项目,农户种植青贮玉米为企业提供饲料原料的确比常规庄稼收入要好一点,但是优势不是太明显,主要原因还是收购价格较低。常规苞谷杆、花生秧、黄豆杆、麦杆、稻谷秧等二次利用可以做饲料原料的收购价格是160元/吨,而高品质饲料原料-青贮玉米收购价为200元/吨,经济收益500元-700元/亩,两者对比经济收益优势不太明显。青贮玉米优点是只需种植,公司统一收作,故更适合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适应性面窄。3、贫困户自身素质普遍低、“小农意识”严重,影响扶贫产业的主体发展。比如在“虾稻连作”、“蛙稻连作”“生态大棚采摘园”等项目中,由于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贫困户整体参与率不高,仅仅满足于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参与其中,而不是作为经营主体参与其中,受益人群过窄,受益程度过浅,仅仅是满足于脱贫,离致富还有差距。四、意见建议按照“产业支持、龙头带动、加工流通、特色高效”的原则,在推动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全面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等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建议。首先,深入调研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在主导扶贫产业-“虾稻连作”、“蛙稻连作”、“生态大棚采摘园”、“工业辣椒种植”、“薄荷种植”、“青贮玉米种植”等项目中,贫困户的养殖种植技术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贫困户多数是劳力参与,技能参与的不多。因此,建议在贫困户的“扶贫扶智”上,下大功夫。比如在涉及农户最多、面积规模是大的“薄荷种植”项目中,如何能够产出高品质的薄荷,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增加产量,就今年的行情来说,同样都是薄荷,价格有1.5元一斤的,也有0.6元一斤的,在这个品质问题上应该仔细探讨下,建议请相关专家把把脉。第二、积极探索财政性投入形成资产民用、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比如马庄村和孙岗村的“虾稻连作”主导产业中都有贫困户以劳力的形式参与协助管理,是否可以把已经运行成熟了的部分虾池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贫困户,政府在资金政策上支持、产业带头人给予技术、销路支持呢?比如桃园村依靠扶贫奖补资金建立起来的7.8亩“生态大棚采摘园”,能否直接承包给该村有经营能力贫困户经营,镇村党组织提供技术、销路支持呢?以这种形式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三、拓展产业链条,创建知名品牌。在该镇已有5000亩的薄荷种植和已有1000亩的青贮玉米种植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大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薄荷种植在本镇有几十年的种植历史,种植技术上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今年受行情影响,“增产未增收”的情况普遍存在,能否直接引进“薄荷精油提取企业”进行深加工,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现有高品质的饲料原料-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仅供应万牛养殖项目,属订单农业。虽然销路没有问题,但是价格较低,与传统作物相比,经济效益优势凸现不太明显。同时常规作物的秸杆作为饲料原料也普遍得到回收,质量虽然差一点但是量大,所以青贮玉米价格受到冲击也是正常。青贮玉米和常规作物秸杆价格相互影响与制约,基于此,能否同样引进此类项目的深加工企业,把青贮玉米和常规作物秸杆转化成为更高附加值的饲料?同时考虑把这两种饲料做成知名畅销品牌不仅对内而且还能够对外销售?第四、引进科技人员,提高服务能力,在“扶贫扶智”上下大功夫、真功夫。完善农业人才引进制度,吸引专业化人员前来杨垱投资创业,全面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实验、示范和推广等合作。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第五、加快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让精准扶贫户“家家有产业,户户脱贫奔小康”。鼓励贫困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与其他农户组建合作社,按规定分红。在贫困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土地。对流转其它农户土地的贫困户和对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给予一定的补助。(注明:该文数据参考于枣阳市杨垱镇相关扶贫资料;文中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看法。)

草佑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调研报告显示: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尤婷婷)日前公布的《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注重宏观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比较明显。甘肃坚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一带五区”特色农业生产布局,肉牛、肉羊、高原夏菜、优质苹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100多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393个,有10个“甘味”农产品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礼县建成国家级大黄原产地保护示范区,榆中县已成为全国高原夏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资料图)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330万亩,规模化经营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接近30%,规模化生猪存栏占比接近70%,规模化家禽存栏占比接近80%。探索推广了“蓝天模式”“中盛模式”“庄浪模式”等一批典型模式,启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68个,家庭农场近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个。敦煌种业、金源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会宁县应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入围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创建了宁县、临洮县、安定区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360个。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等加快推广,张掖海升集团20万平方米玻璃温室亩均收入达80万元。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正在全力打造“平凉红牛”“河西肉牛”自主肉牛品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摄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29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家庭经营净收入4322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省依靠发展产业脱贫的人口占当年脱贫总人口的71%。陇南市武都区发展花椒100万亩,总产值42亿元以上。庆阳肉羊产业扶贫模式入选2019年全国扶贫先进模式。【来源:每日甘肃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示之以虚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调研报告显示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调研报告显示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每日甘肃网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尤婷婷)日前公布的《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比较明显。全省坚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一带五区”特色农业生产布局,肉牛、肉羊、高原夏菜、优质苹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100多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393个,有10个“甘味”农产品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礼县建成国家级大黄原产地保护示范区,榆中县已成为全国高原夏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探索推广“德青源模式”“蓝天模式”“庄浪模式”等一批典型模式,启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68个,家庭农场近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个。敦煌种业、金源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会宁县应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入围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创建了宁县、临洮县、安定区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360个。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等加快推广,张掖海升集团20万平方米玻璃温室亩均收入达80万元。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正在全力打造“平凉红牛”“河西肉牛”自主肉牛品牌。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29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家庭经营净收入4322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省依靠发展产业脱贫的人口占当年脱贫总人口的71%。

陈淳

李庭率队开展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调研

8月19日至2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庭带领市人大农业委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北湖区、苏仙区、临武县和宜章县开展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调研。 调研现场调研组先后察看了新湘农生猪养殖基地、下凤蔬菜基地、香嗡嗡农牧公司、芝草农业公司、美鹏肉牛养殖家庭农场、临武柚基地、展翔农业加工基地、临武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柿竹园污水处理厂、溶家洞林场等,听取了当地政府工作汇报,并与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开展座谈交流,就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及节水用水、工业水循环利用、水源保护、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调研现场调研组对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水资源、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落实保障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要加大园区基地建设力度,培育更多更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要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要抓好水源保护和用水保障等工作,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实现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调研座谈会现场李庭强调,要强化政府引领,处理好农业产业化与生产规模化、市场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并提供政策保障和服务;要立足地方实际,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做好保护利用大文章。 【来源:农业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造人

湖北崇阳县钒产业调研报告:占据钒电池生产的绝对竞争优势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储能网讯:当前崇阳县已掌握钒电池电解液“液固转换”技术,占据钒电池生产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崇阳钒业集团已与德国一家公司签订钒电池合作意向协议和保密协定,疫情稳定后将派员来崇阳考察,落实年产值20亿的钒电池固体电解液出售项目,并表示有兴趣在崇阳直接投资建钒电池工厂。抢占高新阵地 打造中国钒谷 ——关于崇阳县钒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常委、崇阳县委书记 杭莺 按照全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六大”活动有关要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增长极”这一课题,以“崇阳县钒产业集群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了《关于崇阳县钒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一、产业特点“不同钒响”,奠定集群发展基础崇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钒业之乡”,钒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有着鲜明特点:有“久经考验”的成长历程。崇阳县钒产业发展,经历产业萌芽期(1976-1981年)—工艺改进期(1982-1989年)—起伏徘徊期(1990-1999年)—复苏繁荣期(2000-2008年)—转型发展期(2009-2019年)五个阶段,已有43年发展历程。从全国最早开展石煤提钒到发展成县支柱产业,从谈钒色变到以钒为荣,从粗糙生产到高新发展,从污染企业到绿色产业,钒产业在历经阵痛中蜕变成长。发展轨迹起起落落,如“过山车”一般,即使片钒价格从每吨50万元跌落至每吨3万元低谷,仍然有一批打不垮的人才和企业在坚持,他们的身份由冶炼工—钒贩子—钒厂长—钒老总华丽转变,企业产品由低片钒—高纯钒—钒铁—钒氮合金逐步提升,历尽沧桑,永不言弃,奠定今天崇阳的钒产业地位。有“环保达标”的产业转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崇阳钒业叮当响,是县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因钒提炼工艺原始,技术粗糙,污染严重,最后走向死胡同。面对钒产业陷入萧条冷落的困境,崇阳县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中做出最佳选择,加强技术创新升级,果断推动产业转型,在生产中广泛运用无废水、无废气、无废渣的“三无”清洁工艺。如青山钒铁、鑫发钒业等厂家投入重金上环保设施,使50#钒铁站稳脚跟;晶洋公司率先引进国内技术含量最高的钒氮合金产品;许多投资者纷纷转向,不再生产一两钒原料,全部改为片钒做原料进行钒产品深加工,让企业浴火重生、脱胎换骨。当前发展以钒氮合金为主的钒深加工,每月环保监测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为达标排放,没有“三废”污染,是一种完全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业、高新产业。有“三足鼎立”的历史地位。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崇阳人成为国内石煤和其它废渣提钒领域当之无愧的技术领军者,省外很多钒企聘请崇阳人为其做技术指导。常年在外从事钒技术指导和产品贸易工作的有1000余人,从业足迹和销售渠道遍布全国各地。据统计,通过县内平台和渠道销售钒产品,每年引进销售五氧化二钒和偏钒酸铵10000吨以上,既活跃了崇阳钒产业市场,又保证了县内深加工原料供应。崇阳一度成为华中地区钒产品交易量最大的集散地和钒产品最完备的深加工基地。国内知名的钒业、化工网站都有大量崇阳钒业信息,崇阳与攀钢、承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崇阳钒价成为国内钒价的重要风向标之一。有“天宽地阔”的发展前景。钒是一种重要战略物资,钒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原子能、航空航海、陶瓷、医药、新兴钒电池等领域。尤其钒是生产钢铁的添加剂,又称“钢铁味精”,能增强钢的强度和韧性,应用量和潜力较大,据统计钢铁生产用钒占到全球用钒量的95%。目前,我国钒产品应用程度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钢铁工业中钒的消耗强度不到30公斤/1000吨钢,而发达国家钒消耗量接近100公斤/1000吨钢。2018年,国家及时颁布热轧带肋钢筋新国标GB/T1499.2-2018(简称钢筋新国标),取代旧国标GB1499.2-2007,旨在利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钒电池技术已取得较大突破,2017年大连融科公司的钒电池用钒量接近10000吨,预计到2022年中国钒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0亿元以上。此外非钢用钒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各种叠加因素来看,钒产业走向繁荣似乎成为必然。二、产业优势“显山露水”,搭起集群发展平台钒产业作为崇阳县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县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2014年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以来,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1、集群优势。从1976年最早开始石煤提钒试验,到1978年初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到1982年被煤炭部定名为“石煤提钒综合利用试点县”,到1989年年均产钒近200吨,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产品大部分免检出口,在当时国内可谓一家独大。2008年前,崇阳县内可年产钒7000吨,加上遍布国内崇阳人30多家企业年产钒也超过7000吨,总共年产钒14000吨以上。转型后,全县市场主体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包括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县共有以钒氮合金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线17条,年进出钒产品2万吨以上,年产值超18亿元,到2025年预计可达100亿元。目前,从偏钒酸铵提纯精钒到片钒、50钒铁、80钒铁、钒氮合金、钒铝合金、高纯钒、钒电池电解液等高新产品一应俱全,崇阳成为国内最齐备的深加工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是名副其实的钒业大县。2、技术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崇阳县在钒产业中有着较为雄厚的技术积累。石煤提钒领域,掌握的钙化焙烧、复合焙烧、碱化焙烧、免焙烧酸浸和离子交换法提钒工艺等先进技术,在全国石煤提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废触煤、钢渣等废渣提钒工艺国内领先,符合环保要求,为废物利用闯出了一条新路;转型升级后钒产业工艺技术一直在与时俱进,主要产品钒氮合金与央企中国电子集团长沙48所合作,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能耗水平由10年前的吨耗电近10000度降到现在4000度以下,并且还在持续改进之中;利用偏钒酸铵精制五氧化二钒,采用全新滚筒式烤炉加除尘器收尘、吸收塔氨气回收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完全做到清洁无污染生产。另外在高纯钒生产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还拥有生产钒电池固体电解液技术,为今后迎接钒电池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崇阳县在全国各地有钒产业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技术骨干1000余人。多年来,崇阳钒业共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3项实用新型专利。3、带动优势。钒产业作为崇阳传统产业,经过几轮起伏仍保持不衰。第一,从业前景好。业界有一个说法,“只要有钒资源的地方就有崇阳人的身影”。鼎盛时期,崇阳人在县内外创办各类钒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产业工人加上从事钒贸易、运输、配套加工等人员,总规模在1万人以上,成就了、致富了一大批人。目前崇阳县钒业界有身价过亿的钒老板,有过千万的老板50多人、几百万的老板一大批。第二,比较效益高。相比较而言,钒业企业占地、厂房、用工都不多,投资额也不是特别高,但产出效益非常明显。一个占地30余亩的企业一般年产值在2.5亿元以上,亩均效益突出。目前落户崇阳经济开发区的1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年纳税过千万的有7家,少的也有几百万;2018年钒企共纳税近1.5亿元,占全县工业企业纳税的三分之一;县委、县政府年度表彰的11家企业中有9家是钒企业。第三,新生力量强。近些年来,崇阳县不断擦亮“绿色钒业”和“高新钒业”品牌。有的开始接过上一代的“接力棒”,有的凭借自己的胆识跻身钒产业链,一批新生代力量在崛起。如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陈晓念夫妇,2016年回归创办崇阳中瑞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沙钢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投资5000万元建设钒氮合金生产线,其产品均由沙钢集团实施订单式收购。2019年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仍实现产值1.72亿元,缴纳税收1287万元。4、资源优势。崇阳县境内石煤储量丰富,预测资源储量5亿吨,V205(五氧化二钒)总量约280万吨,占湖北省总储量的27.3%,占咸宁市总储量的61%。这些资源呈层状、似层状分布,适合露天开采,且品位稳定,平均品位为0.88%,最高达3%。矿区分南北两带,已详查的几处重点矿藏五氧化二钒金属储量70万吨,属国内钒资源大县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石煤矿藏中五氧化二钒金属储量约3000万吨,是钒钛磁铁矿枯竭后五氧化二钒的主要来源,石煤资源在若干年后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三、产业短板“不可忽视”,指明集群发展方向经过40多年的扶持和发展,崇阳县钒产业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华中地区“一枝独秀”,纳入全省钒钛千亿项目产业工程和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比当前崇阳县任何一个产业都更占先机,但作为一个产业集群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1、量的稳定存在波动。目前,崇阳县企业数量不多,产量也小,而且处于分散状态,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单独排入全国钒行业企业前10名,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都较弱。由于已不再生产五氧化二钒,原来华中地区最大的钒产品交易集散地没有了基础,钒产品交易出现萎缩,全县钒氮合金的产量也逐步被攀钢、承钢等大型集团公司所超越。另外,受国内钢铁企业的制约影响严重,钢铁企业形势好,钒企业形势就好,钒的价格和产量波动较大,甚至暴涨暴跌,对企业发展带来很大干扰和隐患。可喜的是,国家落实去产能政策,钢铁市场的相对稳定为钒市场带来相对稳定;环保方面的硬杠杠,给钒渣进口、钢渣提钒、废触煤等废渣提钒设立较高门槛,一窝蜂上钒的现象不会出现;国家将执行钢筋新国标,钒电池开发应用,大大拓展钒市场空间等等,都会为钒产业稳定发展带来机遇。2、质的提升存在瓶颈。目前全县钒企业主要是进行五氧化二钒的深加工,钒产品以钒氮合金为主,产品较为单一,虽然在钒电池、高纯金属钒、纳米钒等高科技含量产品方面有一些探索,但是还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没有形成新的增长极,钒产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瓶颈。3、链的配套存在缺陷。虽然崇阳钒矿储量丰富,但受限于生态环保要求,原有的采矿提钒企业已经全部关闭,县内目前并不生产五氧化二钒这种原材料,钒企业原料完全依赖从甘肃、四川等地外购,在原材料上受制于人,在钒价上受控于人,而且还经常存在钒原料不足的风险。作为一个产业集群,“两头”在外,特别是经常深陷“手中无粮,心中带慌”的尴尬境地,这是十分不利的。4、群的形成存在缝隙。虽然成立有钒产业办,钒企业也成立了钒业协会,但开展实质性的业务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多,似乎是有名无实。各企业主缺乏抱团取暖思维,大多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在外争原料和跑销售,存在着一些相互杀价的恶性竞争。虽然目前有17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是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培育龙头方面做得不够,缺乏带动全县钒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企业,不利于整个钒产业的发展。钒产业作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没有很好显现集群合力。5、扶的力度存在不足。对于钒产业,国家和省一直没有相应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县级层面在厂区建设、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钒企业所需的资金数额很大,购买原料必须先付款后提货。按现在市场价,购一车片钒原料需资金600万元以上,但是产品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钢厂,一般货到次月才能付半年期的银行承兑,资金回笼慢。而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银行货款门槛又相对较高,为防止资金链断裂,往往向社会高息借款,增大了企业运行成本。四、产业突破“多管齐下”,提升集群发展高度崇阳县将借市委、市政府大力建设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有利时机,推出崇阳钒业“125”发展规划,即围绕“一个定位”(抢占高新阵地,打造中国钒谷),制定“两步目标”(到2025年,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引进入园规上企业5家以上,产值达200亿元,创利税5亿元,带动就业1000人;到2030年,高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钒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入园规上企业达20家以上,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打造“五大中心”(中国钒业研发中心、全国钒业交易中心、全国钒业信息中心、全国钒业集散中心、全国钒业培训中心),创建“一柱擎天”的中国钒业大集群。1、政策扶持打好“一组拳”,在资本运作上要突破。帮助包装钒产业高新项目,努力争取中央和国家部委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的份额。加大对钒业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技改项目、品牌创建等进行奖励。设立钒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政银担”融资业务,以1:10放贷,发挥出资金撬动作用。创新“物押”、“质押”模式,降低银行贷款门槛,开辟以产品、设备、房产、信誉、商标、专利等为企业争贷款的新途径,帮助解决资金困难。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推进钒产业“资本共股”改革。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上市公司参股控股,或通过现有规模以上钒企业自身努力,向资本市场进军,制定上市目标,完成资本扩张,或通过企业并购形式形成真正的“资本联盟”,打造抗风破浪的“钒业航母”。2、产业链条形成“一条龙”,在原料自主上要突破。大力支持钒产业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开展“云洽谈”、“云招商”、“云签约”,与国内外大公司广泛加强合作,形成从原料生产到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在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前提下,支持石煤提钒企业建厂、投产,让崇阳县丰富的石煤资源优势充分显现。争取省环保部门支持钒企业取得“固废处理资质”,新上1—2家利用废触煤、钢渣等钒废料提钒企业,使崇阳县五氧化二钒产能达到5000至10000吨,解决加工原料受制于人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企业主动出击,大胆走出去,形成内外呼应的产业格局。支持久福科技公司抱团新上钢渣提钒项目,实现钒产业从原料到终端产品全产业链一条龙生产,提高崇阳钒产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该公司在南非购买了20多平方公里铁矿,把铁矿石运回国内,与嘉鱼金盛兰公司合作,利用其炼钢后的钢渣生产五氧化二钒,其它废渣可作玻璃、砖、水泥等建筑原料,实现综合利用。3、创新驱动打开“一片天”,在产品研发上要突破。聚焦钒产品主要应用市场,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崇阳县钒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鼓励企业推进技术、产品创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获得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进行奖励,对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补贴。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大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和国家钒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规划建设中国钒业研发中心、崇阳钒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流动站,扩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面,集中开展钒资源绿色综合利用和钒储能的科技研发、标准制定、检验检测、孵化推广等工作。支持崇阳县钒企与军工企业加大合作,开创新电源产业“钒电池时代”。当前崇阳县已掌握钒电池电解液“液固转换”技术,占据钒电池生产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崇阳钒业集团已与德国一家公司签订钒电池合作意向协议和保密协定,疫情稳定后将派员来崇阳考察,落实年产值20亿的钒电池固体电解液出售项目,并表示有兴趣在崇阳直接投资建钒电池工厂。4、公共品牌同炒“一盘菜”,在统领发展上要突破。为提升崇阳钒业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必须创新经营理念,实现由松散经营到集群经营转变,建立强有力的崇阳钒业集团,做到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销售、统一市场进退,共御风险,分开结算,各得其所。在钒业集团的统领下,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新钒”公共品牌的标准制定,推进品牌建设。做实崇阳钒业协会,修订完善协会章程,订立行规行约,建立价格同盟机制,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推动公共品牌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崇阳钒网”的作用,利用网络和各种宣传媒体,加大推介宣传崇阳钒业公共品牌的宣传力度。在统一产业公共品牌的前提下,全县钒业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抱团发展,优势互补,聚力出击,共同打造崇阳钒业品牌。5、特色发展厚植“一枝花”,在产业影响上要突破。坚定不移将钒产业作为全市特色产业来打造,加强县钒产业办建设,选聘一支有经验、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钒产业服务队伍,专门负责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信息搜集、政策制订、行业监管、人员培训、产销对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风险防范等工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发扬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利用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的设备、人员、场所建设崇阳钒产品检测中心,实行挂靠管理,方便开展钒产品检测。稳步推进崇阳钒产业集团建设,紧扣“五大中心”,重点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立深入企业、涵盖全国、关注世界的钒业信息网络,开发崇阳钒业交易指数,稳步推进生产智能化、销售网络化、市场全球化。抢占产业制高点、扩大产品辐射圈、提升品牌影响力,健全完备的钒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全县钒企之间、国内外行业之间联系更活跃、信息更全面、合作更密切,让崇阳县钒产业成为香飘国内外的“香饽饽”。原标题:抢占高新阵地 打造中国钒谷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第二号

徐成高到沿河县调研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点击蓝字,关注“黔农在线”4月26日,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成高率队赴沿河县调研指导当地农村产业革命和脱贫攻坚工作。徐成高一行实地调研了泉坝镇岩园村、黄池村、泉坎村肉羊养殖场、生态家禽养殖基地、辣椒和蔬菜种植基地,现场指导岩园村肉羊养殖圈舍改造、饲草料科学配比、疫病防控和蛋鸡舍野鸟防护及辣椒地膜回收绿色处理等,明确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具体负责人对接岩园村贫困户发展肉羊养殖工作。徐成高指出,今年以来,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捷的挂牌督战下,沿河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产业就业扶贫,成功化解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按照“全覆盖、督死角、查问题、抓整改”要求,聚焦生猪、生态家禽、辣椒、食用菌四个“短、平、快”主导产业,采取超常规措施,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推进工作。从现场走访来看,村容村貌整洁、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农户满意度较高,为高质量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续发展应紧盯产业发展与乡村战略实施的有机结合,全力推进以肉羊产业为主的中长期发展。徐成高强调,当前应立足脱贫产业的整县推进工作,用好用实各项扶持政策,把重点建设项目抓实抓细抓具体。一要紧扣全省牛羊产业发展主线。坚持以贵州黄牛集团为行业引领,发挥混合所有制改革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贷款的机制创新作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整合多方资源,做好牛羊产业规划布局,制定年度实施方案,组织好重点项目的整体打包与申报。二要不打折扣抓好生猪生产恢复。实施好“大场带小场”生猪复产行动,组织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新增产能落地,加大生猪补栏增养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500头以上规模场入册入统工作,促进市县两级配套政策的保障到位。三要强化工作衔接沟通有序。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切实住当前季节特点,加快推进菌棒购置、辣椒育苗、家禽上栏等进程,强化产销对接,主动与省、市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对接报告,有效解决资金、技术、龙头企业等困难问题。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相关同志,沿河县政府及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编辑:周婷 审核:向琨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兽医管理处】黔农在线

奇杰

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去年刚获批国家5A级景区称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恢弘大气的游客接待中心、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各种生物多样性主题厕所焕然一新。“去年公司获得减税降费达800余万元,正好将这部分钱用于5A级景区创建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中。”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运营方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胡强介绍,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减轻了现金流压力。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西藏全区累计新增减税降费44.66亿元。“西藏各级税务机关落实各项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有力促进了企业复工复产。”西藏自治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曹杰锋说。不仅在助力复工复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西藏各级税务部门也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贡献了“税”力量。文化旅游产业是西藏的先导产业。针对辖区内重点文旅行业企业,米林县税务局安排专管员,采用一对一税收服务。“一有新政策我们就会通过专门服务纳税人的微信群进行解释和辅导。针对重点企业,还会上门宣传和辅导。”米林县税务局税源管理股工作人员刘璐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是米林县辖区内的重点税源企业,他负责专门对接,会第一时间将涉及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告知企业,并及时落实。“虽然景区离税务局有一段距离,但是税务局的暖心服务让他们时时感到税务局就在身边。”胡强说。减税降费政策不仅减轻了企业压力,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目前,林芝已拥有两个自然风光类国家5A级景区,在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方面,成为西藏的优秀代表,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西藏旅游市场在线消费的额度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5年间旅游业实现税收120.15亿元,年均增长2.6%,带动全区住宿餐饮业实现税收8.02亿元。在那曲,畜牧产业是主导产业。嘎尔德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该产业的乳制品深加工企业,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牧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5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和22名返乡大学生就业。那曲市色尼区税务局在调研中得知嘎尔德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存在经营困难和就业的贫困户收入减少的问题后,主动向企业提供帮助,有针对性地从疫情期间税费扶持政策、税收征管事项调整等方面安排业务骨干做好服务,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更为那曲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十三五”时期,西藏大力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高原特色农牧业税收实现0.71亿元,年均增速37.9%。西藏税务部门从税收视角跟踪产业经济发展。利用大数据优势,西藏税务系统研判区域经济走势、产业趋势,及时撰写报送税收分析报告,不断助力西藏特色产业发展。2020年,西藏税务系统已向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门报送分析报告330余篇,通过税收分析为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截至去年11月30日,西藏税务还通过大数据为1180户企业精准搭建供需桥梁;先后与建设银行西藏分行、农业银行西藏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作战略协议,联手推出“税易贷”“纳税e贷”“云税贷”等线上金融信用产品,精准对接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支持635户企业办理银税类贷款5.911亿元。目前,以文化旅游、高原生物、清洁能源等为代表的西藏七大产业发展正在逐渐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十三五”期间,七大产业实现增加值超1900亿元,发展效益逐步显现。

活精彩

中经社发布《青海特色农业发展报告(2020)》

18日至19日,“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暨蓝迪国际智库咨询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在“智慧农业产业链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事业部副主任金雷发布《青海特色农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青海省全面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成效显著,建议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从强化科技支撑、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入手,多措并举推进牦牛、枸杞、青稞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据金雷介绍,《报告》对青海省牦牛、枸杞、青稞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青海省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战略,全面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取得了明显成效,牦牛、枸杞、青稞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报告》提出,青海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也面临品牌建设、产业标准、质量追溯、产品链延伸等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国际、国内高端市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以青稞产业为例,《报告》认为,青稞作为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具有较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应深度研发其多元功能,有利于提升其产业化程度,并提升青稞食品、青稞保健品、青稞酒等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增值潜力,发挥青稞文化价值和内涵,提升青稞经济附加值和创新市场营销,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绿色、精品、高端”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报告》建议,从科技、资金、品牌等入手,多措并举推进牦牛、枸杞、青稞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科技服务支撑,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国内顶尖团队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品种选育和推广,加强产业科技研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高标准、高质量生产。二是通过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为产业引入更多资金,解决企业升级转型问题,助力产业升级。三是扩大对外宣传,持续深入实施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增强企业品牌意识,规范市场商标注册,围绕优良品质打造市场品牌价值,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销售方式,不断拓展市场消费空间,逐步构建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良性循环机制,全方位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美誉度,走出绿色兴农、质量强农、品牌富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暨蓝迪国际智库咨询会”由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提供智库支持,旨在集聚专家资源,为青海省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构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新格局建言献策。(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故艺

咸宁高新区:扎实推进“六大”调研成果转化

咸宁高新区:扎实推进“六大”调研成果转化中新网湖北新闻1月6日电 (叶和平 郑飞雄)为进一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020年,咸宁市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统一、大转变、大落实”活动(以下简称“六大”活动)。咸宁高新区主动融入活动,坚持从实际出发,聚焦市区重点调研报告意见和建议,围绕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三个主题,采取多种途径,扎实推进调研成果转化。咸宁高新区“六大”办在收到咸宁市“六大”办交办的三批重点调研报告后,第一时间会同3个工作组召开调研报告成果转化专题研究会,明确工作任务和方法途径。3个工作组对重点调研报告进行任务分解,形成条目式《任务分解一览表》,由高新区“六大”办召集相关责任部门召开交办会,明确工作任务、推动措施、完成时间、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销号式管理。在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中,定期组织相关责任人召开会议,听取办理情况、办理数量及实际转化情况等;对没有转化的建议进行深度分析,寻求转化途径,争取创造条件落实。咸宁高新区领导干部开展区情大调研,切实当好服务园区的“店小二”。2020年6月5日,金士达公司负责人受邀参加高新区第三期“早茶汇”,餐叙中,该公司表明计划再追加投资2亿元,扩大咸宁基地的生产规模。针对项目地块有 16 家房屋未拆除、土方未平整,影响项目开工的实际问题,咸宁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杨良锋要求确保1个月内完成征地拆迁、土方平整等工作。由执法局等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领办了该工作任务,迅速进驻横沟桥镇付桥七组拆迁区域,“5+2”“白加黑”连续作战,最终在20天内落实了金士达三期项目范围内入户评估、拆迁协议签订、房屋腾空和拆除工作,保证了三期项目用地。“六大”办督察组和各牵头工作组安排专人适时跟进,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定期了解研究办理进度,对进度滞后的单位发督办通报。截至目前,咸宁市“六大”办交办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和高新区本级调研报告研究办理工作已基本完成,转化调研成果57项,正在实质推动72项,有27项列入十四五规划或项目计划。通过开展“六大”活动,形成了《咸宁高新区政企“双月谈”活动实施方案》等19项规范性制度性成果,为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提供制度保障。(完) (编辑:裴春梅) 【来源:中新网湖北】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失言

发展土枇杷特色产业 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衡南县政协机关驻龙山村工作队注重产业扶贫 建立长效机制中国网生活频道(王亚娟)龙山村位于衡南县车江街道西南端,是衡南县政协的定点帮扶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72人。为壮大特色产业,全力助推脱贫攻坚,近年来,县政协大力帮扶龙山村发展土枇杷特色产业,让产业支撑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梦想。1、调研协商求良策。龙山村耕地面积少,山地面积广阔,其中70%为难利用的紫色页岩地,生态脆弱。而学名“粗糠树”的土枇杷树根系发达,耐贫瘠,耐干旱,是改造紫色页岩地的理想适用树种。为此,县政协多次召开主席会议、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并成立专题调研组历时7个月,深入松江、鸡笼、三塘、栗江、茅市、茶市、车江等乡镇和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还邀请华南理工大学、省林科院和市农科所相关专家学者来衡南考察论证,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利用紫色页岩地发展土枇杷特色产业”的调研报告》。2、跑项争资供保障。发展种植业前期投入大,见效较慢。为加大土枇杷产业保障力度,县政协投入专项资金36万,并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由县政协主席梁国雄带队到省林业局争取项目和资金,协调落实紫色页岩改造和绿色长廊计划等项目建设资金扶持。3、真抓实干谋发展。不仅是资金投入,县政协在协调管理、技术指导、宣传动员等方面均积极参与,真抓实干为群众促发展、谋福利。在驻村扶贫工作队中选派专人专项负责土枇杷产业相关事项。政协领导深入基层,多次组织召开党员组长会、村民代表大会、屋场恳谈会,宣传土枇杷种植的优势、动员群众参与。县政协委员、县林业局副局长廖清生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组织政协委员、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目前,龙山村已发展土枇杷种植400余亩,按照近、中、远期规划,今年村合作社将增加种植面积600亩。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创造就业岗位、集体分红等方式,直接帮扶贫困户增收。按照预期计划,农户可获得土地流转价20-40元/亩,提供种植、管护、采摘等近100个工作岗位,按100元/人/天的标准发放工资,年收入不低于15000元/人。待苗木挂果后,根据市场价格其经济效益每年将不低于8000元/亩,贫困户每年可享受40%的固定收益分红,不低于15000元/户。同时,还可结合养蜂、乡村旅游等开发综合性现代化农业,制造更大辐射效应,切实帮助村民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下一步,县政协将按照既定的帮扶工作思路,继续助力龙山村土枇杷产业发展,通过搭建土枇杷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宣传产品和品牌,推动加强土枇杷产品产销全面、深入、精准对接,建立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的新型农商关系,最终实现产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渠道商无缝对接,推动优质土枇杷产品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