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瓷大师刘伟——走进陶瓷研究所,感悟殿堂级大师辉煌的艺术人生地之自厚

国瓷大师刘伟——走进陶瓷研究所,感悟殿堂级大师辉煌的艺术人生

中国景德镇----世界陶瓷的发展中心--------------------------------------------一座城市的实力和前途,在于软文化和品牌背后的文化;文化的实力和前途,则在于背后的核心人物。文化传承,没有核心人物不行。景德镇是一座,从古至今历朝代更迭,战乱变化陶瓷文化深耕的城市,因瓷辉煌,数代后辈而兴旺。孕育出了如珠山八友、王锡良、张松茂、李菊生、徐亚凤、邓希平等绝世天骄,国瓷大师刘伟便是其中一位。刘伟(男)1962年生,现任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首批原创设计大师。领衔大师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曾获得六十多项国家级大奖,海内外诸多文博单位和收藏家都收藏了代表作品,是瓷都当代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刘伟大师,极具扎实而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技法,又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素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他曾承担中南海紫光阁1.6M高“锦绣山河”陈列瓷的创作设计和人民大会堂江西厅3.22M 0.90M郎红釉双耳宝灵尊的设计创作等重大设计任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被誉为世纪之作。刘伟大师更是瓷都领军代表性人物。刘伟大师正在创作中画面四十年的历练是艺术的升华,也是自我的超越1977年,刘伟大师作为景德镇首批艺徒在建国瓷厂学艺,对内心修养和人生艺术追求有了很深的体悟。1981年他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学习,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素养。1992年调入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任艺术室主任。2012年被评授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刘伟大师年轻时学艺模样四十年的时间,是人生的一道光影。他从一位小学徒,成为国字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过程,作为一段人类历史则转瞬即逝。但作为人生经历,则显得异常艰苦与漫长。这种人生经历对刘伟大师来说,是一种不断超越、厚积薄发的过程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超越自我,通往梦想最近的道路。刘伟大师更是一个非常低调,文化涵养极高,有内涵,对艺术有自己独特见解以及尊重艺术,对艺术有崇高敬意的艺术家。刘伟大师在陶瓷研究所给我们介绍作品有天赋更得有摇篮----------------------------------------1992年刘伟大师因惊人的天赋,被调入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一直到今天28年时间。陶瓷研究所是以从事陈设艺术陶瓷和实用艺术陶瓷创作设计及工艺研究的科研单位。以刘伟大师为主核心,包括中国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何叔水、黄水泉、王恩怀等人,和数位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构成的,国家级单位。在中国陶瓷界事业单位中,极具影响力。近百件作品被国内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并多次承担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创作设计任务。

学知

以科研促产业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打造百亿级产业平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徐丹青 通讯员 刘玲 淄博报道获得国家级奖励8项;拥有专利150余项;主持制订、修订国际、国家、军工、行业标准183项……“从1970年搬到淄博,山东工陶院的发展得益于淄博。”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欧阳胜林向记者介绍,五十年来,山东工陶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高性能陶瓷透波材料、陶瓷防隔热材料、特种陶瓷纤维等七大学科。以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搭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构筑了山东工陶院从科研、工程化转化到产业发展的特色创新路径。2020年5月27日,山东省先进陶瓷创新创业共同体成立大会召开,是淄博市首家获批建设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汇集了山东理工大学、中铝山东有限公司、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30余家先进陶瓷领域优势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参加,山东工陶院作为共同体建设主体单位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希望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聚集淄博市先进陶瓷和新材料企业,带领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把整个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重海说。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重海接受记者采访“做国际一流的研究型科技公司”是印刻在山东工陶院骨子里的战略目标。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工业陶瓷科研院所,山东工陶院始终屹立于行业科技前沿,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成果转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补短板、做长板,解决创新链和技术链问题,实现国家“卡脖子”技术和产业的突破。作为国内唯一能够批量化生产连续氮化硼纤维的企业,山东工陶院已被列为科技部军用材料“十三五”重点发展项目。“山东工陶院自1978年就开始进行氮化硼纤维研发,像这种国内唯一,解决了‘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的项目还有很多。”王重海告诉记者,山东工陶院研制的数十种新型材料,近百种新产品中,有20余种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为建材行业、特种陶瓷材料做出了重大贡献。“山东工陶院未来的发展与淄博市对产业的发展壮大扶持的契合度非常高。”近日,淄博市出台的“四强”产业“一业一策”政策,令王重海非常振奋,“目前我们一共有7个项目,准备投资30个亿,打造一个百亿级的产业平台。”王重海相信,在山东工陶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的道路上,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指导性意见,更是一项强力支持。“强化金融对产业的支撑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把所有的创新要素集聚在一起,金融将在这里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的,新政策还将为我们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帮助我们打造一流平台、吸引一流人才、创出一流成果。”“淄博市委市政府非常懂产业的发展,我们将借助新政策,将山东工陶院打造成国际知名度先进陶瓷产业技术企业,紧紧围绕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把牢科技制高点,带动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欧阳胜林充满信心地说。

乘彼白云

国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到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调研

中国建材杂志新媒体讯 4月15日,国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副部长相里斌一行到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简称山东工陶院)调研。山东省副省长凌文、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晓磊,副市长袁良等陪同相关活动。王志刚一行先后来到山东工陶院展厅、平板膜生产线、陶瓷天线罩生产线和高性能氮化硅陶瓷产业化示范生产线进行实地查看,深入了解企业产业规模、产品特性及应用、项目研发成就等情况。山东工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伟儒陪同调研,并详细汇报了山东工陶院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生产经营、市场前景以及未来规划、项目布局等方面情况。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作为国内最早从事陶瓷膜材料研究开发的单位,在陶瓷膜领域拥有良好的研发及产业化基础,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王志刚认为,山东工陶院市场化改制运行是成功的,并对山东工陶院在先进陶瓷应用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丰富产品种类,全力打造先进陶瓷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高地。张伟儒表示,山东工陶院将继续发挥好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卡脖子”技术攻关任务,围绕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院型科技企业”的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主线,持续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丰富产品种类,全力打造先进陶瓷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高地,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山东工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重海及相关人员陪同调研。

名实不入

古瓷探妙也说陶瓷研究的职业道德

工步营造画坊前见《中国文物报》载文,指责文物研究领域的抄袭作风和侵权行为,进而呼吁文物界专家学者起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读后颇有同感,想以陶瓷领域为例,也说几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瓷器鉴定方面的图书蜂拥上市,一时间,多得眼花缭乱。在较短的时间内中华大地忽然出现了许多古瓷鉴定专家并著书立说,对此不必说三道四,总比以往的冷清局面要好。这里想说的是,像前面提到的文章所批评的现象,倒是值得引起注意。有这样的现象:明明所写鉴定著作,是大量利用了古人和当代人的研究成果,但书后竟然连一个参考书目也不刊列,好像书中的资料和见解完全是个人的研究成果。实际上,今天不论是谁,要进行古瓷鉴定,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有这样的现象:明明是利用了别人的收藏标本,可竟连一个字的说明也没有,心安理得地将别人的辛勤劳动成果归为自己所有。有这样的现象:明明利用了别人的研究成果,或新发现、新见解,著述中竟然一字不提,脸不红心不跳地窃归自己。出版图书如此,讲座、讲课的随意性就更大了。明明大量利用别人的资料与观点,却不向听众做任何说明,好像一个人是那么博学多才。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为大家共用,这是好事。但必须遵守版权法和职业道德。我们的前辈学者是严于律己的。在引用别人原话时当然要标明出处,即使不引用原话,也注意提名道姓。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有利于研究工作的相互切磋。遗憾的是,如今在市场经济热中,有些人私心太重,做些与自己的身份很不相符的事。这之中,有些出版社也推波助澜。自己是出版部门,却做些不合版权法的事。这些先生可别忘了,文章著述都是白纸黑字印在历史上了,见报和出版日期也写得清清楚楚,圈内人一看即明,不过暂时蒙骗不明真相的读者罢了。愿在陶瓷专业界和陶瓷爱好者群中,营造出遵守版权法的良好氛围,使陶瓷研究工作能健康发展。2000.07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毕克官著《古瓷片》小编提供文章续载

隆撒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瓷器发展,古陶瓷研究

本文乃作者小衫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宋、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从中世纪走向近世的时代。这个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发达,人口增殖,经济开始转型。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使得手工业和商业都在更广泛和深人的程度上繁荣发展,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带动一片腹地的城市经济体系。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一个文化、艺术最成熟灿烂的时代,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北宋中期以后,对煤炭的利用从产煤区附近推向全国,尤其是各大城市。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要做到这点,煤炭生产首先要有规模性,其次要有稳定性,还要有强大的运输力量将主产区河东路(今山西省)的煤炭运往开封等地。冶铁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有学者根据宋代武器制造、铁钱铸造和农具使用等方面的消耗,推测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 1085 年)全国的铁产量为7.5 万吨至15万吨,这个数字是英国17世纪产业革命的2.5倍到5倍。冶铁的进步,对于改善各种工具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文化、艺术宋代的冶铜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宋政府在元丰元年(公元1087年)收取的铜矿税,是唐代后期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铜税的55倍,足见北宋一朝发展之迅速。在农业进步和矿冶业发展的有力推动下,宋代的手工业形成了全面繁荣的局面。从与采掘冶炼相关的铸铁、军工工业、伐木、造船、建筑工业,以丝织为主的纺织手工业以及染色、衣帽缝制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制瓷、漆器以及金银细工等特殊手工业,造纸以及刊刻印刷、笔墨砚制作等手工业,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尤其具有特点的是在商品生产和城市经济条件下,各地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有特色的手工业,为了竞争,新的工艺技术不断涌现,又被迅速地推广。因而往往在一个地区出现大量具有相似风格的手工业作坊,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优势,如定州的纺织业和缂丝业,杭州和福州的印刷业,湖州、成都和饶州(今江西上饶)的直径也等。其中陶瓷生产是宋代发展最快并最具有特色的手工业行业之一。宋代是我国制瓷史上突飞猛进发展并达到一个崭新高峰的阶段。漆器中国从东汉晚期出现成熟的瓷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制瓷技术已在南北方同时成熟,南方出现了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北方则制出了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这些杰出的成就从工艺技术,上为陶瓷生产的繁荣作好了准备。从唐代后期开始,陶瓷已由宫廷和达官贵人使用的高档消费品,变为一般平民皆可使用的普通用品。在晚唐时期的墓葬中,许多小型墓中普遍以瓷器作为随葬品就可以证明这点。如在今西安市南郊唐代都城长安城的外廓城的启夏门外,发现了--批中小型的土洞墓,从发现的位置和墓葬的形制看,应是唐长安城内的平民和下层官吏的墓葬,这些墓中,大多随葬瓷器,每墓少则三四件,多则八九件。另外,在山西长冶市宋家庄砖场也发现了一批唐代的中小型墓,这些墓位于唐上党郡治所路州城的郊外,是城中官吏和平民的墓葬群,多数墓中也有瓷器随葬。随葬瓷器纹样从唐代后期开始,饮茶之风在各地普及盛行。中国是茶的故乡,从文献材料看,饮茶的历史可以上推至商周时期。南北朝以来,佛教逐渐盛行。佛教倡行坐禅,用茶破睡,一时群起效仿,引自为贵。到唐代,饮茶已普及到平民百姓,唐《封氏闻见记》说:开元(公元713-741年)中“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的流行,成为人们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以致宋朝王安石说: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饮茶需要有茶具,瓷器是最经济实用的茶具。当时的上层流行在饮茶时互相比试茶的质量好坏,称为“斗茶”,即使在高层的士大夫当中,在“斗茶”时也以瓷器作为斗茶用具,而并不以金银器皿来斗茶。晚唐茶器晚唐以来,商品生产不断发展,在商品流通和交换中,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由于铜不够用,为了铸钱,统治阶层采取严厉的禁铜政策,禁止民间制作铜器皿,甚至不惜销毁民间的铜器来铸钱。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北宋建国之初。因此,许多过去的铜制器皿,现在都用瓷器来代替了。以上几种情况都说明,晚唐以来,瓷器的使用面扩大,需求量大大增加。这从客观上刺激了制瓷业的急速发展。这是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发展的时期,手工业生产欣欣向荣,陶瓷生产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民间窑场普遍增加,烧瓷的范围和地域大大增加,原来没有烧瓷历史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相继设窑烧造瓷器。一些老牌的瓷器生产地区,窑场的数目急剧增加,过去制瓷业比较薄弱的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瓷窑数激增,大有超过老中心的趋势。铜器皿目前发现的宋代烧瓷的窑场遍布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一百五十个县中,每县的窑场数少则几处,多的则达到几百处。如浙江省龙泉县是宋代名窑龙泉窑的中心窑场,这里的窑址数达到三百余处。总体上看,南北方同时繁荣,各擅其长,逐渐形成了不同于隋唐五代时期的新的瓷器生产格局。然而为了竞争的目的,各地纷纷发明和采用新的工艺技术,形成了各处独有的特点。同时,各地的窑场又互相学习,工艺技术互相渗透,表现出新技术、新工艺传播推广的速度极快。在相近的地区或原料条件相似的一定区域内,众多的窑场都以生产面貌相同的瓷器为主,从而形成了许多生产不同特点瓷器的瓷窑体系。古陶瓷研究者们将宋代各地的窑场分为六个大的窑系。工艺技术有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影青瓷系等。实际上,还有一些产品特点鲜明的窑群也可称为窑系,如南方的建窑系和北方的临汝窑系等,总体上表现出一种色彩纷呈的繁荣景象,这在宋以前的唐代是没有的。到了元代以后,又形成了景德镇这一制瓷业的产业中心,一枝独秀,尽管在工艺技术上仍有发展,但在其他地区则呈现出衰落景象,产量大而质量差,新工艺的创造不普遍,也比不上宋代时丰富多彩。参考资料《石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瓷器》

不为祸始

陶瓷专家水既生的研学之路

介绍山西陶瓷专家水既生。水既生先生半生致力践行山西陶瓷的田野考察、文献检索与研学创新,在挖掘历史、填补空白的同时,推动了山西陶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兴盛。同时,其于守拙自娱的治印书写之道,亦深耕出典而不古、变而不乱的独特风貌。(徐翎)水既生,1928年生,山西省朔州市朔县(今朔城区)人。曾任山西省轻工业厅科技处总工程师、山西省玻璃陶瓷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1962年为山西省书法研究会筹备小组常委之一,此后曾任山西书法家协会顾问、山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政协山西省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一、实践中走出的求学之路水既生先生出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治学之路充满了坎坷。先生于1946年离开家乡朔州前往太原谋生,在此之前,曾先后就读于朔州旧城南门附近的小学和城隍庙小学。1943年就读于朔州一所中专学校农业中学,后改成师范。1945年后因局势动乱,家境不堪负担学费,便再无上学。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只有勉强的三年中等学历”。到太原之后,先生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前往阎锡山的晋军203团输送连做后勤工作。那时候当兵的领饷都得用手章,他开始刻印章维持生计,不久便因局势不稳而中断。1945年后,先生拿起刻刀在太原海子边设摊名声渐起,求印者络绎。当时,海子边设摊刻字约有十余人,先生被选为组长,后又被选为市场管理委员会主任。在先生的管理下市场井然有序,全赖先生心头有杆“公平”秤。1958年推行“合作化”时,海子边市场用石膏做雕塑复制品的工艺品玩具社因为管理不善,“大干大赔钱,小干小赔钱”,先生主动请缨调往玩具社,重新设计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十多倍,成了“大干大挣钱,小干小赚钱”。1959年,山西省召开工艺美术老艺人座谈会,年仅31岁的水先生也位列其中。座谈会之后,先生被调往轻工厅研究所管理工艺美术组。水先生考虑到山西虽然有漆器、牙雕、玉雕等工艺美术品,但都不适合普通老百姓消费,陶瓷物美价廉,比较亲民;此外,中国的瓷器有着优良传统,发展空间很大,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先生提议发展山西的陶瓷业。他一方面翻阅古籍,查找文献,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带领其他同志走出书斋,实地调查全省古代窑址,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经济刚刚起步,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先生克服种种困难,在1962年至1978年间先后考察了全省各地古窑址79处,采集各类陶瓷标本三万余片。1985年日本陶瓷访华团上门拜访水既生,亦为先生收藏的丰富多彩的标本震惊。为了弄明白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先生于1960年下到阳城后则腰陶瓷厂蹲点了一个冬天,观察工人如何操作。烧造陶瓷最关键的步骤是开窑,尤其是开窑时间必须准确把握。每次开窑,窑工师傅都逐一讨论烧造情况,水先生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为日后自己烧瓷实践的宝贵材料。1961年,在北京团城举办的全国手工业陶瓷展会上,先生拿出自己在阳城烧的一批试制品参展,得到与会者的好评。之后数月,他继续与烧瓷师傅一道努力,试制出失传己久的茄皮紫色釉配方。同时,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他创新出用途广泛的棕紫釉配方,被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采用。1963年,水先生前往介休洪山陶瓷厂工作了一段时间。闲暇时他常去各窑址考察。同年,先生奉命联合山西省美协等单位组织全省黑釉陶瓷展览。这个展览轰动一时,时任省长的王谦同志连续三次莅临,对展览予以充分肯定。从1964年起,水先生先后在太原郝庄举办了两次全省陶瓷短期培训班,为全省各地瓷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其中多人后来成为各自所在瓷厂的负责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山西民间陶瓷研究所,先生担任该所的负责人,与其他同志一起对山西古代陶瓷技法进行研究总结、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1964年3月8号,先生来到平定县冠庄陶瓷厂抓出口陶瓷试点,他在帮助该厂发掘传统工艺的同时,大胆采用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5月便向广交会提交了样品,为山西陶瓷引来外商的3000件订单。当时考虑欠周,工厂缺乏熟手,其中一部分黑釉刻花梅瓶是水先生带着两个工人亲自动手才按时完成交货。这是山西手工业陶瓷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消息很快传遍全省陶瓷厂家,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地干劲,灵石、长治等陶瓷厂纷纷奋起直追,踊跃争先。1972年返回太原后,先生在山西省第二轻工业厅负责陶瓷组工作。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省陶瓷出口点增加到浑源、怀仁、朔县(今朔城区)、平定、灵石、阳泉、孝义、临县、长治、襄垣等十个;而他在临县陶瓷厂主抓的“油滴釉”工艺,当时在全国仅为两家陶瓷厂掌握,另一家在山东。在全省陶瓷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山西陶瓷公司应运而生,水先生被任命为副经理。在他大力倡导的“力戒模仿,创出自已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山西的陶瓷产品在广州交易会上的出口量逐年增加。直到退休,先生一直都在关心和支持着山西的陶瓷事业,对陶瓷的研究工作也未停止。关注陶瓷的同时,水先生也未荒废他的篆刻和书法。1962年郑林副省长遵照陈毅副总理的意见大力推广中国书法,成立了“山西省书法研究会筹备小组”并推选出八位常委,水先生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员。因为篆刻的缘故,先生先后修习隶书、篆书,在金文大小篆方面下苦功夫。先生勤勉不辍,书法、篆刻相得益彰,佳作涌现。1965年,先生的篆刻作品首次远赴日本参加“中国现代书道展览”,并收入《中国现代书道展览》一书(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编,每日新闻社1966年出版,第106号作品)。之后,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发表,收入作品专集,也多次受邀担当书法篆刻比赛的评委。《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篆刻家辞典》等十余种辞典收录了“水既生”辞条,出版有《水既生书法篆刻选》。▲《中国陶瓷全集28-山西陶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日] 美乃美1984年版,水既生参与组织编写,并收入他撰写的论文《山西陶瓷之历史》(日文版)二、与实践结合的治学之“道”20世纪50年代末,水既生先生因工作需要开始接触工艺美术,转入陶瓷研究水先生在陶瓷领域的贡献主要有二:一是对山西现代陶瓷工艺的技术研发和产品革新;二是对山西境内古代瓷窑遗址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的调查及研究。如前文所述,水先生对山西现代陶瓷的实业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百废待兴之时,先生复原了传统兔毫、油滴、茄皮紫、珐华等名瓷品种,还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陶瓷品种,扩大陶瓷出口量。20世纪80年代,山西全省生产出口陶瓷的企业发展到近二十家;至1989年,出口货值已达五百多万美元〔1〕。与此同时,先生也清醒地认识到山西陶瓷的发展仍面临着落后的窘境。先生在《应深刻反思我省陶瓷业的发展》〔2〕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山西陶瓷发展滞后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培养起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队伍,又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花色品种上不去也是一个相关的致命问题”。他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分别从培训人员、减免税收、投资贷款优先、增加花色品种、展览评比新产品等方面抓起,多措并举,推动山西陶瓷形成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水先生退休后数年内,山西陶瓷依旧维持着平稳的发展;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倒闭,山西陶瓷实业遭受严重打击,出口值跌至不足一百万美元的历史低谷。〔3〕水先生关注陶瓷实业,是从调查研究山西陶瓷历史起步。我国古籍文献卷帙浩繁,其中关于陶瓷的记载并不多,《格古要论》《陶说》《饮流斋说瓷》等陶瓷文献上对于山西周边河南、河北等省陶瓷史料都有相对详实的记录,关于山西陶瓷只有片纸只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考古事业的兴起,其他省市对各自陶瓷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山西只调查了介休洪山〔4〕、太原孟家井〔5〕等两三处,甚而山西一度被称为“中国北方陶瓷研究的空白地带”。因为没有窑址标本比对,许多山西瓷器被错误地纳入外省诸窑。为此,水先生决心“向实际调查,填补起这个空白”!1962年起,水先生便零星地开始了山西瓷窑遗址的调查工作。1975年,他随机关干部到交城“五七”干校割麦子,无意中在地图上看到一处叫“磁窑头”的地方,便步行十几里,一路寻访,在该村磁窑河两岸发现了一处晚唐北宋时期的窑址,即山西唯一一处生产花釉的交城窑。1977年、1978年,为了给编写《中国陶瓷史》中山西陶瓷史部分打好基础,担任山西省陶瓷史编辑小组副组长的水既生先生带领小组同志调查了省内26个县、市的64个古窑遗址,采集古陶瓷标本三万余片(件),抄录并槌拓了有关陶瓷的碑文19件,走访省、地、市、县的博物、文管等馆所二十余处。在山西省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查阅了一百五十余部地方志,积累三十多万字笔记资料,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陶瓷历史实物和文献资料,还发现唐代窑址四处,宋(辽、金)元窑址25处,明清窑址35处〔6〕,基本厘清了古代山西陶瓷的窑口分布、烧造年代、产品特征以及文献记载等情况,可以说是首开全面考古调查山西陶瓷的先河。这些调查所获,也为先生今后的陶瓷工艺复原和创新提供了实物资料,开启了先生关于中国古陶瓷的研究之路,此后成果不断涌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先生先后撰写和发表各类陶瓷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十余场,在业内影响广泛。综合来看,先生关于陶瓷的论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某一陶瓷品种或某类器物的研究。水先生这部分作品,写就时间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间,发表的时间有早晚,是先生陶瓷学术研究从发轫到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些作品以调查材料以及专题研究为主,约十余篇,涉及油滴、兔毫、黑釉剔划花、珐华、琉璃、印花陶瓷、浑源窑青地嵌白和白花褐地陶瓷以及瓷蒺藜、擂钵与茶臼、瓷铃铛、民间陶瓷(车油壶、省油灯、砚水缸、温酒壶)的设计等内容,材料丰富,涉猎广泛,文章大多小而精。如未刊印的《油滴和兔毫》〔7〕一文,发布于浙江金华召开的中国古陶瓷学术会议。文章对太原孟家井、临汾龙子祠和尖草坪、长治八义和南泉庄、怀仁小峪六处古窑址中采集的“油滴”“兔毫”标本进行了专业考察,分析其釉料选择、釉料制备、坯料、釉层、窑位、烧成温度、窑炉气氛等,认为“油滴”和“兔毫”所用的釉料就是普通黑釉,同时指出“油滴”的形成是二次上釉的结果,提高温度烧制时油点向下垂流形成兔毫,揭示了烧制“油滴”和“兔毫”形态的技术方法。经过进一步分析,水先生发现“油滴”的烧成温度和普通黑釉的烧成温度基本相同,而“兔毫”的烧制,“除前述的烧‘油滴’温度过高时铁结晶和釉都向下流动,由于流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呈色的条纹成为‘兔毫’外,用前述的第一种釉上再施第二种釉,或者第二种釉上再施第一种釉,在窑炉中的高温地带或适当地提高烧成温度,都可以烧出各种美丽的‘兔毫’纹”。这个从遗存实物中挖掘出来的历史经验,弥足珍贵。《试论法花的命名》〔8〕见刊于1986年,水先生首先从音韵学上否定因晋南口音“粉”“法”二音相近而讹传“法华”一词出于“粉花”的谬论,提出“可能最初是根据作为寺庙中的法器而得的称呼,后来引申为对同类釉料制品的称呼”的观点。他从文献和工艺两个角度着手论证,指出法花釉是孔雀蓝、孔雀绿、茄皮紫,琥珀黄等以硝酸钾为助熔剂的中温色釉的一类釉色的总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熔块釉,应归入琉璃的范畴,区别于低温铅釉。依据所用釉色和装饰方法不同区分出法紫、法翠、三彩法花、起线法花等品种,法华(珐华)的来龙去脉至此清晰起来。《水既生书法篆刻选》,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对陶瓷生产技术层面的研究。这主要涉及古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和装烧工艺,将陶瓷的研究视角上升至技术层面。这批文章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篇幅长,质量高,可看出水先生对陶瓷的敏感以及视角的独特。其中论述山西古代陶瓷装饰技法、山西窑址遗物同唐代北方制瓷工艺、山西古代窑具和装烧方法及煤烧馒头窑诸篇颇具影响。《山西古代陶瓷装饰技法及其应用》〔9〕,最初是水先生为陶瓷美术短训班编写的教材,之后修改发表。水先生通过对古窑址标本的研究,整理了山西古代陶瓷的坯胎装饰、釉面装饰和彩绘装饰三个方面的装饰技法及其在陶瓷制作中实际的运用技巧,不仅复原了古代陶瓷装饰的技艺,也为现代陶瓷的创作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和实用的方法。唐代北方地区在我国陶瓷生产中占有半壁江山,但相关研究不多。《就山西古窑址遗物略谈唐代北方的制瓷工艺》〔10〕一文,水先生实际考证出山西古代烧瓷多用青坩或五花坩,或单独使用,或配以其他。泥料的处理上大体有两类:胎质较粗者是把粘土碾压成粉末,而后再加水和泥;胎质细致者,则是经过水中淘洗,把悬浮液沉淀后来使用。唐代瓷器的成形方法,主要是在快轮上手工拉坯,也有用模型脱坯的,施釉方式也多样。他考证出唐代山西烧瓷窑炉为馒头窑,使用薪柴做燃料。素坯不经单烧。唐代已出现对口烧。《山西古代窑具及装烧方法》〔11〕一文结合窑址出土的窑具,就其形制及使用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综合研究了山西古代瓷器的装烧方法。这也是学术界对瓷器装烧工艺方面的最早论著之一。文章详细解读了九类窑具及其反映的装烧方法,之后分析了这些窑具相互发展的关系,并就装烧方法对陶瓷器造型、质量、窑炉构造、降低烧瓷费用的影响和意义提出了看法。肯定了双面三脚架、对口烧、测温具在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通过窑具可以识别烧窑的燃料。同时还可通过窑具判断各窑场之间技术上的流传关系。《煤烧馒头窑的烧成特点》〔12〕是根据山西延用至今的传统馒头窑窑炉太原孟家井碗窑和治峪缸窑,结合古代窑炉情况,阐述由以薪柴为燃料到以煤炭为燃料以及窑具的改革对窑炉发展的影响,尤其是考证出古人懂得长时间低温的效果等于短时间高温的效果的道理,巧妙地采取了在较低温度下延长保温时间的烧成方法。他详细阐述这一装烧方法在瓷器烧造中的积极效果,对了解古代陶瓷烧造以及现代工艺复原、改造窑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对中国陶瓷史的宏观研究。水先生研究陶瓷的视野十分宽广,秉承求真的态度,将中国陶瓷研究推向新的高度。1978年6月20日至29日,中国硅酸盐学会在浙江金华召开第一届中国古陶瓷学术会议,水既生先生应邀出席。这是他首次参加陶瓷专业学术会议。此届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中国陶瓷史》的编写,涉及到瓷器起源诸多问题,争议较大,一时无法定稿。水先生提交了论文《对瓷器起源问题的管见》〔13〕。关于陶瓷同源异源的问题,先生分别从陶器自身的烧造情况和釉的产生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认为高质量陶器(白陶)的产生是量变的结果,瓷器的出现则是陶器从量变到质变的产物,瓷器脱胎于陶器而高于陶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瓷器的产生并不能完全取代陶器的生产,形成了陶、瓷并行的局面。陶和瓷是同源而异流。之后他对陶和瓷的区分进行了界定,将陶瓷发展的全过程分为若干层级,肯定了商周青釉器为瓷器的初级阶段。他认为“原始青瓷”这一称谓不科学,引入“粗瓷”的概念,将我国陶瓷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史前陶器—商周粗瓷—东汉成熟瓷—细瓷。这一理论基本被《中国陶瓷史》所采用,只是为了考虑到使用习惯,依旧将商周时期生产的瓷器称为“原始瓷器”。《对古陶瓷研究中窑系问题的浅见》〔14〕一文发表于1994年。该文条分缕析阐述了窑系说的不科学处,予以彻底否定。文章指出一切产品的生产,互相模仿和借鉴常有之,且各窑场的发展皆有其自身的基础,不能“一味着眼于名窑,甚至倒因为果,违反了历史的客观规律,造成一种只有名窑才有创造性其余都是模仿的错觉”。很多窑场都是综合性生产,花色品种丰富,若强行划分窑系,则会将一窑肢解,导致一窑被划分在若干窑系下,造成混乱。文章还以《中国陶瓷史》的编写以及磁州窑为例,论证窑系说理论的弊端。他认为窑系说提出之初,对于那些没有明确出土窑址产品的大致归属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窑系说的狭隘性日趋明显,给陶瓷史研究带来诸多麻烦。近年来,部分陶瓷学者逐渐弃用这一称谓,而以“类型”“系统”等代之,虽然依旧模糊,但已经是一种有益的改变。其实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陶瓷研究如果引入“考古学文化”以及“类型”的定义,以类似“磁州窑文化”“越窑文化”“白釉黑褐彩类型”“青瓷类型”“黑釉类型”的命名方式,未尝不是一个解决的途径。《山西陶瓷考古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5〕也是水先生于1994年发表的论文。该文从攀拉关系、硬套文献、误定窑口、含糊断代几个方面,提出山西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未来山西陶瓷考古工作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1984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陶瓷》第28分册《山西陶瓷》〔16〕一书出版,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山西陶瓷发展的缩影。书后全文收录了水既生先生的《山西陶瓷之历史》一文(日文版)。文章以时间纵线为轴,分别从唐代以前的山西陶瓷、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现代山西陶瓷若干发展阶段展开,按陶瓷品种分门别类一一论述,洋洋洒洒两万余字将山西陶瓷的发展概要清晰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山西陶瓷》的出版,填补了山西陶瓷专著的空白;水先生的《山西陶瓷之历史》则是全面论述山西陶瓷史的第一文,意义重大。水先生的陶瓷研学之路是一个逐渐累积、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也是大多数学人的必经之路,做学问需静心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走,不可能一蹴而就,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出现飞跃。先生研究陶瓷,讲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他所有的论著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就。尽管学术上没有完美之作,但瑕不掩瑜,先生的陶瓷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时至今日一些观点依旧熠熠发光,指引后辈前行的方向。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撰写的《丰富无比的山西陶瓷》〔17〕一文,称赞水既生先生为“翻拣瓷片著文章”的“地元的研究派”。在日语中,“地元”即从根本上研究古陶瓷的人。这里的“根本”,也就是指陶瓷从原料、配方、成型、上釉到烧造的一系列工序。这些工序先生都曾亲力亲为,是真正意义的理论来自实践。水先生半路识陶,却爱陶一生,书房命名“乐陶斋”,自号“乐陶斋主人”,以陶为乐,乐在陶中。2006年1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评审中,水先生与同期41位参评者获奖,也是山西省工艺美术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老子》有云“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水先生一生治印、抟埴,漫漫研学路上未曾懈怠过,书品、人品皆若朴、若谷,借用先生的一件篆书墨品概括即谓“养成大拙方是巧,学到如愚才是贤”。注:笔者因陶瓷而与水既生先生结缘逾十年,学习、工作中每有疑惑,皆求教于先生,受益匪浅;闲暇时亦常登门拜望,谈笑畅言。水先生已届92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回忆起过往,历历在目,恍如昨昔。受水老委托,撰写此文。怀惴惴不安之情提笔简就,亦只是管窥蠡测,希冀以一得之见抛砖引玉,重温先生研学路,传承发扬老学者勤奋踏实的学风。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水先生的陶瓷论文集初稿已经完成,正在商谈出版事宜;论文集中收录了数篇水老未及发表的文章,值得期待。注释:〔1〕葛玉生、陈正虎《关于山西省煤炭、芦笋、陶瓷出口调查与思考》,《财金贸易》1999年第10期。〔2〕〔3〕见《山西经济报》1991年3月14日。〔4〕宋连成《山西介休洪山镇宋代瓷窑址介绍》,《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0月。〔5〕杨芝荣《孟家井瓷窑遣址》,《文物》1964年第9期。〔6〕李广智、杨伯珠撰文,《山西日报》1978年3月17日,第3版。〔7〕中国古陶瓷学术会议论文,浙江金华,1978年6月,未出版。〔8〕《陶瓷》1986年第5期,第30—31+20页;另载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217页。〔9〕《河北陶瓷》1980年第4期,第37—49+65页。〔10〕《河北陶瓷》1981年第4期,第30—34页。〔1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编《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年12期,科学出版社,第334—342页。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sights on Ancient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Edit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Academia sinica, Science Press, Beijing China 1986, P306-313.〔12〕李家治、陈显求主编《8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49—452页。〔1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139页。〔14〕叶文程主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集),《中国陶瓷工业》1994年版,第117—123页。〔15〕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272页;另载孙进已、苏天钧等编《中国考古集成 华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综述(二) 》,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1352页。〔16〕《中国陶瓷全集28-山西陶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美出版社1984年版。〔17〕同〔16〕,活页月报第14。水既生主要著述目录:1. 《对瓷器起源问题的管见》,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2.《山西古窑址中所见黑釉剔划花瓷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等编《景德镇陶瓷——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第一辑》(总第21期),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1983年出版,第110—112页,图版壹拾叁。3.《山西陶瓷简史》,日文版载《中国陶瓷全集28-山西陶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美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国古陶瓷学会山西陶瓷研讨会会议论文,山西太原,2012年。4.《试论法花的命名》,《陶瓷》1986年第5期,第30—31+20页。5.《山西古代的印花陶瓷》,《中国工艺美术》1987年第2期,第36—39页。6.《山西古代窑具及装烧方法》,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编《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年12期。7.《山西古窑址所见油滴和兔毫》,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9—13页。8.《司马金龙墓的釉陶加彩俑在陶瓷技术发展中之意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14—217页。9.《浑源窑的青地嵌白和白花褐地陶瓷》,山西省考古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18—219页。10.《对古陶瓷研究中窑系问题的浅见》,叶文程主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集),《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1994年版。

优旃

中国传统文化,景德镇陶瓷研究,制作流程与方法

本文乃作者小衫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直至今天,景德镇的陶瓷雕塑的制作依然是分工明确。往往一件制品的完成,要经过选料、塑形、翻制、印制、施釉、彩绘、烧制等若干道工序,且每一道工序分工明确,有专人制作,可以说陶瓷彩绘雕塑是一个集体的结晶。因此,在制品底部或表面没有工匠艺人之名,而是作坊号或帝王年号。这种官窑制品,工匠无权修改产品的造型.纹饰,严格按照官府提供的式样、纹饰进行模仿制作。直到清乾隆以后,一些制瓷名家才开始书写工匠名款。景德镇的陶瓷民国以后,个体的名家才独立展示自己的作品。海外市场贸易的影响中国对外的贸易历史悠久,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与西亚、中亚的经济往来,并间接地与欧洲建立了商贸关系。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铜器等传到西方,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到了唐代,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富民强,各国朝贡使者络绎不绝,瓷器是政府回馈的主要礼品,而不是开拓国外市场的商品;随着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往来频繁,瓷器又深受国外上层人士的喜爱,因此瓷器才和茶叶、丝绸、铜器等源源不断输入西亚和东南亚的周边国家。今天的日本、朝鲜、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地都出土有唐代的瓷器。景德镇窑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从宋代开始,除了表现国内的一些传统文化题材,也吸取国外的一些文化元素,如欧洲及西亚等地的装饰纹样。早在唐宋时期,也有表现西域和我国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现实题材,如胡人、胡商骑马、胡人牵骆驼等造型。这些造型有它的艺术价值,也有它的历史价值,是体现古代中西贸易往来的珍贵实物例证。特别是元代以后,景德镇的枢府瓷、青花、釉里红等瓷器销往世界各地。张骞出使西域元朝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对外关系空前发展,周边的很多国家都臣服于它,每年都要向元政府进贡礼品,元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贸易由政府直接管理,采用专卖的办法垄断资源,控制市场。元代实施的是采取重农不抑商的举措,航海业的发展对其海外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元代从西亚地区进口苏泥勃青(青花料),并在景德镇烧制,青花的装饰纹样主要借鉴阿拉伯地区的植物装饰纹样。当时烧制的青花瓷器主要用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宫廷使用的需要,二是作为政府回贡的礼品,三是作为经济往来的商品。从目前海外考古出土的元青花,可得知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状况。在泰国清迈和兰谱分别发现有一-件元青花盖罐, 尽管为日用器皿,但是器皿上有贴塑的龙形把柄。在菲律宾吕宋岛的墓葬中发现元、明瓷器共411件,其中青花瓷器占多数,与景德镇湖田窑的青花瓷十分相似。苏泥勃青印度孟买、海德拉巴等地的博物馆中也保藏了14 世纪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甚至在中东的伊朗和土耳其.苏丹,非洲的埃及等地也发现有元青花的影子,就存世的瓷器而言,国内的元青花收藏还不及国外。陶瓷除了作为商品在国际上流通外,同时,也作为珍贵礼物赏赐外国来使,甚至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景德镇创造的瓷雕在当时也很受西洋人的喜爱,如法国的路易王朝,在路易十四大婚之时请景德镇的瓷器师傅为其创作了夫妇雕像,此瓷雕便是中国式婚礼的装束;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还曾经购买过景德镇生产的一对瓷塑雄鸡。乾隆年间,景德镇烧制的像生瓷在外观形象上有西方写实艺术的影子。元青花“景德镇的陶工及画师,能够依照客人所提供的图样或者实物,准确地模仿。”川景德镇作为皇家的官窑,生产御用瓷一般是按照朝廷提供的纹样或 者造型来进行瓷器或者瓷雕的创造。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法国画家王致诚、捷克画家艾启蒙等一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成为清朝的宫廷画师,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艺术审美中从来不把“像”作为评价标准,故而苏轼有“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的评价,宋代米芾也提过“用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这是自宋朝以来的审美趋向。而乾隆年间很多陶瓷雕塑塑造得非常逼真,不仅在造型上,而且在釉色的实验,上也极尽所能地模仿现实事物,这与当时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乾隆时期人们对西洋绘画十分欣赏,也导致这一一时期景德镇生产了许多模仿现实的像生瓷,西洋绘画的写实手法在像生瓷中得到体现。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当时的外销瓷很多是按欧洲市场的需要订制的,主要是出口,除了中国传统的观音、罗汉等,还有洋人、洋狗等外国题材造型。乾隆年间陶瓷其造型和纹样有典型的西域之风和欧洲的洛可可的特点。“在陈设习惯 上,欧洲人比我们中国人更喜欢人物塑像,而且常常是普通人物雕像,不是我们喜欢摆设的那些英雄人物、宗教神仙人物,如观音、八仙等。”日因此,有些瓷塑的造型是欧洲人的特征样式,却采用中国的陶瓷彩绘装饰风格,这类造型往往是欧洲人订制的。中国瓷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还要适合并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可以说,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国家博物馆都有中国的瓷器,从现今博物馆的藏品和各时期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实物来看,规模宏大的外销瓷远销不仅增加了中国政府的收入,也带动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与发展。中国的瓷器因此,承载着东方文化又洋溢着欧洲的艺术风格的中国瓷器,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因有了陶瓷这一载体,这种文化艺术自觉与不自觉地传播与吸纳,并相互影响与促进。可以说,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器物,能坚持生产一千年直至今天还在生产,影响波及全世界,恐怕还没有能及景德镇的陶瓷的。参考资料《走向世界的明清陶瓷》

克核大至

皇家陶瓷研究所·现代御窑——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皇家陶瓷研究所·现代御窑——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文/王掌柜瓷器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创建于1954年,坐落在中国瓷都——景德镇,是中国陶瓷行业中历史最悠久、部门最齐全、设施最完善的专业研究所,人才济济、大师云集,自建所之初就云集了包括“珠山八友”的王大凡、刘雨吟,“青花大王”王步、“雕塑大师”曾龙升在内的许多身怀绝技的顶尖大师。研究所原隶属于轻工业部并承担完成大量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技项目,硕果累累,享誉海内外,而被称为“皇家陶瓷研究所·现代御窑”。御者,帝也;御瓷,帝之器。自元代浮梁瓷局设立之始,景德镇已成为御瓷的生产基地,绵延八百年的御瓷制造历史为【御瓷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御瓷坊成立后,致力于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现场生产、现场表演、陶艺创作的形式接待国家各级领导和贵宾,许多作品成为人民大会堂、各大博物馆、世界各国展览馆和社会名流及海内外收藏家所珍藏。2006年,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在崇古尚新的理念上创办了【御瓷坊】。自此,秉承着景德镇御窑制瓷工艺的传统,致力于为具有生活品味的人土服务,在陶瓷产品的制作上务求精致细巧,从原材料到制作工艺无不再现明清景德镇御窑贡瓷的风采。既为【御瓷】,必求各项各项制作环节精益求精,【御瓷坊】内所有原材料均为业内耳熟能详的【红色官窑】之【七五零一系列】,所费人工亦不计成本,只求瓷质和画面精巧极致,色彩堂皇富丽,格调高雅俊秀。在产品种类开发中,【御瓷坊】亦不满足已有成果,通过对古籍典册进行查阅后恢复和重现了业已失传多年的御窑制瓷绝技,足以傲视当后高档艺术瓷市场领域。“7501”专用瓷建所以来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完成国家“八五”和“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12项,完成较有影响的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00多项,共获科技成果奖87项。并不断接受并圆满完成国家日用瓷和出国礼品瓷,著名的当代官窑“7501”专用瓷等重大任务。花卉图案描金花瓶国家典藏·国窑御瓷权威机构花卉图案描金花瓶由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全国唯一权威机构出品,蕴育了诸如“珠山八友”等名流的摇篮,其作品工艺水准高,绘画繁复,具备唯一性,由诸多大家联袂创作烧制,孤品仅一,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铺金矾红龙纹天球瓶孤品,有价无市,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现代官窑【御瓷坊】出品,每件瓷器出售时都配有一个盖纲印红章的证书。作品矾红打底,描金手绘龙穿万花,威风凛凛,祥瑞之意尽显。花卉图案描金花瓶延续传统是御瓷坊的生存之脉,而奋力创新则是【御瓷坊】的发展之志,经过与专业设计院校和知名艺术家的多年合作,【御瓷坊】现已成为在设计意识与观念上均有所突破的【新官窑】,传统的精湛手工艺与新颖的现代设计意识在【御瓷坊】内完美融合,满足了现代审美观念下成功人士的高尚品味需求。双耳嫩绿底扒花粉彩花卉福筒瓶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他们正在用另一种形式,在大国崛起、文化复兴、大国工匠精神下,演绎出新时代景德镇匠人匠心的工匠精神。现代官窑【御瓷坊】出品——双耳嫩绿底扒花粉彩花卉福筒瓶。

始作

「要闻」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揭牌成立

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揭牌成立9月30日上午,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举行揭牌仪式,旗领导王枫、王源出席仪式,并为研究院成立揭牌。旗领导鲁占清、董五半、尹占义,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和中国建材、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国家工业陶瓷检验检测中心、内蒙古一本控股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蒙西高岭土粉体有限公司、伊东集团等企业负责人出席仪式。旗委副书记、旗长王枫在致辞时指出,推动组建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是旗委、政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实践。研究院的成立,对于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回收利用工业废弃物,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行业服务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对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王枫表示,希望几家企业和设计院在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 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科学管理,全力提升研究院的科技服务效能。准旗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公共创新服务工作,全力以赴配合研究院开展科技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研究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据了解,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坐落于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由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中材高新材料股份公司、全国先进陶瓷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实力雄厚的一本控股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打造。研究院将围绕准旗丰富的煤矸石、粉煤灰和高岭土等资源,致力于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共建各方在人才、技术、资源、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建设准旗无机非金属材料公共创新服务及产业孵化平台,为全旗打造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发挥支撑推动作用。来源: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源

风不止

瑾德苑|省陶瓷研究所高工徐军平,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收藏热门

徐军平,江西抚州人。现为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工艺美术师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传承人。自幼随父学中国画,书法,等功底扎实,后得益多位老艺术家悉心指导,使其艺术修养得到很大的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个人作品曾被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景德镇中青年陶瓷精英】大型典籍,2007景德镇艺术陶瓷作品珍藏篇、大型典藏。作品风格徐军平老师自幼随父学习中国画、书法等,其作品多为历史典故,十八罗汉、婴戏等多种陶瓷题材。擅长粉彩创作,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其技艺精湛的画工,光泽透亮的瓷面,不失传统的技艺传承,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表现手法,使得它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绝佳代言。名家事迹徐军平作品线条豪放气韵流畅,数年来获奖二十余项,其中作品《金陵十二钗》《国色天香》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奖、金奖和铜奖,其作品《百鸟争艳》被江西省政府选送澳门行政长官何厚华先生,作品粉彩《百鸟朝凤》《群仙祝寿图》被新加坡艺术馆收藏,许多作品被选送为外宾礼品瓷,极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徐军平作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被中外各界收藏人士看好。徐军平个人艺术成就曾被景德镇电视台,景德镇日报、瓷都晚报,江南都市报等媒体做过专题报道!其个人作品分别载入由香港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陶瓷与收藏》中国人民出版社新出版发行的《景德镇中青年陶瓷精英》大型典籍。名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