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特别推荐Neuron|唐逸泉博士解析听觉受体如何感受机械力刺激不死族

特别推荐Neuron|唐逸泉博士解析听觉受体如何感受机械力刺激

撰文 | TYQ责编 | 兮、迦溆编者按2020年4月22日,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William R. Schafer和唐逸泉博士(同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euron杂志上发表了文章Ankyrins Are Intracellular Tethers for TMC Mechanotransction Channels,以线虫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在神经元和肌肉细胞里,ankyrin分子可以作为细胞内的锚,把机械力传递给TMC蛋白(听觉感受器)。除了解读这篇文章之外,唐逸泉博士还总结了五种感觉受体——视听嗅味触,尤其是听觉受体背后的研究历史。BioArt强烈推荐给广大读者!小史精彩纷呈,值得收藏品读!“Sight, touch, taste are all deceived in their judgment of you, But hearing suffices firmly to believe.”— Thomas Aquinas “Adoro te devote”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总结人类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依此顺序对五感进行高低等级排序,此顺序也正好对应五种感觉器官在人体的高低位置,即从眼睛开始往下,直到作为主要触觉器官的手。而到了中世纪,由于基督教传道,听觉备受推崇。比如,天主教会认证的史上最伟大神学家,圣托玛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所写的赞美诗「我今虔诚朝拜」(Adoro Te Devote)里就有这么一句:“眼见手摸口尝味,引我入迷途,独有耳能听正道,我乃成信徒。”哲学、宗教和科学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无独有偶,科学家在揭示五感背后的生物学机理时,除开听觉研究,研究进度也大致遵循了亚里斯多德的五感排序。视觉研究步子迈得最快,19世纪就由德国生理学家Franz Christian Boll发现了光受体蛋白视紫红质rhodopsin在视网膜视杆细胞上的表达,之后美国科学家George Wald通过生物化学手段揭示rhodopsin感光的生化反应,并因此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之后是嗅觉研究,美国科学家Richard Axel(【致敬】换方向后获诺奖的大师Richard Axel)和他的博后Linda B. Buck于1991年一起在Cell杂志上发表工作 A novel multigene family may encode odorant receptors: a molecular basis for odor recognition【1】,发现了嗅觉受体分子家族。注意,当时那篇著名论文的标题用的还是may这种不确定的语气,直到1996年,Richard Axel后来的妻子,Cornelia Bargmann领导的当时还在UCSF的实验室在Cell杂志发表论文,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实验模型第一次证明了嗅觉受体确实可以特异识别嗅觉分子【2】。Linda B. Buck发表这篇后来让她和导师Richard Axel于2004年共享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论文的时候已经44岁了。嗅觉之后是味觉研究,基本味觉有五种,酸甜苦咸鲜,这个领域最主要的贡献者是美国科学家Charles S. Zuker和Nicholas Ryba,二人的实验室从2000年开始陆续发现了感受五种基本味觉的细胞类型以及除酸味以外的另外四种味觉的分子受体。酸味的分子受体则于2018年由南加州大学的Emily R. Liman实验室发现【3】。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触觉受体浮出水面。2010年,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Ardem Patapoutian实验室发现一类新的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和Piezo2【4】,并于2014年证明Piezo2是主要的触觉受体【5,6】。听觉虽然在哲学和宗教文化中地位突出,可在科学研究上却相对有些落后。虽然早在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就因为发现听觉器官——耳蜗(cochlea,这是个古希腊词汇,意思是蜗牛壳,因为cochlea的形状像是蜗牛的壳(图1),耳蜗这个中文翻译可谓是形神兼备)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可听觉受体的发现却不是那么顺利。听觉受体不容易被发现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哺乳动物的听觉器官耳蜗深深地埋藏在最硬的骨头——颞骨里,很难被解剖研究。因此听觉受体研究的两位先驱,James Hudspeth和Robert Fettiplace在上世纪70年代分别选择了牛蛙和乌龟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因为这些生物个头相对较大,耳朵主要由软骨组成,易于解剖,且它们的听觉细胞毛细胞(hair cell(图2),这类细胞表明有一根根毛发状的小突起,因此被称为毛细胞,这些突起的学名叫静纤毛,stereocilium,是毛细胞上负责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器)也容易存活。事实上,Robert Fettiplace一开始选择的实验动物是鳄鱼,不过后来由于鳄鱼从美国进口容易出现断货(当时他的实验室还在英国剑桥),他转为使用乌龟。通过对牛蛙耳蜗里毛细胞的研究,James Hudspeth证明了毛细胞是如何通过其毛束(hair bundle,一般由20到300根静纤毛组成)上的机械传导通道感知声音的,并揭示了耳蜗里的外毛细胞是如何把传入耳蜗的微弱声音信号放大再传递给内毛细胞的。而Robert Fettiplace则通过对乌龟耳蜗里毛细胞的研究,揭示了耳蜗基底膜的不同区域分别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做出反应,其中顶端区域对低频声音做出反应,基底区域对高频声音做出反应,就像钢琴的琴键一般。另外,Robert Fettiplace实验室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声音信号的放大是由于外毛细胞的电运动,一类叫Prestin的电马达蛋白可以感受细胞膜电位变化而发生形变,从而使外毛细胞产生长度伸缩,并伴随着力的作用,通过直接拉扯增强了基底膜局部的振动,振动信号进而激活内毛细胞,引起听觉反应。James Hudspeth和Robert Fettiplace也凭借他们在理解听觉系统的生物物理学和生理学知识方面的重大贡献,和研究遗传性耳聋的法国遗传学家Christine Petit一起获得了2018年的卡弗里神经科学奖(Kavli prize in Neuroscience)。听觉分子受体不容易被发现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听觉细胞的数量特别少,举个例子,人类的耳朵里只有16000个毛细胞,而人眼视网膜里有一亿个感光细胞,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视觉受体rhodopsin的发现要提前其他感觉受体这么多年了。由于听觉细胞数量少,所以生化实验非常难做,因此听觉系统的分子机制研究,基本依赖于遗传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参与听觉功能的重要基因都是首先从遗传性耳聋病人身上被鉴定出来,随后听觉研究者们在后续研究中发现这些基因在听觉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其基因突变造成耳聋的生物学机制。听觉的分子受体是什么?作为整个听觉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得到的关注也一直是最多的。首先大家很明确,听觉受体肯定是离子通道?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动物都可以听到频率大于1000赫兹的高频声音,因此听觉受体的反应速度肯定小于1毫秒,这个反应速度不太可能是通过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系统介导,只可能是在毛细胞上有一种机械敏感型离子通道,可以直接对声波刺激做出反应。而且这个通道极其敏感,敏感到什么程度呢?JamesHudspeth实验室在研究牛蛙的毛细胞的时候,用一根非常非常细(直径是0.5-0.8微米)的玻璃纤维,去拨动毛细胞的静纤毛,拨动的幅度有多小呢,Jim的形容是,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塔尖移动了一个拇指的距离,如此细微的机械刺激,就足以激活静纤毛上的听觉受体通道蛋白。过去的几十年间,听觉科学家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这个离子通道,且走了不少弯路。比如James Hudspeth的学生David P Corey于2004年在Nature发表论文,声称TRPA1通道是听觉受体【7】,不过不久后这一观点又被新的科学证据推翻。2002年,美国的Andrew J Griffith实验室和英国的Karen P Steel实验室分别在先天耳聋病人和耳聋老鼠模型(这个老鼠突变体模型被命名为贝多芬)身上发现同一个致病基因,这个基因叫做TMC1【8,9】。这个基因一被发现,由于属于一类新的膜蛋白家族,立刻引起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4年后,英国的Corné J Kros实验室发表论文,证明TMC1确实对于毛细胞的发育成熟以及存活很重要,但是在TMC1突变的毛细胞中,负责听觉感受的机械传导电流依然存在【10】。这一结果对很多人造成了误导,认为也许TMC1不是听觉受体蛋白。直到2011年,Andrew J Griffith实验室和Jeffrey R. Holt实验室一起发表论文,证明除TMC1之外,毛细胞中还有另一个TMC家族同源分子——TMC2。只有在把TMC1和TMC2同时删除的条件下,才能完全消除毛细胞的机械传导电流【11】。两年后,Jeffrey R. Holt实验室在Neuron杂志又发表一篇论文,证明TMC蛋白的表达以及TMC1的贝多芬点突变M412K(就是Steel实验室2002年报道的会引起老鼠耳聋的那个突变)可以影响毛细胞里的机械传导电流的生物物理门控特效,包括单通道电导以及钙离子选择性【12】。这一发现为证明TMC1是听觉受体蛋白提供了很强的依据。不过彼时,关于TMC蛋白是否为通道,争议依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除TMC1/2之外,其他一些分子对于毛细胞的机械传导也很重要,比如Ulrich Mueller实验室发现的LHFPL5和TMIE(第一作者发现者分别是目前任职清华大学的熊巍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赵博),领域内存在争议,到底哪个分子才是组成通道孔区的核心亚基。另一方面是因为,Robert Fettiplace实验室在2013年发现,在TMC1和TMC2双敲除鼠的毛细胞中,虽然常规的机械传导电流消失,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反向机械敏感电流【13】,因此当时大家怀疑,TMC蛋白可能只是帮助真正的通道亚基在毛细胞上准确定位的辅助亚基。不过几年后,Ulrich Mueller实验室的Zizhen Wu证明,这一反向机械敏感电流是由触觉受体Piezo2介导的,而Piezo2并不参与听觉感受【14】。争议中时间来到2018年,哈佛的Jeffrey R. Holt和他的博士后导师David P Corey实验室合作再度在Neuron杂志发表论文,证明TMC1蛋白可以形成二聚体,并预测其结构可能和另一类离子通道蛋白TMEM16很相似,且TMC1蛋白跨膜区S4-S7结构域可能构成了毛细胞机械传导通道的孔区【15】。哈佛的论文作者们认为这篇论文可以为TMC1是否为听觉受体的争议盖棺定论,并进行了一番大肆宣传。不过笔者认为,真正盖棺定论的证据,来自今年早些时候,复旦大学的闫致强团队、服部素之团队与东京大学教授濡木理团队的同样发表在Neuron杂志的一项合作研究。他们把来自绿海龟的TMC1(CmTMC1)与来自虎皮鹦鹉的TMC2(MuTMC2)在昆虫细胞里表达并纯化,再重构在脂质体里进行电生理记录,证明了单纯的CmTMC1和MuTMC2蛋白也具备离子通道活性【16】。至此,对于TMC蛋白是否为听觉受体离子通道的争议算是告一段落。不过,依然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听觉受体是如何感受机械力刺激的,这也是笔者一直感兴趣的问题。笔者2014年开始做博后的时候,主要对两个科学问题感兴趣,第一个是建立TMC蛋白的异源表达系统,证明其确实是离子通道;第二个是听觉受体感知机械力的方式。James Hudspeth实验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证明机械力激活牛蛙毛细胞上的机械传导通道,需要通过拉伸一个锚定在细胞骨架和通道蛋白之间的弹性元件,这个弹性元件被称为门控弹簧(gating spring)【17,18】。但多年以来,关于这个门控弹簧具体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议。以James Hudspeth为首的一派学者认为毛细胞的静纤毛间的特殊结构——顶端连接(Tip Link)——是这个门控弹簧。不过也有很多证据不支持这一观点。比如,构成顶端连接的分子蛋白的物理性质可能过于刚硬了,不够有弹性,不符合弹簧的特性;有实验证据表明,破坏顶端连接,机械传导通道不是关闭,反而是打开了;只需要10-20 pN的力,就足以把一个膜蛋白从细胞膜里扯出来,因此机械传导通道需要一个细胞内的锚(tether)将其固定在细胞骨架上,才能承受从顶端连接传递过来的机械力;果蝇和线虫的TMC同源基因也参与机械感受,但果蝇和线虫细胞并没有顶端连接这种毛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因此,笔者在2014年以TMC1的胞内N端片段为饵,用小鼠的内耳cDNA文库为捕猎对象,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从中发现两个分子,CIB2和CIB3,二者皆属于钙离子与整合素结合蛋白(CIB, calcium and integrin-binding protein)家族,其中CIB2的突变会引起遗传性耳聋【19】。接下来笔者联系最初发现CIB2耳聋突变的Zur M Ahmed实验室(Zur Ahmed博士也是Tip link其中一个分子成分PCDH15的最早发现者)合作,共同发现CIB2也是小鼠毛细胞上机械传导通道的基本组成之一【20】。在笔者和Zur M Ahmed实验室合作的工作于2017年发表后,同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Aziz ElAmraoui和Christine Petit实验室【21】,以及山东大学的徐志刚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的熊巍实验室【22】,分别发表论文,证明了结论的一致性,即CIB2蛋白对于听觉信号传导必不可少。CIB2蛋白虽然对于机械传导至关重要,但其本身似乎并没有足够的弹性和延展性来作为门控弹簧传导机械力。上文已经提到,听觉器官里的毛细胞数量通常很少,人的耳朵里只有16000个毛细胞,小鼠耳朵里更是只有不到3300个毛细胞,且每个毛细胞里的通道蛋白数量也很少,因此如果用小鼠作为模型,在没有遗传学的帮助下,基本很难发现新的门控弹簧候选分子。因此笔者选择了线虫作为模型,因为线虫的TMC和CIB基因与他们在哺乳动物听觉系统里的同源基因在功能上很相似,都参与机械感受,且在线虫身体里不仅表达在触觉神经元里,而且也表达在肌肉里,蛋白表达量较高,利于表达纯化。通过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Hang Lu实验室以及美国德州技术大学的Siva A. Vanapalli实验室的合作,我们利用微流控芯片来控制机械刺激并监测肌肉细胞的机械敏感反应,以及测量虫子爬行时的肌肉强度,我们证明TMC-CIB蛋白复合物不仅在机械敏感神经元里,在肌肉细胞里也同样可以作为机械力的分子感受器。接下来笔者利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发现了一种能特异结合CIB蛋白的分子,ankyrin。Ankyrin分子因其富含ankyrin repeats序列而得名,通常作为锚定分子辅助各类膜蛋白在细胞内的特殊定位。有一类只存在于低等生物中的机械敏感离子通道TRPN,其胞内N端也包含大量(29个)的ankyrin repeats序列。2013年,当时还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詹裕农实验室的闫致强博士(上文提过现作为独立PI就职于复旦大学)和张伟博士(现作为独立PI就职于清华大学),证明果蝇的TRPN——NompC——通道具备机械敏感性【23】,两年后张伟博士证明N端ankyrin repeats可以作为分子弹簧向NompC通道传递机械力【24】。2017年,詹裕农实验室又和程亦凡实验室合作解析了NompC的冷冻电镜结构【25】。从结构上看,四个NompC亚基的N端ankyrin repeats就像水母的触须一样,悬挂在通道的跨膜区下面,并交缠成一束螺旋弹簧。这个结构非常漂亮,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冷冻电镜技术,委员会也选择了这个结构作为冷冻电镜解析的三个范例结构之一(图3中间,另外两个是左边的控制生物钟节律的 KaiCBA 复合物结构和右边的寨卡病毒结构)。在虫子的神经元和肌肉细胞里,ankyrin分子可以作为细胞内的锚,把机械力传递给TMC蛋白。而在哺乳动物内耳的毛细胞里, TMC通道是否也需要ankrin分子来感知声波机械刺激,目前已知的诸多关键分子,比如TMC1/2,CIB2/3,LHFPL5,TMIE以及tip link是如何形成复合物一起工作,目前都还是未知数。截止2018年,全世界有4亿6600万人有听力丧失的问题,到2050年,有听力问题的人可能会超过9亿,而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听力丧失,病人只能选择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听觉受体的鉴定虽然基本盖棺落定,不过对于听觉系统如何感知声音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开发新型疗法来帮助广大有听力问题的群体。 制版人:珂参考文献1. Buck, L. & Axel, R. A novel multigene family may encode odorant receptors: a molecular basis for odor recognition. Cell 65, 175-187, doi:10.1016/0092-8674(91)90418-x (1991).2. Sengupta, P., Chou, J. H. & Bargmann, C. I. odr-10 encodes a seven transmembrane domain olfactory receptor required for responses to the odorant diacetyl. Cell 84, 899-909, doi:10.1016/s0092-8674(00)81068-5 (1996).3. Tu, Y. H. et al.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gene family encodes proton-selective ion channels. Science 359, 1047-1050, doi:10.1126/science.aao3264 (2018).4. Coste, B. et al. Piezo1 and Piezo2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distinct mechanically activated cation channels. Science 330, 55-60, doi:10.1126/science.1193270 (2010).5. Woo, S. H. et al. Piezo2 is required for Merkel-cell mechanotransction. Nature 509, 622-626, doi:10.1038/nature13251 (2014).6. Ranade, S. S. et al. Piezo2 is the major transcer of mechanical forces for touch sensation in mice. Nature 516, 121-125, doi:10.1038/nature13980 (2014).7. Corey, D. P. et al. TRPA1 is a candidate for the mechanosensitive transction channel of vertebrate hair cells. Nature 432, 723-730, doi:10.1038/nature03066 (2004).8. Kurima, K. et al. Dominant and recessive deafness caused by mutations of a novel gene, TMC1, required for cochlear hair-cell function. Nature genetics 30, 277-284, doi:10.1038/ng842 (2002).9. Vreugde, S. et al. Beethoven, a mouse model for dominant,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DFNA36. Nature genetics 30, 257-258, doi:10.1038/ng848 (2002).10. Marcotti, W., Erven, A., Johnson, S. L., Steel, K. P. & Kros, C. J. Tmc1 is necessary for normal functional maturation and survival of inner and outer hair cells in the mouse cochlea.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74, 677-698, doi:10.1113/jphysiol.2005.095661 (2006).11. Kawashima, Y. et al. Mechanotransction in mouse inner ear hair cells requires transmembrane channel-like genes.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21, 4796-4809, doi:10.1172/JCI60405 (2011).12. Pan, B. et al. TMC1 and TMC2 are components of the mechanotransction channel in hair cells of the mammalian inner ear. Neuron 79, 504-515, doi:10.1016/j.neuron.2013.06.019 (2013).13. Kim, K. X. et al. The role of transmembrane channel-like proteins in the operation of hair cell mechanotranscer channel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 142, 493-505, doi:10.1085/jgp.201311068 (2013).14. Wu, Z. et al. Mechanosensory hair cells express two molecularly distinct mechanotransction channels. Nature neuroscience 20, 24-33, doi:10.1038/nn.4449 (2017).15. Pan, B. et al. TMC1 Forms the Pore of Mechanosensory Transction Channels in Vertebrate Inner Ear Hair Cells. Neuron 99, 736-753 e736, doi:10.1016/j.neuron.2018.07.033 (2018).16. Jia, Y. et al. TMC1 and TMC2 Proteins Are Pore-Forming Subunits of 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s. Neuron 105, 310-321 e313, doi:10.1016/j.neuron.2019.10.017 (2020).17. Howard, J. & Hudspeth, A. J. Mechanical relaxation of the hair bundle mediates adaptation in mechanoelectrical transction by the bullfrog's saccular hair cel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84, 3064-3068, doi:10.1073/pnas.84.9.3064 (1987).18. Howard, J. & Hudspeth, A. J. Compliance of the hair bundle associated with gating of mechanoelectrical transction channels in the bullfrog's saccular hair cell. Neuron 1, 189-199 (1988).19. Riazuddin, S. et al. Alterations of the CIB2 calcium- and integrin-binding protein cause Usher syndrome type 1J and nonsyndromic deafness DFNB48. Nature genetics 44, 1265-1271, doi:10.1038/ng.2426 (2012).20. Giese, A. P. J. et al. CIB2 interacts with TMC1 and TMC2 and is essential for mechanotransction in auditory hair cel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43, doi:10.1038/s41467-017-00061-1 (2017).21. Michel, V. et al. CIB2, defective in isolated deafness, is key for auditory hair cell mechanotransction and survival.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9, 1711-1731, doi:10.15252/emmm.201708087 (2017).22. Wang, Y. et al. Loss of CIB2 Causes Profound Hearing Loss and Abolishes Mechanoelectrical Transction in Mice. 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 10, 401, doi:10.3389/fnmol.2017.00401 (2017).23. Yan, Z. et al. Drosophila NOMPC is a mechanotransction channel subunit for gentle-touch sensation. Nature 493, 221-225, doi:10.1038/nature11685 (2013).24. Zhang, W. et al. Ankyrin Repeats Convey Force to Gate the NOMPC Mechanotransction Channel. Cell 162, 1391-1403, doi:10.1016/j.cell.2015.08.024 (2015).25. Jin, P. et al. Electron cryo-microscopy structure of the mechanotransction channel NOMPC. Nature 547, 118-122, doi:10.1038/nature22981 (2017).

死于网罟

中国博士论坛(第二季)在北京举办

中国博士论坛(第二季)近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高科技红利时代人才发展新机遇”为主题。 主办方 中新网北京7月4日电 以“高科技红利时代人才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中国博士论坛(第二季)近日在北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大楼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博士、博士后、教授、专家、创业者和投资人出席现场。图为与会代表发言。 主办方本次论坛为全天性会议,由社科院马国春博士、博士小镇助理镇长扶义、北京海归协会国合中心主任孙琳等人策划统筹,特邀《中国企业报》记者何芳全程主持。中国博士论坛主席李忠诚在发言中表示,人才是发展经济、推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只有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发展好人才,国家和社会才能安定团结、才能真正进入崭新的科技强国的新时代。“中国博士论坛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科技兴国的政治高度出发,从国际发展的战略角度积极谋划,旨在集天下之博士人才为中国发展所用,集全球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用。”中关村博硕人才与市场经济研究院院长宋俊良在发言中表示,应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引导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转型,着力推进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北京海归协会会长于斌则认为,在当前圈层经济时代,人才也需要跨界交流,扩展社交圈子。中国博士论坛(第二季)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参会。 主办方博士创业代表中,著名投资人路永忠博士、中科院遥感所杨邦会博士、“名校邦”创始人易正春以及碳联科技公司董事长唐锦成分别从自身创业经历做了观点分享。易正春认为,当前国家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而人才也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不断自我迭代。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处长左传长、清华大学国家PPP研究院特聘教授唐德国、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禹永万博士、北京对外文化贸易协会副会长孙长胜等也围绕主题分别作了精彩发言。就大家普遍关注的“博士论坛”与“博士小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等问题,博士论坛创始人曾鸿熹在现场作了详细讲解。他表示,中国博士论坛是人才积聚高地、智本积聚高地,让高端人才的技术、研究为国家所用,为城市所用,为民族所用,为世界所用。中国博士小镇,则致力于打造成为“高科技产业集群+人才集群”的科技航母,拟在全国构建不同主题、不同产业、不同特色的博士小镇,如海洋博士小镇,医养康博士小镇等,每一个博士小镇都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生”综合体(生产、生活、生态)。论坛最后,由博后天下投资公司董事长、北大博士后汪梦翔为活动进行总结。他认为,人才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引进人才。第二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才引进后还需要一定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打磨和历练。第三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一个愿景,希望“博士小镇”能够成为一个智慧人才的硅谷,不仅让人才得到应有的绽放,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汇聚博士小镇落地开花。(完)

穿衣难

首位中国人!95后温州姑娘被柴院双专业博士录取

2018-08-19 15:59 | 看温州客户端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官方网站发布消息:2018届硕士毕业生韦筱筱被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博士和音乐理论博士同时录取,成为柴院1866年建校至今第一个获得双专业博士录取通知书的中国人,并且是第一个同时拿到双博士入学资格的外国人。校方为此特别开出证明,以示祝贺。记者了解到,韦筱筱是名95后温州姑娘。此前,韦筱筱以全优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系,获得院长颁发的红本硕士毕业证书。2013年,她以各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柴院大学,并连续多年担任柴院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现任柴院学生会荣誉主席。韦筱筱从小就开始在柴院附中学习钢琴,在十年的求学期间,她表现出异于常人的顽强精神,学习上的刻苦努力为她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收获。先后在荷兰、德国、拉脱维亚、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国际音乐大赛上获得金奖,并入围多个国际重大音乐赛事。由于精湛的演奏水平,韦筱筱还应邀与莫斯科Cantus Firmus 乐团,罗马尼亚爱乐交响乐团,俄罗斯北方交响乐团多次合作,成功出演了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多部著名钢琴协奏曲。韦筱筱还与多位国内外著名钢琴家有过合作,与我国著名钢琴家石叔诚,元杰,德国钢琴家Arbo Valdma,俄罗斯功勋艺术家Mndoyants等同台演出完成了第二届兰州国际钢琴艺术周闭幕式音乐会;并获邀在甘肃大剧院成功举办了韦筱筱个人钢琴独奏会,曲目包括李斯特《唐璜的回忆》,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等作品。2018年,95后的韦筱筱还获得了圣彼得堡Music Hall的音乐发展基金会及著名意大利指挥家Fabio Mastrangelo演出邀请,成为与指挥家Fabio先生合作的第一位中国钢琴演奏者,与圣彼得堡交响乐团在大剧院成功演出了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乐团首席和指挥的高度赞赏。筱筱多次获全额奖学金并应邀参加欧洲著名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及大师课系列,包括著名的以色列Tel Hai国际音乐节,德国法兰克福国际钢琴音乐节,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音乐节等;并受到了多名音乐大师的赞赏:钢琴大师巴什基罗夫,曼哈顿音乐学院教授Michel Schub,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 Kaplinsky,前柴赛冠军导师著名钢琴家教育家Zelikman,法国巴黎钢琴家教育家Lazko,国际著名钢琴家德国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列夫纳托申尼等都对她给予极高的评价。筱筱还曾在莫斯科著名Malay hall音乐厅、拉赫玛尼诺夫厅、白厅、舒瓦洛夫厅、斯克里亚宾博物馆、乌克兰艺术中心……多次成功演出了不同系列的音乐会。德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葡萄牙、马耳他、克罗地亚……也都留下了她演出的足迹。2016年,她应邀出席担任第五届李斯特国际青少年钢琴家比赛温州赛区的评委。2017年,为祝贺Vi HoIding赞助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第一期中文特刊发布会活动中,韦筱筱应邀代表中国与俄罗斯人民功勋艺术家合作,在画廊博物馆内, 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俄罗斯新闻对此进行过专门的采访和报道。韦筱筱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和责任,她会一如既往,让努力和刻苦成为她永远的伙伴,在钢琴艺术这条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造诣,为祖国带来荣誉和骄傲。(原标题:《首位中国人!95后温州姑娘韦筱筱获柴院双专业博士录取通知书》。编辑林如珏)

红灯梦

五台籍跻身欧洲科学殿堂的阎守和博士

中庄村处在五台县白家庄镇偏远的一个小山沟中,面积3300亩,可用耕地仅308亩,人均0.26亩。耕地大多是不成型的条块地、坡洼地,分布在山梁沟坎,最大的一块耕地不足5亩;几乎全是人工耕作,主要农作物玉米、土豆最高亩产不到一千公斤。该村主要是煤矿比较丰富。就在这村里发生了一件令世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史学大师阎宗临一家生养了六个孩子,就培养出来四位博士生,两为大学教授,他们当中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业界专家学者,其学识及成就让世人惊叹不已,钦佩不已。史学大师阎宗临阎宗临夫妇从山村里走出的大师级的学者,回国以后正值抗战六年以来物价高涨,穷教授的生活实在清苦之极。而他在五年之内,连生四子,负担更特别加重,虽幸有贤惠的夫人梁佩云女士为其内助,但仍不免于饥寒的威胁。然而,在此穷苦的生活下,他仍然每天不断地在破陋的房子里,在孩子们的喧闹声中一笔一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他的书稿,真有颜子‘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志’的气概。感叹不已的是这生养的六个孩子,其中有四位博士,两位教授。而且都是学有专攻,业有所成。阎宗临的长子阎守胜,与守和是孪生兄妹。阎宗临传次子守邕;次女守瑜,三子守诚,四子是守扶是兄弟姐妹当中唯一在故乡山西出生的,2002年6月调入北京首都体育学院人体科学系担任教授。阎守和博士著阎守和,女,1938年4月生,五台县白家庄镇中庄村人,博研究生,比利时新鲁汶天主教大学营养及生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山西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化学专业。鲁汶大学六年的本科学习后,又师从沈同教授和张龙祥教授继续读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十年的学习生活,使实验操作、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为研究自然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7年到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工作。1978年在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做新型饮料和保健饮料的研究工作,开发和完成了“清音茶”(高放嗓音保护茶)、“人参糖浆”、“参芪袋泡茶”等项目。谈家祯教授这些产品经过疗效鉴定,符合各项要求,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吉林省科学奖。著有《速溶茶生物化学》一书, 199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市茶叶协会名誉会长、著名遗传学家谈家祯院士为该书写了序言,并给予高度评价。1984年由北大校长张龙翔推荐到比利时新鲁汶天主教大学留学,在营养及生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在德高望重的M· Vanbeile教授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1990年和1991年举行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上的17位国际大会常务理事之一。媒体报道跻身欧洲科学殿堂的阎守和博士山西大学百年校庆2002年5月,山西大学百年校庆特邀的嘉宾中,有一位来自欧洲科学殿堂里的女性生化专家。她就是三晋之女、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阎守和博士。经过一位朋友的介绍,她在太原并州饭店接受《山西外事与侨务》记者的采访。自信、健谈、思维敏捷、表达流畅,这是记者与阎守和交谈得到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及她从事的科研工作,她更是兴趣浓郁,口若悬河;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自己科研成果的珍惜,无不溢于言表。再与她深谈,就会发现她身上还具有一些文艺家的气质她的言辞不乏形象生动,叙述研究过程,仿佛在讲述有趣的故事,眉飞色舞,竟能引人入胜;其间,还穿插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含意深刻,韵味悠长。应记者要求,阎守和出示了她在1991年写的一首诗《答××》:如烟岁月蹉跎似真似幻常困惑。人生虽坎坷,追求仍执着理想、事业,伴我真诚生活。出阳关,做远客,苦辣甜酸都尝过;闯考场,勤工作,处处都似长坂坡。真情故事宛如歌,恩怨功过任评说。渺渺前途待追索,谁与我,共斟酌?…………一首诗,引出一篇人物传记。让我们按照阎守和诗作所提示的轨迹,去追寻她从中国到欧洲的闯荡历程吧!出身名门 1938年4月下旬的一天,在全国抗战力量的聚集地武汉,一对来自山西的夫妇,在一家医院里欢欢喜喜地迎接一对“龙凤胎”的顺利降生。父母为小宝贝取好了名字:哥哥叫守胜,妹妹叫守和。“争取胜利”、“保卫和平”不仅是孩子父母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目标。“龙凤胎”的父亲叫阎宗临,母亲叫梁佩云,都是留学欧洲回国不久的知识分子。阎宗临回国后担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那知没过多少日子,太原就被日军攻陷,大专院校一概停办。刚好夫人梁佩云怀孕,为躲避战乱,阎宗临就护送她来到武汉。孩子降生时,阎宗临正在“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工作。这个机构归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厅长为郭沫若。学员都是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流亡青年结业后分配去从事抗日救亡工作。间宗临为他们讲授近代史《鸦片战争前后》和《巴黎和会的情况》两个专题。他是教授,月薪120元,待遇等同上校。提起阎宗临,许多搞文学和搞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原名已燃,1904年6月18日出生于五台县中座村。1924年毕业于崞县中学,受到乔松岩老师的鼓励和资助,独自到北平求学。在兼任《国风报》副刊校对时,认识了山西盂县人高长虹。高长虹是文学社团“狂飙社”的负责人,主编文学刊物《狂飙周刊》,与鲁迅有密切交往。阎宗临于是认识了鲁迅,常到鲁迅家里去,探讨问题,交流心得,聆听鲁迅教诲。鲁迅有一次,阎宗临就青年读书问题请教鲁迅。鲁迅说:“我读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际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这番话对于阎宗临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他下定决心走出国门去读外国书。1925年12月,阎宗临得到山西同乡景梅九先生的帮助,赴法国勤工俭学。1933年获瑞士伏利堡大学硕士学位,应聘担任该校中国文化讲师。1936年,获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杜赫德及其著作研究》深得导师和学友赞赏。“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已在欧洲居住12年之久的阎宗临,毅然放弃心爱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携带新婚妻子梁佩云,回国参加抗战,同祖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1938年6月底,“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期结业。阎宗临辞去工作,携带家眷转赴抗战文化名城桂林,任广西大学世界历史教授,并参加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工作,同时还在广西建设研究会文化部兼任研究员。在桂林的头几年,是阎宗临一家生活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阎宗临在教学之余,夜以继日从事学术研究,在《建设研究》上发表了许多关于欧洲文化史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曾被编成两本书:《近代欧洲文化之研究》和《欧洲文化史论要》。1944,日军入侵广西,6岁的阎守和跟随父母辗转于平乐、荔浦、蒙山、昭平一带,过着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逃难日子。父亲在炮火纷飞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曾在昭平中学任教一年有余。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举家才返回桂林。1946年8月,阎宗临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阎守和又随父母在广州生活了4年。她很快适应了广州的生活环境,并且学会了一口地道的粤语。小小的她,就经历了两次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可以说,她是闻着战争的气息度过童年的。新中国成立后,阎宗临接受山西大学副校长赵宗复的邀请,于1950年8月回山西任教。先后担任山西师范学院副教务长、山西大学研究部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阎守和于是随父母回到故乡,开始自己的读书生涯。阎宗临文学作品集阎宗临于1978年10月5日去世,终年75岁。党组织根据他生前的要求和表现,经中共山西省委文教部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8年,《阎宗临史学文集》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阎守和热爱父亲,崇敬父亲。在女儿心目中,父亲永远是一座光辉的灯塔和丰碑。阎守和的母亲梁佩云也是山西人,其父梁晓峰是清末进士,擅长书画,做过京官和知县。民国年间,曾在山西法政学校任教。1934年,梁佩云在北京与阎宗临相识时,是北平农业大学的学生,俩人道赴欧洲,她在瑞士攻读的是学前教育。婚后她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辞掉工作,担负起相夫教子的家庭重担。阎守和就在这样充满书香的家庭里渐渐成长起来。父辈放眼世界、追求真理的胸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严谨治学、深入研究的态度,对于阎守和影响至大。她在后来的那篇文章中写道:“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阎宗临20年代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得到瑞士伏利堡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并获聘在该校任教。1937年,父母辞去了瑞士的工作,回国投身抗战。这使我很小就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只有国强民富,才能抵抗侵略’的道理。逃难的生活使我很小就明白,只有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什么人也抢不去。父亲酷爱中国文学,记忆力惊人,他教我们背诗经、唐诗宋词、古文,甚至整段的《西厢记》、《红楼梦》。他在瑞士教授中西交通史,回国后教西洋上古史、中古史。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拜占庭的传说,幼发拉底和底格列斯两河流域的故事,充满了我的童年。所以,从文化的角度说,我对东西方的文化都很喜欢。 如果说当年阎宗临走出国门去研究西方文化,是受鲁迅教诲影响的话,那么阎守和喜欢绚丽多彩的西方文化并勇敢地到欧洲闯荡,则是受父母亲的熏陶和影响。幸遇恩师 1957年,阎守和毕业于太原第6中学(进山中学)。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攻读生物系微生物生化专业。求学北大,是她人生经历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所令无数学子向往的名校里,她读了6年本科,又读了4年研究生。她珍惜青春大好时光,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刻苦钻研,毫不懈怠,门门功课都取得好成绩,为日后工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恩师张龙翔教授最使阎守和终生感到幸运和难忘的是,她在北大期间得到著名的生物化学专家张龙翔教授的赏识和悉心指导。张龙翔教授生于1916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是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重视基础理论和科学实验。他主编的《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高校生化实验教学。张教授的敬业、独创精神和待人诚挚、恳切的崇高涵养,使阎守和所有学生都深受其益。特别是张先生提倡开拓钻研、注重前沿科学的发展,更使阎守和深受启迪,明确了奋斗的方向。1967年,阎守和分配到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纤维酶的研究工作。1978年,转到新成立的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工作,从事新型饮料和保健饮料的研究。其间,她曾被请到吉林省集安县同当地的研究人员一起,研究开发“人参糖浆”、“参芪茶”等保健饮料。为了测定糖浆中人参的含量,她从当地一间中学的试验室里借到了一支试管、一个量筒和一个小天平,利用人参皂甙在振荡时会产生泡沫的特性,测量不同稀释度糖浆产生的泡沫高度,与不同浓度的人参提取液产生的泡沫高度,进行反复试验和比较,求得人参糖浆中人参的含量。回到上海以后,她又用比较高级的仪器设备,精心做了泡沫高度—人参含量——紫外吸收值相互关系的实验,验证并校正了在吉林集安试验的结果。这些工作,使“人参糖浆”、“参芪茶”和“清音茶”的品质有了科学的依据和说明,从而打开了市场,受到顾客的欢迎。她为此得到吉林省科学奖。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向恩师汇报自己的工作,也为了向恩师进一步求教,阎守和将自己研究开发的新产品送给张龙翔教授试用。这是她自北大毕业后第一次拜会恩师。师生见面,十分高兴!张教授仔细地询问阎守和毕业后的情况。阎守和仿佛再一次面临老师的考核,但这一次她一点也不紧张,她充满自信、详详细细地将自己在吉林和上海的研究工作汇报了一番。她说到在集安用十分简单的设备和手段,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时,张教授深受感动,连声赞叹:“好啊!好啊!有创造性!”感叹之余,张教授说:“找机会我送你到国外去看看,你一定会有更大的长进。”又说:“希望你能在应用科学方面有新的创新。”关于阎守和的去向,张龙翔教授首先想到的是比利时的鲁汶天主教大学。这所欧洲著名的高校始建于1425年,历史悠久,是北大的“大哥哥”;同时有一个由生物化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C· De ve( DE Duve, Christian rene德迪夫)教授领导的著名的实验室;并且与北京大学有良好的关系。不久,张教授果然为自己的得意门生阎守和联系到一个赴欧研究的名额,并亲自给上海市轻工业局和上海市食品工业研究所写信推荐。阎守和出国终于获得所在单位和主管单位的批准。她原来学的是英语,为了出国需要,于是突击补习法语。经过两个多月努力,考试时沉着应对,超常发挥,得了72分,顺利地通过了语言关,获得了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进修奖学金。1984年11月,在距离父亲赴欧约60年之后,阎守和也告别了祖国和家人,漂洋过海,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进入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营养及生物化学实验室研究并攻读。从此,欧洲科学殿堂里又增添了一个身材娇小而天资聪慧的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女人。陆羽潜心科研 阎守和研究的第一个专题是中国茶。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茶文化”。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就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16世纪前后,中国茶通过印度和非洲传入了欧洲,深受当地人的欢迎,从而成为日常饮料中的上品。阎守和在出国前对茶就有专门的研究,曾在上海《茶报》上发表《 SACADA途径检测茶的品质》、《 SACADA途径的原理》、《 SACADA途径的使用方法》、《在 SACADA途径中用NIRS法检测茶的品质》等数篇论文。1984年曾编着《速溶茶生物化学》,199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谈家祯教授为本书作序。在比利时,营养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导师 Vanbelle教授非常欣赏阎守和对茶的研究,自己对中国茶也有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科学的也就是国际的,不必分东方西方”,希望她以中国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阎守和当然非常乐意这样做。她必须做的就是:以茶为题材,研究感官审评—化学分析——NIR(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处理的关系,目的是把茶的品质变成可以测定的量,并证明其可靠性。阎守和从中国得到了62个国家进出口标准茶样,这给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结果准确无误,她还从安徽、云南找来大约70个茶样,包括春、夏、秋三季的茶,每个季节的茶又分别取样,包括芽、第一叶、第二叶…一直到第五叶。不同季节的茶,品质是不同的:春茶比夏茶好,夏茶比秋茶好。芽叶的品质也是有区别的:芽比第一叶好,第一叶比第二叶好。这是任何品尝师(评审师)都公认的。《茶经》阎守和对各类茶样逐一反复进行研究,不仅分析出这些茶样所包含的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木质素等),而且分析每个茶样给出的NIR光谱,然后进行主因素分析(PCA)。她得到的第一主因素,与品尝师(评审师)给出的等级参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这就是说,阎守和的研究结果,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科学、正确的。这项研究成果首先发表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化学分析学报》上。阎的合作者、长于数据处理的 Van Espen教授说:“中国茶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全部通过DPP程序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果的唯一食品。”1988年8月,阎守和的博士论文《用化学和近红外光谱法研究中国茶的品质》成功地通过了答辩。她以自己的实力,仅用了3年半时间,便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博士学位。1989年,阎守和参加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2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她的讲演很成功,受到许多专家的肯定和赞赏。但也有个别与会人员表示怀疑,一个德国学者挑剔地提问:“你所依据的材料出自何处?”阎守和答:“绝大部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又问:“中国茶种植的面积这么大,为什么出口这么少?”答:“这是品种的缘故。中国产茶的省份多属亚热带,种的是小叶茶品种,产量很低。”那位德国学者再也无话可说。在1990年第3届和1991年第4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议上,阎守和与世界上17位科学家一起被列入“ International Committee(国际委员会常务委员)。阎守和在欧洲研究的第二个专题是啤酒。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啤酒原料和产品分析的NIR光谱检测法,一是低度啤酒的研制新方法。因为涉及工业专利和商业秘密,她不便介绍。阎守和自1990年以后,又从事新的研究专题:用NIR和放射呼吸仪检测人的乳腺癌与非癌组织。与她合作的有3所大学、4位教授和一个病理检测研究站,而她是此项研究工作的发起人与核心人物。此项研究工作基本上包括3个部分:经典近红外光谱学,近代近红外光谱学,放射生化法。已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专着《用近红外光谱法和放射呼吸仪检测人的乳腺癌》业已签约,将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特别是女性)的健康意义至大。它能够比病理学家早许多时间发现癌变,从而使乳腺癌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大大增加存活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无疑是人类健康的福音。对于茶,阎守和还是情有独钟,因为无论是看见茶还是提起茶,都会想到遥远的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中国是阎守和的祖国,也是茶的祖国。她特意从中国带去了50多粒茶树种籽,播种在比利时住所的院子里。现在茶树已一天天长大。她交代儿子说:“将来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埋在茶树下。每年茶树开花时,就是妈妈回来看你了。"由于婚姻离异,在儿子出国以前,阎守和在欧洲一直是孤身一人。为了科学研究事业,她尝遍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许许多多。有时难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前途渺渺待追索,谁与我,共斟酌?”不过,我们也由此看到:在阎守和娇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多么强大的精神——刚毅和坚韧!《海外晋人》重塑爱子 阎守和的前夫也是北大学子,毕业后一起分配在上海工作。他们生育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征。朱征在上幼儿园时因有些毛病遭到歧视,状态越来越差。夫妻俩心里焦急,但因工作繁重,一时想不出良策来解决。于是送回江苏泰兴老家生活,指望环境改变会使儿子情况好转。那知泰兴的教育与上海相差较大,朱征的功课越来越差,五、六年级都是上了两年。不仅周围的人瞧不起他,个人的自信心也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朱征还经常跟一些不上学的捣蛋孩子混在一起,私自从家里拿钱去“孝敬”他们。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朱征,回上海后当然找不到事做,只能待在家中。想起儿子的未来,阎守和不寒而栗。如不采取“非常”措施,儿子就有可能一步步地游荡、堕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她如果回来亲自教管他,就必须放弃自己在欧洲的科研事业。对外孙十分疼爱的姥姥最后拍板决定,让阎守和把儿子接到欧洲去,换一个环境来培养、教育他。于是经过阎守和的精心安排,朱征在16岁那年,只身一人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铁路,经莫斯科、柏林来到比利时。在布鲁塞尔,母子见面时激动之状不言而喻。儿子一个人第一次出远门,能平安地来到比利时,这也是能力啊!谁说他什么都不行?当母亲的对重塑爱子充满了自信。要让儿子上学,头一个难关就是经费。阎守和自己每月的奖学金只有400美元,远远不够儿子上学的费用。为了儿子,她除了完成实验室工作以外,周末到中国餐馆去打工。既劳心又劳力,真把她累得够呛!但为了儿子,她还是咬牙坚持。阎守和第一步先送儿子去学语言课。同时,给儿子布置家庭作业:每天用中、英、法三种文字写一篇日记。连续3个月获得好成绩,就带他出去旅游,以此作为奖励。2年之后,朱征不负母望,终于获得了语言学校中、高级班的结业证书。经过实践锻炼,朱征除了掌握中、英、法文以外,还通晓荷兰、西班牙和德国语言。鲁汶大学吉祥物阎守和培养儿子的第二步,是送他去读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文学和哲学系。让儿子和自己同校,为的是更好地照看儿子。很幸运,她遇到了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心肠特别好的M教授。他把朱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指导、呵护。可惜朱征最后因平均成绩差1.58分,而未能拿到鲁汶大学的毕业文凭。在M教授的建议下,朱征转到比利时恩诺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改学旅游企业管理专业。为了让儿子能保持比较轻松的心态,争取好的学习成绩,阎守和决定让儿子吃“偏饭"--自己为自己请一位家教,而由她来承担一切费用(每小时10美元)。朱征请来年龄比自己小的F硕士。两个年轻人本来在踢足球时就已经认识,现在成为师生关系,朱征一点儿也不感到有什么压力,相处得十分融合。小老师很了解朱征的情况,特别是了解他的心理需求,于是特别注重帮助朱征树立自信心和向上的勇气。他对朱征说:“朱!你很聪明,你守球门守得那么棒,怎么会是傻瓜?”他把学校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加以归纳分类,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帮助朱征复习、巩固;并且反复让朱征进行模拟训练,教他在日后考试中如何沉着应对,正常发挥。经过一个暑期的补习,朱征学习果然大有进步。开学后,商品学课、计算机课、统计学课等的成绩均大幅度提升,原来不及格的课程在补考时竟全部过关。大学第4年,朱征毕业考试的成绩达到良好,终于获得了恩诺国立高等经济学院的毕业文凭。接着,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鲁汶大学体育运动中心接待员。朱征工作很称职,很努力,于2001年、2002年两次被鲁汶大学体育学院评为最优秀接待员。昔日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调皮鬼”,如今怀揣高校文凭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他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特意为母亲购买了一条金项链。而后每月领到工资,都会主动拿出1/4交给母亲;他每年都陪同母亲外出旅游一次,母子俩的足迹留在法国、希腊、土耳其、埃及……看到儿子身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延续、发扬,阎守和至感欣慰!她说:“在欧洲闯荡,除了在科研上有些作为以外,最令我自豪的是:经过10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世界上所有母亲都想做、却很少能做到的事,我重新塑造了我的儿子!”心系故土 “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阎守和父亲阎宗临先生终生向子女们言传身教的箴言,也是他留给子女们的一笔“遗产”—这是比任何物质财富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阎守和不管身居何处,耳边总经常响起父亲那熟悉的声音:“爱国先从爱自己的家乡做起,爱家乡先从了解家乡做起。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还懂得恭敬桑梓,社会主义的史学工作者不更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吗?”提起祖籍五台,阎守和总是流露出自豪之情。在这片被称为“华北屋脊”的土地上,在清朝曾出了个思想开阔、目光远大的徐继畲,其著作《瀛寰志略》为“国人言世界地理者最早之宏着”。在现代则出了个徐向前元帅,是战功卓著的共和国元老。穷乡僻壤能养育出在社会变革中起推动作用的优秀人物,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地灵”吧!提起山西,阎守和的亲切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她认为,山西虽然比南方沿海省份较为封闭、落后,但大有资源可供开发,历史上也大有经验可供借鉴。父亲在世时,曾说过一段话:“山西虽是内陆地区,但并不绝对闭塞:第一个去巴基斯坦、印度,取道海上返回中国的是晋时临汾人法显,著有《佛国记》;金时浑源人刘郁著《西使记》,叙述了旭烈兀的西征;他的兄弟刘祁著《北使记》,记录了元初西北的风土、景物;我国第一部欧洲游记,是清初平阳人樊守义的《身见录》。这些史迹,都值得研究啊!”对于父亲的看法,阎守和是深为赞同的。山西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最发达最富裕的省份之一。现在只要政策对头,局势稳定,万众一心,不懈努力,完全是可以重铸辉煌,再次崛起的!从1992年起,阎守和就加入了比利时国籍。从法律上讲,她是比利时人,持比利时护照。但是,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为了中国和山西的今天和明天,阎守和和父辈一样,是乐于奉献、不遗余力的。她经常来中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足迹遍布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煤化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阎守和与山西侨务干部她是山西大学的客座教授,山西大学又是她父亲后半生执教的学校,所以她对于事关山西大学发展的事情,自然是格外操心。为了促成山西大学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她奔波了两年,如今终于有了可喜的结果。记者问她:在欧洲这么多年,作为中国人,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她说: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作为在海外的中国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值得自豪的;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精神品格,这也是值得自豪的;现在祖国日益昌盛强大,我们可以昂首挺胸做人,这都是值得自豪的!《中国青年报》曾发表阎守和的一首诗:《郁金香—观荷兰花展有感》,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所有的郁金香都一起问我:你喜欢我们中的那一个?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爱大自然创造的特色,我爱你们每一个,因为我有你们全部的品格。你们的父母一根茎和叶,用阳光、空气和水,建造你们的特色。我的父母,我的祖国,用心血和汗水,塑造了我的品格。纯洁的心,诚挚的爱,勤奋地学习、工作,不停地奋斗、前进,这勇气谁给我?我的母亲,我的祖国!……阎守和,这个跻身于欧洲科学殿堂的中国女人,她的胸膛里跳动的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该资料来自:《海外晋人》)相关链接阎宗临(1904—1978),山西五台人,著名历史学家。1925年赴法留学,1929年入瑞士读书,1936年获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赴难,1937年回国在大学任教。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广西大学,1948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历史研究所所长。解放后,应张友渔、赵宗复之邀,回到故乡,任山西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他通晓法文、拉丁文、英文等多种语言,研究和教学方向主要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史、中西交通史、山西地方史。他在国学西学两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堪称中西会通的老一辈史学家。阎宗临和鲁迅、梁漱溟、钱穆、王重民、向达等先生交情深厚,互相切磋。他还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罗曼·罗兰亲自为他撰写了中文本的序言。惜抗战爆发后,毁于战火。梁佩云(1909—1989),阎宗临夫人。其父为晚清进士,长于绘画书法。梁佩云早年也随夫留学瑞士,专攻学前教育。1937年抗战爆发,阎宗临夫妇爱国心切,从瑞士返回苦难深重的祖国,参加抗战。阎守胜著阎守胜,1938生出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主编,他长期从事低温物理,低温物理实验技术,高温超导电性物理和介观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并讲授大学生的固体物理学,低温物理学和现代固体物理学等课程。合作编著有《低温物理实验的原理与方法》、《低温物理学》和《介观物理》等书籍。阎守邕著阎守邕,男,1939年12月22日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山西五台。1956年毕业于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专业,留校任地貌教研室助教。1962年9月以来,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遥感应用研究所,从事地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NSII)以及人地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动我国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开拓遥感数据持续、直接为广大用户服务的路线及其关键技术、探索传统地理学向人地系统科学发展的途径。阎守诚(三子),1942年6月出生于广西桂林。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和隋唐五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代表作:《唐玄宗》、《中国人口史》、《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等,在《历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经济史研究》、《唐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多项。阎守瑜(次女), 1944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山西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太原溶剂厂工作。1979年调入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环境保护研究所水处理室工作,1994年任高级工程师。位于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占地面积9.4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之一,是中国发展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曾在多个项目组承担和主持分析工作,这些项目大都为石化总厂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重点项目,并多次获奖。曾获上海石化总厂科研三等奖、上海石化总厂科技二等奖、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工作努力,完成任务好,她还获得过“巾帼奖”。1993年调入环保所环境工程设计室,主要负责环境评价工作和为工程项目培训分析人员,主持完成了近十个评价项目。金山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金山区侨联”),成立于1997年,是由中共金山区委领导下的、由全区归侨、侨眷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区委、区政府联系我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与纽带,是上海市侨联的团体会员、区政协的组成单位。侨联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维护侨益、海外联谊、群众工作。金山区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闭会期间,由区侨联委员会贯彻执行大会的决议,并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侨联现为第三届委员会(2007年至今)有35名成员组成,其中主席1名,副主席3名(其中兼职2名),秘书长1名,常委12名。全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完善的侨联组织网络,目前共有街镇级侨联分会10家。作为归侨侨眷日常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有镇级“侨之家”11家,村级“侨之家”1家。她还是上海市金山区侨联委员。阎守扶博导阎守扶,1956年出生,山西五台人,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资深会员,北京市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运动医学委员会委员。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并留校任教,2002年调入首都体育学院。目前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健康体育学和体育绘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运动性疲劳的生理与心理的协同效应与机制”和“中药微量元素的地域特征与人体运动能力间的关系”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三个方面的研究。主编和参加编写的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指导》、《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体育(园丁工程教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人体科学进展》、《体育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的《人体运动科学研究方法系列丛书》、《体育绘图》;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健康读本》、《小学生健康读本》。此外,新近出版《运动、饮食和肥胖病》双语学术专著(2013)和其父亲的《阎宗临文学作品集》(2014)。2001年山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可持续的发展研究”);2001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体育科学研究方法》);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201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服务优秀二等奖;“2010年北京市运动生物化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2014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宣传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荣获2019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100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不亦甚乎

中德林业政策对话平台(FPF)在线研讨会顺利召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2月29日讯 2020年12月21日,由第六届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和中德林业政策对话平台(FPF)联合主办的中德林业政策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主题,来自中国和德国的专家各自介绍了两国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的措施和经验。国家林草局资源司、国合司、对外合作中心、经研中心,中国林科院、各大林业院校共计103人参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合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春峰博士和中德林业政策对话平台德方项目主任Ralph RIDDER博士在会上讲话。会上,原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高级研究员、中德林业合作山西示范项目德方专家组长的Reinhold GLAUNER博士介绍了德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和实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崔武社介绍了我国森林经营方案制度体系建设;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及生态文明项目大中华区总负责人、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春全博士介绍了中国林业可持续进程。此次研讨会反响热烈,大家一致认为研讨主题直击林草业发展热点问题,就中德两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框架和实践进行了对比和讨论,对于开展相关研究和管理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唐肖彬)【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尧舜

这位德国学者不仅研究中医还从中解读出了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一直以来在世界上是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尤其西方试图从各个角度破解“中国密码”。早在“文革”还未结束的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对话时就认为,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汤因比心仪的东方文明,不是在那个时代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日本,而是依然在“文革”中徘徊、社会经济依然相当落后的中国。汤因比当时直言,未来最有资格、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辟道路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等国。9月24日,美国《纽约时报》介绍了另一位试图从中医角度理解中国文化内核、解读中国崛起的人,他就是来自德国的文树德(Paul U.Unschuld)。观察者网特转载该报道如下。“政治和中医思想类似,出了问题,不要责怪别人,要怪自己”——文树德1971年的一天,文树德位于慕尼黑的公寓的门铃响了。他打开门,看到了一名年轻男子。对方用简洁的英语说:“嗨,我是詹姆斯·奎因,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和我说说针灸的军事用途吧。”就这样,这位相对没什么名气的德国学者,渐渐成为西方研究古老的中医疗法的著名权威。作为最早用系统、严肃的方式对待中医的西方学者之一,文树德认为自己更多地是在研究一种解读中华文明的方式,而不是对现代医学发起一场新世纪运动。因为在翻译中医文献时的严谨,文树德赢得了尊敬,但有时也有厌恶。他身材高大,仪表威严,让人想起了一个学术研究时代。那时,研究中国的人被称作汉学家。他们广泛研究华语世界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广泛兴趣。对文树德来说,这种研究包括收集和医学有关的神像。按照计划,这些雕像将是柏林的新博物馆洪堡论坛的核心展品。正在修建中的该博物馆将展示欧洲以外的文化。文树德还收藏了1100份古代手稿,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医在中国平民中的应用情况提供线索。这些手稿包含了逾四万个药方,目前正在进行筛查,以期找到有前景的内容。一家中德合作创业公司已经在研究一些治疗癫痫的药物。文树德还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德国政府代表团前往中国,并撰写了多部著作,介绍中医如何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崛起为全球性大国。“如果用两个词形容文树德,那就是严谨和精确,”在太平洋东方医学院圣迭戈分校和纽约州塞尼卡福尔斯的芬格湖群针灸与东方医学院任教的菲尔·加里森说。“但这些品质是一把双刃剑。”这是因为直截了当、言辞坦率的文树德,正处在西方围绕中医展开的一场漫长且有争议的讨论的中心。对很多人来说,中医是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工业化、化学品化医学的替代物,但在其他人看来,中医和江湖骗术相差无几,其成功源自心理安慰和民间的偏方。文树德对这两种思维方式均发起了挑战。他刚完成了对中医基础著作《黄帝内经》三个主要部分历时28年的英语翻译工作。译作已由加州大出版社出版。但不同于西方中医学院使用的很多教科书,文树德的著作是严肃翻译艺术的典范。他会避免像“energy”(能量)这种新世纪术语或“pathogen”(病原体)这类熟悉的西医术语,认为这两类词对古代的作者及其世界观不公平。但这反映出了对古代作者深深的敬意,这正是诋毁中医的人有时候所缺乏的。文树德对晦涩的说法一查到底,并发明了一些前后统一的术语。它们有时候不容易读懂,但却忠实于原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的译文是开创性的。这是首次有人用一门西方语言的形式,让人们能够完整地读到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中医基础著作。源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或者盖伦的著作有很多评述版”,芝加哥大学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和医学典籍的教授唐·哈珀说。“而保罗在中文典籍领域拿出了可以与之比拟的东西,他是第一个做到这点的人。”但对西方的许多中医从业者而言,文树德博士是带领他们认识中国典籍的一位不肯妥协的向导。他的书很畅销,不过很多西方人还是宁愿译本更加通俗易懂,使用更熟悉的术语。“他的话吓到了很多人,”既是作家,又是中医师和中医老师的泽夫·罗森贝格说。“他说你需要接触这些原始资料和术语。”再有就是功效问题。文树德博士以一种极冷的幽默,把中医药比作中世纪基督教术士希尔德加德·冯·宾根所配的草药药方。他说,如果人们想尝试一下,尽可以去尝试,但不能花纳税人的钱。至于他本人,文树德博士说他从未尝试过中医疗法。在位于柏林知名医疗机构夏里特医院的办公室里——许多现代医学先驱都是从这家医院起步的——文树德博士讲述了自己罹患双侧肺栓塞的故事。他指着医院主楼的窗户说,现代医学救了他的命。“不好意思,但针灸和草药治不了那种病”,他笑着说。“不过这些疗法或许对某些健康问题有帮助,因此如果有人求助于中医,我也不反对。”有时候,看到自己研究的这个领域真的成为了替代疗法的一个源头,他似乎有点困惑。他说中医在西方的流行可以追根溯源至冷战时期,确切地说是1971年。那一年,《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詹姆斯·赖斯顿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他在中国因突发阑尾炎而就医的经历,治疗过程中用到了针灸和艾草。那时正值基辛格和尼克松与中国和解之际,是中国重新敞开大门,在未来数十年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开端。中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这个国家吸引外界的一点。很快,中央情报局探员奎因就去拜访了文树德博士;一些中医学校也在西方世界办了起来;还涌现出大量关于这种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疗愈艺术的书籍和译本。文树德不是其家族中唯一一个对医学感兴趣的人。他曾祖父给比利时国王等欧洲贵族治过病。他小时候,家里摆满了感恩的病人赠送的花瓶以及其他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物件。他父亲是一位药剂师,热衷于收藏医药文物和古老的药典。最开始,文树德和妻子乌尔丽克一起,在慕尼黑拿到了药学学位。但他对外语也很着迷,拿到了汉学研究双学位。1969年,在投身于当时被他视为职业归宿的医药行业之前,为了提高中文技能,夫妇俩去了台湾。但文树德博士却把那一年花在采访医师上。于是就有了那篇让他走上成为中医研究专家之路的博士论文。此外,他在慕尼黑大学的医史研究所当了20年所长。不过,他那种纯学术性的行事方式,让他很难得到中国的热切拥抱。尽管因为其知识和译本而广受尊崇,但他对中国政府把中医当做一种软实力进行推广的计划几乎没有起到任何推动作用。和批评人士相呼应,他说中国的典籍译本“完全是骗人的东西”,相关人等毫不用心,只想完成政治目标。文树德博士认为,把中医当成一部关于中国人心态的寓言来看会有趣得多。他最有名的一本书讲的是中医思想史,书中称,黄帝等历史人物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观念的体现。2000年前,人们总是把妖魔鬼怪斥为病痛之源,中国的这些著作却把病痛归咎于人的行为或疾病,可以被矫正或治愈。“这是理性的象征”,他说。文树德博士说,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人的态度是让个人负起责任,“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说法就体现出了这一点。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遭受外界攻击时,这种心态在整个国家层面都有所体现。中国人基本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通过研究外国思想、推动工业化、建设现代经济来寻求具体的答案。文树德博士说,在中国,“医学和政治是相似的:不要责怪别人,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还说,“人们会问:‘我做错了什么?是什么让我如此脆弱?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抵御它?’这就是中国崛起的原因所在。”(纽约时报记者Ian Johnson,陈亦亭翻译)

鬼畜

“赛乐尔之声”旅美钢琴家、教育家茅为蕙博士大师讲座在唐山开讲

纵情演绎唐山琴缘——“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旅美钢琴家、教育家茅为蕙博士大师讲座在唐火热开讲是谁的到来让唐山数百名琴童和家长身着盛装,翘首以待,有序入场?6月28日晚,由唐山爱乐琴行&爱乐艺校主办,赛乐尔(三益)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主题为“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的旅美钢琴家、教育家茅为蕙博士大师讲座在唐山南湖剧院如期开讲。当晚,南湖剧院500余座位座无虚席,有国际友人,也有耄耋老人,最小的观众只有3岁。据悉,此次在茅为蕙来唐大师课宣传期间,网上票务就已售罄,一票难求,她的力作《琴童家长百问百答》,《钢琴教师99问》在唐山也是备受关注,一经上架,销售一空。7:30,由赛乐尔(三益)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价值180万的德国原装进口九尺赛乐尔钢琴已经在舞台中央静静等待,在现场观众期待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中,茅为蕙博士款款走上舞台,干练的形象,挺拔的身姿,举手投足间散发着魅力。她说道:“首次来唐山,希望在短暂的舞台时间里,借助4位爱乐琴童的演奏与互动,带给现场观众一些信息,解开琴童家长心中的疑问。”随后,爱乐艺校的4名优秀学员依次登场,年仅6岁半的何青夏、8岁的吕瑞雪以及两位少年演奏者刘星语和宋泓润分别带来著名钢琴曲目《小狗圆舞曲》、《d小调幻想曲》、《春舞》、《勃拉姆斯狂想曲》以及四手联弹《精彩的切分音》。茅为蕙博士在现场仔细聆听,对学员们的演绎给与肯定,又分别针对学员们不同年龄、曲目风格加以精准点评,现场示范演奏、剖析作品背景、带动学员情绪。几乎每位学员经过大师点拨,演奏效果和理解力都在现场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出现质的飞跃,现场观众频频点头并报以热烈掌声。茅为蕙博士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细腻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亲和温婉的语言表述给在座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表演极具张力和感染力,像一位魔术师,打着节拍,带动全场观众的情绪产生共振。接下来,唐山籍旅美青年钢琴家康天铎,携好友旅美钢琴家周笑扬,同茅为蕙大师一起,为现场的观众带来爵士风格的六手联弹曲目:《探戈》、《Outstanding》。这也是三位钢琴家在2017年为施坦威Spirio钢琴录制自动演奏曲目《探戈》等六手联弹曲目的真人秀原版再现。他们配合默契、表演风格轻松幽默,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现场几名琴童未等表演结束就迫不及待地手捧鲜花等在舞台一侧表达崇拜之情。整场演出在茅为蕙博士独奏的现代经典钢琴曲目《永恒的女性》和《毒蛇之吻》中达到沸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茅为蕙激情率真的演奏魅力,尤其是在演出最后,将口风琴摔地上转身用钢琴收尾的环节惊艳四座。现场琴童家长纷纷表示: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国际大师的课,真的值了!更多家长认为: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很庆幸能通过钢琴这项技能,让孩子成为不一样的人,要和孩子一起和钢琴做朋友。演出结束后,茅为蕙博士留出足够时间为观众解答问题,给购买书籍的观众们依次签名,并亲切与其合影。此次大师课在唐山反响极佳,茅为蕙博士表示:感谢唐山爱乐琴行孙东丽女士历时两年之久的邀约和唐山观众的热情,接下来期待与爱乐琴行&爱乐艺校展开深度合作,为唐山琴童创造更多福祉。主办方:唐山爱乐琴行·爱乐艺校协办方:赛乐尔三益(中国)有限公司特别鸣谢:唐山富力洲际酒店、唐山南刘屯润星奔驰、唐山大象王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多玛乐园、海林美业、北京九府羊餐饮管理有限公

感而后应

精英|这个陕西人:博士论文入选国家文库,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2019年1月13日,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陈玺的学术专著《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获提名奖。陈玺,1976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长安青年学者,硕士生导师,法律史教研室副主任。1999年、2005年分别获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学位,2009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后。主持国家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法学家》、《法律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6年入选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兼任西安市法学会唐律研究会秘书长。耗时六年完成《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于2016年首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8年9月再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现正进行英文本翻译工作,预计2020年由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并发行。该书以陈玺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为选题,以他的博士论文《唐代诉讼制度研究》(已于2012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为基础,另起炉灶、谋篇布局而成。从开始写作到最后正式出版,陈玺共花了六年的时间。回顾这六年,陈玺说,有喜悦,有心酸,有困惑。有一天晚上,父亲突然看着陈玺电脑上的文稿题目问,"现在为什么还需要研究唐代这么古老的法律?"陈玺无言以对。当该书因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后,老人说,"看样子这个书还不错。"陈玺说,虽然该书源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但"完成这部书不仅仅是为了课题结项。它已有很多前期成果发表在期刊上,如《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等。完成这部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自己这五六年的学术思考,做一个系统总结。"查明三大问题陈玺认为,在《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这本书中,他主要查明了三个问题。首先,是规则继受与变迁。唐代诉讼规则趋时更新,创制了加役流、长流等。此外,唐代立法与司法相互为用,继受与创新协同并举,由此成就了其诉讼法制文明卓尔不群的风格;其次,是规则创制与适用。唐代司法审判,既有对成文诉讼制度的严格遵循,也有对不成文诉讼惯例的长期适用,其演进途径有两种:经立法机关吸纳或认可,最终上升为诉讼制度;或长期保持惯例样态,在特定领域长期运行并加以完善;再次,是诉讼制度与惯例。纵观隋唐时期诉讼规则发展历程可知,诉讼制度与诉讼惯例之间呈现反比分布样态:凡某一领域诉讼制度相对完备者,诉讼惯例发挥的作用相对受限;若某一领域诉讼制度尚不健全者,则该领域诉讼惯例往往大行其道。同时,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无法脱离司法实践,无法与诉讼惯例相互割裂。比如,在唐代司法惯例中,诸如杂治、长流等特定领域,统治者将诉讼规则长期保持惯例状态,予以长期适用。诉讼制度与诉讼惯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终成就了固有诉讼文明薪火相承与革故鼎新并存的风格。运用最新史料资料、观点、方法,是学术研究创新的三大重要领域。作为一本法律史专著,《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何以荣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该书编辑说,它勾勒出了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明中制度、惯例、观念三位一体、协调互动的运作格局,展示了我国传统诉讼法制文化演进、发达概观与规律。陈玺认为,更重要的在于自己身居古城西安,对当地新见出土资料的恰当利用。本书在扩展资料搜集、适用范围的同时,尤其关注对近年来新出土唐代文献的充分利用,如对《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洛阳流散墓志汇编》等新见资料的运用。"其中,长安、洛阳两地近郊新出土的唐人墓志蕴含的诉讼法制信息,目前尚未引起诉讼法史领域研究者足够重视。"陈玺说,本书详细剖析了《李多祚墓志》《刘祎之墓志》《成王千里(李仁)墓志》《卢巽墓志》等出土资料蕴含的法律史料,为其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的再版、获奖,让陈玺倍感欣慰,但"诉讼惯例仅仅是古代诉讼法制的一个点,甚至不是一个面,以它去勾勒描摹中国漫长的法治文明非常不足。"目前,陈玺教授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诉讼惯例研究",他也将不断深入对古代司法制度的认识、研究。

韩国版

投票丨你眼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是哪篇?

问题来了:3月22日,我们发布了“问题来了丨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发现大家推荐的博论大部分均以著作面世,阅读极为方便。根据各位粉丝的热心推荐,小编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些牛轰轰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牛逼文?(若有遗漏,欢迎补充,页末投票吧!)▼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西汉人口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师从谭其骧。该书研究西汉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考察自然、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汉末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探讨关中、西北、东南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并附有各郡国人口数量、增长及迁移的表格,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硕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周振鹤,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西汉政区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谭其骧。本书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论述了西汉政区地理沿革过程,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探究了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弥补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填补了断代政区沿革研究方面的空白。全文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同时对《汉书·地理志》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考证。▼陈苏镇:《〈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陈苏镇,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为其就读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祝总斌。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200余年。其间,除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该文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后扩充、修改以《〈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一书出版。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卢云,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谭其骧。其博士论文《汉晋文化地理研究》是文化分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分别从学术、宗教、婚姻和音乐(俗乐)等角度,对汉晋时期(包括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和魏晋时期)文化区域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为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韩昇。本书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学界沿袭陈寅恪的魏晋统治阶级两分法进行反思,试图重新解读和描绘政治集团内部的复杂情况。▼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李碧妍,毕业于复旦大学,《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为其博士学位论文。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美)黄仁宇:《明代的漕运》黄仁宇,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明代的漕运》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对于研究明代商业运输、经济发展等均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傅衣凌、杨国祯。本书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张先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支平。后以《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一书出版。本书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闽东福安县的乡村天主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当地乡村宗族对天主教信仰的皈依,是天主教能够深入福安乡村社会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一些乡村宗族的天主教化,天主教信仰得以依附在这些宗族中。依靠地方宗族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对当地民间社会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为其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冯尔康。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法)路易·德尔米尼:《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一书是法国学者路易·德尔米尼就读于法国高等试验学院时的博士论文。全文400余万字,是法国国家级的博士论文。该文以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共有5大卷。第一卷是《东印度公司时代》,第2 卷是《茶叶时代与中国的债物》,第3 卷是《广州与鸦片的时代》,第4 卷是有关18 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的地图、图表和照片,第5 卷是《夏尔·德·康斯坦中国贸易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耿昇教授主持该书的汉译工作,认为德氏该书不仅限于广州,可以说是一部当时整个中国的贸易史。不仅局限于贸易,而是一部通过贸易而反映出的中西关系史,涉及了中西双方的政治、文化、伦理、价值标准诸方面的差异。▼(美)孔飞力:《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孔飞力,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为其就读于哈佛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后易名《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正式出版。该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该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于德国战俘营中。该文由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地中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第二部分从经济制度、国家、社会、文明、战争等各方面论述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第三部分主要叙述菲利普二世统治下地中海发生的具体的事件。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的理论,把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三种类型,为法国和世界的新史学运动树立了一面崭新的旗帜。▼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为其就读于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苏镇。后以《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一书出版。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克利福德·达比,《北平历史地理》为其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为其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以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商会问题的学术专著,探讨了商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商会内外部关系、商会的功能与作用。不仅从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考察和剖析商会,而且还把中国商会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中来加以观察与对照。好啦,看完这么多历史学博士论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动动手指头,投出你心目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吧!▼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热情推荐!编排:@林大蕾

龙众舞

博西家电唐善达:去发现消费者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5月8日,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唐善达博士(Dr. Alexander G.C. Dony)完成了自己履新后的首秀——出席博西(滁州)家电产业园干衣机及洗衣机工厂奠基仪式,并接受了中国家电网的专访。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唐善达唐善达出生在荷兰奈梅亨市,曾就读于瑞士的圣加仑大学,并获得了国际商务和市场营销博士学位。在加入博西家电之前,唐善达博士曾在宝洁任职19年,在中国工作生活长达9年,对中国市场、消费者和文化有着深入了解。跨界不是问题无论是前东家宝洁还是新东家博西家电都是在各自领域领先的全球知名公司。唐善达坦言,对比两家公司而言,博西家电的技术性比宝洁公司更强,这令他感到非常兴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宝洁在市场营销、建立品牌好感度、打通快速的销售渠道和经销商共同合作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把博西家电的技术与宝洁品牌营销方面的经验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完美的。从快消品行业进入到耐用消费品行业,中国家电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给唐善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中国家电市场充满了活力。产品品类之多、产品之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之多,甚至有点超出了他的预期。博西家电自1994年进入中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博西家电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博西集团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家电市场,博西家电也是中国市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外资家电企业之一。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今天的中国家电市场也逐步趋于成熟,主要家电品类的销量增长趋于平缓,这对所有市场参与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唐善达认为引领博西家电进一步的高速发展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坚守在高端领域的创新。所谓坚守高端领域的创新,包括产品品质的创新、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服务的创新等。解决方案也要针对中国市场消费者的独特需求,比如如何利用冰箱存储茶叶和化妆品。其二,要向消费者进行推广与宣传,做好消费引导。博西家电很多新推出的品类,例如干衣机、洗碗机、烤箱,在西方社会已经使用多年,但中国的消费者并不太了解这些产品的功能,并未意识到它们对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例如没有谁天生爱洗碗,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洗碗机的存在和它的好处。所以,博西家电需要大力去推动消费的认知,再到购买,从而达到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更好的为中国消费者服务如何尽快进入角色、找到切入点?中国家电市场的快节奏对所有外资家电企业又是另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对于在中国市场有丰富的销售和管理经验的唐善达来说并不是问题。唐善达说,“从5月初任职以来,刚刚过去只有一个星期,但我已经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去做消费者调研,与消费者深入交谈,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尤其是他们未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未来我们会花更多时间去跟消费者做这样的沟通。”中国家电网记者从采访交流中感受到,唐善达非常重视品牌价值的传播以及与消费者的互动,这一点也可以从其中文名字感受到。据了解,“唐善达”这个中文名字是AlexanderG.C. Dony博士加入博西家电后启用的。唐善达向中国家电网表示,实际上他希望能给大家留下两点深刻的印象。第一点是“博西家电是一家技术领先的公司”,尤其作为博世集团全资子公司之一,博西家电在技术方面的领先性毋庸置疑。但是,博西家电现在还没有真正用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与用户沟通,所以如何更好地和消费者沟通、对话是非常关键的。第二点,“博西家电要更快、更好的去发现消费者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基于需求去开发出合适的产品,能够提供独特的价值,这才是博西家电真正能够通过创新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所在。他认为,尽管博西家电是一个总部在德国的全球性公司,只要努力做好以上两点,博西家电一定能在中国市场胜出,更好的为中国的消费者服务,并且 能够跑赢在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他最后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我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