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20年(第27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单。经专业认定,全国共107家企业上榜,江苏省入选7家,其中苏州2家,均来自苏州工业园区。2020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拟认定名单(园区部分):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分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为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而设立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是对企业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权威认可。同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始于信,达于行”,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是信达生物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努力践行的使命。信达生物于2011年在园区创建,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治疗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通过引进国际人才,寻求国际合作,建设国际化生产基地,公司坚持让所有研发的产品都达到国际标准。2012年被评为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2018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2019年11月,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唯一一个进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信达生物扎根园区,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在短短9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企业先后有达伯舒、达攸同、苏立信、达伯华4款单克隆抗体药物获批上市,成为中国拥有单抗药品上市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同时也是全球历史上唯一一家、创办9年即有4个单抗产品上市的药企。此次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不仅是对信达生物在创新生物药研发领域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的充分肯定,也是苏州市以及园区全力打造‘中国药谷’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总裁刘勇军博士表示,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平台,未来,信达生物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为苏州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一号产业”提供发展模板,同时助力构建国内生物药产业生态圈,推动我国高端生物药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自2008年成立之初,旭创科技就致力于打造立足于中国的世界一流高端光通讯模块设计制造公司。旭创科技一直秉持“创新照亮未来”理念,充分利用本土人才和市场优势,自主研发尖端产品,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及国内无线通信以及现在的5G通信,包括10G/25G/40G/100G/200G/400G等6大系列。2008年被评为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2017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在全球光模块公司中,苏州旭创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梯队,产品60%销往海外;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逆势大幅上扬,同比增长超60%。旭创科技设立之初即受到园区1000万的风投、人才补贴等综合科技政策支持,以及苏州市、江苏省和国家层面的研发资金支持等,直接推动了创业项目的成功。公司先后获批国家火炬计划、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工业强基工程,参与国家“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省级重大专项等。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成长壮大,是园区一直以来的目标与动力。此次,为推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园区科信局、经发委等各有关部门秉承主动服务、靠前对接的理念,在前期申报、材料递交等各阶段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与帮助,全力以赴推动优秀企业不断获得国家支持,进一步做大做强。下一步,园区将持续完善惠企举措,提升服务水平,为更多企业的更好发展筑牢坚实的后盾力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创新“高峰企业”,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委发〔2020〕1号)及其系列实施细则的要求,经企业申报、地方推荐、专家评审、市创新例会审议等程序,市政府批准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为第三批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企业。 第三批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以产业前沿技术研究为主线,以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为核心,建设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是苏州培育创新“高峰企业”的重大举措。截至目前,苏州已批复建设47家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各市(区)政府根据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考核结果,每年对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最高按研发投入的20%(最高2000万元)给予财政补助。苏州市级财政对各市(区)政府分别按照奖励金额的10%和30%予以奖补。来源:《苏州新闻》记者:乔亚萍 季菊梅 陆劲云 吴映辰 综合: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编:李俊锋
苏报讯(驻张家港首席记者杨溢)昨天,由长三角三省一市企业联合会共同发布的2020长三角百强企业排行榜出炉,恒力集团、沙钢集团、亨通集团、协鑫集团、盛弘控股集团、国泰国际集团等6家苏州企业上榜。其中,恒力集团、沙钢集团跻身百强榜前20位。数据显示,长三角百强企业2019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取得较高增长,百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到1637亿元。长三角百强企业2019年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7%,净利润合计为7112.3亿元,同比增长19.60%。2020年,长三角百强企业中有21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整体排名比上年有所提高。此外,长三角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有54家,其2019年合计营业收入为8.3万亿元,增长率达到17.46%,合计净利润3409.1亿元,增长率达到35.16%。近年来,沙钢集团坚持做强做大钢铁主业,从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等方面推动钢铁产业效率和效益双提升。沙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多项重大成果填补国内外同行业领域空白。国内首创的600MPa级抗震钢筋,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批量运用于铁路、人防等重点工程;管线钢实现超薄极限规格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其高等级管线钢产品始终处于国内第一梯队……近3年,沙钢成功开发出140余个新产品,新增效益合计3亿元。同时,沙钢还建立了总工办、钢铁研究院、理化检测中心“三位一体”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并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今年上半年,沙钢开发新品29个。其中,抗酸管线钢、复合板、免酸洗盘条等新品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实现新品研发、工艺优化及对外业务创效2.85亿元。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沙钢集团盯牢年度任务目标,紧紧抓牢市场机遇期,大力开展降本节支创新挖潜增效,在生产上突出抓稳定、争高产,经营上突出抓波段、控库存,安全上突出抓履职、重长效,环保上突出抓整改、促达标,项目上突出抓进度、保质量,管理上突出抓堵漏、防风险。1至9月,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870亿元,利税145亿元。
如何让建立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基础上的跨部门监管更加高效,苏州市工商局大数据中心正提速建设企业法人库。这是我市在今年4月份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区域后,抓住赋予试点机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系列举措之一。今年4月份,我市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区域。以此为新的契机和起点,我市创新思路举措,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今年5月1日起,全市1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面推广“证照分离”,对100项行政许可事项采取取消、审批改备案、告知改承诺等措施,短短4个月来已惠及3496户企业;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对外开放企业名称库和推广应用网上申请名称,成功争取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企业名称自助申报改革试点,让登记企业更加便利,至8月底,全市新设企业中冠“苏州”区划企业名称的网上申报率达到71.8%,同比上升25%;6月底前,我市还实施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融合“一口办理”改革,提升了外商投资便利化。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做好“多证合一”相关政策衔接,今年上半年,全市企业换照率实现96.5%,个体户换照率达到46.4%,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我市进一步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常态化。今年,在张家港市、相城区两地实施省级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试点基础上,市工商局首次联合市交通局、人社局、食药监局、旅游局、气象局等部门,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探索建立新的执法监管流程、模式,提升联合执法效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据了解,自2014年3月国务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市围绕“宽进”“严管”“优服”环节,积极制定配套政策,促进市场主体发展量质并举。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48.3万户,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73.6万户为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增的,年均增速17%。在历年发布的《江苏省区域品牌发展指数报告》中,苏州已连续四年蝉联综合得分第一。
2020年新成立企业数量TOP20城市,成都仅次于苏州,位居全国第二!重庆不及广州,西安不及重庆。2020年,确实是一个极度不平凡的一年,有太多的企业面临关门的窘境,但是挑战之下,就有机遇,刚刚看到一张图,2020年新成立企业数量TOP20城市,成都表现仅次于苏州,以62万家企业位居全国第二,真的是没想到啊!(来源:企查查)而除了苏州和成都,属于第一梯队的还有3个城市,即新成立的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的城市——广州、深圳、重庆;而第二梯队则介于30万-40万之间,西安、上海、无锡、青岛等城市都榜上有名,这里要重点提一下西安,49.3万家与第一梯队中直辖市重庆的50.1万家几乎相当,不可小觑哦;第三梯队介于20万-30万之间,如南京、郑州、天津、济南等热点城市都有身影。话说,近几年失落的北方城市天津,居然能冲进TOP20,算是一个惊喜吧。综上,作为西部三剑客,重庆、成都表现都很优秀,虽然西安被安排在了第二梯队,但它与重庆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三剑客的实力,还是有滴!
IT之家7月31日消息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消息,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已经下发《致员工的相关说明》,除研发部门外,其余人员的劳动合同履行均受到影响,公司拟与受影响的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这份说明指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SESC)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为了应对形势和市场的变化,三星总部调整发展战略,对电脑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将专注研发工作。IT之家了解到,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简称SESC,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其占地面积26000平方,于2002年9月注册,2003年4月正式投产。
NO 293有一个很牛的财经媒体,把中国的城市等级划分,从一线和二线之间,硬生生的发明了"新一线"。搞得很多网友对“新一线”和“二线”有误解。这个概念我就不深入分析了。本文所说的"二线城市",就是一线城市以外最牛的那一批城市。包括南京、武汉、成都、杭州、苏州等。虽然本文主要说二线,但我们要从一线城市上海说起。上海的房产投资群体水库系认为,上海市区,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向外15KM为半径,划一个圈,就是买房最佳区域。而所谓的"城郊结合部",就是人民广场向外25KM的地方。北面,正好是嘉定主城区,南面是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东面迪士尼也在范围以内;西边是青浦区的边缘,嘉松公路。从15KM到25KM范围中间,只有一部分板块房产是值得投资的。超过25KM,就完全没有投资的价值了。25KM是城市半径。那么直径,就是50KM了。痴汉我的主场是苏州,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只能远观。我们来研究苏州。苏州,从骑河站,到吴江车管所,南北方向的距离是37KM。从科技城到唯亭站,东西方向的距离是36公里。我们就姑且认为苏州的城市直径是36KM。我选了一部分二线城市,拿来与苏州进行对比。杭州,从南湖公园到萧山机场,48KM;武汉,从天河机场到青龙山,52KM;成都,从石油大学到兴隆湖,49KM;南京,从仙林湖到高家冲,51KM;从城市建成区面积来看,苏州在二线城市中,也几乎是垫底的。数据来源:济南泉城吧很多网友,一上来,就喜欢开杠。"一个地级市,跟省会城市有什么好比的?"虽然以上城市,都是省会城市,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在地位上并不对等。但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做对比,我们想研究的,是苏州的城市发展方向,对苏州的未来,做一个判断。杭州、武汉、成都,城市直径刚好都在50KM左右,而苏州是37KM。成都常住人口1600万,武汉1100万,杭州1000万,南京850万。可见人口与城市直径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苏州人口跟杭州非常接近,就在1000万多一点点,比杭州和南京人口还多一些。所以我认为,苏州目前的城市直径是偏小的。它的发展潜力,至少还可以扩大10KM。那么,这10KM,要往哪个方向延伸呢?已经开始建设的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4条地铁线路,基本都在37KM范围以内。比如5号线的始发站太湖香山站,到3号线唯亭站的距离,就是37KM。最后,还有一条S1线。这条地铁线,实在太逆天了。它从唯亭站,一直通到昆山的花桥站。这是否意味着,苏州的发展是一路向东?一个城市向外扩张,成本最低的发展方式就是"摊大饼"。"一核四城"的规划,就是这种方式的体现。不过,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会均衡的发展。从唯亭向东4公里,就已经进入了昆山巴城镇的属地。苏州只要向东扩张,就只能侵入昆山地界。而苏州向西,是太湖。从观前街到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距离,正好是25KM。这是一个一线城市的半径距离。正南方向,"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为我们安排了汾湖的苏州南站。正北方向,20KM就到了常熟地界。留给苏州选择的范围,其实并不多。以目前苏州在国家心中的地位,要想把四市其中之一撤市并区,难度是非常大的。苏州未来向何处扩张,我等小民无从判断。不如大家来猜猜看吧。欢迎在留言区与我讨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章由头等房痴汉原创首发,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转发,需注明来源出处。否则属于侵权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
3月11日上午,我委牵头组织省有关省级部门和单位赴苏州调研苏州市涉企服务信息化系统和二维码建设应用有关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政务服务办、省市场监管局、省大数据中心、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有关处室负责同志12人参加调研。苏州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大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与调研组进行了座谈,市发展改革委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苏州市大数据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苏州市在服务企业方面对信息化系统及二维码的迫切需求,以及苏州市涉企服务信息化系统和二维码建设项目立项、规划、业务定位、服务理念,以及组织“苏服码”在张家港、工业园区等地试点情况。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该市中小企业服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运营情况。市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开展线上服务,以及搭建专家库开展线上视频通话特色咨询服务,完善“线上线下”结合,“前台”、“中台”、“后台”协同的服务体系。市市场监管局重点介绍了对涉企服务规划、标准等方面的建议。通过交流,与会人员从技术、管理和未来发展等几个层面对我省涉企服务信息化系统和二维码建设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委信用建设处负责人指出,涉企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秉持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就抓住了发展机遇。一是不局限于行政审批服务,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二是要尽快形成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三是加大投入,尽快启动项目。四是应用先行,让企业有获得感。【来源:江苏省发改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北京时间2017年3月17日消息,苹果公司在今天官方宣布,他们将在上海和苏州开设研发中心。此前苹果已经在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他们承诺将为这些中国的研发中心投入超过35亿元人民币。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他们也将进一步的扩充工程和运营团队。重视中国市场!苹果在上海苏州建研发中心(图片来自于Engadget)苹果希望能够借助这些研发中心,来吸引更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才。作为苹果在中国持续发展和投资的一部分,公司已经与学校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包括实习计划,以帮助发展下一代创业者。同时,苹果也将吸引更多业界的专家和学者来为苹果进行研发工作。去年10月份的时候,苹果公司正式对外发布声明,深圳研发中心已经在建设之中。这座研发中心的功能与北京研发中心的功能类似,苹果也将继续加强与深圳的合作伙伴与高等学府的关系,他们希望能够支持全国范围内的科技人才发展。库克认为现在的深圳对苹果公司的制造来说,仍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心建成之后,苹果预计会雇佣10万人进行软件开发。苹果公司将抓住这样的机遇,继续扩展在华的研发投入。
近日,中制智库理事长新望博士的一篇文章《苏州新定位:建设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城市》引起社会关注。文章提出,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苏州应该在融入上海的同时,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给苏州定位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这符合苏州发展的实际吗?“十四五”时期,苏州该如何进一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如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塑造新优势?寻找新突破?为此,记者对话新望,探讨融入上海和沪苏同城化下的苏州定位。苏州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吗?记者:一直以来,您被称为苏南问题专家,您撰写的《苏南模式的终结》一书,我多年前就看过。现在到了北京工作,还在关注苏南和苏州?新望:我算半个苏州人吧,曾经在苏州张家港工作过六年,还曾经在被费孝通称为“中国第一钢村”的永联村住过近两年时间。这些年到北京工作后,与苏州的联系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如接受苏州市政府委托的调研课题,为苏州的制造业企业做一些咨询服务等等。苏南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制造业、加工业,研究苏南可以管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整体进程,苏南制造业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样本意义。十多年来,我写过四本有关苏南经济的书:《村庄发育、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张家港研究》《苏南模式的终结》《谁来担纲中国经济——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第一本书是乡村工业的田野调查,是微观研究,后面三本书上升到中观,是对苏南以及江浙地区县域经济、区域经济的观察总结和提炼。六年前,我开始关注中国制造业,跟踪研究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行业进展和地区进展,并于2018年成立“中制智库”,苏州再次成为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之一。苏州在融入上海的同时,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记者: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您认为苏州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谋求更大发展?新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苏州需要接轨上海,服务上海,逐步实现沪苏同城化发展。但融入上海和沪苏同城化并不简单是将苏州上海化,而是要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在双循环背景下,苏州应当在融入上海的同时,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记者: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苏州有何优势?新望:苏州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历来是制造业重镇,苏州经济总量成为全国城市前六,也是靠制造业支撑的。全市域发展制造业使苏州成了一个实体经济为主的城市。从近几年发展的趋势看,苏州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快。统计表明,苏州已经超过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无疑,也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工业城市。苏州不仅有制造业优势和传统,而且技术创新主体也是制造业企业。由于整个长三角发达的分工合作体系,又使苏州成长起来一批在世界先进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产业集群,如冶金、纺织、化工、电子、机械等。前两年有人担心苏州的制造业外移到了东南亚,但如今看来,转移走的产业被医药大健康、生物经济所填补,无意中为制造业提质升级提供了空间。况且,自八十年代至今,出于要素成本考虑,传统制造业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如今向东南亚转移,也属正常,不必过于担心。苏州的基础制造能力和成熟而发达的分工协作体系,与东南亚不在一个层次。记者: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在新业态、新模式以及产业转移的冲击下,苏州还应该继续坚守制造业吗?新望:制造业是立身之本,即使是传统制造业,苏州应该珍惜。很多大城市通过改制丢掉了传统工业,或者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过度追求新业态、新模式,以致实体经济逐渐削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虚拟化,整个城市经济处在外部环境波动的风险之中。经验表明,城市经济发展,要有一定比例的实体经济,尽管发展速度慢但比较平稳。而且,苏州的制造业也是迭代发展的,已开始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或许有人会认为将苏州定位于制造业中心城市是主动降低身段,其实综合下来,苏州能踏踏实实做好制造业,能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强市就非常不错了。一些人总是喜欢时髦概念,但对制造业本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制造业的基础打好了,再搞新制造、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制造型服务业,都没有问题。沪苏同城化是打通长三角市场大循环的可靠途径记者:您提到融入上海和沪苏同城化,而又不是简单地将苏州上海化,具体应该如何践行呢?新望:长三角在中国整个内循环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长三角内部的循环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创新中心,而上海因其科技教育基础,最有可能成为国家的创新中心,这也会导致其制造业陆续外移,比重继续降低。上海的五大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最主要的还是资源配置,最根本的还是创新。同时,苏州要从“长三角制造中心”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原来依赖外部技术、外部要素的外向型发展,必须转变成靠内生发展、靠内需发展、靠自我创新发展。比起宁波、南通,苏州有更好的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苏州是上海这个创新中心附近最主要的辐射地和应用场景,因此,苏州需要融入上海。同时,上海也需要苏州。上海创新为苏州赋能,苏州制造为上海创新落地变现,转化为生产力。原来沪苏之间的平行竞争关系变成立体的分工合作关系,既一体化,又差异化,资源配置与资源转化相辅相成,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相互补充。以苏州的制造业作基础,上海的五大中心功能可以进一步做强做实;上海的五大中心功能发挥得越好,苏州的制造业中心地位就更加牢靠。记者:新发展格局之下,沪苏同城化有怎样的意义?新望:旧的世界分工格局中,全球产业链曾经有两个源头。一在硅谷,其中把软件放在印度,把硬件放在台湾,台湾又把一些纯制造的部分放在了苏州;二在日本,作为亚洲雁阵的头雁,将产业链下游放在“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现在,这两个链条有坍塌断裂的趋势。中美摩擦以来,尤其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重构,产业链由长变短,区域化,安全化是大趋势。中国需要自己的制造业中心城市,而这个中心城市必然也是世界级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就国家整体而言的。作为一个城市,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应当有所侧重。沪苏同城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功能侧重点和体系化之间的矛盾,也是打通长三角市场大循环的可靠途径。有人认为,苏州没有金融和贸易以及总部经济的优势,成不了制造业的中心,其实这是对中心城市的误解,即使建设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城市也离不开工业和制造业,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罢了。苏州未来的项目布局要从沪宁线、运河线向沿江线靠拢记者:双循环时代,苏州应当有建设世界第一制造业城市的雄心。您对达成这一目标有何具体建议?新望:首先,苏州要抓住现代交通改善的机遇,适当调整产业布局。沿江高速、沿江高铁、沪苏通大桥、盐通高铁的开通,提升了苏州北部的区位价值,与上海的同城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除了吴江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苏州未来的项目布局也要从沪宁线、运河线向沿江线靠拢,向北部的相城、常熟、张家港倾斜。第二、依托要素流动热力图,以现代交通和数字经济两个领域为突破口,沪苏共同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立一体化发展的日常机制。在一体化的同时,产业分工有所侧重,不追求自成体系,而尽可能互为体系,在建设苏州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上争取在沪苏之间能早日达成共识。第三、从速度型发展到质量型发展阶段,苏州制造业自身也需要提质升级。苏州是制造大市,但还不是制造强市。制造强市除了规模指标,还有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苏州还没有像GE、西门子这样在整个产业链中起龙头作用的制造业航母。在世界制造业品牌500强占比,高技术推动制造业增加值等指标上,苏州与深圳还有差距。第四,强大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是提升苏州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苏州的企业可以到上海建立研发中心,把需要创新要素的环节放在上海。苏州企业普遍不愿走出去,但苏州政府应该鼓励支持。虽然沪苏同城化,但上海的人才、教育、国际交流等创新要素对企业研发而言,仍是越就近越好。第五、提高苏州的城市能级。因为不是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苏州在一些国家级项目的布局、政策对接等方面不占优势,弱于南京、深圳,甚至弱于宁波。苏州应该抓住数字货币试点,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与国际接轨,突破行政框架,主动“提拔”自己,高能级、高水平开放。第六、站位高,也要嗓门大。把苏州建设成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需要打造鲜明的城市形象,树立起靓丽的城市产业IP,通过举办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营造苏州的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国际形象。(王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