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警察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正式签约。据了解,签约当天,三方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还就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安排以及导师遴选、培养等进一步合作的具体事宜开展交流座谈,达成多项共识。多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和支持兄弟院校发展。此次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警察学院签署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希望通过三所院校的协同合作,提升法学专业师资队伍水平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培养探索出成功模式,为其他院校提供可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助力贵州省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发展。 今后,三方将全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科研条件,全面做好硕士生培养工作,三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贵州省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习生王莲徐回回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郑佳佳编辑 朱迪编审 涂涌
三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计划,实现资源高效开放共享利用……10月11日,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沈阳化工大学、辽东学院和营口理工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我省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强校际合作,共谋高质量发展。签约仪式上,合作三方签署了开放共享合作共建协议。具体包括建立校际合作教学联盟,推动高质量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建立优质师资互聘共享模式,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研合作联动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协同攻关能力;构建综合集成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资源高效开放共享利用;打造国际教育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多边合作交流;建立文化互鉴纽带,树立校园育人品牌等六方面内容。三所大学将坚持“开放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三方各自优势,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扎实开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为重点的多边合作,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互动交流活动,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模式,推动合作三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沈阳化工大学分别与辽东学院、营口理工学院签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依托沈阳化工大学完备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三方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落地,标志着沈阳化工大学、辽东学院和营口理工学院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来源:辽宁日报《北国》新闻客户端记者:葛红霞编辑:白昊责编:方亮1218.8公斤!辽宁最高记录注意!紧急提醒瞰丰收|花漾喀左【来源:辽宁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在很多人认识里,江苏的大多数名校都分布在省会南京,其中江苏15所双一流高校,南京独占13所,而作为江苏经济最发达的苏州市,可能除了苏州大学外,别的高校就鲜为人知了,今天就说说苏州的这些名校。第一所,东南大学苏州校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东南大学的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校区,以上这些校区主要都是东南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办学场所,而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知名度就相对较低了,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苏州校区是不招收本科生的。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的前身为2005年10月成立的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体,是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校区现有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软件学院(苏州)、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院、东南大学技术转移(苏州)中心等机构,以及若干科技创新平台。2018年12月,为进一步推动东南大学在苏州的办学,于是就成立了东南大学苏州校区,设置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东南大学在苏州的所有办学事务,旨在巩固与苏州市合作办学十多年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高端化、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发展要求,努力将东南大学在苏州的办学做大做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坐落于风光秀美、景致典雅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占地仅有100多亩,所以其研究生规模也不是很大,据学校官网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累计招生3000余人、获得硕士学位2150余人。第二所、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是人民大学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该校区是中国人民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也是人民大学优势学科国际化拓展与提升的重要平台。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设有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中法学院、丝路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国际学院主要招收的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金融硕士(风险管理方向)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此外还招收博士研究生;丝路学院主要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硕士留学生;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中法学院,当然中法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苏州校区本科招生规模是很小的,而且在不少省份没有招生计划,所以其知名度远远没有人大本部高。第三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在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是南京大学四大校区之一。南大苏州校区在建设上将坚持与其他校区“同等标准、错位发展,创新机制、国际一流”的理念,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上将与南大同等标准 ,并对接苏州产业的现状和规划,对标世界顶尖大学,建设一批与南大南京校区错位发展的国际一流应用型学科。南京大学与苏州市推进全面战略合作前不久,南京大学与苏州市推进全面战略合作,会上签订了深化全面战略合作的相关协议,将双方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按下推进苏州校区建设的“快进键”。苏州校区已于近日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根据教育部要求,南京大学将在江苏省、苏州市支持下,把握新机遇、赢得新发展,优化学科布局,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政产学研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苏州校区将坚持智能化、生命化、集约化、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产业布局,强化“新工科”建设,重点打造化生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地球系统与环境、人文与社会五大学科群,使苏州校区成为南京大学发展的增长极。苏州校区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板块,校区建设用地2000亩,计划建设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房100万平方米,将于2023年9月整体交付使用,其中东区部分将于2022年9月先期投入使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图早前消息,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整体合并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回归南大母校,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作为南大苏州校区本科人才培养的部门,将在两年内完成高质量转型,在苏州建设成为全新而充满活力的南京大学。目前已经推动外国语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的高质量转型提升,并在师资体系上对标南大标准,出台了新的考核标准和薪酬体系,将着力打造一流教研师资力量。这几所名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际化特征更加突出,这可能也是这几所名校选择在苏州办学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苏州还有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多所知名的中外合作大学。
央广网南京12月11日消息(记者景明)12月8日,南京医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发展协议签约仪式在苏州举行,双方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响应、生物医药研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医疗、医学成果转化等方面迈出重大合作步伐。 双方将共同创建和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学院一期建设规划五年,以研究生教育培养、临床和公共卫生研究等为主要方向,下设研究生院和三个创新中心。 为深化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产教融合,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根据《苏州市政府南京医科大学战略合作发展协议》,特聘任江宁军等5位医药行业企业家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产业教授。这5位企业家均来自明星医药企业,其中江宁军为基石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基石药业是苏州重点关注并支持的医药企业,可谓一路见证了该公司的成长与发展。2017年,基石药业苏州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落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形成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总部的全球战略布局。2019年2月26日,基石药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019年8月6日,基石药业宣布其全球研发总部及产业化基地将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得到了园区对项目建设方式和项目投资的大力支持,在2020年初江苏省集中开工的1474个重大产业项目中,苏州工业园区的项目共计32个,基石药业全球研发总部及产业化基地就位列其中。该基地预计将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具备生物药和化学药的研发、中试及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研发生产能力,预计产能可达26000L大分子生物药和10亿片小分子化学药片剂和胶囊。 值得一提的是,基石药业也积极地投身苏州慈善事业。2020年1月30日,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基石药业宣布向苏州市慈善总会捐赠人民币100万元现金,展示了其社会责任与担当,也因此在第五届“江苏慈善奖”表彰活动中被授予“江苏慈善奖”称号。作为一家专注于开发及商业化创新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治疗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基石药业目前已建立了一条16种肿瘤候选药物的丰富产品管线,其中5款后期候选药物正处于关键性临床试验或注册阶段,预计2021年将有4款产品在3个地区获批,覆盖胃肠道间质瘤、肺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4个以上适应症。其创新研发实力日益凸显,近日基石药业再次位列代表着中国医药创新实力的“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并跻身第一梯级。“创新100强”由由医药行业知名媒体E药经理人联合全球知名数据公司科睿唯安合作推出,代表了中国医药创新的未来,是中国医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也是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夯实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也代表着中国医药产业最强实力阵营。近年来,苏州把生物医药产业列为苏州的先导产业之一,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并明确提出对标并借鉴美国“波士顿经验”来打造“中国药谷”的愿景,并推动搭建政府、企业界、学界的桥梁。按照“1+N”发展模式成立苏州市推进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领导小组,从创新环境、人才引进、科技投入等多方位、多角度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产业规模超千亿元、300多家上下游企业集聚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并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此次苏州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并聘任医药行业企业家为产业教授,是苏州为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推动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举措,将促进苏州卫生健康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来源 | 河南省教育厅、大河网、郑州晚报、河南日报编辑 | 学术君河南郑州,是河南高校聚集最多的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却较为匮乏!河南省仅有一所211大学——郑州大学,如今该省有望迎来一所985大学!近年来,河南省频频“牵手”知名高校也有了具体的发展动向,省校合作铸就了显著的成效!12月16日,省教育厅印发关于细化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通知,进一步部署落实框架协议内容,加快推进合作事项落地。图源:河南省教育厅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落实合作:1、人才交流互换,联合培养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将在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与河南省高校依高校特色进行共建或帮扶,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各层次人才和在校生交流交换学习。另外,联合师资培养,为河南省高校开设校级领导高级研修班、中层管理骨干研修班,积极为河南省内高校培养骨干教师力量。2、共建研究机构,携手创新人才培养依托河南驻郑高水平大学、骨干大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在中部地区的教学科研基地、高端培训中心和创新研发园区。双方探索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科研平台和社会服务基地,与鹤壁市人民政府探索合作建设“乡村振兴学院”。3、适时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郑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远期可与河南省政府合作设立或单独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郑州研究院。条件成熟时,双方可探讨合作在郑州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郑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将符合条件的河南省内中学纳入生源基地校。图源:新浪微博@中国人民大学4、河南每年招录一批中国人民大学选调生河南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标准,每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招录一批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作为选调生,按照有关规定,充实到河南各级机关工作,纳入选调生队伍管理、培养和使用。河南省积极组织省内企事业单位、园区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人才招聘会,选拔引进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到河南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鼓励支持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与河南省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科技合作机制,支持学科领军人才担任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人才培养引进项目的评审专家。5.深化招生合作,建立互动交流长效机制建立中国人民大学与河南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和优质中学互动交流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相关政策指导性作用,在招生咨询宣传、大学中学教育衔接等方面深化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将符合条件的河南省内中学纳入生源基地校。6.定期向河南派遣学生实践服务团中国人民大学定期向河南派遣学生实践服务团,双方联合开展“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等社会调研活动,在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帮助。河南鼓励各级政府、各级群团组织(团委)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创新能力。7.助推河南文化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第一家依托大学建设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第一家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优势,积极参与河南省文化领域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和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协助推进河南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8.推进二级学院与河南省县级政府开展战略合作《通知》中称,将持续推进二级学院与河南省县级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协助县级政府开展政策实验,共同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县等革命老区县域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红色教育党建基地、实习基地,定期开展红色教育、定期派师生到基层实习。在新县建立绿色发展和减贫政策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基地等,为新县的绿色发展、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和能源需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9.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豫落地中国人民大学还加强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河南省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在河南省落地和实施,加强成果转化。另外在智库合作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将与河南省政府共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原分院,积极支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河南省南阳市建设和发展。另外,南阳理工学院将与人大国发院在南阳理工学院共同组建运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老龄产业研究中心(南阳)”。河南省为何频频“牵手”知名高校?近年来,河南与知名高校签约合作的场景频现:2019年5月,中山大学与平舆县共建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项目落地;2020年1月,新乡市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6月,河南省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2020年9月9日,河南省与清华大学签订《河南省人民政府 清华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图源:清华新闻网省校合作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创新资源的有效途径。河南省科技厅厅长马刚说:“我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进程中,通过省校合作,聚焦我省创新需求,充分发挥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通过共建创新平台、联合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强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积蓄新动能。”省校合作有哪些成效?据了解,中信重工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我国首座特种机器人智能化工厂,研发不造样机、装轮不用工人、生产不看图纸,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颠覆性改变。南阳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携手,引进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585、西农511,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已成为南阳小麦种植的主导品种。开封市与天津大学共建中原先进技术研究院,分期引入精细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团队,有力推动该市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河南省依托郑州大学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计算能力实测持续在全球排到前五位。清华大学与河南省在过去5年的合作中,开展了179项科研项目,培训2.9万人次。“河南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区位优势明显,开展省校合作有良好基础。”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省校合作在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牵手”合作,共谋发展,河南的高校“朋友圈”越来越大。据了解,近期河南省各地正与多所高校对接合作事项,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务实互助、共赢互惠的良好局面,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本文来源:河南省教育厅、大河网、郑州晚报、河南日报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2019年2月,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与市长李亚平分别代表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进行了签约,代表着南京大学将在苏州设立苏州校区的合作正式确定,这也是苏州自去年以来第二所前来苏州办学的本科大学。苏州市政府与南京大学正式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在苏州设立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采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产业发展”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一个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型特色研究生院、一流的国际学院和一批一流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为一体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拟选址在苏州高新区,总体规划面积约2000亩。南大苏州校区规划位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整体搬迁至苏州高新区,将在现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在2021年9月开始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第一批招生。也就是说南大苏州校区实质上是金陵学院搬迁到苏州后的新学院,实质上仍是本科独立学院(俗称民办本科)。而早在去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与太仓市政府进行了在太仓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的协议。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国家中心城市——古都西安,是我国唯一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太仓市政府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约太仓校区位于我苏州太仓市,距上海虹桥机场45公里,南邻上海宝山区和嘉定区,占地1780亩,将于2021年6月完成一期校园建设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在校学生数达10000人,教职工2500人。校区将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部署太仓民用航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柔性电子学院、商学院等10个学院、10个研究中心以及1个基础课部。太仓校区将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重大战略需求,设立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的交叉创新平台。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面向通用航空、民用航空、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向,培养具有领军潜质、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的顶尖人才。关于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该校是这样表述的:“学校现有(陕西西安)友谊、长安和(江苏苏州)太仓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000余亩。”也就是说太仓校区是与友谊校区、长安校区平行的分校区,而不是独立学院。虽然南大苏州校区是独立学院,但依然实打实的为苏州增加了一所本科院校,实在是可喜可贺。更令人高兴的是,西工大太仓校区是货真价实的985院校分校区,所设立的专业与苏州大学可形成优势互补。2021年,两所院校都将在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苏州也将正式增加两所本科院校,为苏州经济的转型带来更多高素质人才。
日前,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该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信息,快来看看你被录取了没?祝金榜题名!来源: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
10月13日,东莞市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举办。东莞迎来了新的一批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共计87人。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启动4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累计吸引1518名研究生来莞参加培养(实践),其中博士300人,硕士1218人,年均增长达64.83%。东莞虽然没有很多名校,然而借助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学子,纷纷汇聚东莞,留莞就业。全球128所名校,为何纷纷向东莞输送研究生?南方日报记者 吴擒虎产业吸引“东莞专项”研究生被“秒抢”在东莞摩米智能技术研究院实践8个月,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杜晓辉说:“过得很充实,收获很丰富!”在莞实践期间,杜晓辉主导了智能体外诊断分析仪的项目研发,研发一款面向医院检验科的全自动白带常规、粪便常规检查机器人,一键实现BV六联检、FOB和显微镜下有形成分的自动检查和结果判读,用于实现妇科白带标本的BV生化检测、人体粪便有型成分生化检查和显微镜检。杜晓辉研发的智能体外诊断分析仪,已在全国16个省(市)共132家三级医院成功应用。在此期间,他还成功发表SCI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并参会作口头报告。不仅如此,实践期间,杜晓辉还多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均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他说,不同于在学校实验室研究取样本的困难,来莞实践后,他和医院有了直接对接,并能开展临床检测,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大量的临床实验,帮助我们获得实验数据,进一步指导项目研究。”像杜晓辉一样,来自全球128所名校的研究生,在东莞被多家企业“秒抢”。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东莞专项”的64名联合培养研究生,被超过60家东莞企业230个岗位“秒抢”。2020年的45名“东莞专项”研究生受到超过30家东莞企业“秒抢”。从企业反馈来看,奥普特2018年开始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有20名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科研研发,迅速推进了“机器视觉开发包”“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应用软件”和“机器视觉开发包”等项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业得到成功转化。东莞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目前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企业达265家。生益科技、永强汽车等多家科技企业,正是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有效促进企业研发人才梯队建设。研究生到莞联合培养实践参与的企业科研项目约105项,促成了一批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包括红珊瑚药业与广东医科大学联合研发的“普拉克索透皮贴剂”、科隆威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手机玻璃盖板表面典型缺陷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及其关键技术”、天龙阿克达电子与电子科大联合研发的“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一体化成型技术研发”等项目。东莞还建立企业导师库,现已认定四批导师共410名;推动26家企业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引导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长效机制。培养体系把研究做在工程中回顾在东莞一年多的实践经历,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程鹏鹏说,实践打通了他与社会的联系,也让他的研究不再局限书本和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东莞有很多很好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场景,这样也能让我在学校课题组中的学术成果,通过实践研究得到应用和改进。”程鹏鹏说,这是吸引他来东莞的主要原因。在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实践期间,程鹏鹏主要从事光电功能器件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个研究主要偏向学术方向,理论研究比较多,来莞实践后他对社会需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对项目进行优化。实践期间还参与了一些项目申请,让程鹏鹏直观了解到目前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比如电子设备趋于小型化、轻量化、结构紧凑化、运行高效化发展,普遍面临散热不充分等问题,大量积累的热量将会严重影响电子器件的正常工作及系统的稳定性。程鹏鹏参与了特种塑料的改性项目,设计了一种共混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材料,有特殊的纳米结构。他介绍,这个项目直接对接产业,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参与该项目为他带来2项专利。在东莞实践期间,他发表了3篇论文、申请专利3项。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在企业里,这是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的一大特色。东莞以校企双导师为依托,依据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为来莞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迅速适应东莞产业集群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通识课程、项目管理通识课程、东莞产业集群课程、创新创业及商业模式课程等。另外,研究生线上学习平台涵盖思政教育、安全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6大模块、超过780门的课程。202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120名研究生在莞培养(实践)期间,共发表论文212篇,取得专利135个,人均发表论文1.76篇,取得专利1.12个。电子科大对2018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对研究生总体表现的满意度为100%。积蓄后劲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6项,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博士黄恒在东莞实践两年的收获。第一年,黄恒在东莞南博科技有限公司实践,专注基于气固二相流的尾气流动分析;第二年,他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实践,与实践单位共同申报并获批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重点)项目——柴油汽车智能尾气处理装置研究与开发,并提出一种尾气颗粒物吸收的新方法,设计制作出一种柴油机颗粒物净化处理装置。“非常感谢东莞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黄恒说,不同于在学校学习,来到东莞真正让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他的实践研究方向也正是他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从公式推导到根据研究画图、设计产品,到找厂家加工生产产品,再到将产品投入实践检验,在东莞,黄恒可以参加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柴油汽车智能尾气处理装置研究与开发项目,为他带来5项专利、2篇论文的成果。谈到未来,他直言有机会将会考虑来东莞就业。4年来,越来越多联合培养工程的研究生选择留在东莞就业。例如,武汉科技大学魏智锋、长江大学田桂来到东莞,参与企业科研研发,毕业后留莞就业,成为企业研发骨干。当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加快推进。莞深联手,成为继张江、怀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以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核心,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导入研发团队,向中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输送了234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培养单位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进了半导体材料表面界面及器件应用、多功能智能纳米涂料等研发项目。东莞还积极拓展合作高校的规模和水平。参与高校从2017年的43所,逐步增加到2018年78所、2019年103所、2020年128所(截至8月数据)。今年受疫情影响,医疗类人才受到高度重视。东莞推进医学类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将卫健系统医学类研究生纳入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补助范围,从2020年6月开始,为82名医学类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补助,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扩大至广东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高校。2019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获省学位办支持,成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两年获下达124个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指标。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研讨会在东莞召开,全国工程教指委牵线东莞与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区)学位办进行对接。聚天下英才为莞所用,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持续积蓄后劲。
辛辛苦苦考上了研究生,还没报到就弃学?近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公布了一份处理决定。25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关于对2019级68名研究生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的决定》,《决定》称,该校68名2019级研究生因未按学校规定办理入学手续,经学校审议,对他们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由这68人名单信息可以看出,这些被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的拟招录研究生中,有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博士。录而不读,全日制学生占四成该决定指出,根据《苏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研究生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规定要求和时间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报到入学的,应提前向学校请假,并附相关书面证明。请假经批准后生效,期限从学校规定报到之日起不超过十五日。未请假或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看苏州记者统计发现,这份名单中,非全日制学生占了33位,全日制学生有30位,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博士有4位,在职攻读硕士1位。值得注意的是,全日制学生占到了四成左右。上述名单中的学生分别来自电子信息学院、东吴商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3个院系部门,其中放弃入学资格学生最多的学院是东吴商学院,有16名学生。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公开数据显示,今年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共录取了4600多人,这68名学生占比约为1.5%。高校“弃学”现象屡见不鲜,原因为何?苏州大学近些年发展迅速,在一些重要排名中可跻身全国前20强。仅去年报考苏州大学研究生的人数达3100多人,近三年内报考人数也一直稳居江苏省榜首。按理由,学生能考入苏州大学,算得上是机会难得,因此,看到这些研究生考上后却不去报到,颇为让人遗憾。而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苏州大学,很多高校都曾出现过。”就在10月初,湖南大学就遭到了69名研究生的“爽约”。9月29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出的一则公示。这则公示称,有部分研究生新生因出国、工作等个人原因申请放弃入学资格,另有少数新生逾期未报到,共计69人,湖南大学研究生院拟将取消这69名2019级研究生入学资格。而原因也是多样性的,苏州大学的一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学生有自己新的选择,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有的是因为找到了好的工作,所以没有报到。”不过,此次苏州大学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来的学生中,全日制学生占了四成。通常来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还是有区别的,在职场上全日制研究生更吃香,所以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找到更好的机会后(比如考公成功、出国留学拿到offer等)就会放弃入学。而全日制研究生则不同,考取难度更大,而且研究生名额有限,“录而不读”很可能影响高校的补录工作,从而导致名额的浪费。“录而不读”一直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现象,有的人觉得这属于学生的失信行为,白白浪费了名额。但同时,也有人觉得“新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其实就是学生行使了选择学校的权利。”将独木桥拆掉以后,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前,只有学校挑学生,现在,学生也可以对学校说不,可以自由地选择就读或者弃读。应对“录而不读”,有何良药?在英国利兹大学留学的研究生孙正告诉看苏州记者,在不少发达国家,研究生、本科生招生实行申请入学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名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这样一来,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这充分保障了我们学生的选择权,也没有影响到学校,可以说是双向选择。”孙正介绍。看苏州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采取集中录取方式,学校按招生计划录取,每个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像这样的方式,一旦被录取的学生放弃录取、报到,空下来的招生计划,就没有途径补录。”东南大学研究生院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说道。该教授认为,如何把如今的招录机制建立得更加完善是当前应做的。“完善相关的调剂补录通道,一旦有录取者弃读,可以迅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长远来说,高校应结合实际,不断优化调整招录政策,以最大化吸引考生。”本文来源:看苏州、苏州大学研究生院、中外学术情报、募格学术此前报道。
日前,省教育厅发文,确定立项建设46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京博控股集团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设立的两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榜上有名。此次示范基地建设,是在我省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开展的,目的是通过校企共育,实现专业研究生培养融入产业实践,真正“让人才成长于实践中”。为此,省教育厅对合作培养企业在规模、实力、知名度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建设条件,要求合作培养企业应与相关高校在协同创新、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具有研究生承载规模和能力,具备专业实践条件和基地运营质量保证体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与京博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尤其是N1N基地开启运营之后,两所大学更享近水楼台之利。截止到9月底,两校近140名学子已完成在京博的实训,满载而归。中石大-京博高端化工产业学院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青科390余名师生也将于近期开展新一期实训。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必将进一步丰富与两校的产学合作内涵,建立起校企导师共同商定研究方向与培养方案、同步指导学生课题研究与工程实践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京博N1N产教融合大学体系。据了解,省教育厅将通过实地考察、中期检查、期满考核等方式,对基地建设、导师队伍、育人成效、组织保障、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考核。集团正在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协作编制后续工作计划。两高校均表示,依托京博N1N体系,有信心做好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工作,实现协同共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