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苏州大学对68名拟录研究生作弃学处理,其中四成为全日制大蓝湖

苏州大学对68名拟录研究生作弃学处理,其中四成为全日制

辛辛苦苦考上了研究生,还没报到就弃学?近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公布了一份处理决定。25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关于对2019级68名研究生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的决定》,《决定》称,该校68名2019级研究生因未按学校规定办理入学手续,经学校审议,对他们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由这68人名单信息可以看出,这些被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的拟招录研究生中,有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博士。录而不读,全日制学生占四成该决定指出,根据《苏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研究生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规定要求和时间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报到入学的,应提前向学校请假,并附相关书面证明。请假经批准后生效,期限从学校规定报到之日起不超过十五日。未请假或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看苏州记者统计发现,这份名单中,非全日制学生占了33位,全日制学生有30位,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博士有4位,在职攻读硕士1位。值得注意的是,全日制学生占到了四成左右。上述名单中的学生分别来自电子信息学院、东吴商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3个院系部门,其中放弃入学资格学生最多的学院是东吴商学院,有16名学生。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公开数据显示,今年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共录取了4600多人,这68名学生占比约为1.5%。高校“弃学”现象屡见不鲜,原因为何?苏州大学近些年发展迅速,在一些重要排名中可跻身全国前20强。仅去年报考苏州大学研究生的人数达3100多人,近三年内报考人数也一直稳居江苏省榜首。按理由,学生能考入苏州大学,算得上是机会难得,因此,看到这些研究生考上后却不去报到,颇为让人遗憾。而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苏州大学,很多高校都曾出现过。”就在10月初,湖南大学就遭到了69名研究生的“爽约”。9月29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出的一则公示。这则公示称,有部分研究生新生因出国、工作等个人原因申请放弃入学资格,另有少数新生逾期未报到,共计69人,湖南大学研究生院拟将取消这69名2019级研究生入学资格。而原因也是多样性的,苏州大学的一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学生有自己新的选择,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有的是因为找到了好的工作,所以没有报到。”不过,此次苏州大学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来的学生中,全日制学生占了四成。通常来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还是有区别的,在职场上全日制研究生更吃香,所以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找到更好的机会后(比如考公成功、出国留学拿到offer等)就会放弃入学。而全日制研究生则不同,考取难度更大,而且研究生名额有限,“录而不读”很可能影响高校的补录工作,从而导致名额的浪费。“录而不读”一直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现象,有的人觉得这属于学生的失信行为,白白浪费了名额。但同时,也有人觉得“新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其实就是学生行使了选择学校的权利。”将独木桥拆掉以后,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前,只有学校挑学生,现在,学生也可以对学校说不,可以自由地选择就读或者弃读。应对“录而不读”,有何良药?在英国利兹大学留学的研究生孙正告诉看苏州记者,在不少发达国家,研究生、本科生招生实行申请入学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名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这样一来,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这充分保障了我们学生的选择权,也没有影响到学校,可以说是双向选择。”孙正介绍。看苏州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采取集中录取方式,学校按招生计划录取,每个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像这样的方式,一旦被录取的学生放弃录取、报到,空下来的招生计划,就没有途径补录。”东南大学研究生院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说道。该教授认为,如何把如今的招录机制建立得更加完善是当前应做的。“完善相关的调剂补录通道,一旦有录取者弃读,可以迅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长远来说,高校应结合实际,不断优化调整招录政策,以最大化吸引考生。”本文来源:看苏州、苏州大学研究生院、中外学术情报、募格学术此前报道。

是亦因彼

2018报考在职研究生,可选的学校和专业有哪些?

报读在职研究生,你有哪些专业可以选,有哪些学校可以报,今天小编带大家看一下这个棘手的问题。依旧是老规矩,根据两种不同的报考方式来看。同等学力申硕招生专业:主要为学硕,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还有3个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招生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中科院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小编只列举了一部分,具体的大家可以在学位网(www.cdgdc.e.cn)查询。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专业:主要为专硕,学硕还很少。我国目前有40个专业硕士:金融、应用心理、口腔医学、应用统计、翻译、公共卫生、税务、新闻与传播、护理、国际商务、出版、药学、保险、文物与博物馆、中药学、资产评估、建筑学、军事、审计、工程、工商管理、法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农业推广、会计、警务、兽医、旅游管理、教育、风景园林、图书情报、体育、林业、工程管理、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艺术、中医,但并不是每一个专业都有非全日制的招生,也不是每所学校都有招生。招生学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小编只列举了一部分,具体的大家可以在:研招网(http://yz.chsi.com.cn/)查询。了解清楚在职研能报的学校和专业之后,那大家就可根据个人职业发展、学费、地域和兴趣爱好等综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了

淡然无极

这4所211大学被称为“考研终结者”,学生竞争压力大,很难上岸

最近知名考研导师张雪峰发文感慨,今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了422万,这个数字让他觉得相当无语。张雪峰老师无语,学生们看到这个数字更是十分头大。没想到今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如此之多,完全超出了预期。为什么今年考研人数激增?从历年考研数据来看,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目前考研已经成为学生毕业时必选的出路,出现这样的状态也在大家意料之中,但是没想到这个趋势来得这么猛烈,这里我们就来看看考研人数激增的原因。原因一: 本科生逐年扩招,导致应届毕业生人数增多这几年本科生不断扩招,直接导致应届毕业生人数增多。从数据上看,2017年应届生人数是700万,其中有201万人报名研究生考试。到了2020年,应届生人数增长到了874万,那么相应考研的学生当然也会更多。原因二:本科生就业压力大,通过读研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本科生在求职时的优势变弱了。非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很多“双非”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倾向于考研,通过读研究生来提升学历,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原因三:在职员工也有考研需求,提升自身在工作中的竞争力考研大军中除了应届毕业生,还有不少社会在职人员。他们选择考研究生,是为了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让自己的职业晋升之路更畅通。他们有的选择考全日制研究生,有的选择考在职研究生,但目的是一样的:提升竞争力。原因四:通过考研圆名校梦,选择更好的高校不少学生对自己本科院校并不是很满意,他们希望通过读研来圆名校梦。这些学生可能在高考中发挥失误,可能志愿填报失利,才考到了现在的院校。他们对此感到非常不甘心,想要实现名校梦就只能参加研究生考试。实际上在考研的学生中,大家都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考研目标都是名校。不过学生们心里也清楚,985高校没有那么好考,所以会选择稍微差一些的211高校。不过211高校的报考难度也不低,部分高校上岸难度相当大。这4所211高校,被称为“考研终结者”:暨南大学:这所高校由教育局、统战部和广东省共同建设,名气大实力也很强。这所高校最厉害的专业是经管,考上该专业的研究生难度非常大,很多学霸级的学生都不敢轻易尝试。选择报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学生“陪跑”的几率很高。郑州大学:别看郑州大学不算是特别有名气的211高校,其实报考难度并不低。郑州大学最厉害的是工科类专业,学生如果想报考该校工科类的研究生,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大家面临的竞争压力比较大,上岸的可能性不是很高。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每年都有3万多人报考,今年的报名人数预计要更多一些。原本学生是冲着学校的名气和地理位置优势报考的,但是最后却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如果你不是成绩特别拔尖的学霸,就不要报考这么难考的高校了。上海大学:这所大学在全国的名气不是很大,但是实际上它也是一所实力很不错的211高校。而且学校有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大城市工作。目前这所高校的考研热度也很高,工科专业的热度尤其高,大家要慎重报考。对学生来说,备战研究生考试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成功率?制定好考研计划,按照计划逐一进行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就应该为考研做准备。此时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已经做好打算,是考研还是工作,必须要拿出决策方案。如果下决心考研,就要制定好具体的考研计划,这样备战的时候才更有执行力。大家的考研备战计划要做得比较具体,不然很容易拖延甚至放弃。可以在每个学习阶段给自己制定小目标,按照这个计划来学习,对小目标逐个击破,提升学习效率,推进学习进度。都说“预则立”,考研也是如此。选择适合的专业,做到不盲目跟风在考研的学生中,不乏跨专业报考的情况。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跨专业报考,是因为对自己的本科专业不满意。这种情况当然可以理解,但是跨专业报考难度很大,学生要有自己的优势,才能竞争过那些本科就是该专业的学生。因此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能盲目跟风报考。如果大家没有报考理工类专业的需求,建议大家选择不用考数学专业。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增加上岸的成功率。和同学组队学习,互相监督考研是个持久战,学生需要准备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是不能一直保持高强度的学习节奏的。而一个人复习,通常容易感到迷茫无力,很快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同学组队学习情况就明显不同。建议大家可以和同学一起组队学习,三五个同学每天一起去图书馆打卡,学习氛围得到明显提升,学习效率也会比较高。而且大家还能互相监督,不太容易出现懒散懈怠的问题。坚持到最后就是成功,过程中大家无需考虑太多。结语:考研考的是学生的实力,同时学生们在报考时也要讲究策略,别扎堆报考太热门的院校和专业。有的学生备考并不充分,但是报考的院校和专业适合,最终也能成功上岸。今日话题:大家觉得,还可以怎样提升考研成功的几率呢?#教育分享官#

分裂人

68名研究生“录而不读” 苏州大学:自动弃学处理

10月25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了《关于对2019级68名研究生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的决定》,称该校68名2019级研究生未按学校规定办理入学手续,经学校审议,对他们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9月底,湖南大学研究生院也发布过“取消69名2019级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公示”。研究生“录而不读”的现象引起社会热议。11月1日,扬子晚报记者对此采访了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考生自动放弃研究生入学资格,是国内各高校的一个普通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苏大。”记者随后采访了苏州科技大学,这个现象也同样存在。苏大68名研究生弃读,其中全日制占四成苏州大学该决定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文件规定,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据苏大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学期在研究生新生报到期间,发现这些学生没来校报到,学校也没接到请假申请。为了做到以人为本,研究生院安排学院逐一与这些学生联系,经过沟通后,确认这些学生由于工作、出国、家庭等各种原因放弃入学资格。学校经再三确认后,按照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报学校发文,然后在国家学信网对其学籍作放弃入学标注。从学校公布的这份名单可以看出,这些放弃入学资格研究生中,有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和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博士。其中,非全日制学生33人,全日制学生30人,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博士4人,在职攻读硕士1人。全日制学生占到了四成多。据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苏州大学共录取了4600多名研究生,这68名学生占比约1.5%。大学生弃学现象较普遍, 原因涉工作、出国等“考生自动放弃研究生入学资格,这是国内各个高校、甚至国外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近几年,苏大的研究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人数每年在五六十人左右,每次公示前学校都会严格进行确认。苏州科技大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本科、研究生都有考上了不报到的。”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7日新生报到日最后一天,苏科大普通类(含天平学院)有89名本科生未报到,其中放弃入学资格80人,保留入学资格9人;另外研究生有8人放弃入学。对于研究生弃读的原因,据某高校招生办老师介绍,主要是考生后来找到了工作、考上了公务员、出国留学等,也有的是在职攻读硕士的学生单位受阻最终放弃。此外,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被调剂到非全日制导致学费相对昂贵,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录而不读”的现象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录取了不去确实浪费教育资源”、“录而不读?真的是浪费啊!能不能补录啊?”对此,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录取时间已过,学校无法在开学后再进行补录工作,但不会影响到下一年的研究生录取。(顾秋萍)

满心戚醮

多名名校研究生被清退,来之不易的机会不珍惜,四个原因值得深思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667064人,201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577088人,硕士研究生正常情况下学制三年,也就是说89976名硕士研究生没有正常毕业(这其中应该包含了少量直接转博的硕士研究生)。大约占招生人数的13.5%左右。没有正常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按时达到毕业要求,需要继续学习研究,延期毕业;另一种情况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学校退学,也可能有极少部分主动退学的情况。多所高校清退不合格研究生近日,四川大学公布了对200多名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的决定,主要原因是超出了最长修读年限,还有学生已经联系不上。而在5月份的时候,上海交通大学也一次性清退了21名研究生,再往前一点,2019年底,延边大学同样是一次性清退了136名研究生。正常情况下,高校的研究生学制都是三年,最长修读年限一般是5-6年,每个学校的规定可能不完全一致。可以说学校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仍然有这么多研究生不能正常毕业,确实令人痛心。再来看另一个数据,2019年,69名考生放弃湖南大学研究生入学资格,2020年5月,25人放弃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录取资格。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难度加大随着就业难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从2016年的177万,增长到2020年的341万,五年时间将近翻了一番。在扩招18.9万的背景下,2020年招生人数也就100万左右,录取率约为3.4:1,有240左右的考生不得不面临考研失利的情况。考研难度加大,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考研人数多,二是多次考研的人较多,据相关数据统计,二战考研的学生超过了40%。三是不但要总分过线,单科也不能受限,而英语受限是是不少考生考研失利的原因。越是困难,越要准备充分,建议大家多研究真题,掌握题目套路,熟悉考试难度和体型,上面这套试卷汇总了2015-2020年考研的英语真题,非常适合复习备考阶段使用。来自不易的机会不好好珍惜,原因何在一面是来之不易的机会,一面是不好好珍惜,将机会轻易放弃。问题究竟在哪?第一,对部分同学来说,研究生学历不是那么重要。我的一位同学,毕业时毕业时研究生和公务员同时进入了复(面)试,因为公务员面试在研究生复试之前,她很自然地选择了公务员,放弃了读研。不过之后在考取了在职研究生,一点没耽误个人发展。第二,对学校或者专业不满意。这种情况多见于被调剂的同学,复习备考的过程很艰苦,考试的竞争又过于激烈,所以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不得不选择接受调剂。调剂就意味着没有太多选择,很难完全满意,一旦自己有了更好的出路,就可能选择放弃学业。第三,部分同学确实只适合考试,不适合科研。以2020年考研为例,苏州大学有5个专业复试分数线超过400分,中山大学数学院应用统计硕士,86人进入复试,其中74人的初试分在400分以上。这充分说明,要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有多不容易,但是不少考生考研目的并不清晰,“逃避式考研”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考研只是为了能够在学校里待得更久而已。第四,部分考生考生研究生之后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有机会,有平台,有老师指导,但还是有不少人不能正常毕业。能够考上研的人,应该少有人会因为智力问题而被退学,只能说是自己没有管好自己,没有认真对待学业。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应予以退学。所以多所学校对未达到要求的研究生进行清退也不难理解了。机会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不管何种原因,如此多的研究生不能正常毕业,非常让人惋惜。机会来之不易,获得了机会去不珍惜,一方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同学对这样的机会求而不得;再就是,耗费了最宝贵的几年时间,却没有获得应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对于这样的情况,最重要还是考生个人要对自己的未来又一个清晰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盲目选择考研;学校的人才选拔方式还需要更科学合理,增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考察;在研究生的发展过程中,导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情况下,导师带的研究生还是不宜过多,缺少导师的引导和监督,部分研究生就容易放松自我,失去方向。

两代人

高校缩招、社会不认,这群处于鄙视链底端的研究生太难了

在如今“全民皆卷”的时代,“考研热”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趋势,不论是为了延缓就业还是为了提升学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得研究生学历无疑成为很多人的一种首选“姿势”。而在这群人里,“非全日制”研究生却因遭受着不公的待遇频频出现在热搜中,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通过对部分“双一流”大学近三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非全日制占比的观察,我们也发现一些趋势。高校为何如此调整招生名额?作为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重要场所,高校对非全的态度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们搜集了部分“双一流”大学近三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名额的分配,看看非全日制占招生计划的比例是多少:发现,已有的24所“双一流”大学的情况中,绝大多数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占比是逐年递减的。但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数都逐渐增加,非全的占比却逐年递减,结合软科之前分析过的部分“双一流”2021年招生计划,可以确定大部分扩招名额是给了全日制研究生。学校如此调整,实为不得已之举。2019年10月,湖南大学一则69名准研究生录而不读的公示引起热议,湖南大学是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研究生考取也并非易事。后来经深入了解发现,原来69名研究生中非全日制研究生占54人,因为成绩或者名额不够的问题,部分同学会被学校调剂到“非全日制”,不少同学宁可放弃入学机会也不想被调解到“非全”。而这又并非个例。同年10月25日,苏州大学也发布了《关于对2019级68名研究生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的决定》,情况类似。北京某高校教师曾在接收采访时说道,学校给了名额但是学院没有招满,这种情况会影响学院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甚至影响学校的学术产出,对一些讲究人才结构的理工科院校来说更为严重。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中国教育在线曾做过调查: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超过半数的考生不愿报考非全日制的原因是非全日制学费贵,基本没有奖助学金。图源:中国教育在线因为种种不公平,加剧了“学生报考意愿低”“教学活动也难以开展”等现象,反过来影响学校正常的招生、教学秩序,学校不得不调整非全的招生名额。非全≠在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由曾经的“在职研究生”逐渐演变而来,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广大用人单位搭建了提升学历学位和更新知识技术的平台,对于培养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起到了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招生和培养等环节的松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职研究生的口碑,而这一负面看法也延续到了“非全”的头上。事实上,“非全”并不等同于“在职研究生”。2016 年9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中首次明确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定义,全日制和非全主要区别并非含金量不同,而是学习时间安排、全脱产和非脱产的不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专硕为主。因为专硕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一直站在鄙视链的底端,形成全日制学硕>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专硕的鄙视链条。《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同时指出:自2017 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一视同仁!招生计划将由教育部统一下达,其培养过程也将采用相同的标准。至此,“非全”成为了名义上和“全日制”相同,暗地里却还是受着“在职”待遇的尴尬产物。困难重重:从备考到毕业教育部明文规定要将非全和全日制一视同仁!然而,难度方面确实一视同仁,好处却没受到同等对待。全日制的难度,一点没减根据教育部文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相比全日制,试卷和难度都是一样的,考试科目、录取分数线也和全日制一个标准。除了学习方式、时间安排不同之外,论文答辩、论文抽检等评估方式都并无差异。全日制的待遇,享受不到全日制研究生有国家的拨款,被认定是高校发展的主力,在学习中受导师青睐,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科研实践基地,可以申请奖助学金,享受食宿安排和学费贷款等管理。而非全日制则需要通过自筹高昂的学费进行深造,由于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投入,高校无法向非全日制提供奖助学金,无法为非全日制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全方位的管理。尽管有的学校为了彰显国家对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一视同仁,设置了奖助学金,为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住宿,但这样做的学校少之又少,而且不能掩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教育资源方面占有的差距。图源: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再加上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学术型工作者,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往往“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视为含金量不高的非正规的研究生教育,将它等同于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将其沦为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衍生品、次生品,其发展出现边缘化、降格化倾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使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沟通机会,更加深了教师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截图自知乎既享受不到全日制研究生享有的福利,不受导师的青睐,还有可能要交纳更高昂的学费,“非全”可谓啥好处都没捞着。都是硕士学历,却不被认可过程困难也就罢了,最困难的还是体现在找工作上。近期,内蒙古自治区选调生招录不允许“非全”研究生报考;南昌“人才10条”排斥“非全”研究生;海南中学,“非全”研究生考教师被取消资格;山东济南,“非全”研究生不能办理“泉城人才交通卡”......这些现象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澎湃新闻就“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困境”做了专题调查而受害最深的,则是那些政策改革下的同学和应届本科生考研被调剂到非全的同学。他们并非在职,实质上和全日制的同学一起住校,也全脱产,没有收入来源,毕业要求也和全日制的同学一样。被传统观念影响、毕业后遭到社会的歧视,急需得到公平对待的就是这些同学了。“非全”的未来“非全日制”学历的设置,主要目的在于拓宽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却成为如今人人都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的出路在何方?官方多次“敲打”今年2月14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明确各地及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教育部截图8月27日,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在本招生单位内,全日制招生计划与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不得相互调整使用;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学校加强重视由于“非全”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大部分高校尚未做好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准备,尤其是在管理队伍方面,大多依靠全日制研究生管理人员来兼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人员调动频繁,管理人员工作不熟练,影响了非全硕士教育管理的水平。清华大学从2018年起逐步在非全日制研究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采取了一系列集体建设、党员教育、支部共建等创新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截图自教育部目前来看,非全还是更加适合想要提升学历的已就业人士就读,且国家和学校的政策都明确: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就业。所以应届本科生被调剂到非全的现象应该会越来越少。报考非全,本就是为了提高学历、提升自我。除了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非全研究生更应不忘初心,主动撕掉“买文凭、混学历”的标签,进而突破非全被歧视的种种怪圈。非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据来自软科

东西东

非全日制研究生之困:常在求职第一关就因“非全”被卡掉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文中王璇、李韵、苏铭为化名)(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绝路桥

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委屈:我们不水!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近日,澎湃新闻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

端脑

考研人数翻番的背后:被当成求职敲门砖,不少学生“随大流”报考

12月22日,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闭幕。今年有341万考生报考,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也被称为“最难考研年”。记者在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考点采访了多位考生,从他们的考研状态和备考故事中,感受来自第一线的鲜活“考研现场”。22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考点,考研学子正进入考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巩悦悦摄 看重这次考试常没日没夜地学习22日下午,研究生招生考试刚开始不久,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考场斜对过的人行道上,一位拖着拉杆箱的家长不时望向考点。“女儿考的是数学,她对这次考试看得很重,考好了就能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了。”“她常常一学就是七八个小时,经常连午饭和晚饭都忘了吃。有次夜里11点半,发现她还在做模拟试题,我心疼她,又不忍心打断她。”赵女士说,女儿非常看重这次考研,下了太大的功夫,没日没夜地学习后,原来的一头秀发开始大把大把往下掉。“希望女儿没白付出,相信她一定能考个好成绩,我在这给她加油。”在赵女士的眼里,女儿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就拿这次考试来说,赵女士多次提出在考场附近找个宾馆,但女儿为了省钱坚决不同意。“早晨他爸爸五点钟起来做饭,我们娘儿俩7点之前从位于天桥区的家里出发。”工作后发现学历还是很重要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中,“裸考”的也大有人在。所谓“裸考”,即基本没有任何的考前准备就直接上考场。“现在工作也算是稳定,但还是想要考考试试,万一考上了呢。”考生小赵告诉记者,自己就是“裸考”中的一员,他在济南的一家设计单位工作,之所以报名参加考研,是想碰碰运气,他说,这也许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像往年一样,今年也有不少“二战”的考生。根据研招网发布的《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报告》,近年来,随着考研人数的增长,考生的选择和结构也呈现了新的趋势。考生方面,虽然应届生仍然是考研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以及往届生对于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增加,往届生的考研比例也逐年提高,据可以查询到的全国及部分省份最新公开数据显示,往届生占比近半。“工作了以后才发现学历还是很重要的。”考生王菲(化名)告诉记者,自己2016年毕业,目前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毕业后换了几个工作,都感觉不太满意,想要通过考研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将来希望能够考个编制,进“体制内”工作。其他人都在考自己也跟着考研招网的调查数据显示,39.96%的考生都将“个人发展与就业前景”作为考研的原因,其次是占21.29%的专业前景,出于“热爱科研”目的进行考研的学生仅占12.17%。就业需求是催生“考研热”的重要原因。往届生想要通过考研提高竞争力,不少应届生考研则是因为“没有做好工作准备”。考生张洛告诉记者,自己宿舍里6个人今年全都准备考研,没有一个人选择工作。“我感觉好几个同学不是真心想考,就是觉得其他人都在考,自己也就跟着考。”张洛说,自己的目标是苏州大学,希望能够通过考研换一所城市去学习生活。“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还不太懂,稀里糊涂就报名了。我很喜欢南方城市,希望能通过读研到南方城市去。”□专家说法高学历能带来优势但时间成本也不小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屡创新高。据统计,2016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77万人,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201万人,到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升至238万。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规模达到290万人。纵观近五年的考研报名数据,从2016年的177万,到2020年的341万,5年时间,考研报名人数接近翻番。微博发起的投票显示,近七成网友觉得考研是为了提升学历,进而好找工作;不想进入社会而考研的网友占18.8%;只有一成不到的网友认为考研是为了继续深造做研究……“学历在招聘当中的作用依然存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考研热”背后也存在着问题。虽然高学历能够为学生带来优势,但是这种相对优势要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考生应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业规划理性选择,不应有“随大流”的盲目心态。□相关链接学历含金量受争议六成考生认为贬值考研热连年升温,报考人数屡破纪录,但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受到争议。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较之前有所贬值。考生认为研究生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多;其次是研究生“注水文凭”层出不穷;第三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要求不严格。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考研热趋势下提高研究生质量成为招生单位新的课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郭春雨巩悦悦

此处三焉

江苏激光联盟秘书长单位苏州大学:2月底之前不开学

同舟共济,一起战“疫”——苏州大学致全体同学的一封信亲爱的同学们:见字如面。在这个不平静的寒假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你们和家人的健康平安也时刻牵动着学校的心。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学校积极防控,严阵以待,努力维护校园的安定与祥和;同学们也积极响应号召、支持配合有关工作,自觉做科学的传播者、谣言的粉碎者、健康的守护者和家庭的关爱者,不少同学还自发、主动联系学校捐赠物资、奉献爱心,充分展现出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我们为大家的表现点赞!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确保同学们安全,学校决定2月底前不开学,请大家务必不要提前返校。学校将根据疫情发展和上级部署确定开学及返校时间,一旦确定将第一时间告知同学们并留出充足时间以方便大家出行,请大家耐心等待。这是抗击疫情的需要,也是国家对莘莘学子的关心与厚爱。对于同学们普遍关心的新学期课程安排、毕业实习、论文答辩、升学就业、海外交流等工作,学校正在研究制定相应预案,打造线上学习平台,优化线下管理流程,努力实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当然,同学们在享受“云拜年”“宅生活”等春节“新年俗”时,也别忘了在家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和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平台开展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切磋琢磨,为顺利完成开学后的学习任务做足充分准备。此时此刻,身处天南地北的你们,是学校最牵挂最关心的所在。同学们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就是力所能及地为这场“战疫”做贡献。面对疫情,希望同学们做负责任的好公民,积极支持并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和所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如有异常情况请及时做好居家观察或就诊;希望同学们做有担当的新青年,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带头做好自我防范和保护的同时,积极向家人和周边人宣讲防护措施,做科学防护的普及者和践行者;希望同学们做有温度的苏大人,秉承自助助人的优良传统,力所能及、尽己所长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同学们,你们和家人的健康平安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基石,如遇任何困难,请及时与学校联系,学校永远是大家最坚强的后盾。在这场“战疫”中,苏大人一个都不能少。亲爱的同学,2020年的寒假定让我们终身难忘。请大家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社会的守望相助,有广大医务科研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让我们静待花开,疫情退散,苏大再相聚!最后,祝全体同学和你们的家人身体健康、幸福平安!苏州大学 (江苏省激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单位)2020年2月5日01 特殊假期日,正是成长时先讲个故事。1665年,英国发生了大瘟疫。正在剑桥求学的牛顿,因为买不到口罩,被迫回老家自我隔离了2年。不能串门走亲戚,不能聚会喝酒吃大餐,离群索居的岁月是极其枯燥难耐的。但牛顿不是。他利用这段时间冥思苦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是什么力量让星星围着太阳转?”于是,他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两年,也成了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思考吧,冥想吧,成长吧,跟孩子一起。02 做好自己,树立榜样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妯娌的儿子,去年考上了北大。亲朋好友都很惊讶,没想到在我们这个小城,还能出这样一个学霸。我们家里人却很平静,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大妯娌为了带动儿子,确实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就跟老公一起报了在职研究生。三年时间里,每每吃完晚饭,他俩就跟儿子一起,趴在书桌上写作业。她的儿子大宇,刚进校门,看到的就是爸爸妈妈努力学习、认真写作业的样子,感受到的最大的习惯就是努力、专注。大宇假期曾在我家住过半个月。跟他相处的那半个月里,除了出来吃饭,他几乎都是待在书房里看书,学习。即便在饭桌上,跟他聊天的时候,他也是一副受到惊扰的表情,不知在思考什么。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样专注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才奇怪呢。无独有偶。我的小妯娌一家,还真是另一个极端。小叔子喜欢锻炼,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外面打球、玩儿;小妯娌热衷美食,做出来的点心,我们常常以为是买来的,好看又好吃。他俩的共同特点是,不爱看书。我去他们家,见到的最多的场景就是:小叔子打球去了,小妯娌在厨房忙活,他们的儿子,要么是在客厅看电视、玩玩具,要么是在书房玩电脑。结果,去年他们的儿子中考,以超出分数线1.5分的成绩,堪堪升入高中。去年在庆祝大妯娌的儿子考上北大的家宴上,小妯娌和她儿子,都哭了。现在呢,各种辅导班恶补,成绩也没多大起色。无他,养成好习惯、打好基础的时机,都错过了。亡羊补牢,姑且为之,而已。03 高质量地陪伴,共同成长一个晴好的下午,我去公园溜达。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蹲在沙坑里挖沙。一铲子一铲子,将沙坑里的沙铲到红色的小桶里。“爸爸,满了,爸爸,满了。”他的爸爸,坐在沙坑边,在聚精会神地玩手机,没空搭理他,只道:“倒出来,再挖。”小男孩意兴阑珊,四处逡巡。终于发现了不远处有两只小泰迪,爬起来找小狗玩去了。我在边上看了足有10分钟。那个爸爸,始终没有发现他的儿子,被小狗拐跑了。直到孩子快要走得看不见了,我喊他,他才恍然起身,追儿子去了。这种“漠视式”地陪伴,根本就“看不见”孩子,更妄论高质量地陪伴了。有一句西方谚语,说“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个丑孩子。”咱们中国人,则爱说家里有一个“熊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熊家长”;“熊孩子”的养成,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家庭教育有问题,孩子在学校里也就会成为“问题儿童”,打架斗殴,不负管教;学习不认真,成绩一团糟,闹得学校家里鸡飞狗跳。《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生命文化的传承,就是家长要与学校一道,教给孩子各种能力和知识,让他们心中充满善和爱。生活就是教育。作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教育出能与世界友好相处的孩子。利用这难得的长假,用心陪伴孩子,引导他认清生活,认清世界,认清自己,用你的灵魂,去唤醒、去推动孩子的灵魂,那么这个最枯燥难耐的假期,会是他一辈子温暖的记忆,也会给他铸就一生的铠甲。04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养不教,父之过。怎么教呢?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当然不仅仅是狭隘地引导孩子写作业,背书,默单词。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提升社会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情感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