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个教授的5亿创富神话,故事的背后却是悲哀东海战

一个教授的5亿创富神话,故事的背后却是悲哀

最近一篇题为《一个山东教授5个亿的创富神话》的文章在科技界刷了屏,文章讲述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无氟氯聚氨酯发泡剂专利技术,以5亿人民币的价格独占许可给了一家国内企业,这个金额刷新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纪录,比第二名的清华大学还多5000多万。然而看完整篇文章,发现这个故事的背后却有很多悲哀,在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高校研发管理体系的种种问题。毕教授的成功是特殊情况中的特殊,根本无法复制。原创研究经费难 首先,这个研发项目在一开始几乎是无法立项申请到经费的。在项目申请书上无法填写研究基础,因为之前无人做过。通常情况下,在国内申请课题,如果课题国外没有人做过,一般评审就难以通过;只有国外已经有人开始研究了,甚至已经发表了论文和申请专利之后,这时候中国科学家申请类似课题,叫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项目就容易得到青睐。不能说是管理部门不相信本国科学家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而是从责任承担机制上考虑,这种做法有一定合理因素——因为新的创新项目成功率低,项目结题的期限与最终成果无法预计,一旦失败最终责任没人承担。而跟随式的创新则不同,别人已经做过了,至少表明这事肯定能成功,另外已经有很多论文、专利、甚至产品信息可以参考。毕教授这个项目开始构思到最后试验成功,总共花了十几年时间,要是立项后根本无法结题。但做跟随式研究,即使最后成功了,核心的知识产权都在别人那里,有的经过了严密的专利布局,后来者即使有改进也需要别人的许可,作为纯粹科研可以,一旦商业化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大多数这类项目最后的成果都无法落地转化,即使转化也会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按照常理,申请不到项目,无经费,就招不到研究生,这事也就只能想想,但毕教授的儿子刚好在国外读化学系硕士,中止了留学,他们父子二人共同研究,经费也通过朋友帮助等解决。如果没有这些特殊情况,这个项目不可能进行下去。知识产权保护难毕教授的项目从保密到最后专利布局都遇到很多难题。保密采取的是最原始的方式,严防死守,不留死角。从一开始,实验室只能他们父子二人参与,到外部进行测试,团队打起十二分精神,确保样品不离开视线,甚至连论文也不敢发表,担心泄露了技术秘密。即使这样,实验室还是发生了盗窃事件,所有电脑硬盘被盗,多亏这位教授深谋远虑,没有在实验室留下关键信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项目的保密手段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如今已经很成熟,什么阶段需要保密,哪些信息需要保密,应该采取怎样的保密措施,何时进行专利布局,何时可以发表论文,这些都有近乎标准化的解决办法,然而这些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都缺席。毕教授完全靠着自己的智慧以最原始的办法克服了这些困难。其实,项目完全可以发表论文,而且还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发表论文就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评议,就会有人跟进研究,能够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什么那些国外的研究机构敢于发表论文呢?是因为他们在发表论文前,已经做好了全面的专利布局与技术秘密的保护,即使有人进一步的研究,一旦商业化也需要得到许可,只会对自己更有利。专利从申请到公开之间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发表论文。这个项目在专利布局上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毕教授发现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服务团队,因为不信任,也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最后,还是学校领导写信给国务院领导,领导关注批示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派出化学部的资深审查员帮助检索,参与专利布局。然而又有几个项目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呢?这么重要的技术成果,如果专利布局一旦失误,整个项目就会前功尽弃,尤其国际上几大化工产业的巨头,都有非常资深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一旦专利上有漏洞,成果就相当白白赠送出去了。成果转化问题在成果转化上,毕教授所在的大学几乎举全校之力,“副校长带领,由财务处、法务处、资产处、科技处组成团队,力争谈出好价钱。”首先,要给这所学校的开明点赞。一般情况下,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让的审批程序会非常麻烦,在这方面出现的争议不断,甚至刑事案件都出现了好多次。但回过来头说,虽然这个项目最后估价达5亿,但是否能够卖到更高的价格?或者采用提成的方式,根据产品的销量收许可费,而不是买断,或者学校帮助,直接以技术进行项目融资,设立公司,或者以这个项目为基础,与更多企业合作,学校设立相关的专项研究所,进一步深度挖掘项目的价值。这些都是可能的选项,但在目前的体制下,这些选项都能很难得到支持。距离科学完善的体系尚远可见这个项目的成功充满了曲折,每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情况——如果毕教授没有一个学化学的儿子,同时愿意中止留学耗费青春从事这个项目,如果不是严防死守的保密措施,如果没有学校的特殊重视,没有国务院领导的关注,没有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帮助,项目都可能前功尽弃。这恰好反映了我国科研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立项、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方面都缺乏科学完善的体系。这已经不是一两个环节的问题,而是每一处都有掣肘,与国际上的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笔者在2018年调研了欧洲7所一流大学(包括瑞士和荷兰的苏黎世理工学院、苏黎世大学、日内瓦大学、洛桑理工学院、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代夫特理工大学、莱顿大学),了解他们如何进行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我发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和洛桑理工学院的技术成果转化做得最好,学校和企业合作非常紧密。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把研发中心直接建在校园,几乎分不清校园与企业研究中心。埃因霍芬大学建立之后,不到40年迅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2003年欧洲委员会的报告中,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在欧洲的研究类大学中排名第三(前两名分别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同排名的是慕尼黑工业大学)。2017年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发布的 “全球25所与创新企业合作最紧密大学”,埃因霍芬大学排名第一,是世界上与企业合作最紧密的大学。该校采用独特的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研究和科研成果市场化机制。学校设有14个大的研究实验室和40个小的实验室,所有的实验室都可以单独对外进行合作,每个实验室都有对外合作联系人和成果转化的负责人。实验室面向社会承接各种具有挑战的技术问题,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就科学研究的问题,与他们进行讨论和联系。这些大大小小的实验室与几十家科技企业建立了合作研究中心,直接参与到各大企业的基础研究中,包括ASML,壳牌,GE、NXP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遍布校园。除了这些大的合作研究中心之外,各个实验室都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研究机制,各大公司都把各种研究设施搬到了各个实验室,例如太阳能实验室就与ECN、IMEC、Solliance、FEI、Levitech、Meyer-Burger、Océ、Toyota 等企业与机构进行合作。这么多企业愿意与埃因霍芬大学深度合作,一方面在于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另一方面主要因为大学对科研成果的归属非常开放,企业可以获得最大比例的回报,例如联合研究中心近年为这些企业带来的突破性基础专利多达500个,而学校在合作中获得的专利家族只有60个。除了对外合作的课题之外,学校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自己申请课题。学校设立了完备的研究支持网络,包括基金、技术、法务、知识产权领域等专业人士,为相关课题提供全方位的建议,对于特别的课题帮助联系外部基金和相关领域的校友协助。对于师生利用学校的知识产权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创业,学校也是积极鼓励并提供近乎全程的保姆式服务,包括提供相关的基金辅助,并配备相关领域的专家给予指导。除了学校有完整的研究支持网络之外,在每个实验室都有帮助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负责寻找和选取基金支持,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相关的支持人员都通过社会招聘,通常是有一定工作经验,尤其在跨国企业有运作经验的知识产权服务人员。对于才起步的企业,学校也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从一开始的成果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公司、早期资金支持都给予一条龙的服务。目前学校已经产生150家比较成功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每年有30家新成立的科技型创业公司。这样的体制之下,学校获得源源不断的对外合作机会,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每年能产生大量的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为科技人员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科研人员完全专心于自己的研究。由此可见,我们科研管理体系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从立项、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都需要大幅改革,才能让像毕教授的成功案例不再成为一个“奇迹”,而是“常态”。(微信公众号“佑斌”)

共相

全球智商佼佼者,爱因斯坦的智商仅有200,比最高者落后150

全球智商佼佼者,爱因斯坦的智商仅有200,比最高者落后150文|安树读史在我们接触到科学以后,就学习了很多关于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许多科学理论。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通过科学实验证实了,他的理论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因为他做出来很多优异的成就,所以从小到大我们都会认为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世界上早就对智商最高的人做出了一个排名,里面有五个人,但是你肯定猜不到爱因斯坦在里边连第二都排不上。那谁才是智商最高的呢?他叫威廉姆阿尔弗雷德· 昆宁顿,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但是他的智商高达到三百五,比著名的爱因斯坦都要高出150。全球最聪明的人第一名:威廉姆阿尔弗雷德· 昆宁顿,智商超过350威廉姆·阿尔弗雷德·昆宁顿他从小就是一个神童,一岁的时候就能牙牙学语读书写字了,当别人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掌握了20多门外语。他还曾设计了一台时光机,但是没有记载成没成功,十岁的时候就拥有自己的成就,后来有专家们去检测他的智商发现居然超过了350,接近400。但是这么天才的一个人,在成年以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没有发表什么研究著作,没有任何成果,在他五十岁的时候死于车祸。全球最聪明的人第二名: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智商在二百五到三百之间威廉·詹姆斯·席德斯在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非常完美的法文,在八岁的时候就能精通六国语言,九岁的时候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四维空间研究课程的讲座。他这一生获得了四个硕士学位,还获得了波士顿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但是他和上面这个人一样,在成年后没有任何作为,而且还特别贫穷,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美国科学院也对他进行了检测,发现他的智商高于250接近300,也是一位十分厉害的人,但是在他46岁的时候,却因为脑中风去世,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全球最聪明的人第三名:莱昂纳多· 达·芬奇,智商高达230达芬奇是一位名声在外的生物学家,但是他还有其他很多身份,说出来你们肯定会很惊讶,他简直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若他能够提早公布他的成果,欧洲的科技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和发展。根据检测来看,达·芬奇的智商达到了二百三。全球最聪明的人第四名:陶哲轩,智商在220以上陶哲轩,是上榜的唯一一个华裔科学家,他也是一个天才儿童,他出生在澳大利亚,七岁就读了高中,九岁就考上大学,十七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二十一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去了加州大学当一个数学老师。可以看出,陶哲轩的智商达到了二百二十多全球最聪明的人第五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智商在200左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贫瘠的家庭,他是一个犹太人,和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区别,他小学读完了读中学,读完了中学读大学。在他21岁的时候就大学毕业了,26岁的时候就在苏黎世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不仅提出了光子假设理论,而且还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创立了狭义和广义两个相对论,因为他的不懈努力,他的理论才被世人们逐渐认可。经过美国科学院的检测,发现他的智商是200,比一般的人高得多得多,但是却比昆宁顿差了150,这个结果肯定是让你们非常惊讶的吧!其实人不一定非要天生智商高就能获得成功,后天努力也能够获得成功。给你们介绍了这五位智商那么高的人,你们羡慕他们拥有那么高的智商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通过上边写的也能看出来其实智商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以后的生活,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知道也

“教授中的教授”,连大学文凭都没有,却成为清华“四大导师”

1924年10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始筹建。但在最为关键的导师聘请问题上却是一波三折。最初,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本想邀请胡适为院长,一力承当研究院的院务,不想被胡适以“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为由婉言谢绝。胡适力荐的梁启超和王国维,在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的恳请下,顺利接下聘书。哈佛博士赵元任当时即在清华任教,聘任亦很顺利。然而,国学大师章太炎对聘请坚辞不就。这使得国学院必须再寻找一位博学多识,且“脚踏中西文化”的导师。就在曹云祥为此头疼的时候,吴宓想到了自己在哈佛读书时的同窗——正在德国留学的陈寅恪。世家子弟陈寅恪出身于清末洋务派世宦之家。祖父陈宝箴是清末著名的能吏,因足智多谋、踏实能干被曾国藩看重,后官至湖南巡抚。陈宝箴因经历鸦片战争,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有切肤之痛,因而成为清末维新派的骨干。他在湖南任上实施新政改革,成就斐然,用孙子陈寅恪的话说就是——“吏能廉洁及气节文章颇负重名于当代”。父亲陈三立是清末诗文名家,且曾在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全力协助陈宝箴在湖南实施新政,有“维新四公子”之美称。戊戌变法失败后,被罢官的陈三立用心之学,开办新式小学——思易学堂,受到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赞赏。受祖辈父辈的影响,陈寅恪自幼习读四书五经,能熟练地背诵《十三经》,且精通古今典籍。在自家的学堂里,他又接受了新式教育,学习英语、音乐绘画等现代教育课程。这使得陈寅恪不仅拥有了坚实的国学功底,又具有开放的思维,不拘泥于一方之学。什么没有光彩照人的学历1902年,年仅13岁的陈寅恪即跟随哥哥陈衡恪到日本学习。回国后,陈寅恪考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读书。1909年毕业后,陈寅恪获得官费留学的资格,赴德国柏林大学就读,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外游学之路。在到清华国学院任教前,陈寅恪曾先后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学习深造。这期间,陈寅恪一门心思吸收西方科学治学之法,跟随西方著名古文字学家吕德斯,长时间艰苦研究古文字学和梵文。这使得陈寅恪熟稔西方之东方学,并获得了熟练运用十几门语言阅读的能力。不过,拥有这般学识的陈寅恪,当时却不曾获得上述大学的学位。在他看来考博士不难,但需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在一个专题上,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清华,有难度。1918年,吴宓与陈寅恪相识是在哈佛大学。两人经常就中西文化进行探讨。对于陈寅恪的学识,吴宓曾感叹:“合中西新旧各种学位而通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吴宓《空轩诗话》)虽然,学贯东西的陈寅恪非常符合清华国学院导师应聘的条件,但把他请到清华任教,着实让吴宓花费了一番功夫。吴宓的推荐刚送达校长曹云祥的案头,就没能通过。原因无他,陈寅恪的头顶没戴过硕士或是博士的学位帽。加之陈寅恪年纪轻轻,所学在国内尚无对应的专业,在学术界既无资历,亦无名气。因此,在曹云祥眼里,陈寅恪完全是一个无名小辈。最终,促使曹云祥决定聘用陈寅恪的,是梁启超的力荐。梁启超与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在戊戌变法前就已相识。他曾与陈氏父子一同在湖南推行维新改革,对陈氏渊博的家学颇为推崇,对陈寅恪的学识也有所了解。因此,梁启超亲自找到曹云祥,称吾之等身著作,不及陈先生三百字之价值。由此,一张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的聘书才寄到陈寅恪的手中,开启了他的师者生涯。陈寅恪入驻水木清华时,是四大导师中最没有名气的。但扎实的学识,务实求是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在史学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亦为他博得了诸多美誉。样一个陈寅恪在1926年走进了清华园,成为四大导师之一。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黑布包裹着的。他的讲课旁征博引,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但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一定是后来的大家(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古文字学家徐中舒、楚辞学家蒋天枢)。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

彼于致福

他从重庆外校考到清华,再到哥伦比亚研究生!是学霸,也是游戏玩家

“我们遴选出近几年考入国内外顶尖名校以及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部分重庆外国语学校学子,请他们讲述自己追梦路上的故事,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等有所启发。”周祺个人简历2002-2008 高新区实验一小2008-2014 重庆外国语学校2014-2019清华大学(英语+新闻双学士)(期间,2017年瑞士苏黎世大学交流,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实习)2019年考取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他是“清华学霸”,也是“游戏玩家”,还是“技术达人”。他是原清华大学影视创作协会国际部部长,2015年获清华大学莎士比亚戏剧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剧目;他是第二届中非青年交流论坛组织举办者之一,2016年获清华大学校级暑期实践金奖;2017年协助国家体育总局、HTC VIVE 与 Soccer Dream 开展 VR软件对足球青训影响的科研实验;2018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实习;2019年入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年度人物评选,考取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硕士,参与筹备201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董事会第二届年度大会;2020年在腾讯互娱天美工作室实习。一切皆有可能,周祺的经历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到底是什么让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超强的行动力?1、从重外到清华周祺的六年中学时光是在重庆外国语学校度过的,他用“无比充实”来形容自己的中学生涯,“几任老师的辛勤培育、优秀的同班同学的共勉,我才有进入清华的可能,这六年的学习为我本科阶段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周祺看来,重外和清华在一定程度上是很相似的。“重外和清华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止步于教室课堂,而是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课外活动与社团活动。”正是因为有高中时期主持新年晚会的经历,周祺才能自信地两度走上清华大礼堂主持学生节;也正是因为中学时期参加外语文化节及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话剧比赛的经历,使他与本科的同学们一起斩获清华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数个奖项。周祺说,以前对于那句“重庆的一外,世界的重外”没什么体会,但后来在前往非洲做暑期调研、前往欧洲交换、前往联合国总部实习、前往哥大读研的时候,他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重外带来的好,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在纽约,和很多初高中的同班同学聚会时,我们都会感叹,这句话是多么的在理和正确。”周祺说,走进重外,本质上是走进一个十字路口,每一个方向都是一种精彩的未来,只要努力,她就能带你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一个世界。周祺(右)中学时期与同学表演话剧2、从人文到游戏谈起本科学习,周祺认为,清华多样性的机会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大一到大三周祺参加了影视社的很多活动,掌握了短片和微电影制作以及后期剪辑的技能。2016年暑假,他和同学去坦桑尼亚做在非华人本土化的调研,走访了上海建工、华为等公司,了解他们如何融入当地市场、如何雇佣当地员工。他还修了新闻双学位,选修了新闻摄影和电影相关课程。周祺说,清华提供很多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了更多去探索和学习的可能性。大三期间,周祺获得赴瑞士苏黎世大学交换学习的资格。但他认为出国交换的经历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启发不大。“交换经历对于我的职业规划没有太大启示意义,但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经历,并认识了志趣相投的同窗,从瑞士回到中国再到美国,大家都彼此联络与共勉着。”周祺谈到,大三阶段,很多同学都在思索自己喜欢做什么、要做什么。以自己确定研究生专业的经历而言,他认为主要取决于兴趣和可操作性的双向选择,在擅长的事情当中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周祺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他笑言,自己是一位深度加硬核游戏玩家,与哥大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项目非常契合,因为自己对于游戏有着多年丰富的体验和见解。而周祺所选择的专业,除了学术性的学习之外,更多的需要思维和创意,他在中学和本科时期课堂外的经历对此提供了不少帮助。周祺本科毕业照3、从巴萨到UNICEF2018年,得益于清华职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机会与平台,周祺参与了清华和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在UNICEF实习半年。选择申请这个实习项目,原因之一是周祺是一位资深巴萨球迷,初二世界杯的时候就跟着梅西观看比赛,他发现巴萨的球衣上一直印着UNICEF的字样,从而通过足球对这个组织有一定的了解。此外,UNICEF的项目是无偿的服务性实习,周祺内心对于这项事业是较为倾向和认可的。“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自己有责任做出贡献。”周祺说。能够申请成功,周祺认为,首先是外语能力优势让自己占据了先机,此外,参与社团和社会实践的经历让他和实习岗位的匹配度比较高,比如,影视社和坦桑尼亚暑期实践的经历正好让他学习并且锻炼了视频制作和剪辑的技术,而在联合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正好涉及视频和教学内容的制作。在联合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实习使周祺了解了联合国这种大型国际组织的运作规律。他说,对于外人而言,联合国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真正参与进去,作为这个庞大的机构的一个螺丝钉或者一颗齿轮的时候后,我可以认识到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设定的大目标是如何由一个个具体的员工来完成的,能看到这里的团队合作、成员专业度和组织运作。这段实习经历对周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启发。他谈到,UNICEF的员工是多元化的群体,换位思考尤为重要。2019年UNICEF常任执行会的年度大会上,UNICEF邀请了微软、乐高等几个主要资助商来进行相关的探讨,有联合国员工表示每涉及钱的时候赞助方的效率都非常低。对方立刻针锋相对地表示:“我们的运转和你们NGO是不一样的,我们表面上的慢是因为有完整的一系列的财务报批流程,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如果觉得我们不够好可以去找其他人。”作为一名旁观者,周祺说自己从中受到些许启发,“很多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其他人的角度也许是不成立的,所以,换位思考在多方合作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中非常重要”。周祺说,在UNICEF工作实习的经历,使自己明白了何为兼济天下的情怀,而进入腾讯天美这样的专业团队,让他明白了人外有人,学无止境。他希望自己能谦逊向善,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让自己在未来践行这样的价值观念。周祺在联合国实习期间工作照来源:重庆外国语学校

酷老爸

郑伟︱路殊何从问 知音难再寻:纪念郑张尚芳教授

郑张尚芳(1933年8月9日-2018年5月19日)今天上午,从各方传来郑张尚芳教授于今晨过世的消息。听闻这一噩耗,我倒并没有觉得很意外。年前就已得知郑张先生因病入院,且病情并不乐观。期间我也曾附京拜谒过先生,但还是很希望吉人自有天相,所以前些日子众友来问先生近况时,我总以“无消息,那便是好消息”的话来安慰自己和别人。可如今,离别避无可避,哲人其萎,思之泫然。予生也晚,2002、2003年读硕士的时候才开始接触到郑张尚芳先生的文章。和绝大多数刚刚迈入学术殿堂的年轻学子一样,当时一方面觉得先生的研究深邃古奥,另一方面还好奇地想知道先生为什么姓“郑张”?叫“尚芳”的话,应该是位女性学者吧?后来知道,跟我有同样疑问的,还有那些未曾亲见郑张先生的海外学人,比如加州伯克利大学中国语言学教授张琨先生,就曾在其英文论文中用She来引述先生的文章。有段时间,我在广西民大的图书馆,翻遍郑张先生的论文,并一一复印,装订成册(那时候还不怎么流行读电子版)。由于当时所学的专业方向是汉台语言比较研究,加上我吴语的母语背景,所以对先生在侗台语、汉藏语、汉语方言等方面的论著特别感兴趣。比如温州话一等读同三等,都读细音或者洪音,如“头豆”读[diu]、“碗温”读[y]、“痕”读[ja]、“牛”读[au]等,原因各异,自有来历。当时就深深感觉方言学知识是学习音韵学的利器,音韵学知识又是解释方言现象的管钥。又如苏北的“盱眙”,其得名的理据是“善(好)道(路)”(阮胜之《南兖州记》说“盱眙本吴善道地”);《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的夫椒,就是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所说的“越州夫椒,隶会稽县”的椒山。“盱眙”、“夫”等字,都是古越语(早期侗台语)在地名中的留存,也就是用汉字对译并转写侗台语的读音。无锡、诸暨、余杭等地名,也都有类似的命名理据在其中。郑张先生用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来释读传世文献和现代方言,得出的结果既和历史、考古和人类学方面的既有研究若合符节,又对旧材料做出了新颖、合理的解释,为后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受此启发,我当即就写了一篇小文,尝试解释了广西壮族地区的“武缘”、“无虞”两个地名,后来在广西民语委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壮语地名的几位同行,对我当年的设想表示支持,也让我备受鼓舞。2005年我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班学习。郑张先生一束论文的复印版,也在行箧之中,被我带到复旦北区的研究生公寓。那时候读了《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书后的《访梅祖麟教授》(石锋、孙朝奋作)中的一段话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梅先生说:“国内的汉语研究,有非常精彩的,如裘锡圭的甲骨金文、朱德熙的现代语法、郑张尚芳的吴语,……这几位学者的研究都是实事求是,寓理论于事实。读他们的作品,不怎么觉得他们是在用国外哪一派的理论,好像事实就是如此。但他们‘叙述’事实的字里行间,却含有理论原则。接受了他们对事实的叙述,等于就接受了他们的理论。” 就我的切身体会而言,郑张先生在音韵、方言、文献等方面的论著,确如梅先生所说,绝不崇洋追新,更不硬套理论,而是基于事实,剥笋式地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是年年底,“上古汉语构拟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名家云集。会议开始的前几天,白一平(Baxter William H.)、沙加尔(Sagart Laurent)与郑张尚芳、潘悟云几位先生就上古音问题展开对谈。郑张老师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古书用例、现实语言等材料信手拈来、不差毫厘,令人钦佩。犹记得,在黄兴路附近莫泰酒店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中,五六十位中外学者,真可谓是“挤挤一堂”。大家讨论深入,会场气氛热烈。当时的我,怀着兴奋的心情,一边听报告,一边跟邻座的硕士师弟师妹介绍我所认识的与会学者。郑张、裘锡圭、龚煌城、徐文堪、朱晓农等前辈的论文,在研究材料、手段和方法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占有丰富的语料、开拓研究的视野,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获。巧的是,那学期听完了裘锡圭先生的“古文字学”课后,加上受到郑张先生将侗台语和汉语研究相结合的思路的影响,在2006年初的期末课程论文中,我对楚系简帛文献中常见的一个从羽从能的字的语源重新做了解释,得到了裘先生和郑张先生的鼓励与支持。一年后,这份作业在一个很不错的期刊上发表了出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跟郑张先生时常通信,也常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当面请教,受益匪浅,自不用说。2012年秋天,吴语会议在浙江金华召开,恰逢先生的论文集《郑张尚芳语言学论文集》(上、下册)出版。会议主办方还在报到的当晚,给吴语学界的两位前辈郑张先生、许宝华先生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八秩寿庆晚宴。那天晚上,郑张先生叫我到他的房间,亲笔题签,送他的论文集给我。由于编校方面的疏漏,后记中有一些音标错误,先生以很快的速度,当场一一改过。当时,我心里既钦佩先生极好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学养,又对先生一丝不苟、谨严务实的学风表示由衷叹服。在吴语调查与研究方面,我和郑张先生有着共同关心的话题,所以近几年,先生时常邀我和他一起合作写文章。比如王士元、孙朝奋两位教授主编的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牛津中国语言学手册》,2015年),有我跟先生合写的“Wu Dialect”一章。我和先生在吴语方面的合作成果,还有在上海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周报》上发表的《吴语概论》《吴语源流》等。瑞士苏黎世大学毕鄂(Behr Wolfgang)教授曾邀郑张先生为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中国语言与语言学大百科全书》,荷兰Brill出版社2016年印行)撰写“中国古代方言”一章,先生也叫我一起写。后来我们共同写完初稿,交给了该书编委会。可能因为后期编辑或者信息沟通方面的问题,此文英文版最后刊出时,作者只有郑张先生一人。该文的中文稿,我已投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学术前沿》,并写明由我与郑张先生合作完成(即将刊出)。去年3月,美国宾州大学的焦立为教授来信约先生和我为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劳特利奇中国语言与文化手册》)撰写专章“汉语方言与文化”,目前初稿尚未写就,先生已归道山。如今 “亡者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悲夫!《牛津中国语言学手册》一年多以前,郑张先生来华东师大参加“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亲自带来厚重的手稿一包。内有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区进行吴、徽语田野调查的手写稿或油印稿,都是关于浙南吴语、皖南吴语及徽语的调查报告。这些成果无不描写周详、符号精确、文字细密,非用心审勘不能辨。先生嘱我请人输入电脑、整理成稿之后再公开发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生在吴、徽语调查研究方面,是继赵元任先生之后最有成就的学者。可惜的是,还有不少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尚未刊出,更有大量的学术卡片、笔记、手稿需要汇总、归类、誊录。郑张先生关于浙南吴语的调查手稿郑张先生关于皖南吴语的调查手稿先生是一位非常纯粹的学者。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便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也是风轻云淡,一笑了之,依旧埋首于故纸文献,依旧沉迷于方言民语。他不因评不上正高职称而自怨自艾,只会为读不到某本书或某篇文章而深感遗憾。熟悉郑张先生的朋友都知道,先生跟同行要书很执着。先生也不止一次嘱咐我,要及时地给他邮寄《东方语言学》等学术刊物。我还记得,先生有次在邮件中说,寄书寄杂志的话,最好不要寄邮政挂号,因为要去邮局取,不甚方便。这几年,我也不止一次地托研究生同学给先生寄快递。之前我还曾因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所编的一本论文集,跟先生约稿。今年年初赴京探望先生,先生还在问我那篇《子巳探源》一文的发表情况。据闻出版社已将样书三册奉寄先生,想必郑张先生已如愿读到了吧?如今的我们,浮沉于人世,奔波于红尘,可以自由思考、静心写作的时间并不算多。但是,有郑张尚芳先生这样的前辈在前面指引,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我们怎能抱怨,怎能消沉?2018年5月19日下午写毕,时绵绵阴雨

大狂魔

赵伟|讲给新一届的研究生们

各位老师,新生同学下午好!刚才主持人介绍说我是外聘的高级专家,实际上也可算上本校内聘的。因为我原本就是本院前身经济系的老师。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举家迁往杭州,在杭州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执教。一晃二十多年。现在到了退休的年龄,受母校召唤,回母校兼职。想把我在沿海大学这二十多年教学与学术研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与博士后合作研究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知识带回来,回馈母校,助母校经济学科建设一臂之力。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一般认为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但客观地来看,除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还有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政府配置资源主要着眼于公平。实际上除了这两种机制之外,还有第三种机制,就是道德和情感的力量。回母校工作,恰是受到情感的驱使。经不住过郭爱君院长的真诚邀请,再加上严纯华校长的鼓励。严校长2018年夏天去上海开会期间,特意来杭州看望校友,谈了他关于母校发展的宏大设想,鼓励我回母校工作。这样我就回到了兰大,受聘兼任学术院长。今天是研究生开学典礼。首先为各位新生选择兰州大学而高兴。我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很有远见也很有魄力的。兰州大学是胡焕庸线以西唯一的一座“双一流”大学。选择兰州大学,不仅意味着你们选择了进入大陆高校第一梯队,而且意味着选择了这个梯队的唯一。而今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有个“九八五”、“二一一”和非双一流之间的差别对待。“九八五”高校之间互相认可。选了兰大,就意味着获得了与别的“九八五”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平台竞争的资格。有些海边的大学,虽然取分比兰大高,但毕业生要进“九八五”高校,去一些好的单位工作,比非九八五高校的毕业生要难些。说到唯一,是这个意思:在胡焕庸线以东,有几十所双一流大学。而在那条经济地理分界线以西,只有一所,这便是兰州大学。唯一的一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与众不同,这恰是创新者的重要素养之一。选择兰大多半意味着你有创新的志向,有一定冒险意识。我在浙江经常碰到一些民企经营者,聊起来,他们就青睐那些到外国和很远的外地,尤其是大西北求过学的青年人,不大看好老在爸妈身边长大者。因为感到大西北闯荡的年轻人,别的不说,见识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要高于同类年轻人!看到这么多新生,作为兰大经济系最早的研究生之一,感到有资格说两句。我想要说的有两层:一层是感叹。感叹兰大经济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之快。1980年我作为第二届研究生入学,那年经济系一共招了两名研究生,加上第一届也就是1979级,累计十一名。分四个专业,政治经济学、外国经济史,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史。1982年毕业十人,我是提前和七九级同学一起毕业的。那年四个专业中,只有我的导师刘天怡先生招的外国经济史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别的三个专业只有培养研究生的资格,尚无学位授予权。毕业时拿到的只有毕业证书,而无学位证书。学位证要到别的有资格颁授学位的大学去申请。在座的同学们或许不知道,中国的学位制恢复的时间比研究生制要晚些。最初几年许多学校许多学科只拿到了招收研究生的资格,但未获得授予学位的资格。可见初创时期的艰难!一晃四十年去了。刚才问了一下,今年招了179名,主要专业都涵盖了。实际上,现在的管理学院是从经济系分出来的,若算上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人数就更加可观了。粗看了一下兰大今年招生的情况,印象中管理学院招生占全校的十分之一以上,应该有五六百人。发展之快,令人惊叹。但恰是这种快速扩张,这也增加了研究生们的压力。我1982年毕业时,全国到那年为止毕业的研究生还不到两千人,物以稀为贵,当了一段时间的“天之骄子”。然时间不长,研究生暴增,毕业生多了,不值钱了,从天上掉到了地上。而今全国每年招收研究生近百万,博士硕士稀松平常。这意味着诸位的就业压力比我们那个时代大多了。因此学习压力也大多了。说到未来的就业与职业压力,就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在研究生阶段打算做点什么?这里如果有人去过浙大,或许留意过。浙大玉泉校区大门里面一侧草坪上有个小牌子,上面写着两行字,是老校长竺可桢让学生们自问的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他提的这两个问题我想对任何一所大学初入学的学生都有用。我想,对在座的新生也有针对性。这里只谈竺可桢校长提的第一个问题:读研究生准备做点什么?或许有同学说还没想好。这很正常,因为时下千军万马考研,其中有些人的确没有想好。发现大学毕业了工作不好找,或者看到别的同学要读研,自己也考考,实际上对学问并不感兴趣。英文中研究生叫postgraates,直译叫“大学后”,这部分同学读研的心态大概和这个意思差不多?现在既然考上了,入学了,就得老老实实考虑一下在大学里来干什么来了?竺可桢(1890-1974)校长(1936-1949):“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基于多年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对我所知道的研究生后来去向及工作情况的观察。我以为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主要应致力于练好或提升三种能力:第一种是阅读能力。就是能很快地读书读文章,并把你所阅读的知识吸纳进来,嵌入你的头脑里已有多知识体系,变成自己的知识。如果具备这样的能力,你就能和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思想家和知识人对话,从他们那里获得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如若具备这个能力,那你就可以放眼全世界去寻找与吸收专业知识。那些世界级的名校院系的网页上,都有大量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如果你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阅读效率很高,那你读研就不限于一个学校,而能博采众长。实际上大学和研究院只是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吸收人类迄今积累下来的知识—-至少是你所选择的那个专业的知识。很遗憾,据我观察,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真正读书的人不多,有些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上了几门课,读了几本教科书,不少人连这个专业的奠基之作《国富论》都没读过,更别谈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凯恩斯的通论以及哈耶克等名家的著作了。毕业了思想空空。第二种是思考能力。这个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首先得养成质疑的习惯。凡事都问个为什么。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对那个行业一些现成结论推论的质疑道出的。在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一般,这是思考者的重要特点。我去许多高校讲座,有时讲完后没几个人提问,即便提问,提的问题多半也不着边际。原因多半是平时只偏向相信而缺失质疑,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这个缺失,同学们在读研以后要补上。第三种是使用文字和专业术语、专业方法表达思想的能力,说简单点就是写学术论文的能力。研究生毕业论文是不可或缺的。毕业时你得写篇像样的学位论文。这个能力基于前两个能力的积累。许多人临近毕业了还找不到研究的问题,选不出题,让导师命题。这是由于前两个能力差,如果你在不断读不断地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就会发现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果你平时不断在动笔,写文章,学着做计量,就会发现写篇较长的学术论文并不难。我还以为,通过上述三种能力的刻意培养与提升,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会提升,有能力就有自信心。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判断事物走势的能力和自信是不可或缺的,是你质疑生涯的依托。最后,预祝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两年或三年研究生阶段学习愉快,将来顺利毕业!就讲这些!谢谢!作者简介:赵 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苏黎世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神户大学等国外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等研究机构客座研究员。研究兴趣涵盖空间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外国经济史等多个领域,涉猎哲学与世界历史等关联学科。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学术随笔三百多篇。著有《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干预市场》等专著多部,以及《空间视野看中国经济大势》(浙江大学出版社)、《阅读大学》等学术随笔多部。来源:赵伟教授赵伟教授工作室

雌雄片合

教育的力量,把高考落榜生放到清华、北大旁听课,结果让人感动

有人问,如果考不上清华、北大,到清华、北大去蹭课,能达到清华、北大学生的水平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人已经做过实践了。陈寅恪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他写在王国维纪念碑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清华很重要的一份文化遗产。陈寅恪身前就特别受人器重,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连梁启超也认为,陈寅恪的水平要高过梁启超。陈寅恪的最高学历是复旦公学,就是一位中学生。他12岁出国,一直在海外游学,读过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和法国的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梵文、波斯语、突厥语、希腊语等几十种语言。陈寅恪没有拿一个博士学位,在我看来就是一位旁听生。他这位旁听生学术水准高于绝大部分正式生。钱锺书钱锺书和杨绛在国外也是游学。钱锺书在牛津读了个学士学位,读得非常苦,他本来想要读硕士的,但被这个学士学位搞吐了,觉得为了个学位要读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是在浪费生命,所以,他打消了读硕士的念头,到法国巴黎大学游学了一段时间。杨绛就一直是游学,没有读书。这是民国时期的风气。现在能不能呢?北大保安队清华、北大的保安队非常著名,很多没考上大学的人都慕名来参加保安队。北大保安队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甚至有人考上北大。在2011年,有位甘相伟的保安,在北大旁听课程,考上了北大中文系,还写了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清华厨神张立勇清华也有,一位厨师,考四六级英语,考托福,考到630分,还拿到了北大成人教育的文凭,被称为英语厨神。要知道,他之前都没有高中毕业文凭。因此,只要给大家足够的教育资源,都会脱颖而出的。2019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在《贫穷的本质》里说,穷人比富人少很多教育机会,如果他们有足够的教育机会,他们也会成为科学家、商界精英,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必须要为生存挣扎。讲得很有道理。现在的教育资源很丰富了,并不需要到清华、北大的课堂就能蹭课,网上有很多公开课,也有MOOC的课程,只要有心,有毅力,我相信会有收获的。大家听过名校的公开课吗?

绿绒蒿

从这10所大学可一窥欧洲AI技术的发展

【编者按】作为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欧洲讨论人工智能的话题非常多,媒体撰写人工智能方面的文章亦数不胜数。欧洲人素来以批判精神见长,因此对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也有深入探讨,其中以各大院校为主。这些大学近些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因此,智能观综合QS、USNews等顶级排名网站的观点,整理了以下10所欧洲人工智能专业最好的大学,并附加了地理位置和网址,以供想要去欧洲深造的同学了解和选择。1.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位于:英国英格兰剑桥郡网址:www.cam.ac.uk剑桥大学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剑桥大学最大的特色是学院制,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区,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建在剑桥镇的剑河两岸,以及镇内的不同地点。剑桥大学提供计算机科学荣誉学士或荣誉硕士学位,开设人工智能、人机互动、自然语言处理、高级算法等课程。2016年,剑桥大学新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Leverhulme Centre for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ce,联合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力量,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内涵并试图影响其伦理发展。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霍金出席了此次开幕式并发表了演讲。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 Ltd.由剑桥大学圣埃德蒙学院和贾奇商学院的教授、研究员,英国斯蒂芬霍金基金会的主席、Stanhill Capital Partners的高级合伙人Ilyas Khan先生创办,是一家在量子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优化与模式识别相结合等领域的领先独立公司。该公司目前关注的领域包括:量子操作系统与量子模拟、认证随机性、人工智能、安全认证和量子对抗加密货币等。该公司目前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融资。2.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位于:英国牛津郡网址:www.ox.ac.uk牛津大学,简称“牛津”,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牛津大学是一所“城市大学”,没有主校区;相反,学院、部门、住宿等设施分散在整个市中心。该校提供计算机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开设先进的机器学习课程;提供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开设智能系统、机器学习、深入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视觉分析等课程模块。牛津大学没有专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但其在深度学习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2014年谷歌先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然后在年底展开了与牛津大学的合作,雇用了7位深度学习领域的专家,其中3位仍然保留牛津大学教授的职称。正是这些人和DeepMind一起研制出了后来名扬天下的AlphaGo。2017年,牛津大学和DeepMind 联合推出了《NLP深度学习课程》,专攻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涉及递归神经网络、B-P、LSTM、注意力网络、记忆网络、神经图灵机等技术要点。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表示,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书中大胆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被《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图书。3.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位于:瑞士苏黎世Rmistrasse101网址:www.ethz.c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又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简称ETH Zürich,是瑞士的两所联邦理工学院之一,享有欧洲大陆第一理工大学的美誉。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主校区位于苏黎世市中心,与苏黎世大学比邻,数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系所散落于此,与城市融为一体。1896年,爱因斯坦考进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并从这里走向了世界,成为众所周知的物理学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提供数据科学硕士学位,机器人、系统和控制硕士学位,同时提供CS博士学位,包括计算机视觉等专业,并研究数据管理与机器学习、理论与算法、计算机视觉等领域。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和机械工程等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培养出了无数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国内外许多AI公司的CTO都毕业于该校的计算机视觉专业。在其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25周年之际,苏黎世理工学院展示了他们制造的最新一款的人形机器人,其结构设计看起来同人类的肌肉-骨骼系统颇为相似。其分布式自动控制实验室甚至制造出过一款带有球拍的、可以用来打球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Quadrators”。2017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IEEE Fellow、nuTonomy 首席科学家Emilio Frazzoli获得ICRA(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EEEKiyo Tomiyasu Award,这一奖项主要颁发给在规划、控制与自动驾驶的操作算法上有着巨大研究成果的学者。4.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地址:英国伦敦南肯星顿区网址:www.imperial.ac.uk伦敦帝国学院,是一所世界顶尖的专攻理工领域的研究型大学,其研究水平被公认为在英国大学的五强之列。主校区位于伦敦著名的富人区——南肯星顿,与著名的海德公园、肯辛顿宫仅咫尺之遥。除主校区外,还有另外六个校区遍布伦敦,其中一个研究生校区位于伯克郡阿斯科特附近的Sunninghill村,主要为生态学、进化研究系的教学中心。学校保证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学院内或学院间提供住处,其次优先安排第一年的海外研究生。伦敦帝国学院提供人工智能方向工程硕士学位。伦敦帝国学院的人工智能机器情感计算实验室,拥有世界最先进又是目前唯一的机器情绪分析干预“人类自闭症心理疾病”的前沿技术项目。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佳·潘迪克(Maja Pantic)是全球计算机人脸识别和情感计算之母。伦敦帝国学院机器人论坛研究涵盖了基础和应用机器人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机电系统设计和控制、自主系统和人工智能、医疗和康复机器人、计算机视觉、人类和社会机器人学。还包括一个非常活跃的学生机器人协会。5.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位于:英国爱丁堡网址:www.ed.ac.uk爱丁堡大学,简称“爱大”,英国顶尖学府,世界二十强顶尖大学,位于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中心,是英语国家中第六古老的大学。爱丁堡大学既有传统的学生宿舍,又有设施完备的现代学生公寓。学校可以保证所有的新生都可以在校内住宿。此外,如果学生选择在校外住宿,校方还可以提供有关房屋出租的信息。爱丁堡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知名度,如今爱丁堡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爱丁堡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MSc in AI)早在1983年的时候就可以颁发硕士学位。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大脑处理和人工学习系统的研究,计算机视觉,移动和转配机器人,音乐感知和可视化等。神经网络之父Geoffrey Hinton 获得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的博士学位,他将神经网络带入到研究与应用的热潮,将深度学习从边缘课题变成了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仰赖的核心技术,并将Hinton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算法应用到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还提出了Dark Knowledge概念。6.洛桑联邦理工学院(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位于:瑞士沃州洛桑网址:www.epfl.ch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又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简称EPFL,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院校,在工程科技领域享有极高的声望。学校在瑞士的法语区,与德语区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姊妹院校。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要的建筑都位于莱芒湖畔的主校区,但仍有部分分支位于其他地方,如佛里堡的智能生活实验室。其计算机与通信科学学院提供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与理论计算机科学、图形与视觉、人机交互等专业。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非常注重与其他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目前在欧洲有270多个合作项目,其中在机器人领域有许多重点项目。同时,该学校还为瑞士最尖端的机器人科研机构输送人才,研究人性化智能机器人。2016年,该学院的研究员们研制出桌上足球机器人,可以使用高速摄像机分析定位,通过高动态直线电机加速并击球。2017年,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发出一种双刚度无人机结构框架,在进行50多次的反复试验后仍然完好无损。7.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位于: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区网址:www.ucl.ac.uk伦敦大学学院,简称UCL,是英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广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的本部校园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接近高尔街。由于地方有限,只有本科新生及国际研究新生有住宿保证,其他学生则需自己寻找住房。学生亦有资格申请入住9所伦敦大学跨学院宿舍。该学校提供计算统计和机器学习、数据科学与专业化(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机器人和计算技术、虚拟现实、网络科学和大数据分析等专业学位。伦敦大学学院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有世界领先的研究实力。计算机科学系、统计科学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以及盖茨比计算神经科学等相关院系和机构通力合作,在神经网络研究、数字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和人机交互、医学图像和信息处理的研究上,保持领先地位。从事的科研项目与谷歌、IBM与微软等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伦敦大学学院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有世界领先的研究实力。DeepMind和AlphaGo的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便是在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的计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15年,英国政府宣布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为艾伦图灵研究院(ATI)的五所始创大学成员。此研究院旨在促进对进阶数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运用。8.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位于:德国慕尼黑网址:www.tum.de慕尼黑工业大学坐落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拜恩州)首府慕尼黑,是德国最古老的工业大学之一。学校目前拥有3个校区,其中计算机科学专业位于慕尼黑以北约10公里的加兴校区。慕尼黑工业大学提供数据工程与分析,机器人技术认知智力硕士学位。在世界著名机构以及杂志的各类排名中,慕尼黑工业大学常年排名德国第一、世界前列。该校有240多个专业,其中人工智能、工程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属于顶尖级别。共2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就读或任教。慕尼黑工业大学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并与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合作,以促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2017年,慕尼黑工业大学展开了一项Roboy项目,目标旨在提升仿人机器人技术,不断优化模型,直到其性能可与真实人体的敏捷度、稳健性和灵活性相媲美。9.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威斯敏斯特区河岸街网址:www.kcl.ac.uk伦敦国王学院,简称King's或KCL,世界20强顶尖名校,伦敦大学的创校学院,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包括5个校区,其中计算机科学系位于主校区——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的河岸校区。本科阶段,伦敦国王学院提供计算机科学与机器人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智能系统理学学士学位;研究所阶段,提供数据科学、机器人学硕士学位。2015年,伦敦国王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国家卫生服务组织研发了肉感机器人手指,内科医生可以用它来检查患者下腹部。这个设备能让医生通过触诊来检查肿瘤,进而通过触觉反馈做出诊断。2016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Thomas Rid的《机器崛起》成为《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君子》《财富》等杂志评定的2016年度最佳书籍之一。10.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市区网址:manchester.ac.uk曼彻斯特大学位于英国第二繁华城市曼彻斯特,是一所世界三十强顶尖名校,英国著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之一,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创始成员之一,也是英国最大的单一校址大学。学校为所有一年级的本科生和国际研究生提供住宿,而对国际本科生则提供与在读时间相当的住宿。曼彻斯特大学提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工业经验、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与工业经验等专业理学学士学位和工程硕士学位。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包括第一台可存储程序计算机、第一台浮点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和第一台使用虚拟存储器的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Alan Turing)于1948-1954年在曼大工作,并领导了曼彻斯特马克一号(Manchester Mark 1)电脑的系统开发工作。

而非人也

苏黎世大学MAS硕士怎样?听听在校生的真实反馈

瑞士以资深优质的教育资源,稳定的国家政治和社会治安,以及秀丽的自然环境每一年吸引着无数中国学子前往深造。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也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而逐渐多样化,在追求学历背景提升的同时,不少学生开始关注专业深度和专业的对应性。相较于欧洲地区的其他商科课程,瑞士苏黎世大学的MAS课程在当下显露出特有的项目以及教育优势。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夏同学,原本打算回国从事英语教师工作。机缘巧合下入读苏黎世大学的MAS项目,为职业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没有任何商科学习背景的她,MAS的学习可以说是充满挑战。但在亲身经历过瑞士和英国的教育后,夏同学则认为瑞士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中国学生:“苏黎世大学的课程进度相对紧张,基本两三天可以结束一个阶段的课程,这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但和英国教育中常见的教授开学布置reading list,期末交assignment这样的自制力考验模式不同,苏黎世大学在安排理论课程期间,会随时注重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进学习进度。另外,学校跟很多国际企业有合作关系,可以提供给学生很多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理论课程安排紧凑,注重学生的实时反馈苏黎世大学的MAS项目,学制一年,理论课程总时长为半年。紧凑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可以集中精神完成不同阶段的商务管理理论课学习,为下半年的商业实践打好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由浅及深,层层递进,对于商科背景较弱的学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学校还给学生提供免费的德语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同时学校重视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反馈,会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以改善教学状况。实习资源众多,就业率高就业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如何增强学生的行业竞争力是苏黎世大学开设MAS课程时考虑的主要问题。MAS项目对比传统的商科硕士课程,将理论课程紧密安排后增加了半年的实习。学校通过与诸多跨国公司以及知名品牌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在瑞士当地或海外实习的机会。海外实习经历增加了学生的竞争优势,让学生在后续的就业选择中有更广阔的空间。另外,MAS项目每班配有导师,大部分任职于国际企业,会为在苏黎世大学学习的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同时为学生寻找实习提供专业建议。胡同学本科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曾到美国加州大学和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就读交换课程。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她来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MAS项目,亲身感受到传统欧洲教育与北美和亚洲地区的区别。她认为相比美国的英语授课,瑞士老师英文吐词清晰,板书有条理,这样的英语教学使得中国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胡同学在瑞士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校里的学生组织给她提供了很多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充实了课余生活。授课模式注重逻辑分析,严谨,细致苏黎世大学的MAS项目所聘请的授课老师多是来自世界顶级大学,拥有丰富商科教学经验的资深教授,课堂上老师会注重学生的逻辑引导以及知识梳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管理知识以外,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讨,学术提问,这一点亦是苏黎世大学优质教学水平的原因所在。相较于英美较为跳跃的教学方式,瑞士的教学在硕士阶段依旧采取引导式教育,有助于学生适应英语授课环境,跟上学习进度。多文化氛围,提供广阔交流空间瑞士是一个文化多元且包容性显著的国家,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交流。留学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帮助留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过程。瑞士单纯的学术氛围,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可以随时体验欧洲不同国家的独有风情。此外,作为中立国,瑞士的多国文化活动给学生接触世界的机会,让学生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留学体验。上一篇:瑞士BHMS学校如何......下一篇:无

惨剧馆

(基本)不要学费的瑞士留学

瑞士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特点分明,和目前主流留学目的地,尤其是美国还是和英联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从大家提的比较多的几个问题开始:1哪些学校值得申请?瑞士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四类(图中右上):(1)联邦理工学院(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 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全瑞士仅有两所,一是德语区的苏黎世联邦理工,二是法语区的洛桑联邦理工。前者不需要多说,众所周知的大神级学校。后者虽然声名较之不显,但绝对担得起世界名校四个字。而且,不仅水平担得起,生源质量也绝对担得起。据我了解,这两所联邦理工虽然没有什么 List,但每年录取的大陆学生基本都来自那几所耳熟能详的学校,而且招生人数很少,这一点,颇有藤校风格。不过,需要注意一点:联邦理工基本只收理工类的学生,就连管理、经济学等专业也是如此。其设置初衷便是教理工类学生去做初创企业,故并不适合人文社科以及商科背景的学生申请。只有极少数个别专业接受社科类学生,但要求非常严格,如 ETH 的 MA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大学(Universitt / Université)代表院校便是苏黎世大学、日内瓦大学、巴塞尔大学、伯尔尼大学、圣加仑大学等综合类大学。因为它们所开学科众多,专业范围广,其实更适合中国学生考虑。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苏黎世大学(UZH),它与 ETH 一起同为爱因斯坦的母校。两校不仅毗邻,而且共享很多资源。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互换学分的课程,两地学生经常串门。苏黎世大学目前是瑞士规模最大、开设课程最广泛的学校,就我看来,他家经济金融类的项目很具开拓性,声誉极好。所以虽然世界排名没有那么亮眼,但论认可度绝对不输新二港三。相比ETH,苏黎世的录取门槛没有那么严苛,学生里虽然不乏清华北大,但普通一本也有机会。但瑞士大学普遍对学术背景要求苛刻,所有专业都对本科的课设有要求(如某科目修满 30 ECTS),几乎不允许转专业。拿苏黎世举例,它所开的硕士项目可以大概分为两类:Consecutive 和 Specialised。前者指硕士项目是本科项目的延续,大部分硕士项目都属于这一类,例如 MA Economics。不仅对课设有要求,对专业方向也有要求。而后者只要求学科所属大类相同,对具体科目的要求也相对宽松一些。比如工商管理本科的学生,只要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也是可以转申金融的。(3)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 / Haute école spécialisée)(4)师范大学(Pdagogische Hochschulen / Hautes écoles pédagogiques)看名字就能知道,这两类大学属于职业导向型。但很可惜,许多申请要求和项目设置并不适合大陆学生申请。值得一提的是,四类大学在瑞士是平等的存在,只是分工不同。例如建筑系和音乐系等实践类专业在部分州就被划分入应用科技大学。至于挺多同学关心的酒店管理学校,我只能说,它们在瑞士是类似于公司的存在,虽然能颁发学位,但不受瑞士高等教育体系的认可,也不受中国教育部认可。唯一的例外是被并入瑞士西部高等专业学院(HES-SO)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因为发放的是应用科技大学文凭,所以被两国政府认可。2费用有多高?虽然瑞士是全世界生活费用最高的地方之一,但是瑞士留学却便宜地出奇,因为所有公立大学的学费都很低。拿苏黎世大学举例,两年硕士只需要缴纳大概 2500 瑞郎左右的注册费,约合2w人民币。尽管生活费一个月至少 1200 瑞郎起步,但算下来比很多地方的学费+生活费要低不少。3申请有多难?任何事都是一体两面,不要学费的坏处便是申请难度整体偏高。因为全是Funding支撑,所以各个学校基本没有招生压力,对学生的态度嘛,自然也是可有可无,爱来不来。疫情放水?专业捡漏?不存在的。疫情影响缺学生这种事情从来不会出现在瑞士,低学费高质量的教育换谁都心动。新专业招不到学生那就不招了,曾经洛桑大学某学院出现过教授比学生多的情况,那一届学生的体验非常奇妙。不仅如此,学校的申请服务,或者说申请系统,也相当原始繁琐。各个学院的要求大多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在准备材料时往往是一个头两个大,必须仔细检查院校提供的十多页申请指引才能确保无误。而且,瑞士的绝大多数专业都有要求GRE或者GMAT成绩,并须在申请时提交所有材料。换言之,雅思和 GRE/GMAT 必须要在申请前出分。这还没完,部分高校如日内瓦大学,要求申请人邮寄纸质申请材料到申请办公室进行审核。其他还有各类复杂又奇怪的要求,在此就不细说了,总之当年弄得我头疼。总体而言,在瑞士大学读书真的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过程。申请时的痛在入学后会得到充分的释放:绝美的风景、独特的文化、多语环境、全球视野... 丰富的元素会让硕士体验极其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