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中国塑料包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好好过

2021年中国塑料包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塑料包装行业是全球性的、持续发展壮大的产业。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现代商业、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包装产业迅速在全球崛起。由于具备保护商品、便于流通、方便消费、促进销售和提升附加值等多重功能,包装产品在现代社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商品流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塑料包装行业定义塑料包装是指用塑料包装。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树脂为主要材料。添加各种助剂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延展性,冷却后可以固定其形状的一类材料。(二)塑料包装行业相关政策伴随着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和现代商业、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塑料包装产业迅速在中国崛起。对此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规范行业发展。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塑料包装行业的市场现状中国是世界包装制造和消费大国,塑料包装在包装产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已超过30%,在食品、饮料、日用品及工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塑料包装行业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在包装产品结构占比中仅次于纸包装排名第二。2019年,我国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全部工业法人企业)7,916家,企业数去去年增加86家。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细分领域分析2019年,全国包装行业完成累计营业务收入10,032.53亿元,同比增长1.06%,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去年同期降低了5.47个百分点。其中,纸和纸板容器的制造占比28.88%;塑料薄膜制造占比26.96%;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占比15.87%;金属包装容器及材料制造占比11.64%;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占比6.49%;玻璃包装容器制造占比6.08%;软木制品及其他木制品占比4.1%。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四)塑料包装市场规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塑料包装市场市场规模为496.4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2020年全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预计为564亿美元。(五)塑料包装行业的重点企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续稳步扩大。与此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极具竞争力的塑料包装企业:(六)塑料包装行业前景分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日渐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升级将是长期趋势。受益于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我国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行业的市场空间未来将继续稳步扩大。(1)国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十年来,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在较长时期内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食品饮料等快速消费品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增长动力,进而带动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使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路径。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行业将受惠于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展潜力巨大。(2)下游主要行业发展稳定饮料行业包括包装饮用水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塑料包装行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和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瓶装水的人均消费量与全球其他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有序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饮料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瓶装水将逐渐取代高糖高热量饮料成为主流。饮料行业的持续发展决定了当前时期和以后较长时期的饮料包装业市场容量也将持续增长,且随着饮料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产品的不断推出,饮料包装也将呈现更多样的发展格局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3)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中国包装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包装生产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支持和推动塑料包装行业向高性能、高质量、环保化方向发展。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塑料包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盒子

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调查:行业规模小而散,面临产业升级挑战

来源:经济日报上图 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人员用口径规测量吸管内径,确保产品标准满足客户需求。 王春燕摄 下图 3月22日,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消费者使用超市可降解材料购物袋购物。 本报记者 袁 勇摄原标题 替代品跟得上吗作者 郭静原 袁勇史上“最严限塑令”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其中,作为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成为市场“新宠”。但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仍然“小而散”,高端产能仍显不足,企业和商家的成本压力较大,产品全面推广存在客观阻力,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既针对多个行业提出禁止、限制一次性塑料用品管制要求,也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时隔一年后,这部新规已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各地也纷纷推出地方版限塑措施,专项整治工作逐步推进,新旧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新版限塑令实施以来,可降解塑料制品成为市场“新宠”,相关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密集布局。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8000万吨,有人提出,假设其中有20%的市场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么对应的市场规模与现在相比具备百倍增长空间,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时代”。但与此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规模仍然“小而散”,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你身边的商超百货、外卖快递全面“降塑”了吗?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如何?产业会否迎来茁壮成长的新春天?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不少大型连锁商超、餐企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但一些路边小店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新版限塑令发布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海南、山东、浙江、河南、北京……多地相关措施陆续出台,严防“白色污染”。去年1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等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严控一次性塑料制品。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发现,众多大型连锁商超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不少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也陆续淘汰过去常用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盒与吸管等用品,更换为纸质或其他可降解材料替代品。在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记者看到,这里的购物袋已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其中,大号购物袋售价为0.8元,小号购物袋0.5元。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原有的一般塑料袋售价分别为大号0.3元、小号0.2元,但从今年1月1日起不再销售。因价格上涨,购买塑料袋的消费者明显减少,并且以年轻人居多,中老年消费者大多会自备购物袋。除家乐福外,北京的盒马鲜生、便利蜂、超市发等商超和便利店都已全面推行可降解购物袋,且售价均有明显上升,个别超市的大号购物袋售价甚至超过1元。在北京西红门欧尚超市收银台前,记者遇见了因没有自备购物袋而选择临时购买超市可降解塑料袋的牛女士。她告诉记者,平常去线下超市购物的机会较少,未养成自备购物袋的习惯,“总以为超市里的购物袋也就3角钱左右,没觉得有多贵。现在可降解塑料袋价格确实比以前贵了些,但材质更加环保,以后我争取自己备好购物袋”。“降塑”革命在新茶饮行业更显新意。记者尝试在外卖APP上下单一份喜茶饮品,其点单页面中设有吸管类别,细分为“PLA可降解吸管”“纸吸管”“不使用吸管”三个选项。拿到手中的PLA可降解吸管看似与普通塑料吸管无异,实则暗藏玄机。据喜茶方面介绍,喜茶于今年1月1日前已将全国所有门店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打包袋统一替换为聚乳酸(PLA)材料制品,该材料能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PLA材料又避免了普通纸质材料在塑形、耐高温、耐浸泡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从源头减量、减少进入终端环节的一次性废弃物,是外卖行业践行限塑令的关键。记者通过美团外卖平台致电北京西城区几家热门餐饮店,多数商家表示,已从去年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盒打包,“平台要求我们从去年12月逐步完成替换原有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并推荐了可降解包装方案,有很多绿色包装企业和产品可供选择”。但也有部分商家表示并不清楚新版限塑令政策,没收到过相关通知。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未完全普及,而是呈现“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的现象。记者在北京中关村走访了几家路边早餐店和水果店,发现大部分店铺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位水果店店主坦言,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低,“一个可降解购物袋的进货成本要2角钱,相比之下普通塑料袋成本低得多,平均一个2分钱左右。我们一天用掉几百个袋子,总成本差别很大”。不过该店主也表示,近几个月普通塑料袋越来越不好买,“现在用的还是以前的存货。等这一批用完,也要开始用可降解塑料袋了”。竞逐“黄金赛道”但别一哄而上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挑战下游需求的提升以及各地限塑措施的密集发布,助推众多上游生产企业纷纷加码可降解材料产能,竞逐这一“黄金赛道”。1月19日,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营口康辉石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类生物降解塑料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投产后,将大幅缓解国内可降解塑料的供应缺口。作为全球可降解塑料原料龙头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以出口业务为主,公司原料有八成销往国外。新版限塑令推行后,金发科技的生产线一直保持满产满销状态。随着国内需求的提升,该公司正加紧建设新产能和开发新的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在建6万吨共聚酯(PBAT)生产线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3万吨PLA生产线也将于四季度投产。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8184万吨,约占全球塑料需求量1/4。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在全球中占比仅为4.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将快速增长,整个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说。当前我国可降解塑料仍处于行业导入期,郑月明告诉记者,拿市场上主流的生物降解材料PLA产品来说,国内企业才刚刚起步,技术距欧美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关键原料丙交酯的连续稳定生产技术尚未取得突破;PBS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但在连续稳定生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聚羟基烷酸酯(PHA)产品中国技术处于全球先进行列,但生产成本还有较大下降空间。不过,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市场缺口亟待补足。据测算,到2025年,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购物袋、农用地膜和快递包装四个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合计形成约250万吨的市场空间,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左右。“虽然说新规是史上‘最严限塑令’,但也不意味着全面禁塑,更不意味着可降解塑料能完全替代一次性塑料。要严防塑料企业一哄而上的乱象,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洗礼。记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良莠不齐,有些厂商涉嫌利用“可降解”“生物降解”等环保名词误导消费者,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应加强可降解塑料相关体系、行业标准的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充实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力量,提升性能评价的效率与可靠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杜欢政说。产能激增的背后,可降解塑料产业规范化发展还任重道远。郑月明认为,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面临过剩风险,还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以创新为抓手推动提质升级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科技创新正成为规模型企业抢占行业风口的利器。郑月明认为,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生物降解材料是联泓新科重点研究开发的领域之一,其中PLA项目,包括聚乳酸瓶盖专用料等部分产品已完成实验室开发。”郑月明说。尽管新版限塑令带来的市场机遇可期,但在目前鱼龙混杂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消费者体验感是产品更新迭代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依据。2020年,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家新茶饮连锁店的包装供应商。“我们原有的生物降解产品以前一直销往国外,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却遭遇非常大的瓶颈,由于国内外消费习惯差异,很多产品不能只做简单替换,比如在PLA热饮杯和盖的匹配度上,国内大多是外带饮品,对包材的要求应达到完全密封无任何洒漏等。”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严德平说。为了让每一杯饮品都能换上“称心又环保”的外衣,恒鑫环保不断与客户沟通需求,除对可降解率等环保因素严格考量外,还针对冷热饮特性,在吸管长度、内外口径、切口倾斜度、跌落性能、外观等方面进行打磨,直到确认供应方案。严德平感慨,“4个月里,我们常常在深夜接到客户反馈过来的消费者体验评价,随即不断改进完善,终于制作出兼具良好使用体验和环保需求的包装”。“去年以来,国内有影响力的化工企业一致响应新版限塑令要求,从普通塑料转产生物降解材料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2020年,承受来自新冠肺炎疫情、原料短缺、出口货柜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可降解塑料产品仍能保持23%的市场增长率。”严德平说,如今公司接到来自新茶饮和大型连锁餐饮领域的订单越来越多,也摸索出一套“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坚持多听取下游客户的需求建议,以消费者需求助力行业工艺持续升级。对于可降解塑料价格成本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可降解塑料行业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消费需求上扬的阶段,相信从生产源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巨大,之前储备的原料产能并不能在第一时间100%满足市场供应,且原料产能的建设速度要明显慢于制品加工产能建设,从而导致原料价格上涨。而合格、高质量的原材料产能建设尤为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当产能水平不断满足消费需求时,成本就会进一步下降,价格也会回归理性。”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说。“可降解塑料产品要降成本,一方面需要企业坚持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应用面,强化多方主体的限塑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及组织应加大环保道德教育,让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对商家形成倒逼。”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建议,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强限塑立法执法力度和对可降解塑料出台补贴政策将至关重要。

几维鸟

可降解塑料行业深度报告:千亿市场,群雄逐鹿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可降解塑料是白色污染的最佳解决方案白色污染中 59%来自包装和农膜塑料制品,而这类用途的塑料一次性、难回收的特点不适合塑料再生利用,唯有可降解塑料可以根本性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生物降解塑料包括 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和 PHA(聚羟基烷酸酯)等,是可降解塑料重要类别,因其具有普通塑料相近的性能,可降解性好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在欧美国家应用范围最广。在包装、纺织和农膜领域中,PLA 和 PBS 消费量最大;在一些高附加值领域中,PHA 在医用植入材料中使用广泛。据 PEMRG 统计,2018 年全球塑料需求量达到 3.59 亿吨,其中包装塑料需求量达到 1.44 亿吨,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市场空间巨大。1.1 可降解塑料 vs 再生塑料 在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11000 米的地方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但在这里却发现了人类活动的产物——塑料。塑料是现代工业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据 Our World in Data 统计,1950 年至 2015 年,人类共生产了 58 亿吨废弃塑料,其中超过 98%被填埋、遗弃或焚烧,仅有不到 2%被回收利用。据 Science 杂志统计,中国由于其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全球市场角色,废弃塑料量居全球第一,占比达 28%。这些废弃塑料不仅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还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我国已开始高度重视白色污染的治理,我们认为相关国家和省市政策的执行力度将较大。据 IHS 统计,2018 年全球塑料应用领域主要为包装领域,市场占比达到了40%,而全球塑料污染也主要来源于包装领域,占比高达 59%。包装塑料不仅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还具有一次性(如果循环利用,循环次数高)、难回收(使用和遗弃渠道分散)、对性能要求不高和对杂质含量要求高的特点。可降解塑料和再生塑料是潜在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两种选择。可降解塑料是指其制品的各项性能可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使用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塑料。可降解塑料可以通过降解方式或者原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按照降解方式分类,可降解塑料可以分为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光和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四大类。目前,光降解塑料、光和生物降解塑料的技术还不成熟,市场上的产品较少,故此后提到的可降解塑料均为生物降解塑料和水降解塑料。按照原材料划分,可降解塑料又可分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和石油基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塑料,能够减少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主要包括 PLA(聚乳酸)、PHA(聚羟基烷酸酯)、PGA(聚谷氨酸)等。石油基可降解塑料是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生产的塑料,主要包括 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L(聚己内酯)等。可降解塑料在性能、实用性、降解性、安全性上都有其优势。在性能上,可降解塑料可以达到或在某些特定领域超过传统塑料的性能;在实用性上,可降解塑料有与同类传统塑料相近的应用性能和卫生性能;在降解性上,可降解塑料在使用后,可以在自然环境下(特定微生物、温度、湿度)较快完成降解,并成为易被环境利用的碎片或无毒气体,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安全性上,可降解塑料降解过程产生或残留的物质对环境无害,不会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而目前替代传统塑料的最大阻碍,也是可降解塑料的缺点是其生产成本较同类传统塑料或再生塑料高。因此,在包装、农膜等使用时间短、难以回收分离、对性能要求不高、对杂质含量要求高的应用领域,可降解塑料更具替代优势。再生塑料是指通过预处理、熔融造粒、改性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加工处理后重新得到的塑料原料。再生塑料最大的优点是价格比新料和可降解塑料便宜,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能需要,只加工塑料的某方面属性,并制造出对应的产品。在循环次数不太多的情况下,再生塑料能保持与传统塑料相似的性能,或者可以通过再生料与新料混合的方式,维持稳定的性能。但在多次循环之后,再生塑料的性能下降很大,或到无法使用的程度。此外,再生塑料在保证经济性的前提下较难保持良好的卫生性能。因此,再生塑料适用于循环次数不多,且对卫生性能要求不高的领域。通过比较,可降解塑料因其有更稳定的性能和更低的回收成本,在包装、农膜等使用时间短、难以回收分离的应用领域更具有替代优势;而再生塑料因为有更低的价格和制作成本,在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电器等使用时间长、易于分类回收的应用场景更具有优势,两者相得益彰。白色污染主要来源于包装领域,可降解塑料的发挥空间更大,随着政策推动和成本降低,未来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在包装领域,可降解塑料的替代正在实现。塑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领域对于塑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汽车、家电等领域对塑料的要求是经久耐用、容易分离,且单体塑料用量较大,故传统塑料的地位较为稳固。而塑料袋、餐盒、地膜、快递等包装领域,由于塑料的单体用量低,容易污染,难以高效分离,这使得可降解塑料更有机会在这些领域成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从2019 年全球可降解塑料需求结构也验证了这一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包装领域,软包装和硬包装占比合计达到 53%。西欧和北美的可降解塑料发展较早,已经初具规模,应用领域集中在包装行业。2017 年,西欧可降解塑料总消费量中,购物袋和生产用袋占最大份额(29%);2017 年,北美可降解塑料总消费量中食品包装,餐盒和餐具占最大份额(53%)。1.2 可降解塑料产品百花齐放,PLA、PBAT、PHA 崭露头角 可降解塑料中 PLA、PBAT 的生产较为成熟,且总产能占比居于前列;PHA的性能优异,随着成本下降,未来有望从医疗高端领域拓展至包装、农膜等更大的市场。这三种可降解塑料或成为替代传统塑料的主力。PLA:是最常见的可降解塑料之一,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PLA 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可以生物降解,使用后的 PLA 可以通过堆肥,在温度高于 55℃或富氧和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实现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目前聚乳酸的生产主要采用丙交酯开环聚合工艺将乳酸先脱水生成低聚物,然后解聚生成丙交酯,再开环聚合制得聚乳酸。PLA还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易加工性,广泛用于包装、纺织行业、农用地膜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等行业。PLA 的缺点是降解条件相对苛刻。但由于 PLA 在生物降解塑料中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PLA 的消费量居于前列。PBS:是由丁二酸和 1,4-丁二醇经缩合聚合而成,原料来源为石油或生物资源发酵。PBS 易被自然界的多种微生物或酶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良好的耐热性能。PBS 可以用包装薄膜、餐具、发泡包材、日用品瓶、药品瓶、农用薄膜、农药及化肥缓释材料等领域。由于我国丁二酸原料有限,PBS 的衍生物 PBAT 和 PBSA 顺应而生,其与 PBS 的性能基本相似,但加工性能不及 PBS。PBAT:属于热塑性可降解塑料,一般以脂肪族酸、丁二醇为原料,经石化途径或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既有较好的延展性和断裂伸长率,也有较好的耐热性和冲击性能。由于 PBAT 的成膜性能良好,易于吹膜,广泛用于一次性包装膜及农膜领域。此外,PBAT 还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是可降解塑料研究中非常活跃和市场应用最好降解材料之一。PHA:PHAs类可降解塑料有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3-羟基丁酸酯(PHB)、3-羟基丁酸酯和 3-羟基戊酸酯的共聚物(PHBV)以及 3-羟基丁酸酯和 3-羟基己酸酯的共聚物(PHBH)。PHAs 类可降解塑料是细菌在生长条件不平衡时的产物。在众多可降解塑料中,PHA 的降解方式是最特别的,使用完后 PHA 可以在生物体内完全降解成β-羟基丁酸、二氧化碳和水。PHAs 类可降解塑料热变形温度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加工温度范围窄、热稳定性差、脆性大、生产质量不稳定,可用于一次性用品、医疗器械手术服、包装袋和堆肥袋、医用缝线、修复装置、绷带、骨科针、防粘连膜及支架等领域。除 PLA、PBAT 和 PHA 外,在西欧使用量最大的是淀粉基塑料(又称淀粉化合 物 或 淀 粉 混 合 物 ) 。 淀粉基塑料 是 改 性 淀 粉 与 可 降 解 聚 酯 ( 如PLA/PBAT/PBS/PHA 等)的共混物,可完全生物降解,可堆肥,对环境无污染。淀粉基塑料虽然价格便宜,但使用寿命、机械性能以及印刷性能都较差。多种可降解塑料共同主导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场。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 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合计约为 107.7 万吨,以淀粉基塑料为主。2019 年淀粉基塑料产能为 44.94 万吨,占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的 38.4%,PLA、PBAT 分别占 25.0%和 24.1%,位居二、三位。不同地区的可降解塑料的结构也有所不同。在主要的消费地区中,西欧以淀粉基塑料为主;北美和亚洲、大洋洲则以 PLA 为主。西欧是淀粉基塑料用量最大的地区,主要因为其发展可降解塑料较早,起初并未发现淀粉基塑料降解残留和不能完全分子化降解的问题。美国作为紧随其后发展可降解塑料的国家,对淀粉基塑料的用量减少很多。PLA、PBAT、PHA 是可降解材料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PLA 和 PBAT 的市场占比较大,是目前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的主要产品,主要因为这两种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以及相对其他降解材料更低的价格和成本,替代阻力较小。可降解材料主要应用领域为包装膜和农膜等领域正是得益于 PLA 和 PBAT 对传统塑料的替代。PHA 是最有潜力的可降解塑料之一。主要因为 PHA 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降解性能,可以 100%完全在生物体内进行降解。相比 PLA 和 PBAT而言,PHA 的降解条件是最温和的。但由于 PHA 生产成本高昂,价格超过了其他大部分可降解塑料,故在可降解塑料市场中占有率仅为 2%,暂时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领域。随着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高附加值应用的开发,将成为一种成本可被市场接受的多应用领域生物材料。对于可降解塑料的适用领域而言,性能不是瓶颈,成本是制约可降解塑料市场化替代传统塑料的主要因素。除了淀粉基塑料外,其他可降解塑料的平均售价均为传统塑料的 1.5~4 倍。这主要是因为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工艺上更加复杂,需要使用昂贵的天然生物分子进行聚合,无形地拉高生产成本。在对于成本和性能敏感的领域,传统塑料在体量、价格和综合性能上仍然保持着优势,短期之内的地位依旧牢固。可降解塑料主要替代的是一类政策驱动下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的传统塑料领域。我们根据丰原集团 10 万吨 PLA 项目测算了 PLA 的完全成本,在国内玉米含税价格 2000 元/吨时,其完全成本是 14554 元/吨。我们根据珠海万通 3 万吨 PBAT项目测算了 PBAT 的完全成本,为 12511 元/吨,相比 PLA 在价格上更有优势。两种产品原料成本占比最大,两者差别不大,主要差别在于折旧上。我们认为资本投资带来的成本有望通过减少承包、增加直接采购等方式降低。2 、禁塑令给可降解塑料带来巨大投资机会在欧美国家,可降解塑料已快速发展 18 年,而其市场依旧靠政策驱动,每一次禁塑令的推出都会带来对可降解塑料需求的快速增加。我们认为与限塑令不同,禁塑令对于可降解塑料的市场增量贡献更大,有利于可降解塑料替代率快速上升。2020 年 1 月,我国第一次颁布“禁塑令”,随后各省市相继制定禁塑政策。我们依据各省市禁塑政策执行时间表和执行力度,以及海外可降解塑料发展历程,预测了我国未来 10 年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变化。到 2025 年,预计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可到 238 万吨,市场规模可达 477 亿元;到 2030 年,预计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可到 428 万吨,市场规模可达 855 亿元。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巨大。 2.1 海外可降解塑料市场在政策驱动下快速发展 西欧、北美“限塑令”、“禁塑令”等相关法律法规密集出台,推动海外可降解塑料市场快速发展。“限塑令”推出的时间更早,主要采取了对塑料袋征税、有偿使用塑料袋等较温和且可选择的方式执行,本质上是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对于减少塑料用量作用有限。“禁塑令”在近几年被各国政府推行,其适用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通过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等方式对传统塑料进行禁用,是推动可降解塑料在欧美国家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早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爱尔兰、意大利等部分欧洲国家就已经开始出台各种类型的“限塑令”。美国也于 2002 年,推出了“限塑令”,要求各州必须制定生物可降解农用塑料使用计划,并于 2009 年立法推广可降解塑料。而我国也自2008 年起就开始立法,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在限塑政策上与欧美国家接轨。此后,各国的“限塑令”逐渐升级为“禁塑令”。以欧盟的政策衍变为例,2016 年,欧盟推出了“限塑令”,要求成员国在当年减少有机垃圾填埋量到 1995 年的 35%;2018 年,欧盟大部分国家实施“增加塑料袋价格或税收”的方式控制塑料袋的使用;2019 年,欧盟通过了大范围的“禁塑令”。该法令要求欧盟成员国到 2021 年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制棉签、塑料吸管、塑料搅拌棒在内一次性塑料制品,并由更环保的材料加以替代;到 2025 年前,各成员国所使用塑料瓶的可再生成分至少要达到 25%;到 2030 年这一比例要扩大到 30%。全球范围内“禁塑令”的实施推动了可降解塑料需求增长。我们统计了西欧和美国限塑令和禁塑令推出后,对可降解塑料市场的拉动作用,发现禁塑令对于可降解塑料的消费量刺激效果更强。限塑令增加的税收成本常被转移至消费者,有时反而影响消费量增长。以西欧为例,2011、2014、2017 年,西欧国家推出“禁塑令”时,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当年出现大幅增长。相比,2012、2015、2016 年,西欧国家推行“限塑令”时,当年的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增速出现明显下滑。禁塑令对可降解塑料消费量的提升具有更明显的作用,我国此次推动的全国范围内的禁塑政策将拉动可降解塑料国内需求的增长。据智研咨询统计,欧洲的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占比最大,达到 55%,而北美和中国的需求占比分别仅为 19%和 12%。从人均角度看,西欧、北美的人均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占比分别达到了 70%和 21%,而我国占比仅为 6%。随着我国禁塑令的实施和加强,人均可降解塑料消费量有望向欧美国家靠拢,潜在市场空间可观。2.2 我国今年首次推出“禁塑令”,执行力度大 我国“限塑令”推出较早,早在 1999 年,我国国家经贸委发布(99)第 6 号令,规定 2000 年底前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饮具的文件,走在了世界前列。2020 年 1 月 19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此次“禁塑令”不仅要求禁止、限制使用对环境负担较大的塑料,还加快推广塑料的可替代产品,比如可降解塑料、纸质包装等,有助于可降解塑料对传统塑料的替代进程。这也为替代产品市场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随着国内各地禁塑政策的逐步制定和执行,可降解塑料的成本虽然没有可比优势,但在禁塑政策的强制执行下,可降解塑料的不可替代性更加突出,国内的替代空间有望向西欧和美国看齐。2020 年 2 月开始,海南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等多个省市相继推出了严格的塑料污染管理办法。其中,海南省更是提出了 2020 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2025 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使用列入名录中的塑料制品。最严“禁塑令”相继出台,体现该次“限塑令”的执行力度大。2.3 我们预测未来 5 年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量有望达到 238 万吨,未来 10 年有望达到 428 万吨 我们预测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量的基本思路如下:2020-2025 年,由于有明确的禁塑政策,我们根据禁塑政策执行时间和力度,在保守条件下,预测 5 年内各省市可降解塑料的替代量;2026-2030 年,随着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的逐渐成熟,其发展规律向西欧和美国靠拢,我们根据西欧可降解塑料在塑料总量中占比的增速,预测 6-10 内国内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此外,我们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欧可降解塑料发展阶段逆向验证数据的合理性。我们根据各省市禁塑政策的描述,量化了禁塑执行、推广和全面替代的时间表。据 IHS 和 Our World in Data 数据,我国人均年塑料废弃量为 30 千克,则全国废弃塑料总量为 4200 万吨。全球塑料废弃物 59%都来源包装领域,可以估算我国人均年塑料包装废弃量为 17.7 千克。保守假设各地区“禁塑令”“开始执行”的替代率 10%、“进一步推广”的替代率 20%,、“完成替代”的替代率 30%。“完全替代”意为不再销售传统包装塑料制品,但由于其他材料的竞争,例如纸质包装袋/盒,考虑西欧和美国可降解塑料在包装领域的替代率不超过 30%,“完成替代”的替代率假设为 30%。根据各省份“禁塑令”的执行时间表及禁令范围,不同省市的落实情况按照等级乘以系数,其中 2020 年因为疫情影响,替代率为通常情况的 70%。根据上述假设,我们预测了 2020 年到 2025 年我国各省份包装领域可降解塑料对传统塑料的替代率。根据各省市预测可降解塑料的替代率、涉及人口,以及人均消费包装塑料制品量,我们预测 2020 年到 2025 年,我国包装塑料总替代量分别为 50、98、125、153、180、207 万吨。假设未来全国年废弃塑料总量维持在 4200 万吨不变,预计,2020 年到 2025 年可降解塑料替代率分别为 1.19%、2.34%、2.99%、3.63%、4.28%、4.92%。我们同时逆向验证了预测的合理性:欧洲目前可降解塑料在包装农膜中的占比为 5%,而中国塑料总量 6000 万吨(其中,包装和农膜 3000 万吨),中国用5 年时间达到欧洲现在的替代水平可能性较大。综合考虑农膜塑料、其他塑料的消费量变化,以及净出口的变化,我们预计,2020 年到 2025 年,我国可降解塑料总消费量分别将达到 64、117、147、178、208、238 万吨,相比 2019 年增加了 430%。若可降解塑料以均价 2 万元/吨计算,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477 亿元。经过 2020 到 2025 年政策驱动的快速成长期,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或进入成熟期,可以从西欧的发展进程预测 2025 年到 2030 年的市场增长。从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欧还是北美,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增长较快的行业都主要是食品包装、餐盒餐具和堆肥包装袋等包装行业,以及堆肥包装袋等农业行业,可降解塑料替代占比平均增速分别达到了 12.8%和 10.6%。而在其他行业,西欧和北美的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基本保持不变。进入成熟期后,可降解塑料下游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将对可降解塑料的消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包装产品用量大、周转快的市场(如:物流、外卖、农膜)发展也会带来可降解塑料市场的增长。在快递包装领域,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8 年我国规模以上的快递业务量达到 501.7 亿件,消耗塑料编织袋 53 亿条、塑料包装袋 245 亿个。按照目前一个塑料编织袋 212g、一个塑料包装 10g 计算,每年快递行业产生塑料垃圾约 136.9 万吨。2017 年国家邮政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单位联合发布了《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 2020 年将可降解的绿色包装使用比例提高到 50%,以目前快递业务量 27%的增速,2020 年快递行业塑料需求将达到220 万吨,保守估计将带来 110 万吨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在外卖一次性塑料餐具领域,我国外卖订单量近两年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 年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订单量达到 109.6 亿单,同比增长 96.8%。一份外卖的塑料包装材料包括塑料袋、塑料碗、塑料汤勺和塑料汤杯。以每份外卖平均消耗 3 个餐盒,每个餐盒 50g 计,2018 年产生塑料垃圾 160 万吨。2020 年以来,受到疫情的影响,主要外卖 APP 的活跃用户数量继续实现高增长。保守估计,若按照外卖包装每年 15%的替代速度计算,外卖行业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年增长量在 24 万吨以上。快递和外卖行业的高景气也将使可降解塑料的供不应求局面加剧。在农用膜领域,传统地膜多为 PE 制成,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在土壤可以残留长达 100~200 年,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会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含水量下降,板结且肥力下降。生物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农用地膜功能一直,而在保温、保湿作用及产量方面的效果要强于普通地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覆膜种植国,2014 年国内地膜覆盖面积 3 亿亩,覆盖率达到 36%,消耗农用膜约 258 万吨。今年来,农用塑料薄膜用量维持在 250 万吨左右,到 2018 年,农用塑料薄膜用量略有下降,为 246.5 万吨。近年来,欧洲也同样出现农业塑料薄膜用量下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禁塑令”推行和可降解塑料的供不应求,随着可降解塑料产能扩张,未来有望继续实现增长。即使只考虑农膜的存量市场,保守估计,若按照年替代 10%的速度考虑,我国每年新增降解塑料用量预计都在 20 万吨以上,加剧可降解塑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基于西欧可降解塑料替代占比增速,可以对 2026 年到 2030 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进行预测。假设 2025 年后,我国包装和农业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占比增速与西欧现阶段占比增速的发展路径发展。2026 年到 2030 年,合理预计我国包装行业可降解塑料占比分别为 4.9%、5.6%、6.3%、7.1%、8.0%、9.0%;而农业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占比分别为 0.4%、0.4%、0.5%、0.5%、0.6%、0.7%。因此,我国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在 2030 年预计可达到 428 万吨,总市场规模达到 855 亿元。我们同时逆向验证了预测的合理性,我国快递和农膜行业增速较快在 10-15%之间,一方面考虑下游需求增速;另一方面考虑替代率的增加,12.4%的总需求量增速较为合理。3、 近千亿市场规模容得下群雄逐鹿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在十年内有望达到近千亿规模,或催生企业不断投入新产能,继续巩固我国可降解塑料全球市场地位。目前,全球可降解塑料总产能达到 136.2 万吨,生产商数量很多,产品种类具有差异性,市场分散度较高,且普遍产能利用率低。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产品种类齐全,但规模以上产能的企业不多。2019 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了 61.7 万吨,产能增速达到了 37%,占全球总产能的 45.3%。据我们统计,已有 36 家公司在建或拟建可降解塑料项目,新增产能合计 440.5 万吨。到 2025年,考虑到可降解塑料产能开工率低,我国产能或需要达到 476 万吨才能满足需求,仍有供给缺口。我们认为,未来 5 年可降解塑料市场是政策拉动的卖方市场,由于市场大且供不应求,可以容下群雄逐鹿。通常对于供需平衡的成熟市场,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渠道和产品差异化。对于可降解塑料这种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的产品,公司的竞争优势则体现在业绩弹性和新建产能进度(投产更早的产能,享受更强的溢价)。我们综合考虑现有产能规模和业绩弹性,新建产能规模和业绩弹性,以及新建产能投产时间等因素,推荐关注金发科技、金丹科技、中粮科技、瑞丰高材、彤程新材、万华化学。3.1 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场供不应求、集中度低 全球可降解塑料企业数量较多,生产的产品种类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化,市场分散度较高。目前,全球可降解塑料总产能达到 136.2 万吨,但单家公司的产能都较小,大部分公司的产能都不足 5 万吨。截止 2019 年,全球 PLA 产能最大的Natureworks 公司的可降解塑料产能为 15 万吨,全球市占率为 11.0%;淀粉基塑料产能最大的 Novamont 公司的可降解塑料产能为 15 万吨,全球市占率为 11.0%;PBAT 产能最大的 BASF 公司的可降解塑料产能为 7.4 万吨,全球市占率为 5.4%;我国产能最大的公司是金发科技,合计产能达 7.1 万吨,全球市占率为 5.2%。可降解塑料全球市场集中度 CR5 为 39%,CR10 为 59%,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分散化程度较高。此外,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禁塑令”的推行,供不应求的局面首先反映在可降解塑料的价格上,如:PLA 的价格就从 2019 年的 1.8 万元/吨涨至目前的约 3 万元/吨。西欧可降解塑料以淀粉基塑料为主,其次是 PLA。西欧地区的淀粉基塑料消费量从 1996 年到现在一直维持正增长,到 2017 年占到降解塑料市场的 70%,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18 万吨。而 PLA 消费量增长较为不稳定,但在 2016 年以后维持正增长,预计 2022 年将超过 6 万吨。其他可降解塑料(包括 PBAT、PBSA、PCL、PGA、PHA 等)的消费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017 年时占比仅为 5%,主要是价格较高,只能适用于高附加值领域造成的。据 IHS Markit 预测,2017~2022年,西欧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8%,其中淀粉基塑料年平均增长率8%,聚乳酸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 7%,PBAT、PBSA、PCL、PGA、PHAs 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 8%。西欧可降解塑料的生产企业数量较少,市场集中度较高。西欧可降解塑料总产能为 46.3 万吨,全球占比 34.0%,是产能第二大的区域。西欧可降解塑料生产商的产品主要包括了淀粉基塑料(50.8%)、共聚多酯(37.6%)、PLA(5.7%)、纤维素薄膜(2.8%)、PHA(2.2%)。西欧可降解塑料市场集中度 CR5 为 88%,市场集中度很高,规模化效应明显。其中,意大利 Novamont 公司于 1989 年创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淀粉基塑料生产商。2018 年在罗马南部开设了其改造后的生物聚酯工厂后,Novamont 将淀粉基塑料的产能从 12 万吨/年提高到 15 万吨/年。北美可降解塑料以 PLA 为主,其次是淀粉基塑料。北美地区的 PLA 消费量从 1996 年到 2013 年均实现了正增长,但在 2013 年后增长陷入停滞并有所降低,到 2017 年占到降解塑料市场的 67%,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5.6 万吨。而淀粉基塑料消费量增长较为不稳定,但在 2012 年以后维持正增长,预计 2022 年将超过1.6 万吨。其他可降解塑料(包括 PBAT、PBSA、PCL、PGA、PHA 等)的消费量在 2012 年后将重新开始正增长,2017 年时占比达到了 14%。据 IHS Markit 预测,2017-22 年,北美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3%,其中聚乳酸年平均增长率 3%,淀粉基塑料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 3%,PBAT、PBSA、PCL、PGA、PHAs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 6%。西欧地区的产能主要以淀粉基塑料为主,北美则主要以 PLA 为主。造成这一产能布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淀粉基塑料在降解的过程中仅有淀粉得到降解,而 PE等传统塑料颗粒仍然残留,从而影响环境。北美的可降解塑料发展要晚于西欧,淀粉基塑料的消费量一直不高,因发现欧洲重点发展的淀粉基塑料存在缺陷,转而重点发展 PLA。美国可降解塑料的生产企业数量较少,市场集中度较高。美国可降解塑料总产能为 21.9 万吨,全球占比 16.1%,是除了中国以外可降解塑料产能最大的国家。美国可降解塑料生产商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了 PLA(68.5%)、PHA(22.9%)、植物纤维素(6.8%)、PGA(1.8%)等。美国可降解塑料市场集中度 CR2 为 91%,处于很高水平,规模化效应明显。其中,美国 NatureWorks 是全球最大聚乳酸生产商,于 1997 年由美国陶氏化学与 Cargill(嘉吉)合作成立。NatureWorks 在 2001年建设了世界最大的聚乳酸生产工厂,是目前全球聚乳酸年产量唯一达到 15 万吨的企业,还筹划在东南亚建 7 万吨的分厂。3.2 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居首,63%出口 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远大于消费量,现有的产能利用率不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了 45 万吨,而产量仅约为 13.5 万吨,整体的产能利用率仅为 30%。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产品种类齐全,市场分散度较高,但可形成规模产能的企业并不多。2019 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了 61.7 万吨,产能增速达到了 37%,占全球总产能的 45.3%。其中,我国淀粉基塑料产能最大,达到了 23.3 万吨(37.7%);PBSA 的产能共计 9 万吨(14.6%);PLA 的产能共计 8.5 万吨(13.8%);PPC 的产能共计 8.1 万吨(13.1%);PBS 的产能共计 5.5万吨(8.9%);PHA 的产能共计 3 万吨(4.9%);PBAT 的产能共计 2 万吨(3.2%)等。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集中度 CR5 为 18%,CR10 为 27%,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分散化程度高。目前,我国可降解塑料出口为主,未来局面可能扭转。据 IHS 数据,2018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净出口量为 7.2 万吨,占可降解塑料产量的 63%。“禁塑令”颁布前,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较小、需求量较小,而西欧的需求量较大,导致我国可降解塑料主要出口到西欧市场。随着全国各地“禁塑令”的推行,我国可降解塑料净出口的局面有望改变。3.3 我国可降解塑料新增规划产能 440.5 万吨,PLA 的竞争格局更好 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快速扩张,各企业正在争相进入千亿可降解塑料市场。目前,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正处于快速扩张期。据我们统计,已有 36 家公司有在建或拟建的可降解塑料项目,新增产能合计 440.5 万吨,其中新疆望京龙(130 万吨)、华峰集团(60 万吨)和友诚集团(50 万吨)公司的拟建产能都超过 50 万吨。按产品分类,PLA 新增产能 160 万吨(36.3%),PBAT 新增产能 227.2 万吨(51.6%),PBS 新增产能 23.3 万吨(5.3%),PCHC 新增产能 30 万吨(6.8%)。到 2025 年,考虑到可降解塑料产能开工率低,我国产能或需要达到 476 万吨才能满足需求,供给缺口较大。PLA 新增产能占比小,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格局更好。若新建产能均顺利投产,新建的 PLA 产能将达到总 PLA 产能的 95%,而新建的 PBAT 产能将达到总PBAT 产能的 99%。我国新建产能中,PLA 的行业集中度 CR5 为 90%,PBAT 的行业及送达 CR5 位 84%。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可以减少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我们认为,我国未来 PLA 的市场竞争格局相对更好。3.4 重点关注企业(详见报告原文)2019 年下半年以来,多家国内企业宣布扩大可降解塑料领域的布局,其中上市公司包括金发科技、金丹科技、瑞丰高材、中粮科技、华峰氨纶、彤程新材、万华化学等;非上市公司包括蓝晶科技等。未来几年的新增产能有望实现对可降解塑料市场增长的覆盖。……(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安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鬼德士

2021年中国塑料包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简版)

塑料包装行业是全球性的、持续发展壮大的产业。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现代商业、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包装产业迅速在全球崛起。由于具备保护商品、便于流通、方便消费、促进销售和提升附加值等多重功能,包装产品在现代社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商品流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塑料包装行业定义塑料包装是指用塑料包装。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树脂为主要材料。添加各种助剂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延展性,冷却后可以固定其形状的一类材料。(二)塑料包装行业相关政策伴随着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和现代商业、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塑料包装产业迅速在中国崛起。对此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规范行业发展。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红猪

您有一份《可生物降解塑料市场研究报告》待获取

可生物降解塑料发展黄金机遇来临l 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的产业化现状、产业链成熟度究竟如何,行业发展的阻力何在?l 目前支持政策否达到预期,现有的研发创新能力是否足以应对预期的行业增长?l 下游的潜在应用领域在哪里,行业是否有投资机会?政策- 新版“限塑令”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月19日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具体时间表和大品类。相比较12年前的“限塑令”,新版“限塑令”在塑料制品制造和使用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提出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快递、外卖等禁用或限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可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PLA)目前全球聚乳酸年生产能力约24万吨。美国Natureworks 于2001年建立了年生产能力达14万吨的聚乳酸装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聚乳酸生产企业,也是全球聚乳酸的最主要供应商。科比恩与道达尔在泰国的合资公司Total Corbion 于2018年12月正式投产,聚乳酸年产能为7万吨。我国聚乳酸目前实现产业化的单位有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与浙江海正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已经实现15000吨的生产能力,并在建生产线产能5 万吨;安徽丰原公司3000吨的中试装置已经投入运行,中粮集团5000吨、江苏允有成公司10000吨的生产线已经可以批量化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聚羟基烷酸酯(PHA)国外拟建、在建或已建的PHA项目主要有德国慕尼黑Biomers公司1000吨第一代PHB项目,英国ICI(Zeneca)公司350吨第二代PHBV项目,美国P&G公司5000吨的第三代PHBHHx项目,以及美国ADM公司5万吨第四代P34HB项目。日本三菱瓦斯化学公司、日本卡奈卡公司、美国Metabolix公司、巴西PHB Instrial S/A公司、英国Biocycle公司、德国Biomer 公司和荷兰Agrotechnology&Food Tnnovations公司也在生产相关产品。可生物降解塑料—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AT)日本三菱化学和昭和高分子公司是最早工业化生产PBS的厂家。三菱公司产能大约为1万吨左右。德国BASF 公司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PBAT制造商,脂肪族芳香族无规共聚酯PBAT(Ecoflex)已实现年产8万吨。随着国内外急速禁塑政策的推广和民众对环境要求的提高,PBAT产品近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或扩建的PBAT装置很多,部分装置的产能达到10万吨。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PBAT的产能将得到快速发展。结语l 在各国政府环保政策影响下,将大大拉动生物降解塑料的市场需求,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l 零售商作为生物降解塑料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一旦其加大支持推广力度,无疑将为生物降解塑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l 对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商而言,则要不断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此外,还要积极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塑料产品兼具功能性及环保性的需求。与此同时,要持续拓展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如 3D 打印、医学植入、药物传统系统等非传统应用领域。

我的爱

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调查:替代品跟得上吗?

史上“最严限塑令”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其中,作为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成为市场“新宠”。但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仍然“小而散”,高端产能仍显不足,企业和商家的成本压力较大,产品全面推广存在客观阻力,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既针对多个行业提出禁止、限制一次性塑料用品管制要求,也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时隔一年后,这部新规已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各地也纷纷推出地方版限塑措施,专项整治工作逐步推进,新旧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新版限塑令实施以来,可降解塑料制品成为市场“新宠”,相关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密集布局。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8000万吨,有人提出,假设其中有20%的市场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么对应的市场规模与现在相比具备百倍增长空间,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时代”。但与此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规模仍然“小而散”,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你身边的商超百货、外卖快递全面“降塑”了吗?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如何?产业会否迎来茁壮成长的新春天?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不少大型连锁商超、餐企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但一些路边小店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新版限塑令发布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海南、山东、浙江、河南、北京……多地相关措施陆续出台,严防“白色污染”。去年1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等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严控一次性塑料制品。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发现,众多大型连锁商超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不少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也陆续淘汰过去常用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盒与吸管等用品,更换为纸质或其他可降解材料替代品。在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记者看到,这里的购物袋已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其中,大号购物袋售价为0.8元,小号购物袋0.5元。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原有的一般塑料袋售价分别为大号0.3元、小号0.2元,但从今年1月1日起不再销售。因价格上涨,购买塑料袋的消费者明显减少,并且以年轻人居多,中老年消费者大多会自备购物袋。除家乐福外,北京的盒马鲜生、便利蜂、超市发等商超和便利店都已全面推行可降解购物袋,且售价均有明显上升,个别超市的大号购物袋售价甚至超过1元。在北京西红门欧尚超市收银台前,记者遇见了因没有自备购物袋而选择临时购买超市可降解塑料袋的牛女士。她告诉记者,平常去线下超市购物的机会较少,未养成自备购物袋的习惯,“总以为超市里的购物袋也就3角钱左右,没觉得有多贵。现在可降解塑料袋价格确实比以前贵了些,但材质更加环保,以后我争取自己备好购物袋”。“降塑”革命在新茶饮行业更显新意。记者尝试在外卖APP上下单一份喜茶饮品,其点单页面中设有吸管类别,细分为“PLA可降解吸管”“纸吸管”“不使用吸管”三个选项。拿到手中的PLA可降解吸管看似与普通塑料吸管无异,实则暗藏玄机。据喜茶方面介绍,喜茶于今年1月1日前已将全国所有门店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打包袋统一替换为聚乳酸(PLA)材料制品,该材料能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PLA材料又避免了普通纸质材料在塑形、耐高温、耐浸泡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从源头减量、减少进入终端环节的一次性废弃物,是外卖行业践行限塑令的关键。记者通过美团外卖平台致电北京西城区几家热门餐饮店,多数商家表示,已从去年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盒打包,“平台要求我们从去年12月逐步完成替换原有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并推荐了可降解包装方案,有很多绿色包装企业和产品可供选择”。但也有部分商家表示并不清楚新版限塑令政策,没收到过相关通知。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未完全普及,而是呈现“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的现象。记者在北京中关村走访了几家路边早餐店和水果店,发现大部分店铺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位水果店店主坦言,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低,“一个可降解购物袋的进货成本要2角钱,相比之下普通塑料袋成本低得多,平均一个2分钱左右。我们一天用掉几百个袋子,总成本差别很大”。不过该店主也表示,近几个月普通塑料袋越来越不好买,“现在用的还是以前的存货。等这一批用完,也要开始用可降解塑料袋了”。竞逐“黄金赛道”但别一哄而上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挑战下游需求的提升以及各地限塑措施的密集发布,助推众多上游生产企业纷纷加码可降解材料产能,竞逐这一“黄金赛道”。1月19日,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营口康辉石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类生物降解塑料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投产后,将大幅缓解国内可降解塑料的供应缺口。作为全球可降解塑料原料龙头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以出口业务为主,公司原料有八成销往国外。新版限塑令推行后,金发科技的生产线一直保持满产满销状态。随着国内需求的提升,该公司正加紧建设新产能和开发新的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在建6万吨共聚酯(PBAT)生产线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3万吨PLA生产线也将于四季度投产。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8184万吨,约占全球塑料需求量1/4。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在全球中占比仅为4.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将快速增长,整个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说。当前我国可降解塑料仍处于行业导入期,郑月明告诉记者,拿市场上主流的生物降解材料PLA产品来说,国内企业才刚刚起步,技术距欧美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关键原料丙交酯的连续稳定生产技术尚未取得突破;PBS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但在连续稳定生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聚羟基烷酸酯(PHA)产品中国技术处于全球先进行列,但生产成本还有较大下降空间。不过,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市场缺口亟待补足。据测算,到2025年,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购物袋、农用地膜和快递包装四个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合计形成约250万吨的市场空间,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左右。“虽然说新规是史上‘最严限塑令’,但也不意味着全面禁塑,更不意味着可降解塑料能完全替代一次性塑料。要严防塑料企业一哄而上的乱象,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洗礼。记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良莠不齐,有些厂商涉嫌利用“可降解”“生物降解”等环保名词误导消费者,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应加强可降解塑料相关体系、行业标准的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充实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力量,提升性能评价的效率与可靠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杜欢政说。产能激增的背后,可降解塑料产业规范化发展还任重道远。郑月明认为,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面临过剩风险,还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以创新为抓手推动提质升级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科技创新正成为规模型企业抢占行业风口的利器。郑月明认为,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生物降解材料是联泓新科重点研究开发的领域之一,其中PLA项目,包括聚乳酸瓶盖专用料等部分产品已完成实验室开发。”郑月明说。尽管新版限塑令带来的市场机遇可期,但在目前鱼龙混杂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消费者体验感是产品更新迭代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依据。2020年,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家新茶饮连锁店的包装供应商。“我们原有的生物降解产品以前一直销往国外,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却遭遇非常大的瓶颈,由于国内外消费习惯差异,很多产品不能只做简单替换,比如在PLA热饮杯和盖的匹配度上,国内大多是外带饮品,对包材的要求应达到完全密封无任何洒漏等。”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严德平说。为了让每一杯饮品都能换上“称心又环保”的外衣,恒鑫环保不断与客户沟通需求,除对可降解率等环保因素严格考量外,还针对冷热饮特性,在吸管长度、内外口径、切口倾斜度、跌落性能、外观等方面进行打磨,直到确认供应方案。严德平感慨,“4个月里,我们常常在深夜接到客户反馈过来的消费者体验评价,随即不断改进完善,终于制作出兼具良好使用体验和环保需求的包装”。“去年以来,国内有影响力的化工企业一致响应新版限塑令要求,从普通塑料转产生物降解材料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2020年,承受来自新冠肺炎疫情、原料短缺、出口货柜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可降解塑料产品仍能保持23%的市场增长率。”严德平说,如今公司接到来自新茶饮和大型连锁餐饮领域的订单越来越多,也摸索出一套“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坚持多听取下游客户的需求建议,以消费者需求助力行业工艺持续升级。对于可降解塑料价格成本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可降解塑料行业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消费需求上扬的阶段,相信从生产源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巨大,之前储备的原料产能并不能在第一时间100%满足市场供应,且原料产能的建设速度要明显慢于制品加工产能建设,从而导致原料价格上涨。而合格、高质量的原材料产能建设尤为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当产能水平不断满足消费需求时,成本就会进一步下降,价格也会回归理性。”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说。 “可降解塑料产品要降成本,一方面需要企业坚持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应用面,强化多方主体的限塑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及组织应加大环保道德教育,让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对商家形成倒逼。”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建议,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强限塑立法执法力度和对可降解塑料出台补贴政策将至关重要。记者 郭静原 袁勇来源 经济日报见习编辑 高鑫编辑 刘诗雅编审 王璐瑶 杨韬

皆有以养

替代品跟得上吗?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调查

史上“最严限塑令”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其中,作为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成为市场“新宠”。但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仍然“小而散”,高端产能仍显不足,企业和商家的成本压力较大,产品全面推广存在客观阻力,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人员用口径规测量吸管内径,确保产品标准满足客户需求。 王春燕摄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既针对多个行业提出禁止、限制一次性塑料用品管制要求,也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时隔一年后,这部新规已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各地也纷纷推出地方版限塑措施,专项整治工作逐步推进,新旧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新版限塑令实施以来,可降解塑料制品成为市场“新宠”,相关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密集布局。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8000万吨,有人提出,假设其中有20%的市场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么对应的市场规模与现在相比具备百倍增长空间,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时代”。但与此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规模仍然“小而散”,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你身边的商超百货、外卖快递全面“降塑”了吗?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如何?产业会否迎来茁壮成长的新春天?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不少大型连锁商超、餐企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但一些路边小店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新版限塑令发布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海南、山东、浙江、河南、北京……多地相关措施陆续出台,严防“白色污染”。去年1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等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严控一次性塑料制品。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发现,众多大型连锁商超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不少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也陆续淘汰过去常用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盒与吸管等用品,更换为纸质或其他可降解材料替代品。在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记者看到,这里的购物袋已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其中,大号购物袋售价为0.8元,小号购物袋0.5元。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原有的一般塑料袋售价分别为大号0.3元、小号0.2元,但从今年1月1日起不再销售。因价格上涨,购买塑料袋的消费者明显减少,并且以年轻人居多,中老年消费者大多会自备购物袋。除家乐福外,北京的盒马鲜生、便利蜂、超市发等商超和便利店都已全面推行可降解购物袋,且售价均有明显上升,个别超市的大号购物袋售价甚至超过1元。在北京西红门欧尚超市收银台前,记者遇见了因没有自备购物袋而选择临时购买超市可降解塑料袋的牛女士。她告诉记者,平常去线下超市购物的机会较少,未养成自备购物袋的习惯,“总以为超市里的购物袋也就3角钱左右,没觉得有多贵。现在可降解塑料袋价格确实比以前贵了些,但材质更加环保,以后我争取自己备好购物袋”。“降塑”革命在新茶饮行业更显新意。记者尝试在外卖APP上下单一份喜茶饮品,其点单页面中设有吸管类别,细分为“PLA可降解吸管”“纸吸管”“不使用吸管”三个选项。拿到手中的PLA可降解吸管看似与普通塑料吸管无异,实则暗藏玄机。据喜茶方面介绍,喜茶于今年1月1日前已将全国所有门店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打包袋统一替换为聚乳酸(PLA)材料制品,该材料能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PLA材料又避免了普通纸质材料在塑形、耐高温、耐浸泡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从源头减量、减少进入终端环节的一次性废弃物,是外卖行业践行限塑令的关键。记者通过美团外卖平台致电北京西城区几家热门餐饮店,多数商家表示,已从去年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盒打包,“平台要求我们从去年12月逐步完成替换原有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并推荐了可降解包装方案,有很多绿色包装企业和产品可供选择”。但也有部分商家表示并不清楚新版限塑令政策,没收到过相关通知。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未完全普及,而是呈现“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的现象。记者在北京中关村走访了几家路边早餐店和水果店,发现大部分店铺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位水果店店主坦言,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低,“一个可降解购物袋的进货成本要2角钱,相比之下普通塑料袋成本低得多,平均一个2分钱左右。我们一天用掉几百个袋子,总成本差别很大”。不过该店主也表示,近几个月普通塑料袋越来越不好买,“现在用的还是以前的存货。等这一批用完,也要开始用可降解塑料袋了”。3月22日,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消费者使用超市可降解材料购物袋购物。 经济日报记者 袁勇摄竞逐“黄金赛道”但别一哄而上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挑战下游需求的提升以及各地限塑措施的密集发布,助推众多上游生产企业纷纷加码可降解材料产能,竞逐这一“黄金赛道”。1月19日,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营口康辉石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类生物降解塑料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投产后,将大幅缓解国内可降解塑料的供应缺口。作为全球可降解塑料原料龙头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以出口业务为主,公司原料有八成销往国外。新版限塑令推行后,金发科技的生产线一直保持满产满销状态。随着国内需求的提升,该公司正加紧建设新产能和开发新的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在建6万吨共聚酯(PBAT)生产线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3万吨PLA生产线也将于四季度投产。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8184万吨,约占全球塑料需求量1/4。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在全球中占比仅为4.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将快速增长,整个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说。当前我国可降解塑料仍处于行业导入期,郑月明告诉记者,拿市场上主流的生物降解材料PLA产品来说,国内企业才刚刚起步,技术距欧美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关键原料丙交酯的连续稳定生产技术尚未取得突破;PBS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但在连续稳定生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聚羟基烷酸酯(PHA)产品中国技术处于全球先进行列,但生产成本还有较大下降空间。不过,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市场缺口亟待补足。据测算,到2025年,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购物袋、农用地膜和快递包装四个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合计形成约250万吨的市场空间,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左右。“虽然说新规是史上‘最严限塑令’,但也不意味着全面禁塑,更不意味着可降解塑料能完全替代一次性塑料。要严防塑料企业一哄而上的乱象,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但目前行业规模小而分散,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洗礼。记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良莠不齐,有些厂商涉嫌利用“可降解”“生物降解”等环保名词误导消费者,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应加强可降解塑料相关体系、行业标准的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充实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力量,提升性能评价的效率与可靠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杜欢政说。产能激增的背后,可降解塑料产业规范化发展还任重道远。郑月明认为,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面临过剩风险,还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以创新为抓手推动提质升级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科技创新正成为规模型企业抢占行业风口的利器。郑月明认为,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生物降解材料是联泓新科重点研究开发的领域之一,其中PLA项目,包括聚乳酸瓶盖专用料等部分产品已完成实验室开发。”郑月明说。尽管新版限塑令带来的市场机遇可期,但在目前鱼龙混杂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消费者体验感是产品更新迭代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依据。2020年,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家新茶饮连锁店的包装供应商。“我们原有的生物降解产品以前一直销往国外,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却遭遇非常大的瓶颈,由于国内外消费习惯差异,很多产品不能只做简单替换,比如在PLA热饮杯和盖的匹配度上,国内大多是外带饮品,对包材的要求应达到完全密封无任何洒漏等。”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严德平说。为了让每一杯饮品都能换上“称心又环保”的外衣,恒鑫环保不断与客户沟通需求,除对可降解率等环保因素严格考量外,还针对冷热饮特性,在吸管长度、内外口径、切口倾斜度、跌落性能、外观等方面进行打磨,直到确认供应方案。严德平感慨,“4个月里,我们常常在深夜接到客户反馈过来的消费者体验评价,随即不断改进完善,终于制作出兼具良好使用体验和环保需求的包装”。“去年以来,国内有影响力的化工企业一致响应新版限塑令要求,从普通塑料转产生物降解材料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2020年,承受来自新冠肺炎疫情、原料短缺、出口货柜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可降解塑料产品仍能保持23%的市场增长率。”严德平说,如今公司接到来自新茶饮和大型连锁餐饮领域的订单越来越多,也摸索出一套“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坚持多听取下游客户的需求建议,以消费者需求助力行业工艺持续升级。对于可降解塑料价格成本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可降解塑料行业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消费需求上扬的阶段,相信从生产源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巨大,之前储备的原料产能并不能在第一时间100%满足市场供应,且原料产能的建设速度要明显慢于制品加工产能建设,从而导致原料价格上涨。而合格、高质量的原材料产能建设尤为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当产能水平不断满足消费需求时,成本就会进一步下降,价格也会回归理性。”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说。“可降解塑料产品要降成本,一方面需要企业坚持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应用面,强化多方主体的限塑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及组织应加大环保道德教育,让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对商家形成倒逼。”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建议,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强限塑立法执法力度和对可降解塑料出台补贴政策将至关重要。(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袁勇)调查手记 破除“降塑”成本掣肘郭静原新版“限塑令”聚焦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与此同时,支持进一步提升替代产品的开发应用水平,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最突出矛盾,还是替代产品的成本问题。对小型商家特别是个体经营户而言,一次性塑料制品具有显著价格优势,面对低成本和便利的双重诱惑,许多商家依旧我行我“塑”;对消费者而言,一旦多出的成本由自己买单时,以“元”为单位的可降解塑料袋即劝退了不少市民;对塑料行业而言,限塑令为可降解塑料产业带来新蓝海的同时,也进一步暴露出下游塑料生产企业的“小散乱”问题。传统塑料企业转产升级缺材料,产能跟不上,导致供需关系紧张,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目前,对市面上一次性塑料制品存量的更新替换还需要时间,可降解替代只是第一步,可循环、可重复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对此,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从源头限制传统塑料制品的流通和使用,规范塑料制品市场与行业秩序,推动可降解塑料生产进一步降本增效。一方面,构建覆盖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特别是加大市场监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落实力度,引导各地选择更适合自身垃圾处置方式的塑料替代解决方案,引导商户逐步有序完成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统一的可降解材料与包装产品标识标准,为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化解行业过剩产能、加快淘汰低端产品提供依据和保证。再者,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成为可降解材料研究开发的主体,鼓励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路人甲

报告:全球消费后再生塑料市场规模将于2027年达到167亿美元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最新报告,到2027年,全球消费后再生塑料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67亿美元,在预测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6%。(美通社)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不知太初

改性塑料行业专题报告:原材料供应充分,行业迎来景气拐点

(获取报告请登陆 未来智库)2018 年国内改性塑料产量达到 1849 万吨,市场空间巨大,但是国外大型化工 企业占据其中较大市场份额,同时国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导致国内产能极为分 散。我们预计在技术和规模的双重门槛之下,国内市场份额将持续向龙头企业 集中。成本端方面,改性塑料作为典型的化工产业链下游环节,将长期受益于 本轮化工上游产能扩张导致的原材料供应充分。我们预计国内改性塑料行业整 体迎来景气拐点,未来供需结构将持续优化,推动行业毛利率持续改善。国内改性塑料行业整合空间巨大改性塑料行业属于化工产业链最下游环节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PE、PP、PVC、PS、ABS 等)和工程塑料(PA、 PC、POM、PBT、PPO 等)的基础上,通过物理加工或者化学改性的方式, 使其具备更优秀的强度、韧性、阻燃、抗冲击、易加工等性能,能够在广泛下 游得到应用。改性塑料是对传统塑胶材料的最直接的性能改善型材料,在整个 化工产业链中属于最下游的环节。改性塑料的上游原材料一般是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以及各类添加剂和改性填 充材料等,下游则主要覆盖了汽车、家电、建筑材料、办公设备、电子电气等 传统行业,以及轨道交通、精密仪器、航天航空、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其 中,家电和汽车行业占据了国内改性塑料的最主要需求。国内改性塑料市场规模巨大,同时国内产能极其分散2018 年国内初级形态塑料(主要是 PE、PP、PS、PVC 等通用塑料)的产量 已经达到 8558 万吨,而且塑料制品与国内经济增速关系密切,1997-2010 年 期间国内塑料产量的增速中枢基本在 15%左右,2010 年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增 速降档,塑料产量的增速中枢下滑至 7%左右,按照这个复合增速推算至 2025 年,国内初级形态塑料的产量将有望达到 1.3 亿吨。2018 年国内改性塑料需求量达到 1182 万吨,同比增速 7.2%,保持了较快的增 长。2018 年国内改性塑料产量已经达到 1849 万吨,改性化率已经达到 21.6%, 为历史新高。据此推算,国内改性塑料的总产值已经超过 2000 亿元,未来随 着改性化率的进一步提升,国内改性塑料需求量和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国内改性塑料市场巨大,但是结构化竞争差异非常大。由于改性塑料在石化行 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发展多年,大型化工外企在原料供应、营业规模、技术积累 上优势明显,通常在全球各大产业链中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供给。相比之下, 国内改性塑料企业大都是从国内家电和汽车行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迅速发展,虽 然发展速度很快的,但是通常都是从一些相对低端的改性塑料入手,过去国内 家电行业发展较快,且形成了极强的全球竞争力,受益于此,国内改性塑料企 业过去大多是为家电产业链配套提供材料。在市场份额上, 外企(主要是 SABIC、DOWDUPONT、Basell、Polyone、 三星、LG、DSM 等跨国大型化工企业)占据 70%的市场。而国内企业虽然数 量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根据行业统计,国内上千家改性塑料企业中产能超 过 3000 吨的不超过 300 家公司,总共也就占据了国内约 30%的市场份额,国 内外企业的竞争实力差距非常大。国内改性塑料企业产能分散,在营收规模和研发投入上整体处于明显劣势。国 内改性塑料企业大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集中在改性塑料加工环节,并 不具备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除了金发科技今年并购了产业链上游的 PDH 项目),而且产品种类较少(大多是增强增韧塑料)导致营收规模较小,往往在 研发投入上远小于国外同行企业。除了国内改性塑料的龙头企业金发科技的营 收在 2018 年超过 250 亿元以外,其他改性塑料企业的营收规模都很难超过 50 亿元的门槛,其他非上市的小型改性塑料企业的营收规模更是难以超过 1 亿元。 即便是按照每年营收 5%的比例投入到研发当中,国内绝大部分的改性塑料企业 在研发上的费用投入都不会超过 500 万元。这对于技术门槛越来越高的改性塑 料行业而言,基本上难以满足下游行业对材料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认为行业壁垒逐渐提高,国内市场有加快集中的趋势1)技术门槛提高。过去国内改性塑料常见的以阻燃树脂、增强增韧树脂、纤维 增强热塑性塑料、塑料合金以及功能色母粒等。随着国内产品质量的提升,对 改性塑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在强度、硬度、韧性、阻燃性等基础要 求的标准在提高,近年来在改性塑料的电学性能、卫生安全性能、环境友好性 能等方面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预计国内改性塑料未来向性能高端化、功 能定制化方面不断发展。2)规模门槛提高。国内大量中小型改性塑料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在 1 万吨以下, 且主要以加工低端的改性料为主,在当前化工企业退城入园、人力成本提升、 技术研发投入加大等趋势之下,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很难在行业低迷期 存活。更为重要的是,以家电和汽车为主的下游市场也在持续整合,大客户是 企业争取的主要对象。大客户对改性塑料的供应商要求更为严苛,特别对产品 的性能一致性、稳定性和供应量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小规模的改性塑料企业难 以进入供应体系。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国内改性塑料行业有较大的持续整合空间,同时随着 国产化率的提升,改性塑料的龙头企业有望取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改性塑料行业整体迎来景气拐点改性塑料行业毛利率从底部开始回升过去十年,改性塑料行业整体毛利率基本维 持在 14-22%的区间内波动,其中 在 2013-2014 年期间由于改性塑料需求量同比大幅下降使得行业毛利率出现明 显的低点,2017-2018 年同样由于下游需求减弱等原因导致行业毛利率整体向 下。从 2018 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又开始逐步恢复,我们预计未 来 2 年行业整体毛利率将延续底部回升的趋势。从改性塑料的成本结构来分析,原材料占比一般超过 90%。其中最常用主要是 PE、PP、PS 等通用塑料,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有机试剂、无机材料等添加剂。 人工工资一般只有 1-5%,制造费用则在 5-7%。由于改性塑料的成本结构中,原材料占绝大比例的成本,因此改性塑料产品通 常采用成本+加工费的方式来定价。其中原材料成本与大宗品通用塑料(如 PE、 PP、PS、PVC 等)的现货价格波动有密切关系,而加工费则往往与下游需求 情况以及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有较大关系。我们认为改性塑料行业整体毛利率将持续改善的原因主要有 3 点:1) 原材料成本未来有持续下行的趋势。改性塑料最主要的材料是聚烯烃和聚 苯乙烯,其上游原材料主要是烯烃和芳烃,都是本轮行业扩产的主要目标, 其中民营炼化、轻烃裂解、新型煤制烯烃等大型化工项目正在陆续投产, 未来国内烯烃和芳烃的国产化率迅速提升,国内供给较为充分,改性塑料 原材料端长期压力较小,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2) 下游家电和汽车客户对改性塑料性能要求提高,有利于提高改性塑料产品 定价。改性塑料主要客户仍然是家电和汽车行业,与过去不同的是,随着 消费升级和汽车国产化趋势的进行,下游客户提高了对改性塑料性能的要 求,必然导致材料加工费的提升。而且国产汽车的国产材料供应比例逐年 提升,同样有利于国产改性塑料企业进入汽车供应链,取得更高的产品加 工费。3) 行业集中度提升,改性塑料供应商议价能力提升。技术和规模门槛导致中 小产能持续退出,有利于国内改性塑料行业的产能结构性调整,行业中高 端产品占比逐步提升,有利于行业毛利率整体提升。上游产能持续扩张,原材料未来供应充分国内由于“缺油贫气富煤”的能源格局,石油化工行业长期受限于上游原油的 供应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每年有大量的炼化原材料仍需要从国外 采购,包括烯烃、芳烃在内的石化基础材料长期进口依存度在 50%以上。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聚烯烃以及下游 的改性塑料产品,其产品价格常常受到国际原油以及聚烯烃等大宗商品的价格 波动影响。国内聚烯烃进口依存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聚乙烯进口依存度长年保持 在 40%以上,随着国内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国内聚乙烯仍有较大的产能缺口。 聚丙烯则在近年由于煤制烯烃和轻烃裂解路线的快速发展而产能迅速扩张,聚 丙烯近年进口依存度已经降到 15%左右。另外两种主要的改性塑料原材料 PS (聚苯乙烯)和 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的进口依存度也基本在 30% 以上,对国内改性塑料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限制作用。化工行业新一轮扩产周期以“去产业瓶颈”为目标,改性塑料行业最为受益。 十三五以来,化工产业以“去瓶颈”为目标,大力发展上游烯烃、芳烃等上游 原材料产能,提高国产化率。其中对国内化工产业影响最大的几个发展方向, 主要是大型民营炼化、轻烃裂解、煤制烯烃这三大项目,随着近些年这些先进 产能的陆续投放,国内烯烃、芳烃过去主要依赖于进口的局面将迅速逆转,在 保障国内自用的同时甚至有多余产能可以向海外出口。根据我们的统计,2021 年之前国内会增加 4700 万吨/年炼化产能、1520 万/年 吨乙烷裂解脱氢产能、1117 万吨/年丙烷裂解脱氢(PDH)产能、1068 万吨/ 年煤制烯烃产能、663 万吨/年苯乙烯产能,这些项目顺利投产之后,国内大部 分基础化工品的供应总量将得到充分保障,有利于国内改性塑料行业长期发展。需求有望触底回升,产品结构向中高端调整国内改性塑料主要应用在家电和汽车行业中,二者占了改性塑料近 80%的需求 比例,因此国内家电和汽车产品的产量增速密切影响了改性塑料的需求情况。由于家电种类繁多,对改性塑料的使用量也各不相同,但是对改性塑料的使用 量增加以及性能要求逐步提高的趋势大体相同。一般而言,在大型家电中改性 塑料使用量较多,一台冰箱或者洗衣机通常需要 10-20kg 的改性塑料,而大多 数小型家电的外壳也都是由改性塑料制成。根据产业在线和国家统计局数据, 截至2019年11月,国内主要家电除了洗衣机(累计产量6000万台,同比2.6%) 同比趋势向上之外,空调(累计产量 19956 万台,同比 5.8%)、冰箱(前 10 月累计产量 6479 万台,同比 3.5%)和彩电(累计产量 17570 台,同比-2.8%) 的产量累计同比增速仍在下行,对改性塑料的需求支撑力度有限。但是家电作为典型的地产后周期消费品,其需求与地产建成面积关系较为密切。 从 2019 年 11 月的地产数据来看,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为-4.5%,呈现良好 的底部回升趋势,在此带动之下,我们预计大型家电的需求情况将迎来好转。 同时受益于智能家电的更换热潮,我们认为未来主要家电产品的产量不会出现 继续萎缩的风险,对改性塑料的需求预计将逐步恢复较高增长。汽车行业仍是国内改性塑料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汽车轻量化一直以来是汽车 整车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改性塑料具有良好的单位重量性能优势,目前已经 广泛应用在各种结构件和功能件,在汽车自重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改性塑 料使用量最高的是德系车单车,其改性塑料的使用率达到了 22%为 300-360 千 克,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了 16%为 210-260 千克,我国乘用车单车的改 性塑料使用率只有 8%为 100-130 千克,离全球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截至 2019 年 11 月,国内汽车总产量为 2286 万辆,同比增速-9.6%,虽然汽车整体 产量增速有所下滑,但是汽车总量较大,且单车对改性塑料的使用量仍有较大 的提升空间,未来仍将是改性塑料的重要需求支撑。汽车轻量化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燃油汽车,还 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都是有效降低汽车能耗、提高能量效率的有效手段。 有研究显示,燃油汽车整车重量减轻 10%,燃油效率可提高 6~8%,对应的重 量每减少 100kg,汽车百公里油耗可降低 0.3~0.6L,百公里 CO2 排放量可减 少约 5g;对纯电动汽车而言,整车重量降低 10kg,续驶里程可以增加 2.5km。 电动汽车的轻量化需求更迫切。要使每消耗 1Kwh 电量电动汽车行驶更远的距 离,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加电池带电量(提高能量密度或者增加电池数量)或 者减轻汽车的重量。2016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中,轻量化作为七大技术 路线之一被单独提出,并制定了车辆整备质量在 2020/2025/2030 年较 2015 分 别减重 10%/20%/35%的宏观目标,轻量化与新能源汽车一起,是未来节能减 排的重要途径。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向高续航、高电池容量车型倾斜。2019 年 3 月 26 日, 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四部委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 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乘用车续航里程不小于 250km,能量密 度要求提升至 120Wh/kg,百公里电耗要求略有上升。而且新补贴政策对于百 公里电耗优于门槛 35%以上车型给予 1.1 倍补贴支持,继续坚定了降能耗的大 方向,对于高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仍给予了支持。虽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持续 滑坡,但是更高续航里程、电池容量的乘用车型补贴力度反而进一步加大,政 策扶优扶强的大方向非常明确,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向高 续航、高电池容量方向发展。除了轻量化的需求以外,塑料制品还能够降低车企的生产成本以及提高部分零 部件的安全性能。相比于金属部件需要焊接才能制造组合成复杂的形状,塑料 制品通过注塑成型就能以更低的成本得到形状复杂的零部件,还可以减少集成 过程中使用的零部件数量。而且塑料制品的弹性模量较好,在发生碰撞时能够 通过变形来吸收大量的能量,对强烈撞击具有较好的缓冲作用,而且改性塑料 耐腐蚀性、耐高温、耐磨擦等性能更强,对于一些特殊工作环境下的零部件而 言,选择塑料制品是更好的选择。我们认为对于国内汽车产业,轻量化发展是必然之路,改性塑料以其极具性价 比的性能优势,将在国内汽车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作为全球 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未来国内改性塑料仍能长期保持较高的需求增速。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国产化趋势下龙头企业最为受益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国产化趋势推动供应链上游供应商迅速成长根据中汽协统计的汽车各零部件系统进口数据(已于 2016 年 7 月停止统计), 我们比较了 2010-2016 年间各零部件系统进口金额同比增速与中国汽车销量同 比增速。总体来看,2010-2015 年间,汽车零部件发生了全行业的进口替代(从 2010 年的零部件全系列进口增速高于汽车销量增速,发展到 2015 年的零部件 全系列进口增速低于汽车销量增速)。虽然 2017-2018 年期间国内进口汽车零部件的金额同比增速有所提升,但是 2018 年之后由于中美贸易冲突,国内汽车零部件进口金额明显大幅下降。我们 认为随着国内汽车行业对零部件供应安全保障的重视,汽车供应链国产化趋势 将长期进行。低廉的人力成本,丰富的原材料供应下,国内零部件企业相较欧美发达国家具备天 然的成本优势,在车灯、玻璃、客车这类非标汽车产品上体现尤为显著(非标产品 需要更多人力支持),未来整车行业竞争仍将呈现加剧趋势,国内零部件企业有望 携优势成本地位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替代。虽然改性塑料生产企业大多数是为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二级或者三级供应商提 供塑料粒子或者制品,但是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在逐渐加速国产化替代的趋 势之下,国产改性塑料生产企业必然具备比以前更多的机会进入到汽车零部件 产业链当中。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规模和研发投入是核心优势国内外企业在市场份额上的差异,一部分与技术优势有关系,另一部分也与国 内改性塑料企业产业链不完善有关。比如国外改性塑料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有 SABIC、陶氏杜邦、利安德巴塞尔、Polyone、韩国三星、LG、荷兰 DSM、日 本旭化成等公司,大多有配套的上游聚烯烃产品具有成本优势,或者是产品链 丰富具有多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研发资金的投入 上,都远超过国内改性塑料企业。比如海外著名石化企业 BASF 和陶氏杜邦在 2018 年的营收分别为 788 和 860 亿美元,分别投入了 22.5 和 30.6 亿美元研发 费用。国内改性塑料企业在营收规模和研发投入上处于明显劣势。国内改性塑料企业 大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集中在改性塑料加工环节,并不具备相关的上 下游配套产业链(除了金发科技今年并购了产业链上游的 PDH 项目),而且产 品种类较少(大多是增强增韧塑料)导致营收规模较小,往往在研发投入上远 小于国外同行企业。除了国内改性塑料的龙头企业金发科技的营收在 2018 年 超过 250 亿元以外,其他上市的改性塑料企业的营收规模都很难超过 50 亿元 的门槛,其他非上市的小型改性塑料企业的营收规模更是难以超过 1 亿元。即 便是按照每年营收 5%的比例投入到研发当中,国内绝大部分的改性塑料企业在 研发上的费用投入都不会超过 500 万元。这对于技术门槛越来越高的改性塑料 行业而言,基本上难以满足下游行业对材料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和积累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才最优 可能进入到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当中。从海外大型改性塑料生产企业的 发展经验来看,只有长期保持较高比例以及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才具备保持 产品性能持续迭代的能力,满足下游汽车产业链的发展需求。从这一角度来看, 只有国内改性塑料生产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才真正具备进入汽车零部件供应链 的能力。……(报告来源:国信证券)(获取报告请登陆 未来智库)

慢镜头

2020年中国塑料管道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中国联塑具有头部竞争地位

中国塑料管道行业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塑料管道由于其节能环保的特性,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广,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在经历了产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后,进入稳定成熟的阶段,已经成为一个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头部企业包括中国联塑、永高股份、伟星新材、雄塑科技、顾地科技等。其中中国联塑提升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在管道产品生产中实现全面机械化,提高整体产能、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求。2019年产销量分别达到245万吨和239.79万吨,远远领先行业其他企业,具有头部竞争地位。1、中国塑料管道行业发展现状:产销趋于平衡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塑料管道的发明和应用是管道行业的一次革命,用于替代铸铁管、镀锌钢管、水泥管等传统的管道,由于其节能环保的特性,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广,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给排水、城乡给排水、城市燃气、电力和光缆护套、工业流体输送、农业灌溉等建筑业、市政、工业和农业领域。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在经历了产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后,进入稳定成熟的阶段。2019年塑料管道产量达到1606 万吨,同比增长2.49%。销量逐年上涨,2019年销量达1562万吨,产销率在95%上下波动,并逐年上升,产销趋于平衡。目前塑料管道行业已经形成了聚氯乙烯(PVC)管、聚乙烯(PE)管、三型聚丙烯管(PP-R 管)为主的产品格局。PVC 材料适用于粘接、橡胶圈柔性连接,PVC 管道主要应用在给排水、农业、电力和通信等领域;PE、PP 适用于热熔、电熔连接,PE管道是市政给排水工程的主要塑料管道;PP 以 PP-R 管道为主,主要用于冷热管及采暖。塑料管道成本80%上为PVC、PPR、PE等化工产品,其定价较为透明,售价相对较高。均价达到1-2万元/吨,销售额方面波动增长,2019年达3312亿元,同比增长2.5%。2、中国塑料管道行业区域竞争格局:华东华南企业数量较多虽然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塑料管道行业营销市场正在从先前的以地域划分的市场向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转变,营销范围更加广泛。但是由于塑料管道有一定的运输半径限制,区域流动性受到较大影响,竞争格局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华东和华南企业最多,占比分别为37%与22%,占比共计59%,而东北和西部较少。3、中国塑料管道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中国联塑独占鳌头塑料管道行业发展多年,已经成为一个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产品同质化较大,头部企业包括中国联塑、永高股份、伟星新材、雄塑科技、顾地科技等。中国联塑为行业领先企业,具有头部竞争地位,产销量分别达到245万吨和239.79万吨,远远领先行业其他企业。塑料管道行业集中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前三名集中率达20%,前五名集中率达23%,行业产能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按产量看,2019年全国塑料管道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中,中国联塑以15%的占比远超第二位占比4%的永高股份。中国联塑企业提升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在管道产品生产中实现全面机械化,以提高整体产能、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求。2019年中国联塑塑料管道及管件生产的年度设计产能由2018年的262万吨扩至278万吨,期内产能使用率达88.0%。中国联塑已拥有超过23个主要生产基地,分布于全国18个省份及加拿大、印尼等国家。中国联塑销量同样以15.3%遥遥领先。中国联塑拥有10000多种产品,产品体系齐全,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被广泛应用于家居装修、民用建筑、市政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消防、环境保护及农业、海洋养殖等领域。4、头部企业形成各自核心竞争区域从产品类别看塑料管道头部企业竞争情况,在PVC管行业中,中国联塑渗透率交到,达到 24.4%;在 PPR 管行业中,伟星新材渗透率达到7.5%;在 PE 管行业中沧州明珠渗透率达3.3%。由于运输成本问题,塑料管道头部企业仍然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区域,在华东地区销量领先的主要是永高股份和中国联塑,占比分别为9%和4%;在华南地区领先的是中国联塑和雄塑科技,占比为48%和7%。总体来说,除华东地区外,其他区域中国联塑的销量占据绝对优势。按营业收入看,中国联塑与雄塑科技在华南地区占比较高,分别为72%和66%;永高股份和伟星新材收入集中在华东区域,占比66%和79%;顾地科技注重西部市场,营收占比85%。行业公司竞争格局区域特征明显,但中国联塑产能布局全国,除华东市场外,其余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从中国联塑企业的发展经验可知,我国塑料管道行业惬意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从传统管道向管道创新迈进,摆脱管道品种单一、应用领域受限的局面,抓住技术革新引领行业发展。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塑料管道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