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什么原因放弃考研?或者说在决定是否考研时,你最在意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很多考研学生都曾或多或少想过的,有的是最担心自己的年龄问题,有的是最担心自己的读研费用问题,有的是最担心自己能否毕业的问题。其中,有不少的学生都在想自己的年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极为现实的问题,或许当我们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28岁或者是更大,因此有很多学生是难以接受的。那么,26岁研究生毕业的话,是晚了还是早了呢?先说一下我自己吧,24岁考上的硕士研究生,当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我已经27岁,这样的一个年龄和儿时的小伙伴相比很忏愧,因为他们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而我还是一个刚刚从校园走出来的研究生。但是我自认为这并不是很晚,毕竟读研期间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是最重要的。现在大家所公认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龄范围是在24岁到26岁之间,这也就是说只要毕业是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时顺利的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是最为理想的。所以说,26岁硕士研究生毕业真的不晚。同时,每年高校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年龄根本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很多年龄超级比较大的学生是非常正常的,只是对于一些行业来说或许真的很在乎年龄,例如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年龄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只要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那么年龄或许并不重要虽然年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所追求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这个踏板时,那么或许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关于年龄的担忧了。同时,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龄层次有高有低,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指明,在哪一个年龄段毕业是属于正常年龄,在哪一个年龄段毕业便意味着很晚了,只要在读研期间能够实现自己所追求的那边足够了。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自己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年龄比较大会影响到自己的就业,当然却是是会有一些行业年龄非常的重要,所以在读研之前有必要衡量一下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总之,硕士研究生26岁毕业时,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不是很晚,或者可以说刚刚好,同时对于那些因年龄问题而犹豫是否要考研的学生,或许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年龄真的不是决定你是否读研的根本原因。
35岁硕士吐槽:每次面试都被当“垃圾”赶走,年龄大就不当人看?人们常说:三十而立,意思就是说人在30岁左右就应该成家立业了,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自己的人生信念,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在职场打拼的人们,往往躲不过30岁这个危机,一方面自己的事业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大作为;另一方面,家庭的重担压在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负重前行。很多人都不敢轻易跳槽,生怕出现什么意外,下面这位35岁硕士却这样做了,但经历可以说是很凄惨了。这位35岁硕士发帖称自己每次去互联网公司面试,就会被当成垃圾一样赶走,我真有那么差劲?我好歹也是个硕士学历,比很多人的学历都强了很多,只不过自己年龄稍微大了一些,快35岁了。但是年龄增长这是自然规律,人都会变老的,可面试官却不把我当人看。而且这位35岁硕士还特意在下面强调了自己的学历。这位35岁硕士的吐槽,自然引来了很多网友的激烈讨论,下面是一些网友的看法:有网友认为,都35岁了,还敢跳槽出来找工作,不好好待在之前的公司等着退休养老,现在想转型去互联网公司恐怕晚了吧。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通过校招筛选优秀人才,年轻、有想法、还学历高,互联网公司再喜欢不过了,虽然说有社招,但是你技术如果太差劲,想都别想。硕士学历很普通,没技术还想进互联网公司可谓是蜀道之难,学历不起作用。但也有网友认为,这位硕士要思考下是不是自身的原因。之所以面试互联网那么多公司都失败,可能是因为这位35岁硕士的能力太差劲了,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才不被录取的。硕士学历很高,可你毕竟35岁了,要是没有什么过硬的技术或者实力,企业找一个应届生就能把你代替掉,为什么要用35岁的你?年少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有网友给这位35岁硕士找工作提建议,说这位硕士找工作不要太执着互联网公司,要多向外看看,有很多行业里面也有很多优质企业。多找找自己身上有什么长处,找工作尽量找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企业,不一定互联网公司就是好公司,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面试时可以在薪资上有所妥协。35岁硕士吐槽:每次面试都被当“垃圾”赶走,年龄大就不当人看?大家怎么看?
前几天在网络论坛上看到一则关于“研究生求职”的帖子,一位自称36岁且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应聘者,发帖吐槽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打击”,而不少单位拒绝他的理由是“年龄太大了”。这位36岁研究生还提到自己与某HR的一次聊天,他信心满满地向HR推荐自己,并强调“我是研究生学历”,可HR并没有对他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大致翻阅了他的简历后向他表示,“对不起,你年龄太大了,超过35岁我们不要。”从帖子下面的部分评论中,我们能看出不少大龄求职者经历过类似遭遇,他们因缺乏年龄优势,面临着或多或少的求职困境。不得不承认,当下社会,确实有部分用人单位限制录用年龄超过35岁的新员工。在他们看来,年龄超过35岁,体力和精力都会下降,加上35岁以上的大龄求职者基本都是有家有室、有儿有女的,需要花较多时间在家庭上,所以他们把招录重点放在了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和小姑娘身上。按理说,35岁以上的求职者,工作经验更为丰富,应该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他们了解各种社交漏洞,懂得如何利用单位的资源为个人牟利。对不少企业来讲,花很高的薪资聘请熟悉职场规则的“高龄”求职者,是一个投入很大、风险很大的行为,不如花较低的薪资聘请年轻高校毕业生。另外,刚从大学校园毕业的年轻人,执行力更强,他们大多会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指令。而那些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职场”,有着自己的办事原则和程序,他们甚至会公开指责上级做法不科学,让上级难堪,进而导致公司内容员工关系不和谐,影响公司业务和发展。这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由此可见,在高学历和年龄之间,部分企业会倾向“年龄有限”,这虽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多不确定性,但会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增加企业活力。“36岁研究生求职被拒”,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超过35岁,只有高学历很难找到好工作。要想让自己35岁之后不在职场上到处碰壁,我们只有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绝不让自己成为“只有高学历”的人有些高龄求职者,学历不低,却没有较高的职位层级。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年近四十的求职者,仍以程序员、业务员这样的工作经历到处求职,这就很难得到认可了。或许他们在程序员、业务员等岗位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也为原单位创造了较多的财富,但他们长时间徘徊在低阶职位上,总会给人们以“能力不强”的错觉。因而“高龄”求职者不能只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还要提升自己的职位阶次。提升职位阶次的过程,也是积累资金和人脉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人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贵人”大多都是在提升职位层级过程中遇到的。即便遇不到所谓的“贵人”,“晋级”的过程也会带来很多不曾有过的体验,个人的视界也会开阔很多。而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淬炼。如果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没有眼界、没有“别人所没有的一技之长”,仅仅有高学历,那就永远是别人的“挑选物”,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权,命运也就掌握在别人手中。如此一来,随着年龄增长,所有的求职优势都会被消磨殆尽。第二:适当降低“好工作”标准“学历越高,工作越好”,这是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认知。受此影响,不少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求职者,总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比本科毕业生更高的求职标准,他们不仅把自己与同等学历的硕士生或博士生进行类比,也会把自己与身边的本科毕业生进行类比,倘若发现本科毕业生的地位和工作待遇超过自己,就会心生嫉恨。有些研究生选择跳槽,就是因为自己的上司或一些收入超过自己的同单位员工是本科学历,他们忍受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于是决定换个“好工作”。可是,到了新单位,仍可能会遇到同龄的、收入或地位高过自己的本科生,难道又要跳槽?事实上,“高龄”求职者如果能适当降低“好工作”标准,不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求职目标,找份工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若找到了一份工作,进入了新的岗位,就一定要尽快进入状态,不要抱怨,更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做好。如今就业形势是很严峻,高学历求职者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不过就业市场从来不缺“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简而言之,若有实力,就算四五十岁,也会有猎头亲自上门推荐好工作;但若没有实力,超过35岁的你,可能就成为了职场的“弃儿”。优胜劣汰,这是整个社会的生存法则。
分享职场故事,交流职场经验,欢迎关注“时小慢慢”。张韫喆,浙江大学研究生、硕士,前途光明,月薪过万,但是这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却在26岁那一年选择了重新高考,对此,很多人都非常的不理解说他傻,但他非常的清楚:只有实现梦想,他才不负一生、才不后悔、才会快乐。梦想,不分年龄,只要我想,只要我肯努力,多远都可以到达。01 我不要在安逸的舒适圈里让自己后悔张韫喆从小成绩就非常的优异,但不幸的是他从小却体弱多病,平均隔十几天就要来医院一趟住院看病,所以他在医院里待的时间比在任何地方待的时间都长。从小就对医生有着特殊的情感,看着忙碌的医生、看着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张韫喆由衷地为这个职业感到骄傲,从那时候他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医生帮助病人摆脱痛苦。高考后,张韫喆的成绩并没有让他如愿以偿地去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被南京工业大学录取了,医生是扎根在心里的梦想,所以他想复读,但却被家人制止了,最终张韫喆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了工业大学钻研起了化学专业。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张韫喆并没有辜负自己这四年的大学生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取得的优异成绩,张韫喆被保送到了浙江大学成为了一名药物化学研究生。本以为自己的专业能和医生沾点边,但这次他又与医生行业擦肩而过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医药公司工作,工作轻松,月薪过万,这是很多人想争取都争取不来的工作机会,但张韫喆却郁郁寡欢,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也不是他想要的职业,所以,已经参加工作的26岁的张韫喆又一次萌生了重新参加高考的想法。如今的他经济独立,并且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不想让自己一直在这样的安逸圈里,如果不去拼一把也许会后悔的,所以,谁也不能再阻挡他追求自己的梦想了,谁也阻挡不了他的决心。02 决心二战高考,我的人生不留遗憾26岁的张韫喆瞒着家人回到了老家,自己租了一个房子就开始了备考的生涯,尽管自己是一名浙大的硕士,但高中的知识要点他几乎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他每一次的备考复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一次又一次的不理想成绩对张韫喆造成了深深的打击,让他无比的沮丧,甚至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选错了。怀着忐忑的心情张韫喆参加了第二次高考,511分,不高也不低的成绩让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医学院学起了中医知识,对此,张韫喆非常的激动。在这所学校里,张韫喆在同学之间显得非常的另类,当然只是年龄上的差别,没有人认识他是一名硕士,肯定他的硕士成绩,虽然别人会像他投来异样的眼光,但张韫喆依旧非常的激动,因为他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进入校园后,张韫喆毫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他对自己梦想的实现走得非常的坚定,哪怕专业名词记不住、哪怕要背的知识点太多太多,哪怕要比别人花费更多更多的时间,张韫喆都没有气馁,相反他非常的开心,相对于曾经轻松和高薪的工作,张韫喆更喜欢现在的自己,喜欢这个有冲劲的自己,至少他可以问心无愧,不后悔,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03 年龄不是障碍、不是借口,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触发其实任何一个人对于成功、实现梦想都是有所渴望的,只是每一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对于梦想的追求都是不同的,或是站上舞台、或是发表作品、或是拥有巨额存款、或是成就事业、或是成为医生、警察、教师等等,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总是会突然的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各种各样目标,但至于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又放弃了,似乎大家都有着一个普遍的借口那就是年龄。有的人在谈及自己的梦想会说:我早就过了那个瞎折腾的年纪了,上有老,下有小,踏踏实实工作照顾家庭什么都强;也有家长会说:孩子那么小哪懂什么梦想啊,等长大了再说吧,现在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也有年轻人会说,我现在这份铁饭碗是很多同学都羡慕得,不折腾其他的了。有的人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但大部分人是缺乏这个勇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是一个人,我们有了家庭、有了工作、有了孩子,有了需要照顾的老人、有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琐事,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梦想的现实,现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车子、房子、票子、钱、权等等,想要衣食无忧有存款的生活下去就已经很难了,哪还有什么资格和心思去谈论梦想。很多人总是会用年龄的大小来衡量自己的梦想,让别人的看法和观点来影响自己的情绪,甚至人们普遍的都存有这样的想法:穷的一清二白不配实现梦想、小小年纪不学习搞什么梦想,真是不学好、那么大年纪了,一点也不消停。什么年龄段该干什么、过了这个年龄或是还没到这个年龄段我就不行不能做,不然就会被别人耻笑等等,人们在圆梦的道路上总是会为自己的推脱找理由,各种担忧害怕,但其实,梦想的实现与其他的任何因素都无关,关键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只要你想、只要你敢、只要你愿意付出、始终如一日的坚持,梦想早晚都会实现,年龄从来都不是你推脱和拒绝的理由,哪怕时间会很长、哪怕过程会很艰难、哪怕不被所有的人理解、哪怕……我们都应该义无反顾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无论现在的你正处在哪一个年龄段,无论现在的是是学业为重、还是家庭为主,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忘记自己的梦想。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追梦的路上,成功就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脚印,梦想从来都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再出发。
今天有朋友问我,如果他30岁了才读全日制硕士,是不是会被老师和同学嫌弃?针对这个问题,今天来聊一聊为什么有人会有这种感觉和其他人是怎么看这种情况的。通常来讲,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年龄段大致分布在23-26岁左右。博士研究生的年龄通常在25-30岁左右。为什么30岁读硕士就觉得怪,而不管什么年龄的人读博就几乎不会有类似的感觉?首先这就要从硕士的日常生活说起。硕士为什么可能会有这种感觉?硕士一年级,课堂为主简单的讲,硕士的第一年生活和本科生没什么区别,还是会有大部分人选择住校,还是会一天天的上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碰到人多、位子少的热门大课还是要发挥团体优势组团占座。还是要考虑千万不要期末挂科了。还是要参加一些学校活动。因此寝室交流是硕士们相互认识,熟识和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唯一与本科的区别就是他们可能已经去过或者偶尔去实验室做一些基础的科研,这一阶段科研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上课和考试才是。所以就可以想象一个年龄偏大的人和一群24,25的学生挤在一个课堂上课时,觉得不太自在也是很正常的。大学课堂硕士二,三年级,课题组为主在上完第一年的基础课后就可以进实验室了。在这个阶段硕士们每天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实验室转移。课程已经减少或者没有了,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开始打拼。工作环境是实验室或者教研室。因此每天联系的人群大致也就是自己课题组的同门师兄弟,在一个几乎和已经就业的工作环境相差不大的条件下,身边还有一些至少和你同龄的博士们,这种疏远感就会大大下降。而且有很大概率会和课题组里的其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年龄在同学们的眼里不是问题,因为比你大得多的人也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年龄再大读博士都不会觉得突兀的原因。办公室老师同学是怎么看的?通过询问身边的两个同学和一位老师的大致看法如下:同学一:“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就是觉得曾经班里有个大哥刚开始存在感极低,不怎么说话,我也不太敢跟他说话,后来就跟普通同学没什么两样了。”同学二:“我们课题组里的那位大哥人很热心,也靠谱,我们还一起打过球呢。”老师:“年龄大一点的硕士性格更沉稳,办事也更稳重,说话也能说到点子上,出勤率一般也要比那些小孩子高一些,但是新奇的想法相对少一些。”所以说,年龄大有年龄大的优势,年龄小有年龄小的特点。如果自己在刚入学时感觉奇怪可能也只是开始的时候还没办法融入环境。换一个角度说,无论是谁在什么时候想学习,想要提升自己都是可敬的,勇气可嘉的,无所谓年龄大小。况且也许更多的阅历和见识才是这些小孩子们可能没有的啊!
为何研究生导师会排斥年龄大的考生?30岁以后再考研还有用吗?如今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往届生考研的比例逐年升高,其中不乏一些大龄考生。很多往届考生在考研复试的时候因为年龄的缘故被不少导师责难,甚至在同等水平的条件下,导师会优先考虑应届生。那么,为何研究生导师会排斥年龄大的考生呢?年龄超过30岁的人考研还有用吗?为何不建议超过30岁再考研?不仅仅是研究生导师会排斥大龄考生!有人会问:30岁有资格考研吗?现在研究生报名已经取消了年龄限制,即使你符合报考条件,即使年过花甲也可以考研。只不过不建议30岁以上的人考研,却不仅仅是研究生导师会排斥大龄考生!有网友咨询小水,自己已经30岁了,打算考研,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又担心自己读研出来无用。年龄超过三十岁,适不适合考研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不适合考研,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录取和做学术研究这块。而读研却很有用,无论你年龄大小,最起码高学历就比别人多了很多竞争力!30岁是而立之年,无论是男女,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不小。成家与否?经济基础是否无忧?考研的初衷?全日制研究生还是在职研究生?在研究生导师层面来讲,他们更愿意录取那些年轻人。年龄小的,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可塑性强,专业基础牢固,有精力和体力做学术研究。而30岁,年龄有点大,人的体力和精力跟不上,工作年限多了,基础知识早已忘却。再加上往届生基本上接触社会较多,也不便于管理,很多人功利性考研的又多,所以研究生导师更偏向于要年龄小的,特别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生活层面,30岁的时候考研,你就要面对家人的不理解,还得挤出来时间复习,确定自己的读研目标,这都是很难的事情。如果有家庭,还得承担家庭的责任。如果有工作,还得想清楚是在职考研还是辞职考研。辞职考研又该如何处理,在职考研又得如何努力?所以说理想虽好,但是现实很骨感。不过,也有一些大毅力的人选择辞职考研,考上了985名校,改变了命运。但这毕竟是少数人,而更多的人在30岁以后,并不适合再读研了,他们更多的是为生活所累,对学术研究早已没了热情,也很难做出成绩来。46岁也可以成功读研?考研路上的成功只给那些有梦想和愿意努力的人!世事无绝对,虽然不建议年龄超过30岁的人考研,毕竟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都已经不适合读研了。但是也有不少超过30岁的人成功读研的!今年一位福州的姐姐以46岁的年龄成功读研,这其中不仅来源于她家庭的支持,还有她朋友的鼓励和帮助。这位姐姐报考的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古典文献学专业,而且今年只有她一个人上线,其他的缺额考生都是从其他专业和学校调剂过来的。因为她工作过,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读研为了什么,所以目标明确,知道如何努力和坚持,也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导师们虽然会介意往届生的年龄,但是并不绝对,因为往届生有其优点,即使年龄很大,只要不断探索专业的方向和深入研究,也一样会被导师看重的!你觉得往届生考研和应届生考研哪个更有优势呢?如果你年龄超过30岁,但是学历很低,你会考虑读研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郭盈光,女,34岁,曾担任过《中国日报》和路透社的摄影记者,30岁去伦敦深造,后学成归来,在上海市有名的相亲角搞了个行为艺术:举着征婚广告牌为自己相亲。广告牌后面藏有一个小摄像机,记录了前来帮儿女相亲的父母的真实反应和对话。过来攀谈的家长问的第一句话都是“多大年纪了”,在得知她已34岁后,皆拂衣而去,一位大妈临走时还揶揄她说,“勇气可嘉”,更可气的是,有两位大爷,一唱一和,放言“女子无才便是德”,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在今天的中国,“被相亲”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很多父母在儿女被告知甚至不知情的情况下四处奔波,匆匆行走在人头攒动的相亲角,正如郭盈光在视频中所谈,她(他)们很焦虑,如入宝山,空手而归;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在长年累月的生活经验中归纳出自以为然的真知灼见,制定出孰优孰劣的衡量幸福之标准,然后“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其实,这不过是疯狂而愚蠢的爱。中国式家长在管控儿女方面似乎有着一颗永生不息的野心,习惯详尽安排儿女生活,即使儿女已独当一面;喜欢指点儿女迷津,即使自己懵懵懂懂。前段时间,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声称原因为父母过度侵占自身成长空间,这不就是父母过度使用子女人生资源导致的惨案?那些热衷于为儿女相亲的父母,为何不能少操点心?这世上,多的是好心办了坏事,善心帮了恶人,真爱成了原罪。美国作家房龙说过,“所有低级形态的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觉得自己拥有的都是世上最好的,从而没有想过做什么改进,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别的东西”。换句话说,愚蠢的人都很固执,固执的人都很愚蠢。正因为愚蠢,丢了自知之明,夜郎自大,固执己见;正因为固执,才如井底之蛙,闭关锁国,愚蠢之极。这些帮儿女相亲的父母们,早就形成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偏见,正如郭盈光所说,“我们与父母之间,很难改变彼此的生活”,这就是难以跨过的代沟,是两个时代之间的冲突碰撞,谁也不是救世主,消弭不了这道清晰地伤痕。影片《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段话,“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些抱残守缺的父母们,是一块难以融化的寒冰,是人间难以消灭的世俗,偏偏又如此强大,已经让人生出无法改变的念头,我们所做的,只有无可奈何的包容,相对独立的妥协,还有坚持自我的恒心,正如郭盈光所说,“最终还是要最大限度的做自己”。找寻自身价值,不顺从于某些人规定的幸福,才是我们唯一能做的。鲁迅曾说道,“禁止传统很艰难,改变青年很容易”,我想,只有我们这一代青年改变了,才能给下一代留下宝贵的婚姻空间。
对于我们来说,高考已经算是一个很重大的考试了。但高考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学习生涯结束了,而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高考过后,选专业可能会决定我们未来从事的行业。我们会有自己的梦想,也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有时候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会吃一些苦头。高考结束后,高考的状元会受到很多的关注。2019年有一位高考成绩不突出,却受到了很多关注。张韫喆和其他考生不同的是,他已经26岁了,而且他已经获得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学位了。张韫喆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参加过一次高考了。他当时的梦想是学医,但是他的成绩还没有达到医学院的要求,只能与他的梦想擦肩而过了。在大学里面的张韫喆还是坚持自己学医的梦想,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医学专业。但是他报考的这个医学专业和他想学的临床医学是不一样的,虽然他当时很失望,但是由于他的父母对他的期盼很高,张韫喆还是成功读完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大家本来以为他跟大部分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去找工作,但是张韫喆却没有,他重新选择了高考。25岁的他放弃了高薪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2019年,张韫喆被一所二本大学的医学类专业录取了。张韫喆本来是名校大学的研究生但是现在却是从头再来的大学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中间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要跟张韫喆的家长一样,要鼓励孩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但是如果,孩子对于实现梦想的方法很偏激很不现实的时候,也应该要及时引导孩子。
如果说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的话?相信很多的硕士研究生会表示,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大学生时高校负责制,也就说读研的你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硕士导师,这对于自己之后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每一个硕士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被一个非常好的硕士导师带。只是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选择硕士导师的时候,各种标准层出不穷,每一个标准都有自己的立足点,而且也有一定的说服力,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核心点进行考虑的,只是这其中哟这样一个标准即硕士导师的选择要根据年龄去衡量,并且认为年龄大的硕士导师最好,年龄小的硕士导师却被嫌弃。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老学长,看到这样选择硕士导师的标准真的是捧腹大笑,如果你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硕士导师,那么很有可能并没有你当初所想象的那么的美好,甚至还会极度的后悔,因为你选择硕士导师的基础都已经错了。因为衡量一个硕士导师是好还是坏,绝对不是通过年龄来进行的,这是最没有价值的衡量标准,而且年龄的大小和硕士导师的个人综合素养完全没有关系,所以选择导师还是应该这样去做: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想找一个什么类型的硕士导师,一般是科研类导师和行政类导师,两种不同风格的导师会有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如果你希望读研期间能够更加的忙碌,能够更加的深入接触科研,不断的撰写论文,那么你一定要选科研类导师,因为他的时间绝大多数都在搞科研,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你交谈科研和论文写作。但如果你想读研轻松一点,那么行政类的硕士导师是你的首选,因为这写导师一般都会忙于各种行政会与和各种外事活动,几乎没有时间去过问自己的时间,也没有事情吩咐自己的学生去完成,所以我们便有了很多可以自行安排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相对来说的自由。此外,不要仅仅只是盯着那些教授和副教授的硕士导师,因为现在很多的211高校、985高校很多的讲师也可以带硕士研究生,而且他们的科研水平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不好,也不见得和教授这些导师相差很远,更不要拿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去审视这些仅仅是讲师的硕士导师,要学会变通,因为他们的科研能力也是非常的高。而且更加有可能会和硕士研究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这样更加有利于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总之,当你考研成功要选择导师时,千万不要将年龄作为选择的标准,这真的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甚至还会误导你,因此你只需要从科研、个人意愿、导师支撑和学生评价等几个维度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硕士导师。
古话说的好,三十而立。但三十能立吗?现实是,如今的职场,三十就进入被淘汰的边缘了。尤其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生存压力下的互联网行业,绝大多数人可能在三十岁时就迎来“中年危机”。在互联网行业还有种说法,叫“互联网公司没有 35 岁以上的中年人”。35就是分水岭,事业有成的都当上了管理层,失败的则很有可能开始送外卖、卖保险、开网约车。但比35岁失业更扎心的,是——我硕士毕业还没两年,就开始中年危机了。这是昨天热榜榜一的话题,26岁硕士,毕业才开始上班,感觉离35没几年了,已经开始焦虑。先来看看网友们都是怎么说的。有网友就说到:校招没卡年龄就真的不错了,你要想,互联网还能火几年,等到互联网不火了你就明白学历的好处。少看洗脑文,关键看你的硕士水不水,不水随便玩,公司就喜欢硕士、博士来为其服务;话又说回来,如果是水硕士,那你还不快去补习功课,做面试攻略,来这求安慰吗?也有网友吐槽:可以选择传统大厂啊,国企这种,或者35送外卖到退休,怕啥?每天想送就送,不想送就在家休息。35焦虑完全是杞人忧天,送外卖,开滴滴,哪个不是出路。这某些个公司确实挺讨厌的,什么35就没有竞争力,搞得这些老板都效仿,尤其是我们老板都走火入魔啦,各部门老大都要35以下。也有网友建议到:干几年考公或去国企或读博上岸,早焦虑挺好,提前准备考公后半生,我工作了两年多才发现该焦虑了。感觉这一代大学生都会优先选择读研,这样推下来,投入市场的人的平均年龄会慢慢拉高,说不定现在的35岁淘汰制,5年以后就是40岁淘汰制了也有网友认为:35然后呢,自己整这么悲观还有啥办法,不是所有公司都像华为那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发展时区,不必去跟谁比,尤其是年龄,奥巴马50岁总统退休,拜登76岁才当上总统,这能说明拜登比奥巴马差吗?各有各的好,真的不用在意年龄,真正的胜者是着眼于未来的那些人。也有网友分析到:只要你一直不顾家不顾孩子,心思只在工作上,前途永远是一片光明。我女生更是焦虑,没工作几年马上30了快,后面是互联网还是稳定点的工作焦虑到不行。中国人就被xx那种x企业搞得价值观都扭曲了,35岁正值壮年,怎么能被一些xx企业把价值都给否定了?悲哀!读博毕业出来做啥呢?感觉那个年龄做不动互联网了,焦虑。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