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来看,读研是很多人本科毕业后的优先选择之一,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本科含金量有所降低,而从就业市场来看,当毕业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也水涨船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毕业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读研成了很多学生改变出身、提高学历的重要手段。在年龄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根据研招网对考研次数的统计,2018年55%的考研学生为应届毕业生,但观察号认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主流,30岁也好33岁也罢,在30-40岁这个年龄段仍然努力考研的人也一定不在少数,这个年龄段考研的人其目的更加明确,所以不要把年龄作为自己考研的限制条件,对于不同人来说,年龄往往是强者的动力,但却是弱者的借口。观察号在读书时,30岁左右读研读博的人也有不少,我们在鼓励而立之年的人仍需不断奋斗,提高自己的同时,还是要在读研前考虑好以下几方面问题,毕竟要考虑到工作和家庭等现实问题。1、 读研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这个年龄段读研的人都有明确的需求,要么是在工作中发现需要提高专业能力,要么需要研究生学历来为自己以后的升职加薪奠定基础,因为30岁的人,正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并且在工作几年之后,会面临很多加薪升职的机会,而读研既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能为晋升增加砝码。但如果想以后从事科研,甚至再继续读博,观察号建议你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在国内以后想专门从事科研工作,比如进高校当老师,很多学校对于年龄都有明确的限制,况且以后再申请科研项目的时候,比如国自的青年基金,要求男性35及以下,女性40及以下,因此,一定要慎重选择。2、 读研的选择从研究生类型来说,一种是学术型即学硕,一种是专业型即专硕,学硕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专硕侧重实践和应用,并且从专硕的39个类别中就能发现,都是社会需求相对较高的专业,并且从学制上来说一般专硕为2年,学硕为3年,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专硕更具性价比。从学习形式上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如果单位允许,观察号认为非全的学习形式更适合在职的人,当然,如果你认为读研后能够找到更高薪酬、更好福利的职位,全日制脱产学习对专业的发展更有好处。3、 先评估再选择在30岁左右应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年纪,自己的所有的决策其实都应该是努力找到一个平衡,考虑现在并着眼未来。考研确实可以达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但是也绝非人人如此,不是想当然的事情。在此之前一定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先评估自己的现实情况,既包括现在的工作和家庭,也包括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试想,如果因为工作和家庭根本无法进入学习的状态,任何计划都是徒劳的,所以不妨给自己一段时间来考察自己是否能够走上考研这条路。第二件事是根据自己目前的需求,比如工作中需要提升某方面的能力,详细的去了解你的目标学校及专业,评估未来的薪资水平和就业方向,这些如果能达到你的预期,那么就义无反顾的选择,否则,需要三思而后行。写在最后:任何时候想提升自己,年龄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不断向上、不断进取的心,聪明的人都会运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人,还需要做好风险评估,三人行,必有我师,多请教多学习,学无止境!您的关注与点赞,是观察号最大的收获和感动,也是观察号进步最大的动力!
一直以来大众的视野更多的将大学生作为考研学生的主体,更多的是在讨论大学生考研的价值以及大学生考研的原因等,然而在每年的考研中还有一部分年龄比较大,已经成家立业的老学和老学姐也在积极的备战考研。他们之所以会在工作几年后再度选择考研,必定有他们的理由。今年32岁了,考研晚不晚?还有必要读研吗?硕士导师:有何不可?这不今天我的导师和我说,他朋友的女儿已经32岁了,但还想考研,想拿一个硕士学历,于是咨询其是否有必要?还有就是年龄算不算有点晚。当然导师最后的建议肯定是鼓励她报考硕士研究生,毕竟读研的学生中有很多是这样的。确实,在读研期间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其中就包括你会看到很多年龄很大的学生和你在同一个教师上课,或者是和你在同一个实验室做实验,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多亿对于即将踏入研究生生活的你,要做好准备。那么32岁决定考研,真的不晚吗?答案当然是不晚了,我们都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年龄绝对不是影响你考研的一个障碍,况且在很多高校中你随处可见一些带着孩子在读研的学生。或许我们可能会觉得,年龄已经不再是读研的年龄了,有的甚至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自己的年龄而在学校里待着,然而事实是在高校的研究生教学中,你完全不会感受到因为年龄的差异而给你带来一些不好的待遇,或者是不同的看法,更多的反而是有很多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会向你讨教很多的生活经验等等。那么这个年龄还有必要读研吗?相信所有会在这个年龄段读研的学长或者是学姐一定会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正是因为这样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了我们依然决定考研。尤其是在工作中,随着工作时间的不断增加,随着对自己工作岗位的进一步认识,更加的明了读研对于自己未来的质押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辅导作用时,那么考研已经成为了不得不选的一个选项。因此,只要生活和工作需要读研来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时,那或许读研是你的不二选择。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我想更多的人还是会建议你选择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竟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的适合你当前的状况,既能兼顾学习,又能兼顾工作,两者互不耽误。总之,如果你有读研的想法,或者是工作需要硕士学历获得更大的发展时,那么就可以果断的选择考研,因为这不存在着晚与不晚的问题,同时也不要担心年龄问题会给你带来的各种困扰。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教育故事,它的主人公目前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著名文化学者,他曾经求学的故事却非常曲折,也很神奇。他曾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错过了清华大学,最后没能读上大学,然而神奇的是33岁时直接从高中生考上了研究生。是谁有这么神奇的经历?他就是河南大学文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很多人认识王立群,是从央视文化类节目《百家讲坛》开始的,王立群是《百家讲坛》上的常青树,一直在这个节目上当了十来年的嘉宾,由于他渊博的知识,通过他的讲解,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良多。他也因《百家讲坛》这个节目闻名全国。很多人只看到了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的王立群,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曲折的求学经历呢?今天就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神奇的求学经历王立群是1945年出生,1965年刚20岁的王立群参加了高考,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于是报考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原本想当一名工程师。然而,当时由于政审原因,他没能如愿进入清华大学,最后错失了去清华大学上学的机会。没办法,他只能在开封当上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这个小学代课老师一当就是7年,在这7年里,由于学校缺老师,王立群教过各种课程,甚至包括书法和音乐这类课程,之后他又去中学教了7年书。好不容易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已经32岁的王立群雄心壮志地准备再报考一次。没想到,当年已经32岁的王立群不符合高考报名要求,因为当年规定超过30岁的学生参加高考只能是“老三届”,王立群没办法又只能放弃。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王立群一咬牙,决定直接报考研究生。为了稳妥起见,王立群决定就近报考位于开封市的河南大学文学院。但对于王立群来说,难度仍然极大,一是他没上过大学,很多课程都没学过。二是连复习的资料都没有,很多课程已经丢了十几年了。然而,王立群还是凭借坚韧的韧劲,最终考上了河南大学文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上河南大学研究生,成了王立群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毕业后,王立群留校任教,从讲师一步步成长为教授。从王立群的求学经历来看,还是充满了神奇色彩,特别是从高中生直升研究生,这很多人想都不敢想象的事,在王立群身上发生了。二、逐步成长为国学大师王立群人生第二个重要转折点,那就是登上了《百家讲坛》这个大舞台。王立群是从2005年开始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凭借讲解一本《史记》红遍了大江南北。精通历史是王立群身上的一个标签,王立群身上另一个重要的标签,那就是精通古诗词。王立群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到第五季的特邀点评嘉宾,他在诗词大会上的精彩点评,再次让人眼睛一亮。很多中小学生看完王立群老师的精彩点评,开始爱上了古诗词。王立群老师品读经典古诗词绝对有他的特点,经常佳句频出。我们举几个他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精彩点评:王立群在点评杜甫的《望岳》时说,他说总会想到两个成语“钟灵毓秀”和“登峰造极”。杜甫年轻时就立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对青年人很有教育意义。在点评宋之问的《渡汉江》中的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时指出,很多人其实对这句诗有误解,并不是有些人想的是离家越近,内心越容易激动而恐慌。真实情况是因任教自己曾经有过不光彩的事,怕家人受牵连。王立群的点评既犀利又能让人学到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他将自己对经典的古诗词研究编著成三本经典的课外读物《人间烟火皆是诗》《赏词如月》《赏词如风》。仅仅从书名上就感受到了一股独有的气质。《人间烟火皆是诗》这本书将目光锁定在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宋诗上,由于大家都是熟读唐诗,对宋诗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知识的缺陷,拓展大家对古诗词的知识面。在这本书里,王立群从宋诗的世俗性、哲理性、趣味性和文化性全面深入地解释了宋诗的地位和风格,既是一本读宋诗的入门读物,又可从中领会到宋诗与唐诗殊途同归又截然不同的魅力所在。《赏词如风》《赏词如月》这2本书精选了从唐朝、五代至宋朝名家名篇共35首,包括李白、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名家,王立群从词人生平故事与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出发,以史读人,以情悟感。可以让孩子在读诗赏词的同时,了解每段历史知识,为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打下基础。王立群这三本经典的品读古诗词,是他深厚文学功底的集大成。如果你们喜欢王立群在中国古诗词大会上的表现,想让自己的孩子提高古诗词的修养,强烈推荐阅读王立群的这套经典国学著作。有兴趣的朋友,直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这3本书,目前正在搞活动,价格实惠非常划算。对于王立群教授神奇的求学经历,以及他在《百家讲坛》和诗词大会的表现,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交流。
30岁 我决定考研很多人爱问诸如题目所写类似的问题,就像会有人问“30岁了还不结婚,不着急吗?”一个道理,虽然很无聊,但也确实是很多人实实在在的困惑。既然如此,那就简单罗列一下我们能想到的答案,一是丢人,二是不丢人。然后再联想一下可能出现的原因,说“丢人”的人们可能会认为30岁了再回去校园里,当你和一群20几岁的小弟弟小妹妹坐在同一个教室时,会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吧,毕竟同班同学很难不用异样的眼光看你,你也很难做到真正像“学生”一样从容;相反,觉得“不丢人”的自然是当代社会那一套“为了追求经济独立,追求人生价值而进行的自我投资”等等原因,俗套到每个人都不难想象到。其实,说到底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根本没有丢人与否的说法。但有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会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像这个社会人人追求个性、前卫和与众不同,以至于仿佛一有疑问出现,我们就喜欢不自觉地“逆向思维”或者“故意与世界为敌”,来衬托自己的独特,并以此为荣,但这真的是你内心所想吗?我们都该问问自己,真的没有被舆论中的大多数人绑架吗?判断一件事情有无意义,那是只有做完了,才能判断的,你一直不做,那肯定没意义;同理,“很丢人吗”,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明你想去尝试又不敢,一直在踌躇,然而徘徊有用吗?那是只有你去考过,上过研究生才知道啊!说到“亲自体验”,让我想起了近一年来总是因为说话、护夫或者脑回路上热搜的朱丹,最近一次被观众热议是在《做家务的男人》节目中,嘉宾们在讨论家庭夫妻关系的时候,说到妻子坐月子期间丈夫的表现,她表达的大概意思是:“我坐月子期间周先生亲自为我做过一次饭,那时我特别感动,还站在门口偷偷拍他的背影”说的时候一脸感动与自豪,本来到这儿还算是好男人好剧本。但之后她继续说“我觉得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很多男人在妻子月子期间连家都回不去,哪还会做饭什么的……”旁边的李诞耿直且直戳人心的说了句“丹姐,咱好歹也是一线主持人,能不能比点好的人家?”热搜之后有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有人说“她觉得幸福就够了,别人没必要评价”,是的,假如她真的觉得幸福,那别人是没必要评价太多,但是,要命就要在你可以从历期节目里,看到她的“不自知”。看到魏爸爸勤做家务,调节家庭气氛,魏妈妈很开心的时候,她会流露出一丝羡慕,听到傅首尔那些政治正确的家庭宣言的时候,她甚至会惊讶于别人家的女主人地位之高;特别是看到袁弘放下所有“姿态”宠妻,又是下厨又是甜言蜜语,又是费尽心思准备生日礼物的时候,她会由衷感叹,不吝自己的羡慕眼神……你会发现,李诞说的那些“卑微”、“幻觉”说的很正确,那是朱丹自以为是的“幸福”,活在象牙塔里的幸福,它是在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以及亲自体验过被宠爱的感觉时,你的错觉。你看,她深切感受到了别人家的幸福,瞬间就落寞了不是吗?(图片来自网络)再回到30岁考研这个话题,那些说丢人的人,倘若你只满足30岁这个条件,而又没真正考过研,那你凭什么说丢人?同理,你连30岁都不满足,就鼓励别人去考研,说不丢人的人,又是何居心?难不成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说到底,任何纠结的事情还是需要亲身经历才好提建议的,或者提出的建议才更具有建设性。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30岁考研人的故事吧~@奇妙能力完:2017年6月开始准备,33岁,2017年12月参加全日制考研,2月3号出初试成绩,排名第15,3月27.28.29参加复试,最后复试总成绩第九。我是当年贪玩的,上的西安的大专,然后西北大学的自考本科。如果你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也许会有一段朋友不理解,孤孤单单的旅程,但是相信我,在备战的过程中,你总会结识几个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不论年龄。所以,你才30岁,还有好多可以做的事情,一点儿都不晚的。@平常心:我本科在北京某211高校,本来都可以争取保研资格,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行,就没有继续读研,去了某规划院做科研助理。工作了10年,期间结婚生子,柴米油盐,后在32岁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辞职,一边带孩子一边复习,读了全日制研究生。2012年硕士毕业,去了某房企做投资分析,赶上房地产大热的风口,起薪是月薪14000。6年过去了,现在月薪已经是35000左右。至于大龄考研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大龄考研一定要满足两点条件,一是坚决的执行力和勇气,二是清晰的职业规划。如果左顾右盼,或是只是为了逃避现在不满意的工作而跟风读研,那么不建议考。@傅傅得正:10年本科毕业,目前马上研二。做基建,当时辞职考研,本打算跨专业考金融,发现本科没积累,于是考回曾经专业。三十而立的时候背着书包跟90后一起自习学的还没他们好,看着曾经同学空间秀孩子照片,我默默的继续看书学习……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值得每个人深思,但有一点,趁年轻可劲儿造!否则当你失去对努力能改变命运的信仰时,会真不知生活何以继续!所以,30岁考研,真的丢人吗?或者,20岁的你若看到同班30岁的大龄同学,会投去异样的眼光吗?
32岁的你如果已经是硕士毕业,还会再次参加高考重新读大学读研究生,再读8年,然后硕士毕业吗?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这样做,毕竟时间成本太高了。32岁重新高考,40岁硕士毕业,选择一条“冷门”专业的路……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成年人的最佳决定。但是,世道上很多人不会去做的事情,总是有人会去完成。湖北武汉一个叫程传坤的小伙子,今年32岁的他收到了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5+3一体化)专业本硕连读,也就是说,还要再读8年,硕士毕业。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这个举动,为了这个中医专业,有必要再花8年的时间吗?其实,这背后有一个很让人动容的原因。一、他说,我终于理解父亲的心愿程传坤在当年高考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更容易就业的专业——材料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完之后,就又继续研读材料加工工程,接着硕士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到这里,按理来说,这种生活也算得上是安稳了。可是程传坤却选择重新高考,继续学习中医学专业。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为了找程式正骨术第10代传承人,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去。他的父亲程声旗是“程式正骨术”的第9代传承人,一直想让儿子学医,将来好继承自己的衣钵。那个时候,在父亲看来很重要的正骨术,程传坤看来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想着我可以选择更容易就业的专业来攻读。但是,随着程传坤对父亲医术的了解越来越多,看到了“程式正骨术”的价值所在,不仅能救治病人,还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担责任,让他理解了父亲的心愿。程传坤便辞职从医,打好中医基础,继承程式正骨术。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算经济账”8年的时候,一心学习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打好中医基础,传承程式正骨术。很多人说这不划算,这就是在“赔钱”读书,不仅是经济上的钱,还有这8年的黄金时间成本。但是程传坤却不以为然,说道:“传承非遗文化不能仅算经济账,我觉得这也是我人生航向的一次调整,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父亲也非常支持他,“让儿子当传承人,就是希望能把“程式正骨术”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群众。”其实,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找不到传承人,而面临正在消失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算“经济账”,那它们的价值也是无可估量。听过一句话:一个老的民间艺人去世,就毁了一个博物馆。可见,老艺人对于“非遗”意义重大,不仅是把“非遗”活态传承下来,也是让“非遗”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因此,找下一代传承人就变得至关重要。三、除了传承,还能做什么?高考结束等待录取的时间中,程传坤就在父亲的诊所里面观摩学习。被问到毕业后的去向,程传坤说道:“传承“程式正骨术”并不意味着要待在父亲身边,我更愿意去一家大中型医院就业。”这不仅仅是把正骨术传承下来,还要“走出去”,向更多的人进行授课和开讲座。程传坤的这一担当,不仅是让“程式正骨术”继续活态传承,也是让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更多的保留性。他的行为已经不是可以用时间成本和经济账目去计量的,他的这次人生选择方向,自有他的意义所在。沈博爱在《蹉跎坡旧事》中说道,我只能把祖辈童年的玩具和玩法做个粗略的分类和注释,使孩子们知道祖辈们的童年是原始的,是落后的,但也是自然的,自由的,或许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类的。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终究会有一个人去摆渡的。我是鲸鹿酱,一个专注冷暖的情感作者,关注我,知你冷暖。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工作5年,张帆见过背着吸奶器来上课的妈妈;为两岁女儿规划升学路径的父亲——他相中的私立小学要求“孩子父母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圆大学梦的外贸公司老板;渴望重回职场的家庭主妇,还有试图改变学历背景、学习新知的职场人。5年里,张帆公司的年营业额从90万元增长近10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377万人。她给学生们的“画像”是:35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家,职业多样,百分之七八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成年人生活的苦,你躺在床上它就来了。但学习上要吃的苦,是自找的。”张帆坦言,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群逆行的大龄考研人,但“甭管抱着什么目的考研,至少是求变求进步的一群人”。逃避?在一个互联网问答社区网站,一条“大多数的读研行为都是对现实的逃避”的留言获很高点赞数。33岁的研二学生陈源远说自己不是。考研前,陈源远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年薪20万元出头。一次人事调整后,他觉得“团队氛围没有以前好了”,大家从干劲十足变得懒散,“那种能力快速提升感”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他越想越迷茫。工作了8年,陈源远和妻子积累了一些“家底”,房贷还得差不多了,儿子只有1岁多,还没到大把花钱的时候。父母反对他考研,周围的人好像没有特别赞同的。他们劝他:你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吗?即便考研成功,你毕业之后选什么样的工作?会比之前的更好吗?而且还不一定考得上。陈源远也明白,在自己所在的单位,研究生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入职后与本科生薪资相差不大,好多岗位考虑年轻化,有研究生学历反而成了劣势。他最在乎妻子的意见。妻子没有特别反对,她担心的是“风险系数”过高,万一考不上咋办?和他同年本科毕业的郭婷也决定去考研。郭婷在一家城市美术馆工作,工作第9年,单位提出了职工“提升计划”,鼓励职工接受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回原单位,不涉及升职,但对发展也算有益。”早几年进单位的同事,大多是本科毕业。但像她一样报名考研的屈指可数。郭婷明白,自己的工作经历可以弥补学历上的短板,职业发展并不受限。“如果研究生学历不是刚需的话,大家就更没有想法了。毕竟生活中抓住中年人、需要他们的地方太多了。”郭婷只在父母面前“模糊地提了一句”考研的事。父母更关心她何时恋爱结婚,有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张帆的学生大部分都在35岁左右,是“典型的中年人考研聚集区”。她坦言是因为公司专注的是管理类硕士联考,比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等。其中会计硕士被称为近年来考研“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管理类硕士联考笔试难度是考研专业里面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周末上课,无须脱产。”张帆介绍道,一所高校的MBA学费从5年前的十几万元涨到如今的近30万元,“比当地房价涨幅大多了。”在她看来,与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应届生比,这群从职场逆行回学校的人各怀心事。人生上升阶段的中年人考研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比如工作上没有得到该有的职位或待遇,想拿到一个更好的学历去跳槽换工作,做个职业经理人或是创业等。还有一部分考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为了“进入某个圈子”,考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导师选谁都是确定好的。还有“电视剧剧情重现”——父亲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来考研,因为学校要求“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算好了时间,女儿现在两岁,他用1年时间考上,3年时间毕业,不耽误女儿入学。本科毕业9年,陈源远很难通过亲近的朋友、上下级同学搜集考研需要的信息。他加了一些考研微信群,尽管有“二战”“三战”的群友,但他仍是年龄较大的那一小撮人,“比大龄还年长一段”。考前5个月,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周一到周六在市图书馆复习,周日同图书馆一起“闭馆”休息。压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研,生活压力、中年危机会在备考过程中爆发出来。“矛盾集中的一个点是时间的分配。他们有生活、有家庭、有老有小有工作,他们要面临出差加班,少有的闲暇时间刚休息下来,就要去面对怎么给家庭和自己的追求分配时间。”张帆的学生里不乏孕妈或哺乳期的妈妈,有的在备考期间一次孩子都没抱过。也有学员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从晚上10点学习到凌晨3点,然后早晨7点起床,送孩子去上学。一名从职场返回学校读研又读了博的人,坦承自己最烦过年回家。老家的人谈到他会摇摇头,怎么工作好好的又上学去了?他不接话,也觉得解释不清。张帆常拿来给学员打气的例子是,一位在外企做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的女性,连续考了3年,其间生了二孩,出成绩的时候,她正抱着快两岁的小女儿。还有一位在临考前一个月得了中耳炎,已经听不见了,边输液边背单词打卡,他每天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交过3万元的培训费,也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放弃了。放弃的理由相似度很高,“无非是我太忙了;我身体不好;我要生孩子;我家里人身体不好”。有学员告诉张帆,“作决定之前都很纠结,一旦作了决定就很轻松,包括放弃”。杨云是那批走进考场、没有放弃的人。与张帆的学生不同,决定考研时她25岁,本科学的法语,工作近3年。她大部分时间跟进公司在海外的项目,从商业谈判直至项目落地。她形容自己是很有“狼性”的一个人,有野心,做事干脆利落。她的选择围绕着对未来的规划:因为要和男朋友结束异地恋,所以她放弃海外的工作回国;因为想要换一份稳定、能顾家的工作,所以她顺着自己中学时的爱好,决定跨专业考历史学的研究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做教师。杨云干脆辞职专心备考。没多久,她经历了男友出轨、分手,多年的感情潦草收场。考研的直接原因消失了,但她仍决定坚持下去,“为了自己,至少是一种知识上的提升”。为了调整状态,杨云追缴了一笔学费,转到封闭式管理的考研班学习,住特别潮湿、墙皮都掉下来的6人间。她在考研班“禁足”5个月,直到考研前几天。“虽然那时感情状态是糟糕的,但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书也能看懂了,单词也背得快了。”杨云说,“我不会说考研改变了我什么,但就当时的状态来说,它可能是挽救了我。”她粗略算了考研成本,光报班、买复习资料,花出去的钱超过10万元,自己工作攒下来的钱“折腾”没了。他们比应届生要考虑更多“成本”、特别是钱上的事。一名已经读博士三年级的考生,至今仍懊悔考研时“没花那450元”。决定辞职考研时,他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考不上就再不考了”。考研网站上通常会放出一批免费资料做“诱饵”,再让用户为“秘籍”掏腰包。他判断确实有价值的资料需要450元,他没舍得花钱,相信自己也能看书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出一个题库来。但最终,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弯路。他觉得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与这些或多或少有点关系。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工作到第六年,柯佳也决定去考研。读研究生的想法她一直都有,“因为在大城市工作时受到了学历歧视”。像大部分考研经验帖介绍的,她在4月开始辞职备考。为了有一点收入,她兼职做线上的社群运营。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一个特别明显的进步就是我完全能坐下来,可以看很长时间的书了”。为了摆脱手机依赖,她下载了一个声称“有超过600万付费用户的专注神器”——用户每专注一定时长,App的界面上就会长出一棵树,如果中途分心使用手机,成长中的小树就会枯死。她通过点评软件找付费自习室,包下里面的一个座位,每月600元。书桌间靠隔板隔开,有插座和柜子。柯佳每天早上7点多出家门,晚上11点多回到家。据她观察,周围像她一样考研的人不多,考公务员、考各种资格证的人占了大多数。两个月后,复习进度追上了,她觉得身体吃不消。她回到家里复习。她报辅导班花了近6000元,主要是视频课程。像大部分考研学生一样,她在二手书网站淘资料,关注很多定期发放免费考研资源的公众号,“因为大家都很穷”。在若干个研友群里,除了互相分享资源,大家也会偶尔晒心情,复习进度落后了、跟男朋友吵架了之类的也不少。群里大多是在校学生或者“二战”考研的。柯佳的“一战”以失败告终。她结束全职备考的状态,在一家心理咨询室找了工作,边工作边复习,“直到考上为止”。她和丈夫也要考虑经济压力。决定考研后,她选择工作的收入变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这对90后夫妻偶尔抱着手机看城市里的楼盘,“起初关注的是哪些地方我们可能买得起,后来我们发现,再也买不起了”。心理咨询室里的几名助理也在准备考研,他们组成了考研互助组。他们约定,每天早晨9点之前交当日复习计划,晚上睡前交总结。“从报名到进了考场,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郭婷自嘲道,“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卷子写满,别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丢人了。”郭婷英语成绩没过线,落榜了。单位的“提升计划”每年都在变化,但她仍要继续考下去。她换了一所报考学校,选了与本科不同的专业,结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她想学到更多知识,享受知识输入的“愉悦过程”。张帆时不时地给学生“泼冷水”,“读研后可能希望有一些飞跃,但是绝对不可能说,读研以后就可以鸟枪换炮、咸鱼翻生了,可能性不是很高”。陈源远坦言,自己“一直对研究生生活没有太多想象”。他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读了两年的研究生,就会得到知识的迭代,得到很大的成长。张帆带过的一个学员,名校毕业,结婚生子前在职场非常拼。怀孕5个月的时候,为了工作,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到一半停在紧急车道先吐,吐完了接着开。生了两个孩子后,她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有时丈夫回家后,她第一句话要问的是,你妈今天白天说那句话什么意思?“她就对自己特别失望,你知道吧。”张帆说,“她觉得自己从一个职业女性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再去读书,其实是把她从一个状态里拖出来了。”在她看来,女性从重回学校这件事中的获益更明显。杨云准备着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料。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心仪学校的历史系。被录取后,杨云打电话告诉家人,也告诉了本科的专业导师。导师约她到国家图书馆,“既然有这么珍贵的机会再学习,一定要好好珍惜,再把法语捡起来,它可能是你将来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做硕士论文用的都是法语材料。”杨云调侃道,“本科专业没有丢,现在学历史了,反而挺喜欢法语了。”法语课曾让她崩溃,每天上午四节法语课,每周测验,不排名,老师按成绩高低发卷子。“人都是要脸的”,大一第一个学期,她甚至天天想着退学回家重新高考。现在,她经常给本科老师发60秒语音,读法语课文,也在申请读博。回望这段经历,杨云觉得考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知识沙漠,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知识的那片森林经营出来。她说:“低端玩家是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应受访者要求,受访者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近热播的《主持人大赛》,被网友们称赞为“神仙打架”现场。从参赛选手,到主持人、评委,再到评审团,可以说都是足够专业和极具影响力的“大咖”。但就是在这样优秀的团队里,身为评审团一员的敬一丹却因为铁面无私的打分,人送外号“搅局者”。她的评分看似“不近人情”,但心中自有一杆秤。除开颜值,背景等因素,她只关注选手的主持专业能力。在遇到自己欣赏的选手,她会毫不吝啬地微笑鼓励,发挥出彩的时候会不由地点头称赞。在选手表现失误的地方,她也能用三言两语便直击痛点,点明问题。她只用事实说话,经常在评分中打出了全场最低分。但就是这样的“苛刻”,让观众感受到了节目的真诚和专业。她从不严厉批评,却用她温和的话语,将比赛“搅”成了更清明的样子。敬一丹的气质像水,温和却带着力量。年已64岁的她,展现出来的却是“不老”的优雅。01 信言不美,掷地却有声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国传媒大学任教的敬一丹,选择了离开。从一名记者开始,她走向了中央电视台,在这过程慢慢学会了当好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1993年,以她名字命名开办的《一丹话题》正式亮相。对于敬一丹来说,这个只有一岁生命的节目,就像自己的孩子。由于节目开播的时候,正好处在社会转型期。敬一丹把节目的关注点,放在了愈演愈烈的社会道德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上。她在节目里可以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找自己有感觉的话题。但这还不够。“小作坊”式的工作方式,让她总是忙个不停,很难静下心去思考和学习。恰好在这个时候,赶上了《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这是一档能够在每天的黄金时间里播出的舆论监督节目。这对于敬一丹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1995年,敬一丹加入了《焦点访谈》,并且一待就是二十年,成了备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之一。在她的《声音》一书里,收编了许多观众寄来的信。信里记载了各种不平、冤屈。而在这沉重的背后,是对敬一丹的信任。敬一丹说,“其实最终人们选择的,就是真诚吧”。敬一丹的主持总是像水一般温和,她不喜欢加大语言的力量去夸大事实,在她的话里很少出现“所有”、“一切”等大词,或者是“必须”、“应该”等要求。信言不美,她不追求华丽和夸张的语言。话里留有余地,却总能切中要害,这是敬一丹作为一名主持人谨守的标准。02 善者不辩,用行动来说话 敬一丹的善良和温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在一次采访山岗里的贫困儿童时,原计划是要采访一名亲眼目睹父亲死于矿难的孩子。亲口诉说的感染力,能成为节目里最大的“泪点”,让屏幕外的观众感到揪心的刺痛感。但敬一丹看着孩子怯怯的样子,最后选择了采访孩子的叔叔。因为她实在不忍心通过回忆再次伤害这个孩子。节目需要痛感,但不是靠揭开孩子的伤疤来获得,这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太过残忍。语言的力量,在行动面前总有些薄弱。敬一丹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公益。她与女儿一起到贫困地区支教;参加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亲赴贫困地区,为了脱贫攻坚而奔走。在她的书里,描述了很多因为贫困、病痛而苦苦挣扎的“弱者”。为他们发言,放大他们的声音,是敬一丹的自觉。即使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她也是最温暖的“敬大姐”。有了烦心事可以找她诉说,有难以解决的事情也可以找她支招。白岩松曾说,“我们所有人在大姐这儿得到的全是好处,没有在敬大姐这儿得到过压力或是负面的情绪。”担任了许多期《感动中国》节目的主持人,敬一丹愈发理解了上善若水的意义。它会浸润到人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里。03 知者不博,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敬一丹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1979年,大学毕业的敬一丹踏上了工作之路,成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播音员。但工作顺遂的她,却仍然想继续学习深造。1980年,25岁的敬一丹第一次踏上了考研之路,最后失败而归。在当时国内研究生还很是稀缺,入学的要求很高。她自知文化底子薄,且从未学过英语都是自己的弱点。她只好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备考,第二年继续参加考研。但结局很遗憾,还是失败了。在她茫然的时候,母亲一句话唤醒了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1983年,她终于在第三年考研成功。而母亲的这句话影响了她一生。她在33岁时才进入电视台,从头开始学习记者和主持人之道。40岁的时候,才遇到自己想要的舆论监督节目。退休之后,她开始接触新媒体,开创了自己的公众号。《东方时空》创办人孙玉胜曾评价敬一丹的职业历程:记者——名记者——主持人——名主持人。这样的一条路,也是敬一丹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敬一丹25岁开始考研,用了3年时间,28才考上,33岁才进入央视,40岁做《焦点访谈》,退休后又开始做公众号。细看敬一丹这一路走来,没有特别被命运和机遇眷顾,每一步看似都比别人迟一点,但她却走得扎扎实实。知者不博,敬一丹在学习上总是有一种紧迫感,也从不认为自己有多博学,而是一直走在求知的路上。白岩松在评价敬一丹时,曾提到了《道德经》里的八个字,“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正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而在如水的温和之中,却又隐藏力量。不管是对人,对己,还是对待职业,敬一丹都将这样一种自然状态深深刻在了自己的行动中。这种生活哲学,最终演变成了她独特的优雅气质。她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对于年龄和性别其实总有一种迟钝感。身体或许在变老,但她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慢慢积淀。若有优雅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04 在时间长河中,如何沉淀出属于自己的特质?首先,知止知足,造就高级的分寸感。老子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而知止知足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分寸感。在敬一丹优雅温和的背后,是她对自己语言和行动的克制。一开始她的克制源自于谨慎和不安。敬一丹回忆起1968年11月25日那一天,父母在接受改造,而家里正被搜查。她无助地四处寻求帮助,想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那一天她仿佛一下子成长。因为不安,她总担心过分的索取会让自己变得骄纵,一旦失去了任性的资格,便再难以适应从前的生活。所以她学会了克制和收敛。初级的分寸感来自于谨慎的克制,而高级的分寸感则源于知足知止。当敬一丹在成长中逐渐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克制已经变成了她的习惯,她学会了从分寸感中体会平淡的满足。有人说,敬一丹最大的优点和缺点都在于她的知足和克制。因为知足,所以她活得从容。也因为满足于现状,使她很难做出大的突破。但是比起做一名挑战者,敬一丹更愿意做一名观察和体验者。看似自我拘束,实则是在风险中稳妥前行。踏实,而沉稳。其次,有底气的温柔,自带力量。“舆论监督节目带来痛感,锋芒毕露的人带来的是刺痛,而我带来的是隐痛”。敬一丹开始主持《焦点访谈》的时候,曾被质疑过于温和。但对于敬一丹而言,“痛”虽然被藏在了“隐”之后,却也是真实存在。因为性格里的温和,使她很难做一把锋芒毕露的刀,直指生活里的阴暗面。但她却选择了利用温柔自身的力量,去影响消极。她用温和的语气,在节目里剖析假冒伪劣产品,揭露坑蒙拐骗真相,为弱者放大声音。即使面对监狱里的少年,她问出的第一句话是 “你这扣子怎么是红线缝的呀?”, 就像个温和的大姐。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刺伤,而是用自身的温暖,去尽力做一些改变。有些温柔,是外衣。而内在的本质是力量,是信念。学会以柔克刚,在于将自己的身段放低,更重要的是找到心里的支撑。而正义感和生而善良,正是敬一丹温柔的底气。最后,顺其自然,在努力之后。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敬一丹总是保持着不急不躁的样子。因为她知道,只要方向正确,就不必着急于到达终点。她在采访里说过,“大方向判断准了,就顺应,跟随别人做点有缘遇到的事。”国学大师林语堂曾在《人生不过如此》里提到,“因为无能为力,所以顺其自然”。很多人理解成了放弃努力的消极意思。但其实努力在前,顺其自然在后。敬一丹在淡然的人生观外,一直有着持续的行动力。经历过三次考研,也经历过从零开始的主持人蜕变之路。但在这样的过程里,她对年龄和时间总是保持着迟钝感。她在过程中拼尽全力,在面对结果时顺其自然。而这么长的行程中,所遇见的所经历的,都成了她的缘分。敬一丹似水的人生里,总是在克制中感悟满足,在温柔中深藏力量,在顺应之前先拼尽全力。看似矛盾,却将矛盾的两面包容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平衡。正是这种平衡,造就了她的忽略了岁月的优雅。
来源:新华网原标题:大龄考研人:学习上要吃的苦,全是自找的? 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工作5年,张帆见过背着吸奶器来上课的妈妈;为两岁女儿规划升学路径的父亲——他相中的私立小学要求“孩子父母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圆大学梦的外贸公司老板;渴望重回职场的家庭主妇,还有试图改变学历背景、学习新知的职场人。5年里,张帆公司的年营业额从90万元增长近10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377万人。她给学生们的“画像”是:35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家,职业多样,百分之七八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成年人生活的苦,你躺在床上它就来了。但学习上要吃的苦,是自找的。”张帆坦言,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群逆行的大龄考研人,但“甭管抱着什么目的考研,至少是求变求进步的一群人”。逃避?在一个互联网问答社区网站,一条“大多数的读研行为都是对现实的逃避”的留言获很高点赞数。33岁的研二学生陈源远说自己不是。考研前,陈源远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年薪20万元出头。一次人事调整后,他觉得“团队氛围没有以前好了”,大家从干劲十足变得懒散,“那种能力快速提升感”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他越想越迷茫。工作了8年,陈源远和妻子积累了一些“家底”,房贷还得差不多了,儿子只有1岁多,还没到大把花钱的时候。父母反对他考研,周围的人好像没有特别赞同的。他们劝他:你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吗?即便考研成功,你毕业之后选什么样的工作?会比之前的更好吗?而且还不一定考得上。陈源远也明白,在自己所在的单位,研究生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入职后与本科生薪资相差不大,好多岗位考虑年轻化,有研究生学历反而成了劣势。他最在乎妻子的意见。妻子没有特别反对,她担心的是“风险系数”过高,万一考不上咋办?和他同年本科毕业的郭婷也决定去考研。郭婷在一家城市美术馆工作,工作第9年,单位提出了职工“提升计划”,鼓励职工接受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回原单位,不涉及升职,但对发展也算有益。”早几年进单位的同事,大多是本科毕业。但像她一样报名考研的屈指可数。郭婷明白,自己的工作经历可以弥补学历上的短板,职业发展并不受限。“如果研究生学历不是刚需的话,大家就更没有想法了。毕竟生活中抓住中年人、需要他们的地方太多了。”郭婷只在父母面前“模糊地提了一句”考研的事。父母更关心她何时恋爱结婚,有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张帆的学生大部分都在35岁左右,是“典型的中年人考研聚集区”。她坦言是因为公司专注的是管理类硕士联考,比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等。其中会计硕士被称为近年来考研“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管理类硕士联考笔试难度是考研专业里面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周末上课,无须脱产。”张帆介绍道,一所高校的MBA学费从5年前的十几万元涨到如今的近30万元,“比当地房价涨幅大多了。”在她看来,与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应届生比,这群从职场逆行回学校的人各怀心事。人生上升阶段的中年人考研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比如工作上没有得到该有的职位或待遇,想拿到一个更好的学历去跳槽换工作,做个职业经理人或是创业等。还有一部分考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为了“进入某个圈子”,考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导师选谁都是确定好的。还有“电视剧剧情重现”——父亲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来考研,因为学校要求“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算好了时间,女儿现在两岁,他用1年时间考上,3年时间毕业,不耽误女儿入学。本科毕业9年,陈源远很难通过亲近的朋友、上下级同学搜集考研需要的信息。他加了一些考研微信群,尽管有“二战”“三战”的群友,但他仍是年龄较大的那一小撮人,“比大龄还年长一段”。考前5个月,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周一到周六在市图书馆复习,周日同图书馆一起“闭馆”休息。压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研,生活压力、中年危机会在备考过程中爆发出来。“矛盾集中的一个点是时间的分配。他们有生活、有家庭、有老有小有工作,他们要面临出差加班,少有的闲暇时间刚休息下来,就要去面对怎么给家庭和自己的追求分配时间。”张帆的学生里不乏孕妈或哺乳期的妈妈,有的在备考期间一次孩子都没抱过。也有学员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从晚上10点学习到凌晨3点,然后早晨7点起床,送孩子去上学。一名从职场返回学校读研又读了博的人,坦承自己最烦过年回家。老家的人谈到他会摇摇头,怎么工作好好的又上学去了?他不接话,也觉得解释不清。张帆常拿来给学员打气的例子是,一位在外企做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的女性,连续考了3年,其间生了二孩,出成绩的时候,她正抱着快两岁的小女儿。还有一位在临考前一个月得了中耳炎,已经听不见了,边输液边背单词打卡,他每天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交过3万元的培训费,也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放弃了。放弃的理由相似度很高,“无非是我太忙了;我身体不好;我要生孩子;我家里人身体不好”。有学员告诉张帆,“作决定之前都很纠结,一旦作了决定就很轻松,包括放弃”。杨云是那批走进考场、没有放弃的人。与张帆的学生不同,决定考研时她25岁,本科学的法语,工作近3年。她大部分时间跟进公司在海外的项目,从商业谈判直至项目落地。她形容自己是很有“狼性”的一个人,有野心,做事干脆利落。她的选择围绕着对未来的规划:因为要和男朋友结束异地恋,所以她放弃海外的工作回国;因为想要换一份稳定、能顾家的工作,所以她顺着自己中学时的爱好,决定跨专业考历史学的研究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做教师。杨云干脆辞职专心备考。没多久,她经历了男友出轨、分手,多年的感情潦草收场。考研的直接原因消失了,但她仍决定坚持下去,“为了自己,至少是一种知识上的提升”。为了调整状态,杨云追缴了一笔学费,转到封闭式管理的考研班学习,住特别潮湿、墙皮都掉下来的6人间。她在考研班“禁足”5个月,直到考研前几天。“虽然那时感情状态是糟糕的,但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书也能看懂了,单词也背得快了。”杨云说,“我不会说考研改变了我什么,但就当时的状态来说,它可能是挽救了我。”她粗略算了考研成本,光报班、买复习资料,花出去的钱超过10万元,自己工作攒下来的钱“折腾”没了。他们比应届生要考虑更多“成本”、特别是钱上的事。一名已经读博士三年级的考生,至今仍懊悔考研时“没花那450元”。决定辞职考研时,他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考不上就再不考了”。考研网站上通常会放出一批免费资料做“诱饵”,再让用户为“秘籍”掏腰包。他判断确实有价值的资料需要450元,他没舍得花钱,相信自己也能看书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出一个题库来。但最终,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弯路。他觉得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与这些或多或少有点关系。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工作到第六年,柯佳也决定去考研。读研究生的想法她一直都有,“因为在大城市工作时受到了学历歧视”。像大部分考研经验帖介绍的,她在4月开始辞职备考。为了有一点收入,她兼职做线上的社群运营。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一个特别明显的进步就是我完全能坐下来,可以看很长时间的书了”。为了摆脱手机依赖,她下载了一个声称“有超过600万付费用户的专注神器”——用户每专注一定时长,App的界面上就会长出一棵树,如果中途分心使用手机,成长中的小树就会枯死。她通过点评软件找付费自习室,包下里面的一个座位,每月600元。书桌间靠隔板隔开,有插座和柜子。柯佳每天早上7点多出家门,晚上11点多回到家。据她观察,周围像她一样考研的人不多,考公务员、考各种资格证的人占了大多数。两个月后,复习进度追上了,她觉得身体吃不消。她回到家里复习。她报辅导班花了近6000元,主要是视频课程。像大部分考研学生一样,她在二手书网站淘资料,关注很多定期发放免费考研资源的公众号,“因为大家都很穷”。在若干个研友群里,除了互相分享资源,大家也会偶尔晒心情,复习进度落后了、跟男朋友吵架了之类的也不少。群里大多是在校学生或者“二战”考研的。柯佳的“一战”以失败告终。她结束全职备考的状态,在一家心理咨询室找了工作,边工作边复习,“直到考上为止”。她和丈夫也要考虑经济压力。决定考研后,她选择工作的收入变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这对90后夫妻偶尔抱着手机看城市里的楼盘,“起初关注的是哪些地方我们可能买得起,后来我们发现,再也买不起了”。心理咨询室里的几名助理也在准备考研,他们组成了考研互助组。他们约定,每天早晨9点之前交当日复习计划,晚上睡前交总结。“从报名到进了考场,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郭婷自嘲道,“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卷子写满,别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丢人了。”郭婷英语成绩没过线,落榜了。单位的“提升计划”每年都在变化,但她仍要继续考下去。她换了一所报考学校,选了与本科不同的专业,结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她想学到更多知识,享受知识输入的“愉悦过程”。张帆时不时地给学生“泼冷水”,“读研后可能希望有一些飞跃,但是绝对不可能说,读研以后就可以鸟枪换炮、咸鱼翻生了,可能性不是很高”。陈源远坦言,自己“一直对研究生生活没有太多想象”。他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读了两年的研究生,就会得到知识的迭代,得到很大的成长。张帆带过的一个学员,名校毕业,结婚生子前在职场非常拼。怀孕5个月的时候,为了工作,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到一半停在紧急车道先吐,吐完了接着开。生了两个孩子后,她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有时丈夫回家后,她第一句话要问的是,你妈今天白天说那句话什么意思?“她就对自己特别失望,你知道吧。”张帆说,“她觉得自己从一个职业女性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再去读书,其实是把她从一个状态里拖出来了。”在她看来,女性从重回学校这件事中的获益更明显。杨云准备着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料。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心仪学校的历史系。被录取后,杨云打电话告诉家人,也告诉了本科的专业导师。导师约她到国家图书馆,“既然有这么珍贵的机会再学习,一定要好好珍惜,再把法语捡起来,它可能是你将来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做硕士论文用的都是法语材料。”杨云调侃道,“本科专业没有丢,现在学历史了,反而挺喜欢法语了。”法语课曾让她崩溃,每天上午四节法语课,每周测验,不排名,老师按成绩高低发卷子。“人都是要脸的”,大一第一个学期,她甚至天天想着退学回家重新高考。现在,她经常给本科老师发60秒语音,读法语课文,也在申请读博。回望这段经历,杨云觉得考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知识沙漠,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知识的那片森林经营出来。她说:“低端玩家是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应受访者要求,受访者均为化名 记者 马宇平)
接之前写过的一篇,真的是拖了好久好久,直到最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决定再来更一更详细的备考经验。全篇分为“开篇”,以及“失败与成功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开篇#首先,我以一段朋友圈记录来开启今天的更新:然后,这就是一段普通人的备考经验,不是学霸,分数并不高(总分202,综合115,英语87),考的也是普通的211,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种名校。决定分享还是因为觉得,大部分人都是跟我一样的普通人吧。那些备考一两个月就能上岸,或者考到230+拿全额奖学金的,毕竟是少数。#失败 & 成功经验分享#关于我的备考经验,可以说是失败的,也可以说是成功的(毕竟上岸了)。失败的地方有以下几点,大家可以避雷:1. 专业选择不当: 虽然调剂考上了,而且按照我最终在上外的排名,是可以拿到2万的奖学金的,但因为不是第一志愿,奖学金是间接损失掉了的。另外就是虽然分数还可以,但是调剂的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忐忑的,并且事后我知道,我这个分数调剂华师大也是够的,但因为华师大调剂时间很晚,我是不敢冲的,那些比我分数低的同学,调剂的过程肯定是更加忐忑的。2. 在乎过多人的意见:虽然考研期间获得家里人的支持很重要,但是也不要在乎太多人的想法,我在纠结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MPA还是MBA的过程中,其实我家先生是全力支持我不工作读全日制MBA的,但是因为家里长辈不支持,我也非常在乎长辈的想法,因而选择了非全MPA。3. 考试过程中有强迫症:强迫症会浪费很多时间!我的强迫症体现在,1)前期背单词,每看到一个生词都要记录归类,并且还在欧陆词典里区分星级,当时想着后期可以根据星级来回顾这些单词,但是事实证明,我并没有回顾过。背单词其实前期更多的是反复多次记忆就好。2)每次刷知乎或者其他公众号的时候,看到长篇的分享有用的信息,总觉得很重要,所以看了一大推,收藏了一大推,但事实证明,后期根本没怎么用到。3)整理了大量的错题,整整两个A3页的本子,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其中有一些题,可能到后面就明白了,也有一些题,其实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所以建议大家,起码等冲刺课程全部结束后,刷真题的时候再整理错题。4. 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考研最初,我认为,作为一个全日制大专,本科都没有学位证的人来说,只要有学上就行。考试中期,我一度从华师大,改到交大,逐渐树立自信。临考前,我的自信心过了头,心里总想着我也许能考的很高,拿到前几名的奖学金。然而,实际考试的时候,正因为对自己自信过了头,当遇到不会的题目时,纠缠而不自知,导致逻辑一半没做完,综合翻车(相对我的准备来说)。所以希望大家能否借鉴到,不要否定自己,也不要过于相信自己,我就是两个极端都走了。5. 时间投入与结果并不成正比:写这篇分享的时候我去看了下我在Timing上的学习时间累积,总共有917小时49分钟。当然,这些时间里也包括了我去年备考中级经济师的时间,可能要扣除大概100多个小时吧,我并不清楚了。但是,我投入的这些时间肯定还是多的,即便扣掉100多小时,按照800小时算,如果从8月1号开始,到大概12月20号考试,平均到大概140天,也就意味着每天花了5.7小时。对于大部分管理类联考在职的学生来说,不可能花这么长时间的。6. 没有注重线下模考:我因为是全职妈妈,自己在家备考,所以我的模考全部都是自己在家完成。虽然我也记了时,但事实证明,考场和在家里自己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这也是综合翻车的其中一个原因。考研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1. 学习动机很强,因为自己有学历上面的遗憾,也因为背负了家庭和工作的压力,我是非常坚定必须上岸的。2. 考研后期经过调整,没有再执着于一些偏题难题,重点在刷真题。我的英语所以考高分,也是因为英语二和英语一的真题都刷了,我并没有看其他的英文书籍。3. 找到了两个很好的考研群。其中一个是复旦的学长私人组织的,群内没有广告,除了后期这位学长开了一对一的写作批改班,但也是良心价。另外一个群是机构的免费备考群,群内偶尔会有广告,但是不会强制推销让学生反感。我后期刷真题全部是跟着群里的老师走的(真题自己也能刷,但是如果有小伙伴同期刷,及时看到解析以及讨论,效果会更好)。4. 找到了很好的考研小搭子。小搭子都是在群里认识的,每个小伙伴都有自己的特长:有二战的万事通,有数学逻辑小能手,而我是相对英语好的那一个,所以到后期写作的时候,我们也会互相看,包括英文作文模板以及历年真题套模板写作,我都会给小伙伴直接修改的,而他们也在整个备考过程中以及数学和逻辑学习上帮了我很多。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你一定要有自己擅长的板块,大家互帮互助,到了考研后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互帮互助大家才能共同进步,如果你只能不停的问别人,又没有任何一科可以帮助别人,真的不是因为大家势力或者怎样,成年人我想大家都懂的。我就遇到过有同学基础不好,因为在职也没办法投入很多时间备考,然后一个问题讲一个小时都不明白,我在当时就建议他报班,有老师指导通过率肯定高很多,但是他不愿意,觉得报班考上的就突出不了自己的能力。然后去年他果然就没有过线。其实这位小伙伴我在4月份就认识了,当时大家在群里讨论题目,还是同步的,到了后面差距就越来越大了。5. 考试当天我在综合翻车以后,其实非常的崩溃,一度想过可能要二战,但是经过中午的调整,我是硬逼着自己去考英语的,而且当时心里想的是,反正已经考砸了,也不会再差到哪去了,结果反而英语考的挺好的。这里也跟小伙伴们分享,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所谓的爱情不是标准程式的算计,但相亲往往把双方的条件往明面上摊开来说,讲究的是匹配的精准度。哪怕是有一点偏差,通过条件来相互匹配的人来说,可能就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了。更不用说碰见爱情的可能性了。确实,人的年龄越来越往上串的时候,看到的、想到的都是现实的,都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权衡。01之前看到一则新闻,挺令人诧异的。一位父亲着急自己38岁的女儿还没结婚,忙着为她物色相亲的对象。还亲自帮她把关相亲的履历。可明明女儿是985名校硕士毕业的,在相亲的资料上,这位父亲却只填了一个普通本科的名字。而且目前年薪大概30万,父亲也只是填了一万月薪左右。其实答案很扎心,要是把这些条件实事求是的说了、写了,往往通过看履历来相亲的男的就几乎绝了。为了避免这种“冷板凳”现象,这位老父亲只能把学历往下填一些、条件往下降一些。好吧,这个中国式相亲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优秀的女人往往就到了相亲鄙视链的末端呢?这往往也是由于几千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作祟,要是女人比男人优秀,很多男人就会望而却步,宁可降低几个层级找比自己条件差的。也许,这样才能保持男性的自尊吧。02婚姻,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可是在操心的父母眼里,哪怕你经历一地鸡毛的婚姻,也好过闲适自在的单身生活。看了很多身边的例子,确实也是很狗血。往往优秀的女的到了30岁还单身,父母就会用各种方式去鼓动她结婚,不惜找一个比自己条件差的男人,惟愿能嫁出去就够了。就像上面新闻中有人评论说:“38岁还没嫁出去,找个差不多的就行了,再谈条件怕是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了”。中国父母很奇怪,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仙女,却非要逼着她去一地鸡毛的生活里当凡人。也是身边的一个典型现象,因为在小城市,优秀的男人资源相对缺乏,而工作稳定且学历高的女生却还是挺多的。茉莉是985毕业的研究生,目前在一个政府部门的县级局办上班,33岁,之前也谈过两个男朋友。一个是研究生时期谈的,由于后来茉莉回家乡考了公务员,而男生不愿意随她回来而分手;另外一个是刚进单位时的同事,对方比她早一年进单位,但是谈了一年多这个男人就提出了分手。后来才知道别人给男的介绍了一个老板的女儿,没几个月就结婚了,住进了别墅。当然,凭借老板的资源,男的也很快离开了茉莉的单位去了更高更宽广的平台,没有了交集,也就没有所谓再见尴尬的场面了。现实的残酷往往在于“我不愿将就”,可那个原来跟你同步的人却有了异想,你成了他的将就,而他则有了更为明智的选择。03从本质上来讲,婚姻是一场体力和智力上的持续博弈,失去了年龄优势也就等于失去了身体优势。但相对的大龄,意味着更成熟的思想,更好的经济基础,能够在婚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可像茉莉这样的,到了如今这个年龄,却成了相亲市场上最不欢迎的类型之一,很多都是一听学历、一听条件、一听年纪就表示“罢了罢了”。倒还不如那些学历只有大专,在国企干着一线工作的姑娘受欢迎,当然人家还有明显的优势就是比茉莉年轻。茉莉倒是自得其乐的,哪怕可能会一直单身下去,但是她不会委身于领导介绍的油腻离异男,也不想勉强与一个学历背景相差太多的人凑合。“嫁错人比不嫁人可怕多了,不能因为年龄大随便找个人嫁了。”这大概是大龄单身女人茉莉的最后的骄傲了。不随便结婚,还有遇到对的人的可能性,草率结婚嫁错人,等于毁掉自己的半生。虽然这样的信念被很多大龄男人奉为女人的“毒鸡汤”,但在很多女人眼里,哪怕是有毒,也愿意一饮而尽、一意孤行。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也许每个人对婚姻的期待值不一样,也许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是一个标准。愿你我都可以遇见良人,陪你走过漫漫余生;如果没有,也可以自己更爱自己一点,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留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