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是中国刑法学第一人,88岁获博士学位,91岁获国家荣誉称号!玄冥

他是中国刑法学第一人,88岁获博士学位,91岁获国家荣誉称号!

2017年8月1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6集政论专题片《法制中国》,对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那么,你知道我国的法律是怎么制定出来,又是被谁制定的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一位法律“拓荒者”——高铭暄。他是我国第一部刑法的起草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士生导师。9月29日,他被授予了“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成为法学界这一荣誉的唯一获得者。高铭暄,1928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父亲从事司法工作。受到父亲影响,1947年,高铭暄考入浙江大学法学院,后由于浙大法学院停办,转入北大继续学习法律专业。毕业后,正值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要招收10名研究生,高铭暄选择继续深造,之后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工作。25年、38稿,拟出中国第一部刑法典1954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高铭暄,就加入了我国刑法起草的班子,他们用了25年时间,前后修改了38次,才于1979年正式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刑法》。刚刚成立的班子里,只有高铭暄一人是法学专业出身。此外,第一部《刑法》属于从无到有,因此整个小组毫无经验,也无从借鉴参考,只能从成千上万起案件中收集资料和调查。1957年,第22稿终于修改完毕,但因为一些原因立法工作不得不中断。1962年,刑法修订工作重新开始,就在他们全力以赴拿出第33稿时,因为一些原因又停滞了十几年。直到1978年,《刑法》立法工作第三次开始,在此前的基础上修改了5次后,终于获得通过,那天的高铭暄激动到了极点,而此时的他已经从26岁的小伙子,变成了半百老人。30余年培养67位法学博士高铭暄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一个法学博士学位,这对于一生从事高校法学教育工作的他来说,多少有点不完美。为了弥补这个缺憾,2016年,已经88岁高龄的他通过努力,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对于他来说,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是培养和指导学生,他最喜欢的事是上讲台,他的一生从未离开校园。为我国培养了67位法学博士,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目前刑法学界的重量级学者。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他仍然在“超长服役”,因为他要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代又一代学生,希望他们热爱刑法,并以此影响他人。自称是“90”后的他,生活中确实有点“潮”,不仅会用电脑、会玩手机,还会在朋友圈打卡学习英语。还是一位“资深熬夜爱好者”,因为在他看来,工作才是最大的乐趣,不仅不会累,而且能提神。对于88岁还在考博士的高老,你怎么看?欢迎评论。我是胡侃教育,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分享,谢谢。

冰蝴蝶

日本老妪88岁获博士学位

【新华社微特稿】日本一名现年88岁的老妪24日由知名高校立命馆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成为日本年龄最大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老人名为小关清子(音译),住在名古屋市,在位于京都的立命馆大学做访问研究员。她虽不是在校博士研究生,但她的论文为她赢得博士学位。小关24日在毕业典礼前告诉共同社记者:“我百感交集,感到荣幸。”小关原在爱知县东海学园大学女子专科学校担任助理教授,从文化层面研究日本绳文时代织物超过30年。绳文时代指日本旧石器时代后期至新石器时代,即约公元前1.45万年至公元前1000年前后。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人因制作绳文图案的陶器获称绳文人.小关2015年4月起在立命馆大学泛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去年9月提交论文。(完)(王鑫方)关键词:小关清子(Kiyoko Ozeki)、立命馆大学(Ritsumeikan University)

亡身不真

日本老妪88岁获博士学位:我百感交集,感到荣幸

日本一名现年88岁的老妪24日由知名高校立命馆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成为日本年龄最大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老人名为小关清子(音译),住在名古屋市,在位于京都的立命馆大学做访问研究员。她虽不是在校博士研究生,但她的论文为她赢得博士学位。小关24日在毕业典礼前告诉共同社记者:“我百感交集,感到荣幸。”小关原在爱知县东海学园大学女子专科学校担任助理教授,从文化层面研究日本绳文时代织物超过30年。绳文时代指日本旧石器时代后期至新石器时代,即约公元前1.45万年至公元前1000年前后。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人因制作绳文图案的陶器获称绳文人.小关2015年4月起在立命馆大学泛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去年9月提交论文。(王鑫方)【新华社微特稿】

相因

88岁生日后获得未来生命科学奖 袁隆平一生贡献对人类有多大影响

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今日公布,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各奖项委员会主席与获奖者现场连线。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个奖项”。未来科学大奖的每一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单项奖金100万美元。这是目前中国单项奖金最高的科学大奖。捐赠人包括李彦宏、马化腾、王强、丁磊、徐小平、陈南鹏等企业家和投资人,每个奖项、每个捐赠人承诺捐赠10年。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奖理由: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获奖连线: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奖项委员会主席骆利群教授现场连线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李家洋教授,李家洋非常激动,他认为未来科学大奖是国内最大的奖项之一,能获得这个奖项他非常开心。现场连线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张启发教授,但遗憾的是张教授电话已关机。袁隆平在现场电话连线中称,会再接再厉,望科学更上一层楼。在电话初始,袁隆平的家属接电话时,误以为是诈骗电话,引来全场笑声。随后,袁隆平在电话中说:“要我现在就发表感言嘛?我希望科学更上一层楼,我会再接再厉的”。生命科学大奖获奖者背景介绍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85-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等。李家洋团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选出高产与优质的控制基因“组装”在一起,破解水稻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该研究成果“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也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袁隆平:中科院院士、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启发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物质科学奖获奖者: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获奖理由: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获奖连线: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项委员会主席余金权教授现场连线2018物质科学奖获得者马大为博士,马博士非常感谢评委对他工作的认可,对于组委会能给他这个荣誉,他表示非常高兴,他表示会继续努力,争取出更多优秀的成果。冯小明则在现场电话连线中称,在获奖领域研究已近20年,得到认可非常高兴,谢谢各位,“11月颁奖典礼,我想我应该会来,分享快乐”。连线周其林博士时,遗憾的是电话也已关机。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背景介绍马大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冯小明:1964年2月生。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周其林:1957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1982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不对称催化,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 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等。马大为获得全额奖金的二分之一,另一半奖金则由冯小明与周其林分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者:林本坚获奖理由:奖励他开拓性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背景介绍林本坚:现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国立大学的电机系并获得电机学士,197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曾在IBM任职,2000年,林本坚回到台湾,加入了台积电。林本坚获奖无数,曾10度获美国IBM杰出发明奖、美国IBM杰出贡献奖等多数奖项,2014年获选为中研院院士,为国内最高学术殿堂首位企业界院士。最后要说下,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7-18日在北京举行,届时会有很多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同台,一起期待吧!

钓鱼闲处

她88岁再任副省长,海归博士,“智慧女神”,一生未婚,92岁去世

曾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教育厅长、江苏省副省长等职的吴贻芳,是一位传奇女性。身为海归博士的她,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达2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称她为“智慧女神”;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88岁高龄时再次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逝世,享年92岁,一生未婚。公开资料显示,吴贻芳,1893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后入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学习,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冬,吴贻芳经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推荐,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深造,1928年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1928年,时年35岁的吴贻芳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时间长达23年。抗战期间,她带领师生西迁汉口,后迁往成都办学。1938年7月6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吴贻芳与中共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一道,成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3月1日,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选出蒋介石、吴贻芳等5人组成主席团。1943年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赴美宣传抗日战争,美国总统罗斯福称她为“智慧女神”。1945年4月,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她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51年,金陵女子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并,吴贻芳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后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1956年起,她任江苏省副省长。1979年,她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81年,88岁高龄的她再次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董必武曾这样评价她:“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逝世。梅若兰在《怀念吴贻芳》的文章中写到,吴校长几十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平日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吃喝。除出于礼仪需要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外,一般总是布衣布衫,缝缝补补,还舍不得扔掉。(图片来源网络)

冷天气

88岁北京数学奥林匹克学校原校长、北师大教授赵桢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北师大方面获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赵桢同志,因病于2019年12月28日15时07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赵桢教授生于1931年9月2日,北京人。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1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做研究生,师从苏联科学院依涅维库阿院士学习偏微分方程,1960年4月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后回数学系任讲师。1961~1966年和1979~1983年任分析(二)教研室主任,1977~1979年任分析教研室主任。1979年任副教授,1983年任教授。1982~1985年任数学系副主任,1985~1988年任数学系主任。1989~1996年任北京数学会副理事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2005年任北京数学会主办的北京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校长,之后任名誉校长。任《北京数学》《偏微分方程》《数学研究与评论》等杂志编委。1995年10月退休。作为学术带头人,赵桢教授领导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偏微分方程方向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专著1册,合作主编会议文集1册,翻译专著1册,主编奥林匹克数学丛书3套。两次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培养研究生22人,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15人。赵桢教授的告别仪式定于2020年1月3日(星期五)上午9:00在火箭军总医院外科楼地下一层告别厅举行。

其死生也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甲辰科产生了273名进士,盘点其中八位牛人

【他们虽然不是近代上的风云人物,但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学识做力所能及的奉献。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激荡年月,他们都坚守节操,在威逼利诱之下始终没有沦为汉奸。】01文/冯玄一余秋雨在他的著名散文《十万进士》中这样写道: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个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混杂不少无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但是,经历了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到了晚清时期,已经严重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了。1903年4月,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奏折里这样写道: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纔,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这样的观点今天看来也许过于偏激,但在当时却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最后,清廷痛下决心,废除科举。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是1904年的甲辰科。这一年,共产生了一甲赐进士及第3人,二甲赐进士出身120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50人,一共273人。下面,小编就和大家盘点一下,甲辰科的那些牛人。图1:状元刘春霖02先说一甲的三位。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叫刘春霖。他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中状元,也有点儿运气的成分,为何这么说呢?先来看看这个状元的产生过程。此时朝廷当家的是慈禧。当时,名单及试卷报上来,慈禧看了前十名,排第一的是朱汝珍。慈禧说,朱姓是前朝国姓,不吉利,另外朱汝珍是广东人,和康有为、梁启超等革命党是老乡,状元不能点他。第二名是刘春霖,慈禧觉得,他的名字寓意好,久旱逢甘霖,能给大清带来好运。再看刘春霖的答卷,这字写得忒好了,而且他是直隶人,跟革命党不沾边。就这样,刘春霖得了状元,朱汝珍占了榜眼。刘春霖出身贫苦,父亲先后在济南府、保定府的衙门里当差,母亲曾在知府家中做女仆。6岁时刘春霖被父母送到老家,由哥嫂抚养。考中状元后,按照惯例被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又被清廷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两年后回国。辛亥革命后,刘春霖先后在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人手下任职,曾任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1920、1921年曾两次代表徐世昌总统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名噪一时。1928年,刘春霖辞官,专心于读书和著述。日军占领北平后,大汉奸王揖唐在日本人的压力下,想借刘春霖曾是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满洲国教育部长等要职,被他严词拒绝。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也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任职,也遭到他的严正拒绝。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书法名家,但刘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却被国人争相传颂。日伪当局因此恼羞成怒,派日伪军抄了刘春霖的家,用刺刀把他全家人赶走,并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1944年1月18日,刘春霖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辞世,享年72岁。图2末代榜眼朱汝珍一甲第二名:朱汝珍生于1870年,字玉堂,广东清远人,著名书法家被点榜眼后,按惯例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被派往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回国后,为了拟定大清的商业法,奉命到各地商埠调查现代商业操作习惯。1910年,清朝举办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试,朱汝珍担任贵州的主考官。辛亥革命后,朱汝珍在溥仪的小朝廷里任"南书房行走"长达13年。1929年移居香港。抗日战争期间,积极配合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募捐、义演等活动。1941年底香港沦陷,1942年朱汝珍回到北京,同年病逝,享年72岁。图3:老年时的商衍鎏一甲第三名也就是常说的探花,叫商衍鎏。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商衍鎏字藻亭,生于1875年,广东番禺人。他中举后,按惯例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在从事国史的编校工作。民国建立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商衍鎏比较长寿,1949后,他历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1963年8月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以上便是甲辰科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生平。他们虽然不是近代上的风云人物,但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学识做力所能及的奉献。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激荡年月,他们都坚守节操,在威逼利诱之下始终没有沦为汉奸。03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20人。今天小编重点大家介绍三位。图4:谭延闿(1880-1930)第一位:谭延闿。谭延闿生于1880年,字组庵, 号无畏,湖南茶陵人,他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又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著名书法家,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一生好吃,曾创组庵湘菜。中进士后,谭延闿被授予编修,但是不久后就返回湖南办学。武昌起义,谭延闿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进入民国后,曾出任两广督军,又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谭延闿与宋家关系密切,他是宋美龄和蒋介石的介绍人。曾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可谓风光无两。图5:蒲殿俊第二位:蒲殿俊。蒲殿俊生于1875,四川广安人。中进士后,被授主事,1905年被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1909年在四川被推荐为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是保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11年6月,他以咨议局和川汉铁路公司为基础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并担任会长,发动了保路运动。当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四川宣布独立,蒲殿俊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此后出任过北洋政府内务次长等职。后来逐渐淡出政界,1934年因病逝世,终年59岁。图6:沈钧儒第三位:沈钧儒。沈钧儒生于1875年,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中进士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为推翻清政府尽了一份力。后又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12年,他加入同盟会。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1935年,与宋庆龄等发起并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触怒当局而遭入狱,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领头人,是民盟的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被誉为 "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1963年6月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04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50人,重点介绍两位。第一位:白葆端。白葆端,生于1874年,字叔庄,号澹庐,直隶省新城县人。中进士后授主事。民国成立后,历任山西平鲁、天镇等县知事。1924年冬辞职,此后赋闲在家,以笔墨为生。1949年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史馆工作,著有《文字篡要》。1955年5月3日病逝,享年81岁。第二位,陈焕章。陈焕章生于1880年,广东高要县砚洲乡人,字重远。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在鲁迅的书信里。1927年9月25日,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这样写道:"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鲁迅讥讽的人,正是清末同进士出身的陈焕章。陈焕章是康有为的弟子,中进士后,奉命进入进士馆,学习现代法政。1905年底,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陈焕章跟着戴慈鸿到了美国。他先是进入库克学院学习英文,1907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后又改学哲学。图7:陈焕章1911年,31岁的陈焕章拿到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正是《孔门理财学》。该书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并不像鲁迅说的那么"好笑",全书60余万字,是"中国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出版后曾引发轰动,凯恩斯曾称赞它是一本"博学而令人愉悦的书",马克斯韦伯在写《儒教与道教》时,将此书列为参考文献。陈焕章也成为唯一一个既有进士身份又获得博士学位的人。1926年,46岁的陈焕章转赴东南亚传教,后在香港建孔教学院,自任院长。1933年10月,陈焕章因中风逝于香港,年仅53岁。

大富翁

生命不止,学习不止:那些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们

今日,日本一位88岁老人Kiyoko Ozeki参加毕业典礼,被立命馆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成为了日本最年长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尽管这她没有参加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但她的论文帮助她获得了学位。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借此,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老骥伏枥,学而不厌的榜样吧。 图片来源:Kyodo News/视觉中国80岁的针灸推拿学博士,古稀之年学习中医,只为照顾妻子身体。 2015年6月25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201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今年80岁的王炳霖被授予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成为今年年纪最大的毕业生。台湾人王炳霖2000年退休,妻子身体不好,看遍台北医生,都说治不好了。王炳霖不信邪,于是开始学习中医,一边学一边照顾妻子。不会用电脑,他的作业都是亲戚帮忙打的。就这样王炳霖一步步读到博士,成为比院长还大的学生。 图片来源:林宏贤/视觉中国“奶奶大学生”为圆研究生梦,第3次冲击考研。 2014年1月4日上午,天津塘沽一中,“奶奶大学生”仝正国第三次走进全国研究生考试考场,希望圆自己的研究生梦。。已经是“全国最年长考研生”的她坦言:“我考研不是为拿文凭,就是要享受学习的过程。” 图片来源:甄紫山/视觉中国44岁“学叔”为解决虫草种植技术瓶颈走入大学,勤奋认真成同学榜样。 在河北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工程系2017级大一新生中,有一个被同学们称为“学叔”的学生。今年44岁的陈克飚热衷农业科技,10年前他开始尝试种植虫草。几年摸索遇到的技术瓶颈始终不能很好得到解决,亟需掌握新的知识来破解。于是,陈克飚萌动了到大学深造的念头。他埋头苦学,于今年7月,走入大学校园。图为陈克飚(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用显微镜。 图片来源:傅新春/视觉中国七旬“数学痴”每天出门免费教人数学。 七旬老人张福太,因执着于数学,人贴标签“数学痴”。张福太几乎每天他都会拎着“免费讲数学”的牌子坐公交车出门,或与人切磋或给人讲题。老人因条件限制没能读高中,可是这并不能阻挡他对数学的热爱和痴迷,他靠着孙女的高中课本自学5年。为了让更多人喜欢数学,老人每天拎着箱子出门给人免费教数学。他说这样做不是为了出名,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喜欢数学,就是他最大的满足。 图片来源:王伟倩/视觉中国年龄不是阻挡学习的障碍,疾病也不是。八旬爹爹蹭课10年硕士“毕业”癌症晚期仍坚持。 2015年6月29日,湖北武汉,84岁高龄的张仁鹏身着硕士服参加毕业典礼。张仁鹏退休前是一名总工程师。2006年,他到武汉体育学院旁听了一节王维民的网球课,从此开启了长达10年的蹭课生涯。2012年时张仁鹏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腿也越来越跛,可是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学习的脚步,而是坚持学习硕士课程。最后与老师同学一起参加了毕业典礼。 图片来源:乐毅/视觉中国8旬癌症爷爷坚持写作,20年间撰写9本书。 2014年11月08日,长春,82岁的赵廷树老人被“癌症”这刺眼的病魇缠身,身体日渐消瘦,却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写了9本书。年少时因家境贫穷断断续续读完小学,1994年退休,后又因工作优秀被返聘回原单位,直到2003年才退休回家。此后,他开始写书记录人生,辗转4次被确诊为癌症,却依然写完9本书。 图片来源:soso/视觉中国

孔雀羽

袁隆平:我今年88岁,再做成这两件事就可以退休了

近日,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88岁了也到了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依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我希望在90之前能做到两件事。来源自网络一是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到那时就心满意足,可以退休了。袁隆平,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相信他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那我就不在这里陈述了,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袁隆平先生希望能够完成的两件事。来源自网络在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也是再次的刷新了世界纪录。因此他才会提出第一个愿望在90岁之前亩产1200公斤。虽然在普通人眼里很难,但相信在袁先生的手里会再次化腐朽为神奇,毕竟他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次的惊喜了。(先后成功的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第二个是他的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要知道水稻是盐敏感作物。换句话说就是水稻在盐碱地里会死。不过目前,我国海水稻育种也有阶段性进展。在最好的培育结果中亩产突破300公斤,最高亩产620.95公斤,并且是用含盐6‰以上咸水直接灌溉的哦。不过目前我国的耐盐碱基因资源较少所以进展缓慢,下一步就是要多进口国外耐盐碱的水稻来完善自身的耐盐碱基因。希望袁隆平老爷子的心愿可以早日实现,毕竟今年已经88高龄了,我们也希望他可以多多休息,注意身体。

是非之途

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8岁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新闻网站消息,4月21日,该校第八任校长、神经生物学家Donald Kennedy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8岁。  上世纪80年代出任斯坦福校长的Kennedy在12年任期中,为该校转型为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基础。  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斯坦福大学重新致力于教学工作,开设了斯坦福人文学科中心,扩大了跨学科研究,并增加了海外分校。  斯坦福大学现任校长Marc Tessier-Lavigne 表示,我们在悼念Don Kennedy的同时,也向他为斯坦福大学和美国作出的巨大贡献致敬。  “作为一位生物学家、国家科学的声音、斯坦福大学的有力领导者和受很多学生爱戴的老师,Don的努力带来了对学术卓越的不懈追求、温暖和幽默的深厚源泉,以及永远摆在斯坦福面前的对未来的展望。”  除了担任斯坦福校长一职,他还在1977~1979年被时任美国总统Jimmy Carter任命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局长。2000年到2008年,Kennedy出任《科学》主编。  “学生的校长”  Kennedy热爱学生。在2018年的回忆录《阳光下的地方》中,他写道,在斯坦福工作和生活的诸多美妙之处中,最美妙的是本科生。他们富有创造力、同情心,当然,还有聪明才智。“在担任大学校长的12年里,我努力挤出时间与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交流。”   实际上,Kennedy于1960年加入斯坦福大学,在生物科学和人类生物学(他帮助建立的一个跨学科项目)项目中都被认为是一位鼓舞人心的、敬业的老师。他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备受好评。Kennedy于1960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是一位鼓舞人心的、敬业的老师。图片来源:Chuck Painter“我永远不会忘记Donald Kennedy站在教室前面的桌子上,以四足动物的姿势向我们展示了背部、腹部、头部和尾部的概念。”他的学生Ingrid Schwontes Jackoway说,“他最关心的是有效地教学,而不是自己的尊严。”  “我最喜欢的生物课是Donald Kennedy爬到桌子上,发出蝙蝠的声音,然后拍打他的手臂,演示蝙蝠的回声定位。”学生Catherine Garzio说。  斯坦福大学董事会前主席Jim Gaither称Kennedy是“学生的校长”,不仅因为他的教育,还因为他让学生成为自己校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斯坦福大学将几栋学生公寓以Don Kennedy冠名。  Kennedy发起了一个名为哈斯公共服务中心的项目,鼓励学生投身公共服务。该中心目前负责提供Donald Kennedy公共服务奖学金,资助本科生的暑期服务项目。他还领导了斯坦福大学百年纪念活动,筹集了近13亿美元,用于新设备、新建筑和助学金等方面。当时,这是高等教育机构筹集到的最大一笔资金。  将为政府服务作为科学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1977年,Kennedy离开斯坦福大学接手FDA。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家应该把为政府服务当作职业模式的一个常规部分,就像许多律师、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那样。”  在FDA,他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糖精禁令争议、苦杏仁苷治癌症、动物饲料抗生素有关风险、酒精饮料标签,以及对新药审批程序的各种抱怨。  1979年,当Kennedy回到斯坦福大学担任教务长时,《纽约时报》赞扬了他对FDA的领导:“两年前,当他来到华盛顿时,该机构内部存在分歧,以及国会指责其与监管的行业关系密切,这让FDA备受折磨。(他到来后),FDA的士气得到了提升,其独立性也得到了肯定。衡量Kennedy赢得的尊重程度的一个标准是,消费者和行业组织的发言人对他的评价都一样高,这两方很少能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一致。”  执掌斯坦福  1980年,Kennedy出任斯坦福大学校长。  作为校长,Kennedy经受住了斯坦福大学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争议之一:与联邦政府就研究间接费用的报销问题发生了分歧。斯坦福大学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尽管这场争议对该校造成了损害。  在他执掌期间,斯坦福大学还遭遇了一场自然灾害——1989年的洛马·普列塔地震,这给斯坦福校园造成了1.6亿美元的损失。地震发生几周后,Kennedy就戴上安全帽考察了遭到严重破坏的格林图书馆西翼。  1992年,Kennedy卸任校长时,斯坦福大学举办了别具特色的欢送活动,学生们表演了“Donald 你生来就会跑”。  之后,Kennedy重返教学,并将学术重心转向与环境和公共政策有关的问题。  2000年,Kennedy成为《科学》主编。在一篇向读者介绍他的文章中,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 Ehrlich称,Kennedy是有史以来最热情、最有才华、最博学的科学家之一。  2008年,Kennedy重新走上讲台,并活跃在各种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和科学顾问委员会。  背景介绍  1931年8月18日,Kennedy出生于纽约市,毕业于哈佛大学,1952年获得学士学位,1954年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  Kennedy致力于研究小神经细胞特性,并证实小龙虾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单个神经细胞可以激发复杂的运动活动。他还开创了一种将染料注入单个神经细胞的新技术,以便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就可以看到细胞的整个轴突、树突和细胞体。  1972年,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国家公共服务委员会和美国哲学学会的成员。  Kennedy是一个狂热的跑步爱好者,他还喜欢钓鱼、滑雪和观鸟。   去世时,Kennedy是斯坦福大学名誉校长,同时也是该校伍兹环境研究所的名誉退休教授。来源 “科学网”微信公众号编辑 韦依编审 晏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