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去了一趟省图书馆,发现身边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叔很认真的学习,像这样年纪的人还坚持学习,很少见啊!于是,引起了小编对此人的关注。从他身边路过时还特意打探了一番,在他看书的桌面上整体的放在考研数学,英语等书籍,原来他这么用功都是为了准备考研。看到他,再想想自己,难免不让小编肃然起敬,很佩服他这样爱学习的人。在当前社会,读书无用论盛行以及很多人都向钱看的时代,依然有一部分人热爱学习,为了自己这样或者那样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而放弃赚钱的机会,实属不易。那么,小编不禁要问:“一些四十多岁的人还想着要去考研,这合适吗?”对此,小编专门采访了身边一些人对年龄偏大的人想考研的看法,从这些接受访谈的人的观点来看,可以说是褒贬不一。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反对,甚至不理解这些大龄人考研的做法。他们认为,这些人应该多做一些符合自身年龄段的事情,四十多岁的人几乎都有了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经济负担肯定很大,当然要排除一些暴发户或者拆迁户等,剩下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压力是很大的,即使这些人想追求自己理想,但也要认清自身的现实,这个年龄段的人更应该考虑怎么打拼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想着去大学读书。同时,也有一少部分人表示支持,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多读书有百利而无一害,只有他们有条件去读研究生,或者家里人支持他们读研究生,就算四十多岁考研又能怎么样?并且国家法律也没有规定四十岁以后就不能考研啊,只有符合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条件,应该都是被允许参加考试的,外人也没有资格对他们说三道四吧!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对这些四十多岁的考研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四十多岁的大龄人考研合适吗?小编认为,很多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显然是很片面的。但不管怎么说,多读书还是有很多的好处的,读书的价值不仅仅是拿金钱来衡量的,因为读书给予一个人的是很多的无形资产,比如:“眼界,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价值观,智慧”等等。总之,以小编的个人观点来讲,只要有资格和条件考研,就是合适的,为什么不去考呢?万一读研继续深造恰好是这些人的一个未完成的夙愿呢?所以,我们不必看不起这些四十多岁的大龄考研人,因为他们在追求上进,而我们身边的个别人还整天陶醉在花天酒地里虚度人生。假如二者相比,谁更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呢?
最近,有一群特殊的考研备考生咨询小编一个问题:“他们选择考研合适吗?”,之所以要问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大龄,已婚”。在大多数的普通人眼里,考研的同学通常都是在校的大四学生,或者刚大学本科毕业没几年,并且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同学才有可能选择考研,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或者关注一些年龄比较大和已经结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去读研,更何况不是去读在职研究生,而是读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这些打算读研的身边个别人不理解,甚至还可能遭到家人的反对。那么,这些大龄已婚青年选择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到底会怎么样?他们这样做合适吗?在当今这个社会,提倡全民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是否有足以说服他人的理由呢?小编认为,大龄已婚青年选择读研,不管他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追求上进,求索真理和真知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他们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备考,钻研考研的各科知识,比如专业课,高数,英语,了解时事政治等,这些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些凭借自己的真本事,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每一个人都是好样的,值得点赞和肯定。另外,一些没有经历过考研复习备考的人,永远都不会懂考研复习当中的泪与汗。尤其是大龄已婚青年放弃自己大量的休息以及陪伴家人的时间用来学习充电,增长知识和才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和赞赏。或许他们通过读研改命不了命运,但一定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开拓眼界,提升个人的社会层次,增长他们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还有很多潜在的好处,这些都能促使他们自己在未来成就一番事业。小编认为,大龄已婚青年如果能够创造出读研的机会,并且又能很好的权衡各方面的利益,比如,考取离家人近的高校就读研究生,在学业之余方便照顾家人;读研期间多从事一些校内或校外的兼职工作,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读研期间,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争取拿到各类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在学业上有进步,科研上有突破,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等等。这样的话,大龄已婚青年打算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也许,在一般人眼里,他们选择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能浪费了两三年的时间,但为了自己将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曾经在考研、读研期间的辛苦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
直达问题核心-38岁报考全日制研究生没有问题!2013年,教育部发文取消考研"一般不超过40周岁"的年龄限制,2014年考研过程中甚至出现60后和95后同桌的奇闻,如当年南京大学最大的考生是出生于1960年(53岁),最小的低龄考生出生于1995、1996年。当时,小西学校的不少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同样在后面几年录取攻读本校的管理学等硕士学位。当然,想要报考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必须符合几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如身体健康,能通过学校的体检、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或毕业满2年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甚至不少人已获得硕士学位后,选择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什么不少人38岁依然选择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相信不少朋友都被“49岁的宿管阿姨考上广西大学的研究生”的新闻刷屏,其23岁的儿子同样被复旦大学顺利录取。而且阿姨放出狠话"以后还要考博士回到上海"。小西的同学中,同样有不少30岁以后在工作中感觉没有"突破",离职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的。当然,她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小,已成家有小孩的女生离职读全日制研究生压力非常大。导师在接受其读研时,就有过坦诚的沟通,不会给她特殊对待,和其他应届生一样,如做实验、去野外采样、撰写小论文和学位论文都是一样的要求。虽然读研对于个人提升很大,而且的确有机会学习到不少工作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小西依然建议大龄考生慎重选择。其实,在职的话,选择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不错的选择,如长沙不少朋友会选择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对来说,大部分专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只要过了985高校划定的学院线即可,而不需要在复试中多次PK。带着孩子拍毕业照但是,我依然想要选择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怎么办?首先,和家人做好沟通,一定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肯定。硕士毕业不容易,尤其是名校的全日制硕士,我们楼下一个女博士就每天带着2岁多的小孩读博,一个很乖巧懂事的小孩。在他妈妈听课、参加学术组会时,都很安静的听着。38岁,大部分人已组建了家庭,少量专业的专硕是2年毕业,大部分学硕和专硕都是3年。"全日制"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收入,几百元每月的科研补贴仅够自己生活,而无法养家。因此,爱人或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其次,报考之前一定要得到某个导师的认可。导师的硕士招生指标2-3个/年,更青睐推免生、应届优秀考生等,对于年龄较大的考生不是非常认可。毕竟进入社会工作多年,许多人的"求学之心"已散,很难融入团队的科研氛围中。因此,在报考之前得到某个导师的认可,在初试过线、复试表现不错,顺利录取后有导师乐意接受。否则,在面试环节得分会比较低,不是几个考官"为难",而是他们会觉得大龄考生、跨专业考生往往不容易开展本专业的课题研究,给的分不高。毕业照最后,小西想说不管是38岁、48岁都可以报考全日制研究生。之前一个湘雅的医生朋友,收了他同事脱产读博,比他还大2岁。在求学的过程中,不要将年龄作为自己的限制或顾虑,放下包袱后,会发现原来读研才是我自己想要的呢!
来源:新华网原标题:大龄考研人:学习上要吃的苦,全是自找的? 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工作5年,张帆见过背着吸奶器来上课的妈妈;为两岁女儿规划升学路径的父亲——他相中的私立小学要求“孩子父母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圆大学梦的外贸公司老板;渴望重回职场的家庭主妇,还有试图改变学历背景、学习新知的职场人。5年里,张帆公司的年营业额从90万元增长近10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377万人。她给学生们的“画像”是:35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家,职业多样,百分之七八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成年人生活的苦,你躺在床上它就来了。但学习上要吃的苦,是自找的。”张帆坦言,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群逆行的大龄考研人,但“甭管抱着什么目的考研,至少是求变求进步的一群人”。逃避?在一个互联网问答社区网站,一条“大多数的读研行为都是对现实的逃避”的留言获很高点赞数。33岁的研二学生陈源远说自己不是。考研前,陈源远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年薪20万元出头。一次人事调整后,他觉得“团队氛围没有以前好了”,大家从干劲十足变得懒散,“那种能力快速提升感”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他越想越迷茫。工作了8年,陈源远和妻子积累了一些“家底”,房贷还得差不多了,儿子只有1岁多,还没到大把花钱的时候。父母反对他考研,周围的人好像没有特别赞同的。他们劝他:你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吗?即便考研成功,你毕业之后选什么样的工作?会比之前的更好吗?而且还不一定考得上。陈源远也明白,在自己所在的单位,研究生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入职后与本科生薪资相差不大,好多岗位考虑年轻化,有研究生学历反而成了劣势。他最在乎妻子的意见。妻子没有特别反对,她担心的是“风险系数”过高,万一考不上咋办?和他同年本科毕业的郭婷也决定去考研。郭婷在一家城市美术馆工作,工作第9年,单位提出了职工“提升计划”,鼓励职工接受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回原单位,不涉及升职,但对发展也算有益。”早几年进单位的同事,大多是本科毕业。但像她一样报名考研的屈指可数。郭婷明白,自己的工作经历可以弥补学历上的短板,职业发展并不受限。“如果研究生学历不是刚需的话,大家就更没有想法了。毕竟生活中抓住中年人、需要他们的地方太多了。”郭婷只在父母面前“模糊地提了一句”考研的事。父母更关心她何时恋爱结婚,有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张帆的学生大部分都在35岁左右,是“典型的中年人考研聚集区”。她坦言是因为公司专注的是管理类硕士联考,比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等。其中会计硕士被称为近年来考研“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管理类硕士联考笔试难度是考研专业里面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周末上课,无须脱产。”张帆介绍道,一所高校的MBA学费从5年前的十几万元涨到如今的近30万元,“比当地房价涨幅大多了。”在她看来,与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应届生比,这群从职场逆行回学校的人各怀心事。人生上升阶段的中年人考研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比如工作上没有得到该有的职位或待遇,想拿到一个更好的学历去跳槽换工作,做个职业经理人或是创业等。还有一部分考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为了“进入某个圈子”,考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导师选谁都是确定好的。还有“电视剧剧情重现”——父亲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来考研,因为学校要求“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算好了时间,女儿现在两岁,他用1年时间考上,3年时间毕业,不耽误女儿入学。本科毕业9年,陈源远很难通过亲近的朋友、上下级同学搜集考研需要的信息。他加了一些考研微信群,尽管有“二战”“三战”的群友,但他仍是年龄较大的那一小撮人,“比大龄还年长一段”。考前5个月,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周一到周六在市图书馆复习,周日同图书馆一起“闭馆”休息。压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研,生活压力、中年危机会在备考过程中爆发出来。“矛盾集中的一个点是时间的分配。他们有生活、有家庭、有老有小有工作,他们要面临出差加班,少有的闲暇时间刚休息下来,就要去面对怎么给家庭和自己的追求分配时间。”张帆的学生里不乏孕妈或哺乳期的妈妈,有的在备考期间一次孩子都没抱过。也有学员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从晚上10点学习到凌晨3点,然后早晨7点起床,送孩子去上学。一名从职场返回学校读研又读了博的人,坦承自己最烦过年回家。老家的人谈到他会摇摇头,怎么工作好好的又上学去了?他不接话,也觉得解释不清。张帆常拿来给学员打气的例子是,一位在外企做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的女性,连续考了3年,其间生了二孩,出成绩的时候,她正抱着快两岁的小女儿。还有一位在临考前一个月得了中耳炎,已经听不见了,边输液边背单词打卡,他每天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交过3万元的培训费,也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放弃了。放弃的理由相似度很高,“无非是我太忙了;我身体不好;我要生孩子;我家里人身体不好”。有学员告诉张帆,“作决定之前都很纠结,一旦作了决定就很轻松,包括放弃”。杨云是那批走进考场、没有放弃的人。与张帆的学生不同,决定考研时她25岁,本科学的法语,工作近3年。她大部分时间跟进公司在海外的项目,从商业谈判直至项目落地。她形容自己是很有“狼性”的一个人,有野心,做事干脆利落。她的选择围绕着对未来的规划:因为要和男朋友结束异地恋,所以她放弃海外的工作回国;因为想要换一份稳定、能顾家的工作,所以她顺着自己中学时的爱好,决定跨专业考历史学的研究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做教师。杨云干脆辞职专心备考。没多久,她经历了男友出轨、分手,多年的感情潦草收场。考研的直接原因消失了,但她仍决定坚持下去,“为了自己,至少是一种知识上的提升”。为了调整状态,杨云追缴了一笔学费,转到封闭式管理的考研班学习,住特别潮湿、墙皮都掉下来的6人间。她在考研班“禁足”5个月,直到考研前几天。“虽然那时感情状态是糟糕的,但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书也能看懂了,单词也背得快了。”杨云说,“我不会说考研改变了我什么,但就当时的状态来说,它可能是挽救了我。”她粗略算了考研成本,光报班、买复习资料,花出去的钱超过10万元,自己工作攒下来的钱“折腾”没了。他们比应届生要考虑更多“成本”、特别是钱上的事。一名已经读博士三年级的考生,至今仍懊悔考研时“没花那450元”。决定辞职考研时,他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考不上就再不考了”。考研网站上通常会放出一批免费资料做“诱饵”,再让用户为“秘籍”掏腰包。他判断确实有价值的资料需要450元,他没舍得花钱,相信自己也能看书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出一个题库来。但最终,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弯路。他觉得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与这些或多或少有点关系。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工作到第六年,柯佳也决定去考研。读研究生的想法她一直都有,“因为在大城市工作时受到了学历歧视”。像大部分考研经验帖介绍的,她在4月开始辞职备考。为了有一点收入,她兼职做线上的社群运营。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一个特别明显的进步就是我完全能坐下来,可以看很长时间的书了”。为了摆脱手机依赖,她下载了一个声称“有超过600万付费用户的专注神器”——用户每专注一定时长,App的界面上就会长出一棵树,如果中途分心使用手机,成长中的小树就会枯死。她通过点评软件找付费自习室,包下里面的一个座位,每月600元。书桌间靠隔板隔开,有插座和柜子。柯佳每天早上7点多出家门,晚上11点多回到家。据她观察,周围像她一样考研的人不多,考公务员、考各种资格证的人占了大多数。两个月后,复习进度追上了,她觉得身体吃不消。她回到家里复习。她报辅导班花了近6000元,主要是视频课程。像大部分考研学生一样,她在二手书网站淘资料,关注很多定期发放免费考研资源的公众号,“因为大家都很穷”。在若干个研友群里,除了互相分享资源,大家也会偶尔晒心情,复习进度落后了、跟男朋友吵架了之类的也不少。群里大多是在校学生或者“二战”考研的。柯佳的“一战”以失败告终。她结束全职备考的状态,在一家心理咨询室找了工作,边工作边复习,“直到考上为止”。她和丈夫也要考虑经济压力。决定考研后,她选择工作的收入变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这对90后夫妻偶尔抱着手机看城市里的楼盘,“起初关注的是哪些地方我们可能买得起,后来我们发现,再也买不起了”。心理咨询室里的几名助理也在准备考研,他们组成了考研互助组。他们约定,每天早晨9点之前交当日复习计划,晚上睡前交总结。“从报名到进了考场,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郭婷自嘲道,“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卷子写满,别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丢人了。”郭婷英语成绩没过线,落榜了。单位的“提升计划”每年都在变化,但她仍要继续考下去。她换了一所报考学校,选了与本科不同的专业,结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她想学到更多知识,享受知识输入的“愉悦过程”。张帆时不时地给学生“泼冷水”,“读研后可能希望有一些飞跃,但是绝对不可能说,读研以后就可以鸟枪换炮、咸鱼翻生了,可能性不是很高”。陈源远坦言,自己“一直对研究生生活没有太多想象”。他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读了两年的研究生,就会得到知识的迭代,得到很大的成长。张帆带过的一个学员,名校毕业,结婚生子前在职场非常拼。怀孕5个月的时候,为了工作,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到一半停在紧急车道先吐,吐完了接着开。生了两个孩子后,她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有时丈夫回家后,她第一句话要问的是,你妈今天白天说那句话什么意思?“她就对自己特别失望,你知道吧。”张帆说,“她觉得自己从一个职业女性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再去读书,其实是把她从一个状态里拖出来了。”在她看来,女性从重回学校这件事中的获益更明显。杨云准备着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料。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心仪学校的历史系。被录取后,杨云打电话告诉家人,也告诉了本科的专业导师。导师约她到国家图书馆,“既然有这么珍贵的机会再学习,一定要好好珍惜,再把法语捡起来,它可能是你将来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做硕士论文用的都是法语材料。”杨云调侃道,“本科专业没有丢,现在学历史了,反而挺喜欢法语了。”法语课曾让她崩溃,每天上午四节法语课,每周测验,不排名,老师按成绩高低发卷子。“人都是要脸的”,大一第一个学期,她甚至天天想着退学回家重新高考。现在,她经常给本科老师发60秒语音,读法语课文,也在申请读博。回望这段经历,杨云觉得考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知识沙漠,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知识的那片森林经营出来。她说:“低端玩家是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应受访者要求,受访者均为化名 记者 马宇平)
“啊,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是张爱玲的一句经典语录。出名要趁早,成功也是如此。毕竟,年轻就是一种资本,可以尽情的去尝试,去拼搏,哪怕方向错了,失败了,吸取经验教训再重新来过就好。而对于已经30多岁的人来说,是否坚持考取一般院校的全日制研究生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和时间问题。全日制研究生脱产学习三年,这三年无收入,只消费。哪怕是兼职打工,那么家里怎么办。如果是上有老,下有小,可能会出现尴尬的经济危机。哪怕是未婚单身,也要承受来自家人施加的压力,为什么不去工作结婚,反而去博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够稳定,不够让人放心。其次是就业问题。三年毕业已经是临近35这个入职大关了。如果公务员笔试能力强,那么还可以趁着应届生的身份拼一次国考省考,成了皆大欢喜,不成的话,去一般的私企很难被接收。除非所学专业需求量大,或是实际能力出众。私企更愿意选择刚毕业或是有个一两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而不是一个将近35岁的硕士研究生。人生路漫漫,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主角,没有那么惊人的成就。我们要慎重选择我们的人生路。毕竟,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心路历程是不易的,每一步都要选择好,要为自己爱的人和自己负责。
又是一年考研出分数线的时间。今年的考研复试,因为疫情影响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复试分数线一出,依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成功的同学也陆续分享经验和喜悦,其中不乏大龄考生。有的网友也被励志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友情提示:鸡汤好喝,但喝多了易上火哦。笔者并不是反对大龄朋友考研,但建议在做出决定前,先理智权衡。牛人就不用说了,可以选择自定义配置。本文主要是面向各方面条件比较普通的大龄考研人。我们不时会在网上看到宿管阿姨、保安大叔成功考上研究生的新闻,还有的已经迈上新的人生旅程。故事确实很励志,笔者也非常赞赏他们这种好学上进的精神,但首先,要注意的是幸存者偏差。成功者乐于被报道、乐于分享经验,但更多的失败者选择的是沉默。其次,考研是为什么?如果是家里吃喝不愁、没有负担,为了追求学术理想、刷个名校研究生光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等等,都是可以的。但如果是有生存压力,研究生毕业后还得找工作,那读研之前就得仔细想清楚。一、考全日制研究生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家里怎么办。应届毕业生或者二十来岁刚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基本不用担忧这个问题,父母还比较年轻,一般来说不需要子女帮忙养老。如果考研成功,家里通常还能支援一些学费生活费。但年过三十,即使不用考虑父母养老的问题,也可能有家有口了。如果全日制读研,经济上是否能够承受?另一半是什么意见?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年人当然也可以追逐梦想,但生活不只是追逐梦想。学习当然永远不晚,可学习的同时,别忘了兼顾生活。虽然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但“种树”也要注意看一下时节哦。二、更关键的问题是毕业后工作怎么办。一般来说,读研毕业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找工作。如果在读研之前,已经有中层或以上职位,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或核心技术经验,找工作会比较顺利。但这类人一般不会全职读研,更多的是选择在职读,一边读着就一边有猎头联系了。辞职读研的比较多是基层员工。可能是对现状不够满意、想通过考研提升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单纯的想逃避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压力等等。这些同学不是不能考研,但一定要想清楚,不要将未来描绘得太美好,自己都信了,等到毕业时可能会被现实再度打脸。大龄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年龄限制。公务员、公办教师等基本上年龄都限制在35岁左右,也就是说如果32岁才考研,那么毕业后想走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路线,就比较玄了。尤其是经历了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众多企业纷纷裁员或减薪,公务员等职位的优势更明显,将来考公务员的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有人可能说:不去考公务员,去企业行了吧。大部分人读研都是为了更上一个台阶,如果读研后找的工作和读研前差不多,还会损失两三年薪水,要考虑自己能否接受这种情况。如果想找更好的工作,那么又回到上面说的,如果已经有一定管理经验,那是可以的,如果没有,还是跟二十来岁的同学一块儿应聘基层职位,优势何在?对于基层岗位来说,年龄大不是优势,劣势却比较多,比如家里有孩子要照顾不一定能经常加班、直属上级可能是90后他/她会考虑年龄大的下属是否好管理、HR会考虑求职者年龄大了工作精力是否跟得上、是否值得培养……等等。如果有两个求职者,各方面条件差不多,应聘同一个基层职位,HR很可能选没有工作经验或工作经验比较少的那个应届毕业生。另外,说句实在话,如果三十来岁还是处于基层职位,可能自律力、情商等不是特别高。建议这些同学可以先试着考个行业内含金量高的证书,测试一下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范围有正确认识后,方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别一时被激励了,打鸡血要考研,但又坚持不下去。在职备考也是很辛苦的。很多考研人都会奔着名校去,尤其是本科学校不是特别好的同学,会对名校学历抱有美好的期待。笔者这里摇一摇各位:快醒醒。名校硕士学历确实很好,但你要去大企业拿高薪,比如那些头部大厂,拎块板砖丢进去,砸到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名校生。你取得名校学历,只是有了和其他名校生一起竞争的机会,并不表示你以后就能躺赢了。大龄辞职去考研、读研,有点类似投资。不考研,在自己现在的工作中发展,相当于投资余额宝,虽然收益较少但是风险也小。辞职考研类似于炒股票,还是科创板那种,收益可能很高,也可能血本无归,风险大。年过三十岁并不是一定不能考研读研,但一定要考虑自己和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再做决定。或者采取中风险中收益的策略:在职读研。现在有非全日制在职双证研究生可以考,主要利用周末和晚上上课,虽然辛苦一些,但工作学习都不耽误。如果想在事业、学业上更进一步,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对年龄比较大的在职人士来说,还有个重点是工作履历不会中断,这对将来跳槽也是有好处的。而且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总之,考不考研,全职读研或在职读研,各有各的优缺点,各位同学可以评估自己的学力水平、风险承受力,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本文就到这里,欢迎关注分享。
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工作5年,张帆见过背着吸奶器来上课的妈妈;为两岁女儿规划升学路径的父亲——他相中的私立小学要求“孩子父母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圆大学梦的外贸公司老板;渴望重回职场的家庭主妇,还有试图改变学历背景、学习新知的职场人。5年里,张帆公司的年营业额从90万元增长近10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377万人。她给学生们的“画像”是:35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家,职业多样,百分之七八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成年人生活的苦,你躺在床上它就来了。但学习上要吃的苦,是自找的。”张帆坦言,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群逆行的大龄考研人,但“甭管抱着什么目的考研,至少是求变求进步的一群人”。逃避?在一个互联网问答社区网站,一条“大多数的读研行为都是对现实的逃避”的留言获很高点赞数。33岁的研二学生陈源远说自己不是。考研前,陈源远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年薪20万元出头。一次人事调整后,他觉得“团队氛围没有以前好了”,大家从干劲十足变得懒散,“那种能力快速提升感”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他越想越迷茫。工作了8年,陈源远和妻子积累了一些“家底”,房贷还得差不多了,儿子只有1岁多,还没到大把花钱的时候。父母反对他考研,周围的人好像没有特别赞同的。他们劝他:你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吗?即便考研成功,你毕业之后选什么样的工作?会比之前的更好吗?而且还不一定考得上。陈源远也明白,在自己所在的单位,研究生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入职后与本科生薪资相差不大,好多岗位考虑年轻化,有研究生学历反而成了劣势。他最在乎妻子的意见。妻子没有特别反对,她担心的是“风险系数”过高,万一考不上咋办?和他同年本科毕业的郭婷也决定去考研。郭婷在一家城市美术馆工作,工作第9年,单位提出了职工“提升计划”,鼓励职工接受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回原单位,不涉及升职,但对发展也算有益。”早几年进单位的同事,大多是本科毕业。但像她一样报名考研的屈指可数。郭婷明白,自己的工作经历可以弥补学历上的短板,职业发展并不受限。“如果研究生学历不是刚需的话,大家就更没有想法了。毕竟生活中抓住中年人、需要他们的地方太多了。”郭婷只在父母面前“模糊地提了一句”考研的事。父母更关心她何时恋爱结婚,有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张帆的学生大部分都在35岁左右,是“典型的中年人考研聚集区”。她坦言是因为公司专注的是管理类硕士联考,比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等。其中会计硕士被称为近年来考研“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管理类硕士联考笔试难度是考研专业里面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周末上课,无须脱产。”张帆介绍道,一所高校的MBA学费从5年前的十几万元涨到如今的近30万元,“比当地房价涨幅大多了。”在她看来,与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应届生比,这群从职场逆行回学校的人各怀心事。人生上升阶段的中年人考研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比如工作上没有得到该有的职位或待遇,想拿到一个更好的学历去跳槽换工作,做个职业经理人或是创业等。还有一部分考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为了“进入某个圈子”,考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导师选谁都是确定好的。还有“电视剧剧情重现”——父亲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来考研,因为学校要求“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算好了时间,女儿现在两岁,他用1年时间考上,3年时间毕业,不耽误女儿入学。本科毕业9年,陈源远很难通过亲近的朋友、上下级同学搜集考研需要的信息。他加了一些考研微信群,尽管有“二战”“三战”的群友,但他仍是年龄较大的那一小撮人,“比大龄还年长一段”。考前5个月,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周一到周六在市图书馆复习,周日同图书馆一起“闭馆”休息。压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研,生活压力、中年危机会在备考过程中爆发出来。“矛盾集中的一个点是时间的分配。他们有生活、有家庭、有老有小有工作,他们要面临出差加班,少有的闲暇时间刚休息下来,就要去面对怎么给家庭和自己的追求分配时间。”张帆的学生里不乏孕妈或哺乳期的妈妈,有的在备考期间一次孩子都没抱过。也有学员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从晚上10点学习到凌晨3点,然后早晨7点起床,送孩子去上学。一名从职场返回学校读研又读了博的人,坦承自己最烦过年回家。老家的人谈到他会摇摇头,怎么工作好好的又上学去了?他不接话,也觉得解释不清。张帆常拿来给学员打气的例子是,一位在外企做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的女性,连续考了3年,其间生了二孩,出成绩的时候,她正抱着快两岁的小女儿。还有一位在临考前一个月得了中耳炎,已经听不见了,边输液边背单词打卡,他每天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交过3万元的培训费,也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放弃了。放弃的理由相似度很高,“无非是我太忙了;我身体不好;我要生孩子;我家里人身体不好”。有学员告诉张帆,“作决定之前都很纠结,一旦作了决定就很轻松,包括放弃”。杨云是那批走进考场、没有放弃的人。与张帆的学生不同,决定考研时她25岁,本科学的法语,工作近3年。她大部分时间跟进公司在海外的项目,从商业谈判直至项目落地。她形容自己是很有“狼性”的一个人,有野心,做事干脆利落。她的选择围绕着对未来的规划:因为要和男朋友结束异地恋,所以她放弃海外的工作回国;因为想要换一份稳定、能顾家的工作,所以她顺着自己中学时的爱好,决定跨专业考历史学的研究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做教师。杨云干脆辞职专心备考。没多久,她经历了男友出轨、分手,多年的感情潦草收场。考研的直接原因消失了,但她仍决定坚持下去,“为了自己,至少是一种知识上的提升”。为了调整状态,杨云追缴了一笔学费,转到封闭式管理的考研班学习,住特别潮湿、墙皮都掉下来的6人间。她在考研班“禁足”5个月,直到考研前几天。“虽然那时感情状态是糟糕的,但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书也能看懂了,单词也背得快了。”杨云说,“我不会说考研改变了我什么,但就当时的状态来说,它可能是挽救了我。”她粗略算了考研成本,光报班、买复习资料,花出去的钱超过10万元,自己工作攒下来的钱“折腾”没了。他们比应届生要考虑更多“成本”、特别是钱上的事。一名已经读博士三年级的考生,至今仍懊悔考研时“没花那450元”。决定辞职考研时,他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考不上就再不考了”。考研网站上通常会放出一批免费资料做“诱饵”,再让用户为“秘籍”掏腰包。他判断确实有价值的资料需要450元,他没舍得花钱,相信自己也能看书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出一个题库来。但最终,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弯路。他觉得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与这些或多或少有点关系。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工作到第六年,柯佳也决定去考研。读研究生的想法她一直都有,“因为在大城市工作时受到了学历歧视”。像大部分考研经验帖介绍的,她在4月开始辞职备考。为了有一点收入,她兼职做线上的社群运营。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一个特别明显的进步就是我完全能坐下来,可以看很长时间的书了”。为了摆脱手机依赖,她下载了一个声称“有超过600万付费用户的专注神器”——用户每专注一定时长,App的界面上就会长出一棵树,如果中途分心使用手机,成长中的小树就会枯死。她通过点评软件找付费自习室,包下里面的一个座位,每月600元。书桌间靠隔板隔开,有插座和柜子。柯佳每天早上7点多出家门,晚上11点多回到家。据她观察,周围像她一样考研的人不多,考公务员、考各种资格证的人占了大多数。两个月后,复习进度追上了,她觉得身体吃不消。她回到家里复习。她报辅导班花了近6000元,主要是视频课程。像大部分考研学生一样,她在二手书网站淘资料,关注很多定期发放免费考研资源的公众号,“因为大家都很穷”。在若干个研友群里,除了互相分享资源,大家也会偶尔晒心情,复习进度落后了、跟男朋友吵架了之类的也不少。群里大多是在校学生或者“二战”考研的。柯佳的“一战”以失败告终。她结束全职备考的状态,在一家心理咨询室找了工作,边工作边复习,“直到考上为止”。她和丈夫也要考虑经济压力。决定考研后,她选择工作的收入变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这对90后夫妻偶尔抱着手机看城市里的楼盘,“起初关注的是哪些地方我们可能买得起,后来我们发现,再也买不起了”。心理咨询室里的几名助理也在准备考研,他们组成了考研互助组。他们约定,每天早晨9点之前交当日复习计划,晚上睡前交总结。“从报名到进了考场,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郭婷自嘲道,“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卷子写满,别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丢人了。”郭婷英语成绩没过线,落榜了。单位的“提升计划”每年都在变化,但她仍要继续考下去。她换了一所报考学校,选了与本科不同的专业,结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她想学到更多知识,享受知识输入的“愉悦过程”。张帆时不时地给学生“泼冷水”,“读研后可能希望有一些飞跃,但是绝对不可能说,读研以后就可以鸟枪换炮、咸鱼翻生了,可能性不是很高”。陈源远坦言,自己“一直对研究生生活没有太多想象”。他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读了两年的研究生,就会得到知识的迭代,得到很大的成长。张帆带过的一个学员,名校毕业,结婚生子前在职场非常拼。怀孕5个月的时候,为了工作,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到一半停在紧急车道先吐,吐完了接着开。生了两个孩子后,她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有时丈夫回家后,她第一句话要问的是,你妈今天白天说那句话什么意思?“她就对自己特别失望,你知道吧。”张帆说,“她觉得自己从一个职业女性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再去读书,其实是把她从一个状态里拖出来了。”在她看来,女性从重回学校这件事中的获益更明显。杨云准备着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料。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心仪学校的历史系。被录取后,杨云打电话告诉家人,也告诉了本科的专业导师。导师约她到国家图书馆,“既然有这么珍贵的机会再学习,一定要好好珍惜,再把法语捡起来,它可能是你将来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做硕士论文用的都是法语材料。”杨云调侃道,“本科专业没有丢,现在学历史了,反而挺喜欢法语了。”法语课曾让她崩溃,每天上午四节法语课,每周测验,不排名,老师按成绩高低发卷子。“人都是要脸的”,大一第一个学期,她甚至天天想着退学回家重新高考。现在,她经常给本科老师发60秒语音,读法语课文,也在申请读博。回望这段经历,杨云觉得考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知识沙漠,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知识的那片森林经营出来。她说:“低端玩家是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应受访者要求,受访者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很多朋友在私下里咨询小编:我已经工作好几年了,大龄考研的话有没有影响呢?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很高兴能为这位朋友解答这个问题。事实上,大龄考研没有太多的影响,研究生导师也不会太在乎考生的年龄。在这里,小编想将当时考研复试的所见所想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考研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过线的同学择优进入面试,而进入面试的这一批学子当中,就有好几位三十多岁的老哥,他们或是已工作数年,或是已成家立业。所以说,只要认真复习,拿到优异的笔试成绩,年龄大一点的人也是可以做到的。面试又细分为专家面试和专业课考察。一名大叔分在第一小组,在专家面试过程中,老师提问了一些比较新的知识点,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那名大叔声音洪亮的谈到了在这个问题上面的理解和看法,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老师听到多频频点头。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大叔告诉我的,佩服他的镇静!在专业课考察过程中,考场一片寂静,大家都在埋头思索,不知该如何回答。在看大叔,稳坐如钟,答题速度飞快,并且最后拿到了优异成绩。所以说,老师们只会看重你的能力、你的才学,而不在乎你年龄有多大。很幸运,研究生期间和大叔同住一个宿舍。两年里,大叔的学习态度、人生观点深深影响了我。每当想偷个懒、打会电子游戏,我会看到:大叔还在学习。每当学习学累了、想出去和朋友们吃吃喝喝,我会看到:大叔还在练字。每当论文写作进度停滞不前,不想再写了,我会看到:大叔还在看文献。论文答辩,大叔以多票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所以说,年龄大,真的不影响一个人变得优秀。故事还没有完结,硕士毕业之后,大叔继续选择求学之路,认真备考,努力考博!但由于一些小原因,没有考上,但大叔仍然以乐观的态度继续复习,依然坚持自己的考博道路。这份精神,真值得我们小一辈的学生学习。综上所述,大龄青年考研真的没有太多影响。因为,大龄青年也可以拿到优异的成绩、有渊博的学识、积极向上的态度。如果说,导师会在乎学生的年龄,相信那也只是少数。大部分老师,喜欢的是像大叔这样愿意努力学习、努力专研的学生。所以说,大龄青年不要过于担心哦,好好准备,认真备考,为了自己的梦想继续学习吧!
相信每个人都拥有着考研梦想,很多人在自己的青春时光错过了读研梦想,导致自己一直处于遗憾中。如果现在面临的着读研的机会,你将会做出如何的选择?是否会完成自己青春时光的读研梦想?下面,为大家解说35岁考研是不是晚了,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对年龄有要求吗?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对年龄有要求吗?根据了解,在2012年之前,学员报考在职研究生对于年龄方面的问题是具有限制的,通常情况下均要求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学员不得超过40周岁。在这里面,其中学员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年龄是不限制的。但是自从2013年起,是取消了报考在职研究生年龄的限制,同时,年龄限制制度的取消为更多的社会在职人士提供了较多的考研学习的机会,侧面提高了学员对考研的积极性。由此可以得知,学员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对年龄是没有要求的,报考的学员身体健康,学习时间充足,财务宽裕的情况下均可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35岁考研是不是晚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若不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很有可能将会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再加上2020年研究生扩招的政策的下发,此次研究生扩招政策也是提高了学员对于考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正在处于事业高峰期的35岁社会工作人士,考研是不晚的。从以下几点分析:1、有着一定的经济来源:35岁的时期正是社会工作人士在企业奋斗的黄金时期,可以在自己的稳定工作的情况下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可实现不脱产学习。当然,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为学位保证有着收入来源,同时还能够顾及到个人家庭。2、在企业中获得提升的机会:35岁的社会人士已经身处职场打拼多年,但是未能够获得提升的机会。很多的人选择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丰厚的读研收益。为数不少的人借助于自身优势帮助个人在企事业单位中获得升职加薪、评定职称的机会。通过上述讲解,学员选择非全日制读研,顺利毕业后可以获得丰厚收益,完成个人的读研梦想。同时,35岁正是社会在职人士的工作中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中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若想做出改变,可以选择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工作5年,张帆见过背着吸奶器来上课的妈妈;为两岁女儿规划升学路径的父亲——他相中的私立小学要求“孩子父母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圆大学梦的外贸公司老板;渴望重回职场的家庭主妇,还有试图改变学历背景、学习新知的职场人。5年里,张帆公司的年营业额从90万元增长近10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377万人。她给学生们的“画像”是:35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家,职业多样,百分之七八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成年人生活的苦,你躺在床上它就来了。但学习上要吃的苦,是自找的。”张帆坦言,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群逆行的大龄考研人,但“甭管抱着什么目的考研,至少是求变求进步的一群人”。逃避?在一个互联网问答社区网站,一条“大多数的读研行为都是对现实的逃避”的留言获很高点赞数。33岁的研二学生陈源远说自己不是。考研前,陈源远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年薪20万元出头。一次人事调整后,他觉得“团队氛围没有以前好了”,大家从干劲十足变得懒散,“那种能力快速提升感”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他越想越迷茫。工作了8年,陈源远和妻子积累了一些“家底”,房贷还得差不多了,儿子只有1岁多,还没到大把花钱的时候。父母反对他考研,周围的人好像没有特别赞同的。他们劝他:你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吗?即便考研成功,你毕业之后选什么样的工作?会比之前的更好吗?而且还不一定考得上。陈源远也明白,在自己所在的单位,研究生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入职后与本科生薪资相差不大,好多岗位考虑年轻化,有研究生学历反而成了劣势。他最在乎妻子的意见。妻子没有特别反对,她担心的是“风险系数”过高,万一考不上咋办?和他同年本科毕业的郭婷也决定去考研。郭婷在一家城市美术馆工作,工作第9年,单位提出了职工“提升计划”,鼓励职工接受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回原单位,不涉及升职,但对发展也算有益。”早几年进单位的同事,大多是本科毕业。但像她一样报名考研的屈指可数。郭婷明白,自己的工作经历可以弥补学历上的短板,职业发展并不受限。“如果研究生学历不是刚需的话,大家就更没有想法了。毕竟生活中抓住中年人、需要他们的地方太多了。”郭婷只在父母面前“模糊地提了一句”考研的事。父母更关心她何时恋爱结婚,有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张帆的学生大部分都在35岁左右,是“典型的中年人考研聚集区”。她坦言是因为公司专注的是管理类硕士联考,比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等。其中会计硕士被称为近年来考研“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管理类硕士联考笔试难度是考研专业里面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周末上课,无须脱产。”张帆介绍道,一所高校的MBA学费从5年前的十几万元涨到如今的近30万元,“比当地房价涨幅大多了。”在她看来,与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应届生比,这群从职场逆行回学校的人各怀心事。人生上升阶段的中年人考研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比如工作上没有得到该有的职位或待遇,想拿到一个更好的学历去跳槽换工作,做个职业经理人或是创业等。还有一部分考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为了“进入某个圈子”,考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导师选谁都是确定好的。还有“电视剧剧情重现”——父亲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来考研,因为学校要求“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算好了时间,女儿现在两岁,他用1年时间考上,3年时间毕业,不耽误女儿入学。本科毕业9年,陈源远很难通过亲近的朋友、上下级同学搜集考研需要的信息。他加了一些考研微信群,尽管有“二战”“三战”的群友,但他仍是年龄较大的那一小撮人,“比大龄还年长一段”。考前5个月,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周一到周六在市图书馆复习,周日同图书馆一起“闭馆”休息。压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研,生活压力、中年危机会在备考过程中爆发出来。“矛盾集中的一个点是时间的分配。他们有生活、有家庭、有老有小有工作,他们要面临出差加班,少有的闲暇时间刚休息下来,就要去面对怎么给家庭和自己的追求分配时间。”张帆的学生里不乏孕妈或哺乳期的妈妈,有的在备考期间一次孩子都没抱过。也有学员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从晚上10点学习到凌晨3点,然后早晨7点起床,送孩子去上学。一名从职场返回学校读研又读了博的人,坦承自己最烦过年回家。老家的人谈到他会摇摇头,怎么工作好好的又上学去了?他不接话,也觉得解释不清。张帆常拿来给学员打气的例子是,一位在外企做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的女性,连续考了3年,其间生了二孩,出成绩的时候,她正抱着快两岁的小女儿。还有一位在临考前一个月得了中耳炎,已经听不见了,边输液边背单词打卡,他每天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交过3万元的培训费,也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放弃了。放弃的理由相似度很高,“无非是我太忙了;我身体不好;我要生孩子;我家里人身体不好”。有学员告诉张帆,“作决定之前都很纠结,一旦作了决定就很轻松,包括放弃”。杨云是那批走进考场、没有放弃的人。与张帆的学生不同,决定考研时她25岁,本科学的法语,工作近3年。她大部分时间跟进公司在海外的项目,从商业谈判直至项目落地。她形容自己是很有“狼性”的一个人,有野心,做事干脆利落。她的选择围绕着对未来的规划:因为要和男朋友结束异地恋,所以她放弃海外的工作回国;因为想要换一份稳定、能顾家的工作,所以她顺着自己中学时的爱好,决定跨专业考历史学的研究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做教师。杨云干脆辞职专心备考。没多久,她经历了男友出轨、分手,多年的感情潦草收场。考研的直接原因消失了,但她仍决定坚持下去,“为了自己,至少是一种知识上的提升”。为了调整状态,杨云追缴了一笔学费,转到封闭式管理的考研班学习,住特别潮湿、墙皮都掉下来的6人间。她在考研班“禁足”5个月,直到考研前几天。“虽然那时感情状态是糟糕的,但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书也能看懂了,单词也背得快了。”杨云说,“我不会说考研改变了我什么,但就当时的状态来说,它可能是挽救了我。”她粗略算了考研成本,光报班、买复习资料,花出去的钱超过10万元,自己工作攒下来的钱“折腾”没了。他们比应届生要考虑更多“成本”、特别是钱上的事。一名已经读博士三年级的考生,至今仍懊悔考研时“没花那450元”。决定辞职考研时,他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考不上就再不考了”。考研网站上通常会放出一批免费资料做“诱饵”,再让用户为“秘籍”掏腰包。他判断确实有价值的资料需要450元,他没舍得花钱,相信自己也能看书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出一个题库来。但最终,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弯路。他觉得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与这些或多或少有点关系。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工作到第六年,柯佳也决定去考研。读研究生的想法她一直都有,“因为在大城市工作时受到了学历歧视”。像大部分考研经验帖介绍的,她在4月开始辞职备考。为了有一点收入,她兼职做线上的社群运营。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一个特别明显的进步就是我完全能坐下来,可以看很长时间的书了”。为了摆脱手机依赖,她下载了一个声称“有超过600万付费用户的专注神器”——用户每专注一定时长,App的界面上就会长出一棵树,如果中途分心使用手机,成长中的小树就会枯死。她通过点评软件找付费自习室,包下里面的一个座位,每月600元。书桌间靠隔板隔开,有插座和柜子。柯佳每天早上7点多出家门,晚上11点多回到家。据她观察,周围像她一样考研的人不多,考公务员、考各种资格证的人占了大多数。两个月后,复习进度追上了,她觉得身体吃不消。她回到家里复习。她报辅导班花了近6000元,主要是视频课程。像大部分考研学生一样,她在二手书网站淘资料,关注很多定期发放免费考研资源的公众号,“因为大家都很穷”。在若干个研友群里,除了互相分享资源,大家也会偶尔晒心情,复习进度落后了、跟男朋友吵架了之类的也不少。群里大多是在校学生或者“二战”考研的。柯佳的“一战”以失败告终。她结束全职备考的状态,在一家心理咨询室找了工作,边工作边复习,“直到考上为止”。她和丈夫也要考虑经济压力。决定考研后,她选择工作的收入变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这对90后夫妻偶尔抱着手机看城市里的楼盘,“起初关注的是哪些地方我们可能买得起,后来我们发现,再也买不起了”。心理咨询室里的几名助理也在准备考研,他们组成了考研互助组。他们约定,每天早晨9点之前交当日复习计划,晚上睡前交总结。“从报名到进了考场,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郭婷自嘲道,“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卷子写满,别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丢人了。”郭婷英语成绩没过线,落榜了。单位的“提升计划”每年都在变化,但她仍要继续考下去。她换了一所报考学校,选了与本科不同的专业,结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她想学到更多知识,享受知识输入的“愉悦过程”。张帆时不时地给学生“泼冷水”,“读研后可能希望有一些飞跃,但是绝对不可能说,读研以后就可以鸟枪换炮、咸鱼翻生了,可能性不是很高”。陈源远坦言,自己“一直对研究生生活没有太多想象”。他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读了两年的研究生,就会得到知识的迭代,得到很大的成长。张帆带过的一个学员,名校毕业,结婚生子前在职场非常拼。怀孕5个月的时候,为了工作,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到一半停在紧急车道先吐,吐完了接着开。生了两个孩子后,她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有时丈夫回家后,她第一句话要问的是,你妈今天白天说那句话什么意思?“她就对自己特别失望,你知道吧。”张帆说,“她觉得自己从一个职业女性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再去读书,其实是把她从一个状态里拖出来了。”在她看来,女性从重回学校这件事中的获益更明显。杨云准备着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料。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心仪学校的历史系。被录取后,杨云打电话告诉家人,也告诉了本科的专业导师。导师约她到国家图书馆,“既然有这么珍贵的机会再学习,一定要好好珍惜,再把法语捡起来,它可能是你将来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做硕士论文用的都是法语材料。”杨云调侃道,“本科专业没有丢,现在学历史了,反而挺喜欢法语了。”法语课曾让她崩溃,每天上午四节法语课,每周测验,不排名,老师按成绩高低发卷子。“人都是要脸的”,大一第一个学期,她甚至天天想着退学回家重新高考。现在,她经常给本科老师发60秒语音,读法语课文,也在申请读博。回望这段经历,杨云觉得考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知识沙漠,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知识的那片森林经营出来。她说:“低端玩家是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应受访者要求,受访者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