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非你莫属》节目的这段视频太侮辱斯文了臣工

《非你莫属》节目的这段视频太侮辱斯文了

今天看到了一段天津台《非你莫属》节目的视频:51岁的中科院梁彦忠博士在“非你莫属”节目中求职。就这短短的几分钟视频,我的心被深深刺痛。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大概是基于自身的智商和意志力的不足吧,以致于学问不高,本领不大,但我对知识的敬重、对博学者的崇拜却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对学生灌输的永远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信念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今天,当我看到视频中一个大博士面对一群“江湖油子”被各种戏谑和刁难的时候,我真想给主持人涂磊和个别评委狠狠的甩几个响亮的耳光,为我所崇拜的每一个博学者索要一份尊重!虽说是求职,竞争的残酷在所难免,但梁博士至始至终都透着谦虚和真诚,对在座的每个人都充满着尊重和善意,谦和有礼,梁博士很坦诚说了自身的缺点,谦虚指明自己的一身学识来自“勤奋远大于情商”,但是主持人涂磊和那个狂妄的后生,竟然摆一副江湖嘴脸对梁博士冷言冷语,调侃不已,一唱一和之后却端出“我不会选你的理由是你沟通太费劲”,听到这些,我真为梁博士叫屈——龙入浅滩遭虾戏啊。就算是求职节目,成败得失你们当然可以根据行业和岗位所需,择优录取,但是不可以用这种“江湖油子”方式拿一个中科院博士做节目噱头。在我看来,梁博士的举止言谈已然很好了,沟通也毫无障碍啊,只不过不擅长跟他们一般的“油滑”而已,就从这么个角度来糟蹋一个大学者?一句“沟通费劲”就把一个大博士的真才实学给抹得空无一物了?简直了……作为一个著名主持人,涂磊竟然不懂因人而异的选择主持风格,面对一个学问渊博的51岁的中科院博士,依然油嘴滑舌,而不是从正面的、严肃的角度来掌控,既缺乏职业水平也不具备职业道德,令人大跌眼镜!在一群高大上的评委中,除老杜神情中看到些许敬重、张总在为梁博士仗义直言外,主持人涂磊和那些个老总都一副审视、挑剔、戏谑、刻薄的颜面——这是面对一个51岁的、有真才实学的中科院博士啊,我们万千学子将颜面何存?——不希望看到这种不尊重学者文人、有辱斯文的节目!

森舞

某36岁博士面试,写2万字12页简历,HR吐槽:是不是书读的太多了

以前我们觉得一个人能上大学就很了不起了,因为当时大学招生并不多,人们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大学毕业之后工作是国家直接给分配的,而且大多数都是好单位,福利待遇也好。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本科生、研究生很多,好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说是压力大,竞争强。所以好多人选择去读博士。可是博士并不是那么好读的,一般说的四年毕业,可是大部分都是六七年,甚至八年的也不在少数。最近有一位面试官分享了自己招聘一名博士生的经历,他说这位面试者36岁才博士毕业,读了八年。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的简历竟然写了十二页,足足有两万字左右。面试官说自己从事招聘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葩的事情,面对着这全是数学符号的简历他不由得发问:是不是所有人读书读太多了都会傻掉,尤其是像这种博士读了八年才毕业的?这一说不要紧,诸多网友却议论开来了。很大一部分网友都说这位面试者不懂就不要论说,网友们表示博士真的是很难毕业,能在八年内毕业就算是好的了,而且对于这位面试博士的简历自己看不懂就不要随便评论。好多读博士的研究生研究课题有难度,再加上遇到一个不太良善的导师,要毕业真的是比上天还难。一些好点的学校只是对于博士毕业需要发的文章可能好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还有网友表示可能这位博士写了这么多内容的简历,就是希望面试自己的是一个行内人,可以看懂自己的东西,看到自己的才能,从而重用自己。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毕竟,一个博士在自己就读期间的经历的确是很丰富的,做实验、来实践,还有发论文。这么多的东西如果只写重要的也可以轻松达到两万字。真的是这位面试官自己的能力问题不够吗?也不一定,有很多做hr的网友表示简历就是要将自己的能力经历做简要的概括,而博士就读期间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对学术研究做简要概括,这位博士明显是有问题。不管怎样,面试官对于面试者最基本的尊重还是要有的,至于其简历和个人能力是否真的有问题,如果自己不懂还是不要轻易下结论。PS:读书读多了会变傻,可能好多人都会这样认为。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是自己不懂那些读书多的人呢?对此,你们怎么看?

东京岛

51岁女博士征婚,婚恋专家给出意见,网友认可吗?

前几天,看到一帖子,说的是一大龄女在网上征婚的事情。该大龄女1969年出生,是位博士,目前在北京工作,在外企任财务总监,有车有房,至今单身未婚。大龄女征婚的条件是与她相当,要求对方也在北京工作,也要有车有房,条件也得是博士。网友看到这个帖子后,纷纷发表看法。69年出生的女博士征婚网友1认为,征婚女博士是69年的,对于男性来说,其伴侣价值已经极低了,除了学历之外,没有任何吸引男性的地方。而她要求的对等男士,相对于她来说,其伴侣价值要高得多。女博士用其低价值去换取对方的高价值,显然是不对等的。网友2认为,女博士虽然优秀,但她要求的条件对等的男人,也是极其优秀的,这个年龄层的男人,即使要找配偶,一般也不会考虑年龄这么大的女人,他们往往会把年龄和相貌放在首位,对方钱财越少反而会过得越轻松。网友3认为,像女博士这种年龄这么大的还未把自己嫁出去的,一般都比较难相处,要是好相处的话早就把自己嫁出去了。网络配图,图文无关网友4认为,反正女博士收入也不低,有车有房,这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单身也单身这么多年了,51岁了何必还折腾去结婚呢?还不如好好等着退休颐养天年。也有网友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网友5说可能是女博士那个年代信息不发达,交际圈窄,找不到合适的,所以就剩下来了。也有女网友为女博士打抱不平,网友6在网上反问说,不生孩子的女人就不值钱了吗?女人的价值就是生孩子?还有网友自告奋勇为女博士牵线,说他村里有一个73年的男孩也没有结过婚,现在居住在城里,是一个圣堂管理者,没有任何负担,最适合女博士了。网络配图,图文无关还有网友感概,有钱男人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虽然上了年纪,但是依然有魅力,而有钱的女人则是一坛陈年老醋,是越喝越酸,一般男人都不爱喝。还有的网友认为,女博士至今依然活在少女梦中,但她却忘了几乎没有哪一对夫妻是完全对等的。有情感专家认为,越是优秀的女性越容易在婚恋市场被剩下,一则因为她们的条件要求高,很多未婚男性难以达到要求,更望而生畏;网络配图,图文无关二则,男人优质条件好的,往往不喜欢女强人,而是喜欢条件稍微差一点的温柔漂亮的年轻女性。加之在婚恋市场中被剩下的优秀女性,她们往往不会降低择偶标准,依然会以事业作为择偶筹码,忽略了婚姻中夫妻双方互补的实质,一味要求对方过于优秀,所以优秀的女性脱单也就显得不容易。所以,正确的婚恋观,正确的三观,正确的自我定位,找准目标人群,是优秀单身女性脱单的关键。

三浦

985博士吐槽:求职被卡第一学历,工作难找,无奈又心酸!

有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明确提出,本科学历必须是985或者是211,很多名校的硕士和博士就是因为这第一学历不够而没能得到心仪的工作。有一位上海交大的博士毕业后找工作,却迟迟找不到,很多企业都说要卡第一学历,为此他很郁闷,难道自己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果早知道第一学历这么重要就去复读了。为什么企业会卡第一学历呢?大家都知道也有亲身感受到,上学这么多年,这么多次考试,最公平的就是高考,高考是真正能检验一个人的学习成果的,博士和硕士的招录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同样的博士和硕士,水平参差不齐,说服力不够强。有很多企业确实看重第一学历,这些企业本身就很强,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刷人,就会跟风也这么规定,其实并不是第一学历有多么重要。有的岗位是需要本科学历就可以了,公司要求是985或者211是对本科生的筛选,这个岗位根本就不需要硕士或者是博士,是的,博士硕士也行,但是要付出更多的工资和待遇,这加大公司的成本支出,没有必要。有的公司对于这种很厉害的博士,感觉有点把握不住,博士的理论功底很强,但是要求也高,公司的博士不多,辛苦培养了博士,最后很有可能博士会跳槽,与其最后留不住人,就在最开始的时候找个理由不招就好了。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有着学历的拼搏奋斗史,迷途身边就有这种不断努力的人,中专、专升本、双非研究生、211博士,最终实现学历的逆袭,这样的人可能高考的时候考的不够好,但是自身能力还是在慢慢提高的,以第一学历论英雄的合理性因人而异。不同的企业肯定是有不同要求的,这也是企业的特点,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就要拿自己最长处来找工作,看看哪个企业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的企业才是适合自己的,博士和硕士肯定具有含金量的,不然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考,大家觉得呢?

一名工科女博士的求职之路

小编是一名工科女博士,毕业已经三年有余,目前在一所高校任职。三年前的现在,小编找工作有过盲目、有过迷茫。今天小编总结一下自己的求职之路,希望能够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有一些作用,不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小编博士最后一年除了写毕业论文,大部分时间在找工作。由于一开始工作规划不清晰,面试了几十家不同性质的企业。这显然是盲目而不合理的,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主要是去外地面试的路费及住宿费),但一个好处是通过接触这些企业小编明确了自己真心喜欢什么职业。小编大学在北方读的,专业是计算机,所以小编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北京的IT公司。一开始小编目标瞄准了大大小小的IT公司,主要原因是IT公司收入高、团队合作可以与人打交道、科研可以大批量转换为实际应用。于是在找工作的第一个月,小编几乎每天不是在做网络笔试就是在进行电话面试。细数下来,小编面了大约12家IT公司,也拿到了几家公司的offer。但在这些面试中小编发现自己的博士学位并没有给自己加分太多,反而,会随之带来年龄、婚姻、后代等问题。此外,IT公司的高强度加班也与小编的期望有所出入(仅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明确IT公司不适合小编后,也许是逆反心理作祟,于是小编开始转向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公务员、银行等单位小编均尝试过,得到了一些offer,但与之前博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事业单位的优点是可以朝九晚五、工资固定,对小编而言的不足是收入不高且几乎要放弃掉之前所学的知识(依然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思量再三,小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从事博士期间所做的工作,于是小编开始转向高校面试。每个城市可选的高校只有几所,所以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小编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校发展前景、专业在学校受重视程度、科研平台、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综合考虑,小编最终选择了现在的高校。虽然大学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不低,但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与学生接触,小编很满足自己的选择。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小编找工作之路有多么纠结。小编回头想想,自己当初找工作一开始目标不明确,缺乏清晰的工作规划,走了很多弯路。建议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小伙伴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以上是小编的一些想法,仅代表小编个人想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立而问焉

某博士应聘失败生气吐槽:不要人就早说,害我白跑一趟浪费时间!

现在的社交网站,关于面试的吐槽是一个接一个,而且但凡是这样的帖子,后面必定会有一长串的小伙伴盖楼,而且都是清一色的吐槽。看来这些小伙伴们被面试高的焦头烂额了。这不,今天小编在无聊浏览网站时,看到了一位博士的吐槽,小编认为他的经历还是比较典型的,拿来大家一起讨论。这位某博士应聘失败生气吐槽:不要人就早说,害我白跑一趟浪费时间!这位博士的吐槽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正是博士论文的成稿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博士毕业生来说,不仅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在相关的数据整理和论证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毕业求职的问题,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位博士也是正在争分夺秒的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了面试,特意花了几个小时的车程感到公司来参加面试。在笔试过了以后,他顺利进入了面试阶段,一面持续了接近七十分钟,而且一面也顺利通过,然而进入二面后,问题就来了,这位博士在进行了自我介绍以后,面试官却突然说该博士毕业生的方向不合适,缺乏相关的经验,然后就被pass了。这位博士认为,既然是面试,而且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不合适,为什么不在笔试的时候就明确表示,或者在一面的时候就直接提醒,为什么非要浪费这么长的时间。等来了之后才说,而且还是没有进行细致的专业方面的交流的情况下下的结论,认为公司这样很不合理。在这位博士毕业生的吐槽帖子下面,也有很多的小伙伴表达了同样的愤怒。而且很多都涉及到了被这位博士所吐槽的地平线公司。看来很多小伙伴都在这家公司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很多网友就直接说了,一般情况下,公司都是有一种备胎的思想,那就是在鄙视和一面时,所要把我的面试者的最基本的素质,比如谈吐,思想,看到问题的角度和心态,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而等到二面的时候,才会就索要面试的岗位的具体方向和工作经验等要求进行详细沟通。这就导致很多人能通过前面的环节,却在二面时翻车。对这位博士的吐槽,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本文为原创作品,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史伯

量化人才求职太“扎心”,超200位博士竞争一个岗位,“劝退帖”频现,这行业太“卷”了

近期,量化社群热议着一则招聘案例:一家量化交易机构招聘,只招“Hard STEM博士”,也就是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背景的综合性人才,更用了英文词Hard——可理解为上述专业背景的增强版人才。招聘要求之高,自然是雇主的价值观体现。但岗位发布后两个星期,申请者超过200人,而且这是该招聘网站能够显示的最多申请人数。于是量化社群瞬间炸开了锅,直呼量化行业“太卷”了,内卷严重。“卷”就是“内卷化”的口语化表达,指某各行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才过多,但行业发展停滞不前。中国的量化投资行业,真的从蓝海快速切换至内卷化阶段吗?历来高精尖人才扎堆量化投资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高端人才汇聚的地方。海外有个说法,把从事量化投资的人才都是“火箭科学家”,意思是(数理能力)能造导弹的人才,才有资格来做量化投资。而目前国内对量化人才的要求同样很高:目前常见的量化岗位包括卖方机构的定价量化岗:多出现在银行券商的交易部门,主要是衍生品定价,辅助交易部门和销售部门设计、定价金融衍生品。买方机构的量化岗位:公募、私募机构中进行股票量化交易,比如量化策略研究岗位、量化程序开岗位,这是很多求职者关注的岗位。国内一家百亿私募负责人透露,上述两个岗位对学历背景很高。比如,量化策略人员通常是数学/物理系的博士,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他们的工作是研究市场的底层规律,发现获利的机会和办法;开发人员,通常是计算机系的硕博士,信息学竞赛金牌获得者,他们的工作是把策略落地到高性能计算(HPC)的软硬件上,让策略正确执行。这位百亿私募人士太透露,大型量化资管机构还有机器学习工程师职位,处于上述两类岗位的交界地带。中后台风控量化岗位:近年监管机构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很多机构需要能涉及复杂风险模型的人才,因此设立该岗位。此外还有信用债量化岗位,主要是寻找信用债Alpha信号。量化蓝海迅速“升温”资管机构的量化交易岗,可谓“大热门”,一些量化社群中,不时出现谋求转行的咨询信息:上述谋求转行量化的信息,在许多量化社群中屡见不鲜。然而,中国股票交易市场中,多头策略机构一直占有绝对比重,量化机构在2015年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这与本土量化私募快速扩张有很大关系。2010年中国市场推出股指期货,直至2015年股指期货工具受限,这期间量化交易仍属小众策略,多头股票策略仍有绝对优势。但2016年出现转折,量化CTA商品期货策略随着黑色系品种的高波动行情业绩爆发。由于私募基金操作更为灵活,市场相继诞生了以九坤投资为代表的量化基金,这家机构从2016年的2亿规模迅速扩至2017年底的50亿,成为私募圈“头牌”。量化私募圈开启“九坤化”,迅速研发市场中性、指数增强、CTA商品期货等策略,告别了过去的“伪装”量化策略(搏小市值或者高beta个股的收益)。2018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四大天王”——九坤投资、幻方量化、锐天投资和致诚卓远四家机构,他们通过高换手策略收益高企,管理规模迅速扩张。2019年,中国百亿私募阵营开始出现量化私募,九坤投资、金锝资产、锐天投资、灵均投资、明汯投资、幻方量化纷纷入围。随着市场交易活跃度上升,高频策略得到券商渠道的追捧,上述私募的管理规模随之扩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量化交易的蓝海迅速“升温”。“劝退帖”频现笔者发现,量化社群中对量化交易内卷化有一定共识,因此催生了大量“劝退帖”,给许多求职者泼了冷水。诸如以下观点:【创业量化机构,算算成本!】我要劝退的是无畏的量化创业者。假设你的策略赶上了量化私募的公开策略的中等水平,年化10%,管理费加业绩提成也才300万,租房等各种开支50万,剩下250万,也就刚够养你那几个好哥们,而且客户拿到手也就7%,明年还投不投你还不一定呢。而且,你创业初期一旦有一年净值曲线走坏,年化低于5%了,甚至亏钱了,怎么办?【博取Alpha并不容易】大牛的成功在于先看到了机会然后去做,而不是大多数人为了做量化而做量化。如果你仅靠业余时间闭门造车找到可靠alpha的可能非常小。浪费时间做量化,还不如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量化能做出稳定年化15%的策略已经是非常专业的水准了。【能做到基金经理吗?】这行你要做成pm(投资组合经理)才有点意思,不然我看不出任何吸引力。但是私募老板都在设计各种制度阻止你变成pm。有回答说你能拿到各种数据,现在大点的公司你连数据都接触不到了,只能调用平台的接口【技术壁垒多】如果没有带阿尔法或者扩容或者融资等硬实力的话,现在这行对普通求职者待遇跟互联网巨头比毫无竞争力,而且由于行业的特点,你也不要指望入职后从从业师兄老板手中得到多少真金白银的技术。【二级市场神话太多】量化现在在中国短期来看确实处于内卷的极大值,但是未来大概率会有改变,就像正常的行业周期一样。大家对二级市场一夜暴富的神话看得太多,大家都认为自己是下一个徐翔、葛卫东、或是下一个九坤、幻方,所以即使月薪1万大家也趋之若鹜呗。这种生产资料的溢价在某种程度上和科研行业是很类似的。

极微

博士求职要价5000元仍被灭灯离场

最近天津卫视综艺节目《非你莫属》,再一次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在节目中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竟然来节目现场求职,而且只要月薪5000,更让人吃惊的是,最后也并没有被录取而是自己黯然离场。节目现场咱们首先来分析一下,该博士的现场表现,表现的确实也是差强人意,对于几位面试官的提问可谓一问三不知,竟然连自己生活附近街道名称也说不出,最后主持人也以职场双向选择的官方话,结束了这一轮面试。对于小编来说,这个问题其实是很深刻的。近些年来,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谁谁是大学生,毕业以后在家没工作,靠着父母挣钱养活”。“月薪三千,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吧,我们这些技术工工艺最低都是5000起”等这也引发了社会的一些舆论是不是读书没啥用了,大学毕业生工资,还不如工地上搬砖挣钱多。对于这些现象,小编感觉很大程度上跟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有关。其实教育和工作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但是很多家长,还存在着以前国家包分配时候的思维,多读书出来就有好工作。对于现在的教育,很多家乡是处于懵懂的状态的。比如,还在初中毕业后成绩并不好,想尽办法,哪怕花10万,20万也要送去高中,明明孩子就不想读书,为什么就不能送去一些职业中专高校,学一项技术,实现专业对口呢?很多家长不理解,其实从国家对于中专支持力度上看,就可以知道,我们缺不缺这些理论性,科研性的人才,实际是不缺的,现在国家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都将近70万,本科更不用说了,我们缺的是那种专业性强,操作能力强的技工。有的高级技工月薪5万,都招不到人。而那些大学毕业生,可能你是从所谓的一本大学本科毕业,但是你没技术,学历又比不上研究生,所以工作很难找,在此期间就更不用说那些被这些压力压成学习机器的一些学生了。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教育和工作之间的关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符合社会要求,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孔

强!51岁考取中师大硕士,56岁收到博士通知书。学习无关年龄

事件详情近日,湖南省的一位56岁的女士收到了韩国大学院(韩国研究生院的统称)的音乐科学系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或将54岁再次迈入大学校门进行博士生的攻读。历经坎坷,终成硕士据悉,该女士名为周亚松,1964年生人,原本的她只有高中学历,从事着工作室档案管理工作,后来通过成人自考获得了本科学历。更戏剧化的是,2015年,51岁的周亚松陪女儿考研,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于是自己也开始备考。没想到最后竟然先女儿一步考取了全国最好的几所师范学校的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次年,女儿也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最终周亚松成为了女儿的学姐,在当时华中师范大学成了一段佳话。周亚松称,自己并不是迷恋学历,而是认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将学习定义为终生的事。当然,在周亚松求学的路上免不了出现一些质疑,比如“年龄这么大,考了有什么用”,没有理会闲言碎语,以她的话说“读博不仅是想在专业上有所造诣、崇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渗透着一种仪式感,取得博士文凭既是一种阶段性的认可,也是一张积极进取、闪闪发光的标签。”目前,周亚松称自己在“闭关修炼”,是否进行博士生攻读有待商榷,不过自己希望能够在学术上继续深造。 笔者有言经历过考研的同学都会知道考研备考需要多大的毅力,尤其是以高龄冲击华中师范大学这种国家顶级师范高校,这不仅需要毅力更是需要勇气。学习是终生的事情,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学历。当然也不是学历万能论,毕竟学习只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而通过学习进入更高的平台,结识更优秀的人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捷径。而优秀了自己就可以对同一件事有着更多的选择。

且然无间

强!51岁考取中师大硕士,56岁收到博士通知书。学习无关年龄

事件详情近日,湖南省的一位56岁的女士收到了韩国大学院(韩国研究生院的统称)的音乐科学系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或将54岁再次迈入大学校门进行博士生的攻读。历经坎坷,终成硕士据悉,该女士名为周亚松,1964年生人,原本的她只有高中学历,从事着工作室档案管理工作,后来通过成人自考获得了本科学历。更戏剧化的是,2015年,51岁的周亚松陪女儿考研,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于是自己也开始备考。没想到最后竟然先女儿一步考取了全国最好的几所师范学校的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次年,女儿也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最终周亚松成为了女儿的学姐,在当时华中师范大学成了一段佳话。周亚松称,自己并不是迷恋学历,而是认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将学习定义为终生的事。当然,在周亚松求学的路上免不了出现一些质疑,比如“年龄这么大,考了有什么用”,没有理会闲言碎语,以她的话说“读博不仅是想在专业上有所造诣、崇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渗透着一种仪式感,取得博士文凭既是一种阶段性的认可,也是一张积极进取、闪闪发光的标签。”目前,周亚松称自己在“闭关修炼”,是否进行博士生攻读有待商榷,不过自己希望能够在学术上继续深造。 笔者有言经历过考研的同学都会知道考研备考需要多大的毅力,尤其是以高龄冲击华中师范大学这种国家顶级师范高校,这不仅需要毅力更是需要勇气。学习是终生的事情,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学历。当然也不是学历万能论,毕竟学习只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而通过学习进入更高的平台,结识更优秀的人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捷径。而优秀了自己就可以对同一件事有着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