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考研大军又开始新一轮的更新,你跟上考研大军的步伐了吗?回想想起自己的考研经历, 一年里会受到很多东西的干扰,情绪的波动等等,简直不忍回忆,都有想得抑郁症的时候。还好有鹿鸣考研的各位师哥师姐的帮助才使自己坚持到了最后,现在再仔细想想,一切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事情要想的简单一点啊,不要想着结果会怎么样啊,为了考研失去了什么啊,竞争有多大啊之类的。个人的观点是:抱着学习知识的态度,考验自己的态度,只和自己争的态度。要想清楚自己考研是为了什么,我把自己为什么考研,为什么选择北师的语言学,清清楚楚地写在了笔记本的第一页,不能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其实到了后期,尤其是考研前,我心态超级好,连期末考试的紧张感都没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到了后面才发现自己之前完全不必把自己困在泥潭里。我摘录过一句话:“当你得不到到达不了想去的地方时,目的和方式总有一个要被改变。”那就冷静对待啊。方式改怎么调整,目的要不要换。该调整的就好好调整,个人觉得大都是方式的问题,仔细审查自己就好了。在备考期间,自己的心态调整很重要,人大多的焦虑痛苦都是自己带来的,我是觉得所有的迷茫焦虑,都是因为自己没有行动,当你去做了一些事,你会收获内心的踏实。你跟别人吐槽:“啊,我这个都没看呢!呀,我这个不会!唉,我又没好好学习。”说这些又什么用呢?没看,就去看;不会想办法解决。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过是自制力的问题。当然,自制力这个东西是大家都缺乏的,表面上看起来自制力很强的人,那是你没有看到她无助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考研很长,也不必一直把自己堆在书里面,控制不住不想学的时候,与其逼着自己坐在那,不如出去看看春天~但不能一直出去“拈花惹草”啊,你的书本还等着你给它带来春天的气息呢,它在图书馆也会孤独的~记住——学习效率比学习时长更重要把一切都想得简单点,仔细想想,真的不用担心什么的,我们才二十出头的少年啊,什么路都是可以自己一步步走出来。把一切都投入时间的长河里,把自己的视角拉的远一点,甚至俯视人生、俯视宇宙,你当下心头萦绕的纠结难过会有所消解。我前些天写给自己的话:想要什么就去做就是了,焦虑有什么用呢?花开了草长了,看见你就高兴了,与那些学位学历有何相干呢?读文章读诗唇齿生香,很享受,就读就是了。无论是谁在哪里什么身份都能做到。想去高等院校接触广阔的天空,就向那里迈步就是了。一步步总能到达,到达不了,总是你的方式有不恰当的地方,改就是了。迈到了,开心的笑就是了。未来怎么办,你要到未来才知道。昨天有伤痛,那你就把它交给昨天,与今天又何干呢?下面,我就把我这次的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北师大汉语言文字学初试科目解析先说一下我看的这几本参考书的详细情况吧。王力《古代汉语》,这个主要看前两册先秦部分的文选就可以啦,实在没精力也可以不看。黄伯荣、廖绪东《现代汉语》或者黄伯荣、李炜版的,北师本科生用的教材是黄李版的,我自己大致翻了一下,没发现太大不同,加上本科教材是黄廖版,对这个更熟悉,所以没买另一套。这套教材可以作为补充,周一民版没讲清楚的可以参考这一本。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这本书一定要看!近几年的填空题好多是从这本书上出的!!!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这本书太重要了!!!可以直接当教材一样来重视,语言学和现汉的好多大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看!!!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这本书我真的超级喜欢啊,直接买了一本作为教材来看,北师有一些真题都在这本书的课后题中,并且这本书比较新,结合了许多学科前沿的内容,还有后面的思考题简直太棒了,总会给你提供不同的思路。这本书可以配合配套的《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来看,里面附有答案,强烈推荐!!)!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这本书整体难度不大,看起来比较快,有精力可以看一下,没精力可以针对真题中的知识点翻一下这本书作为补充。王宁《训诂学》,这本书是本科生的教材,也是研究生的教材,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有精力还是看看吧。岑运强《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这是特别薄一本小册子,可以书看累了休息的时候来翻翻看看,比较有意思,也比较浅显易懂。主要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还附有教材上课后题的答案,不过可能因为教材后来改版了吧,所以并不是所有题目都有答案。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非常经典,但是对我而言太难读了,所以没读完,但是好像14、15、18年真题都针对这本书出过题,所以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当然如果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同学,这本书即使初试前没看,复试也是必须看的,研究生课上老师也会要求你阅读的。你们可以根据我介绍的进行选择性复习。当然,最最重要的就是真题啦,真题的使用方法因人而异吧。我更习惯把真题贯通在知识点之中,边过知识点边做真题。但是复习到考前一两个月一定要系统地做真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时间,处理好考场上的时间分配。以上,就是我所用到的北师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考研专业课相关参考书,个人觉得已经相对比较全面了,我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考研资料,其中有买的,有自己整理的,还有当初准备考研时候各种渠道搜集的,都上传到了鹿鸣文学考研论坛,有需要的学弟学妹可以去那里下载。
今天,王老师给大家介绍3所211高校,这3所高校可以说是近年来进步最快的,仅供2021年高考生和考研生参考,一起来看看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第一时间删除)1995年国内大学官方排名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类高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近几年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1995年,华中师范大学总排名52,行业排名第4;而最近的一次高校排名中,华中师大总排名39,行业排名第3,仅次于师范类985高校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综合来说,目前在行业的地位也一直稳定在前五,基本没有变动。华中师大有2个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政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还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汉语言文字学、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近现代史、农药学、理论物理、文艺学(培育)。学科评估中,华中师大有3个学科评为A级,15个学科评为B级。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1995年行业排名第五,综合实力排名69,排在前面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所高校,但是参考学科评估和综合排名情况,目前华中农大已经进入农业类高校前2,进步比较明显。华中农大源于1898年的湖北农务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农业类高校。学科评估中,华中农大的3个王牌专业:园艺、兽医学及畜牧学获评A+,这个成绩在行业内可以数一数二的,没有跻身985不得不说太遗憾。除此之外,华中农大的科研能力同样不容小觑。校内设置有多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也拥有多个科研项目,过往凭借着优质科研成果,获得的奖项数不胜数。校内有非常广阔的实验基地,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以貌美出名的油菜花。这所大学的超大校园面积,是武汉市众多高校中最大的了。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如今在大学排行榜上表现十分突出,已经冲到了国内高校的前30名,最新的泰晤士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苏大已经超过了东大,这对于一所省属211高校来说实属不易。苏州大学能够发展起来,靠的就是苏州经济发达,苏州对苏大的大力支持,有了资金支持的苏大就可以提升硬件设施,也可以到处“挖人”,师资力量也随之大幅提升,据说西部某985高校的很多教师都被苏州大学收入囊中。苏州大学的留学生比例也很高,这是大学排行榜评分的一个重要指标,苏大在这个指标上表现突出。另外,苏大教授及其学生的论文水平也是相当之高,这些对于苏大的排名都是至关重要的。苏大有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的是:软件工程、设计学;获评B+的学科高达12个,分别是: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获评B学科的有5个,B-学科有8个,实力实在是太强悍。目前苏大有当年东吴大学之气势,也希望苏大能够重现其当年辉煌。对于这3所近些年来进步比较大的211高校,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与内容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汉语史、现代汉语、文字学。汉语史研究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现代汉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以及整理、规范等内容。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同国外和港澳台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多数教师曾分别赴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从事过教学和访问研究工作。本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典籍研读、中国语言学史、语法学、词汇学、汉字研究、音韵研究、方言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出土文献研读、《说文解字》研读、《春秋左传正义》研读等。毕业生去向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地区分布来看,以北京为主;从单位分布来看,大部分在新闻、出版、高校、政府机关,也有一部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38汉语言基础849汉语言文字学复试: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外语学制三年复试成绩计算 1.原则上要求专业综合课笔试成绩60分以上,外语笔试成绩30分以上,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30分以上,专业面试60分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30分以上,即为复试合格。2.对各项复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初试成绩权重为70%,复试成绩权重30%。加权总成绩=(初试成绩/初试满分)×初试成绩权重×100+(复试成绩/复试满分)×复试成绩权重×100<!--[if !msEquation]--> 复试结束后,我院将汇总考生各科目复试成绩,并按照学校规定在我院网站公示,请考生关注我院通知公告。2020年复试录取情况2020年分数线:50 50 90 90 3652020年进入复试21人 最高分417 最低分3692020年推免录取了5人2020年统考录取了9人(最高417 最低374)参考书现代汉语:黄廖版《现代汉语》上下册;pdf 版黄廖版《现代汉语》笔记和课本习题(含考研真题);《现代汉语》同步辅导·习题精炼·考研真题(武汉大学出版社);北大版现代汉语上下册;pdf 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配套(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真题及答案古代汉语:王力版《古代汉语》上下册;王力《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上册;人大殷国光,赵彤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一二册语言学概论: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段曹林《语言学纲要辅导及习题集》;pdf版叶徐《语言学纲要》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人大胡明阳版《语言学概论》2020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638汉语言基础】一、名词解释(30分)语义场义项音位变体句类说文解字集解二、分析题50(每题10分)1、给出一句话,分析出语素,并按照功能分类例句无2、喜欢的是她,喜欢的是玫瑰花,哪句有歧义,解释原因3、变换分析法分析句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吃食堂”“吃苹果”“晒太阳”“晒被子”“洗冷水”“洗衣服”4、“性质形容词+了”的条件饭熟了 生了*身材瘦了 胖了5、解释5个古汉句子(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三、问答题(70分)1、“能走”有的学者认为是动宾结构,有的认为是状中结构,你怎么看,说出理由(20分)2、大部分学者认为汉语里有体的范畴,没有时的范畴,你怎么看(20分)3、什么是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探求词的本义要注意什么问题(30分)2021年专业课备考指导首先是专业课。人大的考试科目有两门:一是汉语言基础;二是汉语言文字学。前者侧重考语言学理论(现汉古汉也有);后者侧重考现汉和古汉,最后一道大题通常是给出一篇古文,再针对古文提几个小问题。题目类型无外乎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只要扎扎实实备考,难度不高。接下来进入正题,我的参考书目如下:一、北大版《现代汉语》+黄廖版《现代汉语》,两者同等重要,做笔记时可以北大版现汉为主,以黄廖版为辅(相反亦可),把知识点记全。黄廖版《现汉》的知识点概念性比较强,方便背诵。小贴士:复习时不要忽略书本中的语法现象、例子,知识点虽小,但很可能会考。如2020年初试汉语言基础科目有一道论述题是辨析“能走”是状中结构还是述宾结构,这个知识点在黄廖版下册p11有讲过。二、人大赵彤版《古汉》+王力《古汉》。私以为时间不够的话,只看人大版《古汉》足矣。《古汉》的编排方式是通论+文选。复习时把通论过一遍,文选要日积月累,挤时间尽量把书中的选文都过一遍,平时有时间也要多看王力《古汉》的常用词,毕竟初试有一道文选题分值很大。小贴士:跟《现汉》一样,不能忽略书中的例子,如讲“六书”时,把书中分析六书时举的汉字例子都用一个小本本记录下来掌握,初试时让你用六书去分析汉字就稳过了。三、胡明杨《语言学概论》+徐叶版《语言学纲要》,二者相互补充。徐叶版《语纲》出版较早,知识点讲解不如胡明杨《语概》详细。但是看徐叶版《语纲》真的是一种享受,行文逻辑流畅,感觉有位前辈在你面前侃侃而谈。胡明杨《语言学概论》概念性更强,适合拿来背诵。虽说2020年初试更侧重考《语概》,但最好二者都看,不可偏废。四、学有余力可看的书本: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个人认语法是现汉最难的地方,如果不懂词类问题、语法分析问题,看这本书可以帮助理解。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从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以专业课的复习为例,孤立地看这六本书,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未免过重。但学会建立不同书目、科目之间的联系,整合知识点,就越学越轻松。如《语概》和《语纲》之于《现汉》就是普通语言学与个别语言学的关系,可对照复习。如《语概》语音一章“语流音变”知识点对应《现汉》“上声变调”“儿化音变”等知识点;对比《语概》“句子的聚合和句类”知识点与《现汉》的句类句式知识点的异同,可合二为一。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近期,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2016级本科生中,汉语言文学(基地)专业B02宿舍的崔洺睿、孙雅茹、柳芬和李青睿分别被推免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苏州大学。这四个小姑娘里,有小小思考家,有奇妙探险家,有热烈的,还有冷静的。性格迥异的她们像四个“小岛”,在“大洋”的推动下慢慢靠近。她们互相影响,一起前进,成为大学时代的最佳“旅友”!左起:孙雅茹、崔洺睿、柳芬、李青睿崔洺睿“生命在于感受”GPA 3.7奖项:唐文治书院学习优秀奖、国学知识竞赛三等奖、读书会第一名、诗词白雀奖二等奖录取学校及专业: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中国哲学专业“我觉得,书有时和人一样,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受到影响。读同一种书久了,不同的人逐渐会有不同的气质。之所以偏爱经哲类的书目,也和自己的心性有关。”谈到书本和气质之间的关系,崔洺睿如是说。唐文治书院的培养模式使她拥有了更多元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在阅读文史哲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尊重内心真实的感受。导师也常常鼓励她随着自己的性情去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我和柳芬是同一个导师,大一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读书,就结伴一起去请教老师,至今很怀念那段时光。书院的老师们很和善,也都很乐意指导和帮助我们。"读书之余,崔洺睿常常用看电影、观画展和听音乐会等方式来放松,偶尔也会写写古文诗词来消遣一下。她觉得,人总要有一个安放另一个自己的地方。文字、音乐、图画等等,对她来说都是绝佳之处。“相比于聚会交际,思考和发呆可能更适合自己。"谈及对自己的期待,她说道:“我总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松下弹琴固然是最向往的,但也渴望有一天可以随性恣意。我喜欢古琴、喜欢古典乐,也很尊重说唱、街舞之类的艺术形式。”生命不是用来完成的,更多的在于感受。她尝试着在现实和书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享受思考的过程,不断接受新的自己,同时真诚地面对世界。孙雅茹“豁达点儿”GPA 3.8 唐文治书院学生事务中心副主席唐文治书院16级文体委员奖项:2017苏州大学“创意无极限”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二等奖、2017校学习优秀二等奖、2018校学习优秀一等奖、精神文明专项奖、苏州大学综合奖、省政府境外学习奖学金第10届苏州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志愿者录取学校及专业:华东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孙雅茹都认为“不要逼自己”是一种可取的心态。这种“不要逼”,不是对一切都采取无为的态度,而更偏向于“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在申请推免的那段日子里,她十天里收到两份拒绝的回信,这对她的打击很大。“那段时间,整个人都感觉有点抑郁。”但面对挫折,她能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在朋友的陪伴下,她走出了阴影,“想开一点,人不可能永远不会失败,要多和身边的人沟通,不要逼自己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尽力了,结果怎么样是另一回事。”在学生事务中心,孙雅茹担任着副主席的职务。很多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会有冲突。申请夏令营材料的那段时间刚好和学长学姐的期末毕业视频拍摄赶在了一起,同时,还要忙着期末考试。“那真的忙,我没办法,给爸爸打电话,问我该怎么办。爸爸给了我很大帮助。我也在探索着一个平衡。我试着把自己当一个社会人来看待,提前磨砺自己。但与此同时,我知道不能生扛,实在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事,我就直白地告诉负责人。永远不要逼自己。我会学会拒绝。还有一点,书院是淘汰制,同级竞争激烈。学长学姐都知道我们面对的压力,都愿意无私的给我们很多很多帮助。”孙雅茹就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知道自己的力够不够使,要往哪儿使。苦行僧从不是她的菜,她要恣意洒脱,雷厉风行。柳芬“常怀探索之心”GPA 3.7苏州大学文合学社社长奖项:2017校励志三等奖、2018国家励志奖学金、2018校学习优秀二等奖、2018校励志三等奖、2019国家励志奖学金录取学校及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技术史专业“我们的生活总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活动,我们掌握着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同时也被别人或者被大数据掌握着。我的‘世界’以外是什么?这是我从小就想知道的,稍大些,就开始想自己走出去,去一个对于我来说未知的,对于别人来说我也是未知的地方。”不定时、不定次,柳芬会乘上一辆公交车去“流浪”,不问来处,不问去路,尽情领略一座城的风光。苏州这个城市的魅力,远不止平江路的各色小吃,而是在城市里延展四方的脉络。组成这些脉络的,或许是喧嚣的菜市场,也或许是路边的青瓦飞檐。“乘兴而去,兴至而归。于我而言,每次都是短途人生,寻常巷陌亦是无限风光。”柳芬身上的文艺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她也不乏另类的理科生思维。她的理科一向不错,选择文科,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在于文学。唐文治书院的教学方式让她认识到文史哲学科的广阔天地,然而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文学和哲学不再是当初以为的那么浪漫有趣,有时反而是枯燥无味的,她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所动摇。与此同时,她的导师也鼓励她不要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因此,她决心探寻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科技史专业不为人熟知,但对她而言确是完美选项。“其实我在大一时就与它结缘,当时读《梦溪笔谈》曾经了解过相关研究。唐文治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创设了自由学习的环境,学长学姐的热心指导给予了我前进的方向与动力,我能够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离不开这一路走来的每一人、事、物。”李青睿“改变心态”GPA 3.8奖项:苏州大学创意无极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意大赛二等奖、综合奖、精神文明专项奖、学习优秀一等奖录取学校及专业:苏州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大学中的风波不会少,当然也常伴着挫折。”被问及有什么难忘的挫折,李青睿如是说。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战胜挫折。当真正遭遇所谓不如意,除了选择接受,或从个人身上寻找根源,避免下一个遗憾外,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战胜。”心怀不满不是最优选择,做适当放弃,正视与接受现状,或许更适合于当下。李青睿很酷,总能从身边琐事发现趣味,也对未来有很多思考。固定且规律的大学课程对她而言并非枯燥无聊。无论是阅读或是煲剧,于她而言都是丰富情感与知识阅历的极佳途径。唐文治书院文史哲综合授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不同学科间的频繁互动也使课堂内容显得新颖而奇巧。选择比较文学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书院教学模式的影响。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会与自己相处。渐渐的,会感觉万物可爱。宿舍的四个女孩性格迥异,但他们确是在唐文治书院的最佳“旅友”。大二的时候,她们搬到一个宿舍。四人刚凑齐的那个夜晚,大家都久久不睡,在星月夜促膝长谈。谈人生、谈理想、谈现在、谈未来。虽然不是初次见面,但这样亲密的聊天却未曾有过。至今,这都是四个女孩心中的美好回忆。我们不能说是那一夜的畅谈立竿见影,造就了一个学霸宿舍。但可以肯定,那个夜晚,每个女孩都欣喜地发现,学习路上从此有人同行。还有一次期末考试后,大家不约而同去听苏州评弹。四个姑娘安安静静地坐在台下,喝着热茶,听着评弹。茶很暖,友谊也在这一茶一曲渐渐升温。可爱的友谊更体现在日常里。“每次从图书馆回来,不管多晚,宿舍总会为晚归的人留一盏灯,桌上也总是摆放着不知道是谁留在那儿的小零食。”就像个小家庭一样,暖暖的关怀无处不在。谈及四人最喜欢的共处时刻,还是每天晚上的固定泡脚活动。“我们宿舍比较养生,每天晚上,一人拿一个盆儿,倒上热水,一边泡脚一边聊天。啥都聊,就昨天我们还在聊最新的那个热搜!”孙雅茹话毕,大家都相视而笑。每个人的作息不同,但她们却从未因此而发生过争执。“我们宿舍整体睡得比较早,熄灯也早。大家回来晚的,自己都会注意。有时候,谁第二天要起早,可能避免不了噪音。那就会提前一天晚上跟大家打个招呼,大家也都能理解。”宿舍因为互相理解而变得融洽,女孩们都乐在其中。孙雅茹曾经在学霸宿舍系列的推送下留下自己的留言,不知道当时怀着对学姐们仰慕的她有没有想到,自己也有一天能成为学霸宿舍的一员。今天,看了唐文治的这个学霸宿舍的你,有没有信心,在成为学霸的路上继续奋斗呢?来源:苏州大学 采访:吴春雨、龚燕 文字:吴春雨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吴春雨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标识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不断凝聚、文明不断发展的生动体现。因此,汉语言文字研究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新材料不断涌现、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汉语言文字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更大功夫。以材料更新开辟研究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汉语言文字研究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挖掘新的语言文字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体系。材料是学术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正是由于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整理出版,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不断开辟新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世文献向出土文献扩展。传世文献特别是中古之前的传世文献存在数量较少、文体单一、多为书面语、经历代传抄难以保真等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字研究不能局限于传世文献。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大量整理出版并形成历时的完整序列,汉语言文字研究增添了新的丰富材料,具备了前人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这里所说的出土文献,包括商代和西周甲骨文、商至汉代铜器铭文、春秋战国玉石文献、战国至魏晋简牍文献、汉代以后的石刻文献、魏晋以后的纸质文献等。二是从国内文献向国外文献扩展。国外文献首先是指传统汉文文献。古代东亚、东南亚地区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而使用汉字,因此保存了大量的汉文文献,包括传统的经典文献、训诂材料、辞书、汉语字词汇抄、汉语教科书等,有抄录者,也有改编者,其中有很多是中国失佚资料。其次是指西方传教士文献。包括汉字汉语辞书、汉字汉语研究著作等。这些国外文献的涌现是对国内文献的有益补充,为汉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更多材料支撑。三是从通语文献向方言文献扩展。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比如汉语普通话)是汉语言文字研究最为重要的资料。近年来,研究者们密切关注方言文献,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有力拓展了通语与方言的研究范围。此外,还包括从纸面文献向口头文献、从传统文献向特色文献扩展等。近年来,新材料新文献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汉语言文字研究开辟了广阔研究空间。以理论创新引领研究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从汉语言文字材料本身出发,不断构建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是汉语言文字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如此,中国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为人类语言文字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引进了很多西方理论。这些理论的引入对深化汉语言文字研究而言不能说没有益处,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汉语言文字独树一帜,历史悠久且承续至今,直接使用任何缘起于其他语言文字的理论来研究汉语言文字,其结果必然是方枘圆凿、削足适履。目前,我国语言文字研究领域使用西方理论时还存在两种需要改进和改正的现象:一是简单地把西方语言学理论介绍进来,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二是借鉴西方理论来研究汉语,却没有深入探索汉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遭遇的困境和突破、构想的目的和思路等决定性因素。对这些因素,理论创立者不一定言明,研究者只有对其理论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才能获得,而这是需要下功夫的。因此,简单照搬西方理论、机械套用舶来品是错误的。举例来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严格区分历时语言研究与共时语言研究的理论,对中国语言学界一些研究者产生了较大影响。所谓历时研究是对语言文字现象发展脉络、发展规律的研究,是动态现象研究;所谓共时研究是平面系统的描写和分析,是静态现象的研究。虽然具体目的不同,但宏观地看,二者只不过是对同一现象的纵横切分而已。历时发展中,语言文字现象的消长转化主要是不同共时平面制约和抉择的结果,而所谓共时平面也只能是对历时过程的横向剪取。所以,离开历时追索和解释,很难准确地进行共时描写;脱离共时观照,也难以恰当地理解历时演化。但国内不少研究者已习惯于历时、共时的对立,把研究的问题首先框定在历时或共时范畴,然后进行隔绝式的探讨,历时研究只分析纵向发展、共时研究不考虑历时因素成了固化的理念。这种固化的理念并不利于开展汉语言文字研究。汉语言文字研究应当打破西方理论窠臼、突破纵横界线,使历时与共时融合,这样才会有质的飞跃。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汉语言文字研究必须跳出西方理论的束缚,扎根本土、深耕实践。把研究重点聚焦到汉语言文字本身,依据科学的思路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才是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正路。基于此,国内不少研究者扎根本土,在提出自己的理论上不断加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有的研究者进行多元融合创新,依托社会学、哲学、生态学、计算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论,进而不断推动汉语言文字研究向纵深发展。以方法创新激发研究动能方法是学术发展的另一核心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术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揭示事物内在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继续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法。在对汉语言文字文献进行学术解读时,要坚持正确的方法,首先离不开正确的立场。解决好研究立场问题,需要研究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汉语言文字研究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方法创新激发研究动能,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贯通。从学科上看,汉语言文字研究纵向分成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近年又有人分出“当代汉语”;横向分成了汉字、语音、语法、词汇、方言等。这样的学科分类自有产生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但从学术研究来看,研究者如果仅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学科整体发展而言弊端颇多。事实上,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讲求贯通,“文史哲”不分家,因为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左传》为例,我们很难区分它是史学著作、哲学著作还是文学著作,因为它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先秦的哲学思想,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还是十分重要的汉语研究材料。突破界限、融合发展应成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说,不论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对同一文献材料的研究,而这同一文献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彼此依存的;从小的方面说,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是有着内在严密逻辑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把某个方面、某类要素孤立成单一对象进行研究,难以对其有深层次的认识,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动汉语言文字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核心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学科的贯通。只有以贯通的方法推进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学术增长点。(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6日 09 版)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标识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不断凝聚、文明不断发展的生动体现。因此,汉语言文字研究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新材料不断涌现、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汉语言文字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更大功夫。以材料更新开辟研究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汉语言文字研究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挖掘新的语言文字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体系。材料是学术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正是由于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整理出版,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不断开辟新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世文献向出土文献扩展。传世文献特别是中古之前的传世文献存在数量较少、文体单一、多为书面语、经历代传抄难以保真等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字研究不能局限于传世文献。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大量整理出版并形成历时的完整序列,汉语言文字研究增添了新的丰富材料,具备了前人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这里所说的出土文献,包括商代和西周甲骨文、商至汉代铜器铭文、春秋战国玉石文献、战国至魏晋简牍文献、汉代以后的石刻文献、魏晋以后的纸质文献等。二是从国内文献向国外文献扩展。国外文献首先是指传统汉文文献。古代东亚、东南亚地区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而使用汉字,因此保存了大量的汉文文献,包括传统的经典文献、训诂材料、辞书、汉语字词汇抄、汉语教科书等,有抄录者,也有改编者,其中有很多是中国失佚资料。其次是指西方传教士文献。包括汉字汉语辞书、汉字汉语研究著作等。这些国外文献的涌现是对国内文献的有益补充,为汉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更多材料支撑。三是从通语文献向方言文献扩展。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比如汉语普通话)是汉语言文字研究最为重要的资料。近年来,研究者们密切关注方言文献,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有力拓展了通语与方言的研究范围。此外,还包括从纸面文献向口头文献、从传统文献向特色文献扩展等。近年来,新材料新文献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汉语言文字研究开辟了广阔研究空间。以理论创新引领研究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从汉语言文字材料本身出发,不断构建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是汉语言文字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如此,中国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为人类语言文字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引进了很多西方理论。这些理论的引入对深化汉语言文字研究而言不能说没有益处,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汉语言文字独树一帜,历史悠久且承续至今,直接使用任何缘起于其他语言文字的理论来研究汉语言文字,其结果必然是方枘圆凿、削足适履。目前,我国语言文字研究领域使用西方理论时还存在两种需要改进和改正的现象:一是简单地把西方语言学理论介绍进来,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二是借鉴西方理论来研究汉语,却没有深入探索汉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遭遇的困境和突破、构想的目的和思路等决定性因素。对这些因素,理论创立者不一定言明,研究者只有对其理论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才能获得,而这是需要下功夫的。因此,简单照搬西方理论、机械套用舶来品是错误的。举例来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严格区分历时语言研究与共时语言研究的理论,对中国语言学界一些研究者产生了较大影响。所谓历时研究是对语言文字现象发展脉络、发展规律的研究,是动态现象研究;所谓共时研究是平面系统的描写和分析,是静态现象的研究。虽然具体目的不同,但宏观地看,二者只不过是对同一现象的纵横切分而已。历时发展中,语言文字现象的消长转化主要是不同共时平面制约和抉择的结果,而所谓共时平面也只能是对历时过程的横向剪取。所以,离开历时追索和解释,很难准确地进行共时描写;脱离共时观照,也难以恰当地理解历时演化。但国内不少研究者已习惯于历时、共时的对立,把研究的问题首先框定在历时或共时范畴,然后进行隔绝式的探讨,历时研究只分析纵向发展、共时研究不考虑历时因素成了固化的理念。这种固化的理念并不利于开展汉语言文字研究。汉语言文字研究应当打破西方理论窠臼、突破纵横界线,使历时与共时融合,这样才会有质的飞跃。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汉语言文字研究必须跳出西方理论的束缚,扎根本土、深耕实践。把研究重点聚焦到汉语言文字本身,依据科学的思路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才是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正路。基于此,国内不少研究者扎根本土,在提出自己的理论上不断加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有的研究者进行多元融合创新,依托社会学、哲学、生态学、计算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论,进而不断推动汉语言文字研究向纵深发展。以方法创新激发研究动能方法是学术发展的另一核心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术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揭示事物内在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继续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法。在对汉语言文字文献进行学术解读时,要坚持正确的方法,首先离不开正确的立场。解决好研究立场问题,需要研究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汉语言文字研究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方法创新激发研究动能,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贯通。从学科上看,汉语言文字研究纵向分成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近年又有人分出“当代汉语”;横向分成了汉字、语音、语法、词汇、方言等。这样的学科分类自有产生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但从学术研究来看,研究者如果仅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学科整体发展而言弊端颇多。事实上,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讲求贯通,“文史哲”不分家,因为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左传》为例,我们很难区分它是史学著作、哲学著作还是文学著作,因为它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先秦的哲学思想,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还是十分重要的汉语研究材料。突破界限、融合发展应成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说,不论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对同一文献材料的研究,而这同一文献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彼此依存的;从小的方面说,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是有着内在严密逻辑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把某个方面、某类要素孤立成单一对象进行研究,难以对其有深层次的认识,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动汉语言文字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核心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学科的贯通。只有以贯通的方法推进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学术增长点。(作者王贵元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来源:人民日报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各位学弟学妹大家好,我是2020年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的考生,初试成绩:总分389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我的经验,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一、题主背景本科是河北师大,在大三下学期我们顶岗实习,6月底回来后一直不确定考研,7月份确定考研,虽然本校但是因为开始时间太晚所以很迷茫,最开始就是疯狂看各种经验贴,制定学习计划,后来自己摸索找学长学姐咨询。二、学习经验1. 政治选择:徐涛老师强化课视频+肖秀荣全套+腿姐选择题补充知识漏洞。大题:一个肖四就够了2.英语文学专业的英语分很高,我我前期的重心主要就是英语,在7月份到10月底一直是每天半天学英语,从最开始的看英语视频到后期做真题,然后真题的一遍遍分析,但是如果开始时间晚少看视频,直接背单词加做真题分数一样不会低。3.专业课学习历程(1)教材+笔记真题(2)我开始得比较晚,心里比较紧张比较迷惑,也没有找到本专业的学长学姐,最开始自己也没什么复习的方法。就很迷茫的知识总结笔记,但是后来发现自己总结的没有重点,所以买了一份学长学姐总结的笔记,然后根据笔记再自己看书勾画重点,补充了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最后当然还是要回归到书本上啦。在11月开始做真题,我的真题也开始得很晚,补充一部分没有重点把握的地方。所以开始得晚没有关系呀,关键是效率要高,开始了就不要半路停下来,我们都可以哒!
蒋维崧,字峻斋,1915年生于江苏常州。193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兼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蒋维崧书法蒋维崧先生是当代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同时又精于书法、篆刻。书法擅长诸提,尤以行草和金文享誉海内外。其行草近师沈尹默,远法二王,清峻含蓄,温润可人。他的金文用笔丰富动,结体正中寓奇。晚年更趋苍劲、古朴,又吸收了战国竹书的笔法和形体糅入金文书法,不仅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而且为金文书法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篆刻师承乔大壮先生,气格高古,以精雅的布局和犀利的刀法著称,在中国印坛久享盛誉。蒋维崧书法他的行草书,师法晋唐,根植二王,而又转益多师,神清骨秀,如行云流水,飘逸峻拔,筋骨老健,自具风神。他平日深居简出、淡泊名利、襟怀坦荡、作风严谨,故形成了他内涵深邃、健康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成功地处理了一些辩证关系,巧妙地将刚与柔、润与燥、深沉与轻盈有机地统一起来,字形简约而有法度、挺劲中露秀雅,结构平正中见流动、峻峭中透骨力,率真自然,典雅清正,以浓郁的书卷气,给人以朴实畅美的艺术享受。蒋维崧书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蒋维崧先生在中央大学求学期间,就曾得到胡小石、乔大壮、沈尹默等大师的亲教,40年代便以书法、篆刻蜚声艺林,显示出不俗的艺术才华,受到了章士钊、徐悲鸿等先生的称赏。此后,蒋维崧先生便走上了以学养艺、以艺显学、执著于书法篆刻艺术的探索和创作道路,至今已70余载,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他的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和金文享誉海内外。其行草近师沈尹默,远法二王,清峻含蓄,温润可人;他的金文更以其特有的风格,独步当代。(编辑:帧雨)
11月17日下午,厦门大学2019经典诵读大赛决赛暨汉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大赛颁奖仪式在联兴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活动由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人文学院承办。大赛分为经典诗文诵读、规范汉字书写(软、硬笔)、文学创作等三项赛事,共有300多名同学报名参加大赛活动。在经典诵读大赛中,有102位同学报名参赛,经过初审和复赛,最终12位同学进入决赛。决赛特邀艺术学院语言艺术教授、厦门市教师朗诵艺术团团长王虹,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主播、影视配音演员碧城,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客座嘉宾李菁,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普通话考试培训中心副主任李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张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赵小姝,学生主持人队队长刘仲宇等担任评委。比赛中,参赛选手们他们自信满满,声音或铿锵有力、或低回婉转,作品中既有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名篇,也有歌唱祖国歌唱美好生活的现代作品。同学们怀着对朗诵艺术的热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对诗文的解读,把经典之声内化为自身气质,从朗诵中传达出来。比赛过程中,评委老师为每一位选手进行了点评。身着汉服的海外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们成为了此次大赛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用流利的中文、丰富的情感,尽情演绎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港澳台学生与主持队成员还共同朗诵了《祖国到底是什么》,赤子之情不绝于耳,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语言文字工作文员会副主任楼红英老师对本次汉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大赛作了总结。她说道:通过此次大赛,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书同文、语同音”的汉语言文字是连结港澳台和大陆青年中华一家亲的文化纽带,优秀中华文化也是我们连结世界的桥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软、硬笔)已经在今年10月份完成比赛,共有近百位同学报名参赛。比赛现场同学们排开阵势,挥毫泼墨,洒脱自如,堪称一道美景。文学写作大赛共征集作品119件,有诗歌、散文还有小说等,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经专家评审获奖作品已经揭晓。获奖名单如下:一、经典诵读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 梁朝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谢丰泽(新闻传播学院) 二等奖: 耿懿雯(艺术学院)王泽宇(公共事务学院)朱元真(艺术学院)杨祉祺(外文学院)三等奖: 李沐霖(人文学院)杨无敌(台湾研究院 博士生)隗胜楠(人文学院)李庚龙(航空航天学院)田卓麟(人文学院)陈亚萍(外文学院)最佳风采奖:梁朝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最佳人气奖:田卓麟(人文学院)二、规范汉字书法大赛获奖名单硬笔:一等奖: 胡怡璇(经济学院)二等奖: 殷豪(人文学院)吴艺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三等奖: 郑林晨(人文学院)陈珺宁(化学化工学院)张柯萱(药学院)软笔:一等奖: 殷豪(人文学院)胡景梁(社会与人类学院)二等奖: 黄吴葳(新闻传播学院)柯亦坤(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三等奖: 董昕(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王梓霖(外文学院)三、汉语言文学写作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琴诗》(小说)作者:韩旭(人文学院)《与“贲”相遇》(散文)作者:郑靖怡(人文学院) 二等奖《借我执拗如少年》(书信体散文)作者:张馨宇(社会与人类学院)《诗媒》(散文)作者:袁琛(材料学院)《深秋月明》(小说)作者:黄晓梅(人文学院)《如果梦想唾手可得》(现代诗)作者:刘清浦(新闻传播学院)三等奖《他,长大啦》(现代诗)作者:李思琦(人文学院)《我的诗篇——那个世界》(散文)作者:彭瑞雪(外文学院)《逐光者》(小说)作者:林涛(外文学院)《风行者说》(旧体诗文)作者:黄翎(人文学院)《长安一片月》(散文)作者:赵诗琪(新闻传播学院)《奶奶的诗》(小说)作者:郝李臻(经济学院)经典的力量散发着历经千年难以磨灭的普照着人们心灵世界的永恒的光辉它跨越国籍,跨越时空的界限传承不变的信念在时代的淘洗中历久弥新、愈加闪耀!
为纪念中国语言学家郭在贻先生诞辰80周年,2019年1月14日上午,由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暨郭在贻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邹平举办。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陈野;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魁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博导张涌泉;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浙江学刊》主编卢敦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傅杰;上海浦东象外楼书画室书法家周崇坚;浙江大学档案馆副处调研员吕丰;浙江大学档案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蓝蕾;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江林昌;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办公室主任张荣刚;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海岱学刊》副主编代生;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海岱学刊》副主编李秀亮;杭州魅力英语教育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朵。邹平市政协主席闫士柱;原滨州市文联主席、著名文化学者、《滨州通史》主编李象润;滨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李登建;原邹平县政协副主席、《邹平县志》、《邹平通史》主编曲延庆;鲁中职业专修学院教授、滨州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王忠修;邹平市文史专家景广海;邹平一中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滨州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刘庆亮;邹平一中高级教师、文史专家孙自力;郭在贻先生亲属郭宪明、郭宪玉。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博导张涌泉主持。邹平市政协主席闫士柱致辞,他首先代表邹平市政协对前来参加“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暨郭在贻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郭在贻先生的一生既是文化的一生,更是求索奋斗的一生。家乡的父老既为有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大学者倍感自豪,也有义务做好郭先生学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工作。邹平市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和文化界人士要以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充分挖掘、努力整理和保护好邹平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好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同时,也真诚希望各位专家教授常到邹平,对我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郭在贻先生弟子、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博导张涌泉向我市赠书上海浦东象外楼书画室书法家周崇坚题字作为本次研讨会的组织者和郭老师的学生,张涌泉说起恩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学部委员、博导刘跃进因故无法到场,特委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江林昌代读致辞。他表示:郭老师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的道德文章,为学界传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郭老师,潜心读书、刻苦钻研,努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工作上取得成绩,这是纪念郭老师的最好方式!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陈野:郭在贻老师高尚的人格,宽厚的胸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高远的学术格局,超然的生活态度,永难忘怀。他对我国历史文化真挚深厚的热爱关切,对经典文献孜孜以求的学习钻研,凝聚着极为深沉的文化情感。本次会议的举行,不仅是缅怀恩师,也让大家再次有机会以恩师为学习楷模,对照检视自我,以问心无愧的为人立世之举报答郭老师的谆谆教诲。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江林昌:本次研讨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进一步弘扬郭在贻老师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也是为了促进邹平市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魁伟:“去华崇实,甘于寂寞”,这是郭在贻老师一生所遵循的信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买到老师作品的激动与老师为之题词的场景历历在目。原滨州市文联主席李象润、滨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登建、原邹平县政协副主席曲延庆分别发言。在研讨会上,各位学者无不怀念郭在贻老师,回想起郭老师在世时对研究训诂学、楚辞学、敦煌学的坚韧与执着,回想起郭老师严谨治学的魅力,回想起跟随郭老师学习的激情与干劲,在场的学者们都似乎回到了当初那段满怀希望与憧憬的求学时光!会议最后,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江林昌接受采访,他表示,如今,我们要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高度去理解郭在贻先生在中国学术史上的贡献,同时勉励邹平的中小学生要学好我们的母语,邹平青年要以郭在贻先生为楷模。郭在贻先生简介郭在贻先生(1939—1989),号旻盦(又作庵)居士,室名朴学斋、仪二王斋(“二王”指王念孙、王引之)、冷凳斋。1939 年 1 月 11 日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市碑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957 年至 1961 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学院(1958 年改名为杭州大学)中文系。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分配在语言文学研究室,给姜亮夫先生当助手,至 1965 年秋季“四清”运动止。“文革”后调中文系任教。1979 年被评为讲师,1980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5 年晋升为教授。1986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博士生导师。他是当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88 年,被国家人事部核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是浙江省第六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1989 年 1 月 10 日因病逝世,年仅 50 岁。著有《训诂丛稿》、《训诂学》、《敦煌变文集校议》(与张涌泉、黄征合著),以及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文存》上中下三编,2002 年 5 月已汇集为四卷本的《郭在贻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先生毕生致力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训诂学、敦煌学、楚辞学诸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大学毕业后,在姜老的引导下,先生没有急于述作,而是如似渴地读书。当时他读书的重点是语言文字学,旁及历史、哲学、文学,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他专攻的对象。后来先生回忆说:“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我从头到尾读过三四遍。我在自己用的本子上,先用朱笔点读过一遍,然后又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浮签,用一句套话来说,可谓‘丹黄烂然’了。”(《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段时间的读书生活,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而又宽博的基础。他的处女作是 1978 年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上的《〈说文段注〉与汉语词研究》等五篇系列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说文段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十年“文革”,举国板荡,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安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先生凭着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超然物外,仍一意沉潜于书卷之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读书生活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博览群书打基础转而进行专门性的研究。他首先注意到的是《楚辞》。自东汉王逸《楚辞注》而下,前人对《楚辞》已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研究,有关的著述不下数百种,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发明,谈何容易!但先生没有在困难面前却步。在研读了数以百计的《楚辞》论著的基础上,他凭着扎实的古汉语和古文献方面的功底,精思博辨,写成了《楚辞解诂》一文,对《楚辞》中的一些聚讼纷纭、向无定论的疑难词语进行了类似破译密码的考释工作。如考证“九约”即“纠钥”,“志度”即“踱”,“雷渊”即“回渊”,等等,莫不洞见幽微,得其本真。他还写了《近七十年来的楚辞研究》、《楚辞要籍述评》等论文,对《楚辞》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宏观的评述。文章论述全面、评议得当,反映出一位深有造诣的研究者的真知灼见。此外,他还写了《〈汉书〉札记》、《〈论衡〉札记》、《古代汉语词义札记》等论文,对《史记》、《汉书》、《论衡》中的一些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亦皆精审,多发人所未发。1976 年,“四人帮”被粉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先生的学术活动也跨入了新的阶段。在蒋礼鸿先生的影响熏陶下,他的学术研究从传统的训诂学领域转向了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从汉代经师到清代鸿儒,传统的训诂学在先秦两汉典籍的训释方面无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对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工作,却不曾很好地做过。这是汉语词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文字训诂之学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从 1979 年在《中国语文》刊发《古汉语词义札记(二)》一文开始,先生继踵张相与蒋礼鸿诸前辈之后,对汉魏六朝以来文献中的大量“字面生僻而义晦”或“字面普通而义别”的方俗语词进行了考释,先后发表的有关论文多达四十余篇。这些论文,思致绵密,征引详赡,结论多可信从。诸如杜甫《彭衙行》的“咬”字,白居易《琵琶行》的“滩”字,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何许人”,长期以来以讹传讹,未得确诂,一经先生点破,便有雾解冰释之妙。在俗语词研究中,先生既汲取了前辈学者经常使用的归纳模拟的训释方法,又善于把俗语词研究和文字校勘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如他考释王梵志诗中的“蛆姡”一词,便是从文字校勘入手,指出“蛆”即“”的假借字,而“姡”则即“妒”的俗体字,破除了字形的迷障,“蛆姡”的意义也就豁然开解了。先生还善于将俗语词考释和汉语词史的研究结合起来,追本溯源,求其会通。他非常注意观察那些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努力探寻揭示那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唐诗中的反训词》、《杜诗异文释例》、《唐诗异文释例》诸文,都是如此。为了促进俗语词研究工作的开展,先生还从理论上对俗语词研究的特点与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先后写了《俗语词研究与古籍整理》、《俗语词研究概述》等论文。在 1986 年出版的《训诂学》一书中,更把汉魏六朝以来的方俗语词研究为专章,就俗语词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材料、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填补了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日本学者佐藤晴彦教授指出:“郭在贻氏前年出版的《训诂丛稿》,以其踏实的工作方法而引人注目。这次的《训诂学》也是非常独特的。直截了当地提出俗语词问题并为一章,通过丰富的例证来强调说明俗语词的研究成果对于正确地理解文句是多么的重要,恐怕还是从本书开始的吧。在传统的色彩极其浓厚的训诂学的世界裏,只有郭著这样说并且付诸实践,这是很不简单的啊!”(见《日本中国学会报》39 集)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旧的训诂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是为经学服务的。过去的一些训诂学著作也往往言必称九经三传,摆脱不开为经学服务的老框子。所以如何加强训诂学的实用性,是摆在今天的训诂学家面前的一大任务。先生在训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十分注重训诂的实用性,撰写了《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训诂学与辞书编纂》、《漫谈古书的注释》等一系列论文,努力使艰深的训诂之学同古籍整理、辞书编纂,以及大中学校的语文教学挂起钩来。在《训诂学》一书中,“实用性”更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书中所揭示的训诂学的作用,极具说服力;所概括的训诂方法,又切实可行。现在许多高等学校把郭著《训诂学》作为教材,良非偶然。80 年代初,先生开始把研攻的重点放到敦煌文献语言文字的研究上来。敦煌遗书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中国学术史的面貌,也为方俗语词的研究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敦煌遗书中的变文、曲子词、白话诗、券契等文书,保存着大量的口语数据,它们对于考察宋元白话之沿溯,对于近代汉语词、语法的研究,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959 年,蒋礼鸿先生出版了他的名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考释了一大批变文中的方俗语词。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解决的问题仍复不少,而且蒋书只限于变文,考释的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和必要。所以在从传统的训诂学领域转向俗语词研究的同时,先生注意到了敦煌文献中的俗文学作品,先后发表了《唐代白话诗释词》、《王梵志诗校释拾补》、《敦煌变文校勘拾遗》、《王梵志诗汇校》等一系列论文。在敦煌文献方俗语词考释的过程中,先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敦煌俗文学作品的作者或抄写者,多数水平不高,写本中字形讹误很多,这些作品中丰富的方俗语词往往是通过俗字别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一些前辈学者在整理敦煌遗书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对俗字、俗语词给予足够的注意,整理工作中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疏漏,从而也对方俗语词考释工作的准确性带来严重的影响;敦煌文献中的俗语词研究要取得长足的进展,必须从俗字研究和文书校理入手。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从 1987 年开始,先生和他的学生张涌泉、黄征合作,开始了“敦煌学三书”(即《敦煌变文集校议》、《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吐鲁番俗字典》)的撰著工作。1989 年底,“三书”的第一种《敦煌变文集校议》大致定稿。该书依据敦煌写本原卷,校正了《敦煌变文集》的大量校录错误。以俗治俗,注重俗字、俗语词之考释,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此稿专谈我们自己的看法,自信不无发明,其中俗字和俗语词的考释方面,尤多独得之秘。”确非自之语。先生治学严谨,学风朴实。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原则,每立一义,必胪举大量本证、旁证,穷源竟委,不为空疏皮傅之说。在《回顾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先生把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纳为四点:一、读书要博,研究要精。他认为读书的面不妨宽一些,中外古今文史哲,都要涉猎一些,这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大有益处。但对研究工作来说,则必须专精,切忌博杂;做学问要注意根柢之学。比如搞训诂的,对几种小学名著,必须扎扎实实地精读一二种,然后由点及面,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推广开去。二、方法要讲究,学风更重要。他大力倡导去华崇实的学风,提出“务平实、忌好奇,重证据、戒臆断,宁阙疑、勿强解”的训诂态度,且身体力行。三、做学问要重创造,贵发明。他崇尚清代皖派学者的发明创造精神,反对粗制滥造、雷同剿袭。他写《楚辞解诂》一文,先后凡七易其稿,参考的书有近百种,历时近十载,而所得不过一篇万把字的论文,其由即在乎此。四、做学问要刊落声华,甘于寂寞。他认为读书人既要耐得起苦,能于枯寂落寞之中得其真味和乐趣,又要自觉抵御外界名与利的诱惑,始终忠实于学术,献身于学术。正是以“甘于寂寞”自励,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为座右铭,所以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他仍能闭门读书,潜心著述,诚可谓“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姜老为先生手书《橘颂》语)。先生在训诂学、敦煌学、楚辞学诸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推崇和瞩目。香港《大公报》两度载文评价誉《训诂丛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语文导报》等报刊也多次载文介绍他的研究成果。他主持撰著的《敦煌变文集校议》获北京大学第四届王力语言学奖;他的论文《〈楚辞〉解诂》、《唐代白话诗释词》获中国社科院首届青年语言学家奖;《训诂丛稿》一书获国家教委首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高校文科科研成果特等奖;有关说文学、敦煌学、训诂学的论著连续三次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无愧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崇高荣誉。先生为人谦虚谨慎,待人热情坦诚;他不慕荣利,一生清贫。先生手书压在书房台板底下的“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语出《南史》),正是他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先生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不但每学期为未来的博士、硕士、学士们上课,为他们审阅论文、批改作业,还不辞辛劳地亲赴地县为函授学员讲课,满腔热情地为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青年朋友看稿审稿。为教学、为科研,先生竭尽了毕生的精力。1989 年 1 月 10 日,万恶的癌细胞夺去先生年轻的生命。他走得那样匆忙,他没能过上五十周岁的生日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