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创业者如何深挖行业领域?前创新创业大赛评委支招:融合发展最关键浑沌

创业者如何深挖行业领域?前创新创业大赛评委支招:融合发展最关键

9月20日,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全国总决赛在重庆顺利完赛。而接下来,先进制造、互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行业总决赛,将陆续在洛阳、杭州、广州、宁波和深圳举行。那么,创业者应该在所处的行业关注哪些值得深挖的领域呢?曾在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当评委的杨桂生认为,抓住“融合发展”这四个字最为关键。杨桂生是我国首位工程塑料博士,32岁因科研成绩卓越而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拔为研究员,后成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以课题负责人身份完成“聚烯烃工程塑料”等11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00多件,培养博士研究生25名。后期在创业过程中研发的新产品填补了我国工程塑料领域的多项空白,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杨桂生表示,自己从评委的角度看创新创业大赛,认为大赛有4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影响力大、辐射面广。”杨桂生称,比赛的范围在全国,涉及到的行业众多。“第二个方面是项目广泛、层次性较高。参赛项目涉及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环保材料等众多领域。这些项目都是前沿技术、可产业化项目及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居多。”“第三点是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大赛发展至今,已形成全面、独有、专业的双创生态系统。甚至针对新材料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负担重、抵御风险能力较低、业务模式不清晰、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在大赛上都能找到解决方案。”杨桂生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企业进行产业对接,同时也促成了企业和市场资本的对接。在创新创业大赛上,有创业者表示,企业会遇到不知该如何深挖行业领域的“瓶颈”。对此,杨桂生认为大赛的第四个特点恰好能解答这个问题——“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杨桂生表示,大赛致力于地方产业特色,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促进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通过互动交流、路演对接、参观考察、政策宣讲等多样化活动,促进大赛平台优势与产业优势深度融合,进一步展示了地方城市形象,诠释了‘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氛围。”对于创业者,杨桂生坦言,国家鼓励创业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创业,这牵涉到创业者的视野、资源,甚至是精神抗压能力等多方面。“我自己也在创业,所以深有体会,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年轻人,创业是需要去引导和指导的。”(来源:重庆晨报)

君子道

博士读完30多了,你还考虑读吗?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后悔一辈子!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出自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一书中,它是书中的结束语,简洁却发人深省。决定读博士那年我已经27岁了,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了,这个年纪对一个男生来说应该是结婚成家,步入事业发展的阶段,但是我没有。吴京在《战狼》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说的是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博士宇宙最高学位,人类知识的高峰,在硕士毕业之时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读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预计是工作两年后。硕士毕业时我并没有选择去读博,因为本硕我在学校已经待了七年了做为一个男人也确实想出去大展拳脚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进社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客观而深切的认识。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只要是全脱产学生总是跟真实的社会隔着一层纱。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收到了政府特殊的照顾,社会更多的包容,然而等你真正走到社会这种保护变不复存在了。比如在北京,一年1200元带空调、暖气、热水器、洗衣机的四人间寝室,平均下来一个月才100元;学生食堂七八块钱的牛肉面、套餐,半价的电影票、火车票;平常有事可以请假或者直接溜课去干自己的事;自己出了错受了委屈可以拿我还是一个学生作为挡箭牌;面对社会的点头哈腰又可以拿出来我是一个学生去抵抗。其实,这都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学生思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它主要是不利于一个人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决定读博之后,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纠结、拧巴、患得患失的心理斗争。比如这几个关键词:年龄、工作、收入、家庭、婚恋。年龄对很多年轻人都是一大担忧,经常听到周边同学,我读出来都三十了。按照我国的学制,正常本硕博一口气读完,大致上是28-30岁之间(不延期的情况下),这对很多青年人都会有年龄压力,毕竟无论是婚恋还是求职年龄都是一个法宝。再就是工作,有的在职考生全脱产的话会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单位、职位,读博后收入很低,有的舍不得自己原有的薪水,有的会担心孩子没人照顾,有的担心错过找对象的黄金年龄,变成大龄未婚单身……总之,提起到这些总免不了做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每个人遇到的这些个人思想包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我是男生我也照样担心自己的年龄。我考博时就已经27岁了,我的研究生同学已经都博士二年级了。有次我跟朋友袒露自己读博年纪大,四年后读出来三十出头。我朋友立马说,到你不读四年后不也三十几了吗?针对年龄而言无论你干什么事年龄都要流失掉,它不会因为你是在求学还是工作还是虚度光阴而停止。我国现在的平均寿命已经是78岁,三年或者四年时间放在辽阔的时间长河中也只是短暂的一段插曲。每年新闻都会报道一些花甲老人去读研读博,这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体现。另外,经济收入是很多人头疼的,我读博之前拿的是每月过万的国企的工资,读博之后每月两千多元,好在我对于物质需求并不是十分在意,解决温饱就可以了,两千多元在学校里也能生活的不错。虽然读博士期间,自己会少掉几十万元的收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假如家庭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要对经济收入这一块纠结太多,跟年龄一样少挣这几年的钱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大的阻碍。读博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觉醒的过程。你会受到社会无形的压力,你会受到论文的摧残,你会受到孤独的侵蚀,你更会受到自我的怀疑,总之,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己却又自我重塑自己的过程。有时候这个博士不是为你自己而读的,有的博士的父母甚至没有读过中学,但是有一个博士儿子女儿将会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有的人会想,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要给现在或将来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爸妈当年可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拿到了博士学位,孩子会以自己的父母作为榜样。还有些时候,因为这个决定你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将来的某一天会功成名就,那么你将是你导师你同学你朋友的骄傲。还有当你垂垂暮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翻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出版的书,你会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蹉跎年华而叹息。想到这些,我想当你戴上博士帽,领取那种薄薄的证书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上述的这些,你都已经考虑好,扫除了一切的思想藩篱并且各方面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那么你就去读吧,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苦短,有时候不去尝试比失败更令人遗憾!来源:考博圈 学术志

果败而反

26岁就成985高校副教授的女博士,却因是「土博士」而被质疑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今年刚毕业的 90 后女博士李晟曼正在经历自己人生中的「15 分钟」。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来了年轻人,年仅 26 岁的李晟曼在博士毕业后来到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系出任副教授。图片来源:湖南大学官网根据官方简历,这位女博士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全部专业教育,没有做过博后,也没有出国经历。论文方面,虽然列出九篇,不过其中一篇是去年发表的Nature Materials,最新影响因子38.663。图片来源:Nature Materials剧本还是那个剧本。年轻、无留学经历、拿到 985 高校副教授,一系列的标签促成了李晟曼的走红。图片来源:知乎在某乎的相关问题下,有网友认为,26 岁博士毕业生且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文章也并不算顶尖出色」的她,能拿到 985 高校的副教授,难免有点让人浮想联翩。(说实话,笔者觉得这些网友对顶尖出色存在什么误解......)还有更多人认为学界很多青年才俊的发展都很迅速,李晟曼稍有特殊,但也没有那么特殊。那些受到关注的女博士们虽然并未明说,但李晟曼受到关注,显然离不开她女博士的身份。高等教育名额的持续扩招下,高学历女性早已不再罕见,曾经被污称为「第三性别」女博士也越来越多。人多是非也多,有关女博士的新闻,每每总能博人眼球。这部分显示出大众传媒的庸俗化取向。与李晟曼受到关注形成鲜明对应的,就在同样的学院还有一位 90 后的教授和博导却少有人关注。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李东,在同济大学完成专业教育,没有留洋经历,2018 年来到湖南大学,目前已成为博导。图片来源:湖南大学官网以履历估算,2018 年李东博士在没有任何海外经历的情况下,毕业后来到湖南大学的职称应该不低于副教授。两年时间获评正教授,并且成为博导。如此火箭般的速度,不知让多少同龄人羡慕。但李东并未引起关注,两年前如此,现在仍是如此。仔细回忆,那些进入公众视线的 90 后教授副教授们,主要都是女性。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 2019 年 9 月 16 日更新信息显示,出生于 1991 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当年 7 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同样 1991 年出生的女博士刘惠颖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号称中国最年轻的社会学教授;还有一位出生于 1991 年女博士王虹,两年前已经是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的教授博导……这些女博士不但学术优秀,多数还面容姣好,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拼才华。媒体追捧,自然也不在话下。只是,这套路未免俗套。图片来源:知乎如今,越来越多的女博士遍布各行各业,逐渐颠覆大众意识中女生的刻板印象。特别是李晟曼这样的理工科女博士,更是把「女生理科弱」这样的谣言击得粉碎。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宣传她们,也算起到了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但这些有颜又有才的学术女神们,显然并不想把自己过多曝光于聚光灯下,她们只想安心做学术,做该做的事情留洋质疑声的背后是高校招聘的困境长江后浪推前浪,90 后在学术界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90 后教授博导也越来越多。但高校在用人方面,似乎仍然面对很大的压力。高校的人才招聘,落脚点在科研能力。对于刚毕业的博士,如何评价或者预测未来的科研能力,这几乎是任何一个高校都想解决的问题。有的高校明里暗里,先看本科学历。这种操作在刚开始的时候也遭受了诸多批评,但现在已成为大家默认遵守的规则。甚至招聘非科研岗位的辅导员都要求 211 或 985 全日制本科的第一学历。图片来源:知乎这种现象在社会上的企业招聘中也很常见,目前尚不知双方谁是始作俑者。平心而论,这种「看出身」的做法或许能够为用人方提供一个快捷的筛选机制,但对于那些本科「双非」的优秀学子太不公平!刚毕业的博士,没有工作经验,明面上能够比较的,只有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这点倒是与高校的需求匹配,因为在管理者的眼中,所谓的「科研能力」无非只是发论文能力的代名词。与之对应的,很多高校增设「非升即走」的特聘研究岗位也仅是高校为了满足科研绩效中的论文需求而已。然而,这种导向已经遭到学界和官方的反对。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破除唯论文是举、唯指标说话的恶劣风气,要塑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这些优秀的 90 后年轻教授们,在面对质疑的时候,千万要保持平常心,用实力说话,用时间说话。

吹鼓吹

硕士毕业工作两年,毅然辞职读博!因为没有博士学位评不了职称

前段时间,一个学医的同学工作两年,辞职读博了。不是他本人想读博士,而是毕业后发现,在他们医院工作,如果没有博士学位,根本没有发展。医生很多职称评定已经要求必须是博士学历。医学,救死扶伤的专业;医生,拯救人的白衣天使。可如今却成了“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一边是医院人满为患、病人看病难,一边是绕医学之路而行的考生,很矛盾,却也不难理解。1、曾经受人追捧的高尚职业医者父母心。曾经,人们认为的好工作是老师、医生,一个是人类精神的塑造师,一个是人类身体的拯救者。体面、有地位,是所有人对这两份职业的定位。尤其是医生,白衣天使,是疾病缠身病人的救命稻草。二十年前,医学是一个备受追捧的职业。套用老话说“历朝历代都需要医生,学医不会失业”。是啊,学医不会失业,即便找不到所谓的铁饭碗,也可以自己单干,像许仙一样,开个诊所悬壶济世,不用风吹日晒,就可以轻松养家糊口。不说就业情况,单说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找对象,都喜欢当医生的。一来是个好职业,二来以后家人总能用得着。2、牺牲自己奉献身边人的职业记得《辣妈正传》里的一句话“现在认识一个好医院的医生,比认识市长还管用”!不知道认识医生是不是比认识市长管用,但是身边朋友里有位医生,确实很方便。家长给孩子找对象,都喜欢医生。但是,医生辛苦,真的很辛苦。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报道,说中国三甲医院三个月的接诊量,就是美国著名梅奥诊所一年的接诊量。去过一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次去的时候惊呆了,好像是小时候农村过年赶集市,人太多太多了。经常通宵熬夜自不必说,繁重的日常工作,还有科研考核指标,所有人都在连轴转,好医院的医生更是如此。此外,还要面临日益激烈的医患矛盾,甚至有生命危险,新闻经常有这种报道。可是,如果家人或者亲戚朋友有一位在好医院工作的医生,所有人都感觉看病有“门路”,毕竟是自己认识的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一个好医院医生可以惠及身边所有人,包括街坊邻居。如今,医生是一个牺牲自己、风险周围人的职业。3、学医很苦,但越老越值钱一位学医的同学,别人朋友圈晒美食、晒娃,他晒得最多的是各种看不懂的医学报告。也许是为了保存,方便以后自己看吧。学医苦,真的很辛苦。大学需要5年,比一般专业多1年。学医需要记太多东西,人体、病症、药品、药品用法用量等等。本科5年之后,很难找到好医院工作,稍微好点的医院都要求博士学历。其实这不算是学医的一个不足吧,毕竟其他专业也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不一定是博士,但好岗位大概率是高学历。学医有一个很突出的优势,越老越值钱。年轻上学辛苦、刚工作辛苦,但是一旦评上职称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以后,会非常吃香。不信去医院看看,专家号一号难求。4、医学值不值得报考?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仅医学,任何专业都是如此。医生太累、太苦,人尽皆知,但是大家都希望身边有认识的医生。从个人角度来说,如果喜欢,还是可以报考的。虽然辛苦,但是好医院的医生待遇是真的好啊!这就是医学专业,一个救死扶伤、任何时代都需要的行业。很辛苦,升值空间大,学历要求高。看了这些,你愿意学医吗?有关高考选择高校的材料,已整理完毕,没有水分,从普通人角度,全是落地的建议。欢迎关注+私信+邮箱,会免费分享给大家!高考专业选择的材料正在整理,整理完毕后会分享给大家。

泊车殿

作为一名研究生,你会接受博士师兄的追求吗?

读硕读博期间,和课题组同门相处的时间无疑最长。大家在同一个空间里学习工作,见证 TA 的悲喜忧愁、成长蜕变,日子长了难免产生别样情愫。作为一名研究生,你会接受博士师兄的追求吗?笔者采访了几位有故事的同学,以下是五段「甜、苦、辣、咸、酸」恋情分享:01 甜女 / 28 岁 / 坐标长沙: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得知前任心里有了其他人,我的内心无比崩溃。看着前任和新人在实验大楼成双入对,我彻底放弃了留在本校读博的打算。因为导师间的合作,我到了长沙某高校接受联合培养。课题组只有一个大老板,平日里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博二的师兄带我做实验。当我遇到课题瓶颈时,师兄总是能够及时地给出解决方案,每到这时总觉得他的形象异常高大。某个周末,师兄约我单独去橘子洲头玩。他在江边念了句诗「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虽然听完后狠狠地笑话他俗气老套,却开心地回应了他的真心实意。在师兄这里, 说话不用小心翼翼地考虑他的感受,不怕变胖不怕长痘,他让我相信自己值得。后来师兄出国, 我们开始了漫长而枯燥的异国恋。今年我博二,孩子 1 岁了。读博又当妈的日子很难很辛苦,看到周围未婚的女同学过着潇洒的生活,我偶尔羡慕不已,后悔匆匆结婚生子。然而,当看到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这种成就感远远大于家庭带给我的疲累感。我终于渐渐地独当一面。隔着万水千山,我的做事风格竟然和师兄越来越像。02 苦女 / 28 岁 / 坐标合肥:不做夹心饼干我上学晚,和博士师兄同岁也是本科校友。同在一个院士团队,可是两人的导师却因课题利益不睦。院里举行学术会议,我和他作为志愿者布置会场和接送专家,互换了联系方式。闲聊时发现两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回忆起大学时光,竟然有很多令人惊喜的巧合。明面上我和师兄并不接触,私下里的交流却越来越多。他委婉地表示想进一步发展,我却始终不敢答应。导师曾明令禁止实验室恋情,倘若和他的竞争对手底下的人谈感情,我将很难做人。谁能保证导师不会怀疑我把实验室核心技术教给师兄呢?为了博士学位,我宁愿按捺住感情。后来师兄觅得良缘,我们便再也没有聊过天。偶尔看到仪器使用登记本上有他的名字,我的心跳得还是很快。03 辣女 / 28 岁 / 坐标西安:这一辈子太长,我不愿糊里糊涂我在某 985 大学直博,入校不久和高我一级的师兄成为情侣,恋情开始得很容易,结束时却很难堪。分手的念头在我心里徘徊了很久,为了不影响他答辩,直到他办完所有毕业手续我才提出分开。在一起曾见证了对方所有的喜怒哀乐,说分手需要很大的勇气。师兄是个很孤傲清高的人,当初吸引我的正是他的独立自我。他胃不好,却无辣不欢,我口味清淡,常顺着他的饮食习惯。和我在一起后,他从最初的钢铁直男穿衣风格,变得帅气有品位,常有小师妹和他搭讪。可在一起越久,我越来越不快乐。他的理性自我是真的,自私小气也不假。为了一件琐事,会和室友几个月不说话,阻止我见他不喜欢的闺蜜。在外吃饭,只因餐厅上菜速度慢,曾厉声训斥服务员小姑娘使其当场掉泪。当他再一次因外卖小哥迟到 5 分钟,不顾对方道歉而打电话投诉到平台时,曾经满身光华的他在我眼里变成了斤斤计较的小男人。过去的事我不想多提,我也不想指责他,否则那是对我和他的不尊重。后来师兄毕业去公司任职,提过复合,我拒绝了。他很疑惑:我是穷学生时你不嫌弃我,如今我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为什么要离开我?因为我不想再过这样不快乐的生活,有人在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我想要的伴侣一定要有吸引我的特质,这一生太漫长,我怎能随意处置?经过爱情长跑再分手的人一定可以体会我的心情,失望加伤心次数多了,关系间的裂痕将无法弥合。即使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来也是苟延残喘,还不如快刀斩乱麻。04 咸女 / 29 岁 / 坐标重庆:生活不是兜兜转转的琼瑶剧博士毕业后,我留校做青椒,背靠导师这棵大树好乘凉。去年年底,曾经追求过我的师兄以特聘教授的身份回到院里任教。知道内情的导师在饭局上有意撮合单身的我和他,时过境迁,我们二人笑而不语。见到师兄,内心没有波澜是假的,不是惋惜自己错过了一支世人所谓的「潜力股」,而是看到他不由地想起读博的时光。那时的自己跟着师兄出差采样,熬夜分析数据,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汗水和心血,马不停蹄的青春充实而简单。关于我和师兄间的往事,闲言碎语在一些旧人圈子里传开,似乎每个人都愿意将我塑造成一个清高自傲的人。师兄单身至今的原因未可知,有时我们会一起吃饭,只谈学术不谈感情。毕竟生活不是八点档琼瑶电视连续剧,以前没有燃起的火花,现在也不会燃起。但三毛的话代表了我的态度: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05 酸男 / 26 岁 / 坐标上海: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我初到课题组时,是博士师兄手把手教我做实验。他很爱干净,衣服总有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我母胎单身 23 年,并非害羞不敢和女生相处,只是见到漂亮女生我从未有过心动的感觉。师兄为初来乍到的我解决各种困难。我是个北方人,初到上海总是想念家乡的面食。生日那天,他亲手给我做了一碗长寿面,一颗香喷喷的煎蛋静静地躺在雪白的面条上,那是我到上海后吃过最好吃的饭。再到后来,所有的事顺理成章。组里的同门知道我们间的关系,流言蜚语和刀子般的窥探眼光不可避免。我家教传统保守,父母绝对不会接受我的另一半是个男人。我们曾试过分开,但却发现比起承受外界的压力,不能和他在一起度过未来才是最痛苦的事,我终于明白 Jack 对 Ennis 说的那句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是多么悲伤。后来,我们相互鼓励打气,一起发表 SCI 拿了国奖。师兄毕业后远赴欧洲做博后,明年我毕业,会去那边找他。......硕博阶段的学生心智逐渐成熟,开始一段恋情时总会有诸多考虑因素。不管结局是欢喜或忧愁,其实遇到 TA,已经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了。每一个课题组都有属于它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一起熬夜做 PPT、配的溶液、做的标记…... 都是青春的印迹。以上故事皆源于真实经历,如有雷同也很正常,也欢迎小伙伴们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唐甄

真演员假博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关系、区别!

翟天临,学霸演员,因为“北大博士后录用通知书”和一句“不知道知网是什么东西”遭学术界质疑、网友深挖。一时间由于涉嫌学历造假牵涉的诚信问题、人设问题引起热议。敏感字眼“博士”、“博士后”、“北大”。一,博士和博士后的关系、区别。1,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博士是一个学生所能拿到的最高学历。2,博士后是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在正式成为专职研究人员之前,在一所水平较高的研究机构做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享受有关部门的津贴、交社保、拿工资,是工作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称只是一段经历,短期的工作经历。二,翟天临的博士后与北大的关系。有学术界人士指出: 1,从资格审查角度来说,博士后站点进站审查只审查获得博士资格后的相关文件,对于获得博士的过程,即博士学位是如何获得的、论文是否涉嫌造假等理论上应由授予其博士资格的学校审核。有业内人员声称,现有的审查制度北大博士后工作站只审查获得博士后相关资料,论文由授予博士证书的北电审核。2,对设站单位来讲,博士后是有期限的工作人员,不列入正式编制,工作期满后必须流动出站,在其获得固定工作岗位前,实际上处于流动状态。北大只是一个站点,接受翟天临一段时间从事研究的短期站点。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有网友表示翟天临的博士论文涉嫌造假与北大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来说,北大这次躺枪了。当然也有网友质疑,北大作为中国最富盛名的学府,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又是最好的学院,在资格审查上是不是应该更严谨、慎重?也有很多网友对翟天临的演技给予肯定:有颜值、有演技,在角色的塑造中有能力!一个好的演员,重要的塑造角色的能力,即使只有小学文化,观众一样喜欢。如果演员把演技用在严谨的学术界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何可易邪

连博士、教授我们无须仰视了,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连博士、教授我们都无须仰视了,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里的教授那是神一般的存在,许多大学老师教了多年了,还是讲师。记得有一次学校请外校专家来讲课,系里领导介绍的时候,说是某某副教授,同学们都觉得那是很高的职称了。后来从北京来了两个教授讲课,那更是让人产生泰山北斗的敬仰之情。到了1987年之后,中小学也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了,中小学的高级教师也相当于大学的副教授了,大学里的教授也迅速多了起来。特别是后来,连那些到地方挂职的大学老师,用报纸上的工作报道作为学术成果。也能评上副教授、教授的时候,人们忽然觉得教授好像不是以前那么学问高深光彩夺目了。这个时候对博士还是很敬仰的。因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博士还是珍稀物种。我曾经在郑州某医院见过一个博士,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那是难以掩饰的。不知什么时候,博士也像教授一样,迅速多了起来。多到一个县城学校的教师子女中,就有好几个在读博士,人们对博士的神圣感、敬畏感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尤其是当一个不甘寂寞的、第一学历为大专的高中教师,离开学校,迅速发展到本科学历,再到研究生学历,又考取博士研究生之后,人们更加觉得博士和平凡人还是距离很近的。获得教授职称的人多了,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多了,这应该是好事,说明我们国家人才发展层次提升了。可是,我却有点高兴不起来。总觉得现在的教授、博士分量轻了。我还是喜欢教授、博士让人仰视的那种感觉。也许是我的观念意识有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真的错了。金币纸币塑料币,博士硕士加学士。九十年代初我们考脱产本科,一个地区二十三人专科学历高中教师考两个。现在隔壁的县教研室一个女教师,民办老师转正的,去年竟然评了正高。正高啊!正教授!还有县一小的一名教师90年初中考上中师的,去年也评上正高级。教授,就像现在经理职务一样,多啊!因为高校普及率大幅提高,文凭职称泛滥。想想之前,高中毕业上大学的人的比例,也看看以前工厂(特别是工程单位)的做工的人,基本上都是正规中专技校的专业毕业生。现在到处都是大学生,以后普通的工作,就应该是大学生来担当了,因为全民文凭提高了。现在电脑手机知识信息化,人们掌握知识文化的渠道方式更多了,上学知识之一,还有知识有书本知识、生活知识、生产知识等,没有走出校园的博士是不可能比一个工作了十年的农民工懂得多的。我曾参入一个激光防伪项目开发,团队6人,成功后,业务分工只这样的:一位博士负责整理资料和沟通,一位本科负责财务,研发是我和一位初中生,生产加工是初中生,销售服务是初中生。所以项目核心是三个初中毕业的为主,现在已全部交三人负责。只要年轻人努力学习上劲就行了,职称、文凭毛了也无所谓,不努力学习工作,即使毛了也得不到,画饼充饥总得有个饼啊!一纸文凭能激起人人上劲也是非常值得的,但是要采取措施,避免职称上去了,人却不好好工作了。这恰恰说明了社会在进步,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就像以前能开得起的小轿车非富即贵,现在已经基本普及了,事物本身没有太多变化,社会进步了。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你认为呢?声明: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信息有误,或侵犯到您的隐私,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自私自利

海贼王中有关贝加庞克博士的猜想

贝加庞克博士可以说是海军中的技术领袖,占在科技巅峰的男人,江湖上永远都是环绕着他的身影,却从来没有清晰的具体化,大概尾田也在正在构思这个人物。下面小编对此进行进行几处猜想。猜想一,贝加庞克博士不是绝对的坏人,小编已经对尾田海贼王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了,尾田从来很少会赋予一个角色绝对的坏人风格,尤其是一个占在科学巅峰的科学家。如果他都是坏人,会给主角路宝等人,在四皇和大将上再加上一个顶峰的科学家,这要怎么攻克呢,所以贝加庞克博士一定不是字面上的坏人。记得动画里第一次正面提到贝加庞克,是在什么时候,是路飞海贼和爷爷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和cp9战斗过后的首次相遇。当时克比提到过用海军的先进技术过危险地带,这是动画首次正面提到过。博士的立场也不能说是绝对占在海军上,不然他就不会遵守和七武海之一的熊的约定,试问一个坏人会重承诺吗?猜想二,贝加庞克博士的一定会对路宝会帮助路宝,为啥呢,因为熊帮过路飞两次,而贝加庞克帮过熊,而且博士在于凯撒的立场上是不同的,这就足够了,试问一个关爱平民大众的人物没有大是大非观念吗?有的,只是现在不能做啥,等到了能做啥的时候,贝加庞克博士一定会站在对大众对的一边。而且在弗兰奇修炼的地方的村子里,该村里的人对贝加庞克博士高科技是感激的,博士改造出的很多机械对村里的民众的帮助大,因而不能完全说会占到了路宝的对立面去。猜想三,后续尾田将会塑造贝加庞克博士具体人物性格,虽然不是主要的人物,但连凯撒都能着点色彩,更何况站在占在科技颠覆的博士呢,而且博士和世界历史一定会有点关联的,现在尾田大部分的人物都相互关联起来,让情节连成一个圈了,这是尾田创作海贼王的一大特点,不单单伏笔多,也能将许多零零碎碎的人物环绕起来,剧本十分精彩。比如作者在刻画cp9的路奇时,即使在被路飞打败以后,也从cp9上升到cp0上去,而且在后期与小丑的那交涉和天龙人交涉中出现,同样都是天才,博士出场的时候,肯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能是海贼王漫画即将画完了,现今只有少数的还没有出场,或者晚出场,在尾田的笔下没有一个没有意义的配角。猜想四,贝加庞克博士人物的长相,从尾田的日常对特殊人物的画风来推断分析,如凯撒等,可知博士的长相至少不是胖子,身高应该高一点,性格应该会有一定的反差,漫画家就是尾田一般用都习惯用反差,越是厉害的人物,其后期的反差也比较大。这点上,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好感度,也对博士的整个人物形象进行了丰满。

两条线

女博士为读博辞20万工作,后悔如今找不到!这就是教育的白眼狼?

这几日,手机被一名自称为“法学女博士”所写热帖刷屏,文章题目是“为读博我辞掉年薪20万的工作,如今怎么也找不到了”。文章中充满了顾影自怜的叙述。文章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几年读博教育的经历,下面我们选取文中比较精彩的内容:第一部分,文章讲述作者的现状: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法学女博士。本科毕业时我就在一个一线城市的垄断国企工作,第一年的年薪10万左右,到我辞职时已经快20万了。那时正好遇到现在的老公,他在北京读博,就追随他来到北京,考上了一流的法学院读研读博。 现在即将毕业了, 我发现我如今的最佳选择竟然还是当初放弃的那类工作,但现在我投了几百份简历才发现,我再也进不去那种单位了。很多用人单位明目张胆地写着:30岁以下,甚至27岁以下,男生优先。忽然感觉自己像站在一片荒野上,四处张望都看不到方向。第二部分,文章讲述作者的职业规划:如果说读书是一种投资,为什么我投资了负资产;而且最可怕的是,我发现我已经没有了斗志,对工作也失去了憧憬,对所谓的学术更是。规划一下我未来的职业,我并不想当老师,因为读书这些年对学术界挺失望的,从前天真,老觉得学校和社会不同,后来才发现坏风气学校尤甚。我分析自己的个性,很想去做律师,但是很少博士毕业出来做律师,而且好像只有走投无路了才会去做律师 。我也不想去国企了,而外企显然是不会要一个博士作为初进人员。考国家公务员,分数很高,心气更高,报了热门国家发改委,差两分没有进入面试。 我一直在消极地找工作,很少申请单位,因此也没有什么面试经历。记得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简历放在某个求职网站上,很多单位打电话,居然还有一个猎头找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我又放了,3个月没有一点反馈, 后来才醒悟过来原来在这个人肉市场我已经大幅度贬值了,哭都来不及。我很讨厌说老公养我的话,我绝不愿意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第三部分,讲述作者曾经的兼职经历:我最大的缺点是懒,不过但凡我做起事情来效率还是挺高的。北京这个城市我呆了快5年,还觉得有点格格不入,有时候我怀疑这辈子我是不是都会对它有这种隔离感。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有时候还真不是我不愿意“屈就”,只是人家还不愿意“高攀”呢,简直就是女博士在婚恋市场的写照。对于国家公务员里的好单位,我还是会尽全力去考吧, 国家公务员在面试阶段还是有不少猫腻的,除非正好你的竞争对手和你一样都没有背景。 这个社会从本科以上,赚钱能力和学历确实没有多大关系,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我们是进步的牺牲者,我听我的老师说过他们当年读完博士,单位来请,给住房,解决配偶进京指标,于现在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啊。其次,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像从前了,课时、课题、发表论文、还有各种事情,压力比以前大了很多啊,一点不见轻松,也就近5年的事情。如果想好好干就更不容易了,水平要有,关系要好,里头外头都要吃得开,一点不比社会少好混。而且北京高校很难进,博士太多,教席太少。老公是北京人,我们没有房子的压力。我虽然现在很少去面试,但是博士期间找兼职曾经去过几家律所面试。过程差点没把我气死,我在简历上注明了我是在读博士,去了以后一个女律师面试的我,两个男律师陪着;那个女律师全程板着脸,先从家庭情况开始问,当她问到我是不是买了房子我已经很不高兴了,我说,我想这和工作无关吧。她又说,啊,你们这些读书的博士,开始都说的好好的,到时候又干不下去了,以前我们这里也来了一个清华的男生,干得真不错,后来说是有课题,结果撂了担子就走了。还有一次是我去另外一家律所面试,那个所谓的主任和我说,除非你们家里死人了或者你自己病得起不了床(绝对原话)否则不要和我请假,什么妹妹结婚,妈妈来北京了不是借口。我们这里要求加班就是加班,我说了加班必须加班,你的时间我付钱了,就我说了算。一个月3000。第四部分:文章谈到了自己家庭的情况,婆媳问题无法绕开?当初我结婚,感觉公公婆婆对我太好,他们很虚荣,自己儿子是博士,所以希望儿媳妇也是,跟我说得很好,说是读书怎么都是好事,我也就脑子一热考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公公婆婆说得再什么好也是面子上,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完全没法和父母比。 他们是北京人,平时嘘寒问暖的,到了怀孕以后,他们就想让我回娘家,而且说是:怕我妈妈担心之类的,我是在娘家生产和坐完月子的。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公公婆婆很高兴,到处吹嘘,后来发现我们生活压力大,因为很多年我没有工作了,我婆婆脸色就没那么好了,就说什么当初让你考没想到你能考上之类的;还有同事小孩清华博士做兼职赚很多,虽然语气不很坏,不过听了也很伤心。真的伤透了心,所以现在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我。如果不是为了我老公,我不会辞职来北京;如果不是为了他们家,我不会考博士;当初我其实说的很清楚,我不喜欢搞学术,考博士一点意义都没有,可是由于他们一直算半文盲,总觉得家里多个博士那简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第五部分,谈到自己对于工作的期望,总有太多的忧伤:我现在学会将期望值降低,才越不容易失望,无论对人对事,可是我发现人连期望都没有了就更可怜。我现在就处于这个可怜郁闷的阶段。硕士毕业的时候我宿舍的一个傻乎乎的女孩去律所面试,到晚上9点那个面试的律师打电话要她去酒吧之类的地方陪他。傻女孩因为比较信任我,还打电话问我说应不应该过去,给我臭骂了一顿。我说你还算名牌大学的硕士呢,做助理一个月3000多还想你卖艺又卖身啊。其实我很喜欢有创意的工作,以前读本科喜欢在图书馆看广告和摄影方面的杂志,觉得有些创意真的好棒啊。我坐不住而且很讨厌寂寞,所以读博士真的很为难我了。当年本科毕业真是钱赚的容易,工作环境超舒服,每年旅游2次,出差都是5星级,所以现在落差尤其大。而且觉得这些年受的苦都白受了,考试很痛苦,写论文也很痛苦。当年我本科毕业出来,单位有一个大约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博士生直接当了部门经理,配几十万的车,一年收入40多万,位高权重。也正是因为那样,我一直想读硕士读博士,但是当我读了之后已经开始打破了学历的神话了。第一因为人太多太多,第二因为理性了。所以我说我不赶趟。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排序是男硕最容易,接着女硕、男博,最后才是女博士。以前觉得学术至少清高。等自己给逼到花钱发文章的时候就觉得啥也不是,很是堕落。考博都是很痛苦的。 因为付出了那么多,所以有期望。我以前很多朋友都在自己的圈子有所建树了,国有单位混个中层,做律师的时薪2000元、轻松年收入百万,他们笑我傻,辞掉几十万年薪的工作去读博士,再回头看到现在的博士同学那种清贫、孤欢寡欲的生活,到30多岁了还在为一份工作而战战兢兢。(9月8日 澎湃新闻)上面是我们从文章中选取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上能全面的反映作者的心态和情绪。”女博士现象“在社会上发生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这篇文章依然在网上引发热议。有评论说:“读博士与挣钱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期待读博士能换来财富迅速增长,失望的可能性会很高。时移境异,当初的工作找不到,当初的人寻不见,是世间常事,干博士何事?这位女博士所说的事情,跟博士无关,只跟她自己有关。怨老公、怨公婆,不惜笔墨;怨自己一时糊涂,一笔带过。看待别人时,全是艳羡;看待自己时,都是顾影自怜。文章除了满屏自怨自艾,始终缺少一种即使法学学士也应该具有的基本逻辑。浅显的道理在于,读博士与挣钱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财富分配的角度讲,博士毕业虽不至暴富,但可以在社会中获得一份正常而基本体面的工作,生活大概率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在社会工作机会的意义上,博士意味着可选择的路越来越窄。第一,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成本很高,即使按照原来博士三年毕业的时间来算,拿个博士比本科毕业要多读六年,目前部分高校博士学制已经改成四年了。第二,机会成本太高了,别人在职场打拼的时候,念博士的人都还跟书本较劲。第三点,由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高昂,意味着专业成本极高。博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相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讲,高出了不知多少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20万年薪的工作不等于生活一片灰暗,更何况,一是自己的选择没必要后悔,二是现在没有20万年薪的工作,也不表示永远再没有。(任孟山)读完这篇文章,又浏览了有关此篇文章的诸多评论,笔者有一点想法,分享讨论:首先,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多么大的问题。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还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都需要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曾经,全社会对学历进行盲目的崇拜,不管是经商的,还是做官的,都要弄个博士帽戴戴。好像读了博士,就能多挣钱,就能当大官。而近年来,教育依然是只注重分数,分数决定命运,考试圈定人生。家长对孩子也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考入好大学,一路下来,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赚大钱,有实权,才是成功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教育。社会应该是多元的,生活要多姿多彩。当所有人都挤上拿高分这一条路上,这个教育的方向有了问题,这种教育的结果一定要失败。其次,教书育人,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在教书,不再育人。因为分数的比拼,高考的选拔,教育,只剩下教授知识,而忘了对人的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并不是高学历者多,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是高素质的。学历文凭可以滥发,而人口素质是一个工程,没有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再高的学历,也带不来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再次,不同层次的教育,有着总的和分类的目标。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现在教育,急功近利的造就了大批量的”人才“,这些”人才“,说其为”才“没有问题,说其成“人”,却有待”商榷“。最终,他们学有所成,知识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成为高学历者,成为大学生,他们返过来,却认为教育耽误了他,社会对不起他。这有教育的原因,也有受教育者的原因。从而,一大批的受教育者认为,受了教育就要出人头地,就要赚大钱,掌实权。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赚钱的学问,也不管人术学。有评论说,读书只为赚钱,出发点就有问题。博士大家知道是干嘛的么?博士头衔是证明一个人的有相当学术能力并且在某学术领域有自己独特见和发现,国家教育部门给颁发的证明而已。谁说博士一定要赚钱。相反,敢读博士就是证明这人坚定走搞学术这条路,向钱看肯定是不对的。教育,培养了一批批对教育不满的人,出现教育的白眼狼,让我们好好反思教育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

拿命来

华为2019年招募8位最高年薪200万的博士都是什么来历?名校毕业!

7月23日,网络盛传一张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的截图。截图显示,华为已制定2019届顶尖学生年薪制方案:8位2019届应届博士生年薪89.6万起,其中最高的达到了201万。这八位应届博士分别是:1、钟钊,博士年薪制方案:182-201万人民币/年2、秦通,博士年薪制方案:182-201万人民币/年3、李屹,博士年薪制方案:140.5-156.5万人民币/年4、管高扬,博士年薪制方案:140.5-156.5万人民币/年5、贾许亚,博士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入民币/年6、王承珂,博士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7、林晗,博士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8、何睿,博士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这8名博士的年薪分为了三档,拿到最高档的是钟钊和秦通,年薪为182—201万人民币。从相关资料发现,在不排除重名的前提下,8位博士均出自北大、清华、中科大、港科大等知名学府。钟钊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博中科院,攻读专业都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其导师刘成林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据有关媒体报道称,刘成林认为“钟钊能获高薪是由于他研究的是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广,再加上他独立研究能力强”。他表示,“现在整个人工智能领域都比较好找工作,给的薪水比较高。”秦通博士是浙江大学本科,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据悉,秦通学生时代就在IEEE TRO、ICRA、IROS、ECCV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多篇论文,获得IEEE IROS2018最佳学生论文奖。去年10月,秦通还在网上开了公开课,专门讲“视觉惯导里程计时差的在线标定”。李屹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形式化验证;管高扬也为浙大本科和浙大博士,研究方向为物联网,竺可桢学院。贾许亚博士,清华大学,本科直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王承珂博士,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联赛一等奖。林晗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何睿博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所,计算数学专业。(来源:建筑世家黄金屋整理) 从名单来看,基本上都是国内顶尖大学博士。实际上,华为也是各大高校优秀毕业生的理想去处。据统计,清华、北大、复旦等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中,2018年毕业生去向最集中的企业就是华为。在清华大学,华为共接收了167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2名、硕士生134名、博士生31名。但是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华为每年都招了大量的博士人才,但是最后又留下的多少?以高薪把优秀人才招进来,华为又能否留住呢?2019年初,华为心声社区曾发布了一份由任正非签发的华为内部邮件,深刻检讨了近年来华为员工中博士高层次人才离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华为公司博士类员工近5年累计平均离职率为21.8%,入职时间越长累计离职率越高,华为2014年入职的博士经过4年,只有57%留在公司。而在华为工作的特招博士的离职情况则更令人担忧,离职率达33%-42%。特招博士主要来自于三类人群: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成功项目研发实践经验的优秀博士;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的优秀博士。对于这些人才,华为在校招时将他们定位为华为未来各领域内的技术领军人物。对于博士来说,去企业和去高校和科研机构哪一个更好是一个很难的抉择。企业的技术更加致力于实用,偏向应用型,并且技术到位能够拥有丰富的报酬,但同样压力和工作强度也大。高校的研究理论和应用皆有,但学术界掌握学科的话语权和社会威望。所以,企业也比较喜欢找一些大学的研究人员兼职做一些研究。不过,看到这8位博士的年薪还是很具有震撼力的。华为就是要塑造一种为人才不惜投入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类人才。对于一个技术公司来说,技术是公司立足的根本,而人才则是产生新技术的源泉。所以 ,华为的这种举动仍然证明了其大力招收科技人才,扩大科技竞争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