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很多研究生找工作依然很难?其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人伦

为什么很多研究生找工作依然很难?其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尤其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每年毕业生数量在700万以上。这个庞大的群体,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希望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事与愿违,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较多再加上之前挤压下来的毕业生,无形中就增加了就业压力。因此,有的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希望通过增加学历来给自己增加标签,比如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今天日益严峻就业形势下,很多研究生还是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其背后的根源什么呢?笔者的一个研究生舍友,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研二就开始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各种考试。等到即毕业时,通过天津市某高校的教师岗笔试,但后来因综合成绩靠后而失败。后来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山西老家,陆陆续续参加了很多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编考试,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已经过去5年,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已经结婚成家,在一所私立学校做做代课教师,工作不稳定,工资待遇勉强够家庭开销。笔者也经常跟他通电话并询问他的情况,他总是微笑着回复我,我会一直努力的,不然会失业的。最近一次跟他联系,因各种原因,他被那所私立学校辞退了,目前正处于待业状态。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状的根源在于,虽然已经获得研究生学历,但是市场很多岗位已经饱和,供过于求。但是很多硕士研究生却不认同:在他们眼里,觉得自己是高层次人才,学历高,理应拿到高薪工资,主动权应该在自己手里。但是用人单位认为,我提供一个岗位,有上百人来应聘,主动权在用人单位手里。这样就形成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一对矛盾。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而很多研究生就很自傲,所以有很多人被公司拒之门外。另外一个方面,也跟研究生孙学专业有直接关系。比如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虽然是研究生学历。但找工作并不占优势。就如笔者的同学那样,研究生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较冷,就业范围较窄。如果是学的工科类专业,比如铁道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力工程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找工作非常容易,因为社会需求量较大。所以才会有很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叹息,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才是最重要的。总而言之,很多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原因有很多。根源是整体上供过于求,然后还专业选择、个人能力和素质等。但有一点,笔者比较赞成:就是提高个人能力是找到工作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大学里,一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未来就业积累经验。

独心

为何基础差的人却能在211名校读研?关键在于用对这些好方法!

用对这些“取巧”的好方法,基础差的人也可以在211名校读研!每年选择考研的同学有很多,在择校方面,更多的人希望在名校读研,最低也想要个211大学。但一些人却意外发现,那些实力平平的人,本科甚至还挂过科,为何考研成功后却能在211大学读研呢?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好方法呢?为何基础差的人却能在211名校读研?关键在于用对这些好方法!211大学比较难考,不少人考了两三次都败北,但不是说不能采取一些“取巧”的办法让考生实现读研的目的。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还想在211或985名校读研,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答案肯定是有的!只不过不被人知。前年有位工商管理专业的周同学,基础并不好,大学还挂过科,而且又是在职考研,所以择校上很犯难。她本科院校是普通二本,所以在考研院校里她更倾向于名校,最低也要读个211大学。不过,她的情况比较麻烦,她不想读工商管理类的研究生,想跨考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希望去沿海城市读研,未来研究生毕业了,正好留在那边打拼。根据她的情况,小水综合她想报考的专业和符合要求的学校,最终建议她跨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这是有原因的!她虽然是跨考考研,但是英语水平不差,是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这块和专业课相关,又只要理解和记忆力好就行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是瑶族,可以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研究生,录取分数不高,很容易被录取。小水特地查询了近几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她只需要把总分考到325以上就能稳进。因为该专业每年录取五人,总是招不满,最低录取分数线是325。少干的录取分数比这个分数还要低,基本上超过248就能读研;但为了保险起见,小水还是建议她以325为目标。比较幸运的是,最后她考了327分,顺利被录取,目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研二!当然,要是你不是少数民族的考生,不能选择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你实力又不强,是不是就不能选211名校了呢?当然不是!考研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如何选专业和学校也是一门学问。除了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研究生外,还有一些“取巧”的好方法,可以助你在211名校读研!01、211大学近几年经常招调剂生的专业考生在报考211大学之前,可以先做个了解。那些连续几年都招收调剂生的专业肯定缺人,考生报考这些专业过了国家线被录取的概率很大。这是因为经常招调剂生,说明报考的人很少,或者上线的人不够,无论是何种原因,对考生来说这就是捡漏!不过,在这里考生要格外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该校是不是故意压分,或者故意刷掉一志愿考生!如果是故意刷掉一志愿考生或压分,才使得一志愿上线人数不足,那么这样的学校肯定不能报!02、211名校近一两年新增的研究生专业和研究生专业裁撤、改革对应的是,每年也有一些新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这样的专业知道的人少,在开设的前两年报考的人不多,考研难度也低,考生上岸的几率非常大!考生可以查询211名校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然后看情况报考!除了以上这些“取巧”的好方法之外,在基础没那么好的前提下,考生想更大概率的考上211名校,可以多考虑以下偏远地区的211大学,或者是名校的冷门专业。这主要是考生报考的人较少,竞争压力也小,考研难度没那么高。话说回来,就算再怎么取巧,考生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多努力,国家线是一定要过的!而且还有单科线也一定要注意,单科线没过也是没法读研的,甚至连调剂读研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你是211大学的考生,你会选择自己院校的冷门专业吗?有人说,本科是211大学的考生,宁愿去工作,也不会去双非院校读研,对此你认同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考研初试得高分的人一样会被刷!研究生导师选人更看重这些能力!主动放弃一本院校保研资格,考研去211大学,为何有人会这么做?为何很多大学辅导员会全力支持学生考研,大一就劝学生备考?

2021考研 调剂到一流高校,真是太难了

考研调剂如火如荼,这边学校的复试线还没出,考生也是难啊,选择哪个?第一志愿那是考生最好的希望,复试线待在闺中,看其他学校的调剂也是心焦,能做的只有等吧。这调剂迟了,还有好学校吗?考研调剂黄金72小时也不行。好位置早被人占了,苦了孩子,更苦了家长。看看孩子急在心里,偏偏一些学校的复试线还没出,这就是今年考研奇葩。广西大学那可是好生源滚滚来,择优而录。再看一考生调剂到兰大,初试笔试都通过,本科是双非学校不通过审核,水涨船高,兰大还允许调剂。高分被刷,耗不起精力,还是上岸吧。还有接到通知到面试不足24小时,还是线下复试,疲于奔命,考研这几天让人揪心。昨日还有一专业,收120人,复试220人,你也不想想,把人命运当儿戏,那100人去调剂,调剂到更差一点的高校。这就是今年考研特色。暨南大学计算机专硕计划55人,复试100人。分数400+有11人,最低线361,比去年高30分,这还有45人再去调剂大军中调剂到如意的学校难。本校能多收点还好,调剂到外校可是僧多粥少,对学校的规格降一点,才会上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考研初试分高的别大意,面试,笔试翻船的年年有,这不兰大计算机专业硕士,初试423分,专业第一,被刷。什么情况?被刷原因,复试前机试多次,复试时机试居然为0,考试交卷10分钟前把源代码删了,还原不回来,排36名,复试不合格。兰大调剂和一志愿一同复试200人。那还有机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招拟录取19名,第20,第21,初试分第二第三,面试成绩低被刷,初试280分的逆袭,这是什么情况。浙大3名400十被刷,最高413,375分逆袭。中国政法大学的调剂名额,金融那是高分云集,高分有南京大学435,清华424,人大421,中山422。南大,清华的有12个。想调剂到名校那是真难。考研复试各院分数线,北大金融硕士复试33名,最高452,450以上3个,最低411。浙大的复试录取真残酷,初试411,413,405,401,高分考浙大落选。人大统计学院统计学429,流行病与卫生415,应用统计专业416。都是较高的复试线今年怪事多。对考生没有调剂马上调剂,985,211还没复试的同学,舍不得调剂,对于你就是好机会。连清华这样的名校土木工程接收调剂。考研好去处如下。调剂地区最好,985类兰大,211类广西大学,云南大学,再就偏到新疆。考研没有歧视普通高校的,英雄莫问出处。哈工大,初试500分,笔试200,面试80分,综合分高就是你。吉大招研究生多,没有学历歧视。不用担心你的本科,只要努力都可以。东南大学也是聚英才一视同仁。你的选择呢?想调剂到郑大,调剂要求,凡一志愿上线人数超过复试比例的专业,原则上不接受二志愿调剂。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的专业,可接受校内相同,相近专业,或外校优秀生源的调剂。不易。郑大热门专业调剂的机会会更小,34所自划线的名校生调剂也难进入郑大热门专业。对那些不同相近专业复试刷下来是个机会。愿意调剂到不同专业,好机遇。名校生分数高也可,吸纳更多优秀生,更有利于大学发展。其他没进入复试的,本科学历又不出名分数又不高的,很难进入。郑大,世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最好的大学。其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复试线406。其商学院金融专业399分,保险394。其计算机专业达到331。其软件学院也达到296。报考生多,尽最大的可能上岸,初试分数低复试逆袭而上,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中科大软件学院,复试后被刷,坐火车组团去兰大复试,火车上380以上300人,兰大接受调剂同等待遇不错,一志愿和调剂一起线下面试,这不是梦,其他好学校部分不接受调剂,兰大成了最好后的希望。这几个高校对调剂生真不一样,广西大学对第一志愿保护,第一志愿和调剂生分开排名。吸纳优秀考生,又对报考本校尊重。太原理工把研究生调剂专业,调剂分数都列出来,各取所需,互不耽误。时间宝贵。北航的英语笔译参加复试115人,拟录取13人,1:9,这刷下来考生赶紧调剂。

描金凤

报考高校马院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为啥选思政专业

2019-06-04 07:2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马悦 严粒粒 通讯员 石丛珊 林晓莹杭师大举办思政论文获奖学生“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资料照片)。“对!我是跨专业考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没等记者开口,杭州师范大学研一学生施烨就自我介绍起来:“大学四年的思政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以专业的态度继续感受它的魅力,所以从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考入思政专业研究生。”今年,不仅报考马院研究生的人数增加了,而且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思政专业研究生首次实现了全员都是非调剂生。而在以往,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这些学生为什么选择读思政,在马院学到了些什么,今后又要做些什么?我们走进这几所大学,来到思政专业的师生身边,细细聆听他们的心声。它是润物无声的力量“如果能成为点亮他人的灯,那该多好”杭师大马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资料照片)。为什么选择思政专业?年轻人各有各的原因,却都有一致的初心。杭师大马院研二学生宋俊仙本硕专业一致。之所以不改初心,是因为“强烈的获得感,让我没有理由不学下去”。她告诉记者,如果说其他课程是教会我们做一件确定的事情,那么,思政课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做、前进的方向又在哪里。“比如遇到困难时,我们知道抓主要矛盾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精准的方法论,让我们知道路在何方、怎样到达。”在她看来,思政学习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且在生活中也很实用。“亲其师,信其道。我是被老师的魅力所征服的。”浙理工马院研二学生王静说,她报考思政专业,是因为本科时遇上了自己的人生导师“根儿叔”——马院院长渠长根,“他有种魔力,无论是激情澎湃,还是娓娓道来,他的课都让人一听倾心,听了还想听。课上课下、网里网外,‘根儿叔’的金句总是风靡校园。”王静至今仍记得课堂上“根儿叔”抛出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究竟是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利他主义者?这个来自灵魂深处的提问,令她瞬间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触,“如果我能成为点亮他人的明灯,那该多好?”言传身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悄无声息中浸润着年轻一代,把思想的力量从上一辈传递到新一辈。杭师大马院研一学生槐艳鑫,放弃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考研的第一志愿填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本科也有思政课,但是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尽管理论功底有些欠缺,但在她看来,自己有经济学的优势,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养分,“学科和学科是相通的,不应该有界线。”在这群年轻人中,像施烨、槐艳鑫一样跨专业改学思政的不少,还有同学举起了鲁迅的例子:鲁迅认识到医学能在短时间内救人性命,却无法长期铸魂育人。所以他弃医从文,要在大众心里播种一颗信念的种子。85后方啸天已经是浙理工马院的一名教师了。2004年,他从中国计量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决定去复旦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深造。“我想做的,是要让‘我’变成‘我们’,一起发现思想的魅力,一起感受思想的力量。”大学期间,方啸天悟出了一番道理:思政课讲的是世界观、方法论,对现实问题是有解释力的。杭师大马院院长余龙进1986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时,全国高校还没有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甚至“思政”也是个新鲜词。学校的思政教师也都是其他专业七拼八凑来的。“什么是思政?连当时的教师也下不了定义。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学校请来了李燕杰、张海迪、曲啸等一批青年楷模,和我们谈理想、谈人生。”余龙进从榜样身上感受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本科毕业后又继续读了研究生,立志成为能影响他人的人。一段时间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人觉得,理工类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思政却仿佛没有用武之地。而在余龙进看来,思政课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是无时无刻润物于无声的内生力量。它有意义也有意思“不止阅读不止思考,更要去实践”浙商大举行“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资料照片)。“能看看你们的课本吗?”“嘿嘿!不好意思,我们的课本就是原著。”这个学期,施烨枕边放着的《共产党宣言》从中文版换成了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我已经看了三四遍了,现在试着开始读英文原著。另外,《求是》杂志《文化哲学》《解读中国梦》等一系列书都是必读的。”“教材只是参考书,我们需要的是博览群书。”余龙进说,思政专业所学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无论是思政专业的老师还是学生,都得一直学、往精处细处学。记者在各个高校发现,思政课上,老教授并不是滔滔不绝的“掉书袋”。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对毕业3至5年的本科学生做了一项教学评估调查,马院的老师被学生评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老师”。“这证明我们的思政课是成功的,是能给学生带去力量的。”方啸天感叹说。事实上,这些年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在创新思政课的授课方式,努力让这门“有意义”的课更“有意思”,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课堂上感悟触动灵魂的力量。浙商大马院举行舆情热点、时政评论分析会(资料照片)。每个月,浙商大马院的研究生们都会轮流制作一份“舆情热点排行榜”,还会召开舆情分析会,回顾近期的热点话题,收集媒体及网民们的主要观点,深度剖析形成热点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一一剖析,发表个人的看法等。这些话题包含了“原生家庭影响个人成长吗”“自媒体传播热点要有底线意识”“为官不应只为己”……最终这些观点思想还会在分析会中进行一番“唇枪舌剑”的讨论。这样的学习既把时代、社会与大学生的责任联系到一起,也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学习。“对网络上偏激、消极甚至错误的言论保持沉默,可能会让这些言论误导后来的参与者。”浙商大马院学生金天说,大学生其实并不缺少理智判断,但缺少对错误舆论进行反驳的勇气,“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乐为,敢为,有为,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课堂外,马院的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研究生,入校不到一年,施烨就已在重点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有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蕴》,成长的速度令人欣慰。施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多阅读,求知明理;多思考,用科学理论支撑;多实践,求真求实。不久前,施烨、槐艳鑫等学生填写了一份岗位申请表,他们将走进杭师大所在的五常街道,担任街道党工委书记助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别以为我们只会‘死读书’。”去年,王静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实践,还创立了杭州青马红创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我们调研当前市场上的红色文创产品后发现,很多县市都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产品形式单一,表现方式陈旧,缺少内涵支撑。”她说,结合青少年红色研学旅行的课程,她和同学们绘制了红色手绘地图,融入青少年喜爱的卡通元素,增强地图的生动性;开发与浙江红色资源密切结合的手工课,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思路,“重要的是,一颗爱国爱党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面对这份学生独立完成的计划书,渠长根颇感欣慰。在他看来,引领学生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要通过各种类型的互动,让学生们掌握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在未来更有可为“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做思想的传播者”今年清明节,浙理工马院院长渠长根(左一)把课堂搬到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浙江陆军监狱死难烈士纪念碑等地。(资料照片)。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对思政课相关课题的支持不断增大,课题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学校思政课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来。采访中,许多马院“掌门人”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现象——“今年考研的录取情况特别好,没有学生是因调剂而入校的。”“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问我思政专业怎么才能考上,而以前更多人问我的是‘思政究竟值不值得读’。”同学理念上发生的变化令王静很是感慨。至于学成之后的就业,思政专业的学生也很有想法。“目前,从国家机关到国企民企都在大力加强党建,前来学院招人的企业越来越多,有些企业还需要专职的党建工作者。”浙理工马院学工办主任王宁宁介绍,尽管如此,这群年轻人大多还是会选择考公务员或者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都希望自己能有‘老师’的这一面,能够成为对他人产生影响的人,用专业素养丰满更多人的思想。”王静说。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这群学习思政的年轻人,无疑将成为最坚实的后备力量。不久前,省教育厅公布了招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00余名的消息,招聘单位为省属高校、部属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公民合办高校和民办高校。“2005年底,我国才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每年培养出的专业博士生数量有限,一时无法填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缺口。”浙商大马院党委书记崔杰说,现在,浙江高校中仅浙大有思政专业的博士点,省属高校还在努力中。“有数据显示,每年全国思政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仅700多人,缺教师已经成为当前全国高校马院面临的共同难题。我认为,除了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招生数量,加大其人才培养力度外,不妨探索创新思政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包括充分利用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高校辅导员、党政干部的资源,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他们在思政理论教育上也大有可为。”崔杰说。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思政人,以激情致梦想、以奋斗致青春,继续发挥他们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将所学所悟运用于实践,亮出心灵世界最鲜明的底色。【浙江新闻+】记者手记将思政之“盐” 溶入每一道“菜”马悦 严粒粒如果课程是一道菜,那么思政教育就是盐,学生学习就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的过程。浙江理工大学就有这么一道全校学生必抢的“菜”——《西湖文化漫谈》,掌勺的大厨就是“根儿叔”渠长根。这个学期“有幸”品尝到这盘“菜”的学生徐澳说:“没上课的时候,以为来上课的是自带‘仙风道骨’气质的老学者,没想到进来的是个笑呵呵的微胖大叔,亲和力十足,可是他一开口你又会被他深厚‘功力’折服。”今年是“根儿叔”烹饪这道菜的第11个年头。为了色香味俱全,“根儿叔”没少花心思:他根据自己的考据研究与亲身游历,从政治、经济、军事、山水、诗词、饮食等多角度讲述自然风光背后的人文历史与文化魅力。今年清明节,“大厨”带着“吃客们”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到浙江陆军监狱旧址,从古新河到圣塘闸,从断桥残雪到平湖秋月,从文渊阁、楼外楼再到秋瑾墓、西泠桥、慕才亭,走到哪儿讲到哪儿,年轻人置身其中,一边游赏风景一边聆听“根儿叔”的海阔天空,对西湖文化、祖国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体悟。在拱宸桥畔,“根儿叔”毫不意外地又撒了一把“盐”。《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是中国被迫开放的新的通商口岸之一。“口岸开放了,日本人说我怎么进来呢?你要给我一块土地,这就是租借地的由来。” 渠长根娓娓道来,“杭州的地方官员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不想让外来侵略者进入杭州主城区,所以就选在了当时远在杭州城区之外的拱宸桥。”“再精美的PPT课件都无法还原文化之魅,所以还是要把课开到现场,直接感受文化熏陶。”作为“大厨”,“根儿叔”对菜的品质一丝不苟,即便这些技艺早已熟稔于心,他仍有办法唤醒年轻的味蕾。这是“根儿叔”的本事,也是思政魅力——融在春风化雨中,在看似不经意间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弃之而走

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将破300万 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

核心阅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赵婀娜 张烁 吴月

不公平

跨专业考研,复试容易被刷?你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考研专业?

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目前正是2019年考研复试进行时,部分考生在一些考研论坛上吐槽“跨专业考生不受面试导师待见”“跨专业容易在复试中遭到淘汰”等等。正在复习的学生这样的议论对准备考研的同学有较大的影响,“冷丝说人文教育”和你一起讨论:考研专业如何选择?是否跨专业?又该何去何从?先普及“跨专业”的常识,所谓跨专业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不同大门类之间互跨专业,也就是我们平时知道的文科跨到理科,或者工科跨到医学门类。比如,从理学类专业跨入经济学类专业,从哲学类专业跨越到法学类专业,从工学类专业跨入到教育类专业等等,这样的跨专业属于大幅度跨专业。其二,相同学科门类下各一级学科之间互跨专业。比如,在教育学这个大学科内,一级学科教育学专业跨入一级学科心理学专业;在文学这个大学科内,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跨入到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法学这个大学科内,一级学科政治学专业跨入到一级学科社会学专业等。这一种跨专业的幅度也是较大的。在路灯下复习的考生其三,一级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互跨专业。比如,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跨入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从基础心理学专业跨入到应用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原理专业跨入到教育史专业等。这种跨专业的幅度较小,也是跨度最小的跨专业。历年的考研,跨专业现象为何大量存在?考研跨专业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考生对自己正在学习的专业兴趣不大,学习感到为难;二是根据就业前景的判断,哪些专业未来就业前景看好,考生就选择哪个专业。一般来说,因为个人爱好兴趣的原因而选择跨专业,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大的问题。相反,这类跨专业考生在初试中表现优秀,考分较高,很多专业的考研第一名往往被跨专业考生摘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跨专业考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辅修了很多课程,基本完成了所跨专业的课程学习,这类考生恰恰有多个专业交叉的背景,专业能力较强,更容易在考研中取得好成绩。抓住一切机会复习第二种跨专业需要商榷,这类考生就是根据就业前景、从众心理和亲朋好友意见等因素选择目前专业。这部分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其考研行为缺乏理智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对专业的认识不够清晰,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积极性不高、厌学心理,考研成绩虽然能过关,但在复试和今后的研究生学习中并不占优势。所以,这一类跨专业的考生确实在考研复试中不太受面试导师的喜欢,主要原因还是出于考生自己,导师则主要是担忧这样的考生今后难以完成研究生学习任务,难以毕业,这也给导师带来较大的负担。跨专业考研在今后到底面临哪些压力呢?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自身的压力,这方面主要是说跨专业考研的研究本身是跨入了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知识领域,对新的领域完全的陌生,心理上有压力是必然的。担心学业成绩,担心毕业问题这都是最常见的。正在复习的女生二是来自学校的压力,主要是学业给研究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在考研以前都是各自专业比较出色的学生,但是,考上研究生后发现,在他们完全陌生的领域里他们没有任何的优势,心理上的落差必然是很大的,挫败感也有很多。三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这主要是说研究生要背负很多的家人期望和许多来自社会的关注,这让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仔细考虑,还有就是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原因还有就是,研究生导师的缺乏是最明显的现象, 特别是在一些热门专业较为明显, 造成学生进校门就必须面临学生与导师互选的压力。跨专业考生所面临的这些压力,也正是研究生导师所担忧的,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很多跨专业考生在复试中不受面试导师待见,其实就是担心难以毕业,给彼此带来麻烦。坚持路灯下复习的女生因此,“冷丝说人文教育”不太赞成跨专业考研,即使要跨专业,尽量选择跨度最小的跨专业,同时必须提前预备,尽早制定考研计划。你进入大学后,如果不喜欢正在学的专业,那么就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从一开始起就要辅修该专业,要从内心喜欢这个专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你千万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意见,匆忙准备第二专业的复习,这样的跨专业考研对你未来的发展并不利!单选|你为何跨专业考研?因为不喜欢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出于就业考虑和听从了他人劝说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蒙面侠

不适合攻读应及早分流退出!教育部全过程严抓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迎来新一轮改革。9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以学位授予单位为责任主体,要求其加强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前移质量关口,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同时提出将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工作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畴,将学术诚信管理与督导常态化,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严进行彻查。“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总体上看,我国学位授予单位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的主动性在不断提高,相关制度在不断完善。但近年来仍有一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关于研究生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负面新闻。“这些个案问题暴露出的,很多是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培养条件建设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导师责任不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较薄弱、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等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该负责人说。据他介绍,此次《意见》是要从进一步规范管理入手,强化底线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意见》明确,学位授予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补齐补强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加快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模式和规模,强化培养条件、创新保障方式,确保课程教学、科研指导和实践实训水平。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退出南都记者注意到,“全过程”是此次《意见》针对研究生质量管理的关键词。“按照教育的规律,研究生培养是由多个环节相扣而成的,薄弱之处往往就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痛点难点。”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说。《意见》强调学位授予单位要制定各类各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做到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关键环节考核标准和分流退出措施明确。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关键节点突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求。学位论文答辩前,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同时做好研究生入学教育,把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计划,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研究生应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导师要主动讲授学术规范,引导学生将坚守学术诚信作为自觉行为。《意见》再次强调了“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进一步加强和严格课程考试。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做好学生分流退出服务工作,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论文重复率检测结果不能代替导师对学术规范性的把关在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上,《意见》要求各学位授权单位要明确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的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要客观公正评价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切实承担学术评价、学风监督责任,杜绝人情干扰。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要对申请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论文评阅情况、答辩组织及其结果等进行认真审议,承担学术监督和学位评定责任。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论文重复率检测等仅作为检查学术不端行为的辅助手段,不得以重复率检测结果代替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的把关。此外,《意见》还表示,各学位授权单位要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对以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创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位论文,细分写作规范,建立严格评审机制。“严格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细化规范答辩流程,提高问答质量,力戒答辩流于形式。”《意见》还提出要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促进学术公开透明。将研究生在学期间等反馈纳入导师评价体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意见》指出,导师要根据学科或行业领域发展动态和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等特点,制订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计划。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学生分流退出建议。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关注研究生个体成长和思想状况,与研究生思政工作和管理人员密切协作,共同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学位授予单位要建立科学公正的师德师风评议机制,把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导师选聘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动态管理,建立导师团队集体指导、集体把关的责任机制。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导师还要实行常态化分类培训,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和严格学术管理的能力。同时,《意见》也提出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将研究生在学期间及毕业后反馈评价、同行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职责考核情况科学合理地纳入导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指标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失范、履行职责不力的导师,视情况给予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情节较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将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工作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畴南都记者关注到,《意见》还提出了多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处置机制。例如,完善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位授予单位三级监管体系,健全宣传、防范、预警、督查机制,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置措施。将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工作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畴,将学术诚信管理与督导常态化,提高及时处理和应对学术不端事件的能力。“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严进行彻查。”《意见》表示,将对学术不端查处不力的单位予以问责。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学位授予单位要完善导师和研究生申辩申诉处理机制与规则,畅通救济渠道,维护正当权益。《意见》强调,教育部门将继续强化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学位论文抽检、质量专项检查抽查等多种监管手段,与学术惩戒并行,对违反规定踩“红线”、闯“底线”的事件“零容忍”,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环节问题较多,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存在突出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通报、限期整改、严控招生计划、限制新增学位授权申报等处理办法。对于问题严重的学位授权点,将坚决依法依规撤销学位授权。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来源:南方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胆小猫

很奇怪,为什么一些硕士研究生都可以进高校当老师?

不知不觉中,时间来到了2020年的年末,对于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他们现在只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一方面是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和反复修改,另一方面是找到好的工作,不断参加各个企业的宣讲会以及各高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而现在这一阶段,已经有很多的高校毕业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所以剩下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和完善中。这不刚刚得知我们学院今年毕业的学姐学长,已经有几个确定了工作,并且还是进高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当我和我的室友分享这件事情时,他们都表示很奇怪,甚至是难以置信,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要想进入高校,要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并且还必须是来自于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不然同样没有机会的。相信和我室友持相同观点的学生一定会有很多,毕竟现在高校招聘教师的基础条件就是博士毕业,那么为什么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进高校当老师呢?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现在高校招聘教师的主流一定是博士研究生,但全国高校的数量太多了,而这些高校还会划分不同的档次,例如双一流高校、普通一本、普通二本、普通三本以及高职院校等,于是造就了一些特殊性,很多高职院校以及一些普通二、三本院校每年招聘教师时,虽主要以招聘博士研究生为主,但每年还是会招聘一些硕士研究生,只因为博士研究生很少会选择这样的高校,所以这也就是一些硕士研究生可以进入高校任教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当下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大量招聘相关专业的博硕研究生,只是对于普通二、三本院校以及高职院校,为了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只能是放宽招聘的标准,于是很多本硕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都能够很顺利地进入高校任教,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但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进一步,还是会选择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毕竟博士研究生才是大学教师的标配,也有利于之后的职称评选等事情。此外,还有一些硕士研究生之所以能进入高校,是因为他们从事的不是教学岗位,选择了高校的行政岗位,如果你也关注高校的招聘情况时,你一定会发现每年很多高校都会招聘一定数量的行政岗位,而且硕士研究生就可以报考,所以这也是很多硕士研究生进入高校的一次机会。总之,每年进入高校任教的硕士研究生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因为自己专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把握到一次重要的机会,可能是通过行政岗转成教学岗,所以硕士研究生是有机会进入高校的,只是可能录用我们的高校都是普通大学罢了。

乃身从之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抓手多样化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曦)“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系列活动、研究生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班(第三期)结业式都在紧锣密鼓安排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有抓手、有平台、多样化。”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张艳君说。“敦品励学,弘毅致远。”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政工作有着优良传统,始终走在全国、全省高校前列。2016年学校强化“三全育人”,开创性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12349”工作模式,设计“九大类载体”,用立德树人要求统领全校思政工作,强化部门协作常态机制,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12349实践育人模式探索”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和黑龙江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合力协调、各方积极参与,典型做法得到一连串的肯定,“大思政”格局已然呈现。哈尔滨师范大学具有近40年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生的思政工作有别于本科生,我们结合其特点让研究生从‘大课堂’到‘大熔炉’,围绕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学术科研、创新实践、文化活动等关键词,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为不断浓郁校园理论学习热潮、学术文化氛围、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和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了更多的正能量。”张艳君说。实践育人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哈尔滨师范大学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养成融入实践活动,推进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素质的不断提升、跃升。国庆70周年,学校承接了《中国粮仓》彩车的深化设计与制作任务,美术学院6位研究生指导教师、12位硕士研究生组成制作团队,历时150个昼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得到高度赞扬,荣获多项荣誉。“理想信念教育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活动载体是最好的呈现方式。”研究生学院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勇说。研究生学院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大庆铁人纪念馆等红色基因场馆;开展实践培训和专题调研,6名研究生参加全省高校“大美龙江行” 暨百名研究生老工业基地实践培训,30余名研究生赴呼兰区康金镇开展“助力教育扶贫,共建美丽龙江”精准扶贫调研活动。“与多家单位、多个地市开展校地共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个具体、有力的抓手。”张艳君表示,要充分发挥校内外优势资源,开展具有研究生特色的实践活动,坚持开展研究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六届研究生支教团,43名研究生参与其中,58名研究生到基层挂职锻炼,1名研究生到新疆和田就业……这些有人气、有温度的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立足基层、扎根龙江、奉献西部的实际行动和家国情怀。“研支团是一个整体,成员像是一个个戍边的战士,是一股代代接力、源源不绝的热血力量,这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第一届研支团队长、管理学院毕业生张柏卓然说。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入学以来,我在丰富的研究生专属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着思想的提升和浸润,疫情期间收看了10多场思想政治教育、国家安全等内容讲座,特别是参加研究生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更夯实了理论基础,这些学习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体悟,更加坚定了我们外语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思想上不断进步、成长,以后会好好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做一名投身强国伟业的新时代青年。”2019级西语学院研究生杜孟佳告诉记者。让杜孟佳在理论学习方面得以迅速提升的《研究生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近600多名研究生受益。现就职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届研究生陶爽说:“在校期间参加研修班的经历至今难忘,那时的基层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对基层、对农村、对群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到了充分的成长与锻炼,成为立志扎根龙江、服务基层的精神动力之一。”“研修班是研究生理论学习提升和实践锻炼的大舞台,更是研究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大熔炉。他们像一颗颗蒲公英种子,发散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环境中成为传播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辐射源,真正实现打造具有凝练师范特色的‘蒲公英效应’,助力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玉洪说。作者:曹曦

救生员

重磅!导师再也不能对研究生做这些事!

移动新视界 时尚新生活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还明确了导师指导行为“十不得”,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底线,包括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对研究生的学业进程及面临的学业问题疏于监督和指导等。具体内容一起来看全文——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长期以来,广大导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范指导行为,努力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优秀导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基础上,制定以下准则。一坚持正确思想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不得有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党和国家形象、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二科学公正参与招生在参与招生宣传、命题阅卷、复试录取等工作中,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公平公正,科学选才。认真完成研究生考试命题、复试、录取等各环节工作,确保录取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损害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三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条件和指导能力,合理调整自身指导研究生数量,确保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供指导,及时督促指导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写作等任务;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不得对研究生的学业进程及面临的学业问题疏于监督和指导。四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秉持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带头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以身作则,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对与研究生联合署名的科研成果承担相应责任。不得有违反学术规范、损害研究生学术科研权益等行为。六把关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按照培养方案和时间节点要求,指导研究生做好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及撰写等工作;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要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七严格经费使用管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按规定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经费支持,确保研究生正当权益。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八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资料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