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贾玉梅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发表署名文章:凝聚精神伟力 决胜全面小康习常

贾玉梅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发表署名文章:凝聚精神伟力 决胜全面小康

6月11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发表署名文章:《凝聚精神伟力 决胜全面小康》。文章说,宣传思想工作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记录、呈现好这个伟大壮举,激发、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营造强有力的思想舆论和精神文化氛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今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不会变。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宣传思想工作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记录、呈现好这个伟大壮举,激发、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营造强有力的思想舆论和精神文化氛围。1坚持思想引领深化理论武装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坚强思想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思想武器和力量源泉,是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主心骨”“定盘星”,必须深学彻悟笃行,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进一步推进“学深”。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突出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建强理论工作“四大平台”,用活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进一步组织“讲细”。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广大群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必须在通俗化、分众化、普及化上下功夫,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面向广大群众,围绕“全面建小康、振兴黑龙江”这个主题,抓好“报、台、网、微、端、屏”等全媒体阐释解读工作。强化内容策划、选题设置、内容阐发,注重精准、深度和时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理论传播主流矩阵,把理论讲透彻、讲通俗、讲鲜活。按照“听得懂、能领会、好落实”的要求,积极探寻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工作的切入点、与百姓思想的结合点、与地方发展的契合点,把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社区楼院、百姓农家,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小故事揭示大道理,推动基层宣讲工作实起来、强起来、暖起来。进一步引导“研实”。把握问题导向、实践取向、发展方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发展的把脉定向,统筹哲学社会科学“五支队伍”、高端智库等多方力量,紧扣做好“三篇大文章”、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百大项目建设”、建设“六个强省”等实践课题,聚焦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改进作风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命题,开展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黑龙江振兴发展提供坚实学理支撑。进一步强化“斗争”。针对今年大局大势,深刻把握群众思想思潮可能出现的波动、意识形态领域可能出现的漩涡,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从大处着眼加强谋划,从细处入手防微杜渐,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防止一般性突发事件演变成意识形态事件。发扬亮剑精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科学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任何歪曲、否定党的历史的错误言论,任何传播政治谣言、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的行为,任何网上网下的噪音杂音,旗帜鲜明亮剑,理直气壮斗争。2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声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内宣外宣、网上网下并重,贯穿暖色调、突出幸福感,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强信心,让主旋律更高昂。切实发挥正面宣传加油鼓劲的作用,把党和人民的声音传播开来,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示出来,唱响新时代最强音。聚焦时代发展大潮,组织开展“牢记嘱托谋振兴”“全面建小康、振兴黑龙江”系列主题宣传,深入开展“决胜脱贫攻坚”“推进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报道活动。进一步深化与中央各大媒体、国内主流媒体的深层次合作,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和新闻发布,为黑龙江重振雄风再出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聚民心,让主阵地更坚实。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着力点,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不断绘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整合优化资源,注重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扎实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形成梯度推进、渐次铺开的工作格局。发挥阵地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探索“新闻+政务”“新闻+服务”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手段和公共服务方式,拓宽宣传工作大格局,更广泛地吸引受众、感染受众、服务受众,把思想阵地真正建设在“人的头脑里”。暖人心,让正能量更充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反映群众现实诉求,回应群众重点关切,搭建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连心桥”。坚持百姓情怀、群众视角,充分展示人民生产生活的沧桑巨变,生动展现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讲好小康故事、脱贫故事、振兴故事。坚持把镜头对准百姓,把笔触聚焦百姓,开展“走街串巷访百家”采访报道活动,扎根人民、讴歌人民,不断推出更多暖心之作。筑同心,让凝聚力更强劲。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找准人们思想共鸣点、利益交汇点,着力做好对象化、分众化、精细化思想舆论引导,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推进网上建言、网络问政常态化长效化,拓展全媒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察民情、听民声、聚民力、汇民智、解民忧,确保党的主张和群众期盼同频共振、紧密统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3弘扬文明新风涵育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培厚植、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大全省人民普遍体认的“最大公约数”。加强教育引导。着眼领导带头、典型示范,发挥领导干部价值感召作用,深入开展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身体力行的强大人格力量感染群众、引领群众。发挥青年学生价值强基作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学校管理各环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成长成才的“第一粒扣子”。发挥广大群众价值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引导、文明新风倡导、精神文明教育,切实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准确把握小家、大家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强化实践养成。着眼贯穿、结合、融入,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从加强实际践行、建立长效机制、用好文化资源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度重视典型示范在价值养成中的作用,挖掘培育时代楷模、感动龙江、最美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建立健全典型培养宣传机制,探索创新典型初显期、成长期培植引导机制,建立黑龙江重大典型库,厚培典型发展沃土。提升全省文明创建层次和水平,扎实做好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选宣传工作,深入实施《黑龙江省文明单位建设条例》,推动形成“文明花开遍黑龙江”的生动局面。构建乡风文明。着眼全面小康整体要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既塑形更铸魂,推动全省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着力在内容上抓实,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强化新时代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鼓励村民参与治理,提升农民素质,涵养乡村新风。搭建公共文化平台,广泛开展农民丰收节、农民文化节、农民艺术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着力在阵地上抓实,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提升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把志愿服务作为宣传教育群众的有力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设服务内容,以共建共享为重点打造工作平台,构筑农村思想政治建设、农民思想道德培育的坚实阵地。实施文化惠民。着眼打牢基础,探索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的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普惠性、保基本、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供给,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谋划推出体现黑龙江特质的文化扛鼎之作,强化文化供需精准对接,有重点地把优质文化项目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送文化”和“种文化”相得益彰。发展产业,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度推进文旅融合,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效能,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专精特新”文化行业发展新模式,提高文化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加强管理,做好黑龙江文化制度落实与党中央相关制度规定的有效衔接,强化基层文化市场综合监管,打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文化市场营商新环境。来源:学习强国、极光新闻编辑:王俊芳责编:吴琼统筹:王刚、高长利监制:陈宝林

迷恋妻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写有思想的短文

编者按当下,全市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好主题教育,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改进文风、会风和作风,在落实、做实、务实、求实上下功夫、见成效。徐文秀同志在《党建》等刊物上发表的三篇文章,文风“短实新”,针对性很强,是开展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报今起陆续刊发,敬请垂注。近日,读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念楼学短》一书,他在自序中写道:“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他还身体力行写短文,《念楼学短》一书“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钟老先生的言行,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启迪。什么是好文章?当然不可一概而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文章具体而论。好文章应该不论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内容至上、思想为王。总的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思想决定内容。但从实际来看,写有思想的短文称得上是一种好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古往今来,不少脍炙人口、经典流传的名篇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思想美文。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只用了5000余字,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且据统计,邓小平的著述三、四千字以内的居多,有很多文章只有千字左右。再往前说,一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却不过万把字;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只不过区区几百个字。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对于写短文却不以为然,不屑写也不会写。有的一提笔就洋洋洒洒,“盘古开天地”摆开架式写,啰嗦拖沓;有的则“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信马由缰;还有的表面上乍一看对仗排比写得很有气势,“四言八句”工工整整,但细一看却思想贫乏、空洞无物。出现这些现象,既有思想认知的问题,又有能力水平的问题,还有态度作风的问题。有的总觉得写短文没水平,长篇大论才显本事;有的则确实没能力驾驭容量小、篇幅有限的短文,一短就说不清,一写就收不住;还有的甚至故意用字数来撑篇幅,把短篇写成中篇、中篇写成长篇,结果要么写成“小脚女人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要么写成一个着装华丽却苍白无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贵妇人模样。诸如此类的文章,最终只会如郑板桥所言,被人用以“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既没用处,又没好处。文贵有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没有思想,则不称其为文章。古人说,“文以载道”“有物有序”。这个“道”就是道理,“物”就是思想。写文章,说到底就是拼思想。钟叔河说得好:“看文亦犹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最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文章的思想从何而来?一曰从客观事物中来。毛泽东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古人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地上冒出来、脑里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的沃土里生长出来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二曰从学习思考中来。“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如果“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思想是用心走心、碰撞交流和千锤百炼出来的,是勤学苦练、思考研究的结晶。文难在精炼。短文不易写,浓缩的是精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最简练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这是大本事、硬功夫。钟叔河曾感叹说:“故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从一定意义上说,长文好写,短文不好写。要写好短文,得从思想方法上入手,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落叶知秋、窥斑见豹,善于归纳、概括、提炼和总结。少一些穿靴戴帽的“客套话”,多一些直指要害、鞭辟入里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求真务实、“管用的话”、“自己的话”。当年毛泽东反复说,报上的文章不仅宜“短些、短些、再短些”,而且宜“软些、软些、再软些”。身段软下来,文章才能软起来,也才能“短下来”。转载自《党建》2019年第6期来源:天津日报

马赛人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体会文章选登之二十四

自治区人防办党组书记、主任许怀云:通过原原本本通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等书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使我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必须”“四个到位”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结合自治区人防工作实际和聚焦备战打仗职责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作出表率,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作出表率,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坚定理想信念,将“初心”和“使命”牢记于心,以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劲头抓好人防各项工作,为新时代“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作出新贡献。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刘子强: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我对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十二字”总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守初心,就是要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刻于心落实于行。担使命,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增强“四个自信”,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找差距,就是要深入检视影响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开展的短板弱项,深入检视商会和非公党建工作中的差距不足,深入检视工商联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积极整改,不断增强工商联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执行力;抓落实,就是要牢牢把握工商联工作进入守正创新阶段的历史方位,紧紧盯住自治区促进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和要求,扎扎实实抓好贯彻落实,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作出新贡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王雪峰: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作为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领导干部,我将团结带领全台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必须”“四个到位”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刻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从正本清源进入守正创新阶段的历史方位,聚焦“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主战场,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聚力工作重点、短板、弱项,坚决摒弃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发展方式,在守正创新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把导向树起来、把干劲鼓起来、把人心聚起来,营造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浓厚氛围,凝聚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来源丨北疆理论风景线微信公众号

人皆取实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体会文章选登之三十

内蒙古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锡林:“干事创业敢担当,不仅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还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自觉,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这段话让我感触很深,电影集团处在改革发展的尝试实践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思想的引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电影集团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影视剧生产创作专业人员流失,创作生产能力严重缺乏,资金严重不足,不具吸引力的问题。面对危机,集团选择迎难而上、自我革命,顺应当前的电影市场,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扶持下,建立几大电影集团间创作联合体。我们会竭尽全力发扬“蒙古马”精神,切实把国产优秀电影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确保党员干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干事、谋事、成事,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群众检验的实绩。内蒙古盐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肃: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使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和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将时刻激励我用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在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鞭策我用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坚持对党对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我将团结带领内蒙古盐业干部员工牢记保障内蒙古2500万人民用盐安全的初心,勇担食盐储备和供应主渠道的神圣使命,把主题教育与企业转型发展结合起来,在不断深化学习和调查研究中找差距、查短板,通过在学习中持续用力、在实践中持续用力,在整改中持续用力,确保把问题整改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工作的最大动力,深化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老百姓对盐品多样化需求,保证边远贫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兜底供应,勇于自我革命,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努力破解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推动盐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接续发展,奋力创造内蒙古盐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姜伯彦:通过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并指导主题教育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照“三个必须”“四个到位”的重要要求,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基础、内涵实质和重大意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凝聚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共识。只有深刻认识共产党人“初心”中彰显着规律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深刻理解“初心”是共产党人永恒、坚韧、无悔、执着的追求与实践,才能真正守住初心、担当使命。只有练就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当好融入新时代的“行路人”,当好为时代讴歌、为民立言的“守夜人”,当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人”,才能做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只有深刻检视问题、解决问题,立足我区广播电视现实优势、问题短板和发展趋势,创新推进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实现我区广播电视事业创新性、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发展实践中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来源丨北疆理论风景线微信公众号

筏子客

比论“导师崇高感”更奇葩的,是博士论文研究这个

▲资料图继论“导师崇高感”的神论文火遍全网后,又有一批论文火了——因为这些论文也很“神”。《教育研究的想象力--以张楚廷的教育研究为例》、《张楚廷教育智慧研究》、《张楚廷课程思想研究》……近日有网友发现,截止2019年12月,知网收录了大量以“张楚廷”为篇名的文献,其中包括不少硕士、博士论文,绝大部分来源于张楚廷曾就职的湖南师范大学。值得一说的是,这些以“张楚廷教育思想”为题的硕博士论文,张楚廷不仅是被研究对象,还是指导老师、答辩委员。一时间,这引发舆论广泛质疑。对此,张楚廷身边的助理回应,“张老师带很多博士,自己的学生写的可能也就几篇,大多数都是别的学校不认识他的人做研究,不能因为有学生研究自己老师,就认为是‘拍马屁’。张楚廷是谁?最显著的title,大概就是“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当代著名教育家”。如今已83岁高龄、从教超60年的他,确实声名在外。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曾评价他:“如果当代中国有教育家的话,有两个人称得上,一个是朱九思,一个是张楚廷。”公开资料显示,他涉猎了多个领域,造诣颇高,著作等身。鉴于此,有不少学生对其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也在情理之中。对学术研究成果的研究,也是学术的重要路径。问题是,这些论文有些如出一辙之处:张楚廷不仅是研究对象,还是指导老师、答辩委员。也就是说,他名义上是这些论文课题与内容的指导者,还是答辩环节的评审者。这就相当于身兼球、球员和裁判员于一身,多少有失妥当。首先,从时间线来看,这些以张楚廷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有不少发表在他任职校长的期间。这未免让人疑惑:博士生研究自己校长教育思想的论文,是发自本心,还是有授意,抑或是虽然自定课题,但存在对领导的刻意逢迎?其次,从这些博士论文的具体内容看,不少作者显然将太多的笔墨放在了张楚廷个人经历上,其中不乏歌功颂德之词,如“张楚廷乃天才也”、“巨人思想家”、“能够把‘校长’、‘学者’‘教育家’‘教育思想家’这样一些称号集于一身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张校长是,而且当之无愧”……其中还不乏论文用1/3篇幅讲述张楚廷人生经历,这与其说是博士论文,不如说是个人传记。张楚廷的学术成就外界自有公允判断,但这些溢美之词放在博士毕业论文里,有谀师之嫌,也不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越过了学术论文的底线。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论文都是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能力以及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全面体现,创新性和创造力无疑才是首要的评价标准。而纵观以“张楚廷”为研究对象的这些论文,几乎遍及论文的阿谀之词、对导师的奉承,又谈何创新性、创造力?再者,身为答辩委员,在评审环节真的能拿出严肃的学术评价“尺子”,量量这些吹捧自己的论文的“长短”吗?就算自己能,其他评委呢?虽然,张楚廷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应“自己的学生写的可能也就几篇”,但是,从知网检索来看,并非如此。当学术研究变成学生及青年学者围着自己导师转悠,当毕业论文变成这些人争相逢迎、攀龙附凤的道具,其学术氛围也堪忧。据报道,在从教60周年思想交流会上,张楚廷表达了不断提问与质疑的重要性,他提出“敢不与官方同步,各说各话拥有自己的治学方法与理念”。可在他“三位一体”的身份面前,学生有“不与他同步”的权利和底气吗?学生研究导师的教育研究,导师作为评委通过了学生对自己的研究,一来一往,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何在?近期,搭“师娘优美谀师论文”的便车,学术圈的不少乱象被曝光,而作为学术巨擘,有些学者更该珍惜自己的羽毛,将学术伦理奉为圭臬,对圈子里的精神鸦片抱有警惕。否则,晚节不保是小,坏了一个领域的风气是大。虽然目前学术伦理并未对这类奇葩情形做出明确规定,但这很可能已违背学术伦理的价值向度——诚实、负责、公正。在此也期望,有关方面能及时介入,查查这里面有无学术失范的情况,给公众以交代。□张晓雨(学生)编辑 陈静 实习生 张晓雨 校对 李世辉

杨雄

学深悟透抓实 做好“结合”文章

不忘初心——在寻根溯源中回到出发的地方,重温初心、感悟初心,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接力奋斗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连日来,我省各单位聚焦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结合实际抓落实,坚持把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以主题教育开展促进本职工作,以具体工作问题的解决推动主题教育,努力做到主题教育和各项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力戒形式主义 学习入脑入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学、领学、研学……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习成为我省广大领导干部的常态;力戒形式主义,将理论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更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突出理论学习的“原汁原味”,将主题教育与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在组织党员干部认认真真学、原原本本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有关重要书目基础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此为指导积极推进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试点等工作,更好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浙江的实践。省政府办公厅以“快”“细”“实”确保主题教育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在迅速部署任务和细化27项具体工作的基础上,厅机关坚持把主题教育与办公厅的工作职责和实际结合起来,与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政府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努力做到主题教育与本单位主要工作两不误、互促进。省政协机关对标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开展“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样子”专题讨论。重点围绕“如何把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政治责任担当起来、如何把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价值作用发挥出来、如何把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提升起来、如何把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为民情怀体现出来、如何把新时代人民政协的精神风貌焕发出来”开展讨论,通过“政协人新时代新风貌”笔谈、“新样子·金点子”征集活动、“我和我们的政协”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把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立足实际,创新特色。我省各单位创造性开展主题教育,努力取得最好成效。紧扣省委提出的强化教育培训、强化政治引领、强化攻坚克难、强化调查研究、强化检视整改、强化服务助推“六个新”目标,省委统战部确定了“六个强化”具体举措和11步走的工作安排,通过用好“之江同心讲堂”“好书分享学习会”等形式,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使之内化为政治定力、履职动力和工作能力。算好“三笔账”,慎守九道线……省财政厅以身边案例为警戒,通过主题教育,持续推进清廉财政建设,着力夯实不想腐的思想防线、不能腐的制度防线、不敢腐的监督问责防线。同时,从案件中吸取教训,对排查发现的涉及公款存放、专项资金分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9个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进行重点防控。 坚持联系实际因地因时制宜在主题教育推进过程中,我省各单位努力做好结合文章,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与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相结合,与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合理安排主题教育的时间与开展方式,让主题教育更加“接地气”。省委政法委机关将主题教育与扫黑除恶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边学习边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对策。近期,在抓好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抽调精干力量组成18个暗访组,对全省89个县(市、区)进行为期2个月的全覆盖暗访,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及时掌握平安建设第一手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地整改并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破解平安建设中的重点难点。浙报集团努力担当新时代省委机关报的使命,力求做到理论学习更深一层、思想政治更加坚定、新闻为民更高质量、担当作为更富成效、创新发展更具活力、清廉建设更显形象。在召开干部大会、举办专题读书班、组织党员干部认真自学和集中研讨等同时,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等主要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及时刊发系列评论员文章;在新媒体平台创新推出“浙江领导干部谈初心”系列短视频等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产品,积极为全省主题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浙江广电集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充分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述评、典型宣传等多种形式,生动反映全省各地主题教育工作的进展成效和经验做法。浙江卫视、浙江之声、新蓝网等主要宣传平台均在重要节目、重要版面开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栏,播发有关主题教育的报道。对标学习优秀企业单位;在省法纪教育基地和省第六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打造指尖上的主题教育课堂……省应急管理厅党委提出“六个新目标”和“五个带头带领”,结合工作实际和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6月17日入梅以来,我省汛情严峻。省水利厅把开展主题教育与坚决做好防汛工作有机结合,要求水利厅系统每位党员干部深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一个目标、三个不怕”防汛防台理念,把防汛的战场作为主题教育的课堂,在实际工作中学深悟透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防汛实践中牢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真学真信真用务求取得实效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之业;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主题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要看能否以新的精神状态干出一番事业、创造新的业绩。我省各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学以致用,力求实效。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杭州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抓实干上、更多智慧用在谋求发展上、更多心思花在如何解决群众问题上,推动主题教育形成丰富实践成果。开展“走亲连心三服务”回访问效;推进六大行动攻坚克难;突出边学边查边改;组织105家第一批主题教育参加单位分批参观“双创周”……一系列举措引导党员干部更好地践行初心和使命,汇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努力答好“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杭州答卷。宁波把主题教育着力点放在推进中心工作落地落实上,注重把主题教育与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与稳增长、促投资结合,与“三服务”、防风险结合,与机构改革、提升效能结合,通过成立若干调研小组,由领导带队领题调研,走进重点工业企业,开展以“听、看、研”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努力形成切实可行、具有推广价值的调研成果,实现主题教育和中心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为国家争光,为浙江添彩。省体育局紧盯2020年奥运会、2021年全运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目标任务,将主题教育激发出的工作热情和担当进取精神,转化为打好“三大战役”的强大动力,全力以赴抓实抓细训练备战工作和亚运会各项筹备工作,确保打赢“三大战役”,以优异的成绩展现主题教育的成果成效。浙建集团党委和各级党员干部始终把“稳企业拓市场”作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通过借壳重组上市加快推进企业资产证券化,通过盘活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积极与省内外市县区政府、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实现市场拓展的“本土化、区域化、规模化”。纵使是遥远的省援疆指挥部,主题教育同样热度不减。依托“周一夜学”等载体,指挥部将主题教育和援疆“巩固提升年”活动有机结合,注重体现“浙江特点”和“援疆特色”,继续将援疆资金向基层和民生领域倾斜,在产业、教育、医疗、文旅等各领域持续深入推进,实现项目促产业、产业促就业、就业促脱贫,助推受援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苏鸣 翁浩浩 沈吟 金梁 钱祎 何双伶 曾福泉 董小易 俞吉吉 张留 尤畅 徐艳 翁杰)

电气化

翟天临硕士毕业论文全文来了!最后一页上导师的名字果然打错了

论文摘要:在四年本科和两年研究生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戏剧、影视剧本也通过上课和外出拍摄时间,塑造了不少人物形象。后来我发现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英雄形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作品中都传达出打出了英雄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是文学、影视主题中的重金属,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乏英雄主义精神的浇灌,就会变得非常的轻飘。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英雄人物就作为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崇敬。如果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民族,那么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形象的文艺时代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英雄形象的普遍性、重要性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身为一个男演员,能够饰演英雄形象是我从小的梦想,从第一次看电影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这将近20年的时间,每每在电影里遇到英雄人物,都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英勇善战的王成,提起电影《英雄儿女》,大家眼前定会浮现出片中王成手持爆破筒的英雄形象,耳边也一定会响起那首曲调激昂的《英雄赞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的形象,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人物形象的标杆,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形象的代表。由于关注英雄形象,我慢慢的发现,从《英雄儿女》、《董存瑞》的经典到《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别样英雄靳开来的受欢迎,再到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亮剑》中的李云龙、《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李大本事这种角色的火热,经过电影事业几十年的打磨,观众对英雄形象的审美、看法、塑造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观众对于英雄形象的要求也在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和电影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虽然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但也存在着种种遗憾和缺陷,因此探讨英雄形象塑造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高大全”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思考和实践之后,我发现我们影视创作也逐渐从纯粹的教化功能中解放出来重归反映现实的轨道。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一度盛行的“高大全”的框框不是通过概念化的外貌、人物语言的高调而是通过动人的故事和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心。这种转变可称之为“高大全”的英雄向“人性化”英雄的转变。比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出现,是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个突破。在《亮剑》中,李云龙是“泥腿子”出身的作战天才,是血性张扬的铮铮铁汉,也是有些“亦正亦邪”的人物。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深得器重,但他又是个不安分的惹事精,屡次抗命,不时弄出麻烦: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又是脏话连篇、好酒吹牛、缺乏文化修养的粗人;他率真义气、性情粗犷,却又粗中有细、精于算计,也有些狭隘,从不愿吃亏,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集合体。然而,在他和他的部队身上最为闪光的、最具感染力的“亮剑精神”,已为广大观众所认同,也使李云龙形象的个性特点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在《亮剑》前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狼毒花》中的常发等人物形象,被认为是与李云龙形象类似的“另类英雄”那么这些优秀的演员在塑造这种受欢迎的英雄角色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共同之处或者有效地塑造方法呢?于是这些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塑造英雄形象,成为了当代表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演员在表演中怎样将“英雄”形象变得“人性化”,将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部分。在本论文中,我的论点是:所有的英雄形象的塑造都要符合人性的本质。应该避免高大全的塑造方式 首先论述“英雄与“人性”的概念,并阐述两者的关系。证明了英雄都是普通人,和普通人一样具有人性的共同点。然后根据实例,指出在英雄形象塑造中出现的弊端和错误的表演倾向最后阐述演员如何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做到“人性化”。希望本论文可以对演员人性化的塑造英雄角色有所帮助。关键词:英雄、普通人、表演创作、英雄形象序言英雄主义精神是文学、影视主题中的重金属,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乏英 雄主义精神的浇灌,就会变得非常的轻飘。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英雄人物 就作为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崇敬。如果说一个没有英 雄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民族,那么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形象的文艺时代同样是不可 思议的。从《英雄儿女》、《董存瑞》的经典到《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别样英雄靳 开来的受欢迎,再到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亮剑》中的李云龙、《永不磨灭 的番号》中的李大本事这种角色的火热,经过电影事业几十年的打磨,观众对英 雄形象的审美、看法、塑造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观众对于英雄形 象的要求也在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和电影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 过程,虽然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但也存在着种种遗憾和缺陷,因此 探讨英雄形象塑造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演员在表演创作中演员对英雄形象人性化的塑造也变得必不可少。第一章关于英雄与人性1. 英雄的定义第一·英雄,汉语词语。在字典里对英雄有三大解释:(一).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二)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 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三)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 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第二.我们如何理解英雄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英雄”这个词?其实世界上应该没有一种东西是可以被 “定义”成为“英雄”的。所有关于“英雄”的定义,大都来源与“英雄”认知者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事实上,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对于同样一个人物的评价,即他/她是否是一个“英雄”或是怎样的“英雄”,都是会有非常不同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来源于时间、空间和文化,而是来源于生存在文化和 社会中的人—对这些“英雄”和“非英雄”做出评判的人的内心和目的。但是之所以一个人被称之为英雄,一定是他做的某些行为,让人们尊敬,从而在他人看来,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英雄的精神。比如说:消防员救火,当火势汹涌的时候,他奋不顾身的投入火海救出一个孩子。他的这个行为,让大家觉得他 是英雄,他有为了生命奋不顾身的精神。但是反过来从他的角度看,救火是他的工作,在火海中挽救生命是他的责任,他履行了他的责任而已,他不一定觉得自己是英雄,或者说他不是为了一种精神而去做这个救人的行为,他平时也有自己 生活中的烦恼,和大家一样,他也有可能酗酒、脾气不好等等,但我们依然认为, 他是英雄。再比如邱少云在火中活活被烧死也纹丝不动,我们认为他有一种爱国、团结、奋不顾身的精神,但是我相信邱少云当时想的一定不是他要履行一种“精神”而去做这种行为,他认为他在履行一个士兵的责任,而通过这个行为,我们赋予了它精神,并且我们把它看作是大英雄。所以,不管是焦裕禄、雷锋、董存瑞等等,我们都是通过某个特定时刻的某些行为来赋予它英雄的称号,而不是通过一个精神来认定的。而现在往往很多艺术 作品中,大家常常先在作品中以一种“精神”来作为前提,把精神安在人物上, 而不是塑造人物在生活中的行为,来体现英雄的精神。于是常常出现了很多诸如高大全的银幕形象。拿影视作品1963版本的《雷锋》和《焦裕禄》相比,早期的作品总是把体现形式化的某种精神作为前提,简单地塑造了雷锋做好事的生活,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显得老套了很多,因为雷锋精神并不只是体现在扶老人过马路,补袜子等好人好事这么简单。而《焦裕禄》这部电影,大量的塑造了焦裕禄在生活中的常态, 通过对人在社会中平日生活和性格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观众看到的是焦裕禄对待工作中、生活中的责任的忠诚。进而从中体会到了高尚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因此我们在塑造英雄形象的时候,不能脱离对角色中涵盖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性的分析,单一的塑造某种英雄精神,我们不能脱离“英雄”本是“普通 人”的本质。于是,对人性的理解和人性化的塑造,成了必不可少甚至决定成败的环节2.“人性”的定义—关于人的本质了解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物质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人物类所探索的最重要的 课题。从物种起源、人体的奥秘、疾病防治,到人类居所的环境现状、其他星球 空间的生存可能性,再到与其他生物的相处之道、外来生物的威胁性。总之,作 为茫茫宇宙中一只渺小生物,人类很勤劳努力的破解着一道道难题,最终弄清楚 关于自己的事实真相并改善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优化着自我本身。大到全球问题、 世界国事、小到家事、个人生活小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从生活的迷惘焦 虑中,一点点的悟道、自省、释怀,这中间通过各种途径,生活、科学、宗教还有艺术。在一系列的大领域、小领域中,表演艺术无疑是研究人的学科,主体是人通常说表演创作者是“杂家”,表演学科是建立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 学、行为学……众多学科基础之上其精神的升华者。同其他艺术一样,表演艺术 是集众家成果的大成之作,精华展现。那么,通过杂学,继而探究真正的人的本 质,最终通过自身媒介表现出来,就是表演者所必须的创作途径了。现实中演员 表演的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对人本质的不了解,其一表现是喜欢“走 捷径”,不从人本质角度思考及进行创作,其二是对人本质的分析片面且不够深入。另外还有对自身本质的开拓不足。人通过他外在的“语言”和“形体”表象,体现、表露着他内在的“情感”和 “思想”。“情感”和“思想”的再深处是人的“本性”。而“性格”是作为“语言”和“形体”色彩化的可见外壳而被人所感知。以下是结合人类学的具体研究 成果,通过“人本质”的构成部分角度,来初步认识人的本质。第一:人的本性“本性”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性质。分为善与恶。善是向上、能动、发展、 积极的,恶是发动、阻碍、破坏性的。我们相信世界上的人以及我们所塑造的人 物形象,本性为善的是绝大多数。人在出生时无分善与恶,后天的经历对人的本 性潜移默化的作用着。有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臂弯里时被震荡的程度,即大人 的动作粗鲁或者温柔,,都对其本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本性只 可能是善或恶的,并没有善、恶兼备的可能。我们常说“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 有好的一面”,指的是性格层面的描述,而非本性。虽然本性只分善和恶,但每 个人善和恶的程度是不同的。并且一个人的善恶及其程度,是可以随着外界及人的内部变化而转化、改变的。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人越逆推向本源越趋于简单,那么如何把复杂的外象体 现出来,而且还能把最里层的简单实质体现出来这种表演就是极为深刻了就像《码头风云》里马龙白兰度的饰演的为了公平利益而抗争的问题青年特 里。他依然有自己狭隘的顾虑,有对世俗黑白的迷茫、也曾经做过错事一直活在 悔恨当中,但是他依然做出了让人敬佩的事情,但是马龙白兰度并没有一味的塑 造这个角色的好,他把角色本性中的善恶都展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经典草根英雄形象第二:人的情感本质《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反应”, 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①常听俗话讲“人是情感动物”,情 感好像是人精神层面最基本的单位。精神空间游离的片状浮云。我们总会说到人 有“七情六欲”,《文艺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七情”的解释是“中国古代对人的 各种自然情感心理的合称”。《礼记·礼运》中“何为人情”喜、怒、哀、乐、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文心雕龙·明诗》现实情感的出现时复杂多样的,它是由 基本原始情感元素符合衍变为一个复杂‘人秉七情’,即承此说出来。这就是古 人总结的,人七种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情感元素。现实情感的出现时复杂多样的 它是由基本原始情感元素符合衍变为一个复杂深刻、眩晕微妙的情感结晶体。情感产生的四种情况“情感可以发生在下列不同的水平上。1与嗅、味、触、声音、颜色等感觉刺激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噪声、臭味引起的厌恶等。2与饥饿、疼痛等机体感觉想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饱食的满足,身体良好状态的舒适等”3基于个体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对人的思想意 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对人的 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体验成为道德感。与人对真 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等与智力活动相联系的体验称为理智感。在自然风格光 和艺术欣赏中产生的和谐与美的感受称为审美感。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被称为高级社会性情感或情操4表现个人气质的情感如乐观、生气勃勃、冷静、忧郁等”第三:人的性格1界定性格“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诸如诚 实后者虚伪,勤劳或者懒惰,自豪或者自卑,勇敢或者怯懦,果断或者优柔寡断等等都属于性格特征。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性格特征,有些是和别人相似的,有些是个人独有的,有些事积极的,有些事消极的。一个人的各种性格特征交织在一起构成他的性格性格,是人思维的定势,是思想感情的具体化,性格化。个体差异的几种说明这。它一直以来被人看作是人一这以个体中最核心的一部分,用为标记个性 与他人的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物形象的创作中,人物的行动正是画上了“性格化”的标签才有价值和意义。黑格尔认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那么,对人来说“性格”就是最核心的原动力了吗?在性格里面, 更深处的地方还有没有什么呢?如果真能够分析出性格里面的东西,也许对我们 更精彩的塑造人物性格会有帮助、有所启发。那么,下面通过心理学对“性格” 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的原理解释,我们可以更清楚、深入的理解这一关键的人的 特质,或者说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性格。“性格”( character)①拉丁文的原意是铭刻或者标记,即为了识别的目的 而将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虽然这一意义仍然适用,但宁肯采用同义词 的特质或者特性。当这一术语在心理学上应用时,其意义引申引申为②所有这些 标记(特质)的总和或者获赠和产生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揭示一种情境,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的本质(性格)“特性”( characteristic)的解释:“用来识别和“表征”某物的个体特性和品质。“特质”( trait)一般指个人的持久的特征,它能对观察到的行为规律性和一致性起到阐释的作用。这是该术语的恰当用法。若用它来指规律本身是错误的 并且会引起误解。要注意的一点是特质是一个理论的实体,是个体的一个假设的 潜在的成分,用来解释个体行为的一致性以及不同个体的行为一致性之间的差异”“最早用性格一词并且概括其特征的是古希腊哲学泰奥弗拉斯多,他从人们 的日常行为方式中概括出阿谀奉承的人,伪装和善的人、吝啬的人等性格特征 后来的学者也多用秒说的方式来说明性格”由前面的定义可知,我们所说的人的“性格”,它是一种“特征”的总和, 作用是铭刻和标记、描述和概括了人的情感、思想、语言、形体本质的个性特征。 每个人特质的复杂情感,思想,外化为可见可闻的富有个性的外部行为,我们综合这一个体的特征,称之为“性格”。也就是说,性格是个概念,用来描述、概 括人个性化的本质特征,所以可以说它是人本质表现的外壳。(如图1)性格特 征表象于人的语言和形体,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它终究是产生、根源于人的情感和思想本质。所以“性格”并不是规律的本身,而是规律的描述和阐述者。我们经常会说人物的魅力在于其性格的复杂。那么,了解了性格与情感、思想 语言、形体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人性格中的复杂性、模糊性我们就不难以解释了。它源于人心理的矛盾。2性格的分类a.性格元素“性格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①对现实和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别人、集体、和社会,对劳动和工 作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忠实、坦率、勤劳、谦逊和自私、狡诈、自信或者自满。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以 及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等。如有目的性、纪律性、主动性以及镇定、果敢、勇敢等③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感染程度和支配程度,以及情绪 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如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漠等;也包括情绪的稳定性,持久 性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情绪的稳定或者起伏波动等;还包括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 特征,如一个人经常精神饱满、欢乐愉快是个乐观主义者,有的人抑郁阴沉,多愁善感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包括表现在感知方面的特征,如倾向于采取用整体或分析的 观察方式,感知的速度和精确性等;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深刻性和逻辑性。”b.外倾与内倾尽管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许多心理学家力图将性格加以分类,找出性 格的类型。例如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根据生命中的“里比多”1活力倾向于人 自身或外部环境,而把人的性格分成两大类:外倾和内倾。12①内倾:“荣格认为,如果一人的心理能量,她的兴趣和注意一般指向外部, 指向他人或者外部刺激,其行为主要是由外部事物而不是他们个人的思想感情所 指导,那么这个人主要是外倾的,否则就是内倾的。典型外倾的人有毅力、有进 犯性,具有冲动型,思想开朗,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遇到事情能迅速作出决定, 在公共场合下觉得愉快,善于社交,乐于称为大家注意的中心”13②内倾:“荣格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和注意一般指向内部,指向他自己的 思想和感觉,他的行为由主观的、个人的、内部的东西所决定,那么这个人就属 于内倾的。荣格看来,内倾的人与外倾的人相比,其行为表现截然不同。他们性 情羞涩,喜欢寂寞独处,情绪不外露,倾向于幻想和深思,做事犹豫不决,这种人不善于社交,难适应社会环境。”14“理论上具有外倾与内倾两极的一个假设的人格维度。最初,这个维度被人们当 成是反映两个完整但互反的人格类型。如今大多数理论家对这两个人格类型各位 以独立类型表示怀疑,相反,倒认为他们都是关于许多不同行为模式的集合。此外,把这两个极看成是相斥的,好像也不大对,因为许多人都同时表现出这两个 方面。而他们在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反映某一极的行为的同时,并不必然地减少体现另一极的行为表现。了解性格不同层面的分裂,可以使我们更清晰一个该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分 析与概括。“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是构成性格的主要内容或 元素,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应注意到性格构成要素,着力刻画人物的性 格四要素方面的特征,但这些方面又不是鼓励的存在的、单纯地体现的、往往是 杂株的、符合的,如果不考虑人物性格表现的复杂性、整体性、综合性们就会犯 解构主义心理学将心理元素简单相加的错误,导致人物性格的简单化和虚假。c.性格的形成“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性格以神经系统的先天功能 特点为自然前提,但无论是神经系统的特征或体型特征等生物因素都不能决定 个人的性格。性格是在社会影响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性格是 个人的生活历程的反映。儿童出生之后,长期在家庭环境中生活,家庭的经济状 况和政治地位,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 关系,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等,对儿童新歌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生活是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掌握 定的政治观点和懂啊的标准,形成着自己的性格。人在自己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大了 与社会的交往,在社会的影响下,青少年对不同性格有所评价,并从模仿逐渐过渡到某种程度的追求。青年人走向社会,为了适应日益广泛的生活领域,就需要而且确实也能更深刻的对自己的性格有所认识,并主动改变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培养优良的性格,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17可见,儿童时期的情感、思想的经验以及形成的特征,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 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物的时候,不能就针对剧本的事件,人物此 时或者最近发生的事情,而对其儿时的经历的分析就尤为重要。3.关于英雄与人性通过对于英雄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何种解释,都首先肯定一点,英 雄也是人,那么是人就具有人类的一般本性,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人性”,而人 性又涵盖了人类的思想、性格等多方面领域。所以在英雄形象塑造的时候,要从 人的本质塑造入手,对于其人性化的刻画也是一项大工程。甚至可以说:英雄角 色的人性化方面刻画的优劣直接影响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应该尽量避免我们常 常见到的一些“高、大、全”式的表演。很多作品在塑造这类角色是都容易进入 些误区,下面我们就归纳一下塑造英雄角色时的弊端和倾向。第二章 在英雄角色塑造时,容易出现的弊端和错误的表演倾向1)“匠艺”刻板的表演“匠艺”式的表演是斯氏倾注一生予以反对的表演倾向。“匠艺”—首先应 有“刻板”、“公式”及“模式”。“匠艺演员只会报告角色的台词,同时用一些 成不变的舞台表演方法配合这种报告。因此,匠艺演员需要固定的方法来宣读一 切角色的台词。他们需要现成的刻板法来图解一切人的情感,他们需要用规定、死板公式来模仿一切人的形象。手法刻板和模式简化了匠艺表演的任务。”刻板 充斥着表演的各个领域,有声音、台词的刻板,用一成不变的腔调,以及一定的 类型的声调去扮演各层次的人物,还有形体动作的刻板,英雄形象尤为明显。比如:命令即手指朝下:禁止即手指朝上;力量即握紧拳头,捶打桌子,他们把这 些习惯性的设计转化成一种英雄的模式,这种多年形成的惯性和习惯影响极大, 表演的刻板法和模式的感染力大到演员在塑造英雄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迅速的进 入了匠艺演员的私人生活里,而做戏的习惯变成了他的第二天性。这对于演员来 讲是非常危险的。这种现象在文革时期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尤为明显。2) 虚假,过火的表演这里的“虚假”和“过火”指的是表演超过了两个幅度,一是生活实感的幅度——一是演员内在体验的幅度。幅度首先指的是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不符合生活的逻辑顺序。无论是舞台表 演和荧幕表演都必须以生活实感衡量表演真实与否的尺码,斯坦尼将过火虚假的 表演归结于三种情况:“第一个不真实的地方就表现在慌忙上。在生活中,人们不会去催促动作本身,舞台上却动作相反,演员越是“做戏般的积极‘动作’, 他就越完不成动作把动作草草了结;第二个不真实的地方就是你们过分卖劲了, 在舞台上不应该给正在做增加些什么,相反,应该减去四分之三以上。做了 个手势或动作就要从一个手势和动作中取消半分之七十五的动作和紧张;第三个 不真实的地方,就是在于你们的动作里缺乏逻辑与顺序,因此缺乏了控制与修 饰。”因此我们在英雄形象的创作起步时应该特别强调寻找到英雄在于生活中的 实感,强调出生活的细节和魅力。生活真实生活美是英雄形象的艺术美的生活与前提。“虚假”与“过火”所指的是,演员的表演内外不同意。外在表现远远超过内在的体验或者只有外在的表现而缺乏外在的体验。这就是体验与体现在的关系。应该说内部的心理体验是主导,具有决定意义:外部的体现是从属的,是从 体验的基础发生的。即“动于衷而形于外。”由于现实生活中人总是控制自己的 内部情感和心理情趣,因此,往往是抑制自己的内心。所以好的表演往往是内大 于外,可许多英雄形象的塑造却恰恰相反,是外大于内,我们称之为“过火”表演3)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这种表演的错误倾向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不同的艺术有各自独特美学形态和独特的魅力。戏曲、舞剧、歌剧、舞蹈等艺术的语言动作虽然也来自生活但经过提 炼、加工,形成一种远离生活,具有夸张美的规范性程式动作。以一整套提炼的 艺术程式规范,去表现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然而这对于话剧、影视中塑造 英雄形象来说却是一种错误。它容易在表演中产生图解式、表面、外在的说明性 表演,将导致肤浅、表面、虚假。比如说在一些老的抗日题材的演出中红军常常 出场要手掐腰部挥动手臂等程式性的戏曲动作,这种表演方法现如今已经被淘汰 脸谱化表演则指一种概念、固定化、外在化的肤浅表演,它不深入的挖掘角色的 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不从生活出发去把握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把人物简单的分 成正反两面并贴标签似的把英雄人物表现为端着架子,一脸严肃的高、大、全, 对反面人物则简单的加以丑化,从而削弱了表演的真实感与深度、广度。比如老 电影中革命英雄一定是昂首挺胸,而日本鬼子一定要是猥琐丑陋的。而这种表演 方法已经无法被现如今的审美所接受了4)重复自我、自我展览式的表演重复形象的表演指的是演员在多部戏中的表演中没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原样 照搬自己以往塑造的形象。演员的人物就是要塑造性格各异的各种鲜明形象。即 便在同一类型的形象塑造中,也要塑造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果不运用演员的性 格化和创造力,不去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与思维,那么就可能陷入重复形象的表演。 它不用于类型化的表演和类型演员,后者指演员经常扮演某一类型的角色但是在 每一个新的角色扮演中都有新的创作与探索。自我展览式的表演,指的是演员不是着力于人物形象的性格创造,而是着力 于表现自己的强烈意识。偏离剧作提供的人物形象,一味的展现个人表演。这不 同于表演行当中的明星制。后者指的是一种特有的表演风格,是为了电影的票房 与盈利,是一种保持演员本人明显个性特征与魅力的类型化表演。总结:这些塑造方法导致角色的失败,原因是演员缺少了对角色“人性”方面思考和挖掘。第三章 演员如何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做到人性化”第一节 性格化的塑造1.注重角色的性格化“没有性格特征的角色是不存在的。”——斯坦尼斯拉夫斯 《演员的自我修养》何为性格化?《电影艺术词典》中说:“性格化是演员塑造形象所因达到的艺术境界,即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色彩。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发展的。作为影片中人物的性格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有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由同一的经济基础、阶级地位、生活环境形成的特定阶层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又有自己特有的生理素质和具体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的个体特点。演员进行角色的性格化创作,是在深入理解剧本提供的足以提示人物思想深 度和性格特色的剧作基础上,探索人物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即把握住角色的性格基调,又注意到性格的复杂多面色彩,从而找到人物特有的眼神、姿态、步伐、语气、语调,以及梳妆打扮等,塑造出一个具体的活人、使观众看到和听见角色如果在行动、说话、感觉。性格化首要的是掌握角色的内在性格气质,同时要关键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予以突出。”性格化可分为外部性格化和内部性格化。(1)外部性格化外部性格化要求演员在塑造形象之前,做出大量的复杂的工作,要在演员自身的外部寻求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同的行为和外貌的特征。演员要在各种场所的大量人群中,选择出与要饰演的角色相近的一些人,去发现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而进行观察。除此外,对剧本中自己所要创造的角色还要做仔细的分析,例如他的职业,年龄,教育,生存环境 ……然后展开演员的想象力,并初步勾勒出角色的外部形象,在规定情境下进行创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句话,对我的感触是非常深刻的:“如果一个演员不去训练自己的身体、声音,不去训练说话 走路和举止姿态,如果他找不到和角色相适应的外部性格特征,那他大概也表达不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说:“为了探索外部形象,我们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鞋子、衬垫,粘上鼻子、胡子,带上假发、帽子,希望能捕捉外貌、声音,从生理上感觉到所描绘的人物的身体,我们只靠偶然的机会,为了寻找这种机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排渲。但是, 不好的方法也不见得完全没有好处,就拿当时来说,演员毕竟学会了掌握形象的外部性格化,而这是演员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充分说明了,外部性格化对演员的重要性。(2)内部性格化所谓内部性格化,说的简单明了些就是深刻体验角色,赋予角色灵魂。所谓的体验角色,就是指演员设身处地地生活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去合乎逻辑地、 像活生生的人那样,进行创作的创作过程,正所谓“动于衷而形于外。”演员体验角色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演员对角色的体现。记得林洪桐教授在给我们年轻教员培训课中,曾这样说过:“也许对角色体验百分,只表现十分就可能很精彩, 但如果要求体现百分,而演员对角色只体验十分,则肯定不能完成表演任务。”内部性格化是外部性格化的基础,是因为体验角色可以使演员找到角色的准确的外部表现形式,而且体验角色能使剧本中的人物拥有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 如果没有内心的体验,哪怕是演员把角色的外部形象做的再细致、再入微、再符合人物,角色都会缺乏打动观众的生命力。所以,能否体验角色的内心是性格化的基础,也是表演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影视剧中,创造出立体的、个性化的,使观众过目不忘的艺术形象,是优秀演员的追求。那么,如何在创作中抓住角色内外部特征,进而把它立体的表现出来,又与其他的与之类似的人物相区别,形成“他”特有的行动、语言、思想 等?如何在表演中把演员本身与角色相区别,在银幕上创造形象,而不是向观众 表现自己呢?答案就是一人物性格化。我们知道不管是戏剧,还是电影电视,它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靠演员塑 造人物的形象体现出来的。美国的戏剧理论家贝克认为,一部戏的永远价值在于 人物的塑造。英国戏剧理论家品特也认为,人物是一切好戏的根源。可见塑造性格化角色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一部好戏,要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取永远的价值,重点在于演员塑造出性格化的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 《演员的自我修养》中用几句话阐明了舞台艺术的基本法则:“由于每一个演员 都应该在舞台上创造形象,而不单是向观众展示自己,所以再体现和性格化对于 我们大家都是必要的”。“一切演员一形象的创造者,毫不例外地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1所以,性格魅力不单是艺术创作,更是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2.性格化形象立足于现实生活在影片《周恩来》中成功塑造总理形象的表演艺术家王铁成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所有的表演艺术,特别是电影表演,其基础是生活。一方面是演员的生活,它会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千丝万缕的反映到你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上、表演技巧上、内在心理和外在形体上。总之,一切表演技巧都通过演员丰厚的生活基础体现出来。因此演员必须首先热爱生活。不管生活是艰难、困苦、曲折, 还说舒坦、一帆风顺,不管个人遭遇范围是狭窄还是广阔,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找到乐趣,而这种乐趣就能加深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体验和感受,从而构成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1可见,生活的实践对于每一个从事表演艺术工作的人,特别是初学表演艺术的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部电影的完成,首先是生活的完成。演员创作的实质就是要让艺术和生活统一起来,让演员自身好饰演的角色统一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这是一句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了,很多我们熟知的表演艺术家都对这一句名言又很多的感悟。故此,学习表演艺术,就要在学习之初就调整好自己生活的心态,用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融入到生活中并深刻地体验它。《电影表演艺术概论》一书中,对“观察生活”有这样一段总结:“观察生活,侧重从人的外部性格特征入手。观察不同的人。例如,让学生去观察人们由于职业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动作习惯、服饰、状态、说话的语气、声调、情感表达方式和由于不同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为人态度等等,并加以提炼和模仿,这样可 使学生放开胆子去模仿和自己相距甚远的人物形象,从而学会和养成观察生活、 察人的习惯和方法。观察是一种积累,对演员一生的创作都是有用的。”1在表演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对观察生活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理解体验生活和生活体验的真正意义,更没有很好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生活中的人,那么,在观察生活练习阶段,又不少学生就在抱怨已经没有练习可以做了, 其实不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很多很多,只要你能够在平日的生活里,多用用眼,多用用心,并且养成一种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变得更加又意义,而我们以前就认识的人,你会不断地发现他还有那么多你过去不曾知道的特点。所以,不要再做生活中的无心人,观察 是需要你平时的细心和勤奋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观察生活练习,是他们生活实践的反映,也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演员的表演材料,演员是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表演的基础的。演员想让自己的表演有血有肉,就必须热情的投入生活。对于演员塑造形象而言,外部性格化是演员创作的最终部分,如果过早考虑它,就会使演员倾向模仿,妨碍他去掌握生动的、有机的行为线索。在塑造形象 的最后阶段,外部形象的刻画问题只能是以演员积累的全部生活物质的合乎逻辑的完成,并且必须是根据以前积累的生活物质的展示,产生出来的。性格化的角色形象绝不可能是演员凭空幻想出来的,它必然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给人物形象的性格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生活是表演艺术创作的前提,国家话剧院的著名演员冯献珍老师,曾说过这 样一句话:“作为一个好演员,一定要感动观众,把观众带到舞台中,带到所演 的人物世界中,即使演完了,也会令观众回味无穷。”她还说:“一个演员把角 色演准确,这是演员的最低标准。演员不仅仅要做到准确,还要做到精细,最后 要到达到精彩,这才是一个好演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又一种生活,作 为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真实的体验了,演员要演不同年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 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但对于现在的年轻的演员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不足,又很多东西是他们没有体验过也无法体验到的,这就需要依靠平时阅读的文学著作,看过的优秀的影视作品等等,可以先从模仿入手,再运用想象融合演员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充实角色,努力靠近所要演的人物,从自我出发,去寻找一条能够帮助自己体现剧中规定情境里的人物精神面貌的途径,这是演员孕育角色、靠近角色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个性、气质与职业技能上接近角色的开始,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学表演的人不能深交,因为他们都太会演戏,和学表演的人在一起时,分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每每听到这里,我都会极力申辩,有这种思想的人,他的想法是偏激的、是不正确的。一个好的、优秀的演员,在生活中是非常平时的,他(她)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认真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他(她)知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活,生话才会给予他所想要的东西,优秀的演员在生活中一定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充满热情去生活的人。我 过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为饰演《龙须沟》一剧中的程疯子角色,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呕心沥血写了一篇《程疯子传》,看过之后我深刻体会了“冰凉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于是之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过认真地思考,总 结出了一套表演的创作方法,即“生活、心象、形象”。他认为:“生活是演 员创作人物的无尽源泉,形象则是演员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提炼的结果,作为 演员将生活变为形象的纽带或桥梁,则是心象。”1这正是演员塑造形象内外部性格化关系的生动写照。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不同性格的主体已不同的方式去实践,才呈现出缤纷多姿的生命历程。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而艺术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作为“活人”的艺术表演,其任务就是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演员创造的核心课题就是性格化。纵观电影中每一个富有魅力的英雄人物形象,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例如:《林则徐》中的林则徐、《焦裕禄》中的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中的王进喜、《亮剑》中的李云龙等等。能否创造出独特的,鲜活的性格是衡量一个角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衡量演员演技的标志,性格化对角色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演员应该怎样做到角色性格化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性格的定义。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范畴是指人的较稳定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指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以一个人的先天生理素质为基础,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形成和发展。它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的结合。这些属性使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有所区别,表现了这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并且表现在他的行为举动中。人的性格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活动刺激着性格的产生与成长,而性格又会决定人的外部实践活动——行为,即决定一个人“做什么”、“怎么做”,而这个人“做什么”、“怎么做”,又会体现着人的性格。同样,剧本中的每一个英雄角色也拥有着属于这个角色的特点,通过演员的表演,角色的特点会非常醒目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角色的性格是 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性格形象”。例如,《勇敢的心》中华莱士的勇猛、《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的粗糙、 《焦裕禄》中焦裕禄的平易近人等。现代的心理学者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性格,是一个向生活开放的,不断构建的系统。”2 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 性格是“各方面都是连续的,正在组织建构之中的”[3]艾里克森就曾之处,“性格是一生中始终变化着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性一个人怎样对待,处理和度过这些危机,影响着他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4也就是说,生活中人的性格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比方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性格十分急躁,但是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练之后,他的性格就会变得十分沉静。比如,一个学会开朗又很豁达的人,在碰了无数的“钉子”之后,也许会变得很忧郁。再比如,一个很天真无邪的人经历过被骗之后,就会变得很世故。同样,剧本中角色的性格也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有着“成长”的过程。举例说明:《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从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到做了母亲后的沉静平和;再比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出现,是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个突破。在《亮剑》中,李云龙是“泥腿子” 出身的作战天才,是血性张扬的铮铮铁汉,也是有些亦正亦邪的人物。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深得器重,但他又是个不安分的惹事精,屡次抗 命,不时弄出麻烦;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又是脏话连篇、好酒吹牛、缺乏文 化修养的粗人:他率真义气、性情粗犷,却又粗中有细、精于算计,也有些狭隘, 从不愿吃亏,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集合体。然而,在他和他的部队身上最为闪光的、最具感染力的“亮剑精神”,已为广大观众所认同,也使李云龙形象的个性特点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最后,引用林洪桐教授《表演艺术教程》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电影是一门用生命本体表现生命,用生活本体反映生活,用世界本体再塑世界的艺术。它的重要技巧就是对生活(包括人物的)积累、理解、把握、体验以及运用生活本身的语言去反映生活,因此电影创作,包括表演创作都应全身心地拥抱生活、热恋生活、熟悉生活, 并创造性地运用生活的语言去塑造人物。生活是电影创作的生命与根本,既是源,也是流。忽略它就失败,重视它就成功。3 体现性格化的人物形象“表演不只是化了妆背背台词,而是要清楚地再现产生动作和台词的思想。这是不容易的。最优秀的演员不仅仅进行解释,比仅仅体现别人的思想,他同时还是(虽然不无困难)一个出色的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2——约瑟夫冯斯.登堡①“性格化”的要求和意义演员塑造形象时,内部性格化是基础,是实质。没有内心的充分依据,外部形象再贴切,再准确,人物也是苍白的,而外部性格化则是体现,因此,演员要为外部性格化做足“功课”。演员必须充分的锻炼自己的肢体,使语言,声音, 形体,表情等各部分的表现力训练有素,能够为内心体验的体现做出充分的物质保证。而且演员要以内心体验为基础,反复寻找最准确表现内心体验的外部体现形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取得外部的表现形式,那么无论是角色的 内部性格特征或是他的内心状态,都不可能准确的传达给观众。由此可见内部性格化和外部性格化是相辅相成的。内部性格化是外部性格化的心理依据,而外部性格化则是把角色看不见的内心状态描绘出来,并把这种状态传达得观众,若演员没有做好外部的“功课”,那么,无论是角色的内部性格特征或是角色的内心状态,都不可能准确的传达给观众。二者关系紧密, 缺一不可,所以演员在有了内在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外部性格化的寻找,便可以使“性格化”在表演中闪闪发光。在寻找人物的外部动作时,我们不得不强调,也必须对人物的内心依据有更深刻的探讨。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内心体验,换言之, 就是你体验到了多少制约着你能体现多少。在演员的创作中,从开始接触剧本一直到人物形象创作的完成, 整个演员孕育角色的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体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之所以是基础,是由于它赋予了人物形象以真实的生活。所以在表演创作中,演员 尽可能深入的去体验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情感,是鉴别演员在表演上是真实还是虚假的分水岭。总之,任何一个演员要想在表演中获得准确的表现方式,一方面他必须在外部表现力上训练有素,使之在表现其内心体验时,能够在外部物质上有所依托, 能够在表现细腻入微的情绪变化、或是巨大的激情时应付自如;另一方面,则要演员在体验的基础上必须反复地探索,寻找最能够表现出其内心体验的外部形式。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在舞台上是可以创造出具有‘一般’商人、 军人、农民等等外部特征的形象的。即使以最细致的观察,都不难辨认出各个不 同阶层的人们所具有的典型的举止、风度和习气。譬如:‘一般’军人总是挺直 身子,走起路来就像在操练步法一样,和普通人不同,碰着脚跟,使马刺叮叮作啊等等。贵族走路时总是藏着礼帽和手套,戴上单眼镜,说话力求悦耳动听等等。这一切都是‘一般’的刻板法,看起来仿佛也创造出了性格特征。 这些刻板法都是从生活中取来的,实际上也存在着。但它们没有内容,它们不是典型的。”“这是无生气的、匠艺式的传统。在所有剧场里,都是这样‘表演着商人和贵族的。这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演员的表演程式。”1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光追求外部的性格化塑造而没有内心体验的匠艺式表演是不能征服观众的心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位好的演员必须具有锐利的眼睛去发现性格,去体现性格我们许多的表演艺术家,如卓别林、达斯霍夫曼、于是之等等,他们都具有惊人的刻画热人物性格的能力。他们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观察、分析、体验生活,创造出准确、生动、深刻的角色。这人物独具个性新颖之妙,觉悟千人一面之弊。所以演员对性格的探索,体现是衡量一个演员的演技高低、好坏的重要标志。②角色性格化塑造的途径既然性格化对演员创造角色有这么重要的意义,那如何做到性格化呢?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就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演员在表演创作时,越向角色靠拢,角色就会越生动。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性格化首要的是掌握角色的内在性格气质,同时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予以突出。众所周知,演员借以创成功的表演和人们借以评价他的表演的基本元素有三点,我认为这也是促成演员塑造性格化形象的几种有效手段。(1)信念感的表现一部影片要获得成功,它必须是可信的。在早期,电影使世人惊叹不已,电影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年轻的一种,1985年12月1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电影机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活动影像——《工厂大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电影诞生了。在最初,绝大多数影片都是在记录着周围世界的活动及运动,并无意使电影成为一种叙事的手段。随着电影艺术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的各个元素日臻成熟。电影表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它属于电影,并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具有主导意义的一项创作元素。今天,观众愿意相信他们看见的东西,是因为所反映的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真实的部分,所以,电影演员更应当抛弃那些虚假的表演。另外,人的情感变化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充分酝酿和准备的过程。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对演员来说具备一定的有利因素,因为演员可以连贯的表演一场或是整整一幕戏。而在电影的拍摄现场,鉴于影片的拍摄费用、拍摄地点、甚至是时间和天气的各种因素,不能够按照正常的顺序拍摄镜头,这也是电影艺术考验演员信念感体现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说来,剧本中凡是发生在同一布景中的场面,一般都会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拍摄,并不会考虑这些场面在剧本中的先后顺序。例如,一部影片中,一开始有几场戏是发生在香港的,接下来的故事又发生在北京,随后又发展回香港,那么,摄制组就会在香港把所有的发生在香港的戏拍摄完成,再回到北京去拍北京的场面。因此,演员不能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角色的表演,只能在一些毫不连贯的片断中进行表演。这就好像要求一个戏剧演员从戏的最后一幕开始演,然后跳到第二幕,再到第一幕,再到第三幕 ,而且要演得令观众在每一幕都觉察不出随后会发生生命事情。正是由于电影演员不能像戏剧演员那样按时间顺序进行表演,就更是对电影演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演员必须深深地进入角色之中,与角色融为一体,以便演员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整体出发表现整个角色。演员在表演创作中,既要使自己投入到戏中,体验并表现出角色的情感,还要令自己掌握高超的表演技巧,能够轻松地控制并驾驭自己的情感,“试想如果演员缺乏自我控制,以致表演中激动地哭了起来,或笑得忘了形,以致忘记了念台词,忘了接戏,忘了导演的要求,或者愤怒地失控真的动手去痛打对方,那么表演将终止,表演艺术也随之消失。”2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如艾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扮演一个盲人,汤姆汉克斯在《阿甘正传》中扮演一个执着的大兵,这些各不相同的表演被一个重要的元素—演员的信念感—联系起来。在对导演再那些卓越的表演进行检查时,是不会发现任何虚假之处的。杰出的演员能够越过导演胶片的障碍,把内心的信念和对人物的认识传达出来,使之直接达到每一个观众的心里。(2)形体动作表现人们称演员是动作的大师,但演员的任务和最终目的绝不是单单去展现动作,而是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出真实的、活生生的、富有鲜明性格化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从而来反映生活,表达出剧作者的思想意蕴。所以,掌握行动只是手段,塑造人物性格才是目的。性格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作用,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一个人的个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我们每一个对周围现实给他的影响,都有其自己特有的不相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表明了他在“做什么”,又表明了他是“怎么做。“做什么”是任务,它反映了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做”,而“怎么做”则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反应,如果已经在生活经验中巩固起来,那么就会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恩格斯认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主要表现在他怎么做。不同性格的人,因其所受的教育、生活处境以及个人认识的快慢不同,而对同一事物所作出的情绪反应就不可能是相同的。形体语言是人们互相交往中的一种无声的交际工具,从人身体,形态和动作特点,不仅可以分辨出性别,也可以充分揭示人的个性。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狼毒花》中的常发等人物形象。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曾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影片《夏伯阳》,树起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在影片中塑造了很多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夏伯阳的扮演者鲍里斯.巴保其金(1904-1975)把内战时期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从个土生土长的军事天才到一个忠于革命事业的红军将领,他运用独特的语言设计,夸张的、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银幕上塑造的夏伯阳以超人般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今天,制作技术是如此复杂,所以表演中的形体动作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了。但是,演员在设法结构一场完整的演出时,为了表现人物的许多隐蔽的方面,动作仍然将是一个主要因素。“没有一种艺术是不需要技术的,技术的完美是没有最好尺度的,国面家德加说:‘如果你已经有了价值十万法郎的技术,请再付五个苏打买一些吧。这种取得经验和技术的需要,在戏剧艺术上尤为显然……演员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是在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家,可以在具备灵感的情况下从事创作但表演艺术家却必须主宰自己的灵感。这是我们艺术的主要奥秘。”(3)交流适应交流和适应是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法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元素,交流和适应与前面论述的动作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帮助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去真实而深刻地体验与体现的一种心理技术。所谓交流,“是指演员在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包括自身在内)在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上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演员与行动的对象之间接受和给予,刺激和反应。适应则是在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在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时所采用的方式。”2“交流主要有:与对手演员(角色)之间的直接交流;自我交流,即演员(角色)理智与情感的斗争或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所形成的交流:与不存在的或想象的对象交流,即演员与自己头脑中想象对象的交流;与集体对象的交流,即在群众场面中演员同其他众多演员的交流或在剧场中与观众的间接交流。在电影演员的表演中经常运用与想象对象交流的技术。”3情绪交流显而易见产生与演员的内心信念,而思想交流则必须由演员加以动作表达,演员必须使观众看到并能洞悉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心灵。如果他仅仅是塑造一个外观人物的外貌,他将不能表现出角色的实质,不能表现出角色的思想本身。著名演员张瑞芳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非常看重并且依靠对手给我的刺激和交流来获得准确的自我感觉的,并且时时刻刻想引起对方的反应。演员不仅要分析人物之间这种互相交流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地感受到这种关系,把这种感情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我觉得没有真挚的交流,就很难谈到感染与适应,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引发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加深动作的意义,使表演变得真实可信,顺畅自如。 这种具体的、活生生的交流,是我表演上重要的依靠。”4优秀的演员必须去揭示激起反应的思想的全过程,必须是观众看到不仅仅限于明显的形体元素之外的表演。汤姆汉克斯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扮演美军长官一角时,就涉及到了必须揭示人物许多内在的方面,并传达出人物的复杂的个性,从而把观众的思维也卷进影片中来,跟着演员一起激动。我们应当把“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到表演艺术创作中去。其实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矛盾的统一,演员与他所扮演的人物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不论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及生活习惯,包括气质、心态等都不尽相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演员塑造人物实际上就是缩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使两者融为一体。要解决好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还涉及到演员自身的思想深度,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功力等,没有高超的艺术功力和修养是难以使演员与角色高度和谐与统一的。(4)深挖规定情境要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演员所选择的一切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动作和内心思想动作都是在有条件的限制下产生的,因此,演员要重视为演员表演设置限制的规定情境。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规定情境?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对规定情境这样做了解释:“规定情境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演员扮演的角色面临身处的各种情况的总称。包括剧本的情节、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关系、人物在此之前和此时此刻所处的境况等。规定情景是角色展开行动的依据和条件,它制约着角色行动的性质、样式和角色的心理活动。同生活里一样,戏剧中脱离规定情境的动作是不存在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同样的动作,一旦改变规定情境,则必然使人物动作的方式和心理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演员对角色的规定情境感受的愈具体、深入、敏锐,它的动作就愈鲜明、生动和恰如其分。总之,其动作会流于一般化。演员要从剧本的情节、事件人物关系以及台词中区挖掘和丰富角色的规定情景,展开想象,真实的生活于规定情境之中,从规定情境出发去完成角色的行动任务,激发内心逼真的情感和有机的思维。”1通过以上对规定情境的概述,简单的总结一下,规定情景就是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要干什么事,周围有哪些情况,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等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这一情境将会影响到剧中人物的思维活动。人物要在事先想好的规定情境里按照一定的舞台任务来行动或动作,但是如果规定情境发生了改变,那么人物的动作都有随之发生改变。注意,这里所说的动作,不仅仅是指形体方面的动作,还包括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演员在镜头前或在舞台上表演,应当象在生活中一样,要做到“真看、真听、真感受”,要做到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行都去真的感受、思考、再做出反应和行动而不是装出一副感受、思考、行动的样子。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对很多演员特别是初学者来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规定情境往往都是虚构出来的,因而,演员就应当掌握在艺术虚构中,对周围的生活,周围的人物,周围的一切对象,去正确认识、感受、判断,做出正确的决定或去行动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技能。这样的表演才是贴近生活的,这样的表演才能够感染到观众。哪些影响着人物心理线索的事件、事实,影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的规定情境,还需要演员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把它变得更加具体而丰富,因为只有在有了具体,丰富而鲜明的规定情境的条件下,演员才有可能去想: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呢?所以,演员在对规定情境进行艺术构思时,切记要源于生活,要具体详细,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发生在生活中,是否合理?”等等。若演员不能完全理解剧本中丰富的、具体的、生动的规定情境,他自然也就不可能创造出人物的真实有机的行动,也就根本谈不到什么人物形象的创造了规定情境表面上时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是,它却是和角色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中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定情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规定情境变化了,演员所饰演的角色就应该马上其适应新的变化,马上去感受、判断新的规定情境,并做出新的反应和行动。演员在剧中饰演的人物都是在规定情境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而完成的。演员在演出时若被动地存在于规定情境之中,不去真正感受就会造成尴尬的结果,由此也会看出一名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我就听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个例子:又一次看一个剧团的演出,由于一个男演员在这出戏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角色小到只有一句台词,但因剧情的需要它又不能下场,于是他就只好在舞台上站着,这个角色在这个男演员看来也许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没事可干,在演出的时侯,他一个人站在舞台后面抠手指,人虽然在舞台上,心思却没在戏中,台下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他,还以为他是有更重要的戏要演,于是就一直关注着他,结果就因为他一个人破坏了整出戏的感觉。所以,演员在舞台上,不管你的台词是多是少,都必须要保持一种生活于规定情境中的状态,在规定情境中自由自在,虽然情景是虚拟的,但也要真是的感受并表演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表演。另外还有说明的是,规定情境在舞合或镜头前是一种现实存在,这种现实是以虚拟和假定的形式存在的。说它是现实而不说是真实,这是因为不管你追求怎样自然生活的表演风格,你都不能不承认,戏就是戏,在戏中表演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而且,观众在看戏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其实也是拒绝真实的。在这儿也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和一个朋友一起看戏,剧中有一个“扇嘴巴”的动作,可能由于由于没能控制好,就失手真的把对方的脸给打了,朋友马上不解的问我,这要真打吗?从这个例子中很明显的看出,观众和戏剧已经形成了一种表演与观赏的关系,观众看的是戏,而不是真的生活,如果演员超出了分寸,就必然破坏了这种关系,观众就会觉得很别扭,继而会产生拒绝的心理。所以,规定情境不是真实,真实的是生活。演员要进入自己所演的角色中,就一定要让自己进入舞台的规定情境的现实中。不了解这一点,演员就无法在舞台上获得一种情境中的自(5)细节的处理电影之所以被称之为一种意识,在于它不仅仅再现生活的真实,还要创造“真实的”艺术形象。电影艺术本身在创作中,在再现客观真实的过程里,仍然存在着假定性。剧情的虚构、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假定、情节设置的状貌不能全部真实再现,必须要求演员假戏“真”做,要求表现出酷似生活的真实形态,要求有真实的体验,电影才能成为艺术。演员在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去更加丰富地展示剧本所赋予人物的独特魅力,往往是通过演员对丰富的、生动的细节进行的挖据形成人物形象的闪光点。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和动作时,是逐步从角色的外部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生活,进而再反馈回外部动作。从对事件冲突的剖析升华到理解剧作的主题与底蕴,从分析剧作与角色的某个细节开始迷恋角色、接近角色,进而也就使自己化身为角色。细节闪现出符合角色的思维、行为、心态的下意识的动作,使角色更加生动光彩。演员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的、深入的去体验角剧作所提供的生活,那么,演员会本能的去体现角色的真实的欲望和情感,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产生出一些细小的感觉和行动,这就是“细节”的诞生。细节就像是晶莹的露珠,能够折射出人物性格的各种光芒。我们可以通过演员的一个神、一个手势或是一个姿态来感觉角色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影片《克莱默夫妇》中,当律师文斯特里普,她的丈夫是否有对她不忠时,她犹豫了一下,紧接着便笑着摇了一下头,轻轻地说了一声:“不”,这轻轻地一个“不”,顿时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善良,更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优秀的演员善于设计诸多的细节来渲染角色的性格,例如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总是用细碎的脚步走路,总是歪着头,两只手不同的在胸前摆弄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节能够真实地反映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再例如,电影《花样年华》中,导演王家卫两次对苏丽珍的手的细节特写,反映出苏丽珍生活和情感的变化。一个演员要把角色演的生动。逼真,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性格化创造和刻画时,就必须做到细致入微。第二节.强调角色的真实性角色的真实性,即角色—这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一种艺术属性,是演员从自我的人的真实出发利用与角色相关的诸多假定所创造出的人物形象的真实程度。演员塑造的英雄角色,如果要得到观众们的认同就必须首先让观众们相信并产生信任感,这是演员扮演角色与观众交流的基础;而角色的真实性就成了这种交流的关键,因为观众们不是傻子,他们只相信能激发起他们真情实感的角色。演员创作能否实现角色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其表演创作的成败。现在提出对演员创作真实性的几点建议(1)重视对剧本中人物真实点的选择比如在最近热议的“打鬼子”戏当中,很多时候都出现英雄在杀鬼子之前说的是:“为了革命的胜利”、“我死也要完成任务”、“为了新中国前进”等等口号式的语言,演员需要对人物的真实性做一次筛选和考量,想一想如果真的面临生死较量时会否说出剧本中赋予的台词。(2)坚持以演员个性的人生经验为基础。性格化的塑造在之前已经提及,首先要找到演员和角色性格中的共同之处,或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间接理解角色的行为,才能让角色更具可信性,如果演员自己都不认同或者凭空塑造,那么观众也不会相信,不会被打动。(3)永远由自我出发,坚持真实的双重层次。(4)加强人生素养,丰富人生自我的真实层次。结语综上所述,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演员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对于角色人性化的把我是必不可少,甚至直接影响角色成败的必然因素。从“高大全”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思考和实践之后,我们影视剧本创作逐渐从纯粹的教化功能中解放出来,重归反映现实的轨道。需要我们演员在塑造上与时俱进。英雄观的更新导致创作手法日趋理性,英雄形象的塑造所发生的变化,源于影视艺术工作者对英雄概念理解的深化。他们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逐渐领悟到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新的英雄观指导着他们的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在银幕上演员需要把作为人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刻画更趋于复杂化,脱去“高大全”外衣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以普通人的人性力量感动观众英雄人物的塑造由单一化走向多类型化在英雄气概共性中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化特征把塑造英雄人物”作为根本目的转变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与张扬。使我们看到了个个伟大而平凡的英雄,一个个生活在我们中间的英雄,一个个可亲、可信、可学的英雄形象。参考文献《电影艺术词典词典》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 中国电影出版社《演员自我修养》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表演艺术教程》 林洪桐 中国电影出版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心理学词典》 [美]阿瑟雷柏 上海译文出版社《戏剧表演基础》 梁伯龙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石挥的艺术世界》 舒晓鸥 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论文集》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资料谢辞在这篇论文完成之际,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陈邑老师,感谢他三年来对我的细心呵护与培养。在论文最初的开题,定稿等环节中,导师就题目,提纲,以及论点提出的诸多建议,对论文的完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且导师在平时教学中就相关问题与我多次交流并且进行指导,使我的论文能在表演范畴内有更广泛的涉及,具有实用意义。同时感谢陈邑老师、崔新琴老师、王劲松老师、张华老师、郑建初老师、张菁菁老师在我本科和研究生共七年时光中对我的教育!感谢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所有老师们给我的关爱与帮助!感谢06本科班和10本科班的同学们给我的大力支持!最后感谢父母对我的支持!现在我要离开校园完全的进入社会了,心中一万分的不舍与感激!我将带着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精神伴随我一生的演艺事业!谢谢

激光师

这位校长给教师的7点阅读建议里,蕴藏着一位名师的专业蜕变之路

自古以来,教师以“教书人”和“读书人”的双重身份出现于世人面前。“读书”本应该是教师天然的职业要求和生活状态,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教书的教师不爱读书的问题日益突出,居然演变成为一个社会担忧。在“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要让教师们体会到阅读不仅仅是自身职业所需,也是自己生活所求,以“价值驱动”代替“任务驱动”。读书,要“肯读”,才能“啃读”,我们要审视阅读价值,明晰路径选择。阅读习惯的养成朱熹把读书法概括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条。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会意”读书法。诸葛亮强调读书“观其大略”。苏轼采用“八面受敌”法读书。这些说明阅读需得法,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01.持之以恒没有人会否定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的人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何?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想好”“想学”“想读”的朴素愿望,极少有自甘堕落和混一天算一天的教师,但由于缺乏自律和勤奋,有一部分教师渐渐地掩埋和消解了最初的那份美好愿望。教师作为职业人、家庭人、生活人、社会人,面临着抚育孩子、赡养老人、休闲娱乐、业余爱好、社会交往等外在干扰和诱惑,当定力不足和应对乏术时,进修、观摩、阅读、研究和反思等专业发展活动中就渐渐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即便是看到,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除了持久而耐心的自律之外,更需要强大而悦纳的他律。成都七中历史组青年教师李睿告诉我: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在班上汇报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而这也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02.泛在学习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以天地为学校的“泛在学习”已深入人心,“未来已来,泛在已在”已成为共识。现代教师要树立“泛学习”“泛学校”“泛老师”观点,即一切能促进我们进步的行为都是学习,一切能学习的场所都是学校,一切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都是老师。欧阳修是“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均可读书,毛泽东选择在闹市中读书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郭沫若在轮船上见无书可读就背诵字典,这些都说明“肯读”之人,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在互联网时代,读书的形式也在“升级换代”,你可以读纸质书,还可以网络读书,还可以听书。一本电子书在手,如同随身携带了一座小型图书馆。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是有的”。你不必抱怨没有整块的时间让你读书,读书也可以化整为零,集腋成裘。当然,对于不想读书的人来说,你给他整天时间,他也未必愿意捧起书本来读。例如,国庆、五一、暑假、寒假等节假日收假之后,老师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到哪里去玩了?”很少有人会问:“您读了哪本书?”这也难怪,国人早已习惯于把国庆大假视为旅游休闲的“黄金周”,很少作为阅读学习的“黄金周”。03.批判阅读“我思故我在”,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成就自己,而非束缚自己,迷失自己。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阅读要坚持批判性思维和扬弃精神。例如,我们在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时,不要简单地因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杜威的教育理论“翻了半个筋斗”,就一味否定和排斥杜威的教育思想,犯了鲁迅所言的“倒洗脚水连同把婴儿倒掉”的错误。例如,我们在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时,吸收“归于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同时,也要防止滑向毫不干预和放弃作为的消极教育。同时,阅读不仅仅是汲取“观点”和“结论”,还要看作者是如何去剖析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对自己进行逻辑训练。深度阅读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教师阅读时,要:你在拼命吸收知识的时候,是否去体会到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思维方式?思想和思维就是你若干年后丢掉书本时还能留下来的东西。如果你在学习中没有收获情感、价值、思想和思维,那就意味着你还停留在“技”的层面,还没有进入“道”的层面,今后的学习就难以进入到“庖丁解牛”时游刃有余、合乎桑林之舞的化境。“有思想,会思考”,才能走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的泥淖,走进自觉而自由的境界。04.读用结合墨子把知识获取途径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种,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读书”不如“用书”,这些都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探究体悟、内省反思、主动建构等非常重要。陶行知强调“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还强调“接知如接枝”,这意味着读书要从经验出发,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陶行知非常认可燕子矶国民学校校长丁超,是因为“他能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他有事实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实”。教师在阅读时,要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例如,阅读了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的结构》,就可以主动用多元智能理论去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阅读了马克斯·范梅南的《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就要学会尊重儿童和理解儿童,提升与儿童交流沟通的能力;阅读了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就要用于教学改进和学法指导,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益。当然,阅读学习不是汲取和模仿,而是改造和创新,作为教师要凝练和沉淀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正如陶行知当初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一样。阅读表达的修炼表达仅仅是一个输出过程吗?“输出即输入”,输出的最大价值不在于炫耀于别人,而是输入给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阅读中的输出与输入起相互激荡的推动作用。输出,不但有凝练和沉淀自己教育思想的作用,还会倒逼自己不断积累经验和汲取营养。在“输出即输入”思想指导下,我形成了阅读“三部曲”的习惯。第一步:勾画与批注;第二步:反刍与感悟;第三步:分享与交流。01.坚持及时批注灵感如同火花会一闪即过,如若不及时记载,就消失湮灭。批注,就是保留灵感火花,内化阅读所感,创新认知体系。所以,及时批注,不是为了表明你“阅读过”,更重要的是你“思索过”和“对话过”。批注式阅读即研究型阅读,体现了读者阅读时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批注式阅读的形式很多,包括勾画重点、褒贬点评、迁移联想、留存疑问、指导实践、整理思维、补缺补漏、仿写佳句等。我曾在阅读一篇题为《清华自主招生复试体测优秀者获5分降分》的报道时,就批注了这样一段感言:“把体育置于学校教育的什么地位,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品位。不重视体育的学校,绝不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不重视体育的老师,绝不是一位有人味的老师。”现在看来,当时的批注依然是有价值的。02.整理读书笔记说到读书笔记,或者说读后感,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对学生的要求,把读后感视为检查督促学生阅读的手段,对老师就不必了。其实,这是一种对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功能的误解。读书笔记,不但是文献整理和记载,便于今后撰写教育论文的文献检索和引用,更重要的是一个“反刍”和“印刻”的过程,让你对阅读的书籍和文章理解、记忆得更深。我在阅读方明先生主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就形成了近4.8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坚持每书必记、每篇必记,每年写读书笔记约5万~10万字,均放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一则方便自己查阅和保存,二则供教育同仁分享和借鉴。03.撰写教育论文关于教育写作,很多老师存在诸多认识误区。有老师说:“写了没有用!”那是思想问题,意义是你赋予的!有老师说:“没有时间写!”那是态度问题,时间是挤出来的!有老师说:“不知写什么!”那是技巧问题,课题是想出来的!有老师说:“真的不会写!”那是心理问题,能力是练出来的!教育写作,是一件“成己”又“成人”的大好事。将阅读时的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察,围绕一个主题写成教育论文,既帮助自己把缄默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并形成理论体系,又帮助教育界同仁融会贯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我从2013年开始教育写作,由写“千字文”(每篇文章1500字左右)到万字长文,由四处投稿到编辑约稿,由写随笔杂思到写学术论文再到课题研究和个人专著,一步步实现了自我提升和专业蜕变。总之,正如钱理群所言:“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一起读书。”教育,离不开教师阅读。恳请天下所有的教师“为中国未来而读”,垂范学子做阅读推广人;“为美好生活而读”,身体力行做终身阅读者。作者:毛道生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来 源 | 校长会)

汪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体会文章选登!

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月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要立足本职,践行入党誓言,爱岗敬业,做合格党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不断创造新业绩、书写新辉煌。要坚定政治立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要注重加强党员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坚定政治立场,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的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做到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模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直面挑战,勇担责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合格党员标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全部工作和各项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坚持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积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矛盾,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每一个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中每一个具体问题,真正做到民心所盼,施政所往。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党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永做时代先锋、民族脊梁!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贺晋:通过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特别是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以人民的意愿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用多种监督形式,积极推动鄂尔多斯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盟鄂尔多斯市主委,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带领盟员积极参加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市委中心工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建有据之言、献务实良策,不断提高参政履职水平。着眼于新实践和新发展,深入查找不足,切实整改提高,不断提升民盟鄂尔多斯市委员会的履职能力。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明:“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引领。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市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严格按照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政治任务,全市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成效,2019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全市21个自治区级贫困嘎查村于2016底全部退出,全市唯一的自治区贫困旗杭锦旗于2018年脱贫摘帽。鄂尔多斯市从整体上消除了区域贫困和绝对贫困。面对取得的成绩,我们要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不松懈、不停顿,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紧盯关键处、薄弱环节,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扶贫政策,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要求,强化问题整改,进一步夯实脱贫质量,全面巩固脱贫成效;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因地制宜选好特色产业, 持续带动产业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工作机制,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认识党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心,实现党的历史使命,高标准、创造性地做好人大工作。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主张、人民意志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确保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权威,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格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要让人民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加强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要始终坚持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贯彻中央关于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涛:人大是党领导下的重要政治机关,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忠实守护者和代言人。践行初心和使命,坚定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人大工作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所在。要自觉把人大工作置于党委领导之下,围绕党委决策部署来谋划人大工作,确保党委的重要决策部署,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按程序推动落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在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在人大工作各个方面,使“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成为根植灵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大工作的根基在人民,发挥作用的力量在人民,依法履职的归宿在人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走向未来,践行初心和使命,必须要尊重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通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创新性工作,为代表闭会履职提供实质性活动载体。通过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践行初心和使命,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对标“两个机关”建设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巴雅尔: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党章。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机关和民意机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感情上要心入群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和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要牢记人民群众的重托,不断增强依法履职、为民尽责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始终把目光聚焦在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上,聚焦在群众的呼声、渴望和期盼上,以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群众。工作上要融入群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政治制度。人大工作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行动上要深入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工作的本质属性。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开展专题调研、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真心访民情、集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摸清实情,使人大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更好地反映民意、符合实际、推动发展,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马后炮

比论“导师崇高感”更奇葩的,是博士论文研究这个|新京报快评

指导老师、研究对象、答辩评委是同一人,还能确保论文过审的公正性吗?▲资料图文 | 张晓雨继论“导师崇高感”的神论文火遍全网后,又有一批论文火了——因为这些论文也很“神”。《教育研究的想象力--以张楚廷的教育研究为例》、《张楚廷教育智慧研究》、《张楚廷课程思想研究》……近日有网友发现,截止2019年12月,知网收录了大量以“张楚廷”为篇名的文献,其中包括不少硕士、博士论文,绝大部分来源于张楚廷曾就职的湖南师范大学。值得一说的是,这些以“张楚廷教育思想”为题的硕博士论文,张楚廷不仅是被研究对象,还是指导老师、答辩委员。一时间,这引发舆论广泛质疑。对此,张楚廷身边的助理回应,“张老师带很多博士,自己的学生写的可能也就几篇,大多数都是别的学校不认识他的人做研究,不能因为有学生研究自己老师,就认为是‘拍马屁’。张楚廷是谁?最显著的title,大概就是“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当代著名教育家”。如今已83岁高龄、从教超60年的他,确实声名在外。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曾评价他:“如果当代中国有教育家的话,有两个人称得上,一个是朱九思,一个是张楚廷。”公开资料显示,他涉猎了多个领域,造诣颇高,著作等身。鉴于此,有不少学生对其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也在情理之中。对学术研究成果的研究,也是学术的重要路径。问题是,这些论文有些如出一辙之处:张楚廷不仅是研究对象,还是指导老师、答辩委员。也就是说,他名义上是这些论文课题与内容的指导者,还是答辩环节的评审者。这就相当于身兼球、球员和裁判员于一身,多少有失妥当。首先,从时间线来看,这些以张楚廷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有不少发表在他任职校长的期间。这未免让人疑惑:博士生研究自己校长教育思想的论文,是发自本心,还是有授意,抑或是虽然自定课题,但存在对领导的刻意逢迎?其次,从这些博士论文的具体内容看,不少作者显然将太多的笔墨放在了张楚廷个人经历上,其中不乏歌功颂德之词,如“张楚廷乃天才也”、“巨人思想家”、“能够把‘校长’、‘学者’‘教育家’‘教育思想家’这样一些称号集于一身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张校长是,而且当之无愧”……其中还不乏论文用1/3篇幅讲述张楚廷人生经历,这与其说是博士论文,不如说是个人传记。张楚廷的学术成就外界自有公允判断,但这些溢美之词放在博士毕业论文里,有谀师之嫌,也不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越过了学术论文的底线。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论文都是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能力以及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全面体现,创新性和创造力无疑才是首要的评价标准。而纵观以“张楚廷”为研究对象的这些论文,几乎遍及论文的阿谀之词、对导师的奉承,又谈何创新性、创造力?再者,身为答辩委员,在评审环节真的能拿出严肃的学术评价“尺子”,量量这些吹捧自己的论文的“长短”吗?就算自己能,其他评委呢?虽然,张楚廷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应“自己的学生写的可能也就几篇”,但是,从知网检索来看,并非如此。当学术研究变成学生及青年学者围着自己导师转悠,当毕业论文变成这些人争相逢迎、攀龙附凤的道具,其学术氛围也堪忧。据报道,在从教60周年思想交流会上,张楚廷表达了不断提问与质疑的重要性,他提出“敢不与官方同步,各说各话拥有自己的治学方法与理念”。可在他“三位一体”的身份面前,学生有“不与他同步”的权利和底气吗?学生研究导师的教育研究,导师作为评委通过了学生对自己的研究,一来一往,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何在?近期,搭“师娘优美谀师论文”的便车,学术圈的不少乱象被曝光,而作为学术巨擘,有些学者更该珍惜自己的羽毛,将学术伦理奉为圭臬,对圈子里的精神鸦片抱有警惕。否则,晚节不保是小,坏了一个领域的风气是大。虽然目前学术伦理并未对这类奇葩情形做出明确规定,但这很可能已违背学术伦理的价值向度——诚实、负责、公正。在此也期望,有关方面能及时介入,查查这里面有无学术失范的情况,给公众以交代。□张晓雨(学生)编辑:陈静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