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业界 | 斯坦福博士李纪为成立AI金融公司香侬科技,获红杉中国数千万天使投资不削于人

业界 | 斯坦福博士李纪为成立AI金融公司香侬科技,获红杉中国数千万天使投资

机器之心原创作者:李泽南李纪为博士是近期涌现出的著名青年 AI 学者之一,在 2017 年 7 月份博士毕业之后不久,机器之心就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并与他探讨了 NLP 研究、博士生涯等问题。历经半年,李纪为博士在大公司招揽与创业之间,毅然选择了创业,加入了 AI 创业大军。李纪为等人成立的人工智能金融公司「香侬科技」Shannon.AI,刚刚获得红杉中国数千万天使轮融资。香侬科技官方网站: class="bjh-p">李纪为博士期间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语言处理(NLP),他是第一位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人。在三年的博士生涯中,他的多篇论文被各类顶级会议接收,他也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引用量最高的博士生之一。据统计,ICLR 2017 上李纪为有三篇论文被大会接收,其中两篇为第一作者;在 EMNLP 2017 上,他有两篇论文被大会接收,同样均为第一作者。李纪为此前在接受机器之心专访时曾经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创业当然非常有可能。」如今看来,李博士最终还是选择创业,他告诉机器之心,经过半年的准备,他与两名大学同学共同创立了 AI 金融公司——香侬科技,专注于利用 NLP 技术提取、分析金融信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有效、准确、全面的投资信息。据了解,香侬科技已经获得红杉中国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在投资消息发布前,机器之心对李纪为博士进行了专访,了解其创立的香侬科技、AI 金融、NLP 等方面的问题。李纪为博士(右)接受了机器之心编辑的专访。机器之心:恭喜公司天使轮融资成功,目前你的感觉如何?李纪为:创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创业时,你能遇见到不同的人和事儿,无时无刻不在刷新着你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管是金融从业者(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投行、券商等等),投资人,还是科研界学霸、工程大牛、产品经理等,他们所带有的与生俱来的职业嗅觉与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很久很久。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每天都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新的挑战。这有一点像我刚开始读博士的感觉——每天早上都是带着对一天的憧憬起床。我非常愿意用「有意思」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生活。团队每天都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这也是最令人鼓舞的。机器之心: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新成立的公司?李纪为:香侬科技-名称来自于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侬(Claude Shannon)。这来源于一种情怀,在 CMU 学习的时候仔细拜读过他在 50 年代那篇划时代的论文「Prediction and entropy of printed English」. 当时我在 CMU 的老师 Eard Hovy 一直想用这篇文章里面的概念来定义不同 NLP 问题的难度,所以就让我去读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章,香侬与他的太太 Betty Shannon 完成了重要的实验:给定英文一段话,告诉前面出现的字母,然后去猜下一个字母是什么。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研究,它在语言上定义了信息熵的概念:语言的不确定性决定于熵的大小。现代很多的 NLP 的理论都是和它有关的。在 NLP 的问题中,你能猜得多准,基本定义了这个问题的难度。我也很崇拜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创业公司取名为 Shannon。注册公司时我惊奇地发现,Shannon.AI 这个域名竟然还没有被注册,当时真的高兴手舞足蹈。同时,这个名字听起来也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它有点像吴语里的「想你」(此处大笑)。公司成立于北京,目前位于中关村。筹备方面,是从今年 11 月份开始正式推进这家公司的成立。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也在加入大公司与创业之间犹豫了很久,直到去年九月份,随着几位合伙人陆续到位,我们就开始了各项事务的筹备。机器之心:可否透漏首轮融资得到了哪些投资机构的投资?李纪为:本轮天使融资为红杉中国基金独家,融资金额为数千万人民币。机器之心:这是一家 AI 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它将面向哪些类型的业务?为什么会选择金融这个方向?李纪为: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快捷、简单、准确全面地获取自己想要的金融信息。让信息为大众所用是我们的愿景。我们是这样思考的:互联网 1.0 时代让世界更公平了,它就像广播、电视一样,是一个里程碑。互联网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变得平等了,曾经只有少数人可以接触到的信息现在可以为大众所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也制造了巨量的信息。现在,在很多事情上使用简单的搜索方法已经很难找到你想要的信息了。这又把互联网 1.0(以门户网站、搜索为典型)为我们带来的这份平等给部分抵消了——信息太多,无从查找,只有某些特定的人群才知道去哪里找到有用的信息。在金融领域中,让信息能更容易地为大众所获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在国内,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需求正在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将眼光伸向股票、基金,甚至债券、期货等二级市场方向上的投资。然而,目前无论对于机构投资者,还是我们这样的个人而言,传统方式的信息渠道能够解决的问题还是太少了。最简单的一件事:现在我想搜索一下「最近有哪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正被证监会调查?」这是一个很明确的问题,也是对于市场行情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他事,我们是无法找到现成信息的,如果必须要找的话,我们必须一个一个地从不同信息源之中的信息里进行提取出来,自己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面对投资者的智能解决方案,来解决投资上对于信息的需求。能够通过用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机器之心:对你们来说,大陆的金融市场与海外(尤其是美国)有哪些不同?李纪为:美国的二级市场中,机构资金占比 90%,个人投资者习惯于把钱给机构托管;而在国内的股市里,散户占据一大部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甚至由于无法找到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很多投资者会处于相对不公平的劣势位置。我们所做的就是解决这一问题,让所有人都能够获得信息。机器之心:香侬科技的创始团队构成是什么样的?李纪为:我们的核心创始团队为三人,我的博士专业是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另两人均为金融领域背景, 都是我大学同学。沈盛杰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毕业于光华管理学院,曾在对冲基金 Magnetar Capital 和中信证券等公司工作,主要负责金融数据处理,衍生品定价和交易策略研究等工作。另一位创始人何豪杰是国内二级市场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行业和上市公司研究,曾就职于招商基金和私募基金星石投资等公司。香侬科技创始核心成员,(图中左至右)沈盛杰、李纪为、何豪杰机器之心:选择这个方向创业,是否意味着金融行业已经到了进入 AI 时代的节点?李纪为:我坚信 AI 会革命化地改变很多行业,金融便是其中的一个。但这并不意味这这次革命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它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可能 3-5 年,也可能是 5-10 年,甚至更长。深度学习从爆发到今天仅仅经历了五、六年的时间,而纵观人类科技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科技都经历了更长的发展。技术和传统行业结合,慢慢地改变一个行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解决曾经的旧需求,而是在迭代中创造新的需求,新需求的创造恰恰是个慢慢发掘的过程。我坚信人工智能逐渐会给很多行业带来变革。我认为,并不是 AI 造就了如今的时代,而是如今的时代催生了 AI 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工作正变得更加复杂,信息量变得更大。随着海量数据的产生,我们有了更多的需求去分析、理解,去提取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用头条、滴滴、饿了么、美团这样的应用,大量的需求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的工具来分析、整合其中产生的数据,让人们能够简便地运用其中的知识。所以其实是社会需求推动了 AI,AI 反过来再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站在金融的角度上,我们需要用新的方法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可能会不断发现、甚至改变用户的需求,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机器之心:本轮融资过后,公司是否会开始进一步的团队建设,主要会招募哪些方向的人才?李纪为:当然需要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方面的人才。不过,如何让实验室的深度学习技术落地,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这是一个全维度的任务。公司也希望招募更多前后端、数据库等方面有经验的工程师,以及产品经理、运维、UI 设计方面的大牛,大家把各自的特长相结合,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得到一个真正可以造福行业的 AI 工具。机器之心:此前有关人工智能学界与金融行业的一条重磅新闻是邓力加盟对冲基金巨头 Citadel,我们知道,邓力也研究自然语言处理(NLP)。NLP 与金融领域的契合点在哪些方面上?李纪为:邓力老师去 Citadel 是机器学习最近的一个大新闻了。NLP 与金融领域契合点主要是两点,一种是帮助你收集信息。一种是帮你做决策。帮你做决策就是帮你做交易。第二步要比第一步更难。我们目前专注于收集信息方面,做投资决策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淀,它将是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机器之心:机器学习作为量化交易方法的方向之一,在交易中有哪些应用?李纪为:举一个例子,美国最著名的对冲基金——文艺复兴的两位 Co-CEO,Bob Mercer 与 Peter Brown。他们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里也曾是风云人物。他们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把统计机器学习引入到了 NLP,革命性地改变了这个领域。直到深度学习火热之前,他们提出的方法一直是 NLP 里的主流。他们在 1994 年提出的 IBM model 在机器翻译领域盛行了 20 年,直到最近两年才被神经网络的 seq2seq+attention 超越。有人笑谈,那个年代,他们把 NLP 玩儿坏了(此处大笑)。后来他们都加盟了文艺复兴对冲基金,成为了用机器学习做量化投资的风云人物。值得一提的是,Peter Brown 是深度学习先驱 Geoffrey Hinton 门下第一个毕业的博士,1987 年博士毕业于 CMU。所以说机器学习在量化投资里的应用由来已久,很多量化投资都在应用机器学习、统计学习的算法。随着原微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邓力老师这样的学者加入金融领域,神经网络作为一种人工智能中流行的方法也被金融界人士拿来开始尝试于投资(量化模型)。但由于金融界是一个倾向于不公开新成果的行业,所以目前我们了解的不多。 本文为机器之心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日月

悲痛!26岁斯坦福大学中国博士自杀身亡,真相令人绝望……

据The Daily Post报道,近日,一名斯坦福大学的中国博士在学校自杀,无不令人叹息!(图源:截图)据外媒报道,2月11日,有人在斯坦福大学的Paul G. Allen大楼中发现了一位男性遗体。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很快惊动了校方和警方。(图源:padailypost.com)经确认,死者为工程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中国籍,年仅26岁。2月14日,圣克拉拉县法医办公室断定他是自杀,死亡原因为上吊自杀。据资料显示,这名中国博士生是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读,主攻可变电阻式记忆体和计算机存储器的研究。2014年,他在中国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于中科大。一名前途无量的博士生,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出乎所有人意料。现今,依旧人知道他自杀的动机究竟是什么。网友们对这一消息纷纷表示痛心:(图源:微博)事件发生后,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Jennifer Widom于2月11日向该系所有学生和家长发送邮件,对于该同学的去世而感到悲痛万分。(图源:官网截图)在结尾处,院长Jennifer Widom指出,如果有任何同学需要心理辅导和帮助,随时可以获得学校的帮助。(图源:官网截图)在信的结尾处,院长Jennifer Widom写道这样一句话——“The death of a student is always hard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selves and those around you.”“一名如此年轻、如此优秀学子的离世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请大家一定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博士生,在自己人生最灿烂的时刻,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也永远不知道,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这位中国博士之死,着实令人人悲痛、心寒。留美读博之路的确很难,漫长的学术生涯说不定会从心理和肉体上把人压垮。无论如何,希望大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RIP。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压力巨大,容易患抑郁症。博士的规模在扩大,而博士的“延期毕业”是扩招带来的恶果之一。近年来,博士生的未正常毕业率相对稳定。2002年至2009年,中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60%左右徘徊,2010-2017年则稳居60%以上,波动中有小幅提升。不过考虑到博士生的大规模扩招,实际上博士的延期毕业已经相当普遍。一般情况下,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在数量上有严格的硬性要求。以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为例,在就读博士期间,至少要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2篇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这是在读博士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博士扩招后,僧多粥少,在版面有限的指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竞争压力更大、难度更大。就更可以想象博士生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了。每个人都喜欢正能量,不喜欢负能量。很多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他们更爱“笑”,用“乐观”这层面具来掩饰自己。(图片来源网络)据耶鲁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适的心理疏导。留学生也不是人人都是天之骄子,也不会永远都有漂亮的成绩单。人生地不熟的国外,融入圈子使人心累,与父母沟通也不知从何说起。出国在外各种心酸和压力也不是总能被排解掉,得不到父母和他人的认同。这些都会是情绪崩溃,走向极端的原因。不论是情绪崩溃、孤独或是抑郁症,又或者是钻进牛角尖,这种伤害自己的行为也会让身边的人难过。(图片来源网络)请善待博士生,请大家多给他们一些关怀!本文转载自北美留学生日报ID:collegedaily

象外

斯坦福博士的另类AI:在复杂商业世界里找到“最优解”

杉数科技的主营业务是运用深层次数据优化算法和复杂决策模型的求解能力,为企业在海量数据环境下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方案。目前已为京东、顺丰、滴滴等公司提供数据优化解决方案。本文共计2618字,阅读时间5分钟。记者 / 黎明编辑 / 赵力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技术如何发展,人类对智慧的追求从未停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通过一次次极富前瞻性的决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人类要达到如此境界难度极大,因为决策过程中的变量既多且杂,充满不确定性。最初在二战时期用于军事的运筹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后来运筹学在金融、供应链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一个人在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决策时,通过数据总结出的规律可能很复杂,甚至相互制约,最后必须做建模优化和设计算法,找出最优决策,这就是运筹学的任务。”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罗小渠表示。在罗小渠看来,运筹学能够将现实中的决策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用高效的优化算法得到最优解。如今,这门前沿学科正在走出教科书,应用到产业界,并获得商业化成果。杉数科技就是其在中国市场的开拓者。数据建模+优化求解,运筹学大显身手杉数科技成立于2016年7月,是一家人工智能决策公司,由斯坦福大学讲席教授叶荫宇和罗小渠、葛冬冬、王子卓、王曦四位斯坦福大学博士联合创立。杉数科技的主营业务是运用世界领先的深层次数据优化算法和复杂决策模型的求解能力,为企业在海量数据环境下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方案。 以物流行业为例,随着电商以及新零售的发展,物流作为基础产业对电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提高物流环节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是各大电商平台和传统物流企业的一致目标。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中,有三个问题比较常见:一是区域的划分和选址,物流枢纽如何规划管理,配送区域如何划分,车队如何分工,这都直接关系到物流效率和成本;二是收益管理与定价,核心是如何根据不同服务制定产品线,设计最佳方案;三是运输优化,要求在全局统筹所有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在以上三个问题中,涉及整体方案的规划、资源的调配以及各部门的协作。现实存在的问题是,物流周转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仓储能力不足、管理混乱;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这些都是供应链亟待优化的问题。“当一个决策目标受到多个决策变量影响,特别是这些因素之间还互相干扰时,从数据到实现决策的门槛就会更高。”罗小渠称。对企业而言,从数据到决策需要经历对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数据的规律性分析、决策分析这三个阶段,其中把数据转化为真正的决策方案最为关键。要在错综复杂的决策场景下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要有效描述问题,其次是做出最优决策。“用数据来做决策其实有两个步骤,一个是精确恰当地建模,一个是迅速地求解。”数据建模就是用数学模型把问题描述并表达清楚,在上述物流的例子中,就是将物流环节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模型化描述和表达;优化求解就是利用数据模型找出“最优解”,做出最佳决策。罗小渠称,优化算法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极其核心、难度极高的部分,而建模和求解这两点正是杉数科技的核心技术。杉数科技的三位联合创始人葛冬冬博士、王子卓博士、王曦博士均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并且曾在Google、IBM、华为等公司参与数据分析和决策项目;罗小渠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博士,曾任创业黑马首席战略官,擅长战略、管理。利用技术手段解决供应链领域的决策问题,正是杉数科技将运筹学实际应用在物流行业的案例呈现。据罗小渠介绍,杉数科技为企业进行的选址服务,使得物流成本下降了40%,给企业提供的多维度、多目标、多场景的配送任务分配以及路线规划建议,能有效节省10%-25%的物流配送成本。定制化方案+标准化产品,掘金供应链领域杉数科技将服务重点定位在供应链领域,具体集中在与供应链紧密相关的物流、零售和快消三个行业上。在罗小渠看来,供应链领域涉及的变量多、决策过程复杂,同时供应链企业对效率提升的要求与日俱增,对第三方数据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在具体打法上,杉数科技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推出标准化的产品。在与某啤酒厂商的合作中,杉数科技为其定制了城市大仓到门店各渠道的B2B补货配送优化方案。在传统模式下,厂商通过经验来判断承运部门需要多少辆车,这些车怎么进行区域分工,以及路径如何规划,有时候会出现订单分布不均衡、车辆利用效率不高、无法动态调整等问题。通过杉数科技的优化算法,啤酒厂商减少了人工以及用车数量,路径优化后缩短了配送时间,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在与某出行企业合作的案例中,杉数科技通过数据建模,分析订单数据、城市POI信息、交通拥堵信息、天气信息等与用户出行相关的数据,能够准确预测特定区域未来某个时间段的出行供需缺口,提升订单匹配效率。库存管理是电商和零售中的关键环节,对企业运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杉数科技和某电商平台的合作中,杉数科技的定制化方案让电商平台的库存周转天数由29天缩短到24天,GMV也提升了1.9%。目前,杉数科技作为第三方技术提供方,为京东、顺丰、滴滴、永辉、万达、德邦等公司提供定制化的数据优化解决方案。去年,杉数科技也推出了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2016年8月,杉数科技获得了来自真格基金和北极光创投的天使轮融资,为2016年中国大数据方向天使轮估值和融资额最高值;2017年7月完成A轮融资,由高达投资领投,将门创投、联想创投跟投,融资额约4000万元。算法+模块+产品,一横一纵战略拓展行业边界如今,杉数科技已经形成了算法、模块、产品的三层架构。最底层是算法。杉数科技以项目制的形式,向外部企业输出技术方案,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这是杉数科技最核心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最初试水商业化的路径。对于品牌厂商而言,相比自建技术团队,选择第三方技术服务的成本更低。中间层是模块。这就像乐高积木,通过基础模块的组装拼接,可以做出不同的产品。而在实际运用中,杉数科技先将算法模块化和具体化,再利用这些模块去自由拼接,根据用户需求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相比纯技术层面的算法,模块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最上层是产品。产品实现了标准化,这更利于规模化扩张,可复制性强。杉数科技针对客户的固定需求,提供已经开发出的标准化产品,降低定制成本,满足中小型企业需求。这种三层架构,为杉数科技将抽象的技术商业化提供了便利,也形成了从项目到产品多层次提供技术服务的模式。战略上,杉数科技将其总结为“一横一纵”。“纵”指的是要在几个特定行业里深扎并拥有绝对优势,比如物流、零售、快消是目前杉数科技聚焦的三大行业;“横”指的是面向更为广泛的行业提供简单通用的技术工具,以求解算法技术为依托,杉数科技根据具体行业的需求,不断开发出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实现规模和边界的扩张。

小弁

斯坦福大学26岁中国博士自杀!真相令人痛心!博士成了高危人群?

博士,在最近这一两个月俨然成为了众人热议的高频词,从学历造假的“假博士”翟天临,到前不久在失联了15天后,被发现跳河自杀的中科大博士刘春杨。关于“博士”的讨论已然成了教育领域热搜的关键词。而近日,另一则关于博士的消息更是让人沉痛不已:据相关外媒2月11日报道,来自斯坦福大学26岁中国博士自杀身亡。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据资料显示,这名中国博士生是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读,主攻可变电阻式记忆体和计算机存储器的研究。2014年,他在中国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于中科大。此新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样都是顶尖高校的两位博士,为何最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且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这两位博士都曾在中科大就读!博士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中顶尖的人物,一直是被众人羡慕的对象。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类似信息的曝光,博士头衔背后的辛酸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有人把读博之路比作是一段荒野之旅,这条路的前进方向,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其背负的压力很多时候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面临的一方面可能是几年的研究成果打了水漂,延迟毕业,多年的求学经历付之东流。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博士生的未正常毕业率相对稳定。2002年至2009年,中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60%左右徘徊,而2010-2017年之间则基本上都在60%以上。尤其是博士扩招后,在版面有限的指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竞争压力更大、难度更大。另一方面,一般的博士目前基本上都是30-40岁这样一个群体,而他们的同龄人要么已经成为了社会和企业的中坚,要不已经有车有房,成家立业了。而他们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可能除了一顶博士头衔之外,其他一无所有。这让人联想到,之前清华的一位研究生在网上吐槽:最后悔考上了“这个垃圾研究生”!不考研的都几套房了!虽然他的言论本身有待商榷,但是其说出的也许是众多顶尖院校硕士、博士的心声。而留学博士除了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外,还有文化差异,在国外人生地不熟,融入圈子更难,与父母沟通也不知从何说起,出国在外各种心酸和压力也不是总能被排解掉,得不到父母和他人的认同。据调查,留学生博士已成抑郁症高危人群!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加之外界对这个群体的众多误读,时间长了导致他们内心的压力无处释放。日积月累,重压之下,难免有人会想着用极端方式结束这一切。因此,改革博士生的学历制度设计以及加强心理健康均刻不容缓!就如同此次事件发生之后,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院长Jennifer Widom就此事件,给学生教师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信末,他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学生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去,我们都感到遗憾和惋惜,请大家照顾好身边的人。!“

第二章

又一名博士选择自杀,中科大再次躺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中国博士

美国新闻截图26岁斯坦福大学博士自杀就在中科大失联博士刘春杨被发现在水库自杀不久,又有一名中科大的学子选择自杀,而这位优秀的中科大学霸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根据美国当地媒体资料显示,这名中国博士生是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读,主攻可变电阻式记忆体和计算机存储器的研究。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然而在2019年用轻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6岁,发生这样的事件也让美国斯坦福大学师生表示震惊,美国斯坦福大学院长官网发出哀悼信末尾结语:“The death of a student is always hard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selves and those around you.”中文翻译“一名如此年轻、如此优秀学子的离世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请大家一定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用小编称评论过的一句话:“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位博士生,因为他们真得很不容易。“当然也存在翟天临式的注水博士,而大部分从事科研的博士压力都很大!宽进严出的博士培养制中国的两种不同研究生机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中国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宽,但是还是属于严进宽出,然而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中国的博士却突然加大了难度,属于宽进严出,通过教育部历年的数据对比显示,中国从2002年~2017年未正常毕业的博士比率从58.4%上升到66%,而且这里还有大量翟天临式的注水博士,那些真正泡实验室的科研博士生很多都难毕业,这也是为何翟天临高调晒出北大博士后职位后,引发众人审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失去休息时间做科研还没有博士毕业的研究生,翟天临的博士学拿得太轻松,靠着40%的论文抄袭毕业,让无数无法正常毕业的博士生觉得很不公平!中科大的焦虑感中科大学霸们的焦虑感小编在一篇文章中提过中科大中存在的学霸金字塔,第一层属于天才学霸,这类人具有天生强大的学习能力,由于成绩优秀提前被海外名校预定,第二层属于努力的学霸,这类人通过努力,得到提前中科大保研的名额,而第三层就属于中科大的底层学霸,从小天之骄子的他们,进入中科大后不论如何努力都是吊车尾,残酷的现实深深让他们产生一种焦虑感,让他们懂得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同样是100分,天才考100分,只是因为满分100,而普通人则是非常的努力才获得100分的成绩,当试题难度加大,天才还是100分,努力的人却发现自己不论多努力也只能考98分,不要小看2分的差距,那就是无法填埋的鸿沟!其实中科大学霸金字塔顶端的学霸也有焦虑感,中科大失联的刘春杨博士和斯坦福大学自杀的26岁中科大校友,他们其实属于学霸金字塔顶端的人群,但是从事科研后,一名优秀的学霸不一定是好的科研人员,科研不仅需要努力,其实更需要天赋和运气,这些在本科阶段属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群,走进研究生阶段,他们迷失在科研的海洋中,成为科研金字塔底层人群,没有科研成果,很难毕业,一直以来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一下子荡然无存,巨大的心理反差,时间久了,总会出现问题!其实海外名校就连本科都很难毕业,德国高等教育每年仅有50%的人按时毕业,2018年美国纽约大学出现多名中国留学生自杀的新闻!望子成龙没有错,但是请关爱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时候他们走的所谓成功之路并不符合自己的天赋

天极

这个博士因为炒股终于倾家荡产了!

来源:伦敦交易员(微信ID: LondonFinance)LTCM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有的投资者抱怨:“ 不知道还以为他们是造原子弹的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文中的诸位天才们并非败在了天时之手。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其实怨不了天也尤不了别人。黄奇辅(Chi-fu Huang)本文作者黄奇辅1952年生于台湾,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双博士,1990年成为MIT正教授,黄博士是世界顶尖金融学家。由他35岁时主笔的《金融经济基础学》是全球金融经济学经典教材。但相比学术成就而言,黄博士在业界可谓是命运多舛。1993年,他离开学界转入对冲基金,曾担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合伙人。LTCM曾是全球最耀眼的对冲基金公司,但最终在一夜间倒闭。之后,他又创办Platinum Grove资产管理公司,同样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再次遭遇滑铁卢。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文中的诸位天才们并非败在了天时之手。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其实怨不了天也尤不了别人。下文是黄奇辅博士的第一人称视角:在现代金融学界和业界,我算是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曾经我和我的同事到任何一个国家,该国央行行长都会接待我们,很多行业内的人会以认识我们为荣。但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失败的故事,一个一群金融天才在金融业惨败,甚至一败再败的故事。1995年,默顿(RobertC.Merton)不断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加入到他们刚刚创建的伟大事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默顿是我在斯坦福的导师,我曾提议并协助他写作《连续时间金融》一书。这本书后来广受赞誉,也令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1997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也更受关注。LTCM是当时华尔街最闪亮的明星。公司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被誉为是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我的另一位导师,与默顿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金融宗师的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也在这里。这些天才们组成了全球金融业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梦幻团队”,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我接到邀请时,才一年的他们已获得高达16亿美元的利润和含手续费在内高达到59%的收益率,开创了基金业有史以来最迅速的成长奇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梦幻团队”LTCM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套利交易,通俗地说,就是像做股票一样做债券。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风险和回报也低。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LTCM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规模做到很大,他们运用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价格波动,并且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在波动中发现与把握套利机会。这样一来,运用和建立套利模型就显得非常关键,我被他们认为是这方面的天才,这也是他们邀请我加入的原因。莫顿和斯科尔斯邀请我去担任LTCM亚洲业务主管及公司合伙人。这很诱人,但起初我拒绝了。我太太不愿来亚洲,她是加州理工的电脑博士,也是耶鲁知名的电脑教授,她觉得自己的事业在美国,不应该到亚洲来。后来,麦利威瑟也向我发起攻势。我开始动摇了,太太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1995年,我正式加入LTCM,从零开始拓展亚洲业务。最初两年,我在总部格林威治上班,跨洋开展以日本债券市场为主的交易。在我们的合力下,LTCM继续腾飞。1997年底,我们当年金融衍生工具的总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之巨,超过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我们这些合伙人的财富也火箭般上升,到1997年年底,我们在基金中的总值已高达14亿美元,比投入的1.5亿美元增长了9倍,要知道,这不过才两三年的光景。我负责的亚洲业务也越做越大,我刚去的时候,公司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1997年5月,当亚洲业务成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决定在东京建立亚洲业务大本营时,我光是从美国就带过来15个人,并在东京安了家。就在我们准备更上层楼,大展拳脚之际,坏事情发生了。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我们持有不少俄罗斯债券,马上亏损不少。后来,很多人解读我们的失败,认为我们是在俄罗斯亏到了底儿掉。但事实上,我们在俄罗斯的业务很小。真正让我们滑向深渊的,是俄罗斯之后的连锁反应。1998年之前的差不多10多年里,每两、三年俄罗斯都有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每次,其他七大工业国或者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帮助他们。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们破产会殃及鱼池。于是,1998年,真正的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警告说自己会有危险,债券价格再次下降很多。很多大机构和投机者,都觉得抄底机会又来了,趁机大量收购俄罗斯债券,希望能薅到各国政府的政策羊毛。大家的想法是,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是会按照惯例出面帮忙,然后危机就会过去,债卷价格就会上涨,这样就又可以稳稳地赚上一大笔。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认为,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性是“万一”,别国要帮忙俄罗斯的可能性是“一万”。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万一发生了。这一次,没有人愿意再替俄罗斯买单。危机迅速蔓延。金融机构都必须保有足够的资本。一旦它亏损较多,就会通过出售资产来减低风险,增加资本。俄罗斯宣布破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遭了损失,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出售资产套现。这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很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主要是7大工业国的债券。我们的灾难因此而来,因为我们手里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多数也是7大工业国债券。一场抛售7大工业国债券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8月21号,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他们手中的7大工业国债券,令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波动。前呼后拥的卖空踩踏中, LTCM几乎一天就毁掉两年的心血。难忘的是,8月21那天,我正和麦利威瑟在北京旅行。当天晚上,我们还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共进晚餐。回到下榻的酒店——北京国际俱乐部,分别给总部已经上班的同事打去电话时,我和麦利威瑟听到的是总部传来的噩耗。震惊之下,我和他当即取消中国剩下的行程,他回总部,我回东京。虽然我们彼此安慰和鼓励,但内心都十分清楚,恐怕已是无力回天。从8月22号开始,我们不断召开各种会议,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我们亏本的消息,担心我们没有偿还能力,并且在市场上做了很多动作,令我们雪上加霜。我们的亏损也每天都还在扩大。不到10天,我们已走到破产边缘。7大工业国的债券,亏掉我们90%至95%的资本。虽然我们推出了大量自救活动,但终究未能再有奇迹。在我们最难的时刻。我在高盛时期的老板,当时已是高盛联席主席的科赞(Jon Corzine)给我打了电话,向我了解我们的情况。话说,当年,他盛情邀请我告别学界加入高盛时,给我的业务之一就是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债券套利,试图让高盛与LTCM竞争。但我却为报师恩加入了LTCM,令科赞有过一段失落和不快。现在,LTCM出事了,科赞看到一个既可以“复仇”,还可以渔翁得利的机会。科赞提出的方案是,高盛帮助LTCM解决资金的问题,但LTCM要将至少50%的股权交给高盛。我们内心欣喜,但假装无奈地接受了这个安排。但最终科赞却没能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时,作为高盛帮的一员,科赞还将我们的“丑事”告诉了他的前任,原高盛主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鲁宾被称为是“典型的刻板守旧的华尔街人士”,他以交易员身份加入高盛,对我们干的事情非常熟悉,也清楚我们如果出事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接到科赞的小报告之后,非常震惊,急忙启动了紧急程序,要求美国政府介入LTCM,并将其形容为挽救华尔街之战。鲁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的规模实在太大,超万亿的各类金融衍生品任由亏损,最终将带给整个华尔街带来深重灾难。在鲁宾的重视下,不能让我们倒下成为大家的共识。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以高盛、美林、J.P摩根为首的15家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后来,我们也因此被首批称为'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人。但对我们这些合伙人而言,LTCM事实上已经倒闭了。我们的LTCM已经倒闭了。一个被认为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巨人,就这样在一个看起来风险很低的市场轰然倒下。有些讽刺的是,就在前一年,默顿、斯科尔斯,才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接受万众瞩目的敬仰。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现在,这堵墙倒了。那段时间,也是我和合伙人们人生旅程里最艰难的日子。虽然我负责的亚洲市场是LTCM唯一没有亏本的业务分支机构,但我的遭遇却并不比LTCM的任何一个合伙人好。LTCM从经营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规定,合伙人应将赚到的钱大部分继续投入到基金中。但事实上,我们都将赚到的钱全部都投入到了公司中。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做到万无一失。当时,我在东京的房租高达250万日元/月,我的三个孩子也在昂贵的国际学校念书。以前,不但这些费用全由LTCM直接支付,我还在LTCM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但LTCM清算以后,单是这些支出就已让我难以承受。我在LTCM的几乎所有财富,也都与LTCM曾经的辉煌一起成为了历史。但我们对自己和LTCM的模式依然足够自信,相信LTCM的遭遇只是个极其意外的事件。1999年8月初,我与斯科尔斯重新成立了一家名为Platinum Grove Asset Management的新公司,继续LTCM的业务,默顿也加入到我们,出任顾问。已经习惯了开口就是百亿千亿的我们,从4500万美元的规模,东山再起。LTCM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核心教训是:不要用高杆杠进行金融操作,即使是在风险很低的领域。当时,我们每年的报酬率都是40%到50%,在一个收益很低的领域,你要想有那么大的报酬,就要用很大的杠杠去撬动。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因此,在这家新公司,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把杠杆率降低到以前的十分之一,我们只赚过去10分之一的利润,希望换来持续的生意。在我们的努力下,新的基金很快重新站稳脚跟,并在2007年达到50亿美元左右的资产规模。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奔向100亿规模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了,又让我们重蹈了LTCM的覆辙。2008年,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而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前10个月,我们的基金就已经损失了38%的净值,单是10月份的上半月,损失就达29%。这其中最重要的损失,来源于我们对雷曼兄弟的错误判断。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几乎犯了当年看错俄罗斯一样的错误。就像当年我们认为G7会挽救俄罗斯一样。我们当时再次天真的认为,美国政府一定会挽救雷曼,因为它已经花大代价挽救了贝尔斯登。于是,我们押重注于政府会挽救它,甚至期待一战成名。但结果,和没有人帮助当年的俄罗斯一样,美国政府居然任由了雷曼兄弟戏剧性的倒闭。我们预期的巨额利润变成了惨重损失。LTCM的遭遇再一次愚蠢的发生在了我们身上。2008年11月,为了抵御撤资浪潮,保护公司稳定,我们宣布暂时不允许投资者抽回他们的资金。但最终,我们再次败走麦城,选择清仓,退还投资者的资金,缩小投资范围,合伙人也各奔东西。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下面转用第三人称叙述:LTCM(长期资本管理)这家对冲基金,只用四年时间就震撼了华尔街。到第五年,它突然要破产。就在快要溺死的时候,LTCM几乎把整个华尔街都拖下了水。LTCM的灵魂人物是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他是芝加哥大学的MBA,后来加盟所罗门兄弟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是债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债券市场上的交易单调而范围:汇率是固定的,利率受到管制,金价一成不变。但20世纪60年代之后,债券市场逐渐变得更加刺激。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突然爆发的中东石油危机打破了过去墨守的常规。各国纷纷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各种新型的债券和交易工具层出不穷。刚刚问世的计算机很快被应用到债券投资中。债券市场的一个新时代到来了。梅里韦瑟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梅里韦瑟相信数学模型能够揭示债券市场的秘密。决定债券价格的大多数因素看起来是可以量化分析的。债券的期限、付款时间、未来的利率走势等决定了债券间的相对价格。债券的违约风险也更容易用模型分析,毕竟,大体判断,美国政府的违约概率会比GE公司更低,而GE很可能会比一家IT企业的违约概率更低。传统的债券交易员靠的是经验和直觉,梅里韦瑟更相信数学天才的头脑和计算机里的模型。1977年,他在所罗门公司组建了套利部(Arbitrage Group),这就是后来LTCM的原型。1983年,他询问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罗森弗德(Eric Rosenfeld),有没有数学好的学生可以推荐。罗森弗德正好在学校里混得不爽,他直接毛遂自荐了。之后,梅里韦瑟将几位数学天才纳入麾下:伊朗裔的Victor Haghani、MIT金融经济学博士霍金斯(Gregory Hawkins),MIT博士克拉斯科(William Krasker)。梅里韦瑟招到的最聪明、也是最古怪的一位天才是Lawrence Hilibrand。 他多余的聪明才智无处发泄,干脆在MIT拿了两个学位。在所罗门公司内部,梅里韦瑟和他的这批数学小子们是一批与别人格格不入的怪胎。他们讲的话别人都听不懂。他们的思路跟别人都不一样。一帮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公司里的资深交易员毫不尊重、出言不逊。他们发狂一样地工作,个个嗜赌上瘾,什么都赌:赛马、运动比赛、政治选举。当他们既不交易,也不赌博的时候,就玩一种叫“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游戏,看对手能不能猜出自己手中的底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所罗门兄弟公司能够容忍他们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太能赚钱了。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梅里韦瑟可能会一直留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直到有一天执掌大权。但是,1992年,一位34岁的交易员Paul Mozer在美国国债交易中有欺诈行为。作为他的主管上司,梅里韦瑟被迫引咎辞职。尽管后来事情逐渐平息,但梅里韦瑟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升迁之路彻底被堵死了。这一年,他已经45岁了。怎么办?思来想去,梅里韦瑟终于决定,干脆把队伍拉出来,自己成立一个对冲基金,自己创业。这就是LTCM的由来。决定自立门户之后,梅里韦瑟意气风发,捋起袖子要大干一场。他的旧部一个个跳槽出来,追随他到了LTCM,昔日的明星团队东山再起。他还邀请了两位泰斗级的金融学大师加盟。一位是哈佛大学的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他是罗森弗德的老师,曾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当个顾问,对梅里韦瑟团队的小子们一向青睐有加。他是LTCM的精神导师。另一位是斯科尔斯(Scholes),他是Black-Scholes公式的提出者之一。斯科尔斯曾经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干过,和别的学者不一样,他从小就有企业家才能,喜欢投资,喜欢揽钻营,他是逃税漏税的专家。最令人赞叹的是,梅里韦瑟最后居然把莫林斯(David W Mullins)请出了山。莫林斯是美联储的副主席,排起英雄座次,仅在格林斯潘之下。莫林斯是默顿的学生,也在哈佛任教过,是罗森弗德的朋友。莫林斯的加盟,不仅有助于扩大LTCM在海内外的影响,而且无形中还帮助洗掉了梅里韦瑟的污点:当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易员丑闻事件,正是莫林斯负责调查的。一开始,路演不顺利。梅里韦瑟的胃口太大。他想融资25亿美元,一般的对冲基金规模也就是一两千万美元。他的要价太高。他要求每年分投资利润的25%,收2%的资产管理费,而按照惯例,别的对冲基金只分20%的利润,只收1%的资产管理费。LTCM还要求他的投资者必须锁定三年。梅里韦瑟团队的人态度都很倨傲。他们演示的数学模型让很多投资者一头雾水。LTCM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有的投资者抱怨:“ 不知道还以为他们是造原子弹的 ”。就连LTCM的名字,也很不吸引人,平铺直叙、单调枯燥,怎么起来这么个乏味的名字!但过去的战绩摆在那里。所罗门兄弟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显示,梅里韦瑟团队对公司盈利的贡献最大,在过去五年,他们每年能赚5000万美元以上。海外的机构被说服了:香港土地与开发署、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台湾银行、曼谷银行、科威特国有养老基金,都开始掏出钱来。日本和欧洲的金融机构紧随其后。就连意大利央行,都向LTCM投资了1000万美元。社会名流们纷纷解囊:好莱坞巨头,耐克的CEO,麦肯锡的合伙人都投资了。这批以大学教授为主的团队阵容,到了大学里更容易受到追捧:圣约翰大学、耶斯希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匹兹堡大学等都开始投资。1994年2月底,在全球大佬们的加持下,LTCM顺利开张。他们融资了12.5亿美元,尽管没有达到梅里韦瑟最初的宏伟目标,但这已经是史无前例的了。1994年,LTCM的收益率达到28%。1995年,他们的收益率高达59%。1996年,他们的收益率是57%。1996年LTCM一共赚了21亿美元,这家对冲基金总共只有一百多名雇员,但是几百万雇员的麦当劳在全世界卖那么多汉堡包,也没有他们赚得多。LTCM赚的钱超过了美林,也超过了迪士尼、施乐、美国运通、耐克等等明星企业。1997年,尽管爆发了东亚金融危机,LTCM的收益率仍然达到了25%。LTCM成立四年来,每年的回报率平均超过40%。而且,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几乎从无亏损,没有波动,这也意味着'没有风险'。著名的金融学家夏普疑惑不解地问斯科尔斯:“你们的风险在哪里?”斯科尔斯也直挠头:没有人看到风险去哪里了。LTCM到底怎么赚的这么多钱?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创造模型。翻开任何一本主流的金融学期刊,都能找到LTCM使用的那些模型。LTCM的长项是如何运用这些模型。其实,LTCM的投资理念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默顿,还是斯科尔斯,包括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马,所有这些金融学大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市场是有效的。如果价格出现了错误,市场一定会把它纠正过来。跟着市场走,就能赚大把大把的钱。这就是LTCM的哲学。举个例子讲,LTCM曾经发现,美国国债市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政府经常会发行30年国债。这些国债发行了半年之后,人们会把它们窖藏起来,于是,29.5年国债的流动性就不足,如果你要卖29.5年的国债,就不得不多打点折扣。但LTCM发现,这个折扣也太大了。1993年2月发的30年国债收益率为7.36%,与此同时,1992年8月发行的30年国债的收益率只有7.24%,差了12个基本点。这真是蠢人干的蠢事。难道当30年国债发出去半年之后,美国政府不还钱的概率就会提高?LTCM决定赌一把。问题在于,这个价差太窄了。就算LTCM猜对了,这两个债券的价差确实缩小了,比如说,缩小了2个基本点,那意味着每1000美元的美国国债,只能让LTCM赚10美元,收益率也就是1%。这哪里叫投资,只能叫捡硬币。怎么办?好办,往上加杠杆。也就是说,通过向别人借钱,把自己的赌局做大。LTCM买到了债券,就把这些债券借给华尔街的机构,同时从华尔街拿到现金。拿这些现金,LTCM再找别的机构借入债券。表面上看,LTCM的现金交易从账面上看是完全平衡的:做多和做空的资金一样:付出的抵押品和收到的抵押品一样。只是LTCM的投资规模那么大,其中自己的钱却非常少,简直是空手套白狼。1995年LTCM的收益率达到了59%。但是,这是因为他们是拿别人的钱在玩儿。如果考虑总资产的收益率,LTCM这一年的业绩其实也就是2.45%。这可能还是个高估的数字,因为大量的衍生品交易没有被计算进来,再考虑到衍生品交易,估计LTCM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是1-2%。即使暴利可以通过高杠杆的豪赌进行解释,那么风险又都到哪里去了呢?风险被LTCM的数学模型掩盖起来了。按照默顿他们的模型,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一种随机游走,服从标准的正态分布。换言之,他们假设异常事件将很难出现,因为一旦出现异常的波动,市场很快就会加以纠正,重新回到均衡状态。LTCM的数学小子们不是不害怕风险,他们只是相信风险是可以精确计算出来。按照他们的计算,LTCM每天亏损的最高额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按照他们的模型,像东亚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每100亿年都不会爆发一次。遗憾的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快就爆发了,而且余波荡漾,不久就传播到了俄罗斯、巴西等国家。LTCM原本是只做债券,尤其是美国的债券的。随着规模的扩大,他们急迫地需要找到新的投资机会,于是,LTCM开始涉足股票投资、兼并与重组投资,同时也大量地在新兴市场投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别的投资者都纷纷往外逃,LTCM却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绝好的买入机会,因为市场很快就会从惊恐中回过神,价差一定会缩小。但LTCM这次大错特错了。市场的惊魂始终未能平静,人人都想卖出有风险的资产,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的价差越拉越大。LTCM这才发现,自己在每个市场上都有太多的投资,而一夜之间,他们在所有的市场上都在赔钱。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LTCM的数学天才们是多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模型。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市场越错越离谱,于是,他们决定再多一点耐心,让市场能终有一天幡然醒悟。该有多么大的风浪,才能让LTCM自己醒悟过来呢?1998年8月,俄罗斯违约了。进入1998年之后,来自俄罗斯的消息越来越糟糕。外资大量流出、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几乎干涸、石油价格暴跌了33%。莫斯科股票市场8个月内跌了75%,短期利率飙升至200%。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俄罗斯杜马拒绝了IMF提出的改革方案,然后,杜马放假了,包括叶利钦总统在内,所有的高官都去度假了。8月17日,俄罗斯突然发表声明,他们不会考虑偿还外国债务,卢布马上就会贬值。更叫人佩服的是,俄罗斯还宣布,就连原来借大家的折合135亿美元的内债,他们也没有意思还钱了。这真叫金融市场大开眼界!LTCM的模型能预测出俄罗斯的这种结局吗?LTCM的模型能预测出一旦出现危机,几乎所有的市场都可能同时崩盘吗?面对金融市场上旗靡辙乱的溃败,LTCM才发现,自己每天都在大出血一样地赔钱。他们的模型不是预测每天的亏损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吗?而就在8月的一个星期五,LTCM就亏损了5.53亿美元,相当于其资本金的15%。这时候,LTCM才慌了神。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每过一天,就离死亡线更近一尺。梅里韦瑟找到了巴菲特、索罗斯,也找过雷曼兄弟、美林、UBS,但没有人肯出手相助。别的金融机构自身都难保,哪里还顾得上拉兄弟一把。到了需要借钱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华尔街是一个多么冷酷的地方。短短150天,LTCM的资产净者就下降了90%,仅余5亿美元。从来没有人这么迅速地赔过这么多钱。无奈之下,梅里韦瑟只得向美联储求助。1998年9月23日,美联储破天荒地召集了各大金融机构的头目,共同救助LTCM。那天到纽约美联储的办公室开会的大佬们太多,房间里的皮椅子都不够坐了,这些显赫的大人物们只好坐在折叠椅上。救助LTCM,其实也是要救助他们自己。有55家银行向LTCM贷款,LTCM的总资产有1000亿美元,但其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如果LTCM破产,房间里的金融机构自己也难逃干系。事实证明,天才们不是不会犯错误,只是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只擅长犯致命的错误。细数历次世界性灾难,难道不都是天才们带来的么?

刘因

北大本科,剑桥硕士,芝大博士,一颗子弹摧毁了这一切

“有一年在成都双流机场准备回美上班,换登机牌的时候遇到一个面露难色的老大爷,穿着很朴素,年纪看起来比我爸妈年纪稍大,我看他一个人很着急,就问了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告诉我,他儿子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出了车祸在医院成了植物人,他这次去美国是去看他儿子的,但是换登机牌的工作人员需要他在美国的地址,他的机票都是他儿子同学资助的,他一时着急也不知道在美国的具体地址。我赶忙从手机上搜了一下斯坦福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的地址给了他,另外知道了有人会在落地地点接机,又留给他一个我的电话才放心。每个在美长期学习工作的人都是抱着一份美好愿景来的,但是每次出现这种枪杀、暴行抗议以及上周国会山的暴乱,还是感觉个人在政治事件里太渺小了,真的应该保护好自己。今天一早家人看到新闻告诉我的时候,悲愤之余,我第一反应是问:凶手怎么样了?家人回答说:被击毙了。我说:很好,起码不能打心理疾病的借口了。”1月9日,中国在美留学生范轶然在所住公寓停车场内被一名非裔男子持枪射杀,当被其女友发现时已无生命特征。范轶然本科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专业是金融,本科期间他还修了哲学专业,后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取得了金融工程硕士学位,接着又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金融经济方向博士学位,如果顺利的话,他可以在2021年拿到学位证,然而,这一切被一颗突如其来的子弹打得稀碎……范轶然与该非裔男子并不认识,也没发生任何矛盾,纯粹就是好端端地被剥夺了生命,该男子在射杀范轶然后,又陆续去了药店、超市等场所射击了七名无辜百姓(四死三伤),有老人也有小孩,最后在与警察对峙中被击毙。事发前一周,该男子曾在网上发布了数十个视频,称自己正在寻找什么人,其中一个视频,他就指向车内的一名一男子说,可能是这个家伙。事后这名非裔男子的姐姐在网上发帖称,弟弟一直饱受精神困扰。向嘉炜:【本人北大读的本科,芝加哥大学硕士在读。因为疫情的原因我目前在国内,昨天知道这个消息时,还不知道受害者的身份,只知道是在我所租住的公寓停车场有人被枪杀,直到今天学校发来了邮件以及看到了校友群里的消息,惊愕于天妒英才。在我进入校友群里的短短一年多里,范师兄未曾发过言,直至今日,才了解了他的学术进取和他的艺术才华。这是一次恶劣的无差别滥杀无辜,46岁的楼管阿姨、20岁的男性、15岁的小女孩、77岁的老妇人……还有许多精神受到创伤的路人。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悲剧不断上演的同时,芝加哥正在被政客一步步变为现实的哥谭。凶手在社交媒体上提前发布了可能要滥杀无辜的言论,还能够长时间作案,潜心学术的留学生都要上交社交账号,再看着自己正在践踏自己的“世界第一大国”,一时语塞。我去芝加哥留学,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的球星——德维恩·韦德,另一方面是我本科期间读过的一本书——《城中城》,作者是芝大社会学系的一名博士,为了调查在芝加哥帮派潜伏数年,历经艰难困苦完成了对帮派组织的草根调研,让我非常敬佩。去年在美的时候,我告诉父母,校园里每个街角都站着校警保障我们的安全,今天有很多挂念着我的人给我发来范师兄被害的噩耗,我只能在痛惜斯人已逝的同时,苦笑地安慰自己,我好歹回国了,现在学校回不去,还有六个月就要毕业……另一方面,芝加哥南区正在成为“医疗荒地”,看病非常不方便,远离疫苗接种点的贫穷黑人甚至很难去接种疫苗,更何况政府一反常态的“黑人先接种”颇有些讽刺意味。崩塌,可能就是一瞬间的。】网友“温柔的不锈钢”:【愿死者安息。这位中国留学生真的很让人心疼,非常优秀的背景,北大修了两个专业、英国剑桥修金融、即将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凶手是一位32岁的非裔黑人。他事先在Facebook上传了视频说要毁掉社区,但是没人举报。结果就出事了,要是在中国很快会有网警介入。他从南城一直到北边,随机开枪。范同学当时坐在自己车内,被凶手近距离击中头部。芝加哥在美国其实一直口碑不好,主要是因为治安问题,尤其芝加哥南城是治安很差的黑人区。芝加哥大学地处南城黑人区边界位置,不过那儿已经算是南城最安全的街区之一了,犯罪率算是比较低了。唉,这么优秀的同胞就这样走了,让人真心感到难受。】范同学一路走来都是肉眼可见的优秀,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他的父母以及家庭应该是多么的自豪。眼见成材之际,突遇横祸,父母估计心如刀割……但这样的事情,在美国每年因枪击死亡的数万人里,不过就是其中一起,又显得稀松平常,也许这就是人生,不知意外和朝阳哪个先来。范同学什么都没做错,只因为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人擦肩而过,被一颗子弹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命运的随机性和多舛,在那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丁目

教授风采|潘军:纽大-斯坦福-MIT-高金,享受金融研究的快乐

来源: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霸”、“海归”、“领域精英”……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他们飘洋过海,加入SAIF,组成这支世界一流、亚洲领先、国内唯一的豪华师资阵容。课堂上的授业解惑,课后的潜心学术,他们,无疑是SAIF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中坚智慧力量。获得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双博士学位,在MIT任教近20年的她,选择回到从小成长的上海,走上高金的讲台。本期“教授风采”,与你讲述SAIF教授潘军的金融研究之路。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任教近二十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双博士学位,声誉远播国际金融领域的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决心辞去海外终身教职,回到从小成长的上海,回到曾就读过的上海交通大学,加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当年飞赴美国时,上海正在创建新中国第一所证券交易所,时隔三十载,上海已进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之年,“回到中国、回到黄浦江畔,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起点,重拾奋斗和拼搏的信念。”从上海到纽约的“叛逆女孩”潘军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在上海中学就读期间,每个学期都保持年级第一,连续两年获得交大在上中设立的奖学金。成绩虽好,但学霸的个性似乎总有些桀骜不驯,“不太听话”的潘军没有获得当年直升交大的名额,而是通过高考以数学满分的成绩,顺利进入了交大试点班。“那年数学卷的最后一题特别难,全上海考满分的只有两个人”,潘军回忆道,“记得监考老师还特别提醒我,别花太多时间在最后一题,要好好检查前面的题目。”在交大读本科的日子,时常穿行于上院、工程楼、包兆龙图书馆、宿舍、食堂、操场之间的潘军,现在同样每天从广元西路的大门进入校园,穿过大草坪,一样的短发+衬衫牛仔裤的休闲装扮。每每回忆起那时的场景,潘军都要感谢当年应用物理系的老师们,包括她的导师——时任交大物理学系主任、后来的交大校长谢绳武。“老师们当年为了帮我申请出国,联系了学校各个部门,后来我才能顺利出国。”潘军,上海中学高中时代出国后的学霸毫无意外地开始了一路狂飙模式:只用了一年就读完了西伊利诺伊斯大学的物理学硕士,并收获了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offer。在纽约种下一枚金融的种子1993年7月,谢绳武教授来到纽约,与潘军及几个交大校友见了一面。“我当时其实想过回国当个物理学教授”,潘军坦言。不过,九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相当一批物理专业的学生都转行学计算机或金融,去了华尔街,“可能学物理的那时很难找到工作,而华尔街却正大热”,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师兄也去了投行,这对潘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感觉当时聪明的人都去做金融了”,而朋友推荐的两本书更让潘军下定了决心改读金融。第一本书名为《Capital Ideas》,“书里的每个章节都是在说一个最大的金融想法,就像在讲述一个个故事,非常有趣。” 第二本是华尔街做量化投资的人都在读的《Dynamic Asset Pricing Theory》,而第二本书的作者Darrell Duffie之后也成了潘军的博导,金融研究的引路人。《Capital Ideas》期权定价那一章,潘军深深地被Robert C. Merton的开创性研究所打动,“如果不在纽约,我大概不会读金融;如果不是Merton,我大概不会选择MIT。”从斯坦福迈上金融研究之路从事金融必须要夯实金融专业知识,潘军决定读一个金融学博士。当时的斯坦福金融学博士项目,培养了现今在中国金融学术领域闪闪发光的名字,比如黄明、戴强、刘俊等。在斯坦福读博期间,大家互帮互助,学习氛围非常好。找到学伴的潘军如鱼得水,潜心向学。“我有两个阶段学习特别用功,一个是高中,一个就是在斯坦福。”潘军感叹说,“就是觉得在学的东西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意义的,而且周围优秀的人也都在学,那种气氛让我觉得每天都很‘有劲’。”进入斯坦福的当年,潘军就给斯坦福教授Darrell Duffie写了一封邮件,并顺利得到首肯,成为了Darrell的研究助理。Darrell Duffie作为世界级金融学大师,潘军在与其一起做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进步。读博不到两年,潘军和Darrell合著的一篇围绕VAR主题的经典论文An Overview of Value at Risk,发表在当年的Journal of Derivatives上,并在之后获得很高的引用量。在随后的日子里,潘军就像有了金手指,在众多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如Econometrica, 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她博士论文中的内容也获得业界很大关注。(分别是Transform Analysis and Asset Pricing for Affine Jump-Diffusions、The Jump-Risk Premia Implicit in Options: Evidence from an Integrated Time-Series Study)。年轻的潘军先后于1995年获得美国女性在科学领域的Luise Meyer-Schutzmeister奖,1996-1997年度斯坦福大学商学院Jaedicke学者称号,1998-1999年度斯坦福大学Lieberman奖学金。潘军与其当时的导师Darrell Duffie, Kenneth Singleton合著论文Transform Analysis and Asset Pricing for Affine Jump-Diffusions于2000年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Econometrica杂志上,谷歌学者上的引用量高达3300余次。潘军和她的合作者凭借该论文获得2014年The Stephen A. Ross Prize in Financial Economics奖(该奖项自2008创始,每二年授予一篇论文。2012年授予的是Bengt Holmstrom 和Jean Tirole合著的论文,这两位作者也是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潘军自己则更喜欢博士期间的一篇研究大盘性黑天鹅如何影响资产定价的论文——The Jump-Risk Premia Implicit in Options: Evidence from an Integrated Time-Series Study,该文讲述黑天鹅事件如何在期权中定价,发表在2002年的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在当时黑天鹅事件仅发生过一次,即1987年的金融事件。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导致金融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变革,潘军在2002年的这篇文章就更突显其前瞻性和预见性,为之后的金融事件预测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也正是这篇论文,潘军在实证资产定价领域声誉鹊起,逐渐树立起自己的行业地位,麻省理工学院也因此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当时芝加哥大学和MIT都给我发了offer,许多人可能会首选芝加哥,但我还是最想去MIT。”在MIT获得终身教职,荣膺讲席教授2000年,潘军正式加入MIT,开启了职业生涯,也在MIT完成了从助理教授到正教授的身份转变。与学术界各位金融大牛一起,参加研讨会、学术会议,大家充满热情地讨论金融的过去、变化和发展,也激发了潘军的学术灵感,她先后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的论文。2006年1月,潘军提前一年拿到了MIT终身教职。2010年,因研究成果卓著,潘军荣膺MIT讲席教授。“MIT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一个包容、海纳百川的学术氛围,那些学术大牛对我来说更是亲切的同事,我们经常为一个研究话题一聊就是一下午,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金融的历史,也看到了未来,更看到了我的责任和希望。”离开MIT,正式加入高金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实现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计划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建设一座国际化的金融学院,著名华人学者、MIT斯隆管理学院讲席教授王江以学术委员会主席(院长)身份参与筹建上海高级金融学院。2009年4月高金正式挂牌成立后,王江向潘军发出了邀请。对交大一直心怀特殊感情的潘军一口答应,成为高金第一批特聘教授。那年4月,潘军年迈的父母专门乘坐地铁来到交大校园里,看到潘军作为高金特聘教授的大幅照片,就悬挂在教学楼外面。“直到那时他们才终于有机会直观地了解我的工作,此前无论我在美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都无法感受到。在我成为交大高金的一名教授时,他们感到很自豪。”说到这儿,潘军颇为感慨。此后每年她都会回到高金,或教授学生,或进行学术交流。“这里一草一木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潘军教授也于2019年正式加入高金,成为高金全职的金融学教授。回高金再燃热情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予了潘军开展学术研究的广阔空间。在她与其高金博士生耿哲合著的《中国信用债市场中的信息发现和市场分割》中,针对信用债市场的有效性,通过实证研究着重回答了市场中的价格发现、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分割现象等问题,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处于转型中的新兴信用市场提供了不少借鉴意义,也为国际投资者抓住在岸信用债市场领域的“中国机会”提供实证参考。“更让国际学术界看到了高金博士生的身影” ,潘军高兴地表示。最近一篇关于第三方平台对基金行业生态影响的论文,则是潘军与高金两位年轻的助理教授洪玉蓉、鲁小萌合作的成果。同为研究金融的女性学者,曾经的偶像成了同事,给年轻教授更多机会向潘军教授讨教研究中碰到的困惑。高金金融学助理教授鲁小萌道:“潘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整个文章的逻辑思路,怎么写,哪些点必须厘清,怎样发表等等,潘老师给了很多建议,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知道做研究应该怎么样。”这篇论文从开始立题,到基本成型,只花了约两个月时间。潘军,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夏天在全职回归高金后,潘军给PhD学生上资产定价课程,为MBA项目学生讲解金融市场。以往更喜欢研究工作的她现在发现,与学生一起交流知识、分享经历,是一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回国前我就接触了很多高金MF的学生,现在多了MBA、PhD的学生。中国学生对学习知识非常热情,我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给我各种反馈和互动,这种互动会让我更有兴趣、投入更多在教学上。”在深入研究中国市场,并对比中美市场差异后,潘军对两个市场都有了更深的认识,“长期以来,金融市场是被美元或美国市场左右,而这次疫情,让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的力量和未来。我非常看好中国,正在着手做相关的研究和课题,希望未来能传递更多知识给学生,发挥金融的真正的力量。”在课堂中,学生也反馈给潘军很多行业实际信息,“现在很多懂金融的不会英文,会英文的又不懂金融。而英文和金融,都是我的优势。我想要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好地为国家培养金融人才,这是我的使命,也是高金的使命。”潘军如是表示。

养气

哪些美国商科PHD学校你了解吗?

出国留学的同学越来越多倾向选择英美国家,申请美国留学不仅仅可以申请本科课程,其中也包括研究生课程和PHD课程,PHD课程也就是博士课程,那么就读商科专业意愿继续深造PHD课程的同学了解哪些美国留学商科院校有PHD学校,三立小编整理了一份关于美国商科院校中有PHD课程的院校清单,帮助大家顺利前往美国留学。一、PHD院校介绍根据三立小编的了解,大家如果想要前往美国留学就读PHD课程,要知道美国只有100所学校提供商科PHD/DBA学位.在美国提供商科博士学位的学校中,至少95%都是提供PHD, 很少数提供DBA(如Harvard, Boston university)。 Harvard根据专业的不同而提供PHD和DBA两种学位。但实际上都是一样。大家如果申请PHD前仔细想一下。因为美国的PHD一般要读4-5年,不仅枯燥,而且非常难学,毕业后主要是进大学教书和做研究工作,而且工资也不会很高。所以要明确自己是否对教学和研究工作非常感兴趣,不然就不要申请。二、院校清单三立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美国商科院校中有PHD课程的院校,大家可以作为参考申请美国留学,芝加哥大学的PHD包括会计、行为科学、计量经济学与统计、经济学、金融、管理科学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与市场。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PHD包括会计学、应用经济学、道德与法律研究、金融学、管理与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运营与信息管理、统计学。斯坦福大学的PHD包括会计、经济分析与政策、金融、市场营销、信息技术与运营、组织行为学、政经学。 麻省理工学院的PHD包括分管理科学、行为与政策科学两个方向,开设的具体专业包括:信息技术、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系统动力学、经济社会学、工作与就业研究、技术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组织研究。金融、会计在MIT商学院的PhD项目中属于辅修专业。西北大学的PHD包括会计信息与管理、金融、管理经济学与战略、市场营销、管理与组织、运营管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HD包括会计、商业与公共政策、金融、市场营销、组织管理、IT运营与管理、房地产 。除了上述的院校还包括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这些就是三立小编整理的关于美国留学中商科院校有PHD课程的清单。

藏山于泽

藏不住了!这位斯坦福博士,终于说出了他的学霸秘籍

他是学霸,是一个头上拥有各种头衔的大神——国奖、5A、雅思8.5、主持大咖,他是斯坦福大学博士,如今的他回忆起从小到大的学习时光,唏嘘不已,“学霸”是别人给他取得外号,他只是按照自己得方式前行。在暨南大学时期的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钟声顿起,百年暨大声教流芳,吾等意气书生,当肩担声传四海之任。青衫墨竹,风华正茂,远扬暨南学子之精神,为暨南学子而铭,为天下学子而鸣!愿斯志之永故兮,东终古而未央!”,这是他刚刚入学时获得一等奖的学子铭征文的选段,无论到了什么环境,他有远超大部分同龄人的志向,是什么让他如此自信,如此意气风发?这就要从他小的时候开始,一个学霸的成长记原来是这样形成的。从小就喜欢读书郭运健回忆,他的家中有很多的书,国内外名著,名人传记一大堆,《匹诺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千零一夜》是小时候最喜欢看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看的书越来越多。在高考的时候,他是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作者,作文题目《惟愿此心无怨尤》,正是因为从小就保持的阅读,让他的成绩远超平常人,正所谓读破万卷书,才能赋笔于神灵,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基础,也决定的成绩的差距。学霸,都喜欢读书,或者接触一些语言类节目,这是一个共识,今年的广西高考状元就是喜欢看纪录片的一人,而《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考进清华的武亦姝也是个喜欢读诗词的人。从小就是个”爱说话“的人郭运健有着惊人的说话才能,第一次与其见面的时候,短短几句话,我的内心就放下了芥蒂,就如同和朋友交谈一样,他有着一种感染力,亲和力。他从上学开始,绝对不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也不是那种将所有空余时间都交给学习的人,”说话“成为了他的”爱好“,朋友很多的他,学习生涯充满惊喜与阳光,开朗的性格给与了他强大的自信,促进了他学习的提升。长大后,”辩手“”主持人“”演讲者“”文编组长“是这个学霸在学校中的另外一些标签,后来他是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主持人,国务院侨办主办项目双语主持人。说起为什么学习成绩优秀,郭运健表示,学习的技巧其实大家都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强化训练,总结反思,这就是一整套学习的流程。这套流程中同时也暗含了吃苦、自律的本质。谁都懂这套学习流程,是在哪里产生差距的呢?思维的不同,这里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和数学思维两方面,语言思维让人更容易读懂书本内容,更轻松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学习时会有一种从内到外的通透,数学思维是说在读懂了考试题目的时候,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有灵活的转化与划归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成就“学霸”。郭运健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与知名教育学家 Prof. Arnetha F Ball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世界最顶尖大学所要求的能力》一个能力金字塔模型,从底层最基础到最高层的突出,分别为“测试、活动、学术、人文、个性”,这些能力正是各大名校的学生要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也决定着每个人未来的发展。这些能力主要是成绩以及语言能力(演讲能力、沟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以及懂得情绪管理,生活习惯管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挖掘。从而也是佐证了语言思维和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我国的高考让所有的人都有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但是高考的题目通过大量试卷练习的积累仍然能让很多人考的高分,成为“学霸”,但是真正的学霸不是单单的学习上的,当进入全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名校后,单单学习好的人就不在突出。成为学霸的道路很多,千万不要走“死学”的道路,想要成为学霸,就培养语言思维与数学思维,这样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进入社会都会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