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1月2日讯 10月28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白史且率局科技处、规改处、人事处、荒漠化处负责同志一行到省林科院调研。慕长龙院长就省林科院基本情况、重点工作以及进一步做强林业科学研究的思路进行了详细汇报。局科技处、人事处、规改处、荒漠化处相关负责人对省林科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表示将积极协调,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为科研和人才服务。白史且对省林科院在面临各种困难下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坚持科研立院,加大科技项目申请,加强科研平台与基地建设;二是坚持人才强院,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国贴、省优、学带、青年专家;三是坚持不断创新,科研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四是坚持科研与生产深度结合,加速成果转化为生产服务;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拓宽创新思路,挖掘创新动力。(杜晋城)【来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人民网成都9月14日电 据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网站消息,2020年9月9日,省林业和草原局在省草科院召开了干部大会,省林草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白史且同志出席大会,院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共30余人参加会议,局人事处副处长刘峰同志主持会议。刘峰副处长宣读了局党组关于调整省草科院主要领导工作的决定: 免去白史且同志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职务和法定代表人;任命刘汉中同志主持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行政工作,并担任法定代表人。(责编:袁菡苓、高红霞)【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17日,全省林草科技工作暨数字林草推进会在资阳市乐至县召开。会议透露四川将建设一个林草大数据云中心,打造一张“数字”大熊猫国家公园新名片等,做到“林草资源一张图”,实现全省林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大熊猫第四次调查成果中熊猫活动痕迹点形成熊猫标志点,通过一块显示大屏就可以看到1200余只大熊猫的活动痕迹。目前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涵盖7市(州)20个县(市、区),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宏葆介绍,四川成为全国唯一拥有林业科学研究院、草业科学研究院、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林业勘查设计院四个科研院所的省份;先后创建和完善森林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成都中心、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17个创新平台,西南红豆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漆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国家评审,四川省黑龙滩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获批。探索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实现科技创新、技术集成与推广服务的新模式,乐至现代林业科技园区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国家级林业科技园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还发布了第一批省级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名单,分别为南地区珍贵用材林树种省级长期科研基地、红原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利用省级长期科研基地、大熊猫研究省级长期科研基地、康巴植物园省级长期科研基地、成都市竹种质资源省级长期科研基地等。
本报讯(记者 赵蝶)昨日,记者从四川省林草局获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公布第二批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名单,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申报的四川玉蟾山楠木培育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申报的四川红原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利用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获批成立。四川此次新增两家国家级长期科研基地,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省林草长期科研基地类型,对推动四川林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将起到积极作用。据悉,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是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主要开展林草和濒危野生动植物遗传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林草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育种,森林培育与经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自然保护地和物种保护,森林草原灾害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利用、成果示范推广、科学普及教育,以及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目前,四川省已有四川黑龙滩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等3家国家级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将重点开展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树种、经济林和草业等树种草种的育种与栽培管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下一步,四川将进一步提升现有10家省级林草长期科研基地和3家国家级林草长期科研基地建设水平,并丰富和完善基地类型,充分发挥其在承接各类科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普宣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支撑保障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来源:西南商报 2020年5月13日 第06版:扶贫●生态 四川新增两家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
01:10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2018年7月,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博士研究员罗建勋,一脚踏进宜宾筠连县的漆树产业基地。骄阳烈日下,罗建勋蹲下身子,查看漆树, “长势还不错!”望着老乡期待的眼神,罗建勋抛出了一句话,让老乡的心也安稳了不少。这一天,罗建勋与当地项目单位共同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通过持续不断的智力帮扶,筠连县在漆树的技术人才培养、产业项目的提档升级方面效果明显,筠连漆树大产业正上升为四川林业的重要科技示范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罗建勋下田,只是专家下基层展开智力服务的一个缩影。3月23日,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获悉,去年,全省共组织开展了19期专家智力服务基层示范活动,169名专家与140家项目单位签订182个长期帮扶协议。今年,省人社厅拟邀请1000人次左右的高级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深入全省100个左右的县(市、区),并示范带动全省1万人次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常年在基层开展智力服务,并邀请外省专家来川开展智力服务。精准服务“主要根据基层实际需求选拔专家”对症下药,服务才能更精准。“这两年来,青城山大力发展打造养生农业的品牌,经历了从无到有,现在已初具规模”,都江堰市青城山农业林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王天祥坦言,这离不开前来对口帮扶的专家们。据悉,2017年和2018年,省人社厅选派两名专家到青城山农业林业综合服务站进行帮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养生农业工作。期间,对口专家一方面了解青城山生物多样性具体情况,提出利用青城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与厚重的药王长寿文化优势,发展道地川药;另一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养生农业建设方案,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为了实现精准服务,每次的援助项目和专家的选拔上,我们都会根据基层的实际需要。”四川省专家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年初,省人社厅会组织各地对专家智力服务基层进行申报,“对精准扶贫‘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中申报教育、卫生、农业、畜牧、旅游、科研、高新企业等领域智力需求的,给予重点支持。”“主要根据基层实际需求选拔专家。”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四川省人社厅将从专家人才比较集中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邀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国家高技能人才、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在站博士后、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面向全国邀请部分高级专家等,参与四川省专家智力服务示范活动。同时,省人社厅还将扩大专家选拔面,加强与人社部专家中心,浙江、上海等兄弟省(市、区)的合作,通过签订专家资源共享协议,邀请外省(市、区)专家来川开展智力服务。机制长效“建立一支长期的服务队”“接地气”的援助后,更多的长效机制也被逐渐探索出来。据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组织专家智力服务基层,具体的帮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培养急需人才、解决技术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其中,鼓励和支持专家利用专业优势和项目单位签订长期智力服务协议;引导和支持专家在服务地建立专家智力服务基层示范基地,促进成果转化。事实上,每次专家服务团的援助活动中,受援单位和群众都会主动索取专家们的联系方式,积极建立起与专家及专家所在单位的长期联系机制。例如,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急重症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蒋迎佳与北川县人民医院达成协议,对北川县28天以上新生儿开通儿科急重症24小时呼叫绿色救护通道,并为北川县儿科医生提供省妇幼儿科培训指导,期间免费提供住宿。四川省畜科院就与甘孜州畜科所就藏猪、藏鸡养殖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专家们表示还将定期到该州畜科所开展技术指导活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达州市宣汉县人民医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宣汉县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管委会分别签署了长期智力援助协议。从数据上看,2018年,省人社厅在开展专家智力服务基层活动中,有169名专家、140个单位签订了182个长期帮扶协议。“总之,这是一支长期的服务队伍。”该负责人透露,今年,将开展四川省专家服务团回头帮活动,主要针对2018年四川省专家服务团智力服务基层活动中,签约项目新的智力需求,让去年签订的长期帮扶协议进一步落地落实。“我们希望能达到把专家智力长期‘留’在基层、让帮扶项目产生最佳经济效益、为所到地区建立一支‘永不离开当地’的专家队伍的目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1月12日讯为进一步提升四川林草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林草关键技术攻关,在首届数字国际熊猫节期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线上同步举办了四川林草科技论坛。本次论坛围绕大熊猫科学研究、森林草原防灭火、草原科技、天然林保护等四个主题展开研讨,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20名专家学者,共绘四川林草科技美好蓝图,为四川林草科技“出点子”“谋发展”“聚资源”。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白史且、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张绍军、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陈宗迁、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省林业和草原局一级巡视员骆建国、二级巡视员万洪云出席论坛。 “高质量建设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 打造世界级大熊猫IP”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领衔,携手多位大熊猫研究界专家,为更好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实施大熊猫保护、传递大熊猫文化带来了一场精彩演讲。魏辅文以“大熊猫科学探秘与保护”为主题,分析了大熊猫濒危原因,探讨了如何科学保护以大熊猫为代表的濒危动植物,并耐心解答了“保护大熊猫值吗?”“大熊猫什么时候开始专食竹子的?”等大众关心好奇的系列问题。 “科学认识林草火灾 共筑林草防火屏障”分论坛邀请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舒立福,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牛树奎、刘晓东,南京森林警官学院教授张思玉、副教授何诚等五位著名森林防火专家,分别从森林和草原火灾燃烧原理、林火生态学及其应用、森林火灾预防、扑火安全和无人机技术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研讨交流。 “强化草原科技创新,助推草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新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永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等7名国内知名草业专家做专题探讨。 20多年前,四川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标志着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本次“强化天然林保护修复 助推林草高质量发展”分论坛邀请了众多业内大咖华山论剑,共同探讨天然林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方向。中国林科院研究员陈永富围绕“中国天然林保护修复”热点,剖析现状,展望未来,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角度层面高屋建瓴、提出指引;来自基层实践者的甘孜州天保中心主任阮光发通过天保工程一线20多年的实践研究,详细介绍了“一剥二退三分流”“三改一加强”政策改革模式,充分展示了甘孜州在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瞩目成效。 本次活动是四川省举办的第一届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专题论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专家们的精彩演讲不仅为广大林草科技人拓展了新思路和新视野,也将有力推动四川省林草科技创新和成果研创工作,为助力解决制约四川省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刘偲 冯秋红 王丽焕 张町 胡炫)【来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1月26日,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关于“长江经济带草地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工作部署,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品荣、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俗一行4人到会泽县开展“草地生态保护与利用情况”实地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了会泽大海草山草原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认为会泽县有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草原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多样,大海草山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高山草甸,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要求会泽县在草地保护与利用中,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和发展并重,实现草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曲靖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明勇、会泽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金德文陪同调研。 县林业和草原局:赵琼仙编发:段国强 编辑:陈耀邦+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0月23日讯 10月16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白史且主持召开森林草原防灭火科技支撑推进会。数字林草与科技处、森林草原防火处、草原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和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省林科院防火研究所相关领域专家参加会议。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对当前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形势、突出问题及森林草原防灭火科技需求进行了探讨,认为当前急需一批实用、轻简、易操作、好推广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技术手段,同时对相关防灭火机理缺乏科学认识。白史且强调,科技工作和研发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及局党组重大需求开展:一是要深入调研,由科技处、林科院、草科院组成调研组深入重点区域,凝练总结各地成果经验,形成防灭火轻简技术手册及科技研发推广技术包;二是加强对林下可燃物管理技术等的研究,在防火重点区域和重要部位开展试验示范;三是加强防火隔离带树种、草种选择及利用技术研究;四是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科研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各单位部门的协调合作,统筹安排;五是多渠道争取森林草原防灭火科研经费;六是围绕目前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数字化构建工作,从全国寻找科研实力强的队伍进行合作,全力提升和打造四川省“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七是针对防灭火科技重大需求,科研院所要加大投入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推进科技创新,为精准防控、科学防控、专业防控森林草原火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谷艳平)【来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承担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四川巴颜喀拉山南麓山地等6个地理单元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获悉,四川已于近期完成了2011年开始的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普查“入户调查”。“我们业内称之为外业调查,就是需要在野外完成的部分。”参与调查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洋介绍说,接下来,调查人员会对野外收集到的调查数据以及影像资料等进行整理,进而形成书面报告。不像人类有固定的居所,调查人员可以上门登记,大部分陆生野生动物见到人跑得飞快,调查人员如何完成“入户调查”?整个调查时间为何持续近十年之久?了解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情况又有何意义?四川分为23个地理单元四川盆地是最早完成的单元之一从全国野生动物调查地理单元区划图上可以看到,整个四川被分为了23个地理单元,包括松潘高原、巴颜喀拉山南麓山地、雅砻江源头山地、雀儿山-沙鲁里山地、岷江切割山地等地理单元,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四川盆地地理单元,涵盖了成都、德阳、绵阳、南充、内江、自贡等市。四川东有盆地、丘陵,向西则是山地、高原。在上述基础上又细分为森林、灌丛、草原、草甸、湿地等不同区域。而地理单元划分主要是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动物聚居情况等综合因素。“像左上角的雅砻江源头山地地理单元,就是川内藏野驴、盘羊、白唇鹿的主要分布区域,其他区域少见或不分布。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野猪,几乎全省都有。”“自然资源越丰富,调查持续时间就会越长。”刘洋解释说,全国各个地区基本都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平原地形、城市居多的地区可能两三年就能完成调查。而像四川这种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条件复杂的,需要调查的范围广、难度大,时间就会多得多。四川各个地理单元中,面积最大的四川盆地其实是最早完成的单元之一,因为大部分是城市,交通便利,动物种类相对较少。调查前必做功课先明确目标物种246个“兽类50个,鸟类162个,两栖类18个,爬行类16个。”刘洋介绍,在进入野外调查前,四川省在国家要求的“常规调查物种”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物种,确定了246个目标物种。其中既有大家熟知的金钱豹、雪豹等,同时也有大家不熟悉但具有代表性的,像三宝鸟、石貂、四川温泉蛇、普雄原鲵等。四川的陆生野生动物远不止246种,但由于资金、人员和时间等因素,调查不可能覆盖全部。根据过往的经验,调查获取具有代表性物种的分布及数量,可以大致了解其他相关动物的生存情况。寻“户主”难上山下河、装相机、放无人机……246个调查目标中,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下爬。“‘入户’容易,‘户主’难寻。”刘洋表示,像常规调查物种中如藏野驴这样的大型兽类,一般会采用样线法,即沿着事先划定好的路线去寻找;对于鸟类,会采用样线法或样点法。采用样点法时,调查人员会在固定区域“守株待兔”,进行观察,开展调查。大家熟知的大熊猫、金钱豹等大型兽类,嗅觉非常灵敏,如果调查人员在上风口,他们在下风口,野生动物几公里外都能嗅到人的气味,一嗅到气味就跑了。除了仰望天空,调查人员也会观察潮湿区域,如石头下和溪水中。“两栖类像山溪鲵,一种像娃娃鱼的物种,需要在水流缓处搬开石头找,爬行类也类似,要在石缝或倒木下搜寻。”刘洋表示,除了上述方法,这次调查还安装了红外相机;同时在高山草甸、灌丛、裸岩等人员很难到达的部分调查区域,使用了固定翼无人机。这次兽类调查基本都是针对大、中型兽类,平时对小型兽类,以比拇指还小、只有三四克重的俗称“山耗子”的鼩鼱为例,调查人员则会采用陷阱法,“鼩鼱的视力不好,我们会在其可能出没的区域放笼子或者挖坑埋桶进行采集调查。”除了寻找“住户本人”,调查人员也会通过询问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获得野生动物的相关信息。“方法听起来不难,难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准确辨认出目标对象。“刘洋解释说,以鸟类数量调查为例,应在大多数种类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时期内进行调查,主要分繁殖期和越冬期两个时段。一般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7月, 越冬期为12月至翌年2月。各地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物候特点予以确定。具体到某一天,调查应在晴朗、风力不大(三级以下风力)的天气条件下,选取清晨或傍晚鸟类活动高峰期进行。“调查人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某一个类群,而这次调查范围广,出发前大家都会找到相关资料补课。”野外调查工作者的艰辛与惊喜他们的喜快二十年了就目睹一次荒漠猫大熊猫没咋见,粪便很常见大自然中总是藏着很多惊喜,偶然出现的一些特别的“住户”也会让刘洋这样的“老师傅”如新手般兴奋。“在甘孜州石渠县见到了荒漠猫,快二十年了就这么一次。”刘洋表示,虽然荒漠猫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业内其关注度不比大熊猫等国家一级动物低,因为它们比大熊猫还少见。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大家关注的大熊猫、金钱豹等旗舰物种,他在野外一次也没有亲眼见到,冒着热气的大熊猫粪便倒是见了好几次,不时也能看到雪豹的脚印。除了惊喜,也有惊吓。刘洋回忆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大渡河切割山地地理单元马尔康市脚木足乡麻风村附近,他和队员正在下一个大于四十五度的陡坡,坡下不到一百米的河滩出现了两只黑熊,站起来可能跟人差不多。“根本跑不了,下脚的地方都难找,只能慢慢挪,还好熊自己走了。如果熊冬眠刚醒或者带崽,根本不敢想”。他们的难习惯了与大自然无声交流走没人走过的路已是日常“地图上看和实地调查完全是两回事。”今年51岁、参加野外调查20余年的刘洋回忆说,现在随着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基本随时都可以进山调查。大约四五年前只有每年5月初到10月下旬这段时间才能进行调查,其他时间受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安排调查。每次野外调查的时间,从一周到十多二十天不等,调查人员会借住在林区边缘的野保站或是当地林草部门在该处的临时管护站点。有时候进山路线较长,就需要在野外露营。在野外,一般早上七八点出发,晚上九十点睡觉。穿行在原始森林中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浪漫,尤其是身上还背着十余斤的干粮和设备。很多时候一天下来,到了晚上,大家简单整理下数据,就睡觉了。日复一日,调查人员习惯了与大自然无声交流,“语言在野外显得有些多余。”2018年10月至今年9月,刘洋和同事在巴颜喀拉山南麓山地地理单元中布设红外相机92部,收回了85部。该单元红外相机大约拍摄了六万三千余份视频资料。刘洋保存资料用的硬盘已经从2T换成了4T。刘洋表示,外业调查结束,接下来就是尽快整理数据完成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等较多需要提交的内容。这次的调查结果将是野生动物保护等级调整以及实施有效保护管理的重要依据。 了解是保护的基础,甚至比保护还难,走没人走过的路对于他们已是日常。(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记者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了解到,近日该所调查人员在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海东坡岷江冷杉林下,发现数千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叶草,这是目前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独叶草分布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孙治宇介绍,本次发现独叶草的区域海拔范围介于3100米至3500米,共发现7处总计约800平方米的分布区域,其种群数量达数千株,是目前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独叶草分布区。独叶草颜色翠绿,叶片呈圆状裂成五片,每片分别破开,顶端边缘形成齿状,生长在海拔2750米至3900米间山地冷杉林或杜鹃灌丛下。 这种距今6700万年前的珍稀植物对生存环境要求近乎苛刻,被认为是优异生态环境的“天然指示器”。据了解,独叶草是毛茛科植物,以无性繁殖为主,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森林的破坏采挖,植株数量逐渐减少,自然分布日益缩减,近年已很难见到。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