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现场百度新闻:“锦城丝管日纷纷,人间能得几回闻”火热的夏季,一场盛会如约而至。2020年7月17日, 四川省“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西华大学悦耳的校歌中拉开了帷幕,本次论坛是建筑渗漏治理行业首届创新发展盛会。参加论坛代表合影留念据介绍,本次论坛以“‘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探索我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引领建筑渗漏治理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加速优化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创新生态环境。论坛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巴中市科学技术局指导,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与西华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心”主任助理、四川正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连予萌主持。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一级调研员施福忠、西华大学副校长余孝其,巴中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冉丹,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冯先勇等领导出席本次论坛并做了重要讲话。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一级调研员 施福忠致开幕辞施福忠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一场高层次、高水平、专业性的科技论坛。他要求,科技工作者在原始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始终站在科学的前沿,成为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中的一支中坚力量。西华大学副校长 余孝其致欢迎辞余孝其致欢迎词,他说,西华大学是一所开放、包容大学,欢迎各位领导及专家们齐聚于此共同探讨“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建筑渗漏治理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作为“中心”的共建单位,更是期待专家们给予建筑渗漏治理行业产业创新发展更多的智力支持。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冯先勇发言“中心”主任冯先勇对“中心”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了展示,对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一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筹备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冯先勇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后房产时代的到来,“建筑渗漏”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今年作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国家在“六稳”的国策基础上提出了“六保”,其中核心之一就是保“基本民生”,并在保民生中要求持续加大对老旧小区改造,我省预计超2万个、239万户老旧小区需要改造,这对于“中心”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中心”目前在建筑渗漏治理产品、技术、工艺、服务模式、服务团队以及行业标准制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创新探索,来应对这一挑战。同时拟联合西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等高校、院所以及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规范和科学发展,打通建筑渗漏治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打造西南地区建筑渗漏治理地标产业。本次论坛上,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冯玉军教授,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徐世林(总工程师魏华羽代发言),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敖进清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邹倩颖副教授,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刘保县教授(科技处处长李成大代发言)等5位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对建筑渗漏治理前景、技术原理、运行模式、行业标准、生态系统,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讲解。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 冯玉军教授主题分享为了表示对”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们科研成果和工作成绩的肯定,鼓励专家们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为建筑渗漏治理行业产业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论坛上,相关领导及嘉宾为”中心“15位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和聘任牌匾。论坛为“专委会”专家授牌论坛上,四川省技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王卫华、西华大学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栾道成、西南石油大学杨元意博士以及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服务平台负责人张福平等专家学者为促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加快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创新发展支招。巴中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冉丹致闭幕辞论坛最后,巴中市科学技术局 副局长冉丹致闭幕辞。冉丹表示,本次论坛上各位专家、教授们就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如何实现“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自由、充分的探讨,总结了很多真知灼见,这必将成为建筑渗漏治理行业产业的宝贵财富,期望广大与会的企业家代表苦练内功、开拓进取,共同促进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全省各地(市)州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权威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70余人参加论坛。“此曲只应天上有,半入江风半入云。”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论坛在西华大学奏出了和谐融合的乐曲。参加论坛的领导及嘉宾为促进建筑渗漏治理创新发展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开启了建筑渗漏治理”大合唱“。本次论坛得到了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在业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取得了圆满成功。相关链接: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巴中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组织下,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巴中市正大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为依托,西华大学共建、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产学研合作,专业从事建筑渗漏智能勘测及施工装备、建筑渗漏治理新材料及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专业机构;目前,中心已获得授权国家专利、软件著作、科技成果30余项、并已承担和实施多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建筑渗漏治理行业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建筑渗漏治理产品、技术检测认证;制定建筑渗漏治理行业产品、技术标准;培训建筑渗漏治理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建筑渗漏治理先进技术,实现融合创新发展。(杨燎)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技术创新各项部署,落实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按照加快推进我省“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放在企业创新发展工作的要求,在这个炽热夏季,由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开展的第三届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和13家行业研究单位联合主办的“四川制造好产品”评选申报工作已火热启动。进一步为川企创新改革发展鼓与呼,为四川制造好产品提供更多、更立体式的展示机会,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四川制造好产品”专栏,全方位聚焦四川制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举措、新气象,首期推出“主评研究院风采录”系列报道。我们以观察者的视角,走进行业研究院所,走进优秀创新企业,看转型,问创新,对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工作突出人物开展持续性深度报道、广度宣传。旨在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全景式展示四川制造行业研究院所新风采,宣传四川制造优秀产品新实力,四川企业创新发展新气象,谨以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敬请垂注。5月26日,四川省化工设计院(下称省化工院)接待了一波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客人,双方就硫钛铁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进度计划进行了深度交流。这个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硫酸亚铁掺烧尾矿制硫酸、副产100万吨高品位铁精粉、年产20万吨硫酸法金红石型钛白粉的大型项目,是省化工院今年的重点项目。而获得这个项目,则有赖于省化工院在硫酸法钛白粉生产上循环经济模式的突破。目前,省化工院是国内硫酸亚铁掺烧硫磺、硫铁矿制硫酸工艺最大工程装置的设计者。省化工院,这个诞生于新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初期的化工设计企业,五十多年立足四川,砥砺奋进,坚持创新驱动,由弱到强,从盆地走向海外,以四川化工人的实力和担当为我省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有效解决了大规模硫酸法钛白粉装置副产硫酸亚铁的综合利用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五十载砥砺奋进 从盆地走向海外5月中旬,从宽窄巷子南行2公里便到了金河路的省化工院大楼。古朴的大楼,见证着化工院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1964年,作为我省第一批重点化学工业设计单位,省化工院在我国化学工业起步的发展时期应运而生,是专业从事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的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的国家甲级工程设计院。诞生时,它隶属于原四川省化工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化工行业蓬勃发展,1992年,省化工院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那年,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省化工院向上级申请单位企业化运作,率先开启了市场化探索。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海,省化工院便犹如一条小舢板,需顶住风浪前行。“下海”的第一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市场竞争激烈,根基薄弱、市场经验尚浅的省化工院业务迅速滑坡。为了保存“星火”,1995年,省化工院再次“回归”事业单位的身份,休养生息。2001年,省化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刚接任,正赶上事业单位改制,整个省化工院处于困难时期。院领导好不容易筹来职工们的工资,却因负债被起诉而冻结。最终,靠着省化工院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到各方力量的帮助,圆满解决了此事。2002年左右,省化工院划入四川经信体系,从业务到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尤其是业务上,省化工院在化工工程设计的基础上,重点拓展了工程总承包的业务,这意味着项目服务向设计的下游延伸,拓展了设计院的生存空间。改革迎来新生。调整方向后,省化工院很快接下了一个外商独资企业的总承包项目。“这个项目,算毛利盈利1000多万元,让当时极为困难的化工院着实缓了一口气。”说起这段往事,院领导至今还激动不已。随着这个项目的落地,省化工院的项目合同纷至沓来,收入倍增,不仅理清了历史欠账,也为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有了底气,化工院迈开步子,准备大干一场。2008年,省化工院凭借技术和名气接下了约旦联合化工厂的总承包项目。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项目配套装置中的一套装置出现了不能如期交付业主的情况,虽经过三次整改最终交付业主,但由于违约而被索赔。这次,省化工院损失惨重,又进入一个低谷期。直到2013年下半年,蛰伏养伤的省化工院,依靠技术提升的能力再次获得市场的青睐,哈萨克斯坦草甘膦项目的业主主动向化工院抛出了橄榄枝。凭借该院此项工艺技术无工艺废水排放的优势,省化工院在其他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目前,该项目仍在推进中。至此,化工院步入稳步发展阶段,每年至少保证一个大项目。省化工院在业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业务不仅从川内盆地走向了重庆、贵州、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多个省市区,而且向印尼、越南、约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硫酸、氢钙、重钙等成套装置并成功组织施工及开车指导。从建院至今,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四川省化工院走过55年的历史,先后承担了化工、石化、医药和建筑等行业领域的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建设监理等项目3000多个,其中工程总承包项目10多个,为四川化工行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创新驱动高质量促循环经济发展会议室里的一堵墙上挂满了奖章:省优秀咨询一等奖、四川优秀工程设计成果一等奖、化工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多年来,省化工院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设计奖和优质工程奖1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和优秀工程咨询奖80项,市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设计奖5项,独立开发并拥有多项设计专有技术。“近年来,省化工院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型,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院领导告诉记者。其中,硫酸亚铁和硫磺、硫铁矿混合掺烧制硫酸的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国,因为技术成熟以及我国钛原料的特殊性,钛白粉生产一直以传统的硫酸法为主。其缺点是工艺流程长,“三废”排放较多,且对“三废”的处理是行业难题。早前,对于硫酸亚铁的废料处置主要以堆存和对外销售为主。但随着国内钛白粉产能的不断扩大,而七水亚铁市场容量有限,大量的七水硫酸亚铁在钛白粉厂内积存而无法销售,成为企业经营的隐患,处置不当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污染。为此,四川省化工设计院与企业联合,经多年的工程试验和开发,基于传统硫铁矿制酸流程,提出硫酸亚铁与硫磺、硫铁矿掺烧制硫酸的新工艺,用于回收硫酸法钛白生产过程中副产的硫酸亚铁和废酸亚铁等废弃物,实现资源二次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大规模硫酸法钛白粉装置副产硫酸亚铁的综合利用难题。2011年3月,第一套1200t/d单系列大型装置于四川龙蟒钛业一次投运成功,已稳定运行八年。此后,在襄阳龙蟒钛业、云南禄丰天宝磷化工、内蒙古国城矿业等国内大型硫酸法钛白粉厂配套的硫酸装置和钛白粉厂就近的硫精砂制酸装置上得到应用和推广。硫酸亚铁掺烧硫磺、硫铁矿制硫酸工艺,作为构建硫酸法钛白粉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帮助钛白粉行业解决了钛白粉生产装置的“三高”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五十载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五十载脚步铿锵、跨越发展,从盆地到海外,从坚持到突破,一代代四川省化工设计院人在不同的时代阶段演绎着奋进与担当。“深入落实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改革创新科技研发,为四川制造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将不遗余力。”站在新的起点上,省化工院领导说,四川省化工设计院将在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黄晓庆)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22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张雪萍)7月17日,“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巴中市科学技术局指导,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华大学联合主办,论坛是建筑渗漏治理行业首届创新发展盛会。来自四川省和巴中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四川大学、西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相关领导及专家、行业企业家代表等7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以“‘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探索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引领建筑渗漏治理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加速优化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创新生态环境。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一级调研员施福忠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是一场高层次、高水平、专业性的科技论坛,鼓励“中心”要通过举办这样的论坛,开创学术交流工作新局面,努力提高四川省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同时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原始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始终站在科学的前沿,成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中的一支中坚力量。西华大学副校长余孝其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他表示,西华大学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非常欢迎各位领导及专家们齐聚于此,共同探讨“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建筑渗漏治理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作为“中心”的共建单位,更是期待专家们给予建筑渗漏治理行业产业创新发展更多的智力支持。“中心”主任冯先勇对“中心”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了展示,对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一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筹备进展情况进行了说明。论坛上,来自高校、院所的五位重量级专家代表针对行业创新发展作了主题分享。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冯玉军教授作了题为“防水堵漏用高分子材料发展趋势”的主题分享,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魏华羽代院长徐世林作了题为“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建筑渗漏治理行业发展”的主题分享,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敖进清教授作了题为“后房产时代建筑无机防水材料及建筑渗漏治理”的主题分享,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邹倩颖教授作了题为“渗漏治理、未来已来”的主题分享,成都工业学院科技处处长李成大代副校长刘保县作了题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建筑渗漏治理创新发展”的主题分享。专家、教授们分别从建筑渗漏治理产品与技术、协同模式、行业标准、生态系统创新出发,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专业分析,赢得了出席领导及嘉宾们的热烈欢迎和一致肯定。在互动讨论过程中,四川省技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王卫华、西华大学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栾道成、西南石油大学杨元意博士以及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服务平台负责人张福平作了重点发言,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会持续关注“中心”的创新发展动态,同时会继续全力支持“中心”的工作,对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更是充满了期待与希望。巴中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冉丹致闭幕辞。他指出,本次论坛上各位专家、教授们就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如何实现“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自由、充分的探讨,总结了很多真知灼见,这必将成为建筑渗漏治理行业产业的宝贵财富,期望广大与会的企业家代表苦练内功、开拓进取,共同促进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日,巴州区成立“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据了解,联盟由巴中正大防水、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西华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巴中市巴州区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正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组建,旨在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要素,持续解决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难题,为建筑渗漏治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搭建技术支撑平台,推进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来源:巴州区政府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找甲方发布了四川省成都市11月最新获批重点工程项目汇总,总共包含60个项目详情下表:1. 机械加工生产线扩建项目2. 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关于2020年第二批低压业扩配套电网项目3. 成都富通光通信二期铜项目4. 四川恺多萌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产业基地项目5. 蒲江县体检中心建设项目6. 兴蒲医疗综合体建设项目7. 新津区华牧牧业公司畜牧养殖场建设项目8. 无线电频谱管理研发中心、高端频管装备生产基地及检验检测中心项目9. 邛崃驷马轩酿酒有限公司年产500吨清酒生产基地项目10. 崇州市顺泰御园家庭农场标准化规模商品猪场建设项目11. 都江堰天马镇锦庐公共绿地景观项目12. 干拌砂浆、特种砂浆生产线配建烘干设施技改项目13. 四川华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双流试验厂搬迁技改项目14. 崇州市大划街道陈继明个人建房15. 今创嘉蓝新都区环保设备生产二期项目16. 中高电气发电机组及新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17. 植物提取精加工生产项目18.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线技术改造及产能提升项目19. 恒德西南环保科技园项目20. 智能消防设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21. 固特阀门新都工业区氯气专用截止阀门厂房及生产线扩建项目22. 金堂仁爱医院综合大楼建设项目23. 航空机械零部件及模具生产项目24. 工业机器人产业园项目25. 新仨航钛新都区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智造、装配基地项目26. 金堂县生活垃圾固废处置项目27. 金堂县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深度处置中心项目(二期)项目28. 冶炼装备升级改造建设项目配套用35kV供电线路项目29. 2021年汛前排险清淤项目30. 四川鑫热点科技有限公司自热包加工项目31.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2020年生产技术改造及试验能力综合提升投资项目32. 金堂县毗河两岸光彩工程提档升级项目33. 金堂县南部新城新型城镇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4. 邛崃牧原养殖有限公司邛崃三场生猪养殖项目35. 成都金万兴智能化养殖基地项目36. 大邑县红安标准化养猪场建设项目37. 新都区海湾食品厂房及生产线建设项目38. 配电及控制设备生产线技改项目39. 正磐农业鹿池种猪场建设项目40. 大邑县海元标准化养猪场建设项目41. 四川邑祥仁泰智能化养猪场建设项目42. 大邑县鸿祥智能化养猪场建设项目43. 龙威消安新都消防装备厂房及生产线建设项目44. 金堂县力成电缆节能环保特种线缆生产项目45. 金堂县冠科星新型智能灯具生产项目46. 金堂县四川合能起重高端智能化起重设备控制系统生产项目47. 中优片区华阳街道街区级雨污分流综合整治项目48. 智慧物流成都西源大道充电站49. 郫都区犀浦街道房建项目(成都辰迎置业有限公司)50. 2020年老旧小区院落改造项目——董家埂镇付家坪老旧聚居区供排水、便民服务改建51. 2020年老旧小区院落改造项目-玉成场镇片区道路及雨污水管网提升改造52. 孵化园充电站53. 2020年老旧小区院落改造项目-福田街道片区场镇老旧小区改造54. 西河右岸崇州崇阳镇至集贤乡堤防加固工程55. 橡胶轮胎硫化机保温改造热能利用效率提升项目56. 国网四川电力应急中心应急培训基地给水排水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站改造项目57. 蜀都万达广场(商业、住宅及配套设施)58. 国网四川应急中心应急培训基地建筑智化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子系统改造59. 都江堰天马镇锦庐项目一期莲花堰斗渠迁改工程60. 成都乡里小院儿农业产业园以上是找甲方平台上发布的四川省成都市11月最新获批工程项目汇总,如需查看项目详情和其他省市信息,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接查询。找甲方提供国内最新获批、招投标前的拟建、在建项目信息,正在进行招标、采购和中标的信息查询服务。如果需要其他地区重点项目,请留言所关注的地区,小编会陆续整理出来
10月26日,“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作推进会在巴中市巴州区召开。巴中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冉丹,巴州区教科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芳到会指导。 会议通报了联盟筹备、成立、运营情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效,巴中正大防水、四川正大新材料、四川祥源恒防水、四川腾防防水、四川有晴建筑、巴州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等成员单位就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工作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会议强调,一要明确联盟工作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支撑,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二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践行“契约精神”,在聚集创新要素、人才引培、项目资源、研发创新等方面狠下功夫;三要完善联盟管理机制,健全运营模式,建立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四要持续优化科技服务,强化政策支撑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据了解,联盟由巴中正大防水、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西华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巴中市巴州区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正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组建,旨在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要素,持续解决建筑渗漏治理产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难题,形成技术创新链,为建筑渗漏治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搭建技术支撑平台,示范引领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来源:巴中市科技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解放前,泸州只是一个长江边的水陆商埠,没有太多的工厂,更没有科研院所。解放后,随着天然气的发现与开采,国家三线在泸州的推进,一大批科技机构来到泸州,落地发展,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从泸州搬走的四大科研机构。一,中国航天四院前几年,泸州大张旗鼓的发展航空航天产业,规划了庞大的航空航天园区,其实,泸州的航空航天最早来自于60年代。原航天四院泸州1962年1月,经上级批准,利用川南化学工业学校旧址,在泸州建立固体发动机研究机构,当年7月月1日,国防部五院在泸州高坝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这一天也是航天四院的建院纪念日。1963年更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由于泸州等西南地区气候潮湿,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不利,1965年,研究院分批从泸州搬入内蒙古呼和浩特。航天四院老职工重回泸州该院发展成为现在的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位于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二,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西研院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泸州布局了完整的化工产业链,不仅包含西研院等科研机构,还包括中国第七化工建设集团(化工建设承建单位),四川化工学院泸州化专(高校),泸天化(工厂)。西南化工研究院成都办公楼西研院1958年成立于成都,1960年在纳溪城区设立占地29亩的试验站,以研制催化剂、天然气甲醛为主。1966年,西研院全院搬到纳溪安富,西研院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流高校。1999年,由事业单位转置为科研企业,同年7月,西研院从泸州纳溪搬入成都。2001年 ,以西研院为发起单位的天一科技公司登陆上海A股,股票名称“天科股份”,注册地在成都西研院拥有“国家碳一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全国性的科研平台,主办《天然气化工》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西研院泸州纳溪厂区2002年,泸州喊出了“西部化工城”的口号,西研院是西部化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几年后,西研院与天科股份在成都新津、眉山布局了一系列化工类项目,不过很可惜,都没有在泸州。原纳溪的西研院更名为天科股份泸州分公司,主要生产部分催化剂。对于留在泸州这部分,建议市里面能重新给地,扩大生产规模,扩大泸州在其公司内的份额比例,如果有可能,将其中试基地和部分产业项目拉回泸州。三,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三号信箱,天研院老泸州人应该知道这样一个地名,“三号信箱”,这个地方在邻玉,是天然气研究院的代号,该院1958年成立,原名天然气研究所,隶属于四川石油管理局。该院是石油系统内的一个以化学化工技术为特色,面向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及油气下游产品开发服务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主要针对含硫油气田的开发、天然气净化和处理中的技术难点,以化学化工技术为手段,面向油气田勘探、开发、地面建设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探索”雕像经过50年的发展,该院已成为天然气行业具有鲜明技术特色和较强实力的研究机构2000年,天研院全部搬入成都华阳,仅留下后勤。天然气研究院在邻玉的办公地址成为天星影视艺术学校。四,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水稻所德阳办公楼熟悉农业种子领域的都知道,之前水稻高粱有一大批“泸”字开头的品种,这些年“泸”字开头的品种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旌”字、“德”字开头的品种名称,这或许跟水稻所从泸州搬到德阳旌阳区有很大的关系。水稻所原名四川省稻麦改进所泸县分场,1937年建于泸州蓝田镇干坝子1950年迁到沱江边的泸州大驿坝1985年更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高粱、蔬菜、玉米和生物技术,学科涵盖了品种选育、生理生态栽培、植物病理病害、农产品产后加工和酿酒技术与酿酒微生物的研究与材料创制。水稻所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四川泸州分中心、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超级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栽培岗位专家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粱岗位专家的技术依托单位。在泸州泸县水竹林村和德阳市旌阳区新建科研试验基地500余亩,在海南陵水县英州镇建有南繁基地60余亩。 现有实验室2000余平方米,科研仪器近1500万元,是西南地区实验设备最齐全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水稻所位居全国百强农业科研院所第80位水稻所泸县基地不知水稻高粱所整体离开泸州的原因,只是间断听说因为泸州城市的发展规划,水稻所在泸州的科研用地被占用。然后开始逐步搬往德阳,到2013年,整体搬迁德阳市旌阳区,泸州只剩下养老人员和泸县的实验基地。不管是主动搬迁,还是被动搬迁,不得不说,科研机构的搬离是泸州极大的损失,这个损失不仅是经济数据的损失,还将影响消费、科研数据、人才结构甚至是教育。科研机构高端的部分搬往成都,这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泸州没有将科研机构的中试基地、产业转化基地留住了?为什么会搬入德阳了?这是值得泸州人思考的?这些科研院所还有机会重回泸州吗?
中国食品报中国酒报道刘念有许多头衔,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硕士生导师、天府工匠、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当谈起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刘念认为,院(公司)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的发展,都是实实在在做技术、做创新。刘念直言,埋头务实为更多的酒企服务是应尽的义务,助力中国白酒行业发展是他最开心的事。全国名院:发展中的航母“设计、科研、技术服务与培训”2020年年底,中国食品报记者走进刚刚公司化改造后的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在院办公一楼的墙壁上看到无数的荣誉牌匾,见证着研究院发展至今的强大实力:国家发酵蔬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中心分中心、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西南站、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国轻工业酿酒工程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该院(公司)是以酒类、农产品加工食品、现代生物发酵、工程咨询及设计、分析检测、菌种保藏、教育培训等研究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此次的采访对象主要是该院(公司)的酒类版块负责人--酿酒研究院院长刘念。在二楼楼梯的墙面上,贴着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一句名言: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这些荣誉是对我们院(公司)工作的肯定与嘉奖,屠呦呦的名言更是我们科研强院的坚守与信念。”刘念介绍道,目前,走过了79年风雨之路的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是我国食品与生物发酵行业知名的科研院所,在国内食品、发酵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是“中国食品工业 20 大科研与教育机构”之一,特别是在科研及成果转化、工程设计及工程咨询、教育培训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源于1942年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糖酒研究组,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几经更名并搬迁,1985年搬迁至温江并更名为“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2001年,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也是全省第一批科技体制改革的13家单位之一,2020年12月,按国家要求再次进行公司化改造,变更为“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刘念介绍,2001年转制以来,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在探索中不断转化思路,从单纯以纵向科研为主,逐步演变为纵向科研与横向项目并重的的发展模式,是全国同类科研院所少数成功转型的转制科研单位。作为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重要所室的酿酒研究院,在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基础上,加强市场开拓,逐步形成一支长期潜心从事酒类研究、成果推广、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教育培训的专家团队,特别是在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方面业绩显著,服务的企业有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江苏洋河、舍得、水井坊、伊力特、今世缘、丰谷、江记酒庄、酒鬼酒、章贡酒业、鸭溪窖等百余家省内外知名企业。此外,已为全国三十余省、市、自治区数千家酒类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引路人:业界匠人酿酒大师陈茂椿、李大和说到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不得不说到发起人,中国酒界泰斗陈茂椿先生、李大和先生这两位前辈。在刘念看来,酿酒研究院的发展,离不开陈茂椿、李大和两位前辈,他们不但是酒界公认的酿酒宗师,更是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酿酒发展的创始人和引路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陈茂椿先生,被誉为“川酒泰斗”,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50上世纪五十年代酿酒界“三大查定”的泸州老窖查定工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酿酒专著《泸州老窖大曲酒》。李大和先生从事酿酒科研工作50余年,将经验总结成书,出著作数量是酿酒大家中最多的。他们都为我国白酒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转型创新:工艺设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2001年1月,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要求,含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在内的13个应用型科研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02年刘念担任酿酒研究所所长,提出要“五个脚趾着地,蹚出一条路”,即立足纵向科研,开拓工程设计、工程咨询服务,开拓横向科研项目,加强培训业务,做好技术服务。刘念表示,事实上,在转制过后,他们科研从基础研究逐渐转向了应用研究,切实解决工程问题,先后有《国家名酒高效低耗固态发酵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白酒(浓香型)酯化酶功能曲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特色水果酿酒发酵技术研究与应用》,《基于“四化融合”引导传统白酒产业的升级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前设计方面服务的酒厂已上百家,全国80%以上的名酒厂都有过合作;人才培训方面注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累计举办全国酒类培训班近120期,为行业输送高技能人才逾万人,获批“刘念酿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实,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在转制后,先后构建了全面系统化的科研平台,如四川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中心、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白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果蔬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服务中心、成都果蔬保鲜贮藏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四川省刘念酿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四川省白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酿酒工程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为了进一步探索科研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和经济的深度融合,我们与行业龙头企业先后牵头组建了四川白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研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并获得了国家及行业表彰。”刘念自豪地说,大师工作室的核心团队核心成员共2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占半数。在发酵酒中试室,刘念向记者介绍到,在硬件设施方面,拥有一流的蒸馏酒、配制酒、发酵酒中试研究平台及陈酿研究、果露酒研究、智能管控技术研究室、洁净培养室,配备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液相色谱分析仪,以及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扫描探针显微镜、自动微生物鉴定仪、PCR仪、核酸定量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事实上,纵观新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史,很多白酒企业都曾派人员在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参加过酿酒技术培训,为我国酒类行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技术孵化、资源整合、信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累计举办全国酒类培训班近120期,为行业输送高技能人才逾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型酒类企业的总工程师、国家评委、省级评委,50%以上参加过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举办的酿酒技术培训,对我国酿酒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业界誉为中国酒业的“黄埔军校”。刘念面对面中国食品报:酿酒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和优势?70多年发展至今在白酒行业影响巨大,承担有哪些重大研究课题项目和成果,对推动白酒产业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刘念:酿酒研究院隶属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源于民国时期中央工业试验所糖酒研究组,拥有一支长期从事酒类研究、推广应用及工程咨询的高素质专家团队。累计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90余项,项目咨询、获得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酒类专著20余部,工程设计200余项,共获国家、省级奖项2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地方标准10余项,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酒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许多第一,如我国第一部酿酒专著《泸州老窖大曲酒》,第一个剖析白酒微量成分超过100种,第一个白酒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第一批对白酒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国食品报:作为白酒专家,你怎样理解中国酒?作为研究院带头人,特别是作为酿酒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在哪些方面为工作研究重点?刘念:我认为,白酒行业是典型的传统酿造行业,中国白酒也是我国拥有的独有的品种,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既有物质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我们目前设立了专业的团队,在酿酒应用研究、工程设计及咨询、教育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力度,走进企业,促进成果转化,这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食品报:酒企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对一些企业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酿造,谈谈你的观点?刘念:对中国白酒我们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传承其的核心精髓,传承核心思想、核心工艺,如:固态酿造、开放性的生产,否则酿制出来就不是它的风味,也不存在产区之说了。同时须拥抱新技术新科技,利用其对生产进行创新和升华,不创新不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能生产出量大质优的好产品,故步自封也是对行业的伤害。其实,最终各企业都是围绕着品质来竞争。我们研究院把这些新的理念都融入到企业的服务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改进技术与企业共同成长,比如在泸州老窖技改项目中,我们在其工艺设计中大胆融入“灯塔工厂”理念,目前看来效果很理想,在投产后无论从产品品质、清洁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都超出预期。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使得大企业具备带头创新的条件,当然创新是也会有一定的风险,实践中往往会有“想得通不一定行得通”的情况,需要不断试错,企业必须具备能承受创新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的能力,小企业很难到达这一要求,但小企业可另辟蹊径,必须具有自己都特色、有自己都个性,比如打造“酒庄”、“百年老店”等。中国食品报:中国酒庄发展模式,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四川邛崃泸州宜宾产区、贵州茅台镇的酒庄发展是一种趋势。谈谈你对酒庄的看法,中国酒庄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和功能?白酒酒庄应该打造什么特色?刘念:这几年各产区酒庄发展很快,可谓“欣欣向荣”,但需加强引导,制定规范,不是戴个酒庄的帽子就是酒庄,首先要搞清楚酒庄的内涵是什么。白酒行业这二十年发展很快,“白酒”现在已不是纯物质概念,它不见具有物质属性还有精神属性,比如文化属性,酒庄就是要把文化属性充分展示给消费者才有发展空间。但酒庄酒好的品质是一切的基础。我觉得,白酒酒庄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酒庄产品好的品质是核心,是基础,基础不行一切都是空的。二是要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中国酒文化、地方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中国食品报:白酒香型当前还是浓香、清香、酱酒为市场主导,酱酒这几年发展较快,怎样看待各种香型及品牌的市场规模,时代变化消费观念在改变,酒业应该如何适应变化的消费市场?如何看白酒健康?刘念:其实,无论酱香型还是浓香型白酒,不管哪个香型都有非常好的产品,以前酱香型的酒相对产量少,浓香型相对产量多些,并无谁好谁差的概念,现在有些自媒体常常炒作这个香型比哪个香型酒更好,这个酒喝了能治病,这些都是无稽之谈,这些炒作都是在过渡消费白酒行业的形象,对整个白酒行业都是有极大伤害,整个行业应坚决清除这些“害群之马”,净化白酒行业良好的舆论环境。每种香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工艺,每种酒都应该把握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时代变化,口感标准也是在发生变化的,消费趋势在发生变化,努力做出适应市场的产品。另外,喝什么酒与场景、年龄有很大关系,喝酒是文化表达的载体,适量饮酒有好处。提倡健康饮酒,少喝点,喝好点,反对酗酒。
3月18-19日,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在河南省焦作市组织召开了电子化学品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重点对电子化学品、锂电池新材料发展的思路方向及措施建议进行了研讨,并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加快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与会人员还调研了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昊华气体有限公司和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产业发展司派员参加了研讨和调研。【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为促进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由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四川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四川经济日报社、四川省企业信用建设指导中心于2020年6月5日联合组织启动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评价排序活动(川企联联发[2020]1号),经企业自愿申报,主办方依据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以审核数据为基础,系统评分排序,评出了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最具潜力20强,经公示,无异议,现予以公布。作为新时代下创新驱动发展的优秀代表,希望20强企业在推进四川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序号 企业名称1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2 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3 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 国蓉科技有限公司5 成都玖锦科技有限公司6 成都科来软件有限公司7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 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9 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0 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1 成都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 四川意龙科纺集团有限公司13 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14 四川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15 四川深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6 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17 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 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19 四川雅化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