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青春,正年少;怀梦想,致远方。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成都校区音乐厅隆重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毕业典礼和授位仪式仅选取了部分毕业研究生代表到音乐厅主会场现场参加,其余返校毕业研究生分别在麦立方、科创中心、雅安校区、都江堰校区等分会场参加。由于很多毕业生和毕业生亲友们不能像往年一样亲临典礼现场,母校便通过直播将全校毕业生联接在一起。典礼全程通过央视频、微博、微信、抖音、百度等多家媒体及平台面向全网进行直播。1、典礼进程庄严的国歌声拉开了毕业典礼序幕。2020年,全校共有1545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博士88人,硕士1457人,他们创造了诸多精彩:16名学子获得“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79人获得“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有10名学子获得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设计)表彰,30名学子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设计)表彰。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党委书记庄天慧为省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荣廷昭教授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发证书。主席台前排就坐领导为校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代表颁奖。▲党委书记庄天慧为省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奖▲荣廷昭院士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发证书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校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吴德走上发言席,寄语毕业生们“时代呼唤农业创新、社会渴求农业人才。”吴德代表学校,向经受考验、顺利毕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毕业生的亲友们和付出辛勤汗水的教职工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吴德指出,毕业生们在求学的岁月里,始终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大家既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学校发展的收获者,还是学成离校的远行者,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川农大历史的形成中留下闪亮印迹,在川农大校园中收获人格养成和专业能力,希望毕业生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好“川农大精神”,坚守自我,满怀自信,昂首开启人生新征程。▲吴德校长致辞吴德强调,数千年来,中国农业一直是天下之大本;百年以来,川农大始终心系“三农”,把“强农兴农”作为使命担当。世界如海洋,时代似劲风。作为新时代的川农人,希望同学们厚植家国情怀,勇挑社会责任,热爱当下所热爱的专业,坚持当下所坚持的学习,持续更新自我认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始终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牵引,聚焦前沿,立足应用,瞄准经济发展主战场,把握好中国农业发展难能可贵的机遇期,努力探究瓶颈问题背后的科学价值,将个人成长成才过程融入到祖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当中,用自己的非凡之举、非凡之为、非凡成就,为中国“农业创新”不断奉献新的川农力量!满园桃李奔天涯,碧空如洗话惜别。情到深处,吴德数度哽咽,他满怀深情的叮嘱毕业生,母校既期待着大家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也期望着大家多回母校看看。雅安校区的梧桐大道,成都校区的半亩方田,都江堰校区的银杏树林永远等着大家!▲吴德校长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拨穗授位研究生导师代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动物营养研究所车炼强教授向顺利毕业的研究生们表达祝贺,并回忆了研究生们在饲养场里、在田坎边上、在实验室中、在扶贫一线挥洒青春汗水的求学时光。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时刻牢记“奉献、协作、求实、创新”八个字,一定要感恩在背后默默奉献支持自己的人,一定要坚持“价值认同、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协作共赢”的精神,一定要扎根生产一线,办实事、求实效,一定要以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为己任,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教师代表车炼强教授送上祝福博士毕业生代表、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中科院生物大类1区期刊《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10.812)上发表论文、玉米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郭超同学在发言中感谢母校、师长一路以来的支持。从失落、抱怨,到好奇、接受,再到热爱、坚持,郭超在玉米田里的不断实践当中,在实验室里的不懈钻研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点与研究方向。他希望未来能带着早已融入血脉的“川农大精神”,在新的人生阶段中遇见未来,怀着对“农业强国”的共同期许而不懈奋斗!▲毕业研究生代表郭超同学发言校党委副书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张强教授宣读优秀毕业研究生名单。省纪委监委驻校纪检监察组组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斌教授宣读2020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刘登才教授宣读2020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副校长李明洲教授宣读2020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名单。赵珂等34位老师新增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德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吴德校长为2020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颁发聘书典礼由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陈代文教授主持。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卢艳丽,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锦秀,党委常委、党政办主任丁林,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江英飒,其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2020年新增博士生导师,2020届全体博士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代表参加典礼。毕业典礼结束后,2020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相继在三校区举行。吴德为8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一一拨穗授位。主席台前排就座领导为全体硕士学位获得者依次拨穗授位。2、分会场图册离别之际,难免伤怀。即将离开校园,真正踏入社会,不少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也纷纷合影留恋,努力地抓住青春的那抹残影。分会场又有哪些动人瞬间呢?3、花絮故事留学生夫妇一同参加毕业典礼在这次毕业典礼上,一对留学生夫妇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他们来自于巴基斯坦,在来到川农之前就已经结婚:男方Ahsan Mustafa,动科院张克英老师的博士生,2016年来校攻读博士;女方Faiza Ahsan,是2017级的硕士,16年就随老公一起来到了川农陪读,经过一年的学习、考试,最终进入管理学院王芳老师门下攻读硕士。今天,Ahsan Mustafa博士毕业,Faiza Ahsan硕士毕业,学术上携手并进,今后的生活,也祝你们一切顺利!▲留学生夫妇邀请吴德校长一同合影▲Ahsan Mustafa携女儿参加硕士授位不要因离别而伤感,告别才能再见。祝所有2020届全体博士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毕业快乐,各自登山,大家山顶再见。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图片:彭政菠 雷璧源 陈俊武 陈俊杰 田添文字:龙泓宇 黄云飞 编辑:李汶玮 责编:袁凤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近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公示15名同志拟任职情况。公示显示,这15名干部中有7位“70后”,其中许磊、彭涛、帅旭、戴林莉、余常燕、刘世军6人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另外,38岁的卢艳丽是本次拟任干部中最年轻的,其出生于1982年12月,是15人中唯一的“80后”。卢艳丽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玉米研究所所长,此次拟任省属高校副职。公示内容如下:孙树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3月生,党校研究生,现任省委台办(省政府台办)人事处处长、一级调研员,2019年1月任现职,2004年3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许磊,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3月生,在职硕士研究生,现任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正处级)、一级调研员,2018年12月任现职,2013年11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彭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6月生,大学、在职硕士,现任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正处级)、一级调研员,2018年7月任现职,2014年4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帅旭,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7月生,博士研究生,现任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监管二处(保险业协调服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2019年1月任现职,2014年12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戴林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0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任省商务厅法规与贸易救济处处长,2014年11月任现职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彭波,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11月生,在职大学、在职硕士,现任省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与招标采购处处长、一级调研员,2019年3月任现职,2012年10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谢兵,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4月生,大学、在职硕士,现任省地矿局二○二地质队队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4月任现职,2016年3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余常燕,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6月生,在职大学、在职硕士,现任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融资工作部)总经理、四川和信振兴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3月任现职,2013年7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任建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8月生,大学,现任省供销社人事教育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9年9月任现职,2006年10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刘世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生,在职硕士研究生,现任省供销社经济发展处处长、一级调研员,2019年9月任现职,2007年5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何健,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10月生,大学,现任四川广播电视台台长助理、新闻中心主任,2018年2月任现职,2005年11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马元,男,回族,中共党员,1968年9月生,大学,现任省对国外藏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2018年2月任现职,2014年5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卢艳丽,女,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玉米研究所所长,2016年8月任现职级。拟任省属高校副职。李方裕,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9月生,大学、在职硕士,现任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19年7月任现职,2012年7月任现级。拟任省属高校副职。张旭辉,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6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任攀枝花学院党委委员、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2012年6月任现职,2010年3月任现级。拟任省属高校副职。【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6月12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其中显示,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拟任省属高校副职。卢艳丽是位“80后”,出生于1982年12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8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其本科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卢艳丽突然“转行”,“半路出家”跨考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她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自学,一个个查询不懂的专业术语。不仅成功跨专业考研,还一路读到博士,拿下了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农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读博期间,她还获得教育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留学。留学期满后,卢艳丽继续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访问交流。2010年,回到母校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据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卢艳丽拒绝了去北京和澳大利亚的工作机会,“她表示,在学校时看到的是学校的不足;但离开母校在国外时,却一直在念叨着母校的好”。2010年以来,卢艳丽花了近10年时间研究玉米,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玉米的基因秘密。据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她发展了数量性状遗传定位和基因型缺失推算新方法,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引入新的非参数统计模型,成功解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她发掘了一批以ZmARF31为主的玉米抗逆新基因,以响应干旱胁迫的smRNA和自然反义转录本为主的调控网络及具分子育种价值的功能标记,并系统揭示了表观调控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基因等分子育种技术创制抗逆玉米新材料,并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50,授权国家专利6项。此外,理论研究结合育种实践,卢艳丽探明了西南玉米“温带×热带”杂种优势模式,主持选育新品种1个(荣玉甜99),参加选育新品种9个(荣玉1210等),现已广泛推广应用并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四川农业大学官网评价说,“卢艳丽的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且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18年1月,在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上,卢艳丽表示,她的科研精神就是永不言败,就像四川人打麻将,推倒再来、血战到底!虽然在科研这条路上也曾低落彷徨,但更多的是在生物世界里感受神奇,收获惊喜,“在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动摇或者犹豫,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清楚你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当你遇到挫折就坚持着再往前走一步,往往就看见光明”。卢艳丽简历卢艳丽,女,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玉米研究所所长,2016年8月任现职级。 2001.07-2005.06 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5.07-2010.06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8.10-2009.09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公派博士留学生2009.10-2010.12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任consultant scientist 2010.6-2012.04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12.04-2014.09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任研究员(2013.06-2014.01 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访问交流)2014.09/2016.09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所长2016.08 至今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玉米研究所所长【来源:天天读报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6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消息,四川省人民政府任命卢艳丽为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记者了解到,卢艳丽生于1982年,是川农大玉米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玉米抗逆生物学与分子育种科研及教学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卢艳丽曾受邀赴京观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现场观看了阅兵式以及花车方阵。卢艳丽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卢艳丽,女,1982年出生,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2005年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8.10-2009.10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CIMMYT留学, 2009.10-2010.12被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聘为Consultant Scientist),2012年晋升为教授。2013年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党政办公室主任;2014年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所长;2016年当选为四川农业大学第十届党委委员,任玉米研究所所长;2018年兼任省部共建作物抗病遗传与病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副主任。2020年6月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从事玉米抗逆生物学与分子育种科研及教学工作,在PNAS、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文章50多篇,参编教材、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研选育玉米新品种10个,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长期担任国内外10多家期刊的审稿人和《作物学报》的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四川省青年创新团队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
四川在线消息(李劲雨 记者 钟帆)1月13日,记者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作为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四川农大博士生导师、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昨日到京接受颁奖。据悉,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今年,全国有10位优秀的女性科学家从230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她们分别在农业、生物、通讯、医学等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她是“半路出家”的女强人“十余年来开展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研究,为我国作物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这样称赞这位年轻的"80后"巾帼英雄。卢艳丽在本科被授予管理学学位,在身边同学纷纷选择读金融、经济等看起来更有“钱”途的专业时,她选择了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到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这个“半路出家”的女孩对未知领域总是充满了好奇,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因为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卢艳丽用整整一年时间疯狂自学,她曾懊恼自己的选择,却从未想到今天会成为热爱终生的工作。她说:“一件事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她身上最可贵的就是那种探索性的精神,人家害怕未知的领域,觉得新的东西不一定出成绩,有风险,她没有这种顾虑。”老师们对她赞赏有加。凭着这股精神,卢艳丽斩获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卢艳丽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学习交流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日与实验室、电脑为伍,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发表学术论文。留学期满后,她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长期访问交流。在拒绝了去北京和澳大利亚的工作机会,卢艳丽毅然回到了母校回到了四川农大。她的科研成果享誉国际走近卢艳丽,你会觉得她颠覆了科技工作者的主流形象,她一直以明艳靓丽、细腻坚韧、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兴趣广泛的新形象,活跃在农业科研一线。她发展了数量性状遗传定位和基因型缺失推算新方法,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引入新的非参数统计模型,成功解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她发掘了一批以ZmARF31为主的玉米抗逆新基因,以响应干旱胁迫的smRNA和自然反义转录本为主的调控网络及具分子育种价值的功能标记,并系统揭示了表观调控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基因等分子育种技术创制抗逆玉米新材料,并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50,授权国家专利6项。同时,她理论研究结合育种实践,探明了西南玉米“温带×热带”杂种优势模式,主持选育新品种1个(荣玉甜99),参加选育新品种9个(荣玉1210等),现已广泛推广应用并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卢艳丽的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且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卢艳丽认为,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自己喜欢研究未知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keep going,努力终究会赢得掌声。”
6月29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发布消息: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任命卢艳丽为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据四川省委组织部6月12日发布的干部任前公示,卢艳丽,女,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玉米研究所所长,2016年8月任现职级。拟任省属高校副职。川农大官网显示,卢艳丽2001年进入川农大学习,她用9年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2010年留校任教。今年38岁的卢艳丽,2001年进入四川农业大学,本科获得的是管理学学位。考研时,她“半路出家”跨考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读博时,她从分子生物学一脚迈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这一全新领域。工作后,她又常常“泡在”玉米地里。卢艳丽在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研究方面扎根10多年,立足于四川及西南地区对玉米生产的实际需求及特殊的环境,她发掘的这些抗逆基因有把玉米“点石成金”的魔力。2018年,她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在颁奖典礼上,她说:“用四川人打麻将的精神把科学研究‘血战到底’”。2019年,她又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来源:四川观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日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的公告》公示了189名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四川农业大学年轻的80后研究员、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入选,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每年仅10名,正在公示)。据悉,189名青年拔尖人才中,自然科学类共有138人(四川省仅有2人入选),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类共有51人,入选者大多为国家优青获得者和青年长江学者。卢艳丽在本科被授予管理学学位,在周围同学纷纷选择读金融、经济等看起来更有“钱”途的专业时,她选择了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到玉米所攻读博士学位。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卢艳丽用整整一年时间疯狂自学,她曾懊恼自己的选择,却从未想到今天会成为热爱终生的工作。她说:“一件事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在谈及自己在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时,卢艳丽回忆,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日与实验室、电脑为伍,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发表学术论文。留学期满后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长期访问交流,但无论身处何处内心的归属感仍然很强烈。在一个加班需要申请,几乎天天有阳光、草地和免费咖啡的单位工作,“但我还是想要回母校。于是提前终止合同,拒绝了去北京和澳大利亚的机会回到川农。”卢艳丽表示,“在学校时看到的是学校的不足;但离开母校在国外时,却一直在念叨着母校的好。”卢艳丽认为,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研究未知的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keep going,努力终究会赢得掌声。”人物名片:卢艳丽,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以及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现担任《作物学报》编委,四川省作物学会理事。小知识:“万人计划”全称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2012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总体目标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遴选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 图片来自四川农业大学
来源 | 科研大匠整理自四川农业大学官微、iPlans等编辑 | 学术君这位80后“川妹子”,“半路出家”从文科转行农学,斩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毕业2年晋升教授,毕业十年正式成为其母校副校长。昨日,四川农业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发布通告称:6月29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发布消息,省人民政府任命卢艳丽为我校副校长。卢艳丽,女,1982年出生,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2005年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2年晋升为教授。卢艳丽主要从事玉米抗逆生物学与分子育种科研及教学工作,在PNAS、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文章50多篇,参编教材、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研选育玉米新品种10个。长期担任国内外10 多家期刊的审稿人和《作物学报》的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四川省青年创新团队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01“半路出家”的女强人斩获优秀博士论文,毕业2年晋升教授,10年当上副校长卢艳丽本科学的管理学,在身边同学纷纷选择读金融、经济等看起来更有“钱”途的专业时,她选择了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来到四川农业大学玉米所攻读博士学位。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半路出家”的卢艳丽用整整一年时间疯狂自学,她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她曾对自己的选择懊恼不已,直言从没想到会成为如今热爱终生的工作。“她身上最可贵的就是那种探索性的精神,人家害怕未知的领域,觉得新的东西不一定出成绩,有风险,她没有这种顾虑。”老师们对她赞赏有加。凭着这股精神,卢艳丽斩获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年10月,卢艳丽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学习交流了整整一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日与实验室、电脑为伍,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发表学术论文。随后,被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聘为Consultant Scientist(2009.10-2010.12)。留学期满后,她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长期访问交流,但无论身处何处,内心对川农大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2010年,卢艳丽博士毕业后,拒绝了去北京和澳大利亚的工作机会,回到了四川农大。她表示,在学校时看到的是学校的不足;但离开母校在国外时,却一直在念叨着母校的好,因此人生就此扎根母校。在川农,凭借出色的表现,卢艳丽一路被提拔。博士毕业后两年的2012年晋升为教授。2013年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党政办公室主任;2014 年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所长;2016年当选为四川农业大学第十届党委委员,任玉米研究所所长;2018年兼任省部共建作物抗病遗传与病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副主任。2020年6月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02用“打麻将精神”做科研!这个“川妹子”颠覆了传统女科学家形象了解卢艳丽的人,都觉得她颠覆了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主流形象,一直以来,她都以明艳靓丽、细腻坚韧、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兴趣广泛的新形象,活跃在农业科研一线。既有科学家的坚定,又有四川女性的乐观与豪爽。“我将用四川人打麻将的精神把科学研究做到血战到底。” 2018年,卢艳丽在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台上发表的非典型获奖感言,赢得了台下潮水般的掌声。右起第四位为卢艳丽“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是卢艳丽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她常年穿梭于玉米地和实验室,我国西南山地玉米区生产条件较差,旱土坡地、多靠雨养、土壤瘠薄,因此对玉米品种的抗逆性有很高的要求,但这些目标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十分复杂,研究难度大。通过长期研究,他们筛选、创制了一批的耐旱玉米种质资源,发掘了控制玉米耐旱相关性状的关键基因与分子标记,构建了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开发方法及其数据库、抗逆基因标记为核心的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体系。利用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等方法鉴定了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非编码RNA,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定位等多种方法验证了自然反义转录本与玉米耐旱性存有显著关联,揭示了玉米根系表观调控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丰富和补充了玉米耐旱的分子机理,为玉米耐旱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依据。她发掘了一批以ZmARF31为主的玉米抗逆新基因,以响应干旱胁迫的smRNA和自然反义转录本为主的调控网络及具分子育种价值的功能标记,并系统揭示了表观调控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基因等分子育种技术创制抗逆玉米新材料,并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6项。此外,她理论研究结合育种实践,探明了西南玉米“温带×热带”杂种优势模式,主持选育新品种1个(荣玉甜99),参加选育新品种9个(荣玉1210等),现已广泛推广应用并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卢艳丽的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且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位美丽的“80后”女科学家说,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自己喜欢研究未知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keep going,努力终究会赢得掌声。”近5年科研情况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2016/01-2018/12,在研,主持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玉米耐旱基金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利用,2016/1-2020/12,在研,主持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玉米响应干旱胁迫的甲基化调控与分子机制解析,2015/01-2018/12,在研,主持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低磷胁迫下玉米根系性状关联分析与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2012/01-2014/12,已结题,主持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结合连锁和关联分析剖析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的遗传结构,2012/01-2016/12,已结题,参加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玉米分子设计育种课题,2016/07-2020/12,在研,子课题负责人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基因发掘及调控网络解析,2016/07-2020/12,在研,子课题负责人8、霍英东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 玉米耐旱关键基因 SNP、eQTL 分析及分子机理研究,2014/01-2017/12,在研,主持9、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项目,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甲基化变异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2014年度,主持10、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甲基化变异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2013/01-2017/12,主持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 Yanli Lu, Jianbing Yan, Claudia T. Guimares,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lobal maize germplasm with large-scal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9, 120: 93-115. (IF:3.930)2. Yanli Lu, Shihuang Zhang, Trushar Shah, et al. Joint linkage–linkage disequilibrium mapping is a powerful approach to detect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underlying drought tolerance in maiz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45): 19585–19590. (IF:9.504)3. Yanli Lu, Zhuanfang Hao, Chuanxiao Xie, et al. Large-scale screening for maize drought resistance using multiple selection criteria evaluated under water-stressed and well-watered environment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1, 124: 37-45. (IF:3.127)4. Yanli Lu, Trushar Shah, Zhuanfang Hao, et al. Comparative SNP and haplotype analysis reveals a higher genetic diversity and rapider LD decay in tropical than temperate germplasm in maize. PLoS ONE. 2011, 6 (9): e24861. (IF:2.766)5. Farkhari Mohammad, Yanli Lu, Trushar Shah, et al.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variation in maize as revealed by genome-wid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Plant Breeding. 2011, 130, 533-539. 共同第一作者 (IF:1.392)6. Jie Xu, Jian Liu, Yanli Lu*, et al.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flowering time and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in maize as revealed by QTL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2, 54 (6): 358-373. (IF:3.129)7. Yanli Lu, Jie Xu , Zhimin Yuan, et al. Comparative LD mapping using single SNPs and haplotypes identifies QTL for plant height and biomass as secondary traits of drought tolerance in maize. Molecular Breeding. 2012, 30(1): 407–418. (IF:2.077)8. Jie Xu, Ling Liu, Yanli Lu*, et 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providing genome-wide coverage and high resolution in maize. DNA Research. 2013, 20, 497-509. (IF:5.415)9. Farkhari Mohammad, Alan Krivanek , Yanli Lu*, et al . Root-lodging resistance in maize as an example for high-throughput genetic mapping vi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selective genotyping. Plant Breeding. 2013, 132, 90–98. (IF:1.392)10. Ning Yang, Yanli Lu, Xiaohong Yang, et al.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using a new nonparametric model reveal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17 agronomic traits in an enlarged maize association panel. PLoS Genetics. 2014, 10(9): e1004573.共同第一作者 (IF:5.540)11. Jie Xu, Fengkai Wu, Yanli Lu*,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genes for drought tolerance by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in maize. BMC Plant Biology. 2014, 14(1):1-15. (IF:3.930)12. Litian Zhang, Jia Li, Yanli Lu* , et al. Large-scale screening maize germplasm for low phosphorus tolerance using multiple selection criteria. Euphytica. 2014, DOI: 10.1007/s10681-014-1079-3. (IF:1.546)13. Rongyao Li, Yijin Zeng, Yanli Lu*,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for maize root architecture i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at the seedling stage. Breeding Science. 2015, DOI: 10.1270/jsbbs.65.298. (IF:1.559)14. Fengkai Wu, Zuoming Liu, Yanli Lu*, et al.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association of natural variation in ZmARF31 with low phosphorus tolerance in maize.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6, DOI: 10.3389/fpls.2016.01076. (IF:3.678)15. Jia Li, Erliang Hu, Yanli Lu*, et al. Evolution of DUF1313 family members across plant speci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ize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Genomics. 2016, (107): 199–207. (IF:2.910)16. Jie Xu, Qi Wang, Yanli Lu*, et al. 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are significantly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drought stress in maiz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7, 1, DOI: 10.1093/nar/gkx085. (IF:11.561)17. Ling Liu, Yuanqi Wu, Yanli Lu*, et al.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the LFK gene famil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pathway of land plants. Heredity, 2017, DOI: /10.1038/s41437-017-0006-5. (IF:3.872)18. Xianjun Lai , James C. Schnable, Yanli Lu*, et al. Genome-wide characterization of non-reference transposable element insertion polymorphisms reveals genetic diversity in tropical and temperate maize. BMC Genomics. 2017, 18:702, DOI: 10.1186/s12864-017-4103-x. (IF:3.730)合作论文:1. Jing Wang, YanLi Lu, and Tingzhao Rong*, et al. RNA editing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al genes atp6 and cox2 in maize (Zea mays L.). Mitochondrion. 2009, 9(5): 364-369. (IF: 3.226)2. Shibin Gao, Yanli Lu, Yunbi Xu*, et al. Revisiting the Hetero-Fertilization Phenomenon in Maize. PLoS ONE. 2011, 6(1): e16101. (IF: 2.766)3. Jerming Chia, Chi Song, Peter J Bradbury, Yanli Lu, et al. Maize HapMap2 identifies extant variation from a genome in flux. Nature Genetics. 2012, 44: 803-807. (IF=27.125)4. Yunbi Xu, Yanli Lu, Chuanxiao Xie, et al. Whole-genome strategies for marker-assisted plant breeding. Molecular Breeding. 2012, 29: 833–854. (IF=2.077)5. Xianjun Lai, Sairam Behera, Yanli Lu, et al. STAG-CNS: An order-aware 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s discovery tool for arbitrary numbers of species. Molecular Plant. 2017, 10: 990-999. (IF=9.326)6. Yunbi Xu*, Ping Li, Yanli Lu, et al. Olsen. Enhancing genetic gain in the era of molecular bree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7, 68(11): 2641-2666. (IF=5.354)7. Xianjun Lai, Lang Yan, Yanli Lu, et al. Largely unlinked gene sets targeted by selection for domestication syndrome phenotypes in maize and sorghum. The Plant Journal. 2018, 93(5): 843-855. (IF=5.775)专著:1、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发展饲用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西南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ISBN 978-7-03-041867-8.2、《玉米农艺性状遗传与改良-荣廷昭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2015,ISBN 9787030469694.3、《植物生物技术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ISBN 978-7-5655-1027-4.品种选育1、2017年,主持选育玉米新品种“荣玉甜99”(川审玉20170020)2、2018年,主持选育玉米新品种“荣玉糯2号”(川审玉20180023)3、2012年,参加选育饲用玉米新品种“玉草3号”(川审玉20122031)4、2012年,参加选育饲用玉米新品种“玉草4号”(川审玉2012033)5、2012年,参加选育玉米新品种“荣玉甜1号”(国审玉20122020)6、2013年,参加选育玉米新品种“荣玉糯1号”(川审玉2012017)7、2015年,参加选育玉米新品种“荣玉糯9号”(国审玉2014027)8、2015年,参加选育玉米新品种“荣玉1210”(国审玉2015026)9、2016年,参加选育饲草新品种“大黑山薏苡”(品种登记号2016003)10、2017年,参加选育玉米新品种“金荣1号”(川审玉20170008)11、2017年,参加选育玉米新品种“荣玉糯100”(川审玉20170023)授权专利1、卢艳丽,刘玲,吴锋锴,王琦,熊静,徐洁,高世斌,唐祈林,兰海,吴元奇;玉米低磷响应基因ZmARF31的INDEL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国家发明专利ZL 2014 1 0578033.42、卢艳丽,吴锋锴,刘玲,李嘉,徐洁,兰海,高世斌,吴元奇,周树峰,曹墨菊;玉米低磷响应基因ZmARF31的SNP分子标记及其作用;国家发明专利ZL 2014 1 0446335.6科研成果1、2015年,西南玉米育种重要目标性状的分子鉴定与利用,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第二完成人本文来源:科研大匠整理自四川农业大学官微、iPlans等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人民网成都6月12日电 据四川组工网消息,6月12日,四川省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任职管理办法》等规定,为进一步减少用人失察失误,把干部选好选准,现将孙树学等同志拟任职情况公示如下:孙树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3月生,党校研究生,现任省委台办(省政府台办)人事处处长、一级调研员,2019年1月任现职,2004年3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许磊,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3月生,在职硕士研究生,现任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正处级)、一级调研员,2018年12月任现职,2013年11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彭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6月生,大学、在职硕士,现任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正处级)、一级调研员,2018年7月任现职,2014年4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帅旭,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7月生,博士研究生,现任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监管二处(保险业协调服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2019年1月任现职,2014年12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戴林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0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任省商务厅法规与贸易救济处处长,2014年11月任现职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彭波,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11月生,在职大学、在职硕士,现任省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与招标采购处处长、一级调研员,2019年3月任现职,2012年10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谢兵,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4月生,大学、在职硕士,现任省地矿局二○二地质队队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4月任现职,2016年3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余常燕,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6月生,在职大学、在职硕士,现任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融资工作部)总经理、四川和信振兴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3月任现职,2013年7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任建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8月生,大学,现任省供销社人事教育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9年9月任现职,2006年10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刘世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生,在职硕士研究生,现任省供销社经济发展处处长、一级调研员,2019年9月任现职,2007年5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何健,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10月生,大学,现任四川广播电视台台长助理、新闻中心主任,2018年2月任现职,2005年11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马元,男,回族,中共党员,1968年9月生,大学,现任省对国外藏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2018年2月任现职,2014年5月任现级。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卢艳丽,女,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玉米研究所所长,2016年8月任现职级。拟任省属高校副职。李方裕,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9月生,大学、在职硕士,现任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19年7月任现职,2012年7月任现级。拟任省属高校副职。张旭辉,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6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任攀枝花学院党委委员、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2012年6月任现职,2010年3月任现级。拟任省属高校副职。干部群众如对人选有不同意见,或认为人选在德的方面有不良反映,或有跑官要官、拉票贿选等问题以及违反廉洁自律的行为,请于5个工作日内(6月13日至6月19日)通过信函、电话和网络举报等方式向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反映。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提供联系方式,以便调查核实。举报电话:028--12380,028--86602574(传真),举报网站:http://sc12380.gcdr.gov.cn。
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在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领域一干就是10多年,她发掘的这些抗逆基因有把玉米“点石成金”的魔力。玉米是人类最为关键的农作物之一,它不仅是基本食物来源,从面包到软饮、从鞋油到牙膏,众多生活必需品的加工也都离不开玉米。近年来,利用玉米制取燃料乙醇,更成为了新能源开发的一大趋势。“如今人类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以满足全世界对食物、饲料、能源及工业原料不断增长的需求。”而这也正是卢艳丽的科研使命。北方玉米“膀大腰圆”,能否“北玉南种”?很遗憾,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玉米品种的选育也必须因地制宜。四川所处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玉米第三大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5%,但是单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让玉米适应阴雨寡照的气候和土壤贫瘠的山地,卢艳丽在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领域一干就是10多年,发掘了ZmARF31、ZmWRKY30等一批玉米抗逆新基因和SNP/InDel分子标记,培育了优良新自交系4个、突破性杂交玉米新品种10个,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抗逆基因到底有什么点石成金的魔力?“有的基因能让玉米根系的侧根生长得更发达,有的是让玉米的主根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还有的则能让玉米遭遇干旱时提前开花……不同的基因具备不同的功能,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把这些基因整合到玉米的基因组中,并通过分子标记筛选,确保这些基因能够发挥它的抗性作用,从而帮助玉米抵抗土壤干旱、营养贫瘠等逆境胁迫。”别看卢艳丽说得轻巧,科研的过程却是举步维艰。玉米有多达10对染色体、约3.2万个基因、23亿个碱基,是人类已测序的基因数量最多的植物之一。海量的遗传数据带来了庞大而繁琐的工作量,但更令人崩溃的还有不可捉摸的环境和天气。“我们搞科研其实和农民耕种没什么两样,天天泡在田间地头,也得靠天吃饭。”卢艳丽对此颇感无奈,“遇到糟糕的天气,可能导致鉴定结果的不准确,遇到严酷的干旱,还可能颗粒无收。”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这道的菜也和玉米有关,名字是玉米鸡肉堡1. 鸡翅根用腌肉调料腌制一晚,剁成小块。2. 水果玉米切成段状。3. 砂锅里倒入油,放入葱、姜、蒜、花椒、八角炸香。4. 放入鸡肉翻炒变色。5. 倒入白酒、生抽、醋。6. 加入水,盖上锅盖小火炖10分钟。7. 汤汁还有一半时,再将水果玉米摆进去,盖上锅盖继续焖8分钟。8. 收汁后,放入尖椒。9. 最后淋少许生抽上色即可。小贴士1.腌肉调料用的是大喜大的原味烤肉酱,先腌后做可以使鸡肉更入味。2.用砂锅收汁,千万不可收太干,否则会糊锅,记得汤不多时,要勤搅拌底部,以免粘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