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到底有多难?读18年还没毕业,四川大学清退300余名学生,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压力增加,不少学生会选择报考研究生,都只是考研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考研到底有多难?读研到底又有多难呢?近期据了解,四川大学从今年的5月份到11份先后清退了300余名研究生,这些学生都是未能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完成院校的学业,其中从两所院校可以看出,在清退的学生中入学最早的竟然是2002年的,看到这个入学时间让很多人吃惊,至今为止整整18年了,人生能有几个18年呢?18年都没有完成学校的学业,也只能说明真的不适合,“方向不对,坚持白费”,也许是为了当初的梦想,也许是为了最初的执着,但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注定。据了解这次被清退的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读了十多年(最长十八年)都还没毕业,那么还有必要继续读下去吗?虽说读博不易,毕业更不易,需要被理解和被宽容,但读了十几年,说明是不适合读下去了,也没有必要继续读了,在这读书的十几年里不知有错过了多少的机遇和机会。由此考上研究生并不算什么,研究生毕业才是真的难,毕业都那么难,那么可想考研有是多么难,对于考研的学生有要经历些什么,不免看到这样的事情,网友们纷纷表示:学生不易,研究生毕业更不易。学生:我太难了。研究生毕业难,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上,对于学生不管是大学还是研究生以及博士生,毕业论文是一大关,每年不知道有多少因毕业论文这一块,而不能顺利毕业。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都知道考研不易,读研更不易,若不能做好自律,做不好学习计划和规划,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少,精力不够自然而然就很难顺利毕业了,在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些学生不能顺利毕业,那么可想研究生了。据博士毕业生说:本科生毕业时候写论文的时候是写一棵大树,那么博士生毕业的时候写的是树叶,而且文字要比本科论文文字要多得多,由此可见博士生想拿到学位证是多么难。因此对于那些选择考研的学生,或者已经在读研究生的学生,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更要做好规划和计划。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和评论。郭老师专注于教育,有问题有困惑可以找郭老师,坚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传递。有你才有糖,甜蜜长又久,长按点赞,有我陪伴!后续内容更精彩,三连一波转一转!
新京报讯(记者 樊朔)近日,曾质疑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涉嫌学术不端的前斯坦福大学副研究员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其博客发文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得志团队的18篇论文存在图像问题,质疑该研究团队学术不端。1月10日下午,母得志研究团队成员屈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目前团队正核查研究数据,核查结果出来之前不方便向外界透露最新进度。(质疑曹雪涛院士论文的美国学者,再次质疑裴钢院士论文!)多篇论文被质疑存在图像重复问题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发文称,她最先发现母得志研究团队成员屈艺于2008年发表在学术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的论文《Telomerase reconstitution contributes to resetting of circadian rhythm in fibroblasts》存在图像重复的问题。“这篇论文的图4虽然是2000年代典型的低分辨率图像,但依然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在两个蛋白质印迹图像中有一些重复的图案。”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其博客发文,质疑母得志团队学术不端。图源:网站截图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文中表示,她曾于2015年10月向上述期刊报告了这一问题,但未获回应。此后,她检索了母得志团队发表的所有论文,发现该团队五分之一的论文都存在图像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她已经在学术交流平台Pubpeer上向论文作者提出质疑。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月10日0点,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Pubpeer平台上共标记了18篇母得志团队的论文,其中有9篇获得了母得志及论文第一作者的回复。母得志在回复中均表示,他仅为论文的联合作者,被质疑的论文图像由论文的第一作者及第一通讯作者负责收集,他已要求他们认真检查数据并尽快在Pubpeer平台回复质疑。母得志在Pubpeer平台回应称,已要求团队成员检查数据并尽快回复质疑。图源:网站截图论文作者回应称错误上传图像对于在《Experimental Neurology》发表的论文存在的图像问题,该论文第一作者及联合通讯作者屈艺在Pubpeer回复称,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检查原始数据。另一篇被质疑存在图像问题论文的第一作者李德渊则表示,经过检查原始数据,其论文中的图像确实存在错误,他已联系论文所发表的期刊进行更正。发表在《Epilepsy &behavior》上被质疑论文的第一作者蔡浅云也表示,经过检查原始数据,其上传的图像确实存在错误。另一篇被质疑论文的联合作者刘聪则表示,对于论文图像存在的“复制-粘贴”问题很抱歉。对于在《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的论文存在的图像问题,该论文第一作者李一飞回应称:“对于论文图3存在的问题,唯一的原因可能是最终版本中的上传有误。对于图4,我们很遗憾为对照组1和实验组错误地使用了相同的图。”此外,孙小妹、华益敏作为另外两篇被质疑论文的第一作者均表示,论文错误地上传了相同的图像。1月10日下午,母得志研究团队成员屈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目前团队正核查研究数据,核查结果出来之前不方便向外界透露最新进度。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官网显示,母得志系四川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华西儿童医学中心主任。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教育部重点项目等1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部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来源:新京报
来源 | 募格课堂撰写,参考自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中国青年报、教育部等编辑 | 学术君近期,两所双一流高校发布关于研究生管理要求的通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发布敦促学生毕业答辩通知:请197位博士、111位硕士尽快完成毕业答辩,否则视为自动重视学业!校方将予以退学,准予肄业。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也发布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通知: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敦促即将学习期满的2013级博士研究生、2017级硕士研究生尽快答辩的通知》,做出相关要求。内容如下: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第一、二款规定:(一)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取得学籍后,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 8年。对于未能在第9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取得学籍后,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 4年。对于未能在第5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现有197位 2013级博士研究生、111位 2017级硕士研究生尚未答辩,请同学们抓紧时间于期满前通过答辩、顺利毕业,并请相互转告。‖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的变化本次南大向硕博研究生发出敦促完成学业的通知中,值得我们注意到的是对于硕博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的规定,近年来从无到有,从长至短,越来越多的高校致力于敦促研究生尽早完成学业,从而缩短了最长修业年限的要求。2016年,清华大学校务会议通过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首次增加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的规定,博士不再能无限期“延期”毕业。今年,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校方规定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 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 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两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近日,四川大学也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要求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 4年,学制为2年的专业学位不得超过3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最长学习年限若教指委另有规定,则按相关文件执行;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 6年。图源: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截图有关研究生学制年限的安排,也曾有院士提出“减少两年,我觉得对学生、家庭、社会都是有好处的。”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拟提交提案:建议义务教育加高中阶段学制应减少两年,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也减少两年。这样大学本科生能够早两年毕业,博士研究生可以早4年毕业。高校施行这样的举措,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研究生修业期间,做时间、精力的主人。合理有效地规划自己这几年的时间安排和精力分配。‖ 为何研究生超出年限仍未毕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学弟学妹满怀期待地向你诉说着即将读博的人生规划,可能面临博士毕业的你面露微笑以表支持,内心却十分懂得这份苦只有读过博士的人才知道。研究生们也许总爱自我调侃,这样形容自己的硕博生涯:准备读研读博的学生:我觉得我能获诺贝尔奖;在读研究生:我就想发篇一作文章;在读博士生:我只想毕业......是的,往年总会有高校定期公布即将被清退的硕博生名单,从学校整体研究生院的寥寥无几,到仅一个学院就存在的上百人,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被分流淘汰了。这也就不得不分析一下,他们的退学原因都有哪些?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走上退学之路的原因如下:①传统被动退学型:学术生涯不顺利。②半主动退学就业型:找到满意就业单位,条件成熟退学。③主动退学创业型其他理由:例如有在实验室嫌实验试剂有毒的,有感觉专业和研究方向不爽退学重新考博换专业的,博士女生在生育后全力做全职妈妈的,以及离校后不报告新学期不再注册不再与学校联系造成事实退学的等等原因。对于博士生来说,退学问题愈发严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王爽也曾表态:因为博士本身学业压力比较大,他们是在做很多创新科研的工作,所以这里面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另外,博士在这个阶段也有家庭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再一个就是在职的博士相对我们全职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要兼顾工作和学业,所以对他们来说,可能确实有一些同学是难以完成达到博士授位的标准。一部分人本身可能是由于工作的变化,或者生活的变化,对于博士学习的追求或者投入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热情了。从教育部及校方的管理角度出发,研究生被退学是公平性和培养质量的保证:此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同时提到,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教育部也给出了高校可予以退学的情形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显示,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予退学处理:1、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3、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的;4、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6、学校规定的不能完成学业、应予退学的其他情形。退学,其实也是一种试错后矫正,没什么大不了的。往往难以接受退学事实的学生,多少都是一路成绩优秀走过来的,面临突如其来的学业困难,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挫败感。但当你度过这几年,回首过往可能就会发现只要自己能力足够,是可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的,并非是科研无路,人生就真的没有出路这一说。那读研读博又有什么价值呢?只要你在求学路上认准对待,学有所获,也算是不错的人生体验,没有必要事事苛求自己。当然,浑水摸鱼的学生将注定在愈发严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被淘汰。与其面临退学,不如早一步做出适合自己成长的人生路径。本文来源:募格课堂撰写,参考自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中国青年报、教育部等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四川大学把翟天临列为“学术不端典型案例”,而这也是这个喜剧明星目前遇到的最大危机,尤其是在构建诚信社会的紧要关头,类似的知名人物的学术不端行为无疑会把他自己的演艺生涯断送于此。但是类似的人不是少数,或者说不是个案,而且类似翟天临这样的人其实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差不多1万元钱就能搞定。为此我们也和一个曾经帮人家撰写了硕士论文两个,MBA论文三篇的人聊了聊。什么人喜欢找人代写论文?有钱,有名,纯粹是为了混学历的人最爱找代写。这些人根本没有能力自己撰写论文,他们上研究生和博士生就是为了那个学历,至于到底在学校可以学到什么东西其实他们根本不会关注。他们可能连自己的老师都认不全,可能根本从开学到毕业没有参加过几次老师的组会,也没有和自己的导师真的深入的交流过。他们之所以去学校,为的就是那个毕业证,以及毕业证背后所代表的财富和权利。尤其是那些名人或者是某些打算从政的人,更是喜欢搞各种各样的学历包装的事情。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和渠道顺利的获得某些名校的招生名额,接下来就是开始混日子,毕业的时候需要论文,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抄袭。但是奈何现在的论文查重技术越来越高,一般情况的论文抄袭都过不了查重,所以很多人想到了找人代写。找人代写不难,自己班级里有好的同学,他们有人乐于助人,有人喜欢拿钱办事,反正不管如何只需要付出一些成本总是有人愿意帮忙。即便是自己身边的人没有人能够帮忙,也不需要担心,因为有的是人等着代写论文赚钱。谁在代写论文?这次聊天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论文代写高手,这个人是很多人眼中的学霸,但也是很多人最看不上的穷人,钱对这样的人而言远比所谓的学术道德要更重要,因此只要是有人愿意拿钱,而要写的论文他可以帮忙,那么这就是一个生意,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地方。类似的代写论文的人很多,有些人是专业的代写,而我们访谈的这个人算是兼职。专业的代写论文被写手,那些人是专门靠写论文过日子的。兼职的人则大都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赚点外快,他们大都有自己的工作,类似的代写不过是顺手为之。但是不管如何,代写论文对这些人而言就是生意,写出去的文章到底被谁使用不重要,反正他们只要是拿到钱就好。代写论文有多简单找人代写论文很简单,很多小型期刊或者杂志社甚至专门提供类似的人来帮助那些需要文章或者是毕业论文的人,而且很多时候都是明码标价,小论文多少钱,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多少钱,发表在CSCI的多少钱,硕士论文多少钱,这些都是被明码标价的。只要是你在网上搜一下,到处都是类似的人。代写出来的论文很难被发现,只要是写出来的论文符合学校的毕业要求,学校其实也懒得查,只是那些使用虚假论文的人则很容易发现,毕竟一个连知网都不知道的人,其实力如何,大家都懂得。
作者: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题《专家审稿制下坚持学术刊物的主体性》来源:浙大蒋研中心很高兴专家审稿问题能有一个专门的讨论机会,这个问题的确到必须探讨的时候了。匿名专家审稿是一项外来的规则,我自己从1999年起,曾多次撰文呼吁学术刊物实行这样的审稿制;但在各刊物广泛推行匿名专家审稿制后,又深感我们的学术期刊和学者都还不很适应这一制度。作为潜在的审稿人,我首先要做出“自我批评”——我们可能还需要学习怎样作为“专家”进行审稿。在我有幸读到的海峡两岸的审稿意见中,不时看到对受审论文的批评是未曾对(审稿人认为必要的)某些部分展开讨论。不少是要求一篇探讨具体问题的论文做出更加“系统全面”的论述,有时也要求对论文主题的历史背景做出学界并未达成共识的长程综合论述。孔夫子曾说,“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礼记·表记》)。我们这些可能接受审查任务的人,或当记取这一提醒。不过我这次更多是为刊物进言,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以提高刊物的学术品质。我的基本看法是,专家审稿的目的是帮助刊物处理来稿,而不是代表一种“正确”的学术程序,来控制甚或代替刊物决定是否采用来稿。现在流行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办刊的目的,就是要使学问发扬光大,而不仅仅是守成。最重要的是,文章的优劣几乎可以决定学术刊物的生命。在其他领域里,很少有人愿意把这样生死攸关的大事委托他人。现在由于对所谓“程序正义”的强调,完全尊崇审查意见,实际等于刊物把用稿的决定权让给审查人。尤其我们的“学情”与外国不同,外国学刊通常只有一两位学者担任编辑,很多事不得不假手他人;但他们的主编在学力所及的范围里,却也有时自己承担责任,并不都依赖外在的审查。而我们的刊物,特别是专门的学刊,往往有一个职业编辑队伍,这些人很多具有不低的学养,故至少在其学力所及的范围里,不必什么都以外审专家意见为准。在一个世风出了问题的时代,对于包括学术在内的腐败是必须警惕的,确实应将防止“学术腐败”落实到程序上。但我们一定不要忘了学问自有的目的和学术发展的需要,不能让防弊的考虑压倒了学术的建设。不论什么样的学术评审,不宜坚持了程序,却疏忽了学问的目的本身。窃以为刊物必须注重自己的主体性,让专家审稿为我所用,而不是被程序绑架,使一些具有突破性的好文稿被僵化的“规则”所杀,却接纳一些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无多推进的文稿。今日担任各学刊审稿人的,多是有些成就和资历的人。这些人可能更倾向于维持既存格式,不易接受新的思路(甚至不同的言说风格)。因此,有突破性的研究,往往使维持既存思路者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中外学界类似的事例屡见不鲜,连爱因斯坦都有不为人所识的经历)。这是学术评审与生俱来的困境,且通常越强调“规范”者,越难容忍和接受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我接触到的不少编辑,都说现在好稿不多。不排除一些有突破性的好稿,就是为守成的外审所毙。怎样使有突破的优秀稿件不被眼光已固化的外审“专家”所扼杀,恐怕是办刊者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那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往往最容易通过审稿关。我听到不少编辑自己也抱怨学术论文的“低水平重复”,而那些品质较差的论文得以发表,恰是经过“外审”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不需要的就是“标准化”的固定产品。在一个提倡创新的时代,怎样拒绝平庸,是对学术刊物的又一重大挑战。越是好的刊物,越需要注意这一点。因为这不仅牵涉到刊物的声誉,更直接影响到未入道或初入道者的学术发展路向——好刊物上的文章,是年轻人学习的样板。如果他们以平庸为鹄的,我们的学问就没什么希望了。通常能引起争议性看法的稿子,就意味着具有突破性。一位同行曾引国外某学刊编辑的话,说他们收到两份都赞同使用的审查意见,并不怎样兴奋;反倒是收到两份对立的审查意见时,可能意味着来稿触及了敏感的前沿问题,常会在斟酌后优先使用。尽管中外“学情”有些不同,这类建设性的做法仍可为我们的刊物参考。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审稿方式,当尽可能为具有突破性的文稿和学人提供发表和发展的空间,特别需要鼓励而不是遏抑后来者创立新说(沿用一句套话,即用稿向年轻人倾斜)。实际上,不仅是用与不用的意见对立值得注意,就是两篇主张退稿的审查意见,如果退稿的原因对立,编辑部也不妨加以关注。某重要刊物的主编就告诉我,曾有一文,两审查意见皆主张退稿,但一说其过于标新立异,一说其全是陈词滥调,两者明显对立。依我的陋见,这很可能就是具有突破性的稿子。该刊为尊重程序,只能退稿。然若能予以进一步的斟酌,或许一篇以后产生较大影响的文章就出现在这刊物上了。尤其今日学术观念多元,学术标准也多歧。即使在不宽的同一专业范围里,不同的人对具体问题的认知可能大相径庭。一两位“专家”对具体论文意见的相近,可以决定一篇论文的命运,却不一定准确反映出“学界”的看法,也不必就是“正确”的意见。赵良曾对商鞅说过,“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对于一篇稿件,同是赞成或反对,不同的审稿人,至少对我而言,分量可以很不一样;但在程序面前,千人中的“一人”和“一士”则是等值的,因而也就成了等质的。于是“谔谔”之声很可能淹没在众多“诺诺”之音中。我猜很多编辑原来心里其实有杆秤,只是在程序性的规则面前,将这杆秤暂时束之高阁。不过,放置的时间久了,那杆秤可能离编辑越来越远,终因生疏而淡出编辑之心。中国古训早就说,“人生而静”是天性,但“感于物而动”,遂在外来影响下产生各种反应,形成“好恶”。由于“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倘若“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则“天理灭”,终因“物至而人化物”(《礼记·乐记》)。在一个因注重效益而使生产机械化的社会,物对人的影响更甚。所以马克思一直关注资本主义怎样使人物化,亦即担心人可能变得近于机器。如果我们的编辑把用稿的责任让给审稿人,自己只“坐收”审查鉴定的结论,则心中有秤的自主编辑“人”,也可能物化为心中无秤的机械编辑“者”。其实专家也可能犯错误,所以我们不必过分迷信匿名专家的审稿意见。希望我们的刊物编辑特别是主编,有足够的自信和承担。在学力所及的范围里,遇到自己感觉好的文章(或有值得信任的学人力荐),似不必非尊重外审意见不可,甚至可以不送外审。一篇论文本身是否立得住,大体略经时日即可知悉。有专业能力的编辑若确信能直面时间的考验,正不必担心在程序上是否“学术正确”。否则,即使处处谨守规范,也不过做到“程序正确”而已。一位重要刊物的主编私下说过,现在最重要的,是学术共同体意识的养成。学术是天下的公器,这公器要大家维护,包括作者、编辑和审稿人。而在维护共同体之时,永远不能忘记学问本身。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分工,但人人都有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有些人在自谦时会说自己不过是在多种任务中担任传递的“二传手”,其实排球的二传手不仅是球的传递者,更是整体球队的组织人。学术刊物的编辑,在学术共同体中或正起着组织人的作用,对学术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这个共同体变成了一个大家竞相推诿、提倡不负责任的社区,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学术刊物的主体性,让学术变成被程序控制的仪式和表演——大家坚持了程序的正义,却忘记了设置程序的目的。学术不能没有规则,然或以疏而不漏为宜。若程序性的“文网”太密,可能危及学术生态,出现水至清而无鱼的现象。虽然看起来透亮,却不支持学术生命的成长。当然,任何规则,都不可能有百利而无一弊。尽管匿名专家审稿制的推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弊端,我也并不因此就主张不实行此制度。恐怕还需要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继续努力,一方面充分认识到专家审稿制本身的局限性,同时也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使这一规则在实践中逐渐完善。我对一流学术刊物的期望是:尽量让更多优异论文出现在自己刊物上,而不是让金子在别处闪光。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学、保险学(原保险专业)、国民经济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旅游管理】1、封面:见封面上的要求2、内页:题目:小二号宋体,加粗章节标题:1-2级标题(例如:1、1.1)使用小三号宋体,加粗;3级标题(例如:1.1.1)使用小三号宋体,不加粗正文: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选:段落→行距→固定值→20 磅)页边距:上、下均为2.5cm,左、右均为3.0cm3、附录、参考文献:字体要求:五号宋体文理科要求:文科只需参考文献项,理工科需附录、参考文献两项。附录:包括图表、程序、所有仪器设备型号及性能指标等参考文献需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出版社或杂志社、出版的年、月、日或杂志的期数。4、提交论文系统的论文组成顺序应为:封面——摘要——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表1。封面、摘要、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表1都必须另起一页。5、提交答辩的纸质打印版论文组成顺序应为:封面——摘要——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表1至表4。封面、摘要、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表1、表2、表3、表4都必须另起一页。6、页码排式:页码为阿拉伯数字五号字居中,从正文开始标示页码。
据媒体报道,近日四川大学8个学院先后发布《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公告》,对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上百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这份处理决定中,这300多名清退的研究生中,最早入学的是2002年,也就是说入学18年未毕业,最晚入学的是2015年。有网友质疑对于2002年入学的研究生,为何18年未毕业,如今才决定清退呢?对于未按规定完成学业的研究生,早就应该清退了,为何要等18年?对于网友的质疑,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2017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可以予以清退处理。学校依据管理规定,从2017年起就开始实施清退计划,但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延期至今。众所周知,四川大学研究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被考取,但是为何有那么多人选择上研究生,却又无法毕业呢?部分研究生考研只是为了逃避面对社会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加入到了考研大军,但是其中不乏有一些学生考研究生的初衷本来就目的不纯。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不愿意步入社会过早地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说白了就是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产生了畏惧,考研究生是为了逃避生活。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啃老,可怜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却可以在象牙塔中肆意的挥霍青春。研究生毕业难度大,有个别研究生望而却步考研究生本来就不容易,但是想要研究生毕业,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证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各种学术的研究成果和论文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如果遇到了一个能力不强人品又不好的导师,想要毕业难度堪比是西天取经。即使同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因为个体差异和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也是相差万里。学历越高越好吗?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步入社会阅历越高代表着收入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也越大。不可否认对社会和人类贡献越高的人,学历都是高学历,但是反之并不成立。学历高只不过代表着有更大的选择面和起点,如果热衷于做科研和高精尖技术,可以选择钻研深造,否则没有兴趣钻研获得高学历,真的是一种痛苦。高学历并不代表步入社会就可以获得年薪百万甚至千万的待遇,社会对于一个人材的肯定除了学历之外,注重的是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业务能力等多方面,高学历并不见得比本科生、大专生有优势。笔者并非承认学历无用论,就事论事来说,入学18年还未毕业的研究生,也许他们在内心早已经放弃了当初的想法,与其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精力却无法毕业,还不如放手,莫让研究生学业影响人生前程、阻碍人生发展,成为人生不幸的绊脚石。各位朋友,你对四川大学清退300多名研究生有何看法?欢迎关注留言。(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2019年10月,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盛会——第九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西安举办。领奖台上,首次出现了川大学子的身影。站上领奖台的是毕业于川大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王建勇,他凭借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奖项。该评选被称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博士论文评选,竞争非常激烈。王建勇的脱颖而出,让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川大人,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西南地区高校学子。他的导师——IEEE Fellow、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主任章毅教授,也获得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王建勇在颁奖典礼王建勇(左)与章毅教授(右)的奖杯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建勇不仅是川大博士,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川三甲”(学生间对本、硕、博都毕业于川大的学生的简称)。2009年,王建勇考入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后通过考核进入“3+2+3”本硕博连读计划,并于去年获得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研究成果突出,王建勇留校入职,成为了一名新晋川大老师。一路走来,已是十个川大春秋。十年间,在川大这片校园里,王建勇从一位没有太多接触过计算机的少年,已然成长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闪亮新星。凭直觉爱上计算机凭主动走上科研路初中,当王建勇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时,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会踏入人工智能领域并有所作为。当时见过计算机、用过计算机的人都不多。王建勇最早接触的是一台Windows95系统的计算机,他偶尔学习使用它,觉得很有意思。高中时,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一学期仅两三次,课程数量之少让这门课可以被忽略不计。可以说,上大学之前,王建勇对于计算机“非常懵懂”。虽然懵懂,但中学时代与计算机为数不多的接触,不知什么时候,已在王建勇的心里埋下了兴趣的“种子”。“我一直对计算机很好奇,总有一种‘直觉’,觉得它可以做很多事情,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能做什么。”王建勇说。这股直觉让王建勇做了一个关键的选择。200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面对志愿表,王建勇毫不犹豫地填上了“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江安校区读本科时,王建勇最喜欢去江安图书馆学习,“那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啊,在里面看书很有幸福感。”王建勇说。他总喜欢在早晨人少的时候去图书馆,先直接到四楼阅读计算机专业书籍,等到10点后,图书馆的读者逐渐多起来时,他又会到二楼借出文学类书籍,拿到明远湖边,坐在石凳上畅游文学的海洋。王建勇在旅途中这种持续的主动学习,让王建勇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更进一步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他脑袋里开始不断冒出来一些专业灵感,他也开始主动参加一些学术竞赛。这些比赛中,本科时参加的那次“大创”对于王建勇来说尤为重要——让他得到了“科研的启蒙”。那是2010年,为了在学业上有更大的提升,王建勇主动参加了一个“大创”项目——研究物联网与智能音响。但当时,除了一点基础知识,这个“大创”团队几乎一无所有。如何开展这项研究?王建勇和搭档们在“研究之门”前尽力摸索,但毫无头绪、深感迷茫。最终,他们决定找一位老师来指点迷津。而正是这一决定,让王建勇遇到了他科研之路上最重要的人。王建勇(右)与章毅教授(左)进行研讨团队成员商量后,决定向时任计算机学院院长的章毅教授寻求指导。虽然最后囿于基础知识和实力,比赛项目没有达到预想目标,但王建勇在完成课题过程中的表现给章毅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很聪明,数学基础很好,而且对研究有很大的热忱,这些都为他之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章毅教授如此评价当时的王建勇。同时,这次完成课题的过程也让王建勇感受到了自己对科研的强烈兴趣。所以,当保研季来临时,他抓住机会,毫不犹豫选择了川大“3+2+3”本硕博连读计划项目,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志向,“在科研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果,让我很感兴趣,也收获了成就感。”王建勇说。保研过程很顺利,王建勇成了章毅教授招收的首位“3+2+3”本硕博连读的学生。耐心、细心,追求完美用心、尽心,不惧困难成为研究生以后,王建勇参加了不少科研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中,他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部署了一个大数据重点项目群,王建勇加入了章毅教授组织的项目攻关队伍,全程参与其中。从撰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到做实验,再到写论文和答辩,王建勇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导师的极高评价:“建勇非常有责任感,也很细心,他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完美的追求,这些让我看到了他更多的可能。”王建勇参加2017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答辩对于“完美”,王建勇确实有着追求之心。在项目组申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时,他负责的工作之一是汇报PPT的制作。王建勇制作的PPT,从整体逻辑到章节设计,从页面内容到图表展示,从字体选择到色彩风格……每一环节都精耕细作,务求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完美地解决问题,是王建勇的自我要求之一。在撰写一些国家级项目申请书时,时间紧、任务重,但为了确保各类材料被完美呈现,王建勇在写作时,总是非常耐心和细心,同时还会对各种材料进行反复校对。当被压力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时,他会在心里默念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来打气:“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王建勇(右三)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经过多次历练,王建勇在研究的道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他对大数据和深度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技术体系和发展趋势了然于心,从前参与过的各类项目都成了他攀登科研高峰时脚下牢固的基石。这些知识积淀,直接促成了王建勇的博士学位论文《回复神经网络新模型及其应用》,这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获奖论文。第九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左三为王建勇)论文最大的特点是对人工智能“产学研用”的结合,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工作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研究。这项研究因实际工作需要而起源。在一次章毅团队与医疗工作者的交流中,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专家表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复杂难诊,专业医师人才非常匮乏,筛查工作陷入僵局”,希望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能够发展出自动检测ROP的方法来改善治疗质量。“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回到实验室,王建勇抓紧开展研究。他收集了医院筛查所获得的1万多张眼底图片,和医生一起对每一张图像进行标注,并建立模型、测试模型。王建勇与实验室成员进行研讨困难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初步模型的检测识别率不足90%。也就是说,在100个案例中就会有10多个案例出错,这样的识别是无法实际应用的。面对困难,王建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硬刚”。“当遇到可以马上克服的困难时,我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果一时克服不了,我就会缓一缓,看看视频、听听音乐,等有了充足的信心后继续‘刚’。”王建勇说。为解决这一困难,王建勇基于winner-take-all和多尺度卷积机制,提出了一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解决问题。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反反复复的测试中,终于,模型的识别率提到了94%,又提高到了99%。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发成功,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断提供了经济、快捷的新手段。正是以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评审专家表示,这一论文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更重要的是将人工智能实实在在应用到了生产生活领域,人工智能的“有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相关成果也发表在了由Lancet(《柳叶刀》)和Cell(《细胞》)联合出版的医学领域重要期刊EBioMedicine(IF=6.183)上。发表在EBioMedicine上的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王建勇和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巨容主任,通讯作者为章毅教授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钟捷主任。心怀感恩找到自己的“最美田野”博士毕业后,作为师资博士后,王建勇继续留在川大,继续与章毅教授和实验室成员一起开展人工智能和智能医学研究。从坐在讲台下听课到站在讲台上讲课,王建勇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自然转变。当正式成为一名老师后,王建勇发现自己在学生时期的积淀已经为成为一名好老师打下了基础。科研能力、细心程度、对工作尽善尽美的要求……这些在学生时代习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让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只是,作为老师的王建勇,感到自己的肩膀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重了许多。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王建勇的能力紧紧相连。在川大学习、工作了10年,经历了多次研究和项目锻炼后,王建勇已经逐渐成为实验室的主力,章毅教授评价道:“现在,建勇在实验室里可以独当一面了。”而王建勇也对导师章毅教授和章毅教授所领衔的川大机器智能实验室充满了感激:“章老师将我带上科研道路,他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爱护关心,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实验室也为我顺利进行科研、教学提供了非常棒的平台。”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一角对于未来,王建勇主要有两方面打算。一方面,他将继续沿着自己找到的研究方向——智能医学继续前进、不断深耕。对于王建勇而言,在实验室里研究,光是产出实验数据远远不够,实验项目能否普及,能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都是他的重要考量。另一方面,他将如他的导师一样爱护学生,做好教书育人的神圣工作。在王建勇心里,教学与科研是互相增长的过程。讲台上下,教室内外,都将成为这位人工智能新星的“最美田野”……来源:四川大学 采写 / 江长凌 图片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thelancet、王建勇、江长凌 编辑 / 江长凌 责编 / 曹丹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梦琳)又是一年毕业季。在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着一批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学生的毕业论文。据介绍,这批毕业论文有5500余篇,绝大部分完成于上世纪30-40年代年间,涵盖当时的国立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的多个院系。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学术大家的毕业之作。这批宝贵的文献,既有学子们对学术的独到研究和思考,也有立足时代背景下对世界性问题的孜孜以求,还有深入社会调查实践而形成的翔实报告,成为如今研究近代巴蜀社会的重要史料。#SplitPageHere#从名家之作一窥学术传承这批馆藏毕业论文,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大部分都是手写在统一印制的稿纸上。“一些论文字迹工整端丽,图文并茂。各种数理公式、化学方程式、试验流程图、统计图表规范严谨;手绘动、植物图谱形态逼真,细致精准,堪比艺术作品。”四川大学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部分论文还有指导教师以毛笔或钢笔题写的评语、分数、签名等,包括林思进、蒙文通、周太玄等时任川大教师的知名学者。记者看到,著名国学大师王利器1940年撰写的毕业论文《风俗通义校注》,装订为4册。论文抄写工整、字迹漂亮,稿纸版心上方印有“国立四川大学毕业论文”蓝色字样。在篇首还有论文评阅老师向宗鲁写下的评语:“校雠精审,援引详塙,足为仲远功臣”,并为其打了一百分满分。“这篇满分毕业论文,不仅反映出王利器先生此时在名师指引下业已熟识校勘之法,具有很丰富的典籍知识,而且也标志着他慢慢走上校勘、校注古籍这条艰苦的学术道路。”该负责人介绍,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利器所著的《风俗通义校注》。同样得满分的,还有学术大家杨明照1936年所写的毕业论文《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杨明照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尤其是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龙学泰斗”。“从其毕业论文可看出,在川大求学时期,杨明照就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深入钻研。”该负责人说。在论文完成不久,杨明照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认为论文还需修订增补,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继续对其进行修改补充,直到1939年《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才最终定稿,这也成为杨明照学术生涯奠基之作,后来被多次出版印刷,受到高度评价,对后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庄学研究大家王叔岷的毕业论文《庄子内篇补注》(大宗师、应帝王二篇)。记者看到,这篇毕业论文,用毛笔书写在传统竖排蓝色稿纸上。在论文开篇,王叔岷还作了一篇自序。据了解,这是王叔岷在当时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李炳英指导下完成。李炳英予其评语也颇高,称其“阐述郭谊,颇多引证”。“正是凭借《庄子内篇补注》,王叔岷受到傅斯年等人青睐,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开启他的‘庄学人生’。”该负责人说。#SplitPageHere#实践调查多维度记录社会面貌在馆藏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源于当时的社会实践调查,十分翔实地记录下当时的成都以及四川地区社会面貌。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曾参与这批论文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据他介绍,在20世纪30—40年代,国立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以及抗战时期迁川高校的社会学系、历史系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实践调查。“当时,有部分师生深入到工厂、学校、医院、市政机关以及各类组织进行实地查访和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例如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生漆赫的毕业论文《成都市青羊场集市研究》,对上世纪30年代的成都青羊场(现青羊宫附近)集市的交通状况、参与人数、管理模式、交易情况、商品价格、店铺种类、金融流通以及娱乐活动等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十分详尽。例如猪市,分为“肥猪市”和“小猪市”,两个集市的时间、地点、交易手续等都有不同。运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肥猪数量平均每次是150头,最多的一次有294头,而最少的一次只有59头。论文中有手绘的青羊场街道平面图、青羊场交通路线图等,在结论部分,还有基于此调查而对于城市兴起和商业发达对乡村带来的影响的思考。另一篇毕业论文《从川戏看四川社会》是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生所著,完成于1934年。作者从川戏起源探讨开始,对川戏与当时社会、伦理、教育、婚姻以及未来四川发展等都做了详细观察以及思考。作者提出,随着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川戏应该要积极创新改良,“踏入一个新的生命时期”。“抗战时期,是成都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较为快速的阶段,与其他城市相比,成都无疑具有历史和环境上双重的特殊性。”何一民说,这些毕业论文,较好地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特别是成都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为今天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川大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民国时期毕业论文作为川大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之一,不仅是川大校史和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民国时期四川大学逐渐由地方性大学走向全国,同时也构成了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一手史料。据介绍,川大图书馆正在通过数字化扫描等方式,对这批论文进行更好地保护研究。
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哪个层次应该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近日,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一所好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狠抓本科生和博士生。当然,硕士生培养不能放水、也要抓,但是硕士生并不是一个终极学位,而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和经历。这话确实在理,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近几年,研究生主张扩招,而且扩招速度非常之快,据统计,2021年考研人数达到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据统计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将会达到909万人,就业难的问题涌现,于是一部分学生转入考研大军的行列。导师队伍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可是师资力量却没有重大提升,研究生导师数量跟不上扩招速度,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是常有的事儿!研究生培养是导师制,这就意味着精英人才必须精耕细作,一个导致带几十名大学生,研究生水平难以提高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培养缩水,引发培养的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会影响学校整体口碑,最后的结果是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大学生就业难,破解的方法除了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增加就业岗位,还必须要严守人才质量关,大学毕业生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也难找工作。拿四川大学来说,川大校长在一次演讲中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学校硬件达不到扩招条件,建议适度扩招要适当控制硕士生规模,现在学校每年招7000多硕士生,在国内大概排在第6,学校本科生的招生量也很大,实际学生住宿条件是满足不了这样的硕士生规模的,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达到教育部“四二一”的学生住宿标准。据了解,2020年,教育部研究生司来学校与我们的研究生座谈,后来说川大研究生提的问题总体来说是不行的,提问的角度、高度和视野都不太行,感觉不太像川大研究生的水平,更像是二本、三本学校的。尤其是论文抽检,基本上每年都有抽检不合格的,去年又让人很失望,包括硕士论文在四川省内抽检都有不合格的,这就说明我们从导师开始,一直到学院、到学科分委员会有的是在层层放水的”。“双非”本科考取“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就是为了好找工作?研究生不全是“研究生型”的,部分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来拿个文凭。川大校长说,我们的博士生1/3多一点也是来自于二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硕士生不少都是来再就业的,读了以后马上就要去找工作,所以应该说我们整个研究生的视野打开得是比较晚的,阻碍了研究生培训。研究生培育是导师制,有问题谁来负责?建议严格博士生导师的评聘与责任溯源,对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上岗有明确的要求和提高招收指导学生的条件,对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一定要严格追责,和我们修大楼的质量监控一样,几十年后出了问题都要倒查、都要溯源、都要追责。软硬件都要达标,重视研究生质量教育是关键的关键,如果考研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学历(名义),就失去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建议在研究生录取、复试上标准化,下功夫,甄选出合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