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然奚求焉

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表彰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的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科协、科技厅(委、局)、国资委,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人事人才司(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各全国学会联合体: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创新争先行动,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奋勇争先、砥砺建功,牢记时代使命,勇攀科技高峰,树立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楷模,表彰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决定,授予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授予丁健等28名科技工作者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并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授予丁奎岭等258名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希望受到表彰的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杰出代表,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突出贡献的排头兵、领航者。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双创”汇聚众智,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2020年5月29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奖团队名单(按团队名称首字笔画排序)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创新团队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广州医科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南山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灾害医学救援与伤病救治创新团队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抗疫团队空间飞行器系统研发团队复兴号动车组研发创新团队高超声速强预冷空天动力研究团队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奖者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 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马 林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王红阳(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巴桑旺堆(藏族)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龙 腾 北京理工大学付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小明 四川大学冯江华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向 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杜 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兰娟(女) 浙江大学肖文交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辛万青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孝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金黎平(女)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胡 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俞书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唐玉华(女)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黄才发 江西省寻乌中学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兆华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彭志勇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焦宗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会涛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薛 澜 清华大学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奖者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奎岭 上海交通大学丁钢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万贤纲 南京大学马冠生 北京大学王 华 大理大学王 威 安徽省泗县第三中学王 洁(女) 国家癌症中心王 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王 韬 上海市东方医院王开云 西南交通大学王云鹏(满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平 东华大学王齐华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沛芳(女) 河海大学王松灵 首都医科大学王岳飞 浙江大学王树新 天津大学王香增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爱勤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海斌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彬文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王智彪 重庆医科大学王福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黎明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王耀南 湖南大学支修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车慧正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与环境气象研究所牛 勇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介万奇 西北工业大学方创琳 新疆大学孔令义 中国药科大学邓中亮 北京邮电大学邓景辉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厉彦虎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龙伟民 中机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龙丽娟(女)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卢煜明 香港中文大学叶文才 暨南大学叶叔华(女)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田怀玉 北京师范大学田建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付 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代正华 华东理工大学包振民 中国海洋大学冯 起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冯仲科 北京林业大学冯晓峰 中国建设银行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邢卫红(女) 南京工业大学吕金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 军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朱 坤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朱恒银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刘 良 华中科技大学刘 浩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 辉(女) 故宫博物院刘书杰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刘玉玲(女)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刘加平 东南大学刘光华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刘保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刘新华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汤 群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祁成年 塔里木大学孙长凯 大连理工大学孙公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立宁 苏州大学孙建设 河北农业大学孙斌勇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严建华 浙江大学严浙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严景华(女)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新平 武汉理工大学苏东林(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新宁 南京大学杜雄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 云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李 玉 吉林农业大学李天来 沈阳农业大学李为民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李术才 山东大学李召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李劲东(壮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李建生 河南中医药大学李 洪 中国农业大学李贺军 西北工业大学李得天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李欲晓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李清泉 深圳大学李道亮 中国农业大学杨为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杨远柱(土家族)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树兴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杨晓明(藏族)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肖忠良 南京理工大学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贝贝(女)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吴玉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吴安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吴志强 同济大学何建梅(女) 四川省宜宾市农业农村局蚕业管理站何祖华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余家国 武汉理工大学邹小波 江苏大学冷文军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冷劲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汪 晖(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宋仁德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宋尔卫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征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宋保维 西北工业大学张 军 厦门大学张 宏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 政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 琨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张 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张一敏 武汉科技大学张小松 电子科技大学张卫华 西南交通大学张卫红 西北工业大学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文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志俭 哈尔滨工程大学张志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应龙 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张阿漫 哈尔滨工程大学张国防 福建农林大学张金良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建锋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张柏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张颂民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张继贤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张雪霞(女)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张铭志(女,满族)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陆 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陈 军 南开大学陈 志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陈 钱 南京理工大学陈山枝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陈子江(女) 山东大学陈日新 江西中医药大学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陈政清 湖南大学陈冠铭 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陈莉莉(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陈德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邵 峰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汉彬 澳门科学馆苑伟政 西北工业大学罗先刚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罗胜联 南昌航空大学金 奇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周 欣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周 峰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 琦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周小秋 四川农业大学周卫健(女)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晋峰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周雪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绪红 重庆大学郑海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单忠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宗敦峰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赵中伟 中南大学赵新全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郝丽娟(女) 青海红十字医院郝爱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 郁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胡钦勇(土家族)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胡海岚(女) 浙江大学胡德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茹振钢 河南科技学院钟彩虹(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段文晖 清华大学侯 旭 厦门大学侯文邦 河南科技大学侯仰龙 北京大学侯建民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饶 宏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施 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施 斌 南京大学姜周华 东北大学洪家光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祝小平 西北工业大学姚 颖(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姚建民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贺 泓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 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 涛 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徐 麟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徐卫华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兵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明岗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徐铭恩 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凌 祥 南京工业大学高允旺 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三农服务中心高新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郭 旭 大连理工大学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唐丹玲(女)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 震 上海交通大学黄三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黄文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黄玉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黄路生 江西农业大学曹 彬 中日友好医院曹务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龚启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俊标 河南师范大学崔 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崔世平 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康红普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康艳荣(女)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梁玉斌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柔远镇农技站提 布(藏族)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彭年才 西安交通大学彭孝军 大连理工大学葛世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董佳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董绍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新洲 清华大学蒋昌俊 同济大学韩金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程 京 清华大学程杰成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程荣辉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程博闻 天津科技大学焦新安 扬州大学曾 嬿(女) 江苏苏洪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谢 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小冬(回族) 兰州大学谢晓亮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路保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褚景春(蒙古族) 国电科技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蔡秀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端义宏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谭文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谭旭光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谭明生 中日友好医院谯仕彦 中国农业大学樊海宁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潘 伟 清华大学潘一山 辽宁大学潘国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霍 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戴 航 青海省西宁市科学技术局戴立忠 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戴民汉 厦门大学魏一鸣 北京理工大学瞿礼嘉 北京大学瞿金平 华南理工大学牢记嘱托,在创新创造中建功立业——致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界杰出代表的回信精神,以科技育新机,以人才开新局,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力量,值此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我们谨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如下倡议:一、弘扬优良传统,勇当强国建设排头兵矢志报国,攻坚克难,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的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科技为民,甘于奉献,自觉践行抗疫精神和科技志愿服务精神。勇闯“无人区”,勇攀科技高峰,摒弃浮夸浮躁,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书写中国人的崭新篇章。二、坚定创新自信,把握战略竞争主动权坚持自主创新,紧盯国家战略所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切实维护科技安全、产业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水平。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塑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科技力量。三、推进产学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进实干,为实现“六稳”“六保”作贡献。服务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创业主体,奋力提升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质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让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0年5月30日

告解室

乐易学教育董事长华敏:孚科思专注力打造大数据在线教育新场景!

2020年4月20日,孚科思专注力正式全面上线,在问及制作孚科思这项产品的初心时,习性研究院院长华敏表示:“我对于从最开始到现在,对于这款少儿专注力教育的产品构想一直都没有变,始终都是希望能因材施教,在最黄金的年龄,通过专注力培训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轨迹,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培养领袖人才!当然学习能力和成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从培训到教育,是使命感的赋能华敏认为:人要培养的方向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其中习性教育对应的是态度,学科教育对应的是知识。早在1999年至2014年时,群峰时期,华敏主要针对企业家和高层经理,政府官员进行培训。当时沟通的时候,有一个总是提及的话题:“为什么这个员工再怎么培养都培养不好?”当时都会戏称这些员工可能根就坏了,习惯已经形成了,已经很难改变了,得从小培养。再回顾08~12年,华敏开始做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培训,在四川大学和苏州研究院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主要讲的就是市场营销,群峰这边负责专业课程的指导,课程内容全面和市场接轨,当时毕业生就业率100%,起薪点要高30%-50%,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甚至可以月薪1w+。当时招生时,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这个专业班叫就业班,很多人表示不信任,本身专业也不在统招的计划,只能招高考落榜生。这些学生成绩差,有些是真不爱学习,有些是跟父母关系不好。当时有孩子刚开始月花5000,上课后减少到800以下;也有孩子之前不喜欢跟人交流,上课后能主动跟亲戚打招呼,学会体谅父母。(当时第一个学期都是训练目标和心态)后来在第二届招生时,招生说明讲完后,打扫卫生的阿姨拉着家长说一定要报这个学校,整个这一片校区就这里的学生最有礼貌,看到阿姨都会主动招呼,很多其他学校的孩子只当没看见,中午一起吃饭都是按顺序排队。这些孩子是真正从根本改变了,至今都会有很多孩子会在过年的时候发一些短信给华敏。但是华敏在长达数年的一线教育过程中发现,其实对于孩子习性的培养要更前,大学已过晚。于是华敏转投少儿教育行业,虽然他深知教育行业属于慢热行业,基本上都需要3-5年甚至10年以上才会有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付出很多很多,但是他认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应该背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应该为整个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华敏认为:教育是一个使命感的行业,没有教育情感和使命感是做不好教育。从线下校区到线上教育,是未来教育的赋能习性研究院院长华敏,起先从2014年起开始关注和投资幼儿教育、素质教育板块,并于2016年正式进入少儿教育市场,先后前往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杭州等多地开展考察和学习。2016年12月正式成立第一家线下教育综合体-成长佳习性培养中心(独墅湖校区),之后陆续再开出两个校区。2017年4月内部组建成立成长佳习性研究院,实现“习性”品牌发展方向、研发和构建以“习性培养”的核心的产品体系,是公司战略制订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部门,肩负着习性体系构建、教研体系管控、家长课堂宣讲、 战略项目孵化及与外部科研及学习合作交流方面的重要责任。此后正式确立了孚科思专注力项目,孚科思专注力研究的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底层能力,学校学习对于学能训练的安排很薄弱,但是孩子的底层能力会影响他的一生。纯线下教育很难标准化,尤其是服务,而且课程标准化会有隐患,相对固定的课程,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极大得违背了华敏的初衷。也正是这个时候,华敏接触了AI,发现了人工智能和在线教育的可能性,于是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最终选择AI,为了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模式,一种未来式的教育模式。习性研究院院长华敏教育种子已深埋21年,对于孚科思的规划也已6年,在这漫长的时间内,华敏总是以孩子能力为优先,追求以因材施教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最终研究出孚科思专注力这样AI大数据一站式在线教育体系,始终不忘初心。

蒸蒸日上

又一所985“落户”苏州!名校与名城携手共建大势所趋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工奠基的消息被广泛传播,作为国内经济实力超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又迎来了一所985高校。同时,苏州所辖的太仓成为了全国首个拥有985高校的县级市。苏州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不仅在江苏省地位显赫,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拥有相当的名气。然而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苏州与经济实力略逊于自己的同省城市南京差距颇大。苏州本地仅有一所“双一流”高校苏州大学,这与拥有十几所“双一流”高校的南京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为了改变“经济实力顶尖,高等教育资源扯后腿”的状况,苏州一直在寻求与市外诸多名校合作: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将于2021年9月开始招生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及刚刚开工奠基的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均是苏州与著名高等学府合作的经典案例。除引进知名高校建立校区外,苏州还吸引了更多的名校在当地建立研究院,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等。不少人从苏州与众多“双一流”高校的合作中看到了深圳的影子。与苏州很相似的是,拥有超强经济实力的深圳,也没有多少顶尖级的地方高校,其提升城市高等教育水平的方式也是与市外名校合作。大名鼎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以及正在筹备或建设的北京大学深圳校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武汉大学深圳校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深圳近些年已经与数十所境外知名高校和国内“双一流”高校展开合作,共建校区、分校或研究院所。而与苏州合作的高校数量,也达到了两位数。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乐意选择与发达城市合作;发达地区为了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不断提升地区人才“含金量”,乐意与知名学府合作。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景象:名校和名城正在加速融合,名校与名城携手共建大势所趋。从城市的发展和高校的发展看,“名校+名城”模式对双方都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促进作用。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其在多个地区的招生中,深圳校区的分数线已连续多年超过校本部。2019年安徽高考,理工类,哈尔滨工业大学投档线为633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投档线则为644分;2019年江西高考,理工类,哈尔滨工业大学投档线为621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投档线则为638分。虽然部分高校苏州校区或深圳校区分数线低于校本部,但这些高校通过与经济发达城市的合作,实现了声望的大幅度提升。与此对应的是,名城引进名校,也拉升了城市的声望,让城市更富竞争力和魅力。苏州是东部名城、深圳是南方重镇,它们肩负着不同的发展使命,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创新,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再强,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才和科技底蕴支撑,可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崩塌”,或者被其他城市赶超。因此,许多像深圳、苏州这样的名城,即便经济实力顶尖,仍有很强的危机感。为了保持经济上的优势,它们不得不发展高等教育,而引进顶尖高校自然是最好的发展方式。但,“名校+名城”会造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极少数地区聚集。很多人担心,经济不发达地区考生享受到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将越来越少,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会逐渐加剧。至于会不会出现这种状况,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使无休时

苏州破局大学生就业“最难之年”,今年哪些专业最吃香

【看苏州专稿 文/夏冬】周一的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望着条目繁多的招聘信息,苏州大学影像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许静有些凌乱,6月份就已经毕业,年关将至还未找到工作。“专业不好找工作,年底之前再没有入职,来年就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许静说道,虽然还未应聘成功,也不会考虑销售类、服务类等行业。看苏州记者从苏州市人才市场获悉,2019年应届毕业生在苏就业达8万人,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占苏州 1400多万的常住人口0.005%,占今年就业20余万总人数的0.4%,在此之前苏州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每年都成倍数增长。今年全国经济环境周期性波动,苏州作为外向型制造业大市,亦受到不小的影响,人才市场随之缩水,最直观的体现在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增长速度下降,不少毕业生深感今年是就业最难之年,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苏州又将如何破局?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 毕业生的身价有多少工资不高,而苏州的生活成本却已直逼一线城市。在苏州市人才市场,不少应届毕业生告诉看苏州记者,如今本科毕业不大多起薪只有3000元。苏州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刘畅算过这样一笔账,为了能在苏州工作,自己与人合租了一套3居室的出租房。每月租金1800元,交通(电话)费600元,伙食费1000元,日常开销(水电煤气)600元,每月雷打不动4000元,而自己刚刚应聘了一份月薪3500的工作,这份工资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生活,刘畅表示工资与生活成本不成正比,暂时找不到工作,宁愿等待。看苏州记者从苏州大学、苏州经贸学院等高校了解到,应届生的工资平均集中在4000元—5000元左右, 这其中博士生月收入在9000元上下,研究生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不到4000元。收入低也成了应届生对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届毕业生向往优质岗位,但实操能力令人担忧!七八十年代,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在高精尖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如今相同学校相同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才能进入工作。这已经反映出大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弊端。如今苏州的制造业面临产业转型,高能耗、低效能企业正逐渐被淘汰,高尖端企业朝着纵深领域发展,不少行业人才紧缺,但需求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苏州某电子制造公司人力主管金夏直言:“自己的公司其实更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老手,入职就能上岗,而大学生的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很高,别看4500元/月的工资,加上培训费,支出就不小了。金夏的企业目前正在招聘产品研发部门主管在内的10多个岗位,但只招收3名应届毕业生,岗位是行政人员或是产品销售。”“我们希望应届毕业生可以到产线上去锻炼一下,但每次提到这个要求是,应聘者都放弃了工作。”虽然缺人,但是招不到人,企业方宁缺毋滥,大学生讨教还价,都说招聘应聘就像是一场博弈,这让金夏在内的不少人力主管也非常苦恼,金夏把大学生就业比喻成穷小子找对象,奈何资源不多,所以难度不小。在高校,研究生、公务员热持续升温。根据《苏州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苏州大学31.5%应届毕业生选择读研或是出国,选择考取公务员人数占到32%,除去待就业、自由职业、创业等人数,真正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少之又少。就业成功率也令人着急,苏州科技大学教师王可也表示,不仅是校园招聘,包括苏州市人才市场,苏州工业园区人才市场在内,都在着力解决,线下招聘持续遇冷问题。毕业生在关注线上招聘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线下招聘,将简历投递给对方人力,听人力现场介绍自家公司,这是对企业最直观的判断,企业也会对毕业生有个初步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的玻璃心。对于应届毕业生苏州就业问题,苏州市人社局工作人员王伟称就业不简单是应聘成功,还要考虑留的住的问题。如今时代发展快,“90后”、“00后”普遍生活水平较好,在苏州高新区人才市场,就有毕业生现场问企业占地面积多大。“她是想问一下企业有没有员工活动场所,比如健身房之类,还问是不是有上下午的茶歇时间,因为这个学生非常注重工作氛围和生活质量。”王伟说道,这样的应聘者往往耐不住寂寞,受不得挫折,当期望与现实出现不一致时,往往选择逃避式离职,而非积极应对处理问题,而当下离职率居高不下、 “慢就业”、“懒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也说明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点。破题:大学生就业难 苏州要“四方会谈”大学生就业已经不简单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的故事,政府、高校必须插足,四方会谈,携手应对当下经济形势。职能部门:如何破解线下招聘冷?面对当下招聘会遇冷,苏州人才市场正逐渐回暖。每周一应届毕业生免费专场招聘,每年开设春招、夏招、秋招等数个大型招聘会,主要仍是针对应届毕业生,苏州市人才市场一年开展大学生线场招聘超过50场。前不久,苏州人社局组织海内外名校大学生在苏暑期实践活动,20多位全国各地及海外知校学子来苏实践。苏州市人社局副局长谭国明在采访中介绍到,为了吸引大学生来苏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2016年起,苏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 “校园苏州日”系列活动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1所“985”、“双一流”高校开展。企业:招聘也能玩出别样风情,“反转式招聘”了解一下。企业在苦苦招人,大学生却“不着急”,部分“慢就业”的大学生,一毕业即面临失业!该如何解决这种“烈火遇上干柴”的矛盾呢?近期,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的13位同学来到了苏州一家精密铸造公司,通过实地参访,了解企业的办公环境、发展现状、未来规划,以及公司对人才(特别是新员工)素养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企业方各部门负责人还在游学过后进行了现场面试并做点评反馈。该公司包括总经理在内的10余位企业高管都参与其中。这,正是“反转式招聘”!“和以往的校招模式完全不同,打破招聘形式的一些固有认识,为的是更深入了解到了现在95后的想法。”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杨禹慧女士特别说到。目的就是破解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以及传统式校园招聘乏力的尴尬现状。毕业生:个人规划比薪资待遇更加重要,先实习再就业而后择业!郭亚芳是苏州工业园区圆才招聘人力主管,也是苏州知名的猎头顾问,曾在国际顶尖猎头公司海德思哲任职,他告诉看苏州记者,当下出现很多“慢就业”,甚至“懒就业”的现象,建议应届毕业生先实习,做好职业探索,匹配相应能力,理性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职场的真实情况。“90后”、“00后”的个性独立,但这样的特质也导致了很多人在就业选择中对办公环境、办公氛围、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职场需要自我管理能力和适应力,就业初期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郭亚芳业表示,为了不让自己在毕业时面临无尽的困惑,学生们的就业规划一定要尽早进行。前期需要做好铺垫,探索好自己想从事的岗位,并将自己的能力与之匹配学校:校企合作走出象牙塔,当起店小二!传统校园招聘越来越难满足各方需要。七八十年代,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在高精尖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如今相同学校相同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才能进入工作。这已经反映出大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弊端。苏州工业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陶敏介绍到,目前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累计吸引31所中外知名高校及6所职业院校入驻,全区在校生规模达7.85万人。如今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苏州正逐步被推广,不仅是高校,还有高职院校和成人大学也都在相继开展校企合作。学校的老师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的老师高琴说,在校企合作的模式里,就是我们这些老师也得到了锻炼,走出象牙塔,了解市场状态,深知做好一名店小二也是大学问。工科类最紧缺艺术类毕业生苏州就业最难生物医药、纳米科技、人工智能依旧吃香今年上半年,苏州市人社局发布了《2019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共收录12个重点行业紧缺岗位209个。根据《目录》显示,今年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等皆是五星最紧缺专业,所有五星紧缺专业全部是理工科,月收入直逼2万。苏州生物医药、纳米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是全国高地,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看苏州记者还从苏州市人社局了解到,近三年来,紧缺人才略有不同,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理工科。而从苏州圆才招聘网的调查得出,艺术类毕业生在苏州最难就业,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各自的招聘来看,苏州文化机构都需求一定资历经验的艺术家,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并不符合此类艺术机构的需求。评弹、昆曲等剧团招聘,本土评弹学校、昆曲学校解决了大部分就业岗位,外地院校毕业的艺术生在苏州并不好“念经”!

放課後

招才引智激活发展新动能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顺应丽水大花园建设需要,今日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求贤若渴,海纳百川。“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今年以来,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站排头、扛红旗、当第一”的要求,把人才工作作为第一战略工程来抓,围绕“产业链构筑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的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从政策到制度、从机制到平台、从环境到服务,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工作亮点频现,绘就了引才用才与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引进产业链引进先进人才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开发区)招引优质总部经济企业落户,推动开发区经济集聚,吸引更多人才到来,反哺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开发区按照打造七大招商平台的要求,全力推进半导体全链条产业园、健康医药产业园、中外国际合作产业园招商,并加快总部经济园、基金产业园、数字经济等新业态项目招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2019年9月底,开发区共引进招商项目45个,计划总投资约109.07亿元,用地1426.59亩。其中,已落地项目33个,实际到位内资约37.5亿元,外资1016万美元,出让工业用地601.19亩。截至目前,开发区已经打造了大批特色人才链条。它们犹如智慧的引擎,以人才驱动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将招人才和招产业、招资本、招技术统筹起来,引进的光电探测器特种芯片晶圆制造项目、5G小基站等项目,吸引集聚大批高端专业人才。不仅如此,开发区引进智能传感器项目以及数字成像芯片领域的专家团队。据悉,该项目5月份入选国家发改委发起的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项目,并获得5000万元的中央财政补助。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朝气蓬勃的开发区,正张开双臂,迎接更多人才的到来。开发区将引入名校、名师,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把开发区打造成为覆盖全丽水、影响浙西南的教育新高地。近日,通过院士牵线,华东师范大学与丽水市举行签约仪式,将在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创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通过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办开发区职业学院,和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联合打造“中德(丽水)跨企业培训中心”培育技能型人才。大量院校的建立将为开发区带动大批量高端教育人才集聚,优化开发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区因梦想而聚,以人才而兴。今年开发区创新性地举办了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明工匠”职业技能大赛、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明英才”科创大赛。两个大赛分别集聚了150余名的技能选手和20个人才科技先进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持续举办这两个系列的活动,将“南明工匠”“南明英才”打造为开发区响亮的人才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吸引范围更广、数量更多的人才参与进来,并落地开发区。平台为引擎集聚优秀人才产业集聚人才,平台培育人才。搭建高层次人才平台。开发区与浙江工商大学共建浙江工商大学丽水高等研究院,研究院下设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工作站、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物流标准化研发中心一站三中心,以浙江工商大学科技、人才、教育资源为依托,搭建人才培育和引进平台。同时,通过引进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搭建合成革产业及直线滚动轴承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引进高端人才。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打造先进半导体材料与芯片研究中心,形成20多人的技术团队,开展产业项目孵化、化合物半导体科研生产服务、半导体产业人才培训,为丽水市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园和周边地市科技型企业、大专院校提供半导体器件设计仿真、芯片制备工艺、检测分析服务等能力,承接相关科研委托项目,也为企业培训半导体领域工程师,服务和支撑丽水市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推进人才强区,打造智慧高地,开发区的人才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派员就是开发区人才创新之路的体现。发挥人才特派员的主观能动性,弥补政策适用具体问题时可能有的局限性,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2019年5月,开发区正式开展企业金融特派员试点启动仪式,从银行、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中选派11名专业人才到企业,为企业服务,力争达到“制定一批融资建议、创新一批融资产品、解决一批融资需求、化解一批风险隐患”的目标。开发区在前期充分调研摸底,并与园区主导行业代表性企业深入对接沟通的基础上,在丽水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16年积极推行工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企业提需求、政府找人才、人才带资源”的创新引才之路,对科技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并提出了3年内派驻50名特派员进驻开发区企业的计划。截至当前,已累计派驻四批共计41名特派员,分别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技术学院吴中办学点等12所院校,派驻企业覆盖开发区的智能制造、大健康、生态合成革等主导产业。派驻特派员开展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服务显诚意构筑人才高地如果说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台是吸引人才的“硬实力”,那么服务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就是更具感召力的“软实力”。作为一个功能优势并不突出的山区城市,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认为,吸引人才集聚必须在营造环境上持续发力,让一个城市更有温度,从而形成“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优化服务静待花开,开发区正朝着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目标坚定前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开发区将城市平台作为最大的引才环境来打造,全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开发区高质量绿色发展。随着中心城区提升、城市景观亮化、邻里中心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开发区的美化、洁化、绿化、序化、亮化水平明显提升,交通、医疗、教育等条件进一步改善。一些人才觉得,这几年开发区越来越漂亮了。强化人才政务服务。通过深入调研人才、企业需求,结合开发区实际、围绕强化创新引领,制订出台开发区第一个人才政策——《关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开发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涉及人才集聚、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人才服务保障等三大模块,做到了让人才“一册在手、诸事好办”。强化人才生活服务。开发区新增人才公寓240套,“人才社区”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今后这里将成为人才休闲娱乐、交流联谊的新“家”。“解决教育、医疗、居住、生活等后顾之忧,办好人才关心的一件件关键实事,才能真正让人才进得来、住得下、能扎根。”开发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本版图片由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提供)来源: 浙江日报

凄然似秋

苏州值得关注的高校有哪些?

为了改变“经济实力顶尖,高等教育资源扯后腿”的状况,苏州一直在寻求与市外诸多名校合作: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将于2021年9月开始招生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及开工建设的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均是苏州与著名高等学府合作的经典案例。除引进知名高校建立校区外,苏州还吸引了更多的名校在当地建立研究院,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等。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学校现设131个本科专业,5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共1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地处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由原建设部直属高校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铁道部直属高校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6个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4个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 3个;5个专业通过高等教育专业评估,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拥有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教育部师范教育认证专业1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9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1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6项、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8个。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获批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西交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承担国家“863 计划”科研课题的成员单位。学校多个学科获得国际专业组织认证,包括西浦国际商学院获得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西浦会计专业获得英国CIMA认证、澳大利亚CPA认证、土木工程专业获得英国JBM认证等。工商管理类、计算机科学、高级化学、分子生物学、土木工程等学科有优势,毕业生同时拥有中国学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西交利物浦大学共有9届(2010-2018)本科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中有超过80%的学生选择继续留学深造,其中20%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十的名校,70%进入排名前100的名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昆山杜克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是一所由美国杜克大学和中国武汉大学合作创办的非营利性中美合办高校,由昆山市人民政府作为合作支持方参与建设,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于2013年9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并于2014年秋季迎来首批学生。于2018年秋季迎来首届本科生。昆山杜克大学提供给学生与杜克大学相同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经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可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学位及昆山杜克大学的学历与学位。这也是截止2019年6月前唯一一所由美国排名前十大学在华创办合作大学并开展本科学位项目的学校。昆山杜克大学课程体系秉持通识博雅的教育原则,贯彻杜克大学教育理念,采用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其提供探索个人发展道路以及增强学术能力的机会。昆山杜克大学本科实施通识博雅教育,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学生可在大学二年级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昆山杜克大学实行综合评价招生:采用541的模式,即高考成绩占50%,学校自主综合评估占40%,其中主要包括对Slate入学申请和补充材料的全面评估以及申请者“校园日活动”表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

田纳西

名城吸引名校?又一所985高校“落户”苏州

太仓作为苏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近日却成为大家的焦点关注,因为一条关于“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的开工奠基消息被大家广泛传播。这一道消息说明了,苏州将又迎来一所985高校,而太仓也成为全国首个拥有985高校的县级市,这样的的消息无疑是重磅的,怪不得能引起大家的热议。名城,被高等教育资源扯后腿?大家都知道,在国内一个长三角,一个珠三角,都是大城市的集中地,而苏州就是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中心名成,也正因为近年来,苏州名城的名气越来越高。但这样一所高度发展的大城市,在高等教育资源上却明显落下一大步,比如苏州与南京相对比的话,在高校建设方面便明显有很大的差距,因为苏州只有唯一一所双一流高校“苏州大学”,这明显与城市发展的地位是不相配的,所以,为了不让高等教育资源扯后腿,苏州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近年来确实作了不少的努力。为了改变这种大城市与高等教育不匹配的局面,苏州一直在寻找着各种努力方式,结果是美好的,比如与别的城市名校合作的方式便很成功。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和上面所说的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这些都是苏州与各大名校合作的方式。当然,对于苏州来说,与高校的合作不仅仅是开办名校分校区,而且还吸引了众多名校来苏州建立了高校研究院,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等。这些高校的研究院落户于苏州,很明显地将苏州大城市,高等教育却跟不上的步骤给拉上了一大步。名城吸引名校?名校与名城携手共建真的是大势所趋?相对于城市的发展,而高等教育跟不上的城市,除了苏州外还有珠三角的“深圳”。深圳市作为珠三角的核心一线大城市,但高等教育资源却差不多是空白一片,除了一间“深圳大学”外,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高校了,这样的高等教育资源明显是与城市的高速发展是不匹配的。为了能让高等教育与城市的发展相匹配,深圳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才让深圳现在拥有国内多间名校的分校区,让整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跟上了城市发展的步骤,比如在深圳市的努力下,这些国内的名校就有分校区落户深圳市,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当然还正在筹备或建设中的武汉大学深圳校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北京大学深圳校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等。从这些数扰来看,无论是苏州还是深圳,都很明显看出来,名城吸引名校,一个城市发展得越快越好,能够吸引名校就越多,难道说“名校与名城携手共建真的是大势所趋?”对于苏州和深圳这样的名城,不断吸引着众多的名校落户分校区,对此,也很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纷纷表示:大学扎堆名城,是好还是不好?一:支持,认为好有些网友表示,像苏州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城市资源方面,都比很多内陆城市强得多,因此对于高校的发展扶持的罚度也要高得多,这样自然能让高校在师资、硬件、科研等方面都能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不管是对于城市的发展还是对于高校的发展都是一件双赢的事。二:反对,不好校长但同时也有一些网友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像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大城市群,本来经济发展就比内陆城市要快得多。而现在又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不断地加大投入与支持,让许多内陆城市的名校都往这些大城市、名城合作建设分校区。这样的结果就是内陆城市的高校发展资源越来越少,而生源更是喜欢往这些大城市的分校区跑,从而造就了内陆城市高校的步维艰。名校与名城携手共建,真的是大势所趋?对于这种大学扎堆名城,是好还是不好,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汝将何始

各司其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就四川而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非成都一城一地之事。围绕战略实施的区域布局问题,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给出了清晰而明确的擘画: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主要包括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强化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协作、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该如何理解这一系列谋划?各地又该如何更好推动落地落实?各方展开了热烈讨论。成都定位既是全省经济发展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任务●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建设●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持续提升门户枢纽地位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把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任务●借势借力——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协作配套,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通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实施重要节点城市定位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任务●位于重要交通干线和流域的沿线城市——要强化通道功能协作,协同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轴带支撑●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协作条件的城市——要强化产业功能协作,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耦合,携手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生态功能区——要强化生态功能协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更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川渝毗邻地区定位把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任务●支持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主动接受重庆经济辐射●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成都既是全省经济发展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并进一步明确了4个方面的任务。围绕如何推动落实落地,各方展开讨论。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成都要干好这“四件事”看挑战与京津冀等区域的中心城市相比,成都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相对于“极核”,“主干”是成都更熟悉的角色。自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以来,成都担当全省“主干”已有两年。两年来,成都正不断增强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仅去年就通过组织“成都企业市(州)行”活动,推动签约项目238个,计划总投资1596亿元;成德眉资同城化快速推进,半小时交通圈正加速成型……这一切,为成都发挥极核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认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使中心城市可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周边城市借助中心城市优势提升竞争力、实现要素互补提供了新机遇。“‘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扩大了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壮大了成都的‘极核’力量。”从“主干”到“极核”,成都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会议提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中心城市相比,成都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多位与会者提到,发挥极核功能,当前成都还存在城市空间供给不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承载能力不足等挑战。谋发展四项任务将推动成都实现空间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城市能级之变如何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会议明确4项任务: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加快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建设,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持续提升门户枢纽地位。多位与会代表表示,这四个方面有机统一,将推动成都实现空间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城市能级之变。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说,公园城市建设将提升人居环境,吸引人才、项目向成都聚集,“两区一城”则是人口和产业的重要承载地,通过同城化形成产业协作,优化要素和资源的匹配,人流、物流、商流等齐聚成都,门户枢纽功能自然得到提升。如何推动任务落实落地?成都方面表示,将加强成渝产业协作;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同城化建设等为抓手,推进东进,调整空间结构;以成都铁路港、天府国际机场为支撑,强化全球配送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方面,资阳方面认为,成德眉资4市已逐渐形成同城化发展合力,将共同打造大成都都市圈。不过,在同城化发展中还有一些“硬骨头”需要啃,应当通过改革,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建立深层次的、常态化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两区一城”建设方面,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书记刘任远表示,将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为统揽,打造未来城市样板;眉山已经将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作为发展的“一号工程”,将以此为载体,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抓住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机遇,规划建设眉山东部新城,与成都东部新区共同争创国家级航空实验区,进一步拓宽开放发展平台载体。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月明星稀”变“众星拱月”有两招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区域中心城市为何被提到“战略性”的高度?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又该如何培育壮大?与会代表与会外专家展开热烈讨论。第一招:借势借力区域中心城市要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协作配套,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如果说长三角等地是“众星拱月”,那么成渝地区就像是“月明星稀”。会议用这样一组形容词,简明扼要道出和发达地区相比,成渝在区域发展态势上存在的巨大差距:看长三角,围绕上海这轮“明月”的,是苏州、杭州等5个全国城市GDP前20强;看珠三角,环绕广州、深圳的,是佛山、东莞等一批GDP逼近甚至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反观成渝,“双核”已破万亿,但周围没有一个城市GDP超过3000亿元。改变这一现状,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任由区域间出现发展‘断层’,那只会极大影响区域一体化进程。”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和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平表示,而要填平“断层”不能光靠重庆、成都,区域中心城市也必须成为撬动整个区域发展的“支点”。要实现从“月明星稀”到“众星拱月”,就必须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从何入手?会议提出两方面要求,其中一方面是“借势借力”——区域中心城市要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协作配套,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对此,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有直观感受。分组讨论时,他特意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如果一切顺利,年内成都市潜在“独角兽”企业极米科技的生产基地就将在宜宾竣工投产,5年内所在园区产值预期达200亿元,“事实证明研发在成都、生产在市州,这条路完全走得通!”不止一位受访者谈到这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成渝两市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水平的差距,会推动形成发展梯度;而不同梯度间,更容易产生错位分工——这就有了协同发展的立足点!”王建平介绍,借“双核”之势,区域中心城市完全可以实现快速发展。第二招:苦练内功将统筹规划布局一批省级新区,提高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会议提出另一方面要“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通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实施。“根据民企调研反馈,达州除了用地成本稍微便宜一点以外,其他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以用工为例,东南沿海的社保是按人缴纳。我们这边,有的还在按营业额比例等方式收取!”达州市相关负责人坦言,这激发了当地的危机意识,目前已在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等领域重点抓好相关工作。为帮助提升“内功”,会议还透露,省委决定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统筹规划布局一批省级新区。对省级新区,与会者并不陌生。今年2月,全省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正式获批成立,两个月后,成都东部新区获批成立。多位与会者谈到,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省级新区在提高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就不难理解,会上各地对这一消息的积极态度。南充市委负责人表示当地正在谋划申建省级新区,绵阳市委书记刘超也表示,要加快申建省级新区的速度。发挥重要节点城市比较优势从来都不是“旁观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关键马尔康到成都,汽车要跑300多公里,到重庆的距离更是这个数字的两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阿坝能做什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刚开始,阿坝州委书记刘坪就在思考。随着会议进行,问号逐渐被拉直。会议明确提出,省内重要节点城市要立足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与成渝“双核”的功能协作。重要节点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距离,是不少人都谈到的话题。离成都近,德阳、绵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和重庆毗邻,广安、遂宁等地要扮演的角色也不难理解。但对距离“双核”相对较远的其他重要节点城市,该怎么理解它们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系?“省内其他重要节点城市从来都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旁观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明洪认为。会议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省内其他重要节点城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进一步延展了这个话题:凉山完全能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也是巨大机遇。省政协副主席、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说,即将开工的川藏铁路,打通了连接成渝的主干线,甘孜同成渝未来的交流交往将更加紧密。“广安凭借自身具备的特色优势,借势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自己,可以练好内功。”广安市委书记李建勤认识到,广安的新机遇来了。可根据三类情况分别开展功能协作加强与成渝双核的功能协作,重要节点城市该从何着手?会议给出答案:关键是要立足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位于重要交通干线和流域的沿线城市,会议提出要强化通道功能协作,协同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轴带支撑。下一步要继续加强交通建设,强化川渝陕鄂4省市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地位。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协作条件的城市,会议明确要强化产业功能协作,携手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近年来,遂宁与成都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6个领域合作了59个项目。今年以来,遂宁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联动、配套、服务成渝,增强自身竞争力。”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表示。至于生态功能区,会议提出要强化生态功能协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更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表示,巴中是渠江正源上游,森林覆盖率62.1%。下一步会按照相关要求和部署,继续守护好这片青山绿水。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万达开”探路在接壤线上建“试验田”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这一消息反复被提及。为什么要建“万达开”?其示范和探索意义何在?具备融合发展地利之便,可成为探索的“试验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就是利用四川达州,重庆万州、开州的毗邻优势,打造一片跨行政区域的成渝地区统筹发展“试验田”。成渝之间的毗邻地区有多大?全会给出答案:四川6市17县(市、区)与重庆13个区(县)毗邻,接壤线长达800多公里。推动这些毗邻地区合作,被认为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多位与会者谈到一个观点:这些区域具备融合发展的地利之便——人员往来密切,联动发展、深化合作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完全具备条件成为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试验田”。“川东北和渝东北属于欠发达地区,达州、万州距离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分别在400公里、270公里,受‘双核’辐射和辐射吸附总体还不强。”达州市市长郭亨孝说,在几个地方建一片“试验田”,就是在远离国家中心城市的欠发达区域,探索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以“万达开”为例,2019年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约3466亿元,如果视作一个整体,其地区生产总值在成渝区域内,仅次于成都、重庆两个“极核”。郭亨孝认为,通过示范区建设,就能为川东北、渝东北甚至更大范围提供支撑,从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北翼振兴。搭平台畅通道,共同拓展新发展空间深化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先行区等怎么建?川南4市正与渝西城市着手推动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协同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今年以来,川南城市、渝西地区频频“走亲戚”,相互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自贡市委书记范波说,通过多次接洽,大家已达成共识,“携手合作、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既实现发展高质量,又能跑出‘加速度’”。此外,不少与会者提到“畅通道”的重要性。万州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常年万吨深水港,位于川渝陕三省(市)结合部的达州则拥有广大的纵深腹地,打通达州与陕西的通道,即可畅通达万物流新通道,为万州港输送源源不断的货物。达州市已将广元经巴中至达州铁路改造升级提上了议事日程。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罗佳明说,连接达州和陕西的镇广高速将于年内开工,建成后将成为达万物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交投集团董事长冯文生介绍,时速350公里的成达万高铁也在积极推进中,将尽快上马,建成后将实现客货分离,为达万铁路货运腾出更多空间。(四川日报记者寇敏芳 熊筱伟 邵明亮 王眉灵)【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京东城市全球研发中心暨第二总部项目落户天府新区

11月28日,京东城市全球研发中心暨第二总部项目在成都签约。该项目选址天府新区,由京东数字科技投资,将以京东城市计算为核心,布局建设京东城市全球研发中心暨第二总部,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提供智能城市技术和解决方案。京东智能城市成都研究院揭牌据悉,该项目总投资不少于5亿元,主要建设京东城市全球研发中心、第二总部。其中,京东城市全球研发中心主要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服务于政府和企业,提供智能城市技术和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城市交通、规划、环境、能耗、商业和公共安全等痛点,提高企业产能和业务效率,力争在五年内成为中国最好的智能城市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方、AI技术引领者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京东城市第二总部将作为京东数字科技在中国西部地区开展城市计算、智能城市业务的业务主体。根据协议,该项目建成运营五年内,将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端研发团队400人以上;带动 15家合作企业落户园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将依托京东集团雄厚的行业资源和显著的行业影响力,每年在天府新区举办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国际或国内顶尖学术会议,为天府新区智能经济培育、人才引进、学术氛围营造等持续发力、贡献佳绩。签约仪式上,京东城市全球研发中心及京东智能城市成都研究院同时揭牌。未来,京东智能城市成都研究院将致力于研发智能供应链、无界零售等高新技术,探索以智能城市和公园城市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并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攻关智能城市和智慧社会的国家重大课题,为四川、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输送智能城市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天府新区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据了解,京东城市是京东数字科技旗下独立子品牌,成立于今年2月,由京东城市计算事业部和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共同构成。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下设数据服务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 行业应用研究所、商业模式实验室和技术转化部,并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地设立多个分院和实验室。京东集团新增城市计算业务,是京东数字科技及京东集团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新兴技术研发应用的重大布局。该项目落户天府新区,将进一步强化天府新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实力,引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研发人才,助力天府新区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全国智能城市产业高地,为天府新区“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贡献重要力量。

是以分已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国际领跑,底气来自哪儿

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时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这一庄严承诺世界瞩目——中国新冠疫苗能不能成为战胜新冠病毒的终极武器?中国新冠疫苗什么时候能够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走上一线?上至中央,下至科学家、科研组织者,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和攻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部署,坚持与病毒赛跑。“疫苗成功,最重要的标志是安全、有效和可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在整个疫苗研制过程中,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始终坚持把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坚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表示,疫苗成功研发是人类面对重大传染病取得根本性胜利的关键,国内外民众翘首以盼,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上下数千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全力以赴,中国科学家科学严谨地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一方面竭尽全力,争分夺秒,一方面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在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究应用。截至7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统计显示,当前获批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数量达到18个,其中7个来自中国。无论是在国际上最先公布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活疫苗有效的评价结果,还是发表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中国的疫苗研发工作在国际上处于领跑状态。践行习近平主席的庄严承诺,中国新冠疫苗将在人类的共同敌人新冠病毒面前“亮剑”,以“安全、有效、可及”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答卷”,以严谨科学的实践给出中国新冠疫苗“行”的明确答案!数十年科技创新积累:号令一发 千军竞帆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务院应对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立了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参与的科研攻关组,按照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的要求,科研攻关组成立了包括疫苗研发专班在内的10个重点工作专班及2个研究小组。与病毒竞跑的“发令枪”声犹在耳。“科研攻关组把疫苗的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布局了5条技术路线来同步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了12项疫苗的研发任务。”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我国新冠疫苗研发有5条主要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基于mRNA和DNA的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1月22日,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第一批应急攻关项目启动,快速实现疫苗研发是重要任务之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势汹汹的危急时刻,中国疫苗研发部署为什么能够做到“号令一发,千军竞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认为:“过去十几年的国家科技投入和积累,让中国的疫苗研发技术、平台、体系逐渐和国际接轨,疫苗从研发到生产是个长链条,我国的制度优势将凝结各方力量,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流程。”“疫苗是需要大规模生产的,再好的疫苗,如果产量不够,不能广泛使用,也难形成人群的免疫保护屏障。”杨晓明说,在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科技投入,各个专业研究院所、专业检定机构,包括中国生物在内的央企、民营企业及高校等,形成了疫苗综合性技术研究开发大平台体系。有备而来。由于过往的创新与积累,参与研发的每个中国团队都有自己的“金刚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表示,各家有各家的高招,都会基于每个实验室先前所拥有的技术平台和积累,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加入到疫苗研制的工作中。“我们选择了5条疫苗技术路线,每条技术路线有2—3个团队进行研发。”疫苗研发专班项目专员、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处长卢姗表示,在应急攻关支持的5条技术路线12个项目中,每个技术路线都由多个单位形成合力,从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再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家顶尖学术机构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投入“战斗”,开启夜以继日的研发工作。首批应急攻关项目立项后,经过几天的筹备和摸底,科研团队需在1月底、2月初的内部会议上,“背靠背”地明确给出一个时间:自己的疫苗究竟会在什么时候提交临床试验的申请。以半年左右的时间研发一种全新的病毒疫苗,推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绝对算得上是高速。然而多数团队只给了自己不到3个月的时间,以4月底作为最后期限。关于“疫苗何时会有”的议论仍旧此起彼伏,但临渊羡鱼、退出战斗从来都不在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字典里,他们深知,议论不会出结果,实干才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由军队抽调组成的军事医学专家1月26日前往武汉,全力进行科研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来到武汉,做了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并且准备进行最长期奋战。”陈薇说。在全球首个埃博拉疫苗的基础上,陈薇院士团队在抗疫一线持续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制工作。对于前沿疫苗研制技术的掌握大大加快了疫苗的研发进程。迎战新冠病毒,我国疫苗研发团队果敢“亮剑”,在严谨充分的临床前研究基础上,重组新冠疫苗顺利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3月16日,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开启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健康成年人陆续注射全球首个新冠疫苗。4月12日,Ⅱ期临床试验启动,这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药中生团队迅速创新思路与病毒赛跑。该团队一方面不断检测不同病毒株是不是优良、是不是高产,迅速构建毒种库;另一方面并行研究灭活工艺和条件、后续纯化工艺、配方佐剂、疫苗剂型等大量工艺参数。“仅就灭活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安全有效性评价这一项而言,研究团队就用了将近7种动物,包括两种猴子、三种小鼠,还有家兔、豚鼠等,进行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试验。”杨晓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只有通过严格的生产工艺、检测技术、质量控制技术,才能生产出面向大众使用的安全、有效的疫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只算人民健康账”这一理念催促灭活疫苗的研发在程序不减、标准不降的情况下提速。所有临床前的数据都被记录在案,由于研究数据充分而良好,4月12日,全球首个灭活疫苗获批开展Ⅰ/Ⅱ期临床试验,这将大大加快它的上市进度。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疫苗研发团队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春节,他们1月28日正式启动名为“克冠行动”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项目,1月30日进驻浙江疾控中心P3实验室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和灭活。在先进的灭活疫苗生产技术平台支撑下,科兴中维的新冠灭活疫苗在3月份进行了动物试验、4月中旬则进入I期临床试验。科兴控股董事长、总裁兼CEO尹卫东回忆:“I期临床试验前,晚上10点召开了一次大专家组审查会,我报告之后专家组提问了足足50分钟,很多问题都是关于疫苗安全性的。”专家们最关心的是,试验时间这么短,有没有降低标准、省略流程?尹卫东说,试验的流程设计是在保证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提高效率。试验结果和数据是“铁证”,数据是由国际认证的实验室出报告的,这些报告都遵循国际标准。其实,国内对疫苗安全性的一些指标比WHO的标准还要高。4月13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科兴中维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随后,我国多个灭活疫苗获批进入临床研究,6月2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所)和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I/II期临床揭盲。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与此同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率先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量产后年产能达1亿剂。6月19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苏州艾博共同研究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候选疫苗(ARCoV)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随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也获批开展Ⅰ期临床试验。中国新冠疫苗研发部署的又一条技术路线走进临床。“我国进行了疫苗多个技术路线的布局,是极具前瞻性的,因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有自己的优缺点,在临床使用时有很强的互补性。”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英博说,在疫病防治中,不同技术路线疫苗都可以发挥优势。通俗地说,一个人可能在不同时期打不同的疫苗,或者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打不同的疫苗。人民健康第一,疫苗研发后的临床应用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不同的公众有不同的情况,一旦一种疫苗在一定条件下不适用,另一种备选疫苗可以做“后手”,这些在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早期就已经有所考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 利刃出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科研力量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才能对新病毒实施有力打击、对新问题实施有效突破。攻克新冠病毒带来的全新科学问题,必须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做好资源协调和科研保障的协同,这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的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十分关键,既能拧成一股绳“有劲”,也能拧紧发条“加速”。“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科研攻关组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组织管理方式的调整,加强对研发机构的服务,特别是加强研审联动,加快疫苗研发进程。”吴远彬介绍,疫苗研发遵循研发的规律性要求,一个步骤都不少,加强服务和组织将加快进程。疫苗研发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体制优势。疫苗研发专班能够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各方优势。比如,研究机构从医疗机构提供的样本中分离获取病毒,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很好地合作,科研机构和企业很好地合作。疫苗研发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经过药监局、中检院、药审中心严格的鉴定、审定,相关政府部门的联动合作非常重要。在疫苗研发工作组织方面,科技部及时给予立项支持,给予科技资源和资金保障。疫苗研发链条为什么能够在一个环节不少的前提下,做到时间上的提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解释,整个研发过程中,参加的机构,包括研发单位、实验动物单位、药品检定和药品审评单位等,进行了合理并联:实验动物机构提前备好了新冠肺炎的动物模型,第一时间为研发机构提供保障;攻关专班对研发机构和实验动物机构进行有效对接;药品检验和审评机构第一时间参与到研发过程的检验和过程的审批环节。“国家特别强调要求科研攻关单位不算经济收益账,只算人民健康账,而且给予了专项资金的保障,还作出了未来疫苗储备制度建设的承诺。”郑忠伟说,这是举国体制在应急状态下科研攻关的一次有效实践。“科研院所,例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单位最先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最先拥有动物模型,而中国生物等疫苗研发企业都拥有完备的疫苗生产和研发体系。”卢姗解释,在不同的疫苗研发项目组队过程中,科研攻关组坚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的指示,促成疫苗产业链条上下游单位的紧密合作,从资金拨付到试验保障的协调等方面逐一落实,做到不因组织管理审批耽误一秒钟。专班通过组织协调工作,调动各方面一盘棋,将有限资源用到“刀刃”上。“我们发布了多个文件,以国家任务的方式加强统筹管理,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将有限资源优先保障重点科研攻关任务。”卢姗说,例如,由于疫情期间停止野生动物交易,实验用猴也成为项目单位限速环节。为此,通过动物模型专班里林草局等单位的协调,科研攻关用猴得以保障,其间还要协调航空运输等单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国家药监局制定了抗新冠肺炎药品特别审评工作方案,药审中心建立了“研审联动,随研发随提交,随提交随审评”的审评工作机制,研发与审评并联,研发结束即审评结束,第一时间将疫苗推向临床。按照应急检验的要求,中检院提前介入疫苗研发,针对紧急情况下突击研发的新疫苗,与研发单位沟通疫苗质量标准和检验相关问题的任务。据中检院生物制品检定所呼吸道病毒疫苗室主任李长贵介绍,该团队利用技术储备,制备纯化了多个新冠病毒抗体,并提供给多家灭活疫苗生产企业建立抗原含量检测方法,为推进疫苗研发进程、确保疫苗质量奠定了基础。在疫苗应急审评过程中,药审中心此前建立的与申请人的沟通交流机制被充分放大利用。“前后多达数百次的沟通交流,收集汇总了研发单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集中问题,及早指出后,可避免研发走弯路、回头路。”药审中心首席审评员王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研发到哪,审评就沟通到哪。电话会、书面反馈、邮件、微信以及深入企业研发一线等多种方式,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相关部门都会在24小时内回复企业的邮件和微信。早期介入、全程沟通、研审联动……在创新的机制体制保障下,新冠灭活疫苗产品临床试验应急审批可在24小时内完成,而这一过程正常情况下可能需要60个工作日。“一气呵成”建立动物模型:“试金”疫苗 助力领跑“动物模型是在实验室里研制的新冠‘病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教授总是用这句通俗的话来解释人们不太熟悉的动物模型。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动物模型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人们很难理解一只小鼠、一只猴子为什么这么重要。疫苗研制必须要经过动物模型这种实验室里特殊的“动物病人”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动物模型被誉为疫苗和药物临床试验前的“试金石”。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迅速反应,2019年12月31日启动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病原敏感动物分析、动物感染实验、比较医学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几天后,2020年1月7日,完成了易感动物分析,紧急制定了实验方案,1月23日获得病毒后立即进行动物感染实验,经过系列指标分析后,分别于1月29日和2月14日率先完成了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模型共2种动物模型的构建,2月18日通过了科技部的鉴定,整个研制过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而当时国际上还处于动物模型实验构思的阶段。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于1月23日开始构建小鼠和恒河猴模型,其构建的恒河猴模型于2月18日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的恒河猴模型一起通过了科技部鉴定,其小鼠模型于3月21日通过了鉴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于2月22日开始构建恒河猴和食蟹猴模型,并于3月21日经专家组鉴定评价,可用于病原特性、致病机制、传播途径等研究,以及药物和疫苗评价。“这次疫苗研发之所以如此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用国际首屈一指的速度研制了动物模型,加快了疫苗研发进程。之所以能快速建立动物模型、完成疫苗的动物模型评价,是依靠前期工作基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制专业团队的培养,以及这次攻关的创新。”秦川说。面对全新的病毒,动物模型的构建为什么能“一气呵成”?秦川解释,“新冠病毒易感动物的选择、病原检测试剂研发、病理判断标准的确定等环节,都需要不断的探索,也很可能失败,但由于我们自‘非典’以来就培育了一支专业团队,历经17年传染病动物模型攻关的积累,基于比较医学理论技术体系创新,在第一时间就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相关资料显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香港大学及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的“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获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建立了病原易感、免疫相关的实验动物物种及基因工程动物品系104种,建立了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95种,并建立了针对单一传染病的多物种动物模型集成体系,完成了疫苗、药物评价技术的标准化。专业的国家队、快速的反应、深厚的积累,使得中国动物模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集结号”吹响时,没有丝毫耽搁,作为“先锋队”第一时间完成冲锋。动物模型的有力支撑,使得疫苗的临床前动物实验能够如期快速启动、平行开展,大幅缩短了疫苗进入临床所需要的时间,为中国疫苗的研制工作“抢”出了时间。5月6日,《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科研团队论文《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快速开发》,这是在国际上最先公布的灭活疫苗有效性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评价结果,它为国际上动物模型研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国际上疫苗研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基础上,我国的动物模型也为其他国家疫苗研发提供支撑,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疫苗企业慕名而来,开展中外疫苗合作,以国际疫苗研发解决难题。严格规范疫苗研制全流程:程序不减 标准不降“从毒株的优选一直到产品注册,大约要经历十个流程,包括实验室研究中的制苗、动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到临床上我们进行人体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到规模化生产的研究验证阶段,所有研究过程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规范。”郑忠伟强调,这些标准和规范,既保证了临床前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保证了临床研究以及生产环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内外对于疫苗的上市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之前必须完成药学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说,对于疫苗研发的每个环节,中国都有相应的技术法规可循,这些法规和技术要求同WHO等国际上的标准一致,中国科学家正是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按科学规律办事,在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究应用。以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前的临床审查为例,1月8日,由兽医、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公众代表组成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紧急审查了动物实验方案。由于动物模型已经严阵以待,包括动物伦理审查在内的前期准备工作皆已按相关技术法规完成,疫苗研制链条迅速展开。此外,在临床试验申请过程中,方案必须通过第三方伦理委员会通过和国家药审临床专家认可,方可开展。“加快疫苗研制,前提是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在新冠疫苗实际的研发过程中,标准甚至还会比以往高。”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总监刘沛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之所以快,是因为研发过程把很多的以往串联的事改成了并联,例如,以往的动物试验先做小鼠再做大鼠,再到兔子、猴子,在小动物上获得一些确定的数据,实验能够减少一些可能性,再在大动物上做。现在算人民健康账,要和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抢时间,就要同时把好几种可能性、不同的剂型剂量、不同的免疫程序等,同时在所有动物上同时验证,这对于企业来说会增大投入,但能实现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提升研制速度。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制不仅拥有“闪电战”的速度,而且验证过程也步步扎实。卢姗介绍,疫苗研发专班建立了日报制度,记录显示,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安全性评价方面,对大鼠、豚鼠、食蟹猴等动物开展了急毒、长毒、过敏反应等试验。在疫苗的有效性评价方面,该疫苗对小鼠、豚鼠、食蟹猴3种动物开展了免疫原性试验,注射疫苗不攻毒,以观察疫苗的免疫原性,对小鼠、雪貂、恒河猴开展了攻毒试验,验证疫苗的免疫效果。得益于严谨的疫苗研发进程,我国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均有良好表现。5月22日,《柳叶刀》在线刊登陈薇院士团队Ⅰ期临床试验结果,108名受试者接种疫苗后均产生了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临床试验证实该疫苗在健康成年人中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6月14日,科兴中维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Ⅰ/Ⅱ期临床研究揭盲,初步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报道显示,Ⅰ/Ⅱ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共743人已全部完成接种,无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全程免疫14天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超过90%。6月1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揭盲,截至目前,Ⅰ/Ⅱ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共1120人,已全部完成2针次接种。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接种两剂(28天)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在疫苗审评审批的关键环节,按照常规流程,临床研究者要向国家药监部门提出申请,提交一系列药效试验、动物试验等数据和资料,经核发批件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临床样品必须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定合格。“在目前的联防联控机制下,相关部门的审评审批和生产环节联动推进。”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评审部门严格审批程序,开展了早期介入工作,进入研发、试验的各个环节,给予建议和指导。例如,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技术标准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审评中心等实时跟进,同步指导和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科研数据符合标准。“对于申报资料准备充分,通过立项科学性和可行性评议的疫苗申请,可提请特别专家组进行评估和审核是否可纳入特别审批程序。”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首席审评员王涛表示,对新冠候选疫苗的审评审批,必须做到既争分夺秒,又尊重科学、不降低标准,保证临床前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项目一个不少,充分保护受试者安全。中国的新冠疫苗需经过严谨科学检验,方可进入临床试验,这体现了对人民健康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与能力。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 奏出最美“和声”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WHO在4月发布名为“团结”的新冠疫苗国际随机临床试验计划草案,希望动员全球力量,加快研发、加快临床、加快寻找安全有效疫苗,加快踏上正常生活回归之道。在6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再次明确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已经参加WHO药品和疫苗研发全球倡议,前不久同WHO共同举办关于推进‘团结试验’疫苗研发计划的视频会议。”随着疫情蔓延,人们逐步意识到,有效疫苗的研制仅凭一个国家很难实现,要大力践行团结合作精神,就必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月11日,WHO总干事谭德塞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新冠疫苗应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给所有有需要的人。他同时呼吁各国领导人作出政治承诺,采用相同的规程和准则研发新冠疫苗。“加强国际合作,企业是主体。”卢姗说,为了推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科研攻关组也在和不同的国际组织接洽,推动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与国际接轨,这为企业走出去在Ⅲ期临床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英博表示,他们曾在国际会议上接到过公益组织的“橄榄枝”,但企业个体进行对接还是相对困难。“疫苗的跨国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比较复杂。”刘沛诚解释,中国疫苗走出去不是简单的临床研究实施的过程,要考虑临床研究所在地当前及后续疫情流行情况,也要考量合作单位的临床研究的资质和经验等诸多问题。此外,国际合作要尊重所在国家的法律和文化,尊重政府和人民的选择。为此,相关部门曾多次组织在线研讨会议,邀请相关国际组织的外国同行专家与中国的疫苗研发团队交流。相关疫苗研发合作计划正在稳步推进。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5月18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开发的疫苗已获加拿大卫生部批准开展临床试验。6月11日,中国科兴控股生物与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宣布签署临床开发合作协议,将该公司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候选疫苗克尔来福的临床试验在巴西推进到临床Ⅲ期……6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关于“中国如何像习近平主席承诺的那样,使国产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中国的科学家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希望在卫生健康方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下一步,中国疫苗如果完成研制和临床试验,在达到可以应用的时候,我们会认真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的承诺,把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作者丨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