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青岛市科技局组织创投机构“结对”川大青岛研究院忘而复之

青岛市科技局组织创投机构“结对”川大青岛研究院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秀青 青岛报道3月17日,青岛市科技局副巡视员管崇亮带领多家创投机构走进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以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机构对接,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创企业发展。里程碑、青松资本、高创资本、科创母基金等青岛多家深耕新材料领域投资的创投机构受邀来到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详细了解了研究院重点孵化和引进的项目,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了对接,并建立了进一步合作交流机制。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领域,以四川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为基础,重点开展高分子新材料、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生物制药与健康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涉海技术及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成果的转移转化。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采取“研究院+企业”和“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室(中心)建设模式在实践中放大政府平台建设资金的投入效益,提升研发竞争力,凸显模式创新优势。经过4年的发展,已孵化、引进科技和服务型企业17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16个,创造直接间接产值近2亿元,并实现以产业反哺技术创新的闭环。目前已孵化的项目中不乏像与青啤联合开发的啤酒包装产业化项目,成功打破啤酒瓶盖密封垫粒材料完全依靠德国进口,研制出国产替代品,掌握产业生产主动权,销售收入已实现1100余万元。

绑错票

打造创新创业“微生态”!川大青岛研究院科技创新沙龙举行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1月22日,川大青岛研究院科技创新沙龙在青岛市政府举行,这是继刚刚结束的生物医药产业沙龙系列活动之后,青岛市科技局举办的第二场专业领域对接沙龙会,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创新创业“微生态”。参与此次沙龙会的有川大青岛研究院教授,以及与川大青岛研究院合作的企业代表。通过沙龙会,川大青岛研究院介绍了其在新材料、风力发电、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企业家们介绍了各自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需求,通过对接,将科研优势资源与企业需求进行打通,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正如青岛牧野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张健壮所说,他们主要从事精密模具、注塑成型、医疗器械和畜禽工程等领域,对新材料的要求很高,通过此次沙龙会,了解了透明陶瓷等众多新材料的技术进展,将来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希望能与川大青岛研究院的先进技术进行嫁接,从而推动企业高速发展。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是2016年1月12日,四川大学和青岛市政府“联姻”成功,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建立的,其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领域,以四川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为基础,重点开展高分子新材料、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生物制药与健康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涉海技术及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成果的转移转化。经过4年的发展,目前,川大青岛研究院已孵化、引进科技和服务型企业17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16个,创造直接间接产值近2亿元,之后再以产业反哺科研。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突出成果,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与青啤联合开发的啤酒包装产业化项目,已实现销售收入1100余万元。此前青岛啤酒的瓶盖密封垫粒材料全部依赖德国进口,在今年疫情期间德国断货,新研制的产品成功替代进口。据了解,2016年,川大青岛研究院甫一落地,便对青岛进行了反复的市场调研,精准了解到,啤酒行业在瓶盖密封垫粒料方面有强烈的产品升级并替代进口的需求,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了“食品·啤酒包装材料与装备创新工程中心”。经过4年的发展,该工程中心已研发出三种啤酒瓶盖密封垫粒料产品,实现了材料与生产装备技术国产化,满足国内市场实际需求的同时已经开始向国外市场拓展。中心研发生产的新型啤酒瓶盖密封垫粒料在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熔融指数等方面均远高于进口同类产品,硬度和通气量与国外进口产品相当。经过近5000万只瓶盖内垫的测试后,这种新型材料已经向瓶盖生产商全面供货,材料的价格远低于进口材料。川大青岛研究院不仅面向市场“定制”新材料,还孵化成立了青岛川青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研发的成果产业化落地,该公司在即墨区建设了生产车间及生产线,年产能可达3000吨,截至目前,公司销售收入已超1400万元。以产业化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川大青岛研究院自落地以来,重点开展高分子新材料、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生物制药与健康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涉海技术装备等领城关键技术究和相关成果的转移转化。

又一所双一流高校入驻!投资31.5亿!青岛高校“朋友圈”再扩容!

10月16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开工奠基仪式在西海岸新区举行,该校区将搭建国际一流科研和智库平台,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西海岸新区、青岛市和山东省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和产业支持。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校区落户西海岸,青岛的高校引进工作又进了一步!近年来青岛高校引进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西海岸也成了知名高校的聚集地,具体情况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校区落户青岛10月16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开工奠基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对外经贸大学青岛国际校区,打造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自由贸易创新创业园区等板块,开展国际本科以上层次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国际人才培养,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王建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照参加仪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位于张家楼镇和滨海街道办事处交界处,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1.5亿元。校区实行总体规划、三期建设,全面建成后可容纳在校生10000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国际法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为特色优势学科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作为以对外贸易为鲜明特色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的开建将在开放政策研究、经贸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推动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建设。为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将围绕青岛市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所需重点学科和“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开展国际本科、硕博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国际化高端商务人才,创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端智库,举办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会议、论坛。与此同时,该校区将服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示范区”建设,面向成员国开展双边和多边教育科研经贸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促进青岛市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此外,该校区还将发挥全球校友优势,在商贸、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整合全球校友资源,搭建产学研和“双招双引”平台,开展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吸引全球人才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投资兴业。联系此前刚刚动工的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西海岸成了青岛高校的聚集地说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就不得不提到这里雄厚的教育资源。除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些学校也纷纷落地这里!▎多个高校项目落地西海岸新区在建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青岛理工大学新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科教园、青岛滨海学院珠山校区、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效果图▎这些项目有了最新进展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项目预计2020年春节前完工,比原计划完工时间提前近一年;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项目8月22日启用新学生公寓,满足了该校长江路校区南校区提前一年搬迁的需求。日前从青科控股集团获悉,由该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项目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同时,积极对接山东艺术学院青岛校区、罗马音乐学院青岛校区项目,争取早日签约落地,实现投资。名牌学校扎堆落户西海岸,这里的未来不可小觑,让我们共同期待!不仅是西海岸新区,青岛近年来与深圳一道,成了高校引进的排头兵现在青岛的引进高校基本上形成了3大集聚区。包括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哈工程和海大新校区,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等多所高校聚集的西海岸新区,吸引山大青岛校区和北航科教新城等10余所高校落户的蓝谷,以及山东中医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所在的高新区,青岛高校朋友圈进一步扩容。据初步整理,青岛引进的省外院校有这些: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青岛研发基地;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同济大学青岛研究院;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与北京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青岛建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岛校区;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中国康复大学(筹) 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北京大学青岛科技园和海洋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中美城市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青岛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引进高校就是引进人才,把高校引进来了,无论是从哪个阶段开始培养,对城市而言都是人才的汇聚。毕竟在求学地就业的比例是很高的,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会助力城市发展。据了解,目前,青岛在青高校以及签约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已超50所,高校朋友圈进一步扩容。青岛成为高校聚集地对于山东学子是个利好消息未来你会送孩子去青岛上大学吗?

王昭君

青岛蓝谷:不平凡的2020,我们实打实收官!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际环境复杂多变,2020,极不平凡的一年,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尽狂澜之中,青岛蓝谷走过了功能区改革元年,走过了体制机制优势向创新发展效能转化的开局之年。回顾2020,青岛蓝谷与改革同频,与发展共振,聚焦产业发展,聚势科技创新,聚力项目落地,最终可谓实打实收官: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份,青岛蓝谷新增注册企业较去年同比增长达到53%;新引进项目数及总投资同比增长183%、98%。深探成绩背后,一个“实”字挺在前面,贯穿始终。落实:牢记嘱托抢占海洋领域制高点,把使命担当落到实处青岛蓝谷的“实打实”,首先在落实。这是使命使然,也是谋划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衡量标准、行动指南。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青岛峰会结束之后亲临青岛蓝谷,对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建设海洋强国做出了重要指示,并留下了“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的谆谆嘱托。峰会的成功圆满举办,不仅使青岛闪耀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而且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青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示和省委对青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桥头堡的要求,聚焦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强力发起了15个攻势。随着一个个攻势的打响,搞活青岛这座城,正落实在一个个扎实的行动之中……青岛,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在青岛市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中,海洋攻势、现代海洋产业均排在最前面。不久前青岛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提升涉海产业核心竞争力。“落实”,这两个字被深深印在了青岛蓝谷的每一个人心中,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和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版图中,青岛蓝谷都必须占据重要一席。总书记视察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军,青岛蓝谷将目标定位由原来的“青岛蓝谷、中国蓝谷”提升为“世界蓝谷”。而要实现目标任务,青岛蓝谷必须在青岛大格局中主动扛起大担当,勇当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勇扛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旗,加快高端要素集聚,巩固青岛“海洋攻势”主战场,抢占海洋领域制高点,在更高层次推动创新上实现新突破。目前的青岛蓝谷,一大批刷新国内甚至世界纪录、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从0到1”突破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滑翔下潜观测深度达到10619米,再破世界记录;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正式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世界最大自主航行的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开工建造;国内首艘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实验船“智腾”号下水航行;省内首个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试运营;“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华兴水下机器人等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2020年,青岛蓝谷新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8项,同比增长170%,达到历年最高水平。海洋科技要变成海洋经济发展的磅礴动力,就必须实现落地转化。2020年,青岛蓝谷全力打好“海洋攻势”,在矢志推进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同时,多措并举、多线共进推进区域内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现在的青岛蓝谷已经形成了独具蓝谷特色的创新创业新生态:勤于专研的科研队伍已变成根结盘固的“创业大军”。推动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成立产业化发展公司,提高院所自我造血功能,目前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青岛研究院等已成立产业化公司,其他研究院均提上日程,各研究院内孵化的公司累计超过60家,开展成果孵化收效明显。例如: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发挥综合学科交叉优势,针对白色家电生产需求,开发了集智能涂装对象识别、专用涂装机器人等多个模块为一体的智能涂装生产线,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溶剂涂料,为企业涂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该研发成果已申请专利11项。为推进该项成果产业化,川青院通过平台公司与北京东方昊为工业装备有限公司等联合在蓝谷成立青岛昊为智能涂装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正与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进技术对接,预计未来三年销售收入可达到2亿元。小而精的服务团队已变成八面玲珑的“牵线红娘”。立足院所集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拓宽院企对接通道,构建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起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联动半岛科创联盟、柠檬豆、卡奥斯等平台,链接全市产业资源,推动蓝谷院所与本地企业发生化学反应。仅天津大学青岛研究院一家就与14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其母校学科及品牌优势,与海信集团共建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人工智能、微电子、自动化等学科工程博士12人,形成20余项技术需求合作意向。“白手起家”的产业生态已变成葱茏繁茂的“热带雨林”。开展市场化、专业化“双招双引”,仅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在青岛蓝谷落地转化的项目就有10余个;坚持市场化、平台化思维,引进一批基金、知识产权、法律、人力资源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不断补足科技服务短板,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促进大量科技成果在青岛蓝谷转化落地。例如,在海装产业事业部的推动下,世界领先、国内首创的垂直轴XV型和V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已落地青岛蓝谷,将建设青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项目,目前正在大小管岛开展5.95MW海洋能源融合发展试验示范项目。截至目前,蓝谷已建成或投入使用孵化载体近30个,孵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已有15家孵化载体取得资质。不久前,青岛蓝谷接连拿下两个国字号:获国务院批准被授予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称号,获科技部批复被授予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成为青岛市首个海洋领域国家级专业孵化器。一系列务实举措打出了“组合拳”,让青岛蓝谷的科技成果转化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本地化:2020年,青岛蓝谷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是2019年的6倍,其中本地转移占比52.4%。做实:招大引强出实招,把“壮体强身”做到实处青岛蓝谷的“实打实”,还在“实体经济”。 2020年,青岛蓝谷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对于青岛蓝谷来说,做实做强现代产业,一方面要加速区域内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优化自身素质和路数打法。乘着青岛市功能区改革的东风,青岛蓝谷对“双招双引”方向进一步优化提升、整合聚焦,明确了以信息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技术装备产业三大产业为主导,以高端服务产业、众创服务产业、金融产业三大配套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按照专门、专人、专注、专业“四个专”的原则,相应组建6个产业事业部,作为双招双引的“一线作战部队”,局属8个部门作为“战略支援部队”,鳌山卫、温泉街道和局区协同办作为“后勤保障部队”,构筑起“6+8+3”的双招双引作战体系。按照青岛市“精兵强将攻山头、典型引路稳阵地”的要求,蓝谷组建了五大战队,每个局领导带一个战队,各战队根据作战方向和目标,在战队总指挥的率领下分工配合、协同作战。对于这些战队,青岛蓝谷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把年度“双招双引”任务、80余个重点项目,50余个腾地拆迁项目全部分工至每个战队,每周一期战报,每月一次比武,每季一次考评。“双招双引”需全力爆发自身力量燃烧激情、建功青岛,也要引入社会化、专业化力量作为襄助。2020年,青岛蓝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介组织、高校院所等机构和平台资源优势,新筛选10余家企业机构加入到市场化专业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总部企业靶向招商,推动“双招双引”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内外“两条腿”走路,青岛蓝谷在“招大引强”方面实现喜人突破:2020年,蓝谷新引进150亿融创文旅、规划300亿海上风电、20亿智能航运项目等180余个;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长53%;新引进项目数同比增长183%。在创新路数打法的强力加持下,青岛蓝谷的现代海洋产业的基础越来越夯实,链条越来越现代化,集群式发展态势越来越鲜明。例如:在海洋技术装备产业领域,青岛蓝谷以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智能航运综合实验设施、中船重工725所、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等项目为龙头,打造海洋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携手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总投资150亿元共建青岛航运发展研究院,打造全球智能航运创新高地,同时配套落地“青岛智能航运产业园”,形成从科研到产业的一条龙产业集群;新引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项目,联合华能、大唐、国家电力等五大央企,成立青岛市海上风电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可拉动间接投资近千亿元。在海洋工业互联网产业领域,蓝谷深研青岛“海洋攻势”和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重大部署,立足自身实际、找准自身定位,主动扛起了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旗,发挥华录山东总部、海尔卡奥斯、深信服、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等15个落地工业互联网项目的数据、生态优势,打造海洋大数据与信息产业集群,赋能赋智海洋经济发展。其中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项目已实现试运营。干实:一切围绕项目转,把项目落地干到实处青岛蓝谷的“实打实”,更在于“实干”。2020年,青岛蓝谷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通过抓项目落地促进各项部署落实,尽快见到新的更大成效。项目是提升区域发展能级的重要驱动和支撑。只有项目落地了、开工建设了、投产达产了,投资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2020年,青岛蓝谷聚焦项目推进,通过提升服务用实劲确保项目落地:对拿地未开工项目,青岛蓝谷管理局和街道组建项目联合专班,每周调度腾地拆迁工作。其中,国信综合体一期、大洋钻探船、金蝶软件园等项目均完成了项目腾地拆迁任务,为项目推进扫清了障碍。对已开工项目,全力抢工期促投资,将年度投资计划逐月分解,明确时间节点,全力推项目,抓投资,充分发挥项目专班作用,下沉一线、主动作为,推进联系基层、服务项目制度化、常态化,确保服务保障到位,主动当好项目建设的信息员、联络员、服务员、战斗员,及时协调化解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问题,全力推进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任何一个项目的落地,都需要各方协调共同努力。作为一个年轻的功能区,青岛蓝谷与其所在地即墨区,坚持“局区一盘棋”理念,成立即墨区和青岛蓝谷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小组工作会议,在项目腾地拆迁、国有地回收等社会事务建立顺畅的机制,实现步调一致、协调联动、共赢发展。2020年,青岛蓝谷还将10月份作为“海洋攻势”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月,推动总投资122亿元的24个“海洋攻势”项目集中开工。项目落地过程中,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绝不能“拖后腿”。青岛蓝谷以“拿地即开工”为目标,每个项目从协议签订、选址敲定起,拆迁工作提前启动,提前着手方案设计,审批手续并联办理、压茬推进,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加快建设。蓝谷还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综合受理,帮办代办”窗口,由专门代办人员提供代办服务,同时推进“模拟审批”“安全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多审合一”,社投简易项目全流程时间缩短至12个工作日。2020年,青岛蓝谷建设项目审批共出件300余件次、发证100余件次,每个证件的办理时限平均在2.5天,办理时限缩短了0.5天,提速16%。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青岛蓝谷还在督查问效方面下足了功夫。围绕中心工作,2020年初,蓝谷制作了年度8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计划展板,明确各项目责任部门,将建设进度逐月细分,倒逼进度,并进行亮牌通报预警,对每月不达进度的事项,进行黄牌、红牌预警通报。2020年以来,青岛蓝谷列入项目督查的事项共208件,逐件跟踪督查落实,线上量化评分,全部纳入考核,保障了全局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有效落实。打法已定,渐入佳境。走过了实打实收官之年,青岛蓝谷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大、底气更足、势能更强。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上,青岛将2021年定为“项目落地年”,要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推动项目落地见效。青岛蓝谷必将迎来改革发展、提质增效、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格局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从实处激发青岛蓝谷的内生动力,用实干凝聚青岛蓝谷的磅礴力量,以实绩检验青岛蓝谷的初心使命。新的一年,青岛蓝谷将继续以“实”字托底,扎实务实、严实忠实,以思维模式的突破和招数打法的创新,再创一个“实打实”的新发展阶段,让蓝谷从内到外展现出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应有的气质、品质和内涵,为青岛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蓝谷力量、留下蓝谷印记。(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通讯员 蓝小谷 报道)

谜中谜

青岛实施科教改革攻坚推进校地深度融合

中宏网山东4月7日电近年来,青岛市教育局积极发挥在青高校集聚优势,围绕“融”字作文章,积极探索校地融合发展机制,先后出台《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办法》《“结对高校、联合育人”行动方案》和《在青高校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发挥高等教育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以及对基础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实现高校与城市互利共赢。资源整合供给、要素聚合支持,构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机制一是聚焦高端、瞄准一流。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引进遴选机制,重点引进“双一流”大学或国内学科(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吸引高水平大学在青设立校区、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近年来,签约来青的高校达到32所,在青高校和已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总计达到44所。二是整合政策、多方扶持。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市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引进高等教育机构,保障人才团队、设备购置、项目研发及其他教学和科研条件建设。对引进并正式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拨付启动补助资金,并根据绩效予以持续补助。区市对引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基础建设、房屋租赁、教学科研活动给予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区市可代建基础设施。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近三年已签约引进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中科院青岛科教园等高等教育机构13所,其中11所已开工建设、1所正在编制规划方案、1所完成签约。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建立高等教育机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要求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建设规划,签订任务书,明确年度建设任务、资金用途、验收标准、绩效目标等,定期进行绩效评价。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校项目已经正式运行,集聚高层次人才300余人,累计培养研究生约3000人,培训2.5万人次,高校引进的红利逐步释放。大手拉小手、融合共发展,构建“结对高校联合育人”机制一是加强沟通对接,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各区市、在青高校和中小学校对接,促成结对合作。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本部领导来青专题调研,赴相关中小学考察对接,明确了具体合作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定针对中小学生的航空航天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并设立研学基地;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山东轻工工程学校联合制定行动方案,确定研学活动、科普讲座、论坛讲座、科研合作和专业指导等五个方面内容;同济大学青岛高等研究院与青岛卫生学校联合建立学生实习见习和教师交流学习机制。二是共享教育资源,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参与结对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挖掘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结对实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虚拟现实体验馆、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轨道交通展馆、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船舶制造展馆等已纳入中小学生特色实践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研究院在医药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支持青岛经济职校发展提升。对外贸易大学和青岛六十五中就提供英语培训,组织语言特色夏令营等达成合作意向。三是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育人效果。组织高校与中小学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参观考察、课程开发、共建认知实践基地等方式,为中小学生拓展学习实践空间。青岛十九中组织学生赴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浮力实验室、海洋信息工程研究所、海岛绿色供能与环保研究所开展研学。崂山区凤凰台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感受航空航天事业背后的科技魅力。青岛六十五中在对外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举办了社团活动节。深化校地融合、放大创新红利,构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机制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与校地融合。实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产业,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956”产业体系,结合全市15个攻势以及军民融合、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战略需求,引导高校围绕青岛产业发展需求新设或调整学科(专业),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探索学科(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互动体制机制,将重点学科(专业)遴选建设与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和贡献度相结合,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分期投入、动态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二是注重创新引领与成果转化。以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为主线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团队,聚焦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与各区市及园区合作共建成果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或产教研“三位一体”的大学科技园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三是坚持效益导向与增量评价。市级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动态评价,以结果为导向,根据绩效评价分批给予经费支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首批已遴选出10个重点学科、53个项目,其中包括3个新设本科专业,建设周期为2019-2021年,预计三年内可培养12800名创新型人才,面向全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数量、提供技术服务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将增长20%以上。

核桃树

把蓝谷变得更好 让成果转化更“本地”一些

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已进入局部领域“质的突破”阶段。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仍存在自主创新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短板。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科技成果外流,“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区域发展最不愿看到的局面。作为海洋科研机构集聚、高端人才云集的青岛蓝谷,更是想尽办法、多管齐下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今年以来,青岛蓝谷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效率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截至11月底,技术合同交易额近9.5亿元,是2019年的6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是去年的2.7倍;进入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示名单23家,超过之前高企累计量,实现总量翻番。量质齐升,蓝谷如何做到的?把科研队伍变成根结盘固的“创业大军”“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黑珍珠’已经生产了近200套,为公司带来了上千万元的营业额。”说这话的,是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秀军,其研发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是迄今我国自主研发的连续航程最大、负荷能力最强、拓展应用最广的海洋观测系统。蓝谷为其提供了1500平方米的研发及中试场地,支持其获得了“科技助力2020”国家重点专项资助经费600万元,推动其与众多“国字号”高端研发机构对接合作,让公司方便地链接到国内的涉海资源、刚需客户。这是科技成果通过科研人员创业在蓝谷得以产业化的一个代表。作为青岛市主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产物,历经八年沉淀,青岛蓝谷已集聚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大洋钻探船等“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26个,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24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5个,以及各类人才6200余人。这是青岛蓝谷的底气所在,也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强军团”。针对科研院所体制机制不灵活、资源未有效整合等制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突出问题,青岛蓝谷以市场化思维和手段,支持高校院所突破身份限制,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等形式,合法合规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通过“研究院+产业平台公司+成果转化公司”模式激发院所创新创业活力,实现自我造血。目前,川大青岛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青岛研究院等已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其他研究院也均提上日程,各研究院内孵化的公司累计超过60家,开展成果孵化收效明显。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发挥综合学科交叉优势,针对白色家电生产需求,开发了集智能涂装对象识别、专用涂装机器人、涂装表面质量检测等多个模块为一体的智能涂装生产线,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溶剂涂料,为企业涂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该研发成果已申请专利11项。为推进该项成果产业化,研究院通过平台公司与北京东方昊为等联合在蓝谷成立青岛昊为智能涂装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正与中车株洲电力、上海振华港机、青岛波瑞特、一汽解放青岛等企业进技术对接,预计未来三年销售收入可达到2亿元;大工青岛研究院持股孵化的蓝光晶科研制的硅靶材占国内30%的市场份额,其半导体硅电极已获得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产品认证,部分产品成为指定供应商;山东大学张友明院士团队以技术入股成立了青岛德馨生物科技公司,新一代多功能农用微生物菌剂今年首次试生产成功,成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户以来就地转化的首个产业化项目……科研人才创业,成为青岛蓝谷一道最具活力的风景线。把服务团队变成“八面玲珑”的“牵线红娘”山大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技术优势,却缺乏产业化经验;小微企业青岛糖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手握客户需求和市场基础,却在技术提纯上实验了上百次仍未突破,研发工作一度陷入停滞。青岛蓝谷管理局牵线搭桥,引导双方深度合作,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脑苷脂与鞘磷脂的公斤级合成,成为世界化工巨头荷兰DSM的供货商。“蓝谷专门发起设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扮演起‘红娘’的角色,将海洋科研院所与企业、行业组织等联系起来,着力为企业破解寻求院所合作时‘找不到路、敲不开门’的困境,为科研机构解决产业化过程中没资金、没经验的难题。”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部负责人说。要当好“红娘”绝不是那么简单,既要八面玲珑,又要心诚则灵。今年以来,青岛蓝谷立足院所集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拓宽院企对接通道,构建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一方面,区域内协同,联合即墨区科技、人才等部门,局区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即墨本地产业需求,推动即墨产业优势与蓝谷人才、技术优势相结合。例如: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该企业投入资金300万用于推进医用及阻燃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及应用;与青岛浩恩医药耗材有限公司共建了医用塑料开发应用工程中心,开展高分子医用塑料的研发及应用。一方面,联动即墨区科技、人才等部门,以及半岛科创联盟、柠檬豆、卡奥斯等平台,充分挖掘本地产业需求。仅天大青岛研究院一家就与14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其母校学科及品牌优势,与海信集团共建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人工智能、微电子、自动化等学科工程博士12人,形成20余项技术需求合作意向。另一方面精准化对接,“服务专员摸底、大数据配对、一对一对接”三线联动,为企业找技术、为成果找承接。与“万链青科信指数联合实验室”合作,探索通过大数据技术,将蓝谷院所成果资源与青岛市高企进行匹配,挖掘合作可能。同时,通过服务专员下沉一线,走进院所、企业了解需求,之后通过一对一对接让院企深度接洽。今年以来,青岛蓝谷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余场,院企粘合度持续增强。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针对鳌福机械提出的液压举升机技术瓶颈问题,组建了跨学科研究团队定制设计方案,目前正在与企业做细节对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各学院与森科特智能仪器、聚大洋藻业、康尔生物、海利尔药业等数家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在11月11日举办的山大成果推介会上,与海创链、国数信息、浩恩医药、德瑞骏发4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与此同时,青岛蓝谷还注重发挥园区重点企业的产业组织能力,推动其与重点院所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例如,山东易华录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中心,集合来自东风技术中心、华砺智行、镭神智能、晶众等10余个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顶级团队进行项目研发和部署,实现全省首个园区内载人无人驾驶项目试运营;国信、中船工业等联合成立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与海洋试点国家试验室、水科院渔机所等单位强强合作,建设运营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可移动式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正式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把产业生态变成葱茏繁茂的热带雨林发展海洋产业,不仅要盯紧诞生在本地的科技成果,防止“墙内开花墙外香”,也要抓住适合在蓝谷落地的科技成果,争取“墙外开花墙内香”。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挪树苗”,还要“育生态”,打造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挪树苗”,就是把符合蓝谷产业定位、适合蓝谷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直接引进来、种下去。今年以来,青岛蓝谷强化开展市场化、专业化双招双引,仅院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在蓝谷落地转化的项目就有10余个。例如,在海工产业事业部的推动下,世界领先、国内首创的垂直轴XV型和V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已落地蓝谷,将建设青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项目,目前正在大小管岛开展5.95MW海洋能源融合发展试验示范项目;为推动细胞药物研发及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青岛大学与深圳华赛医学等联合成立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汇聚青岛大学知名医学生物学专家和从美国、欧洲归国的顶级科学家,在蓝谷的大平台上通过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加速转化,近期青岛市工信、发改、科技、卫生委、市场监管局5部门联合复函,支持其建设“青岛(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育生态”,就是通过不断完善区域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吸引一批成熟成果到蓝谷产业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前沿技术、价值评估、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服务。今年以来,青岛蓝谷坚持市场化、平台化思维,引进一批基金、知识产权、法律、人力资源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不断补足科技服务短板,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促进大量科技成果在蓝谷转化落地。青岛聚信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便是青岛蓝谷引进的代表性平台企业之一。依托自身知识产权、高企申报、成果转化、项目咨询等领域的丰富经验,该公司已先后为蓝谷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近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近10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服务和海洋装备研发为主业、以聚集知识产权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的小型“企业创新群落”。其中,其引进的青岛华兴水下机器人技术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环保水下清洗船底机器人系统”近期已测试下水成功,并在远洋科考船体上正式使用,有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矢志“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的青岛蓝谷,也正变得越来越专业:抢抓青岛市科技局技术合同登记工作下沉区市机遇,青岛蓝谷通过积极对接争取,成功获批为全市首批3家技术合同登记机构之一。这意味着,青岛蓝谷具备了办理技术合同审核认定登记的专业资质,辖区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再也不必再跑远路,就近就能“一次办好”。功能区改革一年有余,变体制、变机制、变队伍、变战术,作为青岛发起“海洋攻势”主战场和“双招双引”排头兵,青岛蓝谷唯有充分发挥区域内海洋高端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在“变”中求办法,在“变”中寻机遇,盯准“变”字做文章,开启本地转化的新“硬核”时代,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创新成果既来则安、来则必安,方能真正扛的动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旗,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源源不断的贡献蓝谷力量。(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通讯员 蓝小谷 报道)

访谈录

山东青岛加快形成人才、资本、科技、孵化等全链条耦合——着眼未来产业 培育创新生态

把创新平台建在企业,让成果直接进车间,是青岛打通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通道。图为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审核测序数据。张进刚摄(中经视觉)2020年受疫情影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的瓶盖密封垫粒料断货,关键时刻国产材料“顶”了上来。这得益于青岛提前谋划布局。2016年,青岛市与四川大学共同建立了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成立了8个科研平台,其中与青啤成立了“食品·啤酒包装材料与装备创新工程中心”,4年时间研发出3种啤酒瓶盖密封垫粒料材料,并通过青岛啤酒质量认证。近年来,青岛以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颠覆性技术为基础的未来产业、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为核心,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点落在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创新生态上。“要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在各个环节强化立体化的生态理念,形成人才、资本、科技、孵化等全链条的耦合,建立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才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青岛科技局局长吕鹏说。为此,青岛提出了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目标。“我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针对科技资金‘撒芝麻盐’问题,出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50万元以下的160个项目全部砍掉,将资金集中服务于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战略需求,布局关键技术攻关。”吕鹏告诉记者,目前青岛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产业都在加快向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迈进,橡胶轮胎产业已具备相应水准。青岛橡胶轮胎产业的发展是典型的大学科技带动型模式。青岛科技大学的橡胶专业学科优势明显,覆盖了橡胶化工行业全产业链。为满足橡胶轮胎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需求,青岛科技大学和其孵化出的软控股份、赛轮集团两家公司,联合承建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橡中心)、国家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目前,国橡中心聚集了4000多名研究人员,在研究设计总院下设7个分院,研究方向包括装备、智能制造、轮胎、材料、互联网、化工等。这个团队的专家占全国橡胶行业的一半以上。”国橡中心主任、赛轮集团董事长袁仲雪告诉记者,如今,国橡中心所有成果转化最后都集中在轮胎这个产业链条上。青岛橡胶轮胎产业制造领域集中了赛轮、双星、森麒麟等多家全国头部轮胎企业,并且实现了智能制造。走进赛轮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智能成型机每切换一个规格,所有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自动获取。赛轮集团推出的全球首个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把整个供应链搬到线上,已入驻供应商3380家、经销商2100余家,零售门店近6万家,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的深度协同。青岛橡胶轮胎产业强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带动了山东省橡胶轮胎产业的发展。目前,山东省橡胶轮胎产业多年高居全国第一,规模、效益、出口等指标占全国的50%以上。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机遇 “要聚焦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高峰,打造一批全球技术制高点。”针对颠覆性技术的短板,王清宪如是说。近来,青岛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与博士曹祥东正在为建设飞秒激光实验室忙碌着。曹祥东的创业公司专注于飞秒光纤激光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其自主研发的小型飞秒激光器取得突破,成功研发出了中国首台拥有全面知识产权的全光纤飞秒激光器等。“飞秒激光用途非常广泛。”曹祥东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探讨,将飞秒激光应用于深海钻探,还正与相关机构共同合作,开发无手术、低风险的视力矫正飞秒激光器,仅视力矫正这一个产业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基于非晶合金材料的高速磁悬浮牵引供电关键设备研制”项目,是青岛另一项颠覆性技术的布局。这项技术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将探索把“最节能”的软磁材料用到“最高速”的轨道列车系统上。将非晶合金材料应用于高速磁悬浮牵引关键设备上,这在国际上尚无先例。据悉,相较于传统材料,非晶合金材料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列车60%至80%的铁损,并提升磁悬浮牵引效率,极大增强产品竞争力。“颠覆性创新是提早涉足未来产业的最佳路径,青岛必须下决心抓住重点技术重点培育,才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吕鹏说。积极配置创新要素资源 “政产学研金服用”是科技创新的生态要素,在吕鹏看来,核心要素主要是人才、资本和政策环境。在人才方面,青岛除了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外,还通过改革让人才有发展空间,释放科技创新积极性。“我们在青岛领军人才计划中,弱化评价标准中‘称号’‘学历’‘职称’等前置性门槛,突出成果转化、市场前景和产业贡献,依据项目水平评判人才层次。”吕鹏告诉记者,青岛在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生物医药新品种和技术秘密等方面,对应用前景明朗、科研人员转化意愿强烈的成果,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长期使用权,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由“被动牵引”到“主动参与”成果转化。在资本方面,青岛加大引进创投风投力度。2020年,青岛市私募基金管理人家数、管理基金只数同比增速均居全国第一,管理规模同比增速居全国第七。同时,青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投”“首贷”“首保”业务,对金融机构、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补助,当年政策当年兑现。“我们还开展了深化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行动,精准服务上市培育库内62家重点企业,上市行动实施18个月新增上市及过会高新技术企业14家。”吕鹏说。在政策环境方面,青岛抓好“放管服”改革,并重点进行项目产生机制改革。青岛面向全社会常态化征集科技计划项目需求和指南,加大企业家、投资人、咨询专家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将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作为项目主要评价标准,提高用市场眼光对科技项目的考量。2020年首次实行就征集到200多条建议。“我们还探索开展产业技术攻关‘组阁揭榜制’,既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需求而‘发榜’立项,也支持高校平台为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而‘发榜’立项。要让社会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深度耦合,让整个创新生态充满活力。”吕鹏说。(经济日报 记者 刘成)来源:经济日报

彭祖得之

青岛大学整体实力比以工科为主的山东科技大学稍有胜出

青岛市是山东省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青岛GDP:11741.31亿元 (2019年)949.98万人 (2019年常住人口)。通过上图(按照办学校部驻地来算的),我们可知,本科教育阶段,青岛市目前有教育部直属的高校2所,中国海洋大学(985/211/双一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11/双一流),其实还有山东大学(青岛);5所省属重点大学,分别是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还有几所民办高校。还有计划要在青岛办学的康复大学,具体名称待定。据了解,目前青岛市已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进行了深入接触洽谈,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拟在家庭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与青岛合作,山东师范大学在幼儿教育方面与青岛进行合作,曲阜师范大学拟在青岛设立校区。最近获批的,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系国家招生计划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预计今年开始招生,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0000人。此外,青岛市还一直致力于引进国内外各大学的研究院和中外合作办学,毕竟本科教育审批毕竟复杂,而研究院也可以带动产业经济。哈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计划2021年开始本科招生。青岛市已引进并运行的高校有13个: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财富管理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校区)、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校区)、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创业园、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等青岛市已签署合作协议并正在推进的国内外高校(机构)有16个: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中科院科教园)、同济大学青岛高等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园、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清华大学大数据中心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大连工业大学、北京大学青岛科技园和海洋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中美城市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青岛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岛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耶拿应用大学等5所德国大学合作共建中德双元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与德国BITS大学共建中德创业大学、联合国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普华永道大学等。中国海洋大学(985/211/双一流)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为海洋科学和水产。A+级,海洋科学、水产。B+级,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B级,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C+级,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C级,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C-级,物理学、地质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11/双一流)5个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A+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A- 化学工程与技术,B+安全科学与工程,B 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B-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C+ 力学、数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C 测绘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C- 物理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校区选址于崂山脚下、鳌山湾畔、温泉近邻的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地处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目前有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学院和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研究院、光学高等研究中心、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院、海洋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粒子科学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目前有以下学院,报考山东大学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本文就不详细对山东的学科情况进行分析了。看上图,前面的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都是国字号的,是985/211,双一流的层次,要比较也是与山东大学比较,对于多数考生还是要看自己分数,不是想上就能上的学校。下面的几所省属的重点大学,大家还是可以重点关注的,特别是山东科技大学,工科实力强劲,除了原有的采矿相关的专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都有不俗表现。青岛大学此次有8个C+学科,其实青大的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还是很好的!综合看,以下5所大学,青岛大学整体学科虽然没有B的学科,但整体实力是比以工科为主的山东科技大学稍有胜出的。青岛大学软科排名119,山东科技大学软科排名149。当然如果想学工科,在去不了211以上的情况下,想到青岛上学的话,山东科技大学可以放到首选位置啊!哈哈!山东科技大学(省重点)该校始于1951年,当时的燃料工业部在淄博设立的洪山煤矿工业学校。偏向于工科高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在1999年山东矿业学院和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山东科技大学。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和测绘工程;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工程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青岛大学(省重点)该校是1993年由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看历史就知道了,有自己的医学部,还有附属医院。医学部设有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5个学院,有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儿科学系4个学系,有16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和7所教学医院,可供教学实习的床位20000余张。青岛科技大学(省重点)前身为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2001年山东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更名青岛科技大学。该校的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括橡胶工程、塑料工程、高分子合成三个专业方向)比较好,特别是橡胶工程方向,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一定要看清方向啊,比如在辽宁招的是塑料工程方向,不是橡胶工程。哈哈!青岛也是石油化工产业比较发达的啊!石化产业链主要包括石油炼制、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塑料深加工等石化产品制造。并不是说化学和材料专业不能选,而是一定要有机会,到大厂才可以啊!青岛理工大学(省重点)始源1900年德国人卫礼贤创建的礼贤书院,办学于1931年礼贤中学开设的高级工程科,1952年12月发文筹建、1953年正式成立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是山东省最早设立土木专业的学校。2004年5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因此,该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还是比较强的,建议选择。青岛农业大学(省重点)始于1951年创立的莱阳农业学校;1958年,莱阳农学院设立,开展本科教育;1963年,改为莱阳农业学校,开展中专教育;1976年,改为莱阳农业大学;1978年,恢复莱阳农学院和本科教育;2007年,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不用多说,农业是其特色!以上这5所山东省省属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排名情况等级B+:青岛科技大学(1):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级B:山东科技大学(4):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青岛科技大学(1):化学青岛理工大学(1):土木工程等级B-:山东科技大学(5):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青岛科技大学(1):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级C+:青岛科技大学(2):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青岛大学(9):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青岛理工大学(2):机械工程、建筑学等级C:山东科技大学(1):化学工程与技术青岛科技大学(2):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青岛大学(7):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护理学、工商管理青岛理工大学(1):环境科学与工程青岛农业大学(2):农业工程、兽医学等级C-:山东科技大学(3):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青岛大学(9):法学、政治学、数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音乐与舞蹈学青岛科技大学(2):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青岛理工大学(1):风景园林学青岛农业大学(5):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注: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采用按百分位进行分档的方式。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最后,特别时几所省属学校的校区较多,建议大家在报考时,详细阅读招生简章,也可以直接给学校招生办公室打电话咨询确认。

小雅

「牢记嘱托 走在前列 全面开创」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高质量发展

03:26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7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是否能过坎的关键。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举全省之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和技改力度,在稳增长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青岛的这家冷柜生产企业,一批出口法国的订单正在加紧生产。2020年,他们出口欧洲近4亿元,现在,市场进一步扩大,平均每天向海外发送冷柜2000多台。青岛营上电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鑫介绍说:“我们的订单已经排产到了七八月份,低温深冷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稳居前三名。”持续增加的出口量,是企业多年来专注产品研发的结果。以前,营上电器以普通家用冷柜为主,虽然市场不错,但利润空间较小。近年来,他们瞄向了基本处于空白的低温深冷领域,将市场拓展到了生物制品、电子器件、化工材料等多个应用行业,但是难度也很大。青岛营上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倬说:“一个是我们如何精准地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科研伙伴。另外一个是科研经费的投入与新产线的投资,单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企业的困扰很快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不仅帮营上联系了国内高校和行业专家,还梳理了山东省支持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青岛市即墨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韩璐说:“帮助企业联系了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和江南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再一个就是帮助企业申请了2000万元的技改扶持资金。”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创新的劲头更足了。他们一口气投资2.3亿元改造升级了3条生产线,建立了3个国际标准实验室,拿到100多个国际专利。青岛营上电器有限公司研发部副部长王玉停说:“四到五个小时可以达到零下86度,它广泛应用于科研、医疗和金枪鱼的速冻,还特别适合于疫苗的储存。”除了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山东也鼓励传统企业加快技改,重塑优势。在聊城高新区,山东鑫亚格林鲍尔燃油系统有限公司去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出口增幅仍然超过30%。山东鑫亚格林鲍尔燃油系统有限公司综合办主任严树秀说:“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先进生产工艺的装备配置,我们投入还是很舍得的。一次性投入3.5亿元,所有的设备都是目前国际上最前端的。”去年,当地政府还帮助他们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坚定了企业持续创新的步伐。聊城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部副部长邵雪红说:“一个是税收减免政策,企业所得税从25%降到15%,企业的土地使用税减半。还有一些财政补助政策,省、市还有我们区里,每一级都给予财政补贴。”2020年,山东出口同比增长17.3%,其中机电产品同比增长19.2%,贡献最大,占全部出口比重超过了四成,新旧动能转换对贸易结构的改善已初见成效。现在,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已经突破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4.5%。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动能转换协调处副处长王波说:“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咱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也好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的质量和成色充分彰显了出来。”闪电新闻记者 于凡 张铭伟 张安明 报道

第三部

“花乡药谷杯”乡村振兴创业大赛复赛帷幕,农湾科技赋能与助力!

近日,即墨区“花乡药谷杯”乡村振兴创业大赛复赛在即墨区灵山街道花乡药谷双创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大赛以“汇聚乡创力量,筑梦诗和远方”为主题,旨在通过挖掘创新创业项目为即墨区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增添动力,搭建农业与资本的桥梁,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即墨区乡村产业、人才和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振兴。本次创业大赛由即墨区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办事处、青岛市即墨区农业农村局、青岛市即墨区财政局、青岛市即墨区总工会、共青团青岛市即墨区委联合承办,青岛鑫诚恒业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农业大学、 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大力支持。本次赛事由青岛花乡药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全程组织实施,该公司是农湾农业科技发展(山东)有限公司(文中简称“农湾科技”)旗下企业,作为拥有多年创新孵化平台运营经验的服务平台,农湾科技深耕县域,通过输出有价值的孵化和服务,赋能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三农产业融合发展,为形成新型的县域经济产业生态提供助力。本次大赛赛道分为创富组、创业组及创客组,共报名160余家项目,邀请专业创投专家组成评审团,经过评审团前期审查、大赛初赛激烈角逐,最终有30个项目脱颖而出,据了解,这些参赛项目来自全国各地,聚焦“三农”领域,涉及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现代种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品牌文创等多个板块。在大赛中,由7位来自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导师、投融资专家等面对面进行指导、交流,为创业者提出中肯意见,给创业团队带来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大赛吸引众多优质项目参与比赛,其中比较有看点的项目有茶叶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项目、金抖云农产品直播电商项目、生鲜短链赋能县域万千小店项目等,其中数字农业也是农湾科技的重点板块,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帮助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出战略性调整,此外,农湾科技还致力于整合数字农业基础建设,打造5G+XR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及农湾云APP,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农企健康发展需求,将创新孵化模式线上化,搭建“互联网+农业”的全新模式,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农业场景,实现信息实时交互以及农业信息获取的标准化与准确化,其科技创新应用极具前瞻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便捷、一体化服务,有效加快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作为本次创业大赛的组织单位,农湾科技多年来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属地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运营模式,联合当地政府,以乡村资源和乡村产业为基础和资源点,通过三农服务打造产业集聚区;以文创项目为配套和吸引点,结合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产品、生态环境等文化优势,分期、分步、合理的建设开发文创项目,塑造区域文化特有印象,以文创吸引活力,产生价值观的聚合效应;在产业和文创工作为区域发展带来人气后,将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乡村新型社区建设、乡村民宿、康养项目建设等。这种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有效驱动了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本次创业大赛复赛圆满结束,共评出24个优质项目参与决赛环节,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火花,开拓创新思维,提升了即墨区创新创业思想与能力。近年来,农湾科技紧密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积极服务县域三农,解决三农问题,通过联合举办即墨区“花乡药谷杯”乡村振兴创业大赛,进一步为即墨区营造支持创新、服务创业的良好环境,在农业领域聚集更多创新资源,带动产融结合,为当地县域引才、育才、留才,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