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做好“产品调研报告”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你分析竞品、研究竞品,避免踩雷,也能让你更好的分析行业和市场的现状;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高效的做好“产品调研报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产品调研,对于每个做了几年的产品人来说是是再熟悉不过了,相反对于产品新人来说就有点懵逼。其实只要你掌握了对应的方法,就会发现并没有那么的难。产品调研,也叫竞品分析,它能够帮你快速熟悉自己产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和对手产品的差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呢?你是否希望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你的同类产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踩过哪些坑?要深入研究同类产品,方便自己,你的同事甚至你的老板了解。所以写好一份产品调研报告,是每个产品经理都必要的技能之一。一、产品调研报告分类做产品调研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常见的调研报告的分类,这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不同目的展开进行的。第一种是市场调研报告,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行业和市场规模而进行调研的报告。爹二种是产品体验报告,为了帮助我们对比分析竞品的使用体验而进行调研的报告。第三种是竞品分析报告,为了帮助我们了解竞品的规模、特色、布局、营收、产品定位、发展趋势而进行调研的报告。二、To B和To C调研的区别首先最大的区别就是调研的目标不同。B端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用户,主要是为了更好支撑企业业务运转,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调研目标主要是分析业务现状和梳理业务问题、为给出有效的设计方案提供支撑,最终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相反C端产品是面向与终端用户,所以一般调研目标是获取真实有效的用户需求、应用场景、用户体验感;以便后面结合用户需求、痛点设计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商业需求。其次是调研的对象不同。B端产品的目标用户为某一特定组织或机构,我们的调研对象需要包含组织中的不同人员,从高层管理人员再到一线运维人员,业务涉及到人员都要全部覆盖。所以很多时候,B端的调研是最耗费时间和经历的。相反C端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调研对象一般都是个人,主要是基于产品定位、细分领域所具代表性用户。最后是调研的方法不同。C端产品做竞品分析是必须的一步、需要从那些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同类型产品或将来存在竞争的产品中,争夺用户。所以C端产品做竞品分析是其必须要做的,能够清晰了解到竞品的核心业务、优缺点、自己又该从哪个角度去切入。相反B端产品的竞品分析确说选做的。不同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都是不一样的,需要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B端产品需求根据业务具体业务流程去进行分析的。B端产品的调研方法;深度访谈、轮岗实习、调卷调查、数据分析、行业研究等。三、如何做好产品调研如果调研之前没有问题,没有目标,那么花费时间调研完全属于浪费时间;调研之前必须先明确目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采取合理的调研方法,得出有用的结论。《用户体验要素》中将产品的用户体验分为五层,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其中最底层也最基本的即战略层,战略层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这是一个产品存在的最终极意义。1. 要明确你的调研目的和产品目标是什么?调研目的,我以滴滴打车为例:做项目之前,你的领导想了解出租车行业市场规模有多大?普通用户对共享打车的需求有多大?普通市民的汽车保有量处于什么量级?基于这些问题,完全有必要做一次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产品目标通常很明显,说白了就是要么给企业赚钱,要么给企业省钱,用户需求却通常是非常复杂也非常值得分析讨论的话题。更具体一点,在调研报告中如何将用户需求阐述清楚呢?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就得到以下的场景: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产生的什么样的需求。当然,To B类产品有不同于To C产品之处,相比之下,他们可能更需要了解竞品的售价如何?竞品的销售流程是怎样的?竞品的推广销售团队规模有多大?竞品怎么打广告、怎么推广产品、怎么扩大影响力的?竞品对于售后是怎么做的?等等,一系列对于To B类产品业务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都需要通过调研来解答。2. 要知道,我们调研什么?你将要负责的产品逻辑是什么?有了对应的分析以后,已经明确了调研目的;根据调研目的,可以详细筹划细分,明确具体的调研项。这里以企业微信为例,假设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竞品的销售方面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进行拆分,从以下角度入手:产品定价是什么?产品的付费方式是什么?产品有没有优惠,策略怎样?产品销售团队规模多大?产品对应的流程怎么样?我们的产品涉及到哪些角色?当然以上仅仅是从销售这一块出发,就可以细分出上面的许多问题;如果从宣传推广角度,也可以整理出很多明确的问题。相反从产品的视角,对于用户,我们需要去搞清楚用户的流向,都有哪些用户?他们互相之间是怎么联系的?例如:新浪微博中的大V(核心用户)是怎么吸引跟普通用户来关注、互动的,不怎么发微博的用户是怎么被微博热点吸引上来并且偶尔评论的,也就是他们是怎么联系的。对于数据,即数据的流向,产生的数据流是如何运转的?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他们会产生汇合点,那我们也要去分析用户、数据在哪个关键页面汇合。例如:饿了么,它里面的红包、积分等与钱有关的是怎么得到,怎么运作的;它里面的用户点评数、评分,又是怎么运转的;红包与评分之间是怎么支撑起产品的整个生态链的。至于汇合点,就是上面所说的用户和数据是在哪些页面,通过什么操作来进行汇合的。例如:当用户取消订单之后,在取消订单页面是需要商家同意的,在取消订单页之前用户是怎么操作的,之后商家是怎么操作的。最后一点是关键路径——找到不同类型用户必须要经过的,不可去掉的路径,分析这个路径是否有优化的可能性和必要。3.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调研呢?明确了上面的两点,接下来就是根据要调研的内容,思考调研方法了。调研方法有太多,可以发问卷、可以做访谈、可以上网查数据、可以访问竞品网站、可以体验竞品产品……。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目标的方法,然后执行。针对To B类的产品,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作为客户去和竞品的客服人员、销售人员、甚至技术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聊天;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小到产品定价,大到产品方案介绍。当然,对于竞品方案的琢磨分析,还是需要产品经理下一番苦功夫,真正用心体验竞品的产品。明确了上面的三点,我们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去执行了。四、如何写产品调研报告调研结束,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接下来就该思考怎样写调研报告。第一点,我们写的内容务必有用。和做调研的目的一样,写调研报告时候也要时刻谨记写的内容一定要有用,和调研目的相对应;如果写的内容只是单纯的拼凑罗列内容或者秀PPT美观性,那实际的意义并没有多少。第二点,调研的要有明确的一些结论。越是重要的调研报告,越会得到领导的重视,领导看到一份调研报告,最想看到的必然是调研结论;所以,一份调研报告,结论非常重要的;而且,建议最好把调研结论放到最前面。第三点,调研要给出可行的建议。调研除了总是往往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结论,与自己的产品业务相结合,梳理出可执行的建设性的建议。如果重要的方向性的问题或者涉及到一块业务做和不做的问题,就更有必要把调研结论和建议呈现给领导,让领导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定夺。第四点,调研的报告要有逻辑性,避免简单的罗列。我们写调研报告不仅是简单的罗列材料,而是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将材料进行梳理整合,进行逻辑条理、重点突出的呈现。第五点,要学会突出重点。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都要用大号文字、特殊颜色、加粗等方式进行标注;重要的内容包括:标题、结论、建议、重要的数字(比如:定价)等。最后一点虽然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的,关于报告的美观性。把美观性放在最后,并非不重要,二是前面的要求和这里的美观性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在To B产品团队,建议采用商业风格、整洁严谨的PPT模板。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不是只罗列事实,最好能达到的效果是:读者只看结论部分,就能了解你整份报告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成果。以上是对于产品调研报告的一些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本文由 @断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核心摘要:发展现状:全民阅读七入政府工作报告,数字阅读行业乘政策东风。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2020年预计突破200亿,彰显数字阅读平台具有较高的媒体价值。同时,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4亿,用户使用时长波动式增长,对平台粘性高。行为偏好:用户使用数字阅读平台的时间贯穿全天,67.5%的用户单次使用时长在30分钟以上。用户喜爱网络文学,悬疑推理与通俗历史题材最受欢迎。80%用户具有较稳定的付费倾向,偏好直接购买整本作品。营销价值:74%的用户对广告的出现表示接受,偏好不影响阅读体验的广告形式。广告加深数字阅读用户对品牌的直观印象。用户对数字阅读结合节日与热门影视IP展开的营销活动更偏好,节日营销用户占比36.5%,IP活动用户占比34.8%。营销解决方案:内部:多维利用产品内部资源,打造高契合、沉浸式的营销体验。外部:充分撬动产业外部资源,建立数字阅读营销生态。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发展现状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发展历程历经数字化改革,数字阅读行业拥抱智能化发展以文学小说内容呈现为代表的数字阅读行业在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由免费连载的模式发展至稳定的付费模式,内容题材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化,再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过程;同时,现实题材的作品也在不断增多。在技术对数字阅读平台的赋能下,平台发展更智能化,用户体验更便捷化,同时内容推荐更个性化,呈现出千人千面的阅读风格。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发展政策全民阅读七入政府工作报告,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数字阅读发展自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全民阅读连续7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阅读,对国家民族振兴、国民素质提高、文化强国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国家自上而下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体现出对国民阅读的重视,这为数字阅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与此同时,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中宣部等多部门在加强数字阅读建设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与要求,并举办了相关活动。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见》的提出,文化产业版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这一政策对数字阅读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也提供了源动力。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彰显数字阅读平台较高的媒体价值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到288.8亿元,其中大众阅读为275.3亿元,规模稳步增长,增速放缓。艾瑞分析认为,数字阅读的发展得益于优质文学IP激发用户的付费意愿,同时打击盗版等措施使得内容版权得到保护。此外,2018年后,优质内容又开始处于一个新的积累时期,为数字阅读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内容基础,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用户参与数字阅读。同时,数字阅读平台也展现出自身承载优质广告主的媒体价值,为商业化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用户规模4.7亿用户都在使用数字阅读产品,用户增速放缓2019年,数字阅读行业用户规模达到4.7亿,同比增长8.8%,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从增速来看,数字阅读产品用户规模增速在2015年出现回弹趋势,同时近两年增速放缓。这主要是因为2015年之后,优质IP的出现为数字阅读行业发展推波助力,带动用户增长,从整体增长率来看,人口和流量红利逐渐消退,数字阅读行业的获客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中国数字阅读产品使用时间有效使用时间波动式递增,假期增长速度快从用户在数字阅读产品的使用时间来看,近两年来,用户的总体有效使用时间呈现波动式增长,增长最为明显的主要是在1、2月和7、8月,这主要是因为该时间段集中为学生寒暑假期间,数字阅读产品的使用时间增长迅速。与此同时,在2020年Q1和Q2,受疫情的影响,用户居家时间变长也增加了使用数字阅读产品的时间。从使用天数来看,平台使用由6.6天增长至7.8天,呈现缓慢增长。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意味用户对数字阅读产品的粘性增加,产品的内容资源和服务被广大用户所认可。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偏好用户使用行为分析贯穿全天,碎片化特征显著,睡前与工间是最普遍使用场景用户善于利用各类碎片化时间使用数字阅读产品,其中睡前、工间/课间休息时或通勤途中均是均是用户整体普遍使用数字阅读产品的场景;从时段来看,早6:00-8:00, 午12:00-14:00, 晚18:00-24:00为用户使用高峰,与最通常的使用场景相对应。数字阅读产品用户活跃度高、粘性强60.6%数字阅读用户几乎每天都会使用产品浏览相关内容,使用频率低于每周三次的仅占14.4%;从时长来看,67.5%的用户单次使用时长在30分钟以上。用户内容偏好最喜爱网络文学,悬疑推理与通俗历史题材最受欢迎从品类来看,网络文学在数字阅读产品用户中受众最广,同时,对出版图书及影视原著感兴趣的用户比例也过半数;从题材来看,数字阅读产品用户的喜好多元化,未有单一题材契合超半数用户的兴趣,但前十名受欢迎题材的各自受众均在1/3以上,可见数字阅读用户涉猎广泛,内容偏好个性化。用户整体对内容衍生品兴趣浓厚,消费意愿强烈数字阅读产品用户对内容衍生品热情度高,对影视剧、主题快闪店/餐厅/便利店、衍生音乐与游戏感兴趣的用户均超过半数,对下表中列出的十种现存主流内容衍生品类别有较强消费意向的用户均达数字阅读用户整体的1/3以上,体现出数字阅读内容IP良好的衍生品开发潜力,促进产品多维变现。用户付费偏好原创网文网漫内容是拉动用户付费的最主要引擎数字阅读产品用户偏好付费的板块类别多样化,体现产品可开发的付费维度较为丰富,数字阅读与内容付费的适配性较强。具体来看,原创网文网漫类内容是支撑付费体系的主要动力与重要增长引擎。此外,有声书与出版内容亦具有较好的用户付费基础与付费增长势能。未来付费/续费方面,有付费/续费意愿的用户占数字阅读产品整体用户的89.2%,为付费模式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数字阅读平台决策因素用户数字阅读产品选择决策因素:内容>产品体验>规模用户选择数字阅读产品的决策因素主要集中在内容体验、产品体验及产品规模三个大类。整体来看,用户在选择数字阅读产品时对其中所提供的内容本身的体验最为看重,尤其是在内容的更新速度、内容的数量与质量方面,这为数字阅读产品作为内容平台应坚守内容本位的逻辑提供了有效支撑。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营销价值数字阅读用户对广告的态度与形式用户对广告的出现表示接受,偏好不影响阅读体验的广告形式调研数据显示,广告在数字阅读产品中的出现,74.3%的数字阅读用户表示可以接受,其中43%的用户认同广告的出现,且广告内容会影响购买决策。广告在数字阅读产品中的出现一方面给用户带来视觉冲击,在阅读之余进行短暂的放松休息,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加深用户对品牌的影响,影响用户购买决策。从用户偏好的广告形式来看,开屏广告的接受程度最高,用户占比37%,其次是信息流广告,用户占比31.6%。综合分析来看,数字阅读用户对不影响阅读体验的广告形式接受程度更高。数字阅读用户广告后行为表现广告加深数字阅读用户对品牌的直观印象调研数据显示,数字阅读产品用户看过广告后,55%的人会对品牌留下印象,同时,42.6%的用户会进一步搜索品牌和产品的信息。广告正在不断影响数字阅读用户的消费决策,在用户对品牌留下印象的基础上一步步刺激用户对广告产生点击与商品购买的行为,广告投放也愈发品效合一。数字阅读用户感兴趣的广告领域高单价低频产品广告更有兴趣点,效果品类广告刺激购买决策调研数据显示,数字阅读产品用户因广告产生兴趣的TOP10领域包括数码产品、家电产品、旅行旅游、汽车类产品等。这些领域的主要特征在于高单价、低消费频次,因此用户更容易关注这些领域的广告,如是否出现新品活动、优惠活动等。从易被广告影响决策的领域看,排名靠前的领域更适合以效果广告形式出现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数字阅读平台营销活动关注度用户对数字阅读结合节日与热门影视IP展开的营销活动更偏好根据调研显示,整体来看,用户对数字阅读平台开展的营销活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喜爱,其中结合节日活动、热门影视IP相关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会更受欢迎,选择节日营销的用户占比为36.5%,IP相关活动用户占34.8%。艾瑞分析认为,数字阅读平台利用平台内容资源举办相关营销活动有效激发用户参与度,增加用户平台使用粘性,提升平台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印象。中国数字阅读平台营销解决方案数字阅读产品营销解决方案多维利用产品内部资源,打造高契合、沉浸式的营销体验营销活动的关键是在对的场景下,对接对的用户与对的广告主,并在用户对广告及营销活动保持较高接受度的前提下,建立连接二者的纽带,拉近广告主与用户的距离,提升用户对品牌及产品的认知度与转化率。高融入感、沉浸式的营销体验,需要依托对产品中跨模块的全方位、积木式调动,数字阅读产品应多维利用自身产品内部资源,合力打造良好营销体验。充分撬动产业外部资源,建立数字阅读营销生态数字阅读产品应积极利用我国当前互联网社交平台如火如荼之态势,充分撬动产业外部资源,与广告主联合进行基于第三方平台的“走出去”互动联合,为数字阅读产品营销活动共同造势,放大营销活动影响力。操作层面上,数字阅读产品应灵活利用当下各主流社交平台核心玩法,如短视频、意见领袖模式等,扩充广告主曝光方式,深度传递品牌价值。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施露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数据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根据国家网信办2018年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作用日益显现,数据资源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9月20日,《哈佛商业评论》联合华夏邓白氏发布《2019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数据应用调研报告》(下称“报告”),展示了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数据应用的现状及分析。报告称,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比重增高,但与理想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报告显示,目前有不少国内企业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性工作。相当一部分已经捷足先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另有超过2成的企业已着手规划相关工作。总体而言,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参与度普遍较高,可预见的进展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受调查企业中,存在转型意识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在已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也普遍面临系统化建设滞后、数据管理水平及数据质量不高的困境。有超过80%的企业其数据以非结构化为主,超过90%的企业内部存在数据孤岛,约80%的企业不认可自身数据挖掘能力,同时仅有不到40%的企业采购第三方数据,多数企业没有对外寻求优质、合规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的意识。在对数字化转型表现出色的企业做深入分析后,报告进一步显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表现优异的受调研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战略上更为重视,资金投入也更大(是一般企业的两倍),从而使得它们在建立数字标准化、使用第三方数据、消除数据孤岛、对自身数据挖掘能力的评价,以及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数据挖掘等方面,均明显好于总体企业平均水平。数据应用领先企业在数据方面的良好表现,强化、带动了数字化转型,同时帮助更好落地实现。(编辑孙倩)
近日,第五届智慧商业数字化运营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主办方 —— 中国电子商会信息化专委会、中国零售CIO俱乐部、智慧零售与餐饮媒体联合发布《2019智慧商业数字化运营调研报告》。《报告》旨在推动我国零售与餐饮数字化体系和架构建设,立足数字化和运营深度融合,以降本增效和提升效益为目标,挖掘和构建转型成功的要素整合,剖析数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执行方案,从而共享红利、与时俱进、长远发展。零售业数字化转型虽是必然趋势,最终能给零售企业带来新的活力,重现昔日竞争力。但数字化转型也绝非易事。《报告》针对包含大品牌零售商、中小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认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突出矛盾以及需求现状,根据问卷结果作出报告。本次调研共收集200份反馈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中型零售企业数字化新零售负责人、CIO、运营总监、营销总监等零售高管。以下为报告正文目录01)数字化的核心优势02)数字化的热点聚焦03)阻碍数字化进程的因素04)零售高管观念的变化05)数字化进程的决定因素06)数字化的难点问题分析07)数字化零售的未来展望08)结束语01)数字化的核心优势02)数字化的热点聚焦03)阻碍数字化进程的因素04)零售高管观念的变化05)数字化进程的决定因素6)数字化难点问题分析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综合要素的整体转变(比如人才、资金投入、组织架构),若脱离整体要素环节的转变,数字化转型大概率会失败。这也是为何新兴企业能快速建立数字化运营体系,而传统企业停滞不前的原因。它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主要大点(大要素总结)。07)数字化零售的未来展望8)结束语为推动中国零售与餐饮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快速、高质量发展,谨以此报告为新阶段零售与餐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参考、研究。深化分析数字化转型经验、难题以及进一步趋势。通过多种方式,深耕零售与餐饮数字化,赋能零售与餐饮运营效益,推动零售与餐饮业整体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促进整体零售与餐饮企业收获新科技与文化融合下的“蓝海市场”。
乐高集团最新发布了一项关于家庭玩乐的全球调研,就家庭玩乐的益处、儿童玩乐的喜好、面向未来的技能、数字儿童安全,以及寓教于乐几方面对家长与儿童进行访问。这项研究采访了全球12,000多名家长和孩子,其中包括1,440名中国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在研究中乐高集团发现,中国家庭相信玩乐的力量,重视高质量的家庭玩乐。93%的中国家长们认为,玩乐能够让儿童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中国家长们十分认同玩乐是培养孩子技能的重要途径。78%的中国家长认为孩子们可以在玩乐中学到技能,有52%的中国家长认为孩子们能够在阅读中习得技能,与此同时,分别有49%和28%的家长认为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中和上网过程中学习。此外,中国家长们认为玩具在创造高质量的玩乐时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97%的父母表示,他们倾向于购买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的玩具。这个结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6%。调研还发现,中国家长们认为玩乐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益,对自己的快乐和整个家庭都很重要。97%的中国父母们表示,玩乐能够带给自己和孩子同样的乐趣。和孩子们一起玩,能够让他们释放童心(80%),缓解压力(90%)。根据《乐高集团玩乐研究》的调查结果,传统与数字玩乐相融合的方式正逐渐成为中国儿童们最喜欢的玩乐方式。77%的中国儿童表示,数字玩乐是自己最喜欢的玩乐方式。不过,中国家长认为数字化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利有弊。68%的中国家长表示,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建立更亲密的家庭关系,而70%的家长则认为,社交媒体和软件阻碍了他们与孩子的玩乐和交流。全世界的家长普遍对数字安全心存担忧。88%的家长表示儿童数字安全对儿童网民非常重要。为此,乐高视频专区于今年五月登陆腾讯视频,这也是乐高集团于腾讯自今年1月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双方合作推出的首个旨在为中国儿童提供健康,有趣和富有创意的数字化产品。乐高集团中国区总经理Jacob kragh先生表示,“乐高集团一直倾听且重视孩子们都声音和意见,通过此次《乐高集团玩乐研究》,我们对中国家庭在玩乐方面的现状和需求有了更丰富的了解,这将指引我们为中国儿童和家庭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品牌体验。”事实上,乐高最新发布的2018年下半年乐高得宝系列、乐高城市组、乐高好朋友系列、乐高幻影忍者系列,以及乐高机械组、乐高创意百变高手系列和乐高建筑系列等新品,就体现了探索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趋势。比如城市组的推出的两款火车,除了可以使用遥控器遥控,还可以通过Powered UP应用程序软件操控火车开动,加速,停止,后退,鸣笛等;建筑系列还增加了以中国长城为原型的模型。乐高BOOST 5合1智能机器人则是乐高集团第一款专为7-12岁的较低龄孩子设计的机器人编程产品,可以拼搭出成5种不同的编程模式:机器人、小猫咪、超级吉他、智能车和积木拼装机,并通过免费的应用程序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进行编程和遥控。此外,Boost智能机器人升级了编程软件,实现与城市组和幻影忍者系列的新品拼搭合体,通过应用程序软件操控,可使雷电暴风神龙或极地侦察车“动”起来。
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数字化转型纳入战略重点,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带给客户更便捷的服务、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体验,也促使银行向开放银行演进,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种场景,更多无感金融服务随之而来。银行数字化转型也逐渐从互联网金融业务、电子渠道等简单层面逐步拓展到包括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渠道、营销、风险以及IT等各领域的系统化工作。在业务领域,从零售业务到公司业务再到与智慧城市关联,构建与C端、B端、G端连接的数字化银行生态体系。数字银行服务的渐次推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公司业务与产业互联网连接,将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资金运行效率,最终实现“看得见的美好生活,看不见的金融力量”。《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调研了包括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省联社等各类银行机构,尝试总结分析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共性、难点及解决之道,供大家参考,以期共同发展。调研发现,实践中各行依托自身固有优势,或单点突破以点带面发展,或整体推动各业务条线齐头并进,涌现出各类典型案例。本次报告将重点聚焦银行数字化营销、数据安全与风险领域,其他领域内容也将陆续推出。数字化营销的核心能力银行业是数字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之一,但数字化营销水平相比零售和互联网等其他行业还有一些差距,数字化营销对多数银行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逐步提高营销资源在互联网、新媒体等数字化渠道配置的比例,更核心的是用基于数据智能和自动化的精准营销模式替代传统粗放的营销模式。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包含两个层面的基础能力构建,一是通过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实现更深刻的客户洞察、更精准的客户定位和更有效营销方案设计;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营销规划、营销活动设计和执行、营销结果分析的全流程的平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近几年数字化营销发展非常迅速,统计数据表明,到2019年,营销预算投入到数字化技术的比重已经超过30%,超过了支付给广告代理商和直接付费广告的比例,同时过去8年数字化营销领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增加了46倍。开展数字营销转型,银行良好的IT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天然具备数字化形态特征的产品、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高服务频次和较长的客户生命周期)、自身渠道健全等都是天然的优势,但是银行现有粗放的以直接销售费用驱动的营销模式以及相对“封闭”的营销生态限制了数字化营销的发展。那么银行该如何开展数字化营销转型呢?顶层设计方面需要在战略和资源上做好准备是前提条件。在具体执行层面,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有两个抓手:数字化工具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营销人才团队建设。在转型初期,工具是主要短板,CDP(客户数据平台)和CMS(数字化营销平台)的建设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资源,其中现有系统的整合、数据的“质”(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和“量”(数据的多样性,例如完善客户标签体系、补充客户行为等非交易数据和外部数据等)的持续优化提升。数字化营销人才方面,营销数据分析师和营销策划师都是银行迫切需要的关键人才,基础的数字营销运营人才也存在很大的缺口。银行自有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从互联网行业或专业营销公司引进是可以考虑的一条捷径。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银行都认识到了数字化营销的重要性,都将数字化营销转型列为未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核心,且多数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大中型银行起步较早,在过去ACRM的基础上,基本具备了部分CDP(客户数据平台)平台的能力,但是在数据层面、在营销应用层面的灵活性不够,同时有接近一半的银行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专业的CMS(数字化营销平台)。区域性银行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多数在平台工具建设方面刚刚起步,但是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银行都采取以线带面(例如从信用卡等业务线或特殊客群先做起来)、以用带练(采取规划、设计试点实施的实效项目突破模式)等形式行动起来。最后,我们还需要将视角从具体的系统或活动方面抽离出来,从全行视角、从数字化营销整体架构层面理解未来转型的部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噎废食,在转型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例如渠道自动化替代人工,的确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但是会不会影响客户体验?一线网点和客户经理过去一直是银行经验最丰富的零售客户服务专家和产品销售专家,银行应该如何去平衡和协调数字化营销的集中化智能化优势和前台人员的经验?这些都是数字化带来的一些常见的问题,银行需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提到数字化营销转型就是全面的用系统流程替代人工活动,用数据智能替代人工决策。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在顶层设计时就考虑好如何平衡好集中和分散、自动化和人工决策的关系。例如,在构建更精准的客户洞察之后,可以识别某些MOT(关键客户时刻,moment of truth),通过及时的人工参与来达成销售和提升客户体验。又如,在全营销流程自动化的情况下,还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分支行、各个业务子单元的客户分析洞察和营销活动管理执行灵活性,能够将数字化营销平台的能力延伸到第一线。(执笔人:支宝才 王炜)数据安全的风险与应对近年来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与此同时,业务模式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行业带来了诸多风险。银行数据化转型实践主要体现四个特点:开放化,主要体现在业务融合化、中台接口化、服务多元化;平台化,面向服务的IT架构更加开放,中台核心再造,后台大数据驱动创新;场景化,以用户为中心,客户体验至上,服务更加个性化、渠道碎片化、多样化;智能化,前中后台的快速重构、流程自动化以及AI技术的普遍应用。上述特点的背后,均是以数据为核心驱动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数据价值不可避免的越来越高,据统计,数据在黑市上倒卖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毒品。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开放化、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的特点,使得数据使用边界不清晰,数据安全责任难以认定,进一步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同时,监管趋势愈加严格。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球已有107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数据安全或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欧盟GDPR为代表,立法约束更加苛刻,执法力度更加严格,处罚力度空前加大。未来数据安全将不可避免的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合规红线,亟需业内的高度重视。课题组通过调研,从业务场景出发,梳理和分析业务、系统的相关风险,主要识别对公业务、个人业务、渠道和数据中台等四类风险场景。第一,个人业务数据安全风险,主要是复杂环境下的隐私保护风险,个人业务涉及前、中、后台,大量业务场景和相关支撑系统参与其中。开户、汇款、信贷、投资、保险等业务都是隐私保护的高风险场景,需要体系化考虑用户数据合理最小化收集、用户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数据在各业务间交互的合理性等数据安全风险;第二是对公业务,主要是重要数据第三方共享风险。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例,大量数据打包后通过银行传输到第三方,什么数据能传、什么数据不能传,数据怎么传,都需要考虑其中的风险;第三是渠道业务风险,银行业务渠道众多,包括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需要重点考虑多渠道多场景下的用户权力保障风险,如最小化收集数据,获得用户充分授权,及时用户告知等;第四,是业务中台的开放平台和碎片化场景下的数据应用风险。业务大中台的模式下,大量数据通过中台做内外部的交互,需要考虑最小化传输、审批流程是否严谨、是否传输不必要信息、是否存在数据泄漏等风险。除了上述的四大数据安全风险场景,在金融市场、同业业务等其他业务场景下,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风险。应对以上风险,建议体系化的建立数据安全闭环管理,构建四个纵深一个闭环数据安全保护体系,通过贯穿各业务场景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识别—分级—保护”流程,实现对个人隐私和重要数据的有效保护。其中,四个纵深包括:第一,治理架构纵深,以数据安全合规为顶层输入,以技术体系为支撑,形成管理、运营、技术的数据安全管理框架,分层建设,分级防护。第二,业务流程纵深,以业务流程中的数据风险管控为核心,从数据在前、中、后台系统中的纵深路径分析风险点,统一归集各类系统产出的海量数据,并通过风险分析、关联分析等技术进行统一处理、监控和预警。第三,安全防御纵深,按照网络安全威胁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并在域中和边界部署防护手段。新的安全边界已经不是在内外网边界部署防线阻止攻击,而是以业务场景为基础,在数据生命周期各个方面构建多层数据防护,并通过事件分析进行及时的阻断或主动防护。第四,数据生命周期纵深,以数据分类分级为核心,从数据产生、数据传输、数据使用、数据存储和数据销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纵向贯穿整个框架。在四个纵深的基础上,完善监督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从框架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管理闭环。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从银行管理层统筹考量,下决心、花力气、抓重点、树典型,在积极应对数据安全风险同时,将风险化为机遇,将数据安全转化为银行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机会,赢得用户信任。(执笔人:李睿 王炜)银行移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在更高效地获客、活客、留客的同时,给客户带来更便捷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友好的体验。《数字化转型观察》栏目,分享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分析衡量转型效果、探讨数字银行发展等。敬请分享精彩案例与观点。——《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
面对“互联网+”及“智能制造”国家战略,除了互联网企业外,传统企业也在拥抱数字经济,进行转型。而2020年新冠疫情也如同“催化剂”一般,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并且伴随着以“ABC”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科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在多方面对 已有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冲击,也驱动设计转型发展。招聘数据及从业者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新兴设计成主流,体现出用户体验行业紧跟国家战略、拥抱数字经济趋势。户体验业整体趋势岗位构成: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互联发展,疫情加速数字化,从设计岗位招聘数据及户体验业从业者调查发现,互联新兴设计成主流。就业意向:疫情使得全球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且跳槽带来的薪资涨幅逐渐放缓,户体验业从业者更加追求稳定,不打算换作的占居近六年最,型科技公司如腾讯、阿、华为、苹果、字节跳动等最受从业者睐。招聘需求:疫情加速企业分化,中型企业招聘需求变少,企业则在增加,并且招聘例上互联、数字娱等领域招聘需求占增加,互联新兴设计才的就业优势凸显,但企业招更为谨慎,尤其是500强企业。能要求:设计职能延伸,从单纯的产品研发环节到全链路发挥设计的作,对才的要求更为综合化、多元化,体现在从业者专业背景趋于多元化,且企业管理者在招聘时要求更为综合,不于设计能,更看重软技能(如团队合作、沟通)及跨界能。才培养:以“ABC”为代表的数据经济新科技驱动设计专业跨界,设计学科从单纯的艺术设计到跨学科交叉发展,校才培养呈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设计学科的应属性需要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引领校教学培养学将“知识和经验”融合,在实战中延展学习能,以更好适应市场对才的要求。1.0 从业者画像互联新兴设计类岗位成主流,总体从业者学历较,专业背景趋于多元化,逐渐向新线、三线城市扩展。1.1 互联新兴设计成户体验业岗位主要构成通过分析招聘数据发现,当前招聘的设计相关岗位中,互联新兴设计成主流,招聘量占约七成。通过问卷调查户体验业从业者,部分为从事互联新兴设计,具体岗位如“视觉设计”(38.0%)、“交互设计”(31.9%)、“品牌设计”(24.7%)、“产品” (21.0%)、“户研究”(20.8%)等。1.3 总体从业者性别例较均衡,视觉、研、交互性较多本次参与调查的从业者,性别例较为均衡,性略(出3.8%)。与总体相,视觉、研、交互的性占较;开发、游戏设计、项管理的男性占较。1.3 从业者平均年龄28.3岁,管理岗年纪最户体验业从业者平均年龄约为28.3岁,且超过半集中在25-30岁。项管理类岗位年龄最,品牌设计、视觉设计及交互设计年龄最。1.4 总体学历较,尤其是研户体验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较,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1.0%。户研究类岗位学历最,硕及以上学历占31.9%,显著于其他岗位。品牌设计类专例最。1.5 以设计/艺术专业背景为主,但各岗位有所差异从业者专业背景主要为“设计/艺术类”(48.7%)、“计算机/软件程/物联类”(12.3%)。专业背景呈多元化趋势设计/艺术类细分专业分布较为多样1.6 平均从业年限3.5年,品牌设计类从业时间最短户体验业从业者平均从业年限约3.5年,且主要集中于1-5年。项管理类岗位从业时最,5年及以上占32.6%,显著于其他岗位;品牌设计类从业时最短,2年以下占36.9%。1.7 游戏设计类均时最,加班最为严重从业者均作时集中在8~10时(占67.9%)。游戏设计类作时最,10时及以上占31.6%,显著于其他岗位;其次为户研究类岗位1.8 各岗位所在领域标签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产品类岗位主要集中在互联(不含数字娱乐)领域公司。品牌设计类较多在告创意、电商务等领域公司;户研究则相对较多在咨询服务、融领域;技术开发类岗位除了互联公司外,相对较多在数字经济新产业领域,如智能、电商务、物联等1.9 线城市为主,但逐渐向新线、三线城市扩展超过半从业者分布在四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州,合计占56.7%;其次为杭州。从业者作地点分布在“其他”城市的占提升,逐渐扩展到新线、三线城市,如郑州、宁波、莆等。经济发展程度及岗位机会多的城市更能吸引才。2.0 企业分布疫情催化产业数字经济,户体验业企业分布稳定以互联企业为主,且在数字活及数据经济新科技领域有增趋势。疫情催在线娱及消费等需求,新零售、交通出、医疗健康、融、互联、数字娱乐从业者996加班加点助户体验提升。2.1 从业者主要分布在企/私企从业者主要在企/私企作,占达到74.1%。2.2 中企业岗位分布有所不同,交互、研多分布在企业交互设计、户研究在企业中的占较;品牌设计则较多分布在企业。2.3 仍以互联领域为主,告创意、活服务、数字经济新科技领域有增趋势从业者作企业所在领域主要为互联,占38.3%,较2019年(41.5%)下降3.2%。 与2019年相,2020年在告创意、活服务及数字经济新科技领域(物联、智能)等领域上占略有增。与总体相,企业为互联、智能硬件、融、交通出、新能源汽领域的例更;中型企业较多物联、媒体资讯、空间建筑/房地产、信息安全等领域;型企业较多告创意、咨询服务、教育领域2.4 企业规模越,加班越多户体验业从业者均作时集中在8-10时。企业规模越,时越,型企业加班例最。且与2019年相,型企业加班更多,作10时以上的例增加了4.5%3.0 薪资分布近年来业薪资持续增,但增速有所放缓。受疫情冲击影响,告创意公司从业者薪资不升反降。伴随着996现象,融、交通出领域薪资最具有竞争。3.1 薪酬群占仍有增户体验业从业者收主要分布在5~20万(73.8%)。总体来看,近年薪资收仍然处于增状态,年薪15万及以上群占较2019年增了11.3%。3.2 薪资涨幅有所放缓总体来看,五成多的从业者最近年薪资有所增,但薪资涨幅有所放缓,涨幅≥10%的例为近六年最低。此外,四成从业者最近年薪资没有变化,4.3%从业者薪资为负增。薪涨幅、低薪低涨幅:从业者收差距逐渐拉,年薪50万以上群薪资涨幅≥10%的例为45.7%,显著于年薪50万以下的群3.3 薪资低与多个因素相关,如管理岗薪资最从业者薪资平主要与岗位类别、从业年限、企业规模、企业所属领域、学历、作地点相关。项管理类薪资相对其他岗位较,其次为户研究、交互设计;品牌设计类岗位薪酬相对最低。薪资随从业年限增增,从业12年后年薪可达50万,但也较多步于20万企业规模越,薪资越融领域从业者薪资待遇最学历越,薪资及涨幅越线城市薪资最,且除北京外,线及新线城市薪酬均有上涨趋势4.0 满意度与业信业满意度及信均有提升,尤其是游戏设计、技术开发类岗位,或与数字娱乐等经济加速发展有关。伴随着设计重要性的提升,户体验设计驱动商业创新、实现业务价值放,各领域从业者对“户体验设计资源”需求强烈。4.1 满意度和业信指数均有提升,或与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有关满意度和业信指数均有提升。总体满意度达到70.7,为近六年最;业信指数为78.7,回升到2018年的平。薪资越,从业者满意度越各岗位满意度及信指数:游戏设计类的满意度及信指数最,其次是技术开发类。视觉设计类的满意度及信指数均较低。4.2 作持不及职业发展受限是从业者当前最痛点从业者当前作痛点主要体现在 作持 及 职业发展两,如“缺乏户体验设计资源”、“培训/学习计划少”、“晋升慢”。各领域从业者在“缺乏户体验设计资源”上痛点较为致,多为TOP1痛点作痛点与从业年限相关随着从业年限增,越来越多从业者遇到“作和活难以平衡”的情况。5.0 户体验团队分布及变化户体验业以互联新兴设计为主,且传统产业益互联化,疫情加速产业数字化,户体验团队规模仍在持续增。5.1 户体验团队分布型企业从业者主要在独的户体验部作(62.9%),型公司从业者则较多没有户体验部/团队。5.2 户体验团队规模独户体验设计部的团队规模主要在10~99(57.4%),100以上规模占24.5%。独部但有专的户体验团队,其团队规模主要在49以下(77.8%)。团队规模增例有所回升,超过半团队规模在增。5.3 户体验团队岗位分布独的户体验部中主要岗位包括:视觉设计(58.3%)、交互设计(53.1%)、户研究(44.6%)、品牌设计(41.9%)等。独部但有专的户体验团队中的岗位构成以视觉、交互、研、品牌设计为主,但占均较独部低。6.0 企业常KPI指标设计中重要性提升,企业对户体验相关指标也越来越看重,“户态度数据”及“体验设计质量”在KPI指标中的权重呈上升趋势。并且,企业对户体验资源的投也在加。6.1 “户态度数据”及“体验设计质量”在KPI指标中的权重呈上升趋势对于企业内的重点产品,常的KPI有“户态度数据”(55.4%)、“产品为数据”(48.4%)、“体验设计质量”(41.0%)。“户态度数据”及“体验设计质量”在企业重点产品的KPI指标中的权重逐渐上升,2020年“体验设计质量”超“产品财务数据”。当KPI与户体验指标冲突时,产品决策以户体验优先型企业更看重“产品为数据”,中型则以“户体验“优先6.2 户体验资源投情况七成多的企业有投户体验资源,其中投普及度较的主要有“数据分析平台”、“设计专家/顾问”、“专业培训”。型企业对户体验资源的投最(81.3%),具备较为完善的户体验流程,在各类资源上的投均较;尤其是“设计专家/顾问”、“专业培训”、“专项经费”上远于中型企业。7.0 跳槽为及原因“薪资福利”仍然为跳槽的主要原因,但跳槽带来的薪资涨幅逐渐放缓。企业对阶设计才的需求,也体现在从业5~8年者跳槽薪资涨幅最。7.1 各岗位跳槽为(最近年)最近年,七成从业者没有过跳槽。各岗位来看,“户研究类”跳槽占最低,相对较为稳定;“技术开发类”、“游戏设计类”跳槽占最。跳槽为和从业年限、薪资相关:从业2-3年的从业者跳槽例最,作10年以上的从业者最为稳定,跳槽例最低。薪资不到5万/年的从业者跳槽例最,50万/年薪资的从业者则最为稳定。7.2 薪酬及职业发展是导致跳槽的重要原因从业者表示最近次跳槽的主要原因为薪酬及职业发展,具体为“薪酬福利待遇差”(26.4%)、“没有职业发展空间” (21.3%) 、“缺乏优秀或有经验的上级指导” (21.1%)。7.3 跳槽收获最明显体现在薪酬福利增跳槽后最的收获是“薪酬福利增”(26.1%),其次为“作内容更有价值” (18.3%)、“有更的职业发展空间” (18.1%).7.4 跳槽带来的薪资涨幅逐渐放缓近年来跳槽带来的薪资涨幅逐渐放缓,涨幅≥20%的例由2015年65.2%下降2020年的33.4%。2020年从业者跳槽薪资涨幅主要在20%以内,负增占为11.0%。各岗位跳槽薪资涨幅有所差异,研类涨幅最从业5~8年跳槽薪资涨幅最8.0 未来作意向疫情使得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2020年从业者更加追求稳定,不打算换作的占居近六年最。腾讯、阿、华为、苹果、字节跳动等型科技公司最受从业者睐。8.1 近六年对,从业者更加追求稳定未来年,41.2%的从业者“不打算换作”,为近年来占最,2020年从业者相对更加追求稳定。 且更换为其它岗位或成为由职业者的例次下降,较去年下降了1.3%;“创业”的占也较去年下降了1.1%。企业从业者更倾向求稳资历越深的从业者,越倾向求稳8.2 薪酬福利仍然是跳槽最看重的因素有意愿跳槽的从业者,在选择下份公司时,最看重的是“薪酬福利”(53.0%),其次为职业发展相关因素,具体如“职业发展空间”(43.4%)、“有优秀或有经验的上级指导”(38.1%)、“公司/项前景”(37.8%)。跳槽考虑因素与从业年限相关,如从业1年内的从业者更看重职业发展,3~5年内的从业者更看重作持,如“受重视程度及话语权”。8.3 互联继续保持为最受睐的领域,物联睐度呈上升趋势最受睐的领域为“互联”(48.1%)、“物联”(33.0%)、“智能”(29.4%)、“数字娱乐”(21.1%);尤其是“物联”领域的睐度逐年上升(2018年为24.1%,2019年为30.2%);此外,“教育” 、“医疗健康” 、“智能硬件” 领域睐度也有所逐年上升。8.4 型科技公司倍受从业者睐从业者最睐的企业依次为腾讯、阿、华为、苹果、字节跳动。与往年相,华为、苹果、字节跳动排名有所上升,新晋TOP14企业有哔哩哔哩、汽。专业的户体验公司,如Frog、IDEO跌出排名,对从业者的吸引下降。9.0 市场招聘需求及变化趋势疫情加速企业分化,2020年9总体设计类岗位招聘量较去年同期减少7.9%,500强企业招聘量不降反升,对互联新兴设计才需求增加。500强企业招聘薪酬上涨的同时,对才能要求也在提升。9.1 2020年9发布的设计岗位招聘样本中,总体较去年减少,企业尤其是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不降反升通过对近两年同期招聘信息发现,2020年当前线上发布的设计岗位招聘总样本量共26万+个,与去年同期相,减少约7.9%;其中中型企业设计岗位招聘量有所下降;型企业设计岗位招聘量不降反升,特别是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分别上升25.5%、19.0% 。9.2 互联新兴设计岗位招聘例中,游戏设计涨幅最,品牌设计降幅最通过分析招聘数据发现,当前招聘的设计相关岗位中,互联新兴设计成主流,招聘量占约七成。 与去年同期相,“品牌及运营设计”(26.5%)招聘量占下降了16.8%, “游戏设计” (14.7%)及“户研究”(8.1%)招聘量占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8.4%、2.3%。9.3 设计岗位招聘需求往新线城市转移对近两年同期招聘信息发现,2020年设计岗位招聘均往新线城市转移,新线城市的设计岗位招聘例有所上升;9.4 互联、体娱乐业及融业设计岗位招聘例上升招聘数据显示,设计岗位招聘量最的业是“互联/IT/电/通信”、“建筑/房地产”及“化、体育和娱乐”;对近两年同期招聘信息发现,2020年互联新兴设计岗位在“互联/IT/电/通信”、“化、体育和娱乐”及“融”业的招聘例均有所上升;其中“化、体育和娱乐”业设计岗位招聘例上升幅度最(上升9.1%),总招聘量超过“建筑/房地产”业。9.5 中国及世界500强公司更注重才的实战经验,对作经验要求均有所提升总体上看,企业在招聘时,主要倾向招具有1-5年作经验的设计才;与去年同期招聘相,2020年标杆企业(中国500强、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对设计才作经验的要求更,由“1-3年” (占约五成)提升“3-10年” (占超六成)作经历要求企业对设计才学历要求主要为专及本科,500强企业则要求更企业管理者最睐“设计/艺术”类专业才,其他睐专业较为多元化作为管理者,最希望招聘的才专业背景主要是“设计/艺术类”(52.2%);此外睐的专业背景较为多样,如“计算机/软件程/物联类”(35.1%)、“理学/社会学/类学类”(32.9%)、“告/新闻/媒体类”(26.5%)等。9.6 设计总体招聘薪资与去年持平,互联新兴设计招聘薪资略有增与去年同期招聘相,2020年设计岗位总体平均薪资与去年持平,为9.4K/;2020年互联新兴设计招聘薪资有所提升,平均薪资为10.0K/,从薪资分布看,主要为15K/以上薪资占较2019年增7.1%。互联新兴设计招聘薪资增主要体现在线城市、10年以上作经验、中型企业交互设计和户研究平均招聘薪资涨幅最10.0 市场对才的能要求/能模型除了“冰上之上”的专业能外,市场招聘及从业者均认为“冰上之下”的核及通能也常重要,如“团队合作”、“沟通”等。掌握新技能新具,及有跨界能者更受企业管理者睐。10.2 设计岗位需要团队协作,在核能上,企业较看重合作精神、善于思考和责任核能上,企业对互联新兴设计不同岗位类型的要求各有侧重,总体上均看重“团队合作”、“善于思考/钻研”和“责任”;与去年同期招聘相,2020年企业对互联新兴设计才更注重“活泼开朗/活跃”、“作热情/激情”及“化/艺术素养”等品质,相关要求例较2019年有所上升。10.3 设计岗位需要对接上下游不同岗位,在通能上,企业较看重沟通能、标导向和执通能上,企业对互联新兴设计不同岗位类型均要求具备“沟通能”、“标导向”和“执”;与去年同期招聘相,2020年企业对互联新兴设计才更注重“标导向”、“执”、“统筹规划”及“敏锐性/敏感性”等能,相关要求例较2019年有所上升。10.4 互联新兴设计才多为“岗多责”,在专业能上,企业重视综合能,“专多能”成必备专业能上,企业较看重互联新兴设计才的综合能,除要求“设计能”外,还要求“产品能”、“户研究”能;与互联新兴设计总体相,企业对交互设计和户研究除本专业能外,对综合能要求更多;其中交互设计更注重“产品”、“数据分析”和“户研究”能;户研究岗位除研究专业能外,还注重“产品”和“商业”能设计能,企业较看重具掌握、结果量化和设计经验。掌握新技能/具的设计师更可能带来创新,企业对设计才的技能要求也多样化10.5 互联校招千挑,看重综合能,额外技能及跨界能是加分项互联要求涨船,校招千挑,除了设计专业能外,对软技能及设计额外技能也常看重。10.6 从业者竞争能模型与市场招聘需求对才的能要求类似,从业者认为,为了保证核竞争,需要具备的基本能主要有专业能、通能及核能三维度;其中,排名靠前的有设计表达(专业能)、沟通(通能) 、户研究(专业能)、产品理解(专业能)、逻辑分析(通能)、创造(通能)等。各岗位核及通能差异:从业者认为,交互、产品、视觉、项管理及研类需要具备的核及通能最多,尤其是沟通和逻辑分析能等;与招聘需求核及通能要求(最看重团队合作、其次为善于专研、沟通)相,从业者身也同样看重沟通,且更为看重逻辑分析、创造。各岗位专业能差异:从业者认为,为了保持岗位核竞争,在专业能上,不同岗位各有倾向。与招聘需求专业能要求(最看设计能、其次为产品能、户研究能)相,设计类(视觉、交互、品牌、游戏设计)、研类、产品类从业者认为的核竞争趋势致,对设计表达(设计能)、户研究、需求理解(产品能)最为看重。11.0 校教育(略)12.0 再教育(略)……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腾讯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 国际体验设计委员会(IXDC))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Frost & Sullivan和Poly博诣联合发布关于未来协作方式的报告5月7日,中国北京。近期,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携手Poly博诣联合发布了一份电子报告,讨论数字化工作场景和协作方式的未来趋势,探讨通往现代通信的道路发展。Frost & Sullivan的研究表明,现代企业正在以一种更加互联、数字化和高效的方式加强沟通协作,为未来的工作场所和员工创造前所未有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协同性,向数字化转型大步飞跃。Poly博诣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李金水表示:“今年在全球范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远程办公和协作带来了决定性的驱动作用,使远程办公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并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 —— 远程医疗诊断、在线课堂、远程应急、政府部门远程指挥,甚至电视台及娱乐产业所采取的实时远程节目播放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户,在使用习惯和思维接受度上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接受通过移动办公、远程交流、分享、多方协作来推进工作,保障生活及业务连续性。”未来的数字化工作场所任何成功企业都将实现团队部门之间的顺畅协作作为长期发展的核心要素。当下,企业员工和工作场所都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来自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全球化进程,还有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鹅”事件。企业必须通过投资下一代通信设备和云服务来保持领先地位,确保灵活性、可持续发展性、多模式等优势,以应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工作场景及用户行为变化。Frost & Sullivan的研究数据表明,89%的Y世代人群(80-90后)更希望可以选择灵活的工作地点,88%的Z世代人群(95后)期待使用尖端科技来提升工作表现。所以,企业需要找到新的工作模式,使团队之间可以更加紧密地协作,从而提高生产力,并为满足未来的员工需求而提前做好准备。此次发布的Frost & Sullivan研究报告表明,人们对“视频优先”的体验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例如用户渴望在小型协作空间里拥有简单易用、即时且内容共享的视频会议系统。当下,只有不到3%的小型协作空间里部署了视频会议设备,但在5年内,这个比例将从18%增加到75%,充分显示视频通信的巨大潜力。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为远程协作带来更多优势,通过更深入的分析,为用户带来更优化的沟通体验和更有效的资源管理,以及帮助用户在做出决策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条件。毫无疑问,未来的工作场所将配备最先进的通信和协作工具,让数字化办公人员以超越想象的方式,更加智能高效地工作和协作,更加人性化,更加灵活。现代沟通之路如今,用户无需考虑所使用的平台、设备和协作软件,自由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交互方式和通信应用软件,不受束缚。可以说,市场期待能够本地内置配对任何云服务的智能终端产品,为用户提供流畅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在功能、性能、灵活性和可靠性等多方面的需求。新兴的通信软件、应用程序和云服务正在改变沟通协作的游戏规则。Frost & Sullivan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21年,约有75%的工作将通过云端处理。企业正在积极拥抱灵敏的云化服务,并且充分集成耳机、终端和会议室系统 ——为未来的办公场景打造更易部署、易使用和易管理的高质量会议体验。不仅如此,数据显示,有70%的企业倾向于采用多集合、多供应商解决方案的部署措施,并优先考虑灵活的协作工具,使自身不受供应商锁定,从而获得最佳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整合,涵盖音视频设备,云化的UC服务,以及管理,分析和其他支持等。最佳技术集合 可跨工作场景及业务流程高效的业务沟通依赖于技术之间的无缝协作。为了积极应对未来智能灵活的通信需求,企业需要开始思考在智能设备方面的投资,这些设备需要能够与云技术相辅相成,为实现更好的通信和协作提供分析和支持。在Frost & Sullivan的电子报告中,Poly博诣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打破了通信领域的现状,得到了高度的好评和认可。Poly不仅提供丰富的创新终端产品组合,并且能够配合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出色的协作体验。Poly所提供的终端设备结合了完整的服务、统一管理和下一代分析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使用难题,以及未来的部署挑战。简而言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业务加速,企业需要以全新的工作方式来推进业务发展,促进创新,提高客户价值。正如Poly博诣的愿景及使命所说,智能终端、云服务和智能软件将赋能现代化通信,让人们可随时随地分享、交流信息,实现无缝的人与人间的连接和协作。关于Poly博诣缤特力有限公司(Plantronics, Inc,即“Poly博诣”— 由前缤特力和宝利通合并而成)(NYSE: PLT)是一家全球通信公司,专注于全球通信和协作体验,旨在让每次远程协作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Poly博诣整合了音频专业技能、强大的视频和会议功能,以克服在工作场所内外所遇到的干扰性、复杂性、远程性等沟通挑战。通过我们的解决方案,加以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能够让用户更加轻松的工作与生活。我们的耳机、软件、座机、音视频会议、分析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是各种办公场所的首选。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poly.comPoly博诣名称,螺旋桨设计和Poly博诣企业标识是缤特力有限公司的商标。所有其他商标均为其各自商家所有。
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数字化转型纳入战略重点,移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带给客户更便捷的服务、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体验,也促使银行向开放银行演进,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种场景,更多无感金融服务随之而来。银行数字化转型也逐渐从互联网金融业务、电子渠道等简单层面逐步拓展到包括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渠道、营销、风险以及IT等各领域的系统化工作。在业务领域,从零售业务到公司业务再到与智慧城市关联,构建与C端、B端、G端连接的数字化银行生态体系。数字银行服务的渐次推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公司业务与产业互联网连接,将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资金运行效率,最终实现“看得见的美好生活,看不见的金融力量”。《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调研了包括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省联社等各类银行机构,尝试总结分析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共性、难点及解决之道,供大家参考,以期共同发展。调研发现,实践中各行依托自身固有优势,或单点突破以点带面发展,或整体推动各业务条线齐头并进,涌现出各类典型案例。本次报告将重点聚焦银行数字化营销、数据安全与风险领域,其他领域内容也将陆续推出。数字化营销的核心能力银行业是数字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之一,但数字化营销水平相比零售和互联网等其他行业还有一些差距,数字化营销对多数银行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逐步提高营销资源在互联网、新媒体等数字化渠道配置的比例,更核心的是用基于数据智能和自动化的精准营销模式替代传统粗放的营销模式。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包含两个层面的基础能力构建,一是通过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实现更深刻的客户洞察、更精准的客户定位和更有效营销方案设计;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营销规划、营销活动设计和执行、营销结果分析的全流程的平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近几年数字化营销发展非常迅速,统计数据表明,到2019年,营销预算投入到数字化技术的比重已经超过30%,超过了支付给广告代理商和直接付费广告的比例,同时过去8年数字化营销领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增加了46倍。开展数字营销转型,银行良好的IT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天然具备数字化形态特征的产品、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高服务频次和较长的客户生命周期)、自身渠道健全等都是天然的优势,但是银行现有粗放的以直接销售费用驱动的营销模式以及相对“封闭”的营销生态限制了数字化营销的发展。那么银行该如何开展数字化营销转型呢?顶层设计方面需要在战略和资源上做好准备是前提条件。在具体执行层面,银行数字化营销转型有两个抓手:数字化工具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营销人才团队建设。在转型初期,工具是主要短板,CDP(客户数据平台)和CMS(数字化营销平台)的建设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资源,其中现有系统的整合、数据的“质”(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和“量”(数据的多样性,例如完善客户标签体系、补充客户行为等非交易数据和外部数据等)的持续优化提升。数字化营销人才方面,营销数据分析师和营销策划师都是银行迫切需要的关键人才,基础的数字营销运营人才也存在很大的缺口。银行自有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从互联网行业或专业营销公司引进是可以考虑的一条捷径。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银行都认识到了数字化营销的重要性,都将数字化营销转型列为未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核心,且多数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大中型银行起步较早,在过去ACRM的基础上,基本具备了部分CDP(客户数据平台)平台的能力,但是在数据层面、在营销应用层面的灵活性不够,同时有接近一半的银行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专业的CMS(数字化营销平台)。区域性银行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多数在平台工具建设方面刚刚起步,但是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银行都采取以线带面(例如从信用卡等业务线或特殊客群先做起来)、以用带练(采取规划、设计试点实施的实效项目突破模式)等形式行动起来。最后,我们还需要将视角从具体的系统或活动方面抽离出来,从全行视角、从数字化营销整体架构层面理解未来转型的部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噎废食,在转型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例如渠道自动化替代人工,的确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但是会不会影响客户体验?一线网点和客户经理过去一直是银行经验最丰富的零售客户服务专家和产品销售专家,银行应该如何去平衡和协调数字化营销的集中化智能化优势和前台人员的经验?这些都是数字化带来的一些常见的问题,银行需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提到数字化营销转型就是全面的用系统流程替代人工活动,用数据智能替代人工决策。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在顶层设计时就考虑好如何平衡好集中和分散、自动化和人工决策的关系。例如,在构建更精准的客户洞察之后,可以识别某些MOT(关键客户时刻,moment of truth),通过及时的人工参与来达成销售和提升客户体验。又如,在全营销流程自动化的情况下,还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分支行、各个业务子单元的客户分析洞察和营销活动管理执行灵活性,能够将数字化营销平台的能力延伸到第一线。(执笔人:支宝才 王炜)数据安全的风险与应对近年来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与此同时,业务模式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行业带来了诸多风险。银行数据化转型实践主要体现四个特点:开放化,主要体现在业务融合化、中台接口化、服务多元化;平台化,面向服务的IT架构更加开放,中台核心再造,后台大数据驱动创新;场景化,以用户为中心,客户体验至上,服务更加个性化、渠道碎片化、多样化;智能化,前中后台的快速重构、流程自动化以及AI技术的普遍应用。上述特点的背后,均是以数据为核心驱动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数据价值不可避免的越来越高,据统计,数据在黑市上倒卖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毒品。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开放化、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的特点,使得数据使用边界不清晰,数据安全责任难以认定,进一步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同时,监管趋势愈加严格。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球已有107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数据安全或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欧盟GDPR为代表,立法约束更加苛刻,执法力度更加严格,处罚力度空前加大。未来数据安全将不可避免的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合规红线,亟需业内的高度重视。课题组通过调研,从业务场景出发,梳理和分析业务、系统的相关风险,主要识别对公业务、个人业务、渠道和数据中台等四类风险场景。第一,个人业务数据安全风险,主要是复杂环境下的隐私保护风险,个人业务涉及前、中、后台,大量业务场景和相关支撑系统参与其中。开户、汇款、信贷、投资、保险等业务都是隐私保护的高风险场景,需要体系化考虑用户数据合理最小化收集、用户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数据在各业务间交互的合理性等数据安全风险;第二是对公业务,主要是重要数据第三方共享风险。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例,大量数据打包后通过银行传输到第三方,什么数据能传、什么数据不能传,数据怎么传,都需要考虑其中的风险;第三是渠道业务风险,银行业务渠道众多,包括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需要重点考虑多渠道多场景下的用户权力保障风险,如最小化收集数据,获得用户充分授权,及时用户告知等;第四,是业务中台的开放平台和碎片化场景下的数据应用风险。业务大中台的模式下,大量数据通过中台做内外部的交互,需要考虑最小化传输、审批流程是否严谨、是否传输不必要信息、是否存在数据泄漏等风险。除了上述的四大数据安全风险场景,在金融市场、同业业务等其他业务场景下,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风险。应对以上风险,建议体系化的建立数据安全闭环管理,构建四个纵深一个闭环数据安全保护体系,通过贯穿各业务场景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识别—分级—保护”流程,实现对个人隐私和重要数据的有效保护。其中,四个纵深包括:第一,治理架构纵深,以数据安全合规为顶层输入,以技术体系为支撑,形成管理、运营、技术的数据安全管理框架,分层建设,分级防护。第二,业务流程纵深,以业务流程中的数据风险管控为核心,从数据在前、中、后台系统中的纵深路径分析风险点,统一归集各类系统产出的海量数据,并通过风险分析、关联分析等技术进行统一处理、监控和预警。第三,安全防御纵深,按照网络安全威胁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并在域中和边界部署防护手段。新的安全边界已经不是在内外网边界部署防线阻止攻击,而是以业务场景为基础,在数据生命周期各个方面构建多层数据防护,并通过事件分析进行及时的阻断或主动防护。第四,数据生命周期纵深,以数据分类分级为核心,从数据产生、数据传输、数据使用、数据存储和数据销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纵向贯穿整个框架。在四个纵深的基础上,完善监督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从框架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管理闭环。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从银行管理层统筹考量,下决心、花力气、抓重点、树典型,在积极应对数据安全风险同时,将风险化为机遇,将数据安全转化为银行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机会,赢得用户信任。作者:李睿 王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金融界网站文/瞭望智库王亭亭10月18日,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撰写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为全面把握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双方历时半年面向51家各类型商业银行开展问卷调查,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金融壹账通加马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的撰写支持下,最终形成7.6万字调研报告。以期为金融管理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决策参考,为从业机构提供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指南。会上,主办方代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瞭望智库总裁夏宇出席并致辞,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处长戴赜、瞭望智库执行总裁汤耀国、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中国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兼数字金融部总经理杨兵兵、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李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业务部总裁兼蚂蚁金服金融科技总经理刘伟光、金融壹账通智能风控总经理施奕明、第四范式合伙人兼执行副总裁杜宁、百信银行副首席战略官兼用户与平台事业部总裁陈龙强、微众银行科技发展总监万磊、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王大鹏一共14位政产学研人士济济一堂,贡献了真知灼见。会议由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聂欧主持,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瞭望智库总裁夏宇致辞数字化转型总体上正在加速《报告》显示,总体上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主要采取加大转型投入力度、招录数字化人才、搭建统一大数据平台、改进线上渠道和网点服务等综合措施加快推进转型相关工作。银行类型上,不同类型调研银行的数字化能力差异显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型互联网银行数字化能力相对较高,城商行、农商行数字化能力相对较低。技术应用上,大数据和生物识别技术在调研银行应用广泛,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占比相对较小,新型互联网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应用方面更为积极。问题挑战上,多数调研银行认为,战略执行缺乏配套制度流程、跨部门跨条线协同机制欠缺、创新技术人才不足、数据质量和数据治理问题是当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国际对标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整体上与国际同业实践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在客户规模、数据资源、应用场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资金人员投入、组织机制建设、全球金融科技资源对接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对此,《报告》结合国际经验、机构访谈和文献研究,分别从战略规划、组织文化、业务流程、技术创新、数据治理和生态合作领域给出了共计146条转型举措的数字化转型通用工具箱,供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转型特点和能力短板参考使用。为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安全可控和平稳有序,《报告》还提出了引导数字化转型的正确价值导向、切实加强数字化转型的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政策建议。成立至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适应形势发展、推动构建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功能及银行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的有机结合,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协会正在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建设中国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前者将在各类场景中为金融机构提供统一、安全、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从金融科技服务、商业银行产品对接服务、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自律管理等方面提升金融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安全可控、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后者目前已启动试运行,对外试点提供中小微企业工商、税务、发票、司法等公共数据和多头网络借贷、供销存、仓储、物流等部分企业经营数据的查询分析服务,近100家机构正陆续接入使用。新华社瞭望智库始终密切关注、记录和参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演变,努力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应有的建言献策、舆论引导等作用。瞭望智库已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国新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以及一系列闭门和公开研讨会,并连续四年发布了有关金融科技、银行业转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扶贫等主题的大型研究报告,得到了决策层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其中尤以《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最为重磅。难在“人”的转型升级《报告》显示,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发展的宗旨和要义,目前尚有大量重难点工作有待推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指出,金融科技的快速兴起改变了整个金融业。我国银行业正面临巨大的外部不确定性和激烈竞争,银行正向客户长尾化、产品场景化、渠道全时化、风控智能化、数据资产化、平台开放化等新型模式转变,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致辞央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指出,我国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四方面驱动:一是“数字中国”战略的引领,构建起了技术、设施等基础环境及支撑;二是新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产生冲击,倒逼金融业态求变;三是全球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各方对金融服务效率和安全的要求渐高,驱动行业转型升级,向技术进步“要”生产力;四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驱动技术升级。央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发言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业务部总裁兼蚂蚁金服金融科技总经理刘伟光表示,数字化转型不是靠银行科技部来推动的,而是靠管理思想的转变,重在“人”的转变。当前,由商业银行科技部门驱动的单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项目,都只是局部改造,并未将传统思维转化为数字化思维。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实质是组织、文化、流程、管理等全面变革,而非单一部门、单一项目驱动。在全球范围来说,银行一直都是一个高度科技驱动的产业。未来,银行各业务条线都将与科技高度融合,科技的能力将无处不在地分布在银行的各个部门中。同样,在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研究与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郭为民看来,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难点在于理念和文化的适应性,初衷和目的在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要在银行内部提升认知、统一思想,一方面要将科技的力量正确的发挥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兼数字金融部总经理杨兵兵认为,数字化转型关键在思维转型,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受到网点思维、渠道思维、自我思维、部门思维四种限制,影响着转型的进程、方向、效果。光大银行成立数字金融部就体现了银行管理层勇于突破思维限制,大胆组织创新。数字金融部对内既是电子渠道管理建设部门,具备产品创设能力,也是用户管理部门,负责引入、分层、转化,同时又兼具孵化创新职责;对外服务快速崛起的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数字经济。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进一步建议,现阶段可从小处入手。例如,银行零售业务客户量大,零售客户的金融需求小额分散、高频且与消费场景结合度高,可从零售业务切入数字化转型。其中,获客能力、流程及管理能力、差异化定价能力、业务创新能力、银行间适度合作等方面将是重点。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处长戴赜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部负责人肖翔阐释报告内容课题组联合负责人、瞭望智库金融中心主任聂欧主持会议中小银行不能“掉队”《报告》显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基础各异,进度不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肖翔表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仍面临理念、机制、人才、技术、数据等多方面挑战,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在转型资源、科技能力等方面存在约束,在转型方向、路径选择等方面尚缺经验,数字化转型之路任重道远。金融壹账通智能风控总经理施奕明也称,中小银行由于人才、资金相对匮乏,不具备科技基因和完整的自主研发能力,因此亟需外力支撑。金融壹账通就通过“技术+业务”的双赋能模式,不仅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还围绕中小银行的痛点给予多种协助。中国的中小银行普遍靠对公业务起家,风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多围绕对公业务而建立,现在要实现迈向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往往在团队、流程、管理制度上都缺乏储备,更容易“掉队”。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王大鹏称,部分中小银行对自身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定位并不清楚,在互联网化、大干快上的氛围中并未坚守自身业务特色和战略,仅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引流来快速做大资产,这是误区。对此,罗永忠建议,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注重风险控制,并抱着“先进”帮助“后进”的态度,让“走在前面的银行提供一些技术帮助和输出”,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抱团前进。第四范式合伙人兼执行副总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研究与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杜宁称,数字经济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将撬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数字化发展。但眼下,银行已经面临同质化的转型路径、技术、方法,面临同质化或无差异竞争。如何让数字化转型保持多样化,值得探讨。由此看来,多样化、多层次外部赋能重要且必要。刘伟光介绍,蚂蚁金服2017年启动金融科技开放战略,把经过内部实践检验的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智能风控、云计算、分布式架构等技术全面开放给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合作,协助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百信银行副首席战略官兼用户与平台事业部总裁陈龙强表示,百信银行既是一家互联网银行,也是一家数字化科技公司,开放平台战略正在释放红利,成立不到2年已经服务近3000万用户。当前开放银行的逻辑是“场景在前、金融在后;先有商业、后有银行”,是一种共生关系,帮助场景闭环地服务用户,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对此,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介绍了中互金协会的相关工作,称中互金协会正在搭建中国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将通过评测金融科技服务能力、规范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引流、加强应用软件自律管理等功能模块,来支撑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抓住数据治理“牛鼻子”与会嘉宾还对《报告》提出的数据安全与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杨农指出,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简单的业务线上化、重构组织架构,更是底层的数字架构重塑。不仅要有创新,还要有边界、有底线。要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贯彻金融供给侧改革及各项监管要求;要避免派生新风险,防止核心业务失控风险,避免加剧新的数字鸿沟。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李健认为,未来在评估一家银行的价值时,除传统视角下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三张表”外,也应参考“第四张报表”,即数据资产表,提升高质量服务客户过程中的数据利用和良好治理水平。在资产配置方面,商业银行尤其要注重结合科技数字化手段,提升小微、三农领域相关业务比例和服务质效。微众银行科技发展总监万磊认为,数据质量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应探索“运用—反馈—整理”后再进一步应用数据。建议监管尽快出台监管沙箱机制,隔离风险。施奕明也提出,数据治理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功能和需求,期盼尽快出台相关指引规范。无论银行还是外部赋能机构,都期待能早日拥抱合规、拥抱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