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宁波诺丁汉大学暑期项目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研连理枝

宁波诺丁汉大学暑期项目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研

酷暑天,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实验室里却一派繁忙景象。600余名理工科学生选择留在校园,参与暑期学生体验项目。今年该校仅科研实习项目数量就多达170余项,42名导师自愿留校带领学生进行暑期课题研究。作为暑期短学期项目的一部分,暑期项目旨在为在校生搭建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接触与互动、了解科学研究实质、增进科研技能、探索自身兴趣的平台。考虑到疫情影响,该校还人性化地开设了线上远程科研项目,为国际生与交换生们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宁波诺丁汉大学化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沈书恒加入了该校唐本灿老师指导的计算化学科研项目。这个研究项目是在Gaussian软件(一个仿真计算化学软件)中计算环加成反应。在参与暑期科研项之前,沈书恒也一直以为化学是一门重视实验和分析的学科,而在接触到计算化学之后,他却感受到现代化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理论和数据计算。沈书恒说,暑期研究开始至今,唐本灿老师指导他们如何构建出较简单的模拟底物,再通过计算得到模拟底物反应的各种数据,例如热力学数据,键长键角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计算真实反应,简化了直接计算真实反应的难度。这样的过程,让他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了研究兴趣。同样从探索未知中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还有来自该校数学系的大三学生陆米然。她连续两年跟随的暑期导师是专注环境科学领域的Faith Chan博士。课题是宁波市蓝绿色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调查研究。“这两年暑假我几乎逛遍了宁波大大小小的公园,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越来越喜欢环境科学这个学科,甚至想往这个方向继续深造。”Faith Chan是暑期自愿留下来带领学生进行科研的老师之一,他表示希望给到学生机会去接触科研、学习新的知识。据了解,暑期科研实习项目设立之初,该校理工学院就希望能通过阅读文献、探讨问题、户外考察、采集数据、撰写报告等,让学生有机会沉浸式体验科研的全过程,将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今年该校的暑期体验项目除科研实习项目外,还设有创新实验室、核心技能培训项目、文化赏析以及志愿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苏钧天)作者:史望颖 苏钧天【来源:中国教育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卡车

2020CIS暑期科研项目开幕式隆重举行:你的学术盛宴,即将开启!

7月12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2020年第九届CIS暑期科研项目开幕式隆重举行。开幕式通过ZOOM平台和项目抖音官方平台“CIS学术科研项目”同步直播,众多学生、家长及教育界同仁莅临开幕式直播间与CIS共度盛会。开幕式嘉宾CIS科研项目创始人萧邦平先生、莱斯大学商学院教授Lin Giralt、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子工程系终身教授Jan Van der Spiegel、CIS优秀学员及助教赖钧博依次发表了内容丰富且实用的演讲。想知道他们都带来了哪些精彩内容吗?快跟着科研君一起来回顾一下吧!作为CIS科研项目的联合创始人,萧邦平先生可以说是最了解CIS,也是为CIS付出最多精力和心血的人。九年来,他见证了CIS经历的风风雨雨,坚守着这份方兴未艾的科研教育事业,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筑牢了CIS的发展根基。对于这次特别的开幕式,他说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线上开幕式,虽然疫情给开幕式和项目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助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适时调整项目的设置来积极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困难。历数多年来CIS遭遇的困难,如项目早期的教授聘请及招生困难、因洪水而导致的教学场地临时更换、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等等,他说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不是困难,而是如何面对困难”。对于即将开启CIS学术之旅的同学们,他诚恳说道,由于CIS的高标准,这次为期6周的CIS暑期科研项目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势必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但同学们仍需努力把握好这次难得的机会,全力以赴提升自己,多和教授交流,让自己学有所得、干有所成、悟有所获。萧邦平先生还自豪地与大家分享了这些年来CIS项目在海外所获得的成就和荣誉,譬如《休斯顿评论》和《福布斯》的报道和肯定,斯坦福大学官网和布朗大学40周年刊的认可和大力推荐等等。而CIS能够获得这些殊荣,他总结说,是因为一直在“坚持做对的事情”。虽然在过去几年来,CIS帮助许许多多的同学踏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名校,也创造并保持着令人瞩目的世界名校录取纪录,但这并不是CIS科研项目的直接目标,这一切是因为CIS“坚持做对的事情”——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教育——而水到渠成的。“我们从不思考如何让你进入名校,我们使你成为名校想要的人”。莱斯大学商学院教授Lin Giralt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四射的人,多年来一直深受学生喜爱。作为CIS 学术委员会的常任委员,他对CIS科研项目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对于今年不能亲自和同学们一起面对面交流深感遗憾。但同时他认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虚拟会议和虚拟上课,是给同学们树立一个坚持创新和适应突发状况的榜样。而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用事实教会学生面对问题和突发状况要做好准备,想办法解决问题。Lin Giralt教授还表示,为了使网上教学的效果更好,他在课堂结构、教学方式及小组任务等方面都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了诸多改动。不管怎样,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并没有受到损害,只是交流方式改变了而已。最后,Lin Giralt教授说我们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一些东西,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彼此。“我们还是CIS,还是一个整体,还是朋友,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他鼓励大家保持乐观、共渡难关,期待下次重聚。Jan Van der Spiegel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极其认真负责,且非常关注学生的持续性成长的教授。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系的电流学教授,目前主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电路学课程。曾经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系的系主任,以及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副院长。丰富的教学经历让他对于中式、欧式和美式的教学风格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的教育理念与CIS的科研教育模式不谋而合,这让他对CIS科研项目十分欣赏、信赖和认可。演讲中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意义——把科技和电子器件应用到生物学中,来帮助身患疾病的人。还详细说明了学生将在这次课程中的收获。基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他诚挚地回答了同学们感到困惑或关心的问题,比如:学术研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做研究很重要?以及我真的可以做到么?Jan Van der Spiegel 教授强调做研究有很多好处,并且对学生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最后,教授给同学们提了几点非常实用的课堂建议:多提问和分享观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结交新朋友等等。并且鼓励大家抓住机会,尽力而为。“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卓越的项目,你们很幸运的能够参与其中。 抓住机会,享受你自己选择的课堂。”本次开幕式的最后一位嘉宾是来自兰州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赖钧博同学,今年他刚刚本科毕业,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录取。他曾经是CIS科研项目中Nuno P. Monteiro教授的学生,而如今他已经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和教授信赖的高人气助教。赖钧博同学不仅分享了他在CIS的学习经历,而且讲述了Nuno P. Monteiro教授亲自推荐,帮助自己申请芝加哥大学硕士项目的事,诚挚地表达了对教授的感谢。接着他分享了自己在项目中的助教工作,总结了科研的意义,富有见地。对于同学们是该重视标化成绩还是软背景,在夏校、科研和实习三者之间取舍的矛盾纠结也深有同感,并且根据自身经验理性对比分析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最后,作为助教,他条理清晰地给予同学们一些开课前的叮嘱,比如如何做规划、如何让这次项目的意义最大化等等,可谓干货满满,相信认真聆听的同学一定会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开幕式完美落幕不是结束而是这场学术盛宴的开始!期待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乘风破浪、梦向远方!了解更多CIS科研项目成为更好的自己添加科研君(cis-research)

三名

大学生们看过来!这所“西湖”边的新型大学开放暑期科研实习

今天下午,西湖大学宣布今年的暑期科研实习计划。今年暑假,西湖大学42个实验室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就读的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开放实习岗位。此外,针对那些因新冠肺炎疫情或签证原因暂时无法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西湖大学也准备了特别名额。理化公共实验平台作为我国一所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已吸引百余位科学家加入,每一位科学家负责一个独立实验室,此次42个实验室开放岗位的实习期暂定为7月20日至8月14日。西湖大学各实验室负责安排住宿,并提供一定的生活费补助。该实习项目的申请对象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就读的大二学生(2022年毕业生)和大三学生(2021年毕业生)。同时还包括已获得2020-2021年海外一流高校博士录取通知书,因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或签证影响无法前往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学子。实验动物中心.实习项目的专业主要包括生物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及相关专业。据介绍,相比去年的实习项目,今年的课题更加丰富。如生命科学学院共有21个实验室开放实习岗位,蛋白质组学、计算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免疫学、营养学……多种生命科学领域以及交叉学科项目向学生们开放。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周强团队近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成果,他们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与中和抗体4A8复合物的结构,为靶向S蛋白N端结构域的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今年暑期科研实习,本科生们可以加入该实验室,一同参与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与全长细胞受体ACE2的作用机制研究。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除了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研究之外,也有许多有趣的研究项目可以选择:有探索细胞骨架在乳腺癌发病过程的作用机制的许圳杰实验室,有探寻斑翅果蝇的行为偏好的甄莹实验室,还有进行营养标记物检测和分析的郑钜圣实验室……工学院开放的项目种类繁多,同学们既可以“上天”:跟随张羽中实验室去学习多数据源融合同化大气成分时空分布;也可以“下海”:到崔维成实验室,研究仿生智能机器鱼研制及大型复杂工程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还能“入地”:去研究孔隙介质、岩土工程、天然气水合物的雷亮实验室……3D打印、柔性光电子器件、微纳加工……这些前沿的科研领域,都能畅享“浸润式”学习。理学院今年开放化学和物理方向的实习机会,对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王盼实验室;如果选择刘仕实验室,同学可以学习“第一性原理和机器学习研究功能氧化物”;或者选择吴劼实验室,去了解量子材料生长与表征……或许,你对这些化学与物理概念还不熟悉,没有关系,暑期科研实习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发现兴趣的过程。实习期间,同学不仅可以走进校园、走进实验室,还可以和博士生们一样,做实验、开组会、一起碰撞思维、交流体会,感受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尝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各实验室的导师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科研计划。关于西湖大学: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发起创办,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首任校长由施一公担任。该校按照“高起点、小而精 、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力争到2026年,主要学科的实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贡献,成为一所新型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截至目前,西湖大学已招收334名博士研究生,已签约百余位海内外学术人才。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航编辑:蔡文清流程编辑 刘伟利

常武

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培养科研后备军,从本科生暑期走进实验室开始》,如下:6月底,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开放报名,42个实验室共开放78个实习名额,实习期为4周,主要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大二、大三本科生。高校开展科研实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说明我国具备科研潜力的年轻学子大有人在。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相关激励机制的出台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浙江大学甚至提出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再看看最近国家青少年大赛获奖的那些中小学生项目,一个个都是高大上的科研项目,甚至有的项目叫一个普通大学的教授都做不出来。而小学生的基础最多只有语、数,怎么可能具备处理复杂高精尖科研难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如果说连小学生真能做出教授、博士都做不了的科研难题,要么说明我们的教授、博士太菜了,要么只能说是天才少年,俺更希望是后者,而非前者。国家培养科研后备军,不是从小学生抓起,而要从本科生抓起。本科生更方面基础知识已经具备,稍微训练和练习,就能很快上手解决一些常规科研难题。这一点带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的老师,肯定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问题网络上都能找得到,也能自学,所以现在的本科生可以说,平均的综合能力会比以前的本科生更加优秀一些。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顶尖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要有足够多的顶尖人才,还有一种培养方式是可以借鉴的,就是所有专业可以借鉴医学领域的“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模式,从本科开始,就挑选出一批将来有希望以科研为终身事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进行本硕博的一贯制培养,甚至到就业都能直接安排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保障学生安心学习,另外一方面可以有长时间和更早的科研训练和目标,这相比于其他普通本科生而言,是拥有巨大资源和时间优势的。

红茶镇

提供170余项科研实习项目,42名导师进行跨学科指导 宁波诺丁汉大学暑期项目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研

原标题:提供170余项科研实习项目,42名导师进行跨学科指导 宁波诺丁汉大学暑期项目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研酷暑天,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实验室里却一派繁忙景象。600余名理工科学生选择留在校园,参与暑期学生体验项目。今年该校仅科研实习项目数量就多达170余项,42名导师自愿留校带领学生进行暑期课题研究。作为暑期短学期项目的一部分,暑期项目旨在为在校生搭建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接触与互动、了解科学研究实质、增进科研技能、探索自身兴趣的平台。考虑到疫情影响,该校还人性化地开设了线上远程科研项目,为国际生与交换生们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宁波诺丁汉大学化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沈书恒加入了该校唐本灿老师指导的计算化学科研项目。这个研究项目是在Gaussian软件(一个仿真计算化学软件)中计算环加成反应。在参与暑期科研项之前,沈书恒也一直以为化学是一门重视实验和分析的学科,而在接触到计算化学之后,他却感受到现代化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理论和数据计算。沈书恒说,暑期研究开始至今,唐本灿老师指导他们如何构建出较简单的模拟底物,再通过计算得到模拟底物反应的各种数据,例如热力学数据,键长键角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计算真实反应,简化了直接计算真实反应的难度。这样的过程,让他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了研究兴趣。同样从探索未知中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还有来自该校数学系的大三学生陆米然。她连续两年跟随的暑期导师是专注环境科学领域的Faith Chan博士。课题是宁波市蓝绿色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调查研究。“这两年暑假我几乎逛遍了宁波大大小小的公园,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越来越喜欢环境科学这个学科,甚至想往这个方向继续深造。”Faith Chan是暑期自愿留下来带领学生进行科研的老师之一,他表示希望给到学生机会去接触科研、学习新的知识。据了解,暑期科研实习项目设立之初,该校理工学院就希望能通过阅读文献、探讨问题、户外考察、采集数据、撰写报告等,让学生有机会沉浸式体验科研的全过程,将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今年该校的暑期体验项目除科研实习项目外,还设有创新实验室、核心技能培训项目、文化赏析以及志愿活动。((史望颖 苏钧天)宁波诺丁汉大学 实习 科学【来源:云南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马产平

“砥砺前行 未来可期” 天七2020年暑期教师培训圆满结业!

近日,天府第七中学召开了暑期教师培训(第一期)结业典礼暨学期部分教、科研成果颁奖仪式,为本年度暑期教师培训(第一期)画上圆满句号。典礼上,2020级新入职教师代表张兴培分享了培训感悟:“从7月16号开始,我们共同参加了天府七中暑期教师培训,获益匪浅。期间,校长陈刚作了‘建理想学校,做幸福教师’的主题报告、常务副校长张江平解读了天七课程以及三位天七首批创业者的深情分享,深入了解了天七的办学思想,教学宗旨,教育理念等;学习了北京十一学校院长郭学军有关课题研究的报告,几位学科老师关于大单元教学的分享,深知扎根学术深耕课堂才是教师成长之根本;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教授有关‘学生健康发展与文化生态建设’的主题讲座,让每一位教师都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并对天七文化生态建设有了更宏观、更立体的思考......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有团建活动的欢声笑语,也有课程建设的辛勤汗水,大家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友谊。”并表示,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天七教师,通过此次培训,处处感受到了天七的“走心”。此外,典礼上还完成天府七中2020暑期培训,顺利结业的新教师、培训期间积极撰文参与宣传的教师、作为“教师培训主讲人”的教师进行颁奖。过去的这一学期,天七人重视课堂教学品质、关注教育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成果。在结业典礼之后,学校对2019-2020学年在省市区各级教育科研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部分教师进行颁奖,以此感谢全体教师的辛苦付出,表彰老师们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一项项的荣誉与奖励都是天七教师的汗水和心血。短短一学年内,天七老师获得区级及以上奖项、参与区级及以上各类公开课和课题研究学习合计超过300人次!此后,张江平发布了第三届2020教育年会主题(初定):“优化育人模式 深化课程建设 强化课堂实效”。张江平表示,本次教育的年会主题,折射出天七人永不止步、追求卓越的态度,彰显了学校不断优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细节的决心。相信天七教师必定会在今年的教育年会中继续大放异彩。陈刚校长指出,天府七中选课走班、分层分类的体制决定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必将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因为学校在创新,所以大家所要做的工作都将无法找到前人的经验、成果作为借鉴。只有通过教师彼此间的沟通,共同摸索才能逐步完成。天七课程建设在路上,并将一直在路上,天七人只有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战队,才能彼此温暖,一起走向成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在陈刚船长的引领下,在天七优秀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下,秉承琢玉成壁的工匠精神,全力以赴,天七航船定能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敢立潮头!(刘杨)

非其道也

培养科研后备军 从本科生暑期走进实验室开始

培养科研后备军 从本科生暑期走进实验室开始高校开展科研实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今年已是学校第三次组织暑期科研实习,实习岗位逐年增加的同时,我们也在根据前两年科研实习的反馈情况对科研实习安排重新设计。”近日,西湖大学教务与学生事务部常务副主任陈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称。6月底,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开放报名,42个实验室共开放78个实习名额,实习期为4周,主要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大二、大三本科生。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如何发挥前沿科技对高校教育的牵引作用?国内高校加快了科研实习、课程改革等相关创新探索的步伐。沟通:初入实验室后的充分交流“时下热门的高精度3D打印、类器官培养,甚至是基于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成果的课题……此次开放的科研实习内容具有前沿性与新颖性,能够更好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实习,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陈镖告诉记者,基于往年活动的经验,今年各实验室在项目设计上做了调整,为的就是让参与实习的学生在短期内有实质性收获。诚然,科研项目有一定的完成周期,在为期数周的暑期科研实习中,本科生难以深入参与,所以应合理安排科研实习内容,确保科研实习行之有效。“大二、大三的本科生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也还在起步阶段。经过前两年的探索,今年我们在每个课题中都会安排一名博士生学长,指导实习生尽快进入状态。”陈镖介绍道,尤为重要的是,实习期间学校会邀请实习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学术活动,同时鼓励师生间、学生间密切交流,旨在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以及优秀的科研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可能要走的科研之路打好基础。业内专家认为,国内高校开展科研实习的尝试在持续增多。这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陈镖看来,吸收本科生到实验室进行科研实习,是高校、师生之间互相适应的一个过程。“去年学校为期42天的暑期科研实习结束,仍有较多学生表示意犹未尽,部分参与的大三学生选择以访问学生的形式继续留在实验室完成课题。”探索:以正向激励营造创新环境除科研实习项目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接触前沿科技、尝试科研创新。为此,日常教学和激励机制不能缺位。目前,许多国内高校也在自发地做出改革尝试。2018年,浙江农林大学出台《关于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2019年,该校共有152名本科生在高级别刊物发表了学术论文,论文作者可以凭借相应论文申请创新学分;部分收录于SCI或者发表在一级期刊、核心期刊的论文,经过论文作者申请和专家评审,可用于代替毕业论文。“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说明我国具备科研潜力的年轻学子大有人在。”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田梅认为,如果在本科阶段能将他们的潜能发掘出来,引导他们及早地进入科研工作状态,对其个人成长未尝不是件好事。田梅表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需要将科研思路融入到教学当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大纲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三五年内的发展方向,及时将前沿成果分享给学生,尽管这部分内容占据课堂比例可能不是很多,“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一点:知识是动态的”。“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相关激励机制的出台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田梅说,有着扎实的调研基础的参与方式,如以学分制激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方式,就能带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参与科研实践,这种引导方向是正确的。至于细节如何优化,可以在实践中充分论证、不断改进。衔接:多举措壮大科研后备军今年5月,浙江大学提出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同时,推动科研经费在育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资源向重大科研项目倾斜。田梅表示,去年10月发布的“本科教育改革22条”中,对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提出了要求,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预计从2022年开始,西湖大学将小规模启动本科生招生。目前我们正在认真设计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暑期科研实习项目的举行也是为本科生培养做的准备工作之一。”陈镖说,西湖大学希望建立一套兴趣先导、寓教于研、因材施教、立足中国大地又与国际接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今年5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计划通过4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南再度强调关注学生科研兴趣、基础和发展潜力,完善导师制和学分制,优化学生遴选和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成长路径。在各方的努力下,本科生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的环境体系越发完善。 【编辑:王思硕】

不言而出

以科研研理 用教育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2018年的暑假,宋爱国依旧放弃了休息的权利。而作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他除了带领大学生团队奔赴国家航天中心开展暑期实践,还要争分夺秒地改进3D打印灵巧假肢,并指导6名学生完成了“分布式无线多维力测量系统”样机研发。宋爱国很有信心,这套创新项目将在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发起夺冠的冲击。28岁拿到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岁晋升为教授;更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本是一颗令人瞩目的科研新星,宋爱国却打起教学的“主意”。十多年来,他坚持推动教学改革,提出并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并蒂花开。偏要给本科生上课的年轻教授“原来以为是让我管科研的,没想到却是接手教学。”2000年4月,年仅32岁的宋爱国被破格评为教授,5月就上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副主任。“相当一部分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教学与科研分离,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非常严重。”这个奇怪的现象,引发了宋爱国对本科教学和教师科研关系的思考。不久,他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改革设想: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为了以身作则,他率先为本科生主讲“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概论”等核心课程。直到现在当了院长,宋爱国还坚持讲授三门本科课程。改革推行两年后,宋爱国又提出让学术带头人领衔、以科研骨干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将科研资源持续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高水平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如今,该学院已建成了4个大的教学团队,科研成果资源与知识教学传承的通道被彻底打通。他们编写的教材中,有很多案例和内容都来自于科研。其中,《传感器技术》被130多所院校选用,发行量达10多万册,是国内同类教材中发行量最大的。面对工科学生读书多动手少的现象,2010年,宋爱国把863项目“面向虚拟现实的多模式力触觉人机交互技术”第一时间转化应用于教学实验中,建成首个机电综合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这让数以万计的学生从中获益。把研学课堂搬到创新赛场过去,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填鸭式的灌输,再有力的创新翅膀也无法翱翔蓝天;如今,研学的课堂已延伸到实验室、创新赛场……这样的巨变,来自于宋爱国另一个教学改革理念: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研学。早在2006年,宋爱国就率先要求本院学生百分百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计划(SITP)。“学生的课外参与活动必须有老师指导,不然会流于形式。我的团队规定,每个教授每年都要全程参与指导2项SITP项目。”为了把书本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宋爱国力推开展学生课外研学活动。例如,他结合主讲的“传感器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以“传感器设计和应用”为主题的课外研学和课外科技活动。近十年来,他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大赛、教育机器人大赛、RobCup机器人比赛等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300余人。其中,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科研和教学并蒂花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宋爱国坚信,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授予学生较好的知识和能力。“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本科生教学工作后,做科研的时间肯定是减少了一部分,但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多回报,教学和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宋爱国解释说,“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延伸,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批很好的生源。”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的本科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在此继续读研。2017年,宋爱国主持的《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技术经过20余年的研究攻关,已经在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电工程等重要领域得到应用。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承担了很多横向科研项目。比如可以感知人体脑电波、用仿生机械手自如地抓取物品的第三代灵巧假肢,今年已经进入试销售阶段。(记者 张 晔)

魔法书

江苏省研究生“先进材料创新训练与科研实践”暑期学校在南工大落幕

中国江苏网8月24日讯(通讯员 张小晴 杨芳 记者 郭蓓)CIGS电池功率提升1.15%,硅基太阳能电池功率提升到402W,植物生长水平提高3倍,光催化降解量提高了42%,针对防伪、太阳能电池、农膜和光催化进行了光转换高分子薄膜材料的设计……近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雪团队的“光转换膜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项目从18所高校的300余名研究生组成的40余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江苏省研究生“先进材料创新训练与科研实践”暑期学校实验大赛的特等奖,获得1万元奖学金。至此,由江苏省工学3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承办的“先进料创新训练科研实践”暑期学校落下帷幕。提升视野和胸怀“本次暑期学校为期一周,分专业前沿课程、政产金管课程、参观产学研基地和创新大赛等4部分,旨在开拓研究生的专业视野和胸怀、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次暑期学校负责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崔升介绍。暑期课程除了安排专业前沿的知识外,还要求授课老师将有温度和情怀的思政元素渗透在专业学习中,努力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洗礼。开幕式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91岁高龄的资深院士唐明述通过视频劝导研究生们要夯实基础,学会做人,爱国爱党,为材料科学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终身奋斗。超导和稀有金属有色材料专家周廉院士手书寄语,勉励年轻人:真诚做人,立志高远;勤学不怠,抓住机遇。浙江理工大学杨帆等同学表示院士寄语一直在耳边响起,时刻警醒自己不负大时光钻研学问,不忘使命勇担责任。“基于水泥基材料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涌现了一大批充分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新装备、新产品和新成果。但是我们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如何使水泥工业绿色发展,已然成了我们的新使命。”卢都友教授在《先进水泥基材料研究和应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从最开始的氧化物气凝胶到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气凝胶,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建筑节能等领域,是应对能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的先进材料。”崔升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勉励同学们积极投身新材料研发,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毕业典礼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王浩作为代表发言,表示崔老师的课让他感受到了材料学科进步是社会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关注理论与实践航空航天航海、生物医学、新材料等领域的气凝胶材料、太阳光谱调控材料、树脂基材料、高比能锂离子材料、钛合金材料……南工大材料学院拥有比较齐全的学科专业门类和遥遥领先的材料类研究方向。院长沈晓冬教授以学院研究领域、团队建设和科研方向为主线,介绍材料学科未来发展的宽度和广度,展示了无处不在、大有可为的材料学科。即将读研一的夏若菡感慨地说:“我这完完全全的科研小白经过学习也有了清晰的思路。”“一周的学习收获满满,聆听行业大伽的讲座,并与来自省内外高校的同伴进行了交流,可以说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了不同高校的文化。”南京理工大学张耀表示。综合暑期学校老师和学员的交流意见,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宋克凡和队友制备了系列纳米线性结构的金属氧化物,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充放电容量。参加实践创新大赛的刘江川团队则瞄准于高性能镁基储氢材料,他们从氢化镁的制备工艺和添加催化剂两方面入手,创新采用氢化燃烧合成工艺,在较低氢压和较短保温时间下就可得到纯度高达95%的高活性氢化镁,其合成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10万的创新实验奖金尽管不算太多,但作为一种激励,起到了点燃学员进行创新的火花。”沈晓冬院长表示。【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理子

上海中学的学生有多牛?暑假中的一个科研项目,让博士生怀疑人生

众所周知,上海最好的高中有四家,分别为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这四所学校几乎囊括了整个上海最好的生源,再加上自身的强大教育资源,在每年的高考中自然也毫无疑问地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四校的学生有多牛?因为工作关系,暑假接触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开办的几个科研项目,主要参与对象为全国的高一和高二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学校。杨老师是来自武汉著名985院校的博士生,这位老师从事研究工作已经有近10年了,这次他也负责一个科研项目,参与的同学有8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名是个女孩,来自上海中学。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这位高一女孩就展示了她的不凡,杨老师除了科研工作外,还是个历史爱好者,一路上他和学生闲聊的话题很自然地就转到了历史上。聊的还是非常偏门的五代十国,在场8个学生,只有这位高一女孩能接上杨老师的话题,并能愉快地聊下去。在场的其他同学有一位提议,以后要阻止这两人聊天,别人一点插不上话,这个太打击人。该提议得到其他所有同学的赞同。到了实验室,杨老师先介绍了实验的项目和目的,主要是细菌的活性研究。然后讲解了实验步骤。在提问的时候,毕竟都是重点高中的孩子,基本都能答出老师的问题。杨老师是最后一个向那位上中的女孩提问的,提的问题也相对较难,事实上这个问题杨老师一会儿是需要讲解的。他也是有意试试这女孩的领悟力。女孩并没让老师失望,她不但把问题回答清楚了,还根据实验目的,逆推出来实验的原理,丝毫不错,理解力和领悟力惊人。当时就把辅助实验的硕士小姐姐吓到了,现在的高一学生这么牛了?其实杨老师也被惊到了,女孩回答问题把一会儿他要讲解的原理部分也答出了大半。关键是她并没有听过类似的课程,而是仅从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就把原理给领悟了。在以后的研究实验过程中,这位女孩依然出色,无论是理解力,领悟力,记忆力还是动手能力,样样拿得出手,执行力也是相当强。连杨老师不得不对这位学霸说:你让我很痛苦,你知道吗?我不让你说,不让你做,那是对你不公平,那只要让你说,让你做,你一发挥,我的讲课次序就全乱了。女孩在午饭和实验休息的时候,也会和同组的学生一起聊天,其知识面的丰富让其他学生惊讶不已,有位同学佩服地问,你大脑到底有几个G的容量啊?但女学霸也有犯傻的时候,最后演讲的PPT,是大家一起做的,女孩整理的,杨老师检查了一遍,准确无误。这时候的PPT是白板的。但回到家,女孩的强迫症犯了,白板的PPT怎么看怎么不舒服,于是给PPT做了一个背景,背景是深色的。在电脑上非常好看。但在第二天演讲时,坏了,电脑上非常漂亮清晰的PPT,由于是深色背景,投影到大屏幕非常模糊,坐在下面的评委完全看不出屏幕上的字,只能听女孩的讲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老师组以极其微弱的劣势屈居第二。知道结果后,女孩站起身来,对着杨老师和同伴就是深深的一鞠躬,说道,对不起,我的错!我辜负了大家。眼中含着泪水,却大方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孩子,想必就是在上海中学,也不会太多。但当大家问起这个问题时,再次被答案打击到了,这样的能力,在上海中学仅能勉强挤进前100。很显然,女孩的在上海中学的成绩排名应该在90多,最多也不会超过前80。这个学校到底有多牛,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个学校排名前20的要妖孽到什么程度?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