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硕士研究生我们一般看到的很多人填的个人资料中,学历一栏里写的是研究生,而对应研究生学历的有两个学位,一个是硕士学位,一个是博士学位。我们一般指的考研,是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通过后,入学攻读的是硕士学位,即攻读硕士研究生。它主要是为了培养该学科、该专业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学位是介于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之间的一个学位,拿到学位,说明学位者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授予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两证。按照脱产和非脱产的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其毕业后获得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硕士研究生又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专硕分数线比学硕稍低,学习和教育经历基本相同,最终在学位证上会有所区别。
昨天一位熟人在群里留言,大意是这样的的:上海对洋硕士非常包容,远胜土硕士土博士,他一位朋友的孩子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学建筑,本科3年+硕士1年,回来后去了同济大学下属设计院。众人感叹,人家4年就完成了建筑本硕,我们国内建筑5+3年的硕士毕业还没有海外4年学得好吗?如果本硕连读也需要6年的时间啊,真的是有钱任性。首先说一下我们国家的3年制硕士都是学术型硕士,可以申请读博士,理论研究强。中国也有2年制硕士,就是大家说的专业型硕士,偏向应用实践。那么在英国读1年的硕士就是授课型硕士,与咱们的专硕差不多,毕业后不能申请读博,通常直接参加工作。授课型硕士上课模式一般为老师将归纳好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推荐读物,考试模式为课堂讨论演讲、期末开始和论文。英国可以申请读博的硕士是研究型硕士,通常学制为2年,课程结构几乎和博士课程一样,只是论文要求50000-75000字。很多在英国无法直博的人选择研究型硕士,期间可以申博。美国的硕士没有英国走俏,因为美国硕士分为职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职业型硕士一般读2年,和中国的专硕差不多,学术型硕士也读2年,在读期间或者毕业可以申请读博。这么一算,英国的授课型硕士就是性价比最高的,花时间最少,可以节约钱,还有留洋包装,貌似非常洋派,回来能找份好工作。真的留洋包装这么走俏?不一定。前面那位进入同济大学下属设计院的谢菲尔德大学3+1本硕毕业生,谢菲尔德大学虽然拼不过英国的第一档次院校牛津剑桥,但是也属于英国的第二档次院校,世界排名还是很前面的,属于名校,所以能找份好工作。至于其他第三档次的院校毕业的授课型硕士,回国就业HR看的可不是硕士学位了,估计要看本科文凭了。尽管不能说国外除了名校都是野鸡大学,但是非名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风气都值得商榷。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英美,毕业生找工作第一拼的就是毕业院校。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不公平,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国内985院校的学子们,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们学习有多辛苦很多人不清楚,看似学校没有严格要求学生的作息时间,貌似学生们有很多自由时间,其实不然,学生们课程多、作业多、实习时间长,还有没完没了的课程设计、论文答辩等的确不能忽视学生的勤奋。985本科的工科生有句调侃“让我看看你的发际线”,他们学习辛苦掉发很正常。无论是中国的毕业生还是留学生,只要是名校毕业,用人单位一般愿意给你机会,这也是对你勤奋认真学习的肯定,当然更希望你在工作时依然努力勤奋,尊重公司,尊重工作。
已经大三的你是不是已经有了考研的打算呢?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后是不是发现硕士研究生还有好几种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研究生可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两类,简单的书就是学硕和专硕。根据相关规定,学硕就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在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在培养上更侧重实务和应用。目前,我国经批准设置的专硕已经达到40类。按照学习方法不同,可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的研究生。按照学习经费渠道不同,分为国家计划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简称委培生)和自费研究生。国家计划 研究生的培养经费是由国家提供,又分为定向研究生和非定向研究生。其中非定向研究生毕业时实行双向选择的自由就业制度,定向研究生则在录取时就必须签订合同,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工作。委培生的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提供,录取时要签订合同,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自费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自己提供,有时候也可以从导师的科研经费中开支,或获取社会赞助。按录取类别不同,划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区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二者都是采取全日制攻读方式,其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是培养在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则主要是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二是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之前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时间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教师等。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各自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专硕和学硕的不同点还在于学习年限不同(专硕一般2-3年,学硕3年)、导师制度不同(专硕是双导师制、学硕是单导师制)、毕业证书不同(专硕不仅发学位证和学历证,有的专业还会发从业资格证,而学硕只有学位证和学历证),除此以外,专硕不能硕博连读或者直博,必须硕士毕业后考博,如果同学们想要在硕士毕业后直接工作,那么专硕会比学硕更加有优势,专硕的培养方向就是面向就业,培养的重点就是专业技能,如果还想继续深造,建议最好是读学硕。说了这么多,你到底是要选学硕还是专硕呢?评论区留言吧。
经常听说某人读研基本不用花钱,有的还有钱得——比如有位王师傅的儿子2016年读研时,跟导师做项目,听说家里有点困难,有年另外一次性给过一万多补助。后来听说,读研基本上不用自己掏钱,尤其是双一流高校,专业又好的,导师又有较研发项目的。如今大学生满大街的年代,为了找工作时有更多、更好的筹码,每年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2019年报名参加考研的学生就已经接近300万,2020年报名考研的人数突破了400万大关。因式找工作不容易,找好工作更不容易,于是在很多大学里,特别是211以上的高校里,研究生学生的数量慢慢就远超本科生——有人觉得,未来读研可能是很多学生的选择。有个朋友的儿子本科是在北京的一所著名的211里念的,专业还是该校数一数二的——自动化:因是卓越计划实验班的(高等工程师学院),第二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选专业。这么高大上的名头,也不甘于毕业后当个普通工程师,于是想考更高层次的学校,即985或名气更大的。上了北航自动化专业复试,但被涮了。但消息灵通,马上调剂到中科院新设的、国家近期很需要的专业——“空天信息与创新研究院”(下图说的正是中科院空天信息与创新研究院的)。据说中科院最大的优势是读硕士研究生的补助多——这一点或许是公认的事实,而且他们去外场基地实习,还能按国家规定领取(出差)补助。研一都能拿到每月2100~3000元不等的补助,研二、研三会更多。而如果在读研期间能有专利发明,发表了有价值的论文,跟导师合作出了成果……那更是补助拿到手软。那么,硕士研究生的补贴到底有多呢?某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否承担得起研究生期间的各种费用费用呢?对于这个问题,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实力是最好的敲门砖,好成绩是最大的底气。所以,有些大学直接按成绩来决定能否算公费生培养,而这个能否享受公费生资格,读研第一年自然得根据考研成绩来排名,而入学后(尤其是研二)就要按照平时考试成绩来排名了。而考试成绩除了看硬气的分数外,还有辅导员、导师、研究室的评价等。而更多的学校(尤其是理工类211以上名牌大学)早已开始实行奖学金制度,看成绩进行奖励(也参考家庭情况):一等奖学金的学生学费全免,二等奖学金的学生学费免一半,其余学生学费自行承担。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都在实行这种制度,这比较科学,也很少有争议。过来人都会口口相传,学生读研期间主要学习任务就是跟着导师做好项目,从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发表有用的学术论文。因此选导师时,除了专业,大多数人都会关心导师的年纪、能力。如果导师的项目很多,很热,国家又重点扶持,自然导师会从项目经费中不定期会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尤其是工科类学院的。只不过导师给学生的生活补贴,完全由导师自行决定——这其中的信息量可就大了,即“多少不一,甚至可以0补助”。有的人本身很努力,有潜力,而导师又大气大方,很体恤民情,那就是学生自己的幸运了!相信大家心底里也较明白了:好的学生进了好的大学,遇上了好的导师,有好的项目又多,经费当然也比较充足,因此给学生补贴的机会就相对更大。而现在学生读研,也一样有奖学金制度或优秀学生评选活动,按照上一学年综合测评排名进行划分,跟读本科时的基本上类似。如果家里真较贫困,大学对贫困生的保障制度也非常完善,不仅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兼职赚钱也很容易。只要不懒,足够努力,完全是可以自给自足,甚至略有结余——很多厉害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基本上不用家里再掏钱了,有时还可以回馈父母一些。当然,专硕与学硕也稍有一点不同,全日制与非全也有不同,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名义上读研还是要交学费,而且数目还不小。而与此同时,研究生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力量的之一,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基层力量。国家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会给每一个,对,是每一个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了一笔助学金,大约6000元/年,分12个月付,却按每月500元发放。我的看法或许还有不足,请您来适当补充。
随着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长,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以后找不到理想工作,毕业以后就等于失业,于是更多的大学生把目标放得更远。考研、考博的人群逐年增多。那么那些人会参加考研呢?回顾我们大四那些考验的人,分为两类:1、想再进修一下的;2、找不到工作,没有自信的人;等工作多年以后,你会发现很多人有事没事就去考个研究生。我一个表妹,订婚了,然后突然说:我把工作辞了,要去考个研究生。这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个研究生很好考,一考就中。我妹夫去年也考上了研究生,孩子都上小学了,没复习就直接去裸考,结果还考上了,而且还都是不错的大学,像这样的研究生,真的还有分量吗?读研,是为了多混个专业同一届的研究生,有原来本科专业的,也有来自于其它专业的。所以很多人考研,并不是说在某一领域进行更深的研究,而是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领域,这个应该在大学提供的,怎么变成了读研究生的主题了呢?来自灵魂的拷问:研究生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读研,是职场晋升或加薪的需要身边也有不少朋友也都去读研了,目的很明确,读研可以提升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薪酬。而且这个研究生是比较容易的。有的选择不用考直接读,当然,现在这种方式的研究生现在少一些了,但还是有,不过有文凭,没有学位。还有另外一种有考研辅导,包过,就是费用高一点。去读之后,就更加的松了,平时自己在家看看书,甚至书都不看,到时间以后只要去考一下试,就算考试也会比较简单,而且考试里面基本都有枪手。所以,整个就是为了混个文凭,只要肯花钱,就能买来文凭,毫无无实质内涵。个人建议:1、不得跨专业读研,更开放本科第二专业2、从严治研究生,严进严出,教师负责制否则,再这样下去,研究生,就被沦为了一句笑话。只是为了应对非正常市场的需求,最终会害了这两个字。对于你个人而言,我觉得看自己个人的选择吧,至少研究生毕业工资可以多拿一点,比较现实。你觉得呢?欢迎各位留言讨论!
从新世纪开始,大学一直在不断地扩招,从恢复高考之初的4%左右的录取率到2018年的80%多的录取率,现在几乎参加高考的人只要想继续读书都能上大学,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这样也有助于教育事业和国家的发展。但如果教学质量跟不上扩招的脚步,就会带来诸多问题。2019年风向好像突然就转变了,有多批研究生被退学,合肥工业大学、广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相继将部分研究生做退学处理。在这之前,问题其实已经很突出,但我认为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学生,事实上问题更多出现在教学质量和管理上。合肥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在我读书那会,每个班就只有几个同学考研,而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认真考虑过考研的问题,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也被看作高等教育的成果之一,但检验这成果真实性的标准仍然必须是质量。硕士生、博士生规模的超常发展,导致以前一位导师给几个硕土生、博土生上课的情况,变为七八十个研究生在教室里同上一门课,一位导师要指导十几个硕士生、博士生。据了解,某校有位博土生导师指导的在校博士研究生居然有30名,他所带教的研究生总数则达到了近100人!某校机械专业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就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相信有不少读研、读博的学生都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课堂,应该是小规模、参与式的,导师指导学生,应该是个性化导向性强的。我现在带的硕土生、博士生加起来有20多个,我想指导他们也没办法。有一位博导在被发现有抄袭行为之后大喊冤枉,原因是他的学生写的一篇文章抄袭了别人的成果,学生把博导作为了该文的第二作者。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忙,这位博导根本没有看完文章就同意学生寄出。”某校机械专业一位博士生导师自叹分身乏术。“带硕士、博土是要计算工作量的,在学校严格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即使明知道自己无法指导那么多学生,也会主动争取。这也就使些硕士生博土生完全处于‘放羊状态’。作为导师,总不希望自己所带学生不能按期拿到学位、文凭,甚至被淘汰,因此在答辩时,很多导师会出面帮助学生,所以有学生说,导师的好坏就体现在这个时候。”这位博导如是说。“目前,硕土、博士毕业与本科毕业一样是集中成批的,受理学位答辩也集中在一段时间,这其实很不合理。有的导师一批同时毕业三四个学生,总的阅读量达到二三十万字,这可不是一般的阅读,是要找出问题提出意见的阅读。可有的导师居然两天之内就搞定了。”我认为学生数量却大大增加,再加上有个别导师的心思根本没放在学术上,学生培养质量显然会下滑。现在有不少教授很乐意大批招募弟子,学生越多,他的“可支配对象”就越多,给他干活的人也就越多。他们是“老板”,而学生则成了他们的“伙计”,可以被差遭去干各种杂务。说是杂务,是因为这些活儿多半很难与学术研究对上号。学生与导师一起干活,或者跟着导师做事,并非坏事情,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干活,学到研究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如果对研究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那么这种干活,就远远超出了师生关系的范畴,而行变为“雇佣”关系。由此看来,今年出现一批又一批被退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并非个案,而是对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的一次变革,即使是刚刚开始,我们也希望未来教育能越办越好。对于以上事情,大家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转发和留言参与评论。
中南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作为一所由三所高校合并而成的年轻的大学,中南大学的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选择报考中南大学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2018年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录情况统计,可能很多的同学并不知道,建议报考中南大学的考生收藏,以备不时之需。由上图可知,报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竞争最为激烈,5个人中仅录取一人,而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招生4人,仅有3人报考。公共管理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和公共管理学硕的竞争最为激烈,其中公管报录比已经高达16.92。法学院更是扎堆严重,诉讼法学的报录比为35,也就是平均35人竞争一个招生名额,可想而知结果惨不忍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竞争较为激烈的就要数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化产业学。由上图可知,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专业是该学院竞争最为激烈的专业,报录比高达9.44。建筑与艺术学院中的音乐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在中南大学所有的专业中都是名列前茅的,31个人争夺一个招生名额。商学院的金融、管理科学与工程都是报录比超过10的专业。由上图可知,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报录比高达28。更让人吃惊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报录比高达65,是中南大学考研竞争最激烈的专业。冶金与环境学院竞争最激烈的专业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由上图可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报录比高达39,在中南大学的所有考研招生专业的报录比中都是处于前列的。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是该学院考研竞争最为激烈的专业。除外,中南大学考研报录比超过10的专业还有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湘雅口腔医学院的口腔临床医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湘雅药学院的药学专业、湘雅护理学院的护理学、湘雅二医院的心理学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皮肤病与性病学、湘雅三医院的心理学、临床药学和妇产科学。总之,报录比越大,也就意味着报考的竞争程度越激烈,当然这只是2018年的报录比,2019年会是什么情况?谁又能预料呢?不管怎样,考研成功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只在乎你自己。对于以上,您怎么看呢?你报考的专业报录比是多少呢?欢迎您的留言。
去年,刚研一的师弟坚持退学。作为大农类栽培生理学的研一新生,师弟带着保研的光环,加入了我们实验室。但是研一下学期刚过完,他就打算退学了。当时作为师兄师姐,我们轮番上阵,劝他三思。最终,我们导师帮他办了休学(累计休学达到一年,仍未能复学的,作退学处理),就是以防他万一哪天后悔了还有复学的机会。师弟想退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作为一名双非院校天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平台不够好,就算毕业了,就业薪资低,毫无诱惑力;二是发现本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状态也不对,如果继续读下去,完全就是在混一个证书,文章也是随随便便糊弄。作为师哥,我专程去车站送了师弟一程。看着朝夕相处的师弟细长的身影,背着硕大的行囊,挤进高铁站,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当晚,我彻夜难眠。毫无疑问,师弟的决定很有勇气,能义无反顾选择退学的人,也是少数的。我陷入沉思:再三劝师弟慎重的我,又何尝不是在“死撑”着,我难道就从没有冒出过“退学”的想法吗?其实,关于“退学”,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07年,就有人创办了“中国退学网”论坛,而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被动清退和主动退学。被动清退的研究生主要是因为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比如近两年,报道的上海交大清退21名研究生,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国际学生,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等,均引发了网友一波一波的热烈讨论。主动退学的研究生,也在逐年激增。我暂且没有找到相关的数据支撑,不过有这样的一组数据:“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主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相信也能说明问题。为什么研究生想退学?谈谈我的看法。内部因素1. 身体吃不消、心理承受不住研究生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充沛的体力。就拿我们课题组来说,我们90%的实验要去大田,而基地离我们学校要十几公里,每天要坐校车往返于大田和实验室,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实验一旦做起来,就不能轻易终止,如果没有好的体力,根本吃不消。而在心理层面,就更不用说了。硕博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是焦虑和抑郁高发的人群。实验上面遇到一个挫折,一年半载就蹉跎掉了。曾经有个反应,卡了我八个月……那时我整宿整宿睡不着,失眠焦虑,精神状态极差……再加上导师的“不屑”,朋辈的对比,毕业的压力……稍有不慎,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 能力不足本科期间,一堂课有上百人,大家坐在大教室里,考着差不多的分数,拿着差不多的奖学金,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而研究生期间,更加突出个人能力,从开题报告开始,个人的科研能力将每个人一步一步拉开距离。评价体系再也不是看几门课的分数而已,而是谁设计的实验好,谁发的SCI论文水平高,谁发的SCI论文数量多。3. 厌学情绪本科阶段,考前突击很奏效,往往复习很短的时间,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而在研究生阶段,科研难度陡然增大,实验数据反馈往往不够“即时”,拉锯战会让人疲惫不堪,自我怀疑,最终消耗科研兴趣。外部因素1. 导师只怒不“导”,权威至上这个因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2. 就业前景惨淡专业很重要,导师很重要,平台很重要。但是大家都是俗人,总要有工作的那一天,大家找工作的时候难免要考虑到薪资水平。对于硕士毕业生,就拿我的专业(天坑专业之一)来说,去报考事业单位,薪资水平4k-5k;去职高当老师,薪资水平4k;去试验基地,3.4k-5k;去做研发,3.5k-6k。总之,一旦入坑,确实想让人“知难而退”。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敢怒而不敢言,想退而不敢退?1. 来自父母辈的期望尽管现在研究生大军已经越来越壮大,但在家长那一辈眼里,研究生还是顶着光环的。父母的期许,对我们退学这一决定还是起到很大的阻挠作用的。因为我们尚不能经济独立,便得不到家人的支持。2. 浪费文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做到努力,研究生还是能够毕业的。如果突然要抛弃掉,肯定心有不甘。一纸文凭,如同到手的鸭子——飞了。3.能力不足成也能力,败也能力。想退学是因为能力不足,不敢退学也是因为能力不足。这里的能力不足,是因为退学工作后,比同辈内行人少了那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知识储备。怕,怕能力不足,怕赶不上,怕到头来抵不过那一句:还不如继续读书。4. 周围人的议论旁人的议论和“好言相劝”,确实会干扰到你的决定。说了这么多,回归开头提到的师弟。你问我,师弟到底怎么样了?我想说,一年了,他没有回来。无论他是否后悔,他都坚持了自己的决定。所以我觉得,你敢不敢退学,最终只有你能做决定,只有你来承担。没有100%稳当的人生,因为人这一辈子,想要100%做好风险控制是很难的。我只想说四句话:1. 成年人要学会权衡利弊2. 你还年轻,转行误不了终身3. 打有准备的仗,努力抓住机会4. 不要怕,输了又怎样懂的人,自然就懂了。你问我现在呢?答:在路上。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已经开始了,很多将要参加硕士研究生初试的大四同学和一些已经步入社会想考研的大学毕业生正在进行着积极的备考,接下来的这几天,大家都会忙着在网上进行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最近,小编就遇到很多同学咨询他们到底是选择读“学硕”,还是读“专硕”的问题,同时也相信很多同学可能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种的困惑,并且在二者的选择上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小编认为,一些同学之所以在选择读“学硕”和“专硕”上犯了难,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的了解考研政策,相关院校的专业背景和特色等,也有可能是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某些偏见思想的影响,对“学硕”和“专硕”没有进行正确的认识。首先,二者在国家和法律层面都是平等的地位,没有孰高孰低,都是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只是它们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简单地说,学硕侧重理论研究,专硕侧重工程实践,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我们整个社会所需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它们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二者培养的目标不同,选择读学硕的研究生,将来可能要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工作。读专硕的研究生可能要去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实践,参与相关的工程建设和动手操作方面的工作,所以对实践操作的技能要求会更多一些。这样,也回避了以前我们国家未划分学硕和专硕的时候,很多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的弊端。最后,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和传统工业升级改造的不断推进,未来可能会需要更多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那么,读专硕的同学们也会在社会改革中受益,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总之,考研的同学们在选择到底是读学硕,还是读专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来选择合适的报考方向。在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之前,要多了解一下想报考的目标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政策等情况,比如,学制是几年?要报考的这个专业,在这所大学属于“专硕”,还是“学硕”?在读研期间颁发各类奖学金的情况等等。毕竟各个大学的研究生院在学制,培养方向和目标上,以及奖学金的政策上都会有所差异。希望大家通过网上查询,咨询老师或者学长、学姐多了解一些考研的相关信息,这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祝愿即将参加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们都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
我叫蔡鸿宇,广西桂林恭城人,是刚入伍的新战士。入伍前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我入伍,是受到家里前三代人的影响。第一代军人,是我的叔曾祖七太公,蔡锦明,号子彪,民国期间在十九路军部下任独立团团长。他的墓碑碑刻记载“叔翁名锦明……民国军政团级首职高官,为国有功,名留后昆。翁在山东时烽烟告警,克敌制胜,有织可嘉……”。据家人口述,他6岁时帮地主放牛,偶遇赣军经过龙虎关(广西恭城与湖南江永的交界处)遂军。后来为抗日名将张发奎的部下,在战场上有勇有谋,杀敌有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副团长,曾参加过淞沪会战。第二代军人是我的祖父,蔡裕东,1950年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国。祖父是在1950年恭城土匪暴乱期间参加革命队伍的,先是在恭城县大队,然后到广西梧州参军,接着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先从普通一兵做起,然后当汽车班长,后来在团部当通讯员。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度过了三年。第三代军人是我的伯父,蔡启刚,1978年12月入伍,是一名基建工程兵。1979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下到连队分到基建工程兵00362部队15连,随部队到湖南郴州资兴县参加东江大坝配套建设。1979年12月随部队开拔到深圳参加深圳特区建设。1983年9月集体转业在深圳。第四代军人便是我,2020年9月入伍后,我刻苦训练,积极工作,完成了由一名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希望我能够继续努力,为接续家里的军人梦想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蔡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