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人的未来,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天地有宫

考研人的未来,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今天突然看到了中国石油大学的一则消息,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有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这让班长看到了未来高学历人才的教育方向,同时,也提醒大家,以后的学习生涯将会更加充实,严谨。如果这一套培养模式效果明显,那么其他高校是否也会套用呢?本人觉得非常有可能!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1.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培养我们最近看到很多的高校专业都有所变动,这可能就是一种根据市场情况做出的调整。在以后的考研过程中,专业的变动将会成为常态,当考研成功上岸后,高校会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由高校导师带队,企业专家做辅助导师,实践操作师傅做指导,进行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去培养研究生,尤其是专硕,这方面会更加的严格。只有这样才会增加研究生以后的就业竞争力。2.提升个人能力为主以后的研究生考核标准不再是以论文为主,而是会参考其他数据进行综合分级评估后,才会下发对应等级的证书。课程的安排也不会应付了事,高度自由化,而是会限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发展,如,首先是基础理论的学习,然后,是去一些实践平台去将理论与现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最后第三方培养基地会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进行实际的研发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进入国家急需领域国际多元化,要想不被卡脖子,就得在这些领域里有自己的专业人才,这也意味着,国际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会得到更多高尖端企业的青睐,这类人才将会获得各种培养资源,如海外留学,国际技术交流,国际大赛等等不错的学习机会。有了人才,就会有新型企业的诞生,有了很多这类企业被创立,那么这个行业,我们就会变强。所以,不要觉得每年考研人数增加就是坏事儿,很多行业缺乏人才,很多高校也在扩大教育资源,国家也在积极引导行业风向。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端正学习的态度,不要应付考试,要将其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磨刀石。

程颐

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人民时评)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累计自主培养的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发展进步的脚步同行,中国内地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强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良好风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这些都呼唤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强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需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同时,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尽快由大到强,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31日 05 版)

默汝无言

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善于思想者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对研究生教育和青年人才寄托了很大希望,而现实生活中的研究生教育则存在一些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落差,引发高等教育界对此作出深入透视和热切反思。质言之,研究生教育要走向卓越境界,必须培养深具灵魂、善于思考的人才。这就需要在研究生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中养成深沉的问题意识、坚定的探索精神和自觉的学术创新才能。唤醒问题意识当前,研究生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愈来愈趋同于“本科化”。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研究生教育之过程被戏谑为“大五”“大六”;而艰深的博士生教育则存在日趋“硕士化”的倾向。无论硕士生课程、博士生课程,抑或最为核心的学位论文之选题与评定,“一统化”倾向愈发凸显。导致顶端的精英教育与一般的本科教育颇有几分相像。上述倾向或现象,在不同学校、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程度不同的表现。研究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浓厚的专业问题意识之展开进行。从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选题,始终聚焦鲜明的问题,发现好的问题是开端,解决面对的问题是归宿。系统的专业知识则是达成目标的辅助;何况知识体系的价值指向是过去,认知、理解和记忆知识的方式,已经远远落伍于便捷速效的网络时代。发现某一个充满专业深度、且能拓展的真问题,不仅考验年轻学人的专业眼光;而且,这种专业眼光指向未来、深具增值潜能,能够赋予一个真问题既深且广的思维空间——年轻的学人是多么需要这样的问题,生命的智慧是多么需要在其间纵横驰骋啊。真理往往在持续深入的和对话中诞生。这就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那种按部就班的知识传播、机械划一的技能授受,不但方法欠妥,而且内容上不同程度落伍了。尤其是博士生的学习,用心智去倾听和感悟,用灵魂去观察和反思,从中养成质疑和批判能力,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无限的可能。钱学森先生推崇冯·卡门教授的学术奥秘:常常诞生“Good Idea”(“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最初学术上的“Good Idea”,常以问题的形式承载,以不断质疑的姿态出现,通过你来我往、持续不断、充满理性精神的对话深入下去——结论可能是从问题的破解中得到,也可能暂时无解;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都得到深刻的淬火。聚焦项目探索研究生学习,一旦发现、提炼并确定问题,就要围绕问题、锚定选题,投入到过程的探究中去。博士生的学习历程,就是贯穿了探索精神的叩问;重新书写历史,就是以新知、新思来重塑既往与未来。当前,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有必要做减法。一个新鲜的研究者,应当敏于问题、勤于追索。单一狭隘的学科知识,占有了大脑很大的知识存量,宜做减法;而新兴的洋溢着可持续发展价值的知识增量,如学科前沿、学科交叉等领域的专题知识,应当做加法。学术性研究生要诀别传统单一的学科意识,轻装前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经典问题,也是被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持续的专业问题。当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知识大爆炸的出现,人类对知识的获得滞后于其更新的速度。没有必要在陈旧的知识后面亦步亦趋,可以自信地指出:被深邃前沿的问题所统领的专题知识,因具有增值前景而最有价值。这绝非实用主义知识观的翻版。这样的知识,具有下述特征。知识的可用性:运用于并聚焦于研究目标的达成,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简单满足于知识从无到有的授受。知识的灵感性:针对语境中的问题知识,往往闪烁着灵性的光芒,能够催生运用者产生智慧的灵光。知识的凝聚度:服务于独特的目标、任务和语境,这些知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度。对应于相关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必然出现多样化:讨论式、专题式、小组化甚至一对一的对话式。看似松散,实质开放,最能催生天马行空的自由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包括专业学位博士生、硕士生与学术性博士生、硕士生两个层面。这意味着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偏重实践,注重技能技巧及其规范的训练和应用,所谓习得技术型人才;后者重在纯学术,重在基本理论、观念的创新,尤其是特定领域的定点突破,获得新思维、新观念的“敞亮”。但它们共同之处在于:无论应用性学位还是学术性学位的研究生教育,都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应该成为一条不可撼动的“金规”。首先,欲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自身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贯穿于教学与学术的全程。导师者,引导学生创新之谓也;导师之“导”,从思想创新开始,正如冯·卡门所做的那样。新思想新观念,从改革实践中来,从学术前沿中来,从学科交叉中来。其次,唤醒研究生话语创新的自觉意识。话语是思想之表,两者相辅相成;话语创新,促进学术思想深入创新,形成良性互动。从海量资料中筛选、排摸、提炼出“新话语”,这才是学术基本功。往往是这样:具有了新话语,就有了核心概念,有了进一步推理、论证、驳难的“思想拐杖”和“逻辑演绎的平台”。而思想创新与话语创新两者互相深入循环、走向创新的理性境界。再其次,以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经验予以印证。基础研究的纯学术,尤其是面对应用性和技术性研究,研究生教育应该将新思想与实证和经验相结合,所谓“实践出真知”即是。研究生教育必须强调唤醒问题意识、避免课程复制,倡导项目探索,最终形成强大的研究能力、学术之创新。如是,方才适应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常态,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夯实重要基石。全球化时代正热切地呼唤着思想资产的培育;唯有视点高迈、眼界深广、善于思想的大脑,方才形成“思想力”,而“思想力”无疑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强盛、持续增值最重要的软实力。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需要更多地蕴蓄和谐宽松、自由平等的开放教育生态,更多地培育国家日趋繁荣富强的核心资产:善于思想者。(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暴风雪

浅谈研究生如何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简单来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这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科研创新能力,即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三是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四是逻辑思维能力,即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五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必须借助语言去准确地表述,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六是动手操作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达晋编译认为,研究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可以说,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二、夯实专业外语基础。英语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是研究生熟练查阅、阅读英语文献及英语原版书籍的前提。研究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满足社会、科技、经济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长需求的一项基本技能。研究生要学好英语,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大量的专业信息的刺激下,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三、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首先,系统地查阅和处理文献的方法。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搜索工具服务对象及特点,通过分类号、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各种检索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其次,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的某方面问题,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整理出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所超越的创新性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其次,学习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对待特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使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改进和提高。

万物职职

厦门大学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原标题:研究生为何频频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夏日的厦门大学山清水秀,花红柳绿。一段时间来,厦门大学捷报频传:《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新型多价宫颈癌疫苗的研究成果论文,厦大博士后王大宁、博士研究生柳欣林和魏旻希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科学》子刊发表在石墨烯基单分子电子器件的尺寸极限研究取得新进展的论文,厦大博士生赵世强、硕士生皮九婵等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郑珏婷、李瑞豪和硕士生魏珺颖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近年来,厦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以2020年上半年为例,厦大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达10篇。成绩的背后,无不透露着厦大在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用心和扎实。培养环节 层层把关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2018级硕士生董事在她入学之初,最先拿到的材料之一就是一个绿色卡纸制作的“学术章”。这是她和她的同学们开始环学术领域“旅游”的“护照”。在全校范围内,每听完一个专题讲座或参与学术论坛,就可以打卡盖章,积满至少20个学术章才能最终参加答辩。从“i学堂”到生态与环境讲坛,从南强新睿讲坛到三尺讲坛,董事的“学术章护照”上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在图书馆如何高效使用Endnote讲座上学会了使用Endnote,让自己的科研生活高效了不少。“游历学术山川大河”,再专注手头“基于预测模型软件对黄嘴白鹭进行分布研究”,董事在学术世界入了门。董事说:“从一开始的凑章,到现在不为盖章,我的学术章早盖满了。重要的是,这项学术习惯成为我的日常,让我受益。”事实上,厦大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严格研究生开课管理、全面强化教学过程监控、开展博士生中期考核、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严肃研究生学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严格研究生培养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大原则下,各个学院结合自身条件设计“自选动作”。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6级博士生李长洪在广东汕头家中刚刚完成了云答辩,顺利毕业,也拿到了offer。站在新的起点,他却反复回忆起初入学时候的“焦头烂额”。李长洪所在的学院要求第一学年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课程贯通,由学院统一开设经济学系列平台课程,必修课8门,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对李长洪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课堂45分钟的内容能掌握好,他课前预习,课后巩固。45分钟的内容他往往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来消化。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焦灼和付出是值得的。两年时间,李长洪上了近20门全英文课程,参与了30多场国际会议,查阅了前沿学科材料无数,学术素养能力得到了飞跃。实践教学 筑梦当下食物如何在民族关系、国家认同中产生作用?不同民族因食物在思维体系上如何产生认知差异?为了更直接更深入地解决这些问题,厦大社会与人类学院2017级博士生巴责达在学校“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的帮助下,来到新疆进入田野开展调查。“我们常认为乡音无改是一个人最难以磨灭的记忆,但最终却发现食物也是。……食物的力量是巨大的,虽然它们仅刺激着我们的舌尖,却因味蕾的触动凝聚着许许多多的情感和记忆。”八个月的时间,巴责达留下了近17万字的田野资料,为他博士论文的撰写和未来学术道路的延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鼓励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研究生开展原创研究,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于2014年设立了全国高校首个“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厦大研究生院副院长余自中介绍,以项目基金资助的方式,鼓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田野调查在研究领域中探索新发现、提出新观点、取得新成果。巴责达无疑就是当中的受益者:“田野调查被公认为人文社科领域最具深度的研究方法之一,学校的这个项目给了我们筑梦远方的有力支持!”开阔视野 鼓励创新对于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年硕士生肖舒文而言,在联合国教科文驻华代表处的实习,注定是她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段时光。2019年,厦大设立厦门大学研究生赴国际组织和国家重点单位实习实践资助专项基金,肖舒文成为首批受益者。在经过严格的选拔和专项培训后,肖舒文成为联合国教科文驻华代表处的一名实习生。视频制作与编辑、撰写中英文稿件、与媒体沟通联络、公文写作与翻译、活动组织协调,与来自巴西、尼泊尔、比利时等七个不同国家的国际项目官员交流……三个月的实习,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在飞速进步。围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较强创新意识与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厦大通过精心组织校内单位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积极开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宣传和推介工作,逐步完善厦大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资助体系,打造来华留学品牌专业等一系列措施,为研究生教育创造更好条件。此外,厦大也积极组织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系列项目库建设项目,目前,已资助10个学院的10个项目库。海洋文化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研究生香山论坛、“源梦启航”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研创报国创新实践系列活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项目库的支持下,厦大研究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马跃华 欧阳桂莲)(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欧阳桂莲)(来源:光明日报)

含哺而熙

硕士和博士差别真的很大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种类型,其中硕士研究生又分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为2~3年,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为3~4年。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其培养目标也有很大的区别,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胜任企事业管理和科研院所助教或助力研究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培养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并撰写学术论文,可以胜任企事业管理、技术顾问及科研院所讲师和助理研究员的高层次人才。总得来说,都是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促进国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每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就是最好的例证!毕业服的区别研究生间的区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时学术论文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比硕士研究生要强一些,如果硕士研究生积极、努力的学习和提高,毕业时也可以达到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甚至高于后者。但是,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如文科、理科和工科之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还是有所差异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文献资料和知识宽度有区别。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较弱,文献阅读存在较多困难,对导师团队的研究方向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了解有限,导致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深度和宽度无法与博士研究生相比。第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区别。究生这方面的能力是通过锻炼或系统培训而逐渐形成的,而硕士研究生在本科生阶段很少进行此方面的锻炼和培训,这就需要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或者师兄师姐的指导和帮助一下才能逐渐形成,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博士研究生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否则顺利毕业则成为很大的压力,同时表现为很强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是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和财富第三,实验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有区别。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要求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这对以后的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实验中需要的一些比较高大上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也了解的较少,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操作才能很好的掌握并加以利用,为后续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博士博士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经过系统的学习和操作,而且实验成果产出很快,所以博士研究生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第四,毕业时具体要求不一样。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一般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而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则要求一定发表学术论文,且不同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如有的学校也按照论文影响因子来要求,细胞免疫方向的则要求期刊IF≥10,植物科学研究方向IF ≥5等;有的单位则按照中科院论文分区来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1区学术论文一篇,2区论文2篇等。国内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是比较严格的,重点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学制为5年。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所以博士研究生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国外博士研究生一般只学习两门功课:一门理论课,一门实验技能课,由不同的教授来进行讲授各领域最新的前沿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并为后续科研工作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国内博士研究生则没有实行淘汰制,获得的科研成果不能很好的进行转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希望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研究生的竞争力若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赞或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非常感谢!(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期间最应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

据统计,2018年我国毕业的硕士生大概有30万人,而硕士的就业率却在90%~100%之间浮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硕士在毕业之后仍然面临就业难的情况。研究生期间(本文主要指硕士研究生)掌握一些必备技能,对未来找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必备技能1:业务能力。很多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等在招聘时是非常看重研究生的个人业务能力的。业务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指就是解决、处理自己本专业业务的能力。不同的岗位和专业,有不同的业务能力要求。例如,我们做水保的(水土保持)业务能力主要就是会不会水保方案编制啊,有没有做过水保监测啊,等等。这是反映你在该专业领域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生期间,多跟随导师做做项目,跑跑现场,了解本专业基本的业务能力,非常有必要。必备技能2:专业素养。单有很强的业务能力而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在职场上是很吃亏的。专业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例如,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1.宽广深厚的教师专业知识,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足够的所教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知识的沟通与融合2.纯熟的专业技能 ,熟练的教学技巧;良好的教学能力3.特有的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在研究生期间,多跟导师交流,多实践,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必备技能3:强大的心理素质。现在的职场犹如战场,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变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可以让你不那么难受,从容面对。研究生期间会遇到实验失败、论文被拒、导师催促等一系列困境,正好可以借此磨炼自己的心境,让自己不再那么孩子气,有一定的心理素质面对未来职场的困难。必备技能4:良好的表达力。在职场中,甚至是就业面试时,基本都会做presentation,或者即兴演讲,或者在面对领导、客户、甚至同级时,如何去相处和表达自己的意见,都是需要经验去积累的。在研究生期间如果能够把表达力练习好,对以后真是大有益处。这就需要在研究生期间,抓住一切可以表达自己的机会,例如给导师汇报工作、参加学术论坛会议、壁报交流等。必备技能5:流利的英语口语。虽然现在就算出国也有说中国话的人,但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学好英语在现在也不过时。很多人工作中就是因为英语不好,错失了很多机会。而研究生期间时间相对充足,学好英语真的是一件对你大有裨益的事情!其实研究生期间还需要掌握很多技能,才能为以后的工作、人生打好基础,但本文只分析了5点必备技能,希望给在研究生期间的你一点帮助,也祝你以后能找到好工作!

皆有所长

我国已培养千万余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五大问题

今天上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透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1000万余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五大方面突出问题,包括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等。沈阳农大研究生的暑期生活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洪大用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1000万多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国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发展。洪大用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二是学科专业调整刚刚起步,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学位授权改革有待持续深化;三是导师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素质有保障,但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四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有待持续深化,差异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对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保障还不到位;五是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对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有影响。一些单位内部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他说,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流程编辑:u010

魏牟

让严进严出成为研究生培养常态

近日,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高校清退不合格学生”,今年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是什么原因导致多所高校对不合格学生“动真格”?清退能否产生警示效果?在把住“严进”关口之后,“严出”的尺度该如何拿捏?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被退学的主要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今年3月,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随即,合肥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大学加入清退不合格学生行列。而上周末刚结束的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41万。一边是考生绞尽脑汁复习备考;另一边,研究生却成为清退的主要对象。记者发现,这些研究生被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延边大学日前发布了《研究生退学决定公告》,对该校136名研究生送达退学决定。这136名被退学的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其中,博士有14名,硕士122名。延边大学《研究生退学决定公告》提到,延边大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研究生存在学习年限届满未毕业或结业的情况。记者从被退学学生名单中看到,有一名学生2005年入学,近15年都没毕业。事实上,高校清退违规研究生早有先例。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清退300余名研究生,原因无外乎长期不来上课,超过规定修业时长。“研究生被清退的主因大部分与延期毕业有关。这些研究生都是延期毕业后,达到了最高修业学制,仍未完成学业,不得不按照规定被清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分析。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根据国家对学籍的要求,研究生学籍一般是3年到6年。选择延期,仍未完成学业,被清退的可能性有多大?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的数据,情况并不乐观。《报告》显示,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为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60.4万人,超过两成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其中,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报告》显示,除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因素成为研究生延迟毕业的主要原因。“清退工作背后没有硬性淘汰机制作为支撑,各高校在执行中标准不一,而最高修学年限是唯一的硬杠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楼世洲分析,目前我国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与传统的学制观念有关。我国对研究生、博士生的生均经费拨款,是按学制进行;如有大量学生延期很长时间毕业,学校运行将承受较大经费压力。清退只是分流退出的一种方式虽然清退超期、不合格研究生是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方式,但被清退显然不是学校和学生愿意看到的结果。毕业出口是最后一道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几年时间,在校期间学校还能为研究生培养做些什么?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再次重申,“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清退只是分流的一种方式,分流的主要手段大致包括:研究生肄业、研究生结业、降格培养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合文介绍,目前研究生降格主要是硕博连读生不适合博士研究生培养,就再回到硕士培养阶段。在公开报道中,记者没有找到研究生降格培养的事例,只发现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的新闻。“高校和学生更关注毕业论文的考核,而学生的课程学习管理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吴合文认为,对于长时间不上课,无视学校纪律的研究生,必须通过强化课程管理,有效实施清退等分流手段,进行警示。“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能只依靠论文来评判,课程学习的过程质量也非常关键。需要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顶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首先就要落在研究生教育上。”楼世洲表示,“让严进严出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常态,更应充分发挥过程评价的硬约束作用。”(本报记者 陈鹏)

失败者

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来了!2018级开始执行

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来了!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改革方案》自2018级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参照此方案做相应调整。《指导意见》自2018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参照此指导意见做相应调整。两份“新规”具体都有哪些内容?随小编一起看↓↓↓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制定本方案。一、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二、培养方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1.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2.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紧密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培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聘请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组成员。三、招生对象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四、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基本素质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2.基本知识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掌握相关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3.基本能力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五、学位论文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2.研究内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3.成果形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做出创造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科技奖励等。成果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并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4.水平评价: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评价其学术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经济效益,并着重评价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六、质量保障与监督1.培养单位应建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2.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充分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培养定位及目标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单位应在满足国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明晰培养定位,突出培养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二)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其中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至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一)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二)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三)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四)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培养单位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五)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单位应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体系应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应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应注重发挥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优势。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课程学习16-20学时可计作1学分。课程设置框架和必修环节:1.公共课程:政治理论、工程伦理、外语;2.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3.选修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创业活动;4.必修环节:专业实践。五、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六、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七、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二)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三)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八、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相应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速递!工程专业学位调整为8个专业学位类(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