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导师怎么选?经验之谈!床上戏

研究生导师怎么选?经验之谈!

研究生导师该如何选呢?相信这是很多研究生在入学之后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而在选导师之前,这几个问题你一定要想清楚。首先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读博士(即走学术/科研路线or毕业后去企业工作)?自己希望研究生阶段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苦学or轻松?发文章or去实习?)希望自己和导师是哪种关系?(紧密合作 or 老板员工 or 路人)现行的选导师制度仍然是双向选择,在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导师有哪几种类型呢?1.学术大牛型选这类导师的好处大概有这么几个:导师经验丰富,带过十几届学生;导师在学院有一定的地位,不管做什么都会比较方便一点;实验室师兄师姐比较多,实验室环境也会相对要好一些;如果以后想继续读博的话,导师也是可以给推荐的。2.年轻导师年轻一点的导师一般刚毕业没多久,所以非常有学术热情,会真正在自己研究的方向下功夫。所以如果你作为他的学生,你跟着他做,他会手把手教你,能在研究生几年学到真正的东西。这也是因为他需要发高质量的论文来评职称,所以你只需要给他打打下手,比如翻译论文,他在发论文的时候就能挂上你的名字。3.忠于人品无论是做什么事,一起做事的人都是更重要的。选导师的第一点不仅要看导师的专业能力,更要看这个老师的人品如何,一定要选人品好的导师,然后再去看他的学术能力,遇到一个真正对自己好的导师,可能会使你受益一生。总之,就是要明确自己的方向,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希望大家都可以上岸成功,选到自己心仪的导师!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韩国一流的商学院,硕士学制一年,中韩英三语授课,零语言基础入学!

方程式

导师掌握着研究生的“生死”大权,不让毕业真的对导师有好处吗?

进入研究生之后,有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术方面的研究并发表论文,第二个方面就是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往往很多同学们会经常忽略到第二个问题,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这个问题。有人说,选导师很重要,导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三年的生涯是如何度过的。但其实导师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好坏,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与导师的相处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导师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学术的压力,其次,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与导师的关系,可能在我们看来,导师他只是作为我们的老师,是师生的关系,但其实我们与导师的关系,还有另外一层,是合作的关系。在研究生期间,很多学校是规定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都是需要发表SCI论文的,我们凭借着发表的论文去获得奖学金,去答辩,去毕业,而导师凭借着我们发表的文章去评职称,去申请基金,去达到学校对老师的学术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导师与我们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因此,如果出现了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或者在某些的时候严厉地批评学生,那么此刻的导师,更主要的是把你当成了他的合作者。在网上或者是很多学生的口中,我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研究生的生死大权掌握在导师的手中”。实际中确实也是如此,如果导师在毕业的时候不签字,你是没有办法答辩和毕业的。但是导师真的不想让学生毕业吗?我其实认为不是这样的,学生不毕业对导师有什么好处呢?在我看来,学生不毕业对导师来说导师,只有坏处,没有好处。1.学生迟迟不毕业影响着老师的声誉,现在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都会多方的打听,如果有学生毕不了业,那么这个导师在下一年招生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2.浪费了老师的资源,导师都是有固定的基金经费,并且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一直不毕业,就占用了老师的资源,对于导师来说是不划算的。因此,我觉得如果出现了导师不让学生毕业的情况,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自身的研究成果没有做到位,或者是没有达到了学校的标准,或者是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或者是没有达到研究生应该有的能力等等。

取人妇女

导师变老板?新华社调查导师和研究生的那些事

近日,“寒门博士自杀”事件将“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话题带到公众视野之中,引发网友热议。当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构建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从“老师”到“老板”:师生关系变成雇佣关系?“读研期间,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给导师打工了。”王洋(化名)是一名211高校硕士研究生。她刚进入师门,就被导师安排去给修读第二专业课程的同学上课,作业批改也由她一人完成。当上了“老师”,王洋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待遇:“学校的二专教学任务是有课时费的,但是导师从来没提过钱的事,我只能‘被义务劳动’了。”王洋的遭遇并非孤例,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让不少研究生产生“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沦为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北京某科研院所在读博士方杰(化名)坦言:“导师的一个课题经费有300万元,但是几名学生加起来的收益却不过数万元。”方杰说,他的一位师弟在读研期间,曾被导师介绍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师弟每月干价值一万元的活儿,却只拿一千元的工资,还被导师‘雁过拔毛’克扣了500块”。学生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方杰说,有的导师为了把学生留在身边干活儿,甚至故意让学生延迟毕业。“一方面担心毕不了业,一方面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非常焦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勤认为,现在一些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将读书称为“打工”,称呼的变化折射出部分导师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工具的现实问题。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也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侵犯。从学术到生活:导师与学生的“难舍难分”记者调查了解到,相对于人文学科,理工领域研究生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很多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享有导师提供的课题、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也为导师完成大量基础性工作。在方杰看来,没有导师,也就没有如此优厚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内涵往往超越了有形的空间,也共享了很多规则、理念和工作生活习惯,甚至形成一种“实验室文化”。与实验室的“过度亲密”也给方杰带来了烦恼。“有时导师布置的任务量大,每天一早就进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已经到深夜11点,遇上导师出差也全程陪伴,基本上没什么自主时间做别的事情,谈恋爱也够呛。”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徐葳表示,自己做了不少“杂活儿”,做“杂活儿”的效率和专业程度也成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没有这些技能,也就无法开展所谓“高大上”的科研工作。除了学术合作,与导师的“共同生活”似乎成为部分研究生的日常。微博搜索“给导师取快递”“给导师带孩子”,可以得到数百条检索结果,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的吐槽。一名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博士诉苦说,自己被导师“委以重任”,为装修导师的新居忙活了大半年。“和导师相处起来心理压力真不小,刚开始挺不适应的。”江苏一所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黄明(化名)说,导师经常组织一些与学术无关的活动,有时不想参加,但又担心与导师产生摩擦和隔阂,大部分时候还是选择了响应“号召”。赵勤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和睦的,但如果相互交往超过了一定界限,公私不分、学术和生活不分,则会给双方带来不良影响。从界限到师德: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包括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等。黑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欣剑认为,目前教育界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利义务界定尚不够清晰和细化,为双方关系的异化埋下了隐患。他建议,应对双方的责任义务进行明确细致规定,或者达成一定协议,由此确立师生之间的相处原则,避免产生分歧和矛盾。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肖瑛表示,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监管和引导,制定规范师生行为的具体原则、做法等。可通过建立师德委员会或师生关系委员会将其落到实处,接受学生的申诉和老师的反馈,作为第三方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供帮助。赵勤认为,导师制不仅看重导师的业务能力,也注重导师的道德人格和综合素质,避免因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学生成才,要让学术回归学术、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日前发布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将研究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列出负面清单,重申师德红线,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加强师德宣传教育。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考核,通过修订师德标准,选树师德标杆,推动师德考核,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让师德考核优胜者得到褒奖,让师德考核不良者受到鞭策。此外,专家建议,研究生应制定较为清晰的学术规划和职业选择,将自己的学术爱好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导师也应注重转变培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通过双方的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来改善师生关系。徐葳表示,科研中总有各种困难和痛苦,导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共渡难关,体验到在科研中的成长,把学术精神传承下去。

鳄鱼河

导师:处理好自我挑战与合作研究的关系

从2008年以来,我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是最难也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处理好自我挑战与合作研究之间的关系很重要。首先,在讨论如何从事田野研究工作时,我们会从学科研究的本质出发来慎重考虑。因为不同学科的研究特点与原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与差异,所以认真领会与考虑学科的本真性及其特点,是极为关键的原则性问题。其次,还要从学科特点与相关原则出发,慎重考量研究生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些环节,例如对于学生求知欲、深入钻研态度与从事探索性研究工作的“精、气、神”之类精神性环节的细致培养。这对于研究生综合思维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次,要综合考量学术研究与学术产出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导师要从本专业学科角度更多地思考与讨论,集中注意力全力审慎地做到最好,充分发挥创意,才能把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到完美极致。另外,处理好学术创新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要从求知欲、奋发图强、自我发展达到学术创新与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尽可能地从“启发研讨”“相得益彰”到“和谐共存”。总之,锻炼其心志、磨炼其思维,锤炼其意志、凝聚其毅力,最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志之士。(作者:祁进玉,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的旅程

考研界“巨坑”的6类导师,碰上一个,就够你喝一壶的

2020考研初试早已结束,可还有有个复试的门槛,只有通过这一关才行啊,而在复试之前,你有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该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别觉得自己初试过不了,先准备着,这都是经验)可能消息灵通的小伙伴,知道这样一则新闻,网传啊,南邮一研三学生因导师的压迫在实验室zi fen,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这是刚刚发生的事件,南邮也刚刚给了份公告,此事也非常触动小编的心,诶,何至于此呢?(据说,因为导师谩骂和压榨,人格侮辱,不给改论文,还被要求签延期毕业,真实性有待考证)所以,考研选择导师也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事儿,别小瞧了,知乎有位网友评论说“没有考上研究生,失去的仅仅只是一纸文凭;碰上了无良导师,付出的可能是生命。”可能有些夸大,毕竟这样的事假只是极少数,但也要重视,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导师呢?导师都有什么类型的呢?(课代表一点点说,希望考研的学子都能找到满意的导师)导师类型:老板型导师老板型导师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师,一般这类研究生导师都有自己事业、公司或者生意,这种导师通常会把公司的事情带进学校,交个自己的学生去做,你做这一块内容,他做哪一块内容,有时还会有些劳务费,更有甚者,学生加班加点的给导师干活,到头来,耽误自己的学业,论文也只能匆匆了事。地主型导师一听这类型,你就能想象到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导师,地主啊,地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剥削啊,这类导师经常剥削自己的学生,一旦有什么研究成果,先拿来自己用。剥削劳动体力和时间也就罢了,成果也被剥削,那真真是不能忍了。辛辛苦苦了三年,为了一朝SCI中稿,却被人夺走第一作者,这绝对不是调整心态就能了事的。佛系型导师不管不问,大多让底下的博士生指导硕士生,这类导师大多有自己的事业,研究,平时不怎么管,事事交给博士生去指导,这种导师大多研究资金不缺,博士生就是实验室里的小头头,时而出现小头头抢科研成果的事情,只能说读研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该怎么处世,只能看个人了。控制型导师导师就是个摄像头啊,你的生活动向、时间把控得死死的,事事都管,事事都问,你的时间就是他的时间,他的时间还是他的时间,大到做科研搞数据,小到帮我拿个快递。感觉研究生的生活没有一秒钟是自己的,可能前脚刚刚睡着,后脚一个电话,你就得忙上忙下,要是导师要求的事都是科研还好,碰上那种连生活都交给你去办的导师,这就危险了。好色型导师这类导师简单说就是生活作风不行,也曾报道过类似事件,以SCI论文第一作者或者好的课题为由,与学生进行一些暧昧不正当的交易。而这类新闻相信很多考生都看到过,而且还是近期的某些名校,尤其女性考生,注意搜集导师资料时,关注下导师的生活作风,性格,家庭等等。外行型导师这类研究生导师的特点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教学能力不够,可能之前并不是从事该研究领域,半道转行,想把之前所研究的领域与当下热门领域相结合,新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没有前人指导,实验开展起来可能会相对困难一些,困难虽多,但是一旦做出结果,也是意义非凡,喜欢挑战,不甘于平庸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小编说的导师类型并不全面,但是都是典型,所以还需要选择导师时注意搜集哪些信息)既然类型介绍了,那么我们该怎么选择导师呢?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比如导师性格、导师的科研能力、导师的资金充不充足、导师的生活作风、与自己的科研兴趣是不是相符,性格是不是合适,导师的指导风格怎么样,导师的毕业生的去向如何,所以搜集的方面还是很多的,尽量在自己了解的情况下,再去选择。还有就是可别碰上这些“巨坑”的导师:1、人品差,以毕业或学术名义跟学生要好处的。2、私活特别多,学生被各种压榨,没办法集中精力搞科研,大到跟企业合作,小到自己家的鸡毛蒜皮小事,都让学生来搞定。3、抠门,非常烦的一件事情,当今的科研不狠砸钱根本没办法搞个大新闻,更别说你连买一瓶试剂都扣扣索索。4、长时间失踪,对学生工作不管不问,好处就只有学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干点喜欢的事了。5、脾气坏,态度差,批评学生口不择言,也许学生有错,但是那种动不动人格侮辱式的骂街把学生羞辱一通,毫无师道尊严,实验室也不会有和谐的日子。6、不让暑期实习,有的导师暑期只给几天的假期,实习?没有的。你毕业以后要干什么关我屁事,实习又不是读研必须得,凭什么要我批准。(免责及版权声明: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

记事本

为什么研究生遇到教学科研两不误的导师,越来越难?

你的导师能否做好“左手教学,右手科研”?你认为要求导师教学科研两手抓是必要的吗?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收到了近两百位科研人的心声。整体看来,只有五分之一的调查参与者表示导师教学和科研都擅长,约 35% 的参与者认为导师都不擅长;而在“偏科”的导师中,擅长科研的导师数量大约是更擅长教学者的两倍。导师“偏科”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大家对导师又有怎样的期待?来听听科研人的心声吧。“如果能多一点项目就更好了”一个不擅长科研的导师可能给得了知识,却给不了资源。学生容易感到缺少好的项目,或者在科研上缺乏有效的硬件支持;但如果导师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学生也能受益良多。导师给本科上课,口碑很好,本校本科生有很多人因为他人好教课好而选择保他的研究生。但是项目不太多,而且西北地区本来经费就少,所以老师花钱不那么大方,很多想买的设备啊之类的,就会考虑再三。其实感觉老师这样没有不好,如果能多一点项目会更好~~~那样教授可能两三年前就评上啦!更擅长教学,不过没有太多的影响。老师会在大方向上给你把握,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他的让自己自由掌控,不管遇到学习还是生活,都会想办法帮助自己。导师名气不大,带学生却是十分认真负责。困扰是发文章有困难,但是跟着导师以来我自己提升非常快,学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成长是让人扎实安心的。我的导师是骨科教授出身,同时兼具管理职务,因此总是能带来很多前沿资源和信息,能整合很多平台,我从研究生开始读,在这个团队里开拓了眼界,格局也变大,思维也得到很大启发。但老板是一个摇大旗的人,拿回来的项目和课题只能靠自己摸索做。有前面的师兄带路还好,如果没有就自己抹黑做。有时无法判断,感到迷茫,不知道在这里的空间是什么?导师更擅长教学,科研基本上是瞎指挥。我觉得他把重心放在了教学上,一个本科生比研究生重要,有的硕士投入比博士多。希望他能把短板补上,不然真的这个课题组要散了。做的东西杂乱无章,又出不了啥好文章,数量也少。上课感觉收获很多~但做创新项目的时候就会感觉每一条路都走不下去…读博读了一年,文章自己构思,发给老师老师也没看,通常就是大概说几句,然后让我自己再修改,实际上我也不知道要怎么修改,我很茫然,但是又不能“顶”回去,所以写文章的周期很长。我希望他能够更多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这个项目做一点,那个项目做一点,到最后啥都没学到,他还美其名曰我培养出了多少多少学生,是生产出来的吧。“和老师的交流仅限于帮他取快递”更擅长科研的导师虽然资源丰富,但是他们的学生常常提到一个词:放养。“学术明星”导师往往时间分配紧张,无法给学生足够的指导。但如果学生比较独立,也有足够的能力,跟着这样的导师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导师平时都很忙,没什么时间管学生……有种自生自灭的感觉,希望导师能多关注一下学生吧。导师真的很忙,经常不在学校,很多例行的见面指导都被冲掉。的确很困扰。希望能分配好时间吧。导师自己在业内还不错,但是更专注于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对于学生,我们很无奈,毫不夸张的说,一年以来和老师的交流仅限帮他取快递,没有给过任何学术上的指导。擅长科研,但是教学和临床的弱势导致我们在全国的影响力受到限制。更擅长科研,对我没有困扰,对本科生有。希望导师可以补上短板,把本科生的教学也抓一抓。我在一个大组,所接触的老师,有 80% 在带学生方面都很差,简单说指导不了实验细节,总说一些空话。有师兄师姐带的还好,像我这种新老师第一届学生,没人带,老师也从不指导……另外遇到学生解决不了,或者处理起来十分麻烦的问题,有的时候真的没有办法,但老师通常不会理解你的,反正就一句话,想办法解决。导师名气大,但行政工作超多,基本很少指导学生。不过可以理解老师的难处,在领导岗位,很多行政工作难以避免。其实我导师特别牛逼,他的水平很高。他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无论古今中西,他全都懂。所以就算我做的选题跟他不在一个领域,他也能给我宏观的指导。但他真的很佛系,只做科研不关心学生,我自己迷茫了大半个学期还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干嘛。更擅长科研,但不擅长教学,给我快速掌握科研技巧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觉得还是把短板补上比较好,毕竟以后有很多学生,擅长教学可以更快的让新同学加入科研队伍,不用在这之外徘徊很久。更擅长科研,导致我有问题的时候久而久之就会倾向于一个人解决吧。除了有的时候会因为些小事来回折腾,没啥太大的困扰,毕竟科研的本质就是自己摸索。自己当了 PI 后不可能指望再有人带你。“我可能上了个假的研究生”约 35% 的参与者表示导师两者都不擅长,其中许多人抱怨导师忙于做生意,或者心思根本不在学校,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学生感觉毕业都成问题。我导师基本上做行政,近年基本上不是参加会议就是在组织会议(以非科研类会议居多)。教学和科研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能毕业全凭实验室牛人指点和自己摸索。从我的大师姐开始到最小的师妹都深受影响,都感觉上了个假研究生,三年基本一事无成。导师说我没时间管你,但是你必须要发论文。实验失败的时候找老板讨论,发现给她讲了无数次的实验设计她仍然听不懂我在做什么,总是心思不在线,她想的跟做我说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纠正过数次仍然没纠正过来。工科,导师工程项目很多,对科研的指导作用几乎为零。导师年龄大了,不教学也不科研,不是不擅长,是准备安享晚年。感觉读研究生很被动,只能靠自己了,虽然才研一,但是很迷茫,不知道干什么。都不太擅长,影响挺大的,导师会在一开始吹牛说的多好听,有多少课题,这两年有多少文章,到了后来完全不管放养……课题进展也不问,没有任何指导,还好有小老板。之前的老板偏向产业,自己盆满钵满,培养学生可以说是不闻不问。教学和科研一团糟,感觉就像个黑心商人,严重剥削学生劳动力,动不动就说不让你毕业,科研都不懂,只会忽悠学生!教学 PPT 就叫研究生帮他乱做,然后到处吹牛拉项目!不如赶紧去做生意。感觉研究生毕业靠的是自学和外援,连毕业论文都是自己搞定的,她的作用只是签字……希望她多放点时间在学校,不要再说学生是两年的学生,孩子是一辈子的事。可以理解她要照顾孩子,但是请有点职业道德好哦,拿了工资就负责,谁不是父母的孩子呢?上课水平不高,属于偏差的。实验室基也本没有发展,五年来,就出了一个 RSC Advance,做材料的不知道做什么,现在连他擅长的解晶体结构都丢了,毕业都成问题。感觉他做科研真的有点力不从心……作为学生,我真的不止一次怀疑他的水平。本人入了一个大坑。简而言之,导师拖学生的科研进度,缺乏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学生被迫重复劳动干活,干大量的低技术含量工作。本人是国内某 211 学校研究生。导师是课题组小老板,大老板只接横向项目赚钱。项目技术难度不大,主要是大批量的重复劳动,小老板负责督促学生生产产品。大老板自己说过,课题组我们几个老师啊,已经退出科研一线很久了,我们不追求"多大的成就",只求能活着。所以,课题组从来不开组会,课题组没有各种科研基金项目(当然是接不到了),导师从不自己发文章。课题组老师给学生安排一个课题,而后几个星期,一个月问学生一次进展,其余时间安排学生干生产的活随叫随到,如果学生在干活期间和导师讨论,导师就开始打太极了。教学和科研都不太擅长,困扰就是不带我,放任我自生自灭,也不按培养计划课表上课(压根没有和我上过课),教材自己选,微信群里约好师兄师姐们下周汇报论文,却频频取消。一年半从来没给我上过课,也不让我和师兄师姐一起汇报论文,理由是我基础还不够。研二了也不让看论文。老师做横向课题很多,但发不出论文。学长有被拖半年到两年半的,一篇论文。“科研与教学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要求导师们“教学科研两手抓”的规定是必要的吗?支持者认为,导师首先是教师,要尽到教学责任;而且,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擅长科研的导师能将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一定是必要的,我现在也是一名大学教师,我们现在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国内大咖写的,教材内容很少有再版更新的!这些需要教师讲课来更新,而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就要看这个教师这些年对前沿与现状的了解情况,这一切都取决于这名教师是否还在做科研。一个两三年不做科研的教师或许在一个领域中信息更新影响不到太多授课质量,但对于自己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与与时俱进的培养上一定是有误差的。大学老师本身就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职业。科研与教学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我是本科生,现在的导师教学科研都擅长,但这种导师偏科的情况我确实遇到过,有些老师虽然科研能力很强,但教不好课本上的最基本的知识,这会影响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让导师两手抓有必要,既然是老师,应该教育第一,科研第二。必要,但是带博士的导师应该更侧重科研。讲师、副教授可以侧重教学。有必要,只顾自己科研,不指导学生,那还做研究生导师干嘛,既然没有精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干嘛还要做老师。是,全面发展,导师可以将最新的科研进展通过教学及时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能锻炼老师的演讲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必要!教学科研其实有相互辅助的作用。还是最喜欢请不同大牛上课的那种综合课程。懂行的人可以教得更好。导师教学和科研都擅长,临床偏弱,科研,教学,临床三把抓才重要。是的,科研是需要后人来接棒的,所以自己一个人科研做好不行,要带领后人一起进步。教学科研两手抓没有问题,而是体系的问题,繁复不清的办事流程,数不清的各种表格等等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才是问题所在。“学校也应该对老师‘因材施教’”反对这一规定的参与者认为,人的精力有限,要求兼顾太苛刻了,导师能做好一件事就行。许多人提出,应当改进评价体系,或者让导师内部进行分工,让导师能做自己擅长的事,学生也能得到所需的指导。另外,由于专业不同、定位不同,导师需要的能力也会略有不同。学术型研究生显然更需要擅长科研的导师,而医学专业的导师不仅要兼顾教学和科研,还得负责临床工作。不必要,同时抓可能对于专注做一件事的老师来说不太公平,最后可能两者都兼顾不了,两手抓有个前提是先把一件事做好,去做另外一件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不必要。科研的老师通过科研评级,教学的老师通过教学评级,两手抓的老师两边加总评级,公平。没必要,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报账,走程序占用老师大部分的时间。不如让老师做好擅长的事情吧,毕竟人无完人,高校的评价体系也有问题。教学科研不一定要两手抓,可以只专注于科研,但是要注重研究生的培训。学生不可能不通过正规培训,成为年轻 PI 想要的人,甚至超过年轻 PI 的人。不培训只能生产科研民工。这个描述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很多刚做 PI 的导师。很多年轻 PI 根本不想培训学生,觉得浪费时间,不给学生任何培训,只希望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点都不符合成长规律。这种实验室也估计是长久不了。不必要。我们学术型研究生的硕士阶段对科研要求或许要更多,如果导师们有好的科研项目,有时间去指导学生做科研,可能学生收获会更多。我觉得学校也应该对老师“因材施教”,不要拿硬性指标克扣,可以两条路选。一条是专心科研,然后给个指标;一条是重点教学,科研给个低一些的指标之类的。可以要求,但是强制规定有些强人所难。毕竟有的人不擅长某些方面,可以考虑用一方面的相当成果抵作另一方面,有所取舍,才能更好的做导师适合的事情。认为很难,但一定有个平衡点,或者可以分一名教学导师和一名科研导师一起带学生。可以制定一定的范围区间以示敦促,不能强求。希望学校能提高那些教学型老师的待遇,有的老师课真的上得很好,却因为不带硕士生万年讲师地位。心疼。不必要。正是这样,高校老师压力才大,SCI灌水专利等唯论文论才越来越盛行,已经严重影响老师的发展和整个科研圈的正确方向。“我只希望导师注意休息”五分之一的参与者幸运地遇到了能够科研教学两手抓的“中国好导师”。不过他们并不是没有烦恼。我的导师知识面很广,讲课风趣,科研指导细致。如果对导师提一个建议,我还是希望注意休息。我的导师性格算是点短板 ,但是科研能力很强,对学生很好,会带学生。希望导师做好自己擅长的事业,毕竟像我老师这种科研人才不多了。导师不偏科,堪称完美。教学、科研、为人、待人都无可挑剔,一口纯正英腔,中英文造诣皆高!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侯国金教授!为您打call!刚跟导师不久,但是相处了几天发现老师虽然在科研院所工作,却是一个很会教学的老师,跟老师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他能在自己工作时,边工作边教学,把学生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希望老师继续保持,让自己的科研更上一层楼,硕果累累,同时也兼顾教学。硕博都在日本,先后跟了两名导师。第一位是大气研究领域的大咖,科研做得好课讲的也好,的确很多同学包括日本人听不懂,但其实是老师在给研究生讲课的时候没办法像给本科生一样面面俱到,而未达到他那个高度的也很难跟得上他的思维。相反博士的老师课讲的倒是通俗易懂,但是本身的科研水平在领域内也不算很高。导师教学和科研都擅长,不过我们是生物信息学偏生物的一类研究,老板本身也是出身于计算机,他现在做的研究十分偏向生物,但是招的学生基本都不是生物背景。所以我们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补生物知识。我希望能稍微把重心从生物挪开。教学和科研都擅长,学识渊博,就是喜欢拖文章不发。完全不会考虑我们找工作需要文章的事实,很烦。导师教学和科研都擅长,专业能力很强,但数学功底不够深厚,我担心做不了顶尖的工作。来源:科研圈

生民

校会合作之福建师范大学 |林良菽会长受聘为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

“过树穿花踏山河,终要与你相逢”有人说人要去做自己渴望的事内心才能真正平静对中国传统武术、宋江阵的热爱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使得一些有责任感、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聚集在一起为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实践、研究、探索寻找着突破现实瓶颈的出口2009年已回乡创业十一年的林良菽先生因为对宋江阵文化传承的忧心对社会意识形态畸形的忧心于2010年、2011年在厦门翔安先后成立宋江阵文化研究会和武术协会踏上了传统文化复兴之路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一群博士、研究生来到厦门翔安开展对传统武术、宋江阵文化的田野调查并在宋江阵文化研究会及武术协会开展的武术宋江阵进校园、暑期公益培训班、厦门翔安武林大会等项目中担当志愿者、也为活动策划建言献策福师大志愿者与暑期暑期公益培训班学员合影福师大志愿者在武林大会中协助工作2017—2018两年的田野调查中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武术协会与福师大体育学院就传统文化复兴研究不断加深了彼此理念的认同2018年9月正式在翔安成立福建师范大学闽台体育文化调研基地高校交流基地牌匾2019年2月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方千华院长(中)、杨海晨教授(右二)来访2019年3月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受邀参加台湾高雄“宋江阵嘉年华”活动杨海晨教授、刘强博士随宋江阵交流团在高雄进行实地调研闽台民俗文化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武术协会为福师大学者提供实践、调研平台福师大的学者们也将实践经验上升到学术理论层面也为传统武术、宋江阵的教学编写教材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展系统化、科学化福师大体院与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武术协会在几年来的交流中不断相互促进2019年4月23日至4月24日林良菽会长受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邀请到学校与师生分享、交流、学习林会长以其早年工作、创业、复兴传统文化过程中所亲身经历的事以及得到的人生感悟进行了主题为“责任与觉醒”的演讲纵观历史和现实,涉及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的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谁都无法回避,而且这些问题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的。长期存在的问题与压力会促使人们不断思考研究而有所醒悟。人们在追求进步的社会生活中,生命过程始终贯穿着无法去掉的责任。只要事业存在,责任必定伴随不断。如果初心不忘、坚持理想,每个人的责任心都会激发出内在能量,而这种能量释放会有机会产生智慧觉醒,并且将会让你明白道理、认识真理,甚至在进一步追求真理的奋斗过程中能夠看到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今天能记住这个问题,将来为民族事业能够以奋斗的方式成长成为家庭的骄傲和社会的精英,创造出精彩非凡的幸福人生。林会长被聘任为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兼职实践指导老师“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校会合作,助力传统复兴传承之花,世代盛放未来已来翔安一个民族文化气息超棒的地方排版:大秋图片:孙进金、大秋文字:林良菽、大秋

半象门

研究生选导师,就像女孩找老公,如果选错了,贻误终生!

选导师之前要想请自己的需求,每个人需求不同,自然要选的方向也不同。一、立志毕业后进高校、科研院所并在科研上有所作为的同学请选择:1. 知名教授院士、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等在行业内名气较大的导师通常这类教授都很忙,有时你一学期也见不到几面,甚至听说毕业了老师都不知道台上答辩的是自己的学生。有可能大牛教授自己带你,散养式,自己定课题方向,大致帮你把握下,然后主要靠自己指导自己。更多的可能是大老板挂名,具体让团队的小老师指导你,小老师一般是大老板自己的已毕业留校的学生或者外面引进课题组的老师。好处:大老板名气大,资源多,人脉广,会有一些无形的资源。你找工作时,不管是科研院所还是高校,甚至公司,大老板帮你推荐工作往往会多很多机会,看在老板面子上,面试也轻松不少。甚至组里的毕业的师兄师姐的单位往往也不错,内推也会多一些机会。缺点:大老板往往忙于行政事务或者去拉大项目,对学生的管理时间很少,更多地时候还是看学生自己努力程度。如果是让小老板带,小老板也是正需要文章项目的时候,自己好不容易鼓捣出来点成果,往往分配起来比较难。2.名气不是特别大,但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导师这类导师为了评职称,出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会更加细致的指导学生做实验、发论文,对科研上的指导非常尽心尽力。优点:个人在具体的实验上得到的指导会比较多,实验技能收获较大。可能硕士博士期间自己发的文章会比较多,可以凭论文拿到奖学金。缺点:导师的要求一般非常严,很难有时间出去实习。个别老师并不具体指导你工作思路,只是拿你当做实验的工具,你真正在科研上得训练并不是很强。一个朋友在西部某985高校,曾讲到他们学校一个同学为多年博士不能毕业,最终压力过大跳楼身亡,令人唏嘘不已。二、念硕士、博士是为了提升学历,进公司搞应用的同学请选择:1.对评职称不在意,对发论文数量不着急,只想着挣钱的老师有一类导师自己开公司或者和别的公司有长期合作,并不指着学校工资生活,他们的目标就是公司赚钱。学生这时候几乎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帮老板做工程项目,多少给学生适当发点工资、科研简单做做就可以了。优点:自己可以接触工程项目,提早和工作接轨。但是这类项目对你实际提升技能的意义如何,还得自己判断,有可能技能提升很快,但也有可能不断重复同类型工作。缺点:科研训练少,博士几乎毕业无望,身边就有朋友这样给老板干了三四年看看博士毕业无望就放弃了学位,等于浪费了几年青春。还有一位师兄也是前面几年做工程,最后一年拼了命几乎全天的泡实验室,才勉强毕业。2.导师自己没追求,对学生管理放羊式这类导师集中在快退休教授、开公司的导师、对科研无兴趣、对评职称无欲的导师或者其他对学生管理很随意的导师。有的多少让学生做点课题,有的则直接把学生派到别的朋友的实验室联培。优点:只要自己能勉强毕业就好,时间比较自由。可以自学更多技术技能,或者找公司找实习。运气好的,联培的单位比自己念的学校还要好,学习机会多。缺点:科研上几乎没什么提高,但好在硕士要求不高,一般老板还是多少会考虑让你顺利毕业的。总而言之想好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读研,要学习到什么,找什么样工作。自己能承受住什么压力,选择什么样老师。以前也有师兄本来是直博了,三年后看到自己对科研兴趣不大,就选择硕士答辩走人了。也有朋友读了一年博士看到课题组的人几乎就很难毕业,直接选择退学了。无论是怎样的选择,自己一定要多方面考虑清楚再下决心,否则悔恨终生。

博士

研究生期间,为何想和导师见面不容易?听导师怎么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生和自己导师见面较少真的有,不算稀奇。在部分大的课题组(师生>50人,部分甚至>100人),整个团队拥有不错的梯队,比如带头人、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后、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科研课题组管理制度下,带头人对经费、学生分配具有绝对掌控,相信有在类似团队读研、读博的学生会有很深的感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同导师的学生同样有差别对待,毕竟课题组内也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小组)。在这样的团队,部分推免生或优秀的学生,之前联系的导师是带头人或团队内的教授。她们在入学后会分配给青年教师(讲师、未遴选为硕导)协助指导,因为大牛导师更多的时间得放在团队管理、学术交流、日常事务等(部分具有行政职务)。一个科研团队和公司运营一样,带头人必须拥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保障整个团队的运营。比如说,博士生、硕士生的日常耗材、试剂、测试费用、助研津贴等,内部导师的绩效等。事实上,每年的招生指标分配就有考核导师的科研项目经费情况。如某985大学要求,年进账约300万量化成一个博士生招生计划。当然,也不是所有导师都能进账300万/年,其他学术帽子、高水平论文、知识产权、专著等也会量化成招生计划的一部分。小西之前和不少导师沟通过,大致估算的数据是:培养一个硕士生的经费约有5-10万,一个博士生得有30-50万。不是说这笔费用发给研究生,而是3年、4年学制内的各类支出综合。比如说,最近我们有个博士生一次送样的测试费就是4.7万。不是大牛导师不乐意指导学生,的确是时间、精力有限,只能在大方向上掌控。在类似大的团队,每月一次的组会、年中、年终会议,都是团队内部老师、研究生最紧张的时刻,因为带头人会参加并点评,做不好真的会骂人。其实,很多学生在选择这样导师时就有提前认知。研究生们自身很清楚,跟随大牛导师的优缺点并存。就算自己不想选大牛导师,也会有其他学生抢着选。这也是为何这类导师招收的学生都是推免生为主的原因。之前,我也聊过类似年轻导师协助指导并不算坏事。青年教师处于事业上升期,同样在努力前行,也会尽心尽力指导学生开展某个方面的课题。和这样的导师相处,经常是彼此成就,如不少研究生将自己年轻的导师“送”上优青。而且,后期读博深造、求职时,大牛导师的影响力就有体现。比如说,在专业内就业时,在参加部分研究院、设计院的招聘时,导师影响力就很关键。都是一个圈子的,经常有各类项目评审、学术会议遇到。相信不少研究生在求职时,聊过自己导师后,HR会回复某某专家我们很熟悉。若是自己的导师乐意帮忙打个电话做推荐,相信求职的效果会好不少。或者说,部分大牛导师帮忙推荐工作单位或读博平台、导师,类似的优点不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和导师接触较少,由青年教师协助指导也是可以接受、正常的。当然,小西也不是为这样的导师洗白。高校、科研院所内,同样有不少大牛导师在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并不比其他导师少花一点心思。一旦发现精力有限,无法完成指导工作,他们将会停止自己的招生。另外,还有其他部分特殊的情况,研究生和自己导师的见面极少。通常有几种:一是联合培养。导师将自己的学生送到其他团队。有送往高平台期望自己学生出成果的,如自己的同门那边平台高、实验设备齐全;也有联合申报项目后完成课题的,很多单位不缺项目经费,就是缺能做事的学生,会选择和高校的导师合作。二是校外导师联合招生。部分高校都有聘用校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有××大学××学者称号),给予博士生、硕士生招生指标。但是,部分兼职专家来校工作时间有限,都会将学生放在引入团队培养,相对来说见面也会比较少,尤其是国外的顶尖专家。三是导师有点坑,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不否认很多导师的培养体制存在问题,对自己学生缺乏有效指导,更多的是安排各类事情,见面也极少。类似的事情每年都有爆出,但是在整个导师队伍中占比极低。因此,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和导师见面较少,不算稀奇,身边也有不少类似的。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可以积极主动招导师沟通,带着问题去聊。千万聊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之后自己开展课题时却又都是问题。最后,我想说尽管导师-学生相互选择中,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同样可以争取选择到自己意向的导师。提前对有心跟的导师做好调研,了解清楚他们的性格、处事和培养模式,别什么都不做等随机分配,之后发现不是想要的方向和导师。期望各位研究生都能自己喜欢的导师,顺利毕业,加油!

习常

老师还是老板?学生还是学徒?导师和研究生的那些事

视频:西安交大回应博士生溺亡:导师存在让学生打扫卫生等行为来源:深圳高清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题:“老师”还是“老板”?“学生”还是“学徒”?——导师和研究生的那些事儿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杨思琪 柯高阳近日,“寒门博士自杀”事件将“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话题带到公众视野之中,引发网友热议。当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构建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从“老师”到“老板”:师生关系变成雇佣关系?“读研期间,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给导师打工了。”王洋(化名)是一名211高校硕士研究生。她刚进入师门,就被导师安排去给修读第二专业课程的同学上课,作业批改也由她一人完成。当上了“老师”,王洋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待遇:“学校的二专教学任务是有课时费的,但是导师从来没提过钱的事,我只能‘被义务劳动’了。”王洋的遭遇并非孤例,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让不少研究生产生“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沦为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北京某科研院所在读博士方杰(化名)坦言:“导师的一个课题经费有300万元,但是几名学生加起来的收益却不过数万元。”方杰说,他的一位师弟在读研期间,曾被导师介绍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师弟每月干价值一万元的活儿,却只拿一千元的工资,还被导师‘雁过拔毛’克扣了500块”。学生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方杰说,有的导师为了把学生留在身边干活儿,甚至故意让学生延迟毕业。“一方面担心毕不了业,一方面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非常焦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勤认为,现在一些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将读书称为“打工”,称呼的变化折射出部分导师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工具的现实问题。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也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侵犯。从学术到生活:导师与学生的“难舍难分”记者调查了解到,相对于人文学科,理工领域研究生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很多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享有导师提供的课题、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也为导师完成大量基础性工作。在方杰看来,没有导师,也就没有如此优厚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内涵往往超越了有形的空间,也共享了很多规则、理念和工作生活习惯,甚至形成一种“实验室文化”。与实验室的“过度亲密”也给方杰带来了烦恼。“有时导师布置的任务量大,每天一早就进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已经到深夜11点,遇上导师出差也全程陪伴,基本上没什么自主时间做别的事情,谈恋爱也够呛。”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徐葳表示,自己做了不少“杂活儿”,做“杂活儿”的效率和专业程度也成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没有这些技能,也就无法开展所谓“高大上”的科研工作。除了学术合作,与导师的“共同生活”似乎成为部分研究生的日常。微博搜索“给导师取快递”“给导师带孩子”,可以得到数百条检索结果,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的吐槽。一名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博士诉苦说,自己被导师“委以重任”,为装修导师的新居忙活了大半年。“和导师相处起来心理压力真不小,刚开始挺不适应的。”江苏一所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黄明(化名)说,导师经常组织一些与学术无关的活动,有时不想参加,但又担心与导师产生摩擦和隔阂,大部分时候还是选择了响应“号召”。赵勤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和睦的,但如果相互交往超过了一定界限,公私不分、学术和生活不分,则会给双方带来不良影响。从界限到师德: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包括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等。黑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欣剑认为,目前教育界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利义务界定尚不够清晰和细化,为双方关系的异化埋下了隐患。他建议,应对双方的责任义务进行明确细致规定,或者达成一定协议,由此确立师生之间的相处原则,避免产生分歧和矛盾。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肖瑛表示,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监管和引导,制定规范师生行为的具体原则、做法等。可通过建立师德委员会或师生关系委员会将其落到实处,接受学生的申诉和老师的反馈,作为第三方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供帮助。赵勤认为,导师制不仅看重导师的业务能力,也注重导师的道德人格和综合素质,避免因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学生成才,要让学术回归学术、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日前发布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将研究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列出负面清单,重申师德红线,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加强师德宣传教育。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考核,通过修订师德标准,选树师德标杆,推动师德考核,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让师德考核优胜者得到褒奖,让师德考核不良者受到鞭策。此外,专家建议,研究生应制定较为清晰的学术规划和职业选择,将自己的学术爱好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导师也应注重转变培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通过双方的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来改善师生关系。徐葳表示,科研中总有各种困难和痛苦,导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共渡难关,体验到在科研中的成长,把学术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