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扩招18.9万,有那么多的导师吗?人手不够怎么办?德兼于道

研究生扩招18.9万,有那么多的导师吗?人手不够怎么办?

文|冷丝栏目|考研录取众所周知,2020年研究生招生扩招幅度很大,仅扩招的人数就达到了18.9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生人数接近80万,也就是说,今年招生人数接近100万大关,如果加上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仅仅一个年度招生人数铁定超过了100万。很多人不禁疑惑:高校有那么多的研究生导师吗?如果人手不够,又该怎么办?难道一个导师带好几十个研究生?在一些老牌子高校,因为每年招生人数太多,一个研究生导师一年招收3到5个研究生是很正常的现象,加上往年未毕业的人数,很有可能在读研究生人数超过20个,这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当然是巨大的压力。怎么解决研究生导师人手不够的问题呢?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很多的,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历,尤其是年轻教师,都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只要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什么职称,一般都能够担任研究生导师。说白了,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导师队伍也会大大补充。人们关心研究生导师人手不够的问题,背后担忧的是研究生培养问题,还有师生之间如何处理好关系的问题。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导师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导师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及研究生培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是责权机制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构建,需要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很多名校通过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和奖助体系,从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毫无疑问,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谈不上教育强国,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不仅是从数量到质量的提高转变,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教育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积极借鉴国外大学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将教学和指导列入高校及教师的评价体系,强化导师指导责任意识,加强导师的选聘和培训。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制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规定》,第三条规定,导师应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指导质量。第四条,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国内很多高校较为重视新导师培训,武汉大学每年都会举办遴选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开展“武汉大学导师学校”系列活动。此举是为了帮助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提高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尽快进入“导师”角色,由此保障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大量历史经验及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在20到30岁时期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和阶段,众多创新性科研成果也是在该时期孕育和产生的。所以说,需要尽早地进行选拔与评价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模式与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所必备的思维能力,入学第一学年的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容易把获得毕业所需学分作为第一要务,教师则很急迫地想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特别是本科专业为非本专业的学生,试图以最快的速度使学生建立后期科研所需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无论研究生导师人手是否紧张,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措施必须要有,从培养计划、教学资源、教学评价考核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适应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本科专业为非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且然无间

研究生导师都劝自己硕士读博?并非如此,部分学生想读导师也不要

作为研究生导师,小西建议过不少硕士生继续读博,并非是留在自己课题组,而是将不少学生推荐到更好的平台和导师。之前,小西也曾多次聊过读博的话题,在有学生向我咨询读博疑惑时,我常说的一个问题是"你读博想要得到什么"。我们课题组少量是30岁+脱产攻读全日制博士的学生,年龄不是他们的劣势。一段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后,他们对于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博士学位的追求力度非常大,晚上、周末等都在实验室紧张的忙碌。换句话说,不少从普通双非院校辅导员、中学老师辞职读博的人,已是破釜沉舟、退无可退。-博士学位-当然,遇到少量不合适的学生,小西同样不会推荐其读博,比如:一是拖延症严重的学生。比如日常中我会问自己学生,你做完这个实验、分析好数据,需要多久才能和我讨论交流下一步的实验。我会听她自己的安排,并做好记录,并会建议她们考虑好一些突发因素。但是,到了时间依然没有结果。比如约好的2周,1个月、2个月我都看不到数据。相信不少导师都有发现类似拖延症问题,十分反感。二是对科研无兴趣的学生。用学生自己的话说,我就是来混个硕士学位的,达到最低要求就行。尽管博士生有扩招,相应的博士生导师遴选也在放开。在不少学校,博士生导师一年的招生指标约是1-2人。如博士招生指标量化时,足量的科研经费和课题才会给一个计划。对于科研没有兴趣,不能沉心读博的人想要顺利毕业非常难,对自己和导师都是一种"伤害"。-女博士-不推荐读博的其他设想:之前部分人是不推荐考博,并非是读博。比如导师是想建议你走申请-考核制的渠道,尤其是有几篇不错论文的学生。部分学校在申请-考核制之外,依然采用统招得方式招收博士生。但是,考博阶段的复习同样需要不短的时间,尤其是英语分数要求会限制不少考生。说了也许你们不信,之前曾有不少科研能力十分突出的考生,在考博时英语只有20多分、30多分,而英语线已放低到45-50分(中科院系统英语要求高些)。今年小西建一个将要上研二的学生,暑期抓紧把实验数据整理成论文,争取早点投稿接受,争取在申请-考核制之前有2篇不错的论文。因为他的英语写作能力不错,口语不行,考研时成绩也十分勉强,第一年英语就没过线。他想去更好的平台读博,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不是他最感兴趣的,所以还是鼓励他早点出成果。-博士在实验室的背影-或者说,你和导师之间彼此不合适,少点缘分吧。经常有人说导师青睐某个学生,同期进入团队的其他几个硕士反而不是很受重视。也许,工作后我们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即使导师不建议你在硕士团队读博,你要是有心或者对某个方向感兴趣,同样可以自己联系博士生导师,读博期间换个团队。另外,不同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计划会有提前沟通,如部分导师在每年4-5月份就有学生沟通下一年读博指标,有心读博的学生建议早点沟通自己感兴趣的导师。有机会可以在参加学术会时面谈一次,或者直接去导师所在学校彼此正面沟通一次。未来几年的读博阶段,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触很多,还是得提前做好选择。-求学深造-小西想说找到自己读博的理由,才能更好地"熬"过博士阶段。没有任何一个人读博是顺利的,都有磨砺和坎坷,远不是表面看的那么风光。最后,小西还有一句感悟就是:读博真的不是你想的那么苦。一旦你毕业进入高校,青年教师(青椒)的科研起步难度远远超过读博,破局之路唯有"坚持"两字的良药。欢迎评论交流。

逃之夭夭

我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三无”研究生导师将暂停招生

本报讯(记者钱红艳)凡存在师德问题的,研究生导师选聘一票否决;聘期内无项目、无经费、无成果的研究生导师原则上暂停招生……省教育厅近日出台《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该《意见》明确规定,要规范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选聘研究生导师既要坚持学术标准,明确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要求,又要注重教书育人成效,重视教育教学和指导工作质量的评价。凡存在师德问题的,一票否决。同时,培养单位要创新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细化和区分研究生导师遴选标准,实施分类遴选。对特殊优秀人才,制定专门遴选办法。培养单位还要实施研究生导师遴选和招生分离,建立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实施动态管理,鼓励择优上岗。对聘期内无项目、无经费、无成果的研究生导师原则上暂停招生。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研究生导师至少3年不得招生。除了规范选聘制度外,《意见》还强调要保障研究生导师基本权利,包括招生参与权、培养自主权、育人推荐权、管理建议权等。特别指出,研究生导师可以根据单位招生工作的规定,根据科研需要及研究经费情况,提出本人年度招生申请,并参与招生工作。

当然

坠亡研究生导师未通过研招资格,万一明年继续申报该怎么办?

武汉理工大学的王攀最终没有通过研究生导师资格,这是众望所归。三年前那位坠亡研究生的控诉还在很多人耳边萦绕,学生没有那么容易忘记,社会也没有那么容易忘记。按照导师遴选程序,一个人在公示期如果收到多条异议,肯定是不能当选的,武汉理工大学的做法合法合规。不过很多人也质疑,王攀为什么能出现在公示名单中?学校内部是什么态度?如果公示名单没有传到网上,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王攀是否就在悄无声息中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资格?这可以说是学校的一种处理技巧。按照此前的处理结果,王攀只是被取消三年资格,但并没有被取消教师资格,也没取消教授职称,按程序,他是可以重新申请的。而申请后,学校也并没有什么规定可以直接否决,所以只有依靠公示环节。真经曾经介绍过公示的技巧: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公示范围,来调节公示的“威力”。这一次,武汉理工加大了公示的力度,就是为了最大范围测试公众对王攀的态度。如果公众没有异议,说明这一舆情已经完全消失,而如果公众强烈反对,那学校也可以给王攀一个说法。应该说,目前这个结果,学校是乐于接受的。不过,王攀近3年并没有出现其他不当行为,此次异议仍然是针对此前的行为。这样就面临一个问题:王攀这种情况,未来还能不能再申请,他此前的处分,需要多少年才能失效?学校总不能年年都让他申报,年年都靠公示来否决吧?前不久,国家出台了研究生导师的“八不准”,其中一条即“不准要求研究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王攀此前的行为明显是违背“八不准”的。武汉理工是不是可以借此新规,给王攀一个更明确的处理,是终身禁止?还是规定一个具体期限,此期限一过,旧账可以一笔勾销?这是武汉理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其他所有高校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师德规范不能只是提“一票否决”这样笼统的说法,还是应该按照法治的思维,像制定刑法一样,给出具体的处罚,是有期还是无期,是立即执行还是缓刑,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师德失范事件的后续问题。

匪徒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学生和导师之间到底多少故事才能让学生不再联系导师啊?小西硕士和博士是一个导师,目前也是邻居(住一个小区一栋楼),关系相处很好。在自己成为导师之后,觉得有2点很大的改变:1)体会到做导师的不易,更加感恩导师当年的培养和推荐;2)慢慢的发现自己也变成了自己读研/博时"讨厌"的导师类型。其实,导师、同门等友谊是我们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之一,值得珍惜和维护。作为硕士生或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有几种,如师徒、科研伙伴、雇佣等。相信大部分研究生都期待自己和导师之间能是科研伙伴关系,但是"伙伴"两字要求很高,普通研究生尚达不到这个层次,小西更倾向于是一种师徒关系。研究生中一致的观点是没有人期望自己和导师是雇佣关系,但不少人依然在喊自己导师"老板"。目前仅有博士后和合作导师之间是典型的"科研伙伴"关系。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部分是单一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和科研指导(指导制),关键是提供学术方面的资源支持(资助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少,但是近些年持续扩招研究生带来的结果就是某些导师带的学生太多,导师和考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让彼此的关系越发复杂。导师培养研究生为什么当下不少导师让他们的研究生"厌恶"呢?首先,小西觉得单一导师制在导师指导学生数量暴涨后很容易忽视部分学生的学业和科研(导师太忙、学生太多,无暇管理),也是大部分考生心中导师存在的最大问题,甚至1月/次的会面和交流都达不到。小西觉得如何在保障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双导师制、导师组模式培养是值得尝试的,当然不是简单的"课题组"模式。同时,研究生对导师不满的地方还有导师偏向部分学生、安排科研之外的杂事等。其次,小西觉得和高校存在差异一样,不同导师的学术水平、个人素质有差距,在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中尽量做好提前沟通,而不是被动接受分配。一旦在某个导师的团队,要调整好心态力争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不是埋怨自己导师不如谁谁的导师。当然,各个学校在导师遴选过程中应该加大导师考核力度,而不是简单的终生导师制。另外,传统意义的"师徒制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未得到所有研究生的认可。作为导师,小西觉得针对部分优秀且有潜力的研究生,作为"科研合作伙伴"区分更容易发挥它们的创新和主动性。对于这些有潜力的研究生,应该尽量创造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课题项目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团队意识和自律意识等。考生自己的付出谈完导师和考生相处中导师的问题,小西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各位研究生:读研、读博之前得有心理准备,想要达到学校和导师的毕业要求不易,也不是导师故意为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整个教育的需求,要求研究生加强自身素养,而不是简单的想着"混"个学历。面对导师的付出,也要学会感恩,而不是简单地认为理所当然。您觉得你和自己的导师关系如何呢?欢迎留言评论!

荔镜记

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扑面而来,加速了技术更新和产业迭代,对社会产生着全方位、多领域的影响。新发展格局下,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对把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筑牢政治根基。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研究生导师则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要求,在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工作任务时,鲜明指出要“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接着,教育部就博士生导师出台了《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二是明确岗位权责。导师的言行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导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导师职责。践行“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导师不是职称,也不是荣誉,而是一种岗位,意味着责任,所以导师要有行为准则。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我们既要保障导师应有的权责,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学业管理,增强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也要规范导师的行为,打造为人师表的大“先生”风范。三是健全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杜绝“只用不导”“只挂不导”“只招不导”等现象。导师责任重大,所以遴选必须严格。首先,要根据学科类别、培养层次、培养类别等实际情况,建立分类评聘、分类管理体系。其次,建立动态分流机制,打破固定资格制和终身制,实现导师“能上能下,择优上岗”的良性循环,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导师选聘标准。同时,还要大力推动导师团队建设,发挥团队育人功能,创新团队培养模式,促进多学科融合。兼职导师的职责同样重大,明确兼职导师的责权利内容,同时要加强兼职导师工作培训,切实做好产教融合、互助互补。健全对导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导师育人积极性。要科学制定研究生导师评价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导师履职情况进行评价。以年度考核为依托,加强培养过程评价,实行导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要明晰导师行为底线与红线,出制度、定规矩,建立社会监督与诚信留痕机制,多方共同参与监督导师立德树人的履职情况,建立行为失范责任追究机制,握住执纪监督问责戒尺,强化失范必究。要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杜绝“只用不导”“只挂不导”“只招不导”等现象。制度建设是岗位管理的保障,要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把导师纳入完备的岗位管理。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的,要及时调整导师岗位,实现“动态”管理。四是引领导学新风尚。挖掘感人的导学故事,凝练先进的导学文化,引领和谐的导学新风尚。研究生导师工作在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导师队伍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应持续开展优秀导师和团队评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有益经验,发挥优秀导师和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评选结果与绩效分配、资源分配挂钩,充分发挥评优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挖掘感人的导学故事,凝练先进的导学文化,引领和谐的导学新风尚。(作者王树国,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风音

研究生学术不端导师挨罚!须让导师权责分明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健全导师遴选机制、导师评聘分离机制、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导师奖惩机制。对立德树人职责履行不到位,或所带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导师,应依法依规给予处理。今年2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提出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对违反师德、行为失范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依规坚决给予相应处理。宁夏发布的《意见》,可以说是对教育部通知的具体落实。在笔者看来,要落实“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必须建立健全的导师制,解决导师权责不明的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但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导师有较大的招生、培养自主权不同,我国研究生导师在招生和培养方面的权利比较有限。招生实行统一招生,培养也由校方提出课程教学要求和发表论文的要求。近年来,一些学校实行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才逐渐增加部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由于招生和培养的自主权利有限,因此,导师也就缺乏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比如,学校要求在读研究生必须撰写并发表论文,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就有不少导师反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提出了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建议,他提出要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事实上,急于让学生发论文,既不能保证论文发表质量,也容易催生学术不端现象。要让导师对培养学生的质量负责,就必须把培养自主权交给导师。导师制的要义,是用导师的教育权和学术尊严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过分强调数量评价,会导致导师难以把精力用到指导和培养学生上。在发达国家的大学,博士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资助制,我国也在借鉴这一做法,推进导师资助制。要让导师有教育尊严和学术尊严,必须改革教育和学术管理评价体系,关注教师的真实教育能力、教育贡献以及学术能力、学术贡献,让教育与学术尊严回归,形成明晰的导师伦理规范。撰文/熊丙奇编辑/王钟的

四牡

研究生毕业怎么找工作?导师会推荐吗?985毕业的老学长告诉你

研究生毕业怎么找工作?反正不是包分配。我以前在读研期间,总有很多家里的老人说我学历这么高,肯定要包分配才行,老是搞得我哑口无言、心里苦。作为一所985学校毕业的老学长告诉你,研究生找工作跟本科生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自己找以外,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得到导师的推荐的。自己找工作是最主流的方式,主要包括投递简历-参与宣讲会-多轮面试等几个步骤。投递简历,首先需要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或者应届生求职网上查询企业的招聘信息。前者一般会发布现场招聘和网上招聘的企业信息。现场招聘的企业对学生可谓是“贴心服务”,参加宣讲会跟面试,学生都不需要担心距离问题。对于那些从大老远跑来找工作的外校学生,也仅需要租个房子,这种情况很常见的,有些外校的学生一租就是好几个月呢。而网上招聘信息就跟应届生求职网差不多。缺点是如果学生在上面发现了“心动”的企业信息,可能还要大老远地跑到其他地方去参加宣讲会或者面试。往年为了找工作,坐飞机全国到处飞的学生可不少。投递简历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任职要求、工作地点、薪酬福利等重要信息宣讲会,我个人认为参不参加都不可以。可以不参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宣讲会很多,忙不过来啊;二是宣讲会实际就是企业的“吹嘘”大会,吹了半天可能也不会详细的讲讲薪酬福利、未来发展等重点;三是地点可能很远。可以参加的原因也有两点:一是有的企业往往会在宣讲会的时候收取纸质简历,当然,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有可能会收取成绩单、所获荣誉证书等材料,企业会据此进行简历的初次遴选;二是有可能会在宣讲会结束之后直接进行第一轮面试或考试。所以,我认为该不该参加宣讲会,就是在网申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宣讲会的地点、是否会收取重要材料、是否在会后直接面试等。当然,想去就去呗。面试,这肯定是最重要的。最开始有个做考题的初试,有的企业是在网上进行,有的则是现场找个教室进行;有的是直接全考专业课,有的则是做心理测试、逻辑推理题等,有的则是全都有,但专业课会简单一些。除了自己找以外,导师也可能会进行推荐,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大学教师地位很高,很多都跟外面的什么总裁啊、高管啊等“大佬”称兄道弟,并且他们的同学一般都是社会成功人士,所以优质的人脉资源甚广;二是很多大学教师都在各大企业里边担当技术顾问等职位,跟很多企业很熟;三是很多老师自己就有公司;四是研究生跟导师的关系一般很亲密,不乏“一师一生”的情况,交流机会很多,很多学生亲切地称呼导师为“老板”、或者学长学姐。正是由于如此,性格豪爽的导师很有可能会给推荐工作,当然自己也必须达标够优秀才行,不然导师才不会贸然推荐你,万一以后砸了他的招牌怎么办喃?导师推荐的工作一般不会差,虽然还是要经过网申、面试等过程,但大大增加了通过的机率。不过也不要总想着导师推荐,导师没有给学生推荐工作的义务,他们只有指导学习、指导论文的义务而已。具体情况你了解了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讨论,方便的话点个关注,感谢~

拉巴斯

2020年考研,为何我联系的导师都是回复“招满了”?

2019年9月10日,留下的考研备考时间已不算长。不少高校进入大四后课程会有灵活调整,如尽量减少实践、课程等,给考研的学生提供便利。毕竟深造(考研)也算是专业就业率的一部分。切记9月底的预报名不要错过。之前小西曾在其他百家号文章中建议,尽早联系意向导师,力争他们当年的招生指标。为何推荐考研学生尽早沟通导师?未读研之前,最大的念想就是考研成功。可是,入学后才发现能否遇到一个好导师才是三年的读研生活好坏的关键。之前,曾有少量同学选择放弃学业退学再考的。985等名校,导师们每年分配的硕士生名额有限,比如教授2-3人,副教授1-2人,符合条件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讲师1人。当然,诸如杰青、长江等会有新增1-2人的招生指标。比如,某个教授2020年可以招收3个硕士生。但是,推免的学生也许就占了2个,本校考研学生再预约1个,已经没有剩余学生。遇到考生联系,回复"人已招满"是很常见的。记得我们专业的一个大牛导师(课题组带头人),自己每年只招3个推免生,其余学生划分在团队其他年轻导师名下。尽管一个团队的导师,但是课题组带头人的学生还是有不少优势的,也是很多课题组内常见的"学生内部矛盾"。比如,一些评奖、评优,尤其是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之前,就有个学生被调剂到课题组一个小导师名下,非常不开心。反过来,团队的年轻老师指导更加亲力亲为,一起学习进步。另外,专业内总归有一些导师口碑不是很好。比如恶意将学生延期、不给予培养指导、不发助研津贴、杂事等各类事物过多等。当然,也许有些事情存在一定争议,但我相信你肯定有心中理想的导师类型和研究方向。尽早联系才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回复人已招满,考研学生该如何处理?上文小西也提到,遇到导师回复"人已招满",常见的选择有两种:1.可接受进入其课题组,选择其他年轻老师为导师(可沟通协商的)。之前,有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选择,进入后依然有机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方向。比如,每年都有不少学生选择报考中科院某些所,招生指标有限,同意高校(发学位证、毕业证)+中科院(做实验、撰写论文、答辩)联合培养的模式。2.选择专业内其他导师,或者变更考研院校。记得我曾经做班导师的一个学生,开始想要去中山大学。不过他有意向的导师(来我们学校做过报告)当年已招满本校推免生。然后她就选择了同方向做得很好的南京大学的另外一个导师,自己沟通发的邮件,对方导师也欢迎她报考,最终顺利录取。但是,变更考研院校的比例不高。毕竟不同学校考研的科目和重点不同,临时变更考研学校难度很大。也许,还有一个种概率不小的可能性。比如:导师婉拒。对联系学生的条件不满意,如个人科研潜力、联系时的态度等。比如,有不少导师很看重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比如参与过科研课题、较好实验技能、发表过论文等。若是你有留心的话,会发现很多学校本科生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报道越发多起来。当然,也有可能是导师2-3个招生指标,还有一个指标不确定。好心的导师会详细告诉你,怕麻烦的也许就不提,直接告诉你已招满。可以尝试和导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再争取下。甚至是安心备考,初试成绩出后二次沟通争取。在考研院校选择时,需关注好每个学校当年的招生方案、不同专业的导师分配模式和时间点。考研的人数非常多,想要突出重围,光埋头复习不是最好的选择。2020年考研的你,对自己的导师有什么想说的吗?

冒险家

教育部明确:如有矛盾可变更博士生导师,导师不得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无关事务

今天(9月28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放了博士生导师评审权,博士生导师队伍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我国博士生导师达11.5万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占46.7%,导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博士生导师一般为教授,但近年来部分培养单位扩大了遴选范围,一部分副教授和讲师也可以招收培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队伍逐步壮大,加强岗位管理面临新形势。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潜心读书学习、了解学术前沿、掌握科研方法、强化实践训练,加强科研诚信引导和学术规范训练,掌握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和撰写学位论文情况,增强研究生知识产权意识和原始创新意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关注研究生个体成长和思想状况,与研究生思政工作和管理人员密切协作,共同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文件还指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探索建立学术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人民日报、中新网、央视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