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但是大家知道吗?现在的考研除了需要考虑一些实际需要之外,更多的还要考虑自己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发展,以及自己在读研期间给家里造成的经济负担等等。今天,匠人就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生“花销最大”的4个专业,考生直呼学费太贵!导师:你不懂。01.艺术类专业说到研究生花销最大的专业,匠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艺术类专业。其实艺术类专业在大学期间花销就是很大的,很多学生一年能花掉二三十万,尤其是学习音乐和美术的学生。不过,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他们考研之后就会变好,花销会变得更少——不会的。现在的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考研之后也会有很高的花费,不管是音乐、表演还是美术。更何况读研期间不仅要缴纳高额的学费,很多学生还会自己创办小型画展、音乐会之类的,都是很花钱的。02.会计学专业除了艺术类专业之外,会计学专业也是读研花销比较高的大学专业。这个专业从高考开始就是大热门专业,毕竟现在国内企业数不胜数,每一个企业都是要有会计团队的。虽然这么说,但如果会计生是本科毕业的话,找工作比较困难,毕竟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太过浅显,很多学生因为这个选择考研。但是会计学专业在研究生期间花销也是蛮大的,一般来说学费会达到3-5万元。03.计算机类专业说完会计学专业,再说一下计算机类专门。跟上面的两个大学专业相比,计算机类专业的研究生花销能小一些。其实就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只要自己的能力到位,就算本科、专科毕业都能找到工作,尤其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空间安全等专业毕业的同学。不过自然也有想考研究生的,很多研究生学院都会聘请外教授课,自然学费也跟着上来了。04.工商管理学专业最后,再说一下工商管理学专业。工商管理学专业的硕士生被称为工商管理学硕士,也是就是MBA。大家知道MBA是个什么概念吗?其实就是学费很贵的意思,不管是国内的MBA还是国外MBA,都是很贵的。不管是好的大学还是相对一般的大学,只要开设了MBA硕士,想要报考就是费钱的。不过研究生导师也说了:你不懂,学历的提升就是人生价值的提升。所以,家里有经济条件的同学,该考的还是要考的,其实毕业之后,研究生学历在很多方面都是吃香的。
相对而言,大家读本科一年的费用要比上研究生一年的费用高出很多,但研究生的学费要比本科期间高出很多,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迷惑:研究生的学费更高,为什么读一年的费用反而比本科更少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给即将读研的同学们算一笔账,看看大家上研究生一年到底需要花多少钱?然后你就知道为什么读研更省钱了。研究生的学费虽然高,但是各类补助、奖金也“拿到手软”。国家对于教育这一块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本科期间还不能完全感受到,但是到了研究生以上,就非常明显了。一般而言,研究生每年的学费是8000元,住宿费1200元左右(当然不同的学校可能会有所不同),加上其他一些零碎的费用,一年大概的费用要超过一万,除此之外,大家的生活费也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不同的学生,消费情况可能会有所差异,而且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也有着很大关系。虽然上研究生一年需要很多费用,但是学校的各类补助和奖金也不少,仔细算下来,读一年研究生,其实根本不用花钱,下面是我们读研能得到的部分“好处”。首先是助学金,每一位全日制研究生会有6000元的国家补助,基本上是100%覆盖率,每所学校的发放方式可能会不同,有些学校一次性发放,有些学校分两学期,而有些学校则是每个月发放一次。其次是导师给学生的补助,这部分钱是由导师发放给学生的,如果是做科研的同学,可能拿的更多一些,普通的同学每个月能拿到500块钱,当然好大学的研究生会更多,比如本人有一个在山东一所高校读研的同学,每个月的导师补助是一千五,所以,大家在考研的时候,努力考好大学是没有错的。专门的课题经费,课题经费并不固定,就看你在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多少了,对于做科研的同学而言,每个课题在结题之后都会拿到几千元不等的研究生补助,在期刊杂志发表论文也会有各种补助。覆盖面非常广的奖学金,奖学金是分为校内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本科阶段的奖学金只是班上几个人有,而研究生期间则完全相反,班上只有个别的同学没有拿到(其实很多学校的奖学金是100%覆盖所有学生)。奖学金分为多个档次,如果是在顶尖期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的同学,可能会直接拿到20000元的奖学金,普通的学生可以拿到几千不等。学费减免政策,很多学校为了鼓励优秀的大学生报考本校,会规定多种学费减免政策,就我当年所读的学校而言,会有三千到八千不等的学费减免,第一志愿报考并成功录取的考生,在第一学年减免三千,推免生第一年减免八千学费。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自己不读研可惜了?对于想读研的同学来说,千万不要担心学费等问题,除了我上面说到的这些补助和奖金,有些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学业补助、校友奖学金等多种奖励政策,实实在在的让你“读研无忧”。有些人读完研究生,不但没花钱,还给自己存了一点钱可能有很多觉得读研究生要花费很大一笔钱,但通过我在上面的分析大家就知道,读研究生其实用不了家里人的钱,自己在学校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有些同学可能读完研究生,不但不花家人的钱,还会给自己存了一点钱。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尚且有着诸多好处,好大学的研究生可想而知,所以,大家在考研的时候,一定要瞄准985、211工程大学以及各领域内比较突出的好大学。除此之外,各类研究院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些研究院往往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可能比读一所大学还要有前途和“钱途”。
考研复试即将开始,不止学生要提前联系导师,导师们也开始从学生中物色自己欣赏的人才了。在考研阶段,不仅学生担心遇到“黑心”导师,导师们也担心遇到“坑货”学生,尤其是有一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因为学生问题而对导师采取惩罚制度。在往年带学生的过程中,有三种学生是导师最想“退货”的,基本上就是奔着混学历来的,白白浪费导师的时间和精力,还吃力不讨好,真的是太糟心了。研究生导师:这三种学生再也不想收论文全靠水,基本不学习很多人辛辛苦苦考上研究生之后,又恢复了本科时的状态,认为只要到了关键时刻努努力就可以了。但是当真正面临毕业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简单。到快毕业的时候,才知道着急;各种求导师帮忙,希望导师帮忙“改”论文。因为学生不毕业或者不过审,对老师还有一定的惩罚,最终导师们也没办法,只能提供“帮助”,实际上内心膈应得不得了。投机取巧型的学生一般学硕类的研究生,都是以科研为主;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志不在此,只是为了混学历。平时做项目的时候,不出力,直接偷取别人的数据成果或者直接向学长们索要数据;最终什么也没学会。但是在报账的时候,比谁都精明,认为自己最聪明,总想在里面赚取一定的差价;到真正需要学生出数据的时候,也总是推脱,其实导师大多数时候都心知肚明,只是懒得拆穿你罢了。这种投机取巧型的学生,基本上是导师很讨厌的类型,毕竟大部分导师还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跟着自己读博的,最后也只能期待来年再挑学生的时候稳妥一些了。没有能力,还不努力的学生在导师的眼里,研究生要么是为了高薪资,要么是为了搞科研;两者总要选择一个才行;不然就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在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有很多学生考研并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逃避工作或者自己没目标,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了。这种学生是导师最不愿意碰到的。在导师的眼里,既然选择提高自己的学历了,并能够考上,至少证明你有一定的能力;就这么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才20多岁开始了60多岁的生活,非常不能理解,只希望自己不要再遇到这种类型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学生应该怎么做?确定导师品行,提前做好二手准备其实学生也担心遇到黑心的导师,为了早一步确定老师的品行,可以去跟导师沟通一下,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如果确定导师的确名声不良,那么可以做好二手准备,也不至于研究生三年浑浑噩噩的。就业还是读博要趁早决定搞科研的路就比较直接了,只要你有一定的科研天赋,就认真投入到实验项目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当然,研究生并非只有科研一条路,如果确定自己不适合科研,不想读博,早点找好其他的出路,比如去参加校外实习等;这样才不会白白浪费你三年的时间。导师和学生的相互选择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关乎了你未来三年是如何度过的。研究生复试即将开始了,希望在接下来的复试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导师,拥有一段愉快的研究生时光。今日话题:你觉得上面哪种研究生导师最担心遇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每天为为导师排队报账的研究生们,你们还好吗?这句话其实刺痛了很多在读研究生们敏感的神经,因为报账几乎是每个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都经历过的,且与自己的科研和论文无关的事情。由于大多数导师团队内并没有专职的科研助理或者财务管理人员,科研的经费的使用与报销就落在了每一个研究生的头上。因此,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到自己毕业,几乎都有早上五六点钟顶着寒风跑到学校财务处排队为导师报账的经历,这种痛苦一点不亚于火车站排队买票的经历。塔主当年读研时也是早上四五点起床去学校财务处门口排队报账,由于每当学校临放假前要关账,因此很多导师团队的票如果在年前不报的话,过完年就作废报不了了。因此放假前和过年前往往是报账的集中时段,每个团队跟打仗似的都要派研究生去排队。记得那时我们为了等早上八点前的一个报账号,大概从五点钟就去学校财务门口蹲守排队,三个同学轮流值班,五点到六点一个同学,六点到七点第二个同学,七点到八点第三个同学。由于年底报账的人特别多,加之票据非常多,所以每个报账的同学手里都拿了一堆票。基本上一个人完全报完需要一个小时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排队号超过了20号,那么今天基本上就没有可能了。很多研究生都怨声载道,但是也没有办法,毕竟这是导师的安排的任务,导师们也穷啊,还等着报完账拿钱回家过年呢,所以大部分报账的研究生几年读研下来基本上从一个财务小白变成了财务专家。不知道是因祸得福,还是浪费时间呢。其实客观的来看这个问题,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也是由于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机制不是很健全,按理说研究生是没有义务去为导师做报账的事情,而导师也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报账上面,从而影响自己做科研的时间。但是这个现象常年存在着,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那么面对导师安排的报账任务,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建立集中报账机制其实这一点并不是研究生能做的了的,而是导师应该为学生考虑,建立一个集中报账的机制:也就是每个导师自己要报的帐不要有一两张票就让学生去跑一趟,而是集中起来一次性去财务报完。这样有效地减少了学生排队报账的时间和次数,同时每个研究生集中报账前,一定要提前将票面的签字或者是相关材料准备完备,以免因缺少签字或者其必要的支撑材料反复来回跑。避开年底高峰虽然集中报账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也不能把一年的票都攒在一起到年底去报。应该避开报账的高峰期,建议每个团队的研究生一个季度去报一次,而且要避开报账的高峰时段,比如一月份一般是报账的集中期,所以建议很多团队将集中报账时间移到12月份左右,集中年前的票全部报完,以免出现年底的天天排队现象。招收团队科研助理其实以上两点是迫不得已的被动做法,更合理的做法就是去招收一名团队的科研助理,也就是说每个团队需要专门负责科研财务工作的人员去报账。因为这样的人员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比起研究生去报账要更有经验,而且也不会出错,同时有专门的科研助理去报账的话,就解放了研究生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排队报账,以免浪费他们做科研的时间。以上三点就是塔主为各位研究生及其团队关于科研报账排队的问题提供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家境贫寒的研究生会被歧视?为何考研时导师喜欢问考生的家境?相信不少读研的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研究生导师喜欢打听学生的家庭情况,特别是涉及到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有考研的同学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被面试的导师问及,鉴于个人的隐私,很多家境贫寒的同学不愿透露家庭的实际情况,甚至隐瞒或闭口不谈。读研与否,和家境基本上没有太大关系,如今读研基本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为何研究生导师还是喜欢考生的家境如何呢?是不是家境贫寒的研究生会被研究生导师歧视呢?研究生导师为何那么喜欢打听学生的家境?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无论你的什么样的家庭出身,只要你考上了研究生,肯定不会被任何人歧视的,这一点大可放心。相反,对于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若是他们家境贫寒,还能享受国家的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待遇,再加上国家每年给予学生的6000元生活补贴,读研期间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不需要再发愁。然而即使如此,不少读研的同学告知小水,他的研究生导师在了解了各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之后,往往会对家庭条件困难或一般的考生失去兴趣,在学术研究上的指导微乎其微,甚至是散养的状态,特别是那些比较牛、醉心于学术研究的导师。甚至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还会将这个条件纳入一定的录取标准。当然,这只是个例,不代表全部导师的做法。其实研究生导师之所以询问学生的家庭情况,他们也有自己的考量,不少读研的同学女生居多,而致力于考博的女生不多,男生也是如此。这样的话,研究生导师想找一位适合做科研的同学就非常困难了。之所以会考虑学生的家庭情况,主要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不一定适合做学术研究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读本科的时候借的是助学贷款,等到了研究生阶段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经济压力依旧很大。不少研究生导师觉得这些考生研究生毕业后会着急赚钱来还助学贷款,或者是养家糊口。这样的话在研究学术的道路上势必走不了很远,考博的话就更是痴人说梦了。小水的本科同学当初在上海大学读研,因为成绩优秀,读研期间表现突出,他的研究生导师希望他再次深造了,考博。然而,他的家境不太好,从农村考出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很大。父母希望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娶妻生子,而他自然是想要继续他的学术研究。不过就在他研二下学期的时候,父亲病重,花了不少钱,这就迫使他不得不改变当初的打算,直接就业了。他本以为自己工作后,解决了经济问题,还能继续考博,但是在找了对象以后,生活的压力更大,还得赡养父母,考博的打算早成了泡影。所以,在一定范围内看来,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的考量用家庭情况来判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少家境不太好的学生,协助导师做完了学术研究,考博,然后留校任教的。只不过,在现实面前,大部分的考生读研只是为了求得一个研究生学历,找到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真正打算做学术研究的并不多。所以如果研究生导师在研究学术的中途,学生放弃了读博或者和导师合作,转而去工作的话,导师势必还要重新招一位研究生来弥补这种空缺。但是招到的下一位学生不见的就一定也是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所以这样对导师来说就非常的麻烦,很多课题研究就会搁浅。家境不错的考生往往更适合做科研,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经济压力的困扰,即使是读研读博,除了能专心的从事课题研究外,也不会耽误自己的婚姻问题。就算生活出了问题,很多现实问题考生不需要太过分心,这样的话导师更喜欢这样的考生。当然,除了家庭情况的好坏导师会考虑,学生的性格和学术水平也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大条件。如今的情况是,考研的同学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打算读博的考生却微乎其微,不少同学甚至不知道为何读研,纯粹是混个学历。这就使得很多研究生导师在招收学生的时候,从很多方面考察学生是否适合读研,而家境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如果你读研之后,你会考虑考博吗?有人说结婚之后再考博,这样是对自己负责,也能给父母交差;而有人说考博之后才考虑结婚的问题,因为分心的话,考博就非常容易失败。对此,你会如何选择?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2019年6月19日,小西收到一个百家朋友来信:小西老师,我是2019届硕士毕业生。读研期间共发表3篇文章,其中2篇核心找导师从经费走账付的版面费,共七千多元。导师提出让发了论文的请他和实验室的人吃饭,……你怎么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很长一段,这是小西简短描述)同为导师,小西得为这个学生说几句话!若你说的问题描述属实,小西的态度很明确:导师强迫学生请吃饭不合适、不应该、不能做。看到你问题描述的465个字,能懂得你读研期间的不易。读过硕士/熬过博士,已是研究生导师的小西,尝试着帮你梳理几个关键问题,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啊!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所持的想法各有差异,小西不想一味强调对与错,而是聊一些自己的感悟,作为你思考的"引子"吧。-硕士生毕业-1.也许这就是事情的起源在小西看来,也许你提到的那句"从其他导师借来"就是一切事情的源头。不清楚具体细节,是同单位导师间的生源协调吗?比如有招生指标的(基础数额,如1个/年)部分导师自己无足够科研经费支撑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其他导师"联合培养"?课题组形成的导师不属于这类模式。或者说是不同单位间两个导师的联合培养?比如中科院部分所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指标紧缺,通过课题和大学内导师间合作的,也会安排一些学生过去做实验、写论文,回学校答辩。类似的"借学生",必须征得学生本人同意,自愿!而且得是往更高层次的平台推荐,比如“双非大学”某导师参与中科院、985大学的“大牛”课题(承担子课题),将自己硕士送去做一些课题。小西有个博士师弟,就是类似情况。他个人是十分乐意的,硕士期间也出了几篇不错的文章,后期也留在"联合培养"的地方读博。也许,不少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也有同样的经历。因为这类"借学生"一旦处置不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情绪。小西在大学工作后,也曾经疏导过类似学生的一些心理,尤其是一些"要强"肯拼搏的学生。也许是导师未留意到,或者是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大事情。在处理团队内学生关系时,只能说尽量维持"一碗水端平"。同样的处理也许自己的学生没问题,但是很难做到让"借来的学生"没有芥蒂,也许"后妈教育孩子"就有类似的感觉。换句话说,严格和宽松的定义在毕业前后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里不是为你的导师"洗白",而是想表达的是不要轻易地"借学生"或"借出学生"。导师研究生双向选择后,这就是"一段师生缘",只有彼此付出真心,才能收获"一世师生情"。-研究生实验室-2.研究生和导师指导的问题作为2019届硕士,三年内发表3篇文章,其中2篇是核心。小西觉得,要是社科类专业,能力和水平都非常不错。巧合的是6.18日下午,有一个硕士生分享了自己的喜悦,第一篇文章被北大核心期刊接受稿件。小西也是硕士生过来人,一篇文章不容易,一篇好文章更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吧。晚到的祝福,恭喜你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答辩,顺利毕业。但是,小西认为你说的"自己生产一手数据发表了论文"和"没有让他指导",也许是一句气话。不同的导师的培养方式有差异,如"手把手"从洗瓶子开始教起,事无巨细指导型的;也有"散养式"提供思路和大方向把关的,学生自己解决各类问题的。但是,你能顺利毕业,而且能发出三篇文章,肯定有点导师和团队的"默默付出",如提供实验的药品、测试的费用、遇到难题时的某句点拨,或者论文的修改润色、审稿意见回复的指导等。具体哪种指导是学生喜欢的,或者说是对学生更好的,时间不同、对象不同,最终结果也有不小差异。小西给你说说我认识的一个博士生吧。他的硕士生导师的培养模式就是第一种"手把手"模式,其中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指导文章写作、修改润色等,毕业时也有2篇文章接受。-课题组例会-也许继续跟他的导师攻读博士学位还不错,但是他选择去同城的一所985大学读博,博士生导师是领域内的大牛,采用的是第二种"散养式"模式,仅仅把关和课题大方向。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只是在埋怨导师不负责。而他的导师对他的印象却是"主动性差,缺乏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觉得这里面谁对谁错?也许,你步入社会后会有不同的感悟,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和合作。前几天,小西六月发了一个本科优秀学位论文的文章,我在文末写了句"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背后,除了自己的付出,也有导师、同门的帮助,这样的喜悦值得和他们分享!"。在评论中,她的回复是"真是多亏了导师的认真修正。"。真不是谁要分摊你的努力,或者抢走你的功劳,论文的成果(如一座)依然是你,谦虚的态度会让更多的人乐意帮助你。当然,小西的意思不是说让你请老师吃饭。另外,导师指导学生和教育自己孩子一样,不可能一味的表扬和赞美,往往在你耳中"冷言冷语、冷嘲热讽"的一些话,是让你沉下心来,不要骄傲。也许,在专业内还是挺不错的成绩,但是如果摆到学校的层次就是中等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或者这样说,一年后你能评上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吗?不一定有底气敢这样说吧。-科研论文-3.版面费、发论文和请吃饭的问题你的导师让你和另外2个发表中文核心的同学,请大家吃饭不合适。饭可以吃,但是不能说这样强迫,更不能说是"课题一起做,使用了经费"就得会做人请吃饭。作为导师,有责任和义务提供的足够经费支撑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成果归属于课题,用于结题,如你说的"挂名课题"。在确定收到资助后,署名致谢课题是应该的。因此,"用了实验室一万元钱云云"之类的话,不该是一个导师说的,有学生能用这些经费,就说明课题进展顺利、取得不错的成果,好事情!你描述的"学校每年都会拨款支持学生发表论文",也许是学校不同,政策有差异。我的理解是不是校级课题资助,导师是主持人?或者说是校级研究生创新课题,你申报的吗?若是导师的课题经费,还是得怀有感恩的心,申报课题真心不容易,那一句"只需导师签字同意,当然我们的论文会挂上导师的名字。"是不合适的,而且你以优异成绩毕业,更知晓科研论文随便"挂名"是不规范的,是学术造假。其实,小西比较好的建议是导师自己买单,请毕业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吃饭,欢送毕业生。但是,你的导师不一定能看到。真的不需要豪华和昂贵,学校周边的普通大排档就可以。同时,在学生即将走上新道路时给几句叮嘱。我读研、读博时,导师是这么做的,我进大学当老师后也是如此。比如,我的导师至今都在用个人5月份的工资给每个毕业生发放1000元/人的路费。-同门、同学情谊-4.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一些小建议是否要请导师和同门吃饭("谢师宴")是自愿的事情,不应道德绑架。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导师说话要有水准,给学生做好表率,不少事情就算不说,学生也会主动去做,而且效果会更好。在平时,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如今的学生超乎我们想象的聪明,偶尔一个"点拨"或者一个"眼神"都能明白你说的意思。老生常谈的那种,"你要如何"已经不适宜当下的学生,自己悟到的内容才是自己的,也是影响最深刻的。若是感觉大家在你课题开展的工作中有过帮助,毕业之前和大家聚一聚也未尝不可。未来的道路上,同门是很好的助力。但是,你的情况比较特殊,属于导师"借来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的相处如何只有经历过的你才懂,我们没法替你做决定。比较好的建议是你和另外2个同学,考虑下是不是组织下请团队内的同学吃饭,不是非得邀请导师去的。最后,也许是你或者导师的表达不够完善,引发了一些误解。或者说,导师肯定不差一顿饭,你也不是不愿请客的人,也许这就是一句无心之言引发的"小误会"。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思考容易钻牛角尖,建议你和其他2个同学沟通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分享才能更多的收获成功--结语-作为一个导师,小西想说有师德不佳的导师,更有"愿为学生踏脚石、无私献青春"的"蜡烛",误会和不解往往是因为缺乏沟通,将爱变成了恨。遇到一个好导师、一个好学生,请珍惜这段缘!看到这个朋友的留言,小西有点感慨,聊的有点啰嗦,见谅!祝好!▼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大家在考研的时候,都在期待自己美好的研究生生活,自己喜欢的学校、新的环境、高大上的实验设备、明亮整洁的实验室、新的导师,还有和自己一起做科研的小伙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考出好成绩、顺利录取,并选择了好导师的前提之下,否则就会发现导师并没有项目、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如果你还没有上研究生,正在备考,一定要在好好学习之余去搜集一些资料,包括学校、专业、就业等信息,多和学长学姐沟通,看看具体自己上了研究生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在选导师之前也要好好的把握,虽然导师和学生是双向选择的,但是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将主动权尽可能大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已经选择了导师,导师没有经费、没有项目的话,要和导师沟通一下,导师有可能是正在申请还没有下来,985高校导师没有经费的情况不多,即便导师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 也可以申请到省部级的经费,或者可以申请校级的经费。导师如果长期没有申请到项目,导师的聘期考核任务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在项目方面导师比学生要着急,而且高校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素质,对于导师的硕导和博导资格都会进行审核,有明确的经费要求,所以多数时候导师的经费还是有的,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如果真的没有,部分文科专业是不太影响的,可以继续做研究,但是如果是理工科,比如材料或生物方向,没有经费对课题的影响是很大的,没有经费就没有设备,没有设备就谈不上实验,这样没有结果,自然就出不了论文,后果很严重,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多和导师沟通,看看怎么办,导师是会负责的,实在没有办法可以考虑更换导师。这个世界上没有经费的导师很多,因为每个学校是不同的,所以大家要多沟通,好好选择,多方面的考虑,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当了硕士研究生导师3年,没带过半个研究生,这是谁的问题?当硕导这么多年,一个研究生都没有,失败还是成功?有人也许会说,这是很失败的,人家硕导一般每年都能带1到2个研究生,当了3年硕导都没有研究生就是自己水平不行吧?俺自认为水平还可以,当硕导这3年来,拿了国家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也发表了五篇SCI论文,其中三篇都是2区以上的论文,在单位还算是中上以上的水平,这么优秀的水平为啥现在连一个研究生都没有?有些硕导没有项目,或者只有省级项目,就因为年纪稍微大了一点点,教学经验多了一点点,就能每年带到研究生,这算靠本事吃饭?这算水平比俺还高吗?有时候真的不理解,在一个每年没有招到多少研究生的单位,非要招一大批硕导进来抢研究生。既然要求人家当硕导,这么多年又分不到研究生,以后还有人愿意当硕导吗?一点意思都没有,干活的时候硕导去,有好处的时候没见得要分给硕导吧?当下这种没有高要求淘汰率的硕导机制,实际上是在保护一些年龄偏大,不怎么做科研的老教授,这些老教授实际上都是旧时代的产物,早已不做科研,带的研究生也是放羊状态,课题陈旧和发一些垃圾论文不说,却能因为论资排辈比较高,每年就有研究生可以带,就可以名利双收。反而是年轻的教授们,一个研究生都没有,却拥有很多不错的课题和方向可以做,互相矛盾的局面,才导致如今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大幅度脱节。希望国内高校能够重视有项目、有论文的年轻教授们,让他们多带几个研究生,这样才有希望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
从2014年我国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对于有些考生而言,想要考研,又担心学费太高给家里经济造成负担。前段时间,我朋友家孩子考研,孩子就担心地家里负担重,怕家人不支持。那么研究生学费究竟是多少呢?研究生的学费分了几类。首先学硕和专硕的学费不同。学硕学费每年8000元,专硕的学费相对较高,一在8000到1.8万之间。不过,学硕是三年制,专硕是两年制。除了学费,住宿费一般在1200左右。再者全日制研究生收费相对较低,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收费较高。以东南大学为例,我们来看看2018年该校硕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全日制学术学位各专业每年8000元,会计硕士每年30000元。非全日制专硕收费相对较高,每年在15000走上。再来看看南开大学2018年研究生收费标准:学硕每年每生8000元。专硕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具体收费标准如下:看来专硕各专业的收费标准因所报院校不同而不同。金融专硕、MBA都是收费相对较高的。不过,现在读研都有助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每年自主标准不少于6000元,会按照8到10个月发放,等于每月补贴生活费600到800元,除了助学金还有奖学金,还有各种补助,有部分学生读研其实是无需家里提供生活费的。
刚刚考上大学的朋友们在今年的九月份已经开学了,而读研的朋友们其实也开学了。小编今天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位今年刚读研一的同学吐槽自己的寝室,她读研选择的学校是本校,但是让她崩溃的是研究生的寝室竟然比本科生时候的寝室还要差。不知道你们读研之后寝室环境如何呢?研究生阶段可能我们每天都是特别忙碌的,学习到的知识专业性也特别强,同学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而今年想要考研的朋友们也仅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了,剩下的这几个月时间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肯定是特别痛苦的,但相信只要熬过去了,未来的结果肯定是好的。通过初试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被这所学校录取,毕竟还有复试环节,历年来有很多同学原本在初试之后,原本名次比较靠后,但是因为自己在复试阶段表现力特别好,深受导师的喜欢被录取了。所以同学们也一定不要忽视复试环节,尤其在这个阶段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到了读研阶段的时候,我们能和老师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大部分研究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导师,而我们在复试阶段有的时候会见到我们的导师,有的导师比较喜欢问同学家庭环境如何?这个问题让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话会不会更有优势一点呢?其实还真不一定。导师选择询问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是为了筛选出那些家庭背景好的同学。真正的原因可能让一部分同学想不到。一、有的导师对自己未来的学生是比较关心的,问学生的家庭条件只是为了将来能够帮助自己的学生,因为到了研究生阶段奖学金和助学金都是比较多的,如果自己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导师们会为他们申请一些助学项目。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家境不是特别好,很没有自信,不敢跟导师说自己家里的真实情况。等快毕业已经找到工作之后,才跟导师说实话,这也让一部分导师又生气又后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一些导师会提前向学生打听家里的经济情况如何,就是为了能够尽早帮助他们,毕竟读研所需要的费用不在少数,如果孩子继续读研的话,也会给家里增添很大的负担。二、有的导师更愿意要那些家境比较贫寒的孩子,因为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大多数是付出老师做一些研究项目。因此导师肯定会希望自己手下的学生比较勤奋,愿意付出时间参与研究。但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可能从小就娇生惯养,家长也没让他们干过什么活,如果到了读研时期,让这些孩子给导师干活的话,他们心里面肯定会有100个不愿意。所以导师们往往不愿意要这些学生,将来不好管。而家境本身比较贫寒的孩子们可能会更加懂事一些,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也会更加愉快,给自己避免了很多麻烦。三、有的导师可能不愿意要家境贫寒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生活压力总得来说是比较大的,在读研之后他们更愿意直接去工作,甚至有的同学在读研期间就出去找各种兼职,只是想混个毕业证。但是导师们其实更愿意招收那些愿意将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当自己的学生并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更倾向于找工作的时候,可能留在研究的时间就比较少了。四、还有一些老师也是为了能够了解情况之后为自己的学生选择一条适合的路。如果家境不是特别好的孩子,导师们更愿意让他们出去实习,把自己手中有的资源给他们。当然如果能够遇到这种导师的话,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你觉得导师为什么会问学生的家庭条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