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越来越趋向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因此,学历成为了通向新时代的护照。如今越来越多人接受了本科教育,但是随着本科生遍地开花,研究生学历成为了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近日,国企、央企利用系统后台提出“非全”申请者、中石油常青油田公然毁约、多地住房及落户补贴不包括“非全”毕业生等现象频频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热搜榜上,让很多相关的人都对这类型的学历产生了质疑。在我国,硕士学历被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类型。两者之间都需要进参加统考,并且有着相同的培养标准,学历和学位证书都被国家承认,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不过前者与后者相比,前者需要脱产进行学习,后者可以同时兼顾工作与学习。这样的差别也是当今引起比较大争议的原因之一。产生质疑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本质就是在职研究生,尽管国家已经将两者作了区分,但是在用人单位的立场上,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门槛低,授课时间少,成为了众多人往简历贴金的途径。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宁愿招收本科生。另外一方面是在职研究生的含金量非常低,不仅缺乏学术氛围的浸染,而且不少高校为了揽招,不惜放水招生,对于毕业要求比全日制要求低一般,甚至更多,没有达到正常全日制研究生水平,与正常本科生水平相差不大。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当然是后者含金量更高,更吸引用人单位的兴趣其实非全日制自诞生之时起,就是为社会人士量身定做的与全日制研究生有着同等的学历,但是因为学习模式以及学制等与非统招的在职研究生有太多类似的培养标准。因此,用人单位经常把统招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非统招的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的成教、自考、网络教育本科相混淆,所以造成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存在歧视的错误现象,让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在刚踏入求职赛道,都纷纷感到委屈。归根结底,这件事又一次暴露了社会的残酷真相,虽然英雄不问出处,但是在如今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的环境下,想要提高招聘效率,找到最优人选,筛选学历以及对同等学历进行区分已经是行业的潜规则。因此,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的毕业生而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想要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弥补与全日制硕士的差距。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也在近日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开始了漫长的求职之路。小研就是今年就业大军的一员,在经历了3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之后,小妍终于答辩结束顺利毕业。为了能找一个好的就业单位,小妍在一年前就开始进行准备,其读研期间学习也非常努力,还拿了2次国家奖学金、发了2篇顶级期刊论文。本以为作为一名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专业也是热门的电子信息类,就业应该非常容易的。但没想到投递了很多单位,却都没有音讯,甚至简历这一关都没有通过。她向人力咨询后才知道,原来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单位都缩减了招收名额。不但名额减少了,其招聘条件还提高了。小妍虽然研究生就读高校是985工程大学,但本科却是一所双非高校。很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第一学历”,因为这一点不符合招聘要求,小妍连第一关的简历关都过不了。对于这件事,小妍也很无奈。毕竟第一学历已经无法改变,本以为自己辛辛苦苦考个重点大学研究生就能改变命运了,谁知道现实竟然如此残酷。竟然如此,那考研的意义何在呢?其实小妍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能力不错的研究生也都是卡在第一学历这一关。一些知名企业对于这个条件卡得非常严,很少能够突破。2019年秋招的时候,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博士也遇到的相同的情况。他有着3年的工作经验,方向还是热门的算法,但去网易面试的时候就因为本科高校不少985、211而被无情拒绝,失业2个月之后才重新找到工作。试想一下,连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找工作都这么难,普通学生就业会怎样呢?考研红人张雪峰说过一段扎心的话:大家都说没有就业歧视,但不同的就业单位去的高校都不一样,去清华、北大招生的单位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生,这已经成为了潜规则。很多单位在招聘要求中不会明确表明只要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的学生,甚至本科、硕士、博士必须全部是985,但这些要求只有HR知道,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就已经这么做了。在高校中一直存在一个鄙视链,那就是本科生看不起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看不起博士研究生。归根结底,其原因就是各个阶段的难度不一样。为什么大家在认校友的时候只认本科校友,因为本科大家是在同一个规则下竞争得到的资格。高考和考研的难度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一点从数据对比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清华大学为例,本科招生名额也就3500人左右,每个省录取名额也就50-60人。河北考生有56万,通过高考被清华录取的比例也就万分之一。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每年录取5500余人,每年报名人数按10万来算,录取比例至少能达到5%。两者难度差距有多大,各位同学一目了然。而博士基本上就更容易了,再赶上这两年博士扩招,即便报考清华的博士也不是那么困难。大学严重扩招,其后果就是大家只认第一学历,这也形成了一个怪圈。也许就有同学问了,既然第一学历这么重要,那么考研还有何意义?其实,对于多数同学来说,读研更多的是培养个人思维、开拓眼界的一个过程。本科的教学更多的是普及性的知识点,读研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读研的很多思维方式都是可以受益终身的。这样虽然在就业的时候难免会被歧视,但一个重点大学研究生的文凭要比普通大学本科文凭含金量高多了。读研后得到的机会也不是本科毕业能比的,整体来看,考研对于多数同学来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读研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可以一飞冲天,但至少就业选择也会更多一些。从另外一点来说,高考成绩现在越来越重要,甚至影响个人的一生,各位同学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毕业季又来了,当年拼死拼活的考研人儿,如今又要面临紧张的择业,有的准硕士毕业生们早早在秋招就把合约签了,工作定了,有的应届生们连春招的末班车也没搭上。而这些面对求职困境的硕士们,你确定你读的不是假研究生?顺利毕业时每位硕士的基本诉求求好职不易读研有没有意义,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真正踏入研究生圈子的人才知,不是每个人都同想象的那样有作为。当然,笔者也佩服真正潜心做研究的科研学者,看看他们奔向博士的路之艰难就足以让人崇拜了。科研之路为何说假?从内在看,是因为很多硕士做研究的态度并不端正,做研究的时间并不充沛,或者根本没有找到做研究的方法,不知从何下手。更甚者,一些人只是奔着研究生的名号混个毕业证即可。从外在看,导师的不作为使得研究生成长质量严重下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模式虽大多是自学,但若能跟随有能力的导师做科研,导师若能给予学生更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方面的指点将更有利于硕士生培养。但根本原因还是在研究生自身。若研究生本身目标清晰,方法得当,他就会利用各种资源为自我服务,达成目标,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加固;若其本身目标模糊,存在侥幸心理,不学无术,利用大量闲暇时光吃喝玩乐,不主动去争取做研究的机会,最终就会沦落成为求职失败者。求职困惑而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于面对求职困境的硕士们也不必灰心,让不好的往事都随风而去吧。在当下,求职者必须提炼出自己的优势所在。用行动击退焦虑,去做去总结,即使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归宿,也不能让自己无用武之地,找到自己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是最好不过了。不必太在乎外界的眼光,想好自己要什么。因为选择的代价不需要他们来承担,你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他们。定好方向,找准方法,向目标职业进发,哪怕采用迂回战术,此时也该有自己的求职策略了。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说点感性的,信心这个东西,只能我们主动去找它。不论之前读的研究生假不假,你都要给自己信心说:“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战胜它。”我信我能送给在求职路上的毕业生们,祝你们都能找到如意的工作!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考研人数也一直在不断上涨。而在考研队伍中有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双非”院校,他们希望通过考研来实现学历提升,为自己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可这位硕士的遭遇,却打破了同学们提升学历的“美梦”,用人单位只看第一学历?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屡屡被拒,HR不看最高学历,只看第一学历?和很多同学一样,薇薇在大四时也选择了考研,经过努力她成功上岸,并在去年顺利毕业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她信心满满地开始找工作,可让她没想到的是硕士学历的她竟然遭到了“学历歧视”。原来薇薇本科读的是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研究生学校虽然是一本,但却也不是什么知名高校。在她又一次被面试官拒绝后,她终于忍不住向HR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我的面试没有通过?”HR很有礼貌地告诉她,他们公司并不看重“最高学历”,比起研究生院校他们会优先考虑面试者的本科院校,也就是“第一学历”。显然薇薇的本科学历并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才会在面试当中屡屡被拒。第一学历真有那么重要?HR这样解释其实不光是薇薇,很多同学也都碰见过这样的事,明明硕士学历是最高学历,为什么现在这些公司反而更看重面试者的第一学历呢?对此面试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HR表示并不是他们搞“学历歧视”,更看重第一学历完全是市场筛选的结果。如果同学们的研究生院校是一所985或211院校,那么用人公司还是很愿意招聘你的,即使你们的本科院校并不出众。但如果同学们的研究生院校只是一所双非高校,那么在就业中的优势其实并不大。高考和考研在难度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本科院校较好的同学往往学习能力较强,更能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且名校出身的同学,往往身后有着非常强大的“校友团”,这也会为日后工作带来便利。说白了面试官看重的不是同学们的学历,而是学历背后的个人能力和人脉,在这两点上名校同学明显要优于一般高校的同学。这才出现了名校本科生和双非研究生同时面试,用人单位舍研究生聘本科生的事情发生。既然最高学历“没用”,那还考研吗?用人单位的做法让很多同学伤心,要知道考研也是非常难的,同学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却只得到这样的结果,换做是谁心理都会有不平衡。在用人公司只看重“第一学历”的前提下,同学们还要选择考研吗?其实这要根据同学们的自身情况决定,如果同学们本科院校较好,那么可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做决定。名校的同学们在就业上是有优势的,即使同学们是本科生也可以找到一个较为不错的工作。当然如果同学们对现阶段的就业岗位不满意,或希望继续深造,也可以继续往上读研。至于普通院校的同学们则要考虑清楚,考研的利弊,研究生的确能帮同学们提升学历,可却也可能不被用人单位承认。同学们要是成绩一般,没有把握考上985或211院校,那么一定要慎重考虑,毕竟读研也是有成本的。如果研究生毕业后却发现你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占优,你是否能接受这个后果?大家一定要谨慎决定。“双非”院校毕业的同学们,如何增加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早晚有一天都要面临就业,作为“双非”院校的毕业生,我们本就不在就业市场上占优势,所以更要在上学期间好好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尽可能的增加自己的求职竞争力。我们总在抱怨用人公司过于注重“学历”,殊不知学历也是能力的一种,用人公司并不是重视学历,而是通过学历来选拔出能力出众的求职者。这就要求我们的同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第一学历不占优的前提下,努力学习保证成绩优异。同学们还可以多考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资格证,或者多参加各种比赛活动,这些都能体现出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利用假期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这对未来的求职非常有帮助,企业更愿意聘用曾经有过相关经验的同学。今日讨论:你认为研究生学历重要吗?你遇到过用人单位只看“第一学历”的情况吗?#新春创作季#
感觉像被抽了几巴掌 毕业已经几年了,当再见到昔日老同学张继宏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当年的锐气,“人还是得适应社会!”2月24日,张继宏向记者讲述起他充满苦楚与无奈的求职历程: 2007年9月,我终于保送本专业——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大学四年的努力换来今天的收获。“我要把材料学与实际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当年保上研究生时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豪言壮语。两年的学习、研究、探索的经历,我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在国家重点杂志《电化学》、《物理化学》上发表数篇文章,在业界小有反响。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当我带上所有的研究成果走上求职之路时才发现,对口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好,科研经费紧张,开始压缩成本,精简人员,已经不像往年那样大幅招人,工作岗位已变得稀缺起来。导师劝说:“你懂技术,做销售、采购也是可以的,薪资待遇很不错,先解决就业吧!” 从2008年10月到12月,我开始参加各大院校的招聘会,这期间招聘企业大都以大型企业为主,工资待遇还算可以,但是就没有我中意的岗位。 就在对工作岗位不满意中,时间飞转到2009年,就业形势更差了,招聘单位中大企业很少,甚至中小企业也比往年缩减近一半。没办法,只能开始辗转社会招聘会,但是几千份简历投出去,仅仅有一个面试机会,还是去当工人。 在招聘会场内,几万人拥挤着,为了一个就业岗位,几十甚至几百人拼抢着,那种感觉真的好像在我脸上抽了几巴掌,火辣辣地疼。 去年12月份的一天,在国际展览馆举行招聘会,为了能第一批冲进去,占据有利位置,我早晨5点就起床了,穿上花了近1000元买的西服,刮干净胡子,装扮好自己后,坐上通往国展的车。当到达国展时,却发现自己起得晚了,不到7点,在门口已经有近万人排队,我不停地往前挤。幸运的是,8点招聘会开门,我得以第一批进入会场。 看到首都钢铁总公司的展位,我冲了过去,其实是被挤过去的,小小的招聘台前已经排上近百人,每一位求职者都不愿离开,我在人群中脸憋得通红,强行挤进招聘台,递上自己的简历。 “你看看吧,我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重点杂志发表过,适合你们公司。” 可是招聘者看我一眼,没有说话,他把简历扔在一边,转头去跟其他求职者交谈。原本准备了好多专业问题的答案,一时在我脑子里没了踪影,耳边只是充斥着招聘会场的嘈杂声。 我没有意识地被人挤出招聘台,站在原地,缓了好久才走向另一个招聘台。一上午的时间终于熬过去了,200份简历终于散出去了,心里踏实许多。 半个月后,第一个面试的电话打进来,我终于有了面试的机会,可是兴奋的热情还没有持续几天,又受到无情的打击,“你通过面试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来公司做锻压工,户口不能解决,一个月工资1800元……”电话那边的工作人员冷漠而又机械地说着,而我脑子空白,慢慢地挂上电话。 转眼间已到2009年2月份,我刚接到一个重庆中冶集团人事处打来的电话,“小张,你导师给我们打招呼了,简历我们也看过了,你要是愿意可以过来面试,但是我们招的是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我没有犹豫,爽快而简练地回答:“好。” 这个面试机会还是托导师动用关系找到的。两天后,得知结果,我被录取了,岗位在采购部门,签了5年,解决户口。有了offer,没有兴奋,回想起来只有苦涩。无奈硕士装本科 在求职屡屡碰壁后,年轻的硕士生刘海只好翻出本科文凭,并填写了一定的工作经历,最后获得了一份宝贵的就业机会。昨日,刘海告诉记者,自己并没有觉得屈才,想先生存下来,再考虑未来。 刘海是北京一所大学08年毕业的硕士生,毕业后,他在北京漂过几个月,年底回到武汉找工作。学理工科的他,在武汉找了四个月工作,却一无所获。谈起那四个月的求职期,刘海就很后怕:几乎每个单位都会问工作经验,或者是看到硕士毕业证后,又说自己招的这个岗位,有经验的本科生完全可以适应,而硕士的起薪要高于本科,所以被对方礼貌地谢绝了。 今年3月,眼看着自己的生活费逐渐花光,无奈下,刘海将自己的本科毕业证找了出来,拿着它,再次杀入招聘会。在个人简历上,刘海将自己研究生时代做过的课题,当工作经验写了进去,还随便填写了几个北京的公司,作为自己的工作背景。果然,这次求职顺利得多,不少懂技术的招聘人员总会和他聊上几句。三月底,刘海在面试一家企业时,对方和他交流了很多他做过的课题,发现他的专业技术很不错,于是当场确定录用他。 刘海告诉记者,目前,自己的月薪只有两千元左右,相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讲,也还不错,所以自己也不会觉得太委屈。不要总想着自己是硕士就能平衡心态。在目前的情况下,自己只能先就业后择业。残疾名校优秀硕士毕业生求职遇阻 孙玉(化名)是一名即将走出校门的硕士研究生,在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笔试后,却因小儿麻痹症,在面试时被用人单位礼貌地“回绝”了。 那一天,正是上海连绵的阴雨季。面试后,孙玉撑着伞独自行走在校园里,希望这一肚子的委屈能揉进雨水里。 凭毅力走过求学路 孙玉,来自安徽蚌埠,今年6月就将顺利读完法律硕士,可现在迎接她的不是喜悦,而是寂寞与忧愁。她怕走出校园。 在校园一角,记者和她有了短暂的交谈。 “其实我从来没埋怨过谁,更不想投诉谁,只希望社会能更多一点宽容,让我们有平等工作的机会。”刚聊了几句,孙玉眼中已满是泪水。从她黯然的神情中,不难看出这个姑娘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孙玉1998年毕业于怀远师范学校,后任教于怀远县沙沟中学。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她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安徽大学英语专业的大专和本科毕业证书。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她报考了上海某重点高校法律专业研究生,并于入学第一学年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又于2008年取得了英语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笔译三级证书,在这一连串的求学经历中,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残疾女孩所特有的坚毅。 面试前“当头一棒” 其实孙玉是个开朗的人,可在与记者接触的这段时间里,她一直在发呆,记者问一句,她答一句。她告诉记者,之前参加了用人单位的笔试,并达到笔试合格分数线,获得选报职位的资格。她选报了某单位办公室行政职位,并经审核通过。 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她,心里总有些小小的自卑,在得知可以打电话查询是否有资格进入面试时,便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到该单位人事部门询问,当对方查询后给出了肯定答复时,孙玉异常激动,感到这个社会没有遗弃她。 接着她问人事部门“身体有残疾也可以吗? ”而当对方听到残疾时,异常惊讶。听到对方不可思议的语气,孙玉也觉得意外,因为自己在报名信息中,清楚地写明了身体健康状况。 对方立即解释,当时审核时疏忽了,未注意到身体有残疾,如果看到的话,绝对不会审核通过的。“绝对不会? ”孙玉连问几次,得到的都是同一答案。对方给出的理由是:作为一名公司行政职员,要和许多部门打交道,有残疾会影响单位形象,并向孙玉表示道歉。 对方还说,既然审核通过,他们会按程序发面试通知,但接到通知后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面试,另一是来参加面试,但要做好心理准备。 面试结果“不出意外” 等待,漫长的等待…… 一切都印证了孙玉的猜想,与她一起参加完面试的同学,都陆续拿到了体检表格,惟独她没有。记者拨通该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的电话。 “确实提前告知孙玉,要做最坏的心理准备,如果这样的语言对孙玉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我们愿意当面向她道歉。”该负责人直言不能用一名残疾人,一是考虑到工作效率,二是对单位形象有所影响。 该负责人表示,他们面试时肯定按正常程序打分,不存在歧视,孙玉的综合评分确实比另一名学生低。因为审核时,对身体健康一栏没有要求,孙玉才有机会进面试。如果歧视残疾人,在审核时,就不会让孙玉进面试,何必自找“麻烦”? 孙玉说,如果真的是在能力上不如别人,甘愿服输,而现在仅仅因为身体的原因,就提前被判出局,她不甘心。 优秀女孩未来在哪里 和许多贫困家庭一样,孙玉的父母为了培养一名大学毕业生,家里其他三个孩子都早早辍学,“弟弟、妹妹为了让我安心读书,都出去打工赚钱,真的是很对不起他们。”说到此,孙玉再也忍不住泪水。“如果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家里,哪里还有脸见他们。只想在上海找份工作,哪怕1000元一个月,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能做得非常好。 ” “其实,她很懂事,也很有能力。”孙玉的朋友说,其他同学每个月花费大都在1000元以上,但孙玉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在食堂吃饭从来都是选蔬菜,就怕给家里人更多负担。同学出去玩,她总是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如今,面对着社会压力和就业歧视,作为残疾人中的佼佼者,难道只能处于竞争的边缘地位?喜欢职场小故事的朋友们快来关注小编啦~
硕士毕业生的待遇薪酬,主要还是看自身能力。1、就读院校不同,待遇差距明显。同样是985大学,清华北大和兰州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工作待遇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再说现在,大多数用人单位还是看第一学历,如果本科就读的院校不理想,虽然考研进了985名校,但是毕业后学位证的含金量不高,参加工作后的待遇水平也不会很高。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五百强和知名企业的的硕士员工,待遇很可能也就是税前八千,这样下来就算是年薪,也就是10万左右。说句玩笑话,把这个待遇发到网络上,说不定会引得网友一片嘲笑。2、工作岗位不同,待遇差距明显。曾经有一名在央企航天研究所工作10年的985硕士吐槽,自己的年薪只有20多万;也有一名在中国电子集团某研究所工作的985硕士说,自己的年薪到手才15万;更有甚者,又一名北大文科硕士毕业生,提及自己在北京某部委事业单位工作,已经四年多,却是月薪8千无福利。“因为自己专业不好,想跳槽都没法跳。”由此可见,并不是名校毕业、能力过硬,工作待遇就能让自己满意、让旁人羡慕;而且体制内的工作待遇,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优渥丰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体制内工作,退休后的工资很可观,甚至可以翻倍,但是在体制外工作,在退休后的工资却会大幅度降低。因此,表面上看来,私企、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精英员工,有可能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是真正让我们羡慕的,还是体制内工作。3、985和211毕业生的待遇,相对普通大学要好得多。但是如果在985大学里分隔高低上下,那么可以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这10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和薪酬增长方面,竞争力最强!曾有一位武汉某国企员工,985硕士毕业生,在网络上晒出年收入,全年工资福利合计43万元,包括24万的年终奖金,全年收入相当可观,在33岁就能够无债一身轻,着实让许多无力买房买车的年轻人羡慕不已。但也有些985硕士毕业生在“拖后腿”,甚至只有月薪3千元,显然是特例中的特例,毕竟作为勤学苦读20年的985研究生,即便年薪超过10万,也只能说是及格水平。对于大多数985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来说,一下子想要年薪百万,除非是天赋异禀,否则确实不太现实。大多数职场精英,也都是从年薪10万、20万,再到三五十万,稳定不跳槽,然后做出业绩和效益,才能达到年薪百万的薪酬水平。当然,除了公认的“生化环材”4大“天坑”专业。毕竟,生物、化学、环境和材料这4个专业,不但涨薪慢、没副业、创业难,而且体现不出个人能力。在这些行业,确实有一些985硕士,工作累、待遇差,发展前景还有限。因此,如果你的第一学历是985大学,专业不是“生化环材”,然后考研或保研成功,成为一名985大学的硕士毕业生,那么恭喜你,只要你择业顺利,那么年薪很可能是10万起步。当然这个待遇水平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你的工作时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是国企还是私企,是500强还是街道办。如果你在职场的每一步都能称心如意,那么10年后,就有可能成为年薪百万的985硕士。当然大多数人,还是在一二线城市里,背负着房贷和车贷,默默生活。
学习的目的是为什么?自然是因为考个好的大学了,如今这社会竞争缺乏激烈,父母们从孩子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卯足劲培养孩子的才艺,为的就是将来走上社会能够脱颖而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挤进名校,而那些普通大学出来的孩子,在求职的过程中可谓十分艰辛。"双非"女硕士求职屡被拒,感慨985、211真香,硕士白读?硕士这个学历在人们的眼中算是妥妥的高学历了,但根据不同的学校,硕士这个学位的含金量也不同。一所普通大学的硕士学位,甚至还比不上985、211的毕业生,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前段时间就有一位"双非"女硕士求职屡被拒,在直播中感慨985、211真香!难道她这硕士白读了吗?这位小姐姐当天奔走了不少求职场所,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上都直接写明要名校毕业的学生。在被拒绝几次之后,她有些灰心了,再次尝试的时候总是直接自报家门:"双非大学的硕士生要吗?"不出意外,她还是被委婉拒绝了。这一天的经历让这位小姐姐又无奈又绝望,虽然不停的自我调侃,但那份落寞还是掩饰不住。01学历是终点吗?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考研读博是给自己镀金,只要拿到了学位走出社会好之后找工作就安稳无用了。实际上这种安逸的想法很危险,很多双非大学出来的学生直到出社会才明白,很多人都说双非研究生硕士生,只不过是985、211的升级版,这句话所言非虚。所以说,学历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读研的过程中你可以学习更多。之前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天才少年张霁因为进入华为,并且拿到了年薪201万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他的大学并不是名校,而是一所三本院校,直到博士考进华中科技大学,履历上才有了亮点。他从大学才开始挑战自我,读博期间进入腾讯学习,多次拿下专利大奖,最后才成功突围。而张霁的成功自然不是因为运气,他从小有良好的家庭和学习氛围,父母都是老师,但没有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最后张霁终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神人"。02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父母引导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对自身影响最大的人,想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父母自身就不能停下学习的步伐。所以说,那些还在用手机带孩子的父母应该及时反省,此刻应该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学习。2、尊重孩子强扭的瓜不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喜好和学习方向, 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喜好和决定,并且把孩子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而不是强迫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3、基础要打好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与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只要基础打好了,之后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快乐教育虽然很令人心动,但如今的大环境却不适合这样的教育,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用心帮助孩子打好基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神童和天才,但就算孩子资质再普通,作为父母也应该尽全力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层次,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3月份,虽然离7月毕业生离校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对于校园里的应届毕业生们来说,“找工作”已经进入了尾声。已经手拿一个或几个“offer”的人,或许还在期盼在最后时段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而尚未拿到合适“offer”的学子们,恐怕难免要陷入深深的焦虑。相比于上世纪80、90年代毕业、工作仍然主要靠“分配”的毕业生们而言,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享有着更多的机会和自由——而这同时意味着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还不只是能力上的,同样是心态上的。动辄绵延半年乃至一年的求职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硬性条件和偶然机遇的确定和不确定,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优劣,工作与恋爱的难以调和……无不考验着这些刚刚要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长大了,却又尚显稚嫩;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优秀,但内心却时刻经受着纠结和自我怀疑。今天书评君邀请了几位2018、2017年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非常个人化,并不能代表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但其间的选择与心情,也许能够触动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经历的年轻人。讲述人01:小帆2018年应届硕士毕业生北京某大学英语笔译专业求职方向:教师、教育采访记录:彭丹选择做一个教师,却会偶尔“眼馋”其他小帆大概是整个秋招大军里的非典型求职者。她的简历命中率很高——因为她投的少,大概一只手的指头就能数过来,而且它们都集中在教育行业,有的放矢。“我不太会去挑战特别难的东西,教育对我而言是最简单、最擅长的领域,而且也算喜欢。”和大多数边找工作边摸索方向的毕业生不同,小帆似乎较早便明晰了自我定位。暑假找实习在她看来就像一次模拟秋招,就跟摸底测试一样:“暑期实习也要经过网申和层层考核,那个时候投微软这样级别的公司直接石沉大海了,逐渐地便对自己的水平和适合的行业有了预估。”比如小帆找过咨询行业的实习,但“做得又累又不快乐”——而且她发现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在这个行当求职时都受挫了,预估了成本和回报之后,务实的小帆放弃了这类看似光鲜的热门竞争行业。本科期间,她做了许多份兼职老师的工作,有了这一行的经验,并发现自己很适合。之后便把求职的目标锁定在了教育行业。在找工作前的一个暑假,她又去了一所公立学校当实习老师,并拿到了留用机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准老师”。而那时,绝大多数同学还在秋招中奔波劳返。当然,与小帆投契的可能不只是老师这个行业——她也隐约觉得自己还有其他的潜能。但无论是机缘安排还是个性牵引,小帆最终选择了自己胜任教师的一面。有时候,她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事功,自嘲是个“庸俗里的懒惰派”,“懒惰是指跟那些尝试很多然后做最优选择的人不同,我却在庸俗的范围内做有限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可有时候,小帆也会对自己“庸俗的懒惰”有所质疑。毕竟,和那些四处尝试的同学不一样,小帆做过的尝试十分有限。就像“未被选择的路”总是引人遐想和惆怅一样,有时听到别人有了名企或部委一类的工作时,小帆会心生“少许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看似果断的背后是被过早封闭了的各种可能。“我之前没有考虑过公务员一类的岗位,但听说有的同学离外交部无限接近时,我会想:‘哇塞,如果我尝试了会不会也有可能进?’又比如有的同学去了一家超有名的大公司,满足了我以前对都市高级白领的想象——于是我感到眼馋、艳羡。”尤其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小帆跟妈妈本在包饺子,妈妈无意提起同事家谁谁的孩子找到了华为的工作,一个月两万。小帆的心里“噔”地一沉,当下就不大高兴:“关于工作的事我们不是讨论过多次了吗?为什么妈妈还要举别人的事例让我难受?”后来小帆发现,自己之所以有过敏的表现,是因为别人的事刺痛了自己的不甘——归根结底,小帆还是不能完全消化自己所做的选择。可无论可能之径有多少条,最终能选择的始终只有其一。或许做怎样的选择都会有遗憾。而究竟哪条路更好,也许要等到许多年之后才能揭晓;也许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自己能负责的还是只有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至少在当下,“老师对我还是最好的选择。我后来拿那些艳羡的工作跟自己的工作比较,发现我的天平最终都会向教师倾斜——所以我也好像不仅仅是因为‘懒惰’才去当了老师”。“教师行业的最大快乐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连结。而我骨子里确实有与人交往的欲望”。小帆记得,在公立学校实习期间,她给两个班上文学课。那两个班中各有一名“文学少女”让小帆觉得很喜欢:“她们对文学有独到感悟,我很爱跟她们聊天。我知道她们并没把我的课当成应付的课业。”而就在小帆结束实习后的一天,两名女生不约而同给自己发来了微信:“老师好希望您下学期继续教我们班,不知道下学期带我们读哪本书?”那一刻,小帆感受到与两人的奇妙默契和巨大的快乐。讲述人02:小南2018年应届硕士毕业生北京某985大学文科专业求职方向:媒体、出版求职也许不光关乎结果,也关乎过程作为一个从来不会像经济人一样做理性规划,又免不了盘算薪水、户口、平台这些俗气指标的应届毕业生,我从去年9月就开始密切跟随着求职大军的主流,这阵跟着投互联网,那阵跟着投银行,像沙丁鱼群里的一只小鱼,生怕稍因落后而吃亏。可盲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尤其数学不好的我连许多笔试都过不了,那段时间做数学和逻辑题做到怀疑智商。后来好不容易摸到一点笔试的门道,偶尔能解锁了面试的关卡,却发现对沉静寡言的自己而言,面试——尤其是群面的难度不亚于那些张牙舞爪的数学题。记得第一次群面,我连话都插不上,刚起个话头就被人像灭烟一样掐断了。或许是出于逃避,我不想再参加任何有群面的面试,也早早封闭了企业银行一类的路子。后来干脆不再海投,把目标瞄向了媒体、出版社一类的文化行业。其实这不算是折衷,而是在摆正自我认知后的调整,我发现自己乐意与文字打交道,虽然自己的文字绝不算好。即便如此,打击仍是接踵而至。有的出版社是连简历都过不了,有的是笔试未能通过,而许多我想去的媒体,光看形容词众多的招聘要求我就够不到——比如丰富的采访经历,作品积累以及某一领域的深厚储备。自觉心虚的我只好把目光转向有校招渠道的官方媒体机构,但一级的媒体也多折戟沉沙,有些在最后关头被刷了,有的则是简历都没过。直到1月份去参加出版社的集中招聘会,自己认认真真写了求职信,准备了一点作品,在当面呈递之后终于叩开了一些出版社的笔试机会。后来也发现,在答出版社一类的笔试题时我更为得心应手,甚至搜肚刮肠写完书评后还会有点点成就感。后来便接到了两三个出版社的offer。但当我跟同学分享了这一信息,他们会皱眉:“为什么要去出版社?”我后来也问起了自己要不要去出版社。原因是发现单位提供的那点薪水,如果扣除房租等等就变得紧紧巴巴,更别提存余了——这会让本来就漂在北京的自己更没有安全感。我自认境界不高,也没有条件放弃对物质的考量。不过,相比最初海投时的盲从焦虑,认清了自身水平的我反而淡定了很多,我发现自己还是想把方向锁定在文字一类的工作,记者或者编辑都很好。记者可以满足自己骨子里的好奇心,扩展有限际遇以外的交流,去描述更广阔的世界——而有些事情总要在描述过后才会思考。我不希望自己在离开大学后便溜回怠惰和懒散的思考方式和信仰。既要外出采访,又要静心写作的记者或许能让自己骨子里的活泼与冷静平衡互现。记得面过自己很心仪的一家杂志社,虽然工资不高也没有户口,但我很笃定地想要去那里,心想如果通过就可以结束烦人的秋招了。好不容易通过了笔试,可面试得有点糟糕,最终果然没进,后来听说要了北大中文系的一名女生。虽然以前我也经常怀疑自己,但求职季却让自己的弱点全方位地暴露出来,再加之跟周围的人被放置到同一参考系中,差距越发一目了然。好在的是,我还不至于自暴自弃。甚至,我对自己做了更集中的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选择上太过随性,当时更多想的是进入学校这一逃避工作的庇护所,而没有真正依据自己的所好和所长来做选择,以至于在那个专业上都缺乏深厚的积累。最为遗憾的是,我发现自己的思考力在本质上还很薄弱——很少真正去做批判性的、不落窠臼的思考;另外我一直也不敢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安于文静内敛的人设,忽于去做更为广阔的交流。求职也许不光关乎结果,也关乎过程,这份自我审查或许会鞭策我很长一段日子。而想要去媒体行业似乎也是在潜意识中想要挑战自己,破而后立。记得面试南方报业那次,从公共话题到个人爱好,我竟也侃侃而谈起来,成为自己有史以来最为愉快的面试。我发现自己虽然还存在很多短板,但不是没有改善的可能。求职的战线一路拉下来,对工作的认知终于不再浮躁。到了3月份,发现自己留在北京的可能越来越微弱。如果以前我会觉得不甘,不过现在似乎敢于承认并正视自己的平庸和不足了——只要我没有消磨掉自己的兴趣和进取心。不知道7月离校之后我会在哪里,但希望是在做一份喜欢又踏实的工作。讲述人03:空心糯米丸子2018年应届硕士毕业生北京某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方向求职方向:文化、传媒找工作不易,爱情也很难研究生毕业后,发现找工作并没有变得更容易这不是我第一次找工作了,但是却是第一次意识到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六年前,我本科大四,即将从一个985的理工科大学的中文系毕业。当时年少轻狂,决定了考北大的研究生,就在成绩公布前,都没有找过一份工作。当时的想法坚定单纯,真要做成一个事情,就不能给自己留退路,就是要破釜沉舟,要退无可退。后来意料之中的没考上。2012年3月,开始第一次找工作,错过了整个秋招和大部分春招。但是在毕业前的两个月,我还是找到了一份挺好的工作,在家乡的省报做记者。这多半是运气,所以说找工作是一件很玄学的事情,和玩旅行青蛙差不多,有时候没有带幸运草护身符,食物也一般,却偏偏抽到稀有,而万事俱备时候带回的照片可能很敷衍。六年后的这次求职,让我开始有一点怀疑人生。第一步,投简历。我自己觉得,我的简历肯定不算是很好的,但是肯定也不算太差。两年多省报工作经验,几份还不错的媒体实习,学校不错,研究生,发过不少稿子,获过奖,参加过实践项目,六级也过了。但是事实就是,我投出的简历,大部分没有回音。(上图为找工作进度表的部分截图)我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强迫症,怀疑自己简历里留的邮箱和电话有问题。而且还发现了一个很难堪的事实,根据北京的落户政策,落户要求研究生27周岁以下,当时我28周岁。这意味着,提供户口的事业单位,校招我可能没机会了。焦躁的结果是,开始慌乱,然后开始海投。各大网站、学校、教育机构、企业报刊,和专业贴边的我都恭恭敬敬递上简历。但是依然回应寥寥。但毕竟有了些回音。有给出很高工资的培训机构,有主要做考研资料的出版社,有某网站的文娱部门。后面还有很想去的出版社和报纸。培训机构,我去了,过了一面和二面,拿到了offer,却止步培训阶段。准备面试的时候,是很认真的,拿到了offer,也很开心。然而阴差阳错,培训第一天就生病,没能去参加,后来从同学那里听说培训的种种,觉得终究和自己想的,和自己那些单纯的教育理想有太大不同。最后,放弃。考研资料出版社,没有去。在面试之前犹豫了半天。曾经确实想过做出版,但是我的梦想,是像编舟记那样,倾尽毕生去做自己热爱的书。而考研资料这种读物,无法给我这种热爱和动力。终究还是太理想主义。某知名网站的文娱部门编剧,止步线上笔试。各种网综的常识和八卦,对于一个很少看综艺的人来说,几乎是全靠蒙。挂掉理所当然。——这次失败让我反省了一个道理,海投还是不可靠。面试官不瞎,激烈竞争之下,若不是非常适合和精通,就算过了简历,后面的路还是走不通。所以从此结束海投。但是一度迷茫。那些天,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想做什么,会做什么。觉得自己像个废物。中文系是个有点尴尬的专业,万金油,哪都能用,但也哪里都不是非你不可。文学追求无用的美,这是很美好而有意义的,但是这美很难直接变现。而我的专业,又是个新兴专业,面试时候回答最多的问题:你们专业学什么啊?你们专业怎么回事?我都想打印一篇专业简章带在身上,投简历时候一并递出去。那段时间变得异常佛系。大部分时间应付自己的失眠和焦虑,偶尔想起来就看一眼就业网,看到顺眼的就投一个。拿到手的笔试面试就去参加一下,但是并没有心情准备。考自己很喜欢的那家出版社那天,头一晚失眠整夜,完全没睡,熬到早上,直接爬起来去笔试,一路如同游魂。到了考场,看到卷子,想着来都来了,就答完吧,然后就答完了,再游魂一样回到宿舍。结果,也意料之中。所以我错过了很多挺想去的地方的招聘。被同学问起你怎么没投哪里哪里,最多的回答就是:啊,我忘了……自己都觉得有点颓唐的过分。转机是在上学期末,恰逢一家单位招聘。那家单位曾经是几年前的我的梦想,甚至在当年,某种程度上是我决定离乡客京的理由。四年前,我曾拿到了该单位下属公司社招的offer,因为阴差阳错的原因没能成行,根本原因终究也是不甘心吧,想走校招,成为更正式的员工。然而等我再次有校招机会的时候,已经超过了落户限制的年龄。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是其他,我没有过简历。但是这次失败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我发现,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走越窄,但是在这窄中藏着更多的际遇和更深的人生。本科找工作时候,我还没有给自己框定方向,看到什么都投,优衣库,星巴克,旅行社,国企,创业公司,看到什么投什么。而现在,我开始知道自己不适合什么,这其实已经排除了大部分道路。人生选择很多,但每做一次选择,就意味着选择又少了一个。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选择了的路上走得更深远。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里。而我发现,我还是离不开自己的专业,还是想在这个专业里做一点小小的事情,做一个小角色,但是一生心有所托,也有所收获的那种。那些天我又看了一遍《编舟记》。我开始认清我自己,我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太大野心,对金钱没有特别大欲望,慢慢悠悠,沉迷于一些落后于时代的事物和虚妄,有点社恐,渴望平淡的日子,又对人生有很多不甘,想做好一件热爱的事情。可能我就注定那种无法站在舞台中心光彩夺目,也注定挣不了大钱的人吧。我开始想变得怂一点,不那么焦虑地去争抢,从心吧,到底还是得找让自己舒服的人生和工作方式,否则为了维系自己伪装出的人设,要不舒服一辈子。那么这样的我,到底适合怎样的工作。这个时候我几乎不再到处投简历了,也放弃了一定走校招的想法,只找能让我走这条道路的工作。我开始留意社招。社招倒是很顺利,终于在三月,我通过了一个和作家与文学有关的网站的面试。可以继续做文学方面采编的工作。工作没有户口,工资比起之前的教育机构,也确实低了些,但是我觉得心安了一点。在漂泊的时候,拿恋爱怎么办这半年,我终于弄懂了为啥毕业季就是分手季了。在一次班会上,老师曾明确说:你们要以找工作为重,感情的事情可以放一放。我当时非常不理解,老娘找个男朋友容易吗,明明比找工作更难好么?我现在能理解老师的用心,也终于理解了毕业季分手情侣的原因,但却还是选择了相反的道路。工作难找,如果只局限在一个城市,就更难。而掺杂上回乡、经济条件等考虑,就更复杂,谁都不愿意妥协,都害怕付出更多。我就更惨一点,在我灰头土脸找工作的毕业季,我男朋友还没毕业。理科博士二年级,还有几年毕业基本也是玄学问题。在遇到他之前,我曾经一度对感情对生活都心灰意冷,想着毕业就离京,和朋友说准备找个小地方窝着度过余生,不结婚不恋爱,甚至还想出家。这些许诺都在遇到他之后啪啪打脸了。但是现实摆在面前,若是不想长期异地,就只能留在北京。并且做好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长期留京的打算。有几个月,投出去的简历无回音,去面试发现清北甚至国外名牌如哥大、耶鲁的博士都在和自己竞争同一个岗位。我有点退却,地方选调如火如荼,想着多些选择,机会也会多一些吧。忍不住投了些其他地方的,但最终,笔试面试都没去。男朋友倒是很通情理,和我说,我想去哪里都可以,他都支持。但是我自己明白,长期的异地,太难了。我也能感觉到他的焦虑,他那时候也失眠,和我说焦虑自己不知何时毕业。没说出口的话大概就是担心我等不了那么久。我说没事,你好好搞科研,多少年都可以的。然后我有一天睡不着觉的时候突然做了一个决定:结婚吧。虽然他还没毕业,以后的路还一片茫然,虽然结婚不意味着稳定而意味着更加漂泊,虽然没车没房甚至我自己工作还没着落什么都不确定,但是,就裸婚吧。我想,人生太复杂了,选择太多了,能确定的事情太少。如果工作不能确定,落脚地不能确定,但是遇到了一个愿意一直相伴的人,那就先把人定了吧,后面几个选项的方向也就清晰了,反正总有办法的。然后他的爸妈坐了20多个小时火车来我家,双方家长见面,我去百度上查在读生领证的手续,去团购网站上找拍婚纱照的店,去思考租房、做饭、以后怎么落脚、如何照顾双方父母之类的生活琐碎。我们也会憧憬以后,比如将来有了自己的房子,要在四面墙都摆上那种直达天花板高的书架,然后可以买个大梯子,坐在梯子上看书;比如会想等他毕业了,补上结婚旅行,然后开始种草想去的地方;再比如为将来小孩的名字也吵过几小架。明知道这些事情都遥远得几乎看不见,也知道这期间定有不少艰难,但是看看对方,也觉得这些艰难,我还能够也愿意承受。所以,今年春分,我们领证了。决定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工作还没定下来。讲述人04:小书2017年硕士毕业生北京某985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求职方向:公务员、事业单位采访记录:彭丹工作一年:就先这样吧小书是2017年的硕士毕业生,当时,和其他严阵以待的求职者不同,她是匆匆忙忙进入秋招市场的。在此之前,小书一直害怕工作,害怕进入市场和社会——缺乏自信的她对工作有着隐隐的畏避,更遑论长远的规划。本想着再读一年的她还是匆匆忙忙加入了求职大军,“被一步步推着走”:广泛撒网的她投出了近200份的简历,不停奔赴一个又一个面试,很少有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直到最后,她发现自己去了一个事业单位当行政老师——这本在自己的意料之外。一开始,小书参考了师兄师姐们的就业方向,投的多是各大银行的总行、国家部委、北京上海的地区政府部门以及大型国企。在她看来,这些行业不仅比较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更主要的是平台够大,前景广阔。可是,它们也是求职市场上的热门竞争行业,小书好不容易渡过了波涛汹涌的笔试面试,最后却多止步于最后一环。有些失败不难理解——未对求职做充分规划的小书缺乏相关的实习经历,尤其在面试注重经验的企业时,面对HR的质疑,她也感到底气不足。还有些失败源自诸如性别劣势等无力改变的外部因素,小书记得,在面试某直辖市的选调生时,她闯入了2进1的环节,和她一道竞争是本科同学院的一名男生。虽然笔试面试的分数都比那名男生要高,但最后被淘汰出局的是小书。可在此之前,她已经为这个本已近在咫尺的岗位付出了大量的准备,投入与回报的落差让她倍受打击。后来她发现,求职的成功机率与个人实力并不一定呈严格正相关,求职单位在挑人时也会有各自的感情色彩,在专业,学校,个性乃至性别上都有偏好,因而落选只能说明互不匹配,还并不足以否定自己。尽管告诉自己不能玻璃心,但看到周围的人在秋招中硕果累累,自己颗粒无收,小书还是陷入了焦灼——“2017年的1月中旬是我近两年的人生低谷,当时觉得自己不会再有什么机会,人生也就那样了”。转机出现在春招之时。海投的小书无意中发现自己很适合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封闭式”面试——这些面试不会提问应聘者的简历,而是有固定的材料和提问,简历单薄但却擅长逻辑分析与表达的小书在这些面试中表现自如、一路畅行。因此,在12月份到3月份这段时间,她参加了大量地方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的笔面试。最后,她接到了某正部级机构的面试通知,因为只招一人,小书起初犹豫要不要去。后来抱着试试的心态去了,竟也顺利接到了录用通知,考虑再三后,小书接受了这一offer。可这并不是小书的理想工作。她说自己是“半推半就地去那里做行政工作”。尤其是在这个岗位上呆了一年之后,小书的语气里有些厌倦:“我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写公文一类的稿子,单调重复,很没有成就感。”。小书说,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工作还是银行总行的管培生——“以自己稳中求变的性格,具有体制底色的银行才是最适合自己,也最能发挥专业所长”。但她清楚自己与银行一类的机构再不会有交集了:“求职的时候,还是会想自己可以去大行总行的,或者是去一些大的国企,想到这儿会有落差。但我现在可以接受了,可能我本来很追求完美,但现在我不是个野心很大或事业心很强的人了”。虽然看似安于得过且过,小书不时也会假设其他选择。“我发现自己很适合做一个老师,可能因为爸妈都是老师的缘故,我发现自己很会传达观点,讲解问题。”如果能够回归中小学的讲堂,小书很希望自己可以教政治,因为她一直引以为傲自己在政治学背景下所接触到的书本和思想,并希望把它们普及传递给孩子,在摆脱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做一个思想的沟通和启发者。“我发现现在的小孩认知能力远比我们当时强,对很多社会问题也会有深刻的见解,我期待作为老师和他们的交流”。但被问及是否想好了真的要去做一个老师——小书自己也不肯定:“即使在这个时代,工作有很强的流动性,我们都可以自由转换职业,但其实并没有真的那么自由”。尤其对小书来言,不自由在于第一份工作的框限:“我现在又陷入了一个僵局,至少我这两年得先按兵不动,不可能刚拿到户口就辞职,显得像在骗取户口,尽管我不是为了那户口而来的。所以这两年就先这样吧。”她苦笑。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彭丹 等;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新京报书评周刊近期好文荐读:当话筒指向孩子,记者该注意什么?未来媒体必须关注的14个科技趋势作为战地摄影师的一生投稿、合作邮箱:cmyj2015@126.com
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并不着急找工作,原因是在于,他们还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计划,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将来能够信心百倍迈向就业市场,找到起点更高、薪水最好、前途更大的好工作。但是对于已经是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为什么到了毕业季也不愿意就业了。不得不说,一些高学历人才的求职问题值得社会关注。作为高学历的硕士毕业生,有些毕业生之所以不着急找工作,是因为他们有“眼高手低“的现象。在衡量一个工作是否值得从事的时候,他们的心态往往显得非常挑剔,导致到最后会形成这样一种尴尬,他们看得上的工作,用人单位看不上他们,用人单位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他们又觉得工作的层次太低,薪资待遇不够满意。挑来挑去,就是没有适合的工作,面临着“无业可就“的尴尬。一些硕士毕业生有畏难心态,这些同学在当年本科毕业阶段因为升学,多数没经历过求职过程,对求职并不了解,在经历了几次求职的失败后,信心上收到了打击,便有了消极的心态,不愿出去找工作。说到底,还是因为对于就业有一种畏难现象,害怕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面对自己。作为应届生,必须突破这种畏难情绪的限制,勇敢走向就业市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一些人会用好吃懒做之类的看法去看待这些同学,但事实上很多时候问题是高学历人士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往往会导致很多深远的影响,其实不是中国人心理比别人更强悍,而是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无知。高学历人士的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低,没有任何研究说明教育水平可以直接降低心理疾病。反而很多高学历的人,由于长期以来所谓的学霸光环,让自己的心理问题被进一步忽视。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该是系统的和积极的,在高学历人群中尤其重要。高学历往往意味着高学业压力和高工作压力,特别是外界期待的压力。压力+心理问题的组合势必雪上加霜,而多年以来,类似题主这样的问题往往连心理二字都不提,就把问题抛出来,会有多少人知道心理很可能是问题的根源呢?为人父母,无论子女怎样,都还是要管要顾,于是这些心理问题最终转化成了啃老的高学历。更可怕的是,社会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多数不是关注心理问题,而是所谓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之类......但是,华哥认为,不能给这类人群盖上“好吃懒做”的帽子,高学历真的是没那么容易获得。华哥也是硕士学历,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过程,知道能考上研究生是多么不容易,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还靠坚强的毅力。因此,关注这个问题,一定不能忽视心理健康,华哥呼吁社会相关方面应加大对这类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给与他们心理疏导和就业帮扶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旦听到一个人是硕士学位,都会对他产生佩服和尊敬。但是在每年的人才招聘市场上,有着这样一类处境尴尬的硕士。他们的虽然有着硕士的学历,但是在招聘者眼里,他们依旧并没有什么学历上的优势。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双非"硕士。所谓的"双非"就是"非985""非211"。在面试者看来,"985"、"211"的毕业生才是真正优质的应聘者。那些经历两次考试(高考和考研),都没考上"985""211"的人,只是在用学历的高度掩饰自己学历的厚度。只是在打肿脸充胖子。甚至有人直言:不是名校毕业,你装什么装?这就是"双非"硕士们的尴尬处境,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但是依旧要遭受就业市场的鄙视。前一段时间,一个双非女硕士求职被拒,才让"双非"硕士这类"另类"的硕士走向人们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真实现状。"双非"硕士的现状就业市场上的问题,往往逃不开对学历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上一个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却很少有人想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一个好大学,那些考不上好大学的人,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学历高度,从而换取一个好工作?在我们看来,任何一种努力都是值得尊敬的,都是值得收获回报的。而在面试官的眼中,你的确很努为什么"双非"硕士的努力就是一种廉价的努力?力,但是你的努力确实一种廉价的努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双非"院校与"985"、"211"院校的区别。"双非院校"与"985"、"211"院校的区别生源质量不同"985"、"211"院校要比"双非"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更高,考取的难度更大。这一点就决定了,"985""211"院校的学生成绩整体要比"双非"院校要高,生源质量要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考试是一种选拔制度,通过考试把真正优秀的人筛选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在面试时,面试官更加青睐于"985"、"211"院校学生的原因之一。国家政策和资源倾斜不同在我国,大学不仅承担着教学的任务,还承担着科研的任务。而主要的科研任务又由"985"、"211"院校承担。所以,为了帮助这些院校完成任务,国家和地方会在政策和资源上向"985"、"211"院校倾斜。作为学生来讲,在这些院校里学习,会接触到数量更多、经费更加充足的项目。更加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培养。接触到的人和圈子不同就像上面说的,"985"、"211"院校的学生质量要普遍高于"双非"院校,而这些学生都会组成一个圈子。学生的质量决定了圈子的优质程度。出了学校以后,这些圈子都会变成学生的人脉资源。通过"985"、"211"院校,能够认识更加优秀的人,获取更加优质的人脉资源。进入社会后,在以后的个人发展中,获得更加大的助力。以上都是"985"、"211"院校与"双非"院校客观存在的区别,也是面试官们看重毕业院校的原因。那么"双非"院校是否真的没有考取的价值呢?考取"双非"院校的意义"985"、"211"院校虽然好处多多,但是毕竟只是占全国所有院校的一小部分。而占着主要比重的还是"双非"院校。不同于"985"、"211"院校的考取难度大,"双非"院校对于很多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是一个更加理性且最具性价比的选择。况且,学历的高度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毕业院校的不足的。除此之外,仍然存在着很大一批"双非"院校,有着非常优秀的专业,专业排名位居全国前茅的。比如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学科、燕山大学的材料科学、首都医科大学的外科学等等。它们的虽然没有"985"、"211"的名号,但是专业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仍然不输"985"、"211"院校。最后,抛开院校硬件这些外在的条件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符合个人的价值追求。因为只有遵从你内心的决定,才值得你为之拼尽全力去追逐。最后不论结果怎样,外界的评价如何,至少自己无悔。愿所有考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