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央财硕士,因毕业于普通本科被辞,谁在鄙视研究生的本科出身希运

央财硕士,因毕业于普通本科被辞,谁在鄙视研究生的本科出身

考研、读研正在成为一种热门,每一年都有二、三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报名考研,想要进一步深造,取得更好的文凭。但是,当你千辛万苦拿到研究生毕业证书时,是否就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好工作了?看来真的是未必呀!来看看上面这个真实的事例,某央财硕士生,这毕业证书的招牌够亮的吧,而且进入单位以后他表现非常好,但是,仅仅是因为他毕业于普通的一本本科,就这一点,就使得用人单位的领导无论如何也不想要他,最终辞退了他。就像同学们所说的,有些用人单位,他们所谓的学历歧视就是不想要人的借口罢了,随便给你点改变不了的硬伤,就把你辞退了。即使他们不歧视本科出身,也会要求你英语过六级必须650+,那你也没办法的。但是,真的有许多用人单位是歧视研究生的本科出身的,比如说投行,就可能会看第一学历,毕竟现在投行太人满为患了。还有如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对实习生的要求就是本硕双985,没办法,人才歧视一直都在,有好的谁要次的呢,除非你有人。是的,这就是现实,十分无奈,对此,作为用人单位的领导是怎么看的呢?某领导是这样说的:像我们单位,就曾经深受普通本科985硕士之害,交给他稍微复杂一点的工作,就拿不下来,经常需要985本科生指导和帮忙,单位里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着实让人无奈!而且,对于本科普通出身研究生是985同学的鄙视,不是少数人,像上面几位同学所说的,似乎也无法反驳,第一位同学认为,考研的难度和高考的难度,那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怎么比?高考是十几年积累的成果,考研则是一年的突击,二本和高中一样学两三年怎么也上个985的研了,让他们回去高考依旧只能考个二本,是吧?还有,如第二位同学所说,当然要鄙视了!本科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虽然拿到研究生文凭能看的过去,但是,思考能力和做事能力还是有所差距的,因此,人们鄙视这些普通本科出身读了985研究生的同学。但是,我们也要替这些同学抱不平一声:本科出身不好,辛辛苦苦考取了名校研究生,还那么倍受歧视,导师不愿收,985本科生瞧不起,同一个班级同学都不待见,就业单位还要查查你的本科毕业证书,甚至连未来的丈母娘都嫌弃你普通本科配不上她闺女!天哪,还要不要他们活下去了?以上的说法,感觉都很有道理,都有各自的难处在。那么,朋友,对于普通本科毕业的985硕士生,你是如何看的,你鄙视过他们吗?

克隆人

研究生第一学历不好也会被歧视?三个原因道出实情,让人无奈!

曾经家长对孩子的希望是的,可以考上一所大学,至于大学如何专业如何没有多加要求,但是现在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对面试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很多大学生的要求都不再满足于普通本科毕业,往往大四的时候,除了直接工作的学生,有一些学生会选择考公务员,另外,还有一批学生会选择考研。的确,研究生毕业会比本科毕业更好找工作,薪资待遇也会更好。但是一些企业在招聘面试的时候会考虑到面试者的本科学历,如果你本科专业不尽人意,甚至也会落选。除了在找工作时会被问到本科学历,有一些大学在招研究生时,除了看考试的成绩和面试时候的成绩之外,也会考虑到本科院校是否达标。由此看来第一学历还是非常重要的,甚至第一学历如果不如人意,有时候会拖后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高考的水平往往更符合学生真正的水平。我们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考试,有很多这些考试中,高考可以说是付出最多,也是最辛苦的一门考试,我们往往要为了你们高考准备十几年也会为了这场考试,付出更多努力更多,但是研究生考试,一般只需要准备一年左右,其实有一些二战和三战的学生,但是他们并不是全身心地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所以在研究生考试中说话的精力肯定不如高考中花的精力。有很多本科只是三班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将研究生考试中所需要考的科目学好,就有机会考上985、211高等院校,所以高考比研究生考试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二、大学期间会有更多的历练机会。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更多地是研究一门专业,或者是做一些科技研究,故而他们的实践和锻炼时间比较少,但是本科生大学期间,学习之余有很多自由时间去锻炼自己,好的大学不仅给学生的平台更好,机会也会更多,特别还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性的培训和比赛,自然可以获得能力的提升,所以说大学期间的锻炼是很重要的。三、研究生含金量不如曾经。现在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毕竟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比本科生更有优势,但是也正是因为研究生的数量越大,它的含金量也就不如以前了。甚至有些企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工资相差无几,企业都要求员工凭业绩拿高薪。在研究生不如曾经吃香的情况下,从侧面加重了第一学历的重要性。其实学历只是一个拿出手的凭证,没有人能说靠学历就能吃一辈子的饭,最多只能作为你找工作的时候一个敲门砖,学历高一些确实会比低学历的更有优势,但是没有人可以说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还是要注重培养自己各方各面的能力,不要只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礼法数度

学历歧视,你是怎么看

其实当今社会学历歧视还是普遍存在的,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则关于学历歧视的新闻:事件回顾:周女士大专学历,在公司里认识了名校硕士毕业的男朋友。趁着快要过年的时候,周女士跟着男方见了家长。没想到男方家长在饭桌上就围绕着学历讨论开了。“你父母是什么学历?”“你是什么学历?”“我儿子名校研究生,你大专学历太低,买套房弥补下。”男方父母的素质三连让周女士明显感觉到了她处在学历鄙视链的底端。这样的事件很多电视剧也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虽说是电视剧,可是一般素材皆来源于生活,所以学历歧视的人还是不少的。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找工作的学生,那为什么学历歧视如此盛行?对于企业来说:辨别人才的成本太高,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人和人之间一直处在竞争,竞争方式也各种各样。如果是销售人才的竞争,那么竞争标准是谁拉的顾客多、销量大;如果是广告人才的竞争,那么标准就是谁的广告效果好。企业社招时大多也参照类似上面的标准。但招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时,原先选用的标准就不是那么适用了——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白纸一张。所以企业选人才只能通过笔试和面试,而一般的企业笔试和面试并没有要求那么严格,所得到的人才也并不一定都是“称心如意”,所以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学历无非是最节省成本的一种。事实也证明学历高的人才也是不差的。所以兜兜转转,学历自然是企业取得人才的一个标准,大家也只能放平心态。当然学历不是永远的标准,它只是人们某个时点的竞争标准,学历能带来真正的收益很难说——毕竟21世纪不是中举就能当官的时代了。大家对于学历歧视是不是还有很多想法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无影无踪

学历鄙视链真存在吗?

学历鄙视链真存在吗?最近这个话题又上了微博的热搜榜,学历这一话题,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那么学历鄙视链真存在吗?下面就让陈老师带大家来看看,广大网友都是怎么说的。网友:厄加特特存在是存在,但是越往上走的鄙视感越轻,清北-985-211-末流211-一本-二本-专科-专科都没上着,国内的学历鄙视链从来都不只局限于学校,学硕专硕都有巨大的差异,而且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有高低也会带来一定的鄙视链。网友:囧槑槑囧DAYTOY 存在可能存在,因为一个很高的学历会让人显得很有优越感,自然而然就看不起那些低学历的人,好巧不巧,我以后就是低学历的人了。希望以后能遇到没那么多鄙视低学历的人,本来我就很自卑,别因为这个,让我有太多压力!网友:每天一盘水煮西藍花我是三本学校的学生,每次出去吃饭或者家里亲戚问我在哪里读书我都不好意思给他们说我在**学校,我都会说我在西安上学,我也会羡慕那些好一本二本,211,985的学生,但也不是说我们三本/专科的学生未来发展一定就没有他们好,学历鄙视链是真的存在的,学历在社会上真的很重要,这个大家毋庸置疑。网友:氵羊羊爱虞有吧。学历是敲门砖,是门槛。门都进不去,何谈能力?身边全是一群高学历的人,如果自己的学历很低,真的有点难过,这种心理落差太大了,而且眼界不同,价值观不一样,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所以还是要努力提升自己,学历高了,选择面就广了。网友:晓生-情感修复师虽然我们说在高学历人群中存在整体素质较低的、在低学历人群中也存在整体素质更高的,但根据人群比例来说,所谓的“学历鄙视链”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这社会上存在着学历鄙视的现象。所以不管我们处于哪个位置,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2020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2020年10月广东自考报名时间公布!

闻知

“非全”研究生:你所不知道的关键信息?

对不起,我们不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不起,你不符合报考条件!对不起,你不符合落户政策!对不起,你的学历不在申请补贴范围之内……有网友反映,自己是2017年后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某地两所学校的教师招聘时,均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原因只是毕业证上写有“非全日制”四个字。这都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现实当中遭遇的尴尬。明明也是研究生,为何处处“区别对待”?这个文凭不仅对求职没有帮助,反而成了拖累,求职被拒,落户被卡,申请补贴无门。持有此种文凭者不由感叹:“文凭多几字,人生差一截”。你解释没有用,你搬“规定”也没有用,为此大声疾呼“撕掉歧视标签”,打破“僵化招聘模式”……然而还是没用。对于这种情况,本号也是同情,面对求职被拒,心里有多么着急多么心焦啊。但是,着急没有用,心焦帮不了忙,还得冷静思考这是为什么。如此才能拨开迷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任何事物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事也不例行。这是一个专业问题,不是看热闹的事,看热闹者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许多人仅凭一些信息碎片大发言论,针对表面现象发表见解,并觉得自己的认识准确公允。其实如果你是外行,只能说是在看热闹,根本不可能看出门道。就像医生看病,一些门外汉说起来条条是道,实际上不着边际。拿“非全”“学历歧视”来说,如果是内行,既会从“非全”角度看问题,也会从招聘单位角度去分析,还会与其他学历人群联系起来观察,从而得出比较中肯的判断。下面就此透视一下“非全”这个问题,其中就说出了许多门道和外行难以理解的关键信息。(本文以旁观者的身份说点真话,希望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不同见解,欢迎讨论)(1)“非全”研究生求职被拒的根源?不用进行名词解释,从“非全”研究生的话语中就能觉察出“非全”研究生的几个关键信息。“我们是2017年后统招的”,这句话隐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非全日制研究生原来是非统招,说白了就是高校随意招录,用一些人的话说“交钱就可以上”。第二层,现在变成“统招”了,程序严格了,标准提高了,这就是现在与过去的不同之处。第三层,尽管招录方式变了,但他们也承认“非全”还是“非全”,并没有变成全日制,性质并没有变,两种模式,两种文凭。不排除某些高校在招录时与全日制是“同一考试题、同一分数线、同一培养标准”,可这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进门”也许相同,“进门”之后却有不同,“出门”之时更有不同。同一培养标准不假,但毕业时是否达到同一标准则难以确定。一个是在校以学习为中心,一个是在职以工作为中心;一个是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人是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2016年的最初文本看,在设计上两者就有差别。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有何不同?)这就是说,全日制研究生是为没有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或是参加工作后辞职考研者准备的求学途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为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在职提高准备的进修途径。尽管两者都是统一招生,但差别是明显的,这和一本、二本、三本以及大专都是统一招生一样。由于是新生事物,一些高校和考生对当初文本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以为统招了,两者就一样了。极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考上全日制研究生,于是就上一个“非全”研究生(一般都是调剂)作为权宜之计,边学习边找工作,毕业之后再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台竞争。一些人自以为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然而这种“自以为”并不代表用人单位也如此认为。这或许是极少数“非全”研究生求职被拒的根源,因为如果原来有工作并坚持边工作边学习的真正意义上的“非全”研究生一般是不存在求职问题的。他们拿到双证之后,往往是向所在单位申请相关待遇(如果所在单位有这方面规定的话)。对于这个至关重要的信息,许多围观者是不了解的。(2)“没有闲功夫跟你玩歧视!”从上述分析可知,求职被拒的“非全”应该是本科毕业生之后没有找到工作、“全日”在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之后就觉得自己与全日制没有差别,一旦求职被拒,难免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感受,觉得非常委屈。这应该是学校和本人对文本误解的结果,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凭当成了同一文凭,可是用人单位则不认可。其实逻辑关系还是极为清晰的。现在的“非全”研究生与以前的在职研究生虽然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用人单位对于以前的在职研究生学习过程太熟悉不过,对其学成之后的学历含金量也太清楚不过,一听到“非全”研究生就会条件反射般联想到原来的在职研究生。这是用人单位拒绝“非全”的原因。在一些人眼里,你是“非全”,表明你是在职,你已经有了饭碗,为何要跟应届研究生抢饭碗?这也是许多网友不支持“非全”的理由。正是因为如此,面对“非全”研究生的叫屈,绝大多数单位特别是企业坚决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明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等于没读。我的单位我作主,聘谁不聘谁,单位有自主权,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尽管一些“非全”研究生心有不平,但这就是现实。一位资深HR面对“非全”研究生的质疑,轻声细语而又略带愠恼地说,“我们很忙,经常加班加点,只想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人。我们的招聘条件是根据工作需要、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和人事管理经验归纳出来,没有闲功夫跟你玩歧视!”最后他还告诫对方,“如果你总是戴着歧视的眼睛,而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寻找职位,结果你已经知道了。”举个例子补充一下。前些年,某单位的下属机构负责人向人资部门诉苦,你们看,6名教师5个女性,一个入职不久尚在熟悉工作,两个怀孕要求减少课时,一个刚生孩子不能正常上课,你们说这个工作怎么办,布置了那么多的工作我去找谁干?今年无论如何,你们得招聘两名男教师。不用诉苦,HR心知肚明,早就决定不再招出女性了,但招聘简章绝对不能声明“要男不要女”,否则有可能陷入性别歧视风波。HR自有办法,自然能够达到目的。这就是当年“性别歧视”舆论环境下逼出来的办法。这是歧视吗?这是工作需要!可是,求职者或是不了解情况的评论者却戴着性别歧视眼镜在观察,根本不知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你也没有办法。用人单位的办法是,惹不起,躲得起。“非全”研究生弄出的这场“学历歧视”或是“唯学历论”舆情,似乎正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吃一堑长一智,估计经过此次风波之后,许多单位在招聘中高度戒备“非全”风波,套用当年应对“性别歧视”的办法,“非全”学历者求职境况不见得就有改善。(3)HR没有傻到只看学历的程度!一些人习惯于指责招聘单位“学历歧视”、“唯文凭论”、“招聘模式僵化”,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源工作一无所知情况下的贴标签的结果,或是为了故意炒作而套用敏感词语的结果。久经沙场的HR并不傻,更没有傻到只看学历的程度——不管有无能力,见高学历就收,有这样的HR?他们不仅经验丰富,而且眼光独到,筛选应聘者精准高效。将学历作为招聘条件之一是人才市场的基本做法。原因极其简单,提高招聘效率。HR比谁都知道,学历不等于能力,但能力并非凭空而来,经验和统计都告诉人们,在非单纯体力劳动中,工作能力与学历正相关。所以,高校招聘以博士研究生为起点,中学招聘已经趋向于硕士研究生,一些宾馆柜台服务员早就是本科学历了。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只要发布招聘消息,求职者立蜂涌而至,如果不是设置学历关卡,招聘人员有可能无从下手。在挑选余地极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已经形成了按招聘条件逐步筛选简历的办法。就学历筛选而言也有步骤,一般是先看学历层次,不选高、不要低,适用即可,许多单位也不要博士,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样唯学历。再看专业,用人单位是找员工不是找学历,如果专业与岗位不符,立即剔掉。三看文凭类型,一般按照全日制双证、全日制单证、在职文凭、专升本等顺序进行选择,许多单位只取全日制双证。HR不是傻子,没有那个单位在招聘当中只看学历。学历只是一个前提条件,或是一块敲门砖,学历之后还有许多挑选环节,比如基本知识笔试、专业能力考察、人品素质分析、工作经历识别,即使录用之后还有试用环节。一些人认为的“唯学历”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用人单位需要有经验的成熟员工,只招在职人员,一律拒绝应届毕业生。如果用人单位需要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还会通过猎聘的寻找合适人选。如果说歧视,这处处都是“歧视”,一个条件的确定就是对条件之外求职者的“歧视”。通过筛选学历的办法缩小选择范围并不违法,也不违反行政规定,是用人自主权的体现,而且只是第一道程序。从上介绍的筛选简历方法和招聘不同人才的途径中应该知道,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基本没有“学历歧视”、“唯学历论”的概念,这是外行给用人单位贴的标签。(4)正本清源,回归非全日制研究生本位。面对“非全”“学历歧视”舆情,虽然个别单位作了回复,称不知道新政策,还道了歉,但绝大多数单位还是按照既有规定办事,只录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从社会舆论来看,此事也有些尴尬,即便有“统一招生”、“双证齐全”、“同等效力”等的加持,“非全”研究生也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同,毕竟差别是明摆着的,用人单位也不可能按照求职者的想法行事。有的也在问,“非全”研究生你不脱产上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甚至还拖家带口的,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上,心里没数吗?人家泡半年图书馆才写出毕业论文,你一边上班一遍写论文,查了多少资料,做了多少分析,写出来的论文能够一样吗?虽然都是研究生,“非全”的含金量与全日制的含金量真的一样吗?如果“非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那才是悲哀,这等于说全日制研究生白白浪费时间、精力了。有资料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虽然已经是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但许多高校一直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从考生方面看,绝大多数不考虑“非全”,也不愿意调剂到“非全”,即使是工作之后再考研的人员也是如此,对于应届毕业生更不用说,还没有工作呢咋就成为“在职”了。正是因为如此,许多高校为了保证招生规模,往往采取降分以求的办法,但也难以保证招生计划的全部落实。不少高校招生简章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人员”,这就正本清源了,回到“非全”设计的初衷。这意思是说,如果应届毕业生不就业而报考“非全”,那是你本人的事,除非你特别坚持,否则也是不取的。“非全”本来定性为“进行非脱产学习”,是在对原来在职研究生“交钱就能上”、“到时候就发文凭”“变相买卖学历”等情况进行整顿、规范之后启用的新标签,目的是与原来的“在职研究生”相区别。这是为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在职提高开辟的进修渠道,质量比原来更有保证,但“在职”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能否达到全日制的水准也有待实践检验。(5)不在一个频道对话导致的舆情。从以上行文中可以看出,对“非全”的理解出现了错位现象。一种理解是,“非全”是在职研究生的升级版,本质上还是在职学习,质量难有保证,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提并论,因此应该区别对待,叫屈就是矫情。一种理解是,“非全”就是全日制研究生的不同形式,因为都是应届本科毕业之后“统招”的,有的还是“同一考试题、同一分数线、同一培养标准”,两者都不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求职当中应该一视同仁。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考生双方误解造成的误入现象,应该是极少数。这些人确实太冤,本来没有工作过,却被当成了通过在职提高学历这个跳板的跳槽者,被招聘单位断然拒绝。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同理解,双方不在一个频道对话。归结一下,对于“非全”研究生,包括两类求学者,一类是已经就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一类是本科毕业之后没有就业,误入“非全”研究生,也是“全日制”在学习,叫屈的就是这些“非全”。可是用人单位不了解这些,还是理解为以前的在职研究生。这些误入的少数“非全”研究生者怎么办?还得面对现实。毕竟是误读之后的误入,木已成舟,改是改不了的,对此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抱怨也是没有用的,尽量寻找能够接收自己的单位和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是正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本事将证明一切,只要自己有能耐,“非”字就不是障碍,毕竟用人单位还是以能力为重。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对于这些本科毕业生之后没有工作过的误入“非全”的求职者,应该多些理解,多给点机会,多听他们的解释,不要不假思索就将他们划入在职研究生的另册。他们也是一张白纸的求职者,与写满文字的纸张还是不同的。网友们,上述只是一家之言,但却是实情,不知您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围绕此题发表高见,供阅读者借鉴。(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鹊巢

研究生越来越多,硕士学历将会贬值吗?总结得太精辟了!

这两者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研究生肯定是越来越多,这是大趋势,并不是说现在人都爱学习了,而是社会需求在倒逼人才继续深造。就像上个世纪,有个中专或者师范毕业学历就感觉光宗耀祖了一样。硕士学历的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不是长期的。就是一个挤出效应,好的学校的含金量依旧很高。学无止境,这句话是真的。社会在进步,这句话也是真的。被贬值的不是学历,而是自己有太多人,连本科学历都不是,但却活出了精彩的自己,让世人注目,例如比尔盖茨,和学历有关?人生是否精彩,是否艰难,都与学历无关,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性格决定命运,格局决定成就,而学历只能证明你毕业了,如果你的学历贬值了,那只能证明你的自身价值被贬值了。社会地位肯定下降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是当然存在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了,和以前全国就寥寥几个研究生的时期相比,社会地位肯定下降了。但是我不觉得现在研究生在知识储备、科研经验和前沿视野方面比以前的研究生差,只是时代不一样,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就是不会也要赶鸭子上架,因为其他人更不会,在强大压力下,在零基础上,取得成果价值自然更高。就像现在经历增速放缓一个道理。所以现在的研究生并没有贬值,一样在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价值,只是社会地位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在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里,以金钱标榜成功的话,研究生的价值也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小编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学历,越来越多,但不管学历的高低,在当今社会,学历是一方面,能力是一方面。所以,学无止境。不管研究生有没有贬值,是不是泛滥,都要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是否考研,不要被社会舆论带偏了,说研究生贬值的人往往自己不是研究生,如果研究生泛滥了,自己还不是研究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还敢去鄙视别人。

长梧子曰

高校缩招、社会不认,这群处于鄙视链底端的研究生太难了

在如今“全民皆卷”的时代,“考研热”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趋势,不论是为了延缓就业还是为了提升学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得研究生学历无疑成为很多人的一种首选“姿势”。而在这群人里,“非全日制”研究生却因遭受着不公的待遇频频出现在热搜中,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通过对部分“双一流”大学近三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非全日制占比的观察,我们也发现一些趋势。高校为何如此调整招生名额?作为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重要场所,高校对非全的态度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们搜集了部分“双一流”大学近三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名额的分配,看看非全日制占招生计划的比例是多少:发现,已有的24所“双一流”大学的情况中,绝大多数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占比是逐年递减的。但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数都逐渐增加,非全的占比却逐年递减,结合软科之前分析过的部分“双一流”2021年招生计划,可以确定大部分扩招名额是给了全日制研究生。学校如此调整,实为不得已之举。2019年10月,湖南大学一则69名准研究生录而不读的公示引起热议,湖南大学是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研究生考取也并非易事。后来经深入了解发现,原来69名研究生中非全日制研究生占54人,因为成绩或者名额不够的问题,部分同学会被学校调剂到“非全日制”,不少同学宁可放弃入学机会也不想被调解到“非全”。而这又并非个例。同年10月25日,苏州大学也发布了《关于对2019级68名研究生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的决定》,情况类似。北京某高校教师曾在接收采访时说道,学校给了名额但是学院没有招满,这种情况会影响学院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甚至影响学校的学术产出,对一些讲究人才结构的理工科院校来说更为严重。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中国教育在线曾做过调查: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超过半数的考生不愿报考非全日制的原因是非全日制学费贵,基本没有奖助学金。图源:中国教育在线因为种种不公平,加剧了“学生报考意愿低”“教学活动也难以开展”等现象,反过来影响学校正常的招生、教学秩序,学校不得不调整非全的招生名额。非全≠在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由曾经的“在职研究生”逐渐演变而来,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广大用人单位搭建了提升学历学位和更新知识技术的平台,对于培养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起到了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招生和培养等环节的松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职研究生的口碑,而这一负面看法也延续到了“非全”的头上。事实上,“非全”并不等同于“在职研究生”。2016 年9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中首次明确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定义,全日制和非全主要区别并非含金量不同,而是学习时间安排、全脱产和非脱产的不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专硕为主。因为专硕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一直站在鄙视链的底端,形成全日制学硕>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专硕的鄙视链条。《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同时指出:自2017 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一视同仁!招生计划将由教育部统一下达,其培养过程也将采用相同的标准。至此,“非全”成为了名义上和“全日制”相同,暗地里却还是受着“在职”待遇的尴尬产物。困难重重:从备考到毕业教育部明文规定要将非全和全日制一视同仁!然而,难度方面确实一视同仁,好处却没受到同等对待。全日制的难度,一点没减根据教育部文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相比全日制,试卷和难度都是一样的,考试科目、录取分数线也和全日制一个标准。除了学习方式、时间安排不同之外,论文答辩、论文抽检等评估方式都并无差异。全日制的待遇,享受不到全日制研究生有国家的拨款,被认定是高校发展的主力,在学习中受导师青睐,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科研实践基地,可以申请奖助学金,享受食宿安排和学费贷款等管理。而非全日制则需要通过自筹高昂的学费进行深造,由于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投入,高校无法向非全日制提供奖助学金,无法为非全日制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全方位的管理。尽管有的学校为了彰显国家对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一视同仁,设置了奖助学金,为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住宿,但这样做的学校少之又少,而且不能掩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教育资源方面占有的差距。图源: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再加上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学术型工作者,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往往“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视为含金量不高的非正规的研究生教育,将它等同于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将其沦为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衍生品、次生品,其发展出现边缘化、降格化倾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使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沟通机会,更加深了教师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截图自知乎既享受不到全日制研究生享有的福利,不受导师的青睐,还有可能要交纳更高昂的学费,“非全”可谓啥好处都没捞着。都是硕士学历,却不被认可过程困难也就罢了,最困难的还是体现在找工作上。近期,内蒙古自治区选调生招录不允许“非全”研究生报考;南昌“人才10条”排斥“非全”研究生;海南中学,“非全”研究生考教师被取消资格;山东济南,“非全”研究生不能办理“泉城人才交通卡”......这些现象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澎湃新闻就“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困境”做了专题调查而受害最深的,则是那些政策改革下的同学和应届本科生考研被调剂到非全的同学。他们并非在职,实质上和全日制的同学一起住校,也全脱产,没有收入来源,毕业要求也和全日制的同学一样。被传统观念影响、毕业后遭到社会的歧视,急需得到公平对待的就是这些同学了。“非全”的未来“非全日制”学历的设置,主要目的在于拓宽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却成为如今人人都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的出路在何方?官方多次“敲打”今年2月14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明确各地及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教育部截图8月27日,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在本招生单位内,全日制招生计划与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不得相互调整使用;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学校加强重视由于“非全”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大部分高校尚未做好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准备,尤其是在管理队伍方面,大多依靠全日制研究生管理人员来兼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人员调动频繁,管理人员工作不熟练,影响了非全硕士教育管理的水平。清华大学从2018年起逐步在非全日制研究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采取了一系列集体建设、党员教育、支部共建等创新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截图自教育部目前来看,非全还是更加适合想要提升学历的已就业人士就读,且国家和学校的政策都明确: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就业。所以应届本科生被调剂到非全的现象应该会越来越少。报考非全,本就是为了提高学历、提升自我。除了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非全研究生更应不忘初心,主动撕掉“买文凭、混学历”的标签,进而突破非全被歧视的种种怪圈。非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据来自软科

曾由

学历鄙视链:不想承认,却真实存在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学历鄙视链一直存在,虽然不想承认。显而易见,抛开所谓能力先不看,赤裸裸的学历“鄙视链”随处存在,学历越高,差距越大。人口红利的衰减,你能值多少钱,学历就是起点。传说越热门越挣钱的行业,越注重第一学历,难道真是高考定终身?那双非本科考研还有什么用?但你不得不说,现实就是现实。神秘、悬疑、未知是中国TOP10大学的主旋律,因此其所形成的歧视链,也在不断重新排列组合。当然,无论怎么变,985还是985,211还是211。top2有2所大学,top3大概有5所,top5至少有10所,top10估计30所起吧。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数学是没有意义的,但丝毫不影响挤不进前十的大学们在其他排行榜上包装一个TOP10的专业或者是名头。比如厦门大学号称“会计专业全国第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号称“工科专业仅次于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号称“财经院校全国第一”、同济大学号称“土木专业全国第一”……在排行榜上厮杀的学校,谁还整不出几个“XX专业全国前3名”的称号呢?不仅国内学校遭歧视,国外的海归也有一条自己的鄙视链:美本>美硕>英国海归>澳洲海归。但是生活中何止是学历高的鄙视学历低的啊!有钱的鄙视贫穷的,聪明的鄙视笨的,美得鄙视丑的,有权力的显贵鄙视平头百姓……而仔细窥探鄙视链背后,隐藏的则是各种各样的优越感。有了这些优越感,然后再秀出来,便出现了如此多的秀优越。有对象的秀恩爱,出去旅行的秀机票,吃了大餐的秀美食……所以,“鄙视链”和“秀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加强。

超女

中国学历鄙视链底端,居然是这些硕士生

首批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年,毕业生刚踏入求职赛道,迎面而来的第一问题却是——“非全到底算什么”。根据新浪舆情通8月的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网声量达到1.5w以上,一个月内登上两次热搜。国企央企利用系统后台剔除“非全”申请者、中石油长庆油田公然毁约、多地住房及落户补贴不包括“非全”毕业生……种种歧视引发热议。发声的除了“非全”群体,还有表示不服的路人:如果什么都统一对待,还要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干嘛?话题争议性因此直线上升。对于这一质疑,“非全”群体虽然感到愤怒,但心中也不禁问天问大地:如果培养的时候就全都统一对待,为何还要在我的学位学历证上标注一个“非”字?“非全日制”终究是错付了吗?过去,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特意为在职人员设立了联考,只要通过联考、完成学业,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在职研究生。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门槛低,授课时间少,即使没有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书,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给简历贴金,纷纷加入在职读研大军。在这个时期,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明显是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抗衡的,不仅缺乏学术氛围的浸染,而且存在不少高校放水招生的情况,低进低出成为在职研究生的水货标签。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的新政,政策规定当年11月30日之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取代了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成为非脱产学习的一种新方式。然而,在社会公众以往的认知里,两者都是同等质量的“水货”。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查显示:超过70%的毕业生拒绝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理由就是毕业证书和学信档案上标注的“非”字不光彩。微博有一名博主曾经发起投票: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吗?同样是近70%的网友毫不犹豫选择了不会再读,个中辛酸只有读过的人才懂。知乎上有个楼主扔出一句痛心慰问:“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现在你们怎么样了?”首赞“XCPP”网友除了回应“极度痛苦,非常后悔”之外,还加了一长串的事实例证——“非全的培养实在太有‘含金量’了”。根据XCPP的讲述,学校对他的要求是前两个学期脱产和全日制的学生一起上课,不仅考试难度和全日制拉上同一水平线,学分要求也比全日制多。考勤、日常作业、课堂展示、论文提交、期末考试一样都不会少,连开学都要按规参加军训,XCPP抱怨的不是课业压力大,而是明明我这么努力修学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2016年,教育部曾在文件中明确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许多人正是冲着它去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要来解读“统一标准,同等质量”这句话,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网络上的义愤填膺,就不应该被讽刺为“狗急跳墙”。首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改革之后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轨。相比过去的联考,在职人员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直接攀升,在录取这一关就已经把许多学术诚意不足、报考动机不纯的人员筛掉。能够被录取的,基本付出了相当的业余复习时间。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和学位双证书,就是因为“统一标准”四个字在成绩考核环节贯穿始终。从入学录取,到科研成果、学分考试、毕业盲审,每个环节都不会因为所谓的“非全日制”而降低标准。学校用一种最公正的方式完成了“同等质量”四个字的验收。“唯学历论”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倍感委屈的,不是在校考核的严格,而是出校待遇的不对等。网络上声量最高的讨伐就是几乎所有私企,甚至某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都将“全日制”这一要求摆上台面,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粗暴地划归“非”正规、“非”能力、“非”质量,他们作为硕士研究生被莫名其妙撵出了受益圈:某些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优才招聘”、“非普通就业”不面向非全日制;某些城市的落户补贴、人才安居、档案转移不接收非全日制;某些企业的招聘启事明确拒绝非全日制应聘,连下拉选项都消失不见……一系列社会性歧视直接引爆导火索。2020年8月,某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为由回绝,一则投诉激起“非全”群体在舆论场上的集体声讨。这并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一次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差别对待。早在去年12月份,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海南中学的公开招聘中,经过三次公告进入体检环节,这本是一件双方适配、值得高兴的事,后续操作却让“非全”群体挨了一拳:“海南中学及有关部门未征得该同学同意、告知其有关权利,听取申辩,未经过复核程序,未制作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未依法送达被处理的应聘人员就取消了其资格。”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这一投诉,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占领舆论场。这无疑是在暗示“非全”群体修了一个不受待见的学位。“非全”群体的愤怒点不在于读了个“假”硕士,而在于你让我相信了无差别的培养标准,却没有给我无差别的竞争地位。都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毕业的研究生,“非全日制”怎么就成了我不具备某某资格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付出的,远不是一句“反对唯学历论”能够补偿的。在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相当大比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当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要承受高额的学费,还无法申请奖助学金、无法享受学校住宿。大部分学生在这三年时间里选择脱产学习,剩下的迫于经济压力走向临时职场。在家人眼里,“非全日制在读”等同于成人教育、考研失败,在学校眼里,“非全日制”意味着无权享受全日制学生福利。在企业眼里,“非全日制”群体是不明不白的毕业生,既不算应届,也不算人才,“非”字正式发挥否定作用,既然你“非”全日制,那我们公司也“非”你所属。有人觉得这是企业正常的风险偏好选择,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学历为起点的就业歧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矛头指向“唯学历论”的弊病,是不是就暗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学历掺水?“非全”群体该往何处去一项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成为学生们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日制硕士学历在用人单位眼里还不如全日制本科,解聘和拒签事件频频发生,社会认可度低到连政府接收都受阻,投诉、信访、发稿等一系列怒而起之的操作只等来致歉和少数调整。想要解决这种培育和接收的失衡、选拔和后置的失衡、初衷和结果的失衡,或许仅凭相关部门一纸“平等”的提示是不足够的。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图虫创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应该是在职人员才对,提高考试门槛也只是为了实现“同等质量”,然而政策调整的结果却变成: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通过统考初试,应届毕业生退而求其次攻读非全研究生,“双证”的质量是保证了,培养的主体对象却偷换了。有人提出,统考科目是不是应该针对社会人士做出方向上的调整,比如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我国的MBA联考综合能力测试,用一般性通用能力测试来替代业务课考试。比如根据专业的设置,“按照社科类和工科类的划分,社科类增加阅读分析、审辨思维等内容,工科类增加数据处理、计算思维等内容”。难度可以维持,但方向是不是可以调整?针对性是不是能加强?也许这是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选拔环节就要解决的失衡。也有人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污点在于名字上的一个“非”字,社会凭证识人,取消名字差异或许能够最快找回“非全”群体丢失的权利。比如说“对达到毕业标准的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在学信网及学历学位证书上保持完全一致,避免因差异化而引发误解和对立”。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栅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冲击下是否不再成为企业最先选择的替罪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参考资料《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呼声高》,新浪舆情通,2020.09.06《一名非全学子对“非全”现状的见解》,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主,2020.09.06《引爆“非全日制研究生”话题的网友受访:希望能为后人铺路》,钟煜豪,孙嘉璐,澎湃新闻,2020.09.0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隐形失衡”问题探究》李骐,戴一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2):32-38.今日互动你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的待遇?撰稿 | 峥峥编辑 | 秋裤排版 | 瓜子*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我也是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学历鄙视链真的这么严重吗?

近日,有媒体报道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聘教师多次被拒”的事件持续发酵,随后当地的人社局也紧急做出回应,涉及到本次考试招聘的工作人员因为不了解新的政策,对新政策的错误解读影响到该位同学的招聘,现在已经做出深刻的反省,但是因为考试流程的严密性,已经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那么学历的鄙视链真的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吗?早在今年的二月份,国家教育部门就出台了新的政策,主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给予相同的就业条件,用人单位不得歧视除全日制之外的教育形式和类别。那么,从大的方面讲,国家政策上是在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学位和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的平等,所以,目前存在一些歧视因素的主要在于社会上企业认可度不高,学生读完非全日制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当然,关于是否应该推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平等待遇,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如此强调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平等,那么对辛苦读下来全日制硕士学位的考生公平吗?”“凭什么一样,全日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非全日制只是使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学习,如果最后一样,那么大家都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就行了吗?”也有人说“国家政策上是一个好的导向,只是单纯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参与招聘找工作的机会,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凭学历镀金的三无选手!”当然,小编认为,企业应当有制定自己招聘人才的原则和标准,不能一刀切,所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如果确实有真才实学,是应该有权利和资本去竞争这个岗位,而不该被所谓的学历束缚!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聘受限,你怎么看,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