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论文码农看到不数论文的好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拍手叫好,随后一想又忧心忡忡一、先说说写论文的那些事儿读研期间,除了课程学习外,就是学术训练,自己的大论文要通过查重、外审和答辩等流程,而要达到毕业要求还必须发一篇小论文,小论文就是在期刊上发的论文,硕士研究生期间还好,并没有要求核心以上期刊,我认识的博士研究生,就没有不为发核心以上期刊论文犯愁的人,那可真是为发论文秃了头。(图源网络,侵删)#研究生#记得读本科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读博士,那可不是一般人,得掉多少头发啊!”从侧面就说明研究生写论文的艰辛,而博士毕业论文更是动辄十几万字,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也普遍要在10000万字以上。其实,写论文还在其次,发论文才是最难的。每天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一个月的时间,10000字的论文初稿怎么都能拿出来了,至于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等问题,属于更高层面的,先说形成论文思路与初稿的过程。好论文跟好文章一样,三分写,七分改。(图源网络,侵删)发论文如何难?发论文就要达到期刊的发文要求,期刊发文有自己的标准,对于研究生发论文而言,若是不带上自己导师的名字,想发高水平期刊,简直难如登天。论文想投核心期刊,对不起,你连过初审的资格都没有。一则,为了稿件质量,人家要博士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的,一个硕士研究生怎么够水平?二则,为了期刊层次,人家当然喜欢学术大家的稿子啦,至少学者的层次也在嘛。发论文如此之难,以至于催生了一个学术产业链,从写到发一站式搞定,只不过价格不菲,让研究生望而却步,却又不得不投入其中。二、不数论文,必须拍手叫好在近日召开的清华大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校长邱勇表示,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声。天啊,终于要解放了吗?终于不用为发论文掉光头发、倾家荡产了吗?真想高歌一曲“咱个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啊、真高兴。”为了发一篇论文,先是抓耳挠腮地写,再是心惊胆战地投,接着战战兢兢地改,最后如履薄冰地发在期刊上,难啊。我说的这种难只是相对的,有很多学长学姐对于写论文,那真的是信手拈来,天生文武骨,自带BGM,研究一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不过也有的学长学姐能自己在艰苦奋斗中,熬出一篇论文来。最难的就是一看文献就迷糊、一做实验就头晕的我们,写论文折磨人啊!可是有的学长学姐就不同,只是不会写论文,专利一拿一大把,竞赛奖励也照拿,可是写论文很抓瞎。(图源网络,侵删)再加上神奇的奖学金评比标准,简直就是为经济天才准备的。记得读研时,还没有代表作制度,靠数量就可以取胜,一位学姐刷新了我的观念,一年发了9篇论文,每篇均价在500元左右,以论文数量获得国奖,抛去4500发文成本,就是净赚啊,再说还有学业奖学金。不数论文的话,看一看考试成绩排名?看一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是看一看参加比赛获得的奖励?哎呀,到底哪个才最容易实现、最客观公平呢?值得深思啊……三、不数论文,竟又忧心忡忡用期刊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其实就是将矛盾引向第三方,用第三方的评价来确定利益与资源分配。很多高校研究生评奖学金、教师评职称就会用发表的论文、申报的课题来确定,因为自身的评价机制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用外在的评价机制,相对客观。可是,当大家的能力、层次、水平都一样的时候,靠什么证明自己的实力呢?毕业的时候,不数论文,怎么知道学术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有期刊论文要求的时候,还有一个发论文的目标,期刊也会逼着真正写论文的人,提高学术水平,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不过市场经济插了一下手,让这个过程浑浊了一下,但毕竟标准在嘛。无论研究生毕业,还是工作后评职称,论文情况似乎从侧面作了一个客观评价。不数论文的话,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不是也应该明确一下呢?量化考核与质性考核怎样才最合适呢?(图源网络,侵删)忧心的是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忧心的是制度改革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忧心这种阵痛会不会也让自己尝到那更严格的果子。学习不易,研究不易,成长更不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对于很多刚刚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同学来说,他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期间如果不发sci或者期刊之类的论文,可以毕业吗?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很多研究生“比较”关心的呢?因为大部分的研究生在入学的时候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所以他们研究生期间基本都可以发出来论文,所以他们根本不考虑这个问题。只有一些混学历的研究生才会关心这个问题。虽然这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关心的问题,但是小编我依然愿意为这部分人解答一下。首先,大部分高校没有sci或者是期刊是可以毕业的,有一种东西叫做研究生毕业论文,只要你把这个课题做出来,写出来毕业论文,就可以毕业的。所以,如果你是混学历,就对毕业论文上上心,不要连毕业论文都毫无头绪,那就没有办法毕业了。研究生都是有修业年限的,如果五年毕不了业,那就拿不到毕业证了。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是绝对不应该混学历的。我们既然不用面临社会上那么大的压力,既要在学校好好做科研,不要混天撩日。研究生期间,我们人的年龄都在23-26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奋斗的好时候。很多早早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开始创业,开始奋斗。有的可能会为了生活,为了房子,在努力工作。不管怎么说,上学也好,不上学也罢,这个青春时期,我们真的不能浪费!我们读了研究生,就应该去汲取更高深的知识,去探索更深奥的科学领域,去增强我们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为研究生,不能够以毕业为目的,我们要发sci的顶会论文,努力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另外,学校对发论文的影响大不大呢?只能说,985、211、一本、二本研究生院有区别,但主要还是看个人。好一点的学校的科研氛围相对要好很多,但也不乏读研期间在宿舍天天打游戏的人;差一点的学校,科研氛围相对来说要没那么浓厚,但是也不乏优秀的研究生。本人在读的学校是一所211高校,但是却有很多天天在宿舍打游戏的研究生;而我的一个师哥,才研二,已经发表了三篇sci的顶会,一篇期刊,他也只是在一个一本研究生院。他的优秀程度,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学校比他们学校差,只是说明,科研能力,看个人!看个人!看个人!学校影响因素不大!所以,学校不决定学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期间,只要你肯科研,老师给你提供你一切想要的科研环境。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混学历,真的没有太大的意思,我们应该好好科研,不辜负国家的投入和期望,家人望子成龙的心切,努力,奋进!祝大家早日发出顶级论文!
又到一年招聘季,大多数学子开始纷纷投入就业求职大潮之中。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在读硕士生反映,学校要求毕业前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了此时比找工作更让自己牵挂的大事。 事实上,硕士毕业是否需要发表论文,早已不算是新闻。早在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之所以当下再次被提及,源自不少在读硕士生反映发表论文一事竟比找工作更头疼。 众所周知,硕士生不同于博士生。公开发表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为博士生就业添彩,而要求硕士生所发表论文,一般而言,论文的学术价值、含金量非但不够高,反倒繁荣了“货币化”发表市场和“代写代发”中介业务,给硕士生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显然,这应引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并好好思量一番。就业乃民生之本,对于那些不再考虑继续攻读博士的硕士毕业生而言,就业便是毕业季的头等大事。 当然,对于一些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前发表论文,并不能简单给出好与坏、是与非的评判,最好置身于高校做出此项规定之初衷,以及师生的综合意见态度等具体情境中加以讨论。应该说,此种要求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切莫忘记,初衷美好而有违初心的事情并不鲜见。倘若将硕士毕业硬性与发表论文关联挂钩,用计件制、记工分等办法计量评价,既没有关照到硕士生发表论文的难处,也未设身处地理解硕士生双重压力下的“为难”,难免有短期功利主义之嫌。 如今,我国已全面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正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硕士的需求更趋多元,势必呼唤更灵活、科学、合理的检验、认定或评价方式,增设一些可替代性方案,使硕士生保持适度张力,扩大其自由选择空间。对此,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只要朝着有助于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能表征硕士生成长与发展的理念与方式,均可视为多样化成果的体现。譬如,出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激励政策,允许多元化认定授权技术发明专利、省部级科技奖励、国家或行业标准、重大成果鉴定、成果转化或转让、申请学位相关领域专著、优秀案例、作品创作展(演)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潮中,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也可予以折算对待。 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涵式发展,在自我价值多元化彰显的当下,硕士生教育应从“论文情结”回归到“人文情怀”的立场上来,围绕硕士生应具备哪些素质、能力和人格水平等来设计。其实,高校作为供给端,从人才培养全过程来论,学生修完培养环节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即有资格申请毕业。而发表论文确实难以视为培养过程的一个环节,仅仅是一种手段,显然是构筑不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原标题:研究生免发论文不意味着培养质量“放水”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其中一项措施是: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前,清华大学已于去年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由此可见,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与学位申请、学位资格脱钩已是大势所趋。而在脱钩后,要建立新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健全导师制,强调教师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教育与管理。把学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包括发表期刊档次、数量,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是近20年来很多研究生培养机构推出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然而,从现实看,这一措施虽然确实增加了高校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数量,却不见得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反而出现为了毕业,研究生急功近利撰写论文、买卖论文、弄虚作假等问题,不少研究生导师也反对这一措施。把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其出发点是迫使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必须做学术研究、发表论文,也借此给导师指导学生“布置”明确的发表论文任务。可是,刚读硕士的学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怎么写论文?要求所有硕士生、博士生在都发表论文,学术期刊哪有那么多版面?这些论文真有创新价值吗?国外一流大学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通常都没有在求学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并不把发表论文与申请学位挂钩。对于博士研究生,主要强调通过导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并严格要求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很多学校连硕士学位论文也不要求撰写,主要要求学生完成高强度的硕士课程学习。学校是怎么保障培养质量的呢?对硕士研究生,每门硕士课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少课程都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通不过课程考核,拿不到规定的学分,也就无法毕业,教师在给学生课程评分时不存在“放水”现象。也就是说,这是强调过程质量监管。国内一些高校用发表论文来代替过程质量监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平时课程教学要求不严,导师的质量把关也不严,如果不设置一条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培养质量将“很水”。当然,要求学生发表论文,在校方看来,不但可以一定程度解决质量保障问题,也可增加学校的论文发表数,为提高排名作贡献,有的高校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达到学校发表论文总数的一半。这也是取消发表论文与学位申请挂钩存在的现实阻力。抛开影响学校的论文发表数不说,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指标,高校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人担忧,研究生会不会变得“更水”?从舆论的反应看,一些人是反对高校取消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的,尤其是博士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对于硕士研究生,有的人也不赞成取消学术硕士发表论文的规定,支持度相对较高的是取消专业硕士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因此,破除“唯论文论”,在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与学位申请挂钩的基础上,还要健全导师制建设和研究生课程建设,强调教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指导。这要求进一步明晰导师权责,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教育教学,花心思指导学生,而不是把教师的精力导向申请课题项目、发表论文之中,疏于对学生的指导。
众所周知,2020考研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许多考研的大学生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参加2020年考研只是他们成为研究生的第一步,未来还有很多的路需要走。而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许是他们内心的一个心愿,毕竟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盼头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但是当这些参加考研的学生成研究生之后,或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研究生不发表论文不能毕业?这或许是当代研究生的现状之一。到底研究生能不能写论文,该不该写论文?相信大多数人都持有正面的意见。研究生怎么能够不写论文呢?毕竟通过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论吧。作为研究生却不能写论文,相信大家也会认为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在我国,大部分研究生院甚至将论文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想要从研究生升级为博士的这样一群人,他们对于论文的重视程度更高。如果没有几篇像样的论文,那可能很难说得过去,并且在成为博士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关于学位论文工作及答辩的要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按学科的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是每个研究生需要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样这也是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并且要求硕士生至少应该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并且达到发表的要求。因此大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想方设法也要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很多学生担心如果不发表论文,则有可能毕不了业或者拿不了硕士学历。很多人会认为学术论文很好写,你这就相当于在大学毕业之后提交一份毕业论文一样简单。但实际上学术论文可比大学毕业论文高深了许多。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将学术论文作为能否毕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也许只有中国会这样做,应该来说,这更像是中国大学的一种特色。放眼国外,美国的一些大学不会将论文作为研究生是否毕业的硬性条件之一。同时研究生学习期间是否发表论文,也不会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评测结果。因此从这点来看,中国的大学教育跟国外的大学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上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当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研究生必须要撰写学术论文才能毕业,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很多的大学当中,虽然法律并没有做硬性的规定,大多都是由学校或者研究生导师自己做出的要求。这就相当于在部分大学当中必须要学生考过英语四六级才允许毕业是一个道理。而许多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导师也会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之后才能够毕业,我想这大概是学校对她们的一个“关心”罢了。虽然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作为研究生也应该撰写合适的论文并发表,也许这会让你的研究生生涯变得更有意义,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给我留言,感谢您的阅读。
平淡,才是教育话题的特点。比如,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要求硕士发表论文”何时休?教育不是军事或娱乐,没有多少“爆点”新闻,因此,想在百家号上追求所谓“教育”爆文,这种想法本身有问题。一旦选择了教育这个垂直点,最好还是实实在在写。除了那些搞教育推广的百家号,做教育自媒体,还是要平淡。比如,今天的教育新闻热点之一是新华社(银川)所发的学校规定“硕士毕业要求发表论文为哪般?”,宁夏某大学研三学生刘倩对此颇为无奈。硕士学位证书新闻内容是老生常谈的那种,无非是一些硕士生即将毕业了,不按照学校要求在正规期刊上发表论文,学校就不准许毕业。于是,记者进行一番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前在专业学术期刊乃至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进一采访发现,一些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硕士毕业有专门规定,比如,学生修满课程学分,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即获得被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然而,不少学校为了完成学校发表论文的指标、追求学术排名、完成学术考核任务,要求学校再读硕士生(包括在职硕士生)毕业前必须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否则不准予毕业。有的学校明确量化标准,规定发表论文的数量。记得2007年的时候,某大学一个硕士班36人,学校要求发表论文才有资格进入答辩阶段。于是,这个班集体掏钱买版面费,集体在某学术期刊发表“学位论文”。有人质疑,导师却说,“这很正常,国外也存在买版面现象”。少一份垃圾论文,多一份学术清新空气因为某个规定而认同版面买卖关系,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君不见,很多所谓的论文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已经变得一文不值,发表这样的论文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大学拿“发表论文与否”标准决定硕士生能否毕业,这样的规定没有合理性可言。文理科不同,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不同,论述性质和设计性质不同,凭啥让所有的硕士生发表论文于期刊或核心期刊才准其毕业?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从2007年起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复旦大学从2011年起才取消了硕士生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规定,目的并非不让学生写论文,而是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而不要去写交版面费就可以发表的垃圾论文,即不要用垃圾论文换取学位。追求学术品质才是正道“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这才是大实话:搞学问需要实实在在的态度,需要静下心来深钻细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和探索,能做到这一点,确实要比掏钱发表垃圾文论强百倍。再说,即使是专家,一辈子又能发表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呢?我们培养人才,应该细分他们的发展方向,即使让他们写论文,也应该坚持“水到渠成”“花开自然”的原则,而不应该做出时间上的硬性规定。希望大家讨论此话题。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
刚在评论中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小西想划过去的。但是,看到有朋友回复了这个评论,并期待有人能给予解答,就点进来说一说。首先,解决不少朋友的一个疑惑:未发表科研小论文,硕士生能毕业吗?通常一个硕士生想要参加答辩、顺利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得要满足学校、学院/专业、导师的三层要求。常见情况是导师要求最为严格,如"双一流"大学明确发表1-2篇sci论文,这对于不少硕士生来说压力不小。之前,不少研究生常埋怨"导师不让毕业"的主因,尤其是在自身已满足学校、专业的最低要求后。除非是学位论文盲审/送审未过,或未达到学校毕业最低标准,否则导师们都不会让硕士生延期的。因此,也就诞生了那句经典的"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当然,每个学科的毕业要求不同,大致来讲还是有不少硕士生是不必发表小论文的。比如,不少学校的硕士生(部分专硕)毕业要求中没有提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话,只要能完成一篇逻辑合理、少量创新的学位论文,走完整个答辩流程后能顺利毕业。其次,硕士生没有发表过论文考博有希望吗?希望肯定是有的,关键是导师是否愿意给你一个博士招生指标。但是,"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之前,我多次提过博士招生在调整,985、211等名校大量引入"申请-考核制",侧重于个人申请-材料初审-面试综合选拔的模式。在整个过程中,申请人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非常关键。比如,不少985大学部分工科明确要求申请-考核制读博的硕士生有2篇中科院三区以上的sci论文,接受导师一作、学生二作。未发表过科研论文,走申请-考核是无法过初审的。记得我们专业有个硕士,毕业后多发了一篇论文,才走申请-考核制读博。当然,统考依然在不少学校的博士招生中出现。和硕士生不同,很多学校博士考试报名时就要求确认导师,毕竟要求考博过线后不得变更导师。这也就经常出现几个学生选择一个导师的竞争,其他人更多的成了陪衬。之前,曾有学生爆料,少量博导不厚道,告知多个学生报考。最终择优录取一个,而耽搁了其他学生。不是为导师辩解,在时间错开的前提下,同样有不少学生报考几个学校,甚至联系几个导师。只能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难。有导师愿意接受,且能顺利毕业,通过意向学校的博士招生初试、复试,是可以直接读博的。而且,足够的科研经费等核算出来的博士招生指标,导师自身在博士招生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他的选择在复试中是主要因素,直接影响成绩排名。那么,如何提升自己考博成功的可能呢?1.硕士阶段未发表科研论文的可能性不少。比如,实验室平台不足、导师科研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懒散、拖延症,缺乏对科研的热爱和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入了博士的门不好出,慎重选择。2.找到往年的真题,认真备考。比如报考中科院体系读博,英语的要求不低,而且分数拉开差距的关键。而且,他们的招生计划不多,研究员人均一个博士指标,提早联系是关键,并非一定是大牛导师。3.找自己的导师或其他校内导师推荐等。往往一些熟悉导师的推荐,比自己大海捞针般地发邮件效果更为明显。比如,我的不少硕士学弟当时就在导师推荐下去他的母校浙大读博。见到聊到这里,其他读博的文章我发过不少,都可以翻着看看啊。还有机会考博的同学要珍惜,日后"申请-考核制"是读博的主流选拔趋势。不管是门路、科研潜力,还是本科院校的层次,都不会存在绝对"公平"。换句话说,"高考"后录取的大学将更为关键,之前通过读研、读博提升自己更难。读研期间的你,发表了几篇什么层次的论文呢?
学历是现在社会上企业招聘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学生们非常清楚这一点的重要性,甚至学历究竟有多重要,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提升自己的学历,进行艰难的考研之旅。而你别成功的考上研究生就可以了,考研只是对学生的一个基础的磨练,而读研期间才是真正考研学生的时候。不过,很多的学生研究生快要毕业的时候,心理就会非常的忐忑,因为研究生论文就好像是一座山一样,真真实实的横在了学生的面前。之前,经常会听说一些研究生在快要毕业的时候,不论你论文写得怎么样,只要导师不想让你过,你就没有办法正常毕业。所以,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真的是压得很多学生都喘不过气来了,而也正因为论文比较重要,所以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也行成了一非常的不良的现象那就是拉拢关系。这对很多的研究生来讲,真的是非常的不公平,导致了一种不良风气的形成。所以,现在教育部也是终于出手了。教育部已发通知,对研究生论文有新要求,研究生不用担心毕业问题了不能将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作文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避免学生因发论文而不择手段事实上,研究生阶段其实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科研实力和综合实力,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评价主要就是看学生在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了。而这其实就是讲研究生的中心思想便宜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做出一些能够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科研产物。研究生究竟能不能毕业也不光看学生的看论文情况,其实更多的是应该看学生的科研实力和综合能力如何。不可能再过度的去相信期刊,一起看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数据太过于盲目对于论文这个事情,尤其是研究生,很多时候看一个学生的实力如何,都会问在什么期刊上发表过多少篇的论文。其实,在笔者看来这的确是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的一个标准,但是,这也只是一方面,而且并不是很严谨,所以高校也是不可以盲目的去相信期刊。不可以再讲期刊的发文量作为研究生奖学金和毕业的标准,教育部的这一个整治内容,对于研究生来讲真的是非常好的消息。研究生们终于可以放心专研学术问题,不用再担心毕业论文不通过的毕业问题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们在学习上的压力其实是非常大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着双重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还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前段时间,大连的一个考研生,因为在毕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最终抵挡不住压力而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当时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其实真的是非常的有感触,尤其是她的一句话,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绝望,“我们组还没出现过不能按时毕业的,那我消失好了”。不得不说研究生真的是需要很强的抗压能力才可以,因为在面对学术问题和毕业论文双重的压力下,如果不好好的排解压力,真的是非常容易崩溃。“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可能说的不过如此吧。不过,教育部发布这两条对于研究生的论文的通知,真的是帮助研究生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作为研究生,他们终于可以放心的去搞自己的科研内容,不用再为一些琐事而浪费自己的时间了,而且也不用再担心论文的问题,会让自己出现不能毕业的情况了。想要考研的学生真的是需要在准备考研之前想清楚这几点问题才可以:自己的抗压能力是否能够支撑自己撑过研究生阶段?其实说到抗压能力,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其实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像是平时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这些都是我们不能避免的,但是,如何去面对这些压力就非常重要了。在读研期间,学生真的是会承受很多的压力,如果不能好好地排解压力的话,那可能就会像大连的那个研究生一样,最终心理上崩溃了,觉得自己没有用处,想要放弃生命来结束这一切。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要考研,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对于想要准备考研的学生,大家要做的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考研这条路,自己考研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计还是为了其他的目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的话,那笔者建议就不要去选择考研了,因为你很难坚持下来,当你的前面没有什么东西诱惑你时,你是很难前进的。读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自己的吃苦耐劳能力如何?准备考研的学生,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有一个吃苦耐劳的能力,吃苦耐劳其实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品质,但是可能也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太好了,所以很多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就开始减弱了。而考研真的是需要有非常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去面对考研,才不至于在读研的时候无法毕业。【小编寄语】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上,真的是有很多的学生掉进了“坑”里,但是,现在教育部已经下达了明确的通知,所以,研究生们也就可以放心的做科研了,不用再担心毕业论文的问题而导致自己无法毕业了,不过,这可不是让大家就可以放松警惕了,而且要更加的努力做科研和学习了。今日话题:你们有在什么期刊上发表过自己的论文吗?如果大家觉得文章有帮助,欢迎大家评论、转发和收藏哦!你们的认可是小编创作最大的动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又到招聘季,大多数学子纷纷投入求职大潮中。但近日一些在读硕士研究生反映,学校要求毕业前在期刊发表论文,成了此时比找工作更让自己牵挂的大事。记者调研发现,要求硕士毕业前在专业学术期刊乃至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非个例,而这种要求,又出于何种目的,究竟是否合理?论文要求愁煞部分硕士毕业生“研一入学时得知要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2篇论文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我从研一下学期就开始着手准备,但现在一篇论文都没有见刊,今年学院又提出,发一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可以,现在哪有心情找工作,一门心思都在愁论文。”对于学校的论文发表要求,宁夏某大学研三学生刘倩颇为无奈。她告诉记者,目前达到学院论文发表毕业要求者寥寥无几:“我们学院今年有近20名毕业生,达到普刊要求的还不到一半,在核心期刊见刊的更是少之又少。”记者调研发现,有类似论文要求的高校并非少数。有的学校仅要求在专业相关期刊发表论文,如绍兴文理学院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公开发表一份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也有的学校指定了相关期刊范围,例如新乡医学院要求“学术型学位自然科学研究生至少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社会科学学位研究生至少在CN以上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且不包括会议论文、综述、摘要、短篇等。”“各学科专业需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出研究生论文发表要求,但不低于学校要求标准”“各学科及指导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多数学校也给予了专业或导师提高标准的权力,但无论要求如何,大多数学校均要求学生发表的论文以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署名单位或通信单位。期刊论文要求为哪般类似论文要求,对在读硕士而言难度如何?数十位受访在读硕士意见不一,相对人文社科大类硕士认为较难者居多,理工类硕士则认为此要求不难。但他们普遍认为能否发表论文和导师手中项目、指导力度等关系较大,单凭自己研究发表颇为不易。“我们班在核心期刊见刊的同学不少是依托导师课题发表的。”刘倩说,一般核心期刊从投稿到见刊最短也需要半年时间,审稿时间都在1到3个月,还不算退稿、修稿时间,又不能“一稿多投”,投稿“试错”时间太短。不过,普刊则相对容易得多,最后实在不行可以花钱购买。采访中,一些受访者就表示为了达成论文要求,自己曾花钱在一些影响因子较小的期刊发表论文。“我家娃打电话说‘妈,告诉你个好消息,我论文要发表了’,我开始还高兴呢,他马上让我给他打1000元版面费,我理解不了怎么用咱的文章还要花钱呢?”陕西省西安市赵慧玲对孩子的论文发表一事颇为不解。记者在搜索引擎、某电商网站上以“论文发表”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所得结果“成百上千”,一位相关从业者告诉记者,自己可以保证在省级期刊见刊,“加急”的话多给钱就行,如果不成功的话保证退款。高校又为何要求硕士发表论文?数位高校教师对此事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此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严格要求能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上进,是扭转目前高等教育“严进宽出”弊病的针对性措施;反对者则认为硕士撰写的毕业论文即可达到培养考核目的,若要严格要求加强毕业论文审核即可,另行要求硕士发表论文是将学校任务“下移”,把本该由学校、教师承担的任务硬性摊派到学生身上。论文要求宜柔不宜刚早在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教育部相关部门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教育部并无此要求,但为何仍有高校要求发表论文?受访学生及专家学者认为,在自我价值实现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并非所有硕士发展方向,他们建议硕士发表论文要求宜柔不宜刚。“目前国内高校硕士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要求硕士发表论文不能简单、孤立给出好坏评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要求在读硕士发表论文应由专业组织机构结合具体学校、学院、专业制订,若是一刀切式规定、或盲目加码论文数量、一味求大求多则有失偏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王迪说,在读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首先应区分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高校培养硕士旨在提高其研究能力,发表论文是研究能力得到提升的结果,只是培养方式的一种,不能将手段当成目标;其次要区分考核指标和教育任务,学校的发文指标和学术排名是考核任务,用培养学生来完成任务不可取;三是要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