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论文不公开代码,应该被直接拒稿?

论文不公开代码,应该被直接拒稿?

机器之心报道机器之心编辑部论文代码是否应该公开已是争论已久的问题,有从业者呼吁通过代码提交减少当下各类论文中的「水分」,也有研发人员表示「代码提交」类问题得因「研究」而异。不过单从我们最关心的各类顶会而言,似乎可以简单从三个角度去看待此问题:如果评审能够拿到底层代码或者数据,是否能更好地做评审工作?开放代码对作者有好处吗?对读者有好处吗?上周,图灵奖得主 Yann LeCun 公开质疑谷歌大脑的论文无法复现,引起了社区热议。Lecun 表示,即使是 NLP 的一些顶级研究人员也无法复现谷歌大脑的语言模型 Transformer-XL 所得到的结果。此外,有人还面向广大研发人员发出了「江湖悬赏令」,称成功复现者将获得「酬劳」。迄今为止,行业内仍有相当数量的优质研究未能复现,这也使得后来的研究工作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但由于各项研究的本质各不相同,所以这类问题需要多维度地去看待。例如,一篇偏理论的论文其算法可能不是核心,又或者由于研究所用数据涉及所有权问题,因此代码无法公开,从而导致可复现性受到阻碍。那么研究论文的代码是否应该「开源」?我们来看开发者们的观点。论文代码是否应该「强制」开源?近日,一位网友在 Reddit 社区呼吁,希望所有研究者都能在发表论文的同时公开自己的代码,否则应该被直接拒绝。发起人认为,任何形式的研究行为均可看做对知识体系的贡献,并终将造福于人类社会。在他看来,不将论文代码公开阻碍了这一进程,这样的行为不应受到鼓励。他表示自己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评论:「如果我需要用代码申请专利并用它赚钱怎么办?」发起人给出了如下解决方案:不要写研究论文,而是为专利准备相关项目和文档。此外也有这样的评论:「如果有人剽窃我的想法怎么办?」发起人建议,可以将论文先上传到 arXiv 这样的论文预印版平台上。发起人同时表示,审稿人在论文代码没有公开的情况下就接收论文,这点让他感到理解无能。难道科学领域的审稿过程不应该确保其研究结果的可复现性吗?审稿人是如何做到在论文代码未公开的情况下进行测试的呢?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公开代码并不是研究者发表论文时的「硬性规定」。在这一话题的评论区,许多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观点 1:研究本来就是要共享写论文之前,就要准备好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做贡献,因为研究本来就是要共享的。隐瞒那些公开后能够造福大众的重要信息,这样的行为是卑劣的。观点 2:有些数据、代码是保密的,不能也不愿公开我在石油领域做 ML 工作,这个领域的数据和代码都没有人公开,因为这些东西是保密的。那些论文的作者仅抛出一些方程来「解释」他们的神经网络是如何工作的。这些方法都是使用 Keras、PyTorch 等框架基于现有方法实现的,但作者仍然选择不公开他们的代码。为什么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别人仔细检查他们所提出的方法。每个人都会在论文中写道「我们进行了超参数调整并选择了最优的参数」。但这些超参数到底是多少,谁又知道呢?因为它们属于 ML 应用研究,严格来说并不是 ML 本身,所以这些研究全部基于现有实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类研究也没有什么价值。很多时候情况确实非常荒谬——「未完全解释的方法」使用「未公开的数据」在「未共享的模型」上取得了 98%的准确率。这就像是一篇删除了你想知道的所有研究重点的 Medium 文章。神回复:我做了一个准确率为 100% 的人脸识别项目。来源:相信我就好了,哥们儿。观点 3:论文本身应该包含足够多的细节,但是否开源是各人的自由论文本身就应该包含足够多的细节,这样其他人才能了解如何复现。分享代码可以让他人轻松地复现,但如果论文作者不愿分享的话,则需要在方法部分提供更多的细节,这样读者才能自行复现。决定是否分享代码是研究者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观点 4:是否公开代码需根据研究类型而定我是做理论研究的,甚至不知道如何创建 docker 容器。我发表了很多论文,并在 GitHub 上公开了所有的代码。有时候我会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我的论文,那些方法依然有效。如果论文所提出的方法无法从外部验证,那么它是否缺乏作为有用工具的依据?方法的设计应独立于其编程方式。在我看来,决定论文是否需要公开代码时,根据论文的具体贡献来做判断是更明智的做法,而不是一概而论。观点 5:不会拒绝没有代码的论文,但会有疑虑他们并不是不能写方法实现,但是「令」他们这么做可能毫无意义。你已经有了可以生成结果的脚本,为什么不直接把它们放到 GitHub 上呢?我从未因为论文没有代码而拒绝一篇论文,但是没有代码会让我产生很多疑虑。强制提交代码可能不切实际ICML、ICLR 和 NeurIPS 都在努力推进将实验代码和数据作为评审材料的一部分提交,并鼓励作者在评审或出版过程中提交代码以帮助结果可复现。以机器之心近期报道的 NeurIPS 为例:NeurIPS 组委会从 2019 年起就鼓励论文作者提交代码(非强制),而且成效显著。在 NeurIPS 2019 的最后提交阶段,有 75% 的被接收论文附带了代码。今年,NeuIPS 将代码提交从「鼓励」变成了「强烈建议」(仍不强制),还提供了提交代码的准则和模板。目前依然有很多研究结果缺乏可复现性,很多优秀研究没有提供对应的代码。从可复现性层面看,每一年相较上一年都有不错的进步,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研究角度来说,很多后来的研究者会基于先驱工作做一些新的探索,而缺乏可复现性将使其变得举步维艰。此外,秉承着辩证思考的观点,有些研究者会对前沿工作有些怀疑,认为其研究结果存在水分。而提供可复现的代码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样的质疑。但不公开代码就直接拒绝未免过于「一刀切」,毕竟,可复现性并不是评价论文的唯一标准。可复现性是重要的属性,但不是唯一的属性如果对强制要求可复现性进行「一刀切」,将导致非常糟糕的后果。举例而言,部分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展示可能性,「什么是可能的?」这个问题也很关键,部分研究连代码也未发布,如果将可复现性作为绝对价值来看待,那么就会大概率错失这类研究成果。采用「放之四海皆准」的策略是一种错误,要求每一篇论文都是可编程复现的会降低各类研究社区的活力与创新。机器之心早期报道过微软研究院 John Langford 的观点,值得借鉴。从机器学习角度出发,John Langford 认为其研究类型至少有三种:算法:研究目标是发现一些更好的算法以解决各种学习问题,是顶会中最典型的类型。理论:研究目标是一般性地理解哪些学习算法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虽然这些论文同样可能提出算法,但它们通常并不要求一定要实现,因为这会浪费作者、评审者和读者的时间。应用:这些研究的目标是解决特定的任务。AlphaGoZero 就是一个例子,它在围棋领域中用算法击败了世界冠军。对于这类研究而言,由于计算量大、数据所有权等特点,编程的可复现性可能不切实际。而另一种可行方案是将代码作为补充资料进行定位,例如像附录那样查看代码(和数据)的提交,以便于评审探究和使用。而对于作者本人而言,提供额外的代码也便于说服那些善于质疑的评审。值得肯定的是,各大顶会的组委会都在积极尝试探索针对提交代码的「平衡」,没有所谓的「一刀切」,从 19 年的尝试到今年初看效果,还是能感受到长足的进步。找到最适合各社区的「平衡」才是长久之道。参考链接: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fzss9t/d_if_a_paper_or_project_doesnt_publicly_release/

棋魂

为什么硕士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不高呢?

2019年的硕士生学位论文全面采用抽选双盲审(研究生和审稿专家互不知道彼此),根源是翟天临博士事件。鉴于毕业硕士生的人数60余万,采用之前博士学位论文的盲审模式难度比较大、不现实,因此只能采用学院组织的专家盲审模式(学院自行联系专家送审),而不是全国同行业的专家库系统随机分配(类似于博士学位论文盲审、青年基金评审等)。不过部分高校针对部分发表过高水平期刊论文的硕士生可以"免盲"。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严格审核已是肯定的,教育部已确定2019年抽查6000份学位论文,且每篇论文3位评审专家,整个项目拨款800万。翟天临博士学术不端后,相继又曝出湖南大学刘梦洁硕士论文抄袭、复旦硕士抄袭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事件,就算导师同意你学位论文送审,评审专家同样会高要求、高标准打分。研究生论文盲审审稿专家关注硕士学位论文哪些部分?论文盲审主要看论文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不小,一般来说创新性不是问题,但创新点得学会凝练。在写作之前的试验设计非常关键,否则学位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不行喔。首先,最基本的写作规范。一篇学位论文出现低级错误给专家印象非常不好,如错别字、标点符号中英文混用、图表序号混乱和不对应、表格跨页、引用格式不规范、文献引用格式错误等。一个研究生经过3年培养后,在如此重要的学位论文中出现低级错误让人啼笑皆非呢。其次,文字写作水平。不同学科都有专业词汇和用句,过于口语化的描述不易出现在学位论文中。为避免重复率过高,不少研究生故意将学位论文修改的晦涩难读,词不达意。同时,学位论文没有框架和逻辑,甚至写作不宜采用排比行文、大段落等,甚至不如高中生作文。另外,学术水平。理工学不少学科的试验设计、数据分析、讨论得需要有足够的学术水平,如不能简单描述某个指标上升、下降,而是深挖表面现象后的机制。因此,在整个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阅读海量文献非常关键。研究生不少优秀的研究生,如硕士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英文期刊论文,如SCI一区、二区论文,撰写的学位论文盲审后被评为2份"差"或"不建议答辩"等,就得接受延迟半年答辩。因此,建议各位准毕业生在送审之前"精雕细磨",经过学科/教研室的预答辩后再送审。作为导师,小西知道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不再从事科学研究,仅有少量选择读博深造的研究生继续从事科研,但是作为毕业要求的学位论文必须要严守学术底线。平时读研期间,导师可以原谅研究生的任性,理解研究生混个学位证的心态。但是,学位论文质量同样关系到导师个人今后的招生和发展,因此得彼此互相体谅。其实,大部分导师还是乐意帮自己研究生修改学位论文的,但是一定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而不是送审截至之前的晚上发给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两篇硕士论文被认定存在问题 导师受到处理

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了2019年该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及处理意见,硕士论文《论不当得利返还范围之界定》和《大学生校园分期消费市场发展的研究》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另有10篇论文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据介绍,2019年下半年,该校对2018-2019学年度学位论文进行抽检。2018-2019学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共计149篇,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的15%左右比例随机抽检,送审博士论文22篇,其中法学博士学位论文17篇,其他学科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学位论文共计2288篇,按5%左右比例随机抽检,送审硕士学位论文114篇,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58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56篇。共抽取136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经送审与增评,2篇硕士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合格率98.53%。共有10篇论文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占全部送审论文的7.35%,其中博士学位论文6篇,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3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1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和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论文名单具体如下:处理意见提出,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规定,对相关学院、导师做出相应处理。其中,“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民商经济法学院李显冬老师2021-2022学年度停止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新生;MBA教育中心齐勇老师,因所指导学位论文3年内有2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及1份不合格意见,2020-2023三个学年度停止接收指导新的各类硕士生,并不得被授予院级及以上优秀教师、优秀导师、先进工作者等各类荣誉称号,年度考核中不得被评为“优秀”;恢复招生后,2年内不得接收指导新的定向硕士研究生;同时,由研究生院对齐勇老师提出警告。《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专家意见》显示,针对《论不当得利返还范围之界定》出具的一份不合格意见称,从内容上来说,作者更多地是堆砌资料,而没有进行实质性论证,未能有效得出作者自身的观点。另外,从学术严谨性上来说,作者的引用非常不严谨。例如,作者行文中引用“孙森族:《民法债编总论》,法律化版社2006 年版,第152 页”系明显错误;再如,作者引用称“崔嵬:《《民法典》编纂视野下我国不当得利法得利与得利返还制度的比较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但经评阅人查阅,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压根就不存在“第7期”,该论文是2016年第4期刊发的论文。另一份不合格意见称,虽然该文收集、运用了一定的资料,层次较为清楚,但其所议范围与主题存在大范围上的不统一,整体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在形式上,对重要概念的很多表述让人捉摸不定,难以成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针对《大学生校园分期消费市场发展的研究》出具的一份不合格意见称,论文文不对题,题目为“市场发展”研究,而论文的内容和框架结构不是解决“市场发展”问题。论文的内容研究没有意义。另一份不合格意见称,42篇参考文献中有4篇参考文献看不到任何文献。严重不规范,极其少见。编辑 张超

练习曲

今年的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后,导师非常担忧……

最近,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旺季。笔者有幸与往年一样,开展了一波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学位论文质量下降堪忧,令人痛心疾首。学位论文质量下降堪忧来源 | 信忠保科学网博客记者 | 信忠保(图片来源:千图网)最近,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旺季。笔者有幸与往年一样,开展了一波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评审院校,五花八门,虽不能代表全国整体情况,但多少有了一些个人感受和直观感觉。评审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不针对个人或个别单位。只为阐明现状,指出问题,粗浅提出解决方案。1. 学位论文质量快速下滑与往年比,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感觉在急剧下滑。我与身边学术好友,交流一番,对此还算有共识。大有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这到底发生什么了?国家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为何学位论文水平却在下降呢?难道我的审美高了,要求高了,感觉错了?2. 写作规范仍旧是大问题整个论文看下来,到处都是低级错误,错别字、标点符号中英文混用、文献引用格式不规范、表格跨页、单位漏用错用等现象,非常普遍,看不出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单看论文,研究生都像没长大的孩子,各种幼稚低级错误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3. 文字写作水平非常低劣从学位论文文字准确性、流畅性和美感来看,硕士生文笔普遍不高。大多是生搬硬套,滞涩难读,热衷排比行文,喜欢大段落。单从写作文笔来看,甚至不如高中生的作文。大学和研究生七年,语言文字表达并没明显提高,甚至变得拙劣和粗俗化,令人深思。4. 论文看不出热爱和用心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生涯心血结晶,是自己青春之花,是有生以来智慧集结最高状态。在学位论文里,我看不到青年学子的真诚、认真、质朴、耐心、热爱、激情以及创造性,看不到一个生机勃勃、鲜活的青年人,满屏看到的却是机械、呆板、仓促、急躁、焦虑、侥幸、敷衍以及一个低俗拙劣的功利主义者。(图片来源:昵图网)5.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失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和塑造科学精神的地方。从学位论文来看,研究生大都很马虎、很粗心,缺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单从学位论文的文字撰写来看,只要自己反复读上三五遍,让同学帮助核对一遍,导师再看两遍,应该不会出现那么低级的错误。现在学位论文,大多是仓促而就的半成品,而非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匠心之作。6. 独立任性急躁的九零后们他们这一代有三天三夜说不完的优点,也有一些社会时代带来的不足。每年三五月份,乌泱泱,乱哄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研究生答辩景观。传统需要去继承和坚持,国际视野也需要开拓。新媒体时代的青年,时间趋于破碎化,思维趋向于表层化,缺乏以往青年的沉稳和踏实,多了几分急躁和功利。7. 论文质量把控制度失效大多数学位论文,从科研工作量、写作质量以及分量方面,导师应该都会有较为准确地判断。导师把不住学生,管不了学生,拦不住学生,最终半成品的学位论文游走全国,在市面上招摇。现在来看,学位论文质量把控缺乏强有力制度上的支撑,高录取率、低淘汰率,脆弱心理老师惹不起。现在应切实地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淘汰机制,提高淘汰率,建立退出机制,不能让高校成了学位论文粗制滥造的小作坊。8. 评委内心的纠结和挣扎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人,内心充满了纠结,通过还是不通过,放水还是不放水?是坚持学术标准,还是随大流别较劲?最后,尽量地多写几条修改意见,寻求内心平衡和自我安慰,违心地勉强通过,皆大欢喜。评委们顾虑重重,面对现实又很无奈,也改变不了现状。如今,教授们拒绝评审成了新潮流和新趋势。(图片来源:pixabay)9. 学位论文质量把控建议论文送审前,需经过教研室预答辩,经过匿名投票,超过三分之二方能送审。送审阶段,五个评审人,两个及以上不通过,直接延期一年,导师停止招生一年。一个不通过,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投票,赞成票低于三分之二直接推迟一年。我们不能指望每位研究生都会从事科学研究,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保持住学术品位,要守住学术底线。现在我们国家一方面缺人才、呼唤人才,一方面是就业难。研究生如果认真对待科研,提高学术品质和成色,最终在求职过程中将得到相应的反馈和回报。研究生如果对待学位论文采用六十分万岁主义,有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更多追求短期和直接回报,缺乏理性和长远洞见,膜拜精致利己主义,他们的科研品质和能力,不会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很好地挖掘和提升,反而错过了科学品质锻炼的绝佳机会,最终给人生带来负面影响。拿硕士学位可能是缺乏淘汰性,但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后,到处都充满了残酷的淘汰和竞争。读书时期可以在导师面前任性,也可以钻体制的空子,拿注水的学位。但在社会上打拼,说到底还是能力竞争,残酷而真实。研究生的学术生涯,通过复杂的筛选淘汰机制,通过大数法则和二八法则发挥作用,将有科学潜质青年人筛选出来。最近,我同步在评审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同样是年轻人,青年基金申请人,年龄只是比他们长三五岁或者十岁八岁,但基金文本撰写质量明显比学位论文水平高很多。说到底,写一段文字,做一件事情,质量优劣还是个态度问题,与投入精力和心血密切相关。希望在哪儿?希望在于行动,在于未来!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信忠保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111883.html学术君那你呢?你学生论文写的怎么样?

三事

硕士学位论文被指剽窃且涉保密规定,湖南大学:正核查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导读3月27日,微博用户@科研狗的基金梦 发微博称湖南大学硕士毕业生刘梦洁学位论文涉嫌抄袭自己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使得自己201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的送审和查重受到影响,希望湖南大学给出具体回复。3月28日,@湖南大学发微博回复称对此事高度重视,将展开核查工作。事情经过3月27日,微博用户@科研狗的基金梦 发微博称湖南大学硕士毕业生刘梦洁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微博全文如下:微博截图其中提到:大家好!我是云南财经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2017年3月,我以“腐败对企业逃税的影响效应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年这个项目没中。由于这个项目同时也是我博士论文选题,2019年3月21日,当我完成博士论文写作,在论文查重过程中,发现我的博士论文与湖南大学刘梦洁同学完成于2018年4月的硕士论文“腐败对企业逃税的影响研究”累计重复了15626字。经过我仔细对比,刘梦洁同学的硕士论文剽窃的正是我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事后,我接到了湖南大学研究生院一名老师的电话,他表示经湖南大学初步调查,刘梦洁同学的硕士生导师洪源副教授正是我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评审专家。究竟洪源副教授评审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为何会被刘梦洁同学剽窃?其中有什么利益输送我不得而知。刘梦洁同学的剽窃行为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剽窃,她剽窃的是有保密规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由于她的剽窃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博士论文的重复率及学术声誉。我多次恳请湖南大学尽快调查及处理该事件,事发已经过了一星期,我一直没收到湖南大学的书面调查进展或处理意见。作为弱势群体,我无法凭借个人能力处理此事,所以恳请看到我微博的媒体、学者和正义人士能介入此事,帮助我伸张正义,维护学术尊严,惩治学术腐败,还底层科研工作者一个公道。该老师称:由于种种原因,本无意扩大此事影响,可自己一再向湖南大学声明3月22日是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送审和查重的最后日期,希望他们给一个书面调查说明,不要影响博士论文送审和查重,可直到今日(3月27日),没有得到任何官方回复。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发微博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且在随后的微博中附上了知网中刘梦洁的硕士论文和自己博士论文的重复情况,还有自己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摘要及正文部分内容的图片。(红色部分均为涉嫌抄袭部分)随后该微博被大量转发引起热议,3月28日上午,微博用户@湖南大学发微博回应了该事件:微博称:【说明】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对我校硕士毕业生刘梦洁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反映。学校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展开核查,结果将及时公布。我校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贯零容忍,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湖南大学研究生院 2019.3.28微博截图目前,刘梦洁的硕士论文已经在知网上被撤下来,搜不到了。对此网友表示:该严打抄袭行为!还有网友爆料:不少高校教师将自然基金评审不负责任地下放到学生手中,而且评审过程不规范。随着日前论文抄袭、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自然基金评审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该事件中微博用户@科研狗的基金梦 称自己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遭到剽窃,剽窃论文的该同学的导师正是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的各项工作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其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工作有着明确而又详细的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应当对其依职权知晓的项目评审信息进行保密,不得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或披露其他项目评审信息;工作人员未依照本办法规定申请回避、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信息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视情节予以批评教育或者给予相应的处分。前不久某艺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国家针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学术不端等行为出台多项相关规定,教育部发文严格规范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管理(←点击查看详细内容),网友纷纷点赞!考研复试全程要录音录像,复试小组成员须现场独立评分,任何人不得改动。要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对违反师德、行为失范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依规坚决给予相应处理。要加大专项检查、抽查、盲评等质量监督手段使用力度。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毕业论文应该是大学生涯中最宝贵的学术成果。当看到一本本沉甸甸的毕业论文,其中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可想而知,每一分努力都值得尊重、保护!学术公平值得全社会关注,每一个学术成果都应该被珍视!这里有精彩的直播欢迎关注微博@共青团中央 观看

似趼

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暴露了什么

网络配图“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焦裕禄

硕士学位论文导师不管,盲审未过被延期,不知如何改,改后能行?

3.21日,小西看到一位硕士生的留言:导师不管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结果延期;改论文时,导师依旧不管,内心煎熬的不行,很想哭,该怎么办?在她后续的介绍中,我有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她读研时选的导师比较坑,硬是给导师做了2年的外包项目。期间,大量时间被挤占,没有做过课题,也没有撰写过小论文。之后,她撰写学位论文的课题、数据等是自己未参与过的,遇到问题导师也没给过指导。送审之后,评审专家认为深度不够,不同意答辩。学院按要求给予“延期毕业”的处理。她又找导师沟通如何修改,结果导师就说一句“按人家专家提的意见改”。目前,她比较迷茫,延期毕业将无法拿到学位证,已签的工作无法去报到,也要黄。个人情绪低落,不清楚论文如何修改,改完后也不知晓是否可行。双重焦虑,内心煎熬,她有点抑郁、绝望的情绪,很想哭。同时,她感觉之前上了1个假的研究生,能力没有提升,虚度三年光阴,甚至不如本科时的自己,或是不如工作三年收获大。当然,在沟通中,她也表达出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更多的是想知道该怎么做,还有就是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你们有过类似的感觉吗?咋说呢?之前,小西也曾听闻过类似的导师。硕士期间采用的是“散养”,不管不问,远不止一个学生延期。不过,其他导师的“散养”是大方向上给指导,细节上学生需要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实在不行,也要给一点提醒,如分享几篇优质文献。或是,导师申报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方向的研究。自己学术能力不足,学生遇到的难题,一样说不出个所以然。学生在课题研究、选题、论文撰写中,经常走错方向,浪费精力与经费后还可能被骂。去年,有学生发个材料(开题报告提纲)过去,导师直接一句“没问题”,让学生认为半个晚上赶工的东西居然这么好,好简单!然后,参加开题会议时,迎面而来一顿狠批,几个老师挨个骂。事实上,作为导师,我们在参加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或是论文评审中,听几句PPT汇报、翻下材料或是问两个问题,就能明晰不少内容。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部分导师极其负责,会给学生一字一句修改。类似这样精修过的论文,评阅起来真的不一样,一眼就知道学生与导师都下了功夫。反过来,个别学位论文题目还算新颖。原本还有点小期待,看下摘要就发现就不是一回事。光有名字没有内容,让人极度怀疑导师都没完整看过一遍论文啊。事实上,如今教育部门、学校对于学位论文非常关注,尤其是抽检为不合格、存在问题论文后,对导师同样有严惩。江苏、广东两地的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才发不久,冲击很大。但是,也不能让学生延期毕业,或硬拖到学生被清退,规避论文抽检?对于这样的导师,个人建议是先找学院院长沟通下,看看是否可以修改后再次送审,不要怕导师会给小鞋穿。已然这个样子,也不会有再坏的结果呢。同时,找下参与开题、中期检查或预答辩的校内导师(非自己导师),请她们帮忙看看论文初稿,给一些好的建议。之后,再结合评审专家的建议,自己认真改。找几篇类似方向的文献或学位论文,仔细琢磨下别人是如何做的。不管怎么样,做最大的努力,找一切办法。熬到现在不容易,放弃太可惜啦!大家觉得呢? 若是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谢!

木乃伊

这届硕士毕业生注意了!论文外审不过不能答辩

大家好,我是@阿芷学姐,211研三在读。今天听到一个“坏消息”,听说我们学校从我们这届开始,硕士学位论文全都需要外审了。而在此之前,只是少数会被抽取外审的。所以啥是外审?外审是将论文送到其他单位其他老师手中,进行盲审。盲审就是论文的内容和标题都不能涉及你的导师姓名和你的姓名,一般都是送到外校审阅,审稿人不会知道是谁的论文谁是这论文的指导老师,因此叫盲审。之前有的高校是送审,并不盲审,送兄弟院校,现在硕士论文应该是全部都需要盲审了。外审直接关系着论文能不能参加答辩外审不通过,是不能参加论文答辩的。有的学校会给予二次送审的机会,但现在一般的做法是直接延期。外审通过之后,一定要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审什么呢?审内容本身。这个环节不牵扯查重问题。只要论文内容本身结构合理、方法得当、论述清晰、逻辑严密,被评审专家认可,就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选题: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2.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工作难度及工作量;3.成果:研究成果的价值、研究结果的新颖性;4.写作:摘要、文字论述、参考文献。“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我是@阿芷学姐,关注我,了解更多读研那些事儿~

家长会

湖南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涉学术不端 被撤硕士学位

原标题:湖南大学研究生抄袭云南财经教师论文被撤硕士学位3月27日,云南财经大学一教师发帖称,湖南大学硕士毕业生刘梦洁的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她的博士论文选题,该选题同时也是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月2日,湖南大学官微发布关于刘梦洁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及处理说明,称决定撒销涉事的刘梦洁硕士学位,给予其导师洪源警告处分,取消其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说明称,2019年3月21日,湖南大学成立专门工作组,对学校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刘梦洁的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经查,刘梦洁的硕士学位论文《腐败对我国企业逃税的影响研究》存在抄袭现象,构成学术不端行为。刘梦洁的导师洪源在评审完云南某高校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之后,未及时销毁评审材料,违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刘梦洁私自摘抄了该基金申报书鄧分内容用于自己的学位论文。洪源对刘梦洁的硕士学位论文未能认真履行审查把关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湖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学校决定撒销刘梦洁硕士学位,给予洪源警告处分,取消其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学校将深刻反思,加强管理,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此前,云南财经大学某教师发帖称,2017年3月,她以“腐败对企业逃税的影响效应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该项目也是她的博士论文选题。发帖教师贴出刘梦洁与其论文的查重结果,显示总重复字数为15626字,单篇最大重复字数为7293字。对此,发帖教师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湖南大学反映情况,表示3月25号是其博士论文提交查重评审的最后日期,希望他们在该日期前尽快处理此事。发帖教师指出,刘梦洁的硕士生导师洪源副教授正是其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评审专家。而刘梦洁“剽窃的是有保密规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由于她的剽窃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博士论文的重复率及学术声誉。”目前,发帖教师的博士论文已通过查重,进入盲审阶段。“即使我与她重复那么多,我全文的重复率依然在上海财经大学规定之下。只是此事不解决,我就要顶着剽窃刘同学的帽子。”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涛 张夕

鸿

硕士论文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带过研究生,也评审过不少研究生论文,包括内地的、香港的和国外的,不知不觉中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提醒在读者和导师的注意,所以写出来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现在研究生的基础 。就内地情况而言,考上研究生的尖子们,尽管他们可能智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但由于大多数人在本科以及中小学没有怎么做过研究(通常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导师们面对的可能是依赖性很强的研究生。心急的导师为了让他们早日成材,或者为早日帮自己完成项目,一开始就讲清楚由头至尾如何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成为材料收集与加工的工具,至于论文有没有新意,看的是导师告诉他的东西有没有新意。做完论文,学位拿到后,还是不会独立做研究,因为研究最难的部分 —— 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身这个过程,不是他完成的。如果导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自然会在开始的时候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摸索到门在哪里,但事实上他学到的东西更多。学生自己起步的话,通常都会先看看前辈的论文是如何写成的。但什么是好的论文?好的研究论文应该有哪些共性?据我所知,社会科学跟工科的论文差别很大,我仅就我看到的提供几点粗浅看法。第一,好的论文有清晰的研究问题。无论博士还是硕士论文,最难的是找到一个自己可以解决而且又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对于博士而言,还要是一个别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看到有些论文在开始的部分提出三五个问题加上几个假设,然后几万甚至十几万字写到结论时,已经忘记他曾提出要回答的问题和要证明的假设。也有的是提出了一些伪命题,或者别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更经常碰到的是问题太大,最后无力解决,于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了事。好论文的第二个共性是有个纹路清晰并具针对性的文献综述。论文都要有这个部分:把与本研究有关的不同论点、方法、已有的主要结论等做一个简洁而且具针对性的评论,引导读者和你一起看到本研究领域进展到什么地步,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提出自己打算对付其中的哪一个。不做这样的回顾和阅读,就不可能知道自己该在哪里着手,也就不可能清晰地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不少论文题目太大,就是因为在还没有做这个阅读和综述之前,就定下了研究题目。难道不是先定了题目才开始做文献综述的吗?确实不该是这样。开始定下的,其实通常只是一个研究的方向和范围,不是一个研究问题。看到不少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有超长、百科全书式的文献综述,通常是由于作者不知道或者不舍得把自己读过和整理过的文献回述做必要的裁剪。优秀作者不是这样。当他们把研究的问题解决后落笔时,已对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可能你最后能解决的问题已经离开了你的初衷,或者以前做的文献评述中很大一部分已不相干。因此可用更清晰、更简洁、更有针对性的结构去重组以前读过的东西,给人一个涉入角度(perspective)明确、深入浅出、笔笔到位的引子。赘长的全领域综述所显示的并不是知识的渊博,而更像是闭卷笔试中那种大包围的答题策略,让读者怀疑到底作者有没有透彻了解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在该领域的位置。好论文的第三个共性是写清楚了作者对数据、方法的选择过程和他们所存在的局限性。有完善的数据和好用的方法是再理想不过了。但如果真有这样的美事,通常都轮不到你去享受。我们找到的数据通常不是缺少什么,就是一种局部或者间接的度量。而模型、统计方法也总有其成立的前提。当你越来越熟悉自己所做的一切时,往往忘记了向读者交代很多你知道而他们不了解的细节。好的论文不是这样。他们不仅解释了该解释的细节,还在论文最后对自己研究结论如何受到数据和方法的制约做出清楚且诚实的交代。这是必须的,因为不讲清楚你为知识大楼垒的那块砖哪边的底是实的,哪边还悬空,别人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衡量你的贡献,并继续把楼盖上去。有的论文不得不多些字,往往跟不得不对所用的数据和方法做较多的解释有关。其实,一个好的对自己解决问题之局限性的解释还说明,作者在研究该问题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与其它相关问题纠缠在一起的。因此,这种解释的准确到位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相关领域理解的真正深度。论文写作是千差万别,我的解读是一孔之见。加之,有内容一般却写得很好的论文,也有很有见地或者创意的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的,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我个人以为,写好一篇论文是反映你对某件事情的了解从你以为你懂到你真正懂了不少的一个质变。后面还有第二个转变,就是发现自己花了如此多时间与精力所做的东西原来是那么的浅显,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无知!而更恐怖的是这第二个转变可能在你论文完成后不久就出现!不过应该明白,知识积累本来如此。你真正收获的是认识世界的能力,它会让你受益终身。来源 :管理学季刊;作者:王缉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