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来啦,新年新气象!2019年对美国留学生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留学新政频出,不断引发热议。新东方前途出国根据自身的服务数据,美国相关教育机构的官方数据,以及与留学密切相关的大事件,盘点2019年美国研究生留学政策及现状,并对2020年留学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2019美国研究生留学政策及现状01H-1B签证审核更加严格,硕士及以上学历中签率提高2019年1月30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了针对申请H-1B签证重大改革提案。自2019年4月1日起,雇主在特定时间内,以电子方式向USCIS登记。有国内或国外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全纳入第一轮65000个名额的抽签。如果第一轮没有中签,持有美国各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可继续参加第二轮20000名额的抽签。这个重大的改变,有助于在有限的H-1B名额内,使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被抽中比例增加16%,约有5,340人。H-1B为短期性的工作签证,签发给为获得移民局批准的美国雇主从事各项专业性工作的外籍人士。对于赴美留学生来说,H-1B工作签证是留美合法工作、甚至以后申请绿卡的重要条件。02美国留学签证手续费变更,F1留学生的SEVIS费用增加自2019年6月24日开始,F和M类国际学生的SEVIS费用已从200美元上调到350美元。针对J类交换访问互惠生,营地顾问以及参加暑期工作旅行计划类的I-901 SEVIS费用,国土安全部将维持在35美元不变,但针对其他J类交换访问学者,I-901 SEVIS费用将从180美元上调到220美元。SEVIS(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信息系统)是通过互联网对F类、M类和J类签证持有人及家属进行追踪的系统,追踪期间是从其收到初始文件(I-20或DS-2019表)开始,直至毕业/离校或完成/退出交流项目。SEVIS费用是用于SEVIS数据库的日常维护。根据美国法案规定:拟申请F1,F3,J1,M1或者M3非移民签证的每一位外国人均需缴纳SEVIS费用。03中国留美人数持续增长,仍为留美最大国际生源国根据《2019年开放门户报告》,2018~2019年间,中国大陆学生留学美国高校总数为369,548人,相比2017~2018年增长了1.7%,占国际学生总数的33.7%,毫无疑问的再次位居第一,连续10年成为最大国际生源国。04首次入读的国际本科生减少、研究生增多根据《2019年开放门户报告》,虽然在美留学生总数仍在增加,但2018年秋季首次入读美国院校的本科生项目国际学生人数却减少了近2000名,由去年的108,539下降到了106,881,较前一年同比下降了1.5%,这也是自15年以来第三次下降。2018年秋季首次入读美国院校的研究生项目国际学生人数却增长了近2000名,由去年的117,960增长到了119,828,较前一年同比增长了1.6%。更值得关注的是,有70,037个中国学生拿到了OPT实习机会,增长率达到6.6%,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得到了在美国的实习机会。05中国学生计算机及数学专业人数首超商科根据《2019年开放门户报告》,尽管在工程领域学习的国际学生数量最多,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人数最多的领域却是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类,占中国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9.9%,同比去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其次是商科类,占中国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8.9%,但同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排名第三的是工程类,占中国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8.0%,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中国学生计算机及数学专业人数第一次超过商科。2020美国研究生留学趋势分析01美国留学生数量增幅持续放缓根据《2019年开放门户报告》最新数据,2019年美国高校的国际学生人数连续第四年超过100万,达到了1,095,299人次的新高。虽然美国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总数连续第13年保持增长,但增长率已连续第四年放缓,2015-2016年增长率为7.1%,2016-2017年增长率为3.4%,2017-2018年增长率为1.5%,而2018-2019年增长率仅为0.05%。根据该趋势,预估美国留学生数量将持续增幅放缓。02中美关系缓和,留美形势日趋明朗化中美贸易战是近年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及中美贸易往来的影响受到热议,也影响了部分国内计划赴美留学群体的心态。2019年12月13日央视新闻报道,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此举是一种良好的信号,预示着中美关系的缓和。这对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也是非常振奋的消息。03计算机及数学相关专业受追捧,竞争激烈根据《2019年开放门户报告》,2018-2019年,学习工程领域的国际学生人数为230,780人,相比去年下降了0.8%,占国际学生总人数的21.1%,仍居第一;学习数学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国际学生人数为203,461人,相比前一年增长了9.4%,占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8%。工程、数学和计算机类同属STEM专业,而这几个专业的人数占比高居不下也迎合了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相信未来选择计算机及数学类的国际学生仍会保持持续增长。04“双非”学生申请人数大幅增长根据新东方前途出国申请数据,2019年通过前途出国申请美国研究生的“双非”学生,较2018年增长了65.1%,而与此同时他们申请的成功率也有所提高。如今,更多的学生注重个人综合背景的提升,除硬件成绩外,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参与相关科研及实习项目等,通过科学规划完善自身的申请背景;此外,他们也更注重自身情况与学校的匹配度,在申请时科学地选校。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更多普通院校的申请者成功入读美国研究生。
微信ID:EB1A杰出人才资讯速递,分享最IN资讯这两天,一个北大毕业生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该长文发出来后,引起了国内各大官媒和网友们的热议。写这篇文章的主角称自己是北大毕业,在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读研,可以说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却和自己的父母决裂多年,他将自己与父母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与管教”。内容来自知乎网友@秋岸(作者原文截图)红星新闻在采访了当事人后,对此事进行了深度报道。(注:以下内容来自红星新闻和作者原文)主人公的经历 & 心路历程令人艳羡的学历这位主人公叫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2005年之后,王猛与父母关系降至冰点,在此后再也没在家过过与此同时,毕业后的王猛在工作上也遇到了困难,对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有诸多不适的他,也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他决定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了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被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去向。回国后,在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而父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不知情。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与父母僵化的关系王猛从小到大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然而荣耀的背后,却是王猛与自己父母关系的僵化。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对记者表示,“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更在知乎上发表了万字长文,讲述自己与父母积累的矛盾15000余字记录着放不下的过去王猛在知乎上发表了足有15000余字长的自白信后,红星新闻的记者对他进行了深度采访。记者在与他交谈中,发现他对自己的性格有清醒的认识:内向、敏感、不善于交际。而他也把他性格中的这些缺陷归结于父母的“肆意操控”。在他看来,父母对他有着过渡的溺爱,对于他所取得的成就又非常爱炫耀,这些极端的情感让他很不舒服,也是导致他没能树立足够信心的根源所在。他书写万字自白书的目的,是希望给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带去一些参考,说说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给自己寻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爱操控的父母 连穿什么衣服都管面对记者,王猛抱怨最多的是父母的控制欲,他认为他父母所有的付出都只是为了控制,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选择什么喜欢的科目深造、是否要到外地上学等事件,都要严格把控,即使考上了北大,父母也让亲戚继续对他的生活多加干预,以至于他在北大读书时,很难适应群体生活,封闭单纯的环境让他的社交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很多同学都难以相处。情感的孤儿: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比如在家庭毕业旅行中母亲不停的炫耀他的成就让他倍感难堪;导游安排他与两个小姑娘同住时父母也没有帮他拒绝;高中想换座位向父母求助时也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等等。在王猛自己的文章中,他还反复提到了一件小事儿对他的伤害。小学时一个同学基于他动手能力较差的事实,开玩笑说他“很聪明但不会剥鸡蛋”。这句话传到了亲戚耳里,因此亲戚总以此取笑他,父母拒绝保护他。“这时我已经出现了无法控制的抠指甲行为(我后来明白是焦虑症状),并因此受到父母训斥。”决裂:拉黑父母,父母教育是心理问题的主因王猛与父母的决裂源于2005年。当时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多年来一直针对此事对他冷嘲热讽,那一年这位亲戚来到家中又开起了老玩笑,一下子激怒了王猛。二人争吵了起来,而在一旁的父母仍然没有保护他,也没对亲戚说不。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而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同时,北大毕业后,他在工作上却并不顺利,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交流也成问题,此后换了几份工作也并没有好转。他把这一切归结于自己的自卑心理,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在美国时,他第一次找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他表示,咨询师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但被王猛冷漠拒绝。父母的回应和做法看到儿子的决裂信,王猛的父亲表示儿子经常抱怨,因此自己也已经习以为常。父母表示想不通为什么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并在之后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而王猛的母亲这些年都会在春节前发信息询问儿子是否回来过节,但结果不是没有回应就是简短的拒绝。前些年,王猛的父母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老俩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掌控?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后面啊”对于王猛所“指控”的父母控制欲强、干预过多这一点,王猛的母亲并不认同。她对记者表示,王猛17岁以后就不在父母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父母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父亲表示,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总以大原则要求他 却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在接到了儿子的万字自白书后,父亲在最近也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在班级里孤立少言的状态很让张老师担心,怕王猛太过压抑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年,王猛的父母搬了四次家,父母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但惟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母亲说
截止到2019年,在美华人大约550万,54%成年华人有大学文凭(远超美国30%的平均水平)。51%华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等工作。华人院士共约300余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华人教授超过320余人(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及康奈尔大学)。中国985高校毕业校友 20多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高校机构工作。移民美国的华人中有27%拥有硕士学位,而美国当地人也只有12%的人有硕士以上学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华人移民已逐渐拉开当地人之间受教育程度的差距。20多万985学生,他们留美从事什么行业?一半以上人数是从事管理、研发、教育行业。他们主要在哪些城市?旧金山、纽约、波士顿居多。他们进入哪些企业?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及苹果等知名企业工作。硅谷人工智能AI业,资深人才统计:清华+北大,将近2000人;复旦+上海交大,将近1000人;浙大:550人送一首《故乡的云》给你们,没事《常回家看看》。母亲河——黄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祖国建设,需大批各行各业人才。中国政府全力动员在外留学的科学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当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张文裕、王希季、师昌绪等一大批科学家归心似箭,放弃在外国的优厚待遇,冲破各种阻力,毅然奔向祖国的怀抱。他们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简历是美国硕士留学申请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简历的要点。让我们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讲解的内容,一起来仔细了解一下。简历写在列表的最上面教育、出版、科研和实习是美国硕士留学申请简历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他们应当放在简历的顶部,占据整个简历的60%以上。尽管如此,许多学生在他们的简历前30%的内容中还存有一些次要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联系方式。美国硕士留学科学研究项目的列名顺序原则上应当一致美国硕士留学申请简历,按顺序列出研究项目。一般来说,我们坚持以下两个原则:教授们更青睐看到我们现在或最近正在从事的项目,而不是我们从大一到现在已经从事过什么。相关性原则:首先选择与我们申请的专业分支最相契合的项目,并按其相关性列出相关经验。项目部分侧重于个人职责美国硕士留学申请项目部分侧重于个人职责。查阅简历的人通常是自己专业的教授。因为他们是教授,他们可能一看到我们的研究项目就知道如何去做,所以不需耗费过多时间去描述研究背景和项目介绍。关键的是申请人在项目中的角色,最好清晰地说明申请人在项目中应用了何种知识或软件,他做了什么,以及他取得了怎样的成果。GPA和托福成绩不需在简历上过度陈述因为在网络应用程序中,所有学校将询问美国硕士留学申请人的语言成绩和专业课程分数,因此对一些学生的硬件成绩不是很理想,美国硕士留学申请在简历中最好不要将GPA和GT分数过度陈述,首先,这部分内容将占用一些简历的空间,简历似乎不是很简洁;其次,糟糕的成绩不会为我们的简历增光添彩。请务必把你简历里的废话删掉美国硕士留学申请务必把简历上的废话删掉。例如学生的一个游戏名字是“机器人组装和设计”,但在个人责任描述设计和组装一个机器人。看名字就知道是同学们设计和组装的机器人,责任再说一遍,相当于废话,可以删掉。另一个例子是,学生实习是在XXX公司,但他/她描述的秘书工作作为一个技术实习生在XXX在他/她的个人责任,这也是胡说八道。不妨直接描述职位:技术实习生,实习单位后直接写。只使用一种字体,一个项目符号,设置行与行之间的空间,最好是黑色和白色美国硕士留学申请简历只使用一种字体,一个项目符号,一个行距,最好是黑白的。为了使他们的简历看起来更优质,一些学生改变多种字体,改变多个要点,并使用多种颜色。事实上,这样做会让简历的读者感到困惑。假设他们想要突出某个细节,例如GPA、排名等等,他们可以把它加粗。在你的英文简历中避免使用中文标点是很重要的。统一的格式如果第一个经验是准确的,后面提到的其他经验同样也是准确的。暂不写2013年5月-2015年6月,暂写2014.03.21-2016.02.18,暂写2015年4月,暂写一年。对于一些比较不寻常的奖项或头衔的说明美国硕士留学申请在简历中需要对于一些比较少见的奖项或头衔,譬如XXX企业奖学金,你不妨稍微解释一下,并提供获奖比例。例如,200个学生中只有一个能收获这个奖项。获奖情况说明后,不妨在括号内写上1/200,让招生委员会更直观地看到获奖比例。简历中某些院校名称可使用缩写对于简历中第一次提到和多次提到的院校名称可使用缩写。例如,当学生在加州伯克利进行交流访问时,他们可以第一次将伯克利称为UCB。在下面的段落中,无论是在Berkeley做项目还是参加课外活动,他们都可以直接使用缩写UCB而不是写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全称,这样会大大节省简历的空间。简历中避免出现I,we,they等主观性词语简历中避免出现I,we,they等主观性词语。简历本身就是申请者本人的经历罗列,所有涉及到的经历都是美国硕士留学申请者本人的,因此无需使用I,更不用we或者they,外国教授看不懂we指的是谁,they又是谁。简历的重点在于申请者本人参加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兴趣爱好等看情况进行取舍兴趣爱好等看情况进行取舍。很多美国硕士留学申请学生在简历最后加一栏兴趣爱好,基本都是读书、看电影、听音乐、厨艺、摄影、钢琴之类的大众爱好,一来跟申请专业相关性并不大,二来学生在此爱好的领域并没有非常突出的成就,这一部分也就成了简历的鸡肋,不如删掉。简历需要调理清晰、整齐美国硕士留学申请简历需要调理清晰、整齐。简历中经常出现条目之间无法对齐的情况。其实word的功能很强大,申请者倘若不知道该怎么调整,不妨在百度中学习word的应用,比如将想要对齐的文本写入表格放入word文档中,再隐藏表格,会使简历看起来格外整齐美观。深入解析美国硕士留学申请简历的条件与细节,让你的申请之路不再荆棘密布!内容就给大家讲解到这里啦。希望能给各位带来辅助,大家对于美国硕士留学申请简历的创作还存在任何困惑的话,还请大家多多关注内容的更新。
原谅父母的过错,本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但有些人花了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都没有原谅自己最亲的人。他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谁都没有经验,犯错很正常,除去一些特别奇葩的父母,其实多数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是有时候他们的方式不是很对,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都爱你,他们再用自己觉得最对、最好的的方式去爱你。王猛(化名)留美的北大毕业生,昔日的高考状元,曾经他是家里的希望,是父母眼中的骄傲,现在王猛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年了,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断绝了家人的一切联系,他想要的是逃离,是报复,是写万字长信声讨父母年幼时给他带来的伤害。这位北大的高材生,在万字长信中控诉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没有给足自由,现在工作不顺社交能力不行就是儿时父母教育时所埋下的伏笔,他觉得父母一直都是在控制他,他觉得所有的亲戚对他都不友好,他眼里充满着憎恨,他那瘦弱的内心就像一块玻璃,一碰就碎。2作为男生,谁的童年不是被打出来的?从小,我是家里的独子,爷爷奶奶特别的疼我,那时候家里特别的穷,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在家爷爷奶奶根本就管不住我,无奈,为了我的学业,父母还是回来了,但就算父母回来了也没有改掉我那顽皮的性格。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周末,那天我很早就出门,偷偷在隔壁朋友家玩牌,结果被父亲抓个正着,我一直记得那天的场景,父亲把我拖到房间,脱了我的裤子,对,脱了我的裤子,用衣架打我的屁股,当时打断了两个衣架。奶奶在楼下听到了我无助的撕喊,冲到了楼上制止了父亲,看到奶奶,我哭声更大,我知道,我的救星来了,很快父亲被奶奶轰走,奶奶留下来陪我,并安慰我说:小孩子不能打牌,要听话,我听到奶奶的安慰,顺势装腔哭着说,他打我可以,但是他脱我裤子,还打我屁股,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传出去我以后怎么出去见人,说着我就假装跳楼,不想活的姿态。奶奶似乎被我的演技所骗到,拉着我说:我等会下去打他,你放心,听到奶奶要给我报仇,我也就见好就收,过了一小会,奶娘牵着我的小手带我去了厨房,给了我两个鸡蛋,那次之后,父亲还是会打我,但再也没有脱过我的裤子打屁股。3初三那年,有一天因为放学打篮球受伤了,被同学掺着送回来的,父亲不分青红皂白,一双鞋就仍了出来,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让我滚,以后不要在回来了,我当时摔门就准备拐着脚浪迹天涯,但被母亲拉了回来,整整一个月,我没有和父亲说过一句话,我那时候恨他,我觉得他也恨我,不然为什么会当着那么多人面不给我台阶下,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父亲骑车出去找了我好几个小时,出于担心才发那么大的火 ,才没给我所谓的面子。学生时代,父亲从来没有正面夸过我,每次别人问,你儿子读书怎么样?他都说,不行不行,放牛的材料。那时候我一直觉得父亲以贬低我来获得优越感,那时候我也想过要报复,我想着等我长大了,他老了,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慢慢长大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多么的无知,虽然现在看来,父母的教育方式欠妥,但是我知道,他们没有知识,没有科学的方法,他们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是真的爱我,真的为我好,虽然他们的方式不是很科学,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不怪他们,因为我爱他们,就像他们爱我一样。4很多人都说,原生家庭对一个小孩有多重要,对,我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小孩的意义有多大,但我们似乎都忘了, 我们每个人都属于独立的个体,首先我们是自己,其次我们才是父母的孩子,虽然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孩子本身不想去学习,再好的老师也可能无济于事。在王猛的心中,他首先是父母的孩子,其次是自己,所以他会把所有的不顺和不幸都怪罪于父母的教育和原生家庭。一个人的成长,父母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勇敢的面对自己。在这个社会,有些人是单亲家庭,有些人从小就没有看过自己的父母,但他们照样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那些总是抱怨原生家庭怎么怎么不好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其他地方,或许还生存着家庭不健全,或者根本就没有家庭的孩子,我们不要总是去抱怨,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抱怨只会让原生家庭成为一个恶性的死循环,我们应该试图去改变,去打破常态,跳出那个死循环。5人最可怕的不是别人困住了你的肉身,而是自己囚禁了自己的灵魂。王猛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三十多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应该担负的是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抱怨和自私。王猛受过最好的教育,但他没有学以致用,他看到了原生家庭的问题,但他没有想过要心平气和的去解决问题,而是给父母写了一份万字长文,他想去声讨父母,他想去决裂这最后的一丝的牵挂。我看了他的万字长文,我感受到的是父母对他过于的保护,其实父母还是很在乎他的,这些年,他妈妈每年都会在过年前问他回不回家过年,他有时候不回,有时候就回一个“不”。老实说,我有点寒心,或许有人说,那是你没有经历那样的家庭,你永远都不知道那是多么的无助和痛苦。对,我没有经历过,但我知道,我们所有的星辰大海,都是站在父母的肩上看到的,没有父母,也不会有我们。乌鸦尚知反哺,何况我们是人?原谅父母本是这个世界最容易的事情,但是总有人跨不过去,那些跨不过的人……你们知道吗?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
昨日,成都商报刊发的独家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 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引发了网友大讨论。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生活无忧、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竟发展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成都商报的报道刊发后,被广泛转载。截至昨日下午6时许,仅红星新闻官方微博的转载评论及点赞数,就已超过5万次,阅读量达数百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此报道的转发评论数量也近3万余次。 网友不断:“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与孩子为什么会演化成今天这种局面?”“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责任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昨日,王猛的父亲也在网上看到了这组报道,他表示,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王猛昨日下午则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与此同时,成都商报梳理了网友评论和质疑较为集中的问题,邀请多名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议父母教育,会诊让这个家庭走向决裂的“过度关爱”,力促双方和解……多方问诊“决裂”症结在哪?“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张小元(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 其实很难说是非对错,这里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方式之间的冲突。在父母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小问题,孩子不该以这样强烈决绝的方式进行对抗,父母都是出于爱你。但从儿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价值文化体系在思考,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会发展太快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思维脱节。“与同龄人相比,儿子行为有些非常态”王雪飞(池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素非常多,目前信息不充分无法下明确判断。根据现有文章信息来看,这个主人公跟30多岁同龄人的普遍特征相比,他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有些非常态。从文中看来,父母对他内在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且双方沟通方式有些“暴力”,这不是指产生肢体冲突,而是父母的表达方式侵犯了孩子的自我感,影响了他长大后对很多问题的处理,比如人际关系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等,他始终无法明确自己的真正需求。比如他说想学心理学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最终只得出了类似“父母毁了我”这样的结论,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父母包办行为与孩子独立人格产生冲突”杨海宇(独立儿童工作顾问): 一方面,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抵御自己无力抵抗的风险;另一方面,孩子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可以立足的空间,独立去面对和处理各种状况。于是,孩子的能动意识和独立人格与父母‘为孩子好’的包办做法之间形成了拉锯。家长要为孩子做主,帮助他们做决定,形成事无巨细的“周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无机会参与到自己生活的塑造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传统的家长尊严和服从长辈的理念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孩子逐渐长大,对独立和自主的要求不断增长,而父母依然觉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的人。对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依然没能给予重视和支持。“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情感滋养缺乏” 巨红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家):这个家庭的教育可以说是比较严苛的,父母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关注很少,更多是行为上的要求和约束,不断设立目标或者纠正孩子的问题。虽然孩子越来越优秀,得到很多夸奖,但这种夸奖和表扬比较功利性,导致孩子内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养和支持。在父母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过头抱怨父母。注重成绩和完成目标,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很接受这样顺从的孩子,孩子虽然心里感到不舒服,但社会的认可和外界的表扬会让他们怀疑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错的。多方问诊关心与控制界限在哪?父母的关心,为何演变成孩子眼中的“控制”? 杨海宇:传统的育儿之道中,家长总被认为比孩子知道得更多,孩子的角色相对要被动得多。以此观点出发,有些家长的育儿理念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孩子规划并落实一个人生成长计划。这个计划由家长主导制定,依照家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实施,落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这种以父母之爱的名义制定实施的人生计划,在父母的严格执行下,变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一套规矩,不可商量的规矩。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生活,控制欲强有何后果? 王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过度干预、控制孩子,孩子一般会走向两个方向。一种是孩子会出现自闭、内向、敏感、退缩等症状,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还有一种是完全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只要父母干预、控制,孩子就会反抗。父母越想控制他,孩子越不会听话,不会按父母预想的路去走。无论哪种结果,对孩子成长都有一定不利影响。父母在一些选择上,可以引导孩子,告诉他哪种选择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或者提供建议,但最后的决定权应给予孩子,让他自己去体会。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没听取意见或建议,最后受到挫折,父母也不应马上批评和指责,而要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先安慰孩子,再一起分析原因。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良性互动? 巨红琳:孩子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如果孩子受到挫败,感到孤立无援,求助父母又得不到回应,那他就可能会越来越孤单,对父母失望,甚至彻底切断和父母的联络。而我们说支持,不是指包办一切的支持,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技能,陪伴他增强面对困难的意志。王婷: 具体来说,当孩子需求比较强烈,在诉说一件对他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情绪还因此事受到影响时,那就要跟孩子好好互动一下,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给他一个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如果家长在忙,可以明确告诉孩子,父母现在有其他事情,可不可以等一下,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一下,让他有一个自省的过程,也是帮助他自我成长。要注意的是,即使父母参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不是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要给他分析利弊和成因,以及以后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规避问题。敏感、内向性格除了遗传,还有哪些因素? 王婷:家庭氛围非常重要。此外,还有接触的环境、学校、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以及突发事件因素。但孩子的相处方式还是源自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由此演变而来的人际交往方式。有些孩子在成长中意识到了,会开始自我调试,如果没意识到,就可能会沿袭此前的交往方式。 杨海宇:现在有许多人在谈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但需要提醒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那些超越家庭的影响,综合考虑整个社会和文化对于家庭育儿和家庭关系的建构,综合设计相关公共服务去移风易俗,帮助支持儿童的能力提升。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原生家庭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群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来自儿童本身的积极性与参与。多方问诊和解路径在哪?“社会、父母和孩子是三大系铃人”杨海宇: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树立父母与孩子正确积极的相处之道。 第一系铃者,是社会习俗和育儿传统做法和观念。有必要在全社会展开育儿习俗转变的宣传和倡导,用新的民主式养育观念替代旧的家长式包办作风和做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朋友,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亲子关系; 第二系铃者,是家长。有必要加大针对家长的育儿理念与实践培训辅导,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支持需要提上社会服务的议事日程。家长需要转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由“权威”型的照顾者向“益友”型的支持者和同行者转变; 第三系铃者是孩子。在儿童成长中,需要关注儿童发展、保护和参与这三方面。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儿童在生命和社交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儿童需要学会自我认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建立韧性、解决问题、决策、计划与行动、批判性反思等生命技能,这才能让他们更加自信,去展开自己的人生之旅。“孩子做父母的父母,反哺父母学会爱” 巨红琳:目前儿子处于表达愤怒的阶段,下一步他要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通过自我学习或外部引导,寻找爱的力量,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然后以更大的胸怀理解父母,接纳父母曾经的行为,从而化解矛盾。现在父母成了孩子的角色,孩子要做父母的“父母”,教会父母如何去爱。也许就如孩子父母所说,他们觉得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予了孩子,已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他们真的不懂。而对父母来说,应当意识到问题,主动去补充学习,进而处理和孩子的情感关系。通过学习,家长可以对传统的教育经验有所选择,扬长避短。“建立系统专业的‘父母岗前培训’” 王雪飞:现在有不少人很关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但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需要调整。我们建议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制订规则、让孩子自发地想要努力和有所成就,同时主动关注、及时回应孩子,从生命和人格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的理想,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呼吁社区等机构建立系统、专业的“家长学校”体系,并且推广开来。最新进展父亲:应用心清理过去的“废墟”儿子: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昨日,王父也在网络上看到了报道,在给成都商报记者回复的信息中,他称,“希望稿子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否则断壁残墙会阻隔视线,形成隔阂。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还可以发现基础、设计、施工中间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为明天铺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观。” 事实上,在成都商报报道之前,王猛与父亲之间可能很难有这样公开对话的机会,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后,他会“回家”吗?昨日下午,王猛在电话中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网友讨论“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儿子自身或有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也出现了问题不少网友称有类似经历,希望双方能缓和关系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网友集中讨论的焦点在于,王猛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于父母行为存在过度解读,但更多地认为其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有的人内心是很敏感的,但缺乏安全感是家庭造成的,他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没有给予帮助,反而把问题推给他,你认为是在帮他锻炼独立,实际上小孩子需要的是指引,哪怕一句安慰。可惜父母依然不明白,这些在家庭中形成的自卑、要强,才导致了他长大后的钻牛角尖。”一名网友表示。 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曾有过类似经历,“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不过,又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度(教育的尺度)该如何把握呢?”。网友“尘思信封”认为,“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所有人做父母前必须通过心理考试,以免酿成恶果。”不过,网友们仍然希望王猛能够早日释怀,他的父母也能早日直面问题,双方重新建立联系,让王猛“回家”。网友评论摘录孩子在等父母说抱歉 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夏天快来吧好冷啊: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 @晴天:17岁以后在外面,那17岁以前呢?其实,心理病或者心理阴影,对小孩子来说,才是真的抹不掉。长大后还可以反对或者自我调节,小时候只能任凭父母做主。孩子大概就是记得太深了,所以一直忘不了。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 忽略了心理成长 @喵酱幽蓝:我父母也很强势,记得高三时我们班搬到了一楼,我爸妈每天下午的散步路线都是到我学校绕一圈,从后门看我是否在学习才会放心离去。那年,我和父母爆发了极强的矛盾。我的选择和文中主人公一样,选择了远离,只为了能够逃过掌控。不过后来我和我妈试着互相理解,互相调和。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妈妈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啊……”那一刻我什么怨气都没了。文里的父母和孩子就是缺乏沟通,忽略了心理成长吧。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应该会轻松一些 @啊苹果:这样的事情还挺多的,被限制本身就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不是和过去较劲,是儿童时期太重要了。不过人都需要自我救赎,要克服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放大好的影响。同时,我觉得文中主人公的行为模式也需要反思,也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应该会轻松一些。好多年轻人在成长中“自我修正” @红海云上:其实能理解,中国的老一辈父母太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好多年轻人自己在成长中受的痛,自己也在慢慢修正。要改变,让下一代的教育更科学。有的小孩天生敏感 需要感情的适当回馈 @兔叽要早起:有的小孩天生敏感,需要感情的适当回馈,我长大后也会跟父母聊天,指出他们以前做得对我有影响的地方,我妈从不解释,直接道歉说当时确实没做好,我心里的疙瘩就没有了。说到底,一家人要互相尊重。父母一味“控制”不好 儿子不回家也不妥 @书予空欢:父母的“控制”是想让孩子让他们的计划方式走,但人总要长大,一味“控制”过度关爱,只会限制孩子的交际能力,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是该放手。但儿子做法也不太合理,父母从小培养辛勤付出,现在父母老了,不回家不联系,合适吗?@灿:差不多的问题我也经历过,只不过没有这么严重罢了。父母孩子都有问题,父母太包办一切,儿子太敏感,还缺少沟通。父母过度溺爱保护 孩子适应外界失败归咎父母 @姐姐:都有问题,父母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到17岁离开父母才开始性格的转变已经太迟了,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抵抗外界的力量,儿子曾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适应外界,可惜失败了,就把这些全部归咎于父母。希望双方以后还有缓和的机会。
大家好!欢迎收听“津桥电台”,就在上周,美国移民局(USCIS)正式宣布,申请高技能外国工人签证(也就是H-1B)又做出了新的规定,预计新规将影响数万名外籍员工。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对于美国移民非常熟悉的项目经理——杨曼老师来跟大家探讨新政策下留学生想要留在美国该何去何从。主持人:杨曼老师好!杨曼:主持人好!主持人:可否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H-1B呢?杨曼:好的。H-1B就是美国签证的一种,指:特殊专业人员或临时工作签证。H1B签证是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别,发放给美国公司雇佣的外国籍、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属于非移民签证的一种。持有H1B签证者可以在美国工作三年,然后可以再延长三年,6年期满后如果签证持有者的身份还没有转化,就必须离开美国。但是说到H-1B就不得不提一个概念,那就是OPT。主持人:那可否请教一下OPT又是什么呢?杨曼:好的,OPT对于留学生来说是H-1B的必经之路。所谓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选择性实习训练)是美国移民局授予F1学生的校外工作许可,是让学生在校外工作的临时许可。申请OPT首先由学校批准,然后再由美国国土安全局批准,最终获得OPT资格。OPT分两个阶段,毕业前的OPT以及毕业后OPT。毕业前的OPT,学生必须在美国正规大学完成至少一学年的课程,获批实习的学生只能做兼职工作,每周不超过20个小时。毕业后的OPT,则可以全职工作,一般来说期限是12个月。学生可以在学位完成的90天内开始申请,如果学生在毕业后60天内仍未申请到OPT,那么就必须离开美国。主持人:那这个OPT可以在什么阶段使用呢?杨曼:OPT一般用于留学生毕业后从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国际学生可以得到一定时间的缓冲期合法留在美国找工作、积累工作经验。OPT并不是一种签证类型,留学生的学生身份并没有改变。所以,要随时跟以前就读学校的国际办公室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政策和手续上的变化,以便将来申请工作签证,或是继续留美深造。主持人: 如果说毕业后,先不找工作将来还有机会再回来找工作申请OPT吗?杨曼:不,答案是不可以。学业结束后的OPT工作资格只能选择使用或者不用,不能保存。所以,对于即将毕业的同学来说,OPT可以申请起来了,工作可以找起来了,顺利的话明年,就可以加入H-1B的申请大军了。每年的4月份,都是美国申请下一财年H-1B的开始时间。跟往年一样,今年刚到4月5号,H-1B的名额就已经满了,抽签程序在所难免,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今年的H-1B对于高学历毕业生有所利好。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美国大部分学校都是5月份毕业。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学长们在为自己的H1-B抽签焦头烂额,学弟们呢,也紧锣密鼓的开始了申请OPT和找工作。因为留学生们想从F1一举转换至H1B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学生需要先申请OPT,工作过渡一段时间之后再申请H1B。主持人:上周公布的HIB抽签新政,可以跟我们详细介绍下吗?杨曼: 可以的,之前是每年3月底之前向美国劳工部申请劳工证LCA;4月第一个工作日开始递交H-1B申请包裹;一般移民局开放接收7天确认申请数量超过H-1B名额限制后,开始电脑抽签流程。申请人一般在4月底前后知道抽签结果,移民局会开始审理抽中的申请,未抽中的包裹会被退回;移民局审理完中签的H-1B申请后会给出结果,获得批准的H-1B会在当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每年抽签会先在拥有美国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申请池中抽取20,000个名额,不中者再和本科学历者一起争夺65,000个剩余名额新提案改革后的抽签顺序为:先混着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一起抽取65,000个名额,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未中签者再一起抽取20,000个名额。上周公布的新政为:申请高技能外国工人签证(也就是H-1B)须由雇主先在网上注册、一旦数量超过配额总数,就启动抽签程序,抽中后再提交完整申请材料和费用。预计新规将影响数万名外籍员工。。主持人: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已经是连续第6年出现H-1B签证申请数量严重超额的情况。今年H-1B申请数量比去年增加1W+,超额则面临着紧缩,中国留学生面对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那么留学生真的没有办法留下了么?杨曼:当然不是了,我们郑重向您介绍美国EB-23专业人才移民,这种移民方式申请条件宽松,只需要您: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符合雇主的岗位需求;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那么就可以来进行申请了。主持人:哇,那这种移民方式听起来真的很符合在美留学生申请呢,在美国顺利毕业或工作的同时,还能拿到美国绿卡,一举多得。好的,今天非常感谢杨曼老师对于H-1B签证的介绍。想移民美国的听众朋友们,可以联系津桥,我们会为您专业评估。
昨日,成都商报刊发的独家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引发了网友大讨论。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生活无忧、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竟发展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成都商报的报道刊发后,被广泛转载。截至昨日下午6时许,仅红星新闻官方微博的转载评论及点赞数,就已超过5万次,阅读量达数百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此报道的转发评论数量也近3万余次。网友不断:“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与孩子为什么会演化成今天这种局面?”“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责任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昨日,王猛的父亲也在网上看到了这组报道,他表示,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王猛昨日下午则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与此同时,成都商报梳理了网友评论和质疑较为集中的问题,邀请多名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议父母教育,会诊让这个家庭走向决裂的“过度关爱”,力促双方和解……多方问诊“决裂”症结在哪?“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张小元(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其实很难说是非对错,这里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方式之间的冲突。在父母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小问题,孩子不该以这样强烈决绝的方式进行对抗,父母都是出于爱你。但从儿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价值文化体系在思考,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会发展太快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思维脱节。“与同龄人相比,儿子行为有些非常态”王雪飞(池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素非常多,目前信息不充分无法下明确判断。根据现有文章信息来看,这个主人公跟30多岁同龄人的普遍特征相比,他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有些非常态。从文中看来,父母对他内在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且双方沟通方式有些“暴力”,这不是指产生肢体冲突,而是父母的表达方式侵犯了孩子的自我感,影响了他长大后对很多问题的处理,比如人际关系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等,他始终无法明确自己的真正需求。比如他说想学心理学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最终只得出了类似“父母毁了我”这样的结论,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父母包办行为与孩子独立人格产生冲突”杨海宇(独立儿童工作顾问):一方面,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抵御自己无力抵抗的风险;另一方面,孩子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可以立足的空间,独立去面对和处理各种状况。于是,孩子的能动意识和独立人格与父母‘为孩子好’的包办做法之间形成了拉锯。家长要为孩子做主,帮助他们做决定,形成事无巨细的“周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无机会参与到自己生活的塑造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传统的家长尊严和服从长辈的理念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孩子逐渐长大,对独立和自主的要求不断增长,而父母依然觉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的人。对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依然没能给予重视和支持。“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情感滋养缺乏”巨红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家):这个家庭的教育可以说是比较严苛的,父母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关注很少,更多是行为上的要求和约束,不断设立目标或者纠正孩子的问题。虽然孩子越来越优秀,得到很多夸奖,但这种夸奖和表扬比较功利性,导致孩子内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养和支持。在父母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过头抱怨父母。注重成绩和完成目标,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很接受这样顺从的孩子,孩子虽然心里感到不舒服,但社会的认可和外界的表扬会让他们怀疑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错的。多方问诊关心与控制界限在哪?父母的关心,为何演变成孩子眼中的“控制”?杨海宇:传统的育儿之道中,家长总被认为比孩子知道得更多,孩子的角色相对要被动得多。以此观点出发,有些家长的育儿理念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孩子规划并落实一个人生成长计划。这个计划由家长主导制定,依照家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实施,落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这种以父母之爱的名义制定实施的人生计划,在父母的严格执行下,变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一套规矩,不可商量的规矩。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生活,控制欲强有何后果?王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过度干预、控制孩子,孩子一般会走向两个方向。一种是孩子会出现自闭、内向、敏感、退缩等症状,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还有一种是完全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只要父母干预、控制,孩子就会反抗。父母越想控制他,孩子越不会听话,不会按父母预想的路去走。无论哪种结果,对孩子成长都有一定不利影响。父母在一些选择上,可以引导孩子,告诉他哪种选择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或者提供建议,但最后的决定权应给予孩子,让他自己去体会。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没听取意见或建议,最后受到挫折,父母也不应马上批评和指责,而要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先安慰孩子,再一起分析原因。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良性互动?巨红琳:孩子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如果孩子受到挫败,感到孤立无援,求助父母又得不到回应,那他就可能会越来越孤单,对父母失望,甚至彻底切断和父母的联络。而我们说支持,不是指包办一切的支持,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技能,陪伴他增强面对困难的意志。王婷:具体来说,当孩子需求比较强烈,在诉说一件对他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情绪还因此事受到影响时,那就要跟孩子好好互动一下,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给他一个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如果家长在忙,可以明确告诉孩子,父母现在有其他事情,可不可以等一下,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一下,让他有一个自省的过程,也是帮助他自我成长。要注意的是,即使父母参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不是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要给他分析利弊和成因,以及以后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规避问题。敏感、内向性格除了遗传,还有哪些因素?王婷:家庭氛围非常重要。此外,还有接触的环境、学校、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以及突发事件因素。但孩子的相处方式还是源自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由此演变而来的人际交往方式。有些孩子在成长中意识到了,会开始自我调试,如果没意识到,就可能会沿袭此前的交往方式。杨海宇:现在有许多人在谈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但需要提醒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那些超越家庭的影响,综合考虑整个社会和文化对于家庭育儿和家庭关系的建构,综合设计相关公共服务去移风易俗,帮助支持儿童的能力提升。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原生家庭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群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来自儿童本身的积极性与参与。多方问诊和解路径在哪?“社会、父母和孩子是三大系铃人”杨海宇: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树立父母与孩子正确积极的相处之道。第一系铃者,是社会习俗和育儿传统做法和观念。有必要在全社会展开育儿习俗转变的宣传和倡导,用新的民主式养育观念替代旧的家长式包办作风和做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朋友,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亲子关系;第二系铃者,是家长。有必要加大针对家长的育儿理念与实践培训辅导,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支持需要提上社会服务的议事日程。家长需要转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由“权威”型的照顾者向“益友”型的支持者和同行者转变;第三系铃者是孩子。在儿童成长中,需要关注儿童发展、保护和参与这三方面。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儿童在生命和社交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儿童需要学会自我认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建立韧性、解决问题、决策、计划与行动、批判性反思等生命技能,这才能让他们更加自信,去展开自己的人生之旅。“孩子做父母的父母,反哺父母学会爱”巨红琳:目前儿子处于表达愤怒的阶段,下一步他要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通过自我学习或外部引导,寻找爱的力量,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然后以更大的胸怀理解父母,接纳父母曾经的行为,从而化解矛盾。现在父母成了孩子的角色,孩子要做父母的“父母”,教会父母如何去爱。也许就如孩子父母所说,他们觉得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予了孩子,已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他们真的不懂。而对父母来说,应当意识到问题,主动去补充学习,进而处理和孩子的情感关系。通过学习,家长可以对传统的教育经验有所选择,扬长避短。“建立系统专业的‘父母岗前培训’”王雪飞:现在有不少人很关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但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需要调整。我们建议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制订规则、让孩子自发地想要努力和有所成就,同时主动关注、及时回应孩子,从生命和人格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的理想,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呼吁社区等机构建立系统、专业的“家长学校”体系,并且推广开来。最新进展父亲:应用心清理过去的“废墟”儿子: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昨日,王父也在网络上看到了报道,在给成都商报记者回复的信息中,他称,“希望稿子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否则断壁残墙会阻隔视线,形成隔阂。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还可以发现基础、设计、施工中间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为明天铺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观。”事实上,在成都商报报道之前,王猛与父亲之间可能很难有这样公开对话的机会,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后,他会“回家”吗?昨日下午,王猛在电话中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网友讨论“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儿子自身或有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也出现了问题不少网友称有类似经历,希望双方能缓和关系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网友集中讨论的焦点在于,王猛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于父母行为存在过度解读,但更多地认为其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有的人内心是很敏感的,但缺乏安全感是家庭造成的,他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没有给予帮助,反而把问题推给他,你认为是在帮他锻炼独立,实际上小孩子需要的是指引,哪怕一句安慰。可惜父母依然不明白,这些在家庭中形成的自卑、要强,才导致了他长大后的钻牛角尖。”一名网友表示。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曾有过类似经历,“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不过,又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度(教育的尺度)该如何把握呢?”。网友“尘思信封”认为,“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所有人做父母前必须通过心理考试,以免酿成恶果。”不过,网友们仍然希望王猛能够早日释怀,他的父母也能早日直面问题,双方重新建立联系,让王猛“回家”。网友评论摘录孩子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夏天快来吧好冷啊: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晴天:17岁以后在外面,那17岁以前呢?其实,心理病或者心理阴影,对小孩子来说,才是真的抹不掉。长大后还可以反对或者自我调节,小时候只能任凭父母做主。孩子大概就是记得太深了,所以一直忘不了。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忽略了心理成长@喵酱幽蓝:我父母也很强势,记得高三时我们班搬到了一楼,我爸妈每天下午的散步路线都是到我学校绕一圈,从后门看我是否在学习才会放心离去。那年,我和父母爆发了极强的矛盾。我的选择和文中主人公一样,选择了远离,只为了能够逃过掌控。不过后来我和我妈试着互相理解,互相调和。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妈妈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啊……”那一刻我什么怨气都没了。文里的父母和孩子就是缺乏沟通,忽略了心理成长吧。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应该会轻松一些@啊苹果:这样的事情还挺多的,被限制本身就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不是和过去较劲,是儿童时期太重要了。不过人都需要自我救赎,要克服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放大好的影响。同时,我觉得文中主人公的行为模式也需要反思,也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应该会轻松一些。好多年轻人在成长中“自我修正”@红海云上:其实能理解,中国的老一辈父母太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好多年轻人自己在成长中受的痛,自己也在慢慢修正。要改变,让下一代的教育更科学。有的小孩天生敏感需要感情的适当回馈@兔叽要早起:有的小孩天生敏感,需要感情的适当回馈,我长大后也会跟父母聊天,指出他们以前做得对我有影响的地方,我妈从不解释,直接道歉说当时确实没做好,我心里的疙瘩就没有了。说到底,一家人要互相尊重。父母一味“控制”不好儿子不回家也不妥@书予空欢:父母的“控制”是想让孩子让他们的计划方式走,但人总要长大,一味“控制”过度关爱,只会限制孩子的交际能力,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是该放手。但儿子做法也不太合理,父母从小培养辛勤付出,现在父母老了,不回家不联系,合适吗?@灿:差不多的问题我也经历过,只不过没有这么严重罢了。父母孩子都有问题,父母太包办一切,儿子太敏感,还缺少沟通。父母过度溺爱保护孩子适应外界失败归咎父母@姐姐:都有问题,父母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到17岁离开父母才开始性格的转变已经太迟了,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抵抗外界的力量,儿子曾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适应外界,可惜失败了,就把这些全部归咎于父母。希望双方以后还有缓和的机会。
临近过年,当小编和大家都在撸起袖子“抢”回家的火车票时,一个北大毕业的留美硕士却已经长达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1月28日,红星新闻发布了一篇文章《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然而,光环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近日,王猛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这封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着他从小学到北大,再到美国研究生毕业前后,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顺利等等。行文间,言辞激烈。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他认为,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红星新闻的这篇稿件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与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一样,父母与子女之间爱恨交织的纠结关系又一次成为被热议的焦点。王猛以秋岸为笔名发在知乎上的长信开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走到“决裂”这一步,令人惋惜。我们都不是当事人,而且成长是一段复杂的过程,不能随意评价父母的做法和王猛的指责。但我们想把这件事作为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典型案例,讲讲有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有哪些“雷区”,又有哪些技巧。欢迎各位粉友留言评论。
斯坦福大学作为综排TOP5的美国名校,是许多留学生选择名校得最佳选择之一。那么对于斯坦福大学来说申请硕士的条件有哪些呢?想要进入斯坦福大学读硕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标准呢?接下来优弗留学小编将要给大家分享的是美国留学斯坦福大学的硕士申请条件有需要的同学赶快和优弗留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学校名称: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QS排名:3USNEWS排名:5学费:42690 美金录取率:0.06、一、硕士申请条件背景要求:四年制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者 语言要求:一般来说,除工程学院开设的部分硕士学位项目外,其余项目均要求TOEFL不低于100分,无单项要求,不接受IELTS成绩。工程学硕士要求TOEFL不低于89分,同样无单项要求,同样不接受IELTS成绩。 GPA要求:并未设定有最低GPA分数要求 GRE要求:所有专业均需要有GRE成绩,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除外,它们要求的分别是LSAT、MCAT以及GMAT 斯坦福大学硕士申请截止日期 12月15日 斯坦福大学硕士留学费用情况 申请手续费:约70美元学费:22110美元年住宿费:约7769美元年生活费:约11343美元年、二、申请流程1. 参加标准化入学考试((TOEFL,GRE或GMAT)学生最好在入学前的一年9月份之前完成考试。对于本科生来说, 可以在大三考GRE, TOEFL,建议学生先考GRE,然后再考TOEFL。如果想考当年11月份的Gre Sub, 则申请工作最好提前准备。 2. 择校定专业美国大学超过3600所,但值得申请的不多。申请学校的档次,需要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而定,一般申请10所左右的学校,并且拉开学校档次排名。 一般来说,申请学术性的比申请职业性的机会大。理科申请相较于文科申请容易获取奖学金。、3. 申请文书写作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个人陈述是影响录取的重要文件,对是否获得奖学金尤其重要。你可以通过文字向你申请的学校全面反映你的能力。内容为你为何选择这个专业,你过去在这方面有什么成就,现在有什么想法,如果你得到了申请的这个 学位后有什么未来的打算等等。 推荐信 推荐信要说明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推荐人的成绩,包括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获得奖励、所具备的能力等。最好有系主任、专业导师写的推荐信。推荐人最好要具备高级学术职称。 一般三封,一封综合表现,两封 专业水平。 简历 无论学校是否要求,都最好有一个resume,其长度最好在1-2页内。 论文 能够体现申请人的研究能力,对获取奖学金有利。 4. 资金准备信用卡 网上申请和寄送GT成绩的时候会用到,最好提早办理。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都有相应的国际信用卡, 建议办理VISA卡。经济担保经济担保证明包括的经济来源:个人/家庭存款、不动产证明、奖学金、助学金等。 在申请的过程中一般不需 要提供原始的单据,资金的历史越久越好。、5. 正式申请、寄送申请材料网上申请 美国大部分学校可以网上申请。将申请材料,信用卡等准备齐全,就可以在学校的相关网页上建立帐户,进行 申请,同时跟踪学校审理进度。 材料寄送将所有申请材料连同申请费一起提交你所选定的学校。有的学校会要求成绩单、推荐信等由学校或推荐人亲自寄出, 建议申请人还是将申请材料一同寄出,以提高学校的审理速度。 GT成绩寄送 GRE和TOEFL分数只有通过考试中心ETS寄出,才被认为是正式有效的。寄送方式有邮寄、传真和电话。具体查询方法见《GT成绩寄送》。 6. 套磁面试 可以在申请前以及申请后与教授进行套磁。一所学校选取2至3名教授或副教授。学校也会安排相关电话面试。 面试时可以充分利用书面材料。、7.offer 收到录取又收到奖学金的同学随即会收到学校寄来的I20表,I20表的全名是Certificate of Eligibility for Nonimmigrant (F1) Student Status –for Academic and Language Students.INS Form I 20 A/B. DSO(学生办 公室院长Dean of Student Office)是学校里唯一有权签发I20表的官员。 申请人最好等到所有学校的结果都到后再作出选择。 8.签证确定Offer, 准备美国签证申请。、关于美国留学斯坦福大学硕士申请条件的内容优弗留学小编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