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按毕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这2所高校最先做的事有些不同患其无用

按毕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这2所高校最先做的事有些不同

[太长不看]按照毕业要求打造课程体系,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于2016年首先在综合健康科学学院的两个专业试点课程改革,通过核心小组重新评判专业制定的毕业目标是否合理、梳理专业已有的课程、分析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评估先行课程对后续课程的支撑程度、检查后续课程是否能够运用之前学习的知识技能等来推进。最终扩展到其他各学院。费城社区学院则是全面梳理所有专业和学位项目,将其分成7组并以此组建核心小组。核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查学院制定的毕业要求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分析课程间的支持程度以及课程整体对毕业要求的满足程度等。另外,确保课改到位,还需要评价课改成效。“成果导向”是各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对此,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当从学生的毕业要求出发,打造满足学生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专业认证、专业建设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强“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课程体系无疑是工程教育专业、师范专业等各类专业认证的重点考察环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使用指南》中要求高校的“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能否有效支持学校为学生制定的毕业要求是衡量课程体系是否满足认证标准的“主要判据”。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国外一些大学也从学生毕业时应当掌握的能力和技能出发,确定毕业要求,梳理课程,判断课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持情况,打造满足学生的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那么,这些学校是怎样做的呢?校内校外 合作课改2016年,在蒂格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以下简称“AACU”)召集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费城社区学院等四所大学开展了教师主导的课程改革项目。该项目由各自学校的教师“唱主角”,构建满足学生能力发展和知识水平所需的课程体系。AACU 则以第三方机构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方面为大学制定项目进度表,并派出工作组入校指导教师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四所院校的项目人员参与讨论会,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副教务长,主管本科生教育的罗瑞尔·普理查德教授是该校课程改革项目的负责人,“学校希望为学生设置从基础到高级环环相扣的课程,前期的知识与技能是后期学习的基础并能得以延伸和拓展。学生最终完成课程之时,对所学专业既有系统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获得的能力又能满足学校制定的目标。”在推行该课程改革时,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采取了个别学院先行试水、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从点到面 推广课改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于2016 年首先在综合健康科学学院的两个专业试点课程改革。在副教务长普理查德的建议下,AACU 工作组并没有通过学院教师大会召集教师参与,而是直接联系学院院长和本科生课程协调员,请他们推荐有意愿参与且在院系有信服力的教师到学院宣传,以吸引其他教师,而后组建核心小组。人体工程学和营养学是试点专业。核心小组的首要工作是重新评判专业制定的毕业目标是否合理。其合理性需要学院教师对专业领域的判断,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反馈信息,以及行业专家的意见等共同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目标表述必须清晰、具体。以人体工程学专业为例,毕业目标共有11 条,例如“清楚知悉本专业的就业选择”“掌握并能解释人体各项运动背后的生物力学原理”“具备评估当前社会流行的营养学知识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能力,能为不同人群制定营养配餐方案”“掌握运动损伤或病症的治疗方法,并能制定避免运动损伤的风险控制机制”等。表述清晰的毕业目标不仅利于学生了解专业对自己学习的最终要求,同时,也是判断课程是否能够支持学生满足毕业要求的关键环节。在完善专业毕业目标之后,核心小组的工作就是梳理专业已有的课程,分析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评估先行课程对后续课程的支撑程度,检查后续课程是否能够运用之前学习的知识技能等,最终判断整个课程体系是否能支持专业的毕业要求。在此过程中,学院需要重新设置不合要求的课程或是重新制定课程目标等。从2016 年到2017 年,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完成了两个试点专业的课程改革。2017 年到2018 年,这一行动扩展到了人文学院、城市学院、科学学院、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等5 个学院。这些学院进行课程改革时,同样以教师组的核心小组推进课改,参与试点专业改革的教师也会加入这些核心小组,副教务长普理查德表示,“充分利用试点专业的经验能帮助学校顺利推行课改。当然,各个专业会有各自的问题,核心小组必须从专业具体情况出发解决问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核心小组还分析了学生在每门课程上的学习情况,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课程。城市学院传播学专业就重新设置多门基础课程,口头交流是其中之一。这门课程既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属于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需注意的是,该课的通过率长期较低。与专业教师和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进行沟通后,核心小组发现该课“输”在授课方式陈旧,以理论讲授为主。此外,学生听完教师讲解后就根据教师规定的主题进行演讲,缺乏铺垫性的练习,课程难度随之增大。对此,核心小组与授课教师分析了后续课程的基本要求,确定了该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抛弃了讲授式的授课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主题驱动、小组教学以及翻转课程的综合运用,并穿插即学即用的小型演讲,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提升学习效果。全面梳理 总分七类“费城社区学院规模大,课程建设关乎全校3万余名在校生的切身利益,至关重要。”该校课程发展协调员艾米·博济这样说。与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思路不同,费城社区学院并没有采取个别学院或专业先行试点的做法,而是从2015年开始,全面梳理了学校三个学院开展的所有专业和学位项目,共计60余种,将其分为七个专业大类:健康护理、科学与技术、建筑和交通、商业与法律、创意艺术、人文科学与传播、教育和大众服务。如同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做法一样,AACU工作组同样在费城社区学院召集专业教师成立核心小组。核心小组同样按专业大类分为七组,这样每组负责的专业内容较为接近,相同课程较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核心小组审查学院制定的毕业要求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分析课程间的支持程度以及课程整体对毕业要求的满足程度。在此过程中,核心小组不仅要调查教师的看法,征求相关行业领域人士的意见,还会了解学生的反馈。例如负责健康护理类专业的核心小组与超过800名学生谈话,了解他们认为毕业要求是否清晰合理,学习的课程是否满足课程目标等。“除了课程改革外,学校针对七个专业大类实施了相应的学术咨询、课程辅导等措施,种种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搭建从入学到毕业的通途。”博济这样说。费城社区学院决定把专业分为七类的目的除上所述外,还有一个是满足学校的通识教育所需。费城社区学院强调“专业+通识教育”的培养体系,通识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此次课改的关注重点。在学校看来,学生从通识教育课程中获得的能力既有共同性,也应根据专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体现专业特点。从七个专业大类来区分通识教育的学习目标也是学校此次课改的想法。AACU工作组在课改的第一年组织了若干场教师论坛,激发教师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同时思考通识教育如何体现专业特点。第二年,则从七个专业大类的角度分析学校对通识教育提出的能力要求,包括分析与逻辑推理、信息素养、价值观与伦理观、科技工具使用、定量推理等若干项,制定满足该专业大类毕业生的毕业要求。之后,核心小组采用与分析专业课程支撑情况的相同方法,重新梳理通识课程,并依据学习目标重新设置课程或剔除无关课程。评价让课改持续有效AACU 工作组的工作并非随着课程改革的完毕而结束,该工作组同时会负责评价课改的效果以确保该项课改到位。在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AACU 工作组会深入参与课改的学院,调查专业教师对课改的看法,例如“该项工作的挑战性如何”“教师获得学校的支持有多少”“教师希望课改能带来哪些收获”等,并指导核心小组持续调研课改后的课程教学情况,对比课改前后课程的成绩分布变化,学生获得学位的平均年限变化等,以确保该工作持续有效。“经过两年的课改后,新加入的专业都具备了持续改进的意识。2019 年的历史专业、生物化学专业以及医学院的几个专业在核心小组成立后,就直接联系学校教务办要来了相关数据,方便分析课程情况以及为之后的持续监测作准备。”副教务长普理查德教授说道。在费城社区学院,为了保证课程体系达到既定目标,使学生经过学习后达到毕业要求,学校针对专业(及学位项目)和课程两个维度制定了评价措施。常规检查每年进行,教师会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根据学校评估与评价办公室的解释,直接数据是“可见的、说服力强,能证明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或技能的数据”,例如实习实训导师的评价、学生的作品集、学生参加顶层项目的学习成果等,并不包括考试成绩等可能受教师个人评判标准所左右的数据。相应的,间接数据则是“说服力一般,或许能代表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数据”,例如课程成绩、作业成绩、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学生的留存率和流失率等。年度评价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主要帮助教师了解课程和专业(及学位项目)的教学成效,并相互讨论分析以制定改进措施。此外,每五年学校评估与评价办公室会分析数年的数据,对课程和专业进行更为严格而且全面的审核,确保课程和专业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以课程为例,每门课程必须满足: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够满足该专业或学位项目的毕业要求所规定的知识或技能;课程各部分的主题、教学活动、学习资料等能支持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目标。主要参考文献:"Purposeful Pathways: Faculty Planning for Curricular Coheren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 September, 2019. Web.

假大侠

「硕士指南」欧洲留学-瑞士硕士课程申请说明

大可奇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交通工程博士在读【硕士指南】欧洲留学-瑞士硕士课程申请说明转载自 Dr.大侠去瑞士留学一直是某未能实现的执念之一,期待着Postdoctoral research的时候能够完成去爱因斯坦的母校搞研究的夙愿吧~转载我们团队最新出的申请硕士的简易版指导说明,有详细申请辅导服务的欢迎联系,尤其是申请瑞士PhD这边有相当丰厚的经验的哦~博士道路是一场漫长修行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更不是别无选择的退路请审慎与科学决策——Dr. 大侠瑞士是国际著名的教学和研究中心,提供多种语言和各个研究领域的高质量课程。它的自然美景、高质量的生活、迷人的历史和数百年的文化多样性传统使瑞士成为一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与此同时,瑞士的大学提供各种各样的交流项目,让你可以在欧洲各地学习。让你爱上瑞士硕士的理由1.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投资——瑞士拥有欧洲所有国家中注册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人均诺贝尔奖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并因其研究而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2.国际视野——瑞士有着吸引海外学生和在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提供研究机会的悠久传统。外国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的高比例证明了这一点。3.英语教学的硕士-在研究生环境中,英语通常是教学语言(超过200个瑞士硕士课程是用英语教学的)和研究环境中的工作语言。4.瑞士有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斯语。瑞士是世界上语言使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为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让你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有价值的语言技能。01. 瑞士的大学瑞士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为三类:1.研究型大学(包括两所联邦理工学院和10所州立大学)2.以专业为导向的应用科学大学3.师范院校还有一些大学级别的机构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公共机构:州立大学和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的州立大学和联邦理工学院提供广泛领域的硕士课程。大多数大学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大量的研究活动,除了学士和硕士课程外,还提供博士课程。如果你的兴趣主要是学术(尤其是如果你正在考虑读博),那么可以考虑瑞士州立大学或联邦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应用科学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更加专业化,同时它们的课程还包含最新的学术见解和专业知识。与瑞士研究型大学相比,它们往往不进行研究,授予的研究生学位相对较少。尽管如此,如果你对一个职业领域感兴趣,或者在你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商业或工业领域工作,你可能会在瑞士应用科学大学找到一个很好的机会。 瑞士大学排名/瑞士在科研方面的卓越声誉,反映在该国在主要大学排行榜上的表现上,有几所大学在所有三项指标上都进入了前200名。02. 课程类型瑞士的学年是从9月到6月,每个学期从9月到12月,从2月到6月。大多数瑞士硕士课程的学习时间在3到4个学期之间(学分在90到120 ECTS学分之间)。通过完成课程和相关的作业项目来获得你所在领域的先进知识。重点将放在你独立学习的能力,理解相关的学术研究,并向导师和同学提出你的想法。大多数瑞士硕士学位以独立研究和撰写的论文结束,所以需要调查你所在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并进行研究。自2006年以来,瑞士所有大学都按照博洛尼亚体系开设了自己的课程。瑞士是欧盟研究和教育项目的正式成员,瑞士的研究人员在吸引欧盟资金方面非常成功。在瑞士的硕士学费和基金瑞士政府致力于高等教育和普及,在联邦和地区(州)层面提供慷慨的资金。因此,瑞士硕士课程的学费通常很低。在瑞士攻读硕士学位的资金来源也多种多样。对于觉得英、美、澳学费贵的国家,瑞士是个不错的选择。费用在瑞士攻读硕士学位的具体成本因院校、课程和学科领域而不同。一般情况下,每年需要930欧元至3720欧元,但一些学校可能更贵。换算来说,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其实这笔费用和国内学生支付的费用差不多。作为international student,学费相对还是比EU贵很多。奖学金 在瑞士攻读硕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可以获得一系列的奖学金和其他支持。瑞士政府为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通常基于与其他国家的互惠协议。你可以通过联系瑞士大使馆或领事馆来了解你是否有资格获得这项资助。更多信息可从瑞士国家教育、研究和创新秘书处(SERI)查看。个别大学也可以为国际研究生提供资助。这些信息学校官网上一般都会公布,大多情况下这些funding是通过大学的国际办事处或流动中心管理或管理的。03. 申请瑞士硕士奖学金瑞士硕士课程的主要入学要求是顺利完成相关学科的学士课程语言要求将取决于你的课程教学安排一般来说,大多数瑞士大学都会接受来自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格证书。关于外国资格的承认和核证的更多资料,可从ENIC-NARIC(欧洲委员会国家学术承认资料中心)的瑞士分处获得。瑞士硕士课程的申请期限各不相同,但如果你想在秋季入学,一般应在上一个春季学期(1月至4月)申请,如果你想在春季入学,一般应在7月至11月申请。语言要求瑞士的语言因地区而异,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罗曼语在瑞士的不同地区使用。因此,对于非英语硕士课程,你需要检查你的大学使用的语言,并确保你具备必要的能力。然而,许多瑞士的硕士课程都提供英语授课,而且由于瑞士的多语言性质,人们通常会说一种以上的语言。大侠提示和欧洲的其他大学体系相同,瑞士的硕士同样是高要求,严格录取。分数管制比较严格,也不容易接受转专业的学生。虽然英语课程相对较少,但对于想在欧洲留学的同学来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Dr. 大侠(作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走过来,受益于前辈的人,和一群在读博士建立了一个留学交流互助平台,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小窗私信预约咨询服务)

鼻涕虫

高校改革的“清华方案” 推动本研贯通培养、建立创新体系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2月24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下称《创新体系意见》)两份文件。未来,清华计划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建立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据了解,清华大学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提出12条举措。这些举措包括: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此外,清华大学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度,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严格课程考核要求。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支持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创新体系意见》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据了解,《创新体系意见》提出了13个建设重点,其中包括营造健康学术生态。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形成敢于质疑的学术氛围,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探索,建立以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的有组织攻关,强化跨学科交叉,建设一支适应不同科研组织模式需要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和服务支撑队伍。此外,清华大学将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最重要位置,尊重教师和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鼓励师生自由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孕育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来源:中国青年报

马缨丹

高校改革的“清华方案”:推动本研贯通培养、建立创新体系

高校改革的“清华方案” 推动本研贯通培养、建立创新体系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2月24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下称《创新体系意见》)两份文件。未来,清华计划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建立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据了解,清华大学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提出12条举措。这些举措包括: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此外,清华大学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度,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严格课程考核要求。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支持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创新体系意见》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据了解,《创新体系意见》提出了13个建设重点,其中包括营造健康学术生态。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形成敢于质疑的学术氛围,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探索,建立以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的有组织攻关,强化跨学科交叉,建设一支适应不同科研组织模式需要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和服务支撑队伍。此外,清华大学将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最重要位置,尊重教师和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鼓励师生自由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孕育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

时有终始

实现完全专业自主选择!华东师大教育学科新生试行“三三制”课程体系

今年考进华东师大教育学大类的2020级新生,会惊喜地发现一个全新的学习制度——从这级新生开始,将可以实现完全专业自主选择、完全学分制。为了保障专业完全自主可选择,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起着基础性的举措是构建了“三三制”课程结构。“我们想以专业完全自主可选择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专业教育理念、思维的改变”,该校柯政教授告诉周到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并且随时可以调整,只要完成专业培养方案所列的要求就能从该专业毕业。相比于改革之前,“三三制”课程结构提高了通识课程的比例,课程的共通性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专业。为了进一步增强选择性,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专业核心课,都开设了高比例的选修课。根据已制定完成的6个本科专业2020级培养方案,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前所未有的大,仅学部就提供了大约360门左右的高质量课程,构建出了丰富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基于预设的各种风险评估,初步制定了12个配套的实施方案,以保障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据悉,在教育学学科基础必修课程“首席教授”聘任仪式上,学科责任教授袁振国教授为10位“首席教授”逐一颁发聘书。10位首席教授将带队培养更优学生。来源:周到【来源:周到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呱呱呱

昆山杜克大学通识博雅本科教育探析,附课程体系及16大专业解读

昆山杜克大学是世界一流的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创新学术项目。昆山杜克大学由美国杜克大学与中国武汉大学联合创办,于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杜克大学致力于推动昆山杜克大学的长期发展,是杜克大学在中国最重要的项目,也让杜克大学有机会在深化中美两国关系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昆山杜克大学具备实力来开创独具特色的通识博雅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兼具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相比于其他中外合办大学以及国内大学,现将根据昆山杜克大学的本科教育情况为大家总结出以下三大独特之处:1、融合中美教育优势资源,本科课程以通识博雅教育传统为基础昆山杜克大学专门设计的本科通识博雅课程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代表了教学知识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充分吸收了中国和美国高校的长处,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以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多元化改革发展。美国杜克大学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三十多年来稳居最权威的《美国新闻全美大学排行榜》前十名行列,有“南方哈佛”的美誉。杜克大学的17万精英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培养出许多各类卓越的商界领袖及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武汉大学也是综合实力领先的国内双一流高校,在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卓越的学术资源和全球声誉的支持下,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成为扎根中国、并以通识博雅本科教育为特色的创新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2、通识博雅教育与研究并重,具备10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昆山杜克大学是一所通识博雅教育和研究并重的大学,从全球健康到大数据,从环境政策到应用物理与工程,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们用他们的智慧为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挑战寻求解决方案,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诸多参与科研项目的宝贵机会。昆山杜克大学的研究领域虽然没有覆盖所有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相关领域、尤其是与中国相关的学术领域已经展示出了强大的科研实力,例如全球健康、环境、创新和研发管理等。3、拥有优美的现代化校园,能给学生提供独一无二的大学体验校园规划占地约1300亩,位于风景优美的昆山西部阳澄湖科技园。2014年投入使用第一期校园,由世界顶级建筑事务所设计,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认证的整体绿色校园。昆杜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和生活服务设施。占地280亩的二期校园已开工建设,包括图书馆、武大-杜克研究院、多功能室内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等21栋建筑,以及与美国杜克大学莎拉-杜克花园遥相呼应、蕴含江南园林之秀灵的昆山杜克花园。两期校园全部建造完成后,昆山杜克大学将为师生提供真正世界一流的教学生活和休闲环境,同时学校将设置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与优质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实现相辅相成的效果。通过以上总概,大家都注意到了昆山杜克大学本科教育最独一无二的就是“通识博雅”这四个字,昆杜通识博雅本科教育到底是怎样一种模式和体验呢?“通识博雅”来自英文的Liberal Arts,源自于古希腊,指的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七种核心技能,分别是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与中国先秦时代对于君子应该掌握的“六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现代,通识博雅教育专指小班授课,培养学生独立地思考、清晰地表达、分析性推理和探索性创造等核心素养,而不是灌输给学生某些特殊知识,这是通识博雅教育核心理念的概况,被公认为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最佳教育模式。昆山杜克大学极具创新性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由二十名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共同创建,从物理学到心理学到古典研究和语言等,他们都是来自学术领域的领军学者。由杜克大学教授组成的委员会首先从杜克大学本身的本科课程中挑选出精品课程作为基础,随后融入了美国、欧洲和亚洲大学的最新最佳理念作为补充,然后在亚洲进行高校调研和听取专业学者的宝贵意见,整个课程体系的创建过程长达两年。专家团队汲取了杜克大学的传统强项,并特别考虑到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大学特色,昆杜的教育模式具备以下特点:跨学科融合、本科生研究实践、面向问题的团队学习模式,以及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道路。不依赖于固定的模式,而是以沉浸式和动态式文化为核心,教授与学生之间密切互动、验证想法、提出疑问,对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未来的关键。01共同的基础课程:所有本科生需要选修公共核心课程,侧重重大问题和关键挑战。02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学生的主修领域融合了本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广度,有助于了解新兴领域以及如何将专业知识灵活地付诸实践。03沉浸式教学方法:通过为期七周的强化学期,学生不但可以深入学习,而且能快速进入下一个学习模块。04灵活的选修课体系:通过选修课,学生能够在某个领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或探索新的领域。每周五组织实地考察、实习和社区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体系。05标志性成果项目: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明确了适合自己的重点领域,融合理论和体验式学习,最终形成一个研究性或应用性的新项目。昆山杜克大学目前已经设立的本科专业共有16个,1.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物理学);2.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3. 生物科学(分子生物科学);4. 化学(化学和环境科学);5. 全球健康学;6.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和公共政策);7.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8. 历史学(全球化中国研究);9.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0. 经济学(机构和治理);11. 社会学(文化与社会);12. 世界史(美国研究);13. 哲学(伦理与领导力);14. 数字媒体艺术(媒体与艺术);15. 英语(全球文化研究);以及今年6月新增的心理学(行为科学)专业,学生可以从心理学、神经科学、市场营销、计算建模、统计学以及伦理学等多个学科中获得广泛的知识基础,还将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应用极广的技能,并学习如何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措施。昆山杜克大学的所有本科专业都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旨在让同学们有能力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或直接进入职场,因此,同学们需要从多个领域汲取知识才能取得成功。昆杜希望最终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能够在二十一世纪的工作岗位上大放异彩,还能够创造出新的工作内容。2021届希望报考昆山杜克大学的高考生需要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完成申请系统的填写并提交相关材料,材料初审通过的申请人将会受邀参加昆杜的校园日活动,具体通过面试和英文写作测试等方式来考察申请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领导力潜质、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学习适应能力等。在高考结束后,昆山杜克大学将综合考量申请人高考成绩(权重50%)、学校自主综合评估(权重4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权重10%)进行综合评分,在提前批次择优录取。昆山杜克大学2021年针对国内学生的本科招生简章还未公布,预计9月左右开始,请大家敬请期待。

黑玫瑰

7大专业课程都有明确目标 教育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近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看来,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是把“干巴巴的说教”转变为“热乎乎的教学”的过程。课程思政与理工类课程看起来似乎“距离遥远”,如何结合才能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吴岩说,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纲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纲要》按照不同课程类型,分别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其中,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7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 具体来说,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则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吴岩说,下一步,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得讲好复学第一课,挖掘抗疫斗争这一“富矿”;要树标杆推示范,找到一批把专业课程和真善美结合得最完美、最生动、最紧密的样板和典范。而从长期来看,则必须建立机制,见到成效,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刮起一股新风。

昭昭在目

教育部:将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新民晚报·新民网】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今后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成效评价、学科评估等。教育部指出,印发实施《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一是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高校据此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并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三是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高校要着力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四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鼓励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五是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教学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纲要》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教育部将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潘子璇)

王导

面对智能时代,59个人工智能学院课程体系怎么建?

截至2019年1月底,已有59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表明了人工智能专业正式进入本科专业目录。截至2019年1月底,已有59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其中32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19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8所高校同时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表明了人工智能专业正式进入本科专业目录。35个高校获批设立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这是重新思考和梳理人工智能培养体系的一次重大机遇。据陈云霁在CCCF杂志六月期上撰文所言,据他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考虑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时,采用的是纯算法、纯应用的教学思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是偏向上层应用开发,对智能计算系统缺乏融会贯通的理解。那么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到底应该怎么建?本届CCF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观点报告嘉宾清华刘知远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大致还是一个计算机应用的课题。虽然这两年国内外已有很多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班和专业,但是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共识。从国内AI本科教育体系的先声——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发布的《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来看,在研读了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CCF常务理事、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主任)领衔的南大人工智能学院发布的课程体系后,刘知远认为:目前看AI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计算机专业相比,重叠部分要远大于差异部分。他认为南大在AI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花费了大量心力,非常符合AI的当前发展特点。为此,FCES2019大会筹备委员会在充分讨论后,今年的主题特别设立为:智慧+教育,BY AI & FOR AI,即如何将AI运用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同时更好地培养符合产业预期的AI人才。邀请北京大学李文新教授(发起分论坛:《人工智能》第一门课讲什么,怎么讲?)、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黎铭教授(报告主题:创办一流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思考与探索)、清华大学刘知远副教授做观点报告。同时,组织了两个专门论坛:“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人工智能》第一门课讲什么,怎么讲?”,做专门讨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分论坛主席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主持,邀请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副主任邓志鸿教授、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申富饶教授、CCF教育工委副主任北京大学张铭教授做专门报告。具体简介如下:吴飞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题目:学科交叉下的人工智能课程设置摘要:介绍从体现“专、通、交”特点来考虑设置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的若干考虑。即核心课程中既要有“专业化”课程(掌握系统而牢固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也要有“通识课程(拓宽人工智能的知识面)以及体现若干专业学科知识汇聚的“交叉”课程(具备人工智能+X的知识能力)。邓志鸿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副主任、教授题目: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践摘要:北京大学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起步最早、相关学科最为齐全的大学之一,三十年来始终坚持学科交叉融合。自2002年率先成立国内第一个智能科学系,2004年招收第一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报告对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与国内同行分享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的经验。申富饶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题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体系建立的思考摘要:人工智能希望借鉴人的智能行为,研制出更好的工具以减轻人类智力劳动。报告对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围绕夯实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深化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掌握跨领域复合知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方针,介绍人工智能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情况。张铭 CCF教育工委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题目:国外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摘要:主要介绍国外高校和机构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方面的做法,如:MIT和Berkeley开设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来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CMU和Stanford提供更加全面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教育以及更加细化的AI应用课程。与此同时,ACM教育指导委员会(ACM Ecation Advisory Committee)成立了 人工智能课程规范领导小组,研究相应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本文部分观点来自刘知远老师和陈云霁老师文章,特别致谢。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我们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有诸

“六个开放”创新教学新模式——湖南师大社会学专业建构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侧记

新湖南客户端2月27日讯(通讯员 谭卫华 吴延明)日前,长沙市岳麓区观沙岭社区就迎来了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进行社会调研的学生,参与社会调研的学生刘善彤说,“我们是‘社会’人,就应该走进社区,服务社会”。据悉,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已与20余个社区和社工机构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 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实行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社会工作教研组以《‘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社区工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教改课题为基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获得感”为归宿;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升专业技能作为《社会工作》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理论与方法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各种弊端。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理念下,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构建出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堂、社区、机构”为平台的“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上实行“六个开放”,即“开放的教学课堂、开放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的教学时间、开放的教学人员与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外实践上坚持师生联动、硕本联动与区校联动等“三个联动”与资源共享。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把课堂搬到社区与社工机构进行实践,教师在社工机构担任督导与顾问,社工机构与社区优秀实践经验者作为校外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带领本科学生一起实习,分享实务工作专业技能,让本科学生提前感受到研究生的学习氛围。开放共享的教学改革使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实现了 “活”、“实”与“精”。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心”,也是人才培养的实验田。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与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既服务有需要的社区居民,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喜欢上了社会工作课程,同时也爱上了社会工作这一行业。联动机制推动了高校与社区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合作育人,实现了共享与共赢。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考研率达到57.4%,其中不乏考取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纳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学生。而毕业后就业于基层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就业率达到100%,社会认可度较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责编:谭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