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独角兽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柴如瑾 陈 鹏)

其寒凝冰

研究生课程成绩再好,毕业论文盲评通不过,后果很严重!后悔终身

文/十八木“听风也听雨,飘雪落澜庭。用心书写教育。” 【本文选自十八木之《读研宝典》系列文章】01 合理吗?曾有毕业生给我留言,问,“老师,我读研期间课程成绩基本都在80分以上,还拿过奖学金,其他方面都表现良好,如果毕业论文盲审通不过,还能正常毕业去工作吗?”遇到这样的学生,其实挺无奈的。因为他们直到研究生毕业都没有搞清楚研究生培养机制。按照现行国家学位相关规定,毕业论文盲评不通过,将无法参加正常的毕业答辩,很多高校都规定需要延期至少半年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继续送双盲评审,如果延期半年盲评依然不通过,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证、学位证可能都没有了,后果很严重,几乎相当于“一切清零”!有同学说,我整个读研究生期间都没有挂科,成绩都很高,综合表现都符合学校要求,还获过一些优秀荣誉称号,凭什么因为一个盲评不通过就不能毕业,这公平吗?合理吗?02 很合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阶段,本科阶段三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进行各种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留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大约三个半月的时间。而且,本科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学生考核方面偏重于课程成绩的考核。而研究生教育基本可以算得上是“精英教育”,其考核更加偏重于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研究生课程学习只需要1年时间,甚至更少,而且课程任课老师基本都会给出比较高的成绩,很少会抓补考,其实也就间接意味着研究生的“重心不在这里”。而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则至少是1年半时间,从时间安排上就远比本科毕业论文多得多。研究生毕业论文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研究生毕业论文要经历大量查阅整理资料、选题、开题报告、开展研究、中期检查、继续开展研究到最后撰写论文等阶段,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导师要求,认真、踏实、勤勉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平时在做实验过程中注意及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数据和完善研究过程,及时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而且在平时注意取得一些如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即便是抽到盲评,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盲评评审人一般是不会故意刁难任何学生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个全方面的考核,评审人通过对论文的评审,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阅读资料、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论文撰写、编辑排版、理论掌握程度、分析总结、创新思维、严谨程度等方面的能力。盲评通常会选择3名评审人,一般情况下只要有1位评审人认为论文不能通过,论文就至少需要修改。有经验的评审人评审意见会不谋而合,打分会比较接近,所以绝大部分是公平的!当然,遇到死对头情况是特例。但凡是评审人给出不予通过的评审意见的,那只能说明,这论文做得有很大的问题。作为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成果,如果毕业论文通不过评审,没有毕业证学位证,自然也就很合理!为什么别人都能通过,偏偏你就不能通过呢?所以也怨不得别人!自己的路是自己走得,旁人顶多能帮你拎点行李、给你指个路,但脚还是长在你身上,路得靠你自己的脚一步一步往前走。03 如何应对?眼下又到了研究生毕业季,往年毕业论文可能是通过纸质版寄送到评审人手中,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基本都采用的是线上直接双盲评审,其实比往年的快递更便捷更有效,还不存在丢失的问题。这几年受到类似“翟天临事件”等事件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加大了盲评抽取比例,由以往的5%甚至增加到20%,一般都至少有10%左右的盲评率。希望所有正在毕业季的研究生们,都深刻意识到毕业论文盲评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大意,千万不能稀里糊涂。在论文定稿前,耐下心来,再仔细检查检查,请导师、师兄师姐们帮忙多看几遍,尽量避免可能的错误或失误,确保论文评审的顺利通过。万一盲评没有通过,在延期的半年里一定要端正态度,仔细认真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争取二次盲评能够通过。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学术是严谨的事情,学术没有捷径,最好的办法还是从研一开始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平时做好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学术是严谨的事情,当谨记终身!【用心书写教育,欢迎关注十八木】(本文原创,欢迎评论转发。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删除)

见功多者

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暴露了什么

网络配图“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冬日蝶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哪些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柴如瑾 陈 鹏)内容:光明微教育、《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10版)

金翅雀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什么?如何写?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什么?如何写?硕士论文的开篇报告主要是向指导委员会解释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些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写。这里有几个方面:首先,你写什么?应重点关注现有文献,并认真介绍国内外对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首先客观地介绍情况,如实陈述他人的意见),然后作出评论(后主观讨论,评价,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说这些研究现已公布,但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应该包括将在你的主题中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缺乏研究,你必须要学习。所以,你在硕士论文中写的是基于文献综述,而不是你想写的。如果你不做评论,很可能你的主题已经被其他人深深地完成了。其次,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主要是为了说明你选择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和研究差距,所以你做了,有理论价值。然后你需要明确你从文献评论中选择的主题在整个研究领域中所占的位置。这是理论价值。然后你就可以从实际价值的角度来谈论它。这就是这个话题对现实可能意味着什么,它在实践中可能有用的东西,等等。第三,如何写在开始报告中,您还应该在选择此主题后解释如何解决此问题。有一个问题,你怎么找到答案?谈论你的一般想法,同时,关注你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如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等。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文献综述是重点。如果没有文献回顾,你就找不到自己的主题,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这个主题上做了什么,所以你需要仔细回顾。当然,回顾的目的是引出你自己的主题,所以不要忘记评论。复式结构事实上,当我们写论文时,我们不必坚持伞式结构。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应该设想如何穿插和展开论证的实质部分,如解释、推理、反驳等,以便全面、准确、简明地解释问题,并能灵活运用“复合结构”。在学术论文主体的写作中,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体框架。学术论文通常使用标题和序列号,因为它们可以清楚地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使结构清晰,并具有整齐,有序,逐步的节奏美学。标题和序列号可以分为几个级别。通常使用编号系统:查查呗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指导教师意见和领导小组意见怎么写?

现在同学们应该开始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了吧?开题报告里最后两项是指导教师意见和领导小组意见,这个本来是老师的工作,但是很多老师为了省事都会要求学生自己填写,而且还要求不能简单的只填写同意开题,那具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给你一些参考:指导教师意见一: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学生能力提高有利,实验设计合理,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故同意开题。指导教师意见二:该生对本课题相关的知识与理论研究比较透彻,参考了许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课题结构合理,内容完整,主要观点突出,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延续,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同意该课题开题。指导教师意见三:该生对XX方面的研究比较透彻,参考了许多的文献资料,论文选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课题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延续,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实验设计合理,工作量较大,注意时间安排,同意开题。指导教师意见四:该生论文选题,紧扣专业方向、紧扣现实,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有现实意义,有完成选题的能力和条件,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课题。同意该课题开题。领导小组意见一:该生课题较新颖,能收集比较详实的中外参考文献,进行实验设计和准备,实验计划安排合理。希望继续收集资料,完善实验方案,早日开展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同意开题。领导小组意见二:该论文选题教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前期准备较充分,研究内容较为充实,研究方法较合理,研究重点较明确,符合论文开题计划的要求,经过评审和表决,评审小组一致通过论文开题,同意该论文进入下一步研究工作。

乡愿

论文盲审之后,她患上了“翟天临风波后遗症”

记者/杨宝璐 李紫薇 葛杏航编辑/刘汨 年初演员翟天临身陷论文丑闻2019年初,演员翟天临因学术造假而被推上热搜。同年4月,根据教育部最新通知,2019年教育部将会投入800万的教育经费,用来抽查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其中博士的抽检率约为10%,硕士约为5%。随着毕业季临近,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这一年的论文审查愈发严格,不仅查重率比以前要求更高,在盲审、外审的环节也难过得多。学校对学生耳提面命、反复强调,教育部抽检6000份论文,“论文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东西,一定要高度重视。”一些学生将怨气留在了翟天临的微博下面,认为是他的丑闻,带来了更严苛的审核。但也有人认为,学生们只是将毕业季历来就有的压力,“迁怒”于此。实际上,教育部对于高校毕业论文的审查一直在强化当中。“一年比一年严。”2018年,就曾下通知加强论文原创性审查,严打学位论文造假行为,2019年的通知则明确,要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但也有一些高校师生指出,学术上“正本清源”的审核,在具体实施上却存在着问题。诸如,文史类论文必不可少的引用,却踩上了查重率的“红线”;又或是在加大盲审、外审比例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跨专业评审”的偏颇。相比对翟天临的“抱怨”,这些才是真正困扰着他们的东西。教育部将投入800万经费抽查论文毕业与论文年初,翟天临因为被指论文抄袭而身陷丑闻,临近毕业季,他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在他致歉的微博下,留言高达30多万条,五月,一大波应届毕业生在微博上@着翟天临,晒出了自己写论文的照片。不少人觉得,就是因为翟天临引起的风波,导致今年的论文审查与往年相比,更加严格。其中一位财务专业大四的学生告诉深一度记者,他所在的学校,今年在论文查重方面更加严格,甚至包括了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部分,而且首次查重提前了半个月,二次查重提前了一个星期,查重率要求从往年的20%降低为15%。另一所学校,一位就读经管学院博士生则告诉记者,她们的查重率要求卡到了10%。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左松涛告诉深一度,教育部下发新通知之后,学校学院要求的确有一些提高,“学生论文检查比以前要严格”。左松涛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没有多大变化,不必受外界波动的影响。“比较松懈的老师会因为这件事上紧发条。”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设置的查重率要求不同。深一度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讲,大部分本科生论文查重要求会控制在20%左右,个别专业会放宽至25%,硕士和博士要求则更为严格。在湖北某高校法律专业本科任教的李成(化名),一个半月改了12篇论文,每篇八千到一万字。平均下来,每天至少要改八小时,最长的一次,他连续改了17个小时。从开题报告起,到最后撰写完成,李成要为每个环节把关。李成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论文到了定稿的阶段,首先要自己提交论文去查重,自己查重没问题才会将定稿交给导师,之后导师再进行一次查重,才会进入答辩环节。“倘若学生提交到查询系统里的论文,跟他最后提交的论文文本不一致,一旦被教育部的专家查出来,这属于重大教学事故。因此,负责毕业论文的导师总是慎之又慎”。当对于翟天临的抱怨出现之后,也有人指出,这是学生们把毕业季历来有的压力,“迁怒”在翟天临事件上。李成也承认,在大学生活的最后关头,学生们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你不可能因为毕业论文把一个本科生挂掉。你拖着他,拖几个月,可能他签的合同就黄了。”在他看来,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不高,最重要原因就是写论文和找工作、考研在时间上有冲突。“学生的精力有限,总得有个折中的办法。”查重利与弊在论文党的眼里,有截止日期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选择熬夜死磕,取“熬夜伤肝”之意,这样的创作方式被称为“肝论文”;相比之下,也有人会选择给论文注水,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但不管是“肝论文”还是“水论文”,查重率依然是一条必须躲开的红线。“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对论文查重这件事情,都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就是如果我真要骗机器,机器怎么可能查出来。”李成说。为了降低查重率,学生们可谓绞尽脑汁。有将中文参考文献先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表述就变了;还有些引用,因为一段话很长,可以在中间加省略号。因为系统的机械,“水论文”的学生反而查重率特别低,李成看多了各种套路,“有的查重率只有个位数。”为了避免查重率“压线”,一些学生尝试在引用原文时改变表述方式,在一些老师眼中,这成了学术上的“双刃剑”。在李成读书时,他的硕士论文重复率只有0.75%,博士论文重复率也仅有1.4%多。任教后,他不准学生直接在论文里引用法条,想要引用,就要把法条的意思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然后放在论文里。“这样做就是为了降低重复率”。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习惯,“这很可能意味着,学生写论文的时候,并没有回去看资料,而是直接把自己的理解综述,当作别人原来的意思写上去了。”他解释道,一篇合格的论文,会有一定引用比例上的要求,但如今,因为迁就查重率的原因,老师们在这方面比较宽松,“这样的写作习惯,如果拿到文学院比如历史专业去,论文是会被打回来的,一篇严格的史料都没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立文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对论文的把关的确比往年更严格了,研究综述部分在软件中也会显示重复率,“引用别人的内容,现在要进行概括、提炼。”叶立文是此举的支持者,“有的地方不能直接引用,需要对原始材料做进一步的阅读,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我觉得这都是好事,提升了学生们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叶立文说,她曾遇到有些学生对原始材料理解不到位、曲解,甚至提供的论据变成对论点的颠覆。以前没有查重检测的时候,叶立文都是自己找资料来核对学生的引用情况。“挂一漏万,也保不准,有的地方查不到。”在他看来,机器查重还是利大于弊的,“总体上来说杜绝了学生抄袭的可能,也给我们省下了很多浪费精力的工作。”但查重软件本身的局限性,让老师们也深刻理解学生的痛点。叶立文指出,由于机械查重,导致很多学生大幅削减引用率,引用原文。“它把一些原始材料也视为重复、抄袭,但这和抄袭是两种性质的。”机器不智能,最终还得人工来判决。一位历史专业的博士则告诉记者,如果对机器查重有疑问,可以找老师去申诉。机器只提供一种参考,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看人工确认。“只不过,你要是重复率百分之三四十,就很说明问题了。”“最认真的那个,查重率最高”李成说,他还没见过学生因为查重率影响毕业,但却又另外一种“不公平”存在。文科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某些科目,如历史、法律、文学等,其引用量是非常大的,“写法律类论文,你没法让他不引用法条。”李成说。李成向记者介绍,在法学专业中,有一个方向叫做法制史,“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老师因为查重的问题,对史料的要求放得特别宽,这实际上对他们专业的学术规范影响非常大。”“譬如写一篇宋代法律的文章,可能会需要引用宋书刑法志里面的一段话,但只要这段话之前被人引用过,你传上去肯定会就被查是抄袭或者重复,为了变通,就只点明用了宋书的哪一段,只转述那段话什么意思,但不把那句话写出来。”但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论文如果把论据、原始材料放在论文里,审查论文的人在评议时一看就知道,如果不写原始材料,即便概述了史料内容,评议的同行也未必了解这段史料原文。李成的学生在今年知网查重过程中,大部分重复率都在个位数。只有一个论文写的很认真的学生,查重率高达18%。学生郁闷了,李成告诉他,这个重复率已经可以过关了,但如果想要评优,重复率要控制在15%以内。于是学生又改了一遍论文,再一查,重复率冲上了20%。“他查重的问题是题目所决定的。他表述的术语比较长,容易跟别人重复。”李成解释道,后来他翻了一下评优规定,发现重复率18%是在优秀论文的评选标准内,就让学生交了第一版论文。有时候,重复率还跟当年的热门话题有关。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刘晓(化名)告诉记者,在文学专业中,文艺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引用率比较高。“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贾平凹、莫言这些人的文学作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家都研究莫言,会得出相同的认识,重复率自然就不低。”毕业生为了论文挑灯夜战越来越严格的审查据深一度从多所高校了解,就查重率而言,各高校大幅度降低查重比例的不算多,而在盲审和外审环节,则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标准。外审针对所有学生,由学校组织,各高校间互相审阅并针对每份论文给出评阅意见和分数。盲审则由教育部到学校抽取,然后统一安排评审委员给出评审意见和等级,评审委员和学生双向盲审。实际上,教育部对于学术论文的审查正在逐年强化。李成自己博士毕业时,论文只要不在结构、论题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但到他师弟博士毕业时,有一篇当时校内预答辩评优的论文,送出去盲审后只打了三个合格。在李成的印象中,2010年以前,他所在的学校三年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超过九成,但如今,大约有30%的博士得延毕,“而且我当年读博士时都是延期四年,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延期5、6年的。”表面的数字比例之下,是对程序更严格的要求。一位中国传媒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告诉深一度记者,往年学校的开题答辩相对随意,老师们自行组织,过程也比较轻松愉快。今年的开题答辩则变成了学院组织,时间地点都由学院确定,答辩组的三位老师必须来自不同方向:本方向、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这种情况下,开题报告的理论和方法论部分也要特别注意才能不被怼得很惨。”本是学术上“正本清源”的举措,但在一些实施方法上,却遭遇了非议。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的博四学生李婷婷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外审的要求变高了,经管专业属于二级学科,送外审时却按一级学科进行。“这意味着外审专家虽然是管理类的,但是专业、研究方向可能不同”。“比方说我们是营销专业,但是送到人资(人力资源)和企管(企业管理)那里去了。我们不是研究同一个东西,他们老师只熟悉他们方向的东西,对我们论文不了解。”李婷婷告诉记者,“这个问题无法避免,只能靠运气。”今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2016级学术型硕士张丽云被教育部抽中参加论文盲审。她介绍,今年盲审比例由1%提高到了3%。因为论文写得很认真,之前师哥师姐毕业也都很顺利,张丽云自觉没什么问题,送审之后就专心找工作。4月22日清晨,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她被学院老师通知第一个盲审挂了,“知道后,什么都吃不下了”。一般来讲,一份毕业论文送给两个专家盲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有的学校是ABCD四等打分,张丽云说,中国传媒大学是ABC三等打分,A是同意答辩,B是略作修改后再答辩,C是不同意答辩。两份盲审的意见,如果都是C,就须申请延期毕业,如果有一份C,一份A或者B,就要申请第三位专家复议。从4月22日得到第一个盲审意见,到5月5日得到第二个盲审意见,十几天时间内,张丽云没去找工作,每天一边等待一边修改论文,“非常煎熬”。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第二个盲审意见和复议意见都是A。“第一个盲审意见,我觉得挺不公平的,可能并不是本专业的老师审阅的,因为他给我的意见我不能接受——‘错别字太多,部分语句不通顺’”。张丽云说。张丽云在盲审前的招聘中,有一个工作已经走到了差额实习的阶段,但因为第一个盲审结果要修改论文被迫放弃,“也是命运的安排吧。”5月底,张丽云被安排到了学校的最后一批答辩,“老师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你的论文,第三批答辩的研究生分数普遍很低。”当经历过这一切后,张丽云说,自己患上了“翟天临风波后遗症”。

松浦

山东重点高中推荐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计分参考办法

根据省人社厅和教育厅、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现将《2018年推荐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打分参考办法》公布如下。一、学历(10分)1、申报者必须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段所要求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2、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学位10分,学士学位9分,本科8分,专科6分,中专5分。按各得分学历毕业后的年限计算,每年加0.1分。学历得分与毕业后的年限得分合计最高不得超过10分。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及任现职务年限(29分)1、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年限最高不超21分,每年0.6分。已毕业的研究生在校研究生学习时间可计算为从事专业工作年限。2、任现职务年限最高不超过8分。以任现职务期满为基础,每超一年加0.5分。以上两项共计29分。三、班主任工作(5分)任现职以来从事班主任工作年限,每年(中间有间隔的,两个单学期可合并视为一年)0.5分,最高不超过5分。单学期不计分。四、教师基本素养和课堂教学展示课评价(教案展示)(8分)交近三年(2015-2016、2016-2017、2017-2018学年)六个学期的教案,成立7人以上专家评审推荐委员会,对该项采取综合评分,打分办法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另行通知。五、德、能、勤、绩等综合评价(30分)主要考察任现职以来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成绩和工作表现等方面,由其近两个学年度(2016-2017、2017-2018学年八个段次)三层四段结果直接确定。计分办法为:对应分数为1层次计30分,2层次计28分,3层次计26分,分数加和求平均值,即为该项得分。特殊情况者,经学校研究批准后,按实际参与次数求平均。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该项得分10分以下。(1)职业道德考评达不到基本要求的;(2)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的;(4)从事有偿家教以及其他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六、荣誉(10分)荣誉是指任现职务以来所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奖励,一般分为综合荣誉和单项荣誉。1、综合荣誉(6分):全国劳模或模范教师6分,全国优秀教师、省劳模、省特级教师5分,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齐鲁名师4分,市劳模、市拔尖人才、市名师3.5分,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3分,县劳模、县拔尖人才2.5分,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分,校级优秀教师0.5分。市“五一”劳动奖章1.5分,县“五一”劳动奖章1分。城镇教师具有到农村支教一年以上经历人员,考核优秀者1分,考核合格者0.5分。2、单项荣誉(4分):省、市、县教学能手分别为4分、3分、2分; 市、县(区)骨干教师分别为2分、1分;省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分别为2分、1.5分、1分;市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分别为1分、0.6分、0.4分;县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分别为0.4分、0.3分、0.2分;高考目标奖中县优秀班主任、高中教学先进工作者、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0.6分,高考突出贡献奖、骨干教师、优秀备课组长等0.5分;全国、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表彰的其他单项奖励分别为0.8、0.6、0.4、0.2分;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的单项奖励得分最高不超过本项同级单项奖励的二分之一;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取得《XX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合格证书》0.2分。以上综合荣誉和单项荣誉均按最高项计分,共计10分。对不进行社会公示、非学校逐级推荐且未在市、县区教育局人事科(股)备案的荣誉一律不予承认。七、教育教学理论研究(5分)1、著作:指任现职务以来创作的与申报专业相符、具有国内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个人专著最高可计5分,在市级及以上范围影响力较大和教学实际参考价值较高的可在3分(含3分)以上评议打分,其他在3分以下评议打分,参与合著的按平均分计分。参与编写的教参、习题集等教辅资料不计分,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2、课题:指任现职务以来承担的与申报专业相符的课题,应有所在单位逐级呈报的开题报告和经有关部门审核的结题报告;科技成果奖:指任现职务以来获得的与申报专业相符的科技成果奖励,科技成果须经单位逐级呈报、立项并经有关部门鉴定。课题立项、科研获奖证书等必须是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颁发。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均不予计分。(1)国家级课题或科技成果奖3分;省级课题或科技成果奖2分;市级课题或科技成果奖1分。多人承担课题者按平均分计分。(2)承担多项课题或获多项科技成果奖者,按最高项计分;同一科技成果受过多次奖励的按最高级别计分。3、论文:指任现职务以来在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与申报专业相符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作品。论文1000字及以上的可分档次计分,少于1000字的不计分。与他人合写的按平均分计分。(1)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论文计3分;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上发表的论文计2分;在《山东教育报》上发表的论文计0.5分;在《XX教育》上发表的论文计0.3分。(2)在教育系统有关部门单位主办、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与本专业相符的论文,国家、省、市级可分别最高计1分、0.5分、0.3分。(3)在各个层次的增刊、合刊上发表的文章最高计0.2分。(4)发表多篇的按最高层次计算,不累计加分。(5)根据省教育厅规定,获奖论文不再作为评审依据。以上各项按最高项计分,不累计加分。八、年终考核成绩(3分)以2013年以来(近五年)的年度工作考核为准,考核均为合格的计2分,每有一个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加0.5分,该项最高为3分。="1e593861862b1ed55f630c81d270ed98"class="">以上各项总计100分,根据推荐晋升数额限制,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推荐。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破格推荐。本办法若与上级文件相冲突或上级下达新文件,则按照上级文件执行。现有文件或办法无法释义或认定的,交由评审委员会表决决定。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XX县第一中学职称评审委员会所有。

內藤

论文盲审之后,她患上“翟天临风波后遗症”

转自微信公众号“北青深一度”(bqshenyi)6月7日文章2019年初,演员翟天临因学术造假而被推上热搜。同年4月,根据教育部最新通知,2019年教育部将会投入800万的教育经费,用来抽查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其中博士的抽检率约为10%,硕士约为5%。随着毕业季临近,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这一年的论文审查愈发严格,不仅查重率比以前要求更高,在盲审、外审的环节也难过得多。学校对学生耳提面命、反复强调,教育部抽检6000份论文,“论文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东西,一定要高度重视。”年初演员翟天临身陷论文丑闻一些学生将怨气留在了翟天临的微博下面,认为是他的丑闻,带来了更严苛的审核。但也有人认为,学生们只是将毕业季历来就有的压力,“迁怒”于此。实际上,教育部对于高校毕业论文的审查一直在强化当中。“一年比一年严。”2018年,就曾下通知加强论文原创性审查,严打学位论文造假行为,2019年的通知则明确,要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但也有一些高校师生指出,学术上“正本清源”的审核,在具体实施上却存在着问题。诸如,文史类论文必不可少的引用,却踩上了查重率的“红线”;又或是在加大盲审、外审比例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跨专业评审”的偏颇。相比对翟天临的“抱怨”,这些才是真正困扰着他们的东西。教育部将投入800万经费抽查论文毕业与论文年初,翟天临因为被指论文抄袭而身陷丑闻,临近毕业季,他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在他致歉的微博下,留言高达30多万条,五月,一大波应届毕业生在微博上@着翟天临,晒出了自己写论文的照片。不少人觉得,就是因为翟天临引起的风波,导致今年的论文审查与往年相比,更加严格。其中一位财务专业大四的学生告诉深一度记者,他所在的学校,今年在论文查重方面更加严格,甚至包括了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部分,而且首次查重提前了半个月,二次查重提前了一个星期,查重率要求从往年的20%降低为15%。另一所学校,一位就读经管学院博士生则告诉记者,她们的查重率要求卡到了10%。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左松涛告诉深一度,教育部下发新通知之后,学校学院要求的确有一些提高,“学生论文检查比以前要严格”。左松涛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没有多大变化,不必受外界波动的影响。“比较松懈的老师会因为这件事上紧发条。”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设置的查重率要求不同。深一度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讲,大部分本科生论文查重要求会控制在20%左右,个别专业会放宽至25%,硕士和博士要求则更为严格。在湖北某高校法律专业本科任教的李成(化名),一个半月改了12篇论文,每篇八千到一万字。平均下来,每天至少要改八小时,最长的一次,他连续改了17个小时。从开题报告起,到最后撰写完成,李成要为每个环节把关。李成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论文到了定稿的阶段,首先要自己提交论文去查重,自己查重没问题才会将定稿交给导师,之后导师再进行一次查重,才会进入答辩环节。“倘若学生提交到查询系统里的论文,跟他最后提交的论文文本不一致,一旦被教育部的专家查出来,这属于重大教学事故。因此,负责毕业论文的导师总是慎之又慎”。当对于翟天临的抱怨出现之后,也有人指出,这是学生们把毕业季历来有的压力,“迁怒”在翟天临事件上。李成也承认,在大学生活的最后关头,学生们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你不可能因为毕业论文把一个本科生挂掉。你拖着他,拖几个月,可能他签的合同就黄了。”在他看来,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不高,最重要原因就是写论文和找工作、考研在时间上有冲突。“学生的精力有限,总得有个折中的办法。”查重利与弊在论文党的眼里,有截止日期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选择熬夜死磕,取“熬夜伤肝”之意,这样的创作方式被称为“肝论文”;相比之下,也有人会选择给论文注水,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但不管是“肝论文”还是“水论文”,查重率依然是一条必须躲开的红线。“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对论文查重这件事情,都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就是如果我真要骗机器,机器怎么可能查出来。”李成说。为了降低查重率,学生们可谓绞尽脑汁。有将中文参考文献先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表述就变了;还有些引用,因为一段话很长,可以在中间加省略号。因为系统的机械,“水论文”的学生反而查重率特别低,李成看多了各种套路,“有的查重率只有个位数。”为了避免查重率“压线”,一些学生尝试在引用原文时改变表述方式,在一些老师眼中,这成了学术上的“双刃剑”。在李成读书时,他的硕士论文重复率只有0.75%,博士论文重复率也仅有1.4%多。任教后,他不准学生直接在论文里引用法条,想要引用,就要把法条的意思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然后放在论文里。“这样做就是为了降低重复率”。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习惯,“这很可能意味着,学生写论文的时候,并没有回去看资料,而是直接把自己的理解综述,当作别人原来的意思写上去了。”他解释道,一篇合格的论文,会有一定引用比例上的要求,但如今,因为迁就查重率的原因,老师们在这方面比较宽松,“这样的写作习惯,如果拿到文学院比如历史专业去,论文是会被打回来的,一篇严格的史料都没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立文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对论文的把关的确比往年更严格了,研究综述部分在软件中也会显示重复率,“引用别人的内容,现在要进行概括、提炼。”叶立文是此举的支持者,“有的地方不能直接引用,需要对原始材料做进一步的阅读,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我觉得这都是好事,提升了学生们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叶立文说,她曾遇到有些学生对原始材料理解不到位、曲解,甚至提供的论据变成对论点的颠覆。以前没有查重检测的时候,叶立文都是自己找资料来核对学生的引用情况。“挂一漏万,也保不准,有的地方查不到。”在他看来,机器查重还是利大于弊的,“总体上来说杜绝了学生抄袭的可能,也给我们省下了很多浪费精力的工作。”但查重软件本身的局限性,让老师们也深刻理解学生的痛点。叶立文指出,由于机械查重,导致很多学生大幅削减引用率,引用原文。“它把一些原始材料也视为重复、抄袭,但这和抄袭是两种性质的。”机器不智能,最终还得人工来判决。一位历史专业的博士则告诉记者,如果对机器查重有疑问,可以找老师去申诉。机器只提供一种参考,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看人工确认。“只不过,你要是重复率百分之三四十,就很说明问题了。”“最认真的那个,查重率最高”李成说,他还没见过学生因为查重率影响毕业,但却又另外一种“不公平”存在。文科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某些科目,如历史、法律、文学等,其引用量是非常大的,“写法律类论文,你没法让他不引用法条。”李成说。李成向记者介绍,在法学专业中,有一个方向叫做法制史,“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老师因为查重的问题,对史料的要求放得特别宽,这实际上对他们专业的学术规范影响非常大。”“譬如写一篇宋代法律的文章,可能会需要引用宋书刑法志里面的一段话,但只要这段话之前被人引用过,你传上去肯定会就被查是抄袭或者重复,为了变通,就只点明用了宋书的哪一段,只转述那段话什么意思,但不把那句话写出来。”但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论文如果把论据、原始材料放在论文里,审查论文的人在评议时一看就知道,如果不写原始材料,即便概述了史料内容,评议的同行也未必了解这段史料原文。李成的学生在今年知网查重过程中,大部分重复率都在个位数。只有一个论文写的很认真的学生,查重率高达18%。学生郁闷了,李成告诉他,这个重复率已经可以过关了,但如果想要评优,重复率要控制在15%以内。于是学生又改了一遍论文,再一查,重复率冲上了20%。“他查重的问题是题目所决定的。他表述的术语比较长,容易跟别人重复。”李成解释道,后来他翻了一下评优规定,发现重复率18%是在优秀论文的评选标准内,就让学生交了第一版论文。有时候,重复率还跟当年的热门话题有关。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刘晓(化名)告诉记者,在文学专业中,文艺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引用率比较高。“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贾平凹、莫言这些人的文学作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家都研究莫言,会得出相同的认识,重复率自然就不低。”毕业生为了论文挑灯夜战越来越严格的审查据深一度从多所高校了解,就查重率而言,各高校大幅度降低查重比例的不算多,而在盲审和外审环节,则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标准。外审针对所有学生,由学校组织,各高校间互相审阅并针对每份论文给出评阅意见和分数。盲审则由教育部到学校抽取,然后统一安排评审委员给出评审意见和等级,评审委员和学生双向盲审。实际上,教育部对于学术论文的审查正在逐年强化。李成自己博士毕业时,论文只要不在结构、论题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但到他师弟博士毕业时,有一篇当时校内预答辩评优的论文,送出去盲审后只打了三个合格。在李成的印象中,2010年以前,他所在的学校三年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超过九成,但如今,大约有30%的博士得延毕,“而且我当年读博士时都是延期四年,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延期5、6年的。”表面的数字比例之下,是对程序更严格的要求。一位中国传媒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告诉深一度记者,往年学校的开题答辩相对随意,老师们自行组织,过程也比较轻松愉快。今年的开题答辩则变成了学院组织,时间地点都由学院确定,答辩组的三位老师必须来自不同方向:本方向、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这种情况下,开题报告的理论和方法论部分也要特别注意才能不被怼得很惨。”本是学术上“正本清源”的举措,但在一些实施方法上,却遭遇了非议。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的博四学生李婷婷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外审的要求变高了,经管专业属于二级学科,送外审时却按一级学科进行。“这意味着外审专家虽然是管理类的,但是专业、研究方向可能不同”。“比方说我们是营销专业,但是送到人资(人力资源)和企管(企业管理)那里去了。我们不是研究同一个东西,他们老师只熟悉他们方向的东西,对我们论文不了解。”李婷婷告诉记者,“这个问题无法避免,只能靠运气。”今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2016级学术型硕士张丽云被教育部抽中参加论文盲审。她介绍,今年盲审比例由1%提高到了3%。因为论文写得很认真,之前师哥师姐毕业也都很顺利,张丽云自觉没什么问题,送审之后就专心找工作。4月22日清晨,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她被学院老师通知第一个盲审挂了,“知道后,什么都吃不下了”。一般来讲,一份毕业论文送给两个专家盲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有的学校是ABCD四等打分,张丽云说,中国传媒大学是ABC三等打分,A是同意答辩,B是略作修改后再答辩,C是不同意答辩。两份盲审的意见,如果都是C,就须申请延期毕业,如果有一份C,一份A或者B,就要申请第三位专家复议。从4月22日得到第一个盲审意见,到5月5日得到第二个盲审意见,十几天时间内,张丽云没去找工作,每天一边等待一边修改论文,“非常煎熬”。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第二个盲审意见和复议意见都是A。“第一个盲审意见,我觉得挺不公平的,可能并不是本专业的老师审阅的,因为他给我的意见我不能接受——‘错别字太多,部分语句不通顺’”。张丽云说。张丽云在盲审前的招聘中,有一个工作已经走到了差额实习的阶段,但因为第一个盲审结果要修改论文被迫放弃,“也是命运的安排吧。”5月底,张丽云被安排到了学校的最后一批答辩,“老师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你的论文,第三批答辩的研究生分数普遍很低。”当经历过这一切后,张丽云说,自己患上了“翟天临风波后遗症”。(记者丨杨宝璐 李紫薇 葛杏航)

煎饼侠

女研究生轻生:导师不喜欢就毕不了业,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度合理吗

五一劳动节这天傍晚,中国传媒大学动画艺术学研究生黄静怡选择了坠楼。家人痛心的同时,在微博揭露了原因:因为黄同学曾经跟导师薛某意见不合,导师不同意其就此论题开题,也不肯在她的开题报告上签字。后来黄同学辗转请其他老师签了开题报告。并耗费心血完成了论文。薛导师在给出修改意见后,黄静怡通宵把论文修改好,交给这位导师。想不到导师看都不看就下结论说黄静怡在敷衍他。由于没有导师签字,黄静怡无法毕业。她苦苦哀求导师,并写了一篇3000字的长文向老师表示道歉。可惜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之后她精神失常,4月30日去医院,被精神科医生要求立即住院。5月1日她就去世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案例,也反映出当前研究生制度的一些问题。研究生能不能毕业,完全由导师一个人说了算。导师不给签字,研究生就没法毕业。这导致了一些导师全凭自己好恶行事,学生稍有不合心意,就压着不让毕业。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帮自己做课题,免费给自己打工,而学生也只能乖乖照做,敢怒不敢言。之前我一个朋友,有天晚上跟我聊天,说她毕业论文进度还差很多,快要截止dead line了,导师却让她赶一个私活。是她导师自己入股的公司的一个项目。她那段时间都快抑郁了,天天熬夜,导师也没说给她论文延期。总之后来她前后熬了快1个月,人都瘦了一圈,毕业论文答辩完,倒头就睡。她这还算幸运的,同学中也确实有被两头耽误而延期毕业的。然而这都还不算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知乎上有同学说研究生导师把学生租给公司干活,公司一个月只给学生四五百补贴,却给老师四五千的。说回黄静怡的导师,从他的简历来看,这位薛老师当初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当老师的时候,竟然没有动画相关专业的学历,而是以北广电视系的本科毕业生去教传媒大学学生,先上车后补票,后来又去英国进修了一年动画硕士。应该说,现在的大学留校任教是越来越难了,有的大学甚至连博士生都不让留校,得有留学经验才可以应聘老师。但是在以前,60后-70后这一代,有的学历含金量没那高,也留校了。这么多年,就靠水水论文,上课读读教材,讲讲段子,就能在大学里熬着资历。传媒大学还是985呢!对于这样的导师,由他们全权决定学生能不能顺利毕业,是否合适?研究生制度,归根结底,要看是导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为老师服务。在国内,普遍都是学生为老师服务,甚至打工,大家甚至都习惯了称呼导师为老板。而国外教授是需要让学生打分的,而且研究生毕不了业,导师就不能申请新的科研项目,也不能带新的学生。另一种折中的法子是采取研究生毕业论文由几名导师随机分配,批改,盲审的制度,不要由一名导师决定一切。希望中国的学术环境能更好一些,类似黄静怡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