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11硕士毕业作,第一篇1区SCI论文发表经验谈

211硕士毕业作,第一篇1区SCI论文发表经验谈

作为一名211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一篇SCI论文可能是大多数211院校毕业的基本要求。自己临近毕业终于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还是一区,回顾自己第一篇SCI论文从选题、实验、写作、投稿到最终接收发表的经历,过程充满酸甜苦辣,借助LetPub这个平台分享一些tips,希望给科研小伙伴们一点帮助。1.选题我的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在干细胞中的研究与应用,简单来说就是纳米医学,虽然现在还在研究基础阶段,但是未来前景不可限量。刚入师门的时候导师就给了我一个课题,课题涉及到很多化学合成和表征,当时也不知道难做不难做。我本身是学生物出身的,硕士调剂到这里,初来时有很多地方并不熟悉,好在导师比较有耐心,并且研究课题也有一半的实验是和生物相关的。其实选题的关键一是需要前期积累,多看文献,特别是导师给的文献,一定要看熟;其次是要和导师多沟通,虽然课题大多数时候是导师制定,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要大胆地表达,不要害怕说错或者怕导师批评,有时候一些大胆的想法导师也是非常认同的,好的idea是成功的一半!2.实验课题定下来后就需要着手实验了,需要查好文献,把细节都定下来再动手。有些小伙伴喜欢先动手,在动手过程中进行改进。但是这样实验成功率不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去试错。还是建议没有太多实验经验的同学先制定好详细的实验方案,查好文献,把每个实验的实验条件都仔细地制定好,再在实验过程当中进行慢慢的改进,这样做起来心里比较有谱,改进也比较有规律,最终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当然实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也应该及时找导师沟通讨论,不要闭门造车,有时候导师一两句话就能够解决困扰了你一两个月的问题,毕竟导师经验丰富,做过的实验比你吃过的米还多。3.写作由于是第一次写SCI论文,自己的英语写作也比较一般,所以只能边写边改。一开始就是瞎写,想到什么写什么,结果初稿给导师看了以后非常不满意,觉得毫无逻辑可言,通篇不知道在说什么,即什么都想说,但是又什么都说不清楚。导师给了几篇写得比较好的参考文献给我,让我照着写,也给我列了一个大纲和一条逻辑主线。导师说写文章就和写小说差不多,要给读者讲一个故事,要把自己故事的主线写清楚,不要想着面面俱到。这样我就按照导师给的大纲一步一步写,不懂怎么表达的地方就查阅相关参考文献,重新写了一个月,把第二稿写完了,导师看了以后也满意了很多,至少不会再杂乱无章,没有主线了。紧接着又进行修改,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一直帮我修改,就这样大概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可以投的初稿。另外还需要重点说一下的就是图的重要性,一定要美观、清晰、简洁。很多审稿人一般不会非常仔细地阅读你的论文,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你文章里面的一两张图去理解你的文章,所以文章里面的图一定要做得比较美观大方,不要求高大上,因为不是每个课题组都不差钱可以找专业制图公司画图,但是一定要简洁大方。所以总结一下SCI论文写作就是:1. 先找一两篇优秀SCI论文进行熟读;2. 像写故事那样,按照一条主线把论文写清楚,面面俱到就是什么都讲不清楚;3. 论文里面的图要简洁大方、清晰明了(特别是原理图)。4.投稿当时导师觉得实验处理严谨,数据相对完整,就考虑先尝试投一个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所以就选了我们业内公认的top杂志Biomaterials去投。一个星期后,文章被主编直接拒稿了。编辑认为文章具有创新性,可惜数据不够丰富,并且建议我们补充动物数据后重新投稿。当时已经是研三第一学期了,再去补动物数据耗时太久,迫于毕业压力,我们决定换期刊再投。第二次投稿,选择的是Small(IF=10.856)改投。可能还是不太甘心吧,觉得文章创新点和数据都比较不错。两个星期后收到主编回复,主编的意见和Biomaterials的差不多。经过两次拒稿,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重新审视了文章,最后觉得除非补充动物实验,不然很难去冲击top杂志。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改投一区的期刊,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定了Nanoscale这个杂志。现在想来当时的选择还是非常正确的。根据Guideline排版完成后,进行投稿。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四个星期,没有任何消息,那段时间真是煎熬,每天都要登录上去看看审稿状态。终于等到了期刊的回复,在这里也建议大家不要着急发邮件催促期刊,先耐心等待,no news is good news。三个审稿人,一个同意,一个小修,一个拒稿,最后主编给了重投的机会,但是需要补充实验,特别提到第三个拒稿的审稿人觉得文章语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我们先把审稿人需要我们补充的实验都补好,然后逐一地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审稿人的问题很专业也很棘手,比如有个审稿人说我们的文章在分析实验结果和讨论的时候不够详细,要求增加结果分析和讨论。不得已,我们又着手将文章中的每一个图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另一个审稿人则问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动物实验,我们也只好如实回答本来是想着做动物实验的,无奈实验室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总之,像导师说的,要客客气气,真真切切地回答好审稿人的所有问题,就算审稿人的一些问题不合理或者十分尖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态度诚恳,万不可有出格的语言,不过同时也不需要过分讨好审稿人,只要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大部分审稿人还是比较nice的,这也是给大家的一个小经验吧。Nanoscale审稿人的审稿意见5.论文修改与接收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完成后,文章交给LetPub帮助润色。由于时间比较着急,我们选择了三个工作日的润色,提交文章时,附上了LetPub的润色证明。非常庆幸,经过两个星期的等待,我们迎来了好消息。第一和第二个审稿人认为文章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同意接收,而第三个审稿人提到几个问题,基本就是小修。我们对问题一一做了回答之后返回给主编,主编在三天之后直接接收了我们文章。文章接收的当天,心情那个激动啊,三年的辛苦劳动终于有了回报,毕业也不用愁了,非常地感谢导师和LetPub。在此特别为LetPub做个小广告,他们的服务真的是非常的专业,高效,值得你拥有!Nanoscale的接收函6.总结1)研究生不像本科,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只要坚持下来,还是有很多收获;2)课题一定要紧跟导师的方向和步伐,平时要和导师多讨论,特别是开展实验之前,一定要和导师讨论,确定好细节,这样做实验才能事半功倍,拿到满意的结果,就算失败了也利于分析问题所在;3)然后在处理数据和写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几篇好的文献进行参考,特别是第一次写SCI的同学,当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写,或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的时候,就可以去看看参考文献,当然写文章时候的逻辑思路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和导师多讨论;4)最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和找靠谱的语法公司,自己的课题适合投什么期刊,除了和导师讨论外,就是平时要多留意经常阅读的期刊,以判断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课题投稿。语言方面联系靠谱的语法公司进行修改。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命行天下

厉害啊!临沂大学这名研究生发表SCI一区高质量论文

近日,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化分析研究所)2019级硕士研究生宋宇涵同学,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创办的SCI一区期刊Lab on a Chip上,发表 “Reusable Single-Cell Patterning Strategy Based on Ultrathin Metal Microstencil”学术论文。临沂大学张书圣教授、孙英男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该论文是关于一种基于超薄金属通孔芯片(5μm,UTmS)简单、快速且高效地制备高通量单细胞图案的新策略,巧妙利用通孔深度仅为亚细胞尺寸的超薄金属芯片所特有的柔性和刚性,使其能够像“贴膜”一样直接通过按压紧贴至细胞生长的平板基片上,进而借助于细胞自然沉降过程即可实现单细胞进孔定位,从而完成高通量单细胞的图案化,进一步基于此装置实现了单细胞阵列实时凋亡与钙释放的检测研究。因此UTmS新方法无需夹具、样品池、键合、离心等操作,制备效率高,且可重复利用,极大地降低了芯片成本与操作难度,具有显著的应用普适性。

体性

双非院校读研,有幸发了二区SCI论文,不读博如何利用论文优势?

小西上午看到一个硕士生留下的疑惑:在双非学校读研期间有幸发了一篇二区的SCI论文,如果不准备去读博的情况下,该如何去利用论文的优势?不清楚这位学生所在的具体学科或研究方向是什么,也没有说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区(指定阈值划分)或是JCR分区(Q4均分)?理工类在读研究生应该知晓,类似信息对判断一篇二区sci论文的影响力高低非常关键。不过,就国内高校科研奖励来说,通常选用中科院分区多一些(少给钱)。聊“如何利用论文优势”之前,小西先说说一个我的师弟,也许对问题解答有些不一样的启发。小西导师的专业是“生化材环”中的环境。此专业争议颇大,劝退和看好的人都不少。小师弟读研时发了4篇中科院II区sci论文,均是环境类期刊中影响力较高的。毕业后,他还留2篇初稿给师妹,期间参与了实验。研二时拒绝了团队的硕博连读,研三拒绝了团队小导师的留学建议,更为遗憾的是他研三拒绝了推荐的一个博导(愿意招他),去年新增为院士。不想读博的理由很简单,两个字“累了”。之前,和他聊过,他的想法是工作2年后再去国外读博。参加校招时,他写入简历里的几篇sci论文帮助有限,想去的几个单位没有如愿,最终选择深圳的一家生态环境公司。因此,对于硕士在读的这位学生来说,毕业后无心读博,意味着只有工作。此时,发表sci论文是必须,也是非常有必要写入简历(亮点之一),并附带一份打印件(翻译下题目和摘要)。小西在高校工作期间,和不少来校招的HR吃过饭,其中还有不少同学或校友。对于“如何发挥sci论文优势?”的问题,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不少企业内,sci论文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如工程师评审中发表论文的刊物要求很低。因此,企业HR或部门领导招聘面试时,唯有懂行的才能知晓读研期间发表论文不易,认可你的能力。反之,不少领导觉得高校内导师做的不少项目课题没啥用,无法成果转化,更没有经济效益。此时,简历中这篇sci论文在他眼中很有可能就是虚的,很水,没啥意义。说的直白些,就是不读博,从事工作和学术相关性不高的话,论文很难体现出优势。因此,想要发挥这篇论文的优势,引导话题,告知领导论文背后的故事。比如说,你协助导师申报项目,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初稿撰写、论文投稿等工作,期间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体现出你的工作能力。若是同领域的研发岗位,论文偏应用的话,面试时聊到论文的内容时会是个加分项。不过,硕士求职不易,很多人的工作和学位论文方向并没有相关性,对口的岗位太难找。在双非院校发表一篇2区sci论文是颇为不易,但是放在985、211院校的不少专业并不算突出,如部分课题毕业要求就是一篇2区以上sci论文。进一步讲,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发表一篇2区sci论文想走申请-考核制进入985高校非常难,需要继续努力。最后,“有幸”两字可以看出你的谦虚。发表论文肯定是有价值的,如得到导师认可(推荐工作),符合毕业要求,容易获得奖学金,甚至是校优秀毕业硕士生。加油!

张苍

sci一区论文发表有难度么

SCIsci一区论文发表有难度么?按照美国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JCR期刊影响因子分区情况,将SCI收录同一学科中的期刊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学科影响因子前5%的期刊为An1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20% 为An2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50%的3区为An3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后50%的为An4区期刊;EI收录核心期刊源为An5区期刊,在以上分区中所对应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别称为An1类、An2类、An3类、An4类和An5类的论文。一区论文是在期刊为An1区发表的,一区占得百分比是最少的,影响因子是最大的,相对的sci一区论文发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接下来,就这个问题,小编详细的说说:1特别重视论文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2充分评价已有工作,体现作者学术水平: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条件;即便是作者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文献,让读者在充分评价作者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作必要参考,并清晰指出自己当前工作中独创性的贡献。3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4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以不同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并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

离而腊之

发SCI论文到底有多难,硕士博士毕业一般能有几篇

这两天,一则关于某校男主送女主 SCI 论文的新闻顿时让学术界无数博士尽折夭。有人感叹自己这辈子都发表不出来那么多论文。我们姑且不讨论这则新闻的内容,塔主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一篇SCI对博士意味着什么?所有在读的博士都知道,SCI论文发表是一名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毕业至少有一篇SCI检索的论文,但是对于博士而言,在读博期间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足可以用优秀或学术精英来表征博士的优秀了。我们常说,发表一篇SCI能保证毕业,发表两篇能保证找到工作,发表三篇保证找到好工作。所以对于博士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而且其中还有一篇顶级期刊,那么在就业层面基本上是任何一个高校或研究院所都抢着要的状态。所以说,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就足够让一名博士拿5个博士学位,同时还能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岗位。从科研角度上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且其中有1篇是顶级期刊的话,一般的高校的科研奖励大概是三四区的SCI文章奖励1万块/篇,二区以上的一般在3到6万/篇,top期刊的奖励另外来算。如果有5篇的话,从科研奖励上来算,这个奖励能达到50万左右。而且从就业角度而言,如果有了五篇SCI后,在应聘工作时,就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看启动费。现在大部分高校如果有五篇SCI再加有一篇顶级期刊的话,至少会给到80到100万的安家费,同时科研启动费会给的更高。除了这些科研奖励外,五篇SCI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奖项和科研项目带来的隐形福利,这些福利是长期的也是永久的,往往会让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学术圈扬名立威,基本上能带来数百万的价值。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开玩笑,说我不要车不要房,我只要5篇SCI就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确实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博士在读期期间能写出5篇,说明这个博士一定是一名在科研上非常优秀的博士了,一般而言,1篇文章大概是一个优秀的博士1-2年的全部科研心血。如果是发表5篇,那么可以说是博士中的精英群体了。但是有一点注意,塔主不提倡优秀的博士将自己的论文送给自己的对象或者导师,因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是自己劳动所得到的结晶,如果仅仅将论文作为一种资源,与别人进行交易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山对国家科学工作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对学术界的名誉有严重的损害。在科学界容不得半年虚假。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发展永远不变的真理。希望我们在读的博士要谨记这个真理,克服困难,勇敢的追求科学的高峰,不要把论文作为交换资源去换取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被发揄袂

她是上海交大优秀毕业生,分享读研感悟,发表1篇一区SCI 论文

优毕档案山东省医科院奖学金山东省医科院励志奖学金济南大学一等奖学金济南大学三等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二等学业奖学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时光荏苒,张熠辉回想2017年的金秋,开学的那一天仿佛还是在昨天,她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将要度过三年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有想要一展抱负的雄心和对未知的忐忑。书海的时光作为学生,张熠辉深知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刚入校时,由于不清楚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张熠辉积极主动向身边的同学或者师兄师姐们请教,明白了方法之后,便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张熠辉也积极地努力着,在课堂上保持着端正、谦虚的学习态度,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勤奋刻苦,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努力去查资料,尽力搞明白。她经常去图书馆博览书籍,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以此展开研究。课余时间,她也注重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阅读英文原版的书籍与报刊,闲暇时还经常帮助有需要的同学翻译一些文件,把自己在英语方面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经过两年的努力,她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因此而坚定信念,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保持并不断超越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拨开这迷雾刚开始进入课题组时,张熠辉觉得自己还处于小白的状态,看到师兄师姐们做实验和组会汇报都得心应手,而自己却感到无从下手,心中迷茫。郭老师看到她的状态,耐心劝解,悉心教导她先从阅读文献开始,慢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郭老师的开导为她拨开了迷雾。在确定课题之后,张熠辉查阅了大量文献,虚心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开始慢慢熟悉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投入到实验中。在实验一开始的时候,她遇到了很多问题,实验完全进展不下去,自己也非常的苦恼和焦虑。但是之后通过查阅中外文文献,自己经过思考和不断尝试,同时与郭老师反复的讨论,最后尝试实验后终于寻找到了实验的突破口。实验开始拨开迷雾,显现眉目,由此她逐步培养出自己边实验边思考的好习惯,良好的心态也是慢慢培养出来,慢慢地,她变得不惧失败,勇往直前。经过系统的思考和认真的实验,一个实验阶段就这样完成了。在郭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张熠辉开始撰写英文文章。对于她来说,这也是一段新的挑战,写文章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经过一个月查阅文献之后,她写出了文章的初稿。在师姐的帮助下,她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图表变得美观并且整洁,逻辑语法和语言表达经过不断的修改和润色终于达到文章的要求。经过艰难的两次大修,文章终于成功发表。看到文章接收的邮件后,张熠辉心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她非常感激在这个过程中师姐和郭老师的耐心帮助,教会她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学到了很多关于英语文章的撰写,关于文章的整体思路,实验小细节的修改这些新的知识。实验过程虽然艰辛,但是她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最终也不负苦心,收获了一篇一区的SCI 论文。生活的节奏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涯里,张熠辉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包括地铁服务志愿者志愿者和义务献血等,这些都让她更加热爱公益。此外,她也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举办的学术会议、“和衷共济,百舸争流”学术报告会、大师讲坛和毕业生交流会等。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她也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习科研之余她和朋友们一起运动,一起吃饭,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互相调节心情。生活之中因为有好友,有和谐融洽的实验室伙伴儿而变得更加美好起来。除此之外,进入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后,她很注意自己思想的发展,她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先进正确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的工作路线,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关注当和国家的发展形势。初心未忘,步履未停回首自己的硕士生涯,当研究生的这幅画卷初次展开时,张熠辉发现自己努力追寻的梦想并不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轻松和喜悦。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却依然感觉雾里看花。张熠辉也曾整天待在实验室,想要认真研究,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彼时的她,茫然过,受挫过,徘徊过,但时间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正如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研究生阶段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张熠辉说,因为年少懵懂,她很可能会失败,可也正是青春给了她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资本。真正追逐梦想的人,不会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只要满怀激情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终究会取得胜利。她希望自己能在专业的路上远走越远,不断学习和进步,不忘初心,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付出,最终实现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导师简介郭圣荣教授1996年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药学院(原上医大)工作,任讲师、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成立,即进入该学院工作至今。担任第一届本科生班主任和招收第一届研究生,2003年1月晋升为药剂学教授,创建医药用高分子与药物控释技术课题组。于2004年应邀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13-2015 受欧盟玛丽居里国际引进人才基金资助,应聘到英国利兹大学工作2年。2017年7, 晋升为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长聘教授。曾担任药学院首届团委书记、学生工作负责人,担任学院党支部/总支部/党委副书记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1.新型药物输送系统,包括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和定位定向靶向药物输送系统:2.新型药物/医疗器械组合体。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国专利授权10余项,主编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受聘为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研究生规划教材学术审定稿委员会委员(为包括7名院士在内的24 名委员之一)和首次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研究生规划教材《药用材料》主编。已指导毕业硕士60名(其中全日制学生45名),博士1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7名。据不完全统计:所指导的研究生获上海市及学校颁布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25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4余人次,其它奖学金20余人次;多人次获全国性比赛(诺基亚创意大赛全国比赛)三等奖,中国药学会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及上海市药剂学年会暨青年论文报告会一等奖等。2018年有3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 文案资料:药学院 排版编辑:王莉莉

鼬鸣

他就读非211高校,在SCI一区发表论文,被北大、复旦等名校预录!

大学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环境领域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发表学术论文,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预录取,收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的offer……这样的“学霸大神”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我校水利水电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唐港。实验室“小白”进化论 稳扎稳打出真知大三时,唐港在专业英语课上结识了郑兴老师。郑兴老师是我校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污水深度处理和水环境水质控制方面的研究。课上课下,唐港与郑老师进行过多次交流,也慢慢对郑老师所在的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质控制团队有所了解。在郑老师的指引下,唐港认识到,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所学运用于实践。他向郑老师毛遂自荐,表达了希望加入研究团队的意愿。最终,郑老师也同意了他的加入。就这样,唐港开始了自己的科研道路。初入实验室,新鲜感和紧张感交织而来,实验室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这让唐港觉得自己是一个实验室“小白”。为了能尽快熟悉科研项目课题,明确实验研究方向,唐港在心里定下一个“小目标”:在完成老师安排的实验任务的情况下,每日还要精读10篇英文文献,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尽快赶上师兄师姐的脚步。就这样,他一坚持就是三个多月。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在和老师的交流讨论中,唐港不断总结、分析已有研究中的相似之处,在多样中找共性,在庞杂中寻主导。在郑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讲解下,在与师兄师姐的交流探讨中,他渐渐明晰了研究方向。方向已明确,唐港和郑老师经常讨论实验结果,不断改进结果分析,优化写作语言,最终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并于2019年3月在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上发表。困难面前不低头 努力才是硬道理探索知识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挫折有时来得让人措手不及。面对实验结果与预想不一致,面对花费了精力却在短期内看不到进展,面对审稿人严格的修改意见……面对种种难熬的时刻,唐港犹豫过、徘徊过,也动过放弃的念头。但是,郑老师的一番话给了他信心,“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成功的喜悦不是源于一个漂亮的结果,而源于播种的兴奋、耕耘的积累和修枝剪叶的执着。”就这样,唐港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鼓励中坚持了下来。谈到学术研究时,他笑着说到,“搞科研的过程非常有意思,结果好能受到鼓舞,结果不好也能促进学习。因为在做实验、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每一次数据分析都是对我观点的刷新过程,我也在其中不断学习、成长。”兴趣爱好广泛 全面发展第一谁说“学霸”的生活只有学习与科研?爱好辩论、喜欢美剧、学习德语、爬山、阅读……唐港学习之余的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面对学习、科研和这么多兴趣爱好,他又是如何进行时间分配的呢?谈及时间管理,唐港这样说:“每天必须要做的事就是读文献,因为作为“小白”,我必须大量阅读才能对本领域形成宏观的认识。另外,每周我会抽出一天完整的时间休息放松。通常我会去爬山,西安周边所有的国家森林公园我都去过,接近自然会让我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学霸”,读书当然也是唐港课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是专业书籍,还是心理学、经济学等课外书籍,他都广泛涉猎。他说:“阅读是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过程。阅读书籍能够丰富自己、更新自己,与他人进行思维交锋的过程,能帮我打破固有思维,以更全面的维度看待事物。”回顾大学三年多的生活,唐港说了这样两个词:充实、新鲜。每天都在为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每天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这是唐港大学期间的生活写照。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老学长”,唐港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几句贴心话:“不要说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不要盲目找兴趣,更不要万事都以没兴趣为借口。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收获的喜悦才会让你感到满足!”来源:西安理工大学 采 访:王竞婕 撰 稿:王竞婕 焦曼文 编 辑:彭雅兰 责任编辑:张 明

处乎无响

为什么硕士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不高呢?

2019年的硕士生学位论文全面采用抽选双盲审(研究生和审稿专家互不知道彼此),根源是翟天临博士事件。鉴于毕业硕士生的人数60余万,采用之前博士学位论文的盲审模式难度比较大、不现实,因此只能采用学院组织的专家盲审模式(学院自行联系专家送审),而不是全国同行业的专家库系统随机分配(类似于博士学位论文盲审、青年基金评审等)。不过部分高校针对部分发表过高水平期刊论文的硕士生可以"免盲"。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严格审核已是肯定的,教育部已确定2019年抽查6000份学位论文,且每篇论文3位评审专家,整个项目拨款800万。翟天临博士学术不端后,相继又曝出湖南大学刘梦洁硕士论文抄袭、复旦硕士抄袭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事件,就算导师同意你学位论文送审,评审专家同样会高要求、高标准打分。研究生论文盲审审稿专家关注硕士学位论文哪些部分?论文盲审主要看论文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不小,一般来说创新性不是问题,但创新点得学会凝练。在写作之前的试验设计非常关键,否则学位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不行喔。首先,最基本的写作规范。一篇学位论文出现低级错误给专家印象非常不好,如错别字、标点符号中英文混用、图表序号混乱和不对应、表格跨页、引用格式不规范、文献引用格式错误等。一个研究生经过3年培养后,在如此重要的学位论文中出现低级错误让人啼笑皆非呢。其次,文字写作水平。不同学科都有专业词汇和用句,过于口语化的描述不易出现在学位论文中。为避免重复率过高,不少研究生故意将学位论文修改的晦涩难读,词不达意。同时,学位论文没有框架和逻辑,甚至写作不宜采用排比行文、大段落等,甚至不如高中生作文。另外,学术水平。理工学不少学科的试验设计、数据分析、讨论得需要有足够的学术水平,如不能简单描述某个指标上升、下降,而是深挖表面现象后的机制。因此,在整个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阅读海量文献非常关键。研究生不少优秀的研究生,如硕士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英文期刊论文,如SCI一区、二区论文,撰写的学位论文盲审后被评为2份"差"或"不建议答辩"等,就得接受延迟半年答辩。因此,建议各位准毕业生在送审之前"精雕细磨",经过学科/教研室的预答辩后再送审。作为导师,小西知道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不再从事科学研究,仅有少量选择读博深造的研究生继续从事科研,但是作为毕业要求的学位论文必须要严守学术底线。平时读研期间,导师可以原谅研究生的任性,理解研究生混个学位证的心态。但是,学位论文质量同样关系到导师个人今后的招生和发展,因此得彼此互相体谅。其实,大部分导师还是乐意帮自己研究生修改学位论文的,但是一定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而不是送审截至之前的晚上发给导师!

穿越侠

这所高校招教师:A类博士发两篇一区SCI论文,可获200平住房

来源 | 募格课堂编辑 | 学术君近日,有一所高校招聘教师,开出这样的条件:引进A类博士,近 5 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期刊论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自然科学:中科院 JCR 期刊一区论文 2 篇,或一区论文 1 篇、二区论文 2 篇;2.人文社会科学:CSSCI源期刊论文 5 篇;3.其他相当学术水平的博士。如果达到要求,学校即提供住房待遇:200平米以上住房一套,合同期满,产权归己。不仅如此,A类博士学校还给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40万元,社会科学20万元。综合这些待遇看下来,你是不是读博期间写论文的劲头又大了一些?要知道,如果作为一个博士刚毕业就入职高校的老师来说,刚工作就买房,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现实的,但也是令人羡慕的。不过,为何高校开出这样“诱人”的待遇,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首先,拥有这样大力引才条件的高校,初衷一定是希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现阶段可能存在一些稍弱的条件有待加强。比如这所学校在新疆,名为塔里木大学。图源:塔里木大学官网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学校对编制引进教师的待遇简介:该校1958年成立,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占地2631亩,教职工1330人,很多教师岗只要硕士学位。其次,两篇一作一区SCI,其实想发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本科阶段是对一门专业说明书式的理解,硕士阶段就该进一步探索这门专业的内涵了,再到博士阶段,就应该找到本专业内适合自己的方向而发光发热了。在硕博时期的学习中,如果能以一作发表一篇或多篇本专业领域的SCI论文,也算是自己的学识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认可。这其中也不乏“小鹿乱撞”般的艰难,有位博士生曾描述到:得来的这些东西(成功发表的论文),远没有我熬夜写回review的感触深刻。当然,也有研究生同学从侧面描述,告诉了我们发一篇SCI有多难:图源:知乎但可能有同学要质疑了,我申请一个双一流大学的博士,学校都提出具备一作SCI论文,这样看来学校的招聘条件并不算太高。即便SCI一区再难发,可能只是对一部分研究生的要求上限,但这也许是对高校招聘教师的要求下限了。高校开出这样的优厚待遇来大力引才,其实背后也有着些许的无奈,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比一些即便教育资源一般但交通便利的城市揽才更加困难一些,但这对于一些普通高校毕业的博士,却是一个成为大学教授的好机会,无疑为这些更倾向走学术道路的博士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以优厚待遇吸纳一流人才,这也是近年来高校招聘教师最常见的做法了:不久前,深圳大学发布《深圳大学2021年招聘教师公告》:“年薪38~70万元/年;特别优秀的应聘者可直接入选学校‘3+1人才工程’项目,并享受15~20万元/年的专门工作报酬。”,一时引来众多名校毕业生参与竞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给出的薪资待遇是:实行预聘制的博士(博士后),基础年薪为15万元,并享受绩效奖励;自然科学类博士(博士后)提供20万元科研启动费;提供120-140平方米左右住房一套或价值相当的购房补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对常规师资开出15-30万元年薪和30万元的购房补贴,青年英才的年薪待遇为30-45万元,购房补贴100万元。高校凭借这样的高薪引才模式,该如何维持教育质量呢?教育学者谢波曾表示:薪吸引人才只是发展教育的手段之一,并不是拥有人才就能够一定发展好教育。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根据国家的战略规划,制定合理的政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真正的把当地的教育水平发展上去,才不辜负这些投奔而来的“金凤凰”。不过,站在学生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也确实拓宽了硕士博士职业的发展道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老师的工资体系就被人诟病,总有人觉得读博士进企业比学术圈富裕多了,即便存在一些真心实意对学术存在浓厚兴趣、或是打心眼里觉得自己适合搞科研,从而选择走上高校任教这条路的学者们,依旧可能会被往昔的同学朋友,甚至是外人质疑自己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清北博士去深圳高中当教师这类现象出现的时候,会引起争议的原因,在学术圈之外的人,总在讨论这种选择好似浪费了高知分子的真才学识,但也许作为当事人来讲,很可能深造多年也希望获得更舒适的生活条件罢了,这其中的取舍都应该由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受世俗的影响。如今,多所高校逐步提升了招聘教师的薪酬待遇,这也意味着未来即将毕业的硕士博士们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如果你热爱或适合学术氛围,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去持续走学术道路,也能少一些辛酸与无奈了。本文来源:塔里木大学官网、中国新闻周刊、知乎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大笨蛋

sci一区论文发表难度大吗

sci期刊之间存在影响因子的差异,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每本sci期刊按照影响因子,对号入座相应的分区。不同的分区,对于论文要求高度不同,那发表的难度也不同。那么,sci一区论文发表难度大吗?当然大。知实学术与多本期刊合作,投刊发论文,关注我,发留言~sci一区论文发表难度大吗首先,与不同的期刊比较,sci期刊等级高,发表难度大。sci期刊,是领域内级别比较高的期刊,能够成功发表sci论文,代表了个人学术水平非常高,其认可度,要比国内的一些核心论文还要高,在发表难度上肯定低不了,否则无法保证发表论文的质量。总之,sci论文的发表难度非常大。其次,sci期刊间比较,sci一区期刊,发表难度最大sci期刊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位列一区的sci期刊,其影响因子最高,属于相关领域内顶流的期刊,其刊登发表的论文,肯定要有分量,才能保持其领域内的地位。因而,在sci论文发表中,sci一区论文发表难度是最大的。sci一区论文发表难度大,通常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1、做实验不容易,写论文内容也不容易。有的作者做实验很OK,但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论文,就不那么顺当了。尤其被要求英文发表,对于很多人,还未达到撰写sci英语稿件的水平,能写出来已经相当不容易,离着写好,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2、sci一区投稿录用率很低。对于一区sci来说,收到的稿件数量远超其录用的数量,导致录用sci论文标准不断的拔高,让一些不是特别优秀的稿件,在编辑预审中被退稿。3、sci一区论文发表周期长,让国内许多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发表论文的作者,很焦虑。sci一区论文发表难度大吗?本文的介绍先到这里。其实关于sci论文发表还有好多知识点或难度未提及。但不妨碍我们了解到sci论文发表的难度。关注知实学术,了解更多常识,提高个人专业度,来降低发表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