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CFP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称《规定》),其中,取消了“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新规一出,引发了社会热议。毕竟硕士研究生毕业不再要求论文数量,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个轻松的选择。但是也有人认为,不要求论文数量不代表不考察学生能力,少了量化的指标,可能会让毕业变得更难。那么,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更难了还是更简单了?是否会在全国高校推广?在清华大学公布的最新修订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取消了“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根据了解,本次《规定》的修订工作于2017年1月启动,历时四年。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此次清华大学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是在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陈志文认为,“从学校的规定角度来讲,不作为一个必须或者前置条件,这也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之一。我们讲破四唯、破五唯,不唯论文,是学校坚定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清华大学“不唯论文”的新规,让其他学校的学生有些羡慕。正在山东财经大学就读学术研究生的王莉莉认为,如果都能实行这个政策,是个可以松口气的好消息。“我觉得对于部分研究方向的学术研究生来说是简单了,因为对于一些研究方向来说,他可能三年的时间只能写出来一篇论文就已经很好了。”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春飞也认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主攻专业研究。“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讲变简单了。首先,学生不需要把所有的学习重点都放在发表文章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和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研究,不再是为了发论文而学习,可以从自己的出发点去研究学习。当然从另一些方面来说,取消这一规则,也就意味着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将会有更高的考核标准,所以我认为从深层次来看这也是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要求放宽了,但不意味着标准降低了。学生刘春飞的理解,也是陈志文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是从多维度进行评价,不唯论文,不代表不看论文。陈志文说:“举个例子,清华在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时候,前两年就改成申请审核制,换句话讲不简单看考试成绩,恰恰是提高了要求,难度大幅度提高。那么这次,不要求必须发论文或者不作为一个前置条件,并不等于说你可以不发论文,我觉得实际是体现了清华的一个自信。因为真正优秀的孩子不发论文的是比较少的,一定记住老师不会降低要求的。论文只是显性的一个指标,不发论文并不等于降低要求。”那么,清华大学的做法,是否会在全国高校推广?对于所有的学生是否都可以放开要求?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不同高校对于学生论文的要求其实是反映了不同高校的发展阶段,清华可以,不代表其他高校也可以,还是要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来决定。“事实上,对学生论文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中国恢复学位的制度以后,有一些学生完成这些论文难度比较大,效果也不好。一些学校对论文提出要求是正常的。现在这个论文应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同学校情况不一样,在不同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来作出决定。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生源比较好的学校,学生完成论文问题不太大,而相对来讲,生源处在低端的一些高校,很多学生在答辩之前完成一些小论文,还是有一些难度或者是有一定的过程。”储朝晖说。其实,此前清华大学就已经取消了博士生发表论文数量的指标,看上去轻松不少,但学生需要提交学术报告,而这份学术报告要想通过,也并不比写论文容易。储朝晖认为,不管学校政策如何变化,对于优秀学生来说,标准都不会降低。“我觉得把短期对成功的要求变成一个相对长期的对成果的要求,把对论文的要求变成对学生的综合的考察的要求。那么是不是简单了呢?因为普通学生之间还有一个相互比较,所以学业评价还是存在,对学生学业的基本要求还是存在。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学生,那么依然还是要努力。”储朝晖说。
来源:澎湃新闻@北京日报 消息,清华大学3月18日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破除了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清华明确,《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学校将结合2021级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面向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开展宣传和培训。来源:北京日报
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全文730字,阅读约需1分钟 据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0~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硕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方案、课程(环节)学习、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基本要求。《规定》的修订是清华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和学位评定标准的重要举措。《规定》进一步突出硕士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均衡体现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硕士生“在本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学术学位硕士生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生具有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生培养方案“应当根据国家及学校相关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同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方案还应当参照相应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在课程(环节)设置上,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职业伦理课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专业实践”、“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专业实践或学术活动”等。《规定》坚决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依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20年制定的《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值班编辑 吾彦祖
清华大学3月18日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破除了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清华明确,《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学校将结合2021级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面向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开展宣传和培训。据北京日报【来源:安徽财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清华大学3月18日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破除了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清华明确,《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学校将结合2021级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面向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开展宣传和培训。来源:北京日报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赵小满
本文由掌桥科研整理,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获取服务,拥有1.8亿+篇,月更新百万篇,是科研人员与硕博研究生必备平台之一。掌桥科研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下载网站:zhangqiaokeyan.com/来源 | 马军科学网博客作者 | 马军,兰州理工大学教授2020年是淡化SCI论文呼声最强的一年,SCI论文的发表和检验让诸多群体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和利益。青年教师职称晋升,项目申请和研究生学位申请等都需要一定的代表作来检验申请者学术水准是否达到,毕竟SCI论文的发表都是经过了比较严肃的同行评审的。SCI论文的学术贡献检验是需要一个周期的,甚至是几十年的周期来检验,虽然多数SCI论文发表的结果都是非常平庸的,因为太创新的论文基本上很难发表出来的。学术编辑和审稿人习惯于接受那些符合传统观点和经验,但却有一些花样包装和吹嘘的稿件,这样显得靠谱一些。只要发表在那9000多种SCI收录的期刊上,就可以声称自己的论文是SCI论文,更夸张的是一些人把还在投稿,审稿的论文叫做SCI论文^_^。因为每个期刊是有影响因子,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那么吹捧的力度就不一样。大学也是分级的,参加学术会议的胸牌上如果印刷的单位是985,双一流大学,那么参会代表的逼格和光芒顿时高大了许多,当然,在一些末流和四流大学也有一些知名学者,他们无需挂胸牌也是光芒四射,这是靠学术实力和影响力说话。每一份SCI期刊可以当做一个学术俱乐部,有自己固定的VIP会员和普通会员,虽然每个期刊都预留了一定的门洞来辞旧纳新,吸引新的潜力派和实力派学者加入,但如果没有资格老的引荐,进入这个俱乐部到该期刊发表论文还是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在没有明确文件禁止学位授予和发表一定等级和数量SCI论文挂钩的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学术要求给学位申请者和导师带来的很大压力。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比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低,进入不同的课题组,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要求完全不一样。一些导师甚至指定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在指定的期刊发表几篇论文,不允许自己研究生在影响因子低的期刊发表论文,甚至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成果署名顺序和单位(如导师第一,培养单位第一,不允许挂其他单位等)必须如何如何,禁止研究生独立发表论文等。1. 研究生能不能独立发表学术论文呢?一般而言,研究生进入培养单位和某个课题组,导师可能指定了研究方向和具体课题,还有一些导师就根本没有指定和指导研究生具体做什么,研究生完全是自主探索。在鼓励交叉学科研究下,如果能达到毕业学位的学术要求,研究生独立开展一些研究,如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只要不存在学术造假,导师不认同其学术观点的情况下,研究生应该可以独立投稿,文责自负。万一哪篇论文的结果后来的研究论证是不正确的,导师也无需承担责任,撤回发表的论文或者发表勘误来补充说明就行,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进的,进步的。完全禁止研究生独立署名发表论文是不科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如果其导师不愿意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本学科的青年教师,副导师或者校外同行合作者也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作为导师无需干预这个过程,如果导师要署名就要全力以赴的修改和润色论文,保证论文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研究结果陈述的科学性。2. 只做项目,挤兑研究生从事基础研究的时间是自私的。一些工科导师的横向课题非常多,鄙视和轻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招收到研究生后主要精力让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只求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横向课题,不愿意聆听研究生学术探索过程中的进展,不愿意解答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过程的提问和疑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研究生进行科学探索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一味的参与导师横向课题,希望帮导师做够了项目,赚够了钱的时候导师能绿灯放行自己的答辩。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私下做自己的基础研究,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达到学校对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撰写大论文,还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完成导师交代的横向课题上,长期的劳累和注意力转换可能会诱发身体疾病或者心理崩溃,产生极端事件。在当前面向“立德树人”的要求下,关心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心理健康是每一位导师的责任。3, 量变到质变,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切实维护研究生的利益。和一些同行交流,实际上某知名学术网站上虫友也频繁吐槽类似的话题,导师不让在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论文,认为研究生必须在很高IF的期刊发表论文,在低IF期刊发表论文都是垃圾和无用的。而且声明在低IF期刊发表论文不计入毕业条件,甚至不让研究生阅读低IF期刊的论文,只能看Nature, Science等一流期刊论文,这让一些研究生感到非常压抑。客观来说,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强调显著的创新性,理论和实验的统一,但对多数培养单位来说,要保证实验条件是有难度的,即使有了好的设备做出了好的实验结果,却不一定有靠谱的理论解释的。科学发现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重大发现比买彩票难多了。个人以为,研究生和培养单位应当允许研究生在低IF期刊发表论文,只要支撑学位论文的内容是系统化的,结果和结论是正确的,经过盲审评议能通过就该授予相应的学位。如果研究生发表的系列小论文足以支撑学位论文的学术要求,即使导师不同意答辩,研究生可以申诉,培养单位应该组织专家来初评该论文是否达到了基本要求,符合基本要求的学位论文应该送审,如果盲审通过了就给予答辩机会,而不能给予导师太大的权利来决定研究生是否可以答辩。权利永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利己也造福社会,用错了引火烧身也将危害他人和社会。
来源 | 南京工业大学、南工研究生、ISE学术前沿编辑 | 学术君沿着既定的目标从不放松,努力才不会被辜负。本科期间,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让她在大三那年取得了研究生免试资格,面临人生的岔路口,“读研”还是“工作”,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深造,继续留在材料学院攻读材料学研究生,实现她与南工的七年之约。她就是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冰倩,于199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人。2014年9月本科考取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7年10月保送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硕士研究生,现任材料学院硕博联合第七党支部书记。该奋斗的年纪不允许自己安逸的生活2014年,杨冰倩怀揣着对大学的憧憬来到南京工业大学。在材料学院读本科的4年里,她不断激励自己克服懒惰、抓紧时间提升自我。无数个奋斗的日夜让她斩获了特等奖学金2次、一等奖学金5次、国家奖学金等诸多荣誉。谈及本科阶段学习的秘诀,杨冰倩认为高效的时间管理、高度的自律和朋辈帮扶都很重要。“时间管理就是拒绝拖延症。每次接到任务,我都会立刻做好安排和规划,并强制自己按时按计划完成。之后,我允许自己适当的放松一下。”杨冰倩坦言,人都是有惰性的,克服并不容易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于复习课本知识,杨冰倩习惯在每一章节学完之后进行温习回顾,总结知识点,完成课后题。本科阶段,《有机化学》这门课程也曾让杨冰倩倍感压力,虽然尽力的记录整理了详细的课堂笔记,复习的时候依然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在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选择了其他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向他们请教难点和学习方法,听了同学们的方法和分析后,突然就豁然开朗了!”回想起往事,杨冰倩感慨万千:共同前行比孤军奋战要容易很多,要与身边的同学多交流,互帮互助!遭遇拷打科研就是无所畏惧大二时,杨冰倩进入了胡秀兰教授的课题组参与大创,以第二主持人身份参加《溶液中等离子体法合成PtAu纳米材料》项目并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此,杨冰倩踏上了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由于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杨冰倩在大四的时候顺利拿到推免名额并选择了留在本校本学院继续深造。虽然有了本科阶段实验室和大创的科研基础,但当她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时,就遭受了科研的首次“拷打”。“着手写第一篇论文时,我完全没有思路。就在那坐在电脑面前,却想不出一个词。”杨冰倩坦言,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科研上的一个巨大鸿沟。一切都是从0开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导师、同门师兄师姐请教、讨论后,才开始撰写文章。在导师胡秀兰老师一次次的修改意见下,杨冰倩不断的对文章进行修改并在研究生入学前投稿。在研究生第一学学期的考试周,杨冰倩收到了期刊的审稿意见,为了保证论文进展,她每天下了课就往实验室跑,很晚才能回宿舍。“最初会感到有些无助,不知道这条路还要走多久才能看到希望。但经历了这个漫长艰辛的过程,才真正理解了做科研需要的品质和毅力。”目前,杨冰倩已经以一作身份发表4篇SCI论文,并且两度斩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杨冰倩分享自己发表四篇SCI的写作经验:“在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也是无从下手,当时是和导师、师兄讨论问题,从前辈那里吸取经验,同时多读文献,积累知识。我们课题组有一个小习惯,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可以打印出来,在需要的内容部分做上一定的标记,在自己的本子做好记录。等到写论文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翻一翻,就有一定的思路和积累,词组、短句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论文先理清思路,这样写文章会轻松一些。”学生工作与科研并不冲突本科阶段,杨冰倩曾担任冶金1601班助理班主任,以及材料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等学生工作。在研究生入学后,忙碌的杨冰倩依然选择担任党支部书记。“面对科研压力,我也考虑过放弃承担学生干部工作,专心学术。”杨冰倩坦言,当时还是有一些纠结和担心的。但最终,出于一名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老师的信任,她做出了继续发光发热的选择。担任党支部书记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杨冰倩在空余时间主动思考,充分调动支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疫情推迟开学的情况下,杨冰倩召开线上党支部会议,号召支部党员集思广益,精心策划了“一五十”、“同心战‘疫’,爱国力行”等主题党日活动。她和支部其他党员均主动参加家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材料学院硕博联合第七党支部也因为在疫情期的突出表现,被评为学校2020“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杨冰倩本人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合理规划时间,做实验时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来得到产物,我会利用这段等待反应的时间来处理学生工作。”谈及学生工作,杨冰倩表示自己收获了很多成长:在人际交往,工作统筹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能够独当一面,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奔赴未来你是星辰大海如今,临近毕业,即将离开校园的杨冰倩,内心有千万个不舍。“在南工大的七年,是我人生中非常快乐充实的一段时光。”杨冰倩表示,感谢导师和同门的激励,也感谢那个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年少的自己。未来,她将依旧不忘初心,在人生道路上继续拼搏,成就更好的自己。谈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杨冰倩表示:“很少有人会一开始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感到迷茫其实是很正常的。我最初也是比较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就去多方面尝试。辅修第二专业、参加大创......正是这些多方面尝试,才让我明确了自己比较想要在实验室做科研。所以当自己迷茫的时候,不妨每个选项都去尝试,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啦~”本文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南工研究生、ISE学术前沿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全文字数:约1250字阅读时长:约3分钟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也因为社会竞争在不断加剧,原以为足够吃香的本科学历,也变得有些普通,甚至有些不够竞争力。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考研,想要以此来增加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当然,也有部分人选择考研是因为他们想要更加精进个人学识,想要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研究生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考研的热潮持续高涨,考研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考研的上岸难度也更难了!但就算考研成功,在研究生阶段也是需要去持续性努力,否则毕业都将是个难题。大家都知道本科生毕业需要写论文,研究生也是。但两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研究生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然就不能毕业。很多研究生都十分头疼,想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意味着自己的学术论文需要达到较高的质量。但为了成功毕业,研究生们就算是再不会写论文,也得硬着头皮写。但论文的难写程度总是会让学生们起了歪心思,有些学生会向出版商购买版面,要不然就是请枪手找代写。更甚至为了学术论文,拉帮结派帮老师做了很多与学习无关事项。但是这样的论文毫无意义可言,甚至是败坏学校风气。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也给研究生们带来了好消息。教育部发出通知声明,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能不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再是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校方对于研究生的评价应该更加多元,校方也不能过度相信学术期刊,更不能以期刊来评定论文质量,也不能以论文来评定研究生人才作为标准。对于这个通知,研究生们纷纷表示幸福来得太突然了!研究生改革,对个人有哪些影响?1、增加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从普通的本科学生再到研究生,需要时间去适应两者学习方式的不同。研究生需要时间来找到合适的项目再展开研究,还要再操心论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现在改革之后,会让学生们有着更多空间可以去做科研,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的科研实践能力。2、提高个人综合实力改革之后,研究生们可以更静得下心来去投入科研事业,利于个人综合实力的提高。毕业证书和论文不再互相捆绑,让研究生们的学习科研变得更纯粹,也会激发研究生们的个创新能力。考研需要关注哪些问题?1、关注院校专业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想要考研就一定要做好对所选学校专业的选择。985、211等知名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会更强大,而且越是知名院校导师科研能力也更强大。所以只有当学生们选对院校选对专业,才能真正对个人成长有所帮助。2、备考计划如何安排考研不仅是需要极强的自律,更是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要针对不同科目安排好时间去进行复习,基础强化冲刺,不同的阶段要使用不同的复习计划,也要随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总结虽然研究生毕业与否不再和学生期刊挂钩,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飞自我。选择研究生就应该对自我有着严格要求,要能为自身发展做出努力。(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小芬谈教育,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教育知识想要了解更多教育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日前,清华大学公布了《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硕士学位的前置条件。其实,在前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大学已经率先取消了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或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但因为独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清华大学的这一新规,仍引发了关注和热议。这也并不是清华首次将学位与论文“解绑”。2019年,清华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资料图/人民日报从博士到硕士,“解绑”力度更大了,政策覆盖的学生更多了。研究生毕业要不要发论文,一直有争议。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固然是人才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是将其作为毕业的前置条件,容易滑向“唯论文”的误区。研究生在校不过两三年,时间、精力有限,往往难以产生高水平的论文。把发论文作为毕业和申请学位的硬指标,制造了大量“垃圾”论文,也滋生了为发论文而弄虚作假的现象,败坏了学术风气,对学生精力和宝贵的学术资源来说,都是浪费。目前,开路的还是少数知名高校。期待在它们的引领下,更多高校跟上,加入不硬性要求研究生申请学位或毕业必须发论文的“群聊”,用改革倒逼学术评价体系的优化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来源:澎湃新闻编辑:朱智祥校对:郭文瑜审核:聂粤签发:区健妍
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过的,研究生期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和Science的优秀学子。▎发NS顶刊,这些年轻人表现出色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硕博期间就拿下了自己的第一封NS顶刊。 2018年,就读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的硕士研究生马玮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的学术论文。据悉,这也是苏州大学历史上第一篇一作《Nature》。图|硕士就读期间就能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后生可畏。2021年1月20日,由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蒋建华教授和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蒲殷副教授合作的,以苏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题为“Bulk–disclination correspondence in topological crystalline insulators”的学术论文在Nature上正式发表。论文的四位共同第一作者中,有三位为95后硕士研究生。其中刘洋为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8级硕士研究生,林志康为17级硕士研究生,再次刷新校史。图|苏州大学几位95后研究生,再次刷新校史。突破校史的,还有来自华侨大学在读博士的林克斌。2018年,Nature在线发表了华侨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20 percent ”,报道了钙钛矿电致发光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薄膜制备策略并优化了LED器件结构,制备出了高亮度、高量子转换效率和较好稳定性的钙钛矿LED器件。其中,该钙钛矿LED器件的外量子效率高达20.3%,刷新了世界纪录。而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就读华侨大学的“90后”博士生林克斌。图|华侨大学实现Nature论文零的突破。这是华侨大学首次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标志着华侨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想发NS顶刊,真的不容易发一篇NS论文,到底有多难?千禧年左右,我国一年发表Nature或Science的数量都极为有限,手握顶刊一作,甚至可以直接叩开高校的大门。2010年左右,我国NS顶刊论文发表数量出现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实现了Nature和Science主刊论文零的突破,而顶尖高校,更是抗起了科研的大旗,表现惊艳。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位居国内前列。2013年至2017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共有50436人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共47412篇,EI收录论文共1668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150篇。▎中国科研,蓬勃发展科研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常常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59867篇,占世界份额的31.4%,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发表论文62717篇的美国。除了看重论文数量 ,还要看重论文质量。作为国际上最为知名的两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论文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最高水平。NS论文发表数量,也是衡量国家和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度学位授予仪式上,官方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在2018年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中,有5024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其中,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生袁玲(培养单位: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19人,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了论文。图|星空下的Lamost望远镜.90年代初,科技人才“青黄不接”。但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科技政策不断出台,无论是从业者数量还是成果的产出,中国的学术界和科研事业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研究生期间就就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早已不是个例。随着高校基础研究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走在了刷新校史、突破校史、创造校史的科研道路之上。在中国科研繁荣的大环境之下,我们迎来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素材来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