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意妈妈谈教育你要是考上大学,我砸锅卖铁也供你!这是一个农村家庭父母的心声。年入4万的农村家庭,出了个硕士研究生齐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考上大学时,父母乐得合不拢嘴,直说“祖宗保佑”。随着大学开学,齐明第一个月生活费花了2300多,这让从小节俭的齐明很是担忧。一方面担忧家里的爸妈,一方面担忧自己是不是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但还好,除了第一个月外,齐明每个月所花费的生活费都在1千元左右。大学四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成绩优秀,齐明被“保研”。一想到又要“读研”,齐明就很头疼,一面是自己的前途,一面是家庭的收入。齐明又该如何选择呢。今天,我们就来算一算,一个硕士研究生读三年要花多少钱,一个年入4万的农村家庭,供不供得起。硕士研究生读3年要花多少钱硕士研究生所花得的三大板块为:学杂费、生活费、科研费用(学习费用)1、学杂费学杂费包括:学费、住宿费。一般硕士研究生的学费为一年8000元左右,但国家会给予硕士研究生一定的补助,一年的补助金额大约在6000元左右。(按月发放的形式)所以说研究生一年的学费为自出2000元左右,3年就是6000元。而住宿费用,一般在1100-1300元一年左右,3年住宿费用为3300-3900元。学费6000元+住宿费3900元(取最大值),学杂费用大致为9900元(3年)。2、生活费生活费用可以说是读书期间花费最高的地方,这不仅包含餐食还包括娱乐和衣服费用。研究生的生活费用其实和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是差不多的。以齐明为例,他的大学生活费用在1千元左右,我们给他加上一些娱乐费用和换季的衣物费用。娱乐费用:即和室友吃饭费用一般寝室的室友出去吃饭都是AA制,同时吃饭加上娱乐费用,一个月多给算上500元。四季换季衣服费用而衣服的换季费用为每季度500元,一年四季大约衣服的费用为2000元。那么一月的生活费用为1000元(餐费)+500元(娱乐)=1500元。3年的生活费用为1500元乘以36个月=54000元+2000元(四季衣物)乘以3年=60000元。3、科研费用(学习费用)除了三年的生活费和学杂费用外,科研费用(学习用品)也有额外的支出。但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一般的电脑或关于实验中的其他费用我们计算为3年10000元。但不是说所有的学术都会花这额外的1万元,因为有些导师是会给学生配备的。所以硕士研究生三年来花费的费用大致为学杂费用9900元+生活费60000元+科研费用10000元,大致约为8万元左右。也就是说3年平均下来一年为2.7万元。一个农村年入4万的家庭,供一个硕士研究生每年需要花费2.7万元,还是供得起的。读书不用砸锅卖铁对于一名上进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在普通的农村家庭,还是特困的山村家庭,读书真的不用砸锅卖铁。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书读。从上学时就有贫困生名额,得到该名额的同学会有生活补贴。而上了大学以后,更有助学贷款。若学生本人上进一些,还可以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用。父母真的不用砸锅卖铁也能让孩子有书读哦。注:1、本文中的硕士研究生读书花费并没有算,研究生的生活补贴、奖学金等。2、生活费用为不定因素,只按照一般的生活费用计算。今日话题:你觉得3年花8万元供一名硕士研究生合适吗?欢迎留意若是喜欢我的文章记得分享收藏,关注我哦!(本文全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个村叫刘湖村,位于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的花园镇。位置就是在县城的大西南,离县城大概在六十日里左右。和江苏的新沂和邳州接壤。两省交接的地方。刘湖村咱们来看一组数据。这个刘湖村四百九十六户,一千九百口人左右,结果竟然有十二名博士,三十多名硕士。一百多名本科生。简直是闻所未闻的。这个村在外从政经商的人士有三百多位。国内国外的发展的,他们在外面发展的好以后,也不忘建设家乡啊,包括给家乡里捐资捐物的,很了不起的一个村。刘湖村那么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和我一样有一个共同的问号就是,为什么会出来这么多的人才呢?这个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说。家里要是没出一个大学生。那都瞧不起啊!有的人会说,可能是他这个村子风水好。刘湖村宣传栏刘姓人口是明朝正德年间祖籍江苏沛县。这家搬迁过来的。刘氏家族多年来,一直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家训。比如要尊师重教。做人要忠厚勤奋,要有上进心,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俭节约。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说白了就是要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的环境。好像也是这个道理啊。朋友们,好像值得我们学习一下。
随着大学学历“含金量”的降低,很多同学都在毕业后选择了读研提升学历的方式,以增加自己在求职时的竞争力。不过很多家长觉得大学四年读下来,已经给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如果孩子继续读研的话,担心会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最近一位网友问我:“供孩子读3年的研究生,究竟要花费多少钱呢?普通的农村家庭能承担得起吗?”我想这位网友的担忧,的确可以代表很多家长的心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这一问题。首先,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读3年研究生,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读研期间,主要的花费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是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如果我们读的是学术型硕士的话,一年的花费是8000元,基本上各所高校都是如此,三年下来的话一共是两万四千元的费用。各所高校的研究所住宿条件不同,住宿费的金额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各所院校的住宿费普遍在800~1200元一年。在这里我们取最高的一千二来计算,三年下来一共花费3600元。至于生活费,我想每一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消费习惯,在具体金额上差异比较大。不过本科时期的生活费水平,基本上和研究生期间的生活费水平差异不大。甚至有的研究生小伙伴,每天都沉浸在实验室中无法自拔,几乎没有消费的时间,生活费的水平会更低。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研究生期间用于个人社交费用的增加,我们把每个月的平均生活费定在1500元。一年按照9个月的在校时间来算,三年下来生活费的总花费是40500元。这样计算下来,供孩子读3年的研究生,总共大概需要68100元。由于每个学校的专业型硕士学费和学制差异较大,这里我们就不再讨论。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读研期间,都有哪些收入的来源?读研和读本科,其实在收入上会有很大的差距。研究生阶段,同学们往往会有更多的收入途径和渠道,会获得比本科阶段更多的收入。读研期间第一个收入来源,便是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这是每一个全日制研究生都可以获得的。金额是每生每年6000元,三年下来便可以拿到18000元。第二个收入来源,就是读研期间的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金额是两万元,是各类奖学金里金额最高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此外,每所高校还有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根据等级划分,一般是3000元到12000元之间,差距较大。如果读研期间表现优异,科研成果斐然,还可以申请各类社会奖学金。我们假设每位同学一年能够拿到8000元的奖学金,三年下来就是2万4。第三个收入来源,就是勤工俭学收入和兼职实习收入。到了研二以后,同学们的课程就已经基本结束,这时候不打算读博的同学,便可以出去实习。一年下来,收入不仅可以抵消学费,甚至可以剩下盈余。这些收入加起来,先不说能否在读研期间存下一笔钱,但是绝对足够研究生同学“自给自足”。由此可见,读研期间的经济压力要远远小于本科阶段,这一点家长和考研的同学绝对可以放心。更不要因为担心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不去考研,相反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来说,读研才是大家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我们一定要珍惜。
去往中关村的地铁上,信号时断时续,刚从河北曲周县前衙村回到北京的王晓奕举着电话,跟朋友确认几个月前约定的吃饭地点。这个“95后”研究生说,自从去年来到前衙科技小院,吃住在村里,偶尔才有机会回到学校,“虽然累,但科技小院的经历值得一辈子回味”。2019年5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前衙村的葡萄园。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葡萄种植专业村”遇上“科技小院”鸟鸣嘤嘤的前衙村街道整洁,文化长廊、古风戏楼、特色牌坊……各种文化元素充斥其间。前衙村是当地有名的葡萄规模种植专业村,种植历史有30多年,全村2349亩耕地中,2000亩以上用于葡萄种植。就是这样一个农业发展“样板村”,村书记却在2017年找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希望能在村里建设一个“科技小院”,帮村里解决葡萄种植问题。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来到曲周县治理盐碱,从此便在曲周建立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2009年,李晓林带领学生建立了“与农户同吃同住”的科技小院模式,切实解决农户需求。近年来,科技小院科研成果显著,帮助农户提升效益明显,目前已经在全国23个省市区建起了127个。2017年9月,王晓奕跟着师哥师姐来到前衙村,“这么好的一个村子,会有啥问题呢”,比起已经建立多年的几个科技小院,文化氛围浓厚的前衙村看起来似乎问题并不大。三个初来乍到的研究生在李晓林的指导下,选取了120多块土壤进行调研摸底,才发现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土壤pH显示呈弱碱性,已经不那么适合种植葡萄了。原来,3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中,前衙村从没换过其他作物,土壤连作障碍,导致土壤中各种酶和微生物含量远低于本县其他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种植当中,村民水肥投入过高,氮磷钾肥料高出葡萄所需的两到三倍;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使土壤忽干忽湿;不会腐熟鸡粪,导致生鸡粪做肥料给土壤带来大量寄生虫……一系列问题使得农户种植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土壤病害却越来越严重,农药用量增加,葡萄品质下降,出现裂果坏果情况。“其实前衙村并非个例,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葡萄种植产业当中。”因此,农大师生决定在前衙村建立科技小院,将绿色发展的葡萄种植技术解决并推广至全国。2018年3月,最年轻的科技小院“前衙科技小院”建立。从小在城里生活的“95后”植物营养系研一学生王晓奕来到了村里。2019年5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里的“菜地”。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研究生拿出压岁钱 包下一亩三分地一入驻,三名研究生便为农户提出了解决方案——“水肥一体化”,说白了就是使用一定的方法减少水和肥的使用。但种植葡萄几十年的农户并不信任这几个年纪轻轻的学生。为了取得村民信任,他们决定亲手种给大家看。三个研究生每人从压岁钱里拿出两千块钱,包下了一亩三分地,自负盈亏。“我还问农户,葡萄需要每年种吗?”在王晓奕的印象里,姥姥家的葡萄藤爬在小房上,似乎不需要照料,到了秋天只管着摘下来吃就可以了,“我以为葡萄很好种。”葡萄并不需要每年另种,只是在生长发芽时需要从土里“刨出来”。而在这之前,已经从书本上学习到精尖种植科技的研究生们,却连最基本的种植常识都不太了解。“更别提干农活儿了。”师姐杨燕玲说,教他们种植锄地的当地村民经常挂在口头:“哎呀,大学生,干啥啥不中”。“不能砸了科技小院的招牌”。三个人从包下农田开始,每天都到地里干活儿,“我们的试验地块就在路边,所以也想让大家看到我们是脚踏实地做事,不是闹着玩的。”“望不到头”的130米葡萄园从锄地开始,三个人便开始像当地农民一样,种植着自己的葡萄。“第一天干劲还蛮足的,第二天胳膊就抬不起来了。”王晓奕说,尤其“葡萄套袋期”,为了保证通过紫外线实现杀死套袋里的病原菌,他们必须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间进行葡萄的套袋操作。“头一回体验衣服能拧出水的感觉。”试验田长130米,中间均匀分布着三个小水井。王晓奕就以小水井为目标,从事农事劳作,锄地、套袋……计划着每半天征服一个小水井应该不成问题。“但感觉这130米就像望不到头,这水井好像离我越来越远。”原本对农村环境还不太适应,但每天下地劳作已经让几个人没心思在意,“一躺下就能睡着。”王晓奕说。到了秋天,经过田边的农户说“葡萄长得还行哈,串还挺大,比我们的都大”,慢慢地,农户开始有意无意地在经过时,顺道问研究生们一些种植问题。就这样,三个研究生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园艺地布覆盖技术以及套袋技术,一方面减少水肥投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食品安全。“去年一年,我们的种植试验平均一亩地比周边农户节水41%,节省氮肥51%,而且我们一次除草剂也没用过。”比周边农户平均每亩地收益多300到600块钱。2019年5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的房间里,挂满了同学们的手套、防嗮服和其他下地装备。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让农户看到科技化并非遥不可及”三个不会种地的学生,种出的葡萄比自己好,村民们开始愿意相信他们的技术。今年,前衙科技小院成功征集了14亩地作为示范田,进行跟踪实验。“你能感觉到他们与外界是隔离的,种成什么样、有多少收益,都是靠自己这双手,农户们还是非常需要新的技术支持的。”去年葡萄成熟,研二的王晓奕也成为了“小院长”,她说种了半年地,找到了科技小院的意义。为了真正实现村里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小院创立了农民田间学校,计划培养一批科技农民。从去年4月成立到现在,总共进行了17次培训课程,还包括两次国际交流,科技小院请来以色列专家和英国专家,给农户们介绍其他国家葡萄主产区是怎么种葡萄的。实践过程中,研究生们发现,前衙村60%以上农户种植的都是“巨峰葡萄”,这个品种口感好、种植方便,但市场竞争优势不足。“去年算非常好的年头了,巨峰葡萄卖两块三到两块五一斤”,王晓奕说,这个价格相对于投入成本效率较低。于是,王晓奕带着学弟学妹在小院的菜地里,种了5个市场价格更高的新品种,进行本地化研究。“我们小院里这块小菜地现在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王晓奕介绍说,去外地学习开会的时候,他们利用手机app给地里浇过两次水。“想让农民看到,我们能实现的,他们也可以做到,科技化、机械化没有那么遥不可及。”“科技小院的经历是可以回味一生的。”王晓奕说,在科技小院让她学会了如何把专业知识变成大白话,如何与种植户打交道,如何利用自己优势给乡村带来技术之外的价值。像所有科技小院一样,前衙科技小院在农业技术支持之余,还会进行支教、村民联欢等活动。现在,王晓奕他们把科研小知识形成了视频课程,希望为这些共性问题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对整个葡萄产业提供理论依据,宣传绿色种植理念,推动全国葡萄种植现代化发展。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协作记者 彭子洋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何燕
作者:周禹龙残破的教室、寥寥无几的学生、年迈的老师……说起去乡村支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苦和累,年轻人不愿意待。90后郭蕊却不这么认为,在她眼里,“老师不分城乡,为山村孩子传授知识,同样自豪。”怀揣着“教师梦”,2015年,硕士毕业后,想都没想,郭蕊直接报考了乡村教师——衢州市衢江区太真乡中心小学,它是衢州最偏远的山区学校之一。嫌学校远一起考进来的教师都没来报到“虽说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报到后心里有些失落。”郭蕊回忆,那时候的日子很苦。“交通不便很难出山,一起考进来的教师嫌学校偏远,直接走了。”是一位教书已42年的老教师,使郭蕊坚定了信念。当她迷茫时,老教师说:“小郭,你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美术老师,第一个有硕士学历的老师。学校需要你,孩子们需要你,我们都希望你留下来。”这一待,就是4年。4年里,郭蕊渐渐发现,在乡村当老师的生活“不错”。学校环境变了,如今的小学犹如“童话王国”。安装在校门口长长阶梯上的五彩风车,在微风吹拂下,旋转出一段段快乐的音符,每天欢迎着学生。进校门后,塑胶跑道、篮球场首先映入眼帘,体育设施应有尽有。当然,教室和课桌椅也是新的。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有点“少”。一堂二、三年级的美术课,偌大的教室只有4个学生——整个小学也才36个学生。不过,在郭蕊看来,学生少不是冷清,而是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关心。太真乡因距市区远,乡里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平时生活由爷爷奶奶负责,容易产生代沟。“传授知识只是工作一部分,更多时候,我们充当了大哥哥、大姐姐和父母的角色。”郭蕊说,乡村的孩子会胆小些,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鼓励。“不上学时,我们就会去他们家看看,和孩子们聊聊天。”四年下来,每当听到孩子们喊“郭老师好漂亮”“郭老师好”时,郭蕊就感觉“特别甜”。开学季只有5名新生入学今年开学季,辖区有5名适龄儿童将成为学校新生。学校负责人项国仙决定为孩子每人量身定做一份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并将通知书送到孩子家里。“他们是大山里的留守孩子,到学校领入学通知书不方便,我们想给他们一个有仪式感的入学通知书。”项国仙说。接到任务后,美术专业的郭蕊开始为孩子们量身定制,5份通知书都是独一无二的,为此,她定了个目标——“让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因为没接触过这五个学生,郭蕊一开始手足无措。为此,她给每个孩子的家长打了电话,了解孩子的喜好后,才开始私人定制和手绘。“比如王宇函喜欢飞机模型,想成为科学家,我就在通知书上画了一架宇宙飞船。希望宇宙飞船能带着他实现心中梦想。”郭蕊说,当收到入学通知书,王宇函很激动,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欢迎老师,欢迎老师……”还有学生朱熙,郭蕊特意给她画了一个童话世界——入学通知书上有着美丽的蘑菇和可爱的小熊。寓意着她能拥有幸福的童年。五份入学通知书画了很久,送到孩子手上也花了不少时间。从早上到傍晚,太真乡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共兜兜转转大概走了近百公里。但得知孩子们很喜欢定制版通知书,老师们开心得像个孩子:“制作一张入学通知书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孩子们开心我觉得很值得。”刚来的那段日子,我寂寞得想哭同样改变的还有村庄环境。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后,出去一趟只需40分钟。在衢州城里结婚生子后的郭蕊,买了辆车,出行变得极为方便。不过,因为夜路有危险,郭蕊基本上也很少出去。一次郭蕊接到家人电话,说孩子突然生病,被送去医院了。正当郭蕊想收拾下行李,回城时,电话那头传来了声音:“开夜路危险,孩子没事,我们会照顾的,你在那边好好工作吧。”一来二去,孩子几乎由家人带。“老师就是这样,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郭蕊说。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以往一放学只能躺在寝室玩手机,现在随着村里建起文化礼堂和广场,郭蕊会和朋友结伴而行去看广场舞表演,和村民唠唠嗑。“我们还一起举办篝火晚会。”郭蕊说,现在小学老师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大家有共同话题。“我们经常约见面,甚至把乡里周边的风景都看完了。”在乡村工作,因为树多,最难受的莫过于被各种小虫骚扰。记者在采访途中,就被一只硕大的蚂蚁咬了五口,瞬间钻心的疼,之后就是接连好几天的大包,比被蚊子咬还痒。郭蕊却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甚至还当成是大自然的馈赠。郭蕊经常拿着画板带着学生,去学校边的山上写生,让孩子用画笔定格自己的家乡。今年是郭蕊教书的第五个年头。一想到刚来时,每天天黑就睡觉,天亮就起床,寂寞得想哭的那段日子,郭蕊觉得,要是时光能倒流,她肯定还是这样选择。“因为我喜欢当老师,无论未来好与坏,这是我坚持下来的理由。”郭蕊说。其实在衢州,像郭蕊这样的年轻人,不止少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涌向大山深处,薪火相传着青春梦。正如郭蕊的同事,扎根乡村小学6年的王师怡所说,“师德不分城乡,教育不分地域。”
作者:周禹龙残破的教室、寥寥无几的学生、年迈的老师……说起去乡村支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苦和累,年轻人不愿意待。正在上课的郭蕊(周禹龙摄)90后郭蕊却不这么认为,在她眼里,“老师不分城乡,为山村孩子传授知识,同样自豪。”怀揣着“教师梦”,2015年,硕士毕业后,想都没想,郭蕊直接报考了乡村教师——衢州市衢江区太真乡中心小学,它是衢州最偏远的山区学校之一。正在上课的郭蕊(周禹龙摄)嫌学校远 一起考进来的教师都没来报到“虽说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报到后心里有些失落。”郭蕊回忆,那时候的日子很苦。“交通不便很难出山,一起考进来的教师嫌学校偏远,直接走了。”是一位教书已42年的老教师,使郭蕊坚定了信念。当她迷茫时,老教师说:“小郭,你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美术老师,第一个有硕士学历的老师。学校需要你,孩子们需要你,我们都希望你留下来。”校门口的大风车(周禹龙摄)这一待,就是4年。4年里,郭蕊渐渐发现,在乡村当老师的生活“不错”。学校环境变了,如今的小学犹如“童话王国”。安装在校门口长长阶梯上的五彩风车,在微风吹拂下,旋转出一段段快乐的音符,每天欢迎着学生。进校门后,塑胶跑道、篮球场首先映入眼帘,体育设施应有尽有。当然,教室和课桌椅也是新的。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有点“少”。一堂二、三年级的美术课,偌大的教室只有4个学生——整个小学也才36个学生。不过,在郭蕊看来,学生少不是冷清,而是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关心。太真乡因距市区远,乡里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平时生活由爷爷奶奶负责,容易产生代沟。“传授知识只是工作一部分,更多时候,我们充当了大哥哥、大姐姐和父母的角色。”郭蕊说,乡村的孩子会胆小些,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鼓励。“不上学时,我们就会去他们家看看,和孩子们聊聊天。”四年下来,每当听到孩子们喊“郭老师好漂亮”“郭老师好”时,郭蕊就感觉“特别甜”。开学季 只有5名新生入学今年开学季,辖区有5名适龄儿童将成为学校新生。学校负责人项国仙决定为孩子每人量身定做一份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并将通知书送到孩子家里。“他们是大山里的留守孩子,到学校领入学通知书不方便,我们想给他们一个有仪式感的入学通知书。”项国仙说。接到任务后,美术专业的郭蕊开始为孩子们量身定制,5份通知书都是独一无二的,为此,她定了个目标——“让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因为没接触过这五个学生,郭蕊一开始手足无措。为此,她给每个孩子的家长打了电话,了解孩子的喜好后,才开始私人定制和手绘。“比如王宇函喜欢飞机模型,想成为科学家,我就在通知书上画了一架宇宙飞船。希望宇宙飞船能带着他实现心中梦想。”郭蕊说,当收到入学通知书,王宇函很激动,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欢迎老师,欢迎老师……”还有学生朱熙,郭蕊特意给她画了一个童话世界——入学通知书上有着美丽的蘑菇和可爱的小熊。寓意着她能拥有幸福的童年。五份入学通知书画了很久,送到孩子手上也花了不少时间。从早上到傍晚,太真乡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共兜兜转转大概走了近百公里。但得知孩子们很喜欢定制版通知书,老师们开心得像个孩子:“制作一张入学通知书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孩子们开心我觉得很值得。”操场(周禹龙摄)刚来的那段日子,我寂寞得想哭同样改变的还有村庄环境。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后,出去一趟只需40分钟。在衢州城里结婚生子后的郭蕊,买了辆车,出行变得极为方便。不过,因为夜路有危险,郭蕊基本上也很少出去。一次郭蕊接到家人电话,说孩子突然生病,被送去医院了。正当郭蕊想收拾下行李,回城时,电话那头传来了声音:“开夜路危险,孩子没事,我们会照顾的,你在那边好好工作吧。”一来二去,孩子几乎由家人带。“老师就是这样,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郭蕊说。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以往一放学只能躺在寝室玩手机,现在随着村里建起文化礼堂和广场,郭蕊会和朋友结伴而行去看广场舞表演,和村民唠唠嗑。“我们还一起举办篝火晚会。”郭蕊说,现在小学老师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大家有共同话题。“我们经常约见面,甚至把乡里周边的风景都看完了。”在乡村工作,因为树多,最难受的莫过于被各种小虫骚扰。记者在采访途中,就被一只硕大的蚂蚁咬了五口,瞬间钻心的疼,之后就是接连好几天的大包,比被蚊子咬还痒。郭蕊却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甚至还当成是大自然的馈赠。郭蕊经常拿着画板带着学生,去学校边的山上写生,让孩子用画笔定格自己的家乡。上美术课的孩子们(周禹龙摄)今年是郭蕊教书的第五个年头。一想到刚来时,每天天黑就睡觉,天亮就起床,寂寞得想哭的那段日子,郭蕊觉得,要是时光能倒流,她肯定还是这样选择。“因为我喜欢当老师,无论未来好与坏,这是我坚持下来的理由。”郭蕊说。其实在衢州,像郭蕊这样的年轻人,不止少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涌向大山深处,薪火相传着青春梦。王师怡正在教英语课(周禹龙摄)正如郭蕊的同事,扎根乡村小学6年的王师怡所说,“师德不分城乡,教育不分地域。”
11月19日,我市“打造书香禹城,推进人才强市”杰出人才和“博士村”“硕士村”“博士之家”“硕士之家”授牌仪式在梁家镇冷家店社区举行。小门牌 大意义举行此次授牌仪式,旨在浓厚全市热爱读书、崇尚学习的书香氛围,引领全社会爱才惜才、尊重教育的社会风尚,激发禹城籍杰出人才热爱家乡和创新创业的激情,加速汇聚禹城籍杰出人才力量,助力禹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会议指出,扬帆“徒骇河时代”、打造创新开放新高地,比以往更加需要人才、渴望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各相关单位要依托禹城籍杰出人才信息库,全力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杰出人才真正成为禹城发展的“智库”。全市上下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禹城,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推介禹城,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禹城,为家乡发展引资投资,助力家乡禹城高质量发展。小门牌 树榜样授牌仪式上,副市长司红玉同志宣读了《禹城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书香禹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命名第一批博士村、硕士村、博士之家、硕士之家的决定》,此次共有3个“博士村”、8个“硕士村”,184个“博士之家”、946个“硕士之家”获得授牌。禹城市“博士村”“硕士村”代表上台授牌禹城市“博士之家”“硕士之家”代表上台授牌禹城籍杰出人才代表上台领取证书“博士村”代表冷家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克元同志发言禹城籍杰出人才代表王振波博士发言会议指出,禹城籍杰出人才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和我们息息相关,其成长经历、工作业绩、研究成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发展希望。要积极实施“教育回声”计划,适时邀请禹城籍的知名专家、学者、教师走进社区、走进机关、走进学校,通过举办报告会、讲座、分享会等形式,介绍先进经验,传导先进理念,为全市人民做好榜样引领,激励全市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向榜样看齐,激发广大市民特别是师生获取知识的意愿,同时吸引更多的杰出人才关心、支持禹城发展。授牌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来到冷家店党群社区服务中心,张本勇同志和张建军同志共同为冷家店社区“博士村”、“硕士村”揭牌。冷家店社区人口只有700余人,但培养出了6位博士、16位硕士、40余名本科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村”“硕士村”。走进社区,在冷家店王世伟博士家门前,与会领导还亲自为其家庭悬挂“博士之家”门牌,王世伟的母亲满脸笑容,分外激动,张本勇同志对她说“门牌虽小,但承载着我们对人才、对知识的尊崇!在良好家风家训的熏陶下,王世伟博士热爱读书、崇尚学习,是年轻人的榜样,是我们的榜样!”门牌情 书香意阅读代表着人们对文明永不止息的追求。梁家镇中学师生代表在冷家店博士讲堂观看该村博士成长经历及相关情况介绍参会人员参观文化活动室书法活动会议强调,各单位要十分珍惜并运用好这次授牌活动的成果,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加快禹城跨越式发展的巨大热情,努力把书香氛围营造的更加浓厚,努力把禹城的各项事业推行前进。教体局及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师生阅读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中,开启智慧,滋养身心,润泽人生。各镇街要用好禹城籍杰出人才资源,在社区、村庄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共同把居民引进来、把读者留下来,着力打造优秀阅读品牌,使缕缕书香弥漫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努力形成崇尚阅读、尊重知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8月27日,省发改委发布关于陕西省2020年秋季中小学校及普通高校收费的通告,切实加强教育收费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学校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据了解,我省将2020年秋季中小学校、普通高校收费项目及标准予以公布。防疫期间,学校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做好教育收费公示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办学校的农村与城市学校,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报名考务费为40元每人。服务性收费坚持自愿,不得强行服务并收费。普通高中课本费按政府定价收取,学生健康体检费高一新生25元,其他年级学生20元。职业高中公办学校学费为文科700元每学期,理科900元每学期。按照省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人社厅陕财办教〔2013〕1号文件规定,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民办学校中小学的学费实行属地管理。其中非营利性的民办中小学校收费,由各地政府按照市场化方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标准收取。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收费标准由各民办学校自主确定。高等教育公办学校研究生学费全日制学术学位最高标准为硕士8000元每学年,博士10000元每学年。专业学位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艺术类专业研究生(不分硕士、博士)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30000元。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费标准可上浮10%。本科生学费中,文法财经史学专业,每学年3500元;理工、外语、中医专业每学年4500元;西医专业每学年5000元;艺术专业一类7000元每学年,二类9000元每学年,三类11000元每学年。需要注意的是,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的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绘画(含雕塑)、艺术设计等专业最高不超过15000元/生学年;音乐学专业中的音乐理论方向和音乐教育方向最高分别为15000元和13000元;美术学专业中的美术教育方向和美术史论方向最高分别为13000元和7000元;舞蹈编导专业和摄影专业最高分别为11000元和9000元。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阶段学费标准按培养学校当年本科生文法财经类学费标准执行。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相关专业学费可在上述相同专业标准基础上上浮10%。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违反国家和我省教育收费政策,未按规定进行教育收费公示,不坚持自愿及非营利原则向学生收取服务性收费、代收费,违反规定向学生收取押金、保证金以及不执行退费规定等行为,将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市场监管投诉举报电话:12315。来源:陕视新闻
上周末,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举行。全国有341万人报考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前几天,和一位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交流,他从20多年前就指导学生研究考生。他说,为什么会这么多人考研究生,大家真的都那么爱学习吗,不是,工作不好找,找不到好工作。这让笔者想到自身经历的一些事。笔者的表弟,2004年从东北的一所大学研究生毕业,那年,他考博士失败,决定找工作,来到郑州,去了郑州最好的本科学校面试。面试的老师看了他的简历说,你可以来我们这里上班了,决定录用你。那时,郑州的大学招聘教师基本上研究生还是来者不拒的,好的本科生也能进去。大约也就三四年时间,这些本科学校就要名校博士了。在本世纪初,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只30多万人,录取人数也在10万人以下,录取率4比1左右。现在,报名人数达到300多万人,录取人数应该百万左右。20年来,近10倍的数量增长,同是一张硕士毕业证书,有怎样的变化或者差距呢?差距应该是非常明显了,现在的硕士毕业生,想在大城市里找一个带编制的工作,进中小学当名公办老师都不容易。前一段时间,笔者去一所乡村学校,见到了在那里教书的刘老师,聊天之中,发现她知识丰富,见识颇广,询问才知道,她前几年从西部的一所211大学毕业,因为工作不好找,只能回到老家,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她说,不图什么,也没有什么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教书有一个编制,相对清闲稳定吧。笔者说,你硕士毕业来这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校教书,是不是大材小用呀。刘老师说,硕士有什么稀罕,刚刚从我们这个学校调走的那位李老师,也是研究生毕业,学校比我的还好呢?笔者想起一个问题,2020年代,乡村学校都是硕士生了,向前推20年,在2000年代,那时中师毕业生就能进乡村中小学校当老师,他们只是中专学历,再向前推20年,1980年代,那时的乡村教师多是初中、小学毕业的学生。40年间,乡村学校老师的学历,从初中到中专到硕士,这里有多么大的跨度,多么大的差距呀。
本报记者 史治国 文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宗福 图“群众的事,就是干部的事;群众的事,没有小事。”昨日,在荥阳市高村乡真村,村民程大爷因为孩子在外地打工,需要注册微信并进行网上电子认证,该村支部书记王府一边低头教李大爷如何操作,一边和记者说。2010年,王府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选择回家乡工作后,2015年初,他成为村组组长,三年之后经村民推荐,进入真村党支部工作,去年年底当选为荥阳市高村乡真村党支部书记。“当初回到农村工作的时候,亲戚朋友对此都不理解,但是我深知自己内心的渴望,改变农民苦、农村穷的梦想时刻在我内心。”王府向记者娓娓道出他的想法。王府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村民刘根奇家的房屋因为污水改造出现裂痕,个别群众的燃气没有安装……村里大大小小的问题,他都会积极协调解决;疫情防控期间,他引导每一位从外地返回的村民能有一个平和而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们解决因疫情带来的生活困难……如何带领村民发展真村,王府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真村的农业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农民收入具有很大局限性。增加粮食产量就能增加群众收入,但这需要改良粮食品种。去年5月,该村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联系,进行100余亩玉米新品种试验,部分品种的亩产显著增加,在为群众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大面积增加全村粮食作物产量提供了方向。去年9月,该村和省农科院植物营养研究所合作,进行省农科院创新创意项目、省基础科研业务项目、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项目研究,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我们将继续坚持新的高产高效粮食作物品种的试验推广,采取‘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的途径,助力粮食产量整体提高,增加群众整体收入。”王府说。除农业外,真村以混凝体搅拌机生产以及相关机械配件加工为主要产业,村里有大小企业以及个体作坊户近百家。由于产能不高,技术落后,目前停产、倒闭不少。王府告诉记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将是真村村委的工作重心。王府(中)带领着团队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紫云英试验田查看长势情况【来源:郑州日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