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京举行“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建所40周年庆祝大会,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致辞。 王恩博 摄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8日在北京举行“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建所40周年庆祝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出席会议并致辞,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致辞祝贺并作主旨演讲。改革开放伊始,在于光远、马洪、孙冶方等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倡导推动下,社科院数技经所应运而生。据介绍,自成立以来,该所承担了大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内容,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谢伏瞻在讲话中指出,40年来,数技经所发挥交叉学科和方法工具优势,在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变革发展方面同国际接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测算与研究,可计算一般均衡与政策模拟,科技创新政策与评估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跨世纪重大工程论证与评估,在制造强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中贡献了智慧卓识,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决策影响力。“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理念。”谢伏瞻表示,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作出了重要部署,也提出了一批新的重大课题。谢伏瞻说,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广大经济学工作者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高质量成果、高水平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好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完)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大有可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建所4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同志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二是巩固学科调整成果,为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着力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着力产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对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建所40周年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了该所为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以及经济学科规范研究和应用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并希望高度重视技术与经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他强调,完善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把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强化应用牵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大学和院所在“从0到1”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合作,让资本更好地赋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让智力资本、创新技术、数据资源的活力充分涌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指出,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挥交叉学科和方法工具优势,在推动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变革发展方面同国际接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测算与研究,可计算一般均衡与政策模拟,科技创新政策与评估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跨世纪重大工程论证与评估,在制造强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中贡献了智慧卓识,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决策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在“认识与发展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作用”中指出,中央工作会议有针对性提出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要求。把“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作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的优势保障之一,就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中国经济正面临减速的现状,而减速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同时在减速的长期趋势中也会出现周期性。这个长期的趋势主要是供给侧的原因,是结构性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周期,就意味着也有需求侧的冲击问题。面对需求侧的问题,我们仍然要回到用需求来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孙晓郁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成立40周年,学科发展始终围绕数量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除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外,这两大学科在社会应用和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广泛影响。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提出,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主要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的相对过剩状况。创造需求成为最重要的因素,科技创新在创新需求方面具有一切有形要素无可替代的地位。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质量的变革、效力的变革和动力的变革,科技创新在三方面变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认为,在当下的宏观分析中,我们不仅要面对很多复杂的模型,还要根据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来重新构造我们的模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有很多政策模拟,这些政策模拟具有先进性,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谈到,我们要从多个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数字化转型。中国面向消费的数字化转型走得比较快,但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仍然滞后。数字产业化发展得快,而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慢一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应运而生,是经济学研究数量方法中国应用的重要开拓者,开启了数量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两大学科在国家顶层设计上的体制化、组织化研究。同时它以跨学科、强方法的巨大科研优势,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研究、经济模型开发及其应用、经济预测与政策分析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美娟 王春燕获取更多学术资讯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日在京发布《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与“十四五”展望研究报告》。《报告》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能够达到326724亿元,数字经济整体名义年均增长11.3%,其中“数字产业化”部分年均增长10.3%,“产业数字化”部分年均增长12.3%。《报告》还对1993年—2019年的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170293.4亿元,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1.3%,在同期GDP中的占比达17.2%。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规模相当,分别为84060.3亿元和86233.2亿元。从增速看,1993年—2019年的GDP年增长率为9.1%,数字经济整体年均增长率为16.6%,其中“数字产业化”部分增速14.3%,“产业数字化”部分增速21.8%。数字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与2010年以后我国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从行业结构性特征看,目前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简称 ICT)渗透效应的作用发挥还很不充分,“产业数字化”发展有着巨大潜力。2018年,“产业数字化”占传统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8%。分行业看,仅有非 ICT机械、建筑业、金融和保险业3个行业超过整体平均水平,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化学工业、房地产业的占比甚至不到3%。《报告》指出,加大 ICT对传统行业渗透,可成为未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ICT替代效应的增加值规模、平均增速都明显大于 ICT协同效应,也将是“产业数字化”的潜力所在。据社科院数经所研究室主任蔡跃洲研究员介绍,该《报告》基于数字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从数字经济的渗透性、替代性和协同性出发,将数字经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数字技术直接相关的特定产业部门,即“数字产业化”部分;另一部分是融入数字元素后的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即信息通信技术渗透效应带来的“产业数字化”部分。“数字产业化”的增加值通过传统的生产法、支出法进行核算。而“产业数字化”的增加值难以直接测算,故又将其分为 ICT替代效应和 ICT协同效应两部分,把数字部门以外的传统产业划分为17个细分行业,将增长核算、计量分析等定量工具相结合进行细分行业测算。社科院数经所同日举办“数字经济前沿秋季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来自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清华、北大、人大、浙大、国家信息中心、信通研究院、赛迪研究院、阿里研究院、滴滴发展研究院、芯盾时代公司及社科文献出版社等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或提供书面报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对会议做总结发言。【来源:上观新闻】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个人成绩本人今年被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录取。本人硕士期间研究方向是统计学,决定读博一是热爱科研,二是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时间约束较为宽松的职业。我笔试(含英语)成绩排名前八,总成绩排名又上升了2位。硕士期间,参与过5个科研项目,论文成果一作共8篇,3篇EI,3篇C刊,1篇北核。但由于我没有发表过经济学领域论文,空有一腔热血,和导师联系时仍是十分忐忑,幸好博导仍是欢迎我报考,感谢博导的认可让我坚定了备考的信心。英语(1001)社科院英语考试题目由研究生院统一拟定,与其他各个院校英语试题相比,生僻词、熟词僻意、俚语较多,题目难度国内数一数二的了。因此,英语考试最为关键,历年考试中因英语未达到分数线的考试而错失复试机会的考生占绝大多数。单词方面:我从2019年9月开始背单词,起初主要是使用“不背单词app”进行“GRE核心”的背诵,中期可以将真题中不认识的单词记录在TXT文本文档中并导入至“不背单词app”,后期可以使用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制作的《20天突破考博英语重难点词汇》,该书包含针对重难点单词的选择训练,很适合单词记忆和碎片化时间利用。阅读/完型题:由于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较多,考研英语一/二的技巧答题方法并不适用。分数提高主要依靠于题目训练,我在备考期间主要使用《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形填空专项训练》(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有售)来提高做题速度和得分效率,使用《GRE&GMAT阅读难句教程》(杨鹏著)来培养长难句解析速度。七选五和summary:总结一定不要写文章原句,可以通过主动句式改被动句式、更换单词、增加从句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总结。由于summary是在七选五选定后进行的,如果对七选五结果没有自信,可以对原文直接进行summary,七选五题多出在细节处,而summary偏向整体描述,不会导致较大失分。这方面联系可以通过社科院的真题、《七选五+summary专项训练》(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有售)进行。翻译:出题来源由文学名著、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各类蓝皮书白皮书、人民日报英文刊等,如果平时有时间可以进行浏览,但主要精力应当用于真题翻译的背诵。我整理了04-18年真题中所有的翻译并进行了翻译和默写,虽然不会考原题,但是通过背诵已经牢牢掌握了复杂句式、谓词先后关系、时态等写作方式,看到同类似的中文可以很快联想到适合的句式。这方面训练还可以通过六级真题、《翻译专项训练》进行。★:真题一定要多做,我在备考期间,将15年前的真题做了2遍;由于16年开始启用新题型,我将16-18年真题做了3遍,并且对真题进行了逐句翻译,既可以当翻译训练又可以便于真正的理解文章内容,清楚的了解社科院题目难度,便于自己寻找相关材料进行辅助训练。经济学原理(2001)社科院题型为30分简述题、20分计算题、50分论述题。无论是否有经济学基础,推荐从高鸿业的《经济学原理》入门,一定要将书本内容看一遍,更重要的是吃透课后题(计算为主),很多真题的计算题都是课后题的变形;群主努力奔跑在考前4个月每天会更新一道计算题,一定要熟练掌握解析思路。由于我硕士期间未系统学习过经济学,我购买了郑炳老师的考研课程,虽然是针对考硕,但课程内容完全可以满足简述题和计算题的需要。但是不推荐郑炳老师提供的《核心名词解释背诵》、《核心简述题》等背诵手册,这些手册提供的答题方式图形和公式较多且字数达不到社科院考试字数要求,社科院答题风格更倾向于文字论述,更能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这里推荐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编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01经济学原理考博定向习题册》,这本书包含了宏微观与政经重点和往年考点,非常适合作答社科院简述题。论述题往往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考察或基于某原理谈谈中国如何进行改革,该类问题的学习和练习时无法通过课本进行的。平时备考主要就是背诵真题模仿参考答案的答题方式;练习可以使用《定向备考习题册》(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有售),大约300道论述题目,一定要自己写一遍答案,再进行修改。切勿眼高手低,不可只读不背(只背不写)。其次,在考前20天,群主博雅考研考博团队会出预测卷(含热点预测),今年押中了50分论述题原题,这本书性价比是非常高的。最后,由于社科院每道题都有字数要求(论述每道题1000字),写字慢的考生一定要勤加练习,我这次考试论述题就因书写速度导致草草结尾,许多内容和思想没有来得及表述。数量经济学(3043)数量经济学这门没有字数要求,更加偏向计算和证明,且以基础题目为主仅有一道论述题。这里推荐的书籍是《计量经济学》(李子奈著)。不推荐张晓峒教授的书是因为无配套练习册和同步辅导。由于我本人硕士期间研究方向是统计学,学习过《计量经济学》,所以这本书我主要是重复刷同步辅导,切记不要只买课后答案,今年考试五道题中有2道题是课本原内容,两道课后题;剩下一道论述题是结合疫情谈经济冲击(同其他题目分值相同)。其次往年考察过概率论、高代(特征值与矩阵)、数学分析(求极限、常微分方程),这部分一般只会出15分,以往年真题为主,使用考研数学三进行辅助练习即可。最后,这门课程只要多刷几遍同步辅导,基本可以保证80分以上,不建议将过多的精力用于数量经济学的准备上。复试复试前可以联系师哥师姐了解下考试流程,更早一步准备。我这次考试流程是①英文:段落朗读与翻译(抽题后有1分钟准备时间,朗读完需要即刻翻译)②专业内容考察:该环节是随机抽题,题型以“某原理+结合国内经济形势”为主③博导提问:以硕士项目、博士设想为主环节①(抽到了疫情与经济)200词左右,大约有5个生词,不影响理解(可以意译),但的确很影响朗读,因此平时(初试前)就可以开始应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口语练习,环节②复习方式和2001方式是相同的。难点在于③,博士设想一定要认真写,提前准备,最好能够结合当下热点拟定博士设想。个人不是很建议和博导最近研究的课题完全一致,容易被博导发现盲点然后连续,如果不是有很全面准备会招架不住。一定要自己找亲朋提前模拟下,让亲朋提提意见,及时调整语速、语气。多模拟抽到是为准备过的题目的场景,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各导师不仅考察知识能力,更考察考试的当众讲话、控场的能力,毕竟每个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学术报告或参与学术论坛,一个过于胆怯和紧张的考生并不讨喜。最后,一定要注意礼貌,着装最好是正装、衬衣。备注:建议报2所,可以通过其中一所的考试给另一所打样预演。
重磅!《2020中国经济趋势报告》发布!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基本趋势不变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1月12日在北京举行。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共同发布了《2020中国经济趋势报告》。报告认为,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报告要点如下:2020年整体宏观形势判断——◆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 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政策建议——◆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 改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 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统筹“稳增长”和化解风险的关系◆ 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2020中国经济趋势报告》全文如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改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统筹“稳增长”和化解风险的关系,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202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定性因素上分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微幅波动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GDP基数大幅提高,宏观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有所减弱。我国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手段逐渐成熟,宏观把控能力日臻完善。因此,2020年GDP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第二,经测算,20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微幅下滑,因此,若国家不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国经济实际增速将在其潜在增长轨迹上运行。第三,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采取降息、扩表等措施,总体有利于我国外部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我国出口增长;中美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贸摩擦导致的负面影响有所减缓。2020年,国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信号清晰可见,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实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灵活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杠杆率提升、房地产投资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等因素,使得房地产需求逐渐趋于平稳。对于制造业投资,有利因素是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这些政策将有效提高企业利润,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整体而言,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依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有效手段。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8.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1%,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3%,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1%,比上年略微减少0.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5%。在各项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预计2020年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继续强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更加重视发挥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升级过程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汇聚融入实体经济,促进存量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优质增量资源进一步扩充,可以靶向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熨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影响。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4.4万亿元,名义增长7.8%,增速比上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2020年,物价总体运行平稳,前高后低。物价的推动因素通常可归结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超发和外部输入等。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者说出现正的产出缺口,通常由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产能利用率、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差来判断。从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上看:其一,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预计为75.8%,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负的产出缺口。表明我国工业整体仍然处于去产能去库存的调整阶段,负产出缺口对CPI增长有向下的推动力。其二,2019年M1和M2依然维持正常增速,基本与GDP名义增长率相一致。因此,不存在明显的超额货币供给对CPI上涨的推动力。其三,根据世界银行判断,2020年国际油价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波动。因此,未来如果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PPI价格总体平稳,由PPI价格变动向下游CPI传导的动力将不足。其四,针对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国家已经实施了多项政策稳定猪肉价格,相关措施效果也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猪肉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行,从而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价格有所回落。其五,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抑制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拉动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对物价产生向上的推动力。由于减税效应的复杂性,政策效果以及对CPI的影响强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综合以上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2020年我国物价水平将处于政策调控目标范围之内。据预测,2020年,物价总体处于温和上涨阶段。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6.2%和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总之,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相关政策建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相比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应更多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负债规模和债务率并不算高,和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经过多年持续治理也基本得到控制,目前的财政状况还存在一定的提升债务率的空间。另一方面,债务问题可以靠经济增长来解决,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稳定了经济增长,那么一定程度上的财政债务增加并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建议在2020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增加赤字规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提高政府部门债务率,增加一般债、专项债的发行规模,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资金。与积极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协同,改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依赖其结构性工具,如定向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基于宏观审慎评估基础上的差异性准备金率、差别化存贷比、差别化监管费等。这些结构性工具基本上可归为差别性数量配置和差异性利率成本两类。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需要加快完善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工具组合及市场建设,并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和协同性就业政策,共建金融服务平台或产业基金等,引导优化金融配置、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对不同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政策,鼓励其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和就业支持,激励金融机构参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产业基金,定向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金融配置。同时,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反映流动性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求结合经济运行下行压力,逆周期地适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借贷便利操作、抵押补充贷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宏观审慎评估参数等数量型工具和逆回购利率、准备金利率、流动性便利利率、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价格型工具,配合积极财政政策,边际调节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统筹“稳增长”和化解风险的关系1、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统筹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逐渐加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力度,有序提升金融领域对内和对外开放,鼓励内资、外资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活力。发挥对内、对外开放的“鲇鱼效应”,倒逼经济效率和经济活力的提升。以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有序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转让技术、市场开放、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坚持“一行一策、分类监管”的思路,通过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中小银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引导中小银行回归基层、服务实体。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控制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稳妥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有序处置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加强预期管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2、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基础理论、颠覆性技术的探索研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严格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营造有助于创新发展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3、夯实资本市场基础,稳妥应对外部冲击,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对股市、债市、汇市的实时监测,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切实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同时,加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日常监管和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金融市场舆情监测,健全重大舆情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预期管理和舆论引导,加强与市场沟通,快速回应舆论关切,稳定市场情绪,切实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1、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巩固消费升级势头,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首先,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快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切实保障和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其次,抓紧落实2019年已出台的一系列稳消费、促消费政策措施,逐步放宽或取消汽车消费限制,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挥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从供需两端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支持居民合理消费、绿色消费、升级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夯实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再次,简化资质条件和审批流程,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建设可快速响应的现代化供应链基础设施,持续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旅游、文化、健康、体育、教育培训等高品质服务消费发展,抓住5G商用带来的信息消费升级机遇,带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2、加强市场消费环境建设,创新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由于技术和产业的变革、收入水平的变化、新商业模式的涌现等多因素叠加,我国当前消费领域正在发生着不同以往的深刻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费形态正在由实物消费加快向服务消费转变。2019年前三季度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已经超过实物消费,占居民消费的50.6%。二是消费需求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同类消费品中,居民对高端消费品偏好显著上升,如2019年“双11”家居按摩椅销量相比往年大幅度上涨。三是消费观念由非理性逐步向理性转变。消费者心态不断成熟,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和性价比,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等非正常消费现象有所减少,我国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步走向成熟。四是消费方式由传统的线下交易行为逐步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化消费模式转变。经过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不仅建设成了超大规模消费市场,而且形成了追求创新和变化的消费文化,居民对新消费方式更容易接受和使用。3、科学把握消费领域的深刻变革,加快消费环境建设首先,增强和拓展中高端收入群体的消费品供给。一方面,加快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开展产品高端品质认证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通过增加中高端消费品进口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激发市场竞争。其次,引导和培育新兴消费产业。结合绿色化、智能化、健康化等消费潮流,加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融合、不同消费领域融合,深入推动消费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打造多样化消费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再次,补齐消费领域存在的短板。加快完善城市商业设施,规划和布局新型消费载体建设,强化信息化在各类商业载体中的覆盖和应用,拓展新型消费产业和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传统商圈向消费体验、文创时尚、产品定制设计等新型消费中心转变,加大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和治理力度,增强消费市场监管的科技性和动态性,加速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效能,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课题负责人:李平 孙世芳执行负责人:娄峰课题组其他成员:樊明太、万相昱、张延群、刘溟、吴浩、郭文鹃、胡洁、冯烽、王喜峰、朱承量、胡安俊、左鹏飞、程远、秦悦等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2021年中国经济预见乐观 进一步塑信心保安全促发展 “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召开12月5日,“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数计经所)代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社会综合集成与预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主题是“新形势下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国家税务总局、中国PMI分析小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东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部分专家学者以线上形式参加会议。数计经所所长李平研究员致开幕词。李平表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且多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3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2020年全球经济作出萎缩4.4%的预判。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国际环境中,中国较成功地应对了疫情冲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不斐的成绩。2021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中国经济保持安全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数计经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彭战主任主持,他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与衷心感谢。数计经所经济预测分析研究室主任娄峰研究员作题为《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预测》主题报告。他根据2020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从GDP、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财政、金融这七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具体而言,今年新冠疫情对我国三产结构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受冲击较大。全年GDP增速大概为2.3%。前三个季度的投资增速主要靠房地产拉动;制造业投资由于产能利用率仍未恢复到过去的平均水平,显现持续低迷态势。消费整体呈现逐步回升趋势但尚不及预期。进出口方面,受益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当,其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物价方面,CPI下降,PPI上升。在国家大力减税降费政策下,财政税收下降明显。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M2增速回升,企业中长期贷款利率明显回升,反映企业对未来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信心增强。娄峰还对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预测。他说,可以预见,明年随着疫苗成功研制并投入使用,以及应对疫情的经验措施不断完善,疫情对国际经济负面影响将逐渐降低,国际市场需求将逐渐恢复;且由于今年基数较低,明年GDP回升幅度会相对较大。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和“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测算,2021年我国GDP增速为7.8%左右,并呈现“前高后低”的季度走势:一季度GDP增速突破两位数,然后逐步回趋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2%左右;进出口增速分别为4.5%和3.6%;CPI下降,PPI回升;M2为9.5%,社会融资规模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泊溪研究员对数计经所及娄峰研究员全面深入的系统性预测工作表示高度赞赏。在娄峰研究员的预测模型中加入国际经济回升的不确定性、国内消费回暖、结构调整和产业外迁等情景,她进一步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议。之后,她重点交流了对新发展格局内涵的理解及其政策主张。商务部研究院金柏松研究员认为,2021年我国经济形势整体预见乐观。他从外贸的视角提出,2020年第1季度外贸大幅度下滑,随后迅速复苏,充分证明我国外贸的韧性和抗跌性。随后他以实际工作经验为支撑,分享了“中欧班列”这一陆路通道的良好发展势头,以及电子商务对外贸出口的巨大拉动作用等。与此同时,他也表示出全球负利率时代,外来投资可能只“进”不“出”的些许担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石英华主任认为,分析经济形势时,必须将不确定性考虑进去。她表示,今年的数据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发力的结果。从消费数据可以看出,市场活力还有潜可挖,有待进一步激发出来。疫情也直接导致整体杠杆率和负债逾期率提升。在传统基建已经趋于饱和,整个经济处于下滑通道的当口,经济基本面保持活力,需要政策持续发力。国家税务总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付广军研究员对中国经济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县城、农村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进一步发掘出县城经济的活力至关重要。关于房地产市场,他认为,应降低房地产泡沫,以时间换空间。最后,他强调,一定要保护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保民营经济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消费。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部负责人、高级经济师刘艳芳认为,今年疫情关口,我国政府本着生命至上,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于首位,疫情防控并兼顾统筹经济发展,尤为不易。从数据看,居民消费亮点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网络零售大幅增加,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智能小家电消费增速爆发,进出口消费品增加等。中国PMI分析小组、中采咨询公司负责人于颖表示,今年10月服务业PMI创历史新高,证明居民财富收入受疫情影响有限。此外,她重点探讨了科技要素、资本要素、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对中国经济质量提升的贡献。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高级经济师郭路认为,世界层面,今年第四季度经济复苏有可能被打断,明年整体经济属于恢复过渡期且速度较为缓慢;国内方面,工业投资消费将持续恢复,农产品价格仍会上涨,粮食安全仍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知教授以线上方式参与了研讨。她分享了疫情以来武汉中小企业调研成果。微观数据显示,目前武汉经济恢复好于预期,但仍不理想。小微型企业享受到金融优惠政策,还需要一些配套支撑。不少企业还需要面对资金紧张、市场萎缩以及用工成本负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磊教授以线上方式交流了他们团队的经济预测模型及应用。他认为,工业生产快速回升,外贸情况好转,以及合理的货币、财政、产业政策等综合起来很关键,需要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来促进疫情之后经济快速恢复;并提出稳增长防风险的政策建议。与会者普遍认为,疫情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明年,但中国经济总体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作经济预测研究,要充分深入分析经济体运行形势和潜在活力,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依据和智力支持。这同时也是中心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赵娜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实现“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相机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改善货币政策组合逆周期有效性,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多措并举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速均大幅回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2021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8%,比上年大幅回升。从季度上看,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趋势,而且一季度GDP增速可能突破两位数。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速的大幅回升,其中原因之一是上年基数过低,并非是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从定性因素上分析,与供给侧和需求侧现实情况相一致。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大力支持培育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孕育发展新动能。尤其是数字经济不断成长壮大,转型升级稳步发展。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落地生效,数字经济助推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了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数字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从需求侧来看,虽然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出现了下降,但由于我国快速有效控制了疫情,加之拥有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和产业链,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在全球部分产品供给中断的情况下,国外订单逐步向我国转移,口罩、医疗设备等防疫物资以及居家办公、居家生活的需求大幅增加,有效弥补了国际市场供给不足。去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上拉动GDP0.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改善,从而带动我国出口继续稳步增长。随着社会生活生产有序恢复,消费需求逐步回暖,尤其是随着居民外出就餐和旅游活动增多,餐饮消费服务业明显复苏。消费复苏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成果明显创造的消费环境改善、经济恢复,尤其是就业增加带来的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以及国家推出的促进汽车和服务消费的政策发力。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也明显增强。今年消费将呈现强势复苏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随着需求回暖、5G网络和大数据中心等大批“新基建”项目加速推进、企业利润上升,加之新开工和到位资金继续向好,先行PMI指数不断创出新高,这都为投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固定资产投资依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制造业投资将成为新亮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许多积极因素。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一轮对外开放(海南自贸区、加入RCEP、外商投资新模式),以及“一带一路”的扎实推进将稳定和激发外部需求,巩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者预期稳定,消费新业态高速发展,消费质量不断提升;猪肉价格连续回落,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虽然国际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汇率上升也抵消部分进口价格的上涨,对国内的输入作用有限,从而使得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依然保持平稳。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今年四个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趋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63.6万亿元,名义增长7.9%,总体保持适中较快增长态势。从结构上看,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0%,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3.4万亿元,名义增长12.0%,增速比上年大幅回升,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1%,依然处于温和上涨阶段。预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0.6%,增幅比上年大幅增加,企业利润压力将有所减缓。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8.7%和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11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财政收入18.0万亿元,增长4.0%,财政支出25.6万亿元,增长7.6%。总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我国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相关政策建议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今年我国仍需采取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但是强度较去年应有所下降。一方面,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已经基本恢复,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大力度的应急性政策已无必要。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工作仍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对冲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活力,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我国财政政策需要保持适度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在扩需求、调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支出方向上有增有减,从而发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的政策效果。一是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坚持以收定支的基本原则,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科学核定支出。中央本级要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精简机构人员,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二是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快提升科研技术水平,需要财税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补足产业链短板。此外,对于传统企业进行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加快建设重点领域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提高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三是推动“新基建”投资,在扩大短期投资需求的同时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也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作用。要支持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注意避免重复建设,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建设。四是完善中西部等地区、中心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交通系统设施还较为落后,中心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要完善中西部等地区、中心城市群以及铁路、公路与水运、机场、水利等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性地增加脱贫攻坚、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三农”、托幼养老等方面的财政投入。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用好就业补助和失业保险资金,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和再就业服务。继续加大扶贫、社保、教育、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等投入,力保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六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完善乡村振兴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和机制,强化耕地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产品补贴与收储机制。完善财税体制,实行结构性减税降费。充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税体系,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一是在各级政府之间,推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统筹权衡分配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地方税体系建设和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财政制度进行完善。完善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适当增加地方政府财权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事权;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建设,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分配方式;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的工资和基本运转支出。二是增强减税降费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的减税方向应该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更加关注重点行业的税费负担,做到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切实降低科技创新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三是强化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体系,建立政府投资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绩效。四是盘活各类存量资金和国有资源资产,提高可用财政资金规模。改善货币政策组合逆周期有效性为确保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相机调控和引导货币信贷总量,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动态调整人民币汇率参考货币篮子,相机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支持实体经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在总量上的合理充裕和在期限配置上的供需均衡,引导社会流动性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改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法定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机调控保持银行体系在总量和期限配置上的流动性,及时满足金融机构必要的流动性需求。构建中小银行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可能的违约问题向中小银行传导。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引导信贷支持稳增长、促进结构优化。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信贷支持工具,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保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稳定增长,支持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和转移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贷款支持和创业板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要引导信贷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要创新对新型消费方式、战略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激励的信贷支持。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动态调整人民币汇率参考货币篮子,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企业贷款利率继续下行。中期来看,根据我国资本边界产出趋势和利率定价机制,我国贷款利率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但下行空间有限。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推动其逐渐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主要参考基准,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和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并引导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弹性浮动,在波动中实现升值。部分报价行作为外汇市场主体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推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从中期来看,要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就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根据对美国、日本、欧盟和RCEP中其他地区的贸易投资结构和主要货币动态调整货币篮子,促进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促进内外部均衡的平衡。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宏观政策和微观监管的补充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框架,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和抵押价值评估机制,发挥宏观审慎评估在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构建逆周期资本缓冲评估和调整机制,适时调整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适时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一方面,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提升高端制造能力。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产学研资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数字科技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基础科研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构建顺应国内消费升级浪潮、充分接轨国际市场的工业产品研发体系,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推动形成消费端对高端制造领域的强大倒逼力量。其次,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精准性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服务理念更新、供给方式创新和服务流程革新,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多元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升供给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相匹配,逐步消除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堵点痛点难点,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监督和控制,切实把消费升级态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再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加快研究制定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推进形成更合理、更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强化工资收入分配中技能激励的导向作用,有效提升劳动者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拓宽不同群体增收渠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对重点群体收入的动态监测体系,密切关注与跟踪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安全感和心理预期,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中等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推动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另一方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要加快完善全面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消费潜力释放的高品质消费环境。首先,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要积极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重点消费品的更新升级,主动顺应和把握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培育和巩固生鲜电商、直播带货、无人零售等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进一步挖掘数字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推动构建满足居民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消费体系,切实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潜力和消费热情释放出来。其次,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消费氛围。要加快完善全国性消费投诉综合服务平台和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平台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的运用,加快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增强商业信用约束、扩大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良好氛围。再次,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打造数字经济新实体。要在升级优化传统消费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新型消费载体的前瞻规划和精准布局,引导和增强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在各类商业商务载体中的覆盖和应用,推进多元新型商业综合体与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拓展新型消费的增长空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增添新动力。课题负责人:李 平执行负责人:娄 峰课题组其他成员:樊明太、万相昱、张延群、冯 烽、朱承亮、王喜峰、左鹏飞、程 远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天,2019年《经济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2018年初,全球经济继续呈现复苏迹象,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升,全球通胀相对稳定,经济信心转向乐观。面对各种新情况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6.6%左右,增速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2019年世界形势更具不确定性,初步预测中国GDP增速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但6.3%的经济增速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贡献者,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该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蓝皮书指出,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平稳,延续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通胀上升。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至6.9%的中高速区间。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6.6%左右,延续总体平稳的健康发展态势。“2018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蓝皮书指出,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2019年我国GDP增长率为6.3%,比上年略微减少0.3个百分点。蓝皮书预计,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81.4万亿元,名义增长5.6%,实际增长0.4%,增速分别比2018年小幅回落0.9个和0.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分别为6.3%、7.8%、5.3%和5.7%,整体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小幅下滑。蓝皮书预计,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3.3万亿元,名义增长8.4%,实际增长6.0%,增速分别比上年小幅回落0.7个和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逐渐收窄。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2.5%,比2018年增加0.3个百分点,依然处于温和上涨阶段。PPI为3.6%,比2018年减少0.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9年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压力将进一步减小。蓝皮书预计,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6.3%和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2019年,我国财政收入19.8万亿元,增长6.6%,财政支出23.3万亿元,增长6.9%。在中国外贸发展方面,2019年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蕴含新的发展潜力。蓝皮书指出,展望2019年,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或有所减缓,风险进一步增大,相关风险因素包括:美国通货膨胀、国债利率升高对美国股市造成巨大压力;全球债务居高不下,如美国债务负担率升至前所未有的100%至110%、日本债务负担率为250%左右、意大利债务危机或有爆发可能等。这些因素均令人担忧,造成2019年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预计2019年石油价格将下行至50美元/桶,美元继续保持坚挺,美元指数在100水平下方高位徘徊。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变化,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也为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记者 孙乐琪编辑 TF003来源:北京晚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改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统筹“稳增长”和化解风险的关系,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 202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测分析2020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GDP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20年我国投资预测分析202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依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有效手段。2020年我国消费预测分析2020年,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在各项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预计2020年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继续强化。2020年我国物价预测分析 2020年,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平稳,前高后低。综合影响物价变动的各因素,2020年我国物价水平将处于政策调控目标范围之内,物价总体处于温和上涨阶段。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定性因素上分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微幅波动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GDP基数大幅提高,宏观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有所减弱。我国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手段逐渐成熟,宏观把控能力日臻完善。因此,2020年GDP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第二,经测算,20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微幅下滑,因此,若国家不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国经济实际增速将在其潜在增长轨迹上运行。第三,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采取降息、扩表等措施,总体有利于我国外部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我国出口增长;中美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贸摩擦导致的负面影响有所减缓。2020年,国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信号清晰可见,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实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灵活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杠杆率提升、房地产投资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等因素,使得房地产需求逐渐趋于平稳。对于制造业投资,有利因素是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这些政策将有效提高企业利润,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整体而言,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依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有效手段。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8.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1%,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3%,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1%,比上年略微减少0.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5%。在各项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预计2020年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继续强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更加重视发挥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升级过程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汇聚融入实体经济,促进存量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优质增量资源进一步扩充,可以靶向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熨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影响。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4.4万亿元,名义增长7.8%,增速比上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2020年,物价总体运行平稳,前高后低。物价的推动因素通常可归结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超发和外部输入等。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者说出现正的产出缺口,通常由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产能利用率、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差来判断。从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上看:其一,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预计为75.8%,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负的产出缺口。表明我国工业整体仍然处于去产能去库存的调整阶段,负产出缺口对CPI增长有向下的推动力。其二,2019年M1和M2依然维持正常增速,基本与GDP名义增长率相一致。因此,不存在明显的超额货币供给对CPI上涨的推动力。其三,根据世界银行判断,2020年国际油价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波动。因此,未来如果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PPI价格总体平稳,由PPI价格变动向下游CPI传导的动力将不足。其四,针对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国家已经实施了多项政策稳定猪肉价格,相关措施效果也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猪肉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行,从而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价格有所回落。其五,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抑制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拉动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对物价产生向上的推动力。由于减税效应的复杂性,政策效果以及对CPI的影响强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综合以上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2020年我国物价水平将处于政策调控目标范围之内。据预测,2020年,物价总体处于温和上涨阶段。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6.2%和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总之,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相关政策建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 相比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应更多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负债规模和债务率并不算高,和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经过多年持续治理也基本得到控制,目前的财政状况还存在一定的提升债务率的空间。另一方面,债务问题可以靠经济增长来解决,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稳定了经济增长,那么一定程度上的财政债务增加并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建议在2020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增加赤字规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提高政府部门债务率,增加一般债、专项债的发行规模,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资金。与积极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协同,改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依赖其结构性工具,如定向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基于宏观审慎评估基础上的差异性准备金率、差别化存贷比、差别化监管费等。这些结构性工具基本上可归为差别性数量配置和差异性利率成本两类。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需要加快完善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工具组合及市场建设,并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和协同性就业政策,共建金融服务平台或产业基金等,引导优化金融配置、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对不同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政策,鼓励其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和就业支持,激励金融机构参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产业基金,定向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金融配置。同时,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反映流动性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求结合经济运行下行压力,逆周期地适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借贷便利操作、抵押补充贷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宏观审慎评估参数等数量型工具和逆回购利率、准备金利率、流动性便利利率、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价格型工具,配合积极财政政策,边际调节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统筹“稳增长”和化解风险的关系 1、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统筹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逐渐加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力度,有序提升金融领域对内和对外开放,鼓励内资、外资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活力。发挥对内、对外开放的“鲇鱼效应”,倒逼经济效率和经济活力的提升。以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有序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转让技术、市场开放、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坚持“一行一策、分类监管”的思路,通过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中小银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引导中小银行回归基层、服务实体。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控制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稳妥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有序处置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加强预期管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2、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基础理论、颠覆性技术的探索研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严格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营造有助于创新发展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3、夯实资本市场基础,稳妥应对外部冲击,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 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对股市、债市、汇市的实时监测,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切实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同时,加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日常监管和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金融市场舆情监测,健全重大舆情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预期管理和舆论引导,加强与市场沟通,快速回应舆论关切,稳定市场情绪,切实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 1、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巩固消费升级势头,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首先,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快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切实保障和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其次,抓紧落实2019年已出台的一系列稳消费、促消费政策措施,逐步放宽或取消汽车消费限制,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挥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从供需两端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支持居民合理消费、绿色消费、升级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夯实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再次,简化资质条件和审批流程,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建设可快速响应的现代化供应链基础设施,持续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旅游、文化、健康、体育、教育培训等高品质服务消费发展,抓住5G商用带来的信息消费升级机遇,带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2、加强市场消费环境建设,创新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 由于技术和产业的变革、收入水平的变化、新商业模式的涌现等多因素叠加,我国当前消费领域正在发生着不同以往的深刻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费形态正在由实物消费加快向服务消费转变。2019年前三季度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已经超过实物消费,占居民消费的50.6%。二是消费需求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同类消费品中,居民对高端消费品偏好显著上升,如2019年“双11”家居按摩椅销量相比往年大幅度上涨。三是消费观念由非理性逐步向理性转变。消费者心态不断成熟,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和性价比,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等非正常消费现象有所减少,我国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步走向成熟。四是消费方式由传统的线下交易行为逐步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化消费模式转变。经过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不仅建设成了超大规模消费市场,而且形成了追求创新和变化的消费文化,居民对新消费方式更容易接受和使用。3、科学把握消费领域的深刻变革,加快消费环境建设 首先,增强和拓展中高端收入群体的消费品供给。一方面,加快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开展产品高端品质认证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通过增加中高端消费品进口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激发市场竞争。其次,引导和培育新兴消费产业。结合绿色化、智能化、健康化等消费潮流,加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融合、不同消费领域融合,深入推动消费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打造多样化消费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再次,补齐消费领域存在的短板。加快完善城市商业设施,规划和布局新型消费载体建设,强化信息化在各类商业载体中的覆盖和应用,拓展新型消费产业和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传统商圈向消费体验、文创时尚、产品定制设计等新型消费中心转变,加大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和治理力度,增强消费市场监管的科技性和动态性,加速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效能,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课题负责人:李 平 孙世芳执行负责人:娄 峰课题组其他成员:樊明太、万相昱、张延群、刘 溟、吴 浩、郭文鹃、胡 洁、冯 烽、王喜峰、朱承量、胡安俊、左鹏飞、程 远、秦 悦等来源:经济日报
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1月12日在北京举行。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共同发布了《2020中国经济趋势报告》。报告认为,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报告要点如下:2020年整体宏观形势判断——◆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 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政策建议——◆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 改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 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统筹“稳增长”和化解风险的关系◆ 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2020中国经济趋势报告》全文如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变。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改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统筹“稳增长”和化解风险的关系,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202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定性因素上分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微幅波动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GDP基数大幅提高,宏观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有所减弱。我国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手段逐渐成熟,宏观把控能力日臻完善。因此,2020年GDP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第二,经测算,20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微幅下滑,因此,若国家不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国经济实际增速将在其潜在增长轨迹上运行。第三,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采取降息、扩表等措施,总体有利于我国外部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我国出口增长;中美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贸摩擦导致的负面影响有所减缓。2020年,国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信号清晰可见,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实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灵活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杠杆率提升、房地产投资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等因素,使得房地产需求逐渐趋于平稳。对于制造业投资,有利因素是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这些政策将有效提高企业利润,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整体而言,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依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有效手段。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8.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1%,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3%,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1%,比上年略微减少0.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5%。在各项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预计2020年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继续强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更加重视发挥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升级过程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汇聚融入实体经济,促进存量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优质增量资源进一步扩充,可以靶向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熨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影响。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4.4万亿元,名义增长7.8%,增速比上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2020年,物价总体运行平稳,前高后低。物价的推动因素通常可归结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超发和外部输入等。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者说出现正的产出缺口,通常由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产能利用率、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差来判断。从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上看:其一,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预计为75.8%,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负的产出缺口。表明我国工业整体仍然处于去产能去库存的调整阶段,负产出缺口对CPI增长有向下的推动力。其二,2019年M1和M2依然维持正常增速,基本与GDP名义增长率相一致。因此,不存在明显的超额货币供给对CPI上涨的推动力。其三,根据世界银行判断,2020年国际油价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波动。因此,未来如果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PPI价格总体平稳,由PPI价格变动向下游CPI传导的动力将不足。其四,针对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目前国家已经实施了多项政策稳定猪肉价格,相关措施效果也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猪肉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行,从而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价格有所回落。其五,2019年政府推出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以国资充实社保、降低宏观税负等政策。从方向上看,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抑制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拉动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对物价产生向上的推动力。由于减税效应的复杂性,政策效果以及对CPI的影响强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综合以上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2020年我国物价水平将处于政策调控目标范围之内。据预测,2020年,物价总体处于温和上涨阶段。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6.2%和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总之,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增长质量继续提高。相关政策建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相比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应更多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负债规模和债务率并不算高,和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经过多年持续治理也基本得到控制,目前的财政状况还存在一定的提升债务率的空间。另一方面,债务问题可以靠经济增长来解决,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稳定了经济增长,那么一定程度上的财政债务增加并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建议在2020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增加赤字规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提高政府部门债务率,增加一般债、专项债的发行规模,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资金。与积极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协同,改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依赖其结构性工具,如定向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基于宏观审慎评估基础上的差异性准备金率、差别化存贷比、差别化监管费等。这些结构性工具基本上可归为差别性数量配置和差异性利率成本两类。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功能,需要加快完善货币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工具组合及市场建设,并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和协同性就业政策,共建金融服务平台或产业基金等,引导优化金融配置、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对不同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政策,鼓励其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和就业支持,激励金融机构参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产业基金,定向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金融配置。同时,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反映流动性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求结合经济运行下行压力,逆周期地适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借贷便利操作、抵押补充贷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宏观审慎评估参数等数量型工具和逆回购利率、准备金利率、流动性便利利率、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价格型工具,配合积极财政政策,边际调节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统筹“稳增长”和化解风险的关系1、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统筹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逐渐加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力度,有序提升金融领域对内和对外开放,鼓励内资、外资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活力。发挥对内、对外开放的“鲇鱼效应”,倒逼经济效率和经济活力的提升。以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有序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转让技术、市场开放、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坚持“一行一策、分类监管”的思路,通过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中小银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引导中小银行回归基层、服务实体。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控制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稳妥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有序处置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加强预期管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2、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基础理论、颠覆性技术的探索研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严格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营造有助于创新发展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3、夯实资本市场基础,稳妥应对外部冲击,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对股市、债市、汇市的实时监测,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切实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同时,加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日常监管和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金融市场舆情监测,健全重大舆情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预期管理和舆论引导,加强与市场沟通,快速回应舆论关切,稳定市场情绪,切实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1、健全促进消费长效机制,巩固消费升级势头,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首先,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快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切实保障和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其次,抓紧落实2019年已出台的一系列稳消费、促消费政策措施,逐步放宽或取消汽车消费限制,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挥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从供需两端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支持居民合理消费、绿色消费、升级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夯实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再次,简化资质条件和审批流程,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建设可快速响应的现代化供应链基础设施,持续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旅游、文化、健康、体育、教育培训等高品质服务消费发展,抓住5G商用带来的信息消费升级机遇,带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2、加强市场消费环境建设,创新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由于技术和产业的变革、收入水平的变化、新商业模式的涌现等多因素叠加,我国当前消费领域正在发生着不同以往的深刻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费形态正在由实物消费加快向服务消费转变。2019年前三季度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已经超过实物消费,占居民消费的50.6%。二是消费需求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同类消费品中,居民对高端消费品偏好显著上升,如2019年“双11”家居按摩椅销量相比往年大幅度上涨。三是消费观念由非理性逐步向理性转变。消费者心态不断成熟,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和性价比,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等非正常消费现象有所减少,我国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步走向成熟。四是消费方式由传统的线下交易行为逐步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化消费模式转变。经过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不仅建设成了超大规模消费市场,而且形成了追求创新和变化的消费文化,居民对新消费方式更容易接受和使用。3、科学把握消费领域的深刻变革,加快消费环境建设首先,增强和拓展中高端收入群体的消费品供给。一方面,加快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开展产品高端品质认证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通过增加中高端消费品进口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激发市场竞争。其次,引导和培育新兴消费产业。结合绿色化、智能化、健康化等消费潮流,加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融合、不同消费领域融合,深入推动消费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打造多样化消费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再次,补齐消费领域存在的短板。加快完善城市商业设施,规划和布局新型消费载体建设,强化信息化在各类商业载体中的覆盖和应用,拓展新型消费产业和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传统商圈向消费体验、文创时尚、产品定制设计等新型消费中心转变,加大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和治理力度,增强消费市场监管的科技性和动态性,加速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效能,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课题负责人:李平 孙世芳执行负责人:娄峰课题组其他成员:樊明太、万相昱、张延群、刘溟、吴浩、郭文鹃、胡洁、冯烽、王喜峰、朱承量、胡安俊、左鹏飞、程远、秦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