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研究报告此谓上皇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批发、零售型各有优势:数据中心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模式。在国外,两种模式均取得了成功。国内,受政策影响,跑马圈地的批发型当前更受资本青睐;但从长期看,零售型更具有成长韧性。与云计算是竟合关系:云计算是数据中心的下游客户。因此,当前来看,云计算促进了数据中心尤其是批发型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但从长期看,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亦存在竞争关系。产业高速增长:2019年,测算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88.6万架,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受益于云计算、5G、人工智能、VR等,数据中心产业未来仍将高速发展。产业进入整合期:受政策影响、PUE限制、技术迭代,数据中心产业进入整合期。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大型国企将会更多进入该产业,产业内部“大吃小、强吃弱”的并购将会更加频繁发生。数据中心概述生命周期及产业链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按自身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产业链上下游,其中,建设阶段涉及面较广,包含用地、用电、用水、用网、IT设备、非IT设备、土建及其他工程、软件系统等多个方面。数据中心业务模式批发和零售数据中心的业务模式包括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批发型主要针对大客户,一般以模块为最小出租单位。针对超大型客户的订制型数据中心可以看作是批发型的延伸,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零售型主要针对小客户,一般以机柜为最小出租单位,早期也有服务商以机柜单元(U)为出租单位服务微型客户,但目前这种微型客户多以web自助服务的形式,转向公有云。一般来说,批发型考验的是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建设和扩张能力,而零售型考验的是精细运维及运营能力。从国内外厂商来看,批发和零售均可取得成功。目前国内,受新基建政策等影响,批发型更受快进快出的资本市场青睐。但从长期看,零售型更具有成长的韧性。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关系云计算IaaS是其下游客户,但长期看仍有竞争当前,数据中心的主要客户为互联网客户(含云计算厂商),其次为金融、政企等。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致使数据中心的需求量和上架率都大幅提升,机柜租金也稳中有升。因此,短期来看,云计算对数据中心产业是利好要素。但从长期看,两者仍存在竞争:目前微型客户(指租不满单机柜,只租用几个U的客户)已经大量从传统数据中心转向公有云,未来,随着公有云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逐渐提升,以及规模优势的逐渐显现,可能会有更多、更大规模的客户选择公有云。当前,国内由于市场形态和政策影响,企业一旦上规模(如美团、字节跳动和快手等),仍会租用、建设数据中心,政务、金融等也会谨慎使用公有云,但在美国,存在大型企业直接完全使用公有云(如Netflix使用AWS)的先例,这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IT的发展方向。此时,公有云会挤压传统IDC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已有不少IDC厂商,通过Openstack或Kubernetes积极布局专有云、混合云和云MSP。当然,根据电信分类目录(2015版),IDC产业包括IT资源协作业务,而云计算需要该类业务许可,因此广义的IDC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政策、技术及市场国家政策作为数字底座被纳入新基建,强调布局优化和绿色节能重点政策解读—新基建数据中心被写入新基建,将有更多“国家队”上场投资、外贸和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受制于美国单方挑衅,一段时间内外贸具有较大程度不确定性。受新冠疫情影响,内需短期内也难以大幅提升。投资的地位变得尤其重要。不管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还是在抗疫中对云和数据的应用,国家已享受到早期新型基础建设的红利,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政府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在2020年4月,官方明确给出了新基建的范围,其中包括数据中心。这对数据中心整体利好,但也带来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更多国企的高举高打,原有小型且低端的数据中心不仅难以吃到红利,而且会加快淘汰出局。重点政策解读—REITs对IDC整体利好,同时加剧马太效应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金融工具,是不动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不动产证券化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不动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从回报形式看,主要为租金分红。目前,国外头部数据中心运营商Equinix、Digital reality等均以REITs形式发行。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 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正式起步。从美国REITs市值占比看,数据中心排位靠前,因中国的REITs试点聚焦于基础设施领域(排除了商业地产等),因此,占比或将更高。REITs有助于盘活已有资源,降低企业杠杆,降低融资难度,因此,可以有助于优质项目的更快发展,同时拉大与不被市场看好的项目的差距,加剧业内的马太效应。地方政策一线城市整体偏负向,一线周边及西部偏正向市场规模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超千亿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未来,受益于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等,国内IDC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产业链图谱数据中心建设考量要素需求端:C端流量用户量和用户时长稳步增长,数据量快速增长数据中心需求量与数据流量相关。当前C端的主要数据流量来自于(娱乐性)长视频和短视频、游戏和电商,在疫情背景下,协同办公和在线教育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未来,超高清视频、云游戏、云VR都将进一步促使流量快速增长。需求端:B端流量B端数据蓄势待发,但当下仍不宜赌注5G网络的峰值速率、流量密度、连接密度等显著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网络切片以便企业独立组网。IPv6使得每一个元器件都可以拥有独立的IP地址,两者使得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得以落地。未来,B端的生产性数据,占比将会大幅提升。但考虑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周期、折旧速度和整个生命周期等,当下仍不宜将全部赌注押在制造等B端流量,短期内互联网客户仍为绝对主力。若从长期产业布局考虑,而不考虑短期上电率,则可积极布局。需求端:客户占比及需求特征互联网企业仍为主要客户,各行业需求不同IDC数据中心主要终端客户有互联网(含云计算)厂商、金融行业、制造行业、政府机构等客户。目前互联网客户(含云计算厂商)仍为主要客户群体,占60%以上份额。互联网企业数据量多,终端用户规模庞大,对机房规模、设备等级、选址集中、低时延等各方面指标要求均较高。大型金融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外采仅作为“两地三中心”的备用机房;中小型数据中心一般采用长期合作的、有丰富运维、运营经验的IDC服务商以及T3及以上级别的机房。政府机构、制造业数据中心特点为数量多、规模小,且政务类一般有默认的“数据不出省、不出市”规则,数据中心在当地建设。供给端:用电各地用电量、PUE标准、电价和用电指标均有差异数据中心2020年用电量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7%,随着数据中心投产规模的增加,这一占比将持续上升。数据中心能耗主要包括四部分:IT设备能耗、制冷系统能耗、供配电系统能耗、照明及其他能耗。总能耗比IT设备能耗,即为PUE值。即使采用相同技术,数据中心在各地的能耗也不相同,年平均气温较低区域,用于制冷系统的能耗大幅降低,PUE值较低。另外,各地的PUE要求也不同,一线城市和东部地区更为严格。除PUE外,不同地区电价也不相同。对数据中心约束性最强的是用电指标,一线城市的新规划数据中心往往难以拿到该指标,不管PUE多低、电价多高。因此,从电力单要素考虑,向一线城市周边区域、边远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除大型互联网公司外,传统IDC(尤其是零售型)向外布局仍有阻力:客户上架、运维都更复杂,客户与其他数据中心联动复杂,政务客户等受不出省限制,等等。供给端:网络受物理距离和节点时延影响从供给侧看,数据的传送时延包括传输时延和传输节点时延,而传输节点时延与单根据节点时延和节点数量有关。从需求侧看,根据业务敏感度,可以分为高时延敏感业务、中时延敏感业务和低时延敏感业务。对于中低时延敏感业务,可以从成本出发,选择建立在边远地区的大规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而对于高时延业务,则选择位于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数据中心,或选择离用户侧更近的边缘数据中心。目前,如果将业务进行分级,则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数据中心可以满足金融等业务需求,因此边缘计算的风口尚未真正来临。当前一线城市数据中心抢手,更多是从上架、运维、资源协调性、高可靠性等多方面考虑,并非单独从时延考虑。从长期看,随着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医疗等发展,边缘计算有较大发展机会。供给端:成本电力支出与折旧费用占成本支出的最大比重数据中心整体成本(TCO)分为建设支出(CAPEX)和运营支出(OPEX)两部分。建设支出指前期必要的建设投资及一段期限折旧后的再投资,一般指一次性投入。运营支出指的是每月运行设备的实际花费,主要包括电费支出、折旧、房租、设备租赁,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对IDC服务商而言,电力成本占整体运营支出中的一半以上。每种设备的不同选型都会影响数据中心的成本,动态近似评估可参考在线版的“施耐德数据中心成本计算模型”。数据中心趋势与展望技术趋势:非IT类UPS→高压直流相较于UPS,HVDC 在备份、工作原理、扩容以及蓄电池挂靠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技术优势,因而具有运行效率高、占地面积少、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低的特点。风冷→液冷在能耗占比中,温控系统是除IT系统外最大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PUE值的高低,以及整体运营成本。在选址时,不少数据中心选择温度更低区域,如北极圈(Facebook)、张北(阿里巴巴,腾讯)、海底(微软)、湖边(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山洞中(贵安),但这些选址本身即受到严格限制,除张北、贵安外,其他TCO也并不更低,一般IDC运营商难以借鉴。从常规节能技术来看,空调机组逐渐由风冷型和水冷型向冷冻水型、双冷源型转化,从气流组织看,冷热通道分离已广为普及,并从机房级细化到机柜级。从长期看,最具有革命性的节能技术为液冷技术,其中浸没式液冷技术可以将PUE降到1.2以下,联合其他技术,可以趋近于1。目前国内已有中科曙光、绿色云图(网宿子公司)、联想、浪潮和华为等涉足液冷领域。目前,由于适应场景、冷却液价格和改造成本,液冷技术并未大面积普及。未来随着GPU运算占比的增加和服务器密度的不断增加,液冷将是代替风冷的必然选择。技术趋势:IT类传统树形架构→胖树架构→叶脊架构在传统树状架构中,带宽逐级收敛,“根”部成为瓶颈。随着计算规模的扩大,改进型树状网络——胖树架构产生,数据中心演变成传统的三层架构。随着数据中心中东西向流量和大象流的增多,采用STP协议的胖树架构仍容易导致阻塞。于是,更加扁平化的架构——叶脊架构诞生。叶脊架构更偏于网状化(两层仍然保持了树的特点,如单层则为网),且由ECMP(Equal Cost Multi Path)动态选择多条路径,从而使得带宽利用率更高、网络延迟可预测、扩展性好、安全性和可用性高。叶脊架构产生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由于全部采用光纤,使得光模块的需求量大幅上升。第二,网络更加扁平,突破了传统物理结构的限制,使得被提出多年但无实质性进展的SDN得以真正落地、快速发展。产业趋势数据中心产业将进入整合期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出台,互联网企业和大型国企均加码在数据中心产业的布局,数据中心产业将进入整合期。首先,随着一线城市禁限令的相继出台,以及REITs等金融工具的试点,老、旧、小数据中心将难以适应未来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必然进入大鱼吃小鱼的横向整合期。其次,随着公有云的不断发展,云厂商和传统数据中心运营商的竟合关系越来越明显,不少数据中心运营商寻求专有云、混合云的转型之路。再次,数据中心产业链本身,也呈现出更明确的分工(如建设和运营分工)和大厂商向上游延伸(如云计算厂商开始研发芯片、白盒交换机、电源设备等)两种不同的现象。

赵高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优势渐显: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建设速度更快、客户定制性更强、重视程度更高,且PUE大多更低,受到客户青睐。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是过去数据中心增长的主要动因:过去5年,需求端,网民数量和移动流量增长迅速;供给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存储和计算提出更高需求。因素叠加,导致数据中心增长迅速。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上云是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因:5G的传输带宽显著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企业独立组网,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奠定基础。因素叠加,会持续利好数据中心行业。一线城市资源紧俏,节能成为硬性指标:因数据中心的高能耗特点,北上广深等均对数据中心建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一般要求PUE<1.4),但这些城市需求旺盛,既有数据中心成为紧俏资源。智能运维被更多应用: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提升、人工成本的上涨以及客户对资源动态增减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人工运维已难适应。基于传感器、DCIM和自动巡检机器人的整体智能运维渐被得到更多应用。核心观点数据中心概述定义及分类数据中心即存放设备或数据的场地数据中心即一个组织或单位用以集中放置计算机系统和诸如通信和存储这样的相关设备的基础设施;也可能是以外包方式让许多其他公司存放它们的设备或数据的地方。是场地出租概念在因特网领域的延伸。只提供场地和机柜的数据中心,一般称为DC(Data Center),而同时提供带宽服务的,一般称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两者有时不作严格区分。数据中心规模方面,按标准机架数量,可分为小型、大型和超大型。级别方面,常依据Uptime Institute的行业评判标准,按可用性,分为T1、T2、T3和T4。发展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早期的数据中心,比较简单。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业务的日趋复杂、生活和生产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耗电量的不断增长,数据中心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标准性、稳定性、节能性和高密度性等方面。运营者分类、关系及比较互联网公司运用新技术更多,独立第三方市场优势渐显数据中心的主要建设者包括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和大型互联网企业,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在少数场景下亦存在竞争。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是对带宽等资源的垄断、广泛分布的机房,以及深入到县级以下的体系。独立第三方的核心优势是丰富的建设经验和运维经验。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优势是自身使用,因此可以统一规划、设计,并做全部的虚拟化、云化处理。互联网公司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往往更加彻底,但在数据中心本身的产业链中,其作为买方,不参与市场竞争(其出售给下游的一般为云产品)。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因建设速度、服务模式和重视程度等原因,优势渐显。市场概况:产业链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云计算常被比作信息产业的基础,而数据中心又是云计算的基础。在整个信息产业中,数据中心位于极为上游的位置,为各种互联网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技术概况:架构分层从“风火水电”到“软件应用”数据中心具有房地产和IT的双重属性,其可从场地到IT软件分为四层,每上升一层其地产属性会更弱、而IT属性会更强。大多数的数据中心到设施层即止。在客户类型为大客户,选择自行接入网络,或者服务商无网络资质时,也不提供网络服务,是更加简单的DC而非IDC。提供IT硬件时,业务即开始向服务器租用转变。提供IT软件时,一般即转型为公有云或者专有云的云厂商。数据中心市场促进要素:移动互联网用户流量增长是数据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网民规模由2011年的约5.1亿人,上升到2018年的约8.3亿人。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由2011年的5.4亿GB,增长到2018年的711.1亿GB。这些要素给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IDC带来巨大红利。促进要素: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过去用完即弃的数据被用来存储和分析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成为一种资产:过去用完即弃的日志数据,以及其他大量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可以得到存储和分析。流式计算和深度学习,使得这些数据能够实时计算并指导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GPU、TPU、FPGA等芯片技术,SSD、NVMe等存储技术,100G、400G光模块等网络技术,都提供了更为基础的保障。这些要素共同促进了计算、存储和传输的数据进一步上升。促进要素:5G、IPv6和物联网万物互联,数据量将迎来新一轮爆炸性增长5G网络的峰值速率、流量密度、连接密度等显著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企业独立组网。IPv6使得每一个元器件都可以拥有独立的IP地址,两者使得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得以落地。互联网的连接作用由过去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走向万物互联。大量的元器件不仅整体数量更多,单节点产生的数据也更多,并且,医疗、驾驶等场景对时延的要求也更高。数据量将迎来新一轮的爆炸性增长。机架规模2019年机架预计超200万,规模以上数据中心机架占比上升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达到了166万架,与2016年年底相比,增长了33.4%。超大型数据中心规模达到28.3万架;大型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4.5万架。根据估算,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可达244万架。市场规模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超千亿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未来,受益于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等,国内IDC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数据中心技术建设:快速交付、水平扩展数字化模拟渐成标配、模块化建设逐步普及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一种工具,是数字孪生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具体落地,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成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CFD,即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学方法,对流体力学的各类问题进行数值实验、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研究。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国标《GB50174-2018数据中心设计规范》第7.3.1条规定:“并应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主机房气流组织进行模拟和验证”,2017年12曰1日实施的《T/CECS 488-2017数据中心等级评定标准》规定,“大型数据中心应作CFD验证”为必须符合的关键条款。模块化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另一趋势,模块为集成了供配电、制冷、机柜、综合布线、动环监控等功能独立的运行单元,实现了数据中心建设从工地到工厂的转移,具有稳定性高、快速部署、分期建设、动态调整和水平扩展等优点。节能:从被要求到自身需要节能技术众多,但客户需求及配套、TCO等尚需时间近几年,北上广深分别颁布了对数据中心PUE的新规定,政策趋紧。数据中心节能技术众多,可分为整体架构、IT系统、供配电系统、空调系统和绿色节能等几大类。这些技术,有些已经大范围落地,有些因为成本、稳定性和客户需求等原因,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以革命性的浸没式液冷为例,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因托管的是客户的服务器,因此很难进行这项改造。不过,随着GPU服务器比例的逐渐增多,在原有体积下,风冷完全无法满足冷却需求,此时,液冷便会成为刚需而逐渐普及。虚拟化:软件定义一切软硬解耦、资源API化和软件定义在网络硬件中,软硬一体不仅成本更高,而且硬件厂商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数据中心需求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从软硬一体到软硬解耦再到白盒硬件+开源软件(如Sonic)的整体发展趋势。解耦之后的硬件资源不仅可被编程、改写,而且开放的API便于数据中心的整体监控和运维,还有助于利用深度学习等进行智能化处理,以防止死锁等。软硬解耦、资源API化和软件定义成为数据中心尤其是云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运维:管理到研发,预警到自愈DCIM和智能运维随着业务系统的快速上线、灵活伸缩以及更高的SLA要求,再加上有限的IT运维成本,运维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越来越大,单靠人工很难满足运维需求,从“管理”向“研发”转变的自动化运维成为发展方向。具体包括统一化、可视化的DCIM和智能运维。DCIM,即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 (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是通过软件、硬件和传感器等,将IT和设备管理结合起来,对数据中心关键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容量规划、资源调配、运维跟踪等集中管理。BIM和DCIM两者结合,可以提供数据中心从设计、建设到投产、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智能运维包括两部分:其一为从DCIM平台上,直接采用自动化脚本、深度学习等方式,实现对数据的学习,并进一步预警或者自愈,其二是以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巡检。自动化运维的终极目标是零运维,但这一目标只可逼近难以达到。数据中心趋势趋势一:核心、周边双向发展一线城市饱和,向周边和能源充足地区外溢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售卖率整体在85%以上,而上架率整体在70%以上,加之能耗指标等限制,数据中心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目前,数据中心逐渐从一线城市向周边地区以及能耗指标更充足的地区外溢,西部地区的上架率不断提升。但从类型上看,向一线城市周边布局更为积极的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趋势二:大规模、边缘双向发展云化推动向大规模机房演进,5G促进边缘计算加速发展目前,数据中心东西向流量已经超过南北向流量,因此大规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不仅能体现规模效应,还便于服务器的云化和虚拟化。加上DCIM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技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运维得以简化。不管是全球还是国内,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占比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5G带宽大幅增加且天然支持网络切片(更适合传统产业及工业场景)的推动下,离数据产生和处理场景更近的边缘节点也将越来越多发挥中心节点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场景需求密集区域,有望成为稀缺资源。趋势三:横向整合并购将会更多发生数据中心需求持续增长,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励。从短期看:有不少其他行业企业认为数据中心有更高的毛利率,因此切入该行业;从长期看:云计算对数据中心业务的挑战一直存在。随着大型数据中心和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的增多,一线城市中的中小型数据中心虽然地位仍重要,但整体市场占比会逐渐减小,如无其他突围方式,便陷入“不进则退”的处境。资金更加充足、整合能力更强的企业,对一些机房甚至企业进行收购,成为必然。在未来,这种横向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多发生。趋势四:纵向延伸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横向整合之外,纵向延伸是更为明显的趋势。大量的客户,尤其是金融领域等高敏感客户的需求是公有云无法直接满足的,私有云、专有云、混合云和多云并用等形式广泛存在。数据中心厂商倚靠自己的IDC基础资源、良好的客户关系、运维能力和线下交付能力,为客户打造专有云、混合云或云管平台,向产业上游扩展,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头部的服务商,直接承建大客户的数据中心,直接采用类似于地产的商业模式,是向产业上游延伸的路径。

巧言偏辞

IDC行业研究报告(合集)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IDC行业研究报告,部分内容如下,下期(K12在线教育行业研报)2020年中国IDC行业概览.pdfIDC—数字中国发展的基石.pdfIDC系列报告一:数字产业基石,关注卡位核心地区的IDC企业.pdfIDC系列报告三:数据中心中各类IT硬件占比拆分.pdfIDC系列报告之六:从DCF角度看IDC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pdfIDC系列报告二:还原IDC行业的真实盈利能力.pdfIDC行业展望:发展确定性高,2020是机遇之年.pdfIDC行业投资标的梳理.pdfIDC行业报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搜搜报告.pdfIDC行业深度报告之一:中美对比研究:哪些因素在影响IDC企业估值.pdfIDC行业深度报告:以美为鉴,腾飞在即_搜搜报告.pdfIDC行业研究框架报告:IDC-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pdf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链专题:短期需求叠加长期逻辑,IDC及云计算产业链投资图谱-搜搜报告.pdf从三大边际变化再论本轮IDC投资三要素.pdf从全球IDC龙头Equinix看中美IDC发展路径:乘数字化之浪潮,REITs助力成长.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报告之五:与流量巨头共舞,尽享景气提升红利.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深度之一:流量将第三次爆发增长,从“收入-成本”视角看全球IDC企业价值重估.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深度之二:回顾全球IDC发展史,寻找下一个Equinix.pdf印制电路板行业深度:头部通讯PCB厂商深度受益IDC基站建设.pdf掘金数据中心系列深度报告(一):IDC大变革时代,紧握优质核心资产.pdf数据中心IDC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数据中心:沧海流量,信息基石-搜搜报告.pdf数据中心专题报告:关注上游设备及深耕一线商圈的IDC服务商.pdf数据中心深度报告(二):IDC投资快速增长,成就IC变革引擎.pdf文件名清单.TXT新三板TMT专题报告:数据中心景气下能耗问题爆发,IDC节能降耗行业腾飞在即.pdf申万宏源-通信周报:IDC投资建议聚焦头部互联网企业的供应商.pdf获取本文件夹所有文件名(不含子文件夹).bat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报告:关注IDC板块的投资机会.pdf通信行业202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新基建政策推动下,5G和IDC赛道开启加速跑.pdf通信行业深度分析:5G和IDC“新基建”促温控技术革命性升级,散热行业迎量价齐升大发展.pdf钢铁企业涉足IDC业务的可能性:钢企发展IDC:生产要素再利用.pdf钢铁企业涉足IDC业务的可能性:钢企发展IDC:生产要素再利用.pdf钢铁行业深度报告:当钢铁遇上IDC.pdf钢铁行业深度研究:钢厂IDC——新势力崛起搅动IDC行业.pdf部分报告内容展示:注明:报告内容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删,行研君作为内容整理方,仅作为学习使用,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后果自负。更多细分领域报告请查看星球。目前星球的报告已经按资料类型、细分行业、发布机构进行了整理,目前已经整理了200+、30000+精品报告,也持续更新了570+天。往期推荐5G行业研究报告(合集)从阅读行研报告开始了解一个行业(内附260+行业30000+份最新行研报告资源)-搜搜报告-每天分享50+研报的社群从阅读研报开始了解一个行业交个朋友。

迪克西

未来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分析

数据中心产业链结构分析数据中心产业链由上游基础设施及硬件设备商、中游运营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终端数据流量用户构成。图表 数据中心产业链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2009-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分析IDC行业景气度与互联网行业高度相关,移动互联网、视频和游戏等行业的高速增长,电子商务、直播等垂直行业客户数量及客户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传统行业信息化渗透率的提升都将驱动IDC市场规模增长。根据中国IDC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2019年中国IDC市场规模达到约1560.8亿元,同比增长27.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1%),主要原因在于:1)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政策支持、技术升级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数据流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促使第三方IDC企业快速建设和发展;2)我国云计算和IDC行业发展较美国处于早期,IDC行业供需缺口仍较大,整体来看我国IDC市场增长潜力十足成长空间较大。图表 2009-2019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中国IDC我国数据中心企业数量规模截至2018年底我国持有IDC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达到2,262家,同比2017年的1,547家,增加715家;其中持有跨地区IDC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为1,255家,同比2017年的704家,增加551家。

绿宝石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研究报告:IDC业务总体营收达1132.4亿元可下载

2019年,测算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88.6万架,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受益于云计算、5G、人工智能、VR等,数据中心产业未来仍将高速发展。我国数据中心的布局渐进完善,新建数据中心,尤其是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中西部以及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周边的城市转移。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的3个数据中心聚集区在用机架数的全国占比降低到31%,中西部地区的数据中心在用机架数的全国占比接近39%。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未来,受益于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等,国内IDC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上万份报告,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其知情信

预测2020年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的10个趋势分析

岁末年初正是对未来一年数据中心行业发展进行预测的时候,人们将会看到一些事情的到来:云计算的兴起、SSD硬盘的发展,以及其他问题,例如许多企业将业务从云平台遣返回到内部部署数据中心。而专家对数据中心行业的预测可能偶尔会带来一些惊喜。随着大数据行业和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改善内部部署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资源之间的平衡,在服务器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努力有效地管理数据蔓延。行业媒体通常会对未来一年进行预测,像往常一样,行业专家对2020年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分析:1、物联网催生城市地区的数据中心增长因为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所以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预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数据中心被建设在远离可再生能源(通常是水力发电)的地方,但是这种需求将促使数据中心在都市区进行更多的建设。物联网将是一个驱动因素,但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提供商将作为网络互连提供商。2、网络加速器的兴起采用大数据和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意味着将会产生和处理大量的数据,并非所有的数据都能在一个地方产生和处理。此外,目前需要采用网络流量控制器,从而使CPU摆脱了处理数据的主要工作。因此,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网络加速器(如Mellanox的ConnectX系列)进入市场,从而使CPU能够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而加速器则可以更快地处理大量数据。3、NVMe over fabrics将会增长非易失性存储器Express(NVMe)是一种存储接口,类似于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ATA)。SATA设备的缺点是其数据存储在HDD硬盘中,因此无法充分利用SSD硬盘的速度和并行性。但是早期的企业SSD硬盘存在一个问题:它们只能与其所在的物理服务器进行通信。而服务器需要存储阵列,这意味着网络跃点和延迟。NVMe over fabric(NVMeoF)是一项重要的进步。它使一台服务器中的SSD硬盘通过网络与网络上其他位置的另一个硬盘进行通信。这种直接通信对于改善企业计算和数字转换中的数据移动很重要。4、更加便宜的存储级内存存储类内存是插入DRAM插槽中的内存,可以像DRAM内存一样工作,但也可以像SSD硬盘一样工作。它具有接近DRAM内存的速度,但也具有存储功能,有效地将其转变为SSD硬盘的缓存。英特尔公司和美光科技公司正在共同开发储存级存储器(SCM)存储产品,但两家公司已经不再合作。英特尔公司于今年5月推出了其储存级存储器(SCM)产品Optane,而美光(Micron)公司于今年10月将QuantX推出市场。韩国内存SK Hynix公司也在开发一种储存级存储器(SCM)产品,该产品不同于美光和英特尔使用的3D XPoint技术。所有这些都应该使存储技术进步,并有望降低价格。现在,一支512GB的Optane记忆棒的价格高达8,000美元。Xeon的售价甚至更高,因此组装一台完整的服务器就变得很昂贵。技术的进步和竞争应降低存储产品价格,这将使此类内存对企业更具吸引力(更多介绍可查看马海祥博客《企业云计算中存储必备的9大要素》的相关介绍)。5、服务器的人工智能自动化所有的服务器供应商都在他们的服务器系统中添加了人工智能技术,但是Oracle公司确实在其自主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中间件堆栈。惠普、戴尔和联想也将继续取得自己的进步,但像这样的大型服务器供应商将会落后,因为他们只有硬件堆栈,并在操作系统领域无所作为。它们在存储方面也将会落后,因为这是三大服务器供应商擅长的领域。6、云迁移速度缓慢还记得当时很多企业希望关闭他们的数据中心并转向云计算吗?当时这个想法很重要。IDC公司新的CloudPulse调查表明,85%的企业计划在明年将工作负载从公共环境转移到私有环境。Nutanix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73%的受访者报告说,他们正在将一些应用程序从公共云转移到内部部署上。安全被认为是主要原因。而且,由于对某些公司和某些数据来说,安全性是否足够值得怀疑,随着人们对他们在云中存储的内容以及保留在防火墙后的内容的选择越来越挑剔,云迁移可能会有所放缓。7、存储层上的数据扩展IDC公司调查表明,大多数数据都不在应在的位置。只有10%的公司数据是“热”数据(重复访问和使用),而30%是“温”数据(半定期使用),另外60%属于冷存储,很少有人访问过。但是问题在于数据分散在各处,并且通常分布在错误的层中。许多存储公司都将重点放在重复数据删除上,而不是存储层上。一家名为Spectra Logic的初创公司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成功,希望也可以大做文章。8、海量数据扩展处理们用来自社交媒体和物联网等越来越多来源的无尽数据来填充数据湖。人们需要付出一些努力。如果了解PB级的数据湖垃圾,并且开始变得对他们的存储更加挑剔。他们将质疑在硬盘和存储阵列上花费大量资金来存储大量未使用和无价值的数据背后的理由。人们将回到保持可用数据的数据仓库模型,否则不知所措。9、更多服务器混合使用处理器十年前,服务器的定义是Xeon塔式服务器还是机柜中的四插槽机架服务器都无所谓,它们都是基于x86处理器定义的。但是现在,人们看到了更多使用板载GPU、Arm处理器、人工智能加速器和网络加速器的服务器设计。这需要对服务器设计进行一些更改。首先,随着大量芯片在封闭空间内运行得更快、更热,液体冷却技术将变得更加必要。其次,软件堆栈需要更加健壮,才能处理所有这些芯片,这需要微软公司和Linux公司实施更多的工作。10、IT工作量将发生变化不要以为自动化意味着人们就是在iPhone上玩游戏。由于其不断发展的系统,IT专业人员将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其中包括:对抗影子IT。解决数字化转型。制定人工智能策略以跟上竞争对手。适当应对新的人工智能策略带来的影响。维护业务的安全治理。处理不断增加的数据流入,并弄清楚如何处理它。在社交媒体上对客户和公司声誉的响应比以往更快。对于数据中心行业来说,这些新技术将导致服务器功率密度迅速增加,数据行业的技术人员也将面临更多的难以预估的问题!

仁者

数据中心行业深度报告:从财务分析看IDC行业的投资价值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投资要点(一)行业景气度高,头部公司已构建壁垒全球IDC市场持续保持高景气度,国内IDC市场规模增速更为突出。2019年国内IDC市场规模达到1,563亿元,同比增速为27.2%。预计2022年,中国IDC市场将迎来大规模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2018年全球IDC市场规模已达到6,253 亿元,同比增速23.6%。我们认为IDC头部公司现有机柜盈利水平有望持续保持,这有赖于头部公司IDC 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及周边,由于能耗指标限制,一线城市及周边IDC资源供给较稀缺,故单机柜收入水平有望保持,此外成本较刚性,整体来说盈利能力有望保持。头部公司具备持续成长性:一是从需求端看,长期受益于数据增长,中短期受益于云厂商投入加大,行业增速快,天花板高。二是头部公司已形成较高的竞争壁垒, 主要体现在重资产投入的资金满足能力、运营能力、持续的能耗获取能力、大客户合作关系。行业竞争格局在朝利好专业IDC厂商的方向发展。2018年主流IDC厂商的市占率超过23%,运营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但由于专业IDC公司有更快的建设效率等原因,在与大客户的合作上受到青睐。2017、2018年主流IDC厂商收入增速远快于运营商(2017年、2018年,主流第三方IDC厂商IDC业务收入规模增速分别为26%、36%,电信和联通合计IDC收入规模增速分别为19%、27%)。(二)国内 IDC 公司整体盈利水平不弱于海外,增速更快享有更高估值国内IDC公司整体的盈利表现不弱于海外,且处于更快的发展阶段;国内几家头部公司20-30年IDC业务复合增速有较大概率落在15%-25%之间,仍有持续较快的增长潜力。故国内IDC公司整体呈现高于海外的估值水平。从营收情况来看,海外IDC公司业务发展成熟,营收增速的趋势逐渐放缓,相比而言,国内公司IDC业务尚在快速成长期,整体增速较快。我们从毛利率、ROE、ROIC和EBITDA/净资产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盈利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毛利率情况来看,毛利率主要受单机柜成本、单机柜租金和机柜上架率影响。其中电力和折旧占IDC成本绝大部分,相对较为刚性。目前整体来看,国内公司毛利率低于海外公司,这主要是研报接受邮箱 p7 由于海外公司单机柜租金及机柜上架率较高(根据盈利能力敏感性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单机柜租金最为敏感,其次是机柜上架率)。从ROE情况来看,国内水平整体较国外高。其中数据港的销售净利率和奥飞数据的资产周转率较其他公司稍高,宝信软件和光环新网还经营其他业务,但整体ROE水平也高于国外。从ROIC情况来看,剔除融资结构的影响后,国内IDC公司的盈利能力仍较海外公司更强。但由于IDC是重资产行业,折旧摊销对利润的影响较大,且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不同公司对资产的会计处理存在差异,IDC行业往往更关注EBITDA这一指标,从EBITDA/净资产情况来看,国内与海外公司差距不大。总体来看,国内公司目前在快速成长期,资产周转变慢使得ROE水平逐渐下降, 随着未来业务成熟采取稳定发展的战略,机柜上架率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国内IDC公司的盈利能力。但目前国内公司为实现业务扩张,资产周转率已有所下降,参考国外公司,国内公司在后续的业务扩张中若要保持ROE,需保持较快的资产周转率水平。(三)REITs 开拓融资途径IDC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国内REITs的试行会给上市公司带来新的融资途径。海外巨头Equinix在2015年转型REITs后估值有明显提升,目前来看国内公司发行REITs不能像Equinix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REITs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上或较海外有折扣,但是整体而言还是会给上市公司带来新的融资途径,若发行情况较好,或也可为相关公司带来一定程度估值提升。以Equinix为例看转型REITs优势:1. REITs高收益、低风险的特点迎合投资者需求,带来股价高涨。2. 税收负担下降。美国REITs制度对REITs租金收入及物业出售分红部分免收所得税,使得Equinix避免双重征税。从数据上看,转型前Equinix的有效税率大多在26%-36%的水平,转型后有效税率下降至11%-28%。3. 融资能力提升。自2014年后,Equinix的资本性支出开始快速增长,营业收入自2015年实现较大提升。4. 资产结构得到优化。Equinix的资产负债率在2015年达到74%,但自2015年转型REITs后融资更容易,在保持快速扩张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也一直稳步下降,在2019年降至63%。证监会与发改委于4月30日联合发布的REITs相关文件指出REITs项目应权属清晰,已按规定履行项目投资管理以及规划、环评和用地等相关手续,已通过竣工验收,经营3年以上,已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投资回报良好,并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较好增长潜力。因此,体量较大、项目资源储备充裕的公司,有更好的持续运营能力,相对更好发REITs;且REITs项目要求权属清晰,采用自建模式的公司资产包完整,在发行REITs上更具优势。综合这两点,光环新网的受益程度最高。二、行业发展现状 :景气度高,头部公司已构建壁垒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属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个细分领域,主要为大型互联网公司、云计算企业、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存放服务器的空间场所,包括必备的网络、电力、空调等基础设施,同时提供代维代管及其他增值服务,以获取空间租赁费和增值服务费。(一)IDC 需求旺盛:长期数据快速增长,短期看云计算厂商持续加大投入从需求端来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与IDC市场规模呈显著相关,二者相关系数达0.92(置信度:对应P值为0.0002)。数据中心是互联网数据集中汇聚的地方,当前数据流量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国内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562.5亿GB。随着5G、物联网等终端应用场景技术的成熟,未来IDC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中短期阿里、腾讯等云计算厂商持续加大资本性开支产生增量需求。短中长期来看,IDC需求向好。根据Cisco发布的《Global Cloud Index 2016-2021》,到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达到每年20.6 ZB(1ZB=10243 GB),相较于2016年的每年6.8ZB,增加了3倍左右,2016-2021年的年复合增速高达25%,超七成的流量产生于数据中心内部, 数据中心内部进行海量数据交互,对数据中心网络性能提出挑战。2019年,我国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全球12.7%。这一数据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占有到全球总量的40%,大型数据中心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占比会持续提升。2019年国内规划在建数据中心320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36.1%,即116个。云计算厂商是数据中心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云计算厂商持续加大投入,会持续拉动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发展。(资数据来源:新浪财经-20年3月15日-赛迪顾问总裁、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特聘专家孙会峰)。国内云厂商的代表阿里、腾讯未来几年都会有大额投入:阿里:阿里云目前有39个数据中心,相比去年大致同期的32个增加7个(阿里云官网显示)。据新浪新闻2019年4月12日消息,阿里计划宣布未来三年在数据中心方面投资2000亿元,据我们推测其中大致有1000亿元投资于服务器、IDC,19年阿里在此方面的支出约170亿元,基本未来3年投入保持年化40%的增速。腾讯:据5月26日新华网消息,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宣布,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涉及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物联网操作系统、5G网络、音视频通讯、网络安全、量子计算等都将是腾讯重点投入领域)。(二)头部公司已构建壁垒:融资能力、能耗指标获取和大客户合作关系头部公司目前由于在融资能力、能耗指标获取以及大客户合作关系具备优势,已构建了行业壁垒。具备融资能力优势:IDC是重资本投入行业,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 建设1万个机柜前期大概需要20亿的建设投资,这对公司融资能力提出挑战。目前国内IDC公司处于快速成长期,前期投资较大。头部公司由于已上市,具备持续融资能力,较易满足建设IDC的资金缺口。从数据上来看,国内IDC公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占总资产比重大都在40%以上,数据港的比重最高,达到70%以上。其中宝信软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占总资产比重在20%以下,这是由于宝信软件并非纯粹的IDC厂商,其业务除了IDC、 IT 运维这类服务外包业务,还包括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城市这类软件开发业务,因而资产相比其他公司较轻。IDC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性支出,近几年各大公司的资本性支出整体呈上升状态,可看出各大公司为拓展业务规模,加大IDC部署力度。具备能耗指标获取优势:一线城市电力资源稀缺,管控渐趋严格。2018年北京出台政策,禁止在中心城区新建或扩建数据中心,全市范围(中心城区外)新建数据中心PUE(电能使用效率,数据中心全年总耗电量/数据中心IT设备全年耗电量) 不能超过1.4;2018年10月30日,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指出,截止2020年,上海新增数据中心机架应控制在6万个以内,总规模控制在16万个以内, 新建数据中心PUE限制在1.3以下,存量改造数据中心PUE限制在1.4以下。电力能耗指标逐渐成为新建IDC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可以实现较低的PUE,头部公司在能耗指标的获取上有一定优势。此外,即使能耗指标分散发放到小厂商手里,小厂商在获取云计算等大客户上有难度。头部公司因为有更为稳定的大客户合作关系,可以与有能耗指标的小厂商共同运维IDC。总的来看,头部公司目前由于在融资能力、能耗指标获取以及大客户合作关系具备优势,已构建了行业壁垒。三、行业竞争格局:专业 IDC 厂商收入增速更快,市场集中度不高(一)当前由电信云运营商主导,第三方 IDC 厂商扩张速度快于运营商根据三大运营商年报,2018年电信、联通、移动的数据中心收入分别是234、147亿元,合计453亿元;主流第三方IDC厂商的收入合计为134亿元(来源为公司财报,不完全统计)。由于国内第三方IDC厂商会同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再通过运营商将数据中心提供给云计算厂商,这部分收入可能在运营商和第三方IDC厂商财报中重复计算。基于我们统计的数据,假设运营商不将这部分计入收入,则整体IDC市场规模是453+134=587亿元,第三方厂商市占率为23%(如果运营商将这部分计入收入,则第三方市占率高于23%)。由于第三方厂商IDC市场规模为不完全统计,实际市占率定高于23%。虽然当前IDC市场主要由运营商主导,但2017年、2018年,主流第三方IDC厂商IDC业务收入规模增速分别为26%、36%,运营商(电信+联通)IDC收入规模增速分别为19%、27%,近两年主流第三方IDC厂商的IDC收入规模增速整体高于运营商。(二)三方市场集中度不高,布局主要聚焦一线城市当前国内第三方IDC公司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从IDC收入规模来看,2019年我们统计到上市IDC公司的收入规模合计为154亿元,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分别排名第一、第二,收入分别4研报接受邮1箱 p13 亿元、38亿元,分别占整体规模的27%、25%(收入规模来源于各公司财报)。(三)头部 IDC 厂商对比国内IDC厂商的资源都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重要客户基本均包括阿里等云计算厂商。光环新网、世纪互联鹏博士、以提供零售型数据中心业务为主(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一般企业等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及网络带宽服务)。各自特点如下:(1) 光环新网的资源储备均在北京上海地区,IDC资源稀缺性较强。(2) 鹏博士在提供IDC业务同时,可提供sdn、云解决方案,业务类型丰富对客户对小客户有一定吸引力。(3) 世纪互联19年已甩掉CDN,16-18年受CDN业务拖累机柜数量无明显变化, 18年末机柜数量3万个,19年机柜数量快速增长,19年末机柜数量增加至3.6万个。数据港、万国数据、宝信软件主要提供批发型数据中心业务(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或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各自特点如下:(1) 数据港与阿里合作9年,业务模式从自建租赁延伸至替阿里在自置地上建设运维,阿里对其认可度较高。(2) 万国数据的优势在于在美股上市,无盈利要求,可快速扩张囤积IDC资源。2015-2018年营收增速均在50%以上。(3) 宝信软件优势在于依托宝钢厂房,在上海具有土地、配电系统优势,建设IDC时可省去征地环节和配电系统投资。(4) 奥飞数据与头部互联网客户达成业务合作,且资源布局在一线及其周边城市。四、财务分析:国内公司整体盈利水平不弱于海外(略)(一)IDC 公司盈利能力的敏感性分析——盈利能力对上架率和机柜单价最敏感(二)国内 IDC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整理盈利能力不弱于海外公司五、IDC 公司未来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REITs 开拓融资途径(一)IDC 业务扩张带来较大融资需求 IDC行业兼具重资产和网络效应特性,适宜并购扩张,利于实现资源与客户协同。目前国内IDC行业发展已走过开荒阶段,正迎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业内各大公司为扩大自身规模,并购动作频繁,其中万国数据扩张速度最快。1.万国数据并购回顾:并购动作频繁,实现业务快速扩张万国数据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领先的数据中心开发商和运营商,数据中心覆盖中国经济核心城市,提供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运营和托管服务以及IT管理运营外包等服务。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大型云服务供应商、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和IT服务供应商等。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万国数据客户规模达到624家。万国数据自2016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以来,采取快速扩张战略囤积资源,2019年并购动作相比往年更加频繁,收购了位于北京、廊坊、广州的5个数据中心以及总面积23.47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以开发数据中心,在2020上半年又收购了位于上海和重庆、总面积共计26.1万平方米的土地。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万国数据运营总机房面积近22.6万平方米(多数土地为租赁模式),按一个机柜占地2.5平方米估算,折合机柜数量约9.04万个。通过并购北上广一线及周边城市数据中心,万国数据实现业务规模快速扩大,近5年收购项目价值合计65.6亿元人民币。2.Equinix并购回顾:以并购打开亚、欧、南美、中东市场 Equinix成立于1998年,200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是全球领先的主机托管IBX(International Business Exchange,国际业务交换)数据中心提供商和全球最大的零售型数据中心提供商,主营业务包括主机托管、机柜租赁、互联连接等服务。公司的主要客户为企业、金融机构、运营商、内容供应商以及云IT服务公司,知名客户包括AWS、Azure、HAVI、Google Cloud、verizon、Sysco等。截止2019年末,Equinix在全球的客户规模超过9,700家。回顾全球IDC龙头企业Equinix的发展史,其发展壮大也与它的并购扩张息息相关。Equinix于1998年在华盛顿DC创建首个IBX数据中心,随后通过不断并购扩大业务范围:2002年通过并购i-STT进入亚洲市场;2007年通过收购IX Europe 进入欧洲市场;2011年通过收购数据中心ALOG部分股权进入南美市场,随后在2014年收购了ALOG的剩余股权;2012年通过收购Du IBX进入中东市场。近年来Equinix收购动作更加频繁,业务已覆盖全球。截止目前,Equinix的数据中心在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在五大洲、26个国家和55个市场运营了超过210个数据中心。Equinix以并购打开亚洲市场、欧洲市场、南美市场、中东市场,实现业务全球化,近5年期间,Equinix收购项目价值合计63.9亿美元。(二)国内公司 IDC 业务年复合增速在 15%-25%之间资金需求较易满足(略)IDC是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资本性支出,若运营资金不足则需要募集资金,我们将对公司未来IDC业务收入能否满足IDC后续扩展的资金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对光环新网、数据港、宝信软件、万国数据四家公司2020至2030年IDC建设的资金缺口的测算结果,当光环新网IDC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在15%-20%,资金缺口为19-132亿元;当数据港IDC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在20%-25%,资金缺口在52-142亿元左右;当万国数据IDC业务收入增速在15%-17%,资金缺口在55-152.5亿元左右;当宝信软件IDC业务收入增速为20%-25%,IDC业务资金缺口为89.5-258.7亿元,预计宝信软件开发业务未来可以产生经营性现金流114.8-144.7亿元,因此公司资金缺口为0-143.9亿元。我们预估在15%-25%的增速下,IDC公司资金缺口相对较容易满足,预计2020至2030年上述公司的整体年复合增速落在这一区间的概率较大。(三)国内 IDC 公司融资途径:股权加债权融资 国内IDC公司融资途径主要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具体包括公开发行、配股、定向增发、发债券融资、银行贷款等方式。不同融资方式各有优劣:相对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募集的资金使用期限长,并且无定期偿付的财务压力,财务风险较小,但会面临股权分散和失去控制权的风险,且融资成本相对债权融资较高;相对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虽然股权不会受到影响,融资成本也较低,但要面临定期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融资风险相对更大。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兼用这两种融资方式,采用混合融资的方式以缓冲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从数据上看,国内头部IDC公司首发上市后,主要的募资途径为定向增发、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上市以来通过定向增发共累计募集资金106亿元,通过银行贷款共累计募集资金84亿元,通过发行债券共累计募集资金54亿元。配股由于发行对象为原股东,适用范围有限,通过此途径募集资金的IDC公司较少。从融资成本来看,不同公司和不同融资途径存在差异。从融资途径来看,发行可转债的利率较企业债、公司债更低,银行贷款目前利率在6%,介于两者之间。从公司来看,光环新网发行可转债的利率较万国数据低1%左右,鹏博士发行债券的利率较世纪互联低0.9%左右。(四)REITs 开拓融资途径 1.REITs简介(略)2.国内REITs发展(略)3.以Equinix为例看转型REITs Equinix于2012年通过转型REITs的计划,于2014年完成转型REITs,2015年1月1日正式成为REITs,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DC REITs。(1)Equinix转型REITs的优势分析优势一:REITs高收益、低风险的特点迎合投资者需求,带来股价高涨。自2012年计划转型REITs以及2015年正式转型REITs后,Equinix的股价均有所上升。一方面REITs具有高收益的特点,收益来自两个部分:一是REITs每年利润派发的股利,美国REITs制度要求REITs将90%的利润派息给股东;二是市场上REITs交易价格的变化,资产增值带来收益。另一方面REITs具有低风险的特点:REITs使得投资者可以以很低的门槛同时投资多个商业物业资产,相比于直接投资商业物业资产,通过REITs投资不动产既降低了投资不动产的门槛,又分散了投资不动产的风险。且REITs产品大多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投资者众多,流动性较强,上市REITs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运营透明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不动产投资者的风险,对他们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从估值水平来看,在2015年转型前,Equinix与同为行业龙头的Digital RealtyTrust相比,P/S始终略低。而在REITs转型完成后,Equinix的估值水平与DigitalRealty Trust保持相当。优势二:税收负担下降。公司持有物业资产会产生租金收入或者通过出售资产获得收入,针对这些收入,政府往往会在企业层面征收一次所得税,当公司分红给投资者后,政府会对投资者再征收个人所得税。公司转型REITs后,可以通过避免这种自持物业双重征税,实现税收优惠,降低税收负担。美国REITs制度对REITs租金收入及物业出售分红部分免收所得税,使得Equinix避免双重征税。从数据上看,转型前Equinix的有效税率大多在26%-36%的水平,转型后有效税率下降至11%-28%。优势三:融资能力提升。Equinix自转型REITs后股价持续高涨,股票发行价格也随之上涨,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累计募集资金42.9亿美元,通过发行次级债累计募集资金8.4亿美元。从资本性支出来看,自2014年后,Equinix的资本性支出开始快速增长,2013和2014年的资本性支出在6亿美元左右,2018和2019年增至22亿美元。根据纳斯达克官网披露的数据,2020年3月,Equinix的机构股东达到899家,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20%,2019年机构股东有814家,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7%。优势四:资产结构得到优化。Equinix的资产负债率在2015年达到74%,但自2015年转型REITs后融资更容易,在保持快速扩张的情况下也一直稳步下降,在2019年降至63%。资产周转率在2015年后也实现了短暂的提升,但可能由于此后扩张速度加快,周转率又有所下降。(2)Equinix转型REITs后的业绩表现自转为REITs后,Equinix开始了大规模并购之路,实现了机柜数量和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公司的关键财务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由于转型REITs带来募集渠道的拓宽,使得Equinix的并购计划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业务规模拓展。营业收入自2015年实现较大提升,2013-2015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13%;2015-2018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23%。EBITDA变化趋势与收入相近,2013-2015年,EBITDA复合增速为11%;2015-2018年,EBITDA复合增速为25%。因此,REITs高收益、低风险的特点将对投资者产生较大吸引力,从而带来股价和估值的提升,并优化公司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公司融资结构,为公司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有利于公司业务拓展。但国内目前税收优惠政策尚未落地,公司转型REITs并不能降低税收负担,因此此次REITs试点为国内IDC公司带来的利好将稍打折扣。六、估值对比:国内公司由于增速更快享有更高估值(一)Equinix MRR 和单机柜市值回溯:趋势下降但降幅不大,IDC 盈利能力稳定 Equinix的机柜数量从2013年的11.7万架上升到2019年的29.7万架,2013-2016年的复合增速为19%,2016-2019年的复合增速为15%,机柜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尽管如此,Equinix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机柜利用率,在近几年一直维持在80%上下。单机柜的月度平均经常性收入持续下降,但降幅不大,从2014年的2002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1869美元,2014-2016年的复合增速为-3%,2016-2018年的复合增速为-2%,降幅不大,下降原因分析:从市场分布来看,三大市场中盈利能力最强的美洲市场在2014年上架机柜数占总上架机柜比例为47%,而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降至37%;从单个市场盈利能力来看,美洲市场较为稳定,欧洲、中东、非洲市场单机柜MRR从2014年的1597美元/月降至2018年的1352美元/月,亚太市场单机柜MRR从2014年的1883美元/月降至2018年的1762美元/月(变动幅度相对较小)。但欧洲、中东、非洲市场和亚太市场盈利能力在2019年有所提升,因此整体MRR在2019年有所回升。单机柜市值整体呈上涨趋势,在2019年达到最高,近17万美元。单机柜市值与单机柜的盈利能力变动方向不完全一致。整体而言公司在规模不断增加、竞争力不断巩固的情况下,单机柜市值从13-19年是呈上升趋势的。总结:从Equinix单机柜月度经常性收益情况来看,虽然整体持续下降,但降幅不大,2014-2019年仅下降6.6%,数据中心盈利能力较为稳定。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增加、竞争力不断巩固,Equinix单机柜市值从13-19年是呈上升趋势的。(二)估值方法概述(略)(三)IDC 公司估值复盘国内业务较纯的IDC公司包括万国数据、数据港、奥飞数据,我们对市场给予三家公司的估值进行了复盘,并与国外IDC龙头Equinix的估值进行对比。由于IDC属于重资产行业,固定资产折旧快速增长将对利润有较大影响,欧美等成熟市场对此类行业大都采用EV/EBITDA进行估值,且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存在差异,EV/EBITDA估值方法使得不同国家的公司估值具有一定可比性。按照PE估值来看,Equinix较国内公司高,这可能是由于中美税收政策、公司资本结构和资产折旧摊销存在差异。万国数据和Equinix的息税折旧摊销占EBITDA比重在80%以上,对利润影响较大。因此,EV/EBITDA是更为合理的估值。按EV/EBITDA估值来看,剔除资本结构和各国税收政策差异以及企业在固定资产或其他经营性资产上的会计政策差异的影响后,Equinix估值低于数据港和万国数据,高于奥飞数据。市场给予数据港和万国数据更高估值,这可能是由于万国数据在美股上市无盈利要求,可以快速扩张囤积资源,收入增速较快,而数据港与阿里合作8年,实现深度绑定。整体来看,IDC公司被赋予了相比海外Equinix更高的估值,我们认为从基本面角度可能性的原因有:一是国内的IDC行业增速更快,全球IDC行业2018年市场规模增速为18%,国内2018和2019年市场规模增速分别为30%、27%。二是上述代表性公司在未来预期有更高的增速,如万国数据18、19年实际收入增速分别为73%、48%;数据港2020和2021年wind一致预期收入增速分别为33%、54%。七、主要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一)光环新网(二)宝信软件(三)数据港、万国数据、世纪互联……(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广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就是我

2020年中国IDC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三大运营商份额超60%

目前,IDC行业的下游应用领域包括: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云服务商、其他企业客户等。2019年,据中国IDC圈测算,我国IDC行业市场规模达1562亿元,同比增长27.2%。目前,我国IDC市场格局以运营商为主,其市场份额合计占比约达65%;其余的市场以第三方数据中心厂商为主,主要为满足核心城市的IDC需求。1、IDC行业下游应用广阔IDC服务即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是指公司通过自建或租用标准化电信级专业机房、互联网带宽、IP地址等电信资源,结合自身专业技术优势,为客户服务器搭建稳定、高速、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目前,IDC行业的下游应用领域包括: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云服务商、其他企业客户等。受“互联网+”、大数据战略、数字经济等国家政策指引以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驱动,我国IDC业务收入连续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IDC行业市场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7%;2019年,据中国IDC圈测算,我国IDC行业市场规模达1562亿元,同比增长27.2%。2、三大基础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超60%目前,我国IDC市场格局以运营商为主,凭借其网络带宽和机房资源优势,份额占比约达65%,运营商的数据中心虽然体量较大,但是一半以上为自用,其他的机房遍布全国,在核心城市的IDC资源布局不多且客户较为分散;其余的市场以第三方数据中心厂商为主,主要为满足核心城市的IDC需求,如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客户需求等,弥补供需缺口,具备一定的资源稀缺性壁垒。具体来看,2019年,我国IDC企业竞争格局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占比位列前三,分别为30.6%、19.1%和12.6%;其次是属于第三方IDC服务商的万国数据和世纪互联,其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4.8%和4.5%。从第三方IDC服务商-主要上市公司的营收规模来看,2019年,光环新网的营收规模达70.97亿元;宝信软件、鹏博士和网宿科技的营收规模均在60亿元以上,但鹏博士和网宿科技的营收增速均为负值。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IDC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玛奇丝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现状与供需情况分析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2019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约为288.6万架左右。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同比增长32%。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出台,互联网企业和大型国企均加码在数据中心产业的布局,数据中心产业将进入整合期。数据中心分类数据中心(Data Center,简称DC),即一个组织或单位用以集中放置计算机系统和诸如通信和存储这样的相关设备的基础设施;也可能是以外包方式让许多其他公司存放它们的设备或数据的地方。数据中心规模,按标准机架数量,可分中小型(n<3000)、大型(3000≤n<10000)和超大型(n≥10000)。数据中心可用性,可按《GB50147-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分为A级、B级和C级,业内也常按TIA-942标准分为T1、T2、T3和T4。也有数据中心服务商的宣传材料中,宣称级别为“n星级”或者“Tn+”,均为非标准说法。数据中心被写入新基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上在此次疫情防范中对云和数据的应用,国家已享受到早期新型基础建设的红利,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政府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在2020年4月,官方明确给出了新基建的范围,其中包括数据中心。这将对数据中心整体利好,但也带来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更多国企的高举高打,原有小型且低端的数据中心不仅难以吃到红利,而且会加快淘汰出局。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达到226.2万架,规划在建数据中心机架的规模超过180万架。2019年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约为288.6万架左右。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同比上升32%。未来,受益于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等,国内IDC行业有望继续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需求端:互联网企业仍为主要客户数据中心主要终端客户有互联网、云厂商、金融行业、制造行业、政府机构等。目前互联网客户(含云计算厂商)仍为主要客户群体,占60%以上份额。互联网企业数据量多,终端用户规模庞大,对机房规模、设备等级、选址集中、低时延等各方面指标要求均较高。大型金融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外采仅作为“两地三中心”的备用机房;中小型数据中心一般采用长期合作的、有丰富运维、运营经验的IDC服务商以及T3及以上级别的机房。政府机构、制造业数据中心特点为数量多、规模小,且政务类一般有默认的“数据不出省、不出市”规则,数据中心在当地建设。供给端:电力支出与折旧费用为主要成本数据中心整体成本(TCO)分为建设支出(CAPEX)和运营支出(OPEX)两部分。建设支出指前期必要的建设投资及一段期限折旧后的再投资,一般指一次性投入。运营支出指的是每月运行设备的实际花费,主要包括电费支出、折旧、房租、设备租赁,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对IDC服务商而言,电力成本占整体运营支出中的一半以上。(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吾岂

数据中心行业全产业链战略分析与规划建设经验分享

一、数据中心的核心价值分析1、数据中心与房地产的相同点房地产做为传统的成熟行业与数据中心在商业逻辑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在退出路径和核心价值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以成熟的房地产做为基准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到数据中心行业真正最核心的价值,同时通过核心价值的确定,可以引导确定IDC业务的战略规划。房地产与数据中心的相同点以上基本是标准的房地产和数据中心的商业逻辑,但在细节层面又存在着大量的不同, 而正是这些不同,将会深深影响数据中心行业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发展战略规划。2、数据中心与房地产的不同点房地产与数据中心的不同点(1)分析重资产投资比例,房地产投资由于是商业用地,较数据中心的工业用地价格较高,按照上海2019/8月~2020/1月年(房天下数据)的成交数据来看,房地产成交土地价格在5万~15万元/㎡,楼面价平均在0.5万~6.5万之间,房地产的商业成功很大部分取决于选址的位置,核心地段基本都在6万/㎡以上,若取较低值1万/㎡的楼面价来计算,一个标准的房地产投资土地投资在65%左右,建筑土建装饰投资20%左右,机电设施投资在15%左右。数据中心的投资成本与房地产构成基本相反,以一线城市的一手工业地为基准,基本在500元~3000元/㎡,楼面价基本维持在1000元~2000元/㎡左右,以4000机柜的建筑为例,土地成本仅占数据中心整体投资成本的5%~10%左右,土建建安成本仅占15%左右,而机电设施基本占整体投资的75%~80%左右,与房地产的投资结构比例基本相反。上海房产面积成交走势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导房地产以下结论:a.房地产重土地资产,就算是失败的房地产项目,由于土地的不动产特性,是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土地升值以及政策引导和保护,后期通过出售来盈利以及规避经营风险。b.房地产剩下建筑和机电投资的金额较小,收并购后改造的成本较少,所以就算空置的房地产项目,地理位置只要不太差,都有可能被经营能力较强的地产商收购并改造,所以房地产的流动性较强。(2)房地产具备明显的周期性风险。受宏观经济影响,客户租约年限较短,经营的风险较高,同时整体城市的结构受到互联网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等等影响,人类的活动逐渐的从工业化、城市化运程的集中生活方式,转变为突破距离的限制,城市的构建和人类的活动更加扁平化,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边缘计算和万物互联会逐步的、长远的影响传统房地产发展。数据中心行业从近10年的发展来看,需要从两极的情况来进行分析。首先,零售型数据中心更类似于房地产的周期性风险。客户标准租约一般为1~3年,除了个别客户退租或转移至其他数据中心的情况发生外基本都比较稳定,服务良好的数据中心退租率一直都维持在5%~10%之间徘徊,但由于零售数据中心大部分用户为本土企业、跨国公司、零售企业、金融科技等为主,这些最终用户企业业务周期性风险较高,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以及此次疫情对于零售、出口型企业、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都不排除后期出现大规模的退租潮,但随着中国本土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强,退租的数据中心终将还会重新填满,所以个人判断零售型数据中心抗周期性风险能力中等,好于传统房地产。其次,批发型数据中心抵抗周期性风险较强。其一般对象为云计算产业、互联网产业为主,这类企业除了疫情期间的快速增长外,也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数字化发展的重点产业,特别是基于云计算已经确定为数字化基础设施,再基于数据价值不断的挖掘,数据永存的判断,批发型数据中心在5-8年的中期来看,周期性风险几乎为0,大型客户的租约一般为10年,而超大型规模的互联网公司(BAT,TMD)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贯穿产业的上下游,倒闭或者破产的可能性几乎为0,所以此类产品是最好的抵抗周期性风险以及通缩风险的客户类型。(3)结合租金收益率以及估值模式/退出利益点来进行说明。传统的房地产,在租金收益率上基本维持在3%~5%,处于较低的水平线,同时参考每年物价指数上涨等因素,房地产真正的收益并不是租金回报,而是地产升值后出售带来的超额收益率,中国房地产发REITS较少的原因除了政策上的因素外,也是因为通过REITS退出的收益远不如出售地产带来的巨额回报,所以房地产的核心就是持有地产,抗经营风险的核心也是通过地产升值来进行转移,而地产升值本身是严重的周期性风险行业,是完全由宏观经济影响的行业。数据中心由于土地是工业地产,升值空间有限,而且价值占比较低,占比较高的机电设施等固定资产,由于设备折旧的因素,以及各家机电设施和设计不同改造费太过于昂贵等因素存在,与房地产不同,一个没有客户经营失败的数据中心资产除了部分通用设备(UPS,柴发,冷冻机组)折旧后剩余的净资产价值以及拥有的能耗指标以外,没有客户经营失败的数据中心在资本市场是没有溢价的空间,也无法通过出售资产获取回报来抵御经营风险。3、数据中心的核心价值数据中心最核心的价值是经营现金流,这也是全世界数据中心都基本采用经营性现金流折现的方式来对数据中心进行估值的原因。而且数据中心的租金回报率较高,基本都维持在8%~20%之间(批发-零售),上市公司EBITDA、光环新网估值平均维持在15倍以上,所以经营性现金流是数据中心的真正的核心价值以及重要的退出利益。决定经营现金流的是获取客户的经营能力,也即“服务能力”,数据中心表象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能源密集型产业以及重资产属性,但数据中心的内在核心价值是“服务行业”,虽然这几年行业的野蛮发展,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粗糙烂制的数据中心也同样获得了表面的商业成功,但其实只是由于行业发展的红利以及政策对于能耗管控带来的供需不平衡的红利,这是一种低质量的、无法可持续性发展、非常原始的行业状态,随着中国疫情后大兴发展“新基建”的政策,未来市场将会涌入更多的竞争对手,大量的闲置数据中心竞争,最终市场会自然的优胜劣汰。二. 对标分析和客户分析1、数据中心价值的分水岭数据中心是规模性效应的产业,虽然规模性效应对于经营成本的影响较小,但对市场销售以及客户品牌认可度影响非常巨大,这将深深影响数据中心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未具规模前的数据中心企业更偏向于传统工业地产的性质,为本地大型用户订制化数据中心为主要业务模式,资源属性较强,溢价空间较弱,多样化服务能力建设较弱,协同性以及品牌建设能力较弱,纵观北上广深仅在一地建设数据中心的企业,除了光环、宝信数据中心由于超大规模原因还在数据中心行业能够有一席之地以外,其余各地大中小型单体数据中心业主,均还是徘徊在数据中心最底层的业务逻辑—《大客户订制》。行业较为知名的宝信数据中心仅仅是依靠大用户订制的方式获取订单,在充分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其无法获取数据中心行业最核心、质量最高的用户,而光环新网反之—《中小规模批发以及零售业务》。完成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布局的数据中心,更加类似于房地产(购物中心)以及酒店地产的形式,虽然该类型对于地产位置的属性要求很高,但终极的核心是服务业,通过不断打造服务水平,为更高要求的中小规模批发、零售客户提供服务以及打造企业竞争力护城河, 以地产资源为核心的企业是有明显的上限,但以服务水平为竞争力的企业没有上限。以国外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数据中心企业为例:EQUINIX及DRT对比以上EQUINIX及DRT对比,可以明显发现DRT以大规模批发业务为主,机柜数量是Equinix近一倍的情况下,营收和毛利润才做到Equinix的60%~70%,市盈率相差37%。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1)Equinix 以服务高端用户为主,单机柜收入和净利润较高,DRT以批发为主,单机柜收入和净利润较低。(2)Equinix 单纯机柜租赁业务占总收入的76%,高利润的网络互联中心服务及云互联占24%,DRT机柜租赁占总收入的90%,高利润服务占10%。若以房地产(购物中心)来进行类比,两者之间区别在于:(1)DRT的业务模式类似房地产开发商完成大楼主体工程以及必要的机电系统,直接将购物中心的经营权出租给大客户(如万达商业,和BAT大用户类似),内部的精装修以及租户服务都由大客户提供并收入高溢价费用,DRT本身仅收取房租和大型的机电系统维护费。(2)Equinix 更类似于完整的购物中心运营体系,自行招商、运营以及提供所有服务,赚取更高的利润,以及更被客户认可的品牌依赖性。IDC中小规模批发、零售客户与超大规模用户之间的区别在于,超大规模用户拥有成体系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成熟的IT系统,不需要数据中心企业提供更多服务,而中小规模及零售用户,由于自身规模较小,IT系统建设较为薄弱,必须寻求能够提供完善系统服务的数据中心企业,并且中高端用户往往在北上广深都有IDC需求,这时一个能够提供多点IDC以及全面服务的数据中心企业才是这类客户唯一的选择,并且愿意为更多的服务支付溢价,并产生客户粘性。Equinix的市值及估值较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Equinix依托于自身的品牌认可,业务上形成了一个内部可以无限循环的自我成长体系:IDC自我成长体系IDC内更多的客户会产生更多的网络流量;更多的网络流量会吸引更多的运营商将自身主要的网络POP点接入;更多的网络POP点会增加更多的客户进入,产生更多的网络流量、收入和利润;更多的客户接入会有更多云服务需求,云计算就会入驻;更多云计算入驻,又会吸引更多的中小型客户入驻(方便混合云内部互联,节省云计算和最终用户的公网带宽成本)—此为其中核心。这方面类似于房地产(购物中心)的业务逻辑,更多的低单位面积利润的餐饮/娱乐/超市商务入驻,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流量,更多的人流量就会吸引更多高利润小型商户入驻,更多小型商户入驻就会有更多的服务和收入,更多的服务和收入就会建设更高的商业价值,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向循环。2. 其他数据中心收入结构分析分析国内和国外著名IDC企业的收益情况及客户结构,其中在数据中心行业有两种业绩的统计单位,单机柜每月托管收入(MMR)和每平方米可出租空间托管收入(MSR):(1)单机柜每月托管收入(MMR):一般单体机柜价格较高以及偏零售型企业基本都是使用MMR单位来统计业绩;(2)每平方米可出租空间托管收入(MSR):一般单机机柜价格较低以及偏批发型企业基本都是使用MSR单位来统计业绩。以下通过MSR转换成MMR(单机柜占地面积3.5平方米)来进行统计和计算对比:下表为各企业间的客户结构收入对比:分析:(1)EQ受益于自身高端IDC定位以及良好的客户结构,在对比的四家数据中心内不管是MMR收入,还是客户结构都是最优良最健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Equinix也已经从传统的零售数据中心逐渐的开拓云计算大型客户以及互联网中小规模批发业务,但由于Equinix自身良好的客户基础以及全球化平台建设,EQ在面对超大规模用户时依然保留较好的溢价权利;(2)DRT曾经是超大规模批发型数据中心的代表,但从2019年财报可以看出,DRT也在积极扩展零售型高端客户规模,但从MMR角度来说距离Equinix还依然有一定的距离;(3)万国数据曾经一开始主打金融高端用户,但一直发展较差,从2014年云计算爆发开始,万国数据才迎来真正的腾飞,依靠绑定阿里巴巴大用户快速扩张,虽然从2019年的年报显示万国数据已经逐渐在增加零售和中小规模批发业务的规模,但云计算超大规模用户依然占比63%,负债水平较高,盈利能力存疑,特别是年报披露换算下来的MMR高达8574元/机柜/月,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万国数据是绝无可能达到这个数值,甚至需要下降一半或更多,这里面应该是和阿里巴巴配合将租电分离的电费在万国手里过账后达到的数值,值得注意的是万国数据至今没有盈利;(4)世纪互联是中国最早一批做零售数据中心业务的IDC企业,MMR机柜的价格包含了带宽的价格高达8822元,在国内本土厂商内是比较高的级别,但由于世纪互联之前私有化操作的风波、创始人私人公司控制了公司大部分重资产操作利润等问题的暴露、以及零售数据中心增长缓慢的问题,世纪互联从2017年开始拓展中小规模互联网用户以及2019年开始积极拓展超大规模业务,来解决自身股价低迷的情况。总结:现在无论是以EQ为首的零售数据中心,还是DRT为首的批发型数据中心,都在不断的丰富和优化自身的客户结构,以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以及抗击结构化风险。在这里EQ的结构是最好最健康的,EQ的逻辑是通过自身优质零售客户庞大数量产生的巨量优质需求打造成平台战略和生态系统,向外扩张中小规模批发以及超大规模云计算用户,EQ的核心客户还是零售型高端用户,在这基础上的需求外延,造就了EQ面对大规模用户时依然保留了较好的议价权。DRT目前正在逐步增加中小规模和零售客户的占比,主要逻辑是通过自身灵活快速的资本化运作,快速扩建数据中心群,以大量的数据中心资源为核心,以及灵活的定价和费率,快速扩展大量需求的用户,DRT依然还是以资源为核心,正在逐步向EQ的服务体系追赶。3、其他数据中心服务建设能力分析平台战略,意味着开放,生态系统,意味着自我循环。“第三方中立”数据中心,最重要的是“第三方中立”,数据中心应海纳百川,为了最终用户提供广泛、不受限制的数据中心增值服务,10年前国外的电信运营商纷纷开展数据中心业务,由于受制于自己的网络带宽无法中立,各个运营商各立山头的因素影响,才让以Equinix为代表的第三方中立数据中心强势崛起,也应集中力量构建自身的核心价值,而更多的附加价值应由行业伙伴完成。以下将具备代表性的五个数据中心进行举例:举例图1举例图2对于两家国外IDC厂商提供的服务进行分析:从服务体系上来看,Equinix和DRT基本一致,但除了机柜租赁服务以外,其他所有服务都是近三年DRT开始学习并追随Equinix业务体系,目前其他服务收入占比仅10%左右。(1)提供机柜租赁服务:传统业务,包含单机柜租赁,隔笼空间租赁,机房模块租赁,楼层租赁,以及整楼订制化业务。(2)提供网络带宽:EQ和DRT均不提供,仅负责建设中立的运营商机房,由运营商自己投资建设网络设备并接入光纤,运营商支付数据中心机柜租赁费,从运营商机房至客户机柜之间的网络线缆由数据中心投资建设(投资额很小),数据中心收取“跳线费”(一般为运营商提供客户网络带宽总价的10%~15%抽成,当然如果是大客户也可能不收取费用),是EQ和DRT的重要收入一部分,在重要的数据中心节点,可能会有几十家不同的运营商接入至数据中心。(3)CDN / BGP带宽:EQ和DRT均不提供,由第三方运营商提供,模式和上述网络带宽部分相同。(4)数据中心间互联:此项业务EQ和DRT的重要核心资产和竞争优势,当建立不同区域的核心数据中心后,由数据中心厂商投资或租用专线并投资建设网络交换中心,互联多地数据中心,低延迟并比运营商公网带宽更低的价格,对于中小型客户形成价格优势及比运营商更好的服务,是EQ重要的竞争优势和收入来源。(5)IT基础运维 & IT信息服务:EQ和DRT均不提供,均开放第三方提供,EQ和DRT坚持第三方中立立场,绝不碰触客户的核心IT资产及数据,可由客户指定的供应商提供,也可通过EQ和DRT全球市场平台下单及寻找属地第三方供应商。(6)云服务:EQ和DRT均不提供,云服务是IDC产业链下游环节,也叫基础层的上层(IaaS和PaaS层)。云服务的前期投入巨大,并且盈利性不强,更多是搭建生态平台的作用,并且云计算已进入寡头垄断时代。(7)云互联服务:EQ和DRT的重要发展方向,EQ的重要收入来源,由于EQ内部有大量的中小型客户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需求,国外Google / AWS,包括腾讯云也租用EQ的数据中心,因为对于云厂商来说那里有大量的客户存在,并且数据中心内部云厂商和客户网络直连省去了双方公网带宽的成本支出,EQ也会有中间的服务抽成以及互联带宽收入,对于三方来说都是双赢,这也是为什么EQ在面对云厂商的议价权利较高,和国内形成反比。(8)全球市场平台:EQ和DRT均提供,EQ在全球拥有9400名第三方合作伙伴在线提供包括云服务/宽带连接/IT信息服务/IT基础运维/CDN/BGP带宽等涵盖基本所有数据中心客户所需的服务,最终客户可以方便的在全球寻找服务及下单,EQ和DRT通过自身客户优势压低平台内合作伙伴价格,并在其中抽成服务费,同时为全球部署的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客户粘性。(9)在线服务平台:EQ和DRT均提供,为EQ和DRT自身提供的基础服务提供线上平台,客户可以在全球任何位置下订单,并在线监控客户所属机房的情况。EQ和DRT的业务总结:(1)EQ和DRT都建立了全球统一的高标准运维服务,建立了健全的全球运维/设计/建设手册,并且通过长达20年的考验,得到了客户一致的认可及品牌价值。(2)EQ以平台和数据中心互联做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自我循环的平台生态系统商业体系,经过20年的发展积累,EQ在数据中心互联上能够提供比公网运营商在国与国-州与州之间更低的延时以及价格,是EQ重要的未来发展策略及优势,对于跨国大型企业用户来说一站式服务平台极具吸引力,DRT虽然也正在建设,但距离EQ还有很长一段距离。(3)EQ和DRT对于更微观的网络带宽,CDN,BGP,IT信息服务等,均开放给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或由客户指定供应商提供,EQ和DRT在微观服务层面,以及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层面全部开放。(4)EQ和DRT更早的开始建立自己的全球市场平台,依托自身优质和大量的客户资源,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并通过规模优势压低合作方价格,抽取服务费,并能够为自身客户提供全球的属地服务供应商,是EQ和DRT重要的平台战略。(5)EQ和DRT通过自身中小型客户的积累,拥有和云计算厂商分庭抗礼的议价权,并通过内部互联减少云计算和最终用户的公网支出费用。三家国内数据中心企业的业务总结:(1)世纪互联是中国最早的数据中心之一,以零售起家,经历了中国本土企业IT建设能力较弱的阶段,所以在提供多样化IT服务上,经过世纪互联在零售市场的不断耕耘,建立了国内最强大的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但也同时由于自身数据中心建设标准一直很低,世纪互联在高端客户的获取以及品牌口碑和影响力上一直低于万国数据,同时也由此享受了中低端客户不高的红利。(2)万国数据做为较早进入数据中心的厂商之一,虽然一直主打高端金融数据中心,但前期发展较弱,真正的发展始于2014年软银的介入以及阿里巴巴的崛起,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万国数据实际上更类似国外DRT的运作模式,为超大规模客户提供定制化数据中心,但GDS在品牌建设能力和运维能力的提升的确在国内属于较高水平,也正在改善自身的业务结构,逐步投入资源开拓更多高端金融零售业务,但据目前为止超大规模用户还是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好于DRT的90%但远低于EQ的28%大规模客户占比,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建设,运维能力,缺点是建设和运维成本较高,虽然扩张迅速但是负债比例较高,真正的盈利能力存疑。(3)光环新网以AWS进入国内做为契机,配合公有云在数据中心机柜、带宽、销售的需求在国内快速崛起和发展,光环新网的所有业务架构都是以公有云为中心,所有公有云的信息化服务都由AWS自身负责,光环新网负责软件层面以外的基础架构设施,包括机电设施、网络带宽搭建、运维团队搭建以及销售团队搭建,而这一套公有云体系其实和零售数据中心基本相同,所以随着光环新网的进一步发展,正在逐渐的脱离依赖AWS的业务体系,正在积极扩大零售型数据中心业务,目前在整体盈利的角度来说,依托云业务光环新网无疑是目前国内数据中心盈利能力最好的一家。(体外孵化)4、各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业务优势分析上面着重分析了数据中心的核心价值即“服务能力”,而不同的企业的服务能力业务模式都并不相同,毫无疑问这些被证明的一线数据中心企业,都有在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拥有被证明的优势服务能力,下面将各家企业的优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1)EQ定位高端跨国性企业、金融企业为主要核心用户,以高标准高品质全球145个数据中心,44个核心一线城市的超大品质规模化,伴随二战后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全球数据中心大规模互联带来的垄断性的高端客户竞争优势,由于核心用户以零售为主,145个数据中心基本都在全球核心金融/商业城市的核心地段,相对批发型数据中心来说单项目体量较少(1000左右),拥有的地产资源较少(2017年前基本都采用租用二手厂房/办公楼改造来快速扩张打造规模化),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较好对于资本化的依赖较少,又由于采用高标准的数据中心,对于成本控制的要求不高,EQ坚持以第三方中立的角色,除了核心数据中心的运维能力/建设标准以及数据中心互联以外的非核心业务,全部开放交由客户指定、或自身打造的全球合作伙伴平台来为客户服务。(2)DRT定位大型的数字地产商,主要目标用户为中端的大型批发型用户,前期发展以高度的资本化操作能力、快速响应大规模扩张、灵活的定价、快速的建设能力为主要优势,为大型的批发用户服务建立了以资源为导向的数据中心群业务,前期项目甚至很多都是以空地或毛坯的形式租给了竞争对手,但事实上DRT除了地产外的核心开发目标是以客户和地产做为融资手段快速投资搭建数据中心互联网络,最近两年DRT在数据中心互联的优势已经初具规模,也在积极拓展中高端的零售及中小型批发用户。(3)万国数据虽然名义上的宣传和品牌建设方向都是中国的Equinix,实际上万国数据的发展是以DRT的绑定超大规模用户快速发展为模型,但不同的是,万国数据对于自持地产的要求不高,追求的是快速极致化的业务增长能力,这一点也和万国数据在美股上市以及定位超大规模用户盈利不高带来的现实情况有关,万国数据在国内的规模和单项目体量都是最高的,同时搭建了标准化的快速响应团队,都是为了超大规模客户的快速扩张以及资源为导向的需求相关,万国的设计标准团队也已经从数据中心内部的设计转换为打造标准的建筑和外市电架构为主,内部的设计标准完全以超大规模客户的技术要求为标准,在业务方向上也同样采用第三方中立的角色,但并不采用自建或租用带宽建立自身数据中心互联的优势,目前万国数据中心正在利用自身的规模化资源优势以及高端数据中心品牌建设优势逐步投入资源扩展中小型互联网批发用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4)世纪互联的初期定义为零售型数据中心,伴随着中国企业在IT建设能力较弱的时期,以及较早铺开规模化的优势,快速扩展了零售数据中心IT服务业务体系,跟随发展收并购了部分网络资源(CDN/BGP),后面与微软合作也积极拓展了云服务,所以世纪互联的数据中心基本是以零售客户对于IT和网络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要求来进行业务建设,世纪互联对于地产自持的要求并不高,快速扩展的数据中心基本都是以业务为导向的租用二手厂房改造,中期的世纪互联受到了增长缓慢的影响,最近两年也组建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团队的独立团队,开始正式与阿里巴巴为首的超大规模客户合作以保证自身的增长性。(5)光环新网的初期成长是以AWS在中国的合法经营权作为发展里程碑,AWS将云服务的销售权、数据中心投资建设运营全部交给了光环新网,所以前期光环新网主要以AWS的云服务销售和数据中心运维为主要营业收入,但同时也受制于AWS的销售在中国一直比较疲软,光环新网近几年也在积极拓展传统数据中心托管的业务领域,在与AWS的合作期间完成了原始积累包含运维能力、网络带宽的采购、规模化扩张以及IT服务能力,主要发展方向类似于世纪互联的IT服务全生命周期业务,目前主要客户群体为零售用户。5、客户价值及需求分析上文着重分析了各企业数据中心业务所面对的不同客户,各大企业得分都是围绕着自身目标客户群发展核心优势,这涉及到公司的顶层设计,包括资源投入、组织架构、资本结构、管理结构等等企业行为所有的一切是仅仅围绕着核心目标客户群体的核心价值来进行组建,但丰富的客户结构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现代数据中心的基本逻辑应以紧紧抓住核心目标客户群体为发展核心,积极拓展部分其他种类用户用以丰富客户结构。(1)现货要求a.超大规模用户只要有能耗批文,并且电站开始建设,建筑开始施工,理论上一年内完工,双方就可以开始商务谈判并签署MOU,所以对于现货的要求较低。b.中小型批发用户,基本都是互联网用户以及一些大型的企业和部门金融的主要业务,这里指能够最少包下一个模块的客户(200~300机柜),能够建筑施工完毕,通电,大型数据中心设备和架构已经安装并且运行,内部只要装饰装修和UPS端及后续的机电系统安装,能够3-4个月交付的,中小型客户基本都能够接受,并且签署合约,不过如果能有现货当然会容易谈判和签署,这一点也和品牌建设能力以及之前被证明的建设/运维能力相关。c.高端零售,这里指金融、跨国性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主,基本机柜数量都在1-50个左右,这类客户基本要求必须有现货,不然谈判较难。d.中端零售,这里指科技型企业,基本也是要求必须有现货。(2)安全独立要求a.超大规模用户基本都是需要从高压开始、机电系统以及建筑层面,都必须要求独立。b.中小型批发用户,有一定的独立性要求,基本都是要求一个独立的机房模块,越高端的客户对于上级UPS以及暖通系统的独立要求越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独立性越高越容易和客户谈判,国外有部分IDC企业专门为这类客户服务,在机电设计架构上,不采用统一的大型机电系统,专门设计单个模块,或者独立楼层的电气和暖通系统。c.高端零售客户,由于体量受限,市场上没有针对这类用户的独立机电系统设计,所以虽然这类用户对于独立性要求其实非常高,但是受制于成本和市场情况,该类用户只能从微观层面要求独立性,如机柜用隔笼单独隔开,设置隔笼内的红外报警,和外部的光纤连接必须使用无缝钢管,自己安装独立的监控系统等等方式,来保护自身的独立安全性,所以虽然他对IDC企业的独立性要求不高,但会有一系列复杂和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来改造自身的安全独立性,对于IDC企业已经造好的机房设施有一定的挑战和施工风险,较为考验IDC企业的改造能力。d.中端零售客户,基本没有独立和安全性的要求。(3)单项目体量a.超大规模客户,基本采用3000机柜以上的体量,如果体量越大,与该类用户的谈判空间就越大。b.中小型批发客户,基本有1000机柜以上的体量,能够空置1~2个模块或者空置一个楼层就基本能够满足该类用户的需求。c.高端零售客户, 对现货的体量要求很低,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来,但项目整体需要有1000机柜以上的体量。d.中端零售客户,基本和高端零售客户相同。(4)技术性要求a.超大规模用户,对于技术性的要求非常低,因为他们有自身明确的技术手册,只要厂商能够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建设,甚至他们能够提供设计院、设备厂商以及施工单位,所以基本这类客户可以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厂商建设IDC。b.中小型批发客户,由于该类客户有部分体量,对于成本的控制要求较高,而且关键是每个客户都会对于IDC有部分明确的需求,又有部分自身不确定需要厂商的力量解决的需求,这类客户不明确的地方会非常多,这里面也有大量的谈判空间,所以对IDC厂商的技术及谈判能力要求较高。c.高端零售客户, 只要采用UPTIME以及GB50174的标准架构进行建设,那就能够满足这类客户的基本需求,剩下的是施工质量、装修质量风格比较主观性的技术要求较高,上文提到的安全独立要求,又对IDC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综合该类用户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d.中端零售客户, 该类用户对于IDC企业的要求较低,类似世纪互联之前的很多机房都是假双路电力,UPS假2N等等,该类用户基本没有自己的机电部门,都是IT人员进行采购,所以对于数据中心的技术能力要求较低,对于主观性的施工质量和装修风格等等有一定的要求。(5)建设品质能力a.超大规模用户, 对于建设品质要求较低,只要机电设备安装能够通过测试验收,基本没有问题。b.中小型批发用户, 对于建设品质要求中等,在主观性上强于超大规模用户。c.高端零售客户, 对于建设品质要求最高,架构满足之后,主观性非常强。d.终端零售客户, 对于建设品质要求等同于中小型批发用户。(6)多点部署能力在多点部署能力方面,四家都是从无到高,这一点是从双方企业大规模合作的角度来考虑,越规模化的、多点部署的数据中心越容易与目标客户产生高粘性、深度的合作关系。(7)运维能力要求a.超大规模用户对于运维能力要求较低,因为该类客户有自己的运维标准,甚至会辅助IDC厂商进行运维培训,IDC企业的运维也仅限于大型设备的维护,所以该类用户的运维标准较低。b.中小型批发用户, 等同于该类用户对于技术水平的要求,因为有太多的不明确,各家的需求都不同,所以运维广度和深度都可以无限高。c.高端零售客户, 该类用户对于数据中心运维的安全性能力要求较高,而且每家客户的运维要求都不同,在一个项目只有几家客户的时候,还算比较好管理,但由于体量,1个1000个机柜的项目可能都会存在几百个客户,每个客户对于SLA标准要求都不同,这个对于IDC的运维管理能力以及运维软件建设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d.中端零售客户, 该类用户理论上对于运维能力较低,参考世纪互联, 但因为客户体量,也同样面临需求多而杂的问题,所以该类用户对于运维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整体运维能力中等。(8)服务能力要求a.超大规模客户对于服务能力要求较低,不需要专门服务部门,技术部门或运维部门就是最理想的该类客户服务部门。b.中小型批发客户, 对于服务能力要求较高,源自于对于技术和运维的不确定较多,该类用户对于IDC厂商的服务能力以及服务人员的技术品质要求较高。c.高端零售客户, 服务要求较多而繁杂,需要有专门的服务部门,服务人员对于技术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具备高素质和高度的协调能力,外资客户还需要语言能力,对服务能力要求较高。d.中端零售客户, 服务要求较多而繁杂,等同于高端零售客户。(9)IT服务能力a.超大规模客户不需要提供IT服务。b.中小型批发客户, 相对而言也有自身的IT能力和核心的IT服务商,对于IDC厂商的IT服务能力需求一般来说较低,最多会有一些基础的IT服务器监测,上下架,更改跳线接口等特别基础的服务。c.高端零售客户, 该类客户有自身安全性的需求,一般来说不允许IDC人员进入自己所属的机柜区域,所以该类用户IT服务能力要求较低。d.中端零售客户, 该类用户由于自身IT能力较弱,根据每家企业短板的不同,都会有一定的IT服务需求,对于IT服务要求较高。(10)网络要求a.超大规模用户,都是自己直接和电信运营商来签署,基本没有IDC厂商能够参与的部分。b.中小型批发用户, 该类用户也有自身比较强的网络需求,如果IDC厂商能够利用自身的网络集采优势,有效降低该类客户成本,该类客户也可以采用IDC厂商的网络带宽,包含了从三网带宽,BGP,CDN,网络监控服务等,所以该类客户对于网络的需求根据自身情况有无-高的需求。c.高端零售客户,金融和跨国性世界500强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网络代理商,一般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出发,基本不会让IDC厂商提供或运维自身的网络,该类客户对于IDC网络需求基本没有。d.中端零售客户, 该类客户由于体量较小,基本没有带宽成本优势,所以大部分用户都希望IDC运营商能够提供网络,但是对于网络的种类要求较高。(11)网络中立要求a.超大规模用户,基本都是三网,但都是自行解决,不需要IDC厂商参与。b.中小型用户,也基本是需要三网,甚至有些外资企业需要更多网络运营商参与,所以基本上是最少需要三网的中立IDC。c.高端零售客户,网络需求更加多元化,对于IDC网络中立要求最高。d.中端零售客户, 网络需求同样多元化,等同于高端零售客户要求。(12)云网络互联要求a.超大规模用户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也许以后国内的云计算会效仿国外的云平台之间的互联,但目前绝无可能,参考国内的运营商互联到现在都没有彻底解决。b.中小型批发用户,根据自身业务结构,会有混合云的需求,但一事一议。c.高端零售客户, 这方面需求较少,特别是金融领域基本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外资用户由于国内国情的关系,基本在国内没有这方面需求。d.中端零售客户, 有部分用户对于这方面需求较高,但由于这方面国内不成熟,所以需要一事一议。(13)快速扩张需求a.超大规模用户对于快速扩张和响应的需求较高,不管是IDC的获取资源速度、决策速度、建设速度都是该类用户的重点考虑。b.中小型客户,由于体量和业务扩展体量较小,对于这方面需求中等。c.高端零售客户, 由于自身体量以及只要现货的考虑,除了部分银行有灾备的需求,其他对于IDC的快速扩张能力需求较低。d.中端零售客户, 这部分客户对于IDC企业的快速扩张能力没有需求。(14)地理位置需求a.超大规模客户,对于地理位置的需求较低,只要在核心一线城市甚至边缘区域,以及部分的卫星城就可以了,但是需要靠近他们在该城的主要生产节点,但是如果体量足够大,该类用户也可以将此项目作为其中一个主生产节点。b.中小型客户,地理位置需求中等,最好是在核心区域,但受制于市场情况以及成本因素,目前逐渐的在上海外环线内外区域选择。c.高端零售客户, 对于地理位置要求最高,基本都是选择在上海中环线左右,除非体量太大中环线内承载不了,最多只能接受外环线以内。d.中端零售客户, 对于地理位置要求较高,但小于高端零售的要求,基本选择都在中环线以外,外环线以内交通便利的,靠近自身办公地点的区域。(15)PUE控制能力a.超大规模客户,有自身明确的技术路线以及PUE要求,其实会帮助IDC厂商共同降低PUE,所以虽然该类客户对于PUE控制要求最高,但因为这是明确的技术路线所以反而对于IDC PUE控制能力要求是较低的。b.中小型批发客户, 该类客户与技术要求相同,要求较多而且很多要求都不明确, 需要IDC厂商具备非常强的PUE控制能力以及商务谈判管理界面的能力。c.高端零售客户, 该类客户对于PUE基本没有要求,甚至不希望太低的PUE增加自身安全的隐患,所以一般来说PUE都是厂商投标时自身对于投标成本的把控,选择权在IDC厂商自己。d.中端零售客户,该类客户对于PUE也基本没有要求,同样也是IDC厂商自身自己的成本问题。(16)品牌建设能力a.超大规模客户对于合作厂商的品牌建设能力几乎没有。b.中小型批发客户,对于合作厂商的品牌建设能力中等,品牌建设越好,越容易合作,也越容易让该类客户接受自身的技术要求。c.高端零售客户, 要求较高,特别是金融企业,对于IDC厂商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要求最高。d.中端零售客户,要求中等,二线品牌便可以支撑该类用户的选择。最终总结:(1)超大规模客户,主要是以资源为导向。发展该类用户应以快速响应能力、快速资源获取能力、资本化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为发展方向,这类用户的优点是机柜需求明确、现金流稳定、抗风险属性较强、对于IDC企业能力要求较低,缺点是盈利能力较低,议价能力较低,回收期较长、单一大客户结构性风险、以及长期依赖导致IDC企业无法发展核心竞争力。(2)中小型批发客户,主要是以资源+技术+成本控制为导向。具备一定的资源属性,但对技术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更高,由于需求的多样化和大规模体量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发展该类用户应各方面指标均衡发展,是较为均衡的客户群体,优点是机柜需求相对明确,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中等的利润,缺点是对于IDC企业的技术能力、协调能力、品牌建设能力以及其他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3)高端零售客户,主要以品牌影响力+品质+运维标准+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地理位置为主要导向。对于IDC企业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是地理位置对于项目的影响力非常大,该类用户的优点是盈利能力最好、对品牌建设有较大的帮助,缺点是获取该类客户较难、品牌和背景要求较高、规模体量较小现金流不确定、对地理位置要求最高、对IDC综合实力要求最高。(4)中端零售客户,主要以品牌影响力+综合IT服务能力+网络能力+多点规模化+服务能力为主要导向。对于IDC企业综合能力要求更为平均,特别是IT服务能力和资源层面,这类客户要求较多而繁杂,对于IDC的地理位置也相对要求较高,优点是盈利能力相对较高、技术要求不高可操作空间较多。缺点该类客户增长缓慢、现金流不稳定、租约时间较短、对服务能力要求较高、对IT和网络资源和服务要求较高、对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要求。三. 对数据中心机房规划建设中风险与问题的总结思考1、商务类风险(1)建设需求风险,数据中心的建设最终是要交付于用户方使用,那么通过用户获取其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建设,才是更为合理与规避风险的方式。但实际很多IDC在建设之初并没有真实客户需求,或是客户需求不明确,或是客户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加之双方没有书面确认过的文件,这样将导致建设工期拉长,建设成本无形增加,建设规划不断调整,法律风险不可控等诸多问题发生。(2)销售风险,数据中心建设之前就应该有着较为清晰并确认过的客户资源,以便根据销售意向获取真实规划建设信息。根据个人对市场的了解,数据中心有销售能力的主要为BATJM及三大运营商,销售过程我提两个风险:1)销售人员没有明确销售目标客户或只有意向的销售目标客户,这样一来,由于只是意向客户,又或是运营商自身也需要根据自身客户需求变动需求,甚至多次调整建设需求与建设方案,这必将带来不可控风险。2)销售人员已有签订合作意向合同的客户,类似这样的客户按个人经验他们不会全部承诺一次性租赁或购买,多是采用洽谈一个框架协议的形式(比如,一个机柜多少金额,1KVA多少钱,又或是机电分离情况付费),这将给我们自己带来各种成本控制与管理问题。比如,投入回收比的不确定性风险,投产周期与回收周期拉导致长成本加大的风险,运营成本风险等。不论是合作还算合营,在这个阶段都要争取一定话语权,且要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尽量规避不确定因素所导致的投资风险。(3)水电风险,数据中心在规划前期就需要与当地供电与水利部门、环评部门等接洽,向各部门提交能源需求用量审批申请,这里我主要讲两个风险点:1)报装风险,对于大功率用电企业,供电公司至园区环网柜高压电缆敷设工作以及电缆路径中涉及到的拆迁、管道等多种问题均由自己身解决,甚至有的地方供电公司也需要客户自己掏腰包建设,类似这种风险都需要提前规避;(并非有了供电方案就完事大吉)2)能源功率风险,能源批复应有国网公司的批文,但往往批文还没有拿到手,项目就已经按规划容量开始设计,但国网公司都会对项目用电使用率,用电计划等提出要求,当国网最终批复的容量发生调整时候,前期所做的设计工作全部要推倒从来。如何根据批文合理做好下一步规划至关重要。3)关于电力,市场中因区域的不同,电力成本一般在2-6元之间不等,电力成本是后续数据中心运营的主要成本,也是自身赢利点,建议在水电能源事宜上要拿出一个详细的可研与规划使用报告,以规避不可控风险,这点非常重要。(4)用地与资格审批风险,数据中心立项初期就应该对用地性质与经营资格进行审批,并获取相关证书与资格。比如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经验牌照、ISP网络服务牌照、土地性质变更(土地证)等。(5)资金风险,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性比较长,资本回收周期也在10-15年之间,从建设阶段性来看多数是以分期规划建设,结合客户需求快速部署的形式。因此资金的使用也要随之调整,前期投资一般为整个园区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避免盲目投资与资金利用率下降。2、建设类风险(1)团队风险,数据中心从规划选址、图纸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及验收等,是一个前后衔接、统筹兼顾的全过程,需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按照合理的建设计划,调动各方面资源,有序地展开,才能尽可能少的发生风险。(2) 建设投资风险,大型数据中心项目通常规模大、投资高、建设周期长。对于很多自用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往往是按照远期业务需求考虑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而实际近期的需求往往仅是整体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应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模块化设计”、“分布实施、动态部署”等设计和建设理念。根据数据中心考虑近、中、远期需求;模块化设计按楼层、机房模块、机柜模块等,从大到小的颗粒度进行考虑。在空间布置上采用模块化设计,同时数据中心各功能系统上也采用模块化设计,在建造时可分建筑、分模块、分楼层、分期建设。供配电系统、空调系统模块化设计,分步骤实施,模块间基础设施相对独立,一个模块故障不应扩散到其他模块。在降低总拥有成本的同时还能保证未来设备扩容时不会对已运行设备造成干扰。(3)规划风险,数据中心建设规划一般按照近期(5年)、中期(5-10年)、远期(10年-20年)并结合行业的发展水平、企业的发展规划去预测IT需求的发展规划,建设需求是由IT需求推导机柜需求,由机柜需求推导主机房面积需求,进而推导出整个数据中心建设面积需求。所以规划之初首先要拿到切实可行的建设需求后方可规划,反之则要根据能源批复情况分阶段规划,以规避风险。(4)选址风险,数据中心选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内国际都有相应的标准,选址要素通常包括:自然地理条件、配套设施、周边环境、成本因素、政策环境、高科技人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并应具有较好的市政供水条件,包括自来水、中水,其水量、水压、水质符合数据中心机房制冷循环冷却工艺使用要求,还应具有至少2家以上电信运营商通信传输线路的接入和互备条件,设施等级符合电讯枢纽要求,等等。建设选址之初应将这些进行信息收集,避免后续建设由于基础条件不符无法通过国家A级标准的尴尬。(5)选址风险建设等级与规模风险,数据中心的建设造价与建设等级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如何根据业务系统使用性质及用户等级确定数据机房的建设等级(国内GB50174分为A、B、C三个等级,国际Uptime Tier标准分为I、II、III、IV四个等级)以及不同等级机房规模之间的比对,需要进行风险规避的重要因素。这个标准可按市场上常规建设等级标准进行建设,如果已有客户标准当然更好。(6)设计风险,设计阶段是控制项目建设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系统设计存在缺陷往往给一个项目在未来的使用上带来潜在的质量问题及风险。数据中心的设计铁律是机电先行,土建配套。而往往多数数据中心土建设计和机房工艺设计前后顺序的颠倒,这在很多项目上普遍存在的,数据中心由于功能特殊、专业性强、技术指标复杂,往往不同于一般民用建筑,先搞土建结构再搞装修,应该是先根据使用需求确定关键技术指标,确定机房工艺布局和供电、制冷系统架构,完成机电的方案设计,再与之匹配土建结构和装饰装修。如果不按照这个程序做,先把土建结构设计好,往往会造成层高、荷载、柱距、预留孔洞等与工艺要求不匹配,进而不得不修改设计,不仅影响工期,也增加了额外的投资费用;正常的做法是先工艺再土建,有条件的话交由一家设计单位完成全部设计。(7)设计与施工的脱节风险,有些客户在设计阶段由一个部门负责管理,在施工阶段又交有另外一个部门负责实施组织,造成实施部门对设计意图和成果的理解不深,在实施中当发生变更调整之后与设计单位协调不畅。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应该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减少部门设置,降低沟通协调成本。(8)节能设计风险,数据中心近年来各地区都相继提出了PUE的指标要求,数据中心耗能很大,为了减少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通常做法是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节能方案与节能措施等,避免后续整改大幅增加建设成本。(9)招投标风险,招投标工作是与公司内部各部及外部交叉最多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主要描述三个风险:1)界面风险,招标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合理划分分包形式与界面内容的澄清,规避各专业衔接漏项。比如是采用机房工程总包+装修+弱电形式,或是各专业分包形式,或主要设备自采等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界面切分、判断。2)招标技术风险,招标工作中发出去的招标文件具有法律效应,发出便是我们对回标单位的实际采购需求,那么文件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涉及到你招来的设备是否满足技术要求,甚至影响到工期与造价。这个阶段是隐患最多的阶段,需要格外注意。3)招标工期风险,数据中心在招标过程中由于涉及大量的设备采购与工程的招标工作,如何有条理的规划各专业招采时间与施工时间相对应,以及协调供货周期等问题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此阶段也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核心阶段,分包形式与工程造价息息相关。(10)数据中心建设风险,数据中心建设存在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在各阶段的衔接界面上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造成前后矛盾、彼此不能协调统一的情况,我列出了一些主要问题及应当采取的措施了解一下:1) 业务需求与建设方案的不匹配性风险,通常梳理业务需求在前,编制建设方案在后,但是往往在建设方案编制中受项目场地、投资、市政资源条件、领导主观想法等因素制约,实际制定的建设方案已经严重偏离了业务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把建设方案交由业务部门审核确定,而不能仅仅提交领导审批。2) 项目建设需求与前期手续办理的不协调性风险,很多项目是在没有落实土地、水电资源的情况下提出了项目需求,编制项目建设方案,而在后续办理用地、规划等相关手续时由于土地条件、规划条件、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推翻原来已经做的很深入的设计方案,造成返工和不必要的投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梳理出项目建设基本程序,在各阶段完成各自工作,确保前后衔接。对于建设数据中心必要的土地、资源条件要先期落实,不盲目制定建设方案和委托设计。3) 工期风险,在整改项目建设阶段中,施工阶段的工期最为困难,前期各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也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释放,包括质量风险、洽商风险、安全风险等。因此如何做好施工做出中的三管三控一协调,这需要一个有经验的项目经理进行统筹;4) 各阶段之间的紧密衔接风险,数据中心建设要经历多个阶段,但是往往很多客户是在完成前一阶段工作之后采取考虑和计划下一阶段的工作,这就使得项目建设战线整体延长。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要对整个工程建设各个阶段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并在每一个阶段工作同时对后续阶段的工作进行准备和筹划。(11)联调风险,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单系统调试与多系统联调,这个阶段是检验系统与设备是否满足要求的阶段,也是发生问题与拖延工期最多的阶段,在此阶段建议邀请有专业经验的第三方测试公司协同进行,规避不可见风险。(12) 运维风险, 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通常是2-3年时间,而运行维护至少要考虑20-30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因此,对于一个数据中心的运维体系而言,通常是越早建立越好,一般情况下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未来运行管理的便利性、可维护性、节能性等,在设备采购和实施阶段也要考虑到方便以后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这对于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节能的、符合项目自身特点的数据中心运维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数据中心是在工程建设后期才开始考虑运维体系的建立问题。总结数据中心整个产业链非常复杂且封闭,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建设环环相扣,而建设阶段是继投资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后,承接前面几个阶段重要成果得以贯彻落实的最关键阶段,面对建设阶段多方复杂的客户环境,以及诸多技术难点和技术问题,如何做好施工过程中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等管理的工作,是此阶段最关键的事情。注:以上均纯属个人对IDC产业链的理解与观点,欢迎讨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