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名校数据学位巡礼|牛津大学社会数据科学博士简介年不可举

名校数据学位巡礼|牛津大学社会数据科学博士简介

导读为跟进“名校数据学位巡礼”板块,察言观数今天奉上“牛津大学社会数据科学博士”招生简章。社会数据科学博士是牛津大学互联网学院联合统计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等院系2019年开设的新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19年11月15日。该项目为申请者提供关于人类行为非结构化数据前沿研究的机会,体现了社会学与数据科学的融合。课程介绍社会数据(通常来自于移动设备、社交媒体或其他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一种获得大规模数据的新方法。用凌乱的真实数据创建可行的数据集,开发分析数据的工具和技术,透过解释、预测和测试来描述现实世界。社会数据科学与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息息相关,其核心是产生并分析实时数据。该项目的课程由多个院系开设,分为项目推荐课和学院通识课,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课。工程学统计学社会学人口统计学信息,交流与社会科学社会数据科学互联网社会科学申请要求硕士阶段均分65分以上;本科阶段均分85分以上(双一流,985、211高校)或均分90分以上(其他大学)雅思7.5(单项不低于7.0)/ 托福iBT 110 /CAE191(最低项185)/CPE191(最低项185)不要求GRE和GMAT分析能力强,熟悉互联网相关技术申请材料成绩单CV/简历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英文学术出版材料(不强制论文)三封推荐信官网链接:https://www.ox.ac.uk/admissions/graate/courses/dphil-social-data-science?wssl=1#编辑 | 千寻

今徒不然

上海交大公布2020年研究生数据,博士平均年龄22岁!网友:服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了2020年研究生新生数据,对于今年准备参加考研的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国内知名高校,我相信也有很多普通人关心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新生数据。从招生总人数来看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超过了1万人,这个数据放在全国高校中招生人数也是也非常多了,其中博士生有近2900人,但总人数的28%,硕士生有近7400人,占总数的72%,合计人数10391人。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招生人数这么多应该很好考吧?事实上并非如此,招生人数多但报考人数也多,所以招生人数都并不意味着考试简单。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偏理工类的高校,男女比例也是一个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博士生的男女比例为1.38:1,硕士生的男女比例为1.62:1,这个数据放在全国来说还是偏高了,比如同济大学的男女比例是1.25:1,上海大学的男女比例就是0.93:1,上海财经大学的男女比例是0.73:1。接下来我们看一下2020年研究生新生的年龄分布,从统计结果来看硕士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0~25岁之间,占到总体学生的68.8%,有意思的是在今年的研究新增生数据中最小的硕士和最小的博士年龄都是19岁,看到这里很多朋友都表示太厉害了!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18岁高中毕业,22岁大学毕业,25岁硕士毕业,读博士的年龄普遍集中在25岁。对于19岁就开始读研究生同学,可以肯定的是在上学期间肯定跳过级,但是可以跟上大学的课程,而且能够考到上海交通大学不得不说真得不一般!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生源分布,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知名高校,生源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录取结果来看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新生主要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本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保研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的,但不管怎么说今年的生源质量确实非常好,当然也说明了985的学生确实优秀!

非臣之罪

DataStory徐亚波博士:数据即是未来

“大数据在国内的存在感从未如此强烈:晨间锻炼时,大数据为我们规划最佳跑步路径;午间用餐时,大数据向我们推荐“可能喜欢”的外卖菜品;晚间休闲时,大数据替我们决定哪些地方值得一去……毫不夸张地讲,一个生活在2018年的中国人,一天至少会享受一次大数据带来的服务。这也就让人很难想象:仅仅在十年之前,中国社会才刚刚认识“大数据”这个名词。下文转载自《数字营销微刊》对DataStory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的采访报道。”作为国内第一批大数据科学家之一,DataStory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经历了中国大数据行业的初生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经验。近日,《数字营销》有幸采访到了徐亚波博士,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行业经历和心得体会。徐亚波DataStory创始人兼CEO数据科学家,加拿大SFU计算科学博士,跟踪研究数据近十五年,主要方向为网络搜索、数据挖掘及云计算,发表顶级论文期刊三十余篇,拥有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八项。2018虎啸奖年度人物。坚持探索大数据的商业价值DataStory应势而生回顾徐亚波博士的学术之路,他的选择显得专一且执着:2001年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2004年从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硕士毕业,2008年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不管是攻读硕博学位还是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任教期间,徐亚波博士一直专注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以及网络搜索研究与实践,使其不仅抢市场之先开始对大数据进行了解,还为他后来的系统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近十五年孜孜不倦跟踪研究数据的学术积累,更让他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数据科学家。在大数据这条路上,徐亚波博士似乎一直走得十分自信、十二分笃定,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徐亚波博士向记者解释道:这其实就是一个理工男凭借理性思维做了一个理智选择,然后坚持下去了而已。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97年,互联网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彼时徐亚波博士刚刚高中毕业,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虽然互联网的热潮刚刚兴起,但年轻的徐亚波博士还是敏锐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并有了两个基本判断:其一,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会成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其二,互联网架构下的数据大有可为。这些模糊但“似乎”正确的想法,驱使徐亚波博士选择了大数据科学这条路,一边实践、一边验证——事实证明,他的想法的确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选择,徐亚波博士既见证了过去中国迈入“互联网世界”,又见证了今天互联网世界进入“中国时间”。博士毕业以后,徐亚波博士即通过“百人计划”加入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但五年之后,却选择不再继续任教,走出象牙塔开始创业。对于这个决定,徐亚波博士同样经过了深思熟虑,并将动力总结为三点:对新鲜事物勇于拥抱的信念感、对优秀创业伙伴的信任感、以及对大数据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在阐述第三点时,徐亚波博士流露出强烈的使命意识:“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件事的话,那市场上的大数据从业者可能永远都要跟在客户后面解决问题,而无法走在客户前面。如果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创建了DataStory——当前国内领先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兼具数据、技术、洞察实力立足市场、极致服务对徐亚波博士来说,他创业之初的最大挑战在于转型——不仅是公司层面的,更是个人层面的。作为技术人员出身的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处理公司的技术难题得心应手,但在解决商业难题的过程中,仍需不断的实践探索——要把技术变成一个真正能够解决客户需求的点,技术能力不是唯一要素,还需要参与人员的商业头脑和认识。DataStory从诞生起就坚持做toB端产品,初期的客户也大多是大型企业,比如亨氏、伊利、埃森哲等。据徐亚波博士回忆,在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自己不断研究这些公司的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竞争策略等,不断积累,花了两三年时间才做到对商业逻辑深刻理解、对商业规则深刻洞察。但他总结道,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只有在业务层面上真正了解客户,真正兼具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DataStory才能提供让客户满意的服务。在徐亚波博士的定位中,DataStory其实是咨询、IT和营销三类公司优势的集合体。在原来的市场背景下,这三类公司各自为政:咨询公司担当企业外脑的角色,出主意、做参谋;IT公司提供企业的平台建设,帮其构建基础能力;营销公司更偏执行,帮企业做宣传、卖商品。但是,因为数据的出现,这三类公司的界限开始模糊了。咨询公司如果没有全面的外部数据支撑,就很难理解细分的消费人群,在热点和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用老一套的方法论(周期长、花费高的调研)显然难以胜任企业外脑的角色。IT公司面临的危机则在于其存在感的弱化——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企业希望从IT公司得到技术之外的帮助,比如积累和利用数据资产,但是IT公司没有商业基因,很难有效利用自己的资源。传统的营销公司靠创意生活,但随着消费者的细分,营销公司越来越需要数据去支持策略,但又很难自己直接上手分析导流效率、转化率等(没有数据基础)。所以市场的需求其实很明显:数据,数据,还是数据!当这三类公司的界限开始模糊,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平衡“数据+商业”?DataStory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成为一家兼具数据、技术、洞察实力,立足市场、极致服务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徐亚波博士介绍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DataStory技术人与商业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七比三左右,这样,能保证公司既拥有大量的技术人员来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也拥有一支专业的商业团队,传达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痛点,从而让数据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漫谈大数据“它将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谈到大数据本身时,徐亚波博士显得更加有条不紊、成竹在胸。对于大数据在国内的发展阶段,他向记者给出了自己的判断:>2009年前后,“大数据”概念传入国内。>2013年前后,“大数据”概念开始向大众普及。>2013年—2015年,大数据行业处于泡沫期,人人都感兴趣,但行业内良莠不齐,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2015年—2017年,大数据行业开始成长成熟,技术门槛大幅减低,行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方法论、运作模式。>2018年,则是徐亚波博士心中的大数据发展转折年。在今天,大数据从业者已经无需赘言数据的重要性(这一点已成市场共识)。在徐亚波博士看来,当前行业的任务是:把成本降下来,让大数据下沉到整个社会、全部行业。而根据他的预判,到2020年,大数据行业会完成布局,进入普适化阶段,让中小企业也能从中得利。当记者问到现阶段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去拥抱大数据行业时,徐亚波博士坦言:“现在(中小企业)在大数据方面花费太多精力并不划算,成本高、代价大,而且收效没有保证”。因此,他提出了两条可行之路:第一,是等整个行业成熟起来,在能够提供较低的数据应用成本和较好的工具配套的时候,中小企业再去尝试;第二,是拥抱如阿里云等平台,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平台收集信息的能力和配套的数据工具,来做一些应用。对于数字营销而言,随着消费者细分成不同的人群,大数据会使数字营销更加精细化。在营销的过程中,大数据既可以帮助定位细分消费者宣传,也可以辅助设计跟消费者交互的环节,还可以定制内容生产等。徐亚波博士认为,在数字营销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大数据都有用武之地,因此,“数据营销”可能是一个新的营销趋势。“未来的大数据,是全社会、全行业的,我们的生活将处处是它,时时用它,离不开它。”在采访的最后,徐亚波博士如是说。

是因是也

中国博士研究生大数据,海南博士生延期近9成,河南、安徽好毕业

中国博士延期率中国博士生延期率很高中国博士生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全国5万博士毕业生到每年5万名博士毕业生,中国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师资综合实力的影响下,中国的博士生数量虽多,但是科研产出率较低。尽管中国有一些翟天临式的博士毕业生,但是从整体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国的博士生还是非常的难毕业,从2013~2017年的数据来看,2016年博士生平均延期率高达66%,但是从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延期率来看,整体省曾现的是经济和高等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博士生容易毕业,经济和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博士生的延期率较高,其中2016年,海南省的博士延期率高达86%,延期近9成。河南和安徽博士好毕业全国各地博士生延期率从全国地区博士生延期率分布来看,经济落后的东北地区高校博士生延毕率在0.6或0.7左右,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地区延毕率较低,安徽省由于有中科大的原因,博士生延期率以0.5左右的延毕率连续五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华北地区除北京、天津经济发达地区以外,山西、河北、内蒙古的博士延期率高达0.7左右;华中地区表现异常,经济和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鄂湘两地博士生延毕率基本在0.7或0.8左右,反而高等教育资源贫瘠的河南省博士延期率较低;华南地区,广东的博士生延毕率较低,在0.6以下,但广西、海南相对较高,在0.7或0.8左右,海南的博士生延毕率更是在2016年升至0.86;其他地区,除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博士好毕业,陕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博士延期率都很高!安徽和河南的博士生为何好毕业?从全国的博士生延期率来看,安徽和河南省的博士毕业率较高,如果说安徽省是由于中科大的缘故,那么河南省的博士毕业率较高也许是收到中科院的影响,河南省唯一的双一流高校郑州大学每年的博士生数量并不多,但是河南省境内的中科院所由于历史原因,数量较多,当年的烟草院士饱受关注,从国科大的高引论文数据来看,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SCI论文产出量巨大,但是高引论文产出率较低,加上中科院旗下多个SCI期刊杂志,让中科大和国科大的博士生毕业较为容易些,部分中科院所多的地区,博士生毕业率也会相应的提高,2019年教育部将花费800万抽查6000篇博士毕业生论文,那么河南、安徽和中科院系统这些博士延期率较低的地区,也许是未来重点筛查的重点

祖孙情

国际公认权威疫情数据由2名中国博士生操盘,每天点击量超10亿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4月6日刊文,介绍了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疫情数据来源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可视化地图的开发者。这个疫情可视化地图是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导下,由她的两名中国博士生董恩盛、杜鸿儒共同完成的。董恩盛(左)和杜鸿儒 图片来源:央视文章中说,世界上许多网站都在统计和发表疫情数据,但做得最早的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月22日起就开始更新数据。它的数据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最新疫情数据权威来源,定期被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所采用,网站的每天的点击量超过10亿次。这个可视化地图没有花哨的图表,采用黑色基色显示世界地图,用不同大小的红色圆圈代表各地的病例数。在地图的右侧则以列表的方式显示出死亡人数和康复人数。4月3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CSSE)副教授劳伦·加德纳接受了《科学》杂志的采访。她说,之所以他们团队在全世界最先开始更新疫情数据,是因为她指导的学生董恩盛是中国人,很早就十分关注中国疫情。1月21日,他们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基本界面,第二天加德纳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网站链接,网站很快就火了起来。加德纳介绍,一开始,包括她的两名中国博士生董恩盛和杜鸿儒,他们的团队只有6个人。起初,他们都是手动完成各项操作。当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器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提供了一些内部支持。现在,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帮助他们进行后端数据管理,地图软件公司Esri帮助他们管理平台,数据更新也实现了自动化。延伸阅读:中国留学生制疫情走势图成“网红”,上万英国民众每天盼他更新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吴芃没想到,自己出于专业思考习惯而制作的新冠肺炎疫情走势图,近日让他在英国成了“网红”,上万名关注疫情的英国网民每天盼着他更新发布疫情图表。早在3月5日,在利兹大学读国际公司法硕士的吴芃就开始绘制疫情图表。当时,英国确诊病例刚刚过百,人们生活仍相对正常。他告诉记者:“5号那天我看到英国卫生部公布了当天的确诊病例数,我想知道之前有多少人确诊,每天都有什么变化,但没找到数据回顾。我就想,要把之前的数据收集起来制成图,这样就能一目了然知道英国目前所处的疫情阶段。”吴芃说,这一分析习惯源自他在国内读本科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本科念社会工作专业的他熟悉社会统计学,善于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和数据反映情况。他把那天制好的图表发布在英国卫生部推特正文下的评论中,结果收获了当日最高关注和点赞量。之后,他每天坚持根据英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更新图表,展示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增长走势,吸引到越来越多英国民众的关注,也赢得大量称赞。现在,不少英国本地医学专家、医护人员、地方议员、企业家及主流媒体等都在关注吴芃的图表。英国《约克郡邮报》记者也联系吴芃并做了报道,他在那篇报道中呼吁英国民众听从政府建议,居家隔离、外出时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国日趋严峻,英国高校停课,一些国际留学生选择暂时回国。吴芃选择留在英国。他说,中国驻英国使领馆近日给在英中国留学生发放近20万个防疫“健康包”,而在国内的家人也提供了很多实用信息和建议,“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做好防护,保护自己”。来源:综合环球时报 央视新闻 北京晚报 新华社流程编辑:tf019

似口

闪电指数|数据揭秘博士毕业生就业求职前景:高端计算机网络人才缺口大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8日讯 近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档年薪201万”的新闻成为了当下热点话题,有网友直呼:“不如辞职去读个博。”惊叹、赞扬、羡慕之外,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博士生真的这么值钱吗?刚走出校门就能拿到百万年薪?天价年薪是个例还是博士群体的“常规操作”?接下来小编就2020届中国校招市场上博士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和岗位薪酬等维度数据,为大家分析一下博士毕业生的发展前景。高科技人才的黄金时代,发达城市更需要博士人才2020届中国校园招聘博士毕业生需求量城市排名(前10名)来看,北京对于博士毕业生的需求最高,为20.88%;上海以10.26%排名第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企业密集度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使得北京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综合排名来看,博士毕业生的需求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正相关,城市发展越快,经济越发达,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就越大。国家信息化进程加快,高端计算机网络人才缺口大从2020届中国校园招聘博士毕业生需求量专业排名(前10)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位列榜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排名第二,通信工程和软件工程紧随其后。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个互联网行业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强,就业面宽,多年来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求量排名一直位居前列。互联网经济越发达,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就越大,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发展空间。在华为的官网上,列出了六项天才少年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分别是网络联接、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云与计算、智能汽车和智能制造。今年入选“天才少年”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张霁表示,除了华为,他还拿到了腾讯、IBM、阿里巴巴、深信服、以及两个初创公司的offer,其中最高的年薪超过360万人民币。未来,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在此过程中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不可或缺,博士毕业生将大有所为。博士毕业生身价飙升,高薪成人才抢夺的核心竞争力大众对“天才少年”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他们丰厚的薪资。据悉,“天才少年”们的薪酬以年度工资制度发放,一共分为三档,最高年薪可达201万元。从就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与技术能力、学历有直接性关系,学历越高薪资待遇也就越高。从2019-2020届中国高校毕业生岗位薪酬学历排名中可以看到,各学历毕业生的岗位薪酬普遍上涨,其中博士毕业生的岗位薪酬最高且增长最为显著。2020届博士毕业生平均岗位薪酬已达18364元,与去年同比上涨了19.60%,且硕博毕业生之间的薪酬差距较2019届又扩大了近2000元,远远大于本硕之间的薪酬差距,足以彰显博士群体的高身价。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会带来人才结构的升级。国家对于高学历、高能力、高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是逐年递增的,而学历是评定不同层次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所以提升学历是获得高薪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博士毕业生除了学历高、专业度精,还自带人脉和资源流量,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抢人大战”持续升级,博士毕业生更是各地市政策抢人的重要目标群体。发达城市高学历人才薪酬优势明显,上海博士最受青睐众所周知,博士学位是我国学位教育金字塔的塔尖,也是我国高精尖领域科研的中坚力量,就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需求来说,博士仍然是稀缺的。2020届中国高校博士毕业生岗位薪酬城市排名(前10名)如图所示,上海、深圳、杭州地区的博士毕业生岗位薪酬排前三,分别为25635元、22483元、21223元。除了薪资高外,各个城市的博士毕业生在其他福利待遇方面也有明显优势。为吸引高水平人才,各个城市都给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放宽条件解决户口问题,给予住房补贴(或直接分配住房),给予科研启动经费,给予绩效津贴,帮助解决家属工作,孩子上学等问题。总之为了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各个大城市尽全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华变现”,计算机相关专业博士生普遍高薪从上图来看,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的毕业生薪酬最高,为33968元;同样突破30000元的还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为31452元。从岗位薪酬最高的前15个博士生专业来看,一半以上专业都是跟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从“制造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高科技人才在这场转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博士生更是企业“高薪纳贤”的目标群体,薪酬十分可观。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凭着高学历和出众的学术能力获得高薪工作不再是难事。因此,高科技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几年来像本次华为招聘的百万年薪博士生也并非个例。新一代的后浪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肩负着巨大的使命。闪电新闻记者 柴慧娟 高亚南 报道

天其运乎

数据揭秘博士毕业生就业求职前景:高端计算机网络人才缺口大

近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档年薪201万”的新闻成为了当下热点话题,有网友直呼:“不如辞职去读个博。”惊叹、赞扬、羡慕之外,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博士生真的这么值钱吗?刚走出校门就能拿到百万年薪?天价年薪是个例还是博士群体的“常规操作”?接下来小编就2020届中国校招市场上博士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和岗位薪酬等维度数据,为大家分析一下博士毕业生的发展前景。高科技人才的黄金时代,发达城市更需要博士人才2020届中国校园招聘博士毕业生需求量城市排名(前10名)来看,北京对于博士毕业生的需求最高,为20.88%;上海以10.26%排名第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企业密集度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使得北京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综合排名来看,博士毕业生的需求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正相关,城市发展越快,经济越发达,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就越大。国家信息化进程加快,高端计算机网络人才缺口大从2020届中国校园招聘博士毕业生需求量专业排名(前10)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位列榜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排名第二,通信工程和软件工程紧随其后。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个互联网行业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强,就业面宽,多年来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求量排名一直位居前列。互联网经济越发达,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就越大,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发展空间。在华为的官网上,列出了六项天才少年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分别是网络联接、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云与计算、智能汽车和智能制造。今年入选“天才少年”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张霁表示,除了华为,他还拿到了腾讯、IBM、阿里巴巴、深信服、以及两个初创公司的offer,其中最高的年薪超过360万人民币。未来,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在此过程中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不可或缺,博士毕业生将大有所为。博士毕业生身价飙升,高薪成人才抢夺的核心竞争力大众对“天才少年”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他们丰厚的薪资。据悉,“天才少年”们的薪酬以年度工资制度发放,一共分为三档,最高年薪可达201万元。从就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与技术能力、学历有直接性关系,学历越高薪资待遇也就越高。从2019-2020届中国高校毕业生岗位薪酬学历排名中可以看到,各学历毕业生的岗位薪酬普遍上涨,其中博士毕业生的岗位薪酬最高且增长最为显著。2020届博士毕业生平均岗位薪酬已达18364元,与去年同比上涨了19.60%,且硕博毕业生之间的薪酬差距较2019届又扩大了近2000元,远远大于本硕之间的薪酬差距,足以彰显博士群体的高身价。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会带来人才结构的升级。国家对于高学历、高能力、高专业化的人才需求是逐年递增的,而学历是评定不同层次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所以提升学历是获得高薪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博士毕业生除了学历高、专业度精,还自带人脉和资源流量,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抢人大战”持续升级,博士毕业生更是各地市政策抢人的重要目标群体。发达城市高学历人才薪酬优势明显,上海博士最受青睐众所周知,博士学位是我国学位教育金字塔的塔尖,也是我国高精尖领域科研的中坚力量,就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需求来说,博士仍然是稀缺的。2020届中国高校博士毕业生岗位薪酬城市排名(前10名)如图所示,上海、深圳、杭州地区的博士毕业生岗位薪酬排前三,分别为25635元、22483元、21223元。除了薪资高外,各个城市的博士毕业生在其他福利待遇方面也有明显优势。为吸引高水平人才,各个城市都给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放宽条件解决户口问题,给予住房补贴(或直接分配住房),给予科研启动经费,给予绩效津贴,帮助解决家属工作,孩子上学等问题。总之为了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各个大城市尽全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华变现”,计算机相关专业博士生普遍高薪从上图来看,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的毕业生薪酬最高,为33968元;同样突破30000元的还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为31452元。从岗位薪酬最高的前15个博士生专业来看,一半以上专业都是跟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从“制造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高科技人才在这场转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博士生更是企业“高薪纳贤”的目标群体,薪酬十分可观。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凭着高学历和出众的学术能力获得高薪工作不再是难事。因此,高科技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几年来像本次华为招聘的百万年薪博士生也并非个例。新一代的后浪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肩负着巨大的使命。来源:齐鲁网

有间

90后博士生创建数据库平台助力科研抗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姜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润文)疫情面前,科研不止。为了给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查阅冠状病毒相关科研资料提供便利,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2018级药理学专业博士生孙庆荣带领其团队“CPU-病毒组”,专为冠状病毒科研工作者开发了一个资源数据库平台,Coronavirus Resource Bank(简称“CRB”,网址为http://cov.cpu.e.cn/)。据悉,该数据库平台全面整合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冠状病毒的相关文献资料、病毒相关数据以及病毒研究相关分析工具,旨在使广大学者可以便捷迅速地查找冠状病毒(包括新冠病毒)的相关研究文献,促进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助力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早日攻破新冠病毒,造福人类健康。据了解,孙庆荣是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博士生,师从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教授。孙庆荣博士期间外派至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病理中心进行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基因突变的研究,主攻方向为肿瘤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尽管从建立到完善仅仅32天,但数据库中整合的文献资源数却非常丰富。截至3月22日,数据库里共收集了9556篇英文研究文献、3052篇中文研究文献、25个英文数据资源平台、6个中文数据资源平台以及18个与病毒学相关的主要分析工具。数据库的建立并轻松,但这段经历却让孙庆荣有了更多启发,“了解病毒的机制才是药物研发的开始。只有通过对病毒机制的大量研究,才能加速推进药物筛选疫苗研发,造福人类健康事业。”据悉,数据库中的研究报告和综述性论文均以时间轴为核心编排展开,从最早的1965年起开始追踪,直到2020年,时间跨度长达55年。面对海量文献研究资料,孙庆荣博士团队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全盘收纳,而是有的放矢,剔除一些评论性以及策略性文章,只保留学术研究、学术综述、病例解析、数据平台、分析工具等相关内容,集中有效学术资源,为冠状病毒科研工作服务。“虽不能到抗“疫”前线,但作为一名药学科研工作者,希望能利用专业所长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孙庆荣希望,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能把其他领域的思维转化到病毒学领域,推动各领域科研工作者对冠状病毒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助力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早日攻破新冠病毒。(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崧高

算法博士平均月入4万,数据可视化技能全球吃香

大数据文摘出品作者:大数据文摘报告主创团队2020年,对于“大数据”这个词,多数人很难再说陌生。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从各地相继推出健康码,到全国个人行程查询,在及时发现并定位确诊患者,进一步阻止疫情扩散方面,大数据和相关从业者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数据行业的逐渐成熟,大数据本身也开始向外辐射到医学、气象、交通等众多其他学科领域,为这些领域的从业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数据维度的知识解读。对于大数据相关从业者而言,这既代表着一份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问题和焦虑。在此背景下,2017年起,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大数据文摘》发布了年度研究项目《顶级数据团队建设全景报告》,致力于盘点数据团队建设现状,回答数据团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力求为行业内数据团队的组建和高校数据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性意见。今年,《顶级数据团队建设全景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如约而至。在2020年的《报告》中,我们联合战略数据合作方领英,把目光扩展到全球,希望探索全球范围内数据团队的发展规律。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数据团队同样受到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数据从业者应该保持着怎样的心态?数据团队的建设应该逐步放缓还是迎合规律缓慢加速?《报告》囊括十余万条网络公开招聘信息、近千份有效调查问卷内容,和全球6位优秀数据团队负责人深度访谈内容,从数据团队建设现状、全球数据团队观察和疫情对数据团队的影响几个方面,力求真实呈现现阶段数据团队的建设全景。以下为报告部分精华内容。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持续吃香,算法类岗位对学历要求最高目前,在数据团队的建设上,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招聘需求。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杭州五个城市的在招职位数量最多,随后是成都、武汉、南京、长沙、苏州,整体呈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梯队特征。在学历要求上,数据行业过半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但对硕士以上学历的要求并不明显。算法、产品、数据、开发四类核心岗位是对学历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要求均超过60%,其中算法岗位的学历要求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达到97%,硕士及以上学历要求达到35%。网络、运营、运维三类职位的学历要求明显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均不超过50%,其中,网络类职位仅有18%要求求职者获得本科学历。薪资待遇的差异也在各类职位中差异明显,拥有博士学位的算法岗位薪资水平最高,接近4万元。软件、开发、产品、数据等职位也在硕士或博士要求的职位中,出现了薪资的明显增长。而网络、维护等职位在本科与硕士学历岗位之间却出现了薪资倒挂现象,间接说明该类职位对于学历水平要求并不高。数据可视化技能正在成为全球数据团队推崇技能领英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技能和数据可视化技能是过去一年在全球数据人才中增长最快的技能,前者增长速度约为150%,后者增速同样超过100%,Microsoft Power BI在过去一年的增长速度为94%,是全球市场的新兴技能排序中首位增长速度最快的分析工具。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数据管理技能同样呈现较快增长速度。在过去一年中,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对数据分析的影响比较大,数据量的日益增长也促使了数据管理技能的高速发展。在国内市场,过去一年中增长最快的技能为数据科学,增长速度为175%,相较全球范围,国内对于数据科学技能的需求更旺盛。其他技能的需求程度与国际整体较为相似。数据从业者对职业和行业发展普遍乐观,职业规划稳定数据团队的内部建设和氛围营造对于数据从业者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目前的职业满意度进行调研后,我们发现,超过40%的从业者对当前的职业保持着十分积极的态度,15%左右的从业者认为目前的职业不够令人满意。此外,《报告》也针对数据团队成员的职业规划进行了探讨。根据调研结果,在从业者的五年规划里,数据人才更愿意深挖数据方向的工作,意愿达到39%,其次有15%希望升职成为企业决策层。还有一部分数据人才更希望转型做产品经理或者尝试创业,占比均约为12%。希望维持目前工作不变的比例同样约为12%,真正考虑转行的从业者数量仅为1%。整体而言,数据团队成员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主要集中在决策者和专家两条道路上。中国数据团队从业者硕士学历比例超全球均值,英国博士学历从业者最多对于数据团队或数据产业的观察,目光不应该仅局限在国内,全球前沿国家的发展现状同样至关重要。综合领英平台的数据,我们也获取了全球数据行业发展的一些趋势和动态。随着数据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从全球范围看,招聘市场对数据人才表现出极高的需求,全球数据从业者也在稳步增长,过去一年增长率为4.4%。从全球数据从业者的学历分布来看,数据人才普遍受教育程度高,98.5%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其中持本科学历的数据从业者最多,占比44%,持硕士学位者次之,占36.4%,持MBA学位者占12.1%,持博士学位者占比6%。具体观察各个国家,领英站内印度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从业人员占比最高,几乎所有数据行业从业人员都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英国拥有最多博士学历的数据从业者,占比达8.3%,美国博士学历的数据从业者占比7.4%。与以上三国对比,中国的硕士学历从业者占比最多,达51.2%,本科次之,占比41%,但MBA与博士学历从业者较少,分别为3.6%和3.1%。各行业数据人才涌入互联网,高等教育行业数据人才流失严重与其他专业人才相似,数据人才同样会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观察全球范围内数据人才最集中的十大行业,我们通过定义“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发现不同行业对数据人才的吸引力指数也有所区别。(注: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 = 流入指定行业的人才/流出该指定行业的人才)互联网行业毋庸置疑在全球都保持着较高的吸引力,在数据人才的流动上,信息技术与服务、金融服务、管理咨询、通信和高等教育行业中的数据人才多流入到互联网。在计算机软件、银行、医院与护理、保险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数据人才都是从其他行业流入,而高等教育的数据人才流出现象严重,其中互联网的吸引力指数最高,达到6.27,金融服务次之,为5.20。疫情凸显数据价值,超4成数据团队业务量不降反增面对年初爆发的疫情,数据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波及。综合问卷信息,超过半数的数据从业者认为数据团队的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超过20%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对于数据团队工作的“影响较大”。在业务量上,超过4成的受访者表示数据团队的业务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3.6%的数据团队的业务量翻倍,但仍然有接近17%的数据团队表示业务量有明显减少。不过,可以看到,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冲击,47%数据团队从业者认为疫情对数据团队工作影响较小。大数据文摘在此前投放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疫情对于企业中数据团队的业务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所有受访者中,17.5%表示自己所供职公司的数据团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29.1%称几乎无影响,认为产生较大影响的比重为23.3%。在疫情对于业务量的影响上,38.8%受访者认为数据团队业务量没有产生变化,16.9%业务量减小。44%的受访者则反映数据团队业务量增长,其中3.6%团队业务量翻倍。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冲击下,大数据相关业务的价值正在凸显。不难看出,一支高效运作、抗压的数据团队不仅对于所在公司至关重要,也是整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力军。整体来说,疫情对于数据团队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虽然有部分企业出现了裁员或降薪情况,但同样也出现了不少业务量增长的情况,说明数据业务价值在疫情中逐渐凸显。与此同时,疫情对于从业者的职业规划还是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受访者原本的跳槽计划出现了变动。

曹风

读完博士,过来人的血泪教训

原文以 What not to do in graate school 为标题发布在《自然》期刊原文作者:Buddini Karawdeniya读博路上,过来人的6条血泪教训。我的博士项目是在在南金斯敦罗德岛大学Dwyer实验室研究分析传感器,在这期间我犯了很多错误——其中一些成为了宝贵的经验。若你是在读或即将入学的研究生,这里有6条博士避坑建议。1. 切莫与他人比较我遇到许多科研人员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备感压力和失望。但事实上,每个研究领域,每个博士项目,每个研究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领域可能数十年才会有值得发表的突破性发现;而有的领域发表论文则会相对容易。读博第三年,我开始担心,自己似乎要花费比其他人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研究项目并发表论文。我的确花了差不多六年的时间才完成博士项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的一项重点项目的成果发表在了《自然-通讯》上,另外几个项目也产出了十来篇论文和两项专利。不要事事与周围人比较,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在错误中成长,提高学习工作效率。2. 切莫盲目相信你的数据博士期间我学会了质疑自己的数据。面对数据的时候想想哪个环节可能出错——尤其是哪里看着奇怪或者异常的时候。我曾经设计过一款用激光检测微量化学物质的传感器。有一天,实验信号看起来非常棒:激光功率一直上调至最高而不是我平时惯用的设置,而且激光功率越高,信号强度越大。虽然这个结果看起来非常好,但最终结果却证明设备显著高估了传感性能,因此产生了大量无用的数据。随时注意样品污染、标注错误或仪器校准错误等问题。不要盲目相信数据,即便它们是你亲自做实验获得的。3. 切莫独自苦恼读博并非易事。失败更是家常便饭。遇到问题不要独自苦恼,向经验更丰富的人,比如高资历同事、博士后或者导师寻求帮助和建议。读博期间我遇到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有一次,我更换了一种自然多糖的供应商,结果却和预期的不一样。经过几天反复实验,我非常困惑:明明是同一种多糖,为什么信号不同呢?当我带着这个问题咨询导师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种我未曾想到的技术,帮助我发现了信号不一致背后的多糖成分的差异。4. 切莫沉迷工作我们都对最新的实验数据充满期待,因此常常会连续熬夜或周末加班就为获得完整结果。有一次,我和另一位同事尝试了各种工具方法,却仍无法确定我们的纳米传感器是否正常运作。绝望中,我们暂时放下手头的任务,进行了休息调整。休息有助于整理思路:短暂休息之后,我们重新恢复了精力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容易造成思维局限和精力耗竭。必要的时候,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休息调整,然后重新开始。5. 切莫随意乱丢研究记录像大多数研究生一样,我用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进程和结果。这种方法适合短期工作,但并不适合庞大的博士项目(特别是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研究内容时)。保存好清楚的实验记录,利用Excel表格和Word文档定期更新实验日志。建一个详细的附录,加上链接,链接到相应的文件夹——待发表的数据、分析结果和图片。当我博士毕业时,我一共写完了19本实验室笔记本,如果没有Excel表格、附录和索引,我肯定会迷失在茫茫数据中。从项目一开始就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免得到头来大海捞针。6. 切莫执着于一次失败放弃一个自己长期为之努力的实验或理论很痛苦,但知道何时该改变方向对于博士项目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我读研究生的第一个项目并未成功,当时我已经辛辛苦苦做了18个月,意识到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说老实话我心里非常失望。但后来和我的导师进行沟通后,我转而开始另一个项目。学会如何“缩短失败周期”,才能将时间投入到有望带来巨大成功的项目上。学会快速调整的我最终发表了多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也获得了多个研究奖项和奖学金。Naturedoi: 10.1038/d41586-019-02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