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知识!最早记载石油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谁研究出石油用途呢?黑屁股

知识!最早记载石油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谁研究出石油用途呢?

有一点点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石油当中所含的物质并不是纯的,在其中含有了不同碳原子数的烷烃。石油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汽车、飞机的正常运行就离不开石油,那么发现石油这样一个神奇的物质是在什么时候呢?大家都知道时间的规律一般都是由特殊到一般,在我国许多地质学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相似的原理,那就是有机物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加热以后就形成了石油。也就是说石油是海洋生物的尸体,在经过长时间的有机变化之后形成的。和石油燃料出自同一个地方的物质,沥青。相信每一个人对他都有一定的了解,就算不知道他是用什么组成的,但都知道他的用处也就是用来铺路的,用沥青铺设的道路,他灰尘度比较小,还能降低噪音。这些都是人们简单知道的沥青的用处,但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应该是沥青,他是石油类衍生物之一,而且人们在很早就开始使用它了。不知道在座的小伙伴有没有见到过道路修建时铺设沥青的场景,铺路时的沥青都是加热过的,具有超强的黏性和流动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在很早的时候,沥青就被作为了建筑材料,石油这样一个神奇的材料,那对于他的最早记载是在时候呢?据了解公元前两三百年已经有了对石油的记载,最厉害的是连它的燃烧都有详细的记载,对于石油的记载虽然很早就有,但是对于石油的开采却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才开始,这都是因为没有技术。在有记载的时候石油可不是石油,石油这个名字是宋代的沈括取得,而且石油的性能、用途等相关知识,也是他记载的,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涨知识了?古人原来是这么的厉害,难怪现在的中国人每一个都有做科研的精神,我国的科研人员也为国家发展做出来重大贡献。对于石油这样一个有利有弊的能源,你怎么看待它呢?好了,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一期的杰出世界会带你去更有意思的地方!高铁的时速300公里,行驶过程中遇大石头咋办?今天算明白了获得称赞!上海15岁女生解开世界难题,科学交流会坦言“追星”有所突破!中国四川发现52万吨大型锂矿,战略价值非常高!

忍空

科学家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钟表

任何曾经在等候室里疲惫不堪的人都会证明,当你盯着它时,时钟不会打得更快。事实上,时间似乎是一个彻底的平等主义概念。它为我们所有人保持同样的节奏。这是支撑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基石- 宇宙是自己的时钟,遵循稳定而坚定的规则。时间和地点都不能获得豁免。随着宇宙中的每个人以及所有东西都按照相同的规则玩耍,准确地描绘宇宙现象如明星或行星轨道的诞生就容易得多。事情是最小的,几乎察觉不到的摆动可能会产生与我们使用物理定律推断的结果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些修改可能非常小,”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Nicolas Yunes告诉Wired。“我们测量的所有东西都是近似的,”他说。“如果你用尺子测量距离,你只能测量到标尺的准确度。”那么,你如何去证明时间无人等待?如何盯着时钟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正是科罗拉多州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物理学家所做的。这个实验 - 它的发现本周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 从1999年11月开始,当时该团队收集了12个原子钟。在实验中,原子钟保存在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房间内。(照片:karenfoleyphotography / Shutterstock)选择这些时钟是因为它们是世界上最准确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核心是一颗原子。原子发出的光线揭示了原子核和电子如何不断地相互摆动。无论过去多少时间,原子弹都是令人头脑一致的。从本质上讲,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微小的相同动作是完美无暇的方式。“如果温度变化超过0.5度,他们会得到警报来修复它,”首席研究员Bijunath Patla 指出。“它大部分都是自动化的,但有人一直在看,而且有人会发出蜂鸣声。”随着每个可能的变量的解释,这给研究人员留下的只是时间。甚至空间。毕竟,时钟在地球上 - 地球绕太阳运行。这意味着他们每次都会在宇宙中占据不同的空间。实验结束了14年 - 或者4.5亿秒 - 之后。不管他们在什么时间和空间,钟表都没有跳过。但科学家们的心却这样做了。相对论 - 宇宙适用于一套固定的规则 - 是正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毫无疑问。即使14年的直接观看时间,实际上也只是宇宙尺度上的一小段时间,而且太短暂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至少在宇宙的这个特定部分,我们可以说 - 并且对滚石乐队致歉 - 时间不在任何一方。

奈绪

研究者发现两套时间系统,科学界再掀“时间”研究热潮

本文参加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如果问,最让科学家困惑却又着迷的事是什么?毋庸置疑,基本上可以确定答案是众口一词的,那就是处于当今科研之巅的量子理论,即量子力学中呈现出来的那些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量子现象。如果问古往今来的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大能们,他们的最大期许是什么?也许得到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一个孩子:我希望能居住到月亮上,把星星串起来做风铃。”“一位白发苍苍的教师:我希望还有更多精力,能给更多的孩子们讲宇宙里发生的星系星球故事。”“一位搬运工大叔:要是小时候我能好好学习,是不是也可以像爱因斯坦一样成为伟大的脑力科学家呢?”“一位退了休的医生:要是我也能看到未来世界全人类都无疾健康的景象就好了。”“一位发明家: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坐上自己发明出来的时空飞船。”“齐白石:我人不在了,画却出名了,这是什么道理嘛!生命于我何其的短暂与不公!”“达芬奇:只差一点,只差一点我就可以将所有领域的知识用一套速记口诀给串融起来,人类就不用那么辛苦地花费大半生时间去学那些基础知识了。”“麦哲伦:我一直想告诉世人一件深藏我心中多年的梗,可我最终还是没有勇气说出来。”“爱因斯坦:只要再给我10年时间,我相信我一定能找到大统一理论。”“牛顿:‘万有引力’算什么,我还有个更大的发现,算了,下世再公布吧。”“爱迪生:真遗憾,我还有一个能改变人类生活水平的更伟大发明,唉,来不及做设计图纸了。”“霍金:要是人类医疗科技再发达一些,我就能离开轮椅亲自去检验我最新方程推导出来的‘时空瞬移’理论了。”“尼古拉·特斯拉:我之所以没有向世人公布我的时空转换方程,是因为我所在的那个时代人类还接受不了啊!”。。。。。。虽然这些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但它们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如果时间能被改变的话,上面那些科学家和大能们,就能将他们的遗憾和期望给弥补或实现了。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也许会有人站出来反驳道:扯什么呢,时间根本就不存在,那只是人类的意想。但是,是否思考过,正因为如此,时间才必须存在。因为如果意识创造了时间,那么正好论证了“时间”是存在的,因为“创造”,所以“存在”。不是吗?也许你会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早就给出了改变时间的方法了吗?没错,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给出的改变时间的方法,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你想,根据狭义相对论,至少达到光速的八分之一,才会有稍微明显的时间变化。而根据广义相对论,必须有大质量的物体,才能让时空发生扭曲,才能让时间发生变化。而依人类当今的科技水平,只能是望梅止渴。不过我们无需气馁。科学界有研究者在研究量子力学时,无意中发现了另一套可能隐藏的时间系统。也许这第二套时间系统可以为我们真正找到打开时间之门的钥匙,并具有比爱因斯坦的方法更实用实在的现实性,且在成本上也会低廉许多。莫急,在正式探讨之前,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先思考或回想一下自己对时间的真正感觉。首先可以思考一下,时间对你个人来说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其次可以再思考一下,你觉得时间变快的时候多,还是变慢的时候多?然后可以再做一个对比,你现在感觉到的时间流速,与你小时候记忆中的时间流速是否一样?也许不同人对时间有不同的感觉——有的感觉快,有点感觉慢,有的感觉时间并没有什么变化。水木先不说到底是时间变快了还是变慢了,这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只是个相对的存在,但究竟是怎样的相对存在,我们一会儿再说。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下最近研究者的调研结果:在对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3000名人的调查中,认为时间变快的人数占65.5%,认为时间变慢的人数占11%,其余的基本上是认为时间没有什么变化的。究竟孰是孰非?量子力学研究者的最新发现或许可以给出答案。量子研究者在做量子实验时一直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观察者的意识会对实验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延迟选择实验,为什么在插入第二块半透镜时光子仿佛又倒回去重新进行了路径选择呢?这分明就是时间倒流嘛,难道意识的参与可以改变时间?这让研究者十分不解。最近,有量子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的全新理念,即认为时间有两套系统。该理念主要是根据“量子纠缠对立守恒定律”(可查阅“水木长龙”之前发布的量子力学文章《光子最新特性的发现,或可彻底解开波粒二象性背后隐藏之谜》)推论出来的,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对立守恒的属性,且处于相干的纠缠态,只是有的属性不会那么明显地表现出来,或者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正如,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征,但其遵循量子纠缠对立守恒定律——存在我们看不到的孪生光子,所以才会表现出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中一个个发射光子也能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干涉条纹。运动分为物质上的运动和时间上的运动两种(可查阅“水木长龙”的《研究者最新发现:光速将时间和空间绑定成了宏观上的量子纠缠关系》),但整体上却遵循着对立守恒定律——两者之和永远是光速,所以,才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所说的越接近光速时间变得越慢,等于光速时时间为零。又比如,正负电子电荷能量永远对立守恒,有冬天就有夏天,有白天也有黑夜,有本宇宙,也有其他平行宇宙,一个宇宙里的自己可能是平庸的普通人,另一个宇宙里的自己也许就是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但任何物质在总体上都遵循着某种关系上的对立守恒,此消彼长,彼缺此盈。或许正如老子哲理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看来还是古人更有智慧啊。同样的,量子研究者根据“对立守恒定律”推测,时间也应该存在对立守恒的关系:一种是物质时间系统,也即宏观时间系统。就是我们平时宏观上所遵循的客观参照计量时间,比如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公转一圈为一年,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为一月。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等。另一种是意识时间系统,也即微观时间系统。该种时间系统主要依赖于主观意识的作用,主要存在于微观粒子间流动,可被主观意识影响速度流动的快慢。两种时间之间遵循对立守恒定律,如同绑定成了量子纠缠关系般。当宏观上的物质时间流速很快的时候,微观上的意识时间就会流速很慢。而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取决于对物质时间和意识时间两者的倾向性选择,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表现出粒子特征还是波的特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也可以证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如果物体(或人)的速度接近光速,这时,当你在接近光速的飞船里向地球回望时,会发现,地球像快速播放电影一样,在短短几分钟可能已经播放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几万年里所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呢?根据两套时间系统所遵循的对立守恒定律,正是因为意识时间的飞速流动让相对的物质时间变慢了。运动接近光速,相对物质时间变得非常缓慢,不正好吻合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吗?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人在弥留之际大多数都能将一生时间所经历的事在头脑中迅速过一遍呢?要知道,那个时候,人可是静静躺着的,并没有运动,物质时间也就没有变慢,意识时间又是如何加速流动去回忆一生所发生的事呢?其实,这个时候,人的生命几近终点,相对物质时间也就等于停止了,所以根据对立守恒定律,也就等于全部转化成了意识时间,所以意识时间才能远超光速地快速回播一生中的大小事件(这个时候看到的只能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不能像在近光速飞船里那样看到地球未来之景)。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一下,那份研究者的调研报告里为什么会出现三种对时间流速的不同感觉。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宏观物质相对时间,以及微观意识相对时间,都是各不相同的,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对时间的感觉才会有快有慢,或者没有什么太大的相对变化。如果将来能被科学家证明时间真的存在两套系统,那么我们就可以真正做到自己掌控时间。这要比用爱因斯坦相对论里的方法来改变时间所需的成本低廉的多。如果我们想要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情,就让相对个人的物质时间变快,只要改变个人的意识时间让变慢就可以了(有一句话叫做“静下心来,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想快速思考或回忆起以前的事,就让个人的意识时间加快,只要经常运动让相对个人的物质时间变慢就可以了(虽然这里的物质时间变慢原理还是需要用到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但我们无需去建造光速飞船来实现,因为我们没必要让物质时间变为接近于零,无需像弥留之际的人一样在几秒内去快速播放几十年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加快思维,快速思考,快速记忆,如此,前面的那些伟大科学家和大能们,就不会在离开地球时留有遗憾了)。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幽助

95后毕业生2年发14篇SCI,还是外审专家……网友:他研究时间机器?

“我是来自肿瘤154班的王子恒,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生物样本库的研究成员,同时也是无锡恒衍生物科技公司执行董事。”这是前不久,23岁的王子恒在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毕业典礼,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时的自我介绍。而他身上最让人吃惊的还是他在学术方面的成绩:2年内发表14篇SCI论文,是10余本SCI杂志的外审专家。这样的一位学术与事业全面开花的“学霸”自然而然受到大家追捧,毕竟做科研的同学都是知道发表SCI论文难度怎样,何况还是这么短的时间发表数量如此之多。01本科毕业已在学术路上“年少有为”发表了14篇SCI论文,成为10余本SCI杂志的外审专家,这是王子恒本科5年科研生涯中的成就,创全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历史新高。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论文在《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分子遗传学与基因组医学》)杂志上发表,这是一项关于肾透明细胞癌的研究。在半年内,王子恒和他同学们组成的团队共完成了6篇论文,其中4篇顺利发表。从大四开始,王子恒陆续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国际免疫药理学》)、《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细胞生物化学》)等杂志发表共14篇SCI论文,其中包括9篇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为通讯作者。大五时,王子恒第一次收到了SCI期刊的审稿邀请。“收到这个邀请邮件的时候,我还是很惊喜的。外审专家还是以教授为主,很少有本科生参与的。”从成为外审专家至今,王子恒审稿约50篇。在他看来,受邀成为外审专家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花5到6个小时阅读需要审核的论文,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提出意见。除去在学术上获得斐然成绩,王子恒在校期间同时投身于多项比赛和科研项目,在他看来,“经历和经验比效益更重要!”先后荣获江苏省“创青春”省赛铜奖、江苏省“互联网+”大赛二等奖、江苏省“挑战杯”二等奖,获院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表彰,主持并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获软件著作权五项。学以致用,借助实践助益了现有的学术研究。02收获赞誉质疑声伴随而来2年14篇SCI论文发表?这真的真实吗?伴随着很多赞誉,议论与质疑的声音也逐渐争夺,就光在知乎上的“如何看待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一位本科毕业生发表14篇SCI”问题就有了100万+的浏览量。@不爱吃土豆不是我酸,是我无法相信。在之前看过的报道中说两年发了14篇Sci,评论中有人扒了一下他的文章,其中9篇是一作,3篇通讯,还有好几篇是属于国际期刊,两年,24个月,除去寒暑假2个月,还有22个月,22个月,14篇文章,评论每一个多月一篇文章,请问,从选题,到实验,到数据整理再到文章撰写,最后到查重,改文章,审稿人意见,见刊速度,一个多月够了吗?何况从他第一篇到现在仅过去18个月。我在此并无意冒犯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我只是觉得学术造神应该有个度,你这很明显不可能,你要是说两年发了6篇文章,大家还有争议?更何况是个本科生,据说还参加了不少的竞赛,还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他们真的分清楚通讯与一作的差别吗?他们的时间真的有效的嘛?我相信论文本身内容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具体是不是他做的或者他有没有参与一作和通讯的工作量有待质疑。我们应该抵制学术上的“大跃进”,让科学研究真正可以做到为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研究。@红茶“学术造神”适可而止,并不是说承认别人优秀有多难,而是16个月发14篇SCI实在离谱,没有必要。报道中拿14篇SCI和大学教授作比,用三本作为噱头,就是炒作罢了。之前觉得王子恒同学具有奋斗精神,但是后来觉得这是投机行为,不值得被鼓励,也挤压了别人的发文空间。我在爱思唯尔中查了一下,《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上共有6篇:2018年10月接收、2019年3月发表;2019年3月接收、9月发表;2019年6月接收、2020年1月;2019年9月接收、2020年7月发表;2019年12月接收、2020年4月;2020年2月接收、6月发表;一般是3个月投一篇,9人左右的团队,论文内容是整理数据做实验。知网上共有6篇,分别是2017年12月接收、2018年3月发表;2018年8月接收、2019年4月发表;2018年10月接收、2019年3月发表;2019年9月接收、2020年2月发表;一般是3-5页的小短文。这太水了就不提了。《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的录用比例约81.66%,审稿周期2.7个月,中科院分区为3区,CiteScore为3.32(排名第二的为16.10,柳叶刀为10.28)。而报道中提到的其他两个期刊也是在3区4区,其中一个录用比高达95%。其实投这种刊,3个月出一篇论文是差不多的(但实际上他们还投知网、其他的刊,也是时间管理大师了,建议出书)。但是我觉得不是很有必要,论文不应当一味追求数量,更应该看重质量。像大炼钢铁那样搞论文运动,产出数量巨大但质量低下的论文,无疑是在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此次王子恒同学受到众嘲在情理之中。@神外小可爱最近对这位同学了解了很多,不得不赞叹这位新时代的时间管理大师真的很厉害了。两年发表14篇sci,并且审稿50篇+,同时作为公司的运营ceo参与着公司的日常管理,还要和女朋友谈恋爱并且帮助女朋友写meta分析的论文,在大五期间拒绝推优考研进入南通大学神经外科…大佬啊,这不是大佬是什么?作为同专业2020届研究生,我自认是个垃圾,大五实习不用考研在导师科室混日子干临床混了几个月,其他的也没干啥|ω`)。好想哭(┯_┯)。@Vanko他的研究方向是时间机器吗?03在科研人眼中SCI论文十分重要小曼去找来王同学发表的部分论文,虽然都是发表在SCI期刊上,但发表的期刊大多比较水。虽然如此,如果考虑到他还是个本科生,跟同龄人相比已经属于很厉害了。可以看出,整体论文难度水平不是很高。在专业人士看来,王同学的论文设计很多关于用生信手段对临床数据分析的研究,这些论文的周期相对较短,加上投稿的目的期刊都是3、4分左右的癌症领域(水刊),所以这个论文发表速度是可以实现的。但相应的,这样的论文发出来对自身的提升也不高。倘若能够将自己的经历与手上丰富的资源相结合,心态调整好,王同学以后还是会有无限可能的。对于科研人来说,能否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显得相当重要,相应的,能不能发表真的有水平的文章,那又是更高层级的评价。因为相比金钱上的物质奖励,发SCI论文能带来的更是身份和地位的提升。知乎上有网友表示:基本上SCI二区以上的论文发上3~6篇就能在一所普通211高校破格评选副教授了;二区以上发上5~8篇就能破格评选教授了。《常熟理工学院2019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则提及:发表3篇SCI一区论文,其中至少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发表1篇SCI一区论文直接认定副教授!另外,如今全国各地都在想尽办法引入人才,而手握多篇SCI论文的话,身价自然又上去很多。比如,《2019年深圳市海外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孔雀计划)认定办法》中就有明文规定:近5年,以第一作者(含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贡献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期刊所在各专业领域位于《期刊引用报告》JCR一区)发表论文3篇,可以申报C类人才(160万)。在学术界,“学术造假”完全零容忍,这个可以参考之前的翟天临事件、论文工厂事件,在学术上保持好奇心、耐心,不仅仅关注数量,更多的注重质量,这样的未来必然大有可期。注: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南通日报】、知乎等

感观

涨知识!第一次发现石油是什么时候,是谁研究出石油的多种用途?

涨知识!第一次发现石油是什么时候,是谁研究出石油的多种用途?众所周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成千上万种资源组合而成的,大家都知道石油是一种能源,但可能不太清楚石油是怎么形成的,而且问题就出来了,人类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现石油的呢?又是谁去研究它,并发现它有多种用途的呢?今天就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吧。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许多地质学家差不多都得出了一个相似的原理,认为石油这样一种能源是有机物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加热后沉淀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家对石油都有的一个共同认识就是在人类生活的历史年轮中,海洋里面的生物和海藻类植物的“尸体”经过漫长的时间后与淤泥混合后被沉淀到沉积岩下,在经过一系列漫长的自然化学变化,最后就变成了当今世界人们生活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说到沥青,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它是现在人们用来修路的一个材料,而它就是人类在实践中最早发现的一种石油类衍生物,人们也是很早就使用它的。不过一般的沥青都是经过加工后,因为天然的沥青其实是石油在渗出地表时形成的,具体来说它应该是长时间在外暴露后经过蒸发而形成的残留物。人类正是因为发现了沥青经过加热后具有超强的黏性和流动性,所以最早将它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石油的记载早在公元前两三百年就有了,而且还对它的燃烧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石油的开采最早是在公元前5世纪发现的,那时人们还只是通过手工来挖掘,石油的命名具体来说应该是出自宋代的沈括,不仅如此他还记载了石油的性能、用途等相关知识。这就是古人惊人的智慧,他们不断地探索世界,不管是通过精心的研究,还是一些偶然的机会发现的,但我们不得不称赞科学家的伟大智慧,发现了这些人类文明历史上的许多有用的东西。石油对于人们来说是很宝贵的资源,人们经过探索研发出各种各样的石油产物,它同样存在着两面性,有好也有坏,不过只要我们合理地运用,它始终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好东西。对此你怎么看呢?好了,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一期的杰出世界会带你去更有意思的地方!中国“最适合”穷游的三个城市,月薪4000就能旅行,知道哪里吗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最高温达71摄氏度,称为“烤熟的小麦”广西“最富裕”的三座城市,人均收入均超6万,有你家乡吗?

邢邵

作家用了5年时间研究177位白手起家的富豪,发现了这些共同点

不定期更新社会思考,喜欢的朋友点击右上角关注吧从普通人到拥有百万美元财富的成功人士,关键在于正确的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有乐观正向的态度。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质是他们早起爱阅读和运动,独处沉思, 这些人凡事积极正面,不悲观,努力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境界。美国作家托马斯利用5年的时间研究了177位白手起家的百万美元富豪,发现决定一个人是否富有或贫穷,快乐或悲伤、能否抗压,赚大钱也许困难重重,但是改变习惯确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只要下定决心培养下列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变得富有。第一,每天热爱阅读每天热爱阅读的富人,以股神巴菲特,微软比尔盖茨和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代表人物。巴菲特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扎克伯格,平均每两周完成一本书。根据托马斯的研究,88%的有钱人每天花至少半小时阅读,这些成功人士更渴望学习他们读的书籍以三大类为主,成功人士的传记,自我发展和历史。第二,每天运动。78%的有钱人,每天花至少半小时,做强化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散步和骑自行车。托马斯在书里写道,心肺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促进脑细胞生长, 运动也能增加抵抗力的。第三、乐于结识成功人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功的人身边往往也有杰出人士。托马斯说,富人总是结交拥有明确目标、乐观热情而且心态积极的朋友。相对的他们会避免负能量的人带来的影响,因为负面和消极的批评会让人离成功越来越远。第四,追求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梦想。追逐目标可以带给人生长期的幸福感,积累更多的财富。托马斯说,许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错把别人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梦,特别是父母的期待,成功的人可以确定自己的目标。即使在面对挫折时,也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与耐力。第五,坚持早起。托马斯的研究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白手起家的百万富豪会在上班时间前3小时起床,每天的行程难免会有延误,比如堵车、会议开太久、孩子生病的这些情况会造成心理压力与情绪波动,以至于影响工作表现。第六,收入来源多元化。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不会依靠单一的收入来源,相反有着多重收入方式。托马斯归纳出65%的百万富豪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前至少有3种收入来源,包括房地产租赁,金融投资以及经营副业。第七、有心灵导师的引导,找到自己的心灵导师,可以更快累积财富。心灵导师不只对你的生活有正面影响。在你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们还可以给你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第八,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你有积极的心态,才有可能拥有长期的成功。托马斯说,他研究的百万富豪里都是积极向上的人,多数人的问题是无法确认自己的想法是积极还是消极。如果你仔细聆听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才能。第九,不盲目从众。人是群体生活的动物,我们渴望被团体接纳,为了融入社会,我们会避免逞强出头。但也因此让自己无法与众人区别开来,这也是多数人无法成功的原因,成功的人凸显自我,创造自己的小圈子。第十,乐于助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助别人一臂之力,别人也会全力祝你一臂之力,。在facebook创立之初,乔布斯还说过,马克扎克伯格是我的导师,并且在很多场合称赞facebook。第十二,每天花15到30分钟时间思考。思考是成功的关键,托马斯在研究中也发现成功的百万富豪每天花至少15分钟时间独处与沉思,让思绪更清楚他们想的事情有事业、财富,还有健康与行善。第十三、欢迎批评。一般人害怕被批评,所以不常主动寻求别人的意见,有意见的反馈,我们才能够了解工作方向是否正确。托马斯在梳理指出,一个批评,无论好坏,都能让我们持续学习,在任何一个创新的事物面前,别人的批评对于不断修正前进的节奏是有帮助的,在任何行业想取得成功,这是必须的。您觉着呢

臣以神遇

涨知识:从古至今人类对时间的认知与研究大事件

温馨提示:文章共4千多个文字,阅读需要点时间,建议收藏后再阅读。长期以来,人类大脑一直在努力解决时间的难以捉摸的本质:时间是什么,如何记录它,它如何调节生命,以及它是否作为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存在。本文利用一条时间线通过文化、物理、计时和生物学的观察历史来追溯我们对时间的不断发展的理解。1、公元前50,000年(文化) 澳大利亚的第一批居民,即今天的原住民的祖先,被认为接受了一种永恒的自然观,在这种观念中,现在和过去紧密相连。例如,人们相信死去已久的祖先的灵魂居附着在活着的人身上。这些精神反映了一个悠久的黄金时代,有时也被称为“梦幻时代”。2、 公元前8,000年(文化计时)在现在的苏格兰东部,由狩猎采集者挖掘的一排12个坑可能是农历用来计时用。考古学家注意到,这些坑的形状反映了月球的相位。这些坑似乎也与地平线上的一个点对齐,与仲冬日出相对应。考虑到阴历月数与一个太阳年并不一致,因此这可能是一个可以“重置”的历法。3、公元前1250年(计时表)2013年在埃及帝王谷出土的一件日晷,在这块平坦的砂岩上刻有一些标记,从这些标记似乎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时。在古埃及,白天和夜晚被分为12个小时,尽管这些时间的长短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的白天较长,冬季的白天较短)。 4、公元前600年(文化)许多文明,包括古代伊朗以及希腊和罗马的文明,都在通常被称为“时光之神”的神灵中体现了时间。时空之神经常被描绘成有翼的蛇,尽管在罗马他表现出更人性化的形式。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将克洛诺斯Chronos神描述为宇宙的“灵魂”。 5、公元前500年(文化)尽管西方文化已经开始接受线性的时间概念,但许多其他文化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时间的循环上。例如,印度教和佛教采用了一种周期性的时间观,暗示着世界最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没有什么是永久的,甚至死亡也只是重生和更新的通道。 6、 公元前350年(物理)在物理学中,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了一个相当现代的时间定义,即“关于前后的运动的可计算量度”。这种将时间视为一系列事件的固定序列的观点,只需稍加修改,便可存留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著作中。时间有开始吗?亚里士多德对这个概念犹豫不决,相反,他认为时间是无限的。7、公元前100年(文化计时)中美洲的玛雅人发明了一种复杂的历法,它不仅记录了经过的季节和月亮的相位,还记录了金星在早晨或傍晚出现的时间。玛雅人认为时间是有机的,并相信人类与时间的流逝密切相关。守时被视为共同的责任。 8、公元前45年(文化计时)古代天文学家认识到,一天并不能平均划分为一个农历月(约29.5天),一天或一个月都不能按季节(约365.25天)的定义均分为一年,所以需要修正。在尤利乌斯·凯撒的统治下,古罗马采用365天的历法,但每隔四年出现一年有366天,于是“闰年”诞生了。9、1090年(计时表)在中国,一位名叫苏颂的政府官员建造了最早的机械钟,这是一种精密的水力计时器,后来被称为“天钟”。它拥有一个巨大的轮子上面载着36个水桶,水桶被流动的水填满和清空。这个大钟被建造在一座五层楼高的宝塔里,苏颂总共花了十几年才完成它。大约两个世纪后,欧洲才出现了机械钟。 10、1582年(文化计时)即使是闰年,儒略历仍然比真正的太阳年每134年少一天。对于罗马天主教会来说,这导致了对复活节等重要圣日的时间安排的混乱,因为复活节从春季被推移到夏季。在咨询了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之后,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施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即每400年减少三天。这个日历每3300年只快一天。 11、1650年( 计时表)任何时钟的核心都是具有一种调节机制,这是一种以规律、可预测的方式循环的物理过程。伽利略可能是第一个提出用钟摆来做这项工作的人;他认为钟摆的摆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不变,他甚至制定了钟摆钟的计划。但是第一个真正制造这种钟的人是荷兰工匠,他们使用了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的设计。 12、1687年(物理)“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在它本身和它自己的性质,是一致流动的,”艾萨克牛顿在他的杰作《原则》中写道。牛顿认为,即使我们的时钟可能是不完美的,实时流也是以稳定的速率流动,就像宇宙的主时钟一样。牛顿的定义与我们对时间的常识印象相吻合,即每个人都以同样的速度通过。13、1729年(生物学)古希腊人知道植物花瓣和花朵的的每日开放和闭合周期,但18世纪的天文学家让·雅克·德奥尔托斯·德迈兰(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证明了植物不仅仅是对阳光有反应。他做了个试验:把含羞草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几天,观察到它们的循环行为持续进行,“就像植物能感觉到太阳一样”。14、1824年(物理)法国科学家萨迪·卡诺证明,任何发动机的效率都有上限,即卡诺定律,我们现在称之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定律初步简单阐述了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熵(无序的数量)必须总是增加的。事实上,这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但从来没有相反,似乎给时间提供了方向性。15、1884年(计时表)直到19世纪初,人们根据太阳来定时钟,这意味着不同的城市保持不同的当地时间。但随着高速列车的兴起,不同时期的混乱变得令人讨厌。出生于苏格兰的工程师桑德福德·弗莱明建议将世界分成24个相等的时区,每个时区跨越15度经度。批评人士认为这个想法是乌托邦式的,但他的“标准时间”计划最终被华盛顿国际子午线会议的代表们采纳。16、1895年(文化物理)英国作家H.G.Wells出版了《时间机器》,通常被称为第一部现代时间旅行小说。尽管这本书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了整整十年,但它把时间视为第四维度,独立于空间的三维空间,类似于爱因斯坦物理学中对时间的构想。主人公穿越了数千年甚至几百万年的未来,回到了他在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的出发点。17、1905年(物理)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指出,宇宙不可能像牛顿想象的那样存在“主时钟”。相反,时间的测量取决于每个观察者的运动。光速是一个例外,每个人都认为光速值相同(大约每秒30万公里)。这个理论还暗示光速是宇宙的极限速度。18、1907年(物理)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后,很明显,空间和时间是紧密相连的。德国数学家赫尔曼·明科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是爱因斯坦的前教师之一,他描述了由此产生的四维实体:虽然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但时空间隔是绝对的。在1908年的一次演讲中,他宣称:“从今往后,空间本身和时间本身注定要消失在纯粹的阴影中,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保持一个独立的现实。”19、1915年(物理) 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指出,空间和时间可以被引力扭曲(事实上,该理论将引力描述为时空的扭曲)。狭义相对论只适用于匀速运动的物体,而广义相对论也包括加速物体。这一理论预言了引力波和黑洞的存在,这两种现象现在都已被观测所证实。20、1916年(物理)在爱因斯坦计算出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几个月后,德国物理学家卡尔·施瓦茨柴尔德(Karl Schwarzschild)为一个特殊情况解出了方程组:一个不旋转的球质量。但是施瓦茨柴尔德的解决方案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含义:如果一个物体的所有质量都能被压缩到一个临界半径内(称为Schwarzschild半径),它将经历灾难性的、不可阻挡的崩塌,创造出一个引力场非常强烈的物体,甚至光也无法逃脱。我们现在称这种物体为黑洞。21、1928年(物理)为什么时间似乎只向一个方向流动?这被英国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被媒体称为“ 时间之箭 ”。他认为这与熵有某种联系。爱丁顿写道:“如果我们遵循箭头,我们会发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随机元素,那么箭头就指向了未来。如果随机元素减小,则箭头指向过去。那是物理学唯一已知的区别。” 22、1929年(物理)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和米尔顿·胡马森(Milton Humason)利用洛杉矶郊外100英寸望远镜对星空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一个星系离地球越远,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一发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奠定基础,这个理论表明我们周围所有的物质和能量曾经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空间里。这意味着宇宙及时间本身有一个开始。23、1954年(生物学)德国动物学家古斯塔夫克莱默(Gustav Kramer)假设,许多动植物都有一种内部时钟来控制它们的生物节律。他认为这与鸟类和蜜蜂用来导航的“太阳罗盘”有关。他的同胞克劳斯·霍夫曼(Klaus Hoffmann)的进一步实验表明,这些“昼夜节律”大约24小时,确实有助于鸟类导航。24、1964年(物理)两位美国科学家、物理学家阿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射电天文学家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在新泽西州霍尔姆德尔的贝尔实验室发现了一种神秘的全天发光现象。这种辐射很快被认为是“宇宙微波背景”,有时它被描述为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宇宙大爆炸是否应该被视为时间的开始,人们仍在争论。一些宇宙学家认为宇宙经历了膨胀和收缩的循环。25、1967年(物理计时)几个世纪以来,秒被定义为一天的1/86400。但是原子钟是如此的精确以至于揭示了地球自转的不规则性。现在很明显,由于气候和地质过程以及潮汐原因,一天的长度略有变化。换句话说,人们发现原子比行星更能记录时间。秒被官方重新定义为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之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时间。26、1971(物理)当携带相同原子钟的商业客机两次在世界各地飞行–首先向东然后向西飞行–并将相对于地面上的相同钟表进行比较时,相对性进行了测试。由此产生的差异(称为时间膨胀)非常小(不到百万分之一秒),但可以通过时钟轻松测量,其结果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一致。27、1972年(生物学)由芝加哥的罗伯特·摩尔和维克托·艾希勒和伯克利的弗里德里希·斯蒂芬和欧文·祖克领导的两组科学家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大脑区域。其关键结构是视交叉上核,或SCN,它处理来自视网膜的光和暗信息。后来在老鼠身上的研究发现,SCN的损伤破坏了动物的节律,SCN移植可以恢复节律。28、1988年(物理学文化)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出版了《时间简史》,这是一本关于空间、时间和宇宙的畅销书,一跃成为畅销书。霍金指出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时间箭头”:心理箭头(支撑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我们如何想象未来)、热力学箭头(熵增加的方向)和宇宙学箭头(宇宙尺寸增加的方向)。29、 1989年(生物学) 一位名叫Stefania Follini的意大利妇女从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山洞里出来,在那里度过了130天,没有与外界接触,也没有时钟。实验开始后不久,她的觉醒周期从24小时变为25小时。到最后,它长达36个小时。在130天之后,她估计已经过去了60天。关于我们的身体如何跟踪时间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实验表明我们的内部时钟不仅仅是机械钟表的生物学等效物。30、2009年(物理)诺亚·林登(Noah Linden),桑杜·波佩斯库(San Popescu),托尼·肖特(Tony Short)和安德烈亚斯·温特(Andreas Winter)在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时间之箭可以用量子力学纠缠来解释。当一个物理系统与周围环境纠缠在一起时,它便趋于平衡-这种单向的演化决定了时间的方向。该团队的工作基于塞思·劳埃德(Seth Lloyd)在1988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想法。31、2013年(物理)引力量子理论的研究人员开始怀疑,空间和时间都不是宇宙的基本属性。物理学家胡安·马尔达塞纳(Juan Maldacena)和伦纳德·苏斯金(Leonard Susskind)在2013年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即量子纠缠和虫洞之间存在等价关系。这个想法有时被称为ER=EPR,在1935年爱因斯坦和合著者发表了两篇论文之后。如果是真的,那就意味着量子相互作用缝合了时空结构。33、2015年(物理计时)由物理学家Jun Ye领导的团队开发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原子钟。它被称为锶晶格时钟,可以计算出锶87原子的振动,该振动以飞秒(百万分之十亿分之一秒)测量的频率“滴答”。如果从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运行这样的时钟,那么它的误差不超过一秒钟。锶晶格时钟现在被用于探测基本物理学,并且可以用作暗物质探测器。34、2018年(生物学)一个由Tsao Tao领导的挪威科学家小组在大脑中发现了一个细胞网络,它似乎在将时间流逝的认识与记忆形成的联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大鼠上进行的这项研究表明,在靠近海马体的被称为外侧内嗅皮层的大脑区域内,某些细胞群通过“允许海马体存储关于什么,在哪里和何时的统一表征”来编码情景记忆。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转发,更多的知识将继续为您奉上。

梦中人

听说大家都在研究时间管理?

这两天小编吃瓜吃撑了!据说因为某位明星,大家都纷纷开始研究起一个课题——“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对于留学党来说十分重要。不论是留学申请,还是异国求学的过程中,是不是总觉得自己每天好多任务要处理,时间不能得到有效的分配,也总是做不完?今天跟大家推荐一位时间管理达人——剑桥小哥哥Ali Abdaal。他就读于世界上最难考的医学院之一——剑桥大学医学院,并且在自己第三学年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是学霸中的学霸。医学生的课业之繁重众所周知,小哥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也是一位视频up主。在油管上他的专栏有六十多万的订阅量,经常分享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科学方式和高效经验,他的语速很快逻辑清晰,视频中都是满满的干货。下面就来看看Ali学霸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的吧12:21看完了小哥的介绍,是不是感到受益匪浅?行动起来,马上get学霸同款时间管理方法吧。最后,我们整理了包括视频中讲的时间管理好书GTD在内的5本干货满满的电子书,包括:《GTD1:无压工作的艺术》、《GTD2:提升工作与生活效率的52项原则》、《GTD3: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以及《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如想要领取,关注“君明留学DreamIn”并私信,私信发送关键字“时间”即可获取上述5本电子书!

其视颠颠

高瓴资本张磊:谁的研究更深刻,谁就能为风险定价|远见2018

“高瓴没有什么关系人脉,我们只是做研究。”——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张磊投中网(ID:China-Venture)联合出品记者 / 刘素宏 陶辉东(特约)编辑 / 苏琦1998 年,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成思危先生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这就是后来被认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风险投资由此在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从微光中出发,中国创投经历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经历传统产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几波浪潮,资本与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整个新经济的两股重要浪潮。在这期间,创投行业也涌现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我们记录下那些值得记住的瞬间和需要反思的刹那。仰望浪潮之巅,也不回避至暗时刻。马化腾在高瓴资本年度闭门会上听了整整两天,在他看来,张磊和高瓴对于投资趋势的把握要比真正浪潮的到来早上好几年,这些干货值得他一场不落的倾听。为人低调,但张磊带领的高瓴资本和其投资的项目却都使人如雷贯耳。2018年9月,高瓴资本对外宣布,已完成一只规模为106亿美元新基金的募资工作,创下了亚洲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募资规模之最,一举打破了此前全球私募巨头KKR的一只亚洲私募基金创下的93亿美元纪录。自创立之初,高瓴资本就走全阶段投资的策略,覆盖从天使/VC/PE到二级市场,更难得的是,它既能靠投资白酒、洗衣液、空调、冰箱等传统行业赚钱,也能在电商、社交、O2O、短视频、共享单车等互联网赛道大杀四方。成立十四年,高瓴资本投出了腾讯、京东、美团点评、滴滴、蔚来汽车、Uber、Airbnb、百丽国际、普洛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和药明康德等明星公司。这背后,离不开张磊超级充沛的精力。在国外时差也丝毫不影响工作,半夜跟天空之城CEO路伟聊电影,喜欢《冈仁波齐》,就在香港、硅谷找来创投圈大佬一起看片子,将自己的资源导给被投公司。“在外界看来,他是顶级投资人,但他其实非常享受创业和在路上的感觉”,路伟称。如果说沈南鹏是“穿着西装的鲨鱼”,敏锐、闻到血腥迅速行动,那么在路伟看来,张磊更像是“极速飞奔的骆驼”。他善于研究和储备能量,一旦瞄准方向,便像骆驼一样不吃不喝极速飞奔,走得很远很快。冒险家与学院派,重视基础研究"所谓风险投资,归根结底是一门为风险定价的生意。谁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谁的研究更深刻,谁就能赚到风险的溢价。"张磊一贯以“冒险家”的形象示人,从冲浪和单板滑雪的个人爱好可见一斑,投资风格更以不走寻常路著称。腾讯是高瓴资本投资的第一家公司。2005年的腾讯已在香港上市,信息公开,股票买卖自由,拼的是纯粹的眼光,张磊几乎押上了公司全部的资金。获得高瓴投资之后,腾讯的股价一路攀升,一度上涨400多倍,而高瓴仍未清仓。第一笔投资的成功,为高瓴资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2018年10月接受央视财经节目采访时,张磊对记者坦承,对腾讯的投资多少具有一些“赌”的成分。但他解释,赌是建立在扎实研究基础之上的。在投资腾讯之前,高瓴资本做了细致的调研。张磊多次谈到,团队在义乌调研时发现,所有商家的名片上都印着QQ号,当地招商官员的名片上也印着QQ号。他们意识到,QQ在中国的渗透深度远超想象。这颠覆了当时的商业精英们喜欢使用MSN所造成的对QQ的偏见。正是这种颠覆性认知,让高瓴抓住了机会。张磊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并不排斥风险,甚至是拥抱风险。所谓风险投资,归根结底是一门为风险定价的生意。谁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谁的研究更深刻,谁就能赚到风险的溢价。百丽是高瓴资本在投资京东之后最大的一次冒险。一年前,高瓴斥资近500亿人民币,联合鼎晖并购了这家已经连续两年业绩下滑的昔日“鞋王”。张磊笑言,当时别人都问百丽会是高瓴的滑铁卢吗?结果2018年“双十一”,百丽仅用了3分49秒销售额即破亿,2017年这一数字是15分钟。张磊用“令人惊喜”来形容这一成绩。在过去的一年里,张磊亲自出任百丽董事长,掌管这家拥有12万员工的零售巨头。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鞋子,思考数字化转型。他甚至还爱上了逛街,只为观察女性如何买鞋。“百丽新的潜能正在被激发出来,并有望在未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他表示。在高瓴资本成立的2005年,是中国风投的一个神奇之年。除高瓴外,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北极光创投、今日资本等一批日后声名显赫的机构都在这一年相继成立。而与沈南鹏、邓峰、徐新等人相比,张磊偏向于学院派。那时张磊的形象更像一个研究员。在创办高瓴资本之前,张磊曾在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为他的导师大卫·史蒂文森工作。当时张磊被分派的工作是研究木材行业,几周后,他交出了一英寸厚的研究报告。直到现在,张磊依然喜欢说的一句话是,高瓴没有什么关系人脉,我们只是做研究。当被新京报问到高瓴能投中百度、腾讯、美团等一批优秀公司的原因时,张磊的第一句话就是:“重视基础研究,这是高瓴的核心。”坚持价值投资,和时间做朋友“价值投资要对自己通过深入研究做出的判断抱有信心,保持定见。”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价值投资常常处于被供上神坛而下不了地的尴尬境地,但张磊和他的高瓴资本是个例外。张磊经常提到的四个字是“守正用奇”。如果说价值投资的理念是“正”,不害怕挑战主流观点则可以称之为“奇”。高瓴资本的很多投资,在当时都不为主流所认同,京东如是,百丽亦如是。但张磊说,价值投资要对自己通过深入研究做出的判断抱有信心,保持定见。投资京东时,京东依然烧钱。2010年高瓴资本以2.65亿美元投资京东,成为当年中国互联网最大单笔投资,2011年美国随即爆发互联网泡沫。投出这笔资金之后,有担忧或者焦虑的时刻吗?“价值投资要对自己通过深入研究做出的判断抱有信心,并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定见,与时间做朋友”,张磊这样回答寻找中国创客。张磊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高瓴资本投资的早期阶段的项目,在获得后续融资、估值翻倍式增长甚至IPO之后,高瓴不但不会对其套现,反而持续加仓。目前最炙手可热的新药研发企业百济神州就是一例,从2014年的A轮到2015年的B轮,到2016年美国上市,再到2018年在香港二次上市,其间市值创下百亿美元神话,高瓴全程投资,一路加码。在A股市场上,高瓴资本也有着相似的风格,经常买进一只股票之后就长期持有,直到清仓前都很少进行变动。目前高瓴资本在A股持仓最重的美的和格力,分别是在2015年和2016年买进,至今增值均超过100%。张磊深受导师、机构投资教父级人物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影响,成为价值投资的忠实信徒。坚持价值投资,高瓴资本还会鼓励优质企业把目光放长远。其被投企业编程猫在非常早期时就请了之前在华尔街任职的CFO,有投资人觉得这样的CFO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过于资深,但张磊说得直接,“短期看用不到,企业正规化运营后就会用到,提前准备是很好的”。在与寻找中国创客分享自己的投资指导时,他说:“投资最重要的不是看股权形式,而是看被投企业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人在管理”。市场低潮期是直面内心最好的时候外部环境不佳的时候,往往也是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的时期。高瓴资本的名字来源于耶鲁校园内的高瓴大道,以驻马店市高考状元身份进入人民大学学习国际金融之后,张磊也曾经循规蹈矩地在被分配的五矿工作,随后选择去耶鲁大学深造。2003年非典时,国内互联网正在经历低潮,此时的张磊在一家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基金工作,主要负责非洲尤其是南非和东南亚的投资机会,之后又担任纽约证券交易所首任中国首席代表,并创建了纽交所驻香港和北京办事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创办高瓴资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有机会深刻理解中国正处于伟大变革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他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2005年张磊创办高瓴资本,把主要投资目标放在亚洲和中国,这也是张磊认为最骄傲的一件事。“找到一群同样有激情的、靠谱的伙伴,大家从没有投资经验,彼此互相商量着一步步做出来”,张磊告诉寻找中国创客。如今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张磊认为那是“大显身手的机会”,当时所有的人都很恐慌,在那个时间节点,所有人都不敢做新的投资,都在卖股票。那一年,张磊带领高瓴资本出资5000万美元参与中国铁建上市定增,投资蓝月亮天使轮。“其实市场低潮期是直面内心最好的时候,真正去考虑什么是最好的企业和企业家,什么样的企业真正在创造价值,让我克服恐惧,收获良多;同时,外部环境不佳的时候,往往也是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的时期”,张磊告诉寻找中国创客。根据清科私募通的数据,从2010年至今,高瓴资本投资案例数持续增长,尤其是在被视为资本寒冬的2015年和2018年,投资案例数均逆市增长。2018年也是高瓴资本的退出大年,共有17个项目退出,远超此前每年1-3个项目的退出量。如今,寒冬仍在继续。高瓴资本已完成一只规模为106亿美元新基金的募资工作,张磊需要在大显身手与克服恐惧之间寻找平衡。对话寻找中国创客:高瓴一共投资过多少项目?你觉得他们身上成功的共同特质是什么?张磊:目前高瓴共投资了200多个项目。这些企业家共同的特质我认为是“拥有伟大的格局观、坚定的执行力、实践价值创造的热情、时刻拥抱创新的勇气、洞察变化以及超强的同理心。”我们始终坚持“投公司就是投人,投团队”的理念,真正有格局观、有胸怀又有执行力的创业者是有限的。一个好的创始人、好的管理团队比商业模式更重要,因为商业模式可以计算和设计,而人的潜力却无法预估。寻找中国创客:能否讲讲你和被投者之间的故事,刘强东、马化腾、李彦宏、药明康德李革、蓝月亮罗文贵等。张磊:Pony、Robin和强东这几位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也都非常具有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我和强东是人大校友,当时高瓴在研究电商,我们看到当时搞电商的大部分是轻资产模式,只有京东要做重资产,着重用户体验模式,跟我们理念一致,所以投资京东是水到渠成;Pony很温和、真诚,既有长远的眼光,又对技术细节非常关注,是个很有原则和同理心的企业家; Robin是我见过的极少的对“技术、产品管理、商业模式、资本市场”这几个方面都很了解的人,很理智。他敢于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也敢于做取舍。我跟蓝月亮老罗总的儿子罗秋平更熟悉。他本来可以过非常安逸的生活,不用冒这么大的风险,但他的人生梦想就是成为中国日化的第一名,打败跨国公司。市场变化给了他这个机会,他也抓住了关键机会。他愿意放弃小富即安的一年一两亿利润的公司,不惜在头一两年把公司做亏损,从而开辟出一个新天地,这是伟大格局观的很好体现。寻找中国创客:在你投资过的案例中,“爱屋吉屋”在这几年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高瓴有进行过复盘吗?张磊:还是要对基本原则和规律有所敬畏。互联网进入传统行业不是“颠覆”那么简单,不能忽视传统行业的规律和特点,而应该是以“+互联网”的心态去学习传统行业的优点和长处。互联网新技术应坐副驾给传统行业赋能,而不是抢传统行业的司机座位。张磊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寻找中国创客:对你而言,被投企业变成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是一种什么感受?张磊:我把投资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正和游戏”,即共同把蛋糕做大。我个人不相信零和游戏是有价值的,有更多的人跟我们一块把蛋糕做大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我们的想法、资本能不能创造价值,这也是我们投资决策的关键问题。寻找中国创客:你会为错过哪个项目而感到遗憾?张磊:谈不上遗憾吧。“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首先要选准自己的那一瓢,要有定力,投资要有选择性。很多时候,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没有做什么。世上的钱是赚不完的,还是要坚守长期价值的投资理念,在风险与利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市场上经常弥漫的“贪婪”和“恐惧”的情绪中保持平常心、谦卑心和敬畏心。寻找中国创客:在招聘投资经理时,你看重他们哪些能力和特质?你能否分享一下组建投资团队的优秀做法和心得?张磊:主要看重的特质:好奇(intellectual curiosity),诚实(intellectual honesty)与独立(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即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同时对主流观点保持质疑和求证的精神;既能清醒地认识到能力圈的边界,但同时不断地挑战自我,去开拓新的未知世界。我希望把高瓴资本打造成这样一个组织:第一,学习型组织。我们以学习为基础,以学习为取向。第二,行动型组织。在学习而有所得之后,团队要思考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卓越的投资。第三,组织要为个体赋权,要让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最大价值的机会。为此要让组织变得尽可能扁平化,寻求精益管理,将个体变成支持整个公司高效运转的力量,让高瓴资本变得更好。第四,要有好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既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家文化也不是时刻提心吊胆、视身边所有人为竞争对手的狼性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运动员文化,有运动员的比赛精神,有团队的协作精神,失败之后能站起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寻找中国创客:如果让你挑选未来最值得投资的行业,你会怎么选?商业逻辑是什么?张磊: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和原发创新(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这方面的突破也会创造出很多机会。其次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还有很多机会,要找到还有哪些消费者的根本需求没被满足,看能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和体验改善等等。 寻找中国创客:现在处于金融去杠杆的阶段,国家也出台了“资产管理新规”,这对你在投资决策方面有什么影响?张磊:资管新规加上杠杆降低,金融体系进入一级市场的资金量短期确实会有所降低;资金选择投资机构时也会更加谨慎,更关注管理人的专业性和管理能力,这个时候,注重长期、专业的成熟稳定的机构其实会更受益。长期来看,让投资机构回归尊重信托责任的本源,有利于防范风险,行业规范。等一颗小星星▼本文为寻找中国创客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别烦我

世界上谁人不是时间性思维方式

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人而言:思维方式和思维第一重要。对于人类而言:人类基本思维方式的时思决定着人类。世上谁人不是时间性思维方式、涉及现存世界上的近九十亿人的每一个人,世界上谁人不是时间性思维方式,人人都是时间性思维方式的,无人能够例外。非洲的部落人是时间性思维方式、美国华尔街人也是时间性思维方式,人类基本思维方式是时思、时间性思维方式。为什么是时思?为什么是时间性思维方式?怎么就不会是历时性时间的思维方式呢?哲学家们、虽然研究的西方哲学许多都不是时间性思维方式的哲学,但哲学家一定且肯定的是时间性思维方式。假如人的思维方式是历时性思维方式、精准的历时性时间的思维方式,所有的钟表和计时工具都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成为了无用之物,因为历时性时间思维方式的人的大脑、其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时间的钟表。人的精准的历时性时间的思维方式、就会如同钟表记时一般的精确运转,这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绝对不可能的。时思是中华文明发现和发明的,时思是中国人五千年文明的时间性思维方式。中国人的世界与西方哲学所表述的世界不同。中国人的世界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唯一的一个世界。道法自然的道、是对于人及人类大脑里面的东西和东西变化的统摄和规定。就是说,道是用来统摄和规定时思的,道也是时思的统摄者和规定者。所以,道是天人合一的统摄者和规定者,道的上帝就是自然,自然而然的本性天然,道法自然。这样,中国人的世界就分为三个种类世界的融合一体的、唯一的一个世界。自然的世界、时思的世界、存在的世界的一个世界。自然世界决定时思的世界,因为源始时间和自然时间的时间性与时间性位置空间,是对于自然物质变化的测量。时思构成存在、时思构成所有的全部存在,时思世界决定存在的世界。世界并不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世界,世界是自然、时思、存在融合一体的唯一的一个世界。人类世界的重要性就是创造新存在,就是时思构成新存在。自然世界、时思世界、存在世界,是有序的先后在与自在的存在着的唯一世界。第一世界是自然的世界,第二世界是时思的世界,第三世界是存在的世界。第一自然世界决定了第二时思世界,第二时思世界决定着第三存在的世界。第三存在着的世界仍然在第一自然的世界之中存在,第二时思世界构成了第三存在的世界,参与构成的第二时思世界依然存在于第三存在着的世界之中。可以这样说:人的肉体身驱在自然世界之中,人的大脑自在存在的世界中,也仍在自然的世界中。不管一个人的信仰是什么、不论及一个人追求是什么、世界上的所有人只能有唯一的一个思维方式,所有的人都是时间性思维方式的时思,人一定是时间性思维方式,不可能是历时性时间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历时性时间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非时间性超越的构成,其本质是人的时间性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仪器仪表的测量工具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人们之所以有时看不懂西方哲学、在于西方哲学必须承认上帝创造人的绝对无任何条件的前题下,再去求证论述人的大脑是独立思考的、是具有确定性的,上帝不决定人的大脑里面的东西和东西的变化,即上帝创造人、不决定人的思维和思维方式。如果上帝创造人、上帝又决定人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人就无法存在、更无法创造了,又何以谈论什么人的自由、民主、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