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2020年底,该校的一流学科是数学,但是该校数学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并非顶尖,属于B+。令人意外的是,就在2020年12月26日,首都师范大学击败众多名校,获批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是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设的13家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中心是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和指导下,由首都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及十余家行业代表性企业、单位共同打造的应用数学与产业发展交叉融合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那么首都师范大学凭什么逆袭诸多顶尖名校,获批这一重量级平台呢?1、师资力量雄厚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2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名、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特聘教授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北京学者2名、国家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1名,师资力量非常雄厚。2、科研成果丰硕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数学、统计学是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数学与信息技术是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拥有数学和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数学、统计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微分流形的几何拓扑”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北京竞争太激烈,首都师范脱颖而出北大数院拥有8位中科院院士,先后培养出了30多位两院院士,现在国际上活跃的年轻一代数学家,基本都是北大毕业生。清华数学原先很强,后来院系调整时师资转入北大,后来重建。但重建的规格很高,建了丘成桐数学中心,又有王小云这位顶尖密码专家。虽然底蕴比不上北大,但综合实力差不了太多。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实力毫不逊色,是国内最强的一支力量。从华罗庚、陈景润开始,群星灿烂。现在中科院数学所有5位院士,实力也在国内顶尖。这三家单位实力都很强,由谁牵头估计让科技部很为难,在这个情况下,首都师范大学脱颖而出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而且该校数学学科也是一流学科嘛。结语首都师范大学此次获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看似意外,其实也是该校数学学科实力的体现。
12月26日,首都师范大学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共建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首都未来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揭牌仪式环节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主持,该校校长孟繁华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分别致辞。双方联合共建的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与数据处副处长张智代表双方签字,孟繁华和邬国强见证签字仪式、为研究院揭牌,并为部分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到场寄语并题字祝贺。刘慧对研究院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副院长朱永海发布《百城千校综合改革联盟章程》,初教院书记刘海涛主持。孟繁华对研究院提出三点希望,要创新研究院的管理模式,创新首都师大与教育部直属单位联合共建的研究院服务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式;要明确研究院的重点工作,通过推进儿童教育研究,进而促进未来教育创新,并借助教改实践转化为新时代教育新常态;要凸显研究院优势,服务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国家战略。邬国强表示,双方共建研究院需发挥各自优势引领未来学校发展,打造国家级儿童学习发展的智库、面向未来儿童教育创新的科研平台和未来学校新形态探索的基地。他还对研究院工作提出四点意见,即围绕教育板块,以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战略目标;解决教育关键技术和创新应用;从实践中吸取研究力量;把握研究方向。顾明远在寄语时从“儿童“”未来教育“”创新”三个关键词谈起,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数字化时代三方面的挑战。刘慧重点提出了四个工作目标,即构建未来教育理论、深化社会服务、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打造儿童研究品牌。朱永海介绍《百城千校综合改革联盟章程》,提供菜单式教学改革支持服务,并向教师教育类高校及全国中小学等发起联盟邀请。大会后半场是首届首都未来教育论坛——面向高质量教育体系,憧憬儿童与未来教育。论坛主报告由张智主持,杨志成、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香港教育大学教授李子建、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李树英等分别进行线下线上主题发言;分论坛以“儿童教育创新”和“未来教育创新”为题进行研讨。本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该校初等教育学院承办,来自内地港澳等地近2.6万人次参加线上会议。(通讯员:首都师范大学朱永海)
首都师范大学(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简称首都师大、首师大(CNU),坐落于首都北京,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投入建设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始建于1954年,原名北京师范学院,1992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京疆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燕都学院、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31个院系(中心)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首都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双一流学科1个(数学),首都师范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基础数学、植物学、中国古代文学、世界史),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美术学)。首都师范大学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资产评估、劳动与社会保障),拥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法学、传播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首都师范大学拥有A类学科数达到5个,其中A-档学科有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美术学),B类学科数达到11个,其中B+档学科有5个(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统计学、音乐与舞蹈学),B档学科共有3个(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生态学),B-档学科共有3个(考古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当AI与教育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AI如何更好地为教书育人服务?首都师范大学新成立的一个研究院或将给出答案。10月29日上午,首师大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宣告成立,这是全国高校首家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郑志明担任。研究院的成立,是首师大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改革探索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学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研究院将依托教师教育学院、协调信息工程学院,整合各院(系)优势资源及社会资源共同开展工作,旨在面对新技术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紧扣未来教育的属性、聚焦基础研究,推动教育相关专业的内容与教学改革,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教育及相关学科建设;促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与服务的开发,推进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深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的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并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提供平台,为学校实现教育品牌升级提供抓手、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为校企协同创新搭建桥梁,为学校统筹管理提供探索路径。首师大党委书记郑萼表示,我们正处在数字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发展的关键关口。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脱离互联网环境,没有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成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将依托优势学科以及在教师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积淀,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引导培育力度,深化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的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首师大校长孟繁华介绍,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化“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关键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积极推进技术与教育交叉融合,构建“三优”联动育人创新机制,致力于引领未来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前沿研究,培养面向未来教育的一流人才。目前,研究院已启动北京-宁夏“互联网+教育”试点、双师同屏云课堂、“互联网+项目学习”课程建设、“互联网+阅读”共读计划、基于数据的自适应学习、AI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诊断等重点项目。未来研究院还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内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和复合型人才,并将积极推进技术与教育的交叉融合,力争促进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双向融合。
#北京#北京师范类大学排名情况怎样?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2019年北京投档分数线整理出的北京师范类大学排名,以下是详细信息,供大家参考。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于1902年始建,坐落于北京市,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十所大学之一。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现有本科专业7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4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5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39个学科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2、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简称:首师大),于1954年创建,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国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京港大学联盟成员。该校由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京疆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燕都学院、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31个院系(中心)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61个。以上就是北京仅有的2所师范类大学的详细信息了,其中排名第一的北京师范大学还是“985大学”,这两所学校你都知道吗?有你的母校吗
这是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后王元军先生的书法作品。提起书法博士,一定会有很多朋友持有不同看法,书法博士是个什么东东?继承传统书法需要这么招摇吗?这样的博士是不是太容易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将书法引入高等教育的确推动了书法的发展。王元军先生1965年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市,先后在山东师大、陕西师大、北京师大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首开了书法高等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专业的高学历人才,王元军先生就是欧阳中石先生培养出来的我国第一个书法专业博士后。很小的时候,王元军先生受家庭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本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使其初步领略了书法艺术带来的乐趣,他反复临写,并由此踏上了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之路。于书法,王元军先生是有天赋的,到了他读大学的时候,书法作品就获得首届毛笔书法十佳称号,几十年来浸沉于中国传统文化,他更懂得了书法艺术的生命与魅力。抛开头衔、不提师承,单纯的看王元军先生的书法作品,给人的印象是厚重、沉实,厚重源于他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理解。同时,他的书法作品细腻到位,用笔极为清晰,当然,这得益于他极为细致的临帖,于节奏、疏密、黑白、姿态的巧妙把控。王元军先生不太主张书法为表达个性刻意追求,作为一位书者性情、个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有了基本功、有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加上丰富的阅历,必然都会在书法中有所体现,那么体现的一定是具有个性的东西。有很多书家认为创新就是个性,没有功底的创新,没有基础的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再说,传统的东西还没有继承谈何创新发展?书法应该是继承传统上的个性升华。第一位书法博士后王元军的书法作品关注书画类资讯城市书画,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都师范大学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学校的大牛老师们欧阳中石著名书法家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是由中石先生创立的,相信你一定看过中石先生的各种题字吧!欧阳中石,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欧阳中石先生是我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提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书学理念,在书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勤勉笃行,影响深远。1985年欧阳中石先生在我校首创书法专业,三十多年来,逐步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教师”“首都杰出人才”奖等多项荣誉和奖励。2007年他获得教育部、人事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方复全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界的牛人,从事微分几何与微分拓扑学的研究方复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1983年9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应用数学系,1986年3月破格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9月以同等学力考入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1991年6月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入选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独立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当选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获邀在第二十七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特邀报告,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主要从事微分几何与微分拓扑学的研究。在数学顶尖杂志Acta Math、Invent. Math以及Duke Math. J, GAFA, JDG, Topology等数学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在微分与拓扑范畴彻底解决了“四维流形到七维欧氏空间中的嵌入问题”,将Haefliger-Hirsch、吴文俊等人的工作中遗留下来多年悬而未决的重要公开问题画上句号。与人合作,证明了正曲率流形的π2有限性定理(同时独立得到的还有Petrunin-Tuschmann),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会Steele终生成就奖得主Cheeger主编的权威综述报告列为有关领域有史以来九个主要定理之一,并被法国著名几何学家Berger写入历史性综述报告《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黎曼几何》。与人合作,首次发现了Grove问题的反例,被国外权威专家作为牛津大学研究生教材丛书的重要内容,并以“方-戎方法”冠名标题。与人合作,首次建立了Tits几何与一类正曲率流形之间的联系,并得到了完整的拓扑分类。黄天树国内甲骨学领域影响重大的著名学者我们亲切称他为“黄爷爷”,他关爱学生,因材施教。黄天树,首都师范大学荣誉资深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甲骨文研究平台主任。曾经担任第5、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从事古文字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专著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是当今国内甲骨学领域影响重大的著名学者。他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关爱有加,因材施教。多年来,为北京乃至全国中小学培养了不少优秀教师,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成果斐然的青年学者,为首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劳凯声教育学科首席专家参与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和法律起草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资政建言。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教育学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政策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首师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市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法律顾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兼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师从著名教育家王焕勋、黄济先生在职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教育法学博士。2007年起曾连续多届获评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2017年获评当代教育名家。曾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教育政策与法律的调研起草工作,被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起草小组成员、《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组组长,为教育改革发展资政建言,许多建议被中央决策层采纳。主要学术专长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学与教育法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专著多部。研究成果曾获第四、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三等奖、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吴可长期从事数学物理专业与理论物理方向把数学和物理相结合,探寻未知的奥秘!吴可, 首都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北京市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数学物理专业与理论物理方向的研究,从事过非线性方程的延拓结构理论、Kaluza- Klein 理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性质、弦理论、共形场论、二维诱导引力等方面研究,是所在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有量子群的几何理论、离散群上的规范理论和与量子场论有关的物理及数学问题以及经典可积系统的几何理论和计算方法在理论物理中应用。徐蓝国家级教学名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你从小到大的历史学教材可能就是她编写的。徐蓝,首都师范大学资深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及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之一。一直在第一线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13次获得省部级教学奖励。2006年获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出版专著4部(独著2部),译著3部(独译1部),教材4部(合编),发表论文80余篇。6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如今高考分数已出,2020年高考的小可爱们,如果想跟这些大牛老师们学习,就赶快报考首都师范大学呀!首都师大,等你来
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0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2个,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京疆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燕都学院、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31个院系(中心)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61个。各类学生总数 32,256人。其中,全日制贯通培养生95人,专科生222人,本科生11,431人,硕士研究生6,846人,博士研究生917人,成人教育学生10,721人,外国留学生2,024,已形成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人,在1,663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394人,副高职称人数688人,博士1,054人,硕士50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4%。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7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2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3人,入选“北京学者计划”6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30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16人,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9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109人,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1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学校另有64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9个,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4个,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7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25人;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17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8项,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9项。学校设有98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二五”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0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35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1项, “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9项,“973”计划合作项目17项,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9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96项。2018至2019学年度科研项目总经费12,641余万元。编辑出版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语文导报》、《中学语文教学》等。学校占地约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5.7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164,519余万元。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1,376余万册(件),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也是京港大学联盟校。学校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教育部授予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地,也是入选北京市首批“北京华文教育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学校成立西欧研究中心,同时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4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57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留学生培养本硕博全覆盖,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并成立5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与1个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即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孔子学院、德国不来梅孔子学院、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独立孔子课堂、埃及卢克索大学独立孔子课堂以及美国明尼苏达州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同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联合培养了641名教育硕士。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03月)
未来网高校频道9月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刘源鑫 李娟)8月28-29日,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的“数学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论坛”在长沙召开。首都师范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方复全院士应邀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周文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湖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刘琦等相关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袁亚湘、江松、张平文等专家学者,以及华为公司董事、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等产业界代表共计300余人出席论坛。方复全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科技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数学已成为航空航天、国家安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经济、金融与区块链等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接下来,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介绍了国家布局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的情况,并向各界人士发出四点倡议:一是更多关注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中的数学问题,完善数学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二是从产、学、研三个维度开展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互动合作;三是地方政府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用心用情支持高水平应用数学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四是加强数学文化建设,推动全社会更加重视数学科学。论坛期间,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唐舜代表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进行宣讲。他围绕中心建设背景、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中心聚焦的重点领域方向、研究团队和企业合作情况进行了阐述,并从“打造一个枢纽”、“深耕两极服务”、“创新产、学、研三维融合模式”三方面对中心的发展愿景进行了描绘。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和发挥数学在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国防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数学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积极响应并参与相关工作。在申报遴选阶段,参与评审标准研制,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注重创新体制机制,确定了评审的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内涵与表现;并受基础司委托成立专家评审组,深入讨论评审标准,研发评审平台,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平台、通讯沟通等方式,充分考虑各申报单位地域及信息化发展阶段等因素,经数轮评审,从300多份申报材料中确定初选名单报教育部。9月,教育部公布最终名单,公示后无一争议。研究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前期评审工作。在筹备启动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学院深厚的专业积淀,组织团队对各申报地区的材料进行审核,进一步聚焦实验重点,细化实验内容与目标等;并梳理信息化教学相关重要领域文献,围绕若干关键词整理国内外前沿动向、实践基础、已有经验,并就下一步工作方向提出建议,形成供教育部决策参考的报告。11月24日,教育部在廊坊召开实验区启动大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央电教馆、教育部信息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领导专家以及各实验区行政领导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共200余人参会。会议由基础司副司长俞伟跃主持,宁夏银川市、湖南长沙雨花区、山东青岛市、广东深圳市、浙江东阳市、上海市杨浦区、河北廊坊市等作为实验区代表分享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有增作为专家组代表,介绍了各实验区工作方案的亮点,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基础司司长吕玉刚在总结讲话中,阐述了信息化对教学变革的深刻影响,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新阶段的鲜明特征,并要求各实验区按照专家组反馈意见,借鉴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优化完善实验区工作方案。会上,教育部明确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为本项工作的专家组秘书处。在教育部领导下,该校将抓住教育改革与发展机遇,积极面对技术发展在课程教学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建立并完善联系指导机制,与各实验区戮力同心、注重研究、追求实效,聚焦信息化课堂教学变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好决策咨询、工作指导和评估评价等方面的服务,引领实验区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通讯员:首都师范大学刘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