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论文查重」硕士实证论文应该怎么写?三年而通

「论文查重」硕士实证论文应该怎么写?

本文由【天诚查重检测 sp8080.com】分享整理,如果您有好的经验或者建议 可以与我们分享对于保研、考研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对于打算保研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是保研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保研将很可能是一句空话。而实证论文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工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硕士实证论文怎么写。先找一篇同类型的实证论文,模仿着写,数据要改,图要重新画形势变一下,企业资料要换。分析论文题目。大家在选定一个论文题目之后,一定要分析论文题目的写作重点,分清主次。收集材料,写读书笔记。当大家分析过论文的主要写作方向后,大家要开始收集与论文相关的论文材料。把自己找到与所选论文相关的材料记到读书笔记上,以备将来写论文的时候作为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大家要将论文中的主要研究目的找出来。然后寻找分析国内外对此题目的分析与研究。列举大纲。结合论文题目。开始列举大纲。先解释论文中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写当前的研究现状,接着写某题目的问题与不足,再写针对该问题的对策。注意,问题和对策要相对应。论文中要列举事例、添加数据、分析的图片等等。开始写论文。按照大纲开始写论文,但是要在必要的地方加上过渡段。然后是论文的脚注,引用、参考资料、结论等。最后,大家把排版做好。未尽事宜,请大家斧正。祝大家把论文写得更优秀。特别需要注意:注意,问题和对策要相对应。必要的地方加上过渡段在硕士论文中,经常会出现实证分析,那么什么是实证分析呢?实证分析也可称为经验分析,目的在于用事实来支持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或证明某一种理论,具体包括两种分析方法,一是统计分析,其中案例分析是其中的特例(样本只有一个),二是回归分析。那么毕业论文撰写实证分析都有哪些呢?对于某一种的观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来证实就可以了(暂时可以被接受),而如果验证的结果是事实与理论不符,应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事实与理论不对应,该理论本来就不是解释这种现象的;②理论不正确,只要一个反例就可否定一个理论(用事实来证伪),没有反例的理论被认为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假说;③理论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一致,要分析不一致的地方,然后改进理论,或提出改变现实的政策建议。与理论分析相比,实证分析应成为写作、选题的重点。因为理论创新很难,而实证分析则可以且能够体现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工作量,使论文可较易通过。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硕士毕业论文)应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的内容可包括:1、案例的调查、分析,可包括: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案例分析,如果该案例可以否定一个理论,或者说明这个理论在某个领域不适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如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在一个新的领域内做的调查,别人没有做过或很少做过,如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生借贷状况进行的调查。2、发现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别人已经提出的但尚未被人证明过的理论,如林毅夫(2000,p.261~295)的文章“食物的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1961年的饥荒”,是第一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的理论(“食物获取权的被剥夺是饥荒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的论文,属于实证分析中的创新。3、用大样本的数据来验证一种理论,或用一种新的方法验证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他人曾经用过同样的数据,但自己使用的数据更多、周期更长(如利用每年都在增长的股市数据)、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更有说服力(如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来证明),则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4、进行历史分析或比较分析,收集的资料比别人全,或发现新的证据、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或有第一手的资料(如直接翻译的外文或自身调查得来的资料),这样的实证分析往往会成为论文中的出彩点。5、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是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部分,大约占论文整体的5%.研究结论是论文各部分得出结论的总结,政策含义(建议)则是根据结论自然延伸、推导出来的,后面不需要再解释原因。因而,各条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可能只需要一句话。6、论文写作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论文的写作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肯定涉及他人的观点、资料(包括外文资料),但引用时均应注明出处,切忌抄袭;论文不要写成说明材料或教科书,而应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论文是给导师以及这个领域内的专家看的;也不要将论文写成领导报告或政策建议,论文的重点在于其创新之处。论文查重修改

南无

研究生实证论文写作进阶之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实证论文写作是指对基于观察、调查与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进行归纳、演绎的过程及其结果,它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和范式,有着相对稳定、统一的外在形式。不过,即使如此,有些研究生在进行实证论文写作时,仍存在着实证论文不像实证论文、实证论文不是实证论文的错误,而实证论文写作的进阶之路包含实证论文像实证论文、实证论文是实证论文与此实证论文优于彼实证论文三个阶段。 一、实证论文像实证论文在方法论上,实证论文写作信奉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皆受因果或相关规律的支配,而事物间的因果或相关关系是可以通过经验而被证实的。因此,从外在结构上看,实证论文有相对固定的表达形式,一般由问题与假设、方法与过程、结果与讨论等要素构成。问题与假设。一切研究皆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写作无非是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结果用文字、数字等符号呈现出来。从目的上看,研究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概念性问题,即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做什么,而是帮助他们理解某个主题。此类问题通常是认识上的问题,诸如何谓教育,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教育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等问题。二是实用性问题,即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告诉读者怎么做,才能改变某种棘手的情况或至少使这种棘手的情况得以改善。此类问题通常是实践上的问题,比如,如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三是应用性问题,即不仅告诉读者如何做,而且解释如何做的原因,此类问题既不是纯概念性问题,也不是纯实用性问题,而是二者的综合,诸如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及其培育,就包含了认识问题与实践问题[1]。研究假设即对拟研究问题的尝试性回答。只不过,对于实证论文写作而言,研究假设通常呈现为两个或多个变量关系的猜想。只有确定了待证的研究假设,研究问题才算明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方法与过程的阐述。 方法与过程。实证研究要想经得起他人的重复验证,须清楚地阐明研究的方法与过程。自然,方法是过程中的方法,过程是嵌入方法的过程,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实证的研究方法通常有观察、调查与实验。比如,有学者在《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及干预策略——以农民工子女为例》中,就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诸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实验法。就实验法而言,该学者将参与研究的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分处不同的教室里,研究者对两组学生施予不同的实验刺激,通过对比因变量的差异,来验证刻板印象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2]。结果与讨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经历一个研究过程,就能获得各种数据和资料,如此获得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即为研究的结果,需用描述性语言进行客观呈现。举例来说,为了检验关于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负面刻板印象对农民工子女的测试成绩的影响,上文的作者采用实验研究,在语文测试前,对随机分成的人数均等的四个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影响:第一组同时以外显和内隐的方式激活刻板印象,第二组仅以外显方式激活刻板印象,第三组仅以内隐方式激活刻板印象,第四组为控制组,直接进行语文测试。其获得的研究结果是以外显方式将学生置于刻板印象威胁之下,学生的测试成绩相对于参照组,有显著下降。以内隐方式将学生置于刻板印象威胁之下,其测试成绩虽低于参照组,但两者的差别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同时以外显和内隐方式激活刻板印象的学生,其测试成绩表现出最明显的下降,是三个实验组中成绩最低的[2]。呈现了研究结果,还需对研究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诠释,此种解释和诠释即为讨论。 当然,现实的实证论文有着多种变体,有的将研究假设隐匿在“问题的提出”中;有的则既呈现研究结果,也推导出研究结论,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等。但不管实证论文有多少变体,上述六要素则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对于初做实证研究的研究生而言,其撰写的实证论文常常存在着上述六要素残缺不全的现象,从而使自己撰写的实证论文不像实证论文。比如,有博士生在《“互联网+”与 IBPYP 中文教学的实证研究》中,开篇只是简述了“‘互联网+’与IBPYP 中文教学”的一些情况,却既没有提出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也没有提出自己要确证的研究假设;接着,虽然描述了研究方法,诸如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但却未能呈现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没有描述研究结果,就更谈不上对研究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了,只是在结尾处笼而统之地得出结论说:“我们不可否认‘互联网+’带给 IBPYP 中文教学很大的益处,但也必须承认它给 IBPYP 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弊端”。试想,这样缺少研究问题、研究假设与研究结果的实证论文,仅从外在的构成要素上看就不像实证论文,其研究能力实在堪忧!倘若笔者来写“‘互联网+’与 IBPYP 中文教学的实证研究”,则会先提出一些实用性或应用性问题,比如,“互联网+”在 IBPYP 中文教学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师生是如何看待、认识与化解这些问题的,对其他类似的“互联网+”教学有何启示等;接着,构想待证的研究假设,诸如无论“互联网+”如何时尚,皆是一种教育手段,需服务于学生之个性而全面的成长,“互联网+”的运用应符合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并非凡运用了“互联网+”的教学就必然是优质的等。随后,描述与研究问题或待证假设相适切、匹配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且按照拟研究的问题或待证的假设,分类呈现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果;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学理分析与阐释,得出研究结论及其启示。可以说,做到实证论文像实证论文并不难,只要清楚了实证论文主要由“问题与假设、方法与过程、结果与讨论”等构成,那么以这六要素为框架,将相关的内容匹配、填充进去,至少会使实证论文像实证论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使实证论文是实证论文。 二、实证论文是实证论文人学做任何事情,其起步阶段常需借助模仿与练习,实证论文的写作也不例外。但要做到实证论文是实证论文则需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洞察实证论文写作的内在机理,避免各种伪实证的陷阱,诸如以偏概全、结果倾向性选择与诉诸权威等伪实证。 如果说实证论文是由问题与假设、方法与过程、结果与讨论等六要素所构成,那么表征实证论文的主要成分则是“方法、过程与结果”三要素。因为研究问题的选择和研究假设的确定必然蕴含着研究者主观的价值倾向,其中,研究问题的选择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问题皆值得研究,研究者须进行价值甄别。有时,即使所选择的问题值得研究,但由于受研究者自身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以及资源条件等限制,具体的研究过程也不一定能够展开。因此,研究问题的选择并不是一个经验实证的过程,而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权衡。而研究假设的确定虽须基于、源于经验事实,但经验事实本身却无 法自动地显现研究假设,作为对研究问题的事先回答或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预测,研究假设只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构想。如此看来,研究假设的确定也不是纯实证的。至于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则需基于经验材料和数据进行科学的抽象、归纳与概括,而抽象、归纳与概括则不是实证性的,而是一种逻辑推理[3]。鉴于此,实证论文是实证论文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方法、过程与结果上,而判断实证论文是否实证论文也主要看其方法运用是否恰当,过程展示是否规范,研究结果是否研究方法的运用与研究过程的展开的结果。可以说,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由于人文社会现象的复杂与多变,且渗透着人的主观意志,难以做到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经得起充分经验检验的实证研究,就相对容易犯伪实证之错误。比如,由于受研究时间、资金或研究者个人的学识、能力等限制,人文社会学科的实证研究常常运用个案、问卷与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基于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抽象、归纳与概括出研究结论。这些研究方法本身虽无可厚非,但倘若运用个案调查,那么个案选择得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就得事先进行充分的考量,并在文本写作中给予详细介绍,且对由此得出的结论持有限的推论。其道理很简单,人们无法从特殊中推导出一般,即使现在所见的所有天鹅皆是白色的,也无法肯定今后不会发现黑天鹅。不过,有些研究生在运用个案进行实证研究时,却无视个案选择得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只是从方便实施、易于取材着眼,且对个案的基本情况缺乏介绍,就大而化之地推导出研究结论,从而造成以偏概全之错误。比如,有博士生在《基础教育的混合式学习——基于意见领袖的实证研究》中,不仅没有界定何谓“意见领袖”,而且还想当然地将“意见领袖”视为“教育领导者”,更没有介绍自己访谈的三位“教育领导者”的具体情况,就从中得出“兼容性和复杂性是影响混合式学习变革的重要属性”等结论。对此,读者自然会生发疑问:为什么将“教育领导者”视为“意见领袖”?三位“教育领导者”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从这三位“教育领导者”对混合式学习的看法中何以能得出上述研究结论?同时,运用问卷、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则要严格审视问卷编制、访谈提纲编写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避免价值倾向性提问。倘若问卷或访谈的问题带有价值倾向性,那么其所得的资料就难免具有结果倾向性选择之弊端。比如,倘若问卷或访谈问“当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你如何看待”,那么此问题就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性。因为课业负担至少存在着三种情况:重、一般与轻。因此,上述提问,即使获得的研究资料是真实的,也难以让人信服。有时,有些实证研究者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或假设是正确的,就从预设的理念出发,用既定的观点来裁剪、选取相应的经验事实,就犯了明显的结果选择性错误。可以说,无论是问卷或访谈的价值倾向性提问,还是基于既定的观点对经验事实进行过滤与剪裁,皆会导致结果选择性之错误,使实证研究蜕化为伪实证研究。另外,实证研究推崇用事实说话,有一分证据讲一分道理,但在实证研究中,有的研究生却习惯于援引权威观点,而忽略对经验事实的分析,并试图通过引用权威观点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这种做法就背离了实证研究的理性精神,犯了诉诸权威的错误。因为从理性上看,某种观点是否正确,并不是某权威说其正确就正确,而是要拿事实来证明。况且,作为人,即使是权威人物,也可能犯错。 而要想做到实证论文是实证论文,至少须把握实证研究的优长与局限,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加强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提升研究方法的运用水平;增强问题意识,弘扬理性精神。为了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实证研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没有人直接参与的现象,是既定的,属于非历史的范畴;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有人直接参与的现象,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属于历史的范畴[4]。因此,将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引入人文社会科学,就须明了其优长与局限。就优长而言,实证研究作为一种具有逻辑结构的模型,能够建立各种事实、概念之间的因果或相关关系,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事物发展的预测与控制能力。就局限而言,实证研究的对象须具有可观察、能测量的特性,而那些不可观察、无法测量的心理体验、人文情怀等则被排斥在实证研究之外。况且,即使针对可观察、能测量的事实进行实证研究,其问题的选择与假设的确定及其结果的讨论仍需非实证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证与非实证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真正的研究常常融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于一体,只是由于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差异,有的研究实证成分多些,有的研究非实证成分多些而已,此乃其一。其二,加强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提升研究方法的运用水平。研究方法作为工具,须保证其自身的科学性。倘若研究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由此获得的研究资料不是杂乱无章,就是误导研究结论。比如,就问卷编制而言,一份完整问卷包括指导语、问题与结束语,而问题的设计并不是想到什么问题,就出什么问题,而是要经历“界定概念—提出假设—确定维度—编拟题项”这一完整的逻辑过程,其中,界定概念在于明确调查的对象是什么,提出假设是进一步明确调查的内容,而确定维度则是对调查内容的进一步分解,最后才是根据确定的维度,在每一个维度上设计若干问题。同时,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须具有清晰性、单一性、中立性、间接性与排他性等特征。同理,访谈提纲的编写也是基于研究问题,先依据标准划分维度,然后按照维度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且移情地设想:当访谈对象看到问题时,他/她会怎么想?自己能否得到客观、真实的回答?比如,有研究生在编制教师访谈提纲时,呈现了如下问题:“和学生、同事相处时,您是否经常发火,跟别人持相反意见?”“您放学后会不会把不愉快的情绪带到家里?”“上课时,您是否经常感到身心疲惫?”等。试想,直接问教师这些负面问题,而不是运用间接的提问方式,教师会真实、客观地回答吗?其三,增强问题意识,弘扬理性精神。无论何种研究,皆是对研究问题的尝试性回答,而不是对已有事实的简单再现,但有博士生在《美国协作式写作项目教学探析——以读写思网站“联结过去与现在”项目为例》中,却仅仅呈现、介绍了美国的“读写思网站”的“联结过去与现在”的一些基本情况与做法,整篇论文不知其要解决什么问题,论 文展示后,笔者问起此事才知,该文只是为了参加这次会议临时从其博士论文中摘录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问题的事实呈现只能是对已有知识的宣讲,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不宜作为学术论文。而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则须放置于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衡量,根据事实说话,而不是依照某权威观点进行演绎,更不能因自己的想法需某事实的支撑,就人为地忽略相反的事实,犯结果倾向性选择或诉诸权威之错误。三、此实证论文优于彼实证论文任何研究的价值皆在于创新,而不管此创新是多么微不足道。因此,实证论文写作的意义就在于此实证论文优于彼实证论文。而要想做到此实证论文优于彼实证论文,则须做好文献综述,知道已有研究都做了什么,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且明确自己的研究贡献在何处。 文献综述是知识创新的根基,因为研究就意味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或纠偏。因此,国外的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皆在问题提出后,有专门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即对文献的综合述评,既有述,也有评。确切地说,在实证论文写作中,既要围绕着研究问题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与概括,也要对已有研究成果做出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研究的创新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的文献综述是“述”“评”与“创”的三位一体。比如,有学者在《对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证研究》中,在概述了从霍赫希尔德首创“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到哈格里夫斯、赞比勒斯、维诺格拉德对教师情绪劳动的相关研究后,就进行了相应的“评”与“创”。其“评”是自霍赫希尔德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并从工作特征和个体应对策略两方面对情绪劳动进行分析以来,后继者大多沿着“聚焦工作”和“聚焦雇员”这两条线索进行情绪劳动研究;虽然情绪劳动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对服务业雇员、护理人员的研究,但却“鲜有对教师或教学工作的讨论”。其“创”则表现为:“虽然上述学者对教师情绪劳动研究奠定了一些概念基础,但对我们理解教师情绪劳动,特别是中国教师的情绪劳动来说,还有大量问题需要回答。例如,从 ‘聚焦工作’的研究线索出发,在中国教师看来,教学是情绪劳动吗?教学的情绪工作要求对他们来说重要吗?这些要求究竟是什么?从‘聚焦雇员’的研究线索出发,除了表层扮演与深层扮演,还有别的情绪劳动策略吗?与服务业雇员相比,教师的情绪劳动有何不同?更重要的,这些策略对理解中国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何意义?”[5]如此综述文献,不仅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而且蕴含着多种创新的可能性。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发现霍赫希尔德所说的情绪劳动,在中国教师的日常语言中转化为一个相当本土化的概念——“操心”,“教学的情绪工作要求及其引发的情绪劳动对教师身心康宁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中不乏负面效应”,归纳、总结了支配中国教师情绪感受与表达的四项情绪法则及中国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三类七种策略。此研究不同于格兰迪的是将“真实表达”列为情绪调控策略的一个类别,凸显了教师情绪劳动与服务业雇员的区别。与格罗斯的过程模型相比,表层扮演的两种策略对应“聚焦反应”的情绪调控,调焦对应“聚焦先因”的情绪调控中的注意调度,并将格罗斯的“认知改变”细化为“重构”和“隔离”,把“情绪修正”细化为“释放”与“宣泄”这两种真实表达[5],从而阐释、说明了为何此实证论文优于彼实证论文。不过,有的研究生在做实证研究之初,虽然也围绕研究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文献综述,但由于其文献综述只有“述”而无“评”与“创”,文献综述就蜕变成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堆砌与无序罗列,丧失了文献综述应有的功能,即通过文献综述,澄清自己的研究问题,明了自己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比如,在《基础教育的混合式学习——基于意见领袖访谈的实证研究》中,其文献综述陈述了“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相关研究”与“创新扩散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等内容。前者只是呈现了不同学者对“何谓混合式学习”的界定;后者则叙述了创新扩散理论在不同教育领域(政策、课程、教学等)中的运用情况,分析了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而研究者之所以综述“创新扩散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其用意在于借鉴创新扩散理论的分类标准分析、阐述“在基础教育中,混合式学习是如何产生的”,但其文献综述却既未回答已有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有哪些启示,自己拟在哪些方面推进、拓展该研究;也不清楚自己通过研究要贡献出什么,未能回答自己的研究是要验证创新扩散理论,还是要丰富对混合式学习的认识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研究价值消弭在模棱两可的“混乱”中。其实,研究生大多知道“文献综述的价值在于通过回顾某主题的学术发展史,搞清楚别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从而找到学术创新的起点”这一道理,但要将“知”转变为“行”,一方面,要明确“主题意义”与“研究意义”的区别,不能误将“主题意义”置换成“研究意义”。因为“主题意义”只是研究的必要性,而“研究意义”才是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旦将“主题意义”置换成“研究意义”,那么即使“主题意义”写得天花乱坠,也无助于学术的进步,反倒让人萌生遗憾,这么重要的一个主题让你研究,你怎么就研究不出新的东西呢?!另一方面,具体、清楚地阐述、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且在与已有研究成果的比较中呈现研究意义。如果说研究意义在于创新,那么要想凸显研究意义,则须具体、清楚地阐述、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因为没有比较,创新与否就没有了凭证。既然创新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显现,那么研究意义就不是自我夸耀与吹嘘,而是在与已有研究成果的比较中呈现出来的,是在“照着已有研究成果说”的基础上的“接着说”

合同

什么是实证论文?

论文查重-什么是实证论文?什么是实证论文?实证性是指我们以理解事实为论据,在撰写实证论文时,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并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假设,从而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这样就形成了一篇完整的论文,在整篇论文中,实证性论文是最常见的一类,在大家都发表的论文中,这篇论文是很常见的,那么,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写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吧。写一篇实证论文首先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有欠缺也不用担心,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同时多读多看,这一基本工作做好后,就会产生一些值得我们研究的选题或论题,许多作者就是这样得到自己的 idea,然后就需要根据确定的选题或论题进行文献收集,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很多,作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用问卷法等,然后提出一些假设,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论题,用相关的理论和模型进行验证,写一篇实证论文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流程和方法。实证性的论文写作过程都是相互交织的,需要作者不断地尝试,通过反复的模式、调试数据、不断地修改验证,最终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其实任何论文的写作过程都是这样,把握三个方面:数据、模型、分析,写出任何论文都不成问题。以上是关于写作和概念的讨论,将概念和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虽然我所说的方法可以帮到你,对你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方法,如果方法正确,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作为一个作者,还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这是写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把握文章的内容。

金字塔

如何动手写一篇实证论文文章?实证论文写作经验分享

摘要: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把握不好写文章的重点、难点、顺序以及相关规范等问题。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如何动手写实证文章的个人经验。第一个经验是,时刻要想着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重点是命题或观点,要有能推进某一个领域某个方面的理论认识。第二个经验是,观点是搭在架子上的。写文章的难点是搭架子,这个架子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框架图、研究设计图和研究路线图,架子上搭的东西是问题和假说。第三个经验是,写文章的顺序是先做文献综述以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借助模型、跑数据看结果,结果不错就可以考虑进入写作了。第四个经验是,写文章要符合相关规范,保证文章内容完整,从题目、摘要到参考文献等,该有的都要有。平常和学生交流,他们常常抱怨,写一篇实证论文,抓不住重点,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任教这么多年,我在文献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同学们开始论文写作时,通常都会遇到下面这些阻碍:内容不完整、架子搭不起来,不知道先做干什么后干什么,该有的没有。正是这些阻碍,导致要么是比较灰心,不愿意再尝试,要么是费了很大力气,收效甚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问题:第一种是没有观点,没有观点的文章是无法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第二种是搭不起架子,内容都是散乱堆砌在一起。第三种是想动手之后,搞不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一种是对写论文考虑不够全面,即按期刊发表的要求来看,文章内容上是有缺失的,搞不清楚一篇文章到底应包括哪些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词:实证文章写作、年轻朋友、初次尝试写作,在此基础上从大的方面讲讲写一篇实证论文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做哪些准备等。在我看来,这个大的方面有四个:第一是观点,第二是搭架子,第三是行动顺序,第四是内容完整性。个人觉得,以上四个方面注意到了,尤其是一篇文章的观点搞定了,一篇文章能够写出来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其他一些方面(如模型、变量与指标、估计方法等)都是一些细节,可以具体做的过程中着手解决。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严肃、冷静地面对论文写作中的千头万绪,不至于灰心。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都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这个过程都是反复的,需要有毅力和耐心。一、观点最重要!众所周知,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观点。那么,什么是观点?从问题来看,观点就是针对某个问题所给出的正面回答,它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在认识上的推进。从命题来看,结论是根据分析结果对命题或假说进行检验,然后经过论证得出的。可以说,结论是就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命题(这是证伪意义上的)。观点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导向性,即观点都是针对问题的。什么是问题?问题是理论预期与事实现状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观点要能针对这个“差距”提出具体的判断和看法。二是针对性,即观点都是针对已有认识而存在。在这个方面,既要搞清楚别人的问题和命题,也要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和命题,做到知己知彼。观点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提出和检验都是针对这个观点的;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其进行论证。前人的观点,别人和自己的观点都是知识谱系中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今生”看到的是观点,观点的“前世”是命题和问题。因此,在一篇实证论文准备阶段,要下力气的地方就是把与观点有关的内容讲清楚:第一个与观点有关的是问题,第二个与观点有关的是命题,第三个与观点有关的是如何检验命题,并给出检验结果及相关推断,第四个是讨论。观点是开放性的,要将观点置于争论的场景。前面的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了。也就说,在准备环节需要准备、检查的方面至少包括: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②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新的命题或假说是什么?③检验这个新命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目前看来,最需要准备做的工作就是把问题和命题提出来(因为最后得出的观点,就是检验命题的结果),而这是需要在文献综述环节完成的。当然“打磨”和“雕琢”还有赖于阅读、思考和检验的反复循环。具体而言,在论文写作的准备环节,需要从观点的四种形态来把握、检查自己的前期准备工作,这四种形态依次是:问题、命题、实证结果、讨论。①观点的第一种存在形态:问题。新观点都是因问题而起,观点都是对某个困惑的解答。个人认为,从问题这一形态来把握观点,有两点益处:一是观点是有问题导向的,观点直接指向“某个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的差距”,它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生长于认识分歧点,观点是为了解释、解决或改善认识分歧点或不满意而存在的,它有具体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者首先应从问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观点,所支持的观点对应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内在的分歧点是什么?我们平常所讲的找准问题,其实讲的就是能不能找准这个差距和分歧点。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明了其问题针对性,作者在这一点上要将自己观点与分歧点的联系勾勒和显示出来。显然,从文献入手来梳理和归纳已有研究的认识及分歧是必要的,也是基础性的。②观点的第二种存在形态:命题。命题是研究者提出的针对于问题(或差距、分歧点、不满意)的另一种不同的猜想。个人认为,从命题这一形态来把握观点,才真正给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注入了研究者自己的理念和血液。可以说,命题是研究者对问题或分歧点给出的正面解答。问题与命题的显著区别是:问题呈现出来的是差距和分歧,而命题给出了针对差距和分歧的具体解。一些初学者搞不定的地方就是,问题部分找不准差距和分歧点,命题部分提不出具体的猜想式回答。简言之,命题是“实”的,而不是“空”的。对研究者而言,观点从问题到命题,是惊人的一跳。把握观点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针对某个分歧点提出新的理论性猜想,其难点是选准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视角。同样,通过文献综述工作,有助于形成这种猜想,实现这惊人一跳,即找到改善不满意的可能方向。③观点的第三种存在形态:实证结果。从实证结果来看,观点是检验后、暂时接受的命题。计量模型、数据、变量和回归这些忙活了半天,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就是试图从实证角度检验所提出的命题或假说。实证结果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助于观点的成立:第一,它是经验性,它是基于反映现实世界的数据的。第二,它从一个方面(如统计意义上)暂时接受了新命题,它是具体的,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排除“不显著”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实证结果是支持观点进而论证观点的一个有效路径。如果新命题阶段是观点的出生阶段,那么,到了实证结果阶段,才算是把观点“坐实”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常没事多用软件跑跑数据、看看结果是必要的。实证结果阶段是从数据、经验、统计等意义上支持了新的命题。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三个关键点就是尽可能更加全面地搜集支持新命题的经验证据。④观点的第四种存在形态:讨论。观点的第四种存在形态是说它处于讨论阶段。这个讨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在该研究的内部,既要探讨基于数据实证结果的其他可能性竞争性解释,还要从文献、数据检验(包括稳健性检验)和数据变量等方面全面统筹这些工作的匹配性和合理性。第二层意思是指该研究的外部,有必要将该研究的内容、结果及结论拿出来和其他人(如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注重观点的可沟通性,看看别人从经验上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该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因此,把握观点的第四个关键点,就是要从竞争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那些“损害”新命题的负面证据和可能给出合理解释。在我看来,准备写一篇实证文章,要随时随地把观点的四种形态拎出来,审视一下自己所做的准备和工作,问一下自己准备是否充分。小结一下:从这部分探讨的内容来看,大家可以发现,我所讲的观点与大家通常上所讲的有明显区别:(1)我讲的观点是在认知和证伪的语境下,观点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它有一个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2)我所讲的观点是明确、具体的,既能看清楚与已有认识的联系,也能看清楚其新颖性。(3)我所讲的观点是可以检查的,即整个认知和研究过程可以从“技术环节”上检查和审视。训练题目:可以拿出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实证论文,尝试归纳概括一下这篇论文观点的四种形态。具体而言:(1)这篇论文的观点所针对的问题是什么?(2)这篇论文所提出的新命题是什么?(3)这篇论文实证结果是什么?(4)在讨论环节对该文观点有挑战性的观点还有哪些?二、搭架子搭架子的目的就是论证观点,在实证论文中就是提出并检验命题。在一篇文章中,观点是论证出来。就实证论文而言,论证观点的思路和过程是:提出问题和命题,然后实证检验,进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搭架子首先要搞清楚一篇文章的目标和重点,一篇文章的目标是要推进某个领域或对某个事物的认识,而重点就是要提出和检验一个或多个命题。因此,搭架子就是要围绕目标和重点展开。一般而言,搭架子包括三个部分: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构建研究设计。相对而言,搭架子体现的是专业的研究能力了。从观点的四种形态来看,第一种形态(问题阶段)是在文献综述下完成的。接下来的三种形态,最为紧要的是命题阶段和检验阶段。其中,命题阶段,对应的是理论框架图或分析框架图。检验阶段,对应的是研究设计图。从具体准备和行动的角度来讲,还有一个研究技术路线图,它要在具体研究部署上落实理论框架图和研究设计图里面的考虑和想法。观点是搭在架子上的,写文章的难点就是搭架子。通常来讲,写文章就是讲观点、论证观点,可以将这种套路称为传统范式。而目前实证论文的要求则是提出问题和命题,并检验命题,论证是在提出命题和检验命题的过程完成的,这符合实证研究的证伪范式,可以将这种套路称为新范式。从形式上看,传统范式与新范式的区别在于:新范式有明确的架子,而传统范式的架子,要么是没有,要么是隐藏起来的。搭架子有助于检查研究者的思考和研究过程是否合理,当然也有助于别人来认识和了解文章的思路、内容及观点。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想着找架子并把架子搭起来是必要的。从个人经验来看,搭架子要明白两点:一是架子上搭的东西是什么,架子上搭的是命题。二是架子有哪几类。具体而言,搭架子的架子通常有三类:①理论框架图或分析框架图。②研究设计图。③研究技术路线图。对于每位研究者或者作者而言,都需要问一下自己:这三个架子: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搭建。很多时候,尽管在文中没有呈现出这三个图,但在脑海里还是应该有的。第一、是什么。①分析框架图或理论示意图(相对而言,分析框架图有些时候可以是概念性的,即没有明确的理论直接对应),一般来讲都是在讲基于某个理论对某个事物或研究对象的行为逻辑的认识和理解,通常把这种行为逻辑用机理或机制来表示。其中,有三点需要重视:首先,这个图瞄准的是针对某个具体研究对象的命题。可以这样来讲,理论示意图或分析框架图是对所考察问题或命题的理论猜想。其次,这个图里要有理论,只不过理论示意图中的理论更加明确。本质是在讲理论,选择理论很重要。最后,所使用的工具是概念或变量,用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来阐释作用机制。②研究设计图体现的是借助数据和模型检验命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说,一个研究设计图中至少要包括三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待检验的命题(一个或多个);第二元素是检验命题的素材,如数据或案例等;第三个是检验命题的思路和方法。③研究技术路线图是实施步骤,体现的是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图的核心和基础是研究设计,要体现出问题、命题以及对命题的检验。技术路线图对瞄准研究目标的工作步骤进行分解,即技术路线图要做到:其一是目标导向,所有的工作环节都要指向目标,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工作环节之间要有逻辑性和递进性。其二是要体现整个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按重点分节或分块,使得路线图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第二、有什么用。这三个图对于把文章写出来尤其是把观点讲明白、讲清楚是十分重要的。它们起的作用是“指导”,指导作者如何展开具体的检验命题工作。具体而言:①理论框架图的指导作用是,选出一个更适合的理论(或理论视角)来缩小分歧或改善不满意,同时也借助理论将命题的内在逻辑呈现和提炼出来,供计量分析进一步检验。②研究设计图的指导作用是,将命题、计量模型、数据及变量与指标统筹起来考虑如何实施对命题的检验工作。③研究技术路线是在时间顺序上,根据研究条件对研究设计进行部署和安排。因为不可能一口气就能把所有工作都干完,这就涉及一个工作步骤的问题。研究技术路线图首先应该显示的是将对命题检验的工作进行分解的考虑和部署。这个图的作用:一是对研究工作分出节点来。二是对命题的分解,即一个核心命题可以分为几个子命题。三是对单个命题的检验,要能体现出检验思路。第三、怎么搭。当然,以上三个图都要有一段文字(这绝对是必要的!)来阐述图中的内容及其关系,而不是一个光秃秃的图,让读者自己来猜。此外,搭架子需要注意的是:(1)核心是命题及其检验。命题是焦点,它是观点的主体和核心。上述三个图都是关于问题的新命题或新假说展开的,也就是说,上述三个图都是针对观点的第二个形态即“命题”展开的。(2)提醒自己是否在思维上做到简洁直观。如果这三个图在脑海里还是比较乱,不清晰,甚至图中的字数都很多,则需要完善。(3)查缺补漏,看看自己是否有遗漏,还缺什么条件等。关于上述提及的这些需要注意点,都可以找一些范文来研读、揣摩体会。由搭架子想起的,还有两个事情:一个是理论基准问题,另一个是研究工具和手段问题。从上面的阐述来看,在写论文搭架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平时学习过程中不重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积累,真的动手起来,就会捉襟见肘了——没有理论基准,要画个理论示意图是困难的,没有研究工具和手段,即使能提出一个好的命题,也无从下手。显然,这两点都是要在平时留意并下大功夫的。训练题目:(1)可以拿出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实证论文,假设自己是作者,尝试“复原”一下这篇论文的三个图:理论框架图、研究设计图和研究技术路线图。(2)以三个图中的某一个图为例(如理论框架图),搜寻三篇都有理论框架图的实证论文,比较分析一下作者在构思和“创作”理论框架图上的同与不同。三、行动顺序观点和搭架子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写文章有千头万绪,究竟从哪里开始才算合理和高效的,又该如何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进行呢?行动顺序,可以分为准备和写作两个阶段。根据我的认识,这两个阶段在行动顺序上有四个要求:第一、行动顺序要符合认知理性。即思考、研究和写作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证伪。第二、行动顺序要符合实证检验的思路。文章最终的观点起始于问题,途经问题、命题和检验,终于讨论,准备和写作过程都要对观点的四个阶段保持敏感性。第三、行动顺序要符合反复检验的特点。实证研究是一个反复干的循环过程。第四,行动顺序要是在理论分析框架等三个图的指导下进行的。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总的来看,准备阶段的工作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命题——初步检验——深入考察——得出结论。如前所述,文章的核心是观点,观点的“前世今生”分别是问题、命题和实证结果。而一篇文章的问题和假说从哪里来,主要是从文献综述来。那么,工作的起点就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进行阅读,然后提出问题和命题(或假说),即主要依靠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和命题。随后,针对该命题,先用计量模型和软件跑一下数据,这是第二步,即初步检验命题——用计量模型和软件跑数据。如果估计结果差不多。根据文献综述和跑出来的实证结果,在脑海里构思理论分析框架等三个图,然后根据这三个图开始思考和布局研究设计,这是第三步,即统筹考虑文献综述、问题和命题、数据检验结果后,开始谋篇布局。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性考虑。第二个阶段是写作阶段。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整个写作可以分为六步:第一步,写综述,提出问题和命题;第二步:写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部分;第三步,写引言和结论部分,对综述做修订;第四步,审视全文,写摘要;第五步,补充引用、注释和参考文献;第六步,聚焦观点,全面修改完善。这六步是为了概括起来方便而已,当然仁者见仁了,各有各的写作习惯。关于行动顺序,年轻朋友常常问:从哪里开始,要注意什么?我的个人体会就是:第一、一切始于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很重要,它不仅有助于界定“差距”、揭示分歧点、提出新的猜想,而且还为实证检验环节的模型、变量、指标及估计方法输送“炮弹”。显然,如果没有夯实文献综述工作的地基,则后续环节都很被动了。给年轻朋友的一个忠告就是,不要以为文献综述就是走过场,可以混过去。第二、判断一篇文章可以“进入”写作环节的标准就是假说是否形成。这个形成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差距和分歧点,提出了新的猜想,这个猜想是具体的,有理论针对性。二是这个新的猜想经过了数据和模型的初步检验。第三、写一篇实证论文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就是讨论阶段。很多年轻朋友认为有了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就大功告成了,实则不然。同样重要的是讨论,它担负的是排除竞争性假说的重任。第四、整个行动是有反复的,而不是单向流程,其中,有些环节,要反复做。做实证研究、写论文如同打铁——加热、捶打、放置于冷水中淬火,然后再反复。概而言之,在具体行动上,有必要问问自己:(1)文献综述扎实吗?(2)假说搞定了吗?(3)讨论是否充分?(4)还需要把哪些工作再反复做一下?四、内容完整在这里,我将根据期刊论文发表的标准来概括一篇实证文章所应该包含的内容,具体见表1的左列。从内容完整性来看,一篇论文至少应包括“引言”等六部分,即使最后一部分里包括的注释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这个“作品”应有的。接下来,我将讲讲文章结构及内容与观点四个阶段的关系。文章的目的是提出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可以从观点的四种型态来检查内容的完整性。了解文章内容完整性的要求是必要的。第一、了解认识一篇文章应包括哪些内容或部分,既是开始准备时要考虑的,也是做好之后检验的必备。第二、在准备的过程中,要随时提醒自己,以避免遗忘有关内容部分。一篇实证论文包括的内容很多,百密都有一疏,因此谨慎和细心的态度是必要的。表1给出了文章每一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具体而言,引言的功能是“提出问题及命题并论证观点”;文献综述及假说提出的功能是“发现问题与提出命题”;研究设计的功能是“检验命题”;实证分析的功能是分析与讨论“实证结果”(其中“(四)进一步讨论”与观点的第四种型态对应);“结论及政策建议”的功能是得出“结论”。其他的功能是辅助性的。可以看出,每一部分都和观点的四种型态有关。脑海里有了表1,大家对一篇实证文章的大致格式、具体作用和篇幅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初学者而言,总结出以上这些内容,其用意有这么几个:一、通过这些归纳和梳理,有助于大家先从形式上进行模仿、照猫画虎。二、帮助其明白这些内容在文中所扮演的功能和位置。同时,初学者自己也应该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论文,揣摩与体会文中有关内容的好与不好;同时,对好的表述或呈现方式进行总结,以备己用。本篇文章很长,能看到这里的同学们都是很有耐心的,希望以上经验能对你有所帮助,收藏起来慢慢看,你一定能够写好一篇实证论文的

赵国

硕士论文写作的八个基本步骤你知道吗?

以下是硕士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几个关键环节和引文规范问题。第一节写作八步严格地说,在用笔或在电脑上打字写作之前,许多步骤是论文写作所必需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比实际写作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认识到,在准备一篇大的论文时,完成它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真的准备好了,写作的时间就只有几天到几周。第一步是确定论文的主题。题目是否恰当对论文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一个好的话题是成功的一半。虽然你可以在你的专业里就任何一门学科写点东西,但是你必须考虑你是否能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材料等等。注意不要选择太大的题目,而不能够在这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展开。根据众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经验,本层次论文的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争议热点各抒己见、比较性课题,本专业的选题从其他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跨学科或边缘效应的选题,而具有新插入角度的老课题在本专业刚刚出现新问题。第二步是收集或《文献检索》,围绕选题阅读相关研究资料和理论基础。这一步的工作很辛苦,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信息。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会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重复别人所做的工作,这等于无所事事、有所发现的过程,也是启发思想、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如果你不采取这一步骤,你将切断你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角度、角度、材料准备。第三步是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或者具体的问题和要研究的核心问题。选题是指论文写作的总体方向和范围。如果你真的想写,你会遇到两种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想象一种或几种观点,但它们只是一种假设。通过大量的证据和材料,通过严格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可以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从而构成本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践方面:我应该具体说明哪些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和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否与所论证的问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这需要科学的调查数据和经验分析。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涉及到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辩主题,必须明确并贯穿整个论文。由于硕士论文字数比较长,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作者无法把握全文,无法写作,这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很多与中心思想或示范主题无关的内容,最后得到“加勒比盗窃案”的结果。第四步是决定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后者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为了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不同的数据收集方式和不同的结果判断标准。然而,各种研究方法在本文写作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兼容性和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根据课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一种研究方法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另一种方法可以作为补充。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经济投机研究方法。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对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一般规模较小,适应范围有限,更多的是利用他人而非自己直接调查的结果。这是因为研究经费有限,作者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有限。一些主要用于逻辑分析的定量分析数据有时会给论文增加一些权重。但是,它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做,而不是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如果一个非常宏观的话题原本适合于投机研究,那么添加一个微观定量的调查结果来证明任何事情都是自欺欺人的。这是写一篇好论文要把握的一个具体问题。第五步是论文的框架设计。一般性文章的写作也需要这一步,但对于硕士论文来说,这一步更为必要,要求也更为详细。一般来说,硕士论文应该有主题的第一章,主题的第一章,主要章节和结论。在写作之前,章节应该有一个总的布局逻辑,使结构合理。各章之间有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作、淹没主题、无知。这一步很少一次完成,而且往往会根据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中遇到的新情况而改变。但正如建筑师在建房前一定要有图纸一样,在写硕士论文的层面上,文章的总体框架不仅能保存在大脑中,而且一般能形成一篇文字,内容比较详细,最好具体到“节”上但“节”的层次不应固定在开头,这样写作时就容易知道了。在论文框架设计阶段,由于写作章节的设计,除了导师的指导外,这是一个在正式写作之前广泛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好机会。通过论文框架的设计,可以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第六步是对获得的文献、调查资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充实到每一章中,然后进行解释和论证。这实际上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本文的描述意在让作者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用来证明论据或解释具体问题的。只有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引文、修改、增减,才能使其充满活力、极为自然、自足,有效地服务于自己的课题。在这一步中,我们有时需要复习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如社会调查统计知识,采用严谨的数据组织方法,密切关注已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所学的各种知识,并通过积极的这是主要的、消极的、设计的、反驳的、隐喻的等结论来论证观点或问题,完成论文。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的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或调整选题。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花费的时间一般也不会很多。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时作者一定要舍得“割爱”,割舍那些用不上的材料。硕士论文写作中,论证对象范围过小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二三万字的论文,但也要注意选题范围太小的问题。第八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含目录)、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具全。有时,一篇较有水平的论文,答辩时提出批评的主要问题是引证的不规范,由于这个原因使论文的评价低一档,这很不值得。论文降重、论文查重,智能降重,毕业论文,学客行免费论文查重,降重软件,学客行论文查重,学客行论文免费查重软件 ,学客行论文降重(来自官网:学客行论文查重,文章由学客行论文查重搜集整理攻略。)

谷神

《实证论文写作八讲》新书首发

01内容简介本书从实证论文“是什么“出发,在“功能—动作—对象”的框架下探讨和剖析了实证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全书共分为八讲,其中第一讲和第八讲是本书的绪论和尾章,其余六讲分别对应了实证论文的六个核心组成部分,即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实证分析和结语。本书有三个特点:其一,重视创新,始终把实现研究创新作为实证论文写作的目标,从创新的角度来统筹全局,将论证文章的创新性贯穿在八讲之中;其二,强调功能,从“证伪假说”这一功能入手把握实证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实质,抓住了它,就抓住了核心;其三,讲究拆解,通过拆解论文写作的动作和对象,借助示例和课后习题,帮助研究者在论文写作中更好地实现证伪假说的功能。本书适合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使用,相信对实证研究和论文写作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02作者简介刘西川,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农业金融、合作金融、 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扶贫,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议人,同时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财贸经济》《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多年讲授“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并从2018年开始运营“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03目录展示第一讲实证论文写作:路在何方一、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是论文写作二、论文写作到底难在哪里 三、破解写作难题的思路与方法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 思考与练习第二讲如何写摘要一、摘要写作常见问题二、什么是摘要三、摘要写作的三个步骤四、好摘要的标准及检查完善五、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三讲如何写引言一、引言写作常见问题二、什么是引言三、引言的内容与结构四、示例五、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四讲如何写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写作常见问题二、什么是文献综述三、文献综述的内容与结构四、文献综述写作的要点与步骤五、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五讲如何写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写作常见问题二、什么是研究设计三、怎样完成研究设计四、研究设计写作的要点与检查标准五、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六讲如何写实证分析一、实证分析写作常见问题二、什么是实证分析三、实证分析的前期准备四、如何做实证分析五、实证分析写作的要点及示例六、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七讲如何写结语一、结语写作常见问题二、什么是结语三、结语由五部分构成四、结语写作的要点及其他五、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八讲实证论文写作:路在脚下一、研究是一个过程,需要反馈二、实证论文的核心是假说 三、引言很重要但不好写四、文献综述与提出假说 五、研究设计先要遵循规范 六、实证分析做的是“排除法” 七、结语是更开放的讨论 八、还需要交代的地方思考与练习后记04推荐语 我对西川兄新著《实证论文写作八讲》的出版期盼已久。这部凝结了作者数年心血的力作创造性地搭建了一个由“功能—动作—对象” 构成的实证论文写作框架,使得抽象的学术论文写作具备了可拆解、可复制、可比较的特性,学习抑或讲授实证论文写作方法由此更具可操作性!阅读这部著作,一定能让你受 益无穷!——张正平,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作为微信公众号“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的读者,推荐本书的原因有二:第一,本书将为实证论文写作提供必要指引;第二,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本书将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范式。——胡冰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论文写作一直是博士生苦恼的事情:实证论文写作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实证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本质又是什么?如何完成实证论文的写作?刘西川老师的《实证论文写作八讲》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手把手”教大家做实证研究、写实证论文。——冷萱,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20级博士生作为一名“科研小白”,看完刘老师的《实证论文写作八讲》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全然没有了大四写毕业论文时的茫然无措。本书内容详实,文风简洁,干货满满,从论文选题到最终完成,其间会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能从书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你我必备的论文写作工具书,非常值得一读再读。——闫华,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生我是幸运的,在本科阶段就能有幸聆听刘老师的论文写作课,即便后来没有从事科研工作,他所讲授的一些思维方式与写作方法仍让我受用至今。刘老师擅长通过案例或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同时又能有条理地将一些“道”拆解为“术”。相信刘老师的新书能够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论文写作能力。——黄胜蓝,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来源: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2020-12-20

布兰琪

注意!硕士学位论文常见的问题有这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参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发现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感到不少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有着相似的困难和问题。一、开题报告中的形式主义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它决定着研究的实施、方向和结果。有些研究生在开题中就存在选题、方法等问题,如果没有真正解决,就会使开题中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存在并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粗看起来范式合理、头头是道,但潜伏着某些不能忽视的问题。1.研究问题中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对于某些硕士生来说,常有下列不足:(1)缺少问题性。缺少问题性是指有的选题并未能显示出研究者对某一事物的真正质疑和兴趣点,没有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困惑与认知冲突。如“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研究”,其缘由是“提高同伴合作能力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适宜的合作策略对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显而易见,这些正确的话语构不成研究需要,难以产生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中的“无病呻吟”并不少见,其内在的原因大抵是研究者心中没有形成个人化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因而也会缺乏方向和激情。具有问题性的问题使研究更具意义和需要,是推动研究不断深入的内在动力。(2)问题笼统模糊。问题明确具体,应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特质。有的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只是一个方向、一个领域、一个主题,如“本研究拟对幼儿园大班社会退缩幼儿的同伴关系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这里的“同伴关系现状”是很笼统模糊的,在这种状态下研究就无从下手。当然在开始的时候,研究者头脑里的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方向、一个主题,但接下来就要逐渐产生并聚焦问题,明确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及主题之下的待研究子问题。也可以说,子问题的清晰和合理是研究问题是否明确、具体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指导研究进程的功能和作用。(3)缺少视角和深度。在检视某一个研究是不是有深度或有创意时,往往要看研究者能否把这一个问题与一个很重要的、很有深度的背景问题建立起有机联系,由此体现出某问题研究的意义及其独特价值。发现有的研究生开题中提交的选题孤立、表面化,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理论根基。如某研究生记录教师提问的次数、频率、候答时间,但问他为什么记录这些,他则说不清楚。此类情况显示这些研究或行动缺少灵魂和统率,缺少视角和深度。原因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没有形成,对于所要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意义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2.冗余的概念圈核心概念是否明确、恰当、合理,影响研究的方向和成效。现在研究生的问题是绕圈子,概念显得纷繁冗余。如某研究生探究的是“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控制性语言研究”,其中“控制”自然是核心概念。该生首先从辞源学意义上指出,控制有“驾驭和支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从管理学、心理学、工程学、控制论中界定,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如控制与管理、控制与限制、控制与指导,“控制”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等繁杂辨析,到头来什么是“教师的控制性语言”则没有说明白,甚至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这种写作是当今文风的一种不良习气,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似乎名词概念愈多越有学术气氛。然而,真正的概念明晰需要的恰恰相反,要理解深邃,回到基本,使复杂问题简约化。3.文献综述中的资料堆积文献综述表明的是研究者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并又开拓出了自己的研究空间。在阅读学位论文中发现,有些综述内容太繁太多,但是大部分是与研究多少沾点边但又无直接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名人观点堆积,而不是当下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研究综述。另外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材料罗列多、分析概括少,很难看出研究者个人对已有研究的认识、评价和个人的观点倾向。4.理论基础的多元庞杂当今的硕士生学位论文中都有一个篇幅巨大的“理论基础”,如果我们问:“这些理论如何成为你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了呢?”可能不少同学并不能给予一个明确的、自信的回答。分析诸多论文中理论基础与其研究的联系,发现有下列问题:①所罗列的理论是与许多研究都有点关系的一般理论,缺乏的是与该研究有关系的相适宜的、有针对性的理论。②堆积庞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如皮亚杰建构理论、斯金纳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文中对某些相互冲突的理论缺少分析和评价。③缺少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假设。对于他人的理论似乎是借来装裱门面,没有合理的吸收与借鉴,也没有形成自己关于某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和评价。这种理论上的夹生状态是研究和讨论、解释难以深刻的重要原因。5.选题意义的概念化有的选题在阐述研究意义时,总是泛泛而论,所谈及的研究意义是教科书里所说的一般意义,而不是研究生的那个具体问题研究的意义,这时作为研究者似乎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压根就没有搞明白关于此问题的意义。这也和问题的提出有关,如果提出的“问题”是一个自己发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真问题,研究的特殊意义就会应运而生。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问题1.行为观察缺乏操作性定义有的学生用量化方法研究幼儿教师的批评行为,文中对批评的定义是:“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这个定义中的“否定性”很难说清,而且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同。可以说,观察的前提就不符合要求。观察方法作为一种具体的技术手段,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式中都可以运用。但通常需要明确所要观察的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把必须观察和测定的行为或活动给予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行为或现象的观察和测量记录的客观标准”。如果没有某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主观臆断便会大量产生,在此基础上任何“量”的描述和统计都不可信。这类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属于低级错误,是学术研究所不能允许的。2.实验的低可信度与过分推论实验研究的特点在于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有位研究生所做的研究是“High/Scope课程模式对农村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主要做法是对教师进行阅读有关活动手册和讨论的培训。4个月后,该研究生发现:High/Scope课程与我国农村现行幼儿园课程在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上有显著性差异。粗看起来这个过程似乎符合实验法形式上的逻辑,但种种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极有可能造成自变量污染。即便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High/Scope课程模式的精神,但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会造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显著差异,这是很难使人信服的。儿童发展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对不同幼儿园课程或教育方案与幼儿行为和发展关系的比较研究多采用相关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对一些影响研究结论的条件难以控制,因而常使研究者难以分辨研究结果与各种变量和条件之间的真正联系。”当我们去研究某一课程模式优于或劣于另外的课程模式时,必须十分谨慎,不能只注意技术,而忽略其合理性,不能只见方法,不见思想。“研究设计”、“结论”固然重要,但设计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靠更为重要。3.浅表性访谈近些年来质的研究兴盛起来,访谈成为常用的方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访谈表面化,如有的同学觉得举个例子并加以解释就成了案例分析,甚至认为是在进行质的研究,这是一种误解。如一位研究生研究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特点。研究者:你很会荡秋千吗?幼儿(男):是的,我荡的可高啦。研究者:那你在高处时害怕吗?幼儿(男):不害怕,妈妈说我是男孩子,要勇敢。研究者据此认为:“这说明幼儿已经能够根据社会上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即进行性别角色的认同。”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根据这两句简单的对话并不能够得出幼儿已经对“自我性别角色认同”的结论。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主要发展价值在于,在研究过程中经受科研训练。可以说过程重于结果,结论可重可轻,创意可大可小,但必须坚守的是科研规范与科学精神,以及对这种精神的意识和自觉。而关注方法的合理与结果的可靠正是通向这种境界的必由之路。三、语言表达问题学术论文的语言应该具有平实、准确、逻辑性强等特点,但从审阅的论文中可发现某些硕士学位论文有下列语言表达问题。1.逻辑性较差逻辑性差是一种总体感觉,可能表现在整体结构、推理、关系等各个层面,也会表现在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某个概念上。有的论文标题混乱,层次不合理,有的内容表达缺少限定或不准确,对出现的抽象名词不予解释,这些都属于逻辑性差的表现。2.模糊引用研究生一进校,指导教师一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规范,特别是提醒他们在论文写作中引文要有出处。但在审阅论文中仍不断发现,研究中的许多说法有失规范,如“心理学认为”,“众多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指出”,这些看似有所说明,但模糊笼统的说法让人感受到学习者不负责任的态度。还有的同学在论文中大段大段地自然链接他人的观点,虽然加上了引号、注释,其实是变相抄袭,也是论文之大忌。3.雾里看花现在读某些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有时会觉得很深奥,看不懂或似懂非懂,犹如雾里看花,不明不白。常见很多抽象词汇的链接和堆积,很难唤起常人经验的支持,不能理解。另外,现在很多论文都是千人一面,空、泛、虚,缺少个人的思考,没有个人的语言。我们从小没有养成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乃至终生写东西都离不开“参考文献”,这种情况是要改一改了。4.轻言“研究”研究生如何定位、如何表达自己的研究及其意义,是涉及研究生自我意识及研究者涵养的问题。笔者不止一次看过类似这样口吻的表达:“作为一个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作为一个研究者……”,“通过我的研究……”,“众所周知”,“我认为……”等等话语,当这些话语缺乏内容支持时,使人想到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如有同学指出自己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国内的研究内容,为……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在实践上,……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更适应我国农村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如此话语,如此轻松,如此超载,大抵是研究生初写论文必经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变得“不敢随便开口”,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学术的矜持也是一种进步。

奈绪

论文查重-实证类论文是什么?

论文查重-实证类论文是什么?实证类论文是什么?实证就是我们用理解事实作为的论证,我们在写实证论文的时候要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然后通过这些资料提出假设,我们需要用这些数据和案例得出我们所要的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就出来了,在整个论文中,实证论文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所有人发表论文中,这个论文是经常可以见到的,那么这样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写作实证论文首先要具备本专业领域扎实的理论知识,有欠缺也不要担心,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同时多读多看,这一基本工作做到位后,就会产生一些值得我们研究的选题或者论点,很多作者就是这样获得自己的idea的,随后我们就需要根据确定的选题或者论点开展文献搜集工作了,文献数据的搜集有很多方法,作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实验法,二手数据法,问卷等,而后提出一些假设,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论点,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来验证,实证论文的写作简单说就是这样的流程和方法。实证论文写作过程都是相互交织的,需要作者不断尝试的,通过反复推敲模型, 调试数据,不断修改验证,最后才能获得一个好的文章,其实任何论文的写作过程都是如此,把握三个方面:数据,模型,分析,写作任何论文都不是问题。上面就是对所谈论实证论文的写作和概念,把概念和如果写作进行了一些汇总,虽然我上面说的方法能帮助到你们,对你们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方法,如果方法对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作为一个作者还是应该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这是写论文最基础的,如果想要写好论文,就一定要掌握这篇文中的内容。

不歧于众

第四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论文集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举办于2018年10月2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与往届相比,此次会议最大的不同,是以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实证研究方法”为依据,如质性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预测研究、文献研究和大数据分析等多种维度,聚焦特定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将于2019年10月26日-2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顶尖教育学院(学部)或教育研究院(所)和顶尖学术期刊汇聚一堂,持续推动我国教育研究转型发展。点击图片查看第五届会议通知以下为第四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论文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如下图所示,获取所有论文摘要内容电子版PDF,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摘要”获取下载链接,合计112页本文仅供教育科研学习,原文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

格杀令

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些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1.写作前的资料收集 在开题报告通过之后,就可以按照所列提纲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文科研究生常用的资料包括文献资料(具体又可细分为图书资料、档案资料、网络资料、报纸期刊资料等)和调查资料两种。不管是实证性论文还是理论性论文,在收集资料时最好二者兼而有之,只不过要有所侧重。在进行文献收集时,“建议每人都买一支扫描笔,携带方便且效率很高,非常有用。你所需要的资料,常常散见于各种书籍中,一本书中也许只有一小段或者几句话是你将来要引用的,可以用扫描笔将其输入电脑中,记下它的出处,以后可随时调用”,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资料收集的效率,从而也减少了许多麻烦。在进行实证资料收集特别是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收集资料时,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科学,要有代表性,要能通过问卷获得应有的信息。此外,设计问卷时必须为受访者考虑,问卷内容不能强人所难,填写问卷也不能耗时太多。总之,不管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资料收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均需要花费很多心血,研究生在收集资料时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否则,就很容易在收集资料时陷于心理恐慌,甚至会对自己选题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即使这种怀疑是没有道理的)。2.常见的学位论文写作习惯 资料收集得差不多之后,就可以进行论文的撰写了。进行学位论文写作,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写作习惯:一种习惯是边整理资料边进行论文写作,即按照论文大纲及时进行撰写,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不断推出阶段性成果,使自己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进而加深对论文的理解。不过,这样做虽然有很明显的好处,却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尤其是对整天忙于日常工作的在职攻读学位者就不太适合,因为这部分研究生首先在时间上就不允许。所以,对此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另一种学位论文写作习惯则适应了很多研究生的需要,这种习惯是在将资料归类整理完毕后,用几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是将所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汇总后,对论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写出的论文思维更为连贯,逻辑更为严谨。这种论文写作习惯常常被在职攻读学位者所青睐,甚至也被一些全日制攻读学位者所推崇,这样做可以为其提供一些自由空间。但这种习惯的最明显不足就是阶段性成果难以体现,论文答辩时风险也较大。另外,万一在写作论文时不能集中精力,论文就无法按时完成。有鉴于此,有的研究生走了第三条道路,也就是将上述两种写作习惯结合起来,论文的部分内容作为小论文提前发表,发挥出第一种写作习惯的长处;同时,论文的其他内容则集中时间完成,这样就可利用两种传统写作习惯之长而避免其短。3.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在整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一些事项是必须要注意的。这些事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位论文质量第一原则。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情况怎么样,学位论文质量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当前有不少博士生花上三年或三年以上的时间去撰写一篇不得心源的论文,拿到一个学位,找到一个工作,这从实际生活来讲,也可理解,但从整个人生进程来看,这种做法有点得不偿失。”学位论文毕竟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而学位论文的质量则可以被视为学位论文的生命。所以,每一个在读研究生都要把学位论文的质量放在研究生学习的首位。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只有写出合乎质量标准的学位论文,才能顺利获得相应的学位。反之,如果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那将会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失去应有意义。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来讲,学位论文的质量更为重要,因为通过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可以为以后的学术生涯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可见,不管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为了完成学业,均需要高度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语言文字表述要精确。“从心头到纸上的整个过程往往总是‘想’比‘说’好,‘说’比‘写’好,这也正是无言之言和拈花微笑之所以可贵的秘密。因此,作者在文字表述上必须狠下功夫。”语言表述,是论文写作基本功的具体表现,研究生在整个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务必要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应当使用学界有一致看法、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规范用语,不要随意制造新词。即使出于表达需要必须使用自己创造出的新术语,也必须首先对该术语进行明确界定,以免别人望文生义,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外,学位论文的表述要力求简洁,不要拖泥带水,最好不要用冗长、啰嗦、拗口的句子,而应用简短明快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要准确。标点符号使用的准确与否,是一个人书面表达能力高低的明显标志,也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标点符号,虽然是经常使用的,但完全掌握并能准确使用的人却并不多,很多人会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出现误用的现象。如果说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在这方面出现问题无可厚非的话,作为接受最高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就必须引起应有的注意。因为越是常识性问题,一旦出现疏漏,越容易引起他人的非议。经常寻求导师的指导。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与导师的指导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论,得到导师精心指导的学位论文质量会高些,而导师指导不到位的学位论文质量要次些。为此,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对于导师的指导,一定要虚心听取,并将其指导意见作为论文写作的指南。另外,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每个研究生导师所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就可能无暇顾及所有的学生。为了得到导师的指导,研究生就要主动一些,采用各种方式(当面咨询、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等),经常和老师交流,及时汇报论文进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引用要规范。在进行学位论文写作时,不可避免地要引用其他人尤其是经典作家的观点和材料,这就牵扯到论文的引用问题。使用别人的资料,一定要在文中以引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引用必须用引号标示所引内容,如果只引大意也可不用引号,但都必须给予注释或说明。”这既是对别人脑力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因为这样做才不会使别人把相关的引用视为抄袭)。当然,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化。直接引用就用直接引用的方式,间接引用就用转引的方式,引用别人的大意就用参见的方式,诸如此类,都要真正搞清楚。在很大程度上,学位论文引用规范与否,是研究生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了解最新动态十分必要。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最好时刻关注与论文有关的最新情况。如党和国家最近是否出台了与论文内容有一定联系的大政方针,如何将这些大政方针融入论文内容之中;又如学术界近来召开了哪些学术会议,这些会议是否有与论文相关的重要信息,怎样将会议的相关信息体现在论文之中。这样做,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撰写的论文应该为实践服务,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路,如果体现不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又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呢。其次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理论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理论不能反映现实,将失去应有的生命力,也将无从发展。“据对入选的3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最新的研究资料,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和最新成果。”因此,只有关注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各方面与论文相关的最新动态,使论文材料得到及时更新,使其在学位论文中有相应的体现,学位论文写作才会不断实现材料创新,论文也才会更富有现实意义。论文写作要抓紧时间。撰写学位论文,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能向后拖,必须如期完成。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内,很多学校仅上课时间就要花费一年半或者两年,即使博士研究生也有一年的课程学习,有的因联系工作还要用去一些时间,所以研究生真正用于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并不多。在有限的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内,只有争分夺秒,才有可能提交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因此,在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对学位论文撰写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让有限的时间充分发挥作用,为最终撰写出优秀的学位论文提供时间保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要说撰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甚至连学位论文的如期完成也会出现问题。对此,英国学者朱迪思·贝尔指出:“如果你有提交日期的话,该工作必须以某种方式在指定的日期完成。你不太可能严格地遵循时间表,但是你必须尝试设计时间表以便于你能定期检查进展情况,如果需要的话,强制自己从一个研究阶段进入下一个研究阶段。”学位论文要反复修改。“文章不怕改、不怕放,放几天,可能又会有新的体会。硕士、博士论文更要多改、反复改。”学位论文的初稿撰写出来之后,必须集中精力进行反复修改。首先要经过自己修改,将论文中明显的文字疏漏以及其他方面能够找到的不当之处予以修正。不要轻视这一过程,因为数万字乃至十几万字的论文,谁也不能保证没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只有将方方面面的疏漏进行矫正,直到自己难以找到疏漏,初稿的修改方能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要将论文提交给导师审阅,对于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必须认真对待,即使导师让大面积修改甚至个别章节重写,也要虚心听取。文章不厌百回改,即使学位论文有时间限制,也避免不了必要的反复修改。经验证明,很多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因此,只有不厌其烦地修改,直到导师甚至导师组满意为止,论文修改方能结束。代表性的列举参考文献。在论文后面,一般要列举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列举,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其一是参考文献与文章要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论文确实参考了所列举的文献,不能出现与论文无关只是用来充数的参考文献。其二是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不但会出现充数之嫌,而且也容易使人产生论文只是别人资料碓砌的嫌疑;而参考文献太少不但会使人感到论文撰写者读书较少,而且也会对论文的学术性产生怀疑。其三,文献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具有权威性的文献,才能较好地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其四,要列举自己导师和导师组成员的文献。作为研究生,首先要对导师的学术成果有一定的研究,因为只有对导师的学术成果有一定程度的把握,才容易和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把导师乃至导师组其他成员的成果作为参考文献,既是对导师研究成果的肯定,也体现了研究生对导师的尊重。其五,参考文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讲究。一般而言,可以将参考文献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可以将参考文献分为著作类、论文类、报纸类、网络类等等。此外,在每一类中又可以按照其权威性或发表(出版)时间依次排序。这样做,就会使参考文献显得井然有序,从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感谢所有的帮助者。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除了研究生个人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劳作之外,往往还包含着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其中既包含导师的关怀和悉心指导、导师组的精心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体贴和鼓励、学术理论界对研究做出的已有贡献和提供的宝贵资料,也包含着来自家庭和亲友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以及默默奉献等等。此外,在职攻读学位者还有来自单位领导和广大同事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在学位论文的后记中,研究生本人就需要以致谢的形式,向所有帮助自己完成学业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只有这样,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才比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