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IEA发布《石油市场报告2018》:石油市场供应将趋紧 上游领域需更多投资墓门

IEA发布《石油市场报告2018》:石油市场供应将趋紧 上游领域需更多投资

每经记者:周程程 每经编辑:陈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4月23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石油市场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对未来6年(2018~2023年)国际石油市场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报告认为,当前全球石油库存几乎消失,油价已经回升。油价上涨为减产国家带来回报,也推动美国新一轮石油产量增长,加上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家的增产,预计2020年前,非欧佩克国家创纪录的原油供应将大于需求增长,市场足够满足需求。但市场仍需要更多投资保障供应,以满足未来强劲增长的石油需求。IEA石油工业与市场部门负责人阿特金森表示,未来6年石油市场将经历两个阶段,2020年前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供应将大于需求增长。但其后至2023年,如果投资持续不足,全球作为缓冲的有效备用产能将仅能达到需求的2.2%,在新的供应投产之前,石油价格波动增加的可能性上升。化工产品成重要驱动力报告认为,从需求上来看,强劲的世界经济有望支撑石油需求稳固增长。预计石油需求增速将达到年均120万桶/日,到2023年石油需求将达到1.047亿桶/日,比2017年增加690万桶/日。其中,中国和印度将合计贡献近50%的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阿特金森表示,中国到2023年的石油需求增速与2010~2017年相比有所放缓,而印度石油需求增速将略有上升。对于预测中国石油需求增速放缓的原因,阿特金森解释说,中国意识到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后,相关措施正不断加强,包括用其他能源产品替代石油。不过,报告同时指出,石油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达到峰值。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戴家权也认为,全球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到2040年不会达到峰值。戴家权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更多的是对公众心理层面的影响,而对行业影响还很小。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77万辆,占到全球销售总量的一半。而中国去年整体汽车销量超过28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不足3%。戴家权表示,从当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对石油的替代在比例上是极其微小的。而展望未来中期甚至长期,替代量还不足以实现对石油的颠覆性影响。另一方面,报告认为,化工产品是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中增加最快的是化工产品,尤其在美国和中国。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为化工业开辟了廉价原料的主要来源。到2023年,全球新增石油总需求的25%将来自于乙烷和石脑油。上游领域投资仅微弱复苏供应方面,报告认为,由于欧佩克的产能增长缓慢,应更多关注以美国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这些国家在全球石油市场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报告预测,受轻质致密油驱动,2023年美国产量将增加370万桶/日,届时将超过全球总产能增量的一半。美国的石油总产量将达到近1700万桶/日,几乎与其国内石油需求相当,轻松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巴西、加拿大和挪威也将为供应增长做出贡献。非欧佩克产油国2020年前可以满足全球需求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同时指出,到2023年,如果投资持续不足,全球作为缓冲的有效备用产能将仅能达到需求的2.2%,这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报告认为,随着价格波动风险的增加,到2023年石油市场供需将趋紧。这也提示市场需要关注投资。阿特金森表示,上游领域投资仅微弱复苏。全球上游投资自2015和2016年分别历史性下滑25%以来,复苏才刚刚开始,2017年投资与上年持平,近期数据显示2018年也仅温和增长,这或将为未来埋下隐患。值得担忧的是,绝大多数投资集中在美国的轻质致密油领域。因此,报告显示,上游领域的投资可能不足以避免2023年全球备用产能的大幅压缩,即使这些项目的成本下降且效率得到提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产能自然递减正在放缓,但仍需要更多的投资。全球每年油田老化将导致300万桶/日的供应损失,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北海油田的产量。这也意味着,目前投资面临的挑战一个是维持当前产量,另一个是满足未来的需求增长。阿特金森强调说,投资显得非常重要,应加大上游投资带来更多的新增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谓真人

《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 我国油气产量双增

1月13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扭转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达到1.91亿吨,增幅1.1%;天然气产量估算达到1738亿立方米,增幅约9.8%。汽柴煤三大成品油消费增速因多种原因均有所放缓,成品油出口压力加大,全年净出口总量首破5000万吨,猛增34%。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炼能过剩趋重并有向炼化一体化下游低端扩展之势,国际油气合作取得战略性突破,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国家能源局)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旗帜

石油行业深度报告:战国时代,国际政治视角下的原油市场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 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相互影响1.1 获取石油是国际政治的首要目标 能源和国际政治从一开始就是密不可分的。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当时主要是煤炭)和机械一起有效 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后来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石油的战略价 值还没有显现,当时的石油主要用来照明,一战期间石油承担驱动机械化武器和车辆的重任而逐渐 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说:“一滴石油抵得上我们士兵的一滴血”,石油的军事 价值逐渐得到显现。二战以后,石油作为现代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逐渐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在其地理环境的优劣、自然资源(粮食、能源、矿产等)的拥有和获取能力、 工业和科技水平、军事实力、人口数量和结构、国民性格、国民士气和政府素质等等硬件和软件因 素。毫无疑问,石油资源的多寡和获取稳定可靠的石油资源的能力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实力 的重要因素,当代社会各国无不把石油资源的获取和掌控作为其国际政治斗争的首要目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石油作为原料和动力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之外,其先天的和根本的原 因则是石油资源端和使用端的巨大的不平衡,假如资源的消耗国同时也是资源的主要供应方,因能 源问题导致的国际政治事件至少可以减少一半,但事实上全球石油资源却掌握在中东、俄罗斯和美 国等国家手里,而以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石油消费大国的油气资源却相对贫乏。1.2“石油美元”使石油成为政治工具 石油不但是各国国际政治活动的目标,而且石油本身反过来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当代全球石 油格局的形成,本身就是商业行为和国际政治糅合的产物。原油的需求端和供应端分别对应了两个国际组织,需求端主要是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而 供给端主要是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虽然中国和印度等原油消费大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入OECD,美国和俄罗斯等石油生产大国也不是 OPEC 的成员,但这并不影响 OECD 国家和 OPEC 国家分别对原油的需求和供应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经合组织的前身为 1948 年 4 月 16 日西欧 10 多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成立的目 的是帮助执行致力于二战以后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1960 年 12 月 14 日,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 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等共 20 个国家签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在公约获得规定数目的成员国议会的批准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于 1961 年 9 月 30 日在巴黎生效,OECD 正式成立。后来其成员国逐渐扩展到非欧洲国家。尽管 OECD 并不是因为石油而建立的,但是因为其大部分国家是欧美日韩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耗了 全球 47%的原油,因此其对全球原油的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 OECD 旗下的国际能源署 IEA 是国际石油领域的重要机构,其每月披露的全球及 OECD 数据对全球原油价格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相反,OPEC 就是一个完全因为石油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在 1960 年之前,全球原油市场被西方财 团所垄断,所谓“原油七姐妹”(埃克森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 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不仅控制着大量原油产能,而且垄断市场交易, 左右全球油价。多数石油生产国虽然拥有巨大的产能,却只能获得很少的收益。1960 年 9 月 14 日, 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5 国达成一致,决定建立一个协调小组,达成产量和价格 的同盟,借以打破西方财团的垄断,这就是 OPEC。OPEC 的成立使得沙特等产油国对石油的定价 影响力增强,同时能够利用石油作为武器在国际事务中争取自己的利益。但 OPEC 刚成立的最初几 年其影响力仍然是有限的,拐点出现在 1973 年的中东战争期间。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作为武器,沉重地打击了以色列的支持者美国, 引发了美国资本市场大规模暴跌,令众多工厂关门破产,更沉重地打击了构架在石油体系上的美国 经济。此时,在之前在越战中深陷泥潭的美国,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财政赤字不断恶化的情况下, 美国维持了二十多年的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恰巧在 1973 年终结。阿拉伯国家也趁着这场战争中引发 的民族主义思潮,趁机启动了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将油价的谈判权收回至 OPEC。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随着石油价格上涨给阿拉伯国家带来的大量外汇,必须要有 一个输出地来储藏财富,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在布雷顿黄金体系崩溃后,又必须给美元找一个锚。 因此,刚结束一场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和美国,在巨大的共同利益面前,很快就合作了。“石油美元” 也取代了“黄金美元”,重新构建了全球经济结构的格局。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是“石油 美元的主要设计者”——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而美国通过石油美元的绑定,同 时控制了着石油和美元。石油美元是美国首个剪全球羊毛的工具:石油美元回流是一种独特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石油输出 国得到的"石油美元"也需要寻找投资渠道,由于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石油美元” 很大部分又回流到美国以银行存款、股票、国债等形式存在,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支撑着 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以其特殊的经济金融地位,维持着石油美元环流,使美国长期呈现消费膨胀 外贸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美国得以依靠这种特殊的世界经济格局,维持其超级大国地 位,美国人也可以在高收入的同时,享受世界最低的物价水平。美国超强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其石油美元坚挺的最重要原因。美国对波斯湾石油出口国家都有着强有 力的控制,通过军售和金融协议等方式作为交换条件,使阿拉伯产油国把石油出口得到的美元重新 投向美国资本市场,把这金融游戏永远的玩下去。如果美国失去霸权,或者面临失去霸权的威胁,那么这套金融游戏就玩不下去了。因此这套机制诞生之初就决定了石油和国际政治(尤其是美国在 中东的战略和政策)密不可分的。美元和美军是美国霸权的两大支柱。卡扎菲和萨达姆政权被美国推翻,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 打算终结石油美元结算体系,严重威胁到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威胁到美国制定的这套石 油美元的规则。 1.3 国际政治是影响石油价格 石油是国际政治的目标和工具,反过来其价格也受国际政治的扰动。国际政治因素包括战争、恐怖 袭击、政府选举、官方表态(例如伊朗的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威胁)等。原油价格很多时候是国际政治矛盾产生-激化-平复-再平衡的过程。纵观国际原油市场的历史,国际 政治因素不时显示出惊人的影响力,阿拉伯石油禁运、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911 事件, 以及近期的卡舒吉遇害和沙特原油设施遇袭,都导致了原油价格的暴涨暴跌。因此供需视角并不是 理解原油市场的唯一视角,从国际政治视角去理解油价也非常重要。国际政治和地缘因素对油价的影响虽然无时无刻不在,但某一事件的影响往往是较为短期的,从历 史上的国家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来看,不同类型和时期的事件对油价的冲击力度和持续时间有所差异。 国际地缘冲突对油价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事件本身是否能够对原油的供给需求产生实际且具有持 续性的影响。从国际政治角度看,大国显然是影响石油市场的主要力量。决定一个国家对于原油市场影响力的因 素主要包括:该国是不是能源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大国、该国是不是有较强的经济或军事实力。按 照这种标准,我们认为美、俄、沙特和中国是当前对原油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四个国家,虽然只有美 国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能源生产需求大国和经济军事实力),但俄罗斯(能源生产消费和出口大 国)、沙特(OPEC 最大的产油国和出口国)和中国(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影 响也是巨大的。近期油价的急剧暴跌,表面上看是因为沙特和俄罗斯的会谈失败,但实际上沙、俄两国也存在利用 低油价打压美国页岩油的目的,因此美国的态度和动作也是油价走势的重要变量。解决近期的原油 市场问题,稳定原油市场主要是美国、沙特和俄罗斯的事情。中国一向不干涉他国事务,预计此次 也不会参与这项事情的解决,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国内的原 油需求如何变化将间接影响此次事件的解决,中国国内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工业和交通物流行业 的复工将给国际原油市场的再平衡腾出更多的空间。 二、 大国能源战略是石油市场的主导力量在评估国际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影响之前,有必要研究一下各个国家的能源战略:具体包括国内所采 取的能源政策,以及一个国家怎么去处理能源合作和能源冲突问题。能源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受一个国家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影响,内在因素包括能源禀赋、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国家安全、 地理位置、能源设施水平等;外部因素包括海外相关国家的政治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 全球金融环境等等,对于中东国家来讲,当地的宗教因素对我们制定能源对外战略影响也很大。 2.1 中国:能源安全是能源战略的核心 我国能源消费量大、油气进口依赖度高,决定着保障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稳定安全供给是我国能源战 略的核心目标。目前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在全国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为 28%,由于资源禀赋 的问题,我国 70%以上的原油和 40%以上的天然气需要进口,而且进口依赖度逐年增长。怎样保证 我国能源安全?长期以来我们所采取的战略是能源多元化。能源多元化之一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目前我国的能源进口来源跟前些年相比越来越均衡,已经形成 了东北(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中缅油气管道) 和东部沿海(海上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四大进口通道,随着油气管道的建设,我国油气的进口对马 六甲海峡的依赖越来越小,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供应风险。另外从进口来源国的角度来看,2019 年 中国共从 48 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原油,遍布中东、非洲、俄罗斯和南美洲,来源于沙特、俄罗斯、伊 拉克、安哥拉等国家,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能源多元化的特征之二是大力推进新能源的使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受新 能源车补贴政策、一线城市车牌政策和新能源车的固有优点(加速快、静音、使用成本低、维护简 单)影响,最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攀升,从 2014 年的 22 万辆飙升至 2019 年的 380 多万辆,新能源车在机动车保有量中的占比从 0.24%上升到 2019 年的 1.46%。新能源车的使用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促进了能源使用的多样化。发展节能技术以及清洁能源技术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最近 10 年在环保和能耗两方面 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单位 GDP 能耗也处于快速下降的状态,从 2010 年的 0.793 吨标准煤/万元 降低到 2019 年的 0.571 吨标准煤/万元。清洁能源主要包括推广天然气的使用和煤炭的清洁利用, 两者不但有效提高能效,而且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的比重从 10 年前的 3.5% 增长到目前的 7.8%。此外,为有效获取油气资源,我国推出了“能源走出去”战略:《2016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 确提出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加快推动重大能源装备“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油气合作。目前以三桶 油为代表的国有油气公司和部分民营油气公司在海外建设和运营众多的油气项目。我们认为海外油 气合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1)显而易见,海外油气合作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2) 海外油气合作能够带动我国工程建设、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出口,对开拓国际市场和化解国内的产 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3)海外的油气合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我国跟中东国家、非洲国 家、俄罗斯等国家的利益捆绑,对于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次不断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需要近 90 天的石油储备量来保障国家的 正常运行,我国的战略储备远低于这个数字,但 2004 年开始我国开始大力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目前 已经建立起了大连、黄岛、镇海和舟山等原油基地,历史上低油价时期,中国的战略储备往往加速 采购原油,例如 2015 年-2016 年国际油价低点的时候中国战略储备注入速度明显提升。中国增加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不光靠战略储备这一条路,通过油气体制改革,刺激商业进口和商业 库存的发展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我们仔细考虑 2015-2016 年国际原油价格低谷的两年,结合中国 当时的政策,我们就会发现国家制定政策的巧妙性。地炼早期的加工原料主要是以燃料油为主,例 如 10 年以前地炼的原料 44%是来自新加坡和欧洲等地的进口燃料油,9%是国产燃料油,其余分别 是国产原油。原油和燃料油的大约各占半壁江山。2015 年-2016 年中国政府逐渐放开了原油进口权 和原油使用权,到 2018 年地炼基本实现了全原油进料。两权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地炼成本竞争力, 地炼进口原油出现了一波高峰。同时政府利用两权的放开,作为置换条件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 的小规模常减压装置,去除了低端产能,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可谓是“一箭三雕”。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现阶段中俄和中沙之间的关系主基调是合作,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能源进口 大国和俄沙两国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中俄原油管道、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国北 极亚马尔 LNG 项目、中沙合资的延布炼厂等众多能源项目都是中俄、中沙能源合作的重要见证。中 美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众多石油化工产品的进 口来源国。但最近两年美国的战略中心往亚洲倾斜,对我国内政指手画脚(包括中国在南海地区的 油气资源开发),尤其是最近两年的贸易摩擦损害了两国的关系,也直接导致了我国自美国的能源化 工产品进口急剧减少。2019 年年底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签订,暂时缓和了贸易紧张压力,协定 也规定了中国未来几年从美国的能源化工产品进口量将有可观的增长。2.2 美国:能源为手段维护石油美元霸权 相对中国而言,美国的能源战略核心除了保障国内的能源安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维护石油美元 体系,维持其全球的经济霸权。而这种石油美元霸权的维护,除了介入全球政治事务和进行资本的 投资之外,背后的军事实力才是其根本的工具。目前美国在全球拥有多出军事基地,中东地区一向 是其重要的军事力量驻地。近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油气的发展,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正从一个能源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因此能 源的出口成为美国能源战略新的组成。特朗普上台以后,一直把美国的能源出口作为重要的工作对 待。作为一个商人出身的总统,特朗普多次在国际场合做起了美国页岩油气的推销员。2017 年 11 月 9 日,特朗普访华随行的企业名单中,包括 2 家石油、5 家天然气相关企业。访华第二天,中国燃气控 股有限公司与特朗普随行商贸团 29 家企业之一的液化天然气 Delfin 公司在北京就进口 LNG 项目成 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欧洲市场也是特朗普眼中的蛋糕,但是欧洲目前主要用俄罗斯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气,因此俄罗斯 和美国在欧洲能源市场上矛盾不断,美国总统特朗普 2019 年底签署了《2020 国防授权法案》,其中 便有对参与“北溪 2 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企业实施制裁的内容,包括禁止相关企业人员去美国旅 行,以及冻结他们在美国的财产等。美国和俄罗斯在北溪 2 号线项目上走上了对立面。2.3 沙特:稳定石油市场,进行非油转型 中东产油国的财政是高度依赖石油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财政平衡预算模型,沙特 2020 年的财政预算平衡油价在 80 美元以上,当前的油价远远低于沙特对油价的诉求。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组织 OPEC 的“带头大哥”沙特多年来一直带领 OPEC 国家控制石油市场,以 协助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同时也作为执行人维护石油美元霸权,走的一直是亲美的路线。但是意识到沙特经济高度依赖石油行业的潜在风险,近年来沙特非常重视经济往非油行业的转型。 尤其是现任王储小萨勒曼上位以后,更是提出了 2030 年愿景,主导沙特经济长期多元化战略,旨在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商阿美石油公司的 IPO 项目,所融得的资金 用于沙特的经济转型。此外,沙特的石油化工行业本身也逐渐从油气行业转为油气和化工并重,沙 特阿美收购 Sabic70%的股权以及沙特入股中国的福建炼化和辽宁的华锦炼油项目就是该战略的典 型例子。2.4 俄罗斯:高度依赖石油但经济更为多元化跟沙特类似,俄罗斯的经济也高度依赖石油工业的景气程度,从历史数据来看,油价的高低直接决 定着俄罗斯经济的增速,因此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之一主要是控制石油市场、稳定石油价格。但是相比沙特对石油工业的高依赖程度,俄罗斯对于石油的依赖度相对较低,2018 年俄罗斯出口商 品中只有 53%是石油和天然气类产品,远远低于沙特的 80%以上,相对低的依赖度给与了俄罗斯在 国际能源政治中更多的筹码和底气。俄罗斯的另一条能源战略是利用能源作为武器扩大其在全球(主要是东欧和中东)的影响力。冷战 期间,东欧地区基本上是苏联的国土,而中东地区是美苏两国争霸的主要战场,苏联高举反殖反帝 反霸旗帜,大力支持地区民族民主运动,培育了一大批地区盟友,如埃及、叙利亚、利比亚、巴勒 斯坦、伊拉克、南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其在中东的影响达到了历史顶峰。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始,埃及总统萨达特弃苏投美、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重挫苏联在 中东的声誉和地位,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开始走下坡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其 在中东的话语权弱于美国,但是重返中东是俄罗斯的长期战略,凭借叙利亚危机,俄罗斯在中东的 影响力重新实现了一定的反弹。俄罗斯重返中东是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首先,俄罗斯增加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有利于控制 中东的石油和油价,而油价直接影响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和 GDP 增长;其次战乱不断的中东地区是俄 罗斯武器的传统市场,阿尔及利亚、伊朗、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和埃及是俄武器在中东的传统 买家,俄还打进了长期被西方垄断的海合会成员国以及土耳其的武器市场,阿联酋、卡塔尔、沙特、 土耳其等国纷纷采购俄军火,尤其是土耳其不顾北约反对执意购买俄“S-400”导弹防御系统引发世 界关注。最后,俄罗斯重返中东也加强了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俄与土耳其、伊朗、 埃及和伊拉克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例如俄土贸易额不断增长, 2019年达到217亿美元,增长2.5%。 俄对土出口主要为矿物燃料及其蒸馏制品、冶金及冶金制品等;土耳其对俄出口主要为机械设备、 交通工具、食品、纺织品及鞋类。俄土互建投资项目的双向投资总额约达 100 亿美元,近年来土俄 签署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土耳其溪流”天然气管线建设和核电站建设大合同。俄土还在积极探讨 建立自贸区。沙特和俄罗斯同作为产油大国,对油价的诉求是一致的,但是在国际政治上沙特和俄罗斯之间矛盾 重重,这种矛盾是有历史渊源的:冷战期间,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石油国家,操纵石油组织 OPEC, 压低油价,让原本经济困难的俄罗斯犹如火上浇油。当时的苏联,石油出口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之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加之本国石油开采成本远高于中东,导致苏联石油出口利润 极其微薄,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因此,冷战以美国胜利俄罗斯失败而结束,石油价格低迷 导致苏联经济恶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俄罗斯选择的中东盟友基本都是什叶派:包括早期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后来的伊朗什叶派 执政党,再到后来的伊拉克什叶派执政党。而作为逊尼派的沙特政权与上述什叶派三国有着天然的 教派矛盾;同时叙利亚、伊朗和伊拉克三国跟沙特互为邻国,彼此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的地缘政治矛 盾。所以,虽然俄罗斯不能直接威胁沙特,但它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却跟沙特形成了冲突。 三、 国际政治视角下,低油价不具长期可持续性3.1 油价下跌表面是因为俄沙会谈失败,其实是页岩油和疫情2000 年以来的国际油价一共出现了 3 次大跌,第一次是 2008 年-2009 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原 油(布伦特现货)年度均价从 97 美元跌倒 62 美元;第二次是 2014 年-2016 年期间,美国页岩油产量急剧增长,而沙特为防止页岩油抢占全球原油市场份额而发起价格战;近期的国际原油价格大跌 是 2000 年以来的第三次大跌,布伦特和 WTI 在 30 美元左右震荡。此次的价格下跌,最早主要受到 2020 年 1 月份国内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影响,私家车出行、货运物 流和航空运输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极大影响,由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全球第一大原油进 口国,疫情爆发后原油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反应,后期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油价进一步下跌。面对国际油价的下跌,沙特为首的产油国有意采取措施托升油价,于是沙特联合俄罗斯等国家在 3 月 6 日当周举行会议商讨对策,但却在减产幅度上未达成一致,这是六年来首次出现这一现象,国 际油价闻风大跌,布伦特油价当日重挫 10%。会谈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俄罗斯不同意在现有减产 210 万桶(170 万桶+额外备用 40 万桶)的基础上进一步减产。我们认为俄罗斯之所以不同意进一步减产,原因有三: 国际原油价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出现下跌,跟以前的价格下跌不同,近期的疲软主要是需求 端的影响,在疫情不解除、需求不反弹的情况下,进一步减产对国际油价抬升有限; 近年来沙特和俄罗斯通过减产稳定了原油市场,但是美国页岩油趁火打劫,不断蚕食沙特和俄 罗斯等传统产油国的市场份额,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2019 年底中美贸易协议第一阶段签订,协 议显示中国未来几年将大批量采购美国能源化工产品; 虽然两国都高度依赖石油产品的出口,但俄罗斯的经济比沙特更为多元化,2018 年俄罗斯能源 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 50%多,沙特则达到了惊人的 86%。因此沙特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度远高于 俄罗斯;再者俄罗斯的财政较为安全,俄罗斯的财政预算近两年基于 40 多美元制定,IMF 数 据显示 2020 年俄罗斯的财政平衡油价为 50 美元左右,而沙特为 84 美元,所以从沙特和俄罗 斯的博弈来看,显然俄罗斯底气更足。在 OPEC 会谈失败后,沙特做出了降价和增产的官宣。会议结束后的周六(3 月 7 日),沙特马上发 动“全面油价战争”:大幅调低其不同级别的主要原油定价,削减的幅度至少是 20 年来最大,全面 增产抢占市场。根据沙特阿美的声明文件,4 月卖往亚洲的原油定价下调 4-6 美元/桶;4 月卖往美 国的原油定价下调 7 美元/桶;卖给西北欧的阿拉伯轻质原油折扣扩大到 8 美元/桶,售价低至 10.25 美元/桶。而俄罗斯卖往西北欧的乌拉尔原油(Urals)每桶折价约为 2 美元。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大幅降价之外,沙特还将大幅增产。据相关媒体披露沙特下个月的原油产量将 远超过 1000 万桶/日,甚至可能达到 1200 万桶/日的纪录高位,相比 3 月份增加 230 万桶/日。考虑 到大部分 OPEC 国家的财政状况,我们认为其他 OPEC 国家大概率会跟进。全球原油的供给端预计 将加剧宽松。我们认为此次油价的下跌表面上看是因为俄罗斯和沙特的谈判失败导致沙特发动价格战,其根本的 原因之一是因为新冠疫情极大地抑制了国际原油的需求,倘若没有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各国本 来可以通过前期已经达成的减产计划维持原油在 60-70 美元左右,但历史没有假设,新冠疫情的爆发打破了原油市场的平衡,增加了产油国的财政压力预期,激化沙特和俄罗斯之间因为利益不一致 导致的矛盾。根本原因之二是美国页岩油,如果没有美国页岩油对沙特和俄罗斯等产油国的步步紧逼,我们认为 即便在疫情的影响下,沙特和俄罗斯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也非常大,但有了页岩油这一外部变量,沙 特和俄罗斯达不成协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俄罗斯也不愿意看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现 象出现。所以沙特、俄罗斯和美国是这次原油价格暴跌的主要推手,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市场如 何回归平衡还需要三国的博弈和磋商,当然我们认为堵不如疏,需求端的改善才是解决当前原油问 题的终极法宝,目前看来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复工面良好,开工负荷不断提升,再加 上低油价下中国极有可能大批量采买国际原油增加原油的战略和商业储备,这些都有利于国际原油 的重回平衡,然而原油需求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还取决于全球疫情是否得到遏制,目前看来, 意大利等海外国家的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预计至少 1-2 个月内国际原油市场仍将疲软运行。 3.2 沙特油气行业盈利无虞但低油价威胁财政和政局 油价降低到 30 美元仍然可以覆盖大部分中东产油国的生产成本,但是在该油价下部分国家如英国、 巴西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油气公司出现亏损。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油气公司虽然可以盈利,但这并不 能代表沙特等国家在该油价下能够持续多久,因为中东产油国的财政平衡油价远远高于其 10 美元左 右的生产成本,也远远高于当前 30 美元左右的油价。除非沙特对持续扩大财政赤字有充分的准备, 我们认为当前油价下沙特的价格战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再者低油价对沙特当前的政局和王储的顺利继位也是极为不利的。2015 年 1 月 23 日,沙特的前任 国王阿卜杜拉去世,第一顺位继承人、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萨勒曼(Salman)接任王位,并于随后颁 布了一系列行政职务变更任命。三个月后,萨勒曼宣布废除同父异母的弟弟穆格林(Muqrin)的王 储之位,继而任命其侄纳伊夫(Nayef)为王储——这一动作宣示了沙特王室历时数十年的“兄终弟 及”继承制度被打破,第三代亲王被引入了王位继承序列。2017 年 6 月,小萨勒曼(Muhammad Salman)将他的堂兄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推翻,荣登王储 之位。实为沙特真正的统治者,从各个方面代表了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从 2015 年以来沙特王室继承人的频繁变更可以看出王室内部矛盾重重,比如在小萨勒曼上位初期王 室内部便已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塔拉勒·本·阿布杜·阿齐兹亲王表示,萨勒曼的继承人任命不符 合伊斯兰教法和“国家体制”。低油价造成的经济和财政问题,有可能使得沙特王室的内部矛盾激化,成为王储上位过程中的不稳 定因素,同时也会深刻影响全球原油的供给。但如果说此次沙特王储意图废除石油美元霸权,我们觉得这是市场过度解读了,诚然石油美元霸权 因为此次的事件有所削弱,沙特王储对石油美元制度也并非全无异议,但沙特和美国的国际关系一 向稳固,王储更不可能在其继位节点对石油美元动刀,更为重要的是,有萨达姆和卡扎菲的前车之 鉴,面对美国在中东强大的军事部署,沙特王储不会不有所忌惮。此次会谈破裂,最多只是王储跟 美国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已。 3.3 美国的动向才是解决当前原油问题的核心 3.3.1 金融分析:低油价可能加剧高收益债流动性风险 30 美元的油价对于美国页岩油可以说是灭顶之灾,美国页岩油的盈亏平衡点大约在 50 美元左右, 当前 30 美元的原油价格势必对其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近期称,美国页岩油行业在每桶 51 美元的油价时,就可以为其今年 的资本支出预算提供资金,以及还清债务或向股东支付投资回报,然而如今,WTI 距离 51 美元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根据 Rystad Energy 的数据,在当前美国两大页岩油生产区中,只有埃克森美孚、 西方石油公司、雪佛龙和 Crownquest Operating LLC 在二叠纪盆地钻探的油井可以在每桶 31 美元 的价格上实现盈利,而对于从事页岩油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来说,若油价保持在当前 30 美元的水平, 钻探新的油井肯定会亏损。目光从页岩油本身扩展到美国金融市场,近期美股的持续暴跌引发了市场对于金融危机潜在爆发可 能的担忧,而油价持续低企会加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当前,美国居民、企业、政府部门中最 危险的就是企业部门中信用等级较低的部门,一方面,疫情带来的终端消费停滞以及供应链冲击将 全面影响上、中、下游所有企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股市、大宗等资产的剧烈下行带来的资产减 值可能导致企业部门面临资产负债表渠道、信贷渠道的双重冲击,企业部门的流动性周转将更为困 难,而中低等级信用的企业受益于美联储“放水”的程度相对有限,美联储近期一系列的宽松政策 难以显著缓解企业部门的流动性困境。油价若持续低企将加剧上述现象,这是由于美国能源企业发行的中低等级信用债规模占美国债权总 市值的 17%,油价低企不仅会打击美国能源行业的经营及日常现金流入,还会剧烈冲击甚至切断其 正常的融资渠道,甚至导致相关高收益债在市场悲观情绪发酵中遭到抛售,从而引爆严重的流动性 危机,加剧整个金融市场面临的冲击。根据 FactSet 截止 3 月 6 日的一项统计,美国油气公司中高 杠杆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的公司的长债-净资产比达到了 90%以上。3.3.2 经济分析:石油价格战对美国经济冲击显著 在新冠疫情对美国的冲击逐渐显现且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的当下,原油价格战带来的能化品 种大幅下跌将给美国能源与化工企业带来显著冲击。除此之外,防控疫情下的边境管理与旅游限制 措施也会导致原油需求进一步下滑,给美国能化行业带来进一步的冲击。从 2018 年数据看,美国能化行业 GDP 占经济总量的 3.8%,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比较显著的。若 当前低油价持续至年末,考虑到疫情下产量大概率也会有所下行,那么能化行业总产值下行超过 15% 是可能的,那么对美国经济的额外冲击也将达到 0.5-0.6 个百分点。而这将给处于疫情冲击下的美国 经济更进一步的冲击。3.3.3 政治分析:恐影响特朗普大选连任 疫情冲击叠加油价低企不仅打乱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也给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带来了显著冲击, 拜登依靠 2014 年在奥巴马总统时代担任副总统积极应对埃博拉疫情的良好政绩获得了选民的认可, 特别是在当前副总统彭斯对控制疫情不力且在 2015 年由于拖延“临时针头交换计划”而导致印第安 纳州 HIV 扩散的“黑历史”被爆出后,拜登在民主党初选中的得票率进一步上升,并成功在 3 月 3 日的“超级星期二”中超越桑德斯,并在 3 月接下来的初选中进一步扩大了优势。当前,特朗普政府已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疫情防控力度也有所加码,资本市场也暂时给 出了积极回应(3 月 13 日尾盘大涨),但是,疫情的持续蔓延与油价低企可能带来流动性危机的潜 在风险并未消退,且随着油价持续低位,爆发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资本市场仍面临 上行的制约,这将给特朗普的大选连任蒙上阴影。按照历史经验,在任总统大概率会连任成功,但 是一旦爆发经济金融危机,在任总统连任的概率就会大幅下行。上一位未能成功连任总统的老布什 正是由于 1990-1991 年经济危机而最终败选于初出茅庐的克林顿。所以,特朗普为了提振经济前景,阻止金融危机到来,并提高连任的概率,是有较强动力解决或者 缓和此次石油价格战的。 3.4 俄罗斯底气足,有望争取更多筹码 俄罗斯的原油生产成本高于沙特等中东国家,但是 30 美元的油价下其油气公司仍可以有较好的盈利, 考虑到俄罗斯按照 42 美元的油价进行财政预算,其 2020 年的财政盈亏平衡油价只需要 50 美元就 可以达到。我们认为俄罗斯在此次原油价格大战中的筹码和底气要比沙特和美国来的充足,我们认 为此次俄罗斯有可能利用手中的筹码趁机为北溪 2 线和其在中东的利益争取更多的空间。基于以上判断我们认为美国和沙特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是解决当前原油市场困局的关键。沙特和 美国之间,我们认为美国的主动性更强,关于理由本报告上述章节已有论述,总结如下: 沙特虽然对高油价的诉求较强,但是当前的油价下油气公司认可盈利,短期财政压力可以通过 财政赤字进行消化。沙特的油气生产主要是靠阿美等国有石油公司,不会出现破产的风险。 低油价下,美国的页岩油气公司大部分将出现亏损,当前 30 美元的油价下,现金流也会出现 问题。美国页岩油气公司往往是高杠杆的,因此页岩油气公司的破产会直接增大美国银行业的 债务风险。 近期原油下跌带动的美股下跌对 2020 年大选不利,页岩油主产区德州和路易斯安纳是共和党 的票仓,油气公司破产增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导致的失业问题会对特朗普的大选进一步造成 负面影响。 不论沙特是否有意挑战石油美元,如果特朗普迟迟不解决原油市场问题,石油美元霸权将遭到 削弱,这对于美国是致命的。2019 年沙特阿拉伯曾威胁放弃石油美元结算,其主要原因是美国 正在讨论的 NOPEC 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可以用操控能源市场的罪名,对 OPEC 组织进行制 裁,而沙特毫不示弱,用威胁退出石油美元结算体系来回击。至于解决的时间节点,市场上缺少判断所需要的基础信息。而解决问题的形式,我们认为最大可能 是美国让利给沙特,沙特进一步谋求和俄罗斯达成减产,当前疫情影响下原油需求低迷,似乎只有 减产一条路可以对抬升油价有效。当然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中国和全球的疫情控制将缓解需求端的 压力,将极大地增大沙特、美国和俄罗斯的磋商空间,但全球疫情的消退似乎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 因此我们认为近期油价不会出现强有力的反弹。四、 投资建议2019 年年底我们在发布年度策略报告中就对 2020 年的国际油价较为谨慎,当时我们的看法是“国 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不允许高油价,但 OPEC+国家的减产会一定程度上托升油价,2020 年的国际油 价(布伦特)跟 2019 年基本持平,大约在 65 美元左右”。现在看来,即便谨慎的判断,在新冠疫 情这只黑天鹅出现之后,也显得较为乐观了。由于新冠疫情的出现,国际原油需求大跌,需求端代替供给端成为了原油价格的首要影响因素,也 是因为新冠疫情造成需求大跌,才有了 OPEC 和俄罗斯的谈判会议,及随后的会谈失败。从前几章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低油价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油价何时反弹主要取决于全球新 冠疫情何时得到有效控制(但最终会得到有效控制) 、俄罗斯和沙特何时重回谈判桌和美国的态度和 动向。原油价格的下跌对于中国整体是有利的,参考 2015-2016 年国际油价低点的时候,中国加快进行原 油的战略储备,同时放开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给地方炼厂,刺激了原油商业储备。预计此次油价下 跌仍会提升我国原油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其次,根据我国的成品油调价机制,40 美元以下的国 际原油价格,我国成品油价格将不再下调,国内炼油行业将享受政策性红利。但低油价给中国带来 的并非全部是好处,下表展示了低油价对于石油化工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影响,低油价下利多的行业 在油价反弹时利空,反之当前受打压的行业油价反弹时将迎来利好。基于以上逻辑判断,我们认为在当前低油价下,石油化工板块内改性塑料和精细化工等板块迎来利 好,勘探开采、炼油、大宗石化等行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我们认为近期的油 价下跌,利好及利空因素已经被股票市场充分吸收,当前 30 多美元的油价不具有可持续性,正好是 配置油气和大宗石化相关板块的合适节点,推荐油气行业龙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民营炼油和化 纤龙头恒力石化;及轻烃裂解龙头卫星石化。 ……(报告来源:平安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古镇情

IEA:石油市场身处巨变 美国引领供应增长

新华财经北京4月24日电(记者周玉然)23日,国际能源署(IEA)在北京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2019》(下称《报告》)指出,当前石油市场正经历着重大转变,在2024年前,美国将引领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美国产量暴增搅动市场格局《报告》指出,受美国国内页岩油产量暴增影响,2018年美国石油供给增量为220万桶/日,创下了过去150年来最大的年度产量增幅。美国石油产量的暴增使其在石油市场的地位愈发凸显,而欧佩克作为全球石油市场调节器的作用日益削弱。“2018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量为140万桶/日,美国石油供给增量比全球需求增量还多。”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戴家权表示,这对全球市场格局将造成深远影响。他预计美国今年供应增长大约为160万桶-170万桶/日,大部分增产将发生在下半年。《报告》预计,2018-2024年,美国石油产量将增长400万桶/日,占全球供应增量的70%。2021年美国将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到2024年美国石油出口量将超过俄罗斯,接近沙特阿拉伯。2018年11月,美国重启对伊朗能源和金融等领域的制裁。但为稳定国际原油市场供应,美国当时给予8个伊朗原油进口国家和地区暂时性制裁豁免。2019年4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不再给予部分国家和地区制裁豁免,以全面禁止伊朗石油出口。对此,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单联文表示,美国取消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制裁豁免,或将导致国际油价出现一定上涨,但伊朗原油出口降为零的可能性不大。石油需求增长重心向亚洲转移《报告》指出,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但年平均增幅仍将达到120万桶/日,主要的发展中经济体石油需求将继续增加。2018-2024年,全球石油消费将增长710万桶/日,其中中国和印度的消费增量将占44%,石油需求增长重心正从发达经济体转向亚洲地区。IEA石油工业与市场部门负责人尼尔阿特金森(Neil Atkinson)在发布会上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导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放缓,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石油消费的重心正从重工业部门转向终端消费需求。阿特金森说,印度石油需求增长势头强劲,到2024年,印度石油需求增量将与中国相当。下游方面,《报告》指出,2024年前,炼油行业面临着一大波新增产能,炼油能力净增长约900万桶/日,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任庞广廉表示,中国目前年炼化能力约为8.6亿吨,2021年有望超过10亿吨。未来,中国石油炼化产品将呈现出多元化、清洁化趋势,原油将更多直接转化为高端化工品。《报告》还指出,国际海事组织(IMO)低硫船用油新规将于2020年实施,石油市场将迎来大规模调整,尽管船运和炼油行业已提前数年接到通知,但市场在新规执行初期仍会收紧。随着海运业需求的增加,柴油价格可能上涨,但疲弱的内陆柴油需求或将限制价格涨幅。思亚能源总裁李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IMO新规的临近,我国柴油产量或将迎来小幅上涨。

感兴

《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国内石油产量止跌回升,油气对外依存度快速提升势头得到遏制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谢玮)2020年1月13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北京举办《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勘探开发形势好转。原油产量扭转连续几年下降势头,达到1.91亿吨,增幅1.1%;天然气产量估算达到1738亿立方米,增幅约9.8%。国内油气对外依存度虽仍上升,但快速提升的势头得到遏制。预计2020年国内油气产量有望分别达到1.94亿吨和1900亿立方米。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和需求艰难平衡,美国与中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对国际油价走势构成重要影响。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走势仍将疲软,国际油价将维持震荡走势,布伦特原油均价范围在60-65美元/桶区间。对于不稳定的全球宏观经济和政治局势,特别是美国与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争端、中东地缘政治形势的较大不确定性,国际油价年均水平降至50美元/桶以下或向上突破75美元/桶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建青在致辞中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加剧、保护主义持续蔓延,霸权主义盛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世界油气行业发展风险加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油气行业仍将在风浪中前行。我国油气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020年油气行业仍将保持战略定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安全保供能力建设,加快市场化进程,继续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自2008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连续发布12年,成为油气行业每年最早呈现的年度分析报告。本次发布会上,《行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和姜学峰携主创团队,分别就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不确定性加剧的国际石油市场、开放竞争的中国石油市场、国内外天然气市场回顾与展望、复杂环境下的海外油气投资和风险、油气全产业链开放进入新时期以及变局下的石油公司战略选择等方面介绍了报告的核心观点,并就当前热点话题回答了现场提问。本次发布会吸引了来自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中外能源公司和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投资机构的300多人参加。《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核心判断:1.对全球油气市场施加影响已成为美国推行“美国优先”战略的重要抓手。美国借助能源独立,对全球石油市场的掌控力和影响力加强,成为国际石油市场又一只“看得见的手”。欧佩克石油市场份额不断被美国挤压,内部凝聚力和整体影响力下降,卡塔尔和厄瓜多尔先后退出。美国、俄罗斯分别支持下的沙特和伊朗两大阵营博弈加剧,中东地区争端更加激烈。综合考虑,尽管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短期和局部的供应紧张并诱发价格波动,但供需基本面不支持国际油价明显走高,预计2020年布伦特油价平均价格在60-65美元/桶。2.全球天然气供需继续宽松。2019年,全球天然气贸易增长9.1%,与上年基本持平, LNG贸易增速12.2%,接近管道气贸易增速的2倍。欧亚市场联动性凸显,欧洲NBP价格和亚洲LNG现货均价都出现40%左右的深度下跌。预计2020年,全球天然气供需继续宽松,价格仍将保持低位运行,供需两侧、传统与新兴国家的博弈将持续加剧。相对管道气贸易,LNG贸易正在形成强势。中国作为全球天然气最大进口国,应当适时处理好进口管道气与LNG关系,把握进口时机与结构,降低天然气进口成本。3.国内石油产量止跌回升,油气对外依存度快速提升势头得到遏制。国内勘探开发形势好转,2019年原油产量扭转连续几年下降势头,达到1.91亿吨,增幅1.1%;天然气产量估算达到1738亿立方米,增幅约9.8%。国内油气对外依存度虽仍上升,但快速提升的势头得到遏制。未来随着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七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产量还将继续回升,预计2020年国内油气产量有望分别达到1.94亿吨和1900亿立方米。加之国家发展清洁煤、多能代油、提高终端用能电力比例等政策实施,油气对外依存度将呈平稳低速增长态势。4.中国成品油消费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成品油出口压力持续加大。2019年是我国原油和石油对外依存度双破70%,国内汽柴煤三大成品油消费增速因多种原因均有所放缓,成品油出口压力加大,全年净出口总量首破5000万吨,“猛增”34%。2020年预计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继续放缓,炼油能力增势不减,供应将继续过剩,成品油净出口可能将一举突破6000万吨,超过韩国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成品油出口国。5.国内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19年,我国天然气生产增速9.6%,超过进口增速,对外依存度与上年基本持平。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LNG接收站接收能力、储气库调峰能力建设均取得明显进展。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国内天然气安全保供能力明显提升。2020年及之后,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仍需继续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供应保障能力。6.炼能过剩趋重并有向炼化一体化下游低端扩展之势。随着民企的崛起和外资的进入,国内炼油和乙烯能力重又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通道。2019年,炼油总能力升至8.6亿吨/年,乙烯总能力首破3000万吨/年,炼化能力过剩愈演愈烈。按目前在建、已批准建设和规划的项目测算,我国2025年炼油能力将升至10.2亿吨/年,乙烯能力将破5000万吨/年,双超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炼油行业加快炼化一体化,叠加乙烯能力的快速增长,炼油能力过剩有进一步向炼化行业下游扩展、造成低端大宗石化品产能过剩的可能。7.国际油气合作取得战略性突破。2019年,我国在建立全面开放条件下油气安全体系迈出重要一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历时五年建成通气,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将与中国东北、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主消费市场对接;中国石化、广汇能源、新奥能源等企业新签多项LNG长期供应合同。我国东部天然气主消费市场已经形成多气源竞争格局。同时,外资加快了全面进入中国油气上下游的步伐,海上、炼化、销售等一批独资合资项目正在开建或计划中。8.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加快。2019年,政府部门围绕落实《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多项政策,推进油气行业全面开放。同时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出让;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深化油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油气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已经打破原有行业壁垒,新政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进程。

甲天下

油控研究报告:中国石油消费2025年达峰

会上发布的《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执行报告(初稿)提出了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路径。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可以于2025年达峰,峰值为7.2亿吨,这也有助于实现2050年全球温控2℃以内的目标。报告也认为,在某些石化产品自给率低、供应缺口巨大的情况下,应合理控制化工产业产能规模,并鼓励资源再生。

大乡里

去年全球油气供需出现历史性下滑,中国为何逆势增长?

记者 | 侯瑞宁1去年全球油气供需出现历史性下滑,但中国呈现逆势增长态势。4月16日,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2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称,去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估计为130.5亿吨油当量,同比下降约4.7%,为近十年以来首次下降。其中,全球石油消费量比上年减少870万桶/日,石油供应同比减少660万桶/日,供需降幅均创历史之最。全球天然气消费3.81万亿立方米,降幅约为3%,为21世纪以来首次下降。同期,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增速为2.2%。中国油气消费量仍保持正向增长。其中,石油表观消费量7.02亿吨,增长6.6%;天然气消费量3262亿方,同比增长7.1%。《报告》认为,中国能源消费总量逆势增长,主要与国内经济率先恢复有关。去年,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发展,经济呈现V型反转与回稳复苏走势,全年经济增速为2.3%,是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去年,全球油气发现储量大幅减少,勘探开发投资大幅下降。《报告》显示,去年全球共获得179个油气发现,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新发现油气储量19.5亿吨油当量,同比大幅下降30%。其中,石油新增探明储量同比下降11%,天然气新增储量同比下降43%。超过1亿吨油当量的发现仅有四个,全部位于深海。全球原油产量为4.17亿吨,同比下降7.1%,产量下滑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俄罗斯、利比亚、沙特、伊拉克和伊朗。全球天然气产量达到4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3.6%,产量下滑最多的国家为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埃及、卡塔尔和利比亚。同期,中国的油气产量和进口量均为正向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原油产量1.95亿吨,同比增长2%;进口量5.4亿吨,同比增长7.3%。天然气产量为1888亿立方,同比增长9.8%;进口1.02亿吨,同比增长5.3%。这主要与中国推出的“七年行动计划”有关。尽管面临疫情和油价下跌的不利形势,去年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仍然坚持了“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去年7月,国家能源局召开2020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强化政治担当,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油气稳定生产,不折不扣完成好保障油气供应安全的政治任务。《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原油进口的采购金额同比减少27%,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73.5%,较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同期,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2%,将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进口气中,管道气进口476亿立方米,首次出现负增长。去年,全球勘探开发投资大幅下降,北美地区降幅最大。《报告》显示,去年全球勘探开发投资支出3090亿美元,同比降幅30%。其中,北美勘探开发资本支出下降幅度接近50%。全球工程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921亿美元,较上年萎缩近30%。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高级经济师霍丽君表示,全球投资者对油气上游项目开发更加谨慎,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减少。这种影响短期难以消除。如果开发商继续减少新项目的投入,更多未获批的油气项目可能会被取消或者推迟。《报告》预计,2020-2024年,在开发和待开发油气田可有869万桶油当量/日的新增产能,但其中四分之一尚未获批。如果未来五年上游待批项目搁浅,全球油气产量增长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世界炼油、乙烯产能增速明显放缓。去年,世界炼油总产量升至51亿吨/年,净增为2195万吨/吨,且新增产量主要来自中国。世界原油加工量从上年的8170万桶/日,减至去年的约7440万桶/日,降幅为8.9%。中国是全球唯一原油加工量增长的国家。在乙烯需求方面,世界乙烯需求总量约为1.72亿吨,略增1%。世界乙烯产能升至1.97亿吨/年,一年新增700万吨。新增乙烯产能64%来自中国。《报告》预测,2021年世界新增炼油能力约4658万吨/年,炼油总能力为51.6亿吨/年,新增炼油能力将主要来自中东地区。《报告》认为,世界炼油业总体运行情况将好于上年,但产能利用率和炼油毛利难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预计2021年全球乙烯新增产能约950万吨/年,主要来自中国、美国和印度。世界乙烯总产能将突破2亿吨/年。霍丽君表示,当前世界石油需求仍处于恢复进程中,预计最快2022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水平。中长期内,尽管石化产品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但成品油需求减速甚至达峰,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潜力不足。石油供应方面,OPEC+大规模减产推动了市场再平衡,全球石油库存持续下降。预计到2021年底仍不能达到正常水平。中长期内,世界石油供应出现严重不足的可能性很小。《报告》预测,今年国际油价总体水平较去年明显反弹,尽管宏观层面有利于油价抬升,但是在供需平衡很脆弱的形势下,出现高油价的可能性不大。在基准情境下,预计布伦特年均价为62-67美元/桶。

人有能游

DNV GL发布2020年油气行业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尽管对2020年行业前景信心减弱,油气行业仍将增加对脱碳化的投资三分之二(66%)的资深油气专业人士对2020年行业增长抱有信心,这一比例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10%。 近一半(4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今年油价平均低于每桶50美元,他们的企业仍可达到可接受的利润。 尽管市场动荡,仍有71%的受访者预计将增加或维持脱碳化方面的投资,相比2019年的这一比例(54%)有大幅上升。业界增加氢经济投资的意愿在一年内增加了一倍以上。 对效率提升和脱碳化进行投资的企业对今年前景最为乐观。挪威奥斯陆2020年1月21日 /美通社/ -- DNV GL近期发布的新研究表明,业内对2020年油气行业增长的乐观情绪有所减弱,主要由于油价和全球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这两个因素也是业内认为行业增长的最大障碍。三分之二(66%)的资深油气专业人士对2020年的行业增长充满信心,与2019年的76%相比,下降了10%,2019年是自2017年的信心低谷(32%)以来的顶峰之年。不到一半(46%)的受访者认为,与2019年相比,今年将有更多大型的资本密集型项目获批,低于去年的比例(67%)。《新方向,复杂选项:2020年油气行业前景展望》报告基于对1000多位资深油气专业人士的调研以及对行业高管的深入访谈。 该报告是DNV GL连续第十年发布的对未来一年行业观点、信心、和优先事项的评估,并对来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提供了专家分析。《新方向,复杂选项:2020年油气行业前景展望》 2020年,资本可能不会大肆流入大型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但行业价值链上的企业预计今年将增加对能使其在能源转型中树立长期地位的领域的投资。调研发现,表示其组织正在积极适应更低碳能源结构的受访者从两年前的44%跃升至2020年的60%。虽然2020年行业增长前景尚不明朗,但油气行业管理者对其组织将度过难关感到乐观,他们可凭借经过去五年历练得来的成本效益能力来继续盈利。约64%的受访者预计其组织今年将能实现其利润目标(与2019年的62%大致持平),近一半(46%)表示,即使油价平均低于每桶50美元,其企业仍将获得可接受的利润。考虑到过去15年中只有一年(即2016年)的年平均价格低于每桶50美元,这一比例蔚为可观。“行业面临持续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和新的风险,而随着世界向低碳能源的未来转型,我们也看到行业正做出大胆决策,提高效率并应对长期挑战,” DNV GL石油天然气首席执行官Liv A. Hovem 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油气行业已将脱碳化放上了议程的核心位置,虽有市场动荡和2020年行业增长的预期不确定性,脱碳化仍将是行业聚焦重点。”DNV GL石油天然气首席执行官 Liv A. Hovem DNV GL的研究表明,采取脱碳行动的油气企业多于以往,预计其企业将增加或维持脱碳投资的受访者比例在短短12个月内从54%大幅上升至71%。重要的是,企业正在寻求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包括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对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进行脱碳,以及增加对脱碳气体的投资,如氢气(由电解、可再生能源来制氢,或结合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从天然气来制氢)。计划增加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油气企业的比例,从2019年的34%增加到2020年的44%。海上风电引领了这一领域的投资,有63%的组织希望增加对海上风电的投资,高于去年的40%。行业增加氢经济投资的意图在一年内增加了一倍以上。 42%的受访者表示,其企业将在2020年增加这方面的支出,高于2019年的20%。DNV GL《 2019年能源转型展望》指出,未来数十年,能源结构中仍将需要石油和天然气,预测到2050年,将占世界能源结构的46%,而目前这一比例为54%。该预测超出了《巴黎协定》设定的升温控制在 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不能坐下来等待完美的解决方案,一蹴而就达成完全脱碳的能源系统。在这等待过程中,行业将已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因此,我们必须开始使用我们已经拥有的技术对油气行业进行脱碳,以实现国家和国际气候目标。”Liv A. Hovem说。近三分之一(32%)的资深油气专业人士所在的组织中,成本效率将是重中之重,而一年前这一比例为21%。81%的受访者认为,行业需要开发新的运营模式来实现更高的成本效益,这是基于自2014年油价暴跌之后,许多显而易见的削减成本的措施都已经实施过了。几乎所有受访者(92%)预期其组织在2020年将增加或维持数字化方面的支出。那些相信其组织是行业内数字化领导者的受访者对其组织的前景更有信心,对油价的波动更游刃有余,并在能源转型方面寻求更大的投资。登陆dnvgl.com/instryoutlook2020免费下载《新方向,复杂选项:2020年油气行业前景展望》,点击下载中国调研结果数据资料页。点击下载 Liv Hovem的照片及报告相关图片编辑注释《新方向,复杂选项》是一项针对2020年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前景的年度标杆研究成果。该研究始于2011年,今年为连续第10年发布。该报告基于2019年10月到11月期间的全球调研,共有1,031位来自油气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接受了调研,并涵盖了与全球多位专家、商界领袖和分析师的深度访谈。本研究由DNV GL、Longitude和Kantar TNS合作进行。受访企业的规模各异:38%的企业年营收为5亿美元或以下,而24%的企业年营收超过50亿美元。受访者来自横跨油气产业链的各类组织,包括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受访者在行业内担任从董事级别的高管到高级工程师的不同职位。报告中表达的研究发现和观点不一定反映DNV GL的观点。

武贤

中石油经研院:预计2021-2025年国际油价运行中枢为60~70美元/桶

4月16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最新版年度《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明确,将深度引发油气供需两侧的结构性变革,油气行业正加速转型升级。未来五年,全球油气市场将进入变动期,天然气仍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发布会现场 (谢玮 摄)过去一年在新冠情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石油石化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次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4.5%,全年能源相关投资大幅下滑近20%,新发现油气储量同比大幅下降30%,世界石油供需降幅和库存创历史之最,国际油价首次出现负值,呈现先跌后震荡回升态势。2021年以来,随着新冠苗在全球使用,情正逐步得到遏制,油气行业也将有可能进入复苏回暖阶段,预计国际油价同比上涨,布伦特全年均价在62~67美元/桶。同时,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明确,后续行动将逐步推开。报告认为,后情时代世界石油需求恢复增长之后增速将逐渐放缓,石油供应能力保持充足,国际油价将维持中低位水平,预计2021-2025年运行中枢为60~70美元/桶。未来五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发展将进入变动期,天然气仍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区域消费结构、供应格局以及贸易和投资模式都将不断调整。“十四五”期间,在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和“3060双碳”新目标下,我国油气行业将进入加速变革和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油稳气增”的特征将更加明显,预计“十四五”末,石油需求将逐步接近7.3亿~7.5亿吨峰值平台,天然气仍处于快速发展期,2025年达4200亿~5000亿立方米;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国内原油产量将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将达2350亿~2500亿立方米,进口LNG接收能力大规模提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华林在致辞中说,能源行业面临重大转折,全球能源结构向环境气候友好和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安全、低碳、高效正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追求,中国向世界做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宣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复苏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面对新冠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中国石油2020年主动应对低油价挑战,取得了好于预期的经营业绩,特别是在国内外油气生产实现了“三个1亿吨”的历史性新格局,即国内原油年产量保持1亿吨以上、海外油气权益当量年产量保持1亿吨以上、天然气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油当量并首次超过原油。“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以“绿色发展、奉献能源,为客户成长增动力、为人民幸福赋新能”为价值追求,大力实施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和绿色低碳五大战略,着力做强做优,到2025年基本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50年左右全面实现世界一流的综合性能源公司。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余国介绍,《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自2008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连续13年发布。报告立足中国、统揽全球,通过跟踪国内外油气行业及油气公司发展动向,形成对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态势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本次发布会上,《行业报告》主编、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和姜学峰携主创团队,分别从油气市场、公司战略、能源政策、油气生产、投资环境、国际合作、转型发展等多个方面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邀请业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分析点评。报告核心观点:关于石油市场2020年新冠情把世界经济和油气行业打入低谷,世界石油市场创下多个令人记忆深刻的“历史之最”或历史新低。布伦特-WTI期货价差明显收窄,布伦特-迪拜原油现货价差年内大部分时间倒挂。上海原油期货价格独立性初显,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的地位进一步稳固。新冠情和OPEC+产量政策仍将是影响2021年世界石油市场的两大核心因素。综合判断,世界石油需求恢复性反弹、OPEC+继续进行有效的供应管理,世界石油市场基本面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改善趋势,支撑国际油价反弹,但剩余产能处于高位、库存水平仍然偏高及上游成本的下降将制约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基准情景预计布伦特年均价为62-67美元/桶。在世界石油消费大幅下降时,我国石油表观消费却实现快速增长,总量达到7.02亿吨。中国炼油能力增长至8.7亿吨/年,经营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展。国内石化行业为打赢情防控阻击战做出突出贡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GDP增速达到6.0%以上,将有效拉动中国石油市场的复苏。关于天然气市场在经历了2018-2019强劲反弹和屡创新高的发展后,2020年全球天然气产业链遭遇新冠情和油价暴跌双重冲击,主要市场指标呈现“三降两缓一停滞”。天然气项目投资遇冷,全球天然气贸易受较大冲击。但年末受冷冬气温影响,主要市场需求明显回升。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为天然气市场带来的非传统供应安全风险和价格剧烈波动风险值得重点关注。2021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出现强劲反弹为较大概率事件。随着基本面的恢复,全球天然气市场景气度将随之回升,需求侧和供应侧的竞争都将不断加大。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下,天然气仍然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一同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2020年我国天然气市场一枝独秀,在全球天然气消费同比下降3%的背景下,中国天然气同比增长7.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工程取得新进展。预计2021年天然气需求增速回升,供需基本平衡。在国家管网独立,基础设施第三方开放的背景下,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效果显现,市场主体多元化,供应能力提升。我国天然气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所面临的进口气的安全稳定供应、劣质化天然气资源效益开发、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市场化改革问题亟待解决。关于公司战略2020年,新冠情的蔓延严重打击了油气行业,国际石油公司的经营业绩遭受重创,产量普遍下降;国内石油公司产量稳中有升,全年实现盈利。国际大石油公司迅速调整经营策略,大幅削减投资规模,及时下调产量目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成本管控力度。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积极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一手抓防抗,一手抓生产经营稳定,在保障产业链平稳运行、抗保供、全产业链深入挖潜、提质增效降本等方面成绩突出。同时加速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数字化建设,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业务,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建议石油企业未来可保持适度的投资弹性,密切关注全球资产重组方面的机遇,在新能源业务发展上合理把控投资节奏,确保转型成功。关于国内政策围绕“双碳”目标积极推动能源转型。2020年,坚定不移地推进了矿权、成品油出口等环节开放,稳步推进能源法制建设,走出了一条“低碳化”“市场化”“法制化” 的发展之路。展望“十四五”,面对内外部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气候变化等问题,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油气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深化以炼化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按照“双碳”的目标要求坚定推动行业低碳转型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公平开放”“高效高端”发展,油气行业将进入加速变革和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关于油气生产2020年,全球上游投资大幅下降30%,投资规模走入近10年来的低谷。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均陷入低迷,油气发现数量和新增发现储量大幅减少,新发现油气储量同比下降30%。投资者对上游项目开发更加慎重。同样的情和低油价下,中国的勘探开发相比国外油气勘探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势。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按照国家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要求,企业调整投资策略,有效控制成本,油气产储量双双增长。全年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到13.2亿吨和1.29万亿立方米的高峰水平;油、气产量分别达到1.95亿吨和1889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6%和8.9%。展望2021年,随着油价逐步稳定,全球上游投资将触底回升,下半年工程技术市场回升效应也将显现。中国油气勘探生产按照七年行动计划保持加速状态,油气产量有望继续提升。预计原油产量1.98亿吨,天然气产量突破2000亿立方米大关,油气新增探明储量将更加注重效益增储以及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探明。 关于海外投资环境与国际合作新冠情和大国博弈使得国际社会秩序混乱,全球治理体系破坏,全球经济严重衰退,能源行业遭到重创。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油气资源国对外合作政策整体朝更趋宽松方向发展。2021年,海外整体风险呈上升趋势,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最主要的风险。未来,全球油气行业投资风险大小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新政策的出台,我们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改善不应报过高期望。2020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合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看,在坚持低成本发展和审慎投资策略下,储量稳中有增,产量略有下降,资产优化和企业间项目流转获得新突破,海外LNG产能建设和炼化项目合作成为新亮点。预计2021年中国企业国际合作将延续2020年态势:在战略上,经营好现有项目是核心;在业务布局上,天然气项目合作多于石油,下游快于上游。未来3到5年,中国企业将利用油气并购市场窗口期,获得更多优质项目。关于“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将深度引发油气供需两侧的结构性改革,促进石油石化行业的转型发展,油气企业必须顺应形势、主动作为,但也应防止跟风,注重根据企业的实际,实现转型中的有效发展。对于油气行业发展氢能,发布会认为,这将成为石油公司低碳转型的重要选择,宜积极谨慎推动。氢能与油气产业链的联系天然紧密,国际大石油公司持续保持了对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的关注。氢作为二次能源,其角色在于弥补电气化短板、辅助可再生能源更好发展。建议我国氢能发展坚持环保初心,瞄准绿氢,培育市场竞争力;从能源的视角研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加快突破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多部门协同,持续完善有关政策和标准法规,破除发展壁垒。建议石油公司及早关注氢能,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技术积累,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实施开放式创新,做好示范项目;积极谨慎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关于“十四五”前瞻过去五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速放缓,石油供应增速超过需求增速,市场基本面总体宽松,尤其新冠情给2020年市场供需两侧均带来巨大冲击,国际油价显著低于“十二五”水平。后情时代世界石油需求恢复增长之后增速将逐渐放缓,石油供应能力保持充足,国际油价将维持中低位水平,预计2021-2025年运行中枢为60-70美元/桶。过去五年,国际天然气需求较快增长,供应主体更加多元,市场供需宽松加大,贸易活跃度持续提升,国际气价较“十二五”期间下降20%-50%。未来五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发展将进入变动期,天然气仍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区域消费结构、供应格局以及贸易和投资模式都将不断调整,给市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十四五”期间,在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和“3060双碳”新目标下,我国油气行业将进入加速变革和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油稳气增”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十四五”末石油需求将逐步接近7.3亿-7.5亿吨峰值平台,天然气仍处于快速发展期,2025年达4200亿-5000亿立方米,年均增量超200亿-300亿立方米;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国内原油产量将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将达2350亿-2500亿立方米,进口LNG接收能力大规模提升至1.9亿吨/年。油气行业需进一步努力,以高质量的供应保障体系支撑行业健康发展。编辑:谢玮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知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民营大炼化,逆势前行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全球炼化行业向“四化”方向迈进,我国“降油增化”趋势明显炼化行业处于石油化工全产业链的中上游,可细分为炼油和化工两部分。炼油是通过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烷基化等生产工艺,利用原油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炼油产品主要包括石脑油、各类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等)、液化石油气和沥青等。石化产品则需通过对炼油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获得。生成石化产品的第一步是对炼油产品(主要是石脑油)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和对二甲苯(PX)等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上述基本化工原料为基础,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并制成各类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全球炼化行业向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为标志的“四化”发展方 向迈进。随着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炼化装置加速向大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其次,随着炼化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下游需求的不断细分和扩大,炼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石化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炼油企业从单纯的原油加工向中下游石化方向延伸,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实现炼化一体化经营,不仅可以将炼油的废料进行有效利用,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生产效益,这已成为全球炼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炼化一体化装置主要具备以下竞争优势:第一,炼化一体化有助于减少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可以降低原料成本, 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可提高生产灵活性,应对油品和石化产品市场变化的需求;第四,可以拓宽石化原料来源,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第五,有助于实现产品多样化,延伸价值链,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 基地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必然,化工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近些年我国“降油增化”趋势明显。目前,油品端需求增速正在放缓,叠加新能源车发展迅猛,电动化正在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油品需求将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降油增化”的发展趋势已是业内共识。据搜狐新闻报道,2018年国内成品油平均收率是 60%左右,目前新建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已大幅压缩成品油产出,部分企业成品油收率甚至低于 40%,目的就是增加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的产出。这一点在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近几年投资的炼化项目中尤为突出。例如,据隆众资讯统计,浙石化一期项目的成品油收率约为 41.8%,预计二期项目的成品油收率将进一步降低;巴斯夫在大亚湾的项目将采取不建炼油产能、进口石脑油的方式,建设其百亿美元投资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的项目也将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的方式,以减少成品油产量。我国的炼化企业正在从原本主要生产成品油和大宗化工原料,转向多产高附加值油品和高性能化工产品以延伸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拓展炼化行业的发展空间。2、 石油化纤产业链向中国集中,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2.1 、 国内炼油能力大幅增长,民营炼化迎来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1.1 、 全球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亚太全球炼油中心地位稳固近十年全球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亚太地区产能占比持续提升。根据 Wind 数据,2009 年,全球炼油产能为 91.65 百万桶/日,十年间全球炼油能力稳步攀升,2019 年全球炼油产能增至 101 百万桶/日,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1%。2019 年全球炼油能力增幅明显,同比增长 1.5%,为近十年以来的最大增幅。2019 年增量主要来源于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其中亚太地区的主要增量来自于中国,随浙石化一期和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中国大幅增加约 85 万桶/日炼油能力;亚太其他地区新增产能包括恒逸石化文莱项目 17.5 万桶/日和马来西亚 PETRONAS 炼厂 30 万桶/日。中东地区新增炼油产能为沙特 Jazan 炼厂 40 万桶/日。2019 年亚太地区炼油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 36%,居全球首位,较 2009 年提升 5%,进一步巩固全球炼油中心的地位。2.1.2 、 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炼油国。据 Wind 数据,2009 年我国炼油能力仅为 5.6 亿吨/年,历经十年扩张,2019 年我国炼油能力已提升至 8.8亿吨/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4.6%,远高于全球 1%的年均复合增速。目前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仅次于美国,2019 年 4 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石油市场报告 2019》称,2024 年前,全球炼油行业将迎来一大波新增产能,炼油能力净增长约 900 万桶/日,中国将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随着炼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原油加工量也保持快速增长,2009-2019 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5.7%,我国炼厂开工率在 2019 年已随之提升至 75%左右,较 2009 年 66.9%的开工率,大幅提升了 7.6 个百分点。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迎来炼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18-2019 年,得益于恒力石化、浙石化等民营大炼化的快速崛起,我国炼油能力均保持 5%以上的较高增速。2018 年 12 月,恒力石化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料,在 2019 年 3 月打通全流程,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原油-PX-PTA-聚酯”全产业链的民营炼化企业。2019 年 5 月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浙石化 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即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在 2019 年 12 月全面投产打通全流程。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民营大炼化全面迎来炼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19 年民营大炼化的炼油产能占比也得以明显提升,从2018 年的 26%已提升至 2019 年的 31%,而“三桶油”以及其他国营炼厂的产能占比由 2018 年的 74%下降到 2019 年的 69%,民营大炼化的相继投产正在逐渐打破国营炼厂行业垄断的格局.2.1.3 、 我国成品油供应过剩,成品油出口作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炼厂开工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结构性过剩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报道,2019 年全球炼厂的开工率约为 81%,虽然较 2018 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水平。其中美国炼厂开工率表现最为优异,全年平均开工率约为 90%;亚太地区炼厂开工率为 85%;欧盟地区炼厂开工率为 86%左右,我国炼厂开工率虽然已提升至 74.5%,但是仍然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 年,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合计将有 3250 万吨新增炼油能力投放,据前瞻经济学人预测,待 2020 年新增炼化项目全部投产后,国内成品油过剩产能约 1.5 亿吨左右,2021-2023 年,我国每年仍将有年产 3000 万吨以上新增炼化项目投产,我国炼油行业所面临的结构性过剩形势日益严峻。成品油出口已成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大幅增长。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由供应短缺变为富裕过剩,在此背景下,成品油出口便成为了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据百川盈孚和卓创资讯统计,2015 年我国汽油出口量为 590 万吨,柴油出口量为 716 万吨,煤油出口量为 1236 万吨,此后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 2019 年底,我国汽油出口量为 1637 万吨,柴油出口量为 2139 万吨,煤油出口量为 1761 万吨,2015 年至 2019 年我国汽柴煤出口量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29.1%、31.5%、9.3%。其中,在 2016 年我国成品油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汽油和柴油出口量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64.4%和 115.0%。我国成品油主要向东南亚地区出口,也有部分资源流向澳大利亚和南美市场。细分来看,我国汽油的主要出口国家为新加坡,占比出口总量的 60%;柴油主要出口去向为菲律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占比出口总量的67%;煤油出国去向主要为中国香港、越南、韩国和美国等地,以上四个国家和地区占比煤油出口总量的 51%。2.2 、 我国乙烯产能保持高速增长,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将继续提升2.2.1 、 全球乙烯产能逐年攀升,亚太地区乙烯产能领跑全球世界乙烯原料主要由石脑油、乙烷、丙烷、丁烷、煤制烯烃(CTO)和甲醇制烯烃(MTO)等构成,其中石脑油所占比重较大,据搜狐新闻报道,2017 年全球范围内石脑油制乙烯的比例为 42%,位列第一。据 Wind 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0 年全球乙烯产能为 1.38 亿吨,此后逐年攀升,截至 2019 年世界乙烯产能已达 1.86 亿吨,9 年间年均复合增速为 3.4%。2018 年,亚太地区乙烯年产能约为6000 万吨,占比世界总产能的 34%,领跑全球;紧随其后的是北美地区,其乙烯年产能约为4577 万吨,占比世界总产能的26%;欧洲和中东地区分别占比18%和17%。分国家来看,美国、中国、沙特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分别贡献乙烯年产能 3784.1 万吨、2532.9 万吨、1585.5 万吨,合计占比全球乙烯产能的 45%左右。2.2.2、 民营炼化企业拉开乙烯扩产序幕,我国乙烯产能保持高速增长我国乙烯扩产速度较快,蒸汽裂解为我国乙烯的主要生产路线。我国乙烯产能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根据 Wind 和《2020 年中国能源化工发展报告》数据,2009 年我国乙烯年产能为 1580 万吨,2019 年我国乙烯年产能已大幅增长至 2889万吨,这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9%,为世界乙烯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的两倍。随着产能的大幅扩张,我国乙烯产量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国内部分设备老旧、运营成本高、效率低、行业集中度低、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国内乙烯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2019 年我国乙烯的产能利用率为 71%,较 2010 年下降了 19%。我国乙烯装置以蒸汽裂解为主,2018 年裂解路线的乙烯产能占比高达 74.1%;由于我国富煤少油气,煤/甲醇制乙烯的产能占比已达到 25.6%,远高于占比 6%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乙烷制乙烯路线在我国进展较为缓慢,除了 2019 年 9 月我国首套乙烷制乙烯装置新浦烯烃正式投产,以及中石油塔里木和长庆项目已经开工外,其他并无实质性进展。2019 年民营企业拉开我国乙烯扩产序幕,我们预计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我国乙烯总产能达 2585 万吨,同比增长 14.2%,为近 9 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其中恒力、新浦等民营炼化的新增产能约占总新增产能的 76%,民营企业的乙烯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16%。2019 年民营炼化的投产拉开了我国乙烯扩产的序幕,2020 年除了中石化、中化等国企、央企的乙烯项目将投产之外,万华化学的百万吨乙烯项目也计划在 2020 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和金联创统计,2020-2023 年,我国乙烯产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将有近 2000 万吨新增乙烯产能投放。未来随万华化学、盛虹炼化、浙石化二期等乙烯项目投产,民营企业的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2.2.3、 2019 年得益于下游需求强劲,我国乙烯消费保持较高增速乙烯下游的主要衍生物有聚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多种化工产品,其中聚乙烯占比最大,约为 66%,是拉动乙烯消费的核心领域;其次,乙二醇、环氧乙烷分别占比 16%和 5%。根据《2020 年中国能源化工发展报告》数据, 2019年,我国乙烯产量为 2052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2302 万吨,250 万吨左右的缺口由进口乙烯补全,因此目前我国乙烯行业基本供需平衡。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近几年均保持较高增速,在 2019 年同比增长 9.7%,为近五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宏观层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为 6.1%和 8.4%, 是支撑乙烯消费增速的基础动力。从微观层面上来看,2019 年国内聚乙烯再生料与新料价差缩窄,导致国内聚乙烯再生料逐步被新料抢占市场份额,刺激乙烯消费进一步增长;其次,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导致国内掀起了一轮乙烯下游制品的抢出口热潮,贡献了一部分乙烯消费增长;快递和外卖包装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根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该领域的包装消费增速约为 20%-30%,对乙烯的消费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此外,国内水泥产量因基建有所回暖,从而带动减水剂消费增长,对乙烯消费量提升起到间接刺激作用。但由于未来三年国内乙烯产能大幅扩张,未来国内的乙烯仍有过剩风险。2.3、 我国 PX 产能高速增长,进口替代快速推进2.3.1 、 东北亚地区引领 PX 产业发展,2019 年全球需求增速有所放缓2019 年全球 PX 产能大幅扩张,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全球PX 产能为 5770 万吨,产量为 4668 万吨,分别同比增长 12.6%和 3.9%。东北亚地区PX 的供给和需求均居全球首位,引领全球 PX 行业发展,截至 2019 年底,东北亚地区 PX 产能合计占比全球产能的 63%,需求占比全球的 70%。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 PX 产能位列全球第一,据百川盈孚统计,截至 2019 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产能为 2053 万吨,占比全球产能的 36%,其次是韩国、印度、日本,产能分别为 993 万吨、587 万吨、399 万吨,分别占比全球产能的 17%、10%、7%。2019 年全球PX 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7、2018 年全球 PX 的需求量分别为 4131 万吨、4469 万吨,2019 年增至 4673 万吨,同比增速由 2018 年的 8.18% 降至 4.56%,为近三年以来的低位.2.3.2、国内新建产能集中释放,进口替代快速推进国内新建产能集中释放,民营炼化企业快速崛起。2014 年左右我国 PX 的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由于我国 PX 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对资金要求、抗风险能力及工艺技术均有严格要求,那时我国 PX 产业大多集中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型国营资本手中;其次,PX 毒性的争议广受关注,也存在一定的民间阻力。这导致我国 PX 项目上马速度较慢,PX 行业较为依赖进口。我国 PX 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建设投资沉寂期后,在 2019 年迎来投产高峰。2019 年 3 月-5 月,恒力石化两条225 万吨 PX 装置相继投产,合计贡献 PX 生产能力 450 万吨;2019 年 8 月,中化弘润 80 万吨装置投产;2019 年 9 月底,海南炼化 100 万吨装置投产;2019 年 12 月底,浙石化一期 400 万吨 PX 生产装置投产;加上辽阳石化和金陵石化分别扩能改造的 30 万吨和 15 万吨产能,2019 年国内新增 PX 产能合计达 1075 万吨/年,同比增长 77.5%。在上述投产的装置中,恒力石化和浙石化两套超大型装置皆属于民营企业向上一体化的生产布局,进一步打破了传统三桶油主导的行业格局。截至目前,我国民营炼化企业的产能占比已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我国 PX 供应的主力军。新建产能逐步投产,进口替代快速推进。我国一直以来是 PX 市场最大的需求国,且需求增速较快。据卓创资讯统计,我国 2009 年PX 的表观消费量为 817 万吨,2018 年已大幅提升至 2662 万吨,2009-2018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14%。但是在 2009-2018 年我国 PX 项目上马速度较慢,这 9 年间我国PX 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仅为 8.6%,远低于需求增速。因此,我国 PX 在供应上存在较大缺口, 进口依存度较高,据卓创资讯统计,2010 年以来,我国 PX 进口依存度快速增长, 在 2018 年我国 PX 进口依存度高达 60%左右。2019 年,我国 PX 产能迎来爆发式增长,PX 产量也得以明显提升,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我国 PX 产量为 1464 万吨, 同比增长 43.1%,与此同时进口依存度也下降至 50%左右,较 2018 年大幅下降 10%,我国 PX 产能的集中释放快速推动了我国 PX 产业的进口替代进程。2.3.3、 未来我国 PX 产能将大规模释放,PX 行业格局或迎来大变革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我国 2020-2021 年将有 2200 万吨 PX 项目投产,这意味着 2021 年我国 PX 总产能将超过 4200 万吨。而 2009 年至 2019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14%左右,乐观假设 2020-2021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保持相同增速,可推算出 2021 年我国 PX 需求量约为 3760 万吨,届时我国 PX 产能将在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出现产能过剩。随着本轮 PX 扩能高峰释放,世界 PX 格局也将迎来大变革,预计我国进口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规模小、成本高、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 PX 装置或将率先出局,我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 PX 产业中心,世界话语权也将进一步提升。2.4 、 我国 PTA 产能出现过剩,近些年产能增速放缓2.4.1 、 我国是 PTA 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PTA 是PX 的下游产品,也是化纤行业的重要原料。根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2009-2019 年,全球 PTA 产能稳步提升,从 2009 年的 4549 万吨增长到 2019 年的 7896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5.6%。目前 PTA 产业主要聚集在亚洲地区,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和 CCF 统计,2019 年亚洲 PTA 产能和中国 PTA 产能分别为 6790 万吨和 4898 万吨,分别占全球总产能的 86%和 62%。而在 2009 年我国 PTA 产能仅为1210 万吨,仅占全球的 27%,经过十年的大幅扩张,我国 PTA 产能占比提升了 35%,成为全球第一大 PTA 生产大国。在需求端,亚洲同样是 PTA 的主要消费市场,2019 年亚洲 PTA 消费量占比全球总消费量的 80%。其中,我国是全球最大的 PTA 消费国,PTA 消费占比高达 55%,因此我国在全球 PTA 市场供需中占据主导地位。2.4.2、 近十年我国 PTA 行业历经三轮扩产高峰,未来供应过剩压力或进一步增大2009 年至2019 年我国PTA 行业历经三轮扩产高峰,目前已面临供应过剩问题。自 2000 年以来,随下游聚酯产业快速发展,我国 PTA 行业逐渐进入快速成长时期,产能逐年攀升,其中 2012 年产能大幅增长,同比增长 64%。与此同时,我国 PTA 进口依赖度也随之下降,自 2013 年起我国 PTA 基本不再依赖进口。在经历了 2014 年第二轮产能大幅扩张以后,我国 PTA 行业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供需格局,据 CCF 统计,2014 年我国的 PTA 产能为 4348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2872 万吨,这也导致 2014 年的开工率仅为 65%。此后我国 PTA 产能扩张速度有所放缓,2015 年后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多套装置关停,单套规模 60 万吨以下的小装置基本失去竞争力。自 2019 年起我国 PTA 行业迎来了第三轮扩产小高峰,据 CCF 统计,截至 2019 年底我国 PTA 产能为 4893 万吨,同比增长近 7%,增大了我国PTA 行业供应过剩的压力.未来几年我国 PTA产能仍将保持大幅增长,或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整合期。2020 年我国 PTA 产能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将有 1270 万吨 PTA 产能集中释放,民营企业仍然是扩产的主力军。据中化新网报道,恒力石化第四条年产 250 万吨 PTA生产线已于 2020 年 1 月投产,此外,逸盛新材料一期 300 万吨、新凤鸣二期 220 万吨 PTA 项目也有望在 2020 年陆续投产,届时我国 PTA 所面临的供应过剩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近年来,我国投产的 PTA 装置规模基本大于 200 万吨,与新投产的上下游一体化大装置相比,原有 100 万吨左右的小规模装置将逐渐丧失竞争力,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部分落后的小装置可能关停,我国 PTA 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整合期。2.4.3、 我国 PTA 行业集中度高,龙头企业规模优势明显目前我国 PTA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继续以低成本扩张,持续发挥规模优势。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恒力石化、桐昆股份的 PTA 产能位列全国前四位,这四大炼化企业的 PTA 产能占我国总产能的 60%以上,我国 PTA 行业集中度较高。从未来投产计划来看,产能继续扩张的主力也以行业龙头为主。首先,对于龙头企业而言,由于已具备一定生产基础,扩产投资的成本较低。如恒力石化第四条及第五条PTA 生产线规模都为 250 万吨,每条线投资金额约为 30 亿元,逸盛新材料新增 600 万吨 PTA 项目的总投资预计为 67.31 亿元,而福建百宏 250 万吨 PTA 装置环评总投资却高达 57.2 亿元。其次,PTA 核心成本竞争力在于设备和工艺,是典型的后发优势行业,越晚投产规模越大的装置成本越低。据过去十年,PTA 边际加工成本从 1000元/吨大幅下降至 500 元/吨左右,主要是由于大容量技术带来的规模经济以及工艺技术的提升。以恒力石化第四条 250 万吨 PTA 生产线为例,其采用了英威达 P8 技术, 物耗和能耗均有所降低,预计吨加工成本节省约 100 元/吨,相比目前 PTA 最低吨成本还要降低 20%左右。因此,在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龙头企业优势愈发凸显。2.5 、 行业龙头持续扩张,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2.5.1、2019 年我国纺服行业景气度有所下滑,涤纶长丝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涤纶长丝是以 PTA 和 MEG 为原料合成的化学纤维,根据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POY(全拉伸丝),DTY(涤纶加弹丝)和 FDY(涤纶牵引丝)三大类。据卓创资讯数据,涤纶长丝的下游应用主要为服装、家纺和工业,分别占比 44%、27%和 28%。2009 年至 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和产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十年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8.2%和 8.9%。其中自 2014 年起,由于 2014 年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下游需求疲软,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同比下降,表观消费量增速和开工率均下滑至近十年以来的最低点。2016 年起全球经济有所回暖,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逐步复苏,表观消费量和开工率均企稳回升。2019 年,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景气度整体再次下滑,内销和外需增速都有所放缓。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涤纶长丝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速和出口增速分别为 8.1%和 7.8%,较 2018年分别放缓了 3.5%和 4%。2.5.2、 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能略有过剩,预计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已提升至 4061 万吨,由于下游需求增速放缓,产量为 3140 万吨,行业开工率为 77%。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能略有过剩, 近几年通过逐步加大出口量以缓解产能过剩,未来出口或将成为带动涤纶长丝需求继续增长的新动能。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桐昆、新凤鸣、恒逸、恒力、盛虹这几家龙头企业的涤纶长丝产能占比高达 50%以上。但是龙头企业并没有停下继续扩张的脚步,未来桐昆股份、恒逸石化、恒力石化、荣盛石化和东方盛虹合计将有超 800 万吨涤纶长丝产能投放,预计落后产能将不断被淘汰,大型龙头企业将凭借其规模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张,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未来涤纶长丝龙头将进入强者恒强的发展阶段。3、回溯历史:在油价下行周期炼化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3.1 、 2014 年美国页岩油革命拉开序幕,原油价格步入下行周期页岩油产量激增,OPEC 产油国拒绝减产,叠加原油需求低迷,导致 2014-2016年油价持续性下跌。2014 年 6 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收盘价达全年最高点 114.92 美元/桶,此后便历经了一年半的油价下跌,在 2016 年 1 月,布油期货收盘价为 27.29 美元/桶,区间最大跌幅高达 76.25%。从供给端来看,对油价的冲击主要来自页岩油产量激增和 OPEC 产油国恢复供给。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页岩油产量持续上涨,据搜狐新闻报道,页岩油从 2008 年的不足 50 万桶/日发展到 2014 年的 400 万桶/日的生产规模,美国原油产量也因此由 2008 年年初的 500万桶/日增长到 2014 年的 900 万桶/日。其次,传统产油国如伊拉克、利比亚的地缘政治危机得到缓解,原油逐步恢复正常供给。以上两个原因共同导致国际原油市场处于供应过剩的局面,油价也因此大幅下跌,2014 年 11 月的 OPEC 会议拒绝减产,原油价格继续下探。从需求层面看,原油需求放缓也是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 年,除美国之外,全球经济增速均低于预期,尤其在下半年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导致了对石油化工大宗商品需求量的下降,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在下半年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四大产油国减产协议达成,油价逐步走出低迷。2015-2016 年,受地缘政治因素和 2015 年 6 月 OPEC 会议再次决定不减产的影响,油价继续震荡走低。截至 2016年初,原油价格已跌破 30 美元/桶。2016 年 2 月,四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卡塔尔和委内瑞拉最终签署了“石油产量冻产协议”,决定将其原油开采量维持在 2016 年 1 月的水平,自此原油价格止跌回升,逐步走出下行周期。2017 年,OPEC 与俄罗斯等产油国组成了OPEC+减产联盟,开始减产 180 万桶/日,供需状况逐渐好转,同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中国加大原油进口,油价企稳反弹,2017 年 9 月,飓风导致美国部分炼油厂遭遇重创,天气扰动拖累了美国原油产量和成品油供应,原油价格加速反弹,2018 年初,布伦特原油价格重回 70 美元/桶。3.2 、 复盘上一轮油价周期,油价大幅下跌炼化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为分析油价大幅波动对炼化企业的影响,在 2014Q1~2018Q3 油价大跌及回暖的时间区间,我们选取了台湾化纤、台塑石化以及韩国 SK Innovation 三家石化企业, 从其营业收入、毛利率及净利润的角度,分析其盈利能力和油价的联动关系。其中, 台湾化纤及台塑石化都隶属于台湾石化行业龙头台塑集团,台湾化纤自参与集团“六轻”工程开始,逐步建立了涵盖化工原料、塑料及下游纺织材料的一体化生产格局, 成为 PX、PTA 等化工产品的重要供应商;而台塑石化则属于偏上游的企业,主营成品油生产与轻油裂解。SK 创新隶属于韩国 SK 集团,SK Innovation 前身为韩国首家炼油化工企业大韩石油,曾经是带动 70 年代大韩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涉及业务包括石油开发、炼油、化学、润滑油以及未来能源产业,已成长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能源和化学企业,同时也是亚洲 PX 行业龙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和 SKInnovation 的营收变动趋势与油价涨跌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4Q3-2016Q1 油价的连续下挫导致三家企业营收受到较大影响,2016Q1 三家公司的季度营收均触及 2014 年以来的最低点。2016Q2-2018Q3 随着原油价格企稳回升,三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逐步回暖的态势。在季度营收环比变动幅度上,偏向于产业链下游的台湾化纤和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高的SK Innovation 环比变动幅度小于油价的环比变动,二者的季度营收波动受油价下跌的冲击相对较小。而专注于炼油的台塑石化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大,季度营收环比变动幅度有时甚至会超过油价的环比变动幅度。因此,我们判断,油价冲击传导到产业链下游企业需要一定时间,相对于上游炼油企业,偏下游的企业如台湾化纤所受到的影响较小;上下游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如 SK Innovation,由于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均衡,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时抗风险能力更强。在油价剧烈波动区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和 SK Innovation 的毛利率与油价呈现负相关,且毛利率随油价反向变动有一定滞后性。原油价格下跌带动石油化工产品成本下降,三家公司拥有了更大的毛利空间,因此在油价下跌时公司毛利率出现明显提升,在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区间,三家公司的毛利率与油价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由于台塑石化处于偏上游的位置,产品以炼油产品为主,毛利率变动与油价相关性更强,受油价变化影响更大。2014 年上半年,原油价格处于 100 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在高油价下三家公司毛利率持续承压,均不足 10%。自 2014 年 6 月起油价开始大幅下跌,导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的存货价值急剧下滑, 存货价值与油价走势基本保持一致。与此同时三家公司的毛利率也大幅下滑、逐步探底,在 2014 年 12 月三家公司的毛利率触及 2014 年至 2019Q3 的最低点,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的毛利率分别为-8.37%、-0.04%、0.22%。我们认为, 油价的大幅走低会导致公司存货价值明显下滑,除了高油价的成本压力,存货减值也是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后,2015Q1 三家公司的存货价值继续下降,但是毛利率却开始反弹,并且均在 2016Q2 到达 2014 年至 2019Q3 的最高点,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在 2016Q2 的毛利率分别为 23.57%、18.04%、14.80%。而原油价格已在 2016 年 1 月开始回暖,2016Q2 的季均价已回升至 47 美元/桶。我们认为,进入 2015Q1 原本的高油价库存已消耗完毕,存货价值虽然较高油价下的存货价值有所下降,但是低油价成本优势已开始显现。因此我们判断,在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区间,毛利率与油价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滞后性的原因之一是油价突然大幅下跌势必会导致存货减值,对毛利率有所拖累;其次是由于企业需要消耗前期的高油价库存,在高价原油库存消耗完毕后,低油价带来的成本优势才逐步显现。与毛利率相似,三家公司的净利润与油价呈负相关,且与油价的反向变动关系存在一定滞后性。2014 年 6 月之前,由于油价处于高位,在高油价成本压力下三家公司的净利润持续承压,且均在 2014Q4 出现亏损。其中,截至 2014Q4 SK Innovation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亏损。从存货价值来看,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时,三家公司的存货价值随之锐减,归母净利润也触及 2014Q1 至 2019Q3 的最低点。由于油价在 2014 年6 月之后大幅下跌降低了炼化成本,三家企业的净利润从 2015Q1 开始明显提升,实现扭亏为盈。此后,油价在 2015Q1-2017Q1 处于底部区域,三家公司净利润总体表现良好。2018Q4 台塑石化和台湾化纤的净利润再次明显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油价从2018 年 10 月的 80 美元/桶以上再次下跌至年底的 50 美元/桶左右,受原油急挫的影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出货不畅;另一方面,台湾地区的原材料消耗大多依靠中国大陆的深加工,中美贸易摩擦对台湾地区的冲击逐渐显现,在双重压力之下,公司去化高成本库存,导致 2018Q4 净利润下滑明显。因此,与毛利率情况类似,在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净利润与油价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由于存货减值和消耗高油价库存等因素而存在一定滞后性,低油价的成本优势随着高油价库存消耗完毕后将有所体现。产业链价差时有扩大为炼化企业铸造盈利空间。乙烯的价格走势与原油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且乙烯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尤其在原油价格有所回暖时,乙烯价格将大幅拉涨,使得乙烯-石脑油价格扩大。PX 价格也随石脑油价格波动,油价大幅下跌会拖累 PX 价格,使 PX 价格走低。但是,当油价呈现出转暖迹象时,PX 价格的上涨幅度较石脑油的上涨幅度更为明显,因此 PX-石脑油价差会有所扩大。与乙烯和PX 相似,PTA、涤纶长丝 POY 的价格走势与其上游产品的价格走势保持一致,但是价格上涨弹性优于上游产品。当油价复苏之际,下游需求有保证的情况下,产业链中下游的产品价差时有扩大,将为炼化企业铸造一定盈利空间。4、展望未来:2020 年油价下行叠加全球疫情,民营大炼化逆势前行、拐点将现4.1、 与 2014 年的相同之处:供需失衡、OPEC+减产协议谈判失败等因素仍然存在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原油供应过剩,OPEC+减产协议谈判失败导致原油价格大幅走低。2020 年 3 月 6 日,在维也纳举行的 OPEC+减产协议谈判以失败告终,受此消息影响,市场信心受挫,叠加疫情影响,原油价格大幅下行。随后,据路透社报道,沙特大幅下调 4 月份原油价,调价幅度高达 4-7 美元/桶,为 20年之最;3 月 12 日,沙特决定启动 10 多年来的首次增产计划,并已准备好就产量水平和石油市场份额展开一场持久战。事件发生期间,布伦特原油期货由 45.27 美元/桶触及 22.74 美元/桶,WTI 原油期货由 41.28 美元/桶跌至 20.09 美元/桶,期间最大跌幅分别为 49.8%、51.3%。低油价持续一个月后,OPEC+紧急举行视频会议,最终达成减产协议。根据协议,2020 年 5 月至 6 月的减产规模为 970 万桶/日,2020 年 7月至 2020 年底减产规模将降至 770 万桶/日,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减产规模将进一步降至 580 万桶/日。减产力度不及预期,或将难以抵消新冠肺炎疫情对石油需求的影响。同时 EIA 发布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 2020 年WTI 原油价格为 29.34 美元/桶,此前预期为 38.19 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为 33.04 美元/桶,此前预期为43.30 美元/桶。在减产协议达成后,截至目前原油价格反弹力度依然有限。4.2 、 与 2014 年的不同之处:油价下行叠加全球疫情使得局势更加严峻多重因素对我国炼化行业带来一定挑战。本轮油价下行与 2014 年油价下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原油需求锐减,海外市场消费和生产限制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叠加国际贸易摩擦因素,使我国外贸发展更加不易,短期内依靠外需提振国内经济困难重重。当前,我国境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因此经济增长的内需动能大于外需,但是扩大内需的成效还亟待显现。以上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当前局势更加多变和严峻,对我国炼化行业带来一定挑战。短期内炼化企业或将承压;中长期内随下游需求回暖,炼化企业或将进入新一轮低成本原油的红利期。短期内,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油需求被抑制不可避免。炼化产业链的石化产品,如成品油、PX、PTA 和涤纶长丝等,由于终端需求低迷,目前处于持续累库的状态;其次,各个产品价格也有所下滑,而炼化企业目前消耗的原油依然是前期的高成本原油库存,因此在量价均承压的状态下,炼化行业面临较大挑战。但是中长期来看,随海外疫情逐步控制、日趋稳定,国内复工复产率不断提高,因疫情被抑制的市场需求或将强势回补,补偿性消费有望持续发力,石化产品需求也将企稳回升。炼化企业消耗完毕高油价库存之后,将有望进入低成本原油的红利期,或将打开新一轮的盈利空间。4.3 、 利好政策加码,为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石化行业“十四五”规划年内编制完成,2020 年起炼油、PX 及乙烯项目产能扩张将严控,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高。据中证网报道,3 月 3 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在 2020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发布会上表示,石化联合会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年内编制完成《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石化园区等专项规划。同时, 从 2020 年开始,除国务院《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规划部署的国家重点基地和重大项目外,新建和扩建炼油项目以及新建 PX 和乙烯项目将一律严控、不得违规审批,石化行业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石化产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未来,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大、同质化严重的落后产能和低端产能或将被淘汰出清,具有一体化产业链、差异化产品和领先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将脱颖而出,行业产能进一步向一体化龙头企业集中。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获批,打通民营炼化企业成品油出海通道。3 月31 日,浙江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指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浙江自贸试验区内现有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开展副产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数量。我国成品油出口配额一直集中在“三桶油+中化+中航油”手中,民营企业仅在 2016 年短暂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2015 年 11 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暂时允许符合条件的炼油企业开展进口原油加工复出口成品油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符合申请条件的炼油企业可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但由于民营企业缺乏成熟的仓储、远洋运输经验,2016 年民营企业配额完成情况欠佳,国家决定暂停向地方炼厂发放出口配额。据金联创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共有 12 家民营企业申请出口配额,共计发放配额 167.5 万吨,但实际完成总量仅为 100 万吨,完成率约 60%。本次成品油出口政策放开,是时隔 4 年后再次打通了国内民营炼化企业与海外的连接通道,民营企业若能借此机会优化成品油出口的物流条件和管理团队, 充分利用好下发配额,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民营炼化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也有利于缓解国内成品油过剩压力。4.4 、 成品油复苏迹象已现,大炼化静待拐点到来随交通运输和基建行业回暖,柴油需求增长带动成品油逐步复苏。2020 年 2 月, 受疫情影响,主营炼厂开工负荷和山东地炼的开工负荷均降至近一年的最低点,均不足 60%。进入 3 月中下旬,我国疫情防控卓有成效,复工复产有序推动,全国炼厂的开工负荷逐步回升。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 4 月 16 日,主营炼厂开工率已回升至 60.85%,山东地炼开工率大幅反弹至 71.96%。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复苏较快,其他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基本步入正规,之前复工较为迟缓的基建行业,目前已基本回归正常且增长强劲。交通运输业是柴油需求的中流砥柱,而基建行业将或将成为 2020 年柴油需求的突破口,二者的强势复苏带动柴油需求稳步增长,也成为了刺激成品油消费的主要动力。据卓创资讯数据,与 2 月相比,目前我国成品油库已出现下降,以山东地炼汽油和柴油库存为例,截至 3 月末山东地炼的汽油、柴油库存较 2 月末分别下降 21%和 27%。上游油品端复苏迹象已现,下游“PX-PTA-涤纶长丝”静待拐点。由于第一季度海外疫情蔓延,涤纶长丝的主要应用领域纺服受到较大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 19.0%,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下降 32.2%。出口方面,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 年 1-2 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 160.6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0%,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累计出口 137.73 亿美元,同比下降 19.9%,均呈现大幅下滑趋势。根据中国棉花网从江浙、广东、山东等地调研结果来看,纺服企业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度普遍超过 50%(含港澳等间接出口),而高利润高附加值纺服产品对出口的依赖更是达到 60%以上。因此,涤纶长丝目前所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于疫情蔓延导致国内外需求受挫,后续 随国内消费复苏,海外疫情缓解,下游聚酯产业链也将逐步迎来拐点。在当前形势 下,炼化企业逆势前行,穿越周期,静待拐点到来。5、 受益标的(略,详见报告原文)5.1、 恒力石化:国内第一家打通“原油—PX—PTA—聚酯”全产业链的民营炼化企业5.2、 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浙石化 4000 万吨世界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即将启航5.3、 桐昆股份:涤纶长丝行业龙头进军上游炼化项目5.4、 恒逸石化:文莱项目为公司打开增长空间……(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开源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