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实用医学杂志好投吗?忠烈图

实用医学杂志好投吗?

论文级别: 核心期刊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国际刊号: 1006-5725国内刊号: 44-1193/R期刊收录: 维普、万方、知网、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核心期刊主要栏目: 指南解读、述评、专家论坛、专题笔谈、专题报道、临床新进展、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实用医学杂志好投吗? 文博士点评如下:可以看到《实用医学 》 属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整体投稿难度较大,审稿速度较快,中间修改周期较长,主要针对文章格式规范。对论文质量要求较高,审稿专家也会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适合高级论文发表。如果需要投稿、加急、指导可以私信文博士。关于“ 实用医学杂志好投吗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文博士,文博士是编辑部的资深编辑,多年的行业经验积攒不少资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大喜事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征稿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简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弘扬中西医学术、贴近临床、注重实用、鼓励创新、中西并重为宗旨,及时反映中西医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力求办成特色鲜明的广大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人员所喜爱的专业期刊。投稿要求(1)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2)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所有来稿必须通过我刊社的“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文字复制比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3)我刊初审周期为2-4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4)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5)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6)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7)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8)格式要求:(1)标题请用小三黑体,标题应鲜明,一般不超过25个字,不使用外文缩写词。(2)作者姓名及单位信息请用小四楷体,要有准确的作者单位名称、省份、城市及邮编。示例:张三(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3)摘要(中文)请用五号楷体,摘要文字控制在250字内,重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结果和结论尤为重要。摘要须用第三人称写(4)关键词请用五号楷体,要求不少于3个,不超过5个。(5)正文请用五号宋体,不得少于2000字。一般来说,2000字以下的文章,很难说清问题,不能保证学术质量,因此,2000字以下的文章本刊恕不受理。(6)参考文献请用五号仿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孔子不听

62岁男子腰疼入院,肾衰离世,医生摇头:一把年纪,这事不能放纵

深夜,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过,车内躺着一名中年男子,表情痛苦,蜷缩在担架上手捂着腰,已经快要失去意识,嘴里断断续续喊着:“疼...”到达医院后,医生马上对其进行抢救,一检查,发现男子尿酸高达820umol/L,肾脏已经出现明显的衰竭迹象了,经过医护人员2个小时的努力后,该男子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因病情严重,在ICU治疗3个月后,还是不幸离世。经了解,该男子今年62岁,名叫大军,在四年前,大军就查出患有高尿酸症,但他从来不忌口,羊肉汤、海鲜、啤酒,那是从不间断。儿女多次劝说,可他认为:“该吃吃该喝喝,生死由天”,平时痛风也会发作,他经常吃一些止疼药缓解,事发当晚,止疼药吃了好几片也没用,疼到接近昏迷,家人这才拨打120。医生叹息:一把年纪,还敢如此吃海鲜、喝啤酒,太放纵了!3种食物,劝高尿酸患者管好嘴最近几年,因高尿酸而引起的肾衰竭案例越来越多,究其根本,和饮食有着很大的关联,很多食物在不经意间就会使尿酸升高。第一种:海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韦尼认为:海鲜中:贝类、虾、沙丁鱼、凤尾鱼等品种嘌呤含量非常高,每100g中含有的嘌呤就可达到150-1000mg,是高嘌呤食物中的“榜首”。摄入后,嘌呤经过代谢后,会成为尿酸滞留在肾脏中,增加肾脏负担,损伤肾脏。第二种:羊肉汤羊肉本身就属高嘌呤食物,不适宜高尿酸患者食用,特别是由羊肉熬制成的高汤,其中的嘌呤含量比肉类本身还要高,因为嘌呤是极易溶入水的,并且浓汤中的嘌呤进入体内后,会更容易被机体汲取,生成尿酸,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劝高尿酸患者少喝。第三种:啤酒根据美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报道结果来看,人体尿酸值的高低与喝啤酒有很大的关联,常喝啤酒的高尿酸患者,患痛风的几率要比不喝啤酒的高出2.5倍之多。啤酒本不属高嘌呤食物,但啤酒中所含有的物质能够促进乳酸和酮体的分泌,阻碍尿酸排泄,容易升高尿酸浓度。身体出现3个异常,或是尿酸已“超标”许多高尿酸患者身体出现异常,不当回事,最终恶化为肾衰竭,当身体发出提醒时,希望你别忽视了。异常1:腰疼腰为肾之府。肾脏的位置处在腰部,高尿酸带来的伤害,肾脏首当其冲,尿酸过高,会严重影响到肾功能,导致腰部出现酸痛感、钝痛感等。异常2:排尿异常尿酸值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形成尿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堆积过多,一些细小的结晶可能会析出一部分,堵塞肾小球及尿路,导致排尿不畅,甚至无尿。异常3:关节疼痛高尿酸患者出现关节疼痛多半和尿酸盐结晶析出有关。尿酸盐结晶析出后,若是游走至关节处,容易在关节处沉积,导致关节出现红肿、胀痛,如蚀骨一样的疼痛感。呵护肾脏健康,2件事要做好预防大于治疗,想要尿酸稳定,要从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下手。首先,要多运动。坚持体育运动,对降低尿酸值很有帮助。广东省《实用医学杂志》中表明:尿液并不是尿酸的唯一排泄途径,通过汗液也可排出一部分尿酸。此外,运动还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当代谢速度提高后,也有利于加速尿酸的排泄,降低肾脏负担。建议进行低强度的健康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慢跑、快走等。其次,要多喝水。肥城矿业中心医院主任王小五认为:尿酸过高,有一部分不能及时排出,不仅会损伤肾脏,也会增加痛风的发作率,这时我们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来加速尿酸的排出。将云台冰菊在水中撒上几朵,效果更好。菊花品种繁多,而云台冰菊是“菊花中佼佼者”——怀菊亚种,其产地在河南的北部地区(焦作),它里面含有的降酸、护肾成分非常丰富,如:菊甙、胆碱、类黄酮等,被赋予“菊花贵族”之美称。研究成果表明:胆碱、菊甙对尿酸的排泄很有帮助,大量补充,可以降低内源性尿酸的形成几率,并且对尿酸盐结晶溶解也很有帮助,养肾护肾,有效降低尿酸值。类黄酮可降低由高尿酸引起并发症的几率,并且还可降低高尿酸对肾脏的伤害,预防肾脏受损。尿酸高的人,每日一杯即可。小知识:高尿酸患者可以吃肉吗?答案是:可以。如果实在想吃羊肉、牛肉、海鲜、菌类等高嘌呤食物,可以在烹饪前将其焯水,可以减少一部分的嘌呤,预防高尿酸给肾脏带来较大的伤害。参考文献:[1] 李宁宁.高尿酸对肾脏有何损伤[J].医学研究,2014,26(2):23-26[2] 赵文萌,秦恩光.哪些食物会诱发尿酸升高[M].河北:河北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32.[3] 姜振生.肾脏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N].医学报刊,1999-2-18(4).

阴阳镜

实用干货,关于医学SCI论文的种类

要说今年学术交流的“MVP”,非线上学术会议莫属了。BIOI在2020年下半年举办了2场以“学术融合”为主题的线上会议,来自美国NIH的陈小元教授、哈佛大学的Jinjun Shi教授等“业界大咖”亲临传经送宝,让人受益匪浅近日,BIOI的执行主编Phei Er Saw教授针对这两期精彩的学术会议进行了系统性回顾与总结,并在BIOI上发表了News and Views。等等,News and views?这是什么类别?也是SCI论文吗?划重点!跟大家一起再复习一下医学SCI论文的种类:SCI论文种类,就是我们中文论文中常说的发表在哪个栏目。相对于中文期刊,大多SCI期刊对栏目设置更为灵活,这也得益于国外对期刊页码(指传统期刊,OA期刊已经没有页码概念)没有特别多的管控。当然,要发表 SCI文章,首先要了解英文期刊论文类型,这里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每种期刊的种类设置、比如研究内容的数据量等。很多人提到发论文,第一印象还停留在必须要做实验、有了数据后才能写文章和发文章。BIOI小编就给大家说说常见的期刊接受论文类型——1 Original article虽然不同期刊对这种文章类型称谓不同,但是在中文中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称谓:论著。这也是目前国内科技评价系统中最受重视、分量最高的一种论文类型。因此久而久之,Original article逐渐就成了业界SCI文章发表的代名词。这种类型也是目前最普遍的文章类型,绝大部分杂志都接收Original article(少量仅发表review类杂志除外)。这种类型文章多数要求主体内容涵盖Introction/Background、Materials and methods/Methods、Results、Discussion,虽然不同期刊对次序要求不同(有的期刊将methods部分放在论文主体部分最后,如Nature系列),有的期刊还要求文章的Limitation和Conclusion部分单列,但文章主体基本就是这四个部分。考虑到不同出版社、不同期刊的要求不同,所以在投稿前须认真阅读期刊投稿指南(Instructions/Guidelines for authors)。无论质量高低,这种文章耗时最长,花的精力最多。论著类文章一般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就是我有一个假设,通过动物实验或者分子实验进行验证,当然结果可能是阳性的,也可能是阴性的,从而再从过程中寻找新的想法。因为这种基础实验,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一个人可能会以一个点为中心,展开研究,最后形成网络。另外一种就是临床研究,简单点说就是临床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更加贴近临床的研究结果,研究设计可以是回顾性的,也可以是前瞻性,最高大上的就是随机对照研究了。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近些年兴起的大数据研究,这是一个捷径,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短时间内发表论著,但是对于数据语言和统计方面要求稍微高一些,感兴趣的同道,可以关注一下类似的知识。比如肿瘤学领域,每年都有挖掘TCGA数据库中的各类信息发表的大量论文。再比如利用Google或Bai这样的公用搜索引擎挖掘感兴趣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论文。2 Review/Mini Review第二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综述。国际期刊上发表综述是很难的,一些高水平Review系列期刊的综述是invited或commissioned,而不接受自由投稿;此外,还有一些期刊仅接收国际该领域的顶尖专家投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期刊倾向于发表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al Review)以及Meta分析,而不接收叙述性综述(后续小编还会整理关于这几者的区别,跟大家分享)。这与国内完全不同,在国内综述是初入科研的学生起步要训练的写作类型。一篇review可以协助新手高效构建特定课题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完成文献的整理和提取。因此,review系列论文写作带来的学术效果远比review本身的价值高。3 Report/Short communication在国内,这种类型的论文一般称为短篇论著或小论著。就是相对于论文,这种类型文章数据相对少点、内容也相对缩减。一般情况下,虽然这种类型SCI论文也需经严格的同行评议,但是总体上相对于论著类要求稍低,且发表周期也会相较于论著类论文短。因此,如果手头有时效性很强的研究结果来不及完善成Article,与其错过最佳时机不如整理成Report/Short report/Short communication类论文投稿。4 Correspondence/Letter即通信类文章,这种类型文章备受期刊编辑喜爱,一方面可以提升期刊载文关注度、增加被引频次,另一方面还不占有影响因子计算时的分母值,所以堪称IF提升利器。这种类型一般篇幅很短,期刊都会有明确的字数限制。Correspondence一般是对近期(一般在线或纸质版发表后一个月内)已发表论文进行点评,多数期刊会邀请被点评期刊的通信作者和第一作者撰写response作为回应。千万不要认为Correspondence接受率100%,Lancet这种级别的期刊Correspondence接受率不足3%。Letter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research letter,这种是包含原始数据的研究性简报,因为研究具有创新性而数据量较少,所以以research letter形式发表。如国际著名期刊Nature上每期都有多篇letter发表,所以千万不要小瞧letter哦。另一种与Correspondence类似,就是对近期已发表论文进行点评的通信论述。5 Editorial一般是编辑起草或者指定专家撰写。但是不少杂志仍然会对自荐起草的稿子抱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择优录用。具体需要在写作前就和目标杂志接洽。6 Comment/commentary一般是针对某一篇或某一个专辑(thematic series/special issue)撰写的评论,主要是评价该论文或该专辑的学术价值、对学科或行业的引领作用,同时也点出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一篇论文撰写的comment/commentary,一般由该论文的其中一位或全部审稿专家联袂撰写;而针对专辑的comment/commentary,可由同行评议专家撰写,亦可由第三方专家撰写。7 Protocol一般是具体特定方案的说明,比如基础研究的protocol,或者临床研究设计实施的protocol。这类也是不需要很强的数据结果,仅仅凭借研究方案就可以写作的Article。当然,像Nature Protocol这类的杂志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对protocol的实际效果,甚至相应的数据结果要求都非常严格的。8 Meta-analysis这类研究目前已经逐步“走下神坛”。尽管每年仍会有一定量的优质Meta出现,但Meta本身的文献二次处理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价值始终达不到Original article的水平。国内诸多研究机构也出台了相应的正式文件,将Meta与review划归一类,更有甚者,Meta甚至比review的对应奖励还低。Meta的研究本身主要受研究目标决定,破题质量高,那么相应的Meta肯定不差。如果选题质量较差,那么千辛万苦整理出来的Meta也是很难见刊的。但是临床上基于RCT的Meta分析是备受期刊编辑喜爱的,这种类型的Meta分析具有很高的临床证据,甚至可以指导临床指南的修改。9 Case report临床病例报告(case report)是对一例或数例病案诊断处理的描述和分析,是医疗保健的第一手资料。病例报告对于读者和作者来说都是宝贵的学习经验,书写病例报告也是锻炼年轻医生的好方法。尽管病例报告具有宝贵的价值,许多杂志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刊登这类研究,主要是由于病例报告的内在缺陷而处于循证医学分类的最低等级,病例报告对于提升期刊影响因子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加上期刊对于版面的限制,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于刊登论著类SCI论文。可刊登病例报告的期刊,收到此类稿源也越来越多,因此,要想在同行评议的杂志上发表病例报告,就需要撰写高质量的作品。病例系列,简单来说就是病例报告的积累,一般3例以上集中报告。小编告诉大家一个技巧,进行适当的变通,最后把自己的病例报告加点文献复习(俗称“literature review ”),这样一来,Case report的篇幅就更加完整了。10 Hypothesis假说类的文章往往入门容易,写好很难。科研圈内比较知名的专门接收猜想类文章的杂志为Medical Hypothesi 。这类文章,尤其是Medical Hypothesis发表的,标注类型为Article。目前,国内很多机构如果不直接标注猜想文章类型另外划分评定的话,也算是Article类。所以,如果目前手头没有像样的研究数据和结果,“不做实验写文章”也包含这种类型。但是Hypothesis的写作要求很高。除了要求高水平的假设能力外,对大量的数据阅读整理能力和归纳提取能力的要求也是极高的。11 Perspective/Opinion一般Perspective/opinion提供的都是对一个学科发展的未来前景,所以能发表此类文章的杂志一般都不差,比如Annals of Surgery 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这三种类型都是对已经发表出来的文章进行修补性工作。Correction 一般是对已经发表的文章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修正。Erratum 一般是对已发表的文章的技术性修订,如排版问题、图片质量问题等。Addenm 是对已发表的文章进行一些额外补充。13 Retraction这个概念很简单,就是对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撤稿。14 News and Views以某个观点为核心,主要面向非专业读者,介绍在最新出版的论文中,或在科学会议上所报告的“热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焦点问题,及新的科学进展等。除了上面的这些,还有很多的文章类型,每个期刊与每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定义。如Interesting Image、Data Descriptor、Expression of Concerns、Obituary、Book Review、Meeting Report等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小众的类型,由杂志自己定义,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每个SCI杂志的介绍范围也会略有差别,大家在投稿之前一定要先查看期刊的投稿指南,再进行投稿!

张廷秀

这些实用医学小方法,专门解决假期小问题

这个十一假期,你是出去玩,还是在家探亲、聚会呢?旅途不适、聚会吃撑……这些医生推荐的实用小方法,专门解决假期的小问题!耳鼻咽喉科医生:晕车,试试这6个小方法旅途在外,难免有晕车不适的时候,怎么办?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明辉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支招:① 使用比较常见的乘晕宁、晕车贴等预防性药物,开窗通风以避免气味刺激;② 乘车时,盯住车外高楼或远眺,这样能让内耳和大脑保持同步,可缓解头晕;③ 乘坐交通工具前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吃油腻食物,提早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④ 选择前排通风良好的座位,双目远眺,面向前方,或者闭目养神;⑤ 保持愉快情绪,心理暗示不会晕车,听听音乐、和人聊天;⑥ 坐车之前一个小时嚼块生姜,生姜的辛辣味道能抑制恶心呕吐的感觉。如果是气味晕车,可以吃点薄荷糖或闻闻新鲜橘皮的味道。中医科医生:缓解疲劳,按揉足三里!假期感觉疲累、难以缓解?给你推荐一穴位——足三里,真的能帮助你抗疲劳!据浙江在线2012年报道,浙江中医药大学方剑乔教授研究团队曾用足三里穴位治疗某部队海训队员,其疲劳感明显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高出对照组,也就是血液携氧能力高,可以减少疲劳感的发生。方法: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就是足三里。一天3次揉按足三里,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按30下,一天总计90下左右。理疗科医生:久坐腰痛,衣服变靠枕!很多车上的座椅设计不太符合人的身体曲线,当身子往座椅上靠时,脖子是悬空的,腰椎就会用上劲儿,长时间保持这样的姿势颈肩和腰会有僵硬的不适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理疗科副主任医师马彦红201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建议,坐长途大巴车最好自带一个U型枕和一个腰围子,给身体一个支撑。当然,如果你身边没有,可以利用自己的外套,叠成一个小枕头来缓解腰部、颈椎的不适。伸手就能做。消化内科医生:吃得油腻,喝大麦茶促消化假期聚餐难免吃得油腻饱腹,大鱼大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姜葵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大麦茶具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热,化谷食的功效,利于食物消化,还能益颜色、保五脏。爱吃肉、吃辣的人,大快朵颐后,喝一杯浓浓的温热大麦茶,可解油腻,促进消化。大麦茶还有养胃、暖胃、健胃的作用,可减少滚烫的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需提醒的是,过于冰冷的大麦茶不能多喝,因为大麦茶调理肠胃功能太强,更适合缓解便秘。急诊科医生:喝酒前吃点主食,保护胃和肝脏如果假期有酒局,别忘了“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广东武警总队医院番禺分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廖建坤2011年在接受信息时报采访时建议:首先,在饮酒之前要及时进食一些主食,如米饭、馒头、面条等,避免空腹饮酒。其次,勿将酒与碳酸饮料如可乐、汽水等混在一起喝,因为饮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体吸收酒精。更不能将各种酒混在一起喝。最后,饮酒的时候,牢记慢、少、多的原则。“慢”指慢慢下肚,不能大口大口猛喝;“少”指每次喝小分量,不要每次一杯斟满;“多”指食饮结合。在饮酒的同时,吃点主食、豆制品、绿叶蔬菜等保护胃和肝脏。肛肠科医生:防治痔疮复发,做做提肛!假期长途乘车久坐容易出现痔疮复发,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郑丽华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到:不论是挤地铁还是坐公交,都可以利用零星时间做做提肛动作,促进括约肌处的静脉血液循环。即使是开车,充分利用等红灯的那两分钟,做做提肛动作,也很有帮助。方法:吸气时收腹,肛门、会阴部缓慢用力上提,憋气几秒钟,呼气、放松;整个动作为一次。血管外科医生:久坐腿肿,经常抖抖腿长时间坐车,可出现下肢肿胀,医学上称为“旅行者水肿”。而且长期小空间不活动,血液淤积很容易形成血栓,比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金弢2012年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提醒,体重过重、“三高”人群以及正服用避孕药的妇女,血液黏稠度较高,血流缓慢;此外,旅途中摄入过多咖啡或酒精,可引起脱水,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建议不要在机舱、火车、大巴车里一直保持同一坐姿,每隔1小时就站起来在过道上走一走,或坐在座位上,踮踮脚尖、抖抖腿。来源 | 健康时报【来源:晶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蓝纸鹤

能“读懂”病历、会推荐诊断,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AI研究成果取得新突破

【猎云网北京】2月12日报道国际知名医学科研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刊登于文章题为《使用人工智能评估和准确诊断儿科疾病》(Evaluation and accurate diagnoses of pediatric disease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此文是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夏慧敏教授、张康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据中心梁会营博士、医务部孙新主任以及儿内科门诊何丽雅主任团队与依图医疗、康睿智能科技等业内顶级研究团队及广东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诊断儿科疾病的重磅科研成果。这是全球首次在顶级医学杂志发表有关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基于中文文本型电子病历(EMR)做临床智能诊断的研究成果。这是该团队在《细胞》杂志封面发表有关AI图像诊断的论文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在AI技术实施应用于医疗方面取得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AI模拟人类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时代的到来。不仅能够“看图”识别影像,还能“识字”读懂病历近年来,AI在基于医学图像的诊断工具表现抢眼,但一般还局限于相对标准化的静态图像数据。在这项最新科研成果中,人工智能在识别影像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学习病历文本数据(医生的知识和语言)中的诊断逻辑,逐步具备了一定的病情分析推理能力,能更进一步读懂、分析复杂的病例,意味着人工智能或将能像医生一样“思考”。研究人员们训练AI理解海量电子病历中的临床特征数据,包括患者主诉、症状、个人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用药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研究团队利用依图医疗的NLP技术建立一套病历智能分析系统,深度挖掘和分析医疗文本的信息,将非结构化文本形式的病历数据变成规范话、标准化和结构化的数据,以便AI可以准确完整地“读懂”病历。为此,医生、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通力合作,由30余位高级儿科医师和10余位信息学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手动给电子病历上的6000多张图表进行注释,并持续对模型进行检验和迭代。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套诊断结果智能推荐系统,模拟人类医生的诊疗路径,把目标患儿进行逐级判定。广州市妇儿中心医务部主任孙新认为,“专业儿科医生高质量的先验医学知识输入成为这套系统的关键优势”。具体来看,这套系统首先会按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几大系统分,然后在每一类下面做细分。举例来说,在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这个系统会先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进行区分,再按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进行细分。经过检验,在每一层级,由AI做出的初级诊断在精确度上都接近检查医师做出的初级诊断。例如在患儿群体中最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模型对病例的诊断达到95%的准确率。对于一些凶险的、有可能威胁生命的疾病(例如急性哮喘发作、细菌性脑膜炎等),算法也同样表现出了强大的诊断性能。广州市妇儿中心儿内科门诊主任何丽雅认为:“这在临床应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AI快速分诊的辅助,就可以让医疗服务的有限资源用于最需要帮助的患者。”依图医疗提出并测试了一个专门对电子医学病例进行数据挖掘的系统框架,将医学知识和数据驱动模型结合在一起。该模型先通过NLP对电子病例进行标注,利用逻辑回归来建立层次诊断,在诊断常见儿童疾病方面可与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相媲美。依图医疗CEO倪浩(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表示:“此次成果的核心技术部分,实际上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与医学知识图谱,对EMR数据进行解构,从而构建了高质量的智能病种库。使得后续可以较容易地利用智能病种库建立各种诊断模型。而诊断模型证明了基于AI的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处理大型数据和辅助诊断,同时在诊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上给予临床支持。儿科疾病症状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同样难以区分,诊断流程费时费力,但明确诊断非常重要。拥有可与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相媲美的助手进行辅助诊断,能够让医生有效地降低诊断时间,显著优化诊断流程。”可应用于诊断多种儿科常见疾病,准确度与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相当通过自动学习来自56.7万名儿童患者的136万份高质量电子文本病历中的诊断逻辑,该AI应用于诊断多种儿科常见疾病,准确度与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相当。研究人员随机抽出12000份患儿病历,并把20位“参赛”儿科医生按年资和临床经验高低分成5组,看看AI的成绩和哪一组医生接近。结果显示,AI模型的平均得分高于两组低年资医生,接近三组高年资医生。研究人员介绍,该AI系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获取患者或家长口述文本,包括主诉、症状、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做出粗略诊断,给出可能的疾病范围;通过医生当面问诊或互联网远程问诊,获取详细病情及鉴别诊断特征,模型据此重新运算,给出具体的精确诊断;如果有实验室检验或影像检查数据,AI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确认其诊断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具备增量学习的功能,在实践中对于被采纳的结果会增强记忆,对于未被采纳的结果在核实之后会通过继续学习实现能力的提升。”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数据中心主任梁会营博士(本文第一作者)透露,通过上线后三个月的完善迭代,该系统在2019年的第一季度调用量已经超过了3万次,他强调这些调用的数据是对辅诊熊实用性能评估、针对性能力提升的指南针。仍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未来或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表示:“国家大力推进的人工智能规划,让我们看到了契机,基于信息化产生的优质医疗大数据落地AI技术和平台,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能形成大范围的示范推广,为为基层儿科医生和年轻儿科医生提供辅助诊疗服务,为患儿家长提供智能自诊服务和权威的第二诊疗意见,避免误诊、漏诊造成的医疗风险。据研究团队介绍,这个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用到临床中。首先,它可以用作分诊程序。例如,当患者来到急诊科,可由护士获取其生命体征、基本病史和体格检查数据输入到模型中,允许算法生成预测诊断,帮助医师筛选优先诊治哪些患者;另一个潜在应用是帮助医师诊断复杂或罕见疾病。通过这种方式,医师可以使用AI生成的诊断来帮助拓宽鉴别诊断并思考可能不会立即显现的诊断可能性。对于个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未来,夏慧敏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将会成为AI技术在医疗中实施应用的重要里程碑。其最大的贡献在于,AI不仅仅能够“看图”,而且能够“识字”,能像人类一样读懂文本中蕴藏的疾病信息。通过系统学习文本病历,人工智能或将可以诊断更多疾病。但须要清醒认识到,我们仍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扎实,比如高质量数据的集成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算法工程师、临床医生、流行病学专家等在内的多专家通力合作。此外,人工智能学习了海量数据后,其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仍然需要更大范围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和比对。”

逃于深蓁

《世界医学研究》征稿通知杂志社征集优秀医学论文发表

《世界医学研究》杂志是公共卫生与医学研究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国际华文学术期刊,面向全球发行,提供医学科研学术支持、推动医学职业成长,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世界医学科研、临床、生产、管理工作者服务的宗旨,满足他们对学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在传递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具有应用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宣传与推广,着眼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作用,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本刊紧跟世界医学发展趋势,对医学热点予以适时追踪,以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理念,立足世界医学前沿,把握医学的发展脉博,努力反映世界医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为促进世界医学的交流,提高世界医学服务水平,期刊内容新颖、及时,信息量大,学术水平较高,以全球范围内从事医疗、科研的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全球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促进世界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本刊的宗旨是:力求创新,关注世界,服务医学,为世界医学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本刊设有论著、临床研究(含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影像、麻醉等)、诊疗经验、护理园地、病例报告、医院管理等常规栏目,间有院士(专家)论坛、院长笔谈、综述、述评及专题论坛等特色栏目。CAJCED 中国知网综合评价数据库Article First(OCLC联机检索数据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文名称:世界医学研究英文名称:World Medical Research出版语言:中文刊物类别:出版,医学期刊中文收录:中国知网本刊网站:www.shijieyixue.com投稿邮箱:shijieyixue@126.com编辑电话:010-86203157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http://www.qikanw.com/a/yixueyiyao/2018/0503/8727.html知网收录:http://scholar.cnki.net/WebPress/brief.aspx?q=%E4%B8%96%E7%95%8C%E5%8C%BB%E5%AD%A6%E7%A0%94%E7%A9%B6&dbcode=SJUW&type=dbpub

爱未知

他们是医生,和新中国一起走过70年

朱钵90岁张磊91岁张效房99岁□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晓敏文吴国强摄影他们都是医生,又都是其他医生眼中的“宗师泰斗”;他们都是老人,又都是其他老人心目中“老有所为”的最好注解。他们出生在旧中国,蓬勃发展于新中国。一位90岁,一位91岁,一位99岁。相同的职业、相近的年纪、共同的选择。为了一份责任,为了心中所爱,如今,均已经过了90岁生日的他们,退而不休,依然在热情蓬勃地工作。明天,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由衷地向祖国说一声:生日快乐!“皮肤科百科全书”朱钵——干到不能干为止●他的年龄:90岁9月23日,周一,省人民医院门诊东区五楼候诊区,人来人往,像往常一样,早上不到8点,90岁的朱钵教授已经换好白大褂坐在了诊室内。作为我省知名的皮肤科专家,每次坐诊时,朱老的号都会瞬间被挂完。上午10:30,朱老已经看了63个患者。第64号患者是43岁的罗先生。坐在就诊凳上,罗先生伸着脖子给朱老看。“朱教授,您看我这长了不少这种疣,感觉最近一段越来越多,是怎么回事?”罗先生问。拿起手电,朱老仔细看了一下说:“没事,不是病,这是皮肤老化的一种正常现象,不用管它。”72岁的陈先生在女儿和爱人的搀扶下,进了诊室,刚刚经历过脑梗的他走路、说话都有点不太利索。爱人掀开他的上衣,朱钵教授发现陈先生左边肩膀前后布满了小泡,“这是典型的带状疱疹”。随后,朱老为他开了药,语气轻松地对家人说:“没啥事,一定会好,放心。”每次坐诊,面对患者,朱老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没啥事”。而这早已成了他的口头禅。“病人本身就容易心理压力大,需要给他卸掉心理包袱,有助于身体康复。”朱老说。朱钵教授1929年7月1日出生于辽宁新民县朱河沿村,1952年,他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来到河南,至今67年。朱老很勤奋,也特别爱琢磨,这种个性不仅把他一步步推向了皮肤医学界的顶峰,也为无数患者解决了痛苦。在他从医生涯中,他首创多个疗法,比如在国内率先整理出“四石散”“复方松馏油膏”等外用、内服药的协定处方及土方,研究出的白癜风丸、湿疹膏、甲癣药水等十余种独特方剂,应用至今。同时,在国内首创特殊的多形红斑、氯乙烷喷射治疗带状疱疹、青霉素治疗扁平苔藓、斩疣丹等多项实用医学科研成果。这些行之有效的好药方、好疗法,至今,仍在帮助无数皮肤科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您想对祖国说一句什么话?答:7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繁荣富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骄傲。问:准备工作到什么时候?答:干到不能干为止,只要一天还能动,就为患者服务一天。“国医大师”张磊——“小车不倒只管推”●他的年龄:91岁9月20日,周五,这一天是国医大师张磊坐诊的时间,上午不到8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七楼国医馆,来就诊的患者已经站满走廊,这其中有不少是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张老目前耳朵略有点背,交流需要较大声。为了节约时间,每一个患者来就诊前,他的学生和助手会把患者情况详细询问清楚并记录下来递给张老,张老逐字看完后,闭目仔细为患者把脉,然后再补充询问患者情况。该开方子了,他一笔一画写下药名,然后再三揣度剂量后,才会把单子交给患者。张磊看病一向以“方精、药少、量小、效奇”著称,他常说,药是特殊商品,不求价高,合适就好。他也一直奉行“用药之王道,勿用药之霸道”的原则,药少方精、妙手回春。采访中,许多患者向记者展示了张磊开出的药方,少则六七味,多则十几味,都是价廉易得的常见药,每方药材价值不过数十元。张老擅长内科各种疑难杂症,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张老逐渐形成了“动、和、平”学术思想和自己的临证思维模式,同时也总结出治疗疑难杂症的“临证八法”。“日有一得,月有一结,季有一文”,这是多年来张磊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一年又一年,张磊经手的病患不计其数,面对这么多的一手资料,他又动起了脑筋。自1997年来,张磊保存了所有门诊病历,以日为单位,每月一本。时至今日,近200本病案,3万多病例,400余小时影像资料。这些直接、翔实的资料病案对解决疑难杂症和培养中医人才是最珍贵的财富。2017年,在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评选中,张磊被评为“国医大师”。他习惯将自己称为“中医实干家”。时至今日,他仍在努力工作。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您想对祖国说一句什么话?答:70年来,咱们国家一年比一年好,芝麻开花节节高。祝祖国繁荣昌盛,祝咱们国家兴旺发达。问:准备工作到什么时候?答:小车不倒只管推,争取“为病人服务到100岁”。“眼科界泰斗”张效房——永远为病人服务●他的年龄:99岁9月25日10点,郑大一附院门诊18楼《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阳光斜照,一张堆满各种书籍的桌子前,张效房教授正在低头批改论文。两天前,也就是9月23日,张老刚刚过了自己的99岁生日。也只有这一天,他休息了一天,之后,他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张效房,我国著名眼科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我国眼内异物研究奠基人,眼外伤专业学术带头人。生于1920年的张效房,求学于“河南大学在潭头”的艰难抗战时期,受教于“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的诸位学术大家,磨砺于风雨如磐的动荡年代,收获于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时期。自1945年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张效房已在眼科医学研究的道路上走过了74年。多年来,张效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十大科技功臣荣誉称号以及美国眼科中心颁发的突出成就奖、中美眼科学会颁发的“金苹果奖”等,为我国眼科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已经迈入100岁门槛的张老依然在勤奋工作,每周五天,他的大部分时间在编辑部改医学论文,但也不放弃坐诊,每有需要,他会穿起白大褂,悉心为患者问诊。改一篇稿子,短则需要一两个小时,长则六七个小时。有些学术问题,他还需要查很多资料,花费时间就更长了。“有的文章,我在上边写的字数跟作者写的都差不多了。”张老笑道。99岁的老人,有高血压、冠心病,还因为肾癌和脑梗塞做过手术。如今,对他来说,修改文章还是一剂治病良药、一种精神寄托。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您想对祖国说一句什么话?答:70年内,中国变化太大了。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愿老年朋友“老有所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问:准备工作到什么时候?答: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尽自己的力量,对社会对人民做出贡献。

实有

迄今最轻薄有机发光二极管面世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通信》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借助新方法,研制出了迄今最耐用、最轻、最薄的光源。这种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LED)有望对未来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设计产生重大影响,让这些设备的显示器可折叠起来,同时也有望促进脑科学的发展。在该研究中,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与天文学学院的科学家利用有机电致发光分子、金属氧化物和具有生物兼容性的聚合物保护层,制造出了这种像日常保鲜膜一样纤薄而柔韧的有机LED。此前的超薄有机LED设备在空气和潮湿环境中很不稳定,而新研制出的发光二极管可在水下放置数周,即便暴露于溶剂和气体等离子体中也“无所畏惧”,表明其极具耐用性。研究人员指出,新光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极具力学柔韧性,未来除了可应用于移动技术领域之外,还可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例如,它们可整合到工作台表面、包装和衣物内,用于可穿戴设备,以及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用作植入物。研究负责人马尔特·加瑟教授说:“我们的有机LED非常适合作为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工具,未来也有望在临床领域发挥作用。”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一系列这种微型LED发出的光和光遗传学神经科学方法,以高度可控的方式引导苍蝇幼虫的运动:用LED向正在爬行的苍蝇幼虫的特定身体部位发射光线,打开或关闭幼虫的感觉神经元——通过光的传递时间和位置,决定幼虫向前还是向后爬行。该实验负责人卡罗琳·穆拉夫斯基博士解释说:“虽然动物反应背后的精确神经元机制仍不清楚,但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检验与这些生物体运动有关的一系列假设。”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结合相关知识,制造可植入脊椎动物大脑的光源,这使他们未来能用一种比现有技术更“温柔”的方式来研究大脑功能。此外,最新技术还可创建光学接口,将信息直接发送给视觉、听觉或触觉受损的患者的大脑。总编辑圈点最耐用、最轻、最薄,这些描述中的每个词都能让业界兴奋起来。毕竟耐用和轻薄常常不能兼得,使得这类有机LED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文中提到的新光源,薄且柔韧,在液体中也能照常工作。围绕它,可以开展诸多有想象力的应用。除了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外,科学家还用这种光源引导苍蝇幼虫运动,做神经科学研究;他们也想干脆将这种光源植入大脑,做脑科学研究。新的材料,往往能带动一系列领域的革新,就看哪个领域能最先降低成本,实现产业化了。来源:科技日报

门风客

钟南山、张文宏亮相2020腾讯医学ME大会:探索生命“痛点”

11月8日,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以下简称“ME大会”)正式上线,全球顶尖医学领军者共聚,从“痛点”出发,聚焦新冠疫情、心脏病、癌症、生殖医学、抑郁症等前沿医学,结合互联网科技对用户痛点的洞察,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ME大会由腾讯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其独家授权的中文数字媒体《NEJM医学前沿》共同举办,致力于为科技与医学打造同频共振的舞台。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会上指出,连接、算力与智慧化是医学数字化创新三大路标。他表示:“我们相信,科技应当向善, 与医学结合共同助力消除人类的痛点。以科技守护生命之光,让每个人的健康变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 今年,ME大会以“痛点”为主题,意图探寻个体、医学、社会的痛点和解决之道,揭示生命与文明的反思与进化,推动医学科普全民普惠。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在寄语ME大会中提到,“马化腾先生曾说过,互联网的任务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跟医学的使命很像,我们是解决人类最根本的痛点,生命之痛。” 钟南山院士还表示,未来的医学研发实践还应该积极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此次ME大会演讲嘉宾还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 Rubin、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荷凤院士、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院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宝淦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以及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 国内外顶尖专家汇聚,研判全球新冠疫情趋势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人类对“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针对仍旧严峻的疫情形势,嘉宾在会上分享了防控经验和趋势研判。在钟南山看来,这次防疫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点,亦或是这次防疫的一个痛点,是抓住了在社区领域的群防群控,在上游不让其传染,不让其蔓延到更多的人,这是最大的一个成绩。他认为,这次疫情里人们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是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我们通过社区的联防联控策略,迅速遏制疫情,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各界在医学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让公众消除了恐慌的情绪,并且理解和遵守各种的防御措施,从而有效的应对了疫情。”同时,他也高度认可科技在疫情中凸显的价值:“ AI、大数据、5G、网络,在疫情预报、疫苗研发、病情诊断方面都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钟南山院士表示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对于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张文宏表示在这场疫情当中,全球成为抗疫的共同体,当世界的疫情没有结束,中国无法独立于世界之外。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 “我们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对出现疫情的地方进行控制并对相关接触人群进行检测,直到发现每一个病例。同时,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以迎接世界重启与开放。”张文宏教授认为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研发成为了国际医学界和各国民众最为关切的议题之一。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传染病学权威专家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制造是一个耗时漫长且机理复杂的过程,新冠疫苗的研发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最为理想,但还需要通过后期临床试验进一步对人体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他对获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满信心,“开始一个疫苗项目,通常需要10多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能够将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浓缩成几个月,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 Rubin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充满信心多种疾病加重国民健康负担,医学专家联合呼吁“治未病”在今年ME大会的舞台上,嘉宾关于痛点的议题还涵盖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等常见病、慢性病,从出生到年迈、从身体到心灵,为每个人的全周期健康带来前沿医学最新探索。每个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时期就应开始受到关注。黄荷凤院士致力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预防出生缺陷。“我国大概每年有80万到100万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钟就有一个缺陷儿诞生。”黄荷凤院士认为,减少出生缺陷重在预防,包括孕前保健、孕前诊断、产前检查、产后筛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T)作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过筛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断罕见病和遗传病的发生。她提出希望全社会对于出生缺陷干预的观念普及,减少国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质。黄荷凤院士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为健康胚胎“保驾护航”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头号杀手,作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葛均波表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达到3.3亿人,近年病例爆发性增加的原因在于源头预防没有做好。他认为“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吸烟以及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爆发性增加四大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从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好手段,并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范式:远离肥胖、少吃钠盐、多吃蔬果、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并提倡定期体检。葛均波院士倡导“上游治未病”,让患者参与疾病的管理癌症,则是人类健康的另一大杀手,其中大肠癌已经成为致死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多年来扎根肠癌科研及临床诊疗的蔡三军教授指出,肠癌的发生、发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为大众提供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早期发现肠癌的宝贵机会。蔡三军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能够有效减少大肠癌的发病。蔡三军教授希望借助互联网补足科普力量,提升民众肠癌筛查意识脊椎病也是现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见疾病。颈腰痛是发病率仅次于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劳动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颈痛排第四位。彭宝淦教授指出,随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久坐、长期低头等习惯导致了脊椎长期处于不正确的姿势,引起病理性改变,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断向年轻化发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预防,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进行腰背肌锻炼、避免高枕或无枕睡眠姿势、长期伏案工作电脑屏幕与视线保持一致或者稍微抬高、加强运动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他还特别强调重视青少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轻化。彭宝淦教授强调脊椎病年轻化趋势加剧,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除了疾病造成的身体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对于大众生命质量构成的威胁也不容乐观。全球3.5亿人罹患抑郁症,其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导致自杀死亡。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指出,“抑郁症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诊率、低诊断率。”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让我国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仅有20%~30%。对此,他强调,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是抑郁症康复最重要的一项前提。陆林院士希望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腾讯医典发布三大计划,社交化、场景化重构互联网医学科普3.0时代,会上,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发表了《医学科普再进化,汇聚个体照亮全体》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新冠疫情中互联网带来的突出价值。“互联网在知识科普、全社会动员、在线问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了全民抗击疫情的线上防线。 ”根据腾讯医典联合Ipsos Healthcare联合制作的《2020公众健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42%的公众认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标志;67%的人表示疫情后接种疫苗意愿度更高;当身体出现不适时,7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主动干预,包括:就医检查、网上搜索信息、服药等。公众对权威医学知识的获取更高频、主动,对内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实用性方面发展。“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通识教育课,更多医生投入科普,更多大众关注科普,更多平台传播科普。”黄磊认为,互联网医学科普如今已迎来3.0时代:以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重塑科普连接,重构科普的“人-内容-场景”,知识的生产、传播、形态都更加开放多元。首先是社交化,带来了科普载体、科普方式、科普生产者的变化。黄磊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科普应该在兼顾医学权威的基础上,让碎片化知识像拼图一样,即有局部,也有整体的线索与关联。在科普生产方面,让科普从高高在上的“宣讲”走向接地气的“沟通”。与此同时,医学科普创作不再是少数、头部专家,而纳入了更多青年医生,为医学科普加入充满活力的有生力量。疫情期间,腾讯各大内容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5000名医生在疫情期间开设了线上直播,总时长超过7000多个小时。与此同时,垂直疾病领域的患者社群,也成为医学科普传播的密集地带。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帮助病友获取专业、可靠的知识,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温暖。其次是场景化,通过云端连接,医学科普知识得以扩展到各类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甚至硬件终端。同时人工智能和算法的进步,实现了海量内容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筛选、推荐,实现不同场景下精准的知识触达。信息围墙的打破,实现科普资讯的全场景触达,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与此同时,科普平台通过内容开放共享,可与不同平台相关服务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从内容到服务的无缝连接。腾讯医典宣布启动三大计划为此,腾讯医典在ME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三大计划——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分别围绕医生创作者科普创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筑圈层、以API开源形式开放输出能力等方式,期望汇聚更多专业医生、机构、公众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动构建优质科普新生态。黄磊表示,“期待医学科普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弥合信息鸿沟,驱动公众健康认知进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如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对于医学、科学、生命未来的构想那样,“让医学的科学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作为腾讯科学周的核心之一,ME大会正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愿景的体现。正如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表示,“腾讯科学周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并表明腾讯医学ME大会的初衷,“希望引导更多人关注生命、认识自我,通过权威医学科普提升大众健康,减少病痛之苦。”